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2024-05-29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精选12篇)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1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概念界定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导学”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理论有效融合为理论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 教师为引导者, 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规范形式。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既达成“学术目标” (问题的解决) , 又达成“合作目标” (合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 以获得最大教育教学效能。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回归到学习主体, 让学习者有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机会, 在问题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 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 调整或重组知识结构。

2. 人本主义理论。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内部动机, 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以解决问题, 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同时, 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

3. 社会心理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能关注积极互赖情境的创设, 加强组员间促进性互动, 丰富学生个体的互赖经验, 将有助于他们明确地感知互赖关系, 改善互赖水平降低的社会现状。

4. 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是人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中进行吸收、消化、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信息加工不但是对简单信息的加工过程, 而且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组员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容易体验到认知冲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每个学生个体都可以通过多途径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运用甚至创造, 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三、基本流程

1. 目标出示。

包括学术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学术目标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水平, 并要根据概念或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合作技能目标要明确这节课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 在合作学习实施的初期使用较多, 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合作技能逐渐熟练, 这一目标可隐形化处理。

2. 问题导学。

以“问题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教师认真命制“问题导学单”, 要有结构完整的自学提示 (包括自学目标、自学内容、自学方法。其中, 自学目标明确, 自学内容精炼, 自学方法具体) 。学生按照“问题导学单”提供的自学方法进行自学;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在自学材料的相应处, 以便进入以下环节询问同伴以求解。

3. 问题导论。

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公布自学题答案, 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换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请每个组员说出自己的问题, 请知者解答;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记录在显示板, 要求书写工整。

4. 问题导释。

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解惑。教师根据显示板, 迅速判断并释疑, 包括普遍问题和学生虽未发现但却是关键的问题;学生迅速记录教师释疑的内容, 不懂者可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仍存疑者要利用下一环节或者课后与老师或者同伴沟通、求教, 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5. 问题导练。

以问题引导学生练习。这一环节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训练, 这一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 充分展示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或学生批改后, 将得分记录为“测验记分单”, 以便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6. 小结反思。

测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网;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并把情况记录在“合作技能自评表”中, 教师填写“课堂绩效评价表”。

四、主要功能

本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整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问题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学习形式, 另一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性学习, 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革新教与学的方式,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批判性思维的技巧, 以及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促进师生、生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形成, 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五、实施策略

1. 问题设置是保证。

该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以问题为导向, 整节课的主要版块“问题导学”、“问题导论”、“问题导释”、“问题导练”都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 因此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 明确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 使得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 又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 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也可适度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 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体验成功, 保持学习热情。

2. 科学分组是前提。

该模式一般运用异质分组, 把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到一组中。在异质小组中, 每个学生都有个体的独特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验, 这样就为其他人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观点, 会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 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 产生更多的观点,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 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小组学习中, 小组是一个有着复杂社会团体动力的系统, 每个组员都担当着互补且相互联系的角色, 相辅相成, 保证系统有机运转。

3. 技能训练是基础。

合作技能需要后天的训练, 靠的是日积月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训练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 并且将合作技能练习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同时, 技能训练也要分步骤进行,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及时反馈训练情况, 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效率, 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

4. 深度合作是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要求组员紧紧围绕问题核心, 用小组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互相帮助支持、互相鼓励释疑, 并对学生彼此而作出的努力给予肯定赞赏, 这样小组内部才能形成真正的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潜力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分散在每个组员身上的力量得到整合和提升, 从而促进小组和个体的最大程度的多方面的发展。

5. 多元评价是保障。

本模式中可运用以下三个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 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成效。

(1) 合作技能自评表。每节课的反思小结阶段, 填写“合作技能自评表”, 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行为, 提升责任感, 加强有目的地使用目标社会技能的意识;通过反思, 使积极的良性行为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强化, 使消极的劣性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 借此改进和优化个人和小组合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2) 课堂绩效评价表。教师可利用“课堂绩效评价表”进行及时的评价记录, 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和引导,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中评价指标的内容可包括自律、合作、成效等方面。

(3) 测验进步记分单。本模式的“测验进步记分单”是利用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STAD) 进步分的记分方法, 从个人进步和小组整体表现两个方面考量。个人进步分:以学生先前两三次测验的平均分为基础分, 将测验分数减去基本分数得到差值, 根据教师和学生商定的进步分换算法则, 将差值换算成进步分,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的但对其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体验成功, 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小组分数即为每个组员的进步分的平均值, 对全班表现优异小组给予奖励, 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分数对小组的重要性, 既强化个人责任, 又增强学习团队的凝聚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Robert Delisle.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伍新春, 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 2010.1.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 2001.10.

[4]辛自强.问题解决与只是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

[5]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6]熊川武.“自然分材教学”培训材料.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2篇

**县根据县内91户企业123个项目存在的“扶持政策不力、生产要素不全、融资渠道不畅、政务环境不优”等4个典型性问题精准发力,着力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1、创新扶持政策。制定《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企业优秀人才奖励实施办法》、《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九条措施》,县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元用于兑现。技术创新方面,可奖励10-100万元。鼓励生产方面。高载能企业6-12月产量达设计产能80%以上的,用电每度补助1.5分。做大做强方面,进入“新三板”、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上市,新获得国家级或省级驰名品牌、商标的,可奖励5-50万元;引进人才方面,企业聘请国家级知名专家、省级专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别补助企业2-10万元,最高补3年。

2、建立联动机制。一是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涉企矛盾化解和非法堵工堵路公、检、法、司等联动打击机制。2013年以来共化解涉企矛盾纠纷16起800余人。二是要素保障机制。制定“工业发展、国土资源、水利发展”等三年行动计划,将各企业的项目进度、用地指标和水源保障作为未来三年的全县工作重点。目前,**经济开发区自备电厂、城区供水改造已经落地,杜仲河骨干水库即将建设。三是融资撬动机制。县财政注资4800万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现已发放“双加运行模式”惠农贷款6970万元,“助保贷”贷款6260万元,惠及23家中小企业,发放给银行奖励金500余万元,县内存贷比从2012年的54.66%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65.1%。

