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学方法范文

2024-08-27

教学科学方法范文(精选12篇)

教学科学方法 第1篇

教学方法简单点说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必要工具,教学本身就包含教与学两方面:教师如何教,教会学生如何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理性的数学基础,更能发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二、数学要求严谨、科学,来不得半点花俏,因此教学方法相较其它学科显得相对单调

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数学经验的方法:

它是指通过教师以口头语言教授数学定义、性质、定理,学生被动接受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数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高中数学学科相对学生而言,应该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学科。所有定义、定理、性质全都是前人反复思考,严谨论证的。是一代一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学生主要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应用这些知识。因此,要求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做到每节课都能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难点。设定合理的教学步骤,合适的讨论题,化难为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当堂知识。如《倾斜角与斜率》中引入倾斜角定义的课堂可设计为用两个思考题引入:问题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问题2、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吗?(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从最简单问题着手,创造轻松的氛围。)探究:一条直线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学生通过作图形成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出概念,探究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学生更直观明了的抓住课堂重难点。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数学经验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用方法论来说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直接对实物的观察和了解,通过自身对实际实物的感知得到感性的直观认识,进而推导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比如椭圆和双曲线的画法,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好的材料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甚至动手亲自参与作图,理解定义中的两定点以及定值(和为定或差为定)的关系。此类方法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过程,更容易接受本节知识,所以应多提倡使用演示法授课。

(三)以实际数学题型训练形成数学解题技能与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形成解题技能、系统化数学知识、合理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作业等方法。既然数学知识是一种“拿来主义”,那么学生需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才能理解领会数学知识精髓。练习不光要有量,更要有质。教师应精选题目给学生练习,题目要紧扣课堂内容,典型,有梯度。最忌讳没有针对性的布置题目。数学题可按知识类型分(如函数题型、数列题型、线性规划应用题……),可按知识梯度分,分为直接应用数学知识的概念性质定理题,间接应用性质定理题,可按难度分为:简单综合应用题,变式题,复杂的综合应用题。原则上,同类型题至少应该做三题,一题典例,师生共同探讨,两题变式学生自主完成。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主观个人的想象能力、思维活跃能力、推理判断水平、计算功底以及总结归纳后续复习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与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紧密的联系。

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在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身的数学语言表达应简单明了、表达主题、用词要准确、生动。不能有理论性错误。板书设计有序、图示清晰、有层次等。更要注意捕捉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情况、学生课堂练习的计算情况。并及时针对课堂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备课是超前计划学情的教学设计,之后的课堂才是真正考量教学战略的战场。教师要关注课堂捕捉学生的各种课堂表现信息,及时整理改进教学方案。使学生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安排教学思路同步,让学生获得好的数学认知体验。从本质看,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得到更加有用的和记忆深刻的数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智慧完全的得到体现和利用,并把知识转化到学生自身的解答问题的能力上来。教学中应告知学生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我寻找完成本节任务的最优方法。同时在备课中反思让学生怎么学,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上课有效的听课、做课堂笔记、课后正确的进行复习、完成作业。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采用多种启发学生的方式如提问、讨论、实验、和同步下发课堂练习等,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下具备终生学习的数学基础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定义、定理、性质,了解数学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才能用好它,解对题目,做到重点难点各个突破。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到课堂与多媒体的最佳搭配点,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多媒体教学为辅助,通过师生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并内化知识。

总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发现和形成新的教学技巧,不是单一的以知识呈现这一方法指导,而是用现实行为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学无止境说的不仅是学,还有教,教海无涯,教师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改革的摸索和研究,帮助学生打下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

摘要:对于一位优秀教师的评价,除开看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更加需要看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启发程度和培养方式,做到教与学互为辅助共同成长。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手上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科学规划,合理教学,使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启发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宗铎.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思维素质一专本沟通《数学分析》教学的体会与管见.长沙大学学报.

[2]陈宜治.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素质.高等数学研究.

