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优先范文

2024-06-07

教学优先范文(精选11篇)

教学优先 第1篇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知识性和理论性最强的一个学科,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取决于认识论信念核心结构的两大因素: 知识的性质和认识(knowing)的性质[1],文学理论的理论性、逻辑性打破了知识性质中的简单性维度和认识性质中的来源直接性维度。这导致在学生的学习观念结构中,难以建立对文学理论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和知识接受效果。

文学理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同样会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恐惧模块。任何激发个体回避或逃跑的因素都是激活恐惧模块的外在条件[2],而文学理论的知识难度会经常刺激学习个体的规避心理,从而加强恐惧模块的自动防御性。这是因为,个体面对恐惧敏感刺激时的生理激活同个体对该刺激的意识水平是相关联的[3]。如果文学理论教学无视学生恐惧模块的存在,一味采取知识点系统铺排,那么势必会激活学生的恐惧模块以阻拒文学理论认知的深度。

文学理论教学之难还在于新媒体时代的降临。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特征是外景化的符号接受代替了内景化的精神感知,对语词或者其他符号进行的文学性使用功能已被移植进能够制造魔光幻影的远程技术媒介中,接受主体养成了惰性观看的习惯[4]。德里达甚至推测,内在性的文学、哲学、精神分析与情书,都将因感知经验变异和全新人类感受的出现而消失在新媒介时代[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能够掌握文学理论教学之难的症结,即文学理论在过去和现在都不符合学生学习观念的结构。要摆脱教学危机,不仅需要恢复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天然审美直觉性的联系,而且需要谨慎处理与新媒介感知现实的关系。前者对应的是学生直观性的学习观念结构和恐惧模块,后者对应的是如何利用新媒介感知特性而又避免受其伤害。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恢复文学理论和文学审美的天然联系。这种强调并非是指传统教学中那种以作品分析注释理论所建立的审美关系,而是要强调审美优先。优先是指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前把典范作品的审美意义、文学特性彰显出来。已有论者注意到此法并应用到文学史教学中[6]。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同属文艺学的次级学科,都与文学审美有天然的联系,且都被传统教学模式倒置或遮蔽。只有将审美优先理念化为一种符合新媒介时代的实践教学,文学理论的教学危机才可能得到解除。

二、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审美优先实践

审美优先理念要成功介入文学理论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一方面,审美优先的前提是学生具备鲜活灵动的文学感知力和浓烈的文学兴趣。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品读、评论、写作甚至研究的能力。但文学审美感知力已然被新媒介环境所弱化。另一方面,部分师生的学习观念也处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操控中,认为学习就是记忆、累积并复制和简单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体现在学校情境中,就是师生围绕考试完成知识传输;体现在新媒介社会环境中,则是各种突出现象的复制与输出。这距离马尔顿描述的高水平学习观念———意义理解、改变思维和自我的认知信念实在太远了[7]。因此,审美优先实践实际上是面对双重挑战, 要取得突破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手段。以下解决方式或可称为这一系统工程手段的纲要和原则。

(一)利用新媒介的特性实现审美优先教学

新媒介尽管以图像和声音的方式弱化了个体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它融合视听与文字的特性也表明阅读行为在新媒介空间的继续。多媒介融合的新媒体特性已经为教学革新提供了技术手段,但在文学理论的实际教学中发挥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多媒体被教师应用成投影机,幕布变成黑板;另一方面则是过分扩展视听以压缩文学阅读的空间,诸如以单一的电影、戏剧欣赏代替文学品读。要真正利用新媒介的特性实现审美优先教学实践,首先就是压缩视听内容和理论知识的比例,强化作品的文学性彰显。

彰显文学性的传统方式,一般是教师以讲读代替学生的直接审美。这种方式有三个缺点:其一,无论文学创作还是鉴赏,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一种视角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其二,教师容易理论先行,限制审美对象的丰富性;其三,不符合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感知方式。教师要规避纯粹讲读,可选取适量的、在语言情感和形象方面都富于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前布置给学生,并在相关理论知识展开前,将文本中文学性最强的一面,以文字形式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课件设计上,要把图片、 活动影像和音乐等要素的综合量控制在小于文学语言量的状态下,且需要配合文学性的显现。彰显文学性的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新媒介和语言媒介的对比。截至目前,文学名著似乎都已改编成电影,而某些著名的影片也被改成文学作品。新媒介时代的学生并不拒斥电影。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知偏好布置电影片段与文学段落的比较作业。通过比较,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不同媒介下的文学审美意义,而且可以丰富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这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8]。

(二)利用新媒介的感知特性创建审美情境来实现审美优先教学

根据布罗迪(Brody)的研究,学生学习观念中总会呈现出三种动态的连续倾向,即知识的传递、处理和转换[9]。当学习观念达到转换的水平,一种建立互动性、合作性和充满开放性氛围的学习者社区的要求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观念要求确立情境和氛围,而新媒介的感知特性就可以成为教师建立情境、引导氛围的主要手段。此时教师的角色并非是权威,而是一种利用情境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行转换新知识的角色。此时的学生也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开放性的学习情境氛围中,以师生互动、同学合作以及自我调节的方式建构新知识。可见,在整个学习者社区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处于导演的位置。文学理论教师需要抓住新媒介的感知渲染特性和互动功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动态观念特征, 努力投入到文学审美情境的建构中。

三、审美优先与理论知识教学的矛盾处理

审美优先理念的介入,势必会冲击文学理论教学固有的理论知识讲授传统和已经建立的授课规范。但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语境中,这种矛盾首先要以传统教学模式的让步来解决。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学者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度,文学理论总不能变成名作欣赏课。

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调整教学模块。教学模块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学。传统教学几乎没有给予实践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模块。审美优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由于文学审美的特殊性,其教与学的难度和精力投入都要大得多。因此,压缩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块,将部分易于理解的理论知识放在学生自学模块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即可解决审美优先与理论知识教学的矛盾。至于具体如何调配三个模块的量,则是另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引入审美优先理念,即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将典范作品的审美特性、意义彰显出来。彰显文学性和建立文学审美情境是审美优先教学实践的核心,实现途径则是利用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和学习者社区氛围仿真作品意境。这种实践教学符合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观念的结构,符合教育理念与文学理论教改原则。

教学优先 第2篇

“阶梯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和达标检测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数学课堂“阶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分清学生层次(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做到心中有人,从而因材施教。要以“立足全体,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合理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层学生达到①——③;B层学生达到①——④;A层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C层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层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层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阶梯教学”的每一堂课,要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恰到好处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应及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适当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

3.课前预习的层次性

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

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的学生,或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仿效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受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来解决问题;A层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主动推导定理、公式,先行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这样,使课前预习各尽所能,量力而行。4.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对C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都应鼓励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A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个体的发展。

