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2024-05-16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精选12篇)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1篇

一、以情激趣, 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

《新课标》指引我们: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中, 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片《熊出没》引出三个主人公:2只熊和光头强, 让学生对这3个人物进行评价交流, 在简要的交流中既是对学生环保思想的教育, 又是一种正确榜样的树立。而二熊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植树造林, 每天种12棵, 已经种了3天, 同学们你们能提什么问题? 这样的问题呈现就显得水到渠成。由于情境本身的人物个性鲜明, 又极具矛盾冲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渴望帮助弱小战胜强大, 以证明自己长大了, 渴望像动画片中的熊大或喜羊羊那样聪明, 能解决各种问题。

在使用情境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强调“一进一出”。“进”就是我们把研究的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去, 让学生感悟学习是生活的需要,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出”就是要适当、适时的去情景化, 引导学生从生动有趣的各种情境中抽离出数学模型, 回归到探究数学本质内容中来。

二、自主构建, 感悟算理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 避免死记硬背。如在教学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课时, 对例题: 3次运了60箱, 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我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列出算式:60÷3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何口算出结果呢? 一部分学生在家有看过书的同学或家里有教的同学就会想到: 可以把60的“0”给遮掉看成6, 因为6÷3 =2, 所以60÷3 =20。其他不会的同学在他们的带领下马上就能掌握这种算法。

一般老师可能这时候就开始小结这样的算法了, 进而开始练习, 让同学们在练中学, 在练中悟。但是孩子真的理解为什么60可以看成6来算吗? 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做简单的模仿, 缺少了对算理的理解, 让算法成了无根之木。而我们老师就很善于挖掘其中的数学情境, 进而引导孩子们对6进行思考, 可以追问同学们: 这里的6表示什么? 学生回答: 6个十; 这里的2表示什么? 学生回答:2个十。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件图片: 一大堆杂乱的小棒。问: 这里有几根小棒, 你能看的出来吗? 怎么看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生回答: 可以10根一捆, 分成6捆, 就是6个十。这个变化就是对60看成6来计算的这种算理得诠释, 你看60根小棒很难数清楚, 把他们10根扎成一捆, 共6捆, 这下就化繁为简, 把原来的60个1转化成了6个十。这样平均分3分, 每份不就是2个十。然后让生来表述这样转化过程。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 还从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以理促算, 优化算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程标准也强调, 要遵循学生个性特征, 让每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收获。而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所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强调的是“过程多样化”。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 ( 不进位笔算乘法) 》的例题: 12×3, 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 发现出有三种计算12×3 = 36? 的方法, 第一种:12 +12 +12 =36, 把乘法计算转化成加法计算来解决, 以旧促新; 第二种: 想12分成10和2, 先算10×3 =30, 再算2×3 =6, 最后把30 +6 =36, 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来解决;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那么三者间有何联系呢? 方法二是方法一的简便计算, 而方法二是方法三的分步计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二与方法三中蕴藏的算理, 我们可以借助一组的草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给学生一张印有36棵树的图片, 每排12棵, 有3排; 让生根据方法二或方法三圈出每次计算的部分, 最后把36棵全圈起来, 表示求一共有36棵。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生自主感悟算理, 进而理解算法。为后面学生自学123×3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练促学, 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计算课, 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练习的设计与处理, 课堂练习不应是机械重复的计算, 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具有趣味性; 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具有层次性; 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应具有深度与广度。缺少了这些要素, 练习就成为了“题海”, 成为了一份份缺少营养的“快餐”。如我们在课中练习时经常在新课后丢出2至3道的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生加以巩固, 这样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方式, 缺失的不仅仅是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对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呈现的方式, 预设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题型加以优选, 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 ( 不进位笔算乘法) 》时, 我们对课堂练习加以精心的设计。第一关: 巧夺智慧果, 抽取3种不同形态的计算题型一一呈现给同学们, ①常态笔算题:32×3; ②文字题: 一个因数是212, 另一个因数是4, 积是多少? 生列式解答: 212×4 = 818, 师追问: 积中的两个8所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③改错题: 呈现12×4 =18的笔算过程, 让生说说为什么算错了? 最后把三小题一起呈现, 让生说说: 通过刚才的练习, 你有什么计算的经验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样就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 对算理与算法进行了再认识。第二关: 你能想得到吗? 出现1×2 = 2, 20×2 = 40, 400×2 = 800, 800 + 40 + 2 = 842这4道算式, 让生说一说这是算的怎样的一道笔算题? 通过这道逆向思维训练再次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 起到以理促算的作用,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关: 拆炸弹, 以笔算的形式呈现3□×□ =9□ ( □里放一个炸弹图形) , 让生思考这里3个个位上的数分别能填几? 有了炸弹这个危险因素, 让原本一般的填数字题变成极具挑战性。且本题的思维广度大, 开放性强,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不应只是简单、枯燥的数字计算, 我们更应回归数学的本质, 在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 更应关注和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情境, 渗透数学思想, 进而引导学生数学的思考, 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让我们的计算教学也能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2篇