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第2篇

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该目标的提出旨在将学习侧重点从传授和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对过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要求。这些内容进一步说明,只有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如觀察、实验、调查、分析、交流、评估等),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培养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2.1对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过程目标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和便捷。然而,通过“过程与方法”教学,使学生经历和科学家相似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渐学会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的作用,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其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共同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目前物理教学中较多偏重知识,或者搞形式化过程。这不仅导致学生获得的感知和体验较少,而且对科学方法掌握不够。

2.2过多关注“知识线索”,忽视“方法线索”

物理知识是从大量物理现象中概括出共同属性,以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抽象本质特征,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教材编写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知识结构,利用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加工获得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是物理现象转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现行教材中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线索”中,使得教师对“方法线索”关注不够,或者把握不清楚。

鉴于这种现状,徐敏娜提出了“知法并行”教育模式[2]。她建议以教材中的知识建立过程和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整理出知识和科学方法线索,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这一教学模式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3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需要交互完成。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和师生在城乡、层次等方面有差异,教材仅仅是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科书在列举一些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或者陈述相关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没有预设的结论和固定的方案。这对教师教学造成了一些困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综合分析后选取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当所提供的方案在教学条件不允许或者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不理想的情况下,还需对教学进行再创造,使得设计的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状况,以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2.4对“过程与方法”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已经有所关注,对教材涉及的基本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比值定义法)已经有所认识。但对具体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能力要求掌握不透彻,对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和本质理解不够深刻。这些内容在课标中有详细的阐述,需要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和学习。同时,针对教材是将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建立的过程中的状况,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熟悉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然后充分挖掘方法素材,准确把握各种方法的教学目标,最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3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策略

3.1加强过程目标设计,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详实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确保过程目标和知识目标同步完成。

3.1.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相应的过程目标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材为客体,教师为引导者的“三体结构”。教师所设计的过程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认知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要有足够的认识,使得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在对物理知识、思维、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哪些物理科学方法,掌握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有详细的目标。

3.1.2围绕课程总目标,合理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综合分析。因此,“过程与方法”首先应该贯穿在知识学习之中,使“过程与方法”为知识学习服务。如果脱离知识谈过程的丰富和方法的多样,最终将使学生一无所获。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经历探究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领略自然的奇妙,强化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培养乐于探究事物奥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意志。因此,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安排需要从三个维度构思,达成一个整体思考,使教育效果最佳化和最大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我国物理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对于不同的要素,需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例如:问题的提出这一要素,教师应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构思科学问题;或者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提炼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要素是科学创新的源泉,教学重点应该对研究的问题有所感知,以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并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一节课或者短期内经历丰富的探究内容显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探究课题的能力结构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选取核心探究要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部分探究要素。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便能够经历全部的探究要素,并理解这些要素的本质、方法、过程。

3.3按照科学方法的特点,选取教学模式

黄恕伯老师指出:“相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物理科学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程序性知识相比陈述性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难度,通过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理解方法。因此,一些学者如曹昭全、徐志长分别阐述了隐性、显性方式的内涵后,提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采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思维方法。物理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结合了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应的操作过程,其可操作性较强,可以明确地教授给学生,宜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只能在思维层面上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指导,无法给出具体的步骤和途径,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思维方法宜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讲授概念和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

3.4选择有效教学方式,丰富学生感知

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对话,指导学生推理、阅读、练习巩固,进行实物演示或实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常规教学方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践行着过程目标。如果认为只有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过程目标,那完全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狭隘理解。落实过程目标有多种教学方式,凡是使学生有所体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效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科学研究模拟、差异性物理实验、课外调查、收集资料后交流、学术性的趣味游戏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学生感知,增强体验。

4结束语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 科学方法 教学

前言

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将其应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新時期下,初中科学教学应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1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一门学科,就必须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采取科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开展科学教学,而且,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等都有着极大的作用[2]。以往师生之间存在阶层上的隔阂,学生都很怕教师,使得课堂上给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威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要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力的课堂学习环境。

3 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更有利于能力互补、相互学习,而且,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

4 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其教学的内容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更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大量科学实验作为支持的,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往初中科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而且,理论课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从而对初中科学教学的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3]。因此,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对科学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教学重点,并将其有效的深入到科学实验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操作给学生演示,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加深巩固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充分发挥出现有科学实验装置的作用,让学生直接接触进行科学实验,不仅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5 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初中科学教学中,每堂课程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以45分钟一堂课为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将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最大化,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4]。首先,要对每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好上课的角度,合理调整上课时间,避免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其次,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适当的增添一些教学内容,而对于这种可能会延误课堂教学时间的因素,应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耽误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化,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6 科学进行习题练习,促进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初中科学教学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利。习题练习方法是当前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的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板演等几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习题难度要适中,避免因难度的不适宜而给学生造成影响。另外,练习习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经过科学的习题练习,才能有效的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利用科学教学法实施初中科学教学的情况下,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热情为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琼.以课堂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化学观察方法教学的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8)

