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2024-07-31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精选12篇)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艺术设计,高职学校,工作过程化,研究

0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家及行业的高度重视, 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艺术领域平面、包装、室内外装饰、设计施工指导第一线岗位需要,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备完成设计创意制作、企业策划、施工效果图绘制与设计表达, 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任务的能力, 胜任艺术设计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行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近年来,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 逐渐摆脱以往本科教育的“浓缩型”模式, 从而更加地体现了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紧贴社会需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现代设计观念, 新工艺, 新材料, 新技术, 提升专业品位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培养。特别是在教学观念上从过去注重以理论和审美素质为支撑转变为理论与审美素质和实践技能均衡发展。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又符合目前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 这些年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国外的职业教育改革由来已久, 特别是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上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德国卡赛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 (Pref Gerhard Mathias) 经过多年的研究, 在专业工作室的结构、任务、培养目标等方面颇有建树,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面临的问题

1.1 生源问题

文理兼收的生源, 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 势必增加专业人才培养难度。

1.2 教学问题

1.2.1 传统教育模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 虚拟、概念性的设计案例训练, 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差距很大。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技能, 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缺失。

1.2.2 缺乏经历的教师。

对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清楚, 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而忽视创意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学生能够设计作品, 但无法满足实践岗位中客户所要求的效果。

1.2.3 轻职业素养。

很多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导致学生重技能而轻素养。然而在企业中往往更看重职业素养的养成, 这种差距是无法在短期解决。

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工作过程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 横向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

2.1 重构课程体系

对艺术设计专业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 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校企共同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领域课程体系, 最终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将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学实施。

2.2 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构建与组合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3.1 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 工作过程化, 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做中学, 学中做”将项目案例引入课堂, 每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任务, 要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任务驱使, 使学生掌握制作全部过程, 进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2.3.2 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践, 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 边干边学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 提高专业设计技能, 方便就业, 实现专业办学与企业、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按任务的复杂程度, 将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 转为典型案例, 构成教学情境, 按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实施”等教学主题单元, 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五大步骤实施教学。

融教、学、做于一体, 理论和实践实教学紧密结合, 在真实环境中强化专业设计技能, 掌握职业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

2.4 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实习平台

2.4.1 建设具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 满足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校内实训基地。

可将外部企业引进校内, 或建立生产性设计工作室。充分体现专业性、真实性和生产性, 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入专项工作岗位环境进行学习, 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的管理考核制度, 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素养及职业能力。在“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下, 由于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紧密地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 学生与企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和企业、社会的直接交流, 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地磨炼。同时, 在“项目化”工作室中学校是教学与市场的桥梁, 它起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 这对它实行“企业资源学校化、学校资源企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 节省了企业的研究经费, 使校企得到“双赢”。同时“项目化”工作室教学使课程性质更具职业化, 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职业方向,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学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 也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另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制作得到一定的锻炼和价值的体现。

2.4.2 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在企业锻炼中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 共同开展工作岗位分析, 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 确定实践环节教学目标, 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工作技能的要求遴选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 将实训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 按照“做中教, 做中学”的原则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以“综合素质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校企共同制订集技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训大纲, 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2.4.3 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 提升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不仅是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深入, 更重要的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将实践教学与真实项目设计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学会真切感受真实项目的具体要求, 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的关键, 也是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所欠缺的地方。同时, 对学生未来职业定位进行了确定, 以满足于如:广告设计师、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师、包装印刷设计师、展示展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行业职位。其职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装饰设计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印刷企业、室内装饰公司、园林工程公司、城市规划等行业部门。使教师对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方向更加明确, 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切合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 效果非常明显。

3 结论

总之,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 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 两者兼顾, 才可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蓉珍, 谢日星.职业教育关于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8 (6)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以“用”为本学科定位教法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专业群。然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诸如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其次,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在设计色彩创作中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而且有益于扬长避短,避免雷同,形成创作风格。要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觉力,教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视觉媒介传达感情的过程,艺术的发生需要有观察对象时产生的某种感触,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感触尽情地表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案教学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图案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训练装饰设计技能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培养能够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通过对自然形象的加工和变形训练,达到培养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也就是不断提高想象力和创作力。只有掌握了这个基本原理,才能在专业中对任何具体设计进行变通。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存在着轻视或忽视图案教学的现象,人为地造成了图案教学的薄弱和质量滑坡,严重影响或制约了专业设计水平的提高。

在新形式下职业院校艺术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专业人才,学生们不可能像纯艺术院校学生那样长时间的造型训练、色彩训练,和纯艺术的创作。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训练,强化和提高自己的创作构思能力,增强表现能力,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和技巧操作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在三年制高职的图案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搞好图案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积极调动学生兴趣,在鉴赏中不断汲取传统图案精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传统图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各类视觉艺术门类潜在发展之动力。从古老彩陶艺术上的装饰图案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人类那无穷的想象力与巧夺天工的技艺结合是多么默契与生动。在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图案设计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如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敦煌艺术;威严神秘凶猛冷酷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形象生动有趣、造型古朴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建筑装饰;唐代的唐三彩、陵墓雕刻;以及元明清的青花瓷等各个朝代丰富的装饰样式和图案面貌;还有广为流传的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皮影、蓝印花布等朴素自然、活泼亲切的民间艺术;以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

努力引导学生经常沉浸在这些精彩的图案艺术中,将会潜移默化的促使他们产生更多更丰富的设计灵感。因此,借鉴优秀的图案艺术,不失为引导学生学习好图案设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才能在现代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通过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设计出属于我们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现代图形。

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写生与造型变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和学习能力之后,我们就会对图案设计的审美与形式产生一定的兴趣。审美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判断与欣赏。而这种判断与欣赏是遵循一定的形式来进行的,形式是图案的造型以及它的构成规律,如图案的格式、平衡、对比、韵律等。一幅形式感很强的设计作品,那一定会具备较好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又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大自然是美的,也是艺术的源泉,这是因为大自然中蕴藏着自然的创造魅力、合理完美的结构和丰富而奇特的梦幻形式。而图案也是以自然作品作为灵感启发的源点。因此需要一定的写生训练,通过写生收集资料,仔细观察所要描绘的自然形象,从不同的写生角度得到不同的形体特征,从中加以总结,为图案变化打好基础。针对高职艺术生基础稍差,造型能力欠缺等特点,可以多从基础与单一的对象开始,如一片叶子、一个花瓣或者一根羽毛,它们的许多纹理都可以作为图案变化的资料。写生是图案的基础,通过写生训练提高学生的变化能力,抓住对象的特征,选择最动人的姿态、最适宜的角度进行描写,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写生的目的就达到了。

