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监测广播电视

2024-05-17

技术监测广播电视(精选10篇)

技术监测广播电视 第1篇

1 监测预警技术功能分类

1.1 监测信号指标

在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中能够对相关信号予以监测,及时找到监测目标信号的伴音载波频偏、图像载波频偏、场强、伴音电平、图像电平[3]。在预警系统设计中,对相关指标均予以了一定数据范围控制,检测人员可根据自动监测功能,一旦发现数据偏离具体范围则自动发送报警信号,检测人员也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在检测时间上加以控制。

1.2 监测频道

在报警技术中,随着相关功能的逐渐完善以及我国在此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报警监测技术不断扩大监测范围,目前已经能够对监测范围中存在的所有频谱频道信号进行详细扫描[4]。同时,对于新增频道而言,可自动提示并检测数据。对于监测的目标频道可设置将相关内容编码,将频道基本数据内容上传至处理中心,方便监测人员深入数据分析。

1.3 存储全部数据

现阶段,电视监测预警系统已经能够依靠网络实现对节目的存储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影响节目播放的因素,例如出现网络故障。此时预警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到由于网络故障而造成的节目数据信息上传失败现象,在网络恢复后系统能够自动将相关节目数据接收并上传到存储系统。

1.4 广播信号报警

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中,报警技术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通常在预警系统中设置有“满时间”模块,指的是当节目没有按照系统中录入的播出时间段进行时,例如节目结束时间与开始时间与设置时间不符,此时监测技术会自动报警并指出问题所在[5]。除此之外,监测预警系统还能够对节目信号达到实时监测效果,一旦发现信号中断影响广播时,即可发出报警并记录问题 所在。

2 监测预警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效果限制

广播电视监测在效果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监测技术、监测业务、监测设备等。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监测范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监测尚未达到现代化标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在监测业务方面,对频道的监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监测业务缺乏创新性,在具体应用期间功能未充分发挥。监测设备方面,设备是监测的基础,我国许多监测台目前使用的设备存在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在地区较为偏远的位置,无法利用网络实现设备工作效率的改进。具体而言,监测设备以及监测仪器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改良更新,目前监测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可能受到监测范围及监测技术的影响。

2.2 监测新媒体

随着网络时代以及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广播电视中不断涌入移动电视、互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不同类型的媒介。作为观众,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地点也可在公共汽车、办公室、户外、家庭等能够接收到信号的任何位置。在这些新媒体数量不断增多、模式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具体监测效果上无法达到时代需求,仍需要持续改进。

2.3 网络化监管不足

现阶段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实现广播电视的观看及信号的接收。广播电视总局有独立的监测技术中心,并且在全国范围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在区域监测范围内,广播电视中心可通过网络联系广电总局,从而加强监测有效性。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许多区域在与广电总局的联系上并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状态,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表现为监测系统无法实现全面网络化监管,监测技术无法充分发挥效用。

3 监测预警技术的优化策略

3.1 技术人员培训

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在监测预警技术上的优化首先应将技术人员操作技能加以改进,确保每位技术人员在操作中都能够紧跟广播电视发展流程以及时代要求。具体而言,监测部门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让监测人员了解广播电视监测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现阶段监测需求与要求,对相关技术熟悉并掌握。

3.2 监测设备及技术维护

在监测技术上,广播电视需要面临技术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维护工作中难度较大,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针对这一点,在维护前首先应考虑到维护的目标,例如播放控制机、上载机、监控仪等设备,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故障影响到广播电视效果。对于维护人员应详细告知监测技术维护的注意事项,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上紧跟时代步伐,保障监测技术达到广播电视标准。在技术维护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可采用定期检查以及日常抽查方式,查看监测记录是否完整,相关监测范围及数据指标是否发生异常。日常抽查可采用远程监控方式,通过网络将相关数据调取,查看数据的完整性。

3.3 建立数据文档

在监测与预警工作中不仅需要埋头工作,还应做好对数据的整理以及经验的总结,为设备维护及系统更新提供必要数据参考。可对每台设备及系统做好维护档案管理,将设备的运行、使用、安装、维修、故障排查等资料详细记录,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依据,定期总结维护经验。将可行的维护与检修方案记录并制成文档,将操作流程及维护规范整理成简洁的说明,为后期操作提供经验。

3.4 完善电视监测系统

电视监测系统包含对无线电视及有线电视两种类型的监测,通常监测信号为一对一模式,监测中心中监测人员能够远程观看电视节目,并根据实际需求对节目频道加以调节,也可采用实时点播方式。除此之外,还能够根据监测预警需求回放录像资料。现阶段,多数监测系统能够保存近一周的节目,当节目出现无载波、彩条、黑场等异常状态时,报警系统将自动启动,并将异常数据代码发送到监测中心。

3.5 中心数据控制

对相关广播电视信号数据需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数据做好储存工作,确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可实时查询到备份数据。中心控制系统所连接的每个子系统均需要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与可控制性,达到实时监测状态。同时还需要做好数据的分析工作,在将数据资料汇总之后,对存在错误的情况生成错误代码,完成输入与输出操作。

4 结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帮助接收各种数据,丰富休闲生活。监测预警技术的运行与不断完善是保障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预警监测系统还需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广播电视发展状态不断改进,在监测预警功能上扩大范围,提升监测预警效果,从而对广播电视播出质量不断改进。

摘要:在广播电视监测预警具体运用过程中,监测技术以及预警技术也逐渐显现出问题,影响广播电视系统或相关节目的顺利运行。本文首先分析了监测预警技术的功能分类,根据目前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监测预警技术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监测预警技术,广播电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增辉.面向安全播出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维护管理工作分析与优化[J].广播电视信息,2016(1):49-51.

[2]李建军.无线广播电视监测信号接收链路技术分析[J].山西电子技术,2014(5):65-67.

[3]吴桂芳,龚海军.广播电视监测预警与指挥调度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3(15):125-126.

[4]钱卫,居朝军.关于广电监测领域媒资编目与收视行为分析技术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11):116-121.

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 第2篇

远程遥控设备的工作原理通常为:通过通信路自己已制定的时间,将语音压缩文件和相关的测试指标和测试文件等进行回传。

中途会经过监测网的防火墙,然后进入既然的路由器中,由路由器传至网络的通讯服务器当中,自动启动文件服务系统,将搜集到的数据自动存至网络的数据库中。

数据处理中心需要使用目前先进的数据库分布式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和远程遥测技术,由此可保证对内和对外的广播播出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

广播传输监测及智能切换系统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广播信源监测;传输节点监测;智能切换

中图分类号: TN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67-2

0 引言

近年来,广播电视网络不断创新发展,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覆盖要求。

各级电视台对发射台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萧县广播电视台立足于国家广电总局对数字化覆盖的补贴及县相关部门对萧县广播电视台的大力支持,萧县广播电视台着眼与未来广电技术与网络融合的发展,构建发射台FM广播传输系统及监测系统。此系统构建必须满足广播电视技术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其他地方台构建系统的经验;充分利用新技术不断地创新;充分符合国家广电总局对我台的技术要求与指导;充分满足广电网新融合发展的需要。