[2]夏宾.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思维训练的组织[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4(08)

[3]程国清.实施高中新课程目标落实科学方法教育之思考[J]. 化学教学. 2012(Z2)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第4篇

一、利用农村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农村奇山异水、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资源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如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使学生发现与彩虹类似的景象,轻松揭开彩虹的奥秘。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考察河流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观察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观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昆虫、野外观鸟、养殖种植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课堂组织,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科学教学中,应该摒弃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的使科学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异想天开的猜想,也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如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可以把烧开水的过程搬到课堂上进行演示。水开后,揭开水壶盖时出现一片“白气”,让学生猜想这些“白气”是否是水蒸气?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再让学生回忆水蒸气的性质,加以引导后,让学生认识它不是水蒸气。再通过冰块冒“白气”,的实验,说明它也不是“热气”,最后推想出“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小水珠。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和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选取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诸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科学课中出现的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选择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课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在《物体颜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索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学生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再如,在《凸透镜》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通过“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实验法,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采用现代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

五、自制教具学具,促进探究活动

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是否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探究活动不成功,也就不能观察到现象,也得不出结论,不能建构科学概念。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已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作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的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教学的开展。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探究活动的质量。

可以根据各册教材内容,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制作组合教具。例如,我设计了一套可以解决炉灶模拟实验、空气流动实验、风的形成实验、小孔成像实验、凸透镜聚光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眼球成像实验、近视眼形成实验、近视眼的矫正实验、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雷电成因等十几个实验的组合教具。

在进行《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捡各种岩石,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这些“土”教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可以促进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第5篇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2、课堂的有效组织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3、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科学 有效  教学方法  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86

一、改革教法,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任何课程的关键心理倾向。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科学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小学科学课与小学语文、数学相比,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每周基本上只有两节课,如果其他的课程作业较多的话,学生就会忽视科学课,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对于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设置教学悬念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植物呼吸出来的是什么》这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而是通过创设悬念,让学生到课外通过实验进行自我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而且学生也能从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课要有效的多。

二、充分利用教材,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用教材的意识,通过开展科学的探究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安排相关的活动。其实科学探究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即提出问题、设置计划、安排实验、操作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总结经验。在探究过程中不必要全部包含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只要适合科学探究,可以只涉及部分的内容,从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在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下,科学课程的教材编制也体现了用教材的理念,从而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例如,科学教材中“生命”一章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动植物来进行研究,而不一定要研究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要做到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实际来进行科学教学。

三、注重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校资源最主要的就是科学教材,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提供了最基本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还可以利用到实验操作中,甚至教师可以开放学校的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科学探究要想落到实处,科学实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学校实验室就是最好的场所。有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操作,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而有的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要想进一步探究知识,学生必须要进行多次实验来探究。因此,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实验,是最好的科学学习手段。在这样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实验所必须的材料,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进行自我实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奇思妙想,通过合作互助,来探究和发现一些科学现象,掌握在科学教材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

充分发挥网络、图书室的的优势,拓展信息收集范围。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难以解释清楚,比方说有的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地球以外水星、火星、木星上都有什么东西等这些问题,都是科学教材所没有的。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从图书室中去查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水平。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也是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更多地未知领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在具体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相对浅薄,认知能力相对低下,实践锻炼的机会又比较少,其脑海中大都是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意识。要想使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获得知识。而科学课程中的知识大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且难以理解的现象,他们渴望去解开知识的奥秘。对于这样的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这样的科学知识都是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良好情感。例如,在学习《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部分内容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浮力现象已有了初步认识,知道石头、铁块、钥匙等会沉入水底,而木块、泡沫、树叶等会漂浮在水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生活经验,将学生引入到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和实践,亲自用石块和木块进行对比试验,从而引出科学问题:为什么石块会沉入水底,木块会漂浮到水面?学生面对这样的现象自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探究的兴趣,从而让自己主动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科学认识。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逐步转变教学思想,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同时,小学科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用丰富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通过熟练的教学技能来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新时代的小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玉华.浅析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软件:电子版,2012(9):92.