在这节课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下,学生掌握新知,并通过掌握的新知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不断的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本课是学生初步学习使用资源管理器来浏览计算机中的资源,通过“玩游戏”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学好的可能。在上课过程中,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有意识的将准备的音乐文件夹在某一个学生机上共享出来,暗示学生并不是只有教师机才能把资源共享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网上邻居的其它电脑上也存在着共享资源,也给学生尝试去共享本地资源埋下了伏笔。给学生有思考、探究的空间。

我还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的分为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设立小组长(小老师),这样分组后有利于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上课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学中年级的计算教学需要拓展 第3篇

一、在口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理解了口算的算理,明确了算法以后,教师可将被除数的位数从三位改到多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能这样算?如学习300÷3以后,拓展到3000÷3、30000÷3,使学生明确“被除数不管是几位数,只要末尾有零”的一类口算题的算法。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后,拓展到整十数乘整百数、整百数乘整百数等口算。这样学生学到的口算方法就从一道题类化为一类题。在进行以上拓展的时候并没有加重学生过多的负担,学生只要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很顺利就掌握了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在遇到单位转化的问题,出现整百或整千数的计算时,学生也能灵活解决了。假如按照书上的计算要求不进行一点拓展,如果在计算中稍有变化,有些学生是很难迁移运用的,只要出现被除数或者乘数稍有变化,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学过而不知所措。因而在口算教学中加入拓展,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思维方式的好方法。

二、在笔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四年级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关于整数部分的笔算学习就全部结束。其实学生到了五年级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内容,比如计算圆周长面积的时候常常需要用到3.14这个数去乘,乘数的数位会变多,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的数位也会变多。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进行乘数及被除数、除数位数的拓展,到了五年级,多位数乘除法的笔算方法也可以直接迁移到小数的计算中。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不拓展,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碰到了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就不能正确计算了。进行乘除法笔算教学拓展的方法也不一样。乘法从两位数乘两位数拓展到多位数乘多位数分两步走。先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进行一次拓展,从三位数扩展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通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迁移,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就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然后到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后拓展到多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数乘三位数。以上乘法笔算的拓展都不需要另外增加课时,只需在新授时加入一两道题,进行算法迁移即可。而除法的笔算拓展内容需要另立一课时,对除法的笔算法则进行全面梳理,并且重点突出跟商0有关的笔算书写格式。除法笔算的拓展也分两步走。首先是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之后进行拓展,将被除数拓展到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本次拓展不需要增加课时,只要直接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新授课时增加一道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学生就能将算法进行迁移了。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这次拓展需要另立一课时,帮助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整体构建。实际上乘除法笔算的拓展不仅仅是帮五年级小数乘除法打基础,也是让学生在四年级阶段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顺利计算。

三、在简便运算中进行拓展

四年级学习混合运算以后,学生开始学习整数计算中的简便运算,到了高年级这些简便运算从整数拓展到小数与分数中。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四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学期学习乘法分配率,整数阶段的简便运算。课本上虽然没有涉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但是学生学习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是否能避免将这些简便方法进行负迁移呢?学生遇到有些复杂的简便运算题涉及了减法与除法的性质,教师是否就题论题讲过就算了呢?到了高年级小数的简便运算的学习是否只限于加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呢?基于这三点,我觉得学习了整数的简便运算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内容较多,需要增加一些课时来帮助学生对比消化,以达到灵活运用。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后,需要增加减法的性质与除法的性质,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又可以避免学生将这些运算律进行负迁移;下学期主要是学习了乘法分配率以后与上学期所学习的乘法结合律要进行对比强化,让学生正确建模,达到分辨清楚的效果。