数字化方面全面构建全数字信源传输预留高清通道,网络化方面基于IP传输架构光纤网络传输方式,智能化方面构建基于IP网络架构的智能切换及远程数据查询。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故障预警、信源丢失等故障报警,FM音频监测动态电平大小、峰值电平等参数。

1 FM广播监测系统

此系统必须考虑传输安全稳定可靠,通过监测技术手段监看、预警信源故障,能自动实现主备切换,达到高效应急、缩短故障延时积极有效的避免带来的停播、劣播影响安全播出。系统能实现安全、可靠、便捷、高效、可控的智能化平台,系统满足日常的安全播出、发射需求,要求各个环节均数字化,流程化,无带化,为提高节目音频数字化质量。系统主要对FM广播信源中断、过大、过小及电平动态范围值、峰值电平等参数进行故障报警。系统预留地面数字广播监测系统接口,可监测1个频点中的8套FM信源指标故障,同时系统可以对本地人员非法入侵及发射机房周围环境实时监测,监测的实时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中保存,所有音源监测信息以动态音量柱实时显示在监看大屏幕上,音频FM广播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

系统可实现对各个频率的各个节点的音频的实时采集监测,可以对监测音频节点进行选择性监听或循环监听,循环监听采用多路循环监听监看器,可对其需要监听的所有频道在1-90s范围内设置循环,同时也可以监看到当前监听频道的动态音量柱。可实现对监测节点出现静音及劣播等故障进行报警等功能,专业监测切换装置,信源自动切换;内置DSP处理,音频相位可控,支持对监测信源录音,可按时段定制录音,也可全频段录制。机房环境通过对温湿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水浸,烟感,人感等设备的采集,可实现对发射机房温湿度、电压、电流、火情、水情等环境的监测;支持巡机数据导入,方便对巡机情况进行查询,有效地

保证了日常巡机工作的执行质量。监测到异态时可通过声音、光电、短信等方式实时本地或远程报警;具备完善的统计分析及日志管理等,可查询发射设备、电源、机房环境等主要运行数据以及查询通讯中断、机房入侵、重要操作、报警等事件数据;支持Internet广域网远程监视、值日管理、参数设置等。

2 音频信源传输及智能切换播出系统

萧县发射台位于海拔280米高的灵山之上,距离山下电视台直线距离7公里左右。电视台制作后的信号源通过光纤网络上传到发射台经行播出发射,虽两地距离较短但传输敷设光纤的环境比较复杂(穿过新老城区及山上居民区),为此我台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敷设两路光缆作为主备同时预留无线微波传输系统,信源传输利用数字光端机具有IP数据双向传输功能技术,可以传输音频AES信源同时传输双向控制数据,对系统传输经行切换。系统所采用的设备都具有SNMP网络管理功能,系统提供设备工作状态、参数、设备接口信息等。系统还可以提供远程控制、远程定时开关机、自动开启备、自动切换等功能。音频传输智能切换播出系统如图2所示。

智能自动控制系统:

采用智能自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子系统数据控制端口实现实时自动切换,系统可以实现对4路本地信源AES或模拟立体声L/R与4路网络音频(可以从网络接收实时传输音频信号作为信号源)自动监测切换播出,系统具有强大的DSP处理功能,可以对输入输出信号的电平和相位进行在线调整,同时具备音频信号智能监测报警功能,可以对所有输入输出信号的参数进行在线检测。采用先进的帧检测技术,保证音频信号的帧切换,实现各路音频通道间无噪音切换。可以对所有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做智能化故障判断,并对输入音频信号故障做蜂鸣器鸣叫提醒,对输出信号做报警或应急自动切换处理。监测到故障自动切换后,将根据事先设置好的是否允许回切参数,决定是否自动回切到主通道。

3 小结

技术监测广播电视 第4篇

1 系统功能

监测前端通过对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采集、压缩、转码、存储以及参数测量等工作, 实现对中波广播、调频广播、地面模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 (DTMB) 的监测。

1) 中波、调频广播监测系统功能

对广播节目的监测具备无载波、无音频、功率下降、调制度越限等报警功能, 同时具备对场强、调幅 (制) 度的测量功能。

2) 电视监测系统功能

对地面电视节目监测具备无载波、无视频、彩条、黑场、音频静音、画面静止等报警功能;具备频道扫描、新增频道报警、频谱扫描等功能;在测量方面具备实时测量场强、图像电平、伴音电平、载波频偏等功能。

2 信号接收链路组成

信号接收链路由接收天线、平衡变换系统、阻抗匹配系统及传输馈线等组成。

2.1 接收天线

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主要通过接收天线实现, 接收天线的作用是把接收的电波能量转变成射频电流, 通过馈线传输给监测设备。根据无线广播电视的传输特性, 在前端系统中, 主要利用环形天线接收中波广播信号, 利用对数周期天线接收地面电视、调频广播节目, 个别前端用八木天线接收地面电视信号。

2.1.1 中波广播接收

前端系统采用室外无源环形天线接收中波广播, 根据中波广播传播特性, 当环形天线平面与电波传播方向平行时, 接收信号的电平最高, 收听效果最好;两者相互垂直时, 接收信号电平最低, 收听效果最差。

2.1.2 调频广播和地面电视接收

对于调频广播、地面模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 前端系统主要采用宽频带的对数周期天线作为信号接收天线。

针对VHF、UHF频段的地面电视频道, 前端系统主要采用45 MHz~120 MHz、140 MHz~800 MHz两个频段的对数周期天线, 调频广播与VHF频段电视共用45 MHz~120 MHz对数周期天线[2]。

1) 接收天线高度

在对数周期天线架设中应考虑天线高度、天线间的相对位置、天线方向等因素。

对数周期天线的接收高度参照视距计算公式:

式中, R表示电波传播视距, ht表示发射天线高度, hr表示接收天线高度, 4.12为修正后的大气层介电常数。在监测前端建设时, 通过已知的电波传播距离 (前端与发射台直线距离) 和发射台天线高度, 可计算出接收天线的理论高度hr, 参考hr进行监测用接收天线的架设。

2) 接收天线相互位置

多副天线架设在一根杆上时, 当两副天线水平 (左、右) 或垂直 (上、下) 架设时, 两副天线间隔应大于, λ为两副天线工作波长中较长的波长。

3) 接收天线的增益

电视和调频广播接收天线的增益, 一般是指相对于半波振子的功率增益, 即当天线取最佳方向时, 天线输出端匹配负载中所吸收的功率, 与在相同条件下半波振子天线输出端匹配负载中所吸收功率之比[1]。天线输出电平应满足监测前端的门限要求, 因此在选取接收天线时, 应考虑天线的增益。

接收电平公式:

式中, S为天线输出电平, E为接收点场强, λ为天线工作波长, G为天线增益, Lf为馈线损耗, SYV-75-5-1馈线损耗一般取1 d B。

根据监测前端对天线输出电平的要求S、接收点场强E、接收频道 (频率) 对应的波长λ、电缆损耗Lf等参数, 可计算出接收天线所需的增益G, 从而选择满足增益需求的接收天线。

