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2024-06-22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精选12篇)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第1篇

其影片中的人物无论是儿童, 少年, 青年, 中年及老年都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感受到了深深的迷茫和困惑, 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和冷酷。《一一》中的洋洋还只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孩子, 本来应该是天真可爱的童年, 但他却遭遇着不该有的早熟和早恋。洋洋在生活中显示出了超人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简直是一个少年老成的小哲学家。有一次, 他问爸爸NJ:“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我们只能看到前面, 看不到后面, 这样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出自一个孩童的充满哲理的问话让人到中年的简先生始料不及, 无法回答。在学校, 洋洋经常被人欺负, 特别是有一次课堂上关于“保险套”的事情, 洋洋受到了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指责, 也因此引发了他幼小心灵中的性早熟和早恋, 儿童的天真已经被整个环境挤压得所剩无几。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早熟事件之后, 在影片的末尾, 洋洋对着婆婆的遗像说出了一段令人心悸的话:“婆婆, 我好想你, 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 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讲你老了, 我想跟他说, 我觉得, 我也老了。”这个孩子七岁就老去, 那他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还有什么人生的欢乐和精彩可言呢?连这些小孩子都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悲哀, 那等他们长大后会怎样呢?会不会象《牯岭街》中的张小四一样经历更加残酷的青春成长?影片《牯岭街》的片头打出一段字幕:“民国38年前后, 数百万中国人随着国民政府迁居台湾, 绝大多数的这些人, 只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 为了下一代的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然而, 这下一代成长的过程往往以组织帮派, 来壮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这段话大致道出了小四杀人的社会环境及原因。小四是台北普通家庭中的少年, 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又从父亲身上继承了诚实正直而善良的品格, 坚信自己的未来由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和决定的信念。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却在现实社会中屡遭打击, 特别是父亲在被莫名其妙地审讯后精神几乎崩溃, 而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爱情也归于破灭。于是在最后当小明残酷地告诉他事实的时候:“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 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小四就用一把尖刀刺向小明, 以杀人向这个社会发出抗议:为什么我们的青春过早地衰老为什么我们的青春无法成长成人影片真实地记录并批判了顽固的社会秩序下青春成长的残酷性。那么经历过这种青春成长的成人会怎样呢?《麻将》中的红鱼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不要动感情, 要动脑筋”。《独立时代》中男作家指出, 有些人“连自己都懒得去了解”, 而其中的一位创意设计师说:“在现代这个社会, 谈感情是一件越来越危险的事情, 感情已经是一种廉价的借口了, 装得比真的还像。”这种精神和情感的极度空虚和失落表露无疑。而人到中年的洋洋和小四的父辈显得更加脆弱, 小四的父亲在经历一次政治审讯后精神几乎崩溃, 也彻底摧毁了儿子小四从其身上所获得的精神支撑, 使得小四以杀人的方式替父亲也替自己鸣不平。《一一》中洋洋的父亲NJ也面临着人到中年的事业和家庭两大危机。NJ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中年人, 担任一家软件公司的总经理, 有一个还算和睦的家庭。用他朋友的话说, NJ是一个大概书读多了不那么在乎金钱的老实人。所以当公司的董事长和副总与软件盗版商洽谈合作事宜并邀请NJ参加时, 他愤然离去。当A-Di等人在生意场上弄虚作假, 背信弃义时, 他毅然退出了公司, 赋闲在家。他说道:“诚意可以装, 老实可以装, 交朋友可以装, 做生意可以装, 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是真的?”, 他的事业一落千丈, 陷入低谷, 因为他的洁身自好与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而重遇初恋情人阿瑞使得NJ的家庭和情感面临考验。在日本, 两人进行了一段温馨的怀旧旅程, 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个性如故, 分歧依旧, 即使生活再重来一次也没什么不同, 他还是一样的选择。NJ已经被现实的烦恼一次又一次折磨地疲惫乏力, 没有了激情, 也没有了爆发力, 只剩下麻木的接受和承受力。通过揭示这些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所面临的困境, 杨德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和生命的真实, 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人心最深处的声音。

相对于这些早熟苍老的男性形象的是一个个漂亮迷人, 用情不专, 迷失堕落的女性。《牯岭街》中的小明, 《恐怖分子》中的淑安, 《一一》中的莉莉, 都是此类。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她们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全和情感缺乏, 因此不择手段并贪得无厌地攫取情感和依靠。小明有着一张眉清目秀, 纯净甜美的面孔, 少女的早慧, 生活的重压, 使得她过早地深谙世故, 不断地寻找着自己可以依靠的社会势力, 从哈尼, 滑头, 小虎, 小四到小马, 她秉持着人们永远无法改变这个社会, 而只能适应社会的信条, 似乎是游刃有余地游走于社会秩序之中。但由于她, 哈尼杀了人之后不得不流亡南部并最终被帮派势力残杀;由于她, 小四丧失了最后一线希望, 用一把尖刀刺进了她的身体, 结束了小明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因此, 小明的死, 除了社会, 她自己也要承担责任。《一一》中的莉莉成长在单亲家庭,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蒋妈妈带男人回家时, 莉莉正跟婷婷两个人开开心心地实践着她们在课堂学会做的健康营养大餐。不需要蒋妈妈开口, 莉莉突然很平静地说, 我们等会出去看电影。蒋妈妈立刻拿出钱说请她们出去玩, 这一切进行得如此自然与熟练, 显然这是莉莉与她妈妈之间长期达成的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一天重似一天地压着莉莉, “演奏会结束了, 我不回家你让我去哪里?你让我去哪里啊?”莉莉歇斯底里地哭喊着, 她是那种有家不能回的人, 这种痛苦和难堪显得异常残忍。直到她看到蒋妈妈与她的老师。。。。。。她崩溃了, 于是, 她开始放弃自己, 报复这个世界, 现实让她脱离正轨, 她就拉着别人一起沉沦。胖子就像她溺水时抓住的救命绳, 如果她不止一次溺水, 那她每次抓在手心的绳子也就不止一条。然而, 她不但溺水, 还玩火。。。。。。最终迷失了自己也毁了别人。是人心太脆弱还是现实的压力已经超出了承受的底线?这些正当花季的少女, 她们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生存显得如此地无助和无奈, 内心深处是如此地空虚和孤独, 因此只好和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一起堕落。这种后现代社会的混乱情感关系在《独立时代》中达到高潮, 成为一团剪不断, 理还乱的乱麻, Molly—阿King—小波---Larry---小明----小波女助理, 小风---Larry---Larry老婆---立人---小明---小波, 琪琪---小明---Molly---姐夫---姐姐, 每一条线上都是三角, 五角甚至六角关系, 即使两个孤独的身体在偶然相遇时也会碰撞出火花在繁华的都市夜空后是一个个萧瑟落寞的身影, 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就像填不满的空洞, 每次相遇时都极力地向别人索求温暖和安全感, 但这种贪婪的索取带来更多的是空虚和无奈。杨德昌导演就是这样深刻而无奈地剖析了现代社会压迫下人的可悲及人与自身的分裂。所有的情感关系-----亲情, 友情, 爱情以至婚姻都是脆弱不堪, 弱不禁风的,

杨德昌作为台湾新电影浪潮的主将之一, 其电影以犀利的写实为特征。但这种写实是以台湾80年代以来的日益后现代化为背景的, 因此其电影中的人物几乎都身处于后现代式的精神困境中。杨德昌导演通过自己的影片揭示出后现代社会中人的渺小卑弱, 人生的无意义和无价值以及人最终的毫无出路----不是自杀就是杀人这些都使其电影具有了后现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建业《杨德昌电影研究———台湾新电影的知性思辩家》,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5年版。

[2].钱善行主编《后现代主义》,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3].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4].于丽娜《王家卫与杨德昌电影对比:迷惘与冷酷的都市寓言》, 《电影艺术》2002年01月。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巴金长篇小说中同样罹患肺病的各色主人公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对其不同的死亡催化剂进行分析。从而认为巴金出色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真诚地再现了当时知识青年所面临的三大生存困境,使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现实主义光芒与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巴金长篇小说 肺病主人公 现实主义 现代知识青年 生存困境

契诃夫评论俄国文坛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伟大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 第3篇

打开陈染的作品,在想象的视野中走来的是一个个孤独却渴望独处,冷漠却情欲丛生,敏感却甲壳坚硬,高傲却自卑自嘲的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执著行走在尘世的边缘,忧郁的眼神只专注地凝视内心深处的那片幻觉之海,要摒绝现实人生的庸俗功利,极力维护人性的高贵与尊严。但是,她们又每每在这失去中心、四散混乱的世界里痛苦而无奈地沉浮迷醉,这是一种自由却尴尬的生存困境。也许它不代表全部女性的生存困境,但却又清晰强烈地传达出纷繁多变的时代里女性无法挥去的那种矛盾纠缠的失望情绪:对自身、对外界的失望,对过去、对现在甚至对将来的失望,在这失望之中又有着无法掩饰的对于诗性价值的渴望。“对于每个女性写作者来说,个人的生存经验对其书写内容有着先验指导性意义”,[1]陈染的创作正是对生命中亲身经历、深切感受的一切所进行的独立思索和话语实践,它有着不容忽视的严肃与庄重,涌动的是真实到难以相信的生存之痛,是现代知识女性在一个美感消解,欲望裸露的现代社会中的泣血之吟。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陈染作品中对现代知识女性在多重身份钳制下多重意识的困扰、斗争的书写。

一、传统:“逃”与“回”

“依照一部男权文明史的惯有准则,女性的得救,无论躯体或心灵,无不依附于男权力量的拯救,男性的‘上帝或‘父亲一惯而永恒。他不因女性的反叛或忤逆而承诺或允许在权力位置上的女性角色置换。”[2]这绝非是危言耸听的咒语,而是无情文化历史凝铸的女性的文化宿命,是自“五四”以来女性在追寻自由之途时常常无奈深陷的一个传统漩涡,其间经历了对男性权威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排斥与逃离、嘲弄与颠覆,但却又总在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与建立情感模式时莫名地靠近与依赖男性权威。作为女人,她们要成为的是男人眼中的女人。陈染小说书写的正是这一轮回循环的荒谬困境中现代知识女性的“逃离——回归”之路。

