中国建筑设计范文

2024-09-17

中国建筑设计范文(精选11篇)

中国建筑设计 第1篇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 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 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 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 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 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 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 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 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 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 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 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 隋唐达到高峰, 明清更加精致。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 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 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 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 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 而自成体系, 非常富于特色, 规模宏大, 色彩鲜明, 性格粗犷巨丽, 其代表性杰作, 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 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 造型浑朴含韵, 性格静穆沉思, 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 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 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 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 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 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 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 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 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 与汉族建筑一起, 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到了中国近代, 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了, 诸如工厂、车站、银行、医院、学校、会堂、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大量涌现, 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之相应的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 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另一方面, 传统的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古典园林和庙宇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 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客观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 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也发生的变化。总之, 总体上已发展到终点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 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

随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 一大批西方式样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以后的“摩登建筑”的“洋房”, 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出现。早在明代, 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 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 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 水平并不高, 基本采取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本世纪20年代以前, 先是流行古典主义, 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 然后是集仿主义, 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 代表作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等。第二时期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 建筑形式大多已向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 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海关、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以后, 即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以前, 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 建筑活动不多。

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当中。一方面, 新的功能要求, 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 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包括西方现代建筑在内的西式建筑, 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 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 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新一代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也在探索多种民族化的途径。虽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近代中国建筑毕竟是新中国建筑赖以发展直接基础, 是中国古典建筑与新中国之间的过渡。

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 第2篇

关于新中源有限公司引水至新东方工程

一、新中源的废弃水条件暂按以下条件设计:

1、水温:31℃;

2、水质:按上海市地质矿产测试中心2012年4月25日的水质报告

3、水量:日均水量为400吨/小时,最大水量500吨/小时;

4、新中源院内水质以目前的水质为准进行设计,具体其他方面如院内其他管道内污水和生产过程中的清洗车间的水我公司负责与新中源协商采取相应措施,请贵公司从设计上增加防范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二、热源站设计

1、地热井的参数按每口井56℃,80吨/小时;水质暂时不考虑腐蚀性进行设计。待成井后提供相应数据,如有变化再进行设计调整。

2、住宅部分末端按41/33℃进行设计。

3、明确新东方一期及新东方二期、皮毛交易中心等待使用新中源的废水供暖项目暂定供暖时间为白天:10小时;通常夜间不考虑供暖,极寒天气考虑间断运行2小时;

中国建筑设计 第3篇

为什么我们首先聚焦独立设计机构,试图通过他们来展现,中国设计的现状和未来?

独立设计机构的出现及蓬勃发展,标志着企业已经能够接受与设计机构进行利益分享。资源被重新整合、配置,企业获得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滋养独立设计机构的土壤成分甚至更为复杂一些。独立设计机构除了提供相对于企业内部的设计团队更成熟的服务或者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使用设计的成本,他们还为大量的中国中小企业提供广义的设计服务,某种程度上,独立设计机构凭借专业的精进有足够的影响力促使企业改变对产品的认知和规划。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具备创新价值的一种,越来越体现出其价值。

通过他们,贴身与中国企业互动的他们的成长,我们或许可以洞察未来。

为什么我们将这一系列报道命名为中国设计力量?

这群人,三十至四十五岁区间的居多,当年几乎都是怀揣理想开始创业。试回想他们创业时的背景,与中国企业的匹配过程,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构想,如若中国的设计成为一个真实而有价值的产业,他们无疑是其中的脊梁。为什么是他们?

我们所选择的这些人,他们创立或服务的机构,总是在某个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他们中的多数奉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为偶像,如同乔布斯所强调的那样,他们追随自己的好奇与直觉,他们的投入,也终将成为无比珍贵的经历。

这个时代就这样将价值的传导交到他们的手中。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中国无数企业家未来更加紧密的联盟,相互之间缺失的弥补,将再次印证中国式的勤奋所能创造的奇迹。

而同时,这群人,也必要比周遭他人承担更强烈的被变革驱赶的命运,如同西西弗要日日推动滚下山坡的巨石,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迎接变化不是我们这个民族擅长的姿态。

只能以一种使命的感知去塑造自我。“十二五”规划纲要里说,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我们身处的行业,应该最是需要这份理解的行业。我们有不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激烈的竞争或许令我们灵感喷涌,血脉贲张,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设计是整合的力量,是各个行业的黑洞。

