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教学模式

2024-07-07

小学数学新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新教学模式 第1篇

一、优化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进程适度性

(一) 整体把握, 突出重点

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保证教学主线的方向, 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性和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时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可以保证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全面完整性.突出重点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强化学生对数学基础工具的熟练掌握, 保证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促进知识的迁移.要有效防止教学主次不分, 避免次要知识点占用过多时间的现象产生.例如,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重点要放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上, 对于两者的属种关系只需复习式的一带而过便可.

(二) 有效整合, 保持连贯

知识认知体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 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 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一个新系统.小学生受智力水平、学生能力的限制, 本身的总结概括能力就较弱, 如果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杂乱无章的分割, 就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和知识认知体系形成的障碍,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须研究课程内容, 了解知识的内部联系, 有效整合各部分知识点, 将整个课程教学变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小学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认知体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 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可以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由三角形面积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避免学生只会套用公式, 也将两个知识点有效整合起来, 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

(三) 联系实际, 提高实用

教学的真正魅力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唤醒求知的意识, 鼓舞探究的欲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能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授课内容创设富有情感、生动形象、蕴含启发的氛围, 让学生以生活的态度去接受它、探索它, 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计算课的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 学生机械式的重复练习会逐渐消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障.教师就可以将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提高其接受教学的积极情绪.例如, 创设“我去上超市”的情景, 学生在50元范围内如何购买到全套的学习用品, 学生通过对事先假设的学习用品的单价和整套学习用品的数量进行思考, 提出各种有效的分配方案, 如怎样安排能买到最多、怎样买最省钱等,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保证了数学价值的最佳体现.

二、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结果实效性

(一) 在课堂理答中求发展

1. 鼓励表达, 但不盲目追求人气.

学生在课堂理答过程中会提出多种个性化解读, 教师应鼓励他们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以保证其求知的良好情绪.但学生之间是存在客观差异性的, 思维能力不同, 对问题的思考和反应速度不同.教师不可为了盲目追求人气指数就忽视了对这一部分学生积极思考的鼓励, 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问题, 重视问题的思考过程, 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促进数学再学习.

2. 关注错误, 在激励中加强反思.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在课堂理答中, 很多学生会出现回答不清、回答不完整和回答错误的现象, 教师就不可为了盲目追求答案的精准, 忽视学生错误价值的挖掘.错误总是有原因的, 可以是学生方面的错误, 也可能是教师讲学的错误.教室就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 及时反思教学环节,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地纠正, 在激励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亦要进行适当的教学策略调整, 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 网络平台基础上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即以主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 以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因其情境性、学科综合性、任务驱动性、活动探究性、反思递进性特点, 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而在数学教学中被普遍认可和应用.加之处于信息社会的现实, 将网络与数学主题教学相结合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主题.下面以一实例具体讲解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学主题教学模式的开展:

1. 主题的选定.

教师从教学角度考虑学科需要、课程安排、资源环境特点, 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为基点, 结合学生兴趣、生活实际问题解决的需求, 选定六年级的“纳税”为主题.

2. 过程的实施.

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筛选、重组等一系列活动.例如, 可设定是什么层面的“什么是税?什么是纳税?”模块、为什么层面的“为什么要纳税?”模块、怎么做层面的“怎么样纳税?”模块.

3. 结果的总结.

教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总结、展示, 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 指出资料收集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相互讨论、指导、点评中实现纳税相关知识的强化, 知识面的拓展, 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第2篇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基本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1、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分析数学元素,整理数学信息,探求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用完整、具体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对本堂课不必解决的问题可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此环节确保人人参与,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1、学生提出有价值(与本节课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变化、发展、直至得出结论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一般问题可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集思广益,合作交流,教师点 拨,顺势引导,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人,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取最优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1、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巩固学生学会的知识,并能做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这个过程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新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但必须当堂完成作业。对于开放性的题目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四、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评价体验,课堂小结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的驻足点。

1、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对本堂课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较好的中差生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3篇