紧接着是造型变化训练,也就是用装饰的艺术语言对写生所得的自然形象进行加工和美化,经过一定的艺术处理,把自然形象变化成装饰图形,这是图案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必要的临摹训练和针对性的造型训练,使其能体现出设计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具有个性的表现意识,它不仅是图案学习者的设计思维培养,更与设计实践工作的创新性相吻合。因此,如何进行变化就成了图案教学中的焦点问题。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的变形,是抓住具象形态的总体特征进行提炼、归纳与简化。许多图案设计之所以让人激动,让人难以忘怀,都因为它有成功的造型,如著名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设计,就是较为成功的现代范例。而传统的图案中,汉瓦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造型,也是极具代表性。造型成功与否,夸张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课上要不断让学生找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同学之间要经常互相评价,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可增进浓厚的学习氛围,又可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从而更好地进行图案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能力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图案课作为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曾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就是要把这几乎要被遗忘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何来创新?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去感受周围的事物,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激发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新发现。想象不但可以描绘看到的,还能描绘心里所感受的,这就是艺术想象力为设计所带来的无限生命。每个人都有想象力,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把理想、观念、精神用想象的思维转化为视觉图案的能力,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将想象与意念形象化、视觉化,这是创意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进度的情况,通过多向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图案作品,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把自然原形通过想象力创作出吸引人的图案,这既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取得平衡的一种关系,也是人的创造走向丰富过程的反映,缺乏想象力必然无法产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出的图案必然陷入雷同、僵化,必然成为拼拼凑凑,被手法和法则框死的毫无意义的图形。另外,在技法的表现上也应加以创新,除传统的点线面变化外,可根据造型的需要,适当增加如擦、刮、皱、褶、印压等肌理效果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图案设计的创新与现代意识使创作的图案锦上添花,富有韵味。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 在高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 是毕业生成为技能型劳动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 可以把以前所学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 (工程材料) 、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综合运用到设计中去, 起到巩固、深化、融会贯通及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运用有关参考资料、图表、手册、规范及有关国家标准规范, 掌握设计一个完整零部件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既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我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用的设计课题一般是减速器的设计。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涵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学的主要内容, 且其类型和原始数据灵活多样, 有较完善的手册、图册等教学资料。课程设计原来的做法是安排2周专用设计周, 时间紧, 任务重, 基本上安排几个同学一组, 头一周计算工作量大, 不少学生为赶任务, 经常加班, 甚至通宵达旦, 十分劳累, 思考时间少, 一出现问题马上就问, 甚至每个系数的选择、每个结构的确定都问, 过分依赖教师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急于求成, 比较马虎, 存在着“完成任务了事”的思想, 设计时喜欢照抄照搬。学生计算错误往往要到课程设计结束后, 教师批改时才能发现。由于某部分的错误, 如传动比的分配, 带的受力分析, 涉及整个设计的准确性, 学生的成绩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另外一、两个教师辅导一个班学生, 全班4 0多位学生争相提问, 教师要不停地答疑讲解, 疲劳不堪,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 在不减少学生设计任务的前提下, 我院课程设计的准备现在采用“分散式教学”法, 即在学期初将《设计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设计任务主动结合每章的内容学习, 利用整个学期的课余时间结合平时的学习教学进度边学习、边设计、边计算、边完善设计任务。指导教师在课后安排几次专门辅导时间,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平时严格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主动学习, 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 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 (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与组合设计、键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核) 布置为课外作业, 也可以作为例题在课堂上讲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通过批改部分课程设计作业, 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敦促他们及时纠正。

3、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

课程设计的任务为减速器设计, 采用“带式运输机”为整体内容, 从运输机给出基本数据作为减速器设计的依据。设计成果以“图”和“书”的形式表达, 设计工作包括: (1) 拟定、分析传动装置的设计方案; (2) 选择电动机,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 (3) 传动件的设计计算。即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计算, 两根轴的结构设计、校核及选用轴承、键、联轴器、箱体的总体选型计算、减速器的润滑密封等; (4) 绘制总装配图 (A 1) 一张, 轴和齿轮零件图 (A 3) 各一张; (5) 编写15页~20页设计说明书1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应分段进行, 以有效地控制课程设计进度和质量。课程设计过程主要包括设计计算、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根据设计计算, 绘制传动件等, 设计轴上其它零件和机体及附件, 标注尺寸) 、绘制装配图 (编写技术要求, 对零件编号, 填写明细表及标题栏等) 、绘制零件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六个阶段。每一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要认真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改正, 学生必须在没有原则错误和指导老师许可的条件下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

4、课程设计的设计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专用的设计周进行, 周数通常为两周, 集中完成这样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 不仅时间紧, 工作量大, 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基于此, 近两年我院均将传统的“集中式”课程设计改为“先分散后集中”的教学模式。所谓先分散后集中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开始讲述《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部分内容时, 就把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就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

课程设计、设计计算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键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核等;至于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绘制装配图、绘制零件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答辩等, 则集中在课程设计专用周进行。由于这种先分散后集中的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设计计算基本放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期间, 所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较好地完成课程设计, 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到扎实培养,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实践也证明, 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 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获得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5、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原有的课程设计周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全部结束后, 且一般都在期末的考试前, 学生要一边复习一边搞设计, 如果考试科目很多, 因而学生就不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上, 出现了应付课程设计的现象。为改善这一状况, 我们现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不但从培养计划上体现了办学特色, 而且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课程设置, 体现了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充实内容、提高效率、突出特色的原则,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车辆工程专业又被列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色, 并在2009年调整为一本招生专业。专业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极大改进,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层次明显提升, 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毕业生符合社会需要, 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车辆工程专业实验室也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和机械工程实训中心评审中获得了好评。由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组成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捷能车队从2009本田节能竞技大赛的120余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 获唯一最佳技术奖。

4、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已将所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 构建了与理论课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技能培养型实验教学新体系, 但仍需不断改进与调整。现代汽车本科教学实验的教改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 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索, 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 魏珠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

[2]马敬峰, 鲁保富, 陆开宏.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92-

[3]林萍华.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想[].中国大学教学.2002, (9) :20-21.