3、搭建服务平台。一是政务审批平台。创新开展联审、联批、联办制,一次提供资料多家部门联合办理。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提供上门、延时、预约服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办理。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各类事项办结率达99%以上,耗时比法定时限全部缩短50%以上。二是行政监督平台。延伸纪检监察部门触角,在28个私营企业和11个重点部门设立经济发展软环境监测点,每月安排2名纪检组长轮流到行政服务中心坐班,实现接到举报线索启动调查处理到主动深入一线督查检查的转变。现已向群众发放了“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卡”7000余张,查处行政缺位行为33人次。三是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产品展销及申报国家产业资金等综合服务。现已组织7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2013年为左氏食品、龙腾磷化等5家企业申请到中小企业发展资金320万元。今年已为7家企业申报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2100万元;

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 第3篇

——题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两门课程,是变革力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全新的课程,必然会产生更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近年来,在做好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我省品德教研活动的重点就是抓住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着力研究和解决。我们的教研工作思路是持续推出系列研究主题,通过省、市、县(区)、校各级教研团队集体协作、上下联动,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比如,活动性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之初,这一教学方式很快为广大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少误区。为提高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2005年11月,我们举办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性教学的问题,基本总结和确立了活动性教学的指导策略。又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那么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另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于2006年5月举行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对此问题展开研讨。2007年6月,我们举行了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及有效利用的问题。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2008年,我们又将研究重点聚集到老师们感觉难度较大的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教学展评活动集中探讨其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一系列的“问题—主题式”研讨活动,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广大教师反映,每一次的“问题—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都及时把握了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对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持续有效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现在,这种“问题—主题式”教研模式已经在我省各级品德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和开展。

一、从问题到主题

每一次“问题—主题式”教研活动,我们都经历了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教研主题,设计和开展过程研究,继而提炼问题解决策略,并提出后续研究课题的历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成为了我们追求有效教研的方法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但在初期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这两门综合课程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模糊认识和困惑,以至产生了教学上的困难。

镜头一: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位老师发表了这样的意见:“今天,我听了《风儿吹呀吹》《我发现……》《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三节课,感觉第一、二节课像是常识课和科学课,第三节课才是品德课……”

问题分析:不明确品德与生活(社会)是综合课程,有些学习主题包含着科学、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仍然从传统思想品德课的视角来看新课程。

镜头二:常常听到这样的争论:有的老师说,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如果没有了品德教育,那不就成了单纯的生活、社会、科学课?有的老师说,生活、科学、历史、地理教育就应该是注重相关知识教学和技能方法指导,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品德教育?

问题分析:品德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教育不能有机融合。

镜头三:经常听到老师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真难上,特别是有关科学、地理、历史题材的内容,不知道是重在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品德、价值观教育;而且关于知识学习也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对。

问题分析:困惑——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突出品德教育,还是注重知识教学?

镜头四: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教师有时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老师表示:“我原来主要是教语文的,这些有关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问题分析:综合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面需要拓展,目前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

……

其实,上述种种问题最后都聚焦到了两个主题上:(1)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特性?(2)综合课程该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由此我们确定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研活动主题。希望通过教研活动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明确综合课程的概念,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澄清模糊概念。二是探讨怎样解决综合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思考:发现和抓住课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此上升为教研活动主题,是有效教研的一个重要基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把握课程发展动向,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切实起到教学引领和服务教师需求的作用。

二、注重过程研究

许多教研活动现场往往就是交流分享的平台,尤其是省级大型教研活动,在短短2-3天的时间里,全省各地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其实更多的是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分享。要提高这一交流平台的质量和效率,功夫主要花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

一般来说,在确定一个重要的教研主题后,我们就会提前几个月将确定教研主题的原因,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教研活动的相关准备要求等通知各市教研员,再由他们根据要求相应地组织县(区)开展研究工作。也就是说,采用“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

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省级课题组团队,其成员主要由优秀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承担专题研究任务,起到问题攻坚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两条过程研究的行进线路。

如在确定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后,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各地开展了相应的专题调研、问题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相关研究材料报送省教研室。例如:《调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教学的困惑》(慈溪市)、《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凸现品德课程的特性》(湖州市)、《关于品德综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丽水市)、《小学品德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金华市)、《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选择》(宁海县)等。

(2)省级课题组成员从多个研究角度选择了5节课例来进行探讨:一年级《有人生病时》(研究点:体现生活常识、科学保健教育的融合),二年级《夏天的小虫》(研究点:体现科学、生活、热爱生命等教育要求的融合),四年级《从四大发明说起》(研究点:体现历史文化与民族自豪感教育的融合),五年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点:体现国情、历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五年级《我的祖国多辽阔》(研究点:体现地理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期间,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试教和研讨,不断改进。

(3)根据前期调研和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有关综合课程的教学指导策略。

思考:教研活动是否精彩,更多地取决于前期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届时,大家再把研究所得、困惑之处等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汇聚各地教师的研究力量,体现过程研究;“课题攻关,示范导向”的方式则有利于突破难点,引领方向。

三、创设参与平台

问题研究型的教研活动需要参与者的积极互动、思维激荡、智慧生成,因此组织者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其积极参与的平台,让每一个与会老师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问题研究者。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在创设参与平台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首先,前期的研究和准备过程即是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

(2)活动中设立现场教学的课后互动环节。上课教师介绍自己对本次研究主题的理解、课例设计理念、现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围绕主题对课例进行评析和提问。同时邀请专家结合课例对研究主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述。

(3)举行小型专题论坛。各市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2名代表参加专题论坛。由于是小型论坛,又有前期准备和现场课例作为研究资源,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对提出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得非常深刻。

思考:激发参与互动,一方面要注意事先布置研究任务、中心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大家有备而来,避免泛泛而谈。同时,注意提供比较典型的研讨资源,如典型课例、典型问题等,这样可以保证内容集中,讨论比较深刻。在研讨形式上,小组式的、人数比较少的小型研讨会效果较好,可以保证深入交流。

