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色彩范文

2024-05-22

服饰色彩范文(精选12篇)

服饰色彩 第1篇

服饰的美不美, 并非在于价格高低, 关键在于配饰得体, 适合年龄、身份、季节及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 更主要是全身色调的一致性, 取得和谐的整体效果。“色不在多, 和谐则美”, 正确的配色方法, 应该是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 以此为主色调, 占据服饰的大面积, 其他少量的颜色为辅, 作为对比, 衬托或用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 如衣领、腰带、丝巾等, 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总的来说, 服装的色彩搭配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协调色搭配, 另外一类则是对比色搭配。对比色搭配分为:1、强烈色配合:指两个相隔较远的颜色相配, 如:黄色与紫色, 红色与青绿色, 这种配色比较强烈。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看到的是黑、白、灰与其他颜色的搭配。黑、白、灰为无色系, 所以, 无论它们与哪种颜色搭配, 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般来说, 如果同一个色与白色搭配时, 会显得明亮;与黑色搭配时就显得昏暗。因此在进行服饰色彩搭配时应先衡量一下, 你是为了突出哪个部分的衣饰。不要把沉着色彩, 例如:深褐色、深紫色与黑色搭配, 这样会和黑色呈现“抢色”的后果, 令整套服装没有重点, 而且服装的整体表现也会显得很沉重、昏暗无色。黑色与黄色是最亮眼的搭配;红色和黑色的搭配, 非常之隆重, 但是却不失韵。2、补色配合:指两个相对的颜色的配合, 如:红与绿, 青与橙, 黑与白等, 补色相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黑白搭配是永远的经典。3、协调色搭配, 其中又可以分为 (1) 、同类色搭配原则:指深浅、明暗不同的两种同一类颜色相配, 比如:青配天蓝, 墨绿配浅绿, 咖啡配米色, 深红配浅红等, 同类色配合的服装显得柔和文雅。粉红色系的搭配, 让整个人看上去柔和很多。 (2) 、近似色相配:指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 如:红色与橙红或紫红相配, 黄色与草绿色或橙黄色相配等。不是每个人穿绿色都能穿得好看的, 绿色和嫩黄的搭配, 给人一种很春天的感觉, 整体感觉非常素雅, 静止, 淑女味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4、职业女装的色彩搭配。职业女性穿着职业女装活动的场所是办公室, 低彩度可使工作其中的人专心致志, 平心静气的处理各种问题, 营造沉静的气氛。职业女装穿着的环境多在室内、有限的空间里, 人们总希望获得更多的私人空间, 穿着低纯度的色彩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减少拥挤感。纯度低的颜色更容易与其他颜色相互协调, 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增加了和谐亲切之感, 从而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的格局。另外, 可以利用低纯度色彩易于搭配的特点, 将有限的衣物搭配出丰富的组合。同时, 低纯度给人以谦逊、宽容、成熟感, 借用这种色彩语言, 职业女性更易受到他人的重视和信赖。

白色搭配原则白色可与任何颜色搭配, 但要搭配得巧妙, 也需费一番心思。白色下装佩戴条纹的淡黄色上衣, 是柔和色的最佳组合;下身着象牙白长裤, 上身穿淡紫色西装, 配以纯白色衬衣, 不失为一种成功的配色, 可充分显示自我个性;象牙白长裤与淡色休闲衫配穿, 也是一种成功的组合;白色褶折裙配淡粉红色毛衣, 给人以温柔飘逸的感觉。红白搭配是大胆的结合。上身着白色休闲衫, 下身穿红色窄裙, 显得热情潇洒。在强烈对比下, 白色的分量越重, 看起来越柔和。

蓝色搭配原则在所有颜色中, 蓝色服装最容易与其他颜色搭配。不管是近似于黑色的蓝色, 还是深蓝色, 都比较容易搭配, 而且, 蓝色具有紧缩身材的效果, 极富魅力。生动的蓝色搭配红色, 使人显得妩媚、俏丽, 但应注意蓝红比例适当。近似黑色的蓝色合体外套, 配白衬衣, 再系上领结, 出席一些正式场合, 会使人显得神秘且不失浪漫。曲线鲜明的蓝色外套和及膝的蓝色裙子搭配, 再以白衬衣、白袜子、白鞋点缀, 会透出一种轻盈的妩媚气息。

褐色搭配原则与白色搭配, 给人一种清纯的感觉。金褐色及膝圆裙与大领衬衫搭配, 可体现短裙的魅力, 增添优雅气息。选用保守素雅的栗子色面料做外套, 配以红色毛衣、红色围巾, 鲜明生动, 俏丽无比。褐色毛衣配褐色格子长裤, 可体现雅致和成熟。褐色厚毛衣配褐色棉布裙, 通过二者的质感差异, 表现出穿着者的特有个性。

黑色搭配原则黑色是个百搭百配的色彩, 无论与什么色彩放在一起, 都会别有一番风情, 和米色搭配也不例外!眼下, 双休日逛街时, 上衣可以还是夏季的那件黑色的印花t恤, 下装就换上米色的纯棉含莱卡的及膝A字裙, 脚上穿着白地彩色条纹的平底休闲鞋子, 整个人看起来格外舒适, 还充满着阳光的气息。其实, 不穿裙子也可以, 换上一条米色纯棉的休闲裤, 最好是低腰微喇叭的裤型, 脚上还是那双休闲鞋, 依然前卫, 青春逼人。

米色搭配原则用米色穿出一丝严谨的味道来, 也不难。一件浅米色的高领短袖毛衫, 配上一条黑色的精致西裤, 穿上闪着光泽的黑色的尖头中跟鞋子, 将一位职业女性的专业感觉烘托得恰到好处。如果想要一种干练、强势的感觉, 那就选择一套黑色条纹的精致西装套裙, 配上一款米色的高档手袋, 既有主管风范又不失女性优雅。

在色彩的比较中给人以实际距离的色彩叫前进色;给人以比实际距离远的色彩叫后退色。给人感觉比实际体积大的色彩叫膨胀色;给人感觉比实际体积小的色彩叫收缩色。为什么会引起以上感觉呢?其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通过晶状体, 聚焦点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 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区别。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度有关。

从生理学上讲, 人眼晶状体的调节, 对于距离的变化是非常紧密和灵敏的。但是它总是有限度的, 对于波长微小的差异无法正确调节, 这就造成了波长的暖色和冷色。而暖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象, 波长短的冷色则在视网膜外侧映象, 从而产生暖色好像前进, 寒色好像后退的感觉。

服装的色彩对于服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服装颜色搭配在不同人与不同年龄的人身上给他人不一样的感觉。

摘要:审美就是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 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重要素质。通过探索“如何欣赏服饰美”中“形式美”的原理, 来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 同时来旁通其他艺术门类;通过“时代感”的论述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 调整学生的审美取向, 挖掘服饰与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服饰礼仪—掌握色彩的搭配 第2篇

不论是整体运用还是局部运用,服装的色彩往往都是几种一起搭配使用的。搭配色彩,常用的有下述手法可循:

(1)统一法

统一法,即配色时尽量采用同一色系之中各种明度不同的色彩,按照深浅不同的程度进行搭配,以便创造出和谐之感。它适合于工作场合或庄重的社交场合着装的配色。

(2)对比法

对比法,即在配色时运用冷暖、深浅、明暗两种特性相反的色彩进行组合的方法。它可以使着装在色彩上反差强烈,静中有动,突出个性。此法适于为各种场合的着装配色。

(3)呼应法

呼应法,即在配色时,在某些相关的部位刻意采用同一种色彩,以便使其遥相呼应,产生美感。例如,穿西装的男士讲究鞋与包同色,即为此法的运用。它也适用于各类场合的着装配色。

(4)点缀法

点缀法,即在采用统一法配色时,为了有所变化,而在某个局部小范围里,选用其他某种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美化。此法若运用得当,会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工作场合的着装配色。

(5)时尚法

服饰色彩 第3篇

关键词 色彩文化 淮剧服饰色彩

一、引言

淮剧是发源于江浙地区的戏剧,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淮剧不单以细腻、优美的唱腔搏得人们的喜爱,它的服饰色彩也是一绝。淮剧服饰色彩比一般的服饰造型艺术中的元素直观,其款式以及色彩又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可以说淮剧服饰色彩是浩瀚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从淮剧服饰管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一)淮剧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等级之别

淮剧服饰色彩可以直观地向观众传达剧中人的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这一信息凭借淮剧人物的脸谱色彩可以清晰的捕捉到。淮剧服饰的色彩自然是反映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某些特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里有明显的“尊黄与尊红”特点。《考工记》云:“土以黄,其象方。”此外根据中国五行知识,以东青、西白、南朱、北玄四个方位而立中央为土,即黄色,进而确定了以黄色为中心的颜色等级分类。所谓“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素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对于绿色的批判亦自古有之,这一特色更在淮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览淮剧服饰色彩,它从细节之上便反映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等级之分的观念。

(二)淮剧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趋利避害的特点

“趋利避害”、“求福趋吉”是中国民众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趋向,淮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得符合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否则便不能轻易地得到人们的认可。所谓“礼不下庶人”,民间以俗为礼,淮剧艺术则必然得予以遵从。淮剧名段《秦香莲》中秦香莲祭祀去世的公婆里便穿着葛布白袍借以表达其沉痛的哀悼之情,而当其深深思念外出求学的丈夫之时则是身穿红色的衣裳介意表现其一颗火热的心和躁动的相思情怀。淮剧艺术里处处渗透着一些当地的风俗礼仪和人们的习俗忌讳等,统统这些都通过服饰的色彩透视出来,而淮剧便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趋利避害的特点。华梅在《服饰民俗学》中提出“心意民俗”的概念,认为在特定形式中运用特定服饰时“心意民俗”的寄托,而淮剧则恰如其分地将这种特点融会贯通成为自身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正是在人们的自主选择中逐步发展,它已然成为人们心理诉求的最佳表现模式,淮剧艺术中人们更是借助服装来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