[4]银玉兰.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 0 0 7, (6) 9 1~9 2.

[5]徐理勤, 杜卫, 冯军等.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96-99

[6]袁剑波, 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7-140

化建设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积极进行学分制改革, 推行素质化教育。改变高校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 增加人文社科类的公选课,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 (如茶艺, 国画艺术欣赏, 儒家哲学, 太极等) , 邀请大师级学者或教授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等。培养校园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积极作用, 更多更好的造就出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

3.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是高校的主体, 也是文化的主要继承者。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 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的修养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一定要去系统的学习中国文化史, 关键在于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有计划地去听人文讲座, 积极地参加学术活动, 学习人文课程, 置身于人文精神文化氛围中, 频频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 也就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校园中的校风校训, 景观景致, 建筑雕塑等一般都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需要大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用心去体会。

3.3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展。文化的核心和生命是创新, 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需要继承者们不断的去创新。抛弃其自身的糟粕, 舍去并改造与时代发展不利的因素, 吸收其他文化的有利因素, 在发展中创新,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第1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德, 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根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学历:大学本科。

上接第292页

的做法是把专用设计周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后, 让学生把其他课程的考试做完了, 再来进行本次设计。

6、答辩与评分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 为全面真实地评定学生课程设计成绩,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更多受益, 应认真组织和强化答辩环节。答辩时, 首先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想, 设计优缺点和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等,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设计图纸, 采用面对面的问答方式, 直接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相应的表达、分析和判断能力, 较准确地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特别要注意的是, 虽然课程设计题目及数据不尽相同, 但仍有较大的模仿性。有少数学生不求甚解, 盲目抄袭, 对设计过程的计算和结构一知半解, 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请人代笔, 指导教师要通过答辩来发现这方面的问题。

7、小结

为了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课程设计前期准备、设计任务布置、设计过程、设计时间、创新能力、答辩与评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思路和措施。相信随着这些改革思路和措施的实施, 将会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显彬.机械设计基础[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袁祖强, 倪受东, 齐新丹.“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标准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 (13) :247-248.

[3]梅瑛, 李瑞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山西科技.2008, (2) :56~57.

[4]杨红, 任成高.浅谈高职院校设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必要性[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8 (5) :138~139.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第5篇

赵惠怡

(大连职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33)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方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分析该方向现行的课程设置,提出“以岗设课、以赛促学、以赛代考”的教学模式。按照“室内装饰设计”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各类“实战式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将“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企业中的岗位对接,实现学生在准备竞赛的同时深刻理解和熟悉相关工作内容;竞赛成绩与实战式课程的考试成绩相通,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学技能、比能力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室内装饰;课程设计;职业技能竞赛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技能竞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科研成果之一(编号为:JD059)

作者简介:赵惠怡(1978-),女,山东临邑人,工学硕士,大连职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管理干事,计算机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管理。

按照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是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计算机艺术设计制作与应用技术,能够进行二维图形图像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专业人员。[1]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涵盖平面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网站设计等多个方向。

室内装饰设计是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流就业方向。擅长室内装饰设计应用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装饰装潢、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及室内工程等公司工作。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懂得造型表现、室内外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企业形象基础设计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夯实美术功底,提高美学素养,熟练掌握Auto CAD、Photoshop、3DS MAX、VRay等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方向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一)现行课程设置

针对上述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方向岗位能力要求,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明确设置了美学素养、AutoCAD建筑设计基础、Auto CAD建筑设计高级、Photoshop平面设计、3DS MAX基础、3DS MAX动画、3D特效、VR渲染技术等必须的专业课程。

1.美学素养课程。此课程讲授传统人体素描及人体解剖的理论和基础,色彩与设计应用、色彩的审美、色彩与环境的关系、色彩与光的关系、色彩的色温、色相、饱和度、互补色、对比等色彩学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色彩的感知、色彩的情感、色彩的配置、色彩的运用、色彩表现的应用技法。

2.Auto CAD相关课程。讲授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及Auto CAD软件在建筑设计、建筑制图方面的应用。学生能够利用Auto CAD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能够利用Auto CAD软件绘制三维建筑图。

3.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讲授Adobe Photoshop软件的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图像编辑、通道、图层、路径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图像色彩的校正、各种特效滤镜的使用、特效字的制作和图像输出与优化等方法和技巧。

4.3DS MAX相关课程。讲授3DMAX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重点讲解常用建模方法、材质编辑、灯光、摄像机、渲染、动画、复杂特效等基本操作。使学生具备使用3DMAX处理二维造型、三维模型、动画效果,并能够将此技能综合运用到网站设计、媒体传播、广告、动画设计中。

5.VR渲染技术课程。讲授VR渲染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初步摄影与VR渲染的能力。

(二)现行课程设置的不足

按照现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课程的.安排,大部分专业课程按照软件类别区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就是对不同软件的单独学习。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授课教师们只需考虑自己的教学任务情况,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讲授自己课程的内容。可以说,课程之间的交叉不多,软件间的综合运用较少。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任务后,没有综合应用的经验,还需要在工作岗位进行二次学习和培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方向课程设计的改进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在原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根据“室内装饰设计”岗位工作任务需求设计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就了解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职责和任务。为完善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室内装饰设计”方向学生的学习质量,建议对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做如下改进。

(一)集中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软件操作课程”

“室内装饰设计”方向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操作类软件有:美学素养、Auto CAD、Photoshop、3DSMAX、VR等。在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可以将这些软件学习中必备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在第一、二学期,按照原教学计划课时的三分之一,配合已制作完成的相关微课程,利用“颠倒课堂”的方式完成基础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校、在家都学起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设定安排各类“实战式课程”

在学生完成集中安排的基础课程和必备的软件操作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就大体掌握了“室内装饰设计”方向岗位工作任务的必须操作技能。这样,在第二、三、四学期,可以利用“颠倒课堂”教学中省下来的三分之二左右课时,按照“室内装饰设计”岗位的不同工作任务安排各类实战式课程,如:室内制图、家装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