四、扩展研究效应

由于经费、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参加教研活动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如何扩大教研活动的后续效应是我们在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当时我们主要是通过专业报刊和教研网络两个平台来宣传和推广。

首先,这一研究主题在当时正是同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学德育》杂志的记者对此很感兴趣并应邀参加了活动,随后选登了活动中的教学课例、研究材料等。浙江《教育信息报》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并开辟专版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我们将本次教研活动的相关材料如教学课例、论坛记录、会议综述等放在浙江教研网上,使更多的老师通过网络了解活动内容,共享研究成果。事实上,许多老师通过浙江教研网的学科教研博客对此次研究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各地老师下载引用。

这些分享平台及时推广了我们的研究成效,也更大范围地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思考:对于精心组织、充分准备、研有成效的一次教研活动来说,如果仅仅作用于与会教师,不足以发挥和体现其效用。因此,我们要注意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分享。网络平台是一个没有时空界限的交流空间,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五、推进后续研究

一次教研活动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也仅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应该使每一个问题研究的结束成为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开始。

在“把握课程综合特性,有效开展品德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用整合的观念开展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观点,总结了基本的教学策略:(1)把握课程核心,实现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2)全面制定和达成教学目标;(3)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内容;(4)结合学习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开展整体性的学习评价;(6)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但在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因此我们又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历史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地理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等,引领教师和各级教研团队结合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思考: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厅教研室)

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项目学习设计 第4篇

一、项目学习设计主题生活化

项目学习是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所以项目设计主题应注重生活化。设计生活化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快乐、有效。我的项目学习设计主题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体现生活化、实用性的特点。设计主要包括主题选定、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为此,我提出项目学习五步法:主题选定→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评价与反思。主题选定是首要的,对于初中生,其是否对项目主题感兴趣直接影响项目学习效果,所以主题选定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如下)形式确定,选取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或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

[项目主题调查问卷]

同学们: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一下同学们希望学习哪些项目,希望各位同学认真如实完成调查问卷,谢谢配合。1.第一单元中你希望学习哪些项目?2.第二单元中你希望学习哪些项目?3.第三单元中你希望学习哪些项目?4.第四单元中你希望学习哪些项目?请写项目主题(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自己设定)。

二、项目学习评价过程化

项目评价贯穿于整个项目学习。评价不仅是项目成果评价,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评价。学生通过评价指标对项目学习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予以及时改正,而不是到最后通过评价成绩发现问题。这种方式能保证项目学习过程更好地进行,同时也真正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即为作品制作过程服务。因此,我们应通过制作过程与评价相互作用,保证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项目学习过程完善化

项目学习的设计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学生因素,也要考虑教师和课堂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学习过程。因为即使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学习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不断思考和不断总结对提升项目学习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学习,提高项目学习的效率。学生分组不能任由他们自己安排,教师应该统筹规划,将一个班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一个组中男生和女生各两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分别选出组长、擅长内容创作者、擅长格式设计者、擅长美工者各一名,这样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保证项目学习的质量。又如,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为项目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项目学习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再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加以延续,又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还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一堂课结束不是教学结束,而是教学开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所以教师要及时写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5篇

阳艳萍

[摘 要] 学习评价机制是检验高职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就业的标尺,传统的高职英

语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评价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考试的测量鉴定功能运用的不够科学,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与就业需求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评价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仅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学生参加的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形成了教考合一,“一纸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单一的闭卷笔试偏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的考核,对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缺少系统的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地评估。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评价

课程性质和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为培养高职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操作技能之外的通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方法中造就的学生多种素质,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书面考试都不能及时客观地评测出来。

(三)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不足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被各高校和学生看成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证明,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必须要求持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但在人才考核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证书不能说明语言能力。强调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和一纸证书,把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焦点转向了应用能力考试。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可能破坏学习的自然途径和正常步骤,重蹈应试教学的老路。这显然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相悖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即利用外语解决日常工作事物的能力,这决不是一份等级考试的成绩可以完全说明得了。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指导教学改革和激励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主要成为了评定奖学金的指标。对全面反馈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认真系统地分析教学差距与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一)加强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学期中,考试分两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考试,考查语言知识功底,检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一块是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学习掌握情况,这一步可以分成专项能力考

试,根据教学进程需要不定期进行。采用朗读、对话、表演、口译、讨论、竞赛等形式。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记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英语听说等技能竞赛,按成绩分档次,亦能进入教学考评,以此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期末时将各项应用能力总结起来,按百分比计入期评成绩。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进入到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等级考试与英语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带来负面影响。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趋向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技能考试。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应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片面认识,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以问题为导向的语文探究教学的反思 第6篇

课堂教学绝不是铁板一块,我们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发挥,值得思考。新课改提出要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许多教师就将合作探究教学看作是新课改的主要方式,而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概加以否定。他们不知道教无定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们要根据具体文本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能将一切方法教条化,模式化,僵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的最大化。比如,对有些叙事性强的文本,我们采取让学生自编课本剧,自演课本剧的方法,效果很是明显。教师就是通过对课本剧的编写过程的指导,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领略文本中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表演人物神情言态的揣摩,让学生体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人物性格特点这样的写作特点。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让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问题意识差,我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差,但是我们却又给了学生多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呢?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厌倦,教师疲倦。我们虽然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但是,有时候情不随愿。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人的最大兴趣就在于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教师就应该适时适度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给学生一种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的才能尽情得到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彰显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个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我们课改的难点和重点。教师独霸课堂不行,教师放手不管也不行,在这两者之间是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总会设计许多问题,将一篇完整的文本分解开来。课堂教学就是围绕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回答,时间长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比较淡漠了。新课改以后,我们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虽然让学生合作起来进行交流、探讨,但是,这种合作交流与探讨还是没能脱离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合作起来学习的无非是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看起来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还是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学习,他们的主体性还是没有充分得到体现。同时,我们的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手将一切都交给学生来做,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不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说,合作学习绝不是一切都让学生来做,而教师撒手不管。学生是主体,同样教师也是主体,而且只有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不过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方式,发挥渠道和传统教学不同罢了。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7篇