5.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通过课堂练习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C层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对B层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让其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A层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其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布置作业的层次性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层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A层学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如,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并用;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

7.课外辅导的层次性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阶梯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优先关注学生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先关注;策略思考

平时的阅读教学人们多有些蛮干之处,尤其是接受学业水平测试的班级,更显得比较蛮干。其实,阅读教学的蛮干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成的。笔者在自身的语文教学以及学习层面上的教学管理中,比较深刻地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需思考如何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去从事自己的语文教学。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

一、优先关注学生的整体介入文本

平时深入教师课堂听课,都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一篇好端端的文章,竟然被零零碎碎地拆散,利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较短段落的呈现。学生便抓住这段落进行阅读感悟,学生也多能够去发现所呈现出来的段落之语言的精妙,内容的深刻。但比较真正地透过其现象,总会感到这是一种不成任何体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的感悟。这样的零零碎碎,就是在相关的公开课堂教学也有出现。扪心自问,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已经够短小精悍的了,人们又何必再在相当完整的躯体上去无情的剁着呢?剁下后的文本已很少有整体感,甚至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面目全非。其实,这对学生的阅读感悟甚至就是比较理想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感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果我们仅仅抓住文本中一个细节,企图获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是极不可能的。作为语文教学,从按客观规律的角度去思考,必须首先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正如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这样的教学不是将学生领进了山中,学生也就看不到巍巍巅峰的全貌。试想阅读感悟的教学,学生看不到文本的全部,能够形成学生的真实感悟?能够形成学生的正确感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能。因此阅读教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引领学生介入文本的整体。如教学《船长》一文时,不仅仅就去简单地抓住船长在“诺曼底”遇到危险镇定自若的指挥,还应当抓住船长随船的下沉,更应当抓住文末所巧妙融入的议论。当学生整体介入教材文本后,其感悟不仅仅就是比较意义上的全面,而且就是相当意义上的深刻。学生发现船长之所以那样的镇定自若,表明船长的勇于担当。他舍己为人、尊重妇女、热爱儿童。

二、优先关注学生的充分感知

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人们所喊得最为响亮的口号是什么?当是让学生感悟文本,还就让学生去创新感悟文本。其实在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学生阅读,是很难达成其感悟之目的的。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都期望一个个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也十分期待一个个学生能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但在诸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了,其感悟也还多是我们教师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也还多是在以小组合作的经常性讨论去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为什么我们让学生进行阅读,却获取不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所管辖的诸多课堂教学情形看,人们还是少于了正确的对学生的优先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其首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的感知问题,而不应当就是感悟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阅读就让学生感悟是有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规律的。是语文教学的拔苗助长,窃以为当不可提倡。应当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感知,如教学《詹天佑》一文,这是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经过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就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学生的阅读,小学生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成的,小学生比较缺乏铁路修筑方面的常识,更缺乏那开凿隧道修筑的难度。应当需要学生有着充分感知的过程,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产生“感知”。

三、优先关注学生的口语训练

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语言的输入输出。对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输出主要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人们看重的是学生书面语言的输出问题。曾见到这样的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在和我进行交流时比较自豪地将孩子的一篇日记拿给我看,还是那样的喜滋滋。因为给我看的日记就是那样的叙事完整,语言也用得比较流畅,也让我在敬佩之余顿起疑心。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日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直接与这孩子接触,则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小孩子的日记是热心的妈妈一句句报着给孩子写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口语和书面语上,一般都是口语超前的。怎么能让一年级学生就去这样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呢?家长是这样,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怎样?平时,我们都比较有意义地发现,语言的表达似乎在小学语文教学上都有些本末倒置的现象。这样的不按客观规律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不去关注学生的口语训练,当是不可崇尚的。作为语文教学需努力从尊重所教的任何一个学生的角度,需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先调动每个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尤其在学生的读、感、悟上善于创造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读、感、悟上进行到比较理想的口语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优先关注学生的思考 第4篇

一、优先关注学生的整体介入文本

平时深入教师课堂听课,都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一篇好端端的文章,竟然被零零碎碎地拆散,利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较短段落的呈现。学生便抓住这段落进行阅读感悟,学生也多能够去发现所呈现出来的段落之语言的精妙,内容的深刻。但比较真正地透过其现象,总会感到这是一种不成任何体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的感悟。这样的零零碎碎,就是在相关的公开课堂教学也有出现。扪心自问,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已经够短小精悍的了,人们又何必再在相当完整的躯体上去无情的剁着呢?剁下后的文本已很少有整体感,甚至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面目全非。其实,这对学生的阅读感悟甚至就是比较理想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感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果我们仅仅抓住文本中一个细节,企图获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是极不可能的。作为语文教学,从按客观规律的角度去思考,必须首先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正如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这样的教学不是将学生领进了山中,学生也就看不到巍巍巅峰的全貌。试想阅读感悟的教学,学生看不到文本的全部,能够形成学生的真实感悟?能够形成学生的正确感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能。因此阅读教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引领学生介入文本的整体。如教学《船长》一文时,不仅仅就去简单地抓住船长在“诺曼底”遇到危险镇定自若的指挥,还应当抓住船长随船的下沉,更应当抓住文末所巧妙融入的议论。当学生整体介入教材文本后,其感悟不仅仅就是比较意义上的全面,而且就是相当意义上的深刻。学生发现船长之所以那样的镇定自若,表明船长的勇于担当。他舍己为人、尊重妇女、热爱儿童。

二、优先关注学生的充分感知

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人们所喊得最为响亮的口号是什么?当是让学生感悟文本,还就让学生去创新感悟文本。其实在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学生阅读,是很难达成其感悟之目的的。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都期望一个个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也十分期待一个个学生能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但在诸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了,其感悟也还多是我们教师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也还多是在以小组合作的经常性讨论去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为什么我们让学生进行阅读,却获取不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所管辖的诸多课堂教学情形看,人们还是少于了正确的对学生的优先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其首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的感知问题,而不应当就是感悟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阅读就让学生感悟是有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规律的。是语文教学的拔苗助长,窃以为当不可提倡。应当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感知,如教学《詹天佑》一文,这是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经过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就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学生的阅读,小学生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成的,小学生比较缺乏铁路修筑方面的常识,更缺乏那开凿隧道修筑的难度。应当需要学生有着充分感知的过程,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产生“感知”。