在实战式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综合应用AutoCAD、Photoshop、3DS MAX、VR等软件,这就在最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这些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学习效果再次拔高。笔者相信,经过若干个实战式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模仿设计,快速上升到创新设计的新的层次。

(三)设定岗位职业技能竞赛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愿意加入“室内装饰设计”行业的学生势必渴望能在学校学习中就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实现零培训直接上岗。在此,如果将“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企业中的岗位对接,根据室内制图、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任务需求来设计竞赛题目,可以实现学生在准备竞赛的同时深刻理解和熟悉“室内装饰设计”岗位的相关工作内容。建议为这类学生设计如下竞赛项目:

1.室内制图大赛。为考察学生掌握建筑制图的基础知识、建筑AutoCAD绘图技术的应用能力,大赛可以设定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建筑室内装饰施工图(平面图、立面图、顶棚图)。

2.家装室内设计大赛。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室内设计”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大赛内容可以设定为:根据给定的平面原框图制作平面布置图,然后绘制三维室内场景,渲染输出3D效果图,再将效果图进行明暗、色彩等视觉效果的调整,形成至少两张不同视角的最终效果图,同时附加一定字数的设计说明以及设计思路。

3.家具设计大赛。为激发学生设计创新潜力,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在3DS MAX软件的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大赛内容可以设定为:根据大赛的主题,学生挑选任一空间家具作为参赛项目展开设计,通过独创性和人性化要求创新设计可生产、具有实用性的家具作品。提交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效果图、局部效果图、设计说明等方面。

4.公共空间设计大赛。同样,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空间设计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大赛内容可以设定为:学生在大赛方案指定的区域内选取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要求设计作品要符合大赛要求的目标。赛后,提交方案设计说明书和效果图。

当然,除了在校内开展技能竞赛之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为参赛的学生进行指导,奖励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在竞赛中实践,在竞赛中提高。

(四)互认竞赛成绩与实战式课程的考试成绩

职业技能竞赛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要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实战式课程内容又来源于岗位工作任务。这样,“实战式课程”的开设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设置为“以赛代考”的考试制度提供了良好契机。学校可以采取实战式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直接认可相关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成绩的方法。即,除了对竞赛结果进行名次评比并给予奖励外,还要将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进行科学量化后计入相关实战式课程的期末分数中。

三、结语

“以赛代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赛代考”是实际工作的模拟,学生借此可以透彻理解“室内装饰设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范畴;“以赛代考”能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学生在享受技能竞赛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还取得了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总之,“以岗设课、以赛促学、以赛代考”的教学模式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学生在完成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也顺利完成了学校到职业岗位工作的过度。让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深度触碰了岗位内涵,通过竞赛了解了企业。这种模式也创新了职业院校原始的考核制度。相信,如果这种模式被完全渗透到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会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起到显著作用,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艺美术;图案设计;教学

一、概述

图案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1928年提出:图案是构想图。它不仅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是创造性的计划,也是设计视线的阶段。 根据其表现形式则分为具象和抽象之分,具象图案其内容可以分为花卉图案、风景图案、人物图案、动物图案。《辞海》艺术分册对“图案”条目的解释:“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构造、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

《图案设计》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是一门衔接素描、色彩等课程与专业课的一门过度科目。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同学们增进艺术修养,拓宽艺术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对该课程乃至艺术设计专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教学模式陈旧

现在很多高校的很多课程依然循规蹈矩的的教学,按部就班的将学生放置在课堂,脱离了市场这个大环境。这当然与该校的教学制度及老师有关,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上课,方便教学管理的同时,使同学们失去了外出到市场大环境学习的机会。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应该再像小学、初中那样规规矩矩坐在课堂上,而是多与社会接触。比如《图案设计》这门课,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临摹一些古建筑上的传统图案;可以去一些墙绘公司参观,去现场观摩墙绘师怎么绘制墙绘图案的过程;另外,还可以分组去超市进行包装图案的考察。

(二)比例失调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理论和实践环节比例更加倾向于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同学讲什么是二方连续,什么是适合纹样等,并让学生按课时去完成作业,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占用整门课程课时的四分之三以上,关于实践环节仅在课程的最后简单讲一讲,做一做,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图案设计》这门课程,乃至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学习怎样去将这门课程去运用到实践环节,比如,户外传统图案的写生等内容可以穿插到整个教学环节,以便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增进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学到了专业基础知识。

(三)学生对课程及原有教学模式不感兴趣

教师应该分析学生之所以这么做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研究问题所在:是这门课程太枯燥还是自己讲课存在问题,应当在实践教学中,琢磨学生到底想上什么样的《图案设计》课,如何使学生慢慢接受这门课程 ,摆脱原有低头看手机的习惯,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去分析、研究。寻找根源,并根据高职同学的专业基础及自学能力的评估,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课堂教学。根据这些情况,另外在开设该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所学专业课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使其带入到课堂上来。

在我国国内,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高职院校开设产学合一模式教学模式,开展产学一体化教学。比如旅游产品设计专业,可以开设师徒制课堂,聘请一些手工艺人或是公司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并且在学校开办工厂,让工厂进入校园,使得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入学后,进入一定比例的理论学习之后,转入基础课程的学习、软件的学习,同时学习木工技术、焊工技术、数控机床操作的能力等综合技术能力,培养出一个毕业后立马能上岗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使其成为广而精的技术型人才,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侧重点的培养其专业特长。

省内外很多高校的一些优秀案例就值得我们学习。例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当地的陶瓷文化底蕴,近些年开设了陶瓷专业,从许昌的陶瓷发源地禹州市神垕镇请来当地有名的师傅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校完成正常学习后去神垕陶瓷厂进行实践操作,毕业后可以从事本行业的工作。又比如,广州市南郊大学城南郊的小洲村,是一个千年古村,也是一个旅游之地。小洲村因其毗邻广州各高校,同时靠近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很多师生利用传统图案设计手工制作的的小手工艺品在这里的店铺出售,还有很多设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这里开小作坊(陶艺作坊、手工布艺、纸艺坊、木艺坊等),将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图案等专业技能运用到手工制品上来,使得他们的专业更加紧密的联系市场,让中国的传统图案也得到发展和传扬。