一、前言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大行其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小学生成为配角。教师满堂灌,小学生被动的记忆,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并不快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建立信心。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灌输教育的摒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秉承新课改的精神,从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入手,构建数学快乐教学的新模式。

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与其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欲望。例如有老师在讲授“时、分、秒的时间认识时,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小学生猜,谁猜对了会有奖励。谜语是“三人赛跑,有矮有高,能走没脚,会说没嘴。每天都用到,让我们上学不迟到。”这样的谜语,小学生基本都听过,也知晓答案。于是很多小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钟”这个谜底,这时候老师对积极回答的小学生进行表扬,然后适时导入关于“时、分、秒”的知识。再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分数大小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小学生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概是: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孙悟空化缘得来一个西瓜。唐僧说,给八戒西瓜的三分之一,给悟空西瓜的六分之一,八戒马上表示反对,他要吃悟空大的那块。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让小学生想一想八戒到底是占便宜了,还是吃亏了。然后导入分数大小的教学。

2、有效提问、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将会激发小学生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苟言笑、比较严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小学生不敢回答问题,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训斥,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致力于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面带微笑,声音平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演和鼓励,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学生:“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在这样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挥;同时,教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进行嘲讽和斥责,要慢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和勇气,直到其说出正确答案。例如有的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知道1米50厘米=1.5米,这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假设壮壮和鹏鹏两个小朋友在比身高,壮壮140厘米,鹏鹏1.5米,你觉得哪个小朋友高,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单位换算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极大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3、增强体验、满足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年纪小,形象思维差,对一些理论或者抽象的知识难以形成有效的认知,这也是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小学生通过动手练习获得体验,在“做数学”中得到成长,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吸收,也会提高小学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数学单位知识时,小学生对一毫米到底是多长存有很多疑问,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捏住一枚2分钱的硬币,让另一个学生从其手中抽出硬币,第一个学生两手指间的空隙就相当于一毫米的长度。再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算一算,从学校大门口到教室的距离是多少,看谁的方法最简单、最准确。有的小学生从学校正门口走到教室,数一数一共走了多少步,然后用教师给的尺子量出自己一步的距离,将二者相乘就得到正确答案;有的小学生先测量一下自己一分钟走多远,然后算一算从正门到教室一共走了几分钟,将二者相乘也得到了正确答案。在这样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乘法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采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融合声音、图片、视频与一体,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工作来演示一些知识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教师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挑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手段,真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第4篇

一、“预习导航—问题诱思—分层训练”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 研究范畴

“预习导航—问题诱思-分层训练”教学模式研究, 其研究范畴起始于学生的“课前预习”, 最后指向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既要求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途径、策略等, 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 把学生预习的结果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这种把学生的预习情况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并构成教师课堂教学范式的系统研究, 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源自实践的实证性资料。

(二) 实践价值

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如何使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等。这种教学新模式力图构建一套以学生预习为基点, 以分层训练为依托的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

二、“预习导航—问题诱思-分层训练”教学模式概述

(一) “预习导航”环节

要求强化学生预习环节,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做, 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是提高学生求知欲从而提高预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每一节课下课前将下一节课预习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去预习、研讨, 通过查阅资料, 做适量的基础练习来检验预习效果。备课组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要对每一节课的预习工作如何实施进行研讨。预习的问题设置形式要多样化, 如:提纲式、问答式亦可采取作业前置的方法, 不管用何种方法, 在上课前一定要检查预习情况。

(二) “问题诱思”环节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前预习中产生的疑难和新旧知识点链接矛盾的地方, 启发学生的思考, 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 为后面的解疑提供了依据。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难题, 或上课时我们有意创设的难题, 就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来加以解决。讨论解疑是我们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的舞台。学生在和谐、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经验, 探讨、剖析渗透在知识和问题中的观念、思想、思维方法, 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使课堂讨论真正达到实效, 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 “分层训练”环节