三、优先关注学生的口语训练

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语言的输入输出。对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输出主要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人们看重的是学生书面语言的输出问题。曾见到这样的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在和我进行交流时比较自豪地将孩子的一篇日记拿给我看,还是那样的喜滋滋。因为给我看的日记就是那样的叙事完整,语言也用得比较流畅,也让我在敬佩之余顿起疑心。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日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直接与这孩子接触,则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小孩子的日记是热心的妈妈一句句报着给孩子写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口语和书面语上,一般都是口语超前的。怎么能让一年级学生就去这样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呢?家长是这样,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怎样?平时,我们都比较有意义地发现,语言的表达似乎在小学语文教学上都有些本末倒置的现象。这样的不按客观规律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不去关注学生的口语训练,当是不可崇尚的。作为语文教学需努力从尊重所教的任何一个学生的角度,需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先调动每个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尤其在学生的读、感、悟上善于创造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读、感、悟上进行到比较理想的口语训练。

优先购买权也有未优先时 第5篇

2003年10月,A公司、王某、刘某签订了关于共同开设B公司的《合作协议》,约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B公司,其中A公司出资150万元,出资比例为75%,股份比例为63%;王某和刘某均出资25万元,出资比例均为12.5%,股份比例分别为24.5%和12.5%。合作期限为10年,在此期间,未经董事会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撤资、撤股,转让股份必须经董事会通过,原股东有优先受让权;合作期间,任何一方不得自行投资或从事与B公司业务相同或相竞争的业务活动,如有违反本规定者,应视为本人主动放弃在合作企业的投资股东权利,其股份由其他股东按其比例进行分配。

2004年2月25日,A公司、王某、刘某签订B公司章程,约定:B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其中A公司出资37.5万元,出资比例为75%,王某和刘某均出资6.25万元,出资比例均为12.5%;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2月28日,B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4月2日,B公司召开董事会,决议:同意王某和刘某自愿出让股份。8月8日,王某与刘某在未通知A公司的情况下召开B公司股东会,会议决议:王某、刘某向第三人夏某转让股份。同日,王某、刘某与夏某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王某与刘某将其合计持有的B公司25%的股权转让给夏某,转让价款为50万元。9月25日,王某、刘某又召开B公司股东会,会议决议:同意王某、刘某将所持B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夏某;同意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相应职务作相应改变。2004年12月17日,B公司召开全体股东会,股东会决议载明:王某、刘某将各自所持股权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夏某,价格为50万元。

A公司认为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东权利应该是清楚、完整,并且该股东在事实和法律上不存在任何瑕疵;王某、刘某因严重违反合作协议,已经丧失其应有的股东权利,所以A公司不同意王某、刘某转让股权,因此也不存在《公司法》规定的内部股东优先购买的权利。

法院判决

法院审理认为:2004年4月2日,B公司召开董事会,决议同意王某、刘某可自愿对外转让出资,这说明全体股东已知晓王某、刘某要向股东之外的人转让出资一事;2004年8月8日和2004年9月25日召开的股东会,因A公司没有参加,也没有发表关于同意王某、刘某转让出资以及A公司是否参加竞买的意见,导致两次股东会在程序方面有瑕疵,但该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夏某与王某、刘某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归于无效,如果事后A公司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则将会补正这些程序瑕疵;2004年12月17日,B公司全体股东召开股东会,对王某、刘某转让出资一事进行决议,其中两位股东同意该出资转让事宜,A公司虽然提出不同意的意见,但其并没有购买王某、刘某的出资,本院视A公司也同意王某、刘某转让出资,该次股东会议完成了对外转让出资的合法程序;2004年12月17日的股东会决议明确了王某、刘某转让出资的数量和价格,使A公司有条件行使优先购买权,由于A公司不愿意购买该股份,应认定其实际上放弃了优先购买权。因此法院确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驳回原告A公司诉讼请求。

法理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王某、刘某是否有权向夏某转让股权,A公司的优先购买权能否对抗第三人的权利。笔者认为其实质是如何平衡受让人夏某与A公司的利益冲突,对此应结合《公司法》与《合同法》来分析。

1、股东在违反股东之间的约定对外转让股权时,其所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实际上是如何在受让人和公司其他股东之间平衡利益的问题。由于我国《公司法》对此没有作出规定,因此,只能适用《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来解决。由于债权不具有追及效力,股东不能以其内部约定对抗对第三人(受让人),因此,如果《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则受让人的利益就应优先获得保护,其他股东只能依据其内部约定寻求救济。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该条规定中,只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这一项涉及了如何平衡合同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问题。依该规定,只有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情况下,才能宣布合同无效,从而优先保护第三人利益,否则合同当事人的权益将优先获得保护。就本案而言,只有A公司能够证明夏某与王某、刘某恶意串通,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帮助王某、刘某逃避A公司与王某、刘某之间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时,该《股权转让协议》才应归于无效。否则,夏某有权依据《股权转让协议》获得王某、刘某转让的出资。

2、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东对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必须经公司二分之一以上的股东同意并由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因此,本案中的《股权转让协议》只有在获得B公司股东会批准的前提下才是合法有效的。由于夏某处于第三人的地位,其无法也没有义务去查明B公司股东会决议的真实、有效性,因此B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作出了同意该次转让的决议后,《股权转让协议》即可生效,夏某有权依据该协议获得王某和刘某所转让的出资。但是,有权取得股份与实际成为股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并不等同于夏某已成为B公司股东。在王某和刘某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办理完毕股权转让手续之前,夏某有权请求王某和刘某履行《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但还不能以B公司股东身份行使权利。笔者认为,夏某此种请求权并不能优于A公司依据《合作协议》要求将王某和刘某的股份归为己有的权利,此时同样存在夏某与A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易言之,在《股权转让协议》实际履行完毕,夏某取得股东资格之前,如果A公司请求法院推翻了B公司股东会决议的效力,那么《股权转让协议》将因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如果A公司依据《合作协议》率先将王某和刘某的股份归为己有,那么《股权转让协议》将无法履行。此时,夏某只能请求王某和刘某承担违约责任。与此相反,如果《股权转让协议》已经履行完毕,夏某实际取得了B公司股东的资格,则A公司无权依据《合作协议》对夏某受让的股份主张权利。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定夏某或A公司已实际取得该部分股份呢?笔者认为,应以工商登记为准。首先,工商登记资料是公开性资料,第三人可以通过查询来防范风险,确认工商登记的权威性有助于保障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其次,工商登记资料具有中立性,争议双方均无法擅自篡改,有利于法院的认定,节约司法成本。就本案而言,在判决做出之前,夏某与A公司都没有完成股权转让手续,但都享有对王某和刘某所持股份的请求权,但是由于A公司并未依据《合作协议》起诉王某和刘某,主张对该部分股权的权利,因此,法官在审判本案时并无义务考量A公司的请求权,而只需要判断夏某本身的请求权是否成立。由于A公司并没有提出有力依据来推翻夏某的请求权,因此法院支持夏某请求权的判决是合法的,正确的。