[2]隋丽霞,张秀兰,魏潇丽.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166-167.

[3]徐婷婷.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1):135-136.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第7篇

1. 细心研读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一定要细心研究教材、教参,确定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流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大米、米饭和淀粉的特征进行了观察。然后在四年级下册学习《食物》的时候,教材又试图通过“吃”的问题,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其先通过观察静态的食物,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的均衡搭配,再通过对生、熟食物的比较,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直至发霉变质的过程,研究怎样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最后再研究如何理解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这几个环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吃”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对于学生来说,吃东西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所以探究热情非常高,尤其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吃剩的食物还会发霉变质时,更是情绪高涨,会争抢着发言。

2. 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自主探究。

《科学》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编排的不同,采用自主学习、点拨引导、合作交流、实验演示、室外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动口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吃什么和还吃什么》一课中,我以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能告诉大家吗?学生各抒己见,学习兴趣大增。接着我又让学生讨论膳食搭配的问题,研究怎样吃才比较科学,而且营养丰富。学生通过动口说、动脑想,很好地合作完成了三餐的科学搭配问题。

3. 开放科学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一堂民主、和谐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拓展思维。不过,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和物质材料,并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农村小学相对资源不足,因此,教师应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实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分组实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或材料短缺而放弃实验,更不能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失误而责备学生,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去室外实地观察,亲自获取信息和材料。

二、巧设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中的多数内容都能通过小实验、小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学《电》这一章时,我首先让学生调查了解家电的使用情况,并收集有关电的知识。接着从“点亮我的小灯泡”入手,让学生“用一根电线和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当学生们一次次使自己的小灯泡亮起来的时候,我又提出新的挑战:怎样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后续的学习:如何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然后再由学生合作完成点亮两个小灯泡的实验,并要求他们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有几种连接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连接?两个灯泡都亮了吗?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结果发现,要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就必须有更多的电线、更多的灯泡,而且,为使灯泡稳定,还必须要有一个灯座。学生通过亲自经历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活动,激发了他们对电学知识的兴趣,树立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利用网络信息,培养科学素养

随着远程教育网络的普及,农村小学的科学课亦可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以解决科学课中创设情境难的问题,丰富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我提前制作了课件,下载了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了解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再通过观看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使他们能逐渐指出地图上的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信息的热情。

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一些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素材,这样做,不但可以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满足他们的科学需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教学《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等章节前,可以让学生在野外找几朵油菜花,或收集各种各样的花带到科学课上。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花,再结合教材的讲解,使其了解和掌握花的特点,从而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的结构不同,最后分清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概念。又如教学《蚯蚓的选择》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捉几条蚯蚓,准备几个纸盒,以及一些干土和湿土。课堂上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布置一组学生把蚯蚓放入一个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另一组则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最后,我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确动物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助其了解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认识到很多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科学知识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将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本校的科学资源,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品质。

由于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懂科学,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因此,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情境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各种实验与活动,通过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方式,使学生既能学会知识与技能,又能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形成。

教学科学方法 第8篇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有一套功能奇特的部件 (如偏旁部首) 和有趣的构字规律。同时低年级儿童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 对于儿歌、口诀、实物、游戏有较强的偏爱。因此, 笔者认为, 识字教学首先必须尊重汉字特点, 做到科学性, 同时兼顾儿童心理特点, 注重趣味性, 还要注意简洁性。这样的识字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那么,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既尊重汉字本身的特点, 又选择到有趣、有效的识字方法呢?笔者认为, 教师在认真学习和掌握汉字学知识的基础上, 先试着从造字规律中找方法, 如果不行, 再试着从字形特点找策略, 一定能找到科学、有趣、有效的识字方法。在识记一个字后, 可以按以一带多归类法在识字量上寻求突破, 同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根据造字规律用方法

汉字的造字法被称作“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对于前三种造字法造的字, 可以采用联义联想识字法。形声字可以采用音、义分析法。

1援象形联想。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 会遇到好多象形字, 如山、日、月、田、水、土等。教学这些字, 可以根据汉字的形状, 用简笔画画出相关事物, 帮助记忆。如识“月”字, 可画出弯弯的月亮;识“水”字, 可画出流动的水。