一、教学内容设计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教学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在知识目标方面, 主要通过学习, 使学生理解采样的基本概念, 掌握采样信号的频谱特点, 掌握采样定理的内容, 理解采样定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在能力目标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分析推理和运算能力, 以及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目标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包括变换法、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 , 以及必要的工程意识 (包括理想条件与实际条件的区别与处理、物理器件约束等) 。

(二) 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 时域采样的基本概念、采样信号与原信号的关系; (2) 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 (3) 理想采样的概念、理想采样信号频谱与原信号频谱之间的关系; (4) 采样定理的内容; (5) 工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设计

采样定理与工程应用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 对“问题是怎样从实践中来, 又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怀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牵引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 以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通过引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知识四个环节, 以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员充分引导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巧妙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 利用问题形成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通过问题的展开、分析、补充、解决、深化、引申, 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加深其对知识的构建、理解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本次课采用问题牵引式教学模式, 将授课内容分为问题、模型、方法、原理和应用五个阶段。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 提出问题:从学生身边的现象或事实出发, 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建立模型:从采样的物理过程抽象出数学模型; (3) 应用方法:利用频域方法分析数学模型; (4) 导出原理:归纳、总结、升华到一般原理; (5) 指导应用: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工程问题。

采用这种设计思路, 可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 再结合工程实际上升到理性实践的认识过程, 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需求牵引、重在能力、增强素质的教学思想。

三、教学组织实施

(一) 问题的提出

问题牵引式教学方法前提在于问题的提出 (发现) 。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往往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仅仅熟悉教材内容, 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作为教师必须有着较为渊博的知识, 才能从身边的现象或事物中提炼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采样概念的引入可从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着手。如图1所示。从时域波形上可以直观看出采样之后的信号是原信号中一些离散的样值点。比较原始时域波形和采样信号波形, 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第一个问题:能否从采样信号中恢复原信号?从时域波形的角度直观理解, 采样信号只保留了原信号的部分内容, 由于信息的损失是难以恢复原信号。但是可以引导学生, 在实际应用中, 例如QQ语音聊天中, 是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的, 这也就是意味着实际上是可以恢复原信号的。这与学生的感性认识产生了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如果能恢复原信号, 那么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们会从直观上得出采样点要足够多的结论。哪些到底多到什么程度?难以直接得到准确的结论。

这两个问题从时域上不便分析和解释, 可引导学生转换思路, 采用变换的思想, 从频域分析的角度思考问题, 分析采样信号的频谱有什么特点。

(二) 问题的分析

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 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使得教学内容得以展开和贯彻,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分析、深化和解决, 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 不仅教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方法、教思想, 培养能力和素质, 充分体现大学课堂的特质, 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启发思维, 从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为了深入分析采样信号的特点, 就要从采样的物理过程建立其数学模型。采样的物理过程如图2 (a) 所示, 可以看作周期控制开关的通断, 所以其数学模型可以抽象为一个乘法运算, 如图2 (b) 所示, 即采样信号fs (t) 是连续时间信号f (t) 与周期采样脉冲p (t) 的乘积。

2. 应用频域分析方法。

为了便于讨论, 可从理想采样着手, 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即从特殊到一般。理想采样在时域上是原信号与周期冲激序列的乘积, 频域上就是原信号的频谱与周期采样脉冲的卷积。对于采样信号的频谱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采用函数表示式来推导, 可得采样信号的频谱函数Fs (ω) 与原信号的频谱函数F (ω) 之间的关系, 即

从中得出结论:理想采样信号的频谱是原信号频谱的加权周期重复, 重复周期为采样频率ωs, 加权系数1/Ts是一常数。

为了有直观的认识, 可以再从频谱图的角度来分析采样信号的频谱。图3 (a) 和 (b) 分别给出了输入带限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 其中信号最高频率为ωm。图4 (a) 、图5 (a) 和图6 (a) 分别给出了ωs>2ωm、ωs=2ωm和ωs<2ωm时, 采样脉冲的频谱图。图4 (b) 、图5 (b) 和图6 (b) 给出了对应的采样信号频谱图。从频谱图上也可以看出, 理想采样信号的频谱是原信号频谱的加权周期重复, 当ωs>=2ωm可通过一个理想低通滤波器无失真的恢复原始信号, 当采样频率低于信号最高频率两倍时, 采样信号的频谱会发生混迭。

(三) 问题的解决 (归纳原理)

通过前面的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出采样定理的内容, 即如果f (t) 为频带有限的连续信号, 其频谱F (ω) 的最高频率为fm, 则以采样间隔Ts≤1/ (2fm) 对信号f (t) 进行等间隔采样所得的采样信号fs (t) 将包含原信号的全部信息, 因而可利用fs (t) 恢复原信号。这就解决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能否从采样信号中恢复原信号?如果能恢复原信号, 那么需要什么条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使学生深刻认识了频域分析方法的应用过程。

(四) 指导工程应用

采样定理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课堂中重点引导学生针对两个工程实现问题进行讨论: (1) 许多实际信号频谱不满足带限条件; (2) 理想低通滤波器物理不可实现的。针对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课程前面所讲述过信号有效带宽的概念, 采用抗混迭滤波器限制输入信号的频带范围, 再进行采样。在允许一定失真的情况下, 可近似恢复原始信号。针对第二个问题,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采用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来解决。

(五) 内容总结和提升

课堂的总结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学完本次课后, 对总体内容的一个归纳。本次课的课堂总结中包括四个部分: (1) 内容要点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的整个流程, 针对什么问题, 建立什么模型, 采用什么方法, 得到了什么原理结论, 如何应用等, 即回顾“问题—模型—方法—原理—应用”的教学内容思路。 (2) 突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本次课采用了变换分析域的思想, 利用频域分析方法解决了时域不便分析的问题。 (3) 强调理论分析与工程实现的关系。对于理想情况下的理论分析, 可以用抗混叠滤波器限制信号频带, 可以用自然采样代替理想采样, 可以用实际低通代替理想低通, 从而使得采样从理论走向工程, 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4) 知识拓展。提示本次课讨论的低通采样定理, 它是无损采样的充分条件, 但不是必要条件, 后续专业课会学到对于带通信号, 还存在带通采样定理, 包括最新的压缩感知技术, 采样频率都可以低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