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是我一直前行的唯一理由。乔布斯老师这样说。有设计师曾这样归纳国内设计产业发展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开始是做出好的设计,对产品进行美化或者改良使用性,然后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设计机构的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是资本的介入,这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有力工具,设计也将脱离仅仅收取设计费用的层次,进而在产业链中进发出强大力量。在这之上,设计才能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并与之进行深层次的较量。

这样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乔布斯老师为什么说,认真做每件事,为的就是要改变世界。

中国设计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第4篇

1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类在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萌发出了最初的设计思想, 即一种务实的思想, 即不断改造工具, 使其功能不断提高。那时审美尚未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 人类对美的追求更多服从于功能的内容, 对那时的人类来说, 审美的愉悦感是从对大自然的征服中获得的。这种务实的设计思想对原始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石器的不断加工和改进, 使其功能不断提高;2) 原始人试图通过原始宗教征服自然, 例如陶器上的氏族图腾文饰以及文身。

2 奴隶社会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时期。受原始社会血缘观念的影响以及奴隶社会人类对大自然认识水平的低下, 那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的是宗法制度和“天命”思想。反映在设计领域, 奴隶社会出现了服务于宗法神权思想的青铜器礼器。青铜器礼器主要用于家族中祭祀祖宗, 其上刻有大量神人兽面纹, 表现出那时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出现了“百工”, 即从事生产劳动的各行各业的人。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这些工匠都有各自专一的工种, 并一代一代承传技艺。

奴隶社会出现了阴阳五行思想和“三才” (天时、地利、人和) 观念, 受这些观念的影响, 人类在自然中取材用材遵循有节制的消耗的准则, 并在设计中适当平衡各种关系, 以及反映出当时人类对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初步探索。

3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即诸子百家之争, 形成了反映各阶层利益的许多思想哲学派别。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儒家, 道家和墨家。

儒家思想对天命观既继承又批判, 包含的伦理教育思想使设计与造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严格的典章制度的物化形式。

道家追求淡泊与自然, 对文人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现在文人画中即形神结合, 心手相应, 气力相合, 尤其是墨分五色, 以重水墨而轻色彩, 注重水墨中的丰富色变的技法。同时,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这成了中国园林造园的基本宗旨。

墨家学派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墨家在几何学、光学和力学三方面总结出的内容代表了墨家在造物设计中的科学思想, 为造物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失为设计史上光辉的一页。

4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为了巩固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他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使得秦朝空前统一和强大。国家的统一, 全国军事化的管理都使秦朝的城市建造首次开启了方正规划设计的先声。汉代的城市则继续了秦代出现的正方规格, 但是其最大的原因却是“独尊儒术”后, 儒家“君、臣、父、子”均齐、有序等级观念的体现。同时, 由于秦汉时期政权高度统一, 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有限, 皇权、集权和天学结合为一体, 皇帝被谓为天子, 因此秦汉时期的造物风格宏大、统一、有序而且神圣。

5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期, 思想家辈出, 群星灿烂, 对诸子百家的学术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并突破以儒学为独尊的思想格局, 接纳了玄学、道学、佛学等思想, 初步形成以儒学为主体, 佛学和道学为两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格局。玄学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的思潮, 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史学、艺术及科学造物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感和艺术观在玄学的影响下, 寓于简淡、玄远的意味, 因而奠定了1500年来中国的美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倾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玄谈与玄辩中产生了名理学。名理学的产生对人们如何科学地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们逐渐懂得化学的作用, 不仅体现于炼丹术, 也普遍使用于冶铸、制瓷、造纸、印染、酿制等方面。如制瓷技术得到发展, 烧制出了白瓷。

6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统治者利用儒教、道教和佛教共有的教化作用, 最终将三教合为一体, 历史上将其统称为三教合一, 又称“三教”。三教对当时皇族、士族及百姓的生活和观念, 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唐代采取了以儒教为主, 兼融佛、道甚至诸子百家。这无疑给宣传教义的设计又拓展出很大空间, 其造型艺术在隋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大规模的石窟造像不断涌现, 显示出唐代艺术的精美和宏丽。国教儒学对衣冠服饰的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就官服而言, 也用颜色和图案加以区分等级。