在作品中,女主人看似已经从男权的限制下解脱,她们有独立的经济支撑,表面上自由的婚恋,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实现了从厨房到书房的胜利迁移。在社会生活网络中有独属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标识,可在精神意识深处“男权”之威却以两种极端的形式牵制着她们心灵飞翔的自由。一是伤害。《空心人诞生》中,陈染以冷酷笔力写了一个“专横、阴鸷而病态的男人”是如何残暴地蹂躏践踏了一个美丽的紫衣女人的生命。女人幽幽地说出“我不需要男人”,“只有孩子是属于你自己的”,可她全力呵护的孩子因为父亲的阴暗残忍从小心灵就扭曲畸形,过度敏感。如果我们忽略小男孩的性别,理解为他就可以将《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中的“我”。“父亲”这阴影“是我生命中无法穿透的男人的石墙”。亦如文中一诗所写:

你要我走出多少无路可走的路程,

才能迈出健康女人的不再鲜血淋漓的脚步

当这些“丈夫“与“父亲”们以冰冷暴虐之姿横亘在女性的成长、生活道路上并以其毁灭性的伤害显示出男权的不可逾越与威力暗示时,一个悖论式的情景却出现了。这些要“永远地从这种男性声音里逃跑”的女性,怀着极度强烈的厌男情绪与弑父情结的同时也被一种不可抑制的“寻父”“恋父”心理所攥紧,“男权”威力在此挥发它另一个极端化的作用:拯救。《巫女的梦中之门》中的“我”从父亲声嘶力竭地大声怒吼中逃到的是一个“半裸着背脊有着父亲一般年龄的男子”的房子里,以自己年轻身体为代价放纵的结果是陷入命运中再也无法走出的“九月梦魇”。“九月”在陈染的作品中是女性们黑色精神之狱的象征,囚禁着她们的是在男权拯救的无力中灵魂的绝望跌落。但有意思的是,陈染在《嘴唇里的阳光》中为这种拯救设计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能使深匿在黛二小姐久远岁月中的隐痛彻底根除的男性必备的条件是:1、职业——医生。这意味着要有足够的能力、耐心和信心使黛二克服精神与躯体上的双重病症。2、英俊的外相完全符合黛二的想象,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点。3、在天意的安排下遇到黛二并主动爱上她。不难看出,这里的所谓圆满实在是暗示着深层的对获得男性权威拯救的不信任。

这一传统主题在陈染的作品中产生的新异之处在于陈染抛开了以往的“民族——国家”的宏大叙述甚至远离了日常生活的琐屑,采用了一种与现代感知经验相合的内向性的、并稍带抽象性的书写方式。其中自然有着个体体验的想象性的夸张,但同时更具有心灵细致处的深刻震撼。

二、现代:“形”与“魂”

形与魂的问题与以往大家经常谈到的灵与肉的问题有相似之处,但在陈染的作品中,却不能仅仅用灵与肉来表述其作品内涵了。

谈到灵与肉的关系问题,五四时期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仿佛不能置之不谈、绕道而过。在我看来,在莎菲身上所展露的是女性解放之初的一种时代性的情欲压抑,也可以说是在自卑与自傲的矛盾心理情境中——竟爱上了一个美貌男子(是否是个灵魂卑劣的男子姑且不下结论)——对自身狂热激情的痛苦掩饰。与其说最后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控制了欲望之堤,不如说是没有勇气去追求情欲的满足。在此处,女性即使有着情欲意识流露,也在找着借口掩饰与逃避,深恐结果是引火自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女性自身情欲的书写渐渐上升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主要应用在刻画性心理方面,但灵与肉的冲突原因往往源于性与政治、性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些作品之中,女性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往往是自身情欲的满足和自我的人格要求、以及社会身份与家庭身份之间的矛盾,所以用灵与肉的话语就足以表述其内在精神范畴。但是到了陈染的作品,虽然也有涉及灵与肉的话题,但使灵与肉的和谐受到扭曲破坏的已经不再是政治、道德,而是内在的现代人的“人性缺陷”(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陈染小说的边缘性、非道德化)。

女性的情欲之河在陈染勾勒的小说之界里是带着自然原始的力量汹涌流淌的,但有三种情形影响着波光水色的美丽和谐。一是主人公把情欲的宣泄作为一种饮鸩止渴式的精神疗伤,它常常导致一种两败俱伤的境地。二是在夫妻的床塌上,由于心灵的隔膜与封闭,灵与肉截然分离;或者是女性蓬勃的情欲之望得不到满足,带给女性的是一缕温情萦绕下的黯淡无奈。三是同性之爱,我们不难发现,陈染对同性之爱的书写是一种对男性权威形象进行消解与嘲弄的精神策略,同时给原初欲望另谋逃离之径,但这种书写背后又明显流露出一种无奈与罪责感。当她们只把男人作为想象中共同的道具时,映现的正是对异性温情的渴念,在这里的同性之爱不可能实现灵与肉的合一,而是意味着理智尊严的崩溃与放弃。在以上的情景里,现代知识女性们所深为苦恼和难以承受的不再是如何放置自己的情欲世界,她们对自己的躯体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放逐,“形”对于她们来说,不再是关心的焦点,她们甚至是故意在毁灭着和丑陋着自己的情欲之躯,因为保有“形”的意义已经被时代抹煞了,也被自己抛弃了。而对于“魂”,她们也不再像传统的女性那样去保持内在的超越和纯洁,她们似乎认识到,没有谁会真正在意你的内心,你也无法求得世界的理解,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自我也拒绝与这个距离遥远、一片零落的世界妥协。所以说,在以往的作品里,如果作家与人物都在拼命向往着灵与肉的统一、和谐,到了陈染这里,这个命题已经被黯然转换了,情欲无所谓满足(谁都有情欲之需,谁都会自然追求它的美丽和谐),因为伤痕与残缺已经存在,灵魂注定了无法解脱。陈染的笔下,人物都是无可抑制的与自己身边的环境分裂、隔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独漂流。所以,陈染所表述的不再是灵与肉的相互渴望和呼唤,而是形与魂的彼此疏离和绝望放逐。

在当今这个情与性俱被商业价值喧嚣淹没的社会里,陈染笔下的“形”与“魂”放弃纠缠,主动远离现代知识女性奋力保护的内心的纯净与自然,其实正是对健康和谐的情爱人生的真挚向往之情的流露。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将其与那些以“女性隐秘的情欲冲动+青春叛逆的激情+自我身体的认知+性的快感与游戏”为书写方式,完全不再和内心发生关联的新新美女作家们的作品严肃地区别开来。

三、永远的“孤独”

陈染这样说过:“我喜欢沿着经线和纬线,以一个陌生人的样子走过一片片旷无人烟的秃岭和荒原,寻找一处自己的家乡,那个遥远的去处也许会被人们称作乌托邦——一个没有的地方。我不打算到达哪儿,做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陌生者独自漫游就是我的目的。”[3]在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发现这种孤独的行走。陈染表达着现代知识女性精神世界的意义匮乏感,由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真正地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只能无终止地在荒原上孤独漂泊,纵使有着对精神花园的意识中的憧憬,也在失望与疲惫中失却了行进的力量与勇气。《潜性疯子》中的雨子在过去的十三年里精神上只做了一件事:找寻爱情,但她委身于眼前婚姻的最大原因却是因为恐惧极端的孤独。与丈夫相处得到的结论是:这世界的确是谁也离得开谁。领悟了“如果说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毫无意义可言”的雨子,在《红色娘子军》这样一本被现代青年所遗忘的书里,感到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一种永久丧失。《饥饿的口袋》中,麦戈来到“空闲时间储蓄所”,发现人们宁愿一个个承受骗局也不会向人们传递一下消息。她知道来这里的人们的心理问题(包括她自己)正是缘于某一种内在精神的空洞。陈染是如此平淡冷静地书写着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荒芜与孤独。在这种荒芜中,有人疯癫失常,有人茫然置之,有人惊恐不安。我们在陈染的作品中有时可以读到一种对生命中那种残酷而丑恶的衰老的描写,而之所以要面对这种人生结局,正是因为衰老的人生像衰退沉睡的沙漠,再也无法滋长情感与思想。如果人们在生命中无法弥补精神空洞,人生不正是年轻亦如衰老吗?这是现代知识女性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都要面对的一种状态:如何发现并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摆脱这种孤独无处倾诉的感觉。

在这里,陈染也许应该去尽力越出自身生活经验的圈子,使她的内倾型创作慢慢转向对丰富多姿的外部世界的主动探索,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与深刻性的同时,展现生命的多样性与生动性;不仅书写现代知识女性多重的生存困境,而且写出现代知识女性具有的多种生存可能性。

注释:

[1]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具体作品均来自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作家出版社,2001

[3]陈染:《独自漫游》,中国青年报,1995.3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第4篇

