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2024-07-27

医学影像检查范文(精选12篇)

医学影像检查 第1篇

1. 提问要有目的性

1.1 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

教师应检查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

1.2 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旧知识是很重要的,这是引入新知识的切入点。教学的成败与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对于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学生却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提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答得上,这当然好;二是学生答不上,这也有好处,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1.3 培养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使用专业术语来表述医学影像检查操作过程,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脑中有形,胸中有数。

2. 提问要有针对性

2.1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难易有别。

提问对象是指教学时的教学对象,也就是全体学生。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学生能力的高低,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让更多的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尽量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然后让学优生补充、解答。这样,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学习水平不齐的实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学优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2.2 围绕重点、难点,设计提问。

恰当的提问能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使学生不再是被“填喂”的鸭子,而有了自己的问题,能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能抓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教师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知识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3. 提问要有启发性

3.1 提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趣的问题具有吸引力、凝聚力,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师提有趣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启发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的一些提问是带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不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使学生盲从。当然“是非问”有时是必要的,对一个问题学生很可能答错时,“是非问”就显得很重要,但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使他们养成顺口作答的不良习惯。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就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既能给学生质疑、讨论、实践的机会,又有强化、反馈、校正的作用。这能在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使教学氛围变压抑为活跃,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巧妙的提问还能使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调整、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优弱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必修专业课程, 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十分紧迫。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介绍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 第2篇