2.2 信号传输

监测前端接收天线架设在监测机房顶层室外, 通过同轴射频电缆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

前端系统常用的同轴射频电缆主要型号为SYV-75-5-1, 特性阻抗为75Ω。按照SYV系列同轴射频电缆结构性能, 参考传输频率在200 MHz时, 衰减常数≤0.19 (d B/m) 的特性, 电缆长度按照最长30 m计算, 前端系统的电缆衰减不超过6 d B, 一般衰减值取1 d B~2 d B。

2.3 平衡/不平衡转换与阻抗匹配

在监测前端信号接收中, 接收天线通过传输馈线与射频解调设备和射频测量设备 (场强仪) 连接时, 应保证相互间的阻抗匹配和保持平衡与不平衡形式的一致, 才能提高接收信号的有效功率。

2.3.1 平衡/不平衡变换

监测前端的接收天线环形天线、对数周期天线、八木天线等都是平衡馈电, 而所用的同轴电缆为不平衡馈电, 天线与馈线的连接时应进行平衡/不平衡转换。技术上常采用的变换方式如下:

1) 平衡变换器

如图1 (a) 所示, 半波振子的一臂与主馈电缆外导体连接 (a点) , 另一臂与导体上端和主馈电缆的内导体连接 (b点) , 导体的下端通过短接金属环与主馈电缆外导体连接 (c点) , 此时a、b之间的波程差为, a、b两点反相, 实现了平衡馈电。a、b两点到短接金属环之间是一段的短路线, 阻抗为无穷大, 不影响阻抗匹配。

2) 不对称U型环平衡变换器

如图1 (b) 所示, 它由两段同轴电缆 (阻抗75Ω) 构成, 其中一段为, 另一段为, 两段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分别与半波振子的两臂a、b连接, 另一端与主馈电缆连接于c点, 主馈电缆到振子两馈电点路径的波程差为, a、b两点反相, 实现了平衡馈电。馈电点a到c点的阻抗为150Ω, 馈电点b到c点的阻抗为150Ω, c点阻抗为两馈电点的并联值即75Ω, 实现阻抗匹配。

3) 平衡变换器

平衡变换器又叫U型平衡变换器, 折合半波振子天线 (如八木天线, 阻抗300Ω) 与同轴电缆 (阻抗75Ω) 连接时, 在它们之间加装长度为的U型平衡变换器, 从图1 (c) 可看出, 信号从主馈电缆传至a点分成两路, 分别供给振子左右两边负载。a、b两馈电点的波程差为, a、b两点反相, 实现了平衡馈电。

2.3.2 阻抗匹配

前端系统中涉及到的阻抗匹配主要有两种:

1) 主馈电缆与监测设备连接

监测前端采用的调频广播监测设备的输入为N型接口, 阻抗50Ω, 系统采用的接收天线、主馈电缆阻抗均为75Ω, 因此在主馈电缆与监测设备之间采用75Ω~50ΩN型阻抗转换器, 实现阻抗匹配。

2) 主馈电缆与八木天线连接

折合半波振子天线 (阻抗300Ω) 与主馈电缆 (阻抗75Ω) 连接时, 需要进行300Ω~75Ω阻抗变换, 技术上采用平衡变换器, 如图1 (c) 所示, 由于a、b两点的对地阻抗均为150Ω, 合成后a点的阻抗为两馈电点的并联值即75Ω, 实现了阻抗匹配。

3 场强测量

监测前端系统利用内置场强测量卡实现对地面电视和广播节目场强的测量, 得到的数据作为载波电平的判断依据, 当所测场强值低于门限电平值, 系统进行“无载波”报警。

前端接收信号的场强值与前端的位置及接收天线的高度有关, 视距内场强计算公式为:

式中, ht、hr分别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高度, λ为接收信号波长, r为收发间距, Pe为发射天线实际辐射功率, 计算公式参见式 (4) 。

式中, P为发射机的标称功率、G为天线增益、L为馈线损耗。

通过实测的场强值与理论计算的场强值的比较, 如测量值与理论值吻合, 则表明信号接收通道基本无干扰, 如两值相差较大, 则说明接收通道受干扰, 需要重新选择干扰较小的位置进行接收。

4 接收效果

经测, 监测前端调频接收场强均超过60 d B (μV/m) , VHF波段电视接收场强高于57 d B (μV/m) , UHF波段电视接收场强高于67 d B (μV/m) , 满足我国城市调频、电视广播最低可用场强值;中波场强值基本满足中波广播标称可用场强 (白天地波服务城市63 d B (μV/m) , 夜间地波服务城市77 d B (μV/m) ) [2]。

5 结束语

通过对无线广播电视监测前端信号接收链路的研究和分析, 表明在监测前端信号接收链路环节上, 通过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接收信号的电平值, 进而提高监测系统的指标。

摘要:通过对无线广播电视信号接收链路的分析研究, 汇总整理了与接收性能有关的技术要点, 提出改善接收效果、提高监测性能的具体措施。通过在监测前端的实践, 极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为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安全播出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环形天线,对数周期天线,平衡/不平衡变换,阻抗匹配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研究论文 第5篇

一、广播电视网络对监测技术的需求

广播电视网络起始比较早,均采用简单的监测手段,监督广播电视网络化的运行状态。早期监测运行并不成熟,而且监测的水平不高,主要依赖于人工监测与测评,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行水平,广播电视网络方面,对监测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逐渐提高网络监测的水平,将人工监测转化成自动监测,参与广播电视网络监测。目前,大多地区采用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互结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朝向全自动化的监测状态进行过度[1]。广播电视网络方面,对监测技术的需求很大,应该规划好监测技术,同时规范各项监测技术,以此来满足广播电视网络的需求。

二、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的运用

1、无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测

无线广播电视网络中,监测技术方面建立了专业的监测网,设计了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无线广播电视网络中的数据采集,在采集点监测无线广播电视网,配置监测台,运用远程遥控的方式,规划好通信路,设计好监测的时间,把控无线广播网络的监测[2]。网络监测上,还能传输语音压缩文件以及测试指标,回传到监测网内,中间还会途径防火墙,传输到内部路由器内,路由器再次传送到通讯服务器中,自动启动文件服务系统,把数据存储到网络数据库内。无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测的数据处理中心,规划了数据库分布技术、压缩技术以及远程技术,保障无线广播电视对内、对外的播出质量,还要实现不间断的自动化监测,完善无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的运用。

2、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测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构成与无线相比,相对较为广泛,其构成中包括市级、县级的网络分配,以及光缆干线网等等,均采用了光缆传输模式。市县级的分配网,是与用户直接相连接的,部分地区,采用的是电缆传输的方式。在有限广播电视网络监测中,主要检测电视内容、质量以及安全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测中,分为音频、视频、射频3个部分,采用自动化的监测设备,检测无线电频的占用情况以及场强、载波频率等。有线电视网络具有自动监测的特征,其可在众多频段内,监测电台的运行情况,明确信号强度,获取频谱的实际情况,以便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3、卫星电视网络监测技术