一、新写实的开拓——社会实践论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单位》中着重表现当时当地当事者的心态与生命体验, 较少展示他们与外界的大背景、大环境的必然交往与联系, 故事框架相对封闭, 无非是一个小团体一个小机关, 一对年轻的夫妇, 一个平淡的日子。由几块豆腐、孩子入托、上班乘车、偷水用等日常琐事构成的《一地鸡毛》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的需要处处设防、处处小心的《单位》。《单位》中所展示的一群普通的公务员, 这些人民公仆为了改变个人的待遇, 互相算计, 尔虞我诈。“单位”是政府行政机构、企事业部门的符号代码, 题目寓意涵盖范围极广, 它是一个人工作或生产劳动的场所, 工资、提职、住房、调动、结婚、生孩子与老死丧葬一切它都管, 简直是独特生存环境的小社会, 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在单位里的小林有的是才华, 没有职务, 产生了等级差别, 自己倒也能安然处之.但是分不上套房, 老婆大有意见, 因而产生了家庭矛盾。他由此悟出“钱、房子、吃饭、睡觉、撒尿拉屎, 一切的一切”, 全看个人“在单位混得如何”, 而要想“混”得好, 必须遵从“单位”中的既定法则。从此以后在单位里, 他改过自新, 委屈求全, 巴结逢迎, 想方设法投机钻营, 积极要求上进。生活教育小林, 现实改造小林。这就是当今现实生活之中人的生活困窘、精神追求及其在这种生活困窘中的迷茫、消失, 这个“实”是具有代表性的。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 刘震云小说真实再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看其繁琐却深刻揭示当今社会中权力对人的压抑, 从而造成人们生活困窘。刘震云深入生活积极了解社会现实, 贴近人们生活本相, 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总结生活经验,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人生存困境, 以告诫人们怎样才能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繁琐与无奈。任何理论的形成、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基于社会实践, 而客观世界又总是变化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刘震云也正是基于这个实践原则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为我们展示当今社会真实现状。

二、崇高理想的消解——社会矛盾论

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等三部分构成, 一部优秀的小说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物在特殊的环境中所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刘震云的官场系列小说主要以小林等当代知识分子为代表。

小说里的人物决不仅仅是人物本身。老张、老孙、老何、女老乔、女小彭和男小林他们组成的是一个群体, 一个集结在最高权力机关的群体, 他们原本都属于知识界的精英阶层, 而后却改变了除私心之外的一切为已所独有的身心特点, 共同结成了这样一个生存圈——消解生存激情, 认同生存现状, 安于凡俗生活。小林就是在走进这个生存圈之后被同化了。作品中的小林和其老婆两个人都是大学毕业生, 对生活有过美好的憧憬。刚到单位时也很有个性, 曾公开对劝他写入党申请书的人说“目前我对贵党还不感兴趣”。但三年以后小林就“悔悟”了。要提职加薪就得入党, 于是小林开始上班积极表现, 主动找党员谈心, 还学会给领导送礼, 甚至帮领导家刷马桶。小林这种变化的背后, 隐藏着强大的外在因素。小林从纯朴、有理想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被关系、环境捉弄的小职员, 逐渐走向世俗与功利。小林“成熟”的过程就是关系哲学对小林不断浸淫和吞噬的过程, 也是小林逐渐丧失自我, 失去自我本真面目的过程。人的理想的破灭, 尊严的丧失, 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沉沦, 逐渐丧失了主体性。故事的结尾, 小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 上边盖着一堆鸡毛, 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 柔软舒服, 度年如日。”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沉沦了, 沉沦到他不再是一个“人”。

切己的家庭琐事由此引发的争吵是婚后生活面临的另一个新的危险来源。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把婚后生活的琐事对小林与小李的爱情影响淋漓尽致地进行描写。琐事是琐碎而卑俗的, 种种琐事构成了生活本身。人进入了生活本身, 也就离不开琐事的纠缠。“生活是严峻的, 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 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热恋中的爱就像熊熊燃烧的一把火, 只是爱情生活中的一种非常态形式。走过了热恋阶段的爱是渐渐冷却下来的活火山, 它慢慢消退了冲决一切超越一切的威力。生活的琐事伸展开无数个触角趋近这热恋后的家庭的爱, 慢慢相互渗透融合形成诸多隔阂, 侵蚀着这热恋后所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家庭的爱。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 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处处充满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小林怀着对社会的无限憧憬走出大学的象牙塔, 当他正准备美好理想奋斗的时候, 却发现这个社会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他不知所措。由于生活的环境, 他逐渐由崇高走向世俗, 矛盾转化。也许他曾困惑于这个矛盾生存圈中, 但是最终他又不得不低头于这个生存圈。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 小林都在努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房子对于入党不屑一顾的他积极要入党;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幼儿园不惜巴结领导, 做了好多他曾经多么不愿意做的事, 就这样一个有着崇高理想清高的人逐渐走向世俗。人类生活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在小林身上, 属他曾经的对社会的崇高认识最终消解。

三、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社会主体论

刘震云以自己生活过的故乡为底色, 站在底层人物的立场上, 从人性的角度注视芸芸众生的群像。他用两套笔墨来看待不同身份的人, 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命运遭际的关怀;对处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的无比憎恨, 毫不留情揭开他们虚伪的面纱, 视他们的生命为草芥。其小说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琐碎生活, 从而展现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刘震云的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寻求导致其生存困境的原因:体制之催迫、欲望之恶果、存在之本然。他眼光独特, 其小说生动揭示出权力的独特魅力, 展现出权力如何激发起人们的占有欲, 进而一步步觊觎乃至成功攫取。其小说又重在揭示卑微的小人物是如何无望地受权力挤压, 沦丧自我。其笔下身份地位卑微渺小的普通百姓不仅受权力的挤压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 更可悲的是他们还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力, 甘愿受权力奴役和压迫, 成为其“奴隶”。尽管在他们当中也有人像小林那样在权力的漩涡中追逐与挣扎过, 但最终都落入两难境地。每个人内心都充满欲望, 也许人们不想有过多的欲望, 但是严酷的竞争又使人们不得不活得很累。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 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有得必有失。财富、事业、名声得到了, 自由却失去了, 甚至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所以当代人的生活就是在欲望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 愈来愈艰难。英国著名学者伯特兰·罗素曾说:“人类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权力欲和荣誉欲。”权力欲和荣誉欲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驱动人们不断进取, 也往往使人们陷人互相争斗甚至互相残杀之中。

社会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来实现的。研究社会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 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刘震云小说重在剖析当代人生存困境, 再现真实。作为社会过程的主体, 深刻展现人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的发展变化, 揭示社会真理。

本文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重新对当代新写实小说的先锋刘震云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 主要从社会实践论、社会矛盾论、社会主体论等三方面分析其作品中展示的当代人生存困境, 体现其小说的独特价值。刘震云的小说不仅仅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 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学史价值。

摘要: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先锋, 刘震云的作品描写普通人庸俗繁琐的生活, 反映当代人挣扎而无奈的生活状况, 真实再现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本文采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对其小说重新进行解读, 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论、社会矛盾论、社会主体论等三方面阐述揭示当代人生存困境。

船员生存解读:困境与曙光 第5篇

专业论文

船员生存解读:困境与曙光

船员生存解读:困境与曙光

据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船员多达155万,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和船员大国。曾几何时,浪漫、冒险、刺激、待遇丰厚、职业体面、见多识广,是社会对船员职业的形象描述。然而,随着航运业的持续低迷以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行业因素,当前中国船员的社会地位下降、劳动强度增加、福利待遇与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凸显,使船员职业的优势正在淡化,并进一步困扰着航运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船员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船员生存现状面临着哪些需要正视的问题?如何稳定船员队伍,重塑船员的职业认同感?一系列的困局亟待破解。

船员社会地位的下降“弃海登陆”现象突出

“诸生今日来校学习航海,日后,个个要到海上做事,看大浪,吹巨风,航海生活是枯燥的,辛苦的。一个生命财产之安危,均操在船长手中,试想所负这个责任,又何等重大。同时诸生亦应记得,商船驾到国外,其实是国家的势力所达之处。此外还赚外国人钱,以富裕自己的国家,试想这样的意义,更是何等重大。还有国家一旦有事,诸生即是海军,故东西各国,均特别优待商船人才,今朝廷效外国,亦决定优待你们,愿诸生学成致用,不负朝廷厚望。勉之,勉之。”

这是吴淞商商船学堂在1911年7月招生时校长唐文治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训词。那时,报名投考者达2000余人,但“取额及隘”录取不到十分之一,商船学堂开学典礼十分隆重。

当时船员的地位可见一斑。在那时,国家为了增强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甚至倾全国之力培养船员人才。然而,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海员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年轻的阿伟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一家远洋运输企业当船员,这是他上学时梦寐以求的职业:既可以多看看世界,还可以有不错的经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收入。

今年是他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对这一行业深入了解,阿伟渐渐产生了思想波动:船员行业存在许多的未知数:前景、收入以及风险等各种因素交集,自己应该坚持到什么时候?

据阿伟透露,在船员队伍里面,像他那样产生思想波动,计划由“水”转“陆”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而据近几年对中国几所著名学校的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毕业后真正想上船工作的不到一半,将航海作为终生职业的更是微乎其微。

一位有着30多年工作经历的船长老胡指出,作为一项艰苦职业,如今东部沿海地区的年轻人早已把船员排除在了择业范围之外。目前航运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由于重乡守土等情结,大多数中西部毕业学生并不立志于为航海事业奉献终生。

“待遇的相对下降是造成船员队伍不稳定的首要原因。”他指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远洋船员每月收入高达115美元,而当时国内工资每月不过120元左右,船员作为高收入行业曾令众人羡慕。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船员收入待遇与陆地职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税收也成为了影响国内船员收入一大因素。从国外情况看,瑞典、新加坡、菲律宾等一些国家完全免征船员个人所得税,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则减征船员个人所得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船员作为艰苦行业的价值。虽然我国对船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给予了一定优惠,但起征点仍然较低,税率较高,船员在船期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相当高。为此,在近些年的两会上,几乎都会听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呼吁:减免船员个人所得税,恢复并增强船员职业优越感,提高船员职业的吸引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社会对船员普遍缺乏关注也造成了船员职业声望的降低,这也是船员弃船上岸的另一重要原因。据调查显示,船员的声望调查排在了农民、厨师等职业之后。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苦、社会地位却低下的现实让船员这一职业退出了很多求职者的选择视线。