2援会意联想。当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后, 只要充分发挥观察分析能力, 会意字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如:把“火”用“一”盖住就成了“灭”, 很小的土就是“尘”, “不”和“正”组合在一起就是“歪”……教学时, 应先讲偏旁义, 再讲各偏旁义之间的事理关系, 其联系归结出的新义就是字义。

3援指事联想。指事联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学。如教学“本”字, 师先出示“木”字, 并问:古人用“木”表示树, 那树木的根部, 古人会用哪个字表示呢?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情况下, 师揭示:古人很聪明, 在“木”的下部加一画就表示了树木的根部, 这就是“本”的原意。学生不但识记了“本”字, 还认识了古人的聪明。师还可顺带教学“末”字。

4援形声字音义分析法。在小学阶段, 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形声字。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作用。形声字的读音比较容易掌握, 讲授形声字时, 形旁的表意作用是重点。如“青”字加三点水 (清) , 问:“这个清字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依次加虫字旁, 言字旁, 日字旁, 先说字义再组词。

二、依据字形特点想策略

汉字有形象, 有色彩, 有气味。有人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一个故事。汉字的这些特性赋予了我们宽广的联想空间, 为识字教学时编谜语、儿歌、故事提供了可行性。一些生字, 老师拿不准字理, 就可从字形上想策略, 编字谜、顺口溜或玩找朋友的游戏均可。当然, 所编谜语和儿歌应注重简洁, 不能违背常理, 不能勉强为之。否则宁可不编。

1援猜字谜。有些字形适合编字谜, 如“困、告、生”等。教师可根据字的特点编出谜面, 引导学生猜字谜以帮助记忆。谜面可以由老师出, 也可由学生出。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又到村中间——树”等, 谜语猜出来了, 字也就会写了。

2援编儿歌或顺口溜。有些汉字适合编儿歌或顺口溜, 如“碧、善”等。教师可根据汉字的结构, 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的特点, 然后编成儿歌或顺口溜, 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碧”由三个独体字组成, 笔画数多, 属于难记的字, 但一首上口的儿歌“王大娘, 白大娘, 一起坐在石头上。要看她们什么样, 都穿碧绿新衣裳”就让孩子轻松记住了它。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容易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

3援找朋友。如果一些汉字编不出谜语和顺口溜, 但是可拆分为两个部件, 教师可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再出示由可以拆分的合体字分成的两个部件, 然后叫学生找朋友, 配对子。如把“十”和“又”合成“支”, 把“月”和“各”合成“胳”等等。

三、以一带多归类寻突破

由于汉字的基本特征是象形, 便有了大量的形近字。汉语音节少, 但文字和词语多, 于是有了大量的同音字。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识记或巩固更多汉字, 是低年级识字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介绍的形近字、同音字的归类教学, 识一个带一串的方法, 可供老师们参考。

1援汉字开花游戏。是指学生面对所学的其中一个汉字, 通过观察、识读、辨认、思考, 联想到相关的汉字、词语或句子, 同时说出来, 互动交流, 达到识一个带一串, 由字到词再到句子训练的效果。如“老”字, 学生可以组词“老师”“老百姓”, 也可以加不同偏旁, 组成“佬”“姥”等, 还可以用所说的词语说一句话。“汉字开花”是汉字“字根造字”核心规律的反射, 通过这种方式, 把汉字学习过程游戏化、情趣化, 并能一箭多雕。

2援比较辨析识字法。对字形学习, 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 常常对一个字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的认识。因此, 在教学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时, 可引导学生在仔细地观察后, 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 人渴的时候要喝水, 所以“渴”是三点水, 而喝水要用“口”, 所以“喝”是口字旁。

3援编字诀、韵语识字串。在进行归类识字时, 也可以根据一组字, 编一些字诀、韵语, 进行区别。如在教学“泡、饱、袍、炮”一组形近字时, 可编写成韵文:“有水把茶泡, 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 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 有火放鞭炮”, 帮助学生识记这些字。