卫星电视网络监测技术中,专门构建了专属的监测台,改变了以往人工检查的方式,启动慢速录像机,实现实时录像,监测卫星电视网络节目中的画面[3]。近几年,卫星电视网络监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运用相关的监测技术,如:数字监测技术、压缩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改造了卫星电视网络监测技术,提供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监测系统,推进了卫星电视的网络化发展。

三、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的发展

关于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广播发射技术,广播监测技术,探讨

广播发展至今, 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要想实现广播信号的良好传播, 还需要加强对广播发射技术和监测技术的研究, 充分保证信号发射质量, 建立全面的监管系统, 提升广播发射、监管业务能力, 避免不良信号侵入, 使广播能够顺利、安全播出, 为受众呈现出高质量的广播节目。

1 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相关概述

1.1 广播发射技术

广播发射技术主要由带宽和调制方式所决定[1]。在发射过程中, 发射端会产生极大的干扰, 并对处于发射状态的电波产生影响, 导致信号减弱, 甚至会对电离层非周期造成影响, 严重降低了传输的信号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针对广播发射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 并开始将数字技术运用在广播演播室之中, 以数字技术记录信号,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还存在着数字转化困难的情况。而数据率技术的创新发展, 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能够使用户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信息。我国广播发射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并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

1.2 广播监测技术

广播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建设中基础工作, 广播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对广播监测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并能够改善我国广播覆盖效果, 提升发射信号的质量, 通过对广播节目传输质量的分析, 监测广播频段, 实现动态监测, 使频谱资源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因而, 在广播工作中, 应加强对广播监测技术的运用、研究, 提升广播事业发展的水准和广播节目质量。

2 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应用

2.1 广播发射技术应用

在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中, 首先, 需要对广播发射信号类型进行了解, 并良好掌握发射机的应用方法。尤其是调幅广播、抑制性的单边广播等;其次, 需要充分掌控发射机的工作范围, 例如, 短波发射机, 其全频率通常为3.9MHz~26.1MHz;最后, 还需要分析输出到负荷的高频率。

目前, 这一技术的应用中, 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 维护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维护意识较为缺乏等, 导致在广播发射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因而, 为保证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质量, 还需要在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中, 加强对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 保证发射工作的有序进行, 全面的考虑影响发射质量的因素, 建立健全广播发射技术维护管理体系, 注重对维护管理人员的培养教育, 提升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并加强对设备的检测, 排除故障和隐患, 从设备、人员环节保证广播信号发射质量。

2.2 广播监测技术应用

广播监测技术应用, 是保证广播安全播出质量、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 我国各广播电台主要是基于电视发射台所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监测。在广播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中, 首先需要构建广播无线场强检测网, 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管理, 充分保证广播的安全、高效播出。本系统的核心部分为监控中心。其能够对广播监测前端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 运用无线通信网络等, 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前端设备, 或是从前端设备获取相关信息, 充分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输。同时, 以多个检测点为基础, 运用先进技术, 大大提升了发射信号的准确性、快捷性。另外, 这一系统能够对广播进行全程动态、智能化监测, 检测内容包括广播安全、内容等, 可以及时应对广播播出时的突发事件, 实现准确、及时的调度, 且各遥控监测点无需人工值守, 有效缓解了人员压力。

其次, 应建立数据网络传输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 需要以当地无线管理中心安全播出监测平台为中心, 连接到各监测点[2]。通过链路冗余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运用, 构建出数据传输网络, 接入广播节目监测系统, 提升监控中心的信息化水平。这一网络传输体系, 主要为B/S、C/S混合架构。在系统维护管理上, 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 配置相应的维护重点, 以便对传输网络和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管理。同时, 监测中心数据传输网络的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传输大量的数据, 且要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因而, 在网络建设过程中, 应保证网络的物理结构等模块化、技术产品标准化, 所运用技术能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保证投资价值。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保证网络中所存在的单点故障、多点故障, 不都会对整个网络产生极大影响。并通过对现有需求情况的分析, 获得需求增长趋势, 并在网络建设中, 充分结合这一趋势。

随后, 建立安全播出监管管理平台。安全播出监测平台的核心控制部分为中心系统[3]。这一系统主要由中心控制管理软件、工作站、服务器等构成, 具有处理、查询监测数据等功能。中心系统能够按照功能和任务, 划分出相应的工作席位, 并在所有席位上都配置相应的设备, 利用发射台、网络等, 实现数据的传输, 最后运用相应软件对广播节目进行集中监测。通过这一系统, 工作人员能够清晰的看到监测点地理分布地图, 并利用其实时显示功能, 对广播节目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解。系统中的实时异态报警显示功能, 能够使用户运用图形、语言等多种形式发出警报, 并查询最近系统曾经发出过的报警信息。而其监测数据查询功能, 则能够实现对广播节目故障起始终止时间、监测站名称、频段等的查询, 并自动播放所查询的广播节目。运用其系统安全管理功能, 能够对密码、优先级等进行设置。在监测数据报表的打印上, 也能够实现个性化选择, 工作人员可以随意选择所需要的节目名称、年度故障持续时间、季度故障持续时间等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打印。

最后, 还需建立移动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用于对调频广播信号强度、载波信号载噪比、音频信号幅值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明确测试点时间、地理位置信息等。若是能够与相应的并准测试天线一起使用, 则能够对发射信号的接受、覆盖情况进行了解。在应用过程中, 系统各模块能够实现对信息的独立采集, 并由控制主机集中管理[4]。电子地图GIS的应用, 则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车辆行驶轨迹进行跟踪, 从而了解与发射台之间的距离、信噪比等。通过LAN网络接口、RS232串行接口及两个USB接口, 远程控制、更新数据[5]。利用系统对所需要文件、报表等自动导出、生成, 从而了解场强影响情况。

3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保证广播信号发射质量, 还需实现对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的科学运用, 优化发射维护管理工作, 构建广播监测系统, 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实现对广播的全方位监测。并在不断的实践中, 加强对广播发射与监测技术的研究, 不断提升广播节目质量, 提高覆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守刚.关于广播电视信号系统发射监控技术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1, 12 (12) :27-28.

[2]刘崇辉.广播信号的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 2016, 3 (3) :14-16.

[3]宁建英.计算机技术在广播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 (1) :227-228.

[4]李孟军.计算机技术在广播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 2015, 7 (14) :21-22.