隋唐五代时期, 设计造物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帮助。那时颜之推作的《颜氏家训》是一部集先贤智慧立法治家的杂论集, 涉及当时的生活习俗、语言风格、文化风情等社会内容, 反映出对传统思想的突破, 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的新的认识。隋唐五代时期,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天人不相预”的思想, 取得了中国自然观领域中的最高成就, 代表了科学思想的基本确立。

7 宋元时期

为适应赵宋王室与庶族地主改变其阶级内部关系, 加强对农民与其他阶级的统治, 以强化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 理学应运而生。它是宋儒根据儒家经典, 研究自然与社会的起源与构成, 区别于儒学初衷和汉唐经学的新的学术体系。理学的形成为科学发展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 成为我国历史上科学发展黄金时代到来的前提因素之一。受理学思想所激发, 科学思想在宋元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包括天文学、地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及化学等多方面。

8 明代

明代, 在其封建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的同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 在程朱理学由盛而衰的同时, 启蒙思想和经世致用之实学破笼而出, 再加之对外门户大开, 明代成为中国设计史上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由于实学的兴起和对外门户大开, 使得设计思想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务实, 追逐设计风格蔚然成风, 实现集大成之设计思想有了长足发展。在这个时期全面总结与发展了以往设计思想及技术, 许多总结性巨著都问世于此。

9 清代

清朝统治者竭尽全力地控制和钳制人民, 不仅表现在在政治、军事上要求统一和控制汉族等其他民族, 在文化、经济和生活习俗上, 也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画家的行为、画学思想、绘画追求, 绘画品格等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清朝统治者控制和钳制人民, 表现在工程浩大的修书治书和皇家建筑和造园上极尽豪华之能事。中国的建筑艺术在这时期形成了第三次建筑高潮, 成就非凡。清朝时期, 民间的年画和刺绣工艺顽强地奔腾向前,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吐露芳香, 翻开了一页又一页美丽的画卷。

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生活有反作用。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主流思想对造物的影响与作用。从而说明我国古典工艺与造物形态之所以显得独特, 是长期在特定的思想培育下所形成的结果。使我们重视思想上层建筑的作用, 从而鼓励我们解放思想, 更好的指导设计实践。

摘要:中国各个朝代的设计思想对中国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设计思想的探究, 分析设计思想对当时的设计产生的影响;使我们认识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性, 使设计思想更好的指导设计实践。

关键词:中国设计思想,中国设计,影响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中片面的中国元素 第5篇

流于形式的传统符号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使得中国建筑师找到了运用传统建筑符号的捷径,将传统符号直接嫁接到现代建筑造型上,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令建筑师们无法投入地研究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导致传统建筑符号以及元素的运用大多只是流于表面。

而更多的开发商和政府选择则更为容易的抄袭,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说,ARTDECO、托斯卡纳、法式宫廷、英伦小镇出现在原本根本没有这种基因存在的中国。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的国外设计师,在设计中国项目之前反倒会深入研究一下中国古老的文化所存在的当代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浩瀚如海,在短短几个月的前期准备时间里很难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融会贯通形意互通,最终只能选择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这样一条大家都能理解和包容的思维方法,导致建筑作品的形成也只能是在某个局部的节点,借喻一点中国元素,如灯笼、竹简、铜鼎等。

比如拥有中国特色的银泰红灯笼造型以及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龙鳞外观等,这样的造型充分说明了设计者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无知和设计时心态的浮躁。T3航站楼历时四年建成,相当于12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个造型呈“平面Y型”的建筑备受争议,原本取义“中国龙”造型的建筑设计,建成之后却有人说像人字、像翅膀。而原本设计的“龙鳞片”天窗,后期为了节省建筑成本,也把原来的檐缩短了很多,现在变成小秃檐,完全没有设计之初的光影效果。而T3航站楼内部商业设施的设计元素也受到专家的否定,其建筑内部空空如也,建筑、空间和那些怪异的装饰元素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

北京的盘古七星酒店也是这样一个运用传统建筑元素不成功的例子。盘古七星酒店与鸟巢毗邻,其中最醒目的要数高192米的写字楼,建筑顶部弯曲而上的“龙”的造型是整个建筑的“亮点”,但正是这样的造型,让人产生定位不明的感觉,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祥云”或“火炬”,整个顶部造型显得机械僵硬。设计师将中国文化中“龙”的造型表现的过于直白和具象,没有将中国文化中传统元素进行抽象和升华,而只是流于形式,不仅没有艺术价值可言,甚至连美感都丧失了。

与之对应的,是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往往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有建筑必须保持与上千年来的城市发展风貌完全一致,用无为而治的做法更简单地取代了对文化思考研究的难题。江苏、浙江大量的城市新建的建筑必须是灰瓦白墙,丽江市的建筑政府要求无论住宅、商业、酒店、甚至体育场,都必须是飞檐翘梁,这种简单粗暴的思考方法相比较于研艺不精而言,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传播与受众内心满足。

如何拯救你 传统建筑文化?