三、淮剧服饰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影响

(一)淮剧服饰色彩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淮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娱情之用”的功能特点必然较一般的生活服饰更强调其本身的美感。舞台整体的视觉美感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演员的服装远比演员本身的面貌更能在远距离外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脸谱以及服装色彩中,服饰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则更加明显。20世纪30年代戏曲界曾一度出现动荡的局面,关于如何拯救戏曲界现下衰败不堪的局面,学者的意见发生了诸多分歧,直到有学者提议借用现代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来美化戏剧的服饰,这一混乱的局面才借用此提议得到解决。毫无疑问,淮剧复杂多变的服饰特色才使得它保持了经久不衰的活力,也正是其服饰色彩强调形式美的运用才促成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淮剧服饰色彩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淮剧是起源于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作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形式因其复杂多变的服饰特色而愈发得到人们的认可。淮剧戏衣有着“同台不同色”的规定,即同台演员,特别是同穿一种服装的演员,如有两个穿“靠”者,不能穿着同一颜色的靠。此外,在不同地域演出之时,淮剧也力求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服饰的色彩力求多变来应对诸多的要求。这些举动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观众识别、区分角色,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舞台色彩的单调,给淮剧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舞美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反观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它也是一步步地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从敦煌壁画的色彩到皇家园林的配色再到民族印染服饰的色彩及刺绣的典雅配色,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寻求多变的最有利见证,而淮剧多变的服饰特色仅是其冰山一角而已。透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淮剧服饰色彩的发展是一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发展的简史,淮剧服饰色彩的推崇以及发展有利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民间艺术服饰的彩色中得到发扬。

三、结语

淮剧艺术博大精深,它的服饰色彩也同样值得我们深究不已,在动乱乃至黑暗的岁月里它复杂多变的服饰色彩给与了人们美的享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领域的一份子,它的每一个变化以及每一个形态无不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缩影,透过淮剧服饰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色彩的等级之分、趋利避害、注重形式之美以及复杂多变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玉锋.浅论淮剧服饰色彩[J].社会研究,2009(4).

[2]李玉.色彩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衣饰民俗[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李红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与淮剧服饰研究[J].戏曲艺术,2009(2).

[4]杨凯.试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决定淮剧服饰的色彩[J].戏曲艺术,2009(3).

服饰色彩 第4篇

一、服饰色彩的特性

从设计的角度看, 最能创造气氛的要数色彩, 因此, 色彩运用的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提到服饰色彩特性, 它不同于其他色彩最大区别在于它和面料的质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色彩不用, 会产生不同的感情, 色调不同, 所创造的气氛也是不一样的。在服装上, 面料的质感发生变化, 色彩随之产生复杂的感情作用。比如, 同样的红色, 在粗放的苏格兰花呢子上, 其色彩表情是粗犷、朴素;在真丝织锦缎上, 是豪华、辉煌;在乔其纱上, 是轻快、优美;而在人造革上则是冰冷、理智。

另外, 服装的色彩, 主要是服用者以外的人来欣赏, 不光自己喜欢不喜欢, 还要别人看着是否舒服以及跟服饰配件等搭配起来, 讲究一种协调美、形态美等问题的考虑, 由于千差万别的消费者的要求有自己偏爱的个性色彩, 着装者的体形、肤色等生理因素左右着消费者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与使用;因此, 服饰在色彩方面丰富多彩而各具面貌, 着装者的目的、需求的不同, 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服饰色彩的爱好与消费行为。可见色彩对服装以及消费者的心理的作用是不可无视的。

二、从服饰配色美学原理上分析服饰美

色彩的组合叫配色。服饰色彩效果好坏关键在于配色上, 成功的色彩设计应把色彩的审美性与服装的实用性结合起来, 取得高度的统一的效果。

服装配色的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常有人说“这个颜色真美”。客观上讲, 任何一种颜色无所谓美不美, 只有当它和另外的色配合时, 产生的效果才能评价是否美。但是, 对于同一件作品, 由于观众的文化修养, 社会阅历, 素质以及年龄、性别等不同也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如此, 还是要遵循共同的美学原则, 否则就会五花八门, 失去服饰的美学价值。进而分析归纳一下几点:

(一) 色彩面积比例

色彩面积的比例关系, 直接影响到配色的调和与否。尤其是在对比调和中, 要考虑色相、彩度、明度的对比三方面。就色相对比上来, 两个色相面积比例的安排就直接影响其是否调和。如红和绿这两个补色搭配, 如果面积比例是1:1, 两个色的力量互不相让, 视觉上使人感到不舒服, 不调和, 如果让一个占优势, 处于主导地位, 另一个是点缀色, 处于从属的地位, 就会缓和矛盾,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是一种很美的搭配效果。

(二) 色彩统一和变化

统一, 以调和而言, 就是同一和类似, 但过于统一就会显得呆板、没活气, 属于内向;变化就是多变, 但会死变化过分, 配色会陷于混乱、无秩序, 属于外向。因此服装上的配色数量不宜过多, 一般以三种颜色搭配最佳, 这样, 配色容易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色调。再加上适度的点缀色, 在统一中求变化, 即可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气的色彩气氛。

(三) 色彩平衡

平衡这个力学上的名词, 运用到服装配色上, 是指色彩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产生的安全性。色彩在视觉上除了色相、明度、还有冷暖、轻重的感觉, 因此在服装上如何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呢?由于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膨胀收缩感, 再加上不同质地面料产生的量, 就不能单纯的依靠面积比例所能解决的, 因此, 在考虑面积比例的同时, 还要考虑色彩量和质地量的比例关系, 以求在感觉上取得平衡。

(四) 色彩的强调与点缀

也就是说, 要求人们把注意力吸引到服装的某一部分, 在同一种谋求变化的手段之一。表现在服装的关键部位, 如肩部、领部、胸部、腰部、前门襟等处的配色, 每套服装的点缀部位不要过多, 以一只两处为宜。多则乱, 会分散注意力, 冲淡整个色彩效果, 做到“多中心即无中心, 多重点即无重点”。

(五) 肤色—不可忽视的条件色

服装是人着装后的状态, 再考虑服装配色时, 必须把服用者的肤色作为一个配色条件来考虑, 肤色是最基本的条件。从服装起源上看, 原始人的纹身, 刺痕纹身多出现在肤色较浅的人种身上, 而瘢痕纹身则多出现在黑色人种身上, 这是因为刺痕那细弱的黑色花纹线条在黑肤色的背景上就什么也没有了。因此, 黑色人种多采用更加残酷的手段, 用锐器划破皮肤, 使之结疤, 用那些鼓起来的伤疤组成浮雕的立体花纹图案。因此在服装配色时, 应考虑到衣服、鞋帽、围巾、手套等以及其它配件的色彩, 做到服装的配色应‘扬’其长, ‘避’其短。

三、结合实例论述服饰美与服饰色彩

在中国长期的附件社会里, 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 表现的尤为明显, 黄色一直是皇帝所用。而在我国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尤其女装服饰在款式上那种袒胸露肩的大袖衬裙, 色彩的鲜艳程度, 无不表现出唐朝的开放与先进, 同时官服也有一品红色、二品以上紫色, 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等, 这种服装色彩的搭配既能显示出穿着者的身份地位, 又能反映出唐人对色彩的审美与欣赏, 体现人们对色彩美的形势美追求是无尽的。

同时当今设计的开放性, 款式设计的多样性的情况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仅仅简单的为了穿而穿, 而是更多的注重的提高自己的品味, 因此在服饰设计中, 除了注重款式设计之外, 再加上当今流行色彩相结合, 便更增添了新颖、时髦的魅力, 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而如果在老式的中山服、人民装、列宁装上配上最时髦的流行色, 也很难产生新颖美观的效果。这也说明服装的款式与色彩是同等重要的, 也是同时配合才能达到当前消费者的要求。正如徐志瑞先生所说的:“款式与色彩的结合, 色彩本身的形貌和它表达的含义决定了容纳它的载体的形状, 也就是说款式与色彩存在最佳的结合点, 由此可见, 新的款式需要以新的色彩来显示它的魅力, 而新的流行色又须通过新的款式才能为消费者所认识。

最后就以上所提出的服饰配色原理中的几个要点, 结合自己所设计的五件服装, 在整套服装中, 既要做到和谐统一, 又要有一定的突出点和变化, 因此在设计时除了款式上了统一之外, 最重要一点就是色彩比例关系, 摆放位置, 运用设计中对称、非对称的原理, 在特殊部位的强调和点缀, 突出自己的服装的特点, 做到服饰色彩与服饰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2]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老年人服饰色彩搭配技巧 第5篇

老年人服饰色彩搭配技巧

 

深蓝配红色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您喜欢这样的搭配,穿着这两种色彩的服装,就会让形象倍添光彩。夏季上着红色衬衣,下着深蓝长裤或西装裙、旗袍裙,十分好看;冬季着红色棉衣、春秋着红色毛衣,配上深蓝色长裤或长裙,也很精神、协调。

深蓝配灰色 如果有些老年人不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那么,深蓝配灰色就显得比较稳重、柔和、素雅,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深蓝配灰色也适宜老年男性,上着深蓝色下着灰色或上着灰色下着深蓝色均可。

黑色配浅绿 穿配方法可参照深蓝配红色。老年人穿浅绿色的上衣显得更有活力,充满着希望,给人以轻松感。

黄褐配白色 适合老年人春夏季搭配。穿浅色系列的服装,给人以高雅、朴素之感,尤其适合瘦小个子的老年人穿着。

驼灰配橄榄绿 以驼灰色为下装,橄榄绿为上装,四季都适宜,肤色较为白净的老年人穿着最佳。

我们知道,红黄蓝是三原色,可以以之调配出多种多样的色彩。对中老年人来说,黑、白、灰三种颜色的服装最合适,因为这几种颜色同其他任何颜色的服装搭配都很协调。中老年女性及男士只要把握好这一条,每套衣服搭配以其中的一色为基本色,您的色彩搭配就不会出现不协调的毛病,而且能恰当地展示年长者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服色肤色协调法