高级船员变得越来越稀罕

据国内某知名航运企业的一名人事主管介绍,当前全国乃至全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界船员的人才供应链结构比较复杂,主要问题是非熟练技术船员人数供过于求,而熟练技术船员人数供不应求。他指出,目前我国拥有全球人数最多的船员队伍,但在全球外派船员市场中占有率低,高级船员比例较低,尤其是在国际主流船队中外派量较小,高级才人变得越来越稀罕。

高级船员作为航海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航运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55万的船员中,其中持有A类海员证书的不足18万人,远洋船长1.1万人,远洋轮机长1万人(这其中包括了在陆地上从事管理工作的船长、轮机长)。而实际从事航海的远洋船长与轮机长人数各不足1万人。我国船员队伍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究其原因,这位人事主管指出,一方面,部分高级船员在有一定经济基础或是其他就业机会后,更愿意离船追求有更高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高薪挖走高级船员,与我国国有航运企业之间进行着一场“暗战”。优秀船员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有航运企业承担着“耕耘、播种、施肥、培育”的角色,而某些民营航运企业和外资企业却不劳而获,抢夺国有航运企业耗用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船员,成为了“人才收割机”。国有航运企业是船员无序流动的直接受害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妨碍了我国航运业的正常发展。

据国内航运企业统计,在现职船员中,每年退休、自然死亡、工伤患病等造成的自然减员率约为2%,调陆地工作造成的船员流失率约为3%。按这个比例测算,每年至少要流失高级船员6000名以上。

单性群体“壁垒”影响船员队伍稳定

基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船舶上的船员组成都是清一色的男性,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小陈在一艘远洋船舶上工作三年多了,他告诉记者,有一些同龄人船员因为习惯不了这种单一男性的工作环境,工作一年就选择了离开;更有个别因为与女朋友长时间隔离导致分手而想不开,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其实在我们国内,例如上海海事大学等都有女性学员,可悲的是这些女性学员都被航运公司拒之门外。我曾听过某海大校长对女弟子无法参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船上就业无奈地表示‘享受航海教育不分性别,是每一位想学航海专业公民的教育权利,但航运公司接受与否那是企业的问题。’”船长老胡指出,中国船员在长足发展中一直为单性群体,大部分航运企业拒绝女性参加航海活动。除了中国陋俗的影响外,更多的是业界过多考虑女性在船上的种种“不方便”。目前国内商船、科考船上的女海员凤毛麟角。中国女性参与航海的现状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应该发展女性海员,打破船员单性群体的这种壁垒!”老胡认为,发展女性海员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不是难事。他指出,当前很多国际航行大型集装箱船舶上不乏女性驾驶员、轮机员的出现,而且很多女性成为了船长、轮机长,成为航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台湾航运企业就活跃着一批女海员。

翻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决议14 鼓励女性进入航海行业》,里边有这样的描述:

马尼拉大会注意到IMO的中长期规划鼓励女性加入航海领域;注意到MLC公约通过有关提高女性海员就业机会的决议,IMO明确支持该目标,促进女性在航海领域的培训,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女性和男性在接受航海教育和在船上就业方面具有同等机会……

“几条活泼的泥鳅放入奄奄一息的鲶鱼水中后,氧气融入水中了,鲶鱼激活了。同等原理,在船舶上配备女性海员挑战航海职业,航海人力资源就会开创新的局面。”老胡认为,女性择业理念不断改变,现代船舶生活实施私密程度很高,科学进步致体力消耗减轻,她们完全能适应航海。女性海员人力资源如果得到开发利用,航海职业的新平衡就会出现:利用男女不同的性格特征,发挥男性刚阳智慧和女性温柔细腻的优势,为航海职业安全提供保证,增加了航海职业的凝聚力。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心理情绪。女性参与航海,生活丰富多彩了。在有效制度管理下,改变了航海原本沉闷的单性情绪,成就了海上文明小社会。国外的经验表明,不必担忧男女年轻人,他们对两性关系会采取自律、郑重的态度,他们在一种两性平衡的环境中工作,更能激发活力。

船员行业复苏的春天有多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船员职业当前存在着种种问题,是否就意味着一蹶不振?对此,业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船员职业固有的特点与现实条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重新回到昔日船员的地位几乎不可能。

然而,更多人看到的是令人鼓舞的信息,因为在国家层面,一系列保障船员权益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这为船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最基础而又最强有力的保障。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颁布实施,使我国船员管理立法上了法规层次,实现了船员管理法规空白的突破。围绕贯彻该条例,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包括船员注册管理、船员培训管理、船员考试发证、船员服务管理、船员外派管理、海船船员值班等近十个部令。

2008年4月16日,全国船员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船员发展问题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大会。会上,交通运输部颁发了《关于实施加快船员队伍发展十大措施的通知》。这“十大措施”是:推行船员电子政务;建立船员适任综合考评机制,以船员综合素质确认船员适任;建立高级船员任职见习机制,提高高级船员适任能力;加强船员适任能力评估,提高船员实际操作能力;取消航海院校在校学生先实操评估后理论考试的限制;规范函授培训模式,为普通船员晋升建立渠道;开展师资培训,满足船员教育和培训需要,提高培训质量;将三副、三管轮晋升二副、二管轮的海上资历要求从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船员适任考试成绩3年有效,取消补考次数限制;调整高级船员学历要求,改善船员队伍结构等。

“十大措施”一颁布即被广大航运人士寄予厚望,不少人认为这是现阶段解决船员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该措施的推行有望实质性地扭转船员发展的严峻局面,促进我国船员发展走上“破茧之旅”。

2009年底,交通运输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与中国船东协会共同建立了全国的海上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在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框架下,通过建立各地的海上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对保护海上劳动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海上劳动关系,保障船员实现体面劳动具有重要意义。

而标志保障船员权益的联合国公约《2006海事劳工公约》已在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去年8月正式生效,对海员的食品和膳食、起居舱室、疾病和工伤、工资和福利、社会保障、工作时间等一系列要素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业内人士指出,公约实施之后,对我国船员权益保护工作乃至整个航运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船员队伍复苏的春天或在不远处。

生存的困境与出路 第6篇

关键词:《命若琴弦》困境出路人生哲理

史铁生身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在小说中常常写到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自身命运的哀叹,上升为对人类普遍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并为此提供了一些出路。每个人都要面对人生中的困境,这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什么出路。所谓出路,其实就是如何认识、如何对待的问题。《命若琴弦》就是这样一部极具涵义的人生哲理小说。史铁生在小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揭示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以及借助庄禅哲学以达到无欲无求、顺其自然、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

一、小说体现的生存困境

《命若琴弦》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年轻的小瞎子跟着老瞎子师傅以弹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必须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许多个春秋,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这个世界一眼。然而,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之后,才知道那张珍藏了五十年的药方,居然只是一张白纸。老瞎子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小瞎子。他郑重地把那张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

那张寄寓了老瞎子无限期望的药方竟然是一张白纸的结果使人愕然;而老瞎子如法炮制,同样将一个虚妄的希望传递给小瞎子更是让人震撼;随之又不禁豁然醒悟:,人生即是如此,生存困境始终存在。

小说中的老瞎子无法看到这个世界是他所必须面对的生存困境。出于对光明的渴望,老瞎子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地赶路、弹琴,用尽心血要弹断一千根琴弦,他生命的过程是追求光明的过程。复明是老瞎子的梦想,但失明是老瞎子必须始终面对的生存困境。他被围困在失明的境地中,努力弹断每一根琴弦,试图走出这个困境,而“无字的药方”承载了老瞎子走出生存困境的全部希望。

老瞎子历尽千辛万苦,为的是弹断一千根琴弦。当离弹断第一千根琴弦越来越近时,老瞎子越来越激动,也越来越有信心,因为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后,就可以取出药方,抓药治病,最后得以重见光明。然而就在老瞎子离希望的实现越来越近,因此弹得越来越卖劲,以为终于可以摆脱失明的困境时,事实上他恰恰离光明、离希望越来越远,因为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他马上就会知道自己永远都无法重见光明。所以当弹断一千根琴弦时,老瞎子又陷入另一个困境——追求光明的希望破灭,他的精神受到毁灭性打击。老瞎子力量的渺小、自我拯救的艰难、始终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使他对光明、对幸福的追寻带上了强烈的悲剧意味。

二、面对生存困境的出路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

这篇小说容易使人想到存在主义理念:世界是荒诞的,人生也是荒诞的。老瞎子的师傅留下的那张无字药方似乎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理念的象征:只是一张白纸,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无法改变;于是,追求不会有意义,奋斗不会有结果,恰如推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不断挣扎的结果最终也只是徒劳。

除此以外,存在主义思想家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还是这样一种人:明知其无意义却仍然要坚持做下去。《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这样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明知挣扎下去没有意义,却仍然要坚持做下去,将复明的希望继续传递下去。因为老瞎子和他的师傅都知道,为了生存,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或者希望;没有这样一个东西,生命就没有支撑点,灵魂和精神就会漂泊无依,生存就难以继续。而在现实与希望之间的距离,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瞎子们正是在整个过程中奏出了生命的绝唱。虽然这个过程要始终面对生存困境,但瞎子们不会因此绝望,生命过程中的追求与奋斗永远闪动着最耀眼的光辉。作者史铁生也认为只有“过程”才能摆脱“虚无”,才能赋予人生意义,才能超越生存困境。他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命若琴弦》通过对老小瞎子坚持不懈、永怀希望的刻画,表现了他们对光明的追求过程的精彩和壮美,告诉人们:生活就是目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的过程。

(二)借助庄禅哲学

在庄禅哲学看来,无欲无求的人生是自然而然的人生、至乐至美的人生。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老瞎子师傅给他留下的药方:它是白纸,是“空”、是“无”;然而又正是它支撑着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满怀希望地完成生命中的一个个过程,因此那张白纸药方并非代表虚空和无意义,它是“有”。白纸药方的意义在于老瞎子自己给它赋予了“希望”。那么当这个希望破灭之后,什么将支撑他把人生继续下去呢?