三、结语

不论是国外的二元制教学模式,还是国内正在趋向成熟的一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培养技术型人才,更加倾向于技术的运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进行改革,并且一定要区分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侧重点在于研究。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在紧抓当前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础上,不忘专业基本功练习的同时加紧实践练习,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图案设计》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其中一门很重要的实践基础课程,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一定要增加专业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下的技术型人才。通过教学改革,使得该门课程在教学将上有一个新的提高,使得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胡美馨刘颖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国双元教育http://edu.qq.com/zt2011/dgsyzjy/

[3]http://wenda.so.com/q/1407865530724488

[4]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3Ex_jb5gsXuMT6xs3ZioohePnLe3maL7kAIqmfIh6NSqAUNuY1Pvphv6zH8y-bMg-8KF7j2odJqaWImSdhDcgK

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发展 第7篇

1.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英文对应词是“models of teaching”。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我国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因此, 我们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 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1.2教学模式的分类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表现, 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 具有多样性、可操作性、整体性和灵活性, 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因此, 教学模式的分类及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如按教与学的关系分为:传递与接受式教学模式、自学与辅导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按发展历程分:古代朴素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教学模式、杜威教学模式等。

1.3教学模式的要素

教学模式可以从教学活动中进行提炼、抽象和归纳。但这种基本范型在不同环境下如何才能被多效组合, 那就必须了解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要素, 以及这五个要素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2.1生源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类型。为了提高我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最大限度的扩充生源的群体结构特征, 也必然引发一个多样化的生源结构, 即其生源不应该仅仅是高中文科艺术毕业生, 还应该包括应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毕业生, 普通高中的文理科毕业生等, 以满足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艺术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的需求,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不同的艺术设计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正逐步扩大的同时, 如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都依赖于生源, 经过生源因素分析后发现, 只有正确看待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生源能力的多元智能、以及生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源质量、结构及特征都将成为教学模式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2.2社会需求分析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高校扩招影响,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相当多的中专校升格为大专院校, 大学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快速增加的阶段。据有关数字统计, 2000年107万, 2001年114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达到了338万, 2006年413万, 2007年495万, 2008年559万, 2009年毕业生达611万, 高职教育的发展, 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全国高职招生46万人, 2005年招生268.1万人, 10年增长了5倍。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按同比例增加, 这势必导致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 而高职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本科与中专的上挤下压, 本身的竞争力较弱, 就业问题相当严峻。

在人才需求市场上, 目前一方面人才供应方每年有大量人才毕业, 寻找工作岗位遇到困难, 而另一方面, 很多企业到处寻找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人才供需双方存在需求错位等现象, 只有缓解社会需求与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的距离、促进职业更新与教学改革协调发展、搭建企业与学院共同发展的桥梁, 才能走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出路。

2.3师资队伍分析

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不但拥有艺术设计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 能应用于教学中去, 而且还要更加熟悉设计、生产、施工一线的技术革新、设计一线实践经验和处理设计复杂问题的能力, 还要掌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并且它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我们把脉前进的动力所在。开发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将会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规律与其它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具有统一性, 但也同样具有个性。

3.1完善体系的建构, 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保障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现代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系统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如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掌握, 便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只有在真正的问题面前, 学生的学习才会产生;再如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 让我们看到更多学生的能力闪光点, 为教学多样化、成才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 在多种新成果、新理论的支持下, 深刻的揭示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运动的规律, 以此构建新的操作模型。

3.2双主模式的建立, 体现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交流本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交流性、创造性都很强的专业,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单靠教师的灌输是无法满足职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因此, 越来越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尝试练习 (体验) 的重要性, 让学生有一个积极介入学习的机会, 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中理解知识, 发展能力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等, 在这种良性的氛围中和谐发展。

3.3现代技术的支撑, 赋予教学模式鲜活的表现力

高职艺术设计伴随着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 而逐步走出了自己专业的特色和风格, 其极强的可视性、感染力、时效性、流行性等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越来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 (主要指以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通信网络) 突破教学时空, 拓展教学信息资源, 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 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等。因此, 在教学模式发展的过程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现代化也为教学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条件。

3.4校企合作的深入, 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下,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是由学校承担, 但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又保持一定距离。因此, 为了适应市场、社会、企业、学生、教育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 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要在进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 把学校从办大教育中解放出来,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 引入企业、引入社会的实际需要, 通过工作室的操作方式, 完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实现角色的快速转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第8篇

一、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化

作为新兴专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和传统学科不同, 专业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学习具有学习资料的形象性, 专业知识更新的快速性、前沿性, 特别强调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实践操作性、专业创作与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性等特点, 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导, 理论教学服务实践为目标, 并始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在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 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开展灵活的实践课程教学。

1. 严格教学、做好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课件,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职艺术学生普遍存的艺术鉴赏能力较低、艺术审美能力较差的特点, 要求专业老师在课前花大量时间认真备课, 广泛收集资料和经典优秀作品, 做好PPT课件。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特点是图片多, 形象资料占有绝对数量, 因此, 在教学上应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教学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课堂情景, 实现理论知识与形象范例展示相结合。讲授过程中精理论知识, 重案例分析,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意灵感的激发, 重点分析经典设计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和分析, 让学生感受设计的创意, 并结合实际来分析, 使学生在具体的分析中培养能力、提高设计和欣赏水平。知道什么是好设计、大创意, 知道好设计作品的标准。教会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学习或模仿优秀设计的方法。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外, 还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日常设计思维的训练, 创意很多的启发来源于生活或者把生活的经验进一步转化成设计作品,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细心的观察, 要求学生把平时的好想法用小本子记载下来, 这样时间长了创意就会越来越多, 以至于在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不至于被创意困扰。

2. 积极探索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

除了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外, 还应该进一步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主张将讨论法、模拟仿真实训等带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法是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 鼓励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交锋。讨论法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教学, 互动的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当然学生的初级想法不够成熟, 但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去积极引导、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实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讨论, 思维被打开, 由一个创作理念演变成多个创作系列, 完成实训课题便成为顺其自然的事。为了更好的与工作实践结合, 针对于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 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或地方资源, 让学生做仿真案例实训,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仿真案例的设计要求, 组织学生通过对仿真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方案及解说方案的能力, 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综合运用软件能力。学生通过这仿真案例实训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积极性, 可以激励他们参与同行的竞争, 知道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只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 鼓励他们。