总之,在中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

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细节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细节,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 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 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 科学地处理教学细节上。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 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课堂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 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新课改应关注教学细节, 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设计教学情境的细节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往往可以通过营造某种生活情境来设计细节。如教师在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 可以挖掘生活素材, 精心设计情境性的教学细节。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 万众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两名航天员,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由神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多媒体出示“神舟六号”发射的整个过程)

师:你们看到图片上费俊龙在拍照片, 你们想知道费俊龙拍照片的哪些情况呢?

生1:我想知道费俊龙拍了多少张照片。

师:下面的这张表格就是费俊龙拍照片的情况。你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表格)

生2:我想知道费俊龙两次平均每分钟拍多少张照片。

生3:我想,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先求出费俊龙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第二步, 求出费俊龙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最后, 再用两次一共拍照片的张数除以拍照片的时间, 就得到平均每分钟拍照片的张数。

师:谢谢你给全班同学带来了这么精彩的发言,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情境性的教学细节设计, 一定要源于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源于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二、挖掘教学资源的细节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势, 是值得挖掘的。如果说及时捕捉教学细节是教师的自觉行为, 那么, 有效挖掘资源性的教学细节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比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结果有的学生说扑克牌中的J表示的是11, Q、K分别表示的是12、13。此时提示学生国王的英文单词如何拼写。告诉学生扑克牌中的K是国王英文单词的缩写, 并不表示一个数。在一副扑克牌中四张K分别代表英国、法国、匈牙利、普鲁士这四个国家的国王。相应的四张Q代表四位王后, 四张J代表四位侍从。关注这一细节,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资源性教学细节的挖掘依赖教师的瞬间判断。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是不能完全预设的。这需要教师调动知识储备, 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达成教学目标的角度思考, 及时决策, 有效引领。

三、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

新课改提出, 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 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而这种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而, 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结果可谓精彩纷呈, 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质疑探究, 充分体验用计算的优越性, 使计算课堂更为有效。这种“教师画龙学生点睛”、“教师用心插柳学生柳成荫”的教学细节, 给教学留下无穷回味。

四、关注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教师要善于发现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善于处理突发性的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乃至突发事件, 我们应该关注这样的突发性的细节,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学情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 努力减少负面效应, 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什么是软件,计算机为什么必须用软件?

2、软件基本分类(建议分两类即可)

3、为什么要用正版软件(什么是共享免费软件)

4、光盘使用常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软件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使用正版软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从外观上看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组成,但有了这些设备,计算机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功能了吗?我们来看一个演示

(准备两台配置相同的电脑,其中一台装入一种软件(以金山打字通为例,也可用其它软件),另一台不装。)

教师演示:两台计算机中一台可以使用金山打字通,而另一台不能。

提问:为什么两台完全一样的电脑,其中一台能使用金山打字通,而另一台不能?(需要安装软件)。今天,我来就来认识认识计算机的软件。

引入课题——《计算机的软件》

2、计算机为什么要用软件

从上面的例子,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要让计算机正常工作,就需要为计算机安装软件,那么软件是什么呢?计算机为什么需要安装软件呢?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小游戏:

你能说说下面事物中什么和计算机硬件类似,什么和计算机软件类似吗?用线连一连。

二、软件的基本分类

1、出示Windows启动时图案,提问:你见过这样图案吗?你知道这是什么软件吗?你知道这个软件的作用吗?请阅读课文“操作系统”小节后回答。

你知道Windows操作系统先后有哪些“兄弟姐妹”吗?请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探究活动4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搜索引擎中查询)

2、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2小题)

A、上网查一查,下面的软件有什么用途?WinRAR、ACDSee、金山词霸

B、上网查一查,如果我们希望电脑具有下列功能,可以使用什么软件?打字练习、听MP3音乐、制作幻灯片

想一想:

A、这些软件的作用和操作系统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这些软件叫做什么软件?阅读“应用软件”一小节

B、通过以上活动,我知道了:如果想让计算机做更多的事,就需要为计算机_________。

三、使用正版软件

1、阅读课文第三小节“大家都来使用正版软件”,说说判断一个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的依据是什么。

2、在小组内讨论下面行为是否正确。(探究活动3小题)A、小明从软件专卖店购买了一套正版软件。B、小明把这套正版软件借给几个同学使用。

C、小明把自己的正版软件复制了几份软件,刻录成光盘送给同学们。*

3、在全班讨论(延伸):

A、小明把自己购买的软件复制了一份用于防止软盘损坏。A、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B、在网上下载的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

(关于学校使用软件的问题可参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因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非商业性目的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少量的复制,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使用时应当说明该软件的名称、开发者,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依本条例所享有的其他各项权利。该复制品使用完毕后应当妥善保管、收回或者销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或者向他人提供。)

4、光盘使用小常识

A、看看图1-

3、图1-

4、图1-

5、图1-6,说说图中是怎样保护光盘的。B、你还有什么保护光盘的好办法。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漫谈 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计算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65-02

一、 对计算原理进行讲解与巩固

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对于学生的计算结果过于关注而忽略了对于计算过程的方法运用与体现,使得学生对于数学计算题的计算规律难以真实理解,使得其只知通过加强数学习题的练习而忽视了对于运算过程的方法与规律总结。这样的现象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学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采用不当,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是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开展中出现的教学弊端,也是想要实现学生计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因此,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对于计算原理进行深入浅出地具体讲解,使得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入与巩固,进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法》某题:85+143= ,教材只是给这样的一个提示:“十位上的8加4得12,怎么办?”这时,如果单纯从而百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教师只是讲解需要在计算中做到满十进一,学生虽然能够在不断地练习之后对于这一运算规则进行掌握,但是对其为什么要这样计算的方式不明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计数的方式来来向学生展示这一规律的由来。如在十位上7加上5,需要在个位数上表现出2。可少的10需要在十位数上进行体现,即在十位数上进一。通过对计数的方式来进行展示的具体方法即为使用算盘,在个位数上拨两个数,在十位数上加一位数。这也就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实现对于这一运算规律的具体算法以及为何进行这样的计算了,进而推动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其取得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显著的加强,使得学生对于此类计算的运算能力得以提高。

二、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若干对策

1.在探索算法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生在学习当中如果能够主动地去思索、探究相关问题,则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发现其中较深层次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带着问题进行认真的思索,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得以实现进一步地提高与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理论与公式的认识可以更加清晰,对于数学思维与技术技能的培养都有着显著的成效。数学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之后,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自学与总结,实现对于方式方法的明确,然后,让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与看法,最后,通过对提出问题的解答,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亦或者其正确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会使得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更好地实现,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一是要加强口算训练。教师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确定口算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又能够提高口算水平,进而可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相关的练习当中,要重点联系学生平时常出现错误的内容。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计算的出错率,并能提升计算的速度。二是要注重估算的练习。估算在课改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这项训练当中,要帮助他们找出估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制定改正的办法,以避免在下次估算时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而达到提高估算水平的目的。

3.强化口算是计算教学关键

在小学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与计算思维的培养,将会对学生以后的数学课程学习造成巨大的影响。其中对于,口算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技术能力得以实现较快提高的重要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任何一道数学计算题,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计算题进行组合而成的,因此,对于基础计算题的计算能力培养将会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实现充分提高。比如,对于“九九乘法表”的充分记忆,将会使得学生在进行相关数学题计算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口算的方式对其进行解答与计算,使得解题的效率与正确率都能得到保障,如若对其了解运用能力不足,将会使得学生的计算过程的复杂程度加剧。同时,其取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久而久之,将会挫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以及数学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数学口算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得学生的笔算能力得以实现,这是由于口算作为数学计算中的一个部分,其对于别的数学计算活动的开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口算技能的培养将会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到更加轻松。

三、结语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新课改当中,老师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的措施进行计算教学。在实践当中要注重引导他们运用思维进行有关问题的思索。同时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钻研知识,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文英.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微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56-256,257.