在明白真相的那一刻,老瞎子认为师傅骗了他。在恍然大悟之后,老瞎子明白了师傅的用意。他彻底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内心充满光明,眼睛似乎比所有明眼人的更为明亮:他明白了人生至理,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自然而然地度过人生、体验人生、享受人生就是最高的价值。在去除个人自我中心主义,放弃人为的智巧追求后,老瞎子回归天然本真的人生性态中,从而远离虚妄荒诞,获得天人合一、至乐至美的人生体验。他在没有药方的悬诱下,在绝对的自由中继续自己的人生:“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秀拉》中的女性生存困境成因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生存困境,双重歧视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黑人女作家, 自70年代崭露头角, 托尼·莫里森先后发表了《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以及近年来的新作《爱》《恩惠》和《家》共十部作品, 其中《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莫里森作为女性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其对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与深切的关注, 在其一系列作品中都积极地探索黑人女性走向反叛之路的原因。通过对《秀拉》地解读, 作品中的三位黑人女性走向反叛之路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生活贫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小说一开篇就描绘了黑人生存的环境:“那个他们连根拔掉龙葵和黑莓、为梅德林镇修建高尔夫球场的地方, 过去曾有一片居民区。这个地方如今被称为梅德林市郊, 但当年黑人居住时却被叫做‘底部’。那里明明高踞在山顶上, 却被叫做‘底部’。”名字的由来不过是一个关于黑鬼的笑话, 黑奴辛勤工作也没能得到白人农场主承诺的位于山谷的一块低地, 取而代之的是那块土地位于高高的山顶上, “从我们这里看是高的, 可是当上帝往下看的时候就是低地了。那是天堂之底——有着最好的土地。”1欺诈的允诺背后是黑人生存的无奈, 以戏谑形式开场的生活背景注定了它的不幸, “底部”, 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 是黑人命运的缩影。黑人群体被玩弄于白人权威的鼓掌之间, 他们由于勤劳被剥夺劳动力, 由于天真被欺骗信任, 由于贫穷被剥夺安稳生存的自由。2山顶水土流失严重, 种子都会被冲掉, 而严冬的寒风又会席卷一切, 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生存, 黑人男性就选择了“出逃”, 他们拒绝承担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一切的重担压在了黑人女性身上, 她们在生活底线上痛苦地挣扎。

物质生活的贫困致使精神需求的匮乏, 由于缺乏教育, 无知使得她们意识不到白人的欺诈, 自我价值、人性尊严于她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黑人命运的悲剧也就越演越烈。但当生活的温情完全退却时, 在命运的冰窖里她们无人可依, 于是开始以决绝的姿态走向反叛。

黑人遭受种族歧视由来已久, 奴隶制度可以追溯到17世纪。黑人失去做人的尊严, 他们被当做商品进行交易。由于肤色, 黑人处于社会的底层, 他们从事最低贱的工作, 像蝼蚁一样胆战心惊地活着。在白人的眼里, 他们是罪恶的象征, 允许他们活着已经是对这群人最大的慷慨。直到奴隶制度废除, 黑人的境况得以改善,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仍然无法从白人那里获得真正的自由。在一个白人把控的社会里, 黑人尤其是女性渴求得到尊重简直难于登天。在《秀拉》中, 黑人女性长期在种族歧视的泥沼中挣扎。当秀拉和奈尔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几个白种男孩就以捉弄她们为乐, 他们不停地推攘这两个可怜的孩子, 直到他们厌倦了女孩因恐惧而扭曲的脸。他们甚至不允许两个女孩走与自己相同的路去学校, 究其根源是他们以自己的白人身份而自恃地位高于别人。伊娃也是一个饱受屈辱的黑人女性, 当丈夫抛弃家庭后, 为了抚养三个孩子, 她舍弃了自己的一条腿来换取保险金。若不是别无他法, 伊娃又何至于此, 因为黑人身份, 她的尊严与价值早已被剥夺。另一个典例是海伦娜。她是一个妓女和白人的女儿, 但她凭借强烈的存在感和对自身权威合法性的自信而赢得了一切人际斗争。她用白人的价值观念来塑造自己, 在黑人眼里, 她是一个举止稳重, 姿态优雅的女人。但在海伦娜带着小奈尔拜访她的外祖母的火车上, 因上错车厢而遭到白人列车员的斥责时, 她心底深处隐藏着的畏惧和卑贱将她的优雅击碎, 海伦娜脸上浮现的讨好而愚蠢的微笑将黑人女性又一次打入了地狱。

本质上, 黑人遭受到占主流文化的白人的压迫, 无法在白人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 她们是白人社会的“他者”。所谓“他者”指的就是被权势或特权阶级所客体化的、所边缘化的、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人群。3白人文化处于权威地位, 他们以一种优胜者的姿态把控着黑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 尤其是黑人女性, 她们在种族歧视的压迫下身体被奴役、心灵被遗忘。

相比男性来说, 黑人女性还要遭受性别歧视。她们不仅被白人所奴役, 同时还要容忍丈夫的谩骂和虐打。在《秀拉》中, 莫里森特别关注女性在夫权制婚姻中所受到的伤害。裘德是奈尔的丈夫, 当他无法得到一份工作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时, 他就渴望通过结婚来保护自己身为男性的尊严, 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关心他, 深切的关心, 深到足以支撑他继续生活下去。裘德急需扮演一个丈夫的角色来抚平自己从白人那里遭受的歧视, 妻子于他而言只是展示自己男人气概的工具。这也注定了裘德日后选择逃离家庭, 抛弃妻子和孩子, 只是为了寻求自己的新生活。伊娃的丈夫波依波依亦是如此, 他把自己从白人那里遭到的屈辱发泄在自己妻子的身上, 家庭对他不存在任何意义, 他将自己的生命全都消磨在和女人调情上。既然无法像男人那样无情, 那么留给女人的就剩下生活的苛待与折磨。

在《秀拉》中, 一方面, 黑人男性在婚姻中把妻子当作创伤宣泄对象和创伤修复途径, 这让女性承受性别歧视的压迫, 另一方面, 夫权制婚姻使女性在家庭角色中的定位失去了话语权, 在经济和感情上沦为男性的附庸。4夫权制的婚姻观里, 男性专制所造成的性别歧视致使黑人女性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产生了怀疑, 被剥夺了自主权利和话语权利的女性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生活的困顿和双重歧视的压迫, 使得黑人女性无法窥探到希望的亮光。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 她们在很长时间里迷失了自己。但仍有一些女性先驱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追寻, 她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反叛之路, 卸掉心灵上的枷锁, 追求自己的言语权利, 重构个人的自我价值。

注释

11.胡允桓.秀拉[M].南海出版公司, 2005:3-5.

22 .蒲秀美.从莫里森的《秀拉》看美国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两难困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4) :94.

33 .郑成英.秀拉·梅·匹斯的悲剧根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89.

余华小说中的生存困境解读 第8篇

一、暴力与死亡

余华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创作中,暴力与死亡元素总是在小说内容中占很大篇幅,并被余华以一种超然冷静的态度进行叙述,由此,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性之恶,进而剖析了人的生存困境。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在18岁这一年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游,但却遭遇了罪恶的人群与阴暗的世界。“我”为保护苹果主人的苹果,而挨了强盗的打,换来的却是苹果主人的冷眼与漠视,甚至嬉笑旁观。作为一个尚且拥有光明而温暖心性的少年,面对这样的狰狞现实只剩错愕以对。

《现实一种》更加深入地刻画了人性之恶:弟弟的幼子被哥哥的4岁儿子无意摔死了,弟弟便丧失理智的踢死了哥哥的4岁儿子复仇。而仇恨循环不止,哥哥为复仇杀死弟弟,弟媳为复仇再借助公安杀死哥哥,并为了使哥哥死无全尸而将哥哥尸体捐给医院。

可见,余华的前期小说总是以一种暴力血腥的书写,来体现一重重人性罪恶的帷幕,使人忧惧,使人惊慌,使人感觉生存的绝望与痛苦。

二、生存与活着

余华的小说中遍布“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苦难”的意味,因为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关于生存困境的描述,以及所有人都无力逃避这种困境的无奈。

《在细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孙光林从小便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因一直被父亲排斥而沉默寡言,先是经历了三兄弟自相残杀,后又目睹养父母的可悲生活,自己一再陷入被抛弃的命运,一再被恐惧感包围,只有永恒的孤独陪他活着。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主人公是以帮人送煤维持生计的傻子,他作为一个丧失了姓名权的人,注定得不到众人的尊重,只会备受屈辱,尝尽人情冷酷,最后终于在与一只狗的相处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却被许阿三之流用卑鄙的手段无情地杀了狗,从而夺走了傻子唯一的生命支柱,使傻子生无可恋。

余华小说中总是充盈着这样一股宿命的味道:“人活着就要受苦”,面对生存困境,人注定无处可逃。不过,虽然余华小说中渲染的暴力死亡、残忍人性让人绝望,但是又仿佛在这样的绝望背后,总会隐隐给人一种希望。

三、忍耐与麻木

作为余华代表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描述人们与生存困境的抗争时,无一例外的都凸显了“忍耐”这一态度,以及“麻木”这一结果。

曾有人这样描述余华的创作:“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的历史,从童年(《在细雨中呼喊》)到壮年(《许三观卖血记》),然后到老年(《活着》)的过程。所以他的书一旦问世,就成为人类共有的经验。”显然,这一评价是想告诉我们:余华藉由自己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但是面对困境,余华选择的不是抗争与前行,而是忍耐与消解。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坎坷波折的一生后,终于被无力应对的困境带走了所有“生”的信念,他不再恐惧死亡,反而想以死求得解脱,但死亡却偏偏不肯降临于他,只任他继续在“生”的磨折与悲苦中继续“活”下去。《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许三观也是如此,始终在苦难的生存困境中无力挣扎着。

所以,我们可以从福贵和许三观这两个人物形象上看出,以忍耐与消解对抗生存困境,最终只能被生活拿回所有生机与希望,继而变得冷漠麻木,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第9篇