3. 教学相长, 重视历届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总结

重视往届学生作品积累, 特别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对比总结研究, 可以有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供教师深入教学研究使用。通过教师及时地总结历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当届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 并把历届实训作业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体会历届学生的设计水平, 通过这样做很好的激励了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要求。

4. 建立广泛的交流平台

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社会性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学习上, 而应设立另一个开放、社会化的课堂, 引导学生主动接触课堂外的前沿知识, 因此利用现代信息科技, 建立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 对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增强其实践能力, 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种平台:

(1) 信息交流平台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整体实践能力的目标, 必须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和开展多样性的学术活动, 创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等资源建立一个关于艺术设计的校际间信息交流平台, 收集国内外最新设计资讯, 及时发布设计大赛、作品征集等信息, 并通过组织校际间联合展览、举办设计论坛等活动, 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2) 资源平台

搞好校内的资源平台建设, 通过自己组建资源库的方式, 向广大师生征集实践成果和作品, 以资料库的形式予以保存, 作为教学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应做好最新工艺和设计趋势的材料收集工作并及时向学生展示, 随时引导学生紧跟市场和潮流, 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

(3) 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两个方面:建立实践课的教学配套设施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设计专业本身, 要求学生能够接触并了解一些工艺流程。实践课环节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并进行开放式管理,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实践的内容和方式。

(4) 师生交流平台

除了上课师生之间的交流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平台。现在网络聊天在学生中十分流行, 教师应主动加入其中, 发挥网络“校外课堂”答疑解惑, 这是弥补师生距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交流沟通方式具有方便、及时、快捷等特点, 应当在各高职院校中进一步发展这种交流平台。

二、实践教学手段多样化

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外, 实践教学的实现手段还应该是多样化的。

1. 狠抓实训练习, 提升学生手绘和上机操作能力

好的创意不是停留在脑中, 而是表现在画面上的, 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具有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 因此, 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外, 还必须注重学实训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认真研究各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合理安排理论讲授课时和实训课时, 在安排实训课教学时, 专业教师应认真准备实训题目, 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训题目来做, 在实训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手绘能力和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主动去动手, 同时启发他们在动手中怎样结合前续课程。学生按照实训题目设计完成后, 有条件的话, 教师认真的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点评, 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讲出作品中的优缺点, 然后是教师总结,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创作及制作过程中能够清晰思路, 在以后的创作中避免出现以前曾经出现过的失误。

2. 积极参加或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赛是检验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比赛。比赛的奖励机制, 可以极大鼓舞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比赛, 可以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成就感。除了参加正规组织比赛外, 教师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模拟比赛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绘图速度和审题能力, 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 将学习环境与工作情境统一, 建立“工作室”培养模式

对高职学生来说, 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个模拟的职业岗位环境训练, 才能保证毕业后立即适应工作环境。为了使学生真实体验企业工作状态, 可以成立校内工作室, 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每门实践课程均与企业实际项目结合, 以合作企业为依托, 引入大量真实项目, 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带领下参与制作, 并以真实项目标准要求、考评。让学生直接面向市场, 从而提高实战能力。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 应该主要着眼于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启发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生对设计任务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及职业道德, 在业务上培养学生对实践项目的适应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成长, 并在课程结束时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4.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与广告公司、报社、文化出版、装饰设计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岗位技能实训基地, 这些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项目案例和实战项目, 而且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场地、设备。学校同企业进行合作要注意合作方式的多样性, 可以是学校委托企业派遣一线设计人员进入工作室兼职授课或指导学生创作实践, 这些一线设计人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艺术设计的行业要求和规范;可以以学校或工作室名义与企业洽谈承接项目, 并吸收学生参加, 联合创作, 通过技能训练和实践项目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更能增强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还可以是接收优秀学生赴企业参加生产项目的创作实践或制作生产。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通过使用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以及参与企业生产制作劳动, 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机投入工作, 如果条件成熟, 工作室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要求, 与其签约, 对学生实行联合培养甚至定制培养, 通过以上几种合作方式, 为学生打开了实践之门, 学生通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学习, 增加了学生和企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也为教师打开了交流之门, 通过与一线创作人员的交流沟通, 可以加快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同时还为企业打开了合作之门, 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高校基础。

总之, 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实践技能是刻不容缓的, 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技能培养, 应该首先从实践教学的改革开始。只有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用科学的精神, 实现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 艺术设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高职艺术专业人才持续升温, 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社会实践能力弱的现象, 造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教学方法死板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 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想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实践教学实现手段的多样性。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苗秧阎玉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2]左晓琴:探讨“双证”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J].教育与职业, 2007, (4) .

[3]李征: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改革的策略[J].传承, 2009, (3) .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浅析 第9篇

近些年, 国家有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趋势, 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的高等院校, 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人才, 在大陆的教育体系中属于专科层次, 一般学制是三年甚至二年, 也有部分高院校在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后允许开办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体现以下几点特色:首先, 基本上与高等大学院校相比, 只是比较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其的具体应用情况。其次, 注重学生在掌握的单一技能的同时, 如何更好地融合多种技能, 注重其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再次, 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以及与人合作的水平,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 往往需要大家团结合作, 需要互相帮助, 互相交流, 这是一个提升学生的高效方式。

高职院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短期内不可替代, 国家人口基数大, 就业面广, 人才构成比价多样化的形式, 决定着国家应着手注重更多高职院校的发展, 应建立独特、有针对性、可发展性的发展模式, 深入结合国家职业发展目标与学生的艺术类的特色专业相融合, 开创高职院校的发展标准与细则, 将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模式形成完善的培养模式。在这反面, 应加强对国内外高职发展模式的学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教学形式是如何开展的。例如, 澳洲国家的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潜能素质与综合基础素质的融合培育, 一般进行模块化教学, 进行案例的学习与总结, 教会学生研究实践市场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实践激情, 鼓励学生的创业热情, 让那个大部分学生能够学、用相结合;德国在高职院校的设计上比较注重视对残疾人、外籍人士以及妇女的培养, 对其进行资助, 让每一个人都能接收平等的教育, 能够立足于社会, 还有许多国家,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采取补助措施, 鼓励其艺术的创作与模仿, 对其学费进行减免, 鼓励学生将其作品进行展示, 鼓励其授业热情。