面对诸多“山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古典建筑”,改变这一局面的解决方法只有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捷、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正如大师梁思成,几十年穷其一生对文化进行内核挖掘,抽丝剥茧,形成简单的表达思想,对现代的国际化设计理念再加以充分的相互理解和无缝对接才能取得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的强大效力。

在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清晰地表达建筑的所指,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在建筑造型的处理中,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来部分的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如传统建筑的屋顶、檐部、柱头、窗套等部分,并严格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

除此之外,可以把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后应用到建筑的重要部位或者外观,并真实的反映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种手法抽象而现代,既突出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如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的造型处理中,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元素抽象提炼出来,真正从实际出发,是从当地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优秀建筑。用现代的建造方式予以表达,这样既具有现代性又很容易让人体会到传统的意味,折射出中国特色的风采神韵,显示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有着代表性的生态建筑模式,都是在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总能令人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另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复制传统。一方面,设计师要从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与当代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是发展的、逐渐演进的,并在不断的制作当中。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现代中国建筑风格不是简单的复古或者崇洋,而是需要加入中国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最新的工艺技术,而建筑艺术的实现和其他艺术不同,每个错误都需要若干年来纠正。

中国建筑设计 第6篇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原民建中央副主席、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指导委员会主任朱相远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长汪建德, 中国营销学会会长丁一, 中国建设建材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袁清, 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钟祥斌, 中国工人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李庆堂,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社长吕宗生、总编易正春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朱相远就企业品牌设计发表了演讲, 介绍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他指出,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农耕经济时期, 土地和劳动力代表着富有;在工业经济下, 人员的开发、资金、资源代表着富有;而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知识和智慧才是创造财富的最大生产力。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摆脱运用资源和资金去创造财富的陈旧观念, 而转向加强企业软实力的建设, 让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品牌形象带来企业的生产力。受中国传统企业发展观的影响, 目前中国企业文化的宣传, 政治色彩较浓, 许多浮夸的宣传不仅没有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反而给消费者留下了庸俗的印象。企业应该走出这个误区, 发挥创意设计, 找到自己的定位, 将品牌建立在消费者心中;要从过去的“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形而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济搭台, 文化唱戏”的模式;必须要拔高文化的软实力, 无形资产才是企业现代化的标志。

钟祥斌就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发表了演讲。他指出,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 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 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两者的发展应该相得益彰。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应该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理念和思想输出海外。同时在企业的发展中还需要强调员工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需求, 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方面, 必须要避免富士康的惨剧再度发生。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社长吕宗生为获奖单位颁奖

会后,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社长吕宗生主持了颁奖典礼。其中, 北京慈恩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荣获2010中国网络文化创意特别贡献奖;大连企业文化研究会荣获2010中国酒店企业形象建设突出贡献机构奖;鸿禧大清花酒店荣获2010中国酒店企业形象建设先进单位;新观察策划机构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优秀策划机构奖;大连国昱传媒有限公司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优秀宣传机构奖;燕情创意企业形象策划 (北京) 有限责任公司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优秀设计机构奖;南京华荣获2010中国网络文化创意领军人物奖;钟祥斌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创意领军人物奖;李泊泽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创意领军人物奖;苗丰仁荣获201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功勋人物奖;吕土良荣获201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奖;袁清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奖;赵健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优秀设计师奖;王家丰荣获2010中国酒店企业形象特殊贡献奖;王玉忠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优秀策划奖;中国建设建材市场研究院、浙江森拉特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的《森拉特, 六国论》《森拉特, 十二钗》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设计优秀作品奖;广州网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10中国企业形象突出贡献产品奖。

会议期间, 由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牵头, 联合组委会及参会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企业形象建设联盟”。中国企业形象建设联盟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原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远担任理事长,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长汪建德、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社长吕宗生及总编辑易正春、中国营销学会会长丁一担任副理事长, 2010中国企业形象设计年会组委会秘书长、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副社长陈士国担任秘书长。