[2]朱小梅.再谈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3,(22):149-149.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教学,生活化,学用结合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 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 从而形成概念。笔者认为:当枯燥运算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 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 本人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课堂计算教学生活化

1. 导入生活化, 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 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 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如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计算比赛中, 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分, 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 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 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 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成绩, 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 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 趣已生”了, 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2. 情景创设生活化, 培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都是经过情境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 我创设了一个乘车的情景, 同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 要求乘客算出司机所提的行程方面的问题才能顺利开车。学生在有趣的活情境中活学活用, 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3. 练习生活化, 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 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 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 等着他快点回来, 两个月后, 爸爸回来了, 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 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解题的技巧,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 做一做, 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后, 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 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 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 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2. 找一找, 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 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去思考生活问题。

3. 用一用, 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应用生活的能力

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 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 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 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 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 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激发兴趣, 增加体验, 培养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

(1) 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 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

(2) 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 为什么这样摆呢?

(3) 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 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4) 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 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浅谈“低年级计算多样化”教学策略 第8篇

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加法口算时, 计算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 例如8+5= () , 1学生可用小棒摆出数出结果。2可直接从8往后数5个得出结果。3把5分成2和3, 8和2凑成十, 10加3得13。第三种方法是我们教师常用的“凑十法”, 除此之外, 我总结了一种方法叫“给留法”, 具体操作如下:以8+5= () 为例, 5给8给2个, 留3个, 得数是13。这其实是对“凑十法”计算方法的变通, 也是对“凑十法”的简化。通过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法, 尤其是对一些学困生, 简化了学生的思维, 简化了计算算理, 提高了口算速度。

又如, 我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时, 除了教材介绍的两种口算方法外, 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给予学生一种简捷快速的口算方法, 叫“找补数”。具体操作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10的分解, 例如10可以分成4和6, 4的补数是6, 6的补数是4, 这样在口算12-4时, 可以这样想, 个位2减4不够减, 4的补数是6, 补数6加个位2得8, 所以12-4=8, 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很快能算出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并对以后学习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算法的灵活多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后, 下册教材又编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第二课时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教材呈现25+2和25+20, 我在教学时具体操作为:1引导学生选择学具摆出算式, 叙述右边摆2根或2捆的理由, 理解算理, 得出算法。2根据学具的操作过程, 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图, 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3讨论对比, 突出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即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 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突出之一重点后总结口算方法:个位加个位的得数写在个位, 十位加十位的得数写在十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 学生理解了算理, 掌握了算法, 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率。

我们身为数学教师, 要在计算教学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 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 鼓励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 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 培养学生科学化的计算技能, 真正完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使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能准确进行运算”的规定任务。

摘要: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计算教学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 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9篇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1.数学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也是数学学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可以说, 每个人首先接触的数学都是和计算教学有关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计算教学本身就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因此, 学习数学计算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严谨性,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观。

3.数学学科的基本组成成分

计算教学之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是因为其在数学教育这一系统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国家教学目标还是在课程教学目标中, 其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计算教学的措施

有效的教学措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运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措施,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为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通过案例来分析计算教学的各项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

这里的创设情境是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创设数学情境可以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数学生活情境或者数学个性化情境等。

案例:小学数学《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新授课教学设计:

情境:老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场景, 去商店买文具。老师扮演商店店长角色, 向学生介绍商品, 将学生拉进所创设情境。老师:这里有大家需要的文具吗?学生:有!老师:想得到文具, 同学们要先完成与商品价值相应的题目。 (出示上节课复习内容) 老师、学生共同完成复习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向学生展示商品及商品价值, 让学生表述出商品有关信息。学生:铅笔1元一支, 橡皮5角一块、钢笔4元一支……老师: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 如果我5元钱, 我可以买到哪几种文具? (讲授新知识并提出问题。) 学生1:5支铅笔。学生2:2块橡皮和4支铅笔。学生3:1支钢笔和2支铅笔。老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 那下面布置一个任务, 每个同学与自己的同桌一个扮演超市店长一个扮演顾客来买卖东西。 (巩固练习) 老师观察学生, 并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记录。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的东西卖得有错吗?学生1:有。学生2:没有。老师:那今天和老师一起学习开心吗?学生:开心。老师:那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啊?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分享?学生回答。 (课堂小节, 总结一节课学生的表现以及讲解在实践中存在问题, 并允许学生提问。) 老师:一节课结束,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上面的案例, 是以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所设计的数学新授课教学环节。一般而言, 数学新授课包括复习引导、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方面。商店买东西这个情境不仅与生活密切相关, 也与数学密切相关, 这一教学设计遵守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将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也使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增长。

2.注重动手能力

在传统数学计算中重视更多的是计算结果, 而忽略了计算过程推理, 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只偏重于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方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更加重视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理解, 使学生了解计算方法,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计算教学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机械性和呆板性。因此在计算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成了很重要的步骤。任何有意义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心向基础上才能完成。

4.制造错误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是正确教学情境, 也可以是错误教学情境。一般错误教学情境会利用在讲授新课和巩固练习两个环节。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中, 教师故意将13-4与14-3的结果写错,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向教师提供错误依据并给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 可以创设病人看病情境, 病人便是错误的题目, 医生便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起指导作用。创设错误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错误的“病因”, 也可以防止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 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教学在小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计算不仅仅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 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因此, 加强小学计算教学就成了小学数学基础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还应注意将各种教学措施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合理运用。

摘要:小学数学基础教学内容之一就是计算教学, 并且计算教学也是小学低年级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征要求教师在教授计算教学时应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教学措施, 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低年级计算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探析 第10篇

一、创设情境,燃起学生对计算学习的热情

以往的计算教学,常常与“ 枯燥、机械重复”相连,是一项艰辛的劳动。 过多地倚重计算题的量的训练,追求所谓的“ 熟能生巧”,学生会缺乏兴趣。 计算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纸和笔的枯燥运算,而应该创设有趣的情境,把计算课设计成一个生动活泼、 主动、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课的开始,创设各种各样有趣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通常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或播放课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进位加法( 笔算) 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非常精美的鱼的图片并制作成了课件。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水族馆吗? 老师去过。 水族馆里的鱼儿非常美, 非常有趣。 老师这儿有一些水族馆里各种鱼儿的照片,想看看吗? 生:( 高声齐喊) 想! 师:( 播放精美课件) 仔细看呀! 师:好看吗? 你觉得水族馆里好玩吗? 生:太美了! 太有趣、 太好玩了! ( 学生情绪非常高涨) 师:水族馆还藏着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呢,咱们一起去找找? 生:好! ( 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师:让我们出发吧!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 我们坐上车一会儿就到了。 农村孩子很少有去过水族馆的,这些美丽的图片,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精神上的准备。 一开始上课,创设这样有趣的情境,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们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和激烈的竞赛中体验计算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 在课堂上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计算,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 同时,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巧妙地把计算题的练习融入到竞争式情境中,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我设计了如下的游戏:( 1) 加法:学生自制两套( 2~9) 的数字卡片。 游戏规则是:甲和乙两人每人一套。 甲、乙同时各出一张卡,抢说两张卡的数之和。 谁先说对,谁就赢得这两张卡。出完这8张卡后,数一数谁的卡片多, 这一局谁就是赢家。 ( 2) 减法:自制( 2~9和11~18) 两套数字卡。 规则和加法差不多,也是每人一套卡,两人同时各出一张, 抢说两张卡上的数之差,谁先说对,谁赢得这两张卡。 出完这8张卡为一轮,谁手里的卡片多,谁就是赢家。 我把这个游戏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让他们两人一组玩。 然后,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玩。 玩一段时间后,在班里举行擂台赛。 孩子们的兴致很高, 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我还设计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小游戏、小竞赛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富有情趣的游戏、竞赛活动,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计算的兴趣。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体验计算的需要