黄蜀琴的《人、鬼、情》被许多评论家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 。影片打破了以满足男性视觉快感为基点来建构女性形象的传统模式, 借助一个以扮演钟馗而饮誉海内外的京剧女艺术家秋芸的情感生活, 像喻式地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与文化困境。

《人鬼情》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揭示, 我们选取三个侧面来加以分析:

童年镜象:由于母亲跟人私奔, 秋芸原先生活的幸福家庭的表象被破坏, 她的生活也从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原先和她玩在一起的伙伴抛弃了她。作为女人——母亲的女儿, 遭到了社会的遗弃, 甚至于她生活中最重要的男性——父亲, 也否定了她的性别身份。影片中, 当秋芸执意选择舞台时, 遭到了父亲的全力反对:“姑娘家学什么戏, 女戏子有什么好下场!不是碰上坏人欺负你, 就是天长日久自个儿走了形——象你妈。”在父亲眼里, 做女人, 似乎只有两种可预知的命运:做“好女人”, 因之而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或“堕落”, 做“坏女人”, 因之蒙受屈辱, 遭到唾弃与放逐。在此, 女性, 是一个无可逃脱的悲剧角色。尽管投注着同情, 这仍然是关于女人的另一个经典表述。它略去了幸福、获救, 与这二难推论之外的别种可能。秋芸认可了, 她做出的决择是:“那我不演旦角, 我演男的。”

青年镜象:尽管小秋芸拒绝女性角色, 甚至放弃了女人的装束, 以一个倔强的男孩子的外表奔波于流浪艺人的路上;但孩子终究会长大, 会成长为一个女人, 会希望爱与被爱, 会期望得到生命与价值的肯定。当她爱上了张老师并从张老师那里获得了作为女人的价值的确认, “你是一个好看的姑娘, 一个真闺女。”“我总觉得永远也看不够你。 ”, 场景再度呈现在夜晚的草垛子之间, 秋芸再度在震惊与恐惧中奔去, 她的视点镜头中, 草垛子再度如幢幢鬼影般地扑面压来。她逃离了, 她恐惧并憎恶着重复母亲的社会命运。然而, 正如父亲所预言的那样, 她可以逃离却无法逃脱女性的生存困境:由于张老师是有妇之夫, 她将再度被指认为一个女人——一个蒙受耻辱, 遭到唾弃与放逐的女性。她因此而无家可归。当秋芸在锣鼓喧天中、在一种麻木的忘我中出演《三岔口》时, 平行蒙太奇呈现张老师正在寂寂的夜色里携家小永远地离开她。张老师为了秋芸的成功, 放弃了他头号武生的地位, 将它作为一个空位、一个礼物留给了秋芸。在这里, 张老师指认了她的女性身份, 却不能给她以应有的幸福, 而只能成就她的事业, 这是女性情感和事业两难的困境之一。

特写镜头中, 舞台上的桌子上出现了一根钉。无数遮蔽在脸谱下的面孔对视着、期待着。钉子终于扎进了秋芸的手掌。当她忍痛含泪完成了她的角色时, 她被无数脸谱包围住了, 那与其说是一种关怀, 不如说是对惩罚的欣赏与印证。而后, 所有得手了的脸谱们忽然消失了, 将秋芸留在这残暴的惩戒与无言的放逐之中。她几乎疯狂地抓起红黑两色的油彩涂抹在自己脸上, 欲哭无泪地站在桌子上, 向异样低矮的天顶嘶喊着, 绝望地摇动着双手。作为一个女人, 她不仅为她做出的、而且也为她不曾做出的遭到了社会的惩罚。这也是涉足社会成功之路的现代女性的生存境遇:惩罚依然存在, 如一根钉子, 不仅刺穿你的皮肉, 而且将刺穿你的心灵。

成年镜象:那么, 成年后的秋芸又如何呢, 她将再一次面临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事业上, 秋芸成功了。她因成就了一个神奇的男性形象而大获成功。但并不如秋父所想望的:“只要是走了红, 成大角, 一切都会顺的”;这成功的代价正是秋芸作为一个女性以家庭的残缺为代价的。在影片中, 秋芸为人妻、为人母;但作为秋芸丈夫——这个正常女性个体生命史上重要的男人却没有正面出场。他只作为一幅结婚照里的影象而存在, 他从不曾呈现在画面之中, 似乎也不曾“存在”于秋芸的生活中, 除了作为一种阻碍——“演男的吧, 他嫌难看, 演女的吧, 又不放心”, ——一种磨难, 不断地赌博并负债。尽管他是秋芸两个孩子的父亲。可见, 家庭生活并未带给秋芸应有的幸福, 不仅如此, 她同时还必须扮演女人的幸福与美满, 背负全部的重负和缺失。这何尝又不是现代女性的生存境遇的透视。

自母亲走后, 秋芸就生活在一个只有男性的环境中, 但她生命中这三个最重要的男性——父亲、顾老师和丈夫, 都没有在情感上给予她真正的温暖, 秋芸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寄托在那个舞台上的传说中的男性——钟馗身上。这里面有双重隐喻, 一是她希望得到一个如钟馗一样强有力的男性的呵护, 二是她希望通过换装, 改变自己的性别归属, 进而摆脱作为女性的不幸命运。那么, 出路在哪里

影片中, 一群男孩将秋芸逼上木板桥, 秋芸向二娃求救, 二娃的回答是:回去找你的野爸爸去吧!之后秋芸被二娃按倒在地, 她绝望的、求援的目光投向无名的远方。在秋芸的主观视点镜头中, 第一次出现了作为戏中戏的《钟馗嫁妹》的场景。钟馗提剑喷火, 在一片幽瞑与烈焰中力斩群魔。

第二次是秋芸出演《三岔口》, 被阴谋和惩罚的钉子刺穿手掌之后, 当她在欲哭无泪中绝望地嘶喊时, 钟馗在一缕明亮而奇异的光照中出现在后台, 一步步走向半掩着的化妆室门边向里望去, 伴着凄凉的唱腔:“来到家门前, 门庭多清冷。有心把门叫, 又怕妹受惊。未语泪先流, 暗呀暗吞声。”特写镜头中钟馗热泪夺眶欲出。

影片的尾声中, 叙事人终于让钟馗出场与秋芸相对, 并声称“特地赶来为你出嫁的”。而秋芸的回答是:“我已经嫁了, 嫁给了舞台。”问:“不后悔”答:“不。”

黄蜀芹曾说过, “一个社会里, 如果女性地位挺高, 除了国家倡导男女平等以外, 更重要的是, 逐渐成熟起来的女性, 一定要有自我意识, 她的内心要有变化。”[2]而这种女性意识表现在电影中, 就应该是女性的行动是对生活的一种主动的选择。在此意义上说, 影片中秋芸的选择, 是女性的一种自我救赎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对拯救道路的寻求, 秋芸最终回归了女性的自我拯救。应该说她是不后悔的, 但却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就在这样一个结构当中, 这个真实的女演员传记显露出许多非常丰富的东西, 在我看来正好是现代女性所面临的一种艰难的困境”。[3]戴锦华解释说, 这种困境有两个双重标准, 一个是要求男人和要求女人不一样;另一个是要求女人在社会上和男人一样, 要努力做一个成功的人, 同时还要求女人要是一个女人。《人·鬼·情》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感性呈现, “这个故事本身有一个真实的传记所不能包括的对于现代生活性别困惑的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觉得黄蜀芹表达得非常贴切, 电影拍得非常成功”。 可以说, 影片关注的是女性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 也反映了女性生存的某种现实, 极好地阐释了女性意识最真的内涵, 超越了以往众多电影的窠臼, 应该说对女性电视的拍摄会有不少启示, 称得上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

摘要:针对女性电影这个宽泛的研究话题, 本文以黄蜀芹的《人·鬼·情》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秋芸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生存困境的揭示, 以及她对自我救赎之路的探询, 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作一初步的探讨。本文拟从三个角度:童年镜像、青年镜像、成年镜像, 对电影中的女性生存困境和文化困境试做分析。

关键词:女性电影,女性生存境遇,自我拯救

参考文献

[1]李显杰、修倜文:《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 载《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2]孟晓芸:《女导演应该有女性意识———黄蜀芹访谈》, 北京晚报, 2002-01-04。

我国高校学术职业的生存困境与反思 第10篇

顾名思义, 所谓学术职业是指以学术为志向的职业。当前,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职业成了十字架上的大学学术, 行走在学术边缘, 陷入了学术危机, 不仅存在着为生存而学术的无奈, 也存在着为学术而学术的坚守, 而且存在着为功利而学术的问题, 更存在着为权力而学术的现象。

一、为生存而学术:受外在生活压力的困扰, 高校学术职业存在着为“活着”而不懈努力的现实

长久以来, 大量相关调查数据表明, 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基本处于金字塔“顶端”, 民众心目中的高校教师依然是道德的化身、人格的象征、知识的宝库。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教师职业声望的高度评价与教师的生存境遇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人们赋予教师各种外在的光环之时, 教师的职业回报却得不到相应的肯定与评价, 教师视学术为养家糊口、挣钱、晋升等谋生工具, 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随之大打折扣。面对我们生存的大千世界, 高校教师不可能置身度外, 不可能不被尘世所累, 不可能不考虑生活质量, 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不可能无欲寡情, 学术成为了“挣工分”, 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所言:“现在,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 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逐步削弱甚至丧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侵蚀着教育的肌体。”“当教师为房为车而逐利时, 当教师的爱心不再给予学生时, 教育的崇高和神圣荡然无存。”“尽管目前很多教师的实际收入还算体面, 却是建立在工资外的‘创收’或‘项目提成’上。”[3] 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也曾表示很担忧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 “现在买不起房的不仅仅是低收入家庭, 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 根本买不起房”, “我现在很担忧这个, 这样下去会导致青年人才流失”[4] 。这是中国名校校长所发出的感叹, 那其他高校的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从我国实际来看, 由于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 生活成本不断上涨, 处于黄金年龄段的教师往往更多地在被买房、还贷、晋升、提拔等生活与工作事务所缠绕, 傍款傍权, 甚至于成了追逐小恩小惠, 不问“道德文章”的可怜虫;只顾奉承拍马、摇尾乞怜, 不问是非曲直的哈巴狗;只为个人小利, 不顾人民利益、民族大义, 损公肥私, 贪污腐化, 忘恩负义, 卖国求荣的没有脊梁骨的癞皮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一书指出, 我国几乎所有的培养单位对博士在学期间都有发表论文的规定。但调查发现, 将论文发表作为博士毕业和申请学位的前提, 也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博士生入学后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发表上, 影响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一些博士生由于论文发表的压力, 不愿从事周期长、难度大、不易短期见效的研究, 只是在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以满足数量要求[5] , 功利心态足见严重。而“高校和科研设计单位一直是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分别占总数的40%和10%左右”[5] , 这种在求学时代的浮躁、短视效应必将会延续到今后的人生历程中, 这样的后继学术职业从业者必将使我国的繁荣学术梦想难以为继。