云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的应用 第7篇

1 云计算的内涵

云计算指的是分布式的计算技术, 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云计算主要通过运用网络[1], 从而拆分庞大的处理程序, 成为众多较小的子程序, 而后交给庞大的系统, 在经过计算与搜寻的过程之后, 最终将处理过后的结果送至用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1) 硬件资源, 主要包括存储器、服务器与CPU等。2) 软件资源, 主要包括应用软件与集成开发环境等,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 仅仅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应用, 将需求信息送出, 而远端的计算机则会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源给计算机。

2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的现状

现有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采取的是区域划分, 各区处理, 汇总反馈的偏独立作战的模式, 在传统广播电视的时代, 这种模式具有针对性强、快捷、便于管理等优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要求监管工作更具有流通快速、覆盖面广、实时反馈等特点, 老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

2.1 系统缺乏互联性

一方面, 当前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在各区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一旦某一区域的监管系统发生故障, 则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监管工作。另一方面, 全国监管中心到地方监管部门的树形结构容易产生“断支”的隐患, 某一链路传输发生故障时, 下游部门的监管工作即被孤立, 继而产生监管业务无法实时反馈或反馈迟缓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2 各个系统不均衡地利用主机资源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信息的传播具有爆炸性, 原有的平铺式监管系统在面对某一时刻某一区域的大量信息冲击时, 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管, 而此时其他区域的监管系统可能正在闲置。这样就产生主机资源运用不均衡。

2.3 业务系统平台升级较为困难

随着硬件在不断地升级, 相应的数据库环境与操作系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各个业务系统则通常会向全新的平台移植与升级业务软件, 危及业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由于硬件配置与软件版本缺乏统一的规划, 致使各个系统在后期对接与硬件性能的升级出现瓶颈。

3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应用云技术的意义

3.1 确保安全性

云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 为广播电视的监管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存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重要保障, 防止由于服务器发生错误, 数据出现丢失的状况。一旦网络的安全环境出现状况时, 在一定程度上, 云技术能有效的确保信息不会丢失。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由于云中具有大量的服务器, 如若一台服务器发生状况, 那么其他服务器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将其他备份的数据进行转移, 且通过启动任意正常的服务器为其提供服务, 云技术的工作状态, 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在网络环境中服务器处于长时间的暴露状态下, 受到病毒的攻击而出现瘫痪的状况。

3.2 增加服务

云技术的特殊价值对于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云技术一方面可以减少业务的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提供较为灵活的扩展服务给广播电视监管机构。与此同时, 云技术能够为广播电视监管机构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云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以往的集中建立一台或者几台服务器的模式, 从而促使广播电视监管机构能够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而获得较高的价值。

3.3 提供共享服务

首先, 云技术能够在广播电视监管单位间构建信息共享的空间, 为合理地利用硬件设施提供便利, 其中, 硬件设施是由云系统连接而成。无需更新原有的基数设备, 有效地降低了广播电视监管的商业成本。其次, 通过运用云服务则可以让有关的部门能够随时地获取监管的信息, 而无需考虑现实存在的地域差异的状态, 从而缩短在网络中数据资源的延迟时间。广播电视监管信息的资源在云技术中存有备份, 并且在云中的上万台服务器中存储备份的资料, 可在全球范围内提取相关的资源。

3.4 云计算存储管理技术

对于监管数据的存储来说, 其发展经历了较多的阶段, 最初的数据存储为VCR模拟数据存储, 发展至现在的集中网络存储, 云计算的出现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广播电视监管与云计算逐渐融合为一体, 出现了VSaa S的概念, 即视频监控服务类软件, 实质上属于数字化的监管系统, 一方面其具有网络化的监管存储方式, 另一方面则具有集中化的视频管理方式。

4 云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存在的安全问题

云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如:数据的安全问题与保护用户的隐私问题, 以及平台的稳定性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云技术的发展, 应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问题。首先, 加强兼容性的风险管理, 主要由提供云服务的供应商实施风险管理, 并且通过将特定的流程进行透明化而实现。其次, 加强身份的验证管理, 通过运用数字身份系统, 验证主要来自于自有的平台, 以及在互操作声明的前提下的云提供商用户。再次, 完整性的服务, 则是需要实现服务的开发与设计, 以及交付的服务。最后, 安全的信息, 分类共享的数据, 区分可共享与不可共享的服务。

5 云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的应用

5.1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虚拟化的系统能够对数据中心资源进行整合, 不仅可以提供计算, 更能够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 属于综合性质的平台。构建虚拟化的系统, 可以有效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能够简化资源及服务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此外, 将资源的封装作为服务, 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所需要的成本, 大大地缩短了服务的上线时间, 从而能够快速简单与可扩展的方式, 对大型与复杂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与创建。现阶段, 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的互联网系统、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与监听监看系统进行虚拟化的部署。

5.2 云存储技术的应用

在云技术中, 云存储的应用主要为分布式的存储[4], 将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分散至多台独立的设备之上, 与集中式的存储相比较, 不会在某个或者多个特定的磁盘上陈列数据存储, 通过网络使用全部的计算机的磁盘空间, 较为分散的存储资源构建成为一个虚拟的磁盘, 将其作为存储设备, 而实际上, 数据则在计算机的磁盘上分散存储。在监管系统中, 各区域监测数据和监管业务相关结果对全国范围内的监管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的监管系统中数据的交换交流较为困难和迟缓, 对提高全国监管网络的效率造成阻碍, 利用具有分布式特点的云存储技术, 将各区域监测数据分布存储在全国范围的多个特定服务器上, 有利于各地区对数据的及时使用, 便于开展监管业务。

5.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 分别是:首先, 数据量巨大[5], 集中计算与集中存储已经不能够解决大量的数据。其次, 多结构化的数据, 包涵众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如图片、视频文本数据等。再次, 增长速度较快, 数据集数比较庞大, 数据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最后, 价值密度较低, 单条的数据不具备较高的价值, 然而, 海量的数据则拥有较多的财富。在类似于监听监看系统, 广告监管系统与安全播出等系统中[6], 在监管监测工作中, 需要对大量的视频图片特征文件等数据进行存储。作为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的重要的数据依据, 传统的存储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全新业务的发展需要, 则需要采用云技术中的大数据技术解决海量的数据内容。

5.4 广播电视监管系统

广播电视监管系统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储[3], 与此同时, 其需要智能分析、搜索、计算海量的大数据, 因此, 要求电视监管系统具有较高的信息存储与计算能力。基于上述状况, 应用云技术的计算模式能够共享与按需访问计算资源。利用云计算架构而设计监管系统, 将其划分为:采集层、传输层、支承层与应用层这四个层次, 其中监测监管系统架构中的可利用后两层特性则提供云平台服务的架构模式进行工作。

6 结论

综上所述, 广播电视监测与监管工作需要依靠全新技术的支撑, 从而应对监测监管业务的发展, 在对传统的技术的延续的基础上, 充分地利用云技术, 发挥出其灵活、高效率、高覆盖等优势, 对现阶段的监测监管系统进行技术的升级, 革新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的领域, 推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居朝军, 钱卫.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云存储技术实践与运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12:150, 152-157.

[2]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S1) :5.

[3]钟日林, 覃汉耀, 闭敏, 等.云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的应用与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 5:125-128.

[4]孟繁博.嵌入式广播电视监测新技术与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 7:134-136.

[5]李光, 张威.实现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共享的关键要素[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6 (7) :67-68.