如果A公司改变策略,在本案诉讼过程中依据《合作协议》另行起诉,在合并审理的情况下,法官就需要判断:在两个债权请求权发生冲突时,应该支持哪一个请求权?由于债权不具有对抗效力,因此,虽然夏某的请求权是建立在支付对价的基础上,而A公司获得请求权并没有支付对价,夏某的请求权仍然不具有优先效力,此时,只能基于公平原则,将争议部分的股权判由夏某和A公司平等分享,夏某和A公司可以各自追究王某和刘某的违约责任。

综上,有限责任公司的私人公司性质对股东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股东有互相约定较法律更为严格的义务,以保证股东能够专心经营所投资的事业;另一方面,在股东退出公司时应遵守较为严格的程序规定,以保障其他股东的投资安全,两者互相配合,保障着投资者的投资安全和投资收益。因此,法院在裁判有限责任公司纠纷案件时有必要从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性出发,遵守投资者的自由约定,恪守法律的程序和实体规定,以保障投资安全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稳定。在股东违反股东之间的约定,擅自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依据内部约定享有的权利同样应该得到法律的承认,但这种权利并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反之亦然。

相关链接:

优先购买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具有法定性、权利行使的不确定性、同等条件认可、顺位优先性、不可转让性等特点,其目的是保护优先购买权人获得某种财产的特殊利益。我国法律规定了具体的优先购买权,还没有优先购买权一般规定,需要进一步的法律完善。

教学优先 第6篇

一、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的含义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与传统体育教学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是一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模式。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是一种开放性教学, 是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学习时间空间、学习方式、学习体会和感受以及学习决策过程的选择, 同时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 即允许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学习。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而是以小组或个人兴趣相近为单位的学习;在课堂上允许有许多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具有决定权, 学生也要为自身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负责;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且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学生能够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学习行为和观念, 在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中体育教师不再是一个学习权威和班集体纪律的维护者、检验者, 而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咨询者和协助者。

二、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的积极意义

1.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参与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和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单纯地在课堂中进行。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到学生自身需要的知识, 促进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以, 只有通过灵活的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 学生才能和外界建立联系, 才能了解到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和学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知识经验, 也才能形成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教养品质。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模式为这种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体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既是学生的学习模式, 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个班级内部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有固定场地、固定教材, 并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进行, 学生的活动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也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 相反还可能使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受到限制。因为, 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 教师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进度,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所有学生在同一个时间进行相同的教学, 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个性特征的差异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作为一种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模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既照顾体育知识的传授, 也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性, 一方面发挥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可以看出,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使体育教学效果最大化。

3.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要

为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项目内容和学习特征、确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机会。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学生不可能充分地通过体育活动认识和了解自己, 也没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最佳学习技能。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使学生在兴趣项目优先的学习环境和兴趣项目优先的学习空间里, 有机会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逐步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掌握最佳的运动技能。因为,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环境, 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学习场地器材;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兴趣项目优先的学习时间, 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作业形式。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体育学习目标, 学习质量得到保证。

4.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要求社会成员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和选择的时候, 自身要具有选择能力, 要求社会成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每周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学生们可以自由组织学习活动, 自由决定学习目标, 自由实施学习过程, 那么, 学生就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激发学习动机、共同决定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相互鼓励等活动, 实现社会对体育的要求。在自由学习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一个学生不理解某个运动技术, 他可以询问其他同学, 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 共同学习。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给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里,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现实。在体育教学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中, 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他的同学是如何学习、怎样组织学习过程、怎样利用现有场地器材等;同时, 也可以看到同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怎样克服这些困难, 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和困难出现在自己的学习中。所以, 实施体育教学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和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相互帮助的有效途径。

三、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的前景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大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教师掌握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 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得当。“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有兴趣、有需求地学, 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又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这样, 更加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机。作为刺激变量的学习目标, 引起主体内驱力产生激活状态, 从而引起积极学习的行为反应, 去接近和达到学习目标。只有学习动机不断被激活, 才能不断促进间接兴趣的提高和发展, 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也是学生自己决定的, 能反映个体差别的不同需要。教师只有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是一种新颖的体育学习模式, 对于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的广大教师, 从对个性的发展和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角度来看,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比传统体育学习对学生更有帮助, 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前景。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的发展方向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要促进这种课堂学习模式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创新。任何一种学习理论的作用都在于启发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维, 促进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超越已有的固定模式, 寻找更好的理论模式。

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的发展和应用, 需要所有想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的体育研究者、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体育教学中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实践中, 每个体育教师和体育研究者都有各自指导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模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个人的解决方式, 要有一套较完整的体育教学经验, 还要掌握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以适应学生的兴趣项目优先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建新.我国中小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3 (3) .

教学优先 第7篇

基于此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实践优先,小组参与”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随机进入教学在其中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步骤。

一、确定主题,小组间随机进入子主题

确定本节课主题,运用适当的情境 教学,例如任务驱动法、提问法等引出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分解主题,分为两个或多个自主题。例如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这一章节里,如何描述数据传输,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数据传输的过程,可将这个主题从视频解释、模拟实验的角度来理解,分为两个子主题。学生选择子课题,然后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各子课题的难易程度最好相当。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理论性内容较多,教师可将内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细分为几个子主题,主题间保持平衡,学生随机分成若干组,各组推选组长,组内讨论活动计划、具体分工。

二、独立探索,小组内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 作为学习 的主体,通过学生 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文献资料、模拟实验、录像演示等途径自主学习相关子课题。例如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这一章节里,模拟实验的主题小组可以通过软件模拟网 络中数据 如何在OSI或TCP/IP层中的传输过程。在 此过程中,学生可能 会碰到许多问题。小组随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直观地得出相应结论,加深对此类 现象和问 题的印象。 小组内各 个成员互相交流沟通,从不同侧 面加深对 子课题的 认识与理解。

三、小组协作,生成小组内评价成果

小组协作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内各成员的目标是一致又是分散的,一致性表现在必须面对本小组的主题,弄懂和学会、理解此主题内容;分散性表现在遇到随机出现的问题时,无论是理解上的问题,还是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小组团结协作来解决。生成小组内的评价成果时,要注意评价的形式和表现形式,可以设想由教师在课前制作网站式评价标准,标注特别需要理解的批注和操作说明。学生在操作或观看演示结束后填写提交相应的描述或步骤,加深理解本节课的主题思想。

四、再次进入,全面理解主题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强调进入的多角度、多侧面。视野不同,学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最终都会形成对本节课主题的自我认识。但此策略对学生自学、领悟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为适应普通高中学生的认知现状,可以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再次进入学习。例如在《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这一章节里,观看视频演示和参与模拟实验的学生可以在本小组完成任务后,互换角色。观看视频演示的学生动手模拟实验,加强印象,熟悉操作流程、规范;模拟实验的学生则通过观看视频演示,回味刚才的操作内容,纠正规范动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