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渗透策略 第9篇

一、在课前导入的环节渗透科学的方法

在课前导入的环节, 教师可用多媒体导入法、讲故事导入法、做实验导入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并在这个环节中渗透科学的思想。部分教师可能会质疑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在课前导入的环节, 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 那么在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如何渗透科学呢?事实上, 初中物理课堂的课前导入环节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 还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 而只要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这课为例, 教师可给学生讲海市蜃楼的故事, 即人们在沙漠中常会看到一个奇特的场景, 在沙漠中会看见大海、城市、绿洲等, 可是当人们去追这些绿洲或城市的时候, 却发现该地还是一片沙漠。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 人们看到的这些场景是别处存在的场景,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场景, 是因为出现海市蜃楼的地点, 空气的上层和空气的下层温差极大, 导致空气的密度差距很大, 就能将别处的事物折射过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有在生活中看见过折射现象?学生经过思考, 谈到自己在捞金鱼的时候会感受到折射问题, 即在水中看到一条金鱼, 自己认为那条鱼应该在某个位置, 然而实际去捞的时候捞不到鱼, 自己如果要捞到鱼就必须估计鱼和自己眼睛看到位置之间的距离。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能看到水中的折射现象呢?为什么在温差很大的沙漠里也能看到折射现象呢?学生经过思考, 会发现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光射入不同密度的物体中时, 才会产生折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折射现象, 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就能够找到物理现象产生的关键, 也就能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

初中物理教师用课前导入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时, 不仅要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 还要引导学生用归纳、分类、类比、推理的思维去思考, 引导最终促进学生准确地找到学习的方向。

二、在探索研究的环节渗透科学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以后, 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套完整的思考方法来思考物理问题, 以便让学生学会总结物理规律。

仍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这课为例, 我引导学生把光的折射描述为图1, 然后让学生用物理语言去描述这图1, 使图1能够客观、准确、抽象地反映光的折射这种现象。我又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去总结光的折射发生的规律, 学生的总结如表1:

学生研究图1这幅抽象的图形以后, 可以发现光的折射有以下的规律:

产生的原因———光作用在两个密度不同的物体上时, 传播的方向会产生变化, 这就是光的折射。

折射的位置———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角的性质———光从空气中斜射到密度比它大的物体中时, 折射角会小于入射角。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描述出光的折射的物理原理时, 学生会发现, 这种研究问题的思路颇似数学建模的思路, 即将具象的问题抽象在一模型上, 然后研究模型上抽象的变化, 物理的定律与数学的定律似乎都是这样形成的。教师可让学生理解到物理就是以数学思想研究物质的问题, 如果要理解物理知识, 就要用数学模型为基础, 用抽象的思路研究物质的问题。

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 可在引导学生探索时给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 当学生掌握了这套科学的方法以后, 他们就能用这套方法研究遇到的物理问题。

三、在课后实践的环节渗透科学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

仍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这课为例。我引导学生去调查“光的折射科学普及的研究”, 学生在做调查研究的时候需要了解到光的折射普及的现状、光的折射普及存在的问题、光的折射普及宣传的方法等。当学生调查有多少人了解到光的折射现象时, 便会发现如果没有科学的调查方法, 自己就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于是学生就设计了一个问题:光射入水中, 会产生变化,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学生的调查结果如图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理解到:可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做科学统计, 可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观察统计结果等。

采用科学方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0篇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法”研究上, 确立了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 树立了科学的学生观;其二是教学方法因课制宜, 灵活多样, 善于教给学生方法, 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受此启发, 我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 大胆探索, 不断修正, 反复试验, 逐步提高, 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子。笔者现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

一、必须领悟“读”的奥妙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 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从“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中便可领略到读的奥妙, 因为只有读熟了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正如著名语文大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读奥妙无穷, 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 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 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认为, 阅读教学应当是既有教师教, 又有学生读, 重在学生读的完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读时有所感知、读中有所领悟、读后获得真知。

二、必须认真做好“初读”

“初读”是任何人学习文章的起始阶段, 也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基础阶段, 更是学生读准字词句和理解语词意义、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吃透中心思想, 直至自己提出富有见解问题的关键阶段。那么,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初读”呢?江苏省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总结的“初读课文四流程”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自读感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二是扫除障碍。就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三是反复练读。即让学生在扫除障碍后, 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四是试读反馈。它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 好让教师对症下药, 使学生有新的提高。”受此启发, 我在教学中, 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完成“自读感知”后, 运用领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以帮助学生扫除自读感知过程中遇到的不认识、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障碍, 实现有效的“初读”。