技术监测广播电视 第8篇

1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过程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即初步发展阶段。由于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处于起步状态, 因此此时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监测的设备仪器较为简单, 广播电视节目大多通过普通电视机观看, 需要监测的电视节目数量少且节目播出的时间较短。第二阶段, 即发展的初级阶段。时间大约在我国20世纪的70—80年代, 由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数量与日俱增, 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更新, 一些全新的仪器设备被发明、推广出来, 并投入应用。例如停播记录仪、彩条显示仪器等。这些新仪器的使用, 不但降低了监测技术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和工作强度, 还有效避免了漏检事件的产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阶段, 即发展的中级阶段。时间大约在我国20世纪的90年代,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开始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中。这一阶段中, 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广播电视信号开始由卫星发射, 电视也由普通电视转变为数字化有线电视。 同时, 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由一天15小时提升到一天24小时全天播放, 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2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今天, 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支持与影响下, 广播电视业务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广普及。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应用中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2.1新兴媒体的监测问题

目前, 各种新兴媒体技术不断涌现, 广播电视中开始出现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互动电视、移动电视等多种媒介。观众不但可以在家里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还可以在办公室、在户外、在公共汽车里等能接受广播电视信号且具备电脑或手机的情况下观看。随着新兴媒体数量的发展, 目前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2.2监测仪器与设备的问题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依赖于监测设备,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同样也依赖于监测设备。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监测设备都存在设备老旧、 落后等相关问题, 特别是偏远地区, 如新疆、西藏, 监测设备迫切需要改良更新, 以促进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此外,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迟滞不前还受到了另一个问题的影响, 就是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涉及的监测范围十分有限。同时, 监测业务在创新方面依旧缺乏新的元素, 且在使用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十分充分地发挥。

2.3监测技术管理的问题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与管理和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例如在广播电视的监测过程中, 监测技术部门没有对监测技术产生应有的重视, 不去升级现有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那么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将长期处于零发展的状态当中,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自然就无法得到发展。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无法得到发展, 就会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挥的效果产生影响, 落后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必定无法适应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要求。 一方面, 目前我国多数区域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都缺少了相关部门的管理对接。多数地方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广播监测技术的管理, 发生故障和问题时也未能及时、准确地确定相关部门, 未能及时、 有效地开展维修工作。同时,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也没有相关部门来完成升级工作,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受到影响。

2.4与广播电视总局联网问题

当前环境下, 广播电视总局都有建立监测技术中心, 同时还在全国范围中创建了广播电视监测的网络系统。全国各区域的广播电视中心都可以与广播电视总局建立联网关系, 进而对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 为了加快监测技术的发展速度, 广播电视业务应增强与其他业务之间联系, 加大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 利用联动式的发展方式来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 应重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基础。实际调查发现, 许多区域的广播电视监测部门未能实现各区域检测系统之间的联系, 也未能与其他地区的广播电视监测部门建立应有的联系与沟通, 也就没有形成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网络化, 更加没有充分发挥监测技术的作用。

3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优化策略

3.1加强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维护

因为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所以在开展维护工作时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 应该在开展维护工作时加强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维护, 特别是对监控仪、上载机、控播机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时, 必须避免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此外, 还要向工作人员详细讲解监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并就一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作出详细的讲解。信息化技术发达的今天, 监测技术的维护也需要紧跟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 并对监测技术的质量做出保证。

3.2加强管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由于有效管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国必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加强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管理, 实行全面、有效、综合的管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4]。1) 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 严格要求各区域必须建立对广播电视监测部门的管理部门, 实行对接管理。管理部门下属于区域的政府部门, 正确明确管理部门的专业职责。2) 成立专门的资金组织, 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进行服务与管理。服务与管理中包括监测技术的日常测评与日常检修、监测技术的研发工作、监测技术的升级工作等。3) 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 扩大管理部门的权限范围。 管理部门的支持就是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的支持, 一旦管理部门的权限受限, 广监测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必定会受到阻碍。因此, 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将权限转交给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对监测技术部门进行有效的、全方面的、专业的管理, 进而提升管理权限, 推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进程。

3.3培训监测技术人员

为了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 紧跟时代和广播电视发展的进程, 广播电视监测部门应提高对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专业性。目前的广播电视监测部门中可能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存在着未能全面了解广播电视的情况, 因此难以适应广播电视监测的技术工作。针对这一问题, 必须加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最新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4结束语

从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正式进入我国到现在,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依旧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针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这些策略是根据目前现状所提出来的, 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可能会遇到更多、更新的问题,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有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应抓住发展机遇, 不断寻找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必须实施优化策略, 处理存在的问题, 解决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文章首先阐述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然后分析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当前问题,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春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问题与建议[J].通讯世界, 2015, 14 (24) :12-13.

[2]常江, 江爱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1 (02) :56-57.

[3]郭利刚, 方土富.浅析广播电视广告节目监测技术[J].中国传媒科技, 2007, 16 (11) :55-57.

技术监测广播电视 第9篇

1 大数据技术的简要概述

大数据技术指的是通过利用各种网络数据库以及引擎等, 使用一种集搜索、分类、分析和学习于一身的技术, 借助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 各领域当中专家学者的研究判断和系统自身的不断学习, 对事件或与事件相关的事物进行精确分析,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预测未来。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自动对海量的数字信息进行分析, 大大削减了人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同时也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政治经济、健康教育等传统领域的认知, 通过搜索引擎或社交软件可以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交流与沟通。

2 当前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面临的难题

2.1 业务过于庞杂

现阶段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当中存在业务过于庞杂的问题, 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的系统就有监听监视系统、广告监管系统、安全播出系统、WAP监管系统等若干系统。不仅服务器数量庞大, 而且每一种类型的设备或系统均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 面对海量的服务器使得监测监管工作任务量巨大, 而且上层应用接口、流程相当复杂,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1]。

2.2 备用系统不足

当前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当中, 人们过于依赖现有系统以至于忽略了备用系统的重要性, 而一旦出现系统和设备故障, 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经过十分复杂的操作才能够恢复成可用环境, 备用系统不足也将使得在故障发生时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只能够被迫中断和暂停, 严重影响了监测监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3 资源利用不均

目前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使用的各种系统当中, 存在主机资源未能充分均衡利用的情况。通常情况下, 在部署的轻量级应用主机当中, 计算和I/O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而由于每一个业务逻辑都会在固定的主机上运行, 因此在业务空档期中存在部分主机闲置的问题, 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 系统常常出现重复投资的情况。

2.4 平台升级困难

在硬件不断升级的背景下, 用于匹配硬件的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环境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各业务系统经常向新平台移植业务软件并进行升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于尚未统一规划软件版本和硬件配置, 使得在后期阶段硬件性能升级等出现较大困难。

3 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

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就是建立起一种广播电视监控分析系统, 该系统要求以人为主, 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主要的手段, 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的效率与质量, 不断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从而有效为各监测台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2]。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广播电视监控分析系统, 是在原有各台监控机制的基础上, 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工作组织与工作体系, 用以汇总和充分利用所有专家搜集整理的信息, 并且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和深入研究分析, 最终为决策层和相关部门提供一份极具真实性和参考性的监测监管分析研究报告。