教学优先 第8篇

基于以上认识, 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拓展当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实践性环节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辟相关教学基地

教学基地是区别于校内教学课堂的又一种课堂形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基地的性质被定义为校内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以“有益补充”来定性虽在理论上肯认了教学基地存在的意义, 但在实践操作中显地苍白无力。大部分教学管理者认为, 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学基地必然要产生一些问题, 如建立、开辟教学基地的经费问题、学生来往于教学基地的安全问题、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问题等。此亦是当前教学基地的开辟没有被重视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但是教学基地的开辟是否应该得到重视并不取决于“问题”的存在与否, 而取决于其与传统的校内课堂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的大小。在校内教学课常上, 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台、实施口耳之教。学生端坐于桌前, 面对黑板进行口耳之学。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于讲解,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记忆。与此相比, 教学基地至少具有教与学两个层面的优势:其一, 极大的丰富了教师教的形式。与校内教堂的言教相比, 教育基地在实行言教的同时, 还能实行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 其既可以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基地所作的各种激发兴趣、加强思索的实践性活动, 亦可以指教师利用相应的环境因素、让环境说话, 对学生形成各种思维上的冲击, 既提高了教学水平, 亦提高了科研能力。其二,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基地中, 学生将改变以往捕捉教师教学声音的单一知识来源, 学会从包括教师在内的环境因素中获得多样性的信息。此无疑刺激着学生的兴趣。在知识来源多样化的背景下, 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而且与知识相联系的智慧因素、道德因素以及其他相类的能力因素融合在环境中为学生所感同身受。能力的较快提升是此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不仅如此, 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在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 会潜移默化地得到鼓励。此既有利于激发深入研究的兴趣, 又有利于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正是基于上述立足于能力培养为特征的优势, 教学基地的性质应从教学的“有益补充”改为教学的“必要手段”, 其在地位上要能够逐渐扩大到与传统校内课堂平分秋色, 甚至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 占据更多的比例。就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而言, 开辟与之内容相关的教学基地既具必要性亦具可能性。例如在中国哲学史的横向内容上, 有儒佛道之分。其中关于佛学的部分, 不仅其理论的抽象程度极高, 须借助于具体的修行实践才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而且其宗派林立, 头绪庞杂。如果仅依靠校内教学课堂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开辟相关的教学基地实非常必要。而扬州新建成的佛教文化博物馆则为教学基地的开辟提供了可能性。这个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而进行佛学展示的博物馆, 俨然是一个佛学的大课堂。若是将学生放在这样的课堂上进行佛学内容的学习, 其效果将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另外, 扬州大学的中国哲学史专业开辟苏州西园寺为其佛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基地, 在让学生体验寺庙的文化和生活、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 亦使学生对佛学有更为全面的理性思考。此举可以说是开辟教学基地的成功尝试。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 教学基地的建设将学习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并形成优化配置, 此既高效运用了相应的资源, 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因此, 充分利于地方资源进行教学基地的开辟应成为像中国哲学史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性环节拓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二、组织诵读会与讲读讨论会

作为一门具有史学性质的哲学课程, 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在选择一本好教材的同时, 必须配备有教学资料选辑以供阅读。其原因于教材对于原典文本的引用, 受篇幅的限制, 难以充分展示文本自身的完整性, 亦难以形成一个可供想象的文本阅读空间。在传统的中国哲学史的教学活动中, 除了课堂上的简单文本解析之外, 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原典阅读构成实际的教学环节。就学而言, 没有一定的课前阅读与理解, 不仅进入教师的文本分析话语较为困难, 而且难以对中国哲学形成同情之了解。而离开同情之了解, 中国哲学史学习中的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则成空谈。因此, 阅读原典是中国哲学史教学拓展实践性所必须强化的环节。

如何进行原典阅读呢?与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阅读有所不同, 作为实践性环节的原典阅读主要在学生的自行组织下进行自行阅读。此可以形成诵读会与讲读讨论会两种形式。诵读会主要是以诵读形式为主的读书会。诵读的本义是用高低抑扬的腔调进行念读, 在古人那里, 则体现为一种唱读。与一般的阅读相比, 唱读不仅融入了声音调节的读的元素, 还加进了唱的元素, 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因素。在当下的时代, 古人的唱读模式只在小学低年级的齐读中才有所体现, 专家认为此种方式有助于发展思维, 丰富想象, 激发情感, 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大学生那里, 唱读基本不流行。但是李阳疯狂英语的教学模式却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即通过大声地、有情感地阅读来体会语言自身的魅力。在哲学专业的大学生中开展有关中国哲学经典的诵读会, 其实质就是借助于语言的力量来增强教与学的双重效果。此时的教学由有声转而为无声, 由教师的讲解转而为经典的展示;此时的学则由学生的聆听转而为学生的自我诵读与自我倾听。诵读会使得学生对经典以阅读的方式进行感知, 既避免了教师统一教学可能导致的对个体差异性的忽视, 又在充分发挥经典于人性的启迪力量的同时, 充分尊重与激发学生内心所具有的良知良能的本性, 形成一种期待式教学。当然, 与诵读相伴随的方式还可以是听读, 即通过聆听相关经典的较为专业的录音, 借助于声音来调动听众的情感因素与思维因素。此可以视为诵读会的附带形式, 亦值得尝试。与诵读会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有所区别, 读书讨论会主要强调在熟读的基础上对原典进行充分的理解。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的哲学专业中都有相应的读书讨论会。就中国哲学而言,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 主要以阅读讨论四书五经为主。学生可持相关经典的不同注本, 构成各种理解之间的一种交错与互补。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争辩, 最终形成对阅读对象的较为透彻的理解。当然, 此种读书讨论会亦可以有教师参与其中, “主要扮演问题澄清者、激发者与引导者角色”。2]此时教与学的过程就有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式。就教而言, 教师已不再是教的主体, 而每一位以自身的注本为依据而进行发言的学生才构成教的多重主体。又由于以经典注本为依据, 教的合理性亦能得到保证。就学而言, 此种读书讨论会作为经典阅读的理想形式,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哲学进展过程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的形式与意义, 另一方面亦可以让学生在寻求较为客观的义理讲解之时, 形成一定的理论分析与钻研能力。由此来看, 针对原典的讲读讨论会是教师通过丰富、拓展教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所进行的一种有效训练。此举无疑将传统中国哲学史课堂上占据大部分时间所进行的文本分析改由学生课前进行讲读、理解, 从而提前完成相应能力的培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针对经典的诵读会与讲读讨论会实应构成中国哲学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实践环节, 此既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亦可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三、兴办论坛与模拟论辩