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到计算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 生活化”情境,使计算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如我创设了“ 帮妈妈买衣物”的场景:星期天,上二年级的小丽陪妈妈逛商场买衣服,发现商场搞促销活动:买100元送30元。 妈妈看好了一件价值178元的上衣、一条76元的长裤、一件102元的连衣裙和一双225元的皮鞋。可是,妈妈只带了300元钱,怎么买合适呢? 如果你是小丽,你愿意帮妈妈出个主意吗? 孩子们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出主意。 想好之后,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集中交流。 通过交流,找到了几种购 买方案 : 第—种方案 : 先买一条102元的裙子 , 300- 102+30=228( 元) ,再买一双225元的皮鞋 ,228- 225+60=63 ( 元) 。 或者先买一双225元的皮鞋,300- 225+60=135( 元) ,再买一条102元的裙子,135- 102+30=63( 元)。 第二种方案:先买76元的长裤和178元的上衣,300-( 76+178)+60=106( 元),再买102元的连衣裙,106- 102+30=34( 元)。 第三种方案:先买178元的上衣和102元的连衣裙,300-( 178+102)+60=80( 元),再买76元的长裤,80- 76=4( 元)。 第四种方案:先买76元的长裤和102元的裙子,300-( 76+102)+30=152( 元),再无法购买其他东西了。 通过讨论、比较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比较好,各得到了90元的优惠,第三种方案得到了60元的优惠,而第四种方案仅仅得到了30元的优惠,而且买的东西也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需要灵活地运用估算、口算和笔算的有关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体验到各种计算的重要性,而且体验到了思考、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结束语

“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在计算内容的学习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计算的重要,体验计算的乐趣,体验思维的快乐,让学生爱学、乐学,从而使计算教学更加精彩。

摘要: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教学模式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模式之一。在计算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计算的重要,体验计算的乐趣,体验思维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体验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军英.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11篇

一、从试卷命题立意看

1.本次计算题的题型分为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三部分,其中口算部分包括表内除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等,列竖式计算主要有有余数的除法,脱式计算涉及乘加、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算式。口算空20道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口算能力,列竖式计算有两道题,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掌握情况,脱式计算有3道考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及是否能正确进行计算。另外填空题、选择题和动手操作题及解决问题都设计计算,其中填空题包含估算,力求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2.渗透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学生由基础知识向基本技能的转化。基本技能是“双基”的重要支点,也是当今提倡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它影响到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试卷体现了以能力立意命题,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特点。如口算题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填空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计算中还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具体问题的表述中,计算贴近学生的实际,结合生活情景进行计算,体现应用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本试卷注重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比如35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一组和二组同学一共领了50棵树苗,一组种了18棵,二组种了12棵,还剩下多少棵树苗没种等填空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用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二、从学生卷面看

1.在○里填入“>、<、或=”中,因为○的左右都是算式,有的学生读题失误,有的学生在运算顺序上失误。

2.在竖式计算中,有的学生抄错或漏抄数据,在竖式计算中,横式结果漏写或写错,计算时因粗心而算错。

3.脱式计算中有搞错运算顺序或计算失误的现象。

4.解决问题中的计算,存在抄错数字或计算错误的现象。

三、对小学计算教学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学业检测计算方面情况的分析,我认为今后小学计算教学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加强。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仔细研究教材,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认真上好每一节计算课。二年级下册计算内容安排如下:

(1)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部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3)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会计算方法的同时理解算理,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单元的例2时,对于7+4×3这个算式,让学生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算4×3,它是求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3个跷跷板上有几个小朋友,如果先算7+4,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进而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样学生先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为什么这样算,真正理解运算顺序,再解决相关运算顺序的问题,就不容易出现运算顺序的错误。

2.注重学生口算习惯的培养。借助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如: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可以先借助图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分一分,直观理解12÷3=4的算理,结合图与乘法的联系,再上升到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想。