3.1 采集监控信息

在使用大数据建立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分析系统当中的采集监控信息模块, 将会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互联网搜索和文本挖掘技术对互联网当中的各种论坛、新闻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中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利用, 尤其是在网络爬虫等监控工具的帮助下, 能够主动对互联网中产生的资源信息进行增量采集, 并且形成初始的信息库同时可以进行实时更新。不仅如此, 该模块还能够采集多语言网站中的信息内容, 以便帮助广播电视行业了解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动态信息。在全媒体技术下可以采集网页、视频、图片等各种格式的信息, 网页与论坛当中的信息也可以分页采集, 最终采集到的监控信息将或被存储在数据库当中。

3.2 处理监控信息

大数据技术中挖掘文本和媒体的技术可以重新过滤、排列、分类采集到的原始信息资源, 并且通过自动将内码转换成智能模式进行分析和处理监控信息, 进而形成“枝繁叶茂”的监控信息树, 例如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当中可以自动生成摘要信息、提取关键词, 并且以此为依据分类管理信息数据, 或以统计等其他规则进行分类管理, 最后构建起一个专有模型。大数据技术同样也支持手动记录信息情报,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删除修改。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技术中的自动分析功能可以帮助页面完成有效元数据的自动提取, 同时过滤许多无用媒体文件, 避免浪费下载宽带或下载垃圾邮件[3]。

3.3 分析监控信息

广播媒体监测监管系统当中的分析监控信息模块除了能够对监控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处理之外, 还可以提供检索服务, 并且对监控信息进行授权用以完成检索, 根据监控信息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等。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当中的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在快速分析信息之后提供一份格式规范的监控报告以及信息统计图表, 以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监控区域内的信息情况。在监控信息导航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多级分类;也可以对监控报告进行管理比如生产、导出或打印;用户可以通过权限限制访问包括监控综合分析报告在内的各种监控信息产品内容;在监控分析报告或互联网重点事件分析报告的基础之上, 广播电视行业可以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提醒其他人员对内部产生、传播的违法违规信息进行及时删除和拦截。负责电视广播监控监管工作的人员也可以随时定义和管理监控信息导航树, 以便全面深入分析时间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4 结论

总而言之, 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构建平台、进行海量数字信息分析与存储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 包括互联网网络爬虫、检索信息、挖掘数据等在内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任何事物进行监控, 因此在新媒体下的广播电视行业中, 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从互联网当中获取信息数据, 同时快速分析从数据中获取的监控内容, 能够从浩瀚如烟的数字信息当中准确锁定已经被传播和扩散的违法、违规信息, 并且分析出散布和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的人员信息, 以便对其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与有效管理, 净化广播电视环境, 维护该行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涛.云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的作用[C]//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2015:5.

[2]汪花.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广电新媒体监管中的应用与研究[C]//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2015:6.

技术监测广播电视 第10篇

获奖感言

参加技术能手竞赛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监测技术骨干交流学习是2009年下半年最值得铭记的事情。这次技术能手竞赛筹备完善, 细致谨慎, 能够参加这届竞赛是我的荣幸。

监测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既包括传统广播电视的监测, 还包括很多新兴业务, 包括卫星、数字电视、CMMB、网络广播电视等等, 监测范畴越来越广, 因此需要监测人员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在这届技术能手竞赛中, 我掌握了很多新兴业务的知识, 逐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这次竞赛, 我不仅学到许多新知识, 同时更加认识到严谨、细致的治学习惯是多么重要。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 细心都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竞赛的锻炼, 我们一定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细心、更好地完成工作。

工作简历

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在广电总局监测中心厦门台参加工作, 先后工作在广播机房与技术办公室。在做值班工作时一直保持着拼搏的精神饱满的热情, 尽职尽责, 始终严格按照要求操作。除了正常工作之外, 我还经常主动到机房加班, 并在业余时间研究学习机房架构、工作流程、信号处理流程以及系统维护方面的知识。现在, 开发与维护已经成为我的主要工作。我学习掌握了C#语言编程, 在3年的工作中编写许多应用软件, 并多次出差巡检维护。2008年参加了东山监测机房的建设并主持建设东山测向站。

何启蒙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553台)

获奖感言

很高兴能在此次技术能手竞赛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监测技术骨干进行交流并取得成绩。这次能手竞赛准备得细致充分, 进行得有条不紊, 闭幕式热烈隆重, 既充分展现了我们监测技术能手的技能和风采, 也说明了我们的监测事业蓬勃发展, 欣欣向荣。

要成为监测领域的专家, 首先要成为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的专家、节目网络传输技术的专家和信号接收处理技术的专家;要当好监测领域的能手, 必然要是开路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能手, 是卫星电视领域的技术能手, 是有线电视领域的技术能手, 也是新传媒领域的技术能手。

监测事业的特点, 决定了我们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施展才华, 有更加丰富的领域可以探索, 也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洒下更多的汗水。我希望能借着竞赛的机会与所有的监测人互相勉励, 共同进步。

工作简历

200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 随后在广电总局监测中心553台参加工作, 先后工作于广播监测机房和卫星电视监测机房。在广播机房工作期间, 曾赴日本大阪以及浙江、安徽各地级市负责海外站点和遥控安播站点的安装工作。在电视机房工作期间, 参与了新一代卫星电视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并参与了换星调整工作和各项重要播音保证期活动, 曾荣获上海市文广局新长征突击手, 并在广电总局监测中心组织的各项技术能手比赛中取得过优秀成绩。

张鲁宁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成都台)

获奖感言

很荣幸能够获得广电总局技术能手大赛一等奖。这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也是对我做好今后工作的一种鼓励。在这里我要感谢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

参加工作以来, 我的一点体会就是:工作要勤奋, 要有责任心,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 主要得益于此。当今的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速, 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广播电视监测事业也在飞速发展, 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 尤其是青年人, 如何在工作的舞台上大有作为, 是很值得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深信:只有刻苦努力, 开拓创新, 不断完善自己, 认认真真工作, 才能够不断进步。

工作简历

毕业于山东大学, 2006年7月参加工作。2007年, 为保障“十七大”安全播出, 作为成都监测台“安播小组”组长, 完成四川、重庆、贵州3省13地市的安播设备安装调试工作。“5.12”地震后, 两次随广电总局灾区慰问团到灾区考察慰问, 走遍了除彭州以外的所有四川地震重灾区, 了解灾区广播电视系统受灾情况, 收测广播电视恢复情况, 完成灾区收测报告, 为总局制定灾区广播电视恢复方案提供依据。工作以来, 发表多篇广播电视监测方面的论文, 参与编写多部监测业务书籍, 努力钻研技术业务, 2009年获得广电总局监测中心技术能手竞赛第一名。

王洋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监测中心)

获奖感言

我觉得这次竞赛不仅让我从知识技能上获得全面提升, 更是对我意志力的深刻磨砺。从着手准备到竞赛结束, 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学习的强度类似于当初的考研, 我想“持之以恒, 不断总结”可以算是引领我获得最终成功的主要经验。在我复习期间得到了573台、厦门台以及监测中心各位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 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我将以荣誉为动力, 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迎接今后的工作。

工作简历

2007年进入广电总局监测数据处理中心后, 从事监测数据分析工作, 负责监测业务软件、信息平台的开发、维护, 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在新职工培训和值班员考核中均获得第一名。在573台挂职锻炼期间, 参与了测向交会定位项目和高清卫星电视监测项目建设。曾参与过的监测业务自动处理系统和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平台项目, 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