头部急诊增强 Emergent Head Enhanced Scan头部平扫 Head Routine Scan

头部增强 Head Enhanced Scan

眼部平扫 Orbits Routine Scan

眼部增强 Orbits Enhanced Scan

内耳平扫 Inner Ear Routine Scan

内耳增强 Inner Ear Enhanced Scan

乳突平扫 Mastoid Routine Scan

乳突增强 Mastoid Enhanced Scan

蝶鞍平扫 Sella Routine Scan

蝶鞍增强 Sella Enhanced Scan

鼻窦轴位平扫 Sinus Axial Routine Scan

鼻窦轴位增强 Sinus Axial Enhanced Scan鼻窦冠位平扫 Sinus Coronal Scan

鼻窦冠位增强 Sinus Coronal Enhanced Scan鼻咽平扫 Nasopharynx Routine Scan

鼻咽增强 Nasopharynx Enhanced Scan

腮腺平扫 Parotid Routine Scan

腮腺增强 Parotid Enhanced Scan

喉平扫 Larynx Routine Scan

喉增强 Larynx Enhanced Scan

甲状腺平扫 Hypothyroid Routine Scan

甲状腺增强 Hypothyroid Enhanced Scan

颈部平扫 Neck Routine Scan

颈部增强 Neck Enhanced Scan

肺栓塞扫描 Lung Embolism Scan

胸腺平扫 Thymus Routine Scan

胸腺增强 Thymus Enhanced Scan

胸骨平扫 Sternum Routine Scan

胸骨增强 Sternum Enhanced Scan

胸部平扫 Chest Routine Scan

胸部薄层扫描 High Resolution Chest Scan胸部增强 Chest Enhanced Scan

胸部穿刺 Chest Puncture Scan

轴扫胸部穿刺 Axial Chest Punture Scan

上腹部平扫 Upper-Abdomen Routine Scan中腹部平扫 Mid-Abdomen Routine Scan

上腹部增强 Upper-Abdomen Routine Enhanced Scan中腹部增强 Mid-Abdomen Routine Scan

腹部穿刺 Abdomen Puncture Scan

轴扫腹部穿刺 Axial Abdomen Puncture Scan颈椎平扫 C-spine Routine Scan

胸椎平扫 T-spine Routine Scan

腰椎平扫 L-spine Routine Scan

盆腔平扫 Pelvis Routine Scan

盆腔增强 Pelvis Enhanced Scan

骶髂关节平扫 SI Joint Scan

肩关节平扫 Shoulder Joint Scan

上肢软组织平扫 Upper Extremities Soft Tissue Scan

上肢软组织增强 Upper Extremities Soft Tissue Enhanced

肘关节平扫 Elbow Joint Routine Scan

腕关节平扫 Wrist Joint Routine Scan

手部平扫 Hand Routine Scan

髋关节平扫 Hip Joint Routine Scan

膝关节平扫 Knee Joint Routine Scan

踝关节平扫 Ankle Joint Routine Scan

下肢软组织平扫 Lower Extremities Soft Tissue Scan

下肢软组织增强 Lower Extremities Soft Tissue Enhanced

足部平扫 Foot Routine Scan

血管造影和三维成像

头部血管造影 Head CT Angiography

颈部血管造影 Neck CT Angiography

心脏冠脉造影 Coronal Artery Angiography

心脏冠脉钙化积分 Cardiac Calcium Scoring Scan

胸部血管造影 Chest CT Angiography

腹部血管造影 Abdomen CT Angiography

上肢血管造影 Upper Extremities CT Angiography

下肢血管造影 Lower Extremities CT Angiography

五官三维成像 3D Facial Scan

胃三维 3D Stomach CT Scan

结肠三维 3D Colon CT Scan

颈椎三维 3D C-Spine

胸椎三维 3D T-Spine

腰椎三维 3D L-Spine

肩关节三维 3D Shoulder Joint

肘关节三维 3D Elbow Joint

腕关节三维 3D Wrist Joint

髋关节三维 3D Hip Joint

膝关节三维 3D Knee Joint

踝关节三维 3D Ankle Joint

检查名称英文对照

头部平扫Head Routine Scan

头部常规增强 Head Routine Enhanced Scan

头部动态增强 Head Dynamic Enhanced Scan

垂体平扫Sella Routine Scan

垂体增强Sella Enhanced Scan

鼻咽部平扫 Nasopharynx Routine Scan

鼻咽部增强 Nasopharynx Enhanced Scan

眼眶部平扫 Orbits Routine Scan

眼眶部增强 Orbits Enhanced Scan

内听道平扫 Inner Ear Routine Scan

颈部平扫 Neck Routine Scan

颈部普通增强 Neck Enhanced Scan

颈部动态增强 Neck Dynamic Enhanced Scan

上腹部平扫 Upper Abdomen Scan

上腹部普通增强 Upper Abdomen Routine Enhanced

上腹部动态增强 Upper Abdomen Dynamic Enhanced

中腹部平扫 Mid-Abdomen Scan

中腹部普通增强 Mid-Abdomen Routine Enhanced

中腹部动态增强 Mid-Abdomen Dynamic Enhanced

肾脏平扫 Kidney Routine Scan

肾上腺平扫 Adrenal Routine Scan

肾脏普通增强 Kidney Routine Enhanced Scan

肾脏动态增强 Kidney Dynamic Enhanced Scan

胰胆管造影 MRCP

尿路造影 MRU

腹和盆腔联合扫描 Abdomen & Pelvis Scan

颈椎平扫 C-spine Scan

颈椎增强 C-spine Enhanced Scan

胸椎平扫 T-spine Scan

胸椎增强 T-spine Enhanced Scan

腰椎平扫 L-spine Scan

腰椎增强 L-spine Enhanced Scan

胸腰段平扫 T&L Spine Scan

胸腰段增强 T&L Spine Enhanced Scan

胸部平扫 Chest Scan

胸部普通增强 Chest Routine Enhanced Scan

胸部动态增强 Chest Dynamic Enhanced Scan

女性盆腔平扫 Female Pelvis Scan

女性盆腔普通增强 Female Pelvis Routine Enhanced

女性盆腔动态增强 Female Pelvis Dynamic Enhanced

男性盆腔平扫 Male Pelvis Scan

男性盆腔普通增强 Male Pelvis Routine Enhanced

男性盆腔动态增强 Male Pelvis Dynamic Enhanced