3.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真正从数的计算的角度思考。

4.坚持不懈地训练。对计算的练习,要常抓不懈,突出法则的重点练习,常记口诀,反复练习,容易混淆的进行对比练习等。

中年级计算机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学习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结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特殊感情, 由厌学变为乐学, 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 发展能力。下面以 “十几减九” 一课为例, 谈谈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 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 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 “十几减九”一课时,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问: “小朋友们喜欢电视中的大风车节目吗?”学生齐声回答: “喜欢。” “好!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风车节目摄制组看一看。” ( 微机显示动画) 大意是: 大风车组的阿姨制作了12 个风车, 把这些风车装在了纸袋里, 说是要给参加节目演出的小朋友们分一分。这位阿姨刚走, 米老鼠来了, 手忙脚乱地到处乱翻, 看见袋子里装的是风车, 很高兴, 偷了9 个风车就跑了, 阿姨回来了, 发现袋子里的风车少了。教师说: “同学们, 阿姨一共制作了12 个风车, 米老鼠偷走了9 个, 你们能猜出袋子里还剩几个风车吗?”学生齐答:“能。”教师说: “光能说出得数不行, 必须说出想的方法, 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 想一想, 怎样摆能算出袋子里装几个风车呢?”这时学生非常高兴地、积极地摆着手中的风车。通过微机动画, 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研讨的空间,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 “十几减九”中的 “12 - 9 = ( ) ”这个例题时, 教师结合12 个大风车, 米老鼠偷走了9 个, 纸袋里还剩几个大风车这个问题,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 怎么想的就怎么摆, 摆好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交流中完善各自的想法。结果全班出现了多种摆法, 教师分别让学生到前边说自己的想法:

生1 说: “我先把米老鼠偷走的9 个风车摆上了, 这时我想再摆上几个风车就是12 个风车呢? 我数了数缺3 个, 我就又摆了3 个风车, 这3 个风车就是纸袋里装的。”

生2 说: “我先摆出12 个风车, 10 个一堆, 2 个一堆, 我从10 个一堆里把米老鼠偷走的9 个去掉了, 剩下1 个与2 个放在一堆, 这时是3 个风车了, 这3 个就是纸袋里装的风车。”

生3 说: “我先摆出12 个风车, 从12 个风车中把米老鼠偷的9 个去掉, 还剩3 个, 我想, 这纸袋里装的一定是3 个风车。”

生4 说: “我先摆出12 个风车, 再一个一个地去掉, 去掉9个, 还剩3 个, 这3 个准是纸袋里装的3 个风车。”教师对以上几种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后, 重点让学生对生1、生2 两种方法进行了讨论, 最后得出12 - 9 的两种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通过让学生摆──交流──汇报──讨论等一系列活动, 给了他们充分的探究、研讨的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自己获得了12 - 9 的算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练习形式多样化, 增添兴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 不仅能巩固新知识, 发展学生思维, 促进知能转化, 而且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教学 “十几减九” 时, 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了如下几组练习。

1. 摆一摆, 算一算。11 - 9 = ( ) 16 - 9 = ( )

让学生看着算式自己摆一摆, 然后填上得数, 最后再让学生相互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 圈一圈, 算一算。先让学生结合算式在图中圈一圈, 再让学生把圈图时是怎么想的与同桌同学说一说。

这两组练习, 学生都愿意向同学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都争着抢着说。

3. 看算式举卡片。

( 1) 教师出示算式, 学生举数字卡片。

( 2) 同桌之间一人出算式, 一人举卡片。

这样练习, 人人都得到了巩固知识的机会。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同时也增大了课堂练习量, 提高了练习效率。

4. 比比谁聪明。 ( 微机动画显示) 显示内容是: 孙悟空在花果山玩耍, 拔出一根汗毛就变成一道有关十几减九的题, 让学生用举卡片的方式算出每道题的结果。这个练习题的设计, 教师抓住了学生喜欢孙悟空机智多变这个心理, 有意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练习情境, 增添了学生的兴趣。

四、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是成人和儿童都喜欢的一个活动, 游戏能调节人的情绪。把游戏引入课堂, 寓教学于游戏中,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 练习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教师准备一个信箱, 里面装有很多信, 还准备了2 ~ 9 的数字卡片, 每张卡片的数字代表一个家庭地址。让学生扮演邮递员, 算出你手中信封上算式的得数, 然后根据得数送到数字家庭中。这个游戏既照顾了学生的参与范围, 又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上一篇: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下一篇:渠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