肤色白皙者:对服装色彩的要求不严格,选择度较宽。

肤色萎黄者:粉红色或浅紫色的服装会使脸色增加亮度,展现出生气勃勃的活力。

肤色较深者:不宜穿黑色和颜色太鲜嫩的服装,可选择咖啡色、茶色系列。肤色暗褐者不要穿色调灰暗的衣服。

白色和海军蓝几乎适合各种肤色的人。

服饰色彩搭配的讲究

水田彝族服饰色彩研究初探 第6篇

关键词:服饰色彩、水田彝族、凉山彝族、白族、汉族

水田彝族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生活在凉山、云南和贵州一带。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有着彝族的重要特征,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通过对水田彝族家支谱系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支系除了和凉山彝族群落关系密切之外还同白族、汉族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通过这些民族渊源我们发现水田彝族在服饰色彩方面形成了独有的一些特色。

1水田彝族的家支谱系

水田人主要居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流域,西昌市、喜德县、冕宁县的平坝地区,攀枝花的盐边县、米易县、西区的庄上村。“水田”是他称。山区彝族称水田人为“木黑人”。他们和汉族杂居,种水田,穿汉装,彝汉语均通,死后棺葬,按汉俗辈分字取名记家谱。过去很少与山区彝族通婚。关于彝族水田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一是说过去水田人是高山彝族,因为违反族规,被迫从山上迁到平坝地区。其二说水田人约在元明时期,在普雄一带因与黑彝发生械斗,败后迁到汉区。其三说他们是来自江西(顺天府)或(吉安府)一带的汉族。根据有关资料,他们可能来源于唐宋时期云南“白蛮”。凉山彝族历史上称之为乌蛮,水田彝族很多痕迹表明是白蛮的一支。水田人是唐宋时期驻防建昌会川的南诏大理国军队,生活习惯与《蛮书》上记载的白蛮略同,与南诏大理时期的白蛮有渊源,凉山彝族水田人的社会历史、婚姻家庭、生活习俗明显保留了《蛮书》所载“白蛮”的很多特点。白蛮也就是现在的白族,可见水田彝族虽然称之为彝族,更多的却倾向于汉族或者是白族,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服饰风格上与彝族有着很大的差别。水田人尚白,彝族尚黑。水田人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彝族,被四舍五入到彝族中不太合理。因此我们对水田彝族和凉山彝族、白族、汉族在服饰色彩上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一些可以反证水田彝族家支渊源的材料。

2水田彝族与凉山彝族的服饰色彩比较及其渊源

黑色是所有彝族支系里共有的颜色,是其基础色。但服饰中黑色的使用面积却有很大的差异,凉山彝族从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全部使用黑色。而水田彝族服饰的黑色常见于坎肩、长裤和上衣、围腰的底布。有甚至少数服饰黑色只见于腰带和脚边。

红色是服饰中的主要颜色,也是凉山彝族服饰中最亮丽的颜色。主要是用在服饰的装饰图案上,是彝族刺绣中的主色。彝族服饰的装饰手法非常丰富,从头到脚,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展示了红色的魅力。在凉山地区,很难发现一套不用红色的彝族服饰。水田彝族则常用玫红色做上衣。尤其喜欢用深红色的丝绸制作服饰,红绣花右开襟上衣,腰系红腰带、绣花红围腰。

蓝色是凉山彝族服饰中最常用的颜色,与黑色相同,多作为底布。上衣和裤子都常用蓝色,但与黑色交错使用。或上黑下蓝、或上蓝下黑,很少整身都穿蓝色。做底布的颜色一般称为阴丹蓝,有些较深偏于青、近于黑,作为上衣和装饰布条的颜色多倾向于湖蓝色。水田彝族也用蓝色,更多的在使用部位上比较少,只是作为锁边使用。

黄色是凉山彝族服饰色彩中的点睛之色。黄色在服饰中的使用面积不大,但每一个装饰部分都有一两条黄色穿插其中。它是刺绣图案中常用的颜色,与大量的红色相映生辉。头饰上、围腰边、挎包上、及地的长裙中都有用黄色。但是水田彝族在服饰上却是大范围的使用黄色,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有黄色大面积的出现。

白色在凉山彝族多作为底布,上绣图案装饰于胸前、袖口、围腰上和裤脚边。彝族人还常在白色的底布上,绣上图案做一个精美的挎包。而水田彝族则是崇尚白色作为水田彝族服饰的主要色彩出现在服饰的各个部位。

总的来说“黑、红、蓝、黄、白”构成了凉山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服饰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等色,其中以红色为主。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很少用别的过渡性色,色调鲜艳而且和谐。凉山彝族服饰色彩总体上形成以下特征:古朴大方,凝重典雅,基本保持着传统彝族服饰风格,色彩崇黑尚红。服饰上也就以黑、蓝为主调,配以红、蓝相间的百褶裙,多镶黄、红、绿色粗条花图案于上衣。水田彝族虽然也使用这五种色彩,但是崇白尚黄,大面积的深色配以鲜艳的红、黄,整个色调凝重古朴。五彩斑斓,明艳秀丽的特点,较之传统族服饰风格有所变异,虽以白色为底布,但运用各种刺绣手法,将红、黄、蓝、绿、白等多色装饰于全身。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明快素雅,秀丽和谐,较之凉山彝族服饰风格有很大变异,服饰多以浅色为主,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明快的秀美。

3水田彝族与白族的服饰色彩比较及其渊源

白族服饰颜色的文化内涵:服饰的颜色色彩缤纷,一般以白色、粉色、嫩黄、水蓝和浅绿为主,象征着白族人民淳朴、宽厚、开朗豁达和善良热情的天性。因为白色表示纯真、神圣、明快、洁净和清爽;粉色表示温馨;嫩黄表示尊贵;浅绿表示希望,再加上黑色或红色的马褂,形成了色调和审美上的补色配合,非常协调自然。这些色彩自然纯朴、秀丽淡雅,以其不同的视觉效果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理,给人一种热情、亲切、活跃、开朗、积极向上的感觉,让人在对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的审美中产生了一种美好感情。这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符号实践中,凭借色彩经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赋予色彩相应的观念意义和情感意味。

水田彝族由于民族渊源的问题崇白尚黄,主要以白色、浅色为主,这种色彩不仅传递出所代表的特定的含义,而且给人轻盈、温暖之感。加上黑色或大红色的修饰,形成了补色配合,非常协调。再加上受到凉山彝族服饰的影响色调在轻盈中略显古朴,典雅大方之中更显秀丽清雅。

nlc202309020043

4水田彝族与汉族的服饰色彩比较及其渊源

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特征出于对自然色的无限崇拜、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和对吉祥如意的热烈追求,呈现出了热烈明快的色彩风格,形成以艳丽为美的表现特征。它既追求强烈明快、喜形于色的对比,也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色彩的整体效果既艳丽明快,又赏心悦目:既简单大方,又热闹火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

首先,以原色表现为主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第一特征。汉族传统色彩以艳丽为美,表现在服饰色彩上,就是以原色为主,原色既饱和又鲜艳。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两极色构成的五方正色,确定了汉族传统服饰艳丽的基本色调。水田彝族主要色彩是白、黄、红加上以黑和蓝色为辅助色,与汉族传统色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主体色彩上又有所不同。

其次,以纯色对比为主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又一特征。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历代宫中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服饰,尤为皇帝、贵妃的服饰更以黄、绿、红为主色搭配,更显得豪华和精气。汉族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高纯度、强对比,主要是在对比中寻求美,是一种阳刚之美,一种东方的大气之美。水田彝族同样要求色彩的纯度对比,以红、黄、白为主调很少使用过渡色,色彩鲜艳,明丽和谐。

再次,在对比中求和谐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另一个特征。以艳丽为美。艳与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艳是达到丽的基础,但决不等同于丽,如果纯色搭配的不好不但不能达到美丽悦目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过分刺激和不和谐的相反色彩效果。这就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要追求的和谐。为达到目的,将对比的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方法有秩序地组合,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水田彝族崇白尚黄,以鲜艳的红、黄,配以蓝、黑整个色彩五彩斑斓,明艳秀丽,运用各种刺绣手法,将红、黄、蓝、绿、白等多色装饰于全身。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明快素雅,秀丽和谐,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明快的秀美。

5结论

水田彝族因为民族文化与渊源的问题属于彝族的支系,受到凉山彝族色彩的“黑、红、蓝、黄、白”的影响古朴典雅,又因为白族的影响较之凉山彝族更显得明快秀丽,同时,攀枝花庄上水田彝族又有汉族服饰色彩的艳丽明快、赏心悦目的色彩对比。水田彝族在服饰色彩上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色彩符号,奠定了本支系传统色彩的基础。色彩的视觉识别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成为了本支系的色彩崇尚并代代传承。服饰色彩作为一个民族的色彩符号,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特征,了解了这一特征,就会了解服饰文化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浅析《红楼梦》人物服饰色彩 第7篇

一、《红楼梦》人物服饰色彩描写的象征意义

(一) 揭示人物身份地位。上古时期, 人们“衣毛而冒皮, 未有制度” (《后汉书·舆服志》) 。然而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 服饰的社会需要开始膨胀,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高出了生理的需要, 出现了超出使用功能的形而上指向。色彩被赋予了社会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 成为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常常作为人物身份的一个外在标志, 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 在华夏文明中形成了“衣分三色, 食分九等”的传统。

传统服色等级深受阴阳五行影响。“根据五行说, 正色 (黄、红、青、白、黑) 是由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 而间色 (如青和白之间的碧色) 则是由事物相克、相互排斥产生的。这一观念使色彩及其相应的色彩词产生了尊卑贵贱、正统和非正统的象征意义。”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 《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 统治者对服饰的色彩有着严格的规定, 所有服饰描写都体现了“贵贱之别, 望而知之”的社会模式。

正色为上等社会专用, 表示高贵。如作为地之色的黄色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垄断, 被称为“帝王颜色”。《红楼梦》第十八回宝钗和宝玉笑道:“谁是你姐姐?那上面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 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元春贵为贤德妃, 服黄即是她身份最好的体现。