以上中国哲学史教学的实践环节主要着重于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层面上的培养, 而与之相应的是学生如何系统的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此亦涉及中国哲学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办法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采取期中提交相关论文以及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较为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考察其利用理论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此种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同样应该被强调。但是随着中国哲学史教学的实践环节的加强, 仅重视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相应的书面表达能力无疑是不全面的。学生的理论组织能力、理论辨别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具有实践性因素的能力也应该加以考虑。因此,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身的理论深度与广度的平台实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此可以通过兴办论坛与模拟论辩来进行具体实施。兴办论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而且论坛本身亦可以成为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的有效承载。此体现在一个完整论坛所包含的主讲、评论与提问三个步骤中。就主讲而言, 作为主讲人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就论题进行相关准备, 其中包括查阅资料、组织相关观点并最终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此实际上已经将传统考核方法中撰写论文的过程收摄其中。而主讲形式开始, 即将书面的逻辑过程通过口头的形式、以听众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此种表达的完成, 则意味着主讲步骤的完成。继而就是评论。较有深度的评论必须有事前准备。因此, 在主讲人确定研究论题之后, 就应确定相应的评论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论亦可以提升论坛的水平。继评论之后, 便由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提问。提问是即兴的, 亦可反映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当然, 与提问相伴随的是主讲人对提问的可能解答。解答不必追求完美, 能够促进主讲人的反思就已经实现了问题本身的价值。由此来看, 一个小小的论坛既牵涉着对主讲人、评论人与提问者这三个层次的考核, 又加强了“教学过程的阶段考察”, 使考核“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3]如果说论坛是由一个从主讲到评论到提问的主体递进的过程, 那么模拟论辩则是多主体交互辩论的赛程。此较为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论辩。具体的论辩以两方为主导, 在每一小组中亦可以形成观点上的内在差异。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几次著名的辩论值得模拟:其一是人性之辩, 其中涉及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善恶混等一系列的观点;其二是关于有无的论辩, 其中涉及崇有、贵无以及无无等派别;其三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辩;其四是宋明时期的理气之辩;其五是中晚明的本体与工夫之辩等等。就论辩的形式而言, 可以采取较为流行的大专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 以“努力还原”哲学“探究的过程”。4]就论辩所能达到的效果而言, 其可以是多重的: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哲学史基本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 而且借助于论辩过程中对时弊的感知、对时弊的理论化归以及对时弊进行解救的理论构想, 亦可以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能力。此外, 在论辩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 皆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由以上分析来看, 兴办论坛与模拟论辩不仅为学生搭建可以展现自身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理论创新能力的舞台, 而且各有侧重, 前者较为重视学生个人观点的系统表达, 后者较为强调学生应对多种辩难所表现出来的理论辨别与理论调适能力, 两者相互补充, 可以成为中国哲学史在研究性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较为理想的形式。

以上是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实践性环节的探讨。其中建立教学基地强调身临其境式教学, 组织诵读会与讲读讨论会以学生自讲自读的形式, 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 而兴办论坛与模拟论辩则是对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系统考查, 三者各有分工, 形成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互补性举措。在当下越来越重视“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社会里, 对中国哲学史这样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进行实践性环节的尝试势在必行。尽管此种尝试可能还会带来诸如改革课时分配等一系列相关的麻烦, 但是高屋建瓴式地重视实践并付诸高效协调的组织行动, 此是“冷门”专业发“热”的必然途径。只有在这样一种既区别于单纯的理论活动又区别于具体的物质生产的、具有理论性质的实践活动中, 教学的“能力”目标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汪蕙, 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 :17.

[2]刘俊振.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及教师角色转变初探[J].消费导刊, 2007, (11) :184.

[3]汪蕙, 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 :18.

教学优先 第9篇

情境、探究(体验)、应用是贯穿上海物理教材的主线,“问题引导,自主获取,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物理更为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因此,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可以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则能丰富学生的体验经历。学生通过各种实验不断体会如同科学家们一样“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提高了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教材和学情分析

拓展型课程I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由基础型课程关于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拓展到动力学知识,建立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深入了解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原因,加深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牛顿定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态度,为以后研究学习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指明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一堂探究学习课,也是后面课程知识研究学习的铺垫课。

本节教材是用链球自述的方式指出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必须有作用力,然后又用杂技节目“水流星”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大家谈”和自主活动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向心力概念。为了得出向心力公式,课本用了DIS演示实验探究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得出结论后再要求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自主导出向心力公式。

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本节课需要2课时完成,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方向特点,探索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大小与哪些因素具有定量关系。针对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学情,从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很容易猜测加速度大小与力、质量有关,这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应该控制的是哪些变量,如何控制这些变量,如何测量砝码受到的向心力和如何测定砝码的角速度等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采用物理图像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实验的结论,这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在对向心力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猜想”与控制变量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感受归纳推理等多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潜在的发展水平。所以,本课时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探究“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向心力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法这种常用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向心力来源的分析,体验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问题提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和了解向心力公式;教学难点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向心力大小与角速度、半径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

1.巧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不动声色地将一个空杯子杯口朝下,接着将水放入杯中,再次将杯子杯口朝下,水流出。然后,教师再次将水放入杯中演示“水流星”实验。随后,教师播放专业演员表演“水流星”的视频。教师与学生总结:“可见‘水流星’做圆周运动与手拉绳子的力有关。”教师,播放“链球与卫星”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链球与卫星的运动和受力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带着问题,即“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怎样的力”走上探索新知之路。

2.合作交流,演绎探究过程

活动1:向心力的方向。教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完成实验,并直接感受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特点:(1)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用手抓好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弛状态;(2)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当绳绷直时,观察小球做什么运动,并体验抓住细绳一端的手有什么感觉;(3)过了一会儿,松开固定点,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在全体学生做实验进行直观感知后,请学生交流在实验中的感受。随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唱片上用线拴住的小球的运动视频及Flash动画,并设问:“我们给这个力起个专用名字,可以叫什么?”教师书写板书。向心力定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F总指向圆心,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方向:总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是个变力)。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向心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的认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向心力缺少感性认识。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达到感性认识,并通过分组探究、学生汇报、思维对接等,让学生从中体验和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其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活动2:向心力的大小。教师设问:“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还以刚才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例,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小球,研究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考虑小球本身和圆周运动本身的因素,同学们思考一下可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向心力的大小呢?”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合理地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细线连结的钢球、木球,用手拉住绳的一端,让小球在桌面上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并在改变实验条件后多次尝试,从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定性关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辅导。在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后,教师总结向心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板书:

教师与学生用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来研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定量关系。教师先介绍这个实验仪的构造和原理(边播放课件边结合实验仪介绍,随后教师示范如何获取角速度相同时的实验数据的方法和要领)。同时,学生观察并熟悉实验桌上的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桌上的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定量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定量关系。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同时点击“学生广播”,将该小组的电脑屏显切换到各实验小组的电脑屏与教师的演示屏上,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本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丰富学生自身的经历。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原因,将全班18个实验小组分成3大组,让每个大组分别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轨道半径及角速度关系中的其中一个变量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行综合。师生总结得到:F=km rω2,若列式中各量单位为m—kg、ω—rad/s、r—m,则系数_k取1,就可得出F=mω2r。

设计意图:猜想能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能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那么猜想就是发现的工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学生开始按拟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时,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仪器的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作个别辅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与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发展,在求异、探索中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3.提出问题,延伸探究过程

活动3:应用。教师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向心力知识来分析本节课开始时欣赏的链球视频中运动员为什么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教师让学生在课后用一个空的小金属食品罐自制“水流星”,体验怎样使“水流星”中的水不流出来,并自行分析该做法的理论依据。

设计意图:在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同时,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让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科学追求的内在动力;拉近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归纳建构,品味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本节课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探究的具体过程与方法。

5.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为以下三项:拓展型课程I练习部分(第一册)相关习题、小实验“自制水流星”与预习向心加速度。

[自我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探究型学习课,教学过程中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在情境创设上以“水流星”的演示实验为开场引入课题,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与DIS实验相关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数据采集,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获得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加深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到达新的潜在发展水平。在教学手段上,我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完美整合,以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但是,此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向心力概念和方向的教学上过高评价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同时,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我预设问题和实验结论,学生不能很快理解到位,这一点有改进的空间,可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又如,在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测量原理教学策略上,教师可适时降低坡度,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专家点评]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由基础型课程关于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拓展到动力学的内容,张森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其情境学习、实验优先、问题生成、注重思维的课堂教学特色。他以实验优先为抓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教学问题得到了解决。

本节课是一堂探究型学习课。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等科学素养。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张森老师以“水流星”的演示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他又让学生动手,感受绳牵小球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并通过分组探究、学生汇报、思维对接,让学生从中体验和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开展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讨时,张森老师应用了DIS向心力实验器,因为DIS实时采集数据,可以同时测得运动物体每个瞬时的向心力以及相对应的加速度,并通过图像分析,直接得出向心力与质量、角速度、运动半径的关系。

效率优先过程优化 第10篇

2010年10月,忻城县正式启动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至今实施已有一年时间。全县10所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该县进一步探索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模式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组建实验团队

每周二的第三、四节课,忻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的语文科组办公室就变得格外活跃。这一周,说课老师蓝柳红正在和其他老师一起备《说不尽的桥》一课。她把设置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来让备课组人员讨论,听完她的问题后,参与讨论的老师们争先恐后地提出各自的建议和看法,观点碰撞激烈、讨论有序。这是忻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备课组常见的一幕。该校的教师们以年级为团队,团队成员经常集中在一起,由主备课人把自己用版块式或图文式结构设计成的教案分发给本组成员,然后讲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说明自己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进行讨论。

2010年,城关初中被确立为有效教育试点学校,30名教师参加了有效教学模式的培训,这批教师最先把MS-EEPO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学校。自从引进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城关初中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讲究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像城关初中这样团队合作备课的方式,其实只是忻城县教育局实施有效教育试点实验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地推进有效教育,忻城县教育局强化“团队合作促发展”的意识。该县首先以县教研员为主要成员组建了县级专家团队;再由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牵头组建由实验教师组成的跨校学科团队;校与校之间也分别组建校际学科团队,一般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组成;各学校自身组建学校班级团队,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最后各学校组建学科团队,由教研组长牵头,各学科教师组成。

参与实验的学校特别注重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由骨干教师带头,每名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培养对象,开展“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促进全体教师的成长。例如,忻城县实验小学通过“自我设计→集体备课→共同提高”的方式,发挥团队作用,促进教师共同进步。古蓬镇中心小学利用集体的智慧,整理并完善EEPO理念的图文结构图,并编撰成册,下发各教师手中,既促进了骨干教师的成长,又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利用团队的力量,忻城县目前每个参与实验的学校都编撰有自己的有效教育学习教材,并且做到人手一册,方便大家自主学习。无论是全县的专家团队,还是各校的学科团队,大家相互协作,一起学习,共同提高,课改实验的教研活动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教师在不断进步

2010年10月,MS-EEPO的创始人孟照彬教授到忻城县举行MS-EEPO有效教学培训。“当时我们既疑惑又不以为然,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三天的培训,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还有个别老师干脆中途开溜了。”提起刚开始接触有效教育时的情形,忻城县的不少教师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不过,这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如今,忻城县参与有效教育实验的老师已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无论是认知还是实践,都有了质的改观。

“用EEPO教学模式上课,教师上课轻松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这是城关初中的罗志娇老师对EEPO教学模式的体会。2011年11月,罗志娇在执教的班级上了一节辩论课,当她把辩题《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抛出来后,一场紧张激烈的辩论便开始酝酿。辩论赛的主持人是学生民主选出来的,当主持人宣布辩论开始后,“辩手”和“观众”各就各位。从正反方一辩阐述各方观点,到双方二、三辩发言攻辩,“辩手们”激情迸发,巧舌如簧。整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主持人掌握好时间,准时结束了辩论。罗志娇作为教师,完全退到了“幕后”,只等着结束后及时做出点评和总结。

忻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韦文克对这堂课的评价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堂EEPO实验课,类似的课一样精彩动人。这种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他们的创造力、实践力、人格力、知识力、学习力等得到充分训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一同观课的老师们也收获颇丰:“我的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某些细节。”“这个教学课堂设计特别,形式新颖,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发言的机会,突出了学生主体,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

EEPO教学模式的推广,让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课堂上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育真正体现出有效性。此外,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过去全县小学阶段各科参加实验的老师只有75人,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人;参加试验的学科也由原来的语、数、英三科发展到现在包括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实验教师还主动撰写有效教育课堂实录与评析,并撰写心得体会。

如今,参与实验的教师不但能较熟练地掌握EEPO“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和“备课方式”,还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新”“活”“实”“趣”,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听、看、想、讲、做、动、静各要素的交换使用,关注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批青年教师在有效教育推进和实践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很多都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如城关初中的莫晓红老师代表我区参加西南五省生物学科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县民族中学的莫江丽老师代表来宾市参加全区化学科教学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大塘镇初中的陈凤萍老师代表忻城县参加来宾市化学科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民族中学欧俊忠老师代表忻城县参加全区历史学科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民族中学龚玉芳教师参加2011年广西“教师杯”中学生物教师专业技能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