三、必须更加重视“精读”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讲的实质上就是“精读”。首先是读好每一句。这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调。教师只有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才能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之境界。教师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真正读好了句子, 理解句子, 吃透中心思想, 学好文章。其次是适时选择好和使用好朗读方法。常见的朗读方法有师生范读、单个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齐读、大家自由读、师生或学生分角色读、师生互动评读等多种方法, 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定要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 做到恰当合理, 效果非凡。

1. 巧用“范读”, 引导学生学会朗读。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 也可以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模仿能力很强, 但由于身体发育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语感不成熟, 不能很好地进行“范读”, 故应少用学生“范读”, 多用教师“范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 哪个字读重音, 哪里应该读得快, 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 而且, 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 有效的多。”我们知道, 指导学生阅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很需要教师下大气力去做好。常言道:“打铁还需本身硬。”要指导好学生阅读, 语文教师本身就必须一爱阅读, 二会阅读, 三会教阅读。因为只有语文教师自己阅读水平提高了,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才会深刻;而只有教师自己对文章理解透了、精神领会到位了, 才能感同身受, 心领神会, 情感共鸣, 人文合一。也只有达此境界, 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作者写此文章的初衷和目的, 才能把握指导学生阅读的要领与真谛, 从而对学生阅读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由此可见, 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引导学生“入境”的重要手段。当然, 教师的范读也不是节节课都用的, 更不应该是随便乱用的。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妙法要用在点子上”。教师的“范读”也应该用在课文教学的难点上、文章讲解的关键处和优美课文的朗读上, 绝不应乱用和从始至终地使用, 否则就会导致“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的恶果。所以, 我经常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来示范。

2. 多样练读, 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应如此。要想学生都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就必须指导、多练习;要想学生能读得更好, 就必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和反复训练。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朗读训练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 互动赏读,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 读时, 采用赏读, 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快乐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 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 常鼓励学生互相评, 互相合作, 应常对读不好的学生说:“读的好不好没关系, 关键是你要勇敢地站起来, 敢于大声地读出来。”教师这么一说学生就有信心了, 胆小的也敢于站起来读了。当学生读完后, 我还要经常组织学生互动点评, 如“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你能像他那样读吗”等。几年下来, 我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巧用科学方法 落实素描教学 第11篇

素描学习是美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少人认为它是一种简简单单的造型练习。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其实,素描本身就是造型艺术,具备一切造型艺术的共同点,也能艺术地、能动的表现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因此,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长期的素描专业训练中,搞好素描宜从以下几个面进行。

一 千方百计调动兴趣,找到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自己的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欣赏优秀作品,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悟透艺术精髓-优秀的素描作品看起来简单,但是却作为经典流传的根本所在,从而加深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艺术大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要跃欲试。其次,虚心向老师学习,看老师的作品,从而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对自己要高要求,要對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素质。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更能激发自己的素描兴趣。

二 多种方法并举,加强科学性

素描因素分析法。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要进行认真把握,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从而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移位、组合学习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训练方法的新的手段。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有时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可以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三 虚心求教,感悟精髓,加强训练

作品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学好绘画的关键。在作画的训练中,经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要虚心向老师学习,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由表及里地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比如:当发现形不准时,可以向老师求教,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方法,以便老师给予相应的微观指导,从而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四 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检验自己的成果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直接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领悟”。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12篇

一、准确把握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习惯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所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学习科学,探究也是其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增长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进而养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喜欢使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带领学生去探究,准确把握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探究虽然是让学生独立,但是,不等于将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大撒手,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准备教具,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这一科学常识。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还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悬念,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去主动探究。在教学试验中要先扶后放,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观察和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习惯,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没有创造性的思维,科学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同一个问题,要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善于突破常规想象,探究不同的答案,通过不同的思维角度,去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促进创新思维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针对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既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行为,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下进行创新思维,还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语言,鼓励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标新立异,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三、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印一张完整的叶子。这时候,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印叶子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印叶子的方法,然后,笔者鼓励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设计。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了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笔者还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当学生完成创新设计时,笔者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在某方面给予赞赏和鼓励。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注重在出示科学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个性特征相结合,尊重爱护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创新内容,使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起愉快地探究体验。

四、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通过准确把握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习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志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反思[J].读与写,2016,(08).

上一篇:书院文化下一篇:智能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