四、结束语

大学教育不仅是教知识, 更需要教方法、教思想,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信号与系统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需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工程意识、应用数理基础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中, 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好教学内容, 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真正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服务。

摘要:本文从信号与系统课程中采样定理知识点着手, 以教学目标为指引, 从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 并就该知识点需要强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进行了探讨, 以突出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采样定理,问题牵引

参考文献

[1]张顺岚, 莫建文, 欧阳宁, 丁勇.基于问题的教学在信号与系统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2) :137-139.

[2]綦辉, 吉春生.问题牵引教学法探讨[J].海军院校教育, 2005, 15 (4) :49-51.

[3]高娟, 田鑫鑫, 吴思.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单片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1) :206.

[4]马国军, 张尤赛, 黄炜嘉, 周稳兰.建构主义在“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10) :125-127.

[5]任力颖, 卢孟夏, 杨萍.应用性本科“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 (1) :89-93.

浅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 第8篇

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可以慢慢提高学生的主动想并思考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员乐于想问题

开始, 懵懂的学员好奇心强, 同时对于求知的欲望也会是很强烈的, 学习新得课程中, 教员可以根据学员的求知欲望, 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让学员的思路打开, 积极活跃的参与问题中, 从而快乐学到该学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本人通过生活事例导入: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个限速40千米/小时以内的弯道上, 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 发现情况不对, 同时刹车, 但还是碰上了。事发后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12米, 乙车的刹车距离略超过10米, 又知甲、乙两种车型的刹车距离S (米) 与车速X (千米/小时) 分别有如下关系:

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超速行驶负主要责任的是谁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 这样可以引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可以积极的想象, 大脑思考就会活跃很多。或许脑海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超速行驶负主要责任的是谁呢?怎样才能得出答案呢?应用的是书上哪部分内容呢?这样子的话就可以接着去解决。

二、创设民主氛围, 让学员敢于提问题

教员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员的问题意识, 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中, 当学员提出问题时, 要信任的眼光注视他, 不要有不屑的感觉, 提出的问题恰当好的话, 可以给予鼓励, 其积极性, 当有所偏差, 首先要肯定其勇气, 在讲解其中的偏差, 鼓励下次更好的发挥并运用学到的知识。

三、在新知识探究中, 提供机会, 使学员善于分析问题

1. 借小组讨论的机会, 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例如:教学《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 在初中我们学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它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以边的比来定义的, 那么对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怎么来定义呢?还是借助于直角三角形吗?不妨大家结合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的有关知识来讨论、研究一下?

2. 教员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 创设引起学员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员问, 通过讨论, 启迪思维, 培养学员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时,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是2π, 而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周期为什么是π呢?又譬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简化公式》时, 教员让学员结合前面刚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联想、推导、验证出36个简化公式后, 对这些公式进行分组, 再组织讨论:这些公式具有什么异同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 不断讨论, 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4. 在学员动手操作之后, 让学员思考问题

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 动手操作能让学员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 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 学员的问题意识特别强, 这时教员只要稍加点拨, 学员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集合的运算》一课, 教员可先让学员进行同桌俩从文具盒里取笔实验, 若取完后都有铅笔或圆珠笔, 很笼统地讲, 这个铅笔或圆珠笔的集合就是同桌俩文具盒里笔所构成集合的交集合 (简称交集) , 接着再让同桌俩把取出来的所有的笔都装到某一个文具盒里, 然后把相同的铅笔或圆珠笔拿出来, 这个集合就是同桌俩文具盒里笔所构成集合的并集合 (简称并集) 。通过操作, 学员就会产生交集与并集与原集合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交运算与并运算来。

5. 教员提供开放题, 让学员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 可以促使学员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 有利于扩大学员思维空间, 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例如;在学员学完指数函数及比大小的应用后, 安排这样的练习题:设函数Y1=a2x+1和Y2=ax+5, 求使Y1,

总之, 以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 创设学习情境, 可以引导学员的兴趣, 乐于想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再解决问题。相信长时间的坚持下去, 学员的学习兴趣, 收获会是很饱满的。

摘要:士官学员入学时的数学水平层次不齐, 有的基础薄弱, 有的学习兴趣低下, 有的学习动力严重缺乏, 这样导致了学员的学习效果较低。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作为教员, 我们的首先任务就是要数学课堂高效, 发挥最大的教学成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浅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9篇

高三化学总复习如何解决时间紧和任务重是摆在高三化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知识梳理加习题讲评、讲、练三步走、题海战术等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挑战时能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度, 据此笔者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问题链复习模式”. 复习中将考点分解落实在具有层次性和思维容量的问题组中, 用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 整个教学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的动态行进. 实践中证明, 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切实提高复习效率[1].

二、概念阐释

目标导向是指依纲靠本, 以考试规律为指导, 以样卷题型为导向分析知识考点.

问题链是指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相提问、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 力求发展各种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发现式学习、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三、研究策略

1. 在创设情境中设计问题

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经验或社会事件, 如熟悉的场景、亲历的事件、新闻的现象等. 也可以是化学实验问题,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三复习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1:速力菲中铁元素的检测

教学情境:商品名称——速力菲

药理作用: 铁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 缺铁时, 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 形成缺铁性贫血, 口服本品可补充铁元素, 纠正缺铁性贫血.

药代动力学: 铁剂以亚铁离子 ( Fe2 +) 形式主要在十二指肠降部及空肠近端吸收.

适应证: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相互作用: 本品不应与浓茶同服. 本品宜在饭后或饭时服用, 以减轻胃刺激. 与Vc同服, 可增加本品的药效.