因此, 面临内外部不断恶化的生存境遇, 教师职业不可能走向专业化, 学术职业者很难潜心于真学问, 因为专业化职业外在保障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在超越了生存、安全需要基础上自尊、求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和达成, 不为生活所累、所困, 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理应带有“闲暇”、“享受”、“幸福”意味, 惟有如此, 学术职业者才能真正将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 才能真正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培养国家栋梁、把握人生轨迹、实现生命价值、把握生存意义的功效。所以, 如何健全高校教师的工资结构、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直接和生存紧密相关的外在保障机制从而提升教师生存境界就极为紧迫, 大学教师的物质诉求应得到提高和升华, 从事学术职业的人, 应当更多地关注促进内在的成长与发展, 而不应仅仅服从于外在的“活着”目标。

二、为学术而学术:受学术“形而上”思想的影响, 高校学术职业存在着“纯粹”学术的现象

当前, 高校教师职业者“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逐渐沦为纯粹的研究器具”, 为学术而学术, 制造、生产学术, 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陈学飞教授认为, “理论导向”有两个含义, 即“以发展理论为目的” (theory-oriented) 和“在理论指导下” (theory-guided) , 学术不仅要形而上, 也有形而下, “即使双方不能总达成共识, 但相互交流本身就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它会为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 激发他们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更加审慎的反思;也会使学者看到理论怎样遭遇‘实践逻辑’的阻隔, 避免纯粹的理论探讨, 增强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洞察力”[7] 。

但遗憾的是, 我国学术职业不仅长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阻隔, 更存在着鄙视实践的“形而下”研究, 有“制造”学术倾向, 认为但凡学术即纯理论研究, 难怪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制造国”, 形成了一个制造论文的产业链条。这样的学术缺乏社会关怀意识, 缺乏对实践的指导, 看似高高在上的象牙塔, 实则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没有多大社会效益的学术纸片, 说得严重点就是学术垃圾, 玷污了学术本身的纯洁性和神圣性。有学者指出, 在我国高质量学术论文呈递增趋势的同时, 大量的学术垃圾随之涌出, 其表现大致有十种, “一是偷梁换柱, 二是代人捉刀, 三是瞒天过海, 四是一石多鸟, 五是自产自销, 六是欺世盗名, 七是沽名钓誉, 八是互惠互利, 九是旧药新汤, 十是利益合谋”[8] , 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 但也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有非常中肯之处。

我们认为, 学术作为一种学术人的职业活动, 具有探究性、自由性、自主性和学科性特点, 其本质与意义在于探索未知、求真务实、引领发展、缔造精品、创造财富、关照实践、回馈社会、反哺人类, 具有服务社会、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 作为学术职业者, 不能仅仅钻在实验室里、扎在故纸堆里,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玩世不恭、傲慢无知, 要走出瞧不起“形而下”研究的思想怪圈, 转变研究方法, 倡导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灵活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使学术的光芒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普照大地, 贡献人类, 从而拯救中国学术。要“拯救中国式学术制造, 务必拿重建人文精神和建构规范制度双拳出击、标本兼治。惟如此, 才可以还原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书香门第, 回归一个溢满理性和尊严光辉的学术天地”[9] , 才会真正重现蔚蓝的学术天空。

三、为功利而学术:受“同而不和”私利思维的掣肘, 高校学术职业存在着学术人“共同体”缺乏的问题

学术职业共同体是对学术职业有共同信念的人组成,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 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学术研究是由“学术人”共同体在共同的信念支持下的一种共同的研究活动。如果“学术人”共同体的信念发生了改变, 必然导致“学术人”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样态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导致学术研究范式的革命。

但“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学校只表现为熙熙攘攘的知识集市, 而不再是一个相濡以沫的知识社群, 充斥在这里的也将只是知识摊位之间的尖利叫卖声, 而不再是研究过程中无功利的共享快乐”[10] , 大学和学术职业也将因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而“自我消解”。从学术职业群体自身来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不断地倡导团队建设、梯队建设等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但囿于奖评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性障碍的影响, 一方面, 虽然强调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但高校学术共同体往往陷入了“同而不和”的境地, 仅仅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而非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同”是受“利”的驱使, 因为各争私利, 必然互起冲突, 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某事件、北京大学的邹某事件等,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 学术职业共同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某一位教师或高校在某一方面出现与学校或其他主体的纠纷、争议, 往往只能是单打独斗, 因为势单力薄, 结果只能头破血流、惨败而归, 很难能够得到其他教师或高校的支持或联盟。针对武汉理工大学某教师开设的“风水与建筑”课、西北大学林某的职称评审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袁某话语权等诸多争议, 都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 缺乏教师共同体的维权联盟, 没有共同体的声音, 最终因势单力薄而导致教师权利遭受无情的侵害。

因此, 高校学术职业共同体需要摈弃“同而不和”的陋习, 发扬“和而不同”的优良作风, 强调和合精神。“所谓和合, 是自然、社会、人类、心灵、文明中诸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 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依‘和’或‘合’而有的‘和合者’。”[11] 拥有和合精神的学术职业共同体, 是保护学术职业者的利益、为每一个学术职业者创造福利的共同体, 讲究科学, 强调民主, 提倡公平, 建构具有共同信念与理想的学术职业共同体, 从而为“学术人”构建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学术家园。

四、为权力而学术:受高校行政化运行机制的渗透, 高校学术职业存在着“趋于”行政化的危险

“中国近现代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不仅大学的成长历经坎坷, 而且大学的学术权力也无不打上了社会政局复杂多变的烙印。”[12]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职业存在着严重的行政权力强势、学术权力式微的问题, 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权力主导的治理结构。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在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渐次推进过程中, 政府通过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试图扭转高校的“泛行政化”现象。但是, 效果不甚理想, 高校依然没有摆脱“泛行政化”的桎梏, “权力体制设计与配置不尽合理, 行政化方式主导学术权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权力运行欠规范, 学生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信息交流透明度不够, 学者参与程度低, 政治影响力在基层学术组织有弱化趋势”[13] 等问题长期存在, 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 学术职业的生存场域极度恶化, 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 这与我国高校权力运作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控制模式是分不开的。

当前高校管理中, 科研经费的划拨、职称的评定、资源的配置等皆由行政主导, 皆仰望行政权威。但无论是“学而优则仕”, 还是“仕而优则学”, 都严重偏离了高校运行学术本位的正常逻辑, 学术与行政的高度合一, 削弱了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 违背了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 不利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 阻碍了大学精神的发扬。因此, 扭转高校学术职业 “趋于”行政化的危险, 纠正高校行政化倾向, 必须从治理学术行政化入手, 正本清源, 回归学术本位, 强化行政为学术服务的理念。

摘要: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学术机构, 是以学术自由为真谛的, 其生命力在于学术本性。作为深处独立思想场域中的学术职业者, 当下行走在学术边缘, 陷入了学术危机, 存在着为生存而学术的无奈、为学术而学术的片面、为功利而学术的狭隘、为权力而学术的误读等样态。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术职业,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导言 (1) .

[2]刘述礼, 等.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10.

[3]蔡蕴琦.华中科大校长“根叔”:工资低逼高校老师忙创收[EB/OL].2010-11-1, http://learning.sohu.com/20101101/n276877442.shtml.

[4]柳志卿.清华大学校长担忧青年教师买不起房致人才流失[EB/OL].2008-3-6, http://news.163.com/08/0306/05/46B1H07A000120GU.html.

[5][6]朱建华.博士质量报告披露半数导师每月指导学生不超两次[EB/OL].2010-12-8, http://learning.sohu.com/20101208/n278169295.shtml.

[7]李润洲.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 2006, (5) .

[8]方木.制造垃圾:中国学术价值几何[J].党政干部学刊, 2004, (7) .

[9]董永亮.拿什么来拯救你, 中国式学术制造?![EB/OL].2009-12-30,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186852###.

[10]钱理群, 高原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259.

[1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上卷)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8.

[1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154.