而在《红楼梦》众人物中, 主子小姐们的服色除不能选用黄色外, 衣“红”成为他们首要的选择, 也成为他们服饰的一大特征。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含义, 中国人以红色为贵, 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汉代刘熙在《释名》第四部中指出“红色为赤, 太阳之色”。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色彩, 名目繁多, 达到三十多种, 如大红、桃红、水红、靠红、银红、海棠红等。大红是传统所谓的“正色”, 因此穿或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红楼梦》中, 曹雪芹对宝玉“衣红”的描写最多, 单前八十回就有十处之多。如宝玉初见黛玉时先是“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 ”后又换成“银红撒花大袄, 厚底大红鞋”;第十九回中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芦雪庭争联即景诗”中, 宝玉穿了一件大红猩猩毡。贾宝玉作为荣国府掌上宝玉, 贾家在他身上寄托了继承家业、光宗耀祖的殷切希望, 借着色彩显示出宝玉在贾家的高贵地位。同时, 红色是一种暖色调, 显露了贾宝玉在大观园里良好的人际关系。

书中主子奶奶小姐们多穿戴大红色, 以显示者身份和地位, 而丫鬟们由于地位低下, 虽然穿红着绿, 但多是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等间色。即使袭人回家探亲时, 也只敢穿一件“桃红百花刻丝银鼠袄”。在宝玉到花家探望袭人, 看见袭人的两个姨妹子穿着红衣, 赞叹了两声。袭人却说:“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 想是说她哪里配穿红的? ”可见清代存在深厚的服色等级观念。

服饰色彩中除红、黄色为高贵色以外, 石青色也是当时皇帝和官员们的专用色。清朝文五品朝服“色用石青, 片金缘, 通身云缎, 前后方衣阑行蟒各一……而六品服色朝冠, 顶镂花金座, 饰小蓝宝石”。《红楼梦》四十二回的描写“贾母见他 (王太医) 穿六品服色, 便知是御医了, 也便含笑问:‘供奉好?’”便是绝妙的一例。

(二) 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服饰色彩本无注定的情感因素, 但它能引起人的心理效应。人们之所以喜欢某种颜色, 不喜欢某种颜色, 实是与各自的阅历、素养、性格密不可分的。人们的联想、审美观念、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情感的面纱。根据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习惯, 色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装饰, 更多的是体现出色彩给视觉带来的情感特点, 给人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受。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巧妙地借用色彩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加以点染。

以薛宝钗、王熙凤为例:从薛宝钗咏海棠两句诗可以窥见其思想轨迹:“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她表面上追求“淡极”的服饰、人生色彩, 实际是为了更巧妙地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 显示“更艳”的身份。第八回写到:“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 蜜合色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这一身妆扮初看极为鲜明, 紫色与黄色对比效果非常强烈, 但“一色半新不旧”又显得不那么奢华。既有少女青春娇艳的气息, 又符合宝钗藏拙守愚的深沉个性。而最妙的是曹雪芹在描写薛宝钗拿金锁给宝玉看时又添了一句, “ (宝钗) 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她把珠光灿烂的金锁藏在里面;而由于内心深处的青春和激情的渴望, 又在里面穿着大红袄儿, 留给自己欣赏。这种穿衣打扮的方式充分体现出她心灵世界的复杂和矛盾的服饰色彩审美观。

王熙凤是荣国府当家二奶奶, 曹雪芹对凤姐的服饰作了三次详细的描写:第三回中写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戴着赤金盘璃缨络圈,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第三回》) 王熙凤的服饰鲜活的显现出其艳丽非常且傲视红楼群芳, 不肯泛泛同流的容貌气度, 在华丽耀目的色彩中却蕴含着“威”的辣味。

在六十八回, 有一段凤姐去看尤二姐描写:“只见头上都是素白银器, 身上月白缎子袄, 青缎子掐银线的褂子, 白绫素裙。”素白、月白、青都是极素的色彩, 合起使用, 能产生清洁素丽的美感。而凤姐衣素, 一则因国孝家孝;二则白色给人以纯洁、良善等联想, 凤姐就用穿白向尤二姐暗示她是一个和平善良的女人。一身素服, 连青缎子上掐得都是银线, 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浓妆艳彩, 冷色中包含着阴险, 显现出凤姐此时意在摆低姿态, 既塑造丈夫出轨的可怜妇女形象, 又可赢取二姐的同情。白色在此时被王熙凤利用, 很好地衬托出她的无情、冷酷。

二、《红楼梦》服饰色彩语言特点及研究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国古代服饰之大成的小说, 其服饰及色彩描写丰富、具体、翔实、真切、生动, 极具艺术魅力。作者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真实的反映了18世纪我国纺织业的面貌。分析红楼服饰色彩的艺术语言, 尤其对作品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服饰色彩描绘进行必要的探析, 对于发掘祖国丰富的服饰文化遗产, 古为今用, 进行纺织品、丝绸的开发, 具有一定的价值, 也为对现代服装设计也极具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均.红楼服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2].陈琦昌.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与色彩观念探源[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0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论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4].李军均.红楼服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装饰色彩在服饰中的应用 第8篇

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从各类矿物、植物、昆虫、贝类等自然物中提炼各种颜色。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 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装饰色彩是人对色彩的归纳,它用独特的色彩语言,对写实性绘画的色彩进行延伸和转化,达到主观理解的色彩方式。装饰色彩的造型原则是不停留在对客观自然色彩或者形态的客观再现性的“实对”,而应该是突破客观自然色彩和形态的约束,更着重与主观对色彩的主观领悟。在描绘对象中排除光和体等因素,追求平光效果,侧重研究固有色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调和对比规律,研究色彩的感情的象征性等。它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创造,进行合理的、大胆地概括与夸张,追求一种理想色彩的美。

色彩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只要你睁开眼睛,色彩就映入你的眼帘。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色彩。服饰设计更是把色彩当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色彩对服饰的装饰作用也是服饰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历代服饰都印证了色彩不但有其审美的意识标准在里头,同时在社会历史阶段的时候,色彩被批上了政治等级的面纱。

1服饰色彩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的礼制就把服饰的颜色当成重要的区分阶级标志,也往往有其象征意义。《论语·乡党》里说:“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绀” 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于今天的“天青”,“天青”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饰是指滚边、镶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绀”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陪衬。古代服饰上下等级森严。身份不同,服饰的颜色也不同,如黄色。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崇拜黄色,是因为历代皇帝大都喜尚黄色,并逐渐地成为了帝王的专用色彩和百姓禁用色彩。古代儒家思想还有正色贵间色贱的传统,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古人孔子认为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所以可憎。这就是从颜色上为定名位,别尊卑。不过朱、紫两种颜色后来都成为显贵服饰的色彩。

在中国服饰史中,服饰色彩也往往有其象征的意义,黄色象征帝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国的老百姓谁都知道" 黄袍" 的含义。红紫为官服之色;大红大绿为民间吉祥富贵之色;白色素而寡欲,服白表示尽哀;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所以婢女也有了人谓之“青衣”。其实我们从历代所用的“苍头”、“白丁”、“皂隶”、“绯紫”、“黄袍”、 “乌纱帽”、“红顶戴”这些带着颜色的称呼上,已可以看出服色的特殊象征意义了。

色彩的等级制度及特殊象征意义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在国外,色彩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这些色彩的等着制度和中国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如鲜艳的红色、紫色、蓝色都是高贵的人穿着。在世界名画里头都能见端倪,如红衣教主,代表着教会至高无上的地位,圣母穿着的斗篷是紫色的。

2服饰装饰色彩原理

著名色彩学大师约翰内斯·伊顿曾经说过:“如果你能不知不觉地创作出色彩的杰作来,那么你创作时就不需要色彩知识。但是,如果你不能在没有色彩知识的情况下创作出色彩的杰作来,那么你就应当去寻求色彩知识。”这无疑是最辩证不过的学习色彩的道理了。

色彩由色相、明度、纯度组成,而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产生的视觉效果我们称为“对比”或“配色”。它不只是单纯依赖于感性的嗜好与兴趣,更需要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全面的配色计划。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并置在一起,彼此互相共鸣而无排斥的感觉时,称为“调和”。配色的调和与否,会使人产生愉悦或厌烦的感觉。就对比(配色)而言,所有的色彩都可以搭配,但以追求美感的视觉艺术而言,色彩的和谐(调和)是配色的最终目标。

色相之间的对比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色相对比,根据色与色之间的距离关系,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如:湖蓝与钴蓝比较就觉得湖蓝带绿味,钴蓝带紫味,在对比中,这两种颜色的特征更明确了。色相对比可以分为色相的强、中、弱对比,在色彩环中距离越远对比越强,反之就越弱。

明度对比是色彩间明暗深浅层次的对比。同一色具有明度差,而不同的色相之间也同样存在明度差,如黄色的明度即比红色的明度高。色彩的层次与空间关系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调和。在明度基调里,通过大面积主色的亮感,我们可分为高、 中、低调,而根据搭配色与主色的明暗对比,可分为长、中、短调。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度。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颜色的鲜艳度取决于这一色相发射光的单一程度。人眼能辨别的有单色光特征的色,都具有一定的鲜艳度。不同的色相不仅明度不同,纯度也不相同。在日常的视觉范围内,眼睛看到的色彩绝多数是含灰的色,也就是不饱和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世界上有如此丰富的色彩。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色彩对比不单纯地就色相、明度、纯度间的对比,一般而言是三者之间的对比。三者间的对比与色与色之间的面积大小比有重要的影响,面积既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征,又是互相依存的。在服饰配色时须注意主色、辅色、点缀色的比例关系,使画面有主有次,以达到调和融洽。

3装饰色彩在服饰中的表现

所谓服饰色彩表现是指从自然界和非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带有色彩的客观物体,通过人们的视觉,造成心理上的印象,并由此发现许多美的色彩形式、色彩因素、色彩情调,将这些美的色彩巧妙地运用到服饰色彩设计中,必然会产生自然、新奇、感人的艺术效果。