中国传统建筑之中国古典园林 第7篇

1 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分类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地带。

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园林可分为两大类:利用原有自然风致,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林。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山林别墅;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称为自然风景区;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开发历史悠久,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内容的,称为风景名胜区。人工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满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环境。

2 中国园林的艺术

2.1 意境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自然的流露成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2.2 园林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会与观察。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同时,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心有所得,才能开始立意设计。

2.3 园林相地

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件。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源的梳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城市土地虽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同时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的;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存和利用。

2.4 园林布局

园林布局是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总之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

2.5 借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借景种类: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欲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

2.6雕塑

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多数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

中国古代园林很早就有雕塑装饰。汉武帝时建章宫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鱼、石龟、石牛、织女,还有铜仙人立于神明台上。现在颐和园宫门前的铜狮,庭院中布置的铜鹤、铜鹿,既是造型优美的艺术珍品,又是庭院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中“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也是世界四大园林体系之一,其造园手法已经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品格的写照,同时也是今天需要发展与继承的事业。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分类,从意境、园林创作方法、相地、布局、借景、雕塑等方面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关键词:园林,艺术,意境,布局,雕塑

参考文献

[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2]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0:6.

[3]世界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2003:7.

[4]王其钧.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J].中国水利水电,2007(3):4.

中国面孔——建筑里的中国文化 第8篇

想要同样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其实也并不难, 它无关乎智辩和推理, 多数时候, 它只关系到我们对于此方土地和此间群民的情感和立场的取决问题。这一取决基于如下认识:在这里, 我们会找到所共熟识的东西, 它让我们感到亲切、安详, 使我们身处于历史与时光的汹涌浪潮中仍能泰然自若、安身立命。这东西就是文化。“中国”这两个字, 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 早已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概念, 同时也更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了。

在全球化的当代历史情境下, 特别在城市建设、建筑设计的领域里, 我们目下正在遭遇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完成全球化的同时, 如何表达我们的中国身份?很显然, 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中国建筑设计 第9篇

2012年3月10日, 由红专厂策划的“中国原创设计十年”展暨“中国原创设计的未来”论坛在广州红专厂拉开帷幕, 把设计界、文艺界大腕的丰富实践和精彩思辨聚集到这个珠三角工业发展的见证地, 也把人们的目光从“Made in China”聚焦到“Designed in China”。这代表着“中国原创设计”系列展览在红专厂的开始, 陆续登场的此系列展览将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产业基地盛事。红专厂平台将以此集结更多创意力量和关注, 通过扩大公众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接触机会, 让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们都能参与到其中, 共同展示当代生活的鲜活创意思想。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与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联合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江黎和红专厂艺术总监黄丽诗共同策展, 以国际化的平台展示中国原创设计十年的成果和国际设计新风, 为全国艺术设计行业带来重要的回顾和思考, 更邀请了一众国内外专家讨论原创设计及行业的未来。

“中国原创设计的未来”论坛由著名设计理论家王受之教授主持, 11位与会专家坐在11把原创椅子上, 探讨中国原创设计, 以精辟的言论挖掘历史、经济、行业制度等造成现状的因素, 指出发展的方向。整个论坛气氛非常活跃, 主题突出, 专家们都分享了个人独特见解, 更与现场观众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有很好的互动和共鸣。而丹麦、瑞士、墨西哥及比利时的总领事们也纷纷发表见解, 以国际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中国的“Original Design”, 并感谢通过红专厂这一平台, 得以更深刻、更正面地了解中国原创之路及进行国际设计文化交流。论坛专家与大众各抒己见, 讨论时间过得飞快, 仅仅两小时的论坛并不足以充分发散和细谈, 于是更多深入的互动讨论转移到微博持续进行。此次论坛, 国内外专家都对中国原创设计抱有很大的希望, 用王受之教授的话说:我们只花了30年时间走完西方150年的道路, 当然也会同时涌现西方150年的问题;而现在中国经济强盛了, 正是原创设计发展的好时代。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10篇

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掌握科学小论文的有关常识。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热爱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3.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筛选概括能力。

【设计说明】

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介绍我国建筑的特征。然而,时下高楼林立,古迹难觅,再加上一些陌生的建筑专业名词,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讲解本文要拉近学生与古建筑的距离,尽可能直观地展示建筑图片或模型,激发他们了解古建筑的兴趣,注重建筑与文化的融合,进而达到对建筑科学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传承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给大家看两张图片,你能猜出这是哪里吗?(幻灯片展示开封著名古建筑图片)开封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被称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一个古老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古代建筑。这些美丽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建筑大师梁思成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摇 梁思成

二、走进文本

(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哪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呢?