2012年3月,来宾市教科所在全市举办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研究活动,该市教科所安排了城关初中的罗雪莲、蓝柳红两位语文老师各上了一节研讨课,探究语文课的课堂有效性。她们把“要素组合方式”和“平台互动方式”课型展示在全市的与会老师们面前,让前来听课的教师耳目一新,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实验成效凸显

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城关初中的罗雪莲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配上动作。当全班学生开始自由地朗读诗歌时,罗淞淞同学左手捧着书本,右手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边读边走,俨然一副古代文人学士的模样。他朗诵诗歌时的神情、动作及语调赢得了全班同学和在座听课老师的掌声。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在进入10(7)班这个有效教育实验班之前,罗淞淞却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是被点名提问,他也只会红着脸站起来不说话。

罗淞淞的改变并不是个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是实施有效教育实验班级的普遍现象。由于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或跟老师一起探讨问题,或跟同学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变得乐学、爱学、想学了。现在的课堂活动有看、听、讲、想、做、动、静的转换,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课堂展现出和谐、民主的氛围。合作学习能取长补短,各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差距感变小了,学生之间也变得团结和睦起来。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改革,有效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忻城县教育局对实验学校的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测试成绩进行了跟踪调查,经比较后发现,古蓬小学实验班级六(1)班2010年秋季学期语文科某次测试成绩优秀,及格率由过去的89%上升到97%,优秀率由54%上升到80%。城关初中的课改实验班,不管是平均分还是优秀率、及格率都高出年级平均分约5个百分点左右,参与实验教师所教科目的成绩也要高于本年级同科目非实验教师的成绩。

在推进有效教育的过程中,忻城县的教师们还结合“聊课”模式创造出新的特色。忻城县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黄爱文以有效教育改革为契机,结合农村学校教学的现状,创新构建农村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机制,自创了“聊课”教学模式。“聊课”把课堂教学变为社会生活化教学,一切教学以“聊”来完成,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聊法”。他自编的《聊课》一书约24万字即将公开发行。

在进行有效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忻城县教育局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例如教师的教改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教学设计也有待加强,团队合作仍需要再优化,评价机制也急需进一步建立完善。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忻城县教育局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还将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同时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课堂教学实践和团队合作,加强有效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效率优先、过程优化,从而使师生共同受益。

浅谈“集中优先”和“机旁优先” 第11篇

1.1“机旁优先”控制方式

这是一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控制方式, 采用这种控制方式时, 机旁具有电机的优先控制权, 如要集中按程序自动起动设备, 则必须取得现场岗位人员的许可, 由岗位人员将现场机旁操作盒上的集中/机旁转换开关打至“集中”位置。

图1为一种典型的“机旁优先”控制原理图, ALB为机旁按钮盒, 装于设备现场, 由集中/机旁钥匙转换开关YA、起动按钮QA、停止按钮PA组成。YA打至P位置 (机旁) , 01与03接通, 通过QA及PA即可在机旁起停设备;当YA打至J位置 (集中) , 69与17接通, 通过主回路开关辅助触点ZK将设备备妥信号输入PLC模块, 同时03与13接通, 中控具备开车条件, 这时操作员可通过中央控制室图形站控制电机的起停。

1.2“集中优先”控制方式

采用“集中优先”控制方式时, 中央控制室具有对电机的控制优先权, 如果要在机旁起动电机, 则必须由中控操作员在图形站上对该电机所在组进行解锁, 否则机旁不能起动电机。

图2是一种典型的“集中优先”控制方式, ALB为机旁按钮盒, 安装于设备现场, 由停止按钮S1及起动按钮S2组成, 中控操作员可直接在图形站按组起停电机, 如要机旁开车, 则需由操作员在中控制室图形操作站上对该电机所在组进行解锁, 解锁后按机旁起动按钮S2才可起动电机, 如果没有进行解锁操作, 即使按机旁起动按钮也不能起动电机。

2 两种控制方式在我公司的使用情况

2.1“机旁优先”使用情况

“机旁优先”控制策略中, 现场按钮盒使用两只按钮及一只转换开关, 总的触点数量达5对之多, 水泥厂设备运行环境恶劣、粉尘含量大, 按钮盒进灰后常常造成按钮、开关接点接触不良, 导致中控室无法开车。我公司5号窑干法生产线采用的就是这种控制方式, 调试及初运行的几年中, 由机旁按钮盒进灰所引起的故障率特别高, 故障主要表现为钥匙转换开关发卡不能转换, 开关及按钮的接点进灰导致接点不导通, 每遇检修都要更换大量的按钮、开关, 后来我们对机旁按钮盒采取防尘等措施后情况有所改观。该控制方式的优点是机旁开车不受DCS系统制约, 机旁检修、试车方便。

2.2“集中优先”使用情况

集中优先, 由于控制设备的优先权在中控, 现场按钮盒的线路大大简化, 仅使用两个按钮, 总的触点数量只有两对, 电机的备妥、驱动信号不经过机旁按钮盒, 即使机旁按钮进灰接点不导通, 仅会造成机旁不能起动电机, 不会影响中控集中正常开车。我公司的4#水泥磨DCS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控制方式, 在运行至今的一年多的时间里, 效果良好, 由机旁按钮盒引起的故障率极低。该控制方式的唯一缺点是机旁试车不方便, 一旦DCS系统有故障, 则机旁与中控均不能起动设备, 影响面较大。

3 小结

“集中优先”控制方式与“机旁优先”控制方式, 各有其优缺点, 机旁优先方式具有机旁检修试车方便的优点, 但控制线路明显较集中优先控制方式繁琐, 机旁按钮盒引起的故障率高;集中优先方式具有现场线路简单, 可靠性高的优点, 唯一不便之处是机旁检修不方便, 须联系中控操作员在图形站上对电机进行解锁操作。

水泥厂正常生产时电机都采用集中控制, 机旁控制仅用于检修或处理设备故障时的临时单机试车, 电机的集中控制时间与频次远远大于机旁控制。因此笔者认为, 针对水泥企业现场环境恶劣, 粉尘大的特点, 集中优先方式更适合一些。

摘要:目前水泥厂DCS (集散控制系统) 系统对电机的控制方式有两种, 即“集中优先”方式和“机旁优先”方式, “集中优先”与“机旁优先”只是两种不同控制思想, 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本文结合这两种控制方式在我公司干法生产线上的使用情况, 谈谈本人对这两种控制方式的一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集中优先,机旁优先,自动控制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学优先】相关文章:

优先发展07-08

优先队列07-09

优先项目07-18

优先控制07-26

优先购买07-27

知识优先08-04

优先受偿06-27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05-16

公交优先战略范文05-30

主动公交优先范文06-11

上一篇:上海远郊下一篇:广播电视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