3.1装饰色彩是色彩主客观在服饰中的再创造表现

自然界与非自然界中的色彩和设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它不是色彩印象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分析和探索的再创造,是主客观融合的过程,是具象、 抽象自身转换的过程,即色彩的装饰表现。

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发现新的色彩关系的过程, 发现新的、美的色彩关系的可能性,是再创造的基础。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知识研究服饰色彩表现时, 就会发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图形与我们的生理、心理本身有着某种相应的视觉传达和视觉心理感应等诸多关系,从而使服饰色彩设计具有客观性的感性的表现意义,这是色彩表现方面的研究。

装饰色彩的主客观再创造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及服饰对比上,夸张的图案配合强烈的色彩对比成为服饰上最强的装饰。大胆的纯块面色彩对比也让服饰增添装饰韵味。不同的色彩运用传达出穿着者的不同心理体验,也给服饰调入了不同的趣味性。

3.2装饰色彩在服饰中的应用在于其形式组合,即审美结构关系

装饰色彩在服饰中的服饰色彩美表现最终实现不在形式因素,而在于形式结构。换句话说,任何形、色、质都无所谓美丑,关键是它们是否构成了积极的审美结构关系。把砖按照一定的方式砌在一起就是建筑,砖本身没有什么审美可言,它只是一个元素,但是当把这些元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美,色彩也是如此,美的色彩就生成是在不同组合对比中产生的。不同的色彩在恰当的组合中,同样可以产生出色彩的魅力。装饰色彩美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服饰美的形态。它既是独立于画面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直接关系到服饰色彩设计的表现效果。

在不同的色彩组合结构中包含着对服饰色彩的选择、配置、相互的势力、空间中的位置、面积以及丰富多变的对比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色彩组合结构,色彩才能成为服饰的装饰元素体现服饰美。

3.3装饰色彩在服饰中的构成因素表现

作为造型的构成形式,点、线、面、体也成为装饰色彩主要的表现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点、线、面的定义及作用,除了几何学上的概念、作用外,更重要的还是视觉上的审美功能。而装饰色彩往往通过这些因素来表现。

服饰中的色点形态,在服饰中常常以小面积的点状物出现,作为平面装饰点,常以图案、小色块、 配饰、扣子等形式出现,服饰中色点的意义是最单纯的,在整体色调中往往能起到点缀或强调作用, 营造注目性的画龙点睛视觉中心,即力的中心。色点的不同排列,使整体色与局部色之间呼应平衡, 产生节奏感、韵律感等。

服饰中的装饰色线,在服饰中常常体现为服饰上的功能线和服饰上的装饰图案线,。服饰中色线不仅可以增强体型感及面的轮属,在整体色调中只起着增强动感、静感的作用,如不同粗细、宽度的装饰图案线给穿着者不同的视觉效果,粗线有稳定粗狂感,细线有柔弱感,曲线有柔软感,直线有刚毅感,不同线产生不同的装饰韵味,成为装饰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中的色面常常体现为上下装、内外装、各种配饰色面(头巾、腰带等)、以及服饰上各种分割所形成的不同形态的色面。在服饰色彩设计中,无论设计者有无意识,都在进行着“面”的组织和“面”的创造,服饰上的色彩布局就是一种“面”空间的分割。

综上所述,服饰色彩有其自身的服饰文化,装饰色彩在服饰中的应用既有客观性,又有其主观性, 通过主客观融合作用于服饰及服饰文化,并以点、 线、面、体视觉要素共同作用于服饰。在服饰中可以表现为服饰材料、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图案形式。通过色彩的审美组合结构,达到美的表现。装饰色彩是服饰设计中重要的平面构成因素,不管人们的主客观有什么不同理解,装饰色彩的应用都遵循着色彩原理及美学原理进行演绎。如何更好地应用好装饰色彩已经成为服饰设计的重要环节。

摘要:装饰色彩是人对色彩的归纳,它用独特的色彩语言,对写实性绘画的色彩进行延伸和转化,达到主观理解的色彩方式。服饰作为人类四大生活需求之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其实用功能,装饰功能已经成为其首要功能之一,而装饰色彩也成为服饰装饰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并通过色彩的文化、色彩原理及色彩的应用三个方面影响着服饰设计。

谈色彩在服饰配色中的应用 第9篇

服饰是人们生活当中实用和美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物品,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服饰已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生活中实用美化用品的定位,而成为了追求时尚,反映现实潮流的生活艺术品。色彩在服装艺术中体现着独特的魅力,以“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而成为服装设计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时尚的信息,表达着美的思潮和情感。因此,寻求一种和谐的服饰色彩搭配效果,将使服饰这一生活艺术品以更完美的形象展现,这也是服饰色彩设计的最终目的。

2色彩在服饰配色中的应用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在他的《色彩入门》中写道:“经验教会我们,不同色彩的某些结合是使人愉快的,另外一些则使人不舒服或使人无感觉。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决定效果?回答是:在那些使人愉快的色彩中间可以获得某些规律那就是规则和关系,缺少了这个,其效果就会使人不舒服或无感觉。效果使人愉快的色彩组合,我们称之谓和谐的。”在这段话中,不仅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和谐,还能从中了解如何获得和谐,这就是要在服饰色彩搭配之中,注重色彩组合之间的“规则”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某些规律。

我们把这些色彩组合的规则应用到服饰色彩搭配上, 总结出了服饰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在色彩的统一和对比当中寻求和谐、创造和谐,用和谐的标准去选择和搭配色彩。也就是说,色彩的和谐来自于色彩的统一和对比,二者缺一不可。统一,就是色彩的一致和类似;对比,就是色彩的不一致和差异。在服饰色彩搭配中,常常要把一些类似的色彩或是带有一些共性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利用统一所具有的亲和力,达到和谐的目的。然而,服饰当中过于一致的色彩组合,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显得单调和乏味,缺乏色彩魅力。服饰色彩的魅力,实际上是存在于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之中的。服饰色彩的和谐也正是色彩的统一和对比的结果。

遵循上述服饰配色的原则,我们一般采用这样的过程进行服饰配色:先选定主色,再选择搭配色,最后根据主色和搭配色的关系以及配色效果再决定点缀色。主色的选择,一是根据服饰的主题、情调、效果等方面的需要来选择。二是根据所具有的面料色彩进行选择。主色的确定,即为服饰色彩确定了基调或是明确了配色方向,为整套的服饰色彩搭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搭配色的选择,要根据主色和设计师所追求的配色效果。搭配色与主色相接近或对比较小,配色效果则柔和而细腻;搭配色与主色对比较强,配色效果则强烈而丰富。点缀色主要根据主色与搭配色组合之后的配色效果进行选择。如果主色与搭配色关系比较接近,造成配色效果过于含混,就需要找一种与主色既有联系又在明度、冷暖和色相等方面形成对比的颜色作为点缀。如果主色与搭配色关系比较疏远,造成配色效果过于强烈,就需要选择与主色相协调的中性色或是介于主色和搭配色中间的颜色,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搭配色或点缀色有时也可省略其一,有些服饰属于两种颜色的搭配,如一套外衣与一件衬衣的组合,就是两色之间的搭配,这时,外衣的面积大,外衣的颜色必然就是主色,衬衣的颜色可能是搭配色,也可能是点缀色,这主要根据它所起的作用而定。如果衬衣的色彩与主色的关系比较接近,面积又很大,起到充实和丰富的作用,就是搭配色;如果衬衣的颜色与主色的关系远,面积又较小,且起到点缀和调节的作用,就是点缀色。总的说来,服饰色彩设计的关键是抓住主色、搭配色和点缀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相关的诸多因素烘托效果。

根据服饰配色的原则,面对形色万千,变化多样的服饰色彩,我们还是能够寻找出服饰配色的一些基本规律的。这些规律归纳为几种基本的服饰色彩搭配方法,我们可以经常在服饰配色中应用。一是同类色搭配,同类色色彩之间共性很强,非常容易搭配在一起,但搭配时要注意避免色相过于雷同,而使配色效果简单、平淡,一般需要在色彩明度上拉开层次,利用色彩明度上的对比加强视觉效果。二是对比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由于色彩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配色效果明显比同类色搭配更加生动、活泼,色彩的魅力也会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运用对比色搭配要把握好对比的强度,一般分为弱、中、强三个层次。色彩弱对比温和、自然、雅致。色彩中对比鲜明、饱满、活泼。色彩强对比鲜明、响亮、刺激。三是黑白灰调节搭配,既是用一种或多种彩色与黑白灰中的一种颜色搭配的方法。黑白灰色都属于中性色,它们都具有稳定和缓解色彩之间关系的作用。尤其是黑色与白色的使用频率最高,它们既可以与任何彩色相搭配,还可以调节彩色与彩色之间的关系。配色的效果往往具有稳定、清晰、大方的特点。

根据服饰配色的原则,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服饰色彩的对比,这也是服饰配色当中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任何一种和谐的配色效果,都会有一种或两种对比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饰色彩的对比要从五个方面研究。首先是色相对比,服饰配色当中,色相上存在对比,配色的效果就会显得丰富,色彩感也会明显增强。但在使用中要把握好色相对比的弱、中、强三种不同效果。要根据服饰设计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才能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其次是明度对比,了解不同明度色彩组合的效果,不但要看色彩搭配的总体感受,也要看主色处在哪个明度层次上,还要看主色与搭配色、点缀色之间的色阶差是多少。明度弱对比配色效果含蓄、模糊;明度中对比配色效果明确、爽快;明度强对比配色效果强烈、刺激。而总体感受是配色的最终结果。三是纯度对比,不同的纯度对比在服饰配色中反映出不同的效果。弱对比含混、柔弱、易脏灰;中对比温和、文静、稳重;强对比鲜明、跳跃、色彩感强烈。四是面积对比,面积较大的色彩往往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这样的色彩常常决定着服饰色彩的总体效果和色彩基调。服饰色彩的面积对比也存在着不同的程度。色彩面积相当,色彩力量就会相互抵消,色调显得杂乱不清。面积处于中等差别时,色彩比例适度,配色也富于层次感。而面积差异较大时,小面积色彩鲜明但容易被大面积色彩淹没。因此,要选择适度的色彩面积对比。五是冷暖对比,在服饰色彩搭配中,冷色和暖色极其互不相容。冷暖色组合,对比就强烈。但对比也有不同的程度,冷暖弱对比统一、柔弱、平淡。冷暖中对比丰富、明快、饱满。冷暖强对比强烈、生硬、刺激。服饰色彩冷暖的把握,既要了解色彩总体色相的冷色、暖色及中间色,还要把握同类色和一些中性色的冷暖差异。在服装色彩搭配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不同的对比。要抓住其中最主要、最鲜明的对比,来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色彩艺术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今,逼真的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色彩的最终目的。让我们利用色彩在服饰上“描绘”出更多更美的艺术作品,来装点我们的社会这一更大的艺术殿堂。