问题1: 如何检验“速力菲”中是否含有Fe2 +?

问题2: 某同学取药片研碎、溶解后滴入KSCN, 马上出现浅红色, 请予解释.

问题3:如何确定“速力菲”是否完全变质?

(小结:Fe2+→Fe3+, 氧化剂的选择)

问题4: 某同学向上述浅红色溶液中逐渐滴加H2O2发现: 颜色逐渐变深, 随着滴加量的增多却又逐渐褪色. 猜想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问题5: 某同学取Fe ( SCN) 3血红色溶液, 慢慢滴加KI溶液, 发现: 颜色也逐渐变浅, 猜想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 小结: Fe3 +→Fe2 +, 掌握离子方程式)

问题6: 说明中说“与Vc同服, 可增加本品的药效”. 请推测: Vc有何性质? 起何作用?

问题7: 设计实验测“速力菲”中铁含量.

问题8: 若取10 粒药片共a g, 最终加热后得固体为b g, 则每粒药片含铁多少克? 药片中w ( Fe) 是多少?

课例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关注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上述课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将化学知识寓于生活、生产实际, 让学生感到化学复习充满新鲜感. 教师将重难点设置为相应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他们的思维过程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活化, 实现课堂上师生间的有效碰撞.

这类课堂过程可概括为: “情境—问题—探索”[2]. 高三复习展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关注, 具有一定的匹配性、方向性和开放性, 要突出中心问题, 去各种非化学因素, 让整个课堂有一种“微科研”的氛围环境, 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2. 从生长点和提高点上设计问题

很多高三复习课变成讲题课, 随意地照卷讲题、就题讲题、师讲生听, 高耗低效. 有时是繁杂图表的知识罗列和空洞的知识分析. 而且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常出现的三个弊端是: ①资源挖掘不充分, 放弃进一步提炼问题素材, 另起炉灶, 人为造成时间浪费. ②梯度设置不恰当, 问题间思维转换大或者问题缺乏深度. ③时间分配不合理,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学生疲于跟节奏. 所以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 使其通过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 理解知识本质, 达到同类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智能化[3].

教学案例2: Fe Cl3性质再探

问题1: 如何证明Fe Cl3发生了水解反应? 并书写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 如何证明Fe Cl3的水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问题3: 配制和贮存Fe Cl3溶液时, 常加入少量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 Fe Cl3与Na HCO3、Na2CO3、Na Al O2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 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5: Fe3 +为什么只能存在于p H < 4 的溶液里?

问题6: 直接加热Fe Cl3溶液得到什么, 再灼烧得到什么物质, 如要由Fe Cl3溶液得到Fe Cl3固体需要如何操作?

问题7: 在Fe Cl3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 Fe、Cu、H2S溶液、Na2SO3溶液、KI淀粉溶液, 写出会出现的现象及离子方程式, 并说明体现了什么性质?

问题8: 往过氧化氢中加入Fe Cl3有什么实验现象? 如何运用对比实验证明Fe3 +起到催化作用? 还可以加入哪些物质?

问题9: 往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的Fe Cl3溶液, 有什么实验现象? 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问题10: 如何验证所得液体是胶体?

问题11: 所得胶体中有何杂质? 如何证明?

课例分析: 上述课例用的是典型的“问题链”一题复习法. 根据复习目标, 围绕考试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成一组问题, 将所要复习的知识隐含在问题组中, 运用探讨式教学,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掌握解题方法, 升华学科思想, 达到知能转化的目的[3].

设计该课例的关键在于选题, 以考试说明为纲, 进行重组和改编, 高三复习还应研究样卷和考纲, 研究其出题样式, 如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复习, 在问题设计时就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有“实际应用”的背景为素材命题; 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推断; ③注重“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④电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书写; ⑤“新反应式”书写; ⑥植入实验探究、设计; ⑦知识适当拓展、演绎.

3. 从易错点和混淆点上设计问题

对于一些易错易混知识, 教师可以典型易错题为源头, 通过实验演示、拓展延伸, 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 由熟到生的问题, 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跳出题海, 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教学案例3: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问题1: 向铁粉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 那么溶液中铁元素可能有哪些存在情况?

问题2: 现有三份Fe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 请你设计实验确定溶液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 ( 注意规范操作和文字描述)

①操作:______, 现象及结论:______.

②操作:______, 现象及结论:______.

③操作:______, 现象及结论:______.

问题3: 往Fe和Cu混合物中缓缓加入稀HNO3, 请你分析在滴加过程中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和固体的变化情况?

课例分析: 金属混合物与稀硝酸反应情况复杂, 思维容量大, 解题时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通过问题1 和问题2 的讨论, 学生能明白当硝酸不足时Fe被氧化成Fe2 +, 当硝酸过量时Fe被氧化成Fe3 +. 在Fe3 +、Fe2 +的混合溶液中检验Fe2 +的存在, 以及Fe3 +、Fe2 +、Cu2 +的分离是学生的易错点, 可以回顾复习《反应原理》中的调节p H法和纸上层析法.

4. 在能力和方法上设计问题

教学案例4: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问题1:煅烧黄铜矿 (CuFeS2) 可制取铜:

CuFeS2+O2——Cu+X+SO2

( 1) 上述冶炼过程产生大量SO2. 下列处理方案中合理的是 ( )

a.高空排放b.用于制备硫酸

c.用纯碱溶液吸收制Na2SO4d.用浓硫酸吸收

( 2) 你认为物质X可能是什么? 请提出你的假设:

假设1______, 假设2______, 假设3______.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______.

问题2: 利用黄铜矿冶炼铜产生的炉渣 ( 假设含Fe2O3、Fe O、Si O2、Al2O3) 可制备Fe2O3. 方法为: ①用稀盐酸浸取炉渣, 过滤得滤液. ②将滤液先用氧化剂A氧化, 再加入过量Na OH溶液, 过滤, 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Fe2O3.

氧化剂A为______, 发生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除去Al3 +的离子方程为______.