二、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高职职院校结合国内、外院校的发展特色, 应在适应中国整体教育环境体系下, 走一条综合性、开放性以及创新性的发展之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反面改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首先, 要意识到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面定向为正规与非正规两方面;其次, 学历的认同上也要推进两条道路, 分为正规与非正规;再次, 将单一的就业教育推进产与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 就是大力发展特色专业的特色教学模式, 使其成为院校发展基石, 例如,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 就需要研发新型的教学模式, 以此适应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保证当代社会人才构成的多样化, 促进人才的专项、特色发展, 将满足劳动力上的全面需求为导向的, 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各类教学专业发展模式应主要以就业水平为导向, 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优势, 也是支撑其走下去的基本保障, 思想、模式、教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方面需要后期逐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进。其中, 艺术设计是众多高职院校培养科目中的一个专业, 不同于其他的文、理科发展模式, 在教学体制方面需进行改进, 使其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要, 要着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创造和艺术表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上, 还是倾向于运用传统的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特色以及综合水平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年一度的“艺考”被广大考生所推崇, 艺术生的光环与后期人生走向决定了艺术类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在此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等专业也就迎来了较高的入学率。但是, 随着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到来, 市场上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并不是那么紧俏, 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艺术设计类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趋势, 与普通专业相比, 要求更高, 大多数学生一毕业并不能面临良好的就业趋势, 使其压力增大, 也威胁到高职院校在此类专业的招生情况,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应改革高职院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学模式, 将学与产想结合, 立足于市场需要, 培养一批批真正的艺术设计类专才, 例如, 一般有广告设计、策划以及美术编辑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 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艺术文化氛围, 才能解决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

针对社会对实际应用型的艺术设计需求越来越高, 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以及其专业技能的掌握度, 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整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注意其产学的结合, 例如, 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设计的教学模式。

1、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就业相结合

针对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 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上提出高职院校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主动适应地域、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力改进办学质量和条件, 进行特色以及大众专业的调整、设置。根据现代化市场发展的要求, 在培育相关一系列专业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重点专业, 辐射全社会的各行各业, 使其面向地域、行业以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只有这样, 才是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就业趋势相结合, 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率有保障, 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长效发展, 持久有序的为国家提供艺术设计类等一系列专业人才, 这是高职院校洞察国家政策方面, 适应现代化就业需求的重要体现, 是高职院校适应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2、优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 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

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有一定的结构比例的, 有侧重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知识的掌握需要特定方法。例如, 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一定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课程设置, 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 只用这样, 学生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上才能更加积极主动, 有热情, 才能投入进去, 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例如,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环节上, 注重“学校-公司基地”的产学相结合培育, 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在客场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机会, 加强其在社会上的实习与应用,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才能学以致用, 才能做到课程结构的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因为要适应公司基地的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 必然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方法, 使其适应当下需要, 与此同时, 创新的思维模式也将得到激发, 就会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辨与创新性, 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能够保证国家人才需要, 也是促进学生自己的能力提高, 也完善提升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教学机构, 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大学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特等技能、技长的培养, 多种模式相结合, 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科目是其培养的特色方向, 针对学生的发展特色对其进行定向培养, 应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发展模式, 让学生学有所长, 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尹健君.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 2008, (2) .

[2]江水明.浅谈当前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成功教育, 2007, (11) .

[3]张龙专;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第10篇

一、课程的教学现状

无论我们花多少篇幅去讲述设计素描课程的重要性, 但真正在教学中去贯彻体现, 却往往让许多青年教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并没有经过一系列专门、系统的专业训练。再者也就是有过短暂的素描靠前培训。由此可见这部分学生的素描基础可谓是零基础,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觉得无从下手。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各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日益激烈, 许多学校不得不降低分数线以保证招生数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者, 应该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要求, 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据学生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一个明确地、较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单一, 基本是教师为学生摆设好静物、简单交代对此次描绘对象的表现需要达到何种程度, 之后便是学生进行机械性的练习。练习对象大多是从简单几何体到复杂静物, 从石膏像到头像再到全身像的传统素描训练顺序, 在整个过程中忽略了设计素描最重要的创意训练。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甚至不用进行任何思考, 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课程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的建议

突出《设计素描》课程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应该改变思想观念, 端正态度, 尤其是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重新审视自己权威, 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要积极的关注。以免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厌学、乏味的情绪。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这门课程。课堂中, 教师要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从观察方法上就采取以我为主的主观意念, 设计素描提倡的观察方法是变传统的“让我看”为“我要看”。其次, 鼓励学生从所有可能的角度去观察变现对象, 角度不同、光线不同, 也会产生对形态不同的感受。

改变传统素描的思维定势和训练模式, 综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不同, 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素描, 即“扬长”, 还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弥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之间的“代沟”, 深化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更新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对设计素描这门课程充分的理解, 在重视技巧训练的同时, 也要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的表达训练。构建一个开放、动态、有序的综合训练方法系统, 活跃课堂气氛。另外, 目前还存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脱节的情况, 教师教学应该理清思路, 深入思考设计素描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凸显契合点使多门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学真正融入到教学中, 应明确一个理念, 就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训练学生仅仅只会客观的去观察和表现肉眼看到的物象, 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表达内心里“看到”的世界。创意造型训练是设计素描教学体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增加解构与重构、意象性思维的训练, 通过对物象的模拟切割, 训练学生形态美学、想象和三维空间的基础能力, 使学生能用简洁、纯粹的视觉语言去表达复杂的结构。在日常教学中, 除了训练学生对传统素描中具象物体的表现以外, 还应当着重加强对抽象概念的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命题, 要求学生用结构素描、变现性素描或者其他多种形式去表现一个抽象的词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成为设计素描课程一个最大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的设计造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应改革课程期末的考核评价方式, 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还是教师通过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进行评分或等级。这种方式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素描表现技能结合,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评价。然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教师在期末可采取命题考试的方式, 如“四度空间、消逝的时间、浓浓的乡愁”这样一些跟时间、空间或者情感有关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题材进行素描创作, 可限制学生使用线条、使用某几种特定的几何形状或者使用明暗关系等去表现, 最后结合学生作品中体现的基本技能和创意去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鉴赏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种学生参与情况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设计专业以传统的素描基础为铺垫, 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 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和发现抽象的形态;关注物象造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的有机结合, 启发想象空间, 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经过提炼与归纳, 形成理念的形态, 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 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 重树新的形象, 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最终通过对设计素描课程的学习, 应该达到以下四个目的:训练综合表现能力, 训练快速表现能力, 培养形态审美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学习到设计素描, 得到造型基础训练, 并带动提升专业设计的能力培养, 促进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造型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素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当下市场中相关专业岗位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构建适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体系, 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设计素描教学出发, 对学生以造型基础训练带动专业设计的能力培养, 从而促进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设计素描,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魏天德, 王冲.《工科工业设计素描教学革新》[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2) .