明确:课文3—13自然段

(二)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投影出示要求,温馨提醒:挂住关键词,关键句)请同学针对导学案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更简洁,谁的更准确,3分钟以后,请3名同学上台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配以实物模型,幻灯片重点图解一些特点(如2、3、4、5),以更利于学生理解。

1.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2.平面布局

(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西厢记》小姐莺莺就住在西厢房),那么倒座房谁来住呢?有句熟语“热东屋,凉堂屋,傻瓜媳妇儿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这也正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别”的礼制。

3.木材结构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墙倒屋不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

4.斗拱

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解释斗拱的句子,找一个同学读,提醒其他同学仔细听的,同时根据他的表述想象一下,能不能想象出斗拱的造型。

有的同学撅着小嘴摇摇头,真难为你们了。(出示幻灯片营造法式图解和3Dmks建筑设计立体效果图)

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斗拱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幻灯片展示“九州烟雨”)你能从这张照片上找出斗拱吗?

我在清明上河园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也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斗拱,之所以拍下这张照片,也是觉得好看,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它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

关于斗拱,你还知道它的其他作用吗?我咨询了一位建筑师,了解到,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房屋的面积,小小斗拱,不可小觑。

5.举折,举架(教师画图展示)

宋代称举折,清代称举架,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6.屋顶

《诗经》描述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成就”。

7.颜色

大胆使用朱红色,并用彩绘来装饰。(幻灯片展示)

8.部件

大到结构部件,如梁头、额枋、斗拱,小到脊吻、瓦当、门环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幻灯片展示)

9.用材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三)根据学生板书,请学生总结顺序,

板书:总体—局部

结构—装饰

提醒学生写作时,也要学习这种手法,理清思路,不可杂乱无章,胡乱堆砌。

(四)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我来考考大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比较分辨,哪是中国的?哪是西方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看图片,根据你的了解,西方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东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东西方建筑的异同:

材质,外形(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凡尔赛宫的花园,大量几何图形的运用,体现一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种强权意识。)

(五)中国建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建筑,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这些特征和风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称呼这种风格和手法的呢?

从课中画出关键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明确:“文法”、“词汇”。作者用语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六)虽然东西方建筑风格不同,表现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怎样理解“可译性”?(投影问题)

教师提示:在语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语言形式虽不相同,但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相翻译。比如,汉语表达,你好,翻译成英语:hello;日语:こんにちは。

那么,建筑上所谓的“可译性”又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19段,划出关键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他同学补充)

(投影)明确:建筑上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风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七)作者详尽的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的层面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目的何在呢?请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请一学生来读)

明确:最后一段第一句。古为今用,继承优良传统,建造今天的建筑。

教师小结:

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投影),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三、拓展探究

创新是必须以继承为前提的,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现在,请大家仔细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元素?

(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散思维,先讲给同桌听,然后讲给大家听,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了解学生探究方向。)

【课后补充】学生探究大致为以下三个方面:

*老家的房屋:主房坐北朝南 有独立空间 举折 举架 脊吻

*所在城市主建筑或仿古建筑:濮阳四牌楼,开封御街、延庆观

*中国知名古建筑:天坛 故宫 人民大会堂

(“东方之冠”模型展示)

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教师小结:

说实话,暑假里,我第一次来开封,是为了“开封有个包青天”的故事来的;是奔着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开封小吃来的。但是,通过学习梁思成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遗憾,没有用心品味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观察你身边的古建筑,或有机会寻访祖国名胜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国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涵。

四、课外延伸

(投影展示)一位旅美作家这样写道:“一样的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

思考:看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素材,形成文字,真诚的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场地设计,传统理论,整体,环境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 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 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 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 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场地设计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子,特别是在约翰·O·西蒙兹的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更能体会到这一点。现今,场地设计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于环境的珍视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师更不应该始终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中,不断地忘记自己的身份,使我们的聚居环境时时处于令人尴尬的境遇,而应该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这不仅是场地设计追求的最高宗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推崇的。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上一篇:生物医药外包产业下一篇:灌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