乔布斯的困境生存学 第11篇

乔布斯之死将注定成为延续数月的热门话题,他的传奇经历、他创造的无所不在的产品不断提醒大家他依旧存在。一部1997年的好莱坞老片《硅谷传奇》也重新被人们翻出来,出于娱乐性的需求,影片充满浪漫英雄主义的创业描述,甚至为突出乔布斯而可以把盖茨描写得像个跟班。但最大的不足是,故事刻意描述了创造的激情和快意,而回避了乔布斯逆境中的艰难和东山再起。天才的创造力只能欣赏,无法模仿。乔布斯的逆境求生之道,恰恰是他留给职场人士最大的启迪。从被迫辞职只保留一股股票,到创办Next再度失利,从发明iPod进军手机终端不被看好,到疾病缠身中安排大局从容告别——乔布斯经历了事业、生命的种种低谷,他的经历几乎是易经中困卦的所有情境的组合。

困这个象形字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是一种什么处境,它表现了牢笼监狱、突围无门的人。

情景一,“泽无水”,说的是资源型的困局。做企业的没有资金了,搞创作的江郎才尽,做销售的没有客户可开发,都属于这种类型。1997年7月4日苹果股价大跌,乔布斯重出江湖。重整河山最大的问题是没钱,出乎意料的是他竟说服老竞争对手比尔·盖茨投资1亿美元来化解困局,要知道当年乔布斯曾数落盖茨是个小偷(苹果的图形界面系统启发了Windows的诞生)。易经对泽无水给的对策是“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个“致命”直白意思是要拼了老命来摆脱困局,实际上说的是耍动用一切力量来创造资源。乔布斯的拼命实际是放低身段,卖了老面子。全力以赴,尽其所能创造资源,泽无水变河有鱼。

情景二。“入于幽谷”。这个描述很形象。幽谷就是黑暗的山谷。看不清路了,所以迷惑了。这说的是由于信息的匮乏导致决策的迷茫。这种困境是一种暂时性困境,信息不对称无法做决定,感觉未来不明朗。刚空降到新公司的CEO,换了岗位或工作区域的白领面对的都是幽谷处境。面对黑暗,最重要的是不要贸然行动,隐藏意图,收集信息。一旦有足够的信息,幽谷就天亮了。1986年乔布斯出走苹果时曾收购了乔治·卢卡斯的皮克斯动画公司。自收购后这家公司就开始不断地烧钱,乔布斯一方面输血,一方面观察其趋势。等时机成熟,他果断砍掉了皮克斯的其他业务,将目标专注在电脑动画,2006年皮克斯被迪斯尼收购,成为乔布斯作为投资家精准眼光的例证。

情景三,困于葛藟。葛藟是一种蔓生植物,《诗经王风》里有一篇《葛藟》,关键一句是“终远兄弟”,说的是兄弟离散。此处的意思是被人际关系所围困,说白了就是被小人所害。团队中的合作关系、领导关系有了矛盾无法用个人力量扭转。易经说此时“动悔有悔,征吉”。干什么都会被责难,唯有走为上策。1985年苹果的麦金塔和丽萨销售不佳,董事会处处为难乔布斯。他辞职一走了之。这一走解脱了人际关系的羁绊,为东山再起赢得机会。

情景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动得缓慢,好像乘坐的是沉重的铁车。暂时的困难,终会过去的。这是一种趋势型的围困。企业处于不利的境地,有可能并非自身问题,而是全行业的困境。这时候只能韬光养晦等待黎明。像几年前的房地产业,一旦渡过困境就是井喷。也有时候企业的决策和当前的环境不符合,是一种基于未来的战略,需要良好的心态等待市场的成长。1997年乔布斯回归后将战略专注于数字播放技术和硬件的开发,当时MP3已经占据了,而且由于数字版权的问题,数字播放器的市场发展缓慢,因此他的这个方向并不被人看好。等2001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od,全面引领了数字音乐的革命,苹果的播放器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这就是“有终”,看清大趋势,有坚持,一切都会好转。

浅谈高校医院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出路 第12篇

1造成困境原因剖析

1.1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落伍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现在国家对基层乡镇社区医疗机构不断给予财政支持,基层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无论是医疗环境、设备投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及其福利待遇等硬件软件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加上逐步建立起定向为基层培养免费医疗卫生特招生制度,都体现了国家给予基层医疗机构的大力扶持。反观高校医院,虽然大部分同为基层医疗机构,在接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和指导同时,却得到的相关建设投入甚少,硬件、软件建设逐步落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出现医务人员短缺、设备陈旧、医疗经费严重不足、医疗收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改革政策的落伍者。

1.2非医疗专业的管理者高校医院是高等院校设立的医疗机构,作为教学辅助部门设置,职责上服务高校办学,保障正常教学、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大多数非医学类院校的高校医院,由于设置定位决定了其上层决策管理者基本是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高校医院部门领导在医院建设、发展思路等方面,不同程度与上层管理者认知上存在沟通障碍,造成了上层管理者在高校医院建设发展上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帮助不够。

1.3管理机制的滞后者由于得到的政策扶持有限,高校医院多半出现了年轻人才补充不足,且缺乏必要的考核激励政策。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工作上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年长者等退休,年轻人缺乏方向感,院聘人员更是进出更换频繁。维持现状,闭门造车,发展动力严重短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多校区运行,高校医院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均大幅增加,现实的人财物需求矛盾更为突出。

2正确定位职责功能

2.1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高校人口众多,是高密度群体生活区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病防控、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是高校医院应承担的主要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高校医院应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做好各种防控预案和工作制度。卫生突发事件有预案,一旦发生,工作有条不紊,处置得当合理。传染病预防接种及时有序,筛查、隔离、上报紧密衔接,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放松。学生教职工的体检做到系统化的体检结果管理,形成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培训面面俱到,教职工及其家属、学生、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人员、保洁等人员须全部纳入。

2.2确保基本医疗功能高校医院多半作为初级医疗机构,工作内容主要是常见病或多发病的诊治,急危病人的早期处理及转诊。诊疗工作作为高校医院存在的根本,必须确保不放松。鉴于办医规模的限制,高校医院工作人员也必须做到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成竹在胸,服务态度端正,对于非常见疾病的诊治学习工作不懈怠,并且及时通过媒体、医疗杂志等了解医疗卫生政策、疾病新诊疗方式方法,跟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2.3承担校内卫生行政功能高校人员密集、群体活动多,易发生群体卫生突发事件。高校医院应根据上级机构的指导政策及自身专业所长承担起卫生监督工作,对食堂饮食,学习住宿卫生条件给予监督和指导,从源头上掐断突发卫生事件发生的链条。随着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医保的全面推进,由于业务关联性,高校医院做好师生的医保工作责无旁贷。高校医院明确了自身定位以后,工作有的放矢,积极主动承担相关工作,展现工作价值,依工作成果向上层管理者及管理机构寻求各方面的发展支持。

3发展出路设想

3.1加强硬件实力建设投入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干出实际工作业绩,高校医院才有可能具备获得加强硬件投入的条件。硬件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大投入:

3.1.1医院办公场所的建设改造:这是改善就医环境的基础。卫生部门对于医疗机构相关科室的设置都有系统化的硬性建设要求,所以医院必须保有足够的办医场所。药房、诊疗室、病房、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诊疗室、影像等科室都必须按条件设置。科室设置专业合理,场所环境优良,从侧面也呈现出医院管理的科学严谨,给广大患者传达专业服务能力。

3.1.2医疗检测设备的及时更新:现代化诊疗服务不仅仅是传统医药的望、闻、问、切四诊,需要结合先进的各种医疗设备辅助检查,从而获得准确的疾病信息,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半自动生化仪改为全自动,在学生体检工作中,就体现出检查效率的飞跃提升,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加减检查项目。药房药库电脑化管理及药品的近效期提醒系统,都将提升药品的科学管理水平。诊疗过程的无纸化诊疗,环保便捷。其他如B超、心电图机、X光机等主流现代化诊疗设备的投入使用,都将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3.2加强软件实力建设投入高校医院的软件实力应该包含科学的管理方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模式等方面。

3.2.1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除了按照卫生管理部门要求指定管理措施,更应该根据高校医院实际切入,一是制定合适的量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做好绩效考核量化管理,重点体现公平、合理、透明的考核方式,工资项目中加入绩效工资,从而改变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没有积极性的问题,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动性。二是建立例会学习制度。由院领导主持,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各部门一起对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和督导,对下周工作做好布置安排。组织各个科室制定自己的业务学习计划,对疑难病历进行讨论,医学前沿知识的学习,业务技能的考核。通过不断总结,探讨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提高团队医疗服务水平。

3.2.2补充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医院应在做好职责范围内事情的同时,以实际工作成绩向学校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要人员。好的医疗服务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和学校沟通,确立医院基本编制不缩水,在编制范围内根据实际选人才,不应拘泥于高学历,让有经验有技术的医学人才充实到一线。

3.2.3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高校医院要积极联系上级卫生管理机构,成立医疗联合体,联系上级医院专家来学校坐诊,达到加强医疗专业技术力量和提升诊疗水平的作用。为加强医疗联合体的凝聚力,高校医院管理者应向校方为坐诊专家申请岗位补贴,或者向专家发放业绩奖励等。在人员充足的合适时机,选择部分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接受先进管理方式,接触更多患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加强业务水平,从而更好为广大患者服务。

3.2.4创新就医服务模式:高校医院有其不同于社会医院的特殊性。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要创新服务模式,做好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学校食品、环境、卫生监督,学校医疗卫生知识选修课,慢性病防治,医保服务,离退休教职工体检及医疗关怀等工作。通过工作成绩获得认同感、信任感,增加门诊量,为自身生存发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3.2.5建设适合自身的医院文化:高校医院从业人员对于就诊学生,既是卫生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高校医院可能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但救死扶伤的服务道德水准不能打折扣。在给学生诊疗疾病的同时,高校医院要坚持公益性,同时传播正能量,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总之,高校医院虽然面临来自目前国家政策扶持不明晰的现状,也有自身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的短板,不过高校医院有其不同于社会医疗机构的特点和业务拓展方向。在做好学校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和医院公益事业之余,通过集思广益途径,积极深刻剖析困境因素,寻求管理政策支持,努力拓展新的服务方向,才能寻找业绩增长点,永葆发展活力,展现存在价值。

摘要:高校医院主要职责是为师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由于功能定位不高,在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医院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缩减和业务萎缩态势,甚至出现了生存困难的窘境。本文通过对高校医院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从其成因及职责功能定位分析入手,以医务人员素质提高、软硬件建设为突破口,探讨高校医院生存发展的新出路。

上一篇:几何推理入门下一篇:司法信息安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