庞博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监测中心西安台)

获奖感言

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 我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结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有以下几点:

1.理论学习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看书的过程中, 我习惯于将书中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关联, 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 并且把领悟出的东西总结成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 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心得。

2.各种设备的操作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学习掌握。实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设备的作用, 所以在学习设备的时候我总是给自己一些事情去做, 即带着任务去学习。

3.把握好监测知识的关联性, 使知识成为体系。广播电视系统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决定了监测知识的内部联系, 因此, 掌握监测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点, 不能将各个环节孤立。

监测工作博大精深, 工作中有很多值得钻研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会戒骄戒躁, 继续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争取为广播电视监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简历

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同年进入广电总局西安监测台参加工作。2006年和2007年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 2008年和2009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006年参与西安监测台后期建设项目, 负责监测系统及全景智能监测系统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 确保监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007年参与“安播工程”西安监测台所辖建设任务, 完成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南4省14套地面电视及调频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2008年“3.14”突发事件后, 任藏区实验监测机房负责人, 落实确保藏区实验监测工作。同年被聘为广播监测机房副主任, 负责技术业务培训工作以及日常管理工作。2009年负责西安监测台监测机房网络系统及设备规划的技术改造项目, 优化了监测系统结构, 保障了监测设备的安全稳定。

白先锋 (新疆广电局节传中心652台)

获奖感言

我有幸参加了2009年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并获得一等奖, 这也是我第四次参加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并获得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称号。在技术能手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与我平时对知识的日积月累, 多读多看多思多用是分不开。尤其是《广播与电视技术》杂志对我帮助很大, 我每期必看, 从中受益匪浅。我注重对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 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学会勤思深思, 把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我注重实践, 敢于实践、勤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技能, 才能在遇到突发事故时, 处理事故得心应手。我关注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 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总之, 我取得的成绩, 与领导的关心是分不开的。我非常感谢各级广电部门给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技术竞赛使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也使自己的理论和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

工作简历

1986年8月到新疆广电局节传中心652台工作至今, 先后在微波传输机房、广播电视卫星上行机房、广播电视监测机房工作过。历任上行机房副主任、监测机房副主任、监测机房主任。2005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其中, 1988年至1990年在新疆大学物理系微波通信专业脱产学习, 1998年至2001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

施晓亮 (上海文广集团监测中心)

获奖感言

工作六年多来的绝大部分时间, 我不是在外面跑测量, 就是在做系统, 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看看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这次领导安排我参加竞赛, 对我来说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虽然厚厚的一叠参考书看上去比较恐怖, 但我很快发现, 平时所做的工作给我帮了大忙。那些书中所涉及到的广播电视知识, 在我平时的系统建设、系统测量、覆盖面测量、天线调试等工作中都一直在接触, 因此复习起来得心应手。让我高兴的是, 在复习的过程中, 我还搞懂了很多以前概念比较模糊的知识点, 就这样, 工作和学习互相促进, 几个月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 并且在最后的竞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以说, 是日常工作的积累让我取得了这次竞赛的好成绩, 而这次竞赛也给了我今后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感谢广电总局科技司组织的这次赛事, 也祝愿所有的选手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

工作简历

2003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系, 后进入上海文广集团监测中心工作。工作期间吃苦耐劳, 恪尽职守, 多次获得监测中心优秀测量员以及文广集团维护先进个人, 在2007年曾获得广电总局十七大先进个人三等功。同时还勤于钻研业务知识, 是部门里的业务骨干, 每个年度部门的测量任务几乎全部负责参与。2008年参与编写了《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一书中“数字音频测量”及“卫星电视广播测量”总共2篇5个章节, 约5万字的内容, 该书已于2009年1月1日出版上市, 深受读者欢迎。

杨伟伟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

获奖感言

此次能得一等奖实在是很幸运, 半年多的积极准备和在省里、在广电总局参加比赛的经历对我更是难得的锻炼。我来自基层, 想起十六年前刚刚中专毕业, 走进机房时, 面对陌生的电子管发射机, 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在老主任手把手的教导下, 我把厚厚的随机资料慢慢看完, 各类仪器的使用说明我都记在心中。利用每次对发射机维护、检修的机会, 我常常会要求多拆装几次、多调试几遍、多测量几回, 熟能生巧, 对机器逐渐得心应手。知识在于积累, 兴趣更是最好的老师, 每当通过努力排除了故障, 我心里总悄悄地多了一点对自己的肯定, 乐在其中。现在, 我已负责起了机房近二十台发射机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多次获得省局技术维护一等奖、技术维护先进台 (站) 。一路走来, 在众人的帮助下, 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能够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我感到非常幸福。

工作简历

1993年参加工作, 直接参与主持了发射机房二十多台发射机的安装、调试与日常维修、管理工作。2000年主持了盐城台11CH 10kW电子管发射机的固态化改造。2001年独立完成了对FM105.3MHz调频发射机的技术改造, 撰写论文《GME1F13A调频发射机可编程式自动开关机的实现》, 并荣获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科技创新三等奖。2004年主持了电视发射机房整体改造工程。2007年独立设计了“11频道电视发射机自动报警器”, 获市局科技创新二等奖。2008年主持电视发射塔天线综合整治工程, 设计、实施盐城市地面数字电视工程。

刘小保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61台)

获奖感言

这次参加2009年全国广播电视 (监测系统、供配电系统) 技术能手竞赛,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广电系统精英, 本人只把这当作一次锻炼和验证自己的机会, 没想到获得了供配电系统技术能手竞赛的一等奖, 心中既有欣喜, 有感谢, 也有惶恐。

我大学毕业后到电台工作, 从事电力设备的维护, 工作简单而平凡, 很快便有点茫然, 找不到方向。这时, 我台开始了中波机房改造, 台里把配电系统改造的重担交给了我。面对台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我在工作中边干边学, 理论在实践中变得具体,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之后我又接二连三地参加了561台和无线局其他台的西新工程建设。在此非常感谢561台的领导给予我的极大支持, 鼓励我利用技术改造的机会提升自我, 培养能力, 锻炼水平。正是这一次次的技术改造中的知识积累, 让我站到了技术能手竞赛的领奖台上。

荣誉终属过去, 未来的日子还需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 但我想无论哪个岗位, 都是广播电视事业不可或缺的, 只要潜心钻研, 踏实工作, 一样都能成就天地。

工作简历

1996年毕业于江西省南昌大学电力电子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 1996年7月进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61台工作, 现任561台变电站站长。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电力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在35kV、10kV系统及380V系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经验, 先后负责完成了561台中波机房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设备的订购、安装、调试工作;561台西新工程中电力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561台35kV电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等。2003年参加援建西新第三阶段一期重点工程齐齐哈尔2021台新建工程, 负责完成了配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以及变电站的组建等工作。2004年8~10月, 参加援建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电台工程, 完成了10kV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工作。

上一篇:胸椎小关节紊乱下一篇:矿区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