[2]张春梅.《浅谈高职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3]倪晴.《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继承与变革》[J].才智, 2010年35期

[4]庄伟涛,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3) .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前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正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在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方法也随之成为高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课堂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对接,笔者在多年职业教学及职业教学管理工作中探索了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方法,以下加以论述。

一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是将专业设计课程、模拟设计项目、教师指导三者相结合,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一个设计项目,制作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就是利用本课的教学的内容(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教学演示、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指导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入公司岗位工作的情境,学生在课堂生学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真正的实际设计项目,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这样,使高职教学与实际工作有了初步统一的结合,学生所学内容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公司的再培训时间。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各环节的始终。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不仅仅是最后一次的毕业实习,而是在校期间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参观实习等。使学生在实践的气氛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现就分四个层面来分析、探讨高职一体化教学方法问题: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分解、归纳为若干单元,单元知识与技能实践技能相结合,发挥理论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并通过任务制作办法进行考核,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得系统掌握。二是确立设计项目任务,设计的任务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尽早接触岗位技能,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三是设计市场的调研,通过对企业的实态,设计现状的调研,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的状况,掌握科学的定位设计方法。同时,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四是设计项目实践,学生经过市场调查后,就得顺理成章的展开设计,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首先利用相互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进行草图练习,尽量挖掘学生的创意思维。然后进行正稿制作,在这个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方面,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二 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并结合技术特点搜集相应的案例。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来渗透设计理论知识,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同时可以配合讨论法、任务驱动法、任务拓展训练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广泛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引导学生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大力培养。

三 电脑设计课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思维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不同,艺术设计教育最终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为工业化成产服务,最终要服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所以教育的方式也要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它与美术教育相比,在专业设计的创新方面就有很大差距,在设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要有独特性,作品不能千篇一律,平淡无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林家阳教授提出了:“设计教育、设计文化与设计创新。”的思想。电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对电脑操作技术过分依赖,认为学会了电脑软件就可以搞设计,这是错误认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电脑永远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象笔和尺子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学生在学校只学软件操作技术是不全面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电脑制作课程必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操作技术又训练创新思维,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后,教师与学生的讨论是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创新,才能作出好的设计作品。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产品,而是生命,原创更是设计的生命。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运用好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完成任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设计效果与设计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通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同时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缩短了学院所学的知识与岗位技能之间差距,使学生毕业之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职业素质,是学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顺利就业的保障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吴锡莲.浅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论模拟工作过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10,16.

[2] 陈妮娜.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电脑教学的思考[D]. 东北师范大学.2009,05,01

[3] 郎华梅.服装专业行动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研究[J].创新教育. 2009,06,158页.

[4] 刘妤.电脑设计基础课的专业性教学方法初探[J]. 艺术探索.2007,02.

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混合学习

一、教学设计概念简述

教学设计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设计最初源于美国哲学家杜威,他在1900年提出建立“桥梁科学”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二战后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的迅速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60 年代,系统论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最终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基本成形。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过了20多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国内外教学设计分析

1.对于教学设计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提法。国外学者加涅在1992年提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肯普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史密斯、雷根在1999年提出“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瑞格鲁斯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国内学者乌美娜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从以上观点看,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是对教学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的。

2.教学设计自始受到系统工程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中,教学设计理论及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理论及其模式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以行为主义认知学为基础,该时期教学设计强调以教为中心,注重分析学习的先决条件、行为目标及分解教学环节。第二时期仍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总结吸收对了对学习内部过程进行分析这一特点,对教学内容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第三时期,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本时期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内容具体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第四时期,教学设计强调教学并重,强调学与教互补、齐头并进的设计。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

3.国内教学设计研究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教学设计理论及模式是沿着国外的脚步进行的。第一时期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从国外介绍引入国内,翻译和介绍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时期,在90年代初期,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试验。该阶段对教学设计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第三时期,9年代末,国内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突出。何克抗教授提出了“学教并重”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网络教学设计与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促使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逐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热点。

三、高职英语教学课堂设计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课堂有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众多学者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课堂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如基于建构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混沌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慕课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等等。在众多教学设计中,基本反映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轨迹。综上课堂设计,大致有几类。

1.以行为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来进行训练。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此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鉴于语言需要不断的练习,需要教学设计中强化学生练习过程中的积极反应,并给予反馈,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知识学习方面,如句型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句型的拓展应用。

2.以认知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认知理论关注学习者本身,重点强调学习者认知的构建和组织,强调学习者固有认知结构和外部学习者内容之间的关系。高职高专英语学习具备自身特点,因此认知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要求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充分了解,根据高职高专英语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强调方式的训练。此外,认知视角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高职学生厌学、求学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也是认知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关注的问题。

3.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建构理论实际是认知理论的分支,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索。相对来讲,教师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也强调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情境的创建。并要求把情境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学生利用固有的知识结构探求新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除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外,更注重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基本遵循情境创建-探索学习-评价的模式。高职英语教学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基本逐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建外部情境,指导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帮助学习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的评价反馈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当然,建构理论下的教学设计也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情境,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创建。

4.混合学习应用为基础。当前,英语教学处于变革时期,由于互联网等外部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学设计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完善,教学设计不单单以某个理论为主要基础,而是取长补短,汲取各种优势不断完善,并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教学设计发生了重大变革。而是把课堂与课外资源,线上线下学习,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课前与课后学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多种模式多种资源整合起来。如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就是很大的突破,课前阶段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指定练习。课上教师对学习课前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及评价,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内化。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汇报。既强调知识的内化过程,也重视情境的创建。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上一篇:气动措施下一篇:古代东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