摘要:色彩在服装艺术中体现着独特的魅力, 以“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 而成为服装设计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时尚的信息, 表达着美的思潮和情感。因此, 寻求一种和谐的服饰色彩搭配效果, 将使服饰这一生活艺术品以更完美的形象展现, 这也是服饰色彩设计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色彩,服饰,服饰配色

参考文献

哈萨克族服饰图案的特点及色彩意义 第10篇

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 人的自我生存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用以遮身护体和取暖为目的的服装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出现。早期的服装是非常简单的, 古人只是用身边能够找到的各种材料 (如树皮、树叶、动物的皮毛等) 做成粗陋简单的“衣服”。用以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由麻类纤维和草制成。随着农、牧业的发展, 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 制作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自居, 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尤其要求服饰与礼制相结合, 而相关机构根据此颁布律令, 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 无论是服装的质料、服色, 还是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 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 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 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哈萨克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在服装方面既学习借鉴汉族衣着结构款式, 也保留有自己鲜明的发展脉络和民族、地域特色。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国的游牧民族, 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区, 还有少部分生活在甘肃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等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哈萨克族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一样, 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 为我国及世界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千百年来, 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 在我国服饰艺术中堪称一秀。由于他们的服饰都与生活、所处环境、宗教信仰、图腾意识、生活习惯有关, 因此无论是在款式、图案造型以及色彩搭配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哈萨克族服饰中, 图案和色彩是最能表现他们情感的因素, 这也就更丰富了哈萨克族服饰色彩的主题。游牧民族的特性决定了哈萨克族在文化艺术上所追求的风格和审美趣味。

一.哈萨克服饰特点

哈萨克族服饰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 牧民主要以羊皮、羊毛作为制衣原材料, 也有一些用狼皮或狐狸皮为原材料的。男女服饰差别较大。男子喜欢穿宽大的裤子便于骑马放牧, 因此男性服装以宽大和朴素为特点, 一般都是用牲畜皮做成的大裆裤, 特点是结实耐磨, 还可以遮风挡寒。冬天男子穿棉毛衣裤, 戴帽子。冬天的帽子一般是用水獭皮或羊羔皮制成的圆顶或四楞的帽子 (如图1) , 哈萨克族中帽子有“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吐马克”有两个耳扇, 一个尾扇, 呈四棱尖顶状, 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 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 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 美观实用。夏天戴白毡黑绒翻边帽, 穿衬衣长单裤、袷袢、坎肩, 衬衣多为高领, 在领子和袖口、前襟上绣有漂亮的图案, 颜色以两种为限, 多以蓝白或黄白、金色搭配, 非常美观, 也具有民族风味。衬衣外面套坎肩, 坎肩上穿短衣, 有时还再套“袷袢” (如图2) 。男子还喜欢扎腰带, 腰带上镶嵌各种宝石作为饰品, 再配一把精美戴鞘的短刀, 很有游牧特色。靴子更为讲究, 用牛皮制成, 靴筒高及膝盖, 有后跟, 靴底打掌结实耐穿。长筒靴配有毡袜, 袜口用绒布镶边, 特别美观。还有一种软靴, 这种靴子没有后跟, 但有套鞋, 在牧区很实用。套鞋主要起到保护靴子的作用, 不让雨雪浸湿靴子, 如果进到毡房中只脱套鞋就可以, 十分方便, 很受广大牧民的喜爱。

女子的衣服讲究颇多, 哈萨克族妇女喜欢穿长裙, 里面穿皮毛制成的衣裤。根据年龄的不同, 对衣服的选择也不同。尤其对戴帽子的讲究颇多, 未出阁的姑娘戴的是“特特尔”、“别尔克”或“塔克亚”。“特特尔”是一种四方形的头巾, 正中间绣有花卉纹样图案, 四角有角隅纹样, 折起多褶, 扎在头上别有一番风情。“别尔克”是用水獭皮做的圆形帽子, 而“塔克亚”下沿稍大, 彩缎作面, 帽外壁沿绣有花朵图案, 帽上以珠子做点缀装饰, 帽顶上插猫头鹰毛 (如图3) ;“塔克亚”是一种斗形帽, 与别尔克在外形上相似;姑娘在出嫁时, 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高尖顶毡帽。外面裹一层布、绒或绸缎, 用金银或珠宝装饰, 绣有花纹, 帽子的前边还装饰有串珠垂吊脸前。结婚一年后方可不戴这种帽子, 可以穿红绸子做的衣服,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婚后一年换戴丝织的花头巾, 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再换戴另一种用白布制作的首服, 类似头巾, 大而宽, 遮住头、肩及腰部, 直到臀部以下, 戴上后只露出面部。“克衣米谢克”, “齐拉吾什”套头巾绣有”颊克“花纹 (如图4) , 三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佩戴的“克衣米谢克”则绣有各种图案。年长的妇女或者子女多的妇女一般不讲究服饰, 只佩戴花纹不太鲜艳的“克衣米谢克”或者只戴白色头巾, 身上穿袖子绣花, 下摆多褶, 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夏季, 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则穿条绒棉大衣, 脚穿皮靴和套鞋。

图2哈萨克男装

图3女式帽子

图4“齐拉吾什”套头巾

二、图案创作的艺术特点

哈萨克族服饰图案丰富多样, 一般在前胸和袖口、领子上绣有植物藤蔓或花卉图案。作为一个游牧民族, 其服饰图案内容变化多样, 不仅反映游牧文化所包含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还以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为素材表现自然现象, 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也反映了哈萨克精神的丰富多彩。在哈萨克族人心目中动植物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由于宗教信仰的问题, 衣服上很少用带眼睛的动物图案。服饰图案的装饰上多以家畜家禽身体的某部分, 像牛羊角、马嘴形、驼峰驼掌形、鸟翅形等图案及一些植物花卉的叶子、花瓣、茎蔓等 (如图5、图6) 。由于长期放牧与大自然相处对动植物有一定的感情, 把动植物描绘在衣服图案中既能美化生活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哈萨克族服饰图案艺术与其它各个民族精美的服饰图案艺术一样, 都是把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 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 哈萨克族艺人在不断地寻找变化和进步, 不断地创新, 使其服饰的装饰图案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彩、丰富, 他们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自己也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新东西的挖掘和创造, 直至今天, 他们的服饰艺术风采依旧。

三、服饰色彩文化

由于宗教信仰及生活环境不同, 色彩在不同的民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哈萨克族对颜色有着强烈的感受、理解和看法。他们善于运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颜色表达思想情感。不同的颜色具有相应的代表意义和心理感受, 由此可引起情感和心灵的沟通。蓝色在哈萨克族中应用较多, 它象征自由、广阔、天空和水;白色象征喜庆、高兴和真理;黄色象征忧郁、智慧、知识;红色象征太阳、强大和光明;绿色象征青春、生命和春天;黑色象征大地与和睦。把这些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就可以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 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对待生活和世界的一个态度。

在草原丛林间放牧, 面对的是碧水蓝天、草绿花红和鸟语花香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色彩关系, 尤其在夏季的哈萨克草原上满山遍野都是万紫千红, 盛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花朵, 犹如花卉博览园。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放牧的哈萨克人会非常敏锐细致地欣赏和观察, 便激发了他们对图案的创造和对色彩的构思与思考, 形成了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和想法。自然界的花朵颜色都是非常鲜艳亮丽的, 这无形中会让哈萨克人觉得纯度高的色彩是最美的色彩, 因为它接近自然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真正颜色, 这样的颜色更加真实自然, 才显得更美。所以在哈萨克族服饰中色彩的应用往往使颜色的纯度很高, 而且非常艳丽。在布料选择上则喜欢深色的布料, 如黑色、褐色等, 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因为在新疆白天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为了防止紫外线灼伤, 他们只能选择深色布料做衣服。但在服饰图案的装饰上喜欢大红大绿的颜色搭配, 形成鲜亮的图案。在服饰色彩的搭配中, 一般都以黑色和白色搭配, 这几乎是横亘古不变的传统, 黑白色成为基本色;常用的色彩组合还有蓝黄组合、红黑组合、蓝绿组合等。再具体到某个花纹图案中, 常常以绿色、红色、黄色、白色或蓝色为主。这是他们多年流传下来的民间图案的传统配色。这些不同的色彩组合在一起, 就代表某个完整的的意思和内容, 传递出一种具有民族风味的图案艺术。

总之, 哈萨克族的服饰及其装饰图案、色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 是世界服装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员。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色彩的搭配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当前它正在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它能否保持原有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 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在当前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下, 面对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们应当对其深入研究、挖掘其特有的文化特色, 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把它作为一门艺术, 一种文化得以很好地继续传承和发扬。

摘要:哈萨克族的服饰及其装饰图案、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 在世界服装史上可谓不可或缺。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色彩的搭配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哈萨克族服饰图案艺术与其它各个民族精美的服饰图案艺术一样, 都是把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 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4]姜崇仑.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5]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6]贾玉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