若要测定炉渣中的含铁量, 需要测定的数据是______.

问题5: 某同学欲测定滤液中Fe Cl3的浓度: 量取10 m L滤液加水稀释, 再转移到100 m L容量瓶中定容; 取出10. 00 m L, 加入稍过量的KI溶液, 充分反应后, 用淀粉作指示剂, 并用c mol·L- 1Na2S2O3溶液滴定 ( I2+ 2S2O32-= 2I-+ S4O62-) , 共用去V m L. 则氯化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问题6: Fe2O3可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高铁酸钠 ( Na2Fe O4) ,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 ( 答案: Fe2O3+3Na2O2=2Na2Fe O4+Na2O)

问题7: 过二硫酸钾 ( K2S2O8) 具有强氧化性, 可将I-氧化为I2: S2O82-+ 2I-= 2SO42-+ I2. 通过改变反应途径, Fe3 +、Fe2 +均可催化上述反应. 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 +对上述反应的催化过程:.

课例分析: 高三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将散乱知识串联成线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教师可依据高考的题型将知识设置成问题链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提问,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和训练, 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4].

四、反思与建议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贴近生活和现实的主题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 课堂思维活跃, 学习积极性高, 而问题解决和实际应用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建构成知识网络.

“问题链复习模式”中选择好问题是基础, 既要能体现“核心内容”, 又能促成学生活动, 还要使学生活动后在教师帮助下获取新理解. 这样的问题没有现成的, 需要教师重组和改编, 这无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教研内容. 教师一定要依据学情设计“问题链”, 并把握好上课节点, 因为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 呈现学生思维产品, 还要教师进行评析、概括.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2.

[2]许杰峰.新课程背景下“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化学年会论文, 2013.

[3]陈学斌.再论一题复习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 (8) .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10篇

一、“六环节”教学法的含义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学习品质的一种教学法。

对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首先要理解“自主”和“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意义。“自主”就是学生自我做主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还意味着对人的能力、潜质与个性的信任,意味着对人的自由选择和各种发展可能性的尊重与期待。“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习。自主学习意味着对适合每个学生可能的最优学习方式的期待。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条件,自主也是教学过程的目标。

自主学习要体现以下的特点: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学生积极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而非简单地获得认知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和调适。通过符合教学过程逻辑和学生认识逻辑的层层递进的六个步骤,“六环节”教学法使“学”“导”“练”得到有效的整合和落实。

二、“六环节”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检测和拓展小结。

1.明确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前提。从学生的角度叙述“三维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长期坚持提示学习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开始和前提。教师要注意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和思维特点,确定三维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基础。教师将学生现有发展区的基础知识作自学处理,如填空、知识连线、填补结构图等,可指导学生将问题或想法随时记录,以备课堂讨论。教师要注意设计自主学习题目、内容、用时、方法和学习要求。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重点。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且需要分工讨论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设为活动探究题目。合作探究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用时最多,是新课程强调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集中的体现,是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环节,学生有效发挥最大潜能的环节。

各小组可指定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查找资料、有序组织问题,以备组与组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记录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小组要做好任务分工和成果汇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合作学习中。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质疑小组,并提出质疑要求,如,质疑的问题须符合地理学原理规律;打断同学发言质疑时要有礼貌等。教师要注意合作学习内容和题目的设定、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合作学习的调控。

4.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提升。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处理,强调章节的重、难点。在精讲点拨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理解不深和遗漏知识点等进行讲解、剖析,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体验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精讲点拨是提升环节,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炼和概括,进一步确立这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注意精讲点拨的时机和用时,提高精讲点拨的效果。

5.练习检测。

练习检测是夯实。练习检测以巩固这节课新授知识为主,属于夯实环节。练习检测题以5~8题为宜,可以当堂反馈,将问题及时汇总、讲解。教师要注意各梯度题目的选取量和有效评价的策略、方法。

6.拓展小结。

拓展小结是延伸。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及思维的延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为学生设计有趣、生动的作业,吸引学生课下进行继续研究。教师应注意拓展小结的形式和用时。

三、实施“六环节”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构开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自主学习者。课前开放,自主预习;课中开放,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发展;课后开放,自主作业。二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读书、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知识规律。三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四是精讲点拨要注意内容的选取,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增强训练的实效性,减少无效教学。五是教师必须在关注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在起始年级开展收集学法、交流学法、研究学法、推广学法的活动。

四、实施“六环节”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中学地理“六环节”教学法在我所任教的班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和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在概念、原理、规律的生成上研究教法和学法,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下工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使教学引领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注重调动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也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总结,以更趋成熟。

专家评介:

王晶老师带领天津一中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多年。他们一直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实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多学校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需要教师基于学科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方式改革。王晶老师和她的团队设计并实践应用的“六环节”教学法就是地理学科的尝试。这六个环节不仅考虑了三维目标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且各教学步骤有意识地选用学习保持率高的方法,如小组讨论、做中学、学以致用等。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有可能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如何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如何让知识学习的过程能够同时成为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这些问题需要王晶老师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陈雨亭)

王晶:开展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

□本刊记者张嵘■王晶

□请您谈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学习。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您认为还有哪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运用知识与创新的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思维能力、言语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质疑能力、变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监控中实现,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诸多能力培养的前提。

□请您谈谈学校近期的研究课题、教学改革成果。

■学校开展了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专项课题“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与学模式研究”,地理学科在“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理想的课堂是在传播一种文化。教师的教学思想也逐渐开始由关注教学效率提升到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提出了以地理学科整体教学、创新型课型的开发为手段形成地理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的获取到形成地理价值观和地理文化的递进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中,哪些学习使您获得提高和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23-0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习上尤为正确。学生如果对教师上课不感兴趣,长此以往,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完成老布置的课后作业,学习成绩就无法提高。尤其是中职院校,学生对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其相对应的专业课学习任务又比较重,导致学生更加不愿意花时间在基础课上。