要求练习的设计力求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形式多变, 有层次性, 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理解和掌握, 并充分发挥例、习题的作用 (如适当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 , 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 使他们逐步养成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练习之后, 师生共同批改检查, 对作业的正误优劣进行当堂评价, 使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达成目标, 有效解决了知识缺陷累加的问题, 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有利于优生的发展。

三、实施“预习导航—问题诱思-分层训练”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 学生预习现状的分析及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方法, 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 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教师层面也应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 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

(二)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对教师教的资源和教的过程的设计, 更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预习成果出发, 注重对学生学的资源和学的过程的设计。“以学论教”, 探索“能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三) “预习导航—问题诱思-分层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

根据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来设计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分层训练,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感想 第5篇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这半个学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酣态可鞠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第6篇

第一,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操作,把初步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特點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现行教材内容,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小学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特别在初步的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文具盒、课桌等的四条边,再让他们量出四条边的总长,让学生自制长方形活动框架,通过拉一拉、比一比、算一算,得出图形的周长。接着提供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一刀剪开,剪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再进行拼图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省去了教师的不少讲解,演示时间,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条件,促进了他们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第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传统的数学应试教育,学生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感到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而真正的小学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丰富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贴近实际生活,让小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求”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

第三,进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新时期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开放可使学生从多向的解题策略,多维的问题答案,多元的条件设置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使学生发出奇思妙想,生成出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有效发展,通过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设计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的激荡中创新。例如教师在教学求长方形纸盒的表面积时,可设计如下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提供每组一个长方体模型和长方体,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他们想到的方法全部写出来,再分组讨论说说列式前的思考过程,最后全班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有着许多独到的想法,在这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请学生说说每条算式的含义及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许多学生产生了灵感,他们发现:在求长方体表面积时,有时用先求侧面积再加两个底面积的方法更为简捷。最后让他们用自己理解并喜欢的方法再练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从练习结果看,全班学生不但正确列出了算式,而且大部分学生想到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组织教学,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得到了自主发展。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第7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首先, 在情景教学中激趣.小学生, 特别是中低年级儿童, 乐于听故事, 听儿歌,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 运用讲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 我在讲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一) ”时, 开课伊始, 我给学生讲了动物园开运动会, 小兔拖拖和拉拉忘记了自己站的具体位置这个自编故事, 从而吸引学生回答出“第几组第几个”这种说法, 以便为教学“数队”打好基础.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 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一问, 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 我便顺势利导,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其次, 要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比较差.有的学生容易只把兴趣停留在数学情景的乐趣上, 不去思考, 偏离了主方向.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师讲课时, 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演示、启发性的提问等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课堂教学要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 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坚持“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 教学效果最好, 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 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的,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调动所有孩子参与讨论, 做学习的主人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

2. 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 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 只有熟悉大纲, 吃透教材, 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 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有些课程内容学生是可以利用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一课时, 学生在对已有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这些基本图形的掌握后, 我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准备了用纸剪好的客厅平面图 (组合图形) , 先让学生独立探究,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最后找同学到黑板演示并讲解自己的方法.有的同学运用的是分割法, 有的同学运用的是添补法, 还有的同学用的是拼凑法,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解法, 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分割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简单, 同时要考虑哪些问题?添补法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这样他们从初步解决问题的喜悦中走出来, 投入到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的探究中, 使学生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 解题方法越简单, 同时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明确添补法的计算方法.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 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 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3. 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的活跃不是局限于表面上的活, 而是使学生的活动在有条理、分层次的知识探究中进行.通过多种感官参与, 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 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 学生积极性就高, 教学效果就好, 特别是针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和观察物体的教学, 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 因为大多数学生想到用测量的方法, 所以, 我放手让每组同学画出大小, 形状不同的若干三角形, 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 并求出它们的和.最后发现, 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其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还有的学生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组成一个平角, 或者把三个内角折在一起 (折时要注意平行折, 把一个顶点放在对边上) 发现也能组成一个平角.我在巡视中看到采用后两种方法的同学在实际操作时拼成平角的三个角中间有缝隙, 也就是两个角的边不重合, 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质疑的表情, 我就把这种情况让同学们讨论分析, 最后明确有的是因为剪下的三角形的边不直, 有的是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时折痕不平行于底边.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参加实践, 所以, 学习兴趣很浓, 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就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通过这样的活动, 将操作、观察、思维结合在一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 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小学的中高年级, 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的预习, 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 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通过预习, 学生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 预习中实在读不懂的知识内容, 能让学生确定课堂上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什么地方, 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精力更加充沛, 同时也使各自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不仅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消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而且能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此以往, 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质疑、主动探究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 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质疑的契机, 教给质疑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 大胆放手, 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质疑思维, 教会学生质疑, 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学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 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 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只有较好地吃透、吃准关键字、瓷、句, 把握好其要义, 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掌握数学概念, 突破数学问题的瓶颈.