传统与现代的服饰色彩撞击 第11篇

关键词:红楼梦 服饰色彩 传统 现代

服装的三大要素是:色彩,款式和面料。在服装色彩居于首位,色彩是服装的第一要素,对服装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服饰色彩学中我们知道色彩可以反映着装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特点,也可以反映着装者的心理和喜好,在小说《红楼梦》中服装的色彩为读者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为读者更好的了解书中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为读者展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但让我们读者过目难忘,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对于书中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多姿多彩的着装描写,尤其是人物的衣服色彩的描写交代十分精彩,服装的色彩搭配合理而美妙,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要比小说丰富得多,它可以运用画面、声音、音乐、插曲来综合表现人物的背景,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受。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中都有自己的长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正是利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小说《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之处。

一、电视剧《红楼梦》的服饰色彩搭配

色彩是破碎光。太阳光与地球相撞,四分五裂。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光是色的源头,色是广的映照。曹雪芹深谙此道:“至于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则显,暗则晦。有形必影深作画者岂可略而弃之耶?每见前人作画,是不知有光始能显像,无光何以现形者。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唯物主义美学认为:文艺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连贾母都懂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服饰色彩描写上,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是“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这种编织方面的色彩搭配,在莺儿口中娓娓道来,使人不禁为作者的配合美学经验所倾倒: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可倒还雅致。”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打一条汗巾,引出一段色彩的论述。同样有色彩描述的还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逛大观园这一段:贾母因见潇湘馆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于是,“拿银红的替她糊窗子。” – 这才对了路。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额妆”。“额妆”是指额或鬓的修饰。古代女子喜欢在额间或鬓间作一些装饰,配合上与服装相搭配的颜色,以达到美化的目的。叶锦添是这样解释为何启用额妆的:“我比较喜欢孙温的画,非常《红楼梦》,也带有戏曲味。我拉了昆曲中最美的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

二、传统服饰色彩的特点

罗宪敏在“《红楼梦》的景物美”一文中写道 :“由统计数字来看,《红楼梦》中出现的服饰色彩令人叹为观止。黄色类计有葱黄,金黄,鹅黄,柳黄以及近似为桔黄的蜜合色;绿色类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红色类最多,计有杏红,银红,桃红,杏子红,水红,海棠红,石榴红,碧玉红,茜红,绛红,分红,玫瑰红,大红再加上似为酒红的血点般大红等十多种。”

由此,从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古人配色的技巧了吧?那就是,华丽可以,但要求艳而不妖。素净也行,但最好透点淡雅。夺目刺眼的高纯度颜色要避免过多运用,雅致娇嫩的中间色则是主流。

传统服装配色的特点往往不招现代人喜欢,红配绿,绿配蓝,看了俗气。古人的配色讲究的是“参差的对照”,譬如,宝蓝配苹果绿,松花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只是我们已经忘了从前知道的。这话不假。中国的古色,以中性色居多。高纯度色彩,原色是很少在生活中用到的。

三、现代服饰色彩借用传统配色的技巧

第一是多用中性色,少用鲜艳色彩。一些过于现代的颜色如粉黄,淡绿,浅紫颜色浮躁,根本压不住环境,亦会破坏古典感,可以用同色系比较古典的色彩如藤黄,碧绿,藕合等色代替。

第二是衣和裙以一色作为主色调,再配合辅助色。古典服装,不论衣裙都尽量避免以白色为主色。一来避讳,白色在古代通常只在葬服。通常以霜白,牙色等带有乳色的白色代替。一般情况下衣缘的颜色尽量要素,太艳丽会夺了衣服主色的光彩,造成视觉的不平衡。

第三是面料的选择上通常会用棉麻等料子,看上去古朴而干净,又与历史的文化气息相关。而丝缎质感华丽精美,所以一定要避免使用大红大蓝大绿,粉红粉蓝粉绿等,最好的選择是素雅沉静,纯度又低的颜色如石青,豆绿,松花,缃黄,茶红等。所以,雪纺和化纤丝绸都是很难配上好颜色的面料,化纤面料看上去抵挡。雪纺衣料很多看着也很淡雅,可是跟棉麻,丝缎放在一起立马就给比下去了。

第四是补充个最基本的了,一套服装的颜色要注意少色性,就是主色不要超过四个,当然辅色搭配超过四种也可以。

总之,通过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观看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传统与现代服饰色彩的撞击点。也可以在现代服装中发现一些古为今用的亮点。服饰色彩的搭配与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十分重要,我们学习服饰色彩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红楼梦》这部经典的小说,有如浩瀚的大海一般,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对人物衣着的的描写交代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个丰腴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笔下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衣着色彩搭配方面的分析,让读者了解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搭配中的精妙之处,以及通过服装的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等方面的成功之处来启发我们如何学习色彩。

参考文献:

[1]何卫国.从“额妆”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写意化的美学追求[J].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五期

[2]曹雪芹,高鹗编著.《红楼梦》

[3]曹涛.试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J].红楼学刊,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试论土家族尚黑的服饰色彩 第12篇

土家族服饰崇尚什么颜色呢?或说土家族服饰主色调是什么色彩?宋元时期即有“土人尚玄”的说法。 (虽然在晚出的某些方志记有“土人服斑斓之衣”的记载。但语多修饰, 究是什么颜色不得而知。《大明一统志》虽也说到“好五色之服”, 但传统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 究竟是倾向于其中什么色, 也语焉不详, 笔者认为所谓“斑斓”、“五色”多指被称作“西兰卡普”的土家花被盖, 或指以“西兰卡普’’作镶在衣裤上的花边。对于衣裤鞋袜及头上巾帕所用布料及色彩却无具体记载。) “土人尚玄”是较可信的, “玄”, 《辞海》注为“带赤的黑色”, “也指黑色”通黑。那即说上家族崇尚黑色。《鄂西土家族简史》上记有“上家族头巾一般为青色 (也即为黑色) , 长2至3丈, 打人字路”。《宣恩县志》也记有“男女多用青布包头”。《来凤县民族志》更载有“其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 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多为青蓝二色”。同样内容在《建始县民族志》、《鹤峰县民族志》等也有记载。至于蓝色, 笔者以为是较黑色而晚出之色。不然就不会仅有“土人尚玄”的说法。蓝色出自什么时间, 无考。但在清未和民国初年, 在恩施域内确实广泛存在。老百姓称为“粗蓝大布’’或“毛蓝布”, 其色相类如绘画颜料中的普蓝。之后又多出一种称之为“荫丹士林”的蓝布 (老百姓多简称为“士林布”, 其色相类如绘画颜料中的群青。民众也颇喜欢, 凡节期, 男女皆服之, 即便这样, 其青布之黑色仍未被淘汰出土家人视野。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几乎是青 (黑) 蓝 (毛蓝和荫丹士林蓝) 等量齐观, 相与并存。但奇怪的是, 新中国建立后, 国产布的花色品种增多, 曾一度走俏土家人的“荫丹士林”不知为何却悄然淡出了市场, 而黑色的青布 (不管是机器织染或手工织染或后来的化纤布等) 仍被土家人钟爱有加。《来凤县民族志》所载的“鸦鹊褂”, 即是现代都流行的以白色内襟衬里, 外套黑色背心的服装款式。因其黑白对比鲜明, 视觉冲击力强, 普遍手到人们的亲睐。巴东原泉口公社在20世纪60年代, 出工干活的社员, 无论男女, 几乎青一色的“鸦鹊褂”装束, 配上背篓打杵, 显得十分亮丽而娇健。来凤舍米湖农民“摆子舞表演队”, 仍然一身黑色, 翩翩起舞, 腾挪上下, 左右扭动, 宛若青影摇曳, 十分可人。

土家人尚黑, 还大量流布于许多传唱的歌谣中。如建始县有名的《黄四姐》民歌中就有“送你一根丝帕子 (儿) ”, “送我一根丝帕子干啥子”, “戴在妹头上 (呀) , 行路又好看 (呀) , 坐到有人瞧哇, 我的个娇娇”……丝帕子无疑是黑的, 这黑色的丝帕戴在被称作妹的头上, 行坐都无不光彩照人。为什么不是其它颜色的呢?足见黑色的魅力。咸丰阳洞民歌《小妹做鞋多做双》中唱道:“白布鞋底青布帮, 小妹做鞋多做双, 小郎还是单身汉, 不比别人有婆娘。”歌中的小郎对爱的索取仅只要双青布鞋, 这并不意味着爱的廉价, 恰相反, 它是借物喻情, 一双黑色的布鞋抵得上至高无上的情和爱。还有以“逗”字起兴的另首民歌:“高山顶上逗凤凰, 大树脚下逗风凉, 楼房瓦屋逗燕子, 三月青草逗牛羊”。歌中的瓦屋是黑色, 无疑也是黑色的诱惑力, 才逗得燕子双双落巢。同样以“逗”字作文章的鹤峰县五句子民歌这样唱道:“青布帕子青又青, 飘到河里沉不沉?你要沉就沉到底, 你要搭就搭上身, 莫在眼前来逗人。”“逗”是方言, 即是诱的意思。这诱人的不是别的, 是条青色的帕子, 这个绝妙的比兴, 无异于是在说黑色诱人的魔力。类似这样的民歌还有“青布围裙绣白花, 姐儿穿起似仙家”;“送条丝帕遮寒冷”;“白布袜子青布鞋”;“青布帕帕四只角”等很多很多。不仅在民歌中有大量表现, 还表现在大量的儿歌中, 如利川马前儿歌“青蓝白布十二尺, 香甜果果最好吃”, 恩施儿歌

《猫妈妈》唱道:“猫妈妈, 黑黑毛, 逮老鼠, 本领高”等。还有类《盘歌》, 通过一问一答这样唱道:“什么穿青又穿白, 什么穿的一身黑?”答歌为“鸦鹊子穿青又穿白, 老鸹子穿的一身黑’’;还有谜语如“一只黑狗, 巴到墙走, 走一步咬一口”, 谜底为剪刀。以上民歌、儿歌或谜语, 都以上家人生活中常用之物作比兴对象, 这是民间文学创作惯用手法 (或说文艺创作常用手法) , 不足为奇, 但都选择以黑色的生活常物作比兴, 就颇有关注和值得研究的必要。至少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泛黑文化现象。这泛黑文化现象又反映出两个很有意味的问题:一是这些黑色的生活常物, 在土家族中广泛存在和使用;二是这些带黑色的生活常物, 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作为比兴对象, 是该民族尚黑意识的无意识流露和表现。绝非属于随意或偶然存在的文化现象。应看作是土家族人长时期在生产生活中对黑色的真切感受, 在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种依恋、钟情和挚爱。这依恋、钟情与挚爱, 并化入了