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应该更加珍惜短暂的语文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努力培养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强审美能力。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提高授课水平,革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因材施教,活跃课堂气氛,善用启发式教学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性格、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梯度的安排。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维、启发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各抒己见,并且不论对错,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教师要起到一个把控全局,点拨引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进行概括总结很不容易,但归根结蒂的讲,语文教学的核心思路就是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授课时应当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并且要留有余地,不可一下子就全盘托出,要给足学生思考和反思的时间。

例如,鲁迅的《药》是一篇意境深远的短篇小说,在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时不时提醒学生要多注意这篇文章中“药”的深层含义。从表面上看药只是“人血馒头”,可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通过设问和引导,使学生对课文的研究更加深入,学生也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药”背后的内涵。

二、设置导语和悬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一门新课文时,教师在授课时要好好把握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有些教师喜欢直接开始讲课,学生机械的翻到课本的某一页,新课文的讲解便开始了。这样做坏处是很明显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很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的开始也没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这时能够巧妙的设置导语,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导语的使用关键在于得体、有趣、吸引人,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饱满的教学热情将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在一章或一回的结尾总会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悬念的设置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后续的情节发展。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郁达夫是以何种心境在写秋?故都是哪儿?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秋?要解答这些疑问,学生必须研读课文并结合背景才能理解。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了。

三、丰富语文教学形式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果总是使用老一套,难免让学生感到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听讲。所以,丰富语文的教学形式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死气沉沉的由语文教师一个人在讲,而应该是活跃的、开放的、形式多种多样的。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使用影像、图片、声音等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通过多媒体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生动形象。

其次,改变授课方式,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更应该让学生开口参加讨论,提高学生的口才和实践能力。

再次,依据不同课文类型进行不同的授课。对于小说戏剧类课文,可以大胆的交给学生进行改写演绎,排演成小话剧在同学面前进行表演。通过对课文的重新演绎,同学们对于故事情节、人物角色、人物关系都了然于心。

例如,戏剧学习单元,教师可以将知识要点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们将《威尼斯商人》《雷雨》等经典名作进行了改编和演绎。有些同学甚至将课外的《天鹅湖》《白雪公主》等进行表演,课堂效果十分热烈。学生们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喜欢,通过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配合,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中职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难点,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 艳.增强职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8).

[2] 马 谚.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4).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第12篇

一、目前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状况

初中正好是学生认识了解化学这门课程的开始, 同时是学生学习的最初阶段, 所以学生更应该花时间钻研它。 可是即使是如此, 在化学课的教导过程中还是会有些许不足。

二、目前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所存在的些许问题

(一) 同学们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热情不高, 老师、学生也没有交流与配合。

我们在学习初中化学的时候, 要认真地琢磨它的原理知识, 这是我们学好化学这门课程所要打下的基石。 倘若这一步做得不够好的话, 那么要学好这门课程就很难, 而且会对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若干影响。 所以, 我们要热爱这门课程, 增强对它的热爱。 当然, 初中生喜欢哪门课程, 哪门课的成绩就会好些。 所以, 老师在上化学这门课时, 应当努力让学生热爱这门课程, 如何让学生更关注这门课程, 是我们所要破解的难题。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 老师们主要讲解原理, 不关注和学生的交流。 学生无法及时与老师交流,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隐藏的问题。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样的一种交流能够让老师们更好地明白学生在想什么, 这样才能让老师弥补不足之处, 从而可以让老师更好地传播知识。

(二) 同学们很少做化学方面的实验, 学校也不能及时地补充与更新器材。

我们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全方位地取得进步。 因此, 学生不仅要获得原理知识、实践等方面的锻炼, 而且要提升。 要学好化学这样一门学科, 不仅要了解原理知识, 实验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事实却是, 老师们只告诉学生原理知识, 只在学生面前演示操作, 对知识点的考查采用卷子的形式, 并不让学生进行操作, 这样事实上并不利于学生进步。 另外, 一些实验操作所要求的设备学校并不能很好地提供, 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 而且有些器材设备十分落后, 学校不能及时更新, 这样一系列缺点都不能让化学这门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 仅是让学生明白原理是不够的, 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中更好地体会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这样才能让化学这门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以提出的问题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分析它存在的意义

就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导就能取得我们所想要的一种效果。 首先, 它能提升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度。 上课的时候, 老师应就所要教的内容提出些许好的假设, 让学生参与, 师生可以更好地交流。 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对于如何很好地解决难题, 学生能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学生的热情度会有所提高, 使得老师更好地传授知识。 其次, 这样一种教导学生的方式, 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提高和进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倘若我们使用这样的教育方式, 使得课程变得更有趣, 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空间思考问题。 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 最后, 在实践操作中, 老师们可以运用这一方式, 提出若干假设, 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取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四、以提出的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的方式, 以及在实施时采取的一系列办法

(一) 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很好的整理和安排。

这种新型的教导学生的模式, 所要做的是老师们要设计若干好的问题, 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很好地运用。 因此, 老师们的问题好不好显得极其重要。 对于问题的制定, 老师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针对每一个学生, 问题都会不一样。 这样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能更好地参与。 当然, 我们的假设不可以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 当然, 如果问题提得好, 则学生会更热爱化学这门学科。

(二) 我们所设置的假设也要和与化学的实践以及具体的操作联系起来。

在教导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识点的时候, 要更关注实践及具体的操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并且, 学校及政府要重视实际的操作, 及时更新补充化学设备。 当然, 学生也可以采用反推的方法得到答案。 而且, 学生可以在不断操作中发现存在的不足, 取得更大进步。 因此, 把这样一种新型的方式和初中化学课堂相联系, 可以提升学生的热情度,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得到更大进步, 并促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我国初中化学教育所隐藏的问题及其目前状况, 分析以问题为主的模式的优点及用处, 使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育,以问题为导向

参考文献

[1]康永军, 苏东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问题驱动式学案设计的实践[J].天津教育, 2012 (12) .

[2]肖雨珊, 冯华平.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J].科学导报, 2014 (21) .

上一篇:思维导引下一篇:24点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