例如, 研读一道习题:森林音乐厅要开音乐会, 共有76个座位, 每张票15元, 已经卖出42张票.剩下的票每张卖12元, 最多还能卖多少元?由于刚刚学习了估算, 有的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答, 这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题意, 解题时才迷惑,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理解“最多”的意思, 是指剩余的34张票全部卖出去, 可以卖多少元, 是要考查两位数乘法.在很多数学问题中, 都会出现由于学生没读懂题意导致解题错误, 或是没读懂一些概念而不理解, 造成学习数学困难.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养成看图、看关键文字、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一些直观性演示以揭示新知外, 要在适当时候穿插安排带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本插图和看关键文字.如, 在教学概念“质数”时, 要及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文字, 并强调其中的关键字“只有”, 引导大家讨论, 使学生能区别“有”与“只有”, 更好地理解概念.

论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教学 第8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小学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 是学生知识基础形成的重要环节, 会对小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构成直接性的影响。同时,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强调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课堂教学应体现生本理念, 提升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巧妙的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结果。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采用教师灌输或填鸭式的方式, 教学效果平平, 不适合小学生此年龄段的心理需求, 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应选择迎合小学生心理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玩、好奇心较强等, 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情境式教学和生活化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定能激发小学生兴趣, 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 有效教学的成果颇丰。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实施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应将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 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 根据小学数学内容来设定相关情境, 能够打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 能让小学生充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消除师生间的芥蒂, 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更多的数学知识, 是有效性课堂开展的前提条件。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时, 首先师生要进行互动, “同学们, 今天早上都是几点起床的?”小学生们都各自回答着, “知道时间是利用什么工具来表现的吗?是钟表, 那么钟表是有什么构成的呢?今天带领学生们认识一下钟表。”其后, 先找2个学生, 让学生分别扮演分针、秒针, 而教师则扮演时针, 通过三个人代表的表针类型进行轨迹的移动, 在训练的过程中锻炼小学生的识表能力。

2. 提倡生活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数学问题, 超市购物、保险、银行、企业等等, 若没有数学的存在, 就无法形成庞大的数据世界。为了增强数学知识的说服力, 应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 能够辅助教学, 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数学教学,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洞察力与观察力。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时, 教师可以模拟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场景, 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当出现类似的生活场景时, 小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相关知识, 增强对数学知识点的巩固与福利。以超市购物为例, 准备书、本、钢笔、铅笔、粉笔等道具, 并对各类道具进行明码标价, 找3名学生进行超市购物场景的模拟, 其中1名学生扮演收银员的角色, 另2名学生是顾客, 针对整个购物过程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参与生活化场景创设的同时, 也有利于增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 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生活常识。

3. 提倡多媒体式教学,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名片, 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新时期, 为了实施有效教学, 应将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可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 借助多媒体中所特有的图片、文档和Flash动画进行数学课堂的优化, 能够紧紧抓住小学生的特点, 提升其对数学教学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平台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态,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前教学方案的设计, 将课程教学内容利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多媒体平台, 想学生展示多种四边形, 然后提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利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完毕后, 教师通过多媒体将五者的关系图表现出来, 能让小学生对各图形的关系一目了然, 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各种图形特点的复习与补充。