民族的魂灵之中。成为了该民族永远也解不开、丢不下、扯不断的民族情结。

尚黑, 不仅表现在上家族人的服饰装束上, 在民族宗教俗尚中也可得到佐证。在恩施、咸丰一带的“还相公愿”祭祀中, 受祀三个神中总有一个神为黑脸相公。吉仲颖《鹤峰州志》记有:“罗神庙, 坛神为主坛, 罗公为黑面, 居水西十二营林谷马场漕溪, 被称为‘黑罗罗’, 曰乌蛮”。除此, 在我州还普遍建有“黑神庙”, (如来凤元阜里后坪有黑神庙) , 所祀者乃是唐时守睢阳的南霁云将军, 因在抵御安禄山掠城中, 守城十个月, 兵尽粮绝, 殊死不降, 直待城破殉命。南霁云将军并非是土家人, 但南霁云的忠勇、壮烈, 也为土家人敬重, 所以为其立庙塑像祭祀, 享一方香火。有意思的是所塑的南霁云像, 不是金身而是通体黝黑。命之为“黑神庙”。勿庸说, 这黑色中就蕴含着肃穆、庄重和刚毅。足见土家族人尚黑的心理。

土家人尚黑, 还表现在平时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许多昵称上, 如“黑娃”、“大黑”、“二黑”、“三黑”及“黑汉”、“黑丫头”等, 虽然这些被称作黑的人, 其肤色也并非黑, 但他们的父母或亲人却总要以带黑字称之。究其原因, 恐怕是对黑色崇敬的一种文化遗传。

土家人尚黑恐怕缘自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家族先民巴人的文化传承。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巴人崇尚什么颜色不知道, 但某些史料可作引证。如处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夏朝崇尚黑色, 夏桀时 (约公元前17世纪初) , 曾对居于清江流域的有施国 (有可能即现今恩施州) 发动战争, 有施国败, 便将部落中的一位美女妹嬉献给夏桀, 妹嬉也由此成为夏桀最早的宠妃。夏尚黑色, 黑色自然是夏朝显示威仪的象征, 因之, 它绝不会宽宥一个被征服的国家去崇尚其它什么颜色, (假设有施国不是尚黑的话) , 其二, 据载, 我国历史上较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 这些都是取之非人工所制的自然原料色。《周记》上就记有;当历史进入到周朝时, 即有专管染色业的“染人”官职出现。其时所染衣物只供皇帝和王公大臣用, 且只有叫“熏”的淡红色和玄色两种。据此推之, 尚处于农耕之初的巴人在掌握染色技术上不会先于周王朝的姬氏族, 在色别的认识上和许多远古民族一样, 仍对烟熏火燎所出现的黑色会一往情深。这种对黑色的钟情和依恋也会不自觉地传给他们的后裔土家族, 这是勿庸置疑的。其三, 恩施境内盛产一种五倍子植物, 五倍子是作染料的极好原材料。恩施历史上素有“桐茶漆麻倍, 出自施南府”之说。在土家族原聚居地, 几乎都是自织自染的“家机布”。特别是“染”的着色处理, 还远未进入到社会化生产阶段, 染色的原料也更无工业化所出现的化学颜料。那种全凭各家各户自织自染的处理, 显然采用自然物 (如五倍子) 染色要方便和经济, 加上黑色又耐久, 因而选取黑色或钟爱黑色也就不难费解了。其四, 可能与道教文化的传入不无关系。恩施各地都建有许多“玄武”、“真武”、“东岳”等道家名目的庙观, 道教对土家族地区渗透甚为深广。道家对色彩的认识与西方传来的天主教人相径庭。被奉为道家鼻祖的老子就说过:“五色令人目盲”;“圣人为腹不为目”;“是以大丈夫处其实而不居其华”;以及“见素抱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嗜好青黄赤白黑五色, 会致人眼瞎;得道的人重味觉不重视觉;作人当要内在朴实守恒, 而不要投其外在华美;黑之又黑乃是最理想的啊。在这些观念影响下, 元代绘画上就出现只重黑白二色的水墨自,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就说:“草木敷薄 (着色) 不待丹绿之彩, 云雪飘扬, 不待铅华而白, 是故, 运墨而五色俱, 谓之得意。意在五色, 而物象乖矣”。就明白地说出, 仅以黑白二色敷染, 五彩皆跃然纸上, 若硬性以五色涂之, 所自物象则面目全非。显然, 恩施在“改土归流”前后 (犹其在“改流”后) 儒、佛、道、巫各宗教文化争相流入, 相互杂陈。其道家的黑白色彩观不可否认地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或者可能与土家族秉性尚黑而不谋而合。

其实, 尚黑也并非大逆不道。“黑”, 《说文》:“火所熏之色也。”表黑, 与白相对。在我国历史上, 凡从远古走来的民族, 都无不对原始用火烧烤食物产生的“黑色”有过崇拜。除夏朝外, 还有秦始皇的秦朝也尚黑, 乃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 就有以轮制技术烧制陶器, 被称为“黑陶文化”, 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制造的第一次高峰,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随着黑色的演化, 在中国人的色彩认知上, “黑”又与“青”通。《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有王母之山, 有三青鸟, 赤首黑目。”郭璞注“皆西王母所使也。”故后将青鸟喻为信使。也将人的头发喻为“青丝”, 李白有诗句称:“朝为青丝暮成雪。”戏曲将端庄正派女性角色称作“青衣”, 将净角中黑脸称“黑头”表刚直、率性, 如包拯、张飞等。汉代大知识分子蔡邕描写俾女、佣人的生活, 作有《青衣赋》。黑也通“缁”。《诗经·郑风·缁衣》有诗句:缁衣之宜兮”, 《毛传》释义说:“缁, 黑色, 卿士听朝正服也”。在古代黑色衣服还是上朝公干的正服。即使现代不仅为大众喜欢, 就是所谓“上等人”也喜欢, 鲁迅就有诗句:“月光如水照缁衣。”看来, 鲁迅也爱穿黑衣衫。早期的佛教徒也尚黑, 他们的袈裟或僧衣就是黑的。在《梁元帝<庄严寺僧曼法师碑>》就记有“缁素结辙” (素指百姓所着白色衣服) 。我国川西彝族就一直崇尚黑色, 在彝族中被称为黑彝的还是属于最尊贵的一类, 拥有奴役和支配权。历史上还有宋景诗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称为“黑旗军”。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湖南民歌歌词还唱道“粗黑的手 (呀) 掌大印 (呀) , 工友农友要翻身 (呀) 。”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乌龙山剿匪记》中, 无论土匪和民众都多着黑衣黑裤黑头中及黑鞋袜, 就非常忠于民族地区的历史真实。看后很惬意, 舒服, 本地土家族观众也乐于接受而无丝毫困惑。凡此, 可见黑色存在所演绎的社会意义了。

诚然, 黑色也和其它色彩一样都具有正负双重文化意义。正面的如稳健、严肃、庄重、刚直、敦厚等, 负面的如冷漠、黑暗、神秘等。通常指不正派的行为、心态、语言为“黑道”“黑心’, “黑话”。把非法收入称“黑钱”, 把非正道的商品叫“黑货”等。毛泽东的诗句, 把一切反动派称作“黑手高悬霸主鞭”。大概也正因为这些因素, 黑色在随时代的变更、人的变更和意识形态的变更中, 它的正面意义渐次在萎缩、淡化, 而负面意义却逐渐多了起来, 人们忌黑, 甚至谈黑色变。仍以服饰色彩为例, 如唐代就出现按官阶等级排序的“品色衣”。青 (黑) 就沦为最低一档的了。在宋代“服饰在理学思想指导下, 明显带有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皇帝至高无上穿黄袍, 群臣百吏按等级高低穿紫、红、绿, 一般庶民只许穿白、黑” (见《中国文化史》) 。在明代 (主要是汉族地区) 的民俗中更逐渐将黑白二色视为凶色, 明代何孟春《馀冬序录》内篇三中记有“庶民妻女用袍衫止黑、紫、花桃及诸浅色”。但历史上各封建王朝都未有把黑色作为贱色作出明确规定。视黑为凶色还源于办丧事多用黑、白色。民间虽感黑色衣耐穿 (不褪色) , 经济, 但忌一身纯黑, 总要在腰带之类以它色破之。做寿衣忌黑色, 俗以为死者来生会变驴 (驴是黑色) , 也恐惧所谓上“剥衣亭”让剥衣鬼剥去皮肉, 故多穿红。另外, 视黑色为凶色还因为所谓拿命钩魂的两个鬼称为黑无常和白无常等。

笔者认为, 在鄂西南一带随着“改土归流”, 大量先进的汉文化以及一些负面文化的东西浸染到上家族地区, 土家人在接受先进汉文化的同时也受到负面东西的影响, (如视黑白色为凶色等) , 潜移默化地、不自觉地将本民族原本有意义的黑色崇尚, 也悄然淡化和消蚀, 现询问上家族崇尚什么色, 许多人都茫然无解。在服饰上更有不少人在没有任何考查和研究下, 无据无序地“借鉴”或抄袭他民族的服饰及颜色, 在节期、舞台上搞些光怪陆离的东西, 自诩是土家族服饰, 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又人为造成极大的遗憾么?

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在深入挖掘、研究、探讨土家族服饰色彩的基础上, 从正面入手, 还其尚黑色彩的本来面目。同时, 也与时俱进地以它色给黑色以点缀、衬托, 使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感, 让土家族服饰传统尚黑色彩, 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中国知识精华》

《中国民间禁忌》

上一篇:高师院校手风琴教学下一篇:视觉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