新时期, 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应用其中,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兴趣, 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摘要:数学, 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本文着眼于小学新课程的要求, 探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阐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孟繁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分析[J].赤子 (中旬) , 2013, 8 (8) :299.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 第9篇

一、教学时教师应充满激情

教师进入课堂必须充满激情, 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让自己对教育事业, 对数学学科, 对学生的爱溢于言表, 以此感染学生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吃透教材, 把握知识的难度, 设计学生的激情。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激情、语言艺术, 难易恰当的提问及其他教学手段去调控学生的激情。教师作为“引导者”, 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引人入胜的课堂艺术, 灵活地运用方法和手段设置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作为“主角演员”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 营造和谐、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高效、高兴地学习。

如我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 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这节课咱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学生一听说做游戏自然高兴极了, 说:“老师, 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 老师不用计算就知道这个数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好奇心, 学生都抢着说出很多较大的数, 力求难住教师, 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 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学生对我真是佩服极了, 认为教师计算能力太强了。但也有不相信的学生, 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 结果还是和教师判断的一样。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 纷纷问道:“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有什么妙招呀?快点教给我们吧!”这样使学生主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课程开发

数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数学课程开发能力。因为教师的一个社会角色是“知识的源泉”, 要使流向学生的这股清泉永不枯竭, 新鲜甘甜,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而且, “以其昏昏”, 怎能“使人昭昭”。为此, 教师必须善于依据特定的教学情境, 根据实践应用,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数学新课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如同游泳一样, 要在水中学会游泳。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在教学中还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教学“周长和面积”后, 我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买了一套住房, 要进行装修,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们帮忙解决, 你们愿意吗?”学生一听有几个问题要请他们帮忙解决, 都跃跃欲试, 热情顿时高涨。我把每间房屋的长和宽告诉学生后, 请他们算出每间房屋各是多少平方米?这套房共有多少平方米?用边长60厘米的大理石铺地需多少块?每块大理石30元, 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在客厅和餐厅的吊顶四周装上石膏线条需多少米。这些题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及兴趣。

三、合理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灵魂

数学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 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起点。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疑问和惊奇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创设激疑情境, 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问的心理特点, 围绕知识关键点、巧妙地创设情境, 设置疑问, 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愉快, 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年、月、日”时, 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生活的问题:“奶奶去年过15个生日, 而奶奶的孙子去年过第16个生日, 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接着, 我让学生看书思考, 鼓励学生说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 给学生释疑。这样, 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营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环境 第10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数学问题分析研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教师、学生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本来是好事, 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上课要有高度的注意力, 跟随老师上课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课件太花哨, 反而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漏任何痕迹, 更不用严加管理学生, 课程导入时必须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 内容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前后4-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 课前由小组成员收集和加工信息, 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 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

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 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 通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他们不仅仅会从书本去获取知识, 在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中都可以获取知识, 尤其是课外书籍, 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 操作与相互探讨交流,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 通过有目的的, 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 成为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的关键。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营造教学新环境

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 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 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 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 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 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 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 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用语言表述出来, 而是需要在本质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表现为能对具体数学对象进行识别和概念推到归类。奥苏倍尔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新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教师要把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改变传统文化观念构建生活化教学环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 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 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必将扼杀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 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门重要学科, 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并运用于教学中, 有独到的见解, 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数学学习中, 有算式, 算理的运算与推理, 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 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 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 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 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 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 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新方法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76-01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计算数学是一个启发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思维定向单一,启发的潜力巨大,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方法,学生就会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科学、简便的计算方式向学生传授,启发学生运用数学计算规律找出简便的运算方法算法,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有关要求,教材在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更多的设置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经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计算内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有着广泛的口算空间,可以自然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的思考,从而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巧妙融合。

在口算教学中,口算结果的正确性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口算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灵活选择口算方法,让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与思想,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合理引导,使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巧妙融合。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44 +38”时,学生想到了以下下这样几种方法:

1.个位上数字4加8得12,写2进1,十位上相加得7,加上进位1是8,个位十位合起来是82;

2. 40 +30= 70,4 +8 =12, 70 +12= 82;

3. 44+ 30= 74, 74 +8= 82;

4. 40+ 38=78, 78 +4=82。

综合来看,第一种方法是用笔算的思路来进行口算,而后三种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采取“分解”的思路进行的。通过交流调查发现,前面两种学生用的较多,这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后面的两种方法是怎样想的,引导这些算法进行了概括总结。本以为学生已经完成的很好,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出了这样一种方法:44 +40= 84, 84 -2= 82。显然这个方法非常新颖,很有创意。于是,我在肯定这个学生的基础上让大家都来用这种方法试试,学生通过尝试交流很快明白丁哪来的40,为什么要减2等,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逐步掌握了这种算法,知道了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二)采用多样化的口算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对学生来说单纯的口算练习是枯燥无味的,采用多样化的口算练习形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口算的效果。口算练习时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形式:

1.口算比赛。让学生在书上口算练习题的后面直接写得数,比赛后组织校对、评价。

2.看口算卡片直接写得数。教师一一出示,学生依次写出得数,最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

3.看口算题直接口答。让每个学生白己先口算一遍后再指名口答。

4.听算。教师念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听算结束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听算的结果。

二、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课程重视估算,主要原因在于估算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且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有人统计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因为许多实际问题并不要求十分精确的结果,只需对结果的范围作出大致的判断,估算能便捷地解决问题。另外,估算是数感的表现,能促进数感的发展。尽管对较大数的计算呵以用计算器方便地完成,也可以不厌其烦地用竖式计算,但是,能不能估算、爱不爱估算对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估算较差的人倾向于精确计算,而精确计算的方法单一,结果唯一,思维比较呆板,数感较弱。估算较强的人,在估算时会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思维比较开放,数感较强。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推断处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 +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如果不在这个范围,计算肯定出现了错误;再比如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 2800,那么39 x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

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要加强笔算能力的培养

笔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笔算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算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建立算理与算法的沟通,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计算的过程。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在教学笔算的过程中已经充分重视学具的利用,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具,使学生通過操作学具,经历数学计算的过程,感悟计算的规律原则和技能技巧。操作能启动思维,推进思维,是应用直观手段抽象出符号语言的过程。在我们的计算课教学中,那些抽象的计算原理和计算过程正是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计算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OL].小学教学设计网;2011.

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索 第12篇

1. 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 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 要不要创设情境, 创设怎样的情境, 是用情境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 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 等等, 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我认为,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 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 等等。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 我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 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境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 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 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 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2. 算理的强调是必需的, 但算法的指导不可缺。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 不懂得算理, 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 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 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引导学生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并通过智力活动, 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如教学“分数除法”时, 教师必须首先明确, 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 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

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 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 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 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 影响了计算能力的提高, 因此, 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 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 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3. 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 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 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 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在多样化的算法中,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 有些方法是无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 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我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 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 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 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思维, 以人为本, 才是对传统的突破。

4. 繁难的计算是没价值的, 但日常的基本训练不可停。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 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 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因此, 基本的计算训练必须要强化。我们在教学中, 第一, 要激励学生, 消除浮躁心理, 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第二, 要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计算, 避免学生急于求成, 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 每堂课都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 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 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 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5. 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 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新课标》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 《大纲》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 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 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 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 计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 学生是非常欢迎的, 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 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 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 偷偷地使用, 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但作为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 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 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 对学生所学口算知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 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 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 计算器的使用不可以取代学生的笔算。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我们要充分用好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以上的几个关系, 不断优化计算教学,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教学, 使学生的计算学习既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参考文献

[1]叶柱.用生命活动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由一节计算课教学引出的话题.小学.教学:语文版, 2001.

[2]孙永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刍议.中国教育, 2004.

上一篇:导学案设计的几点体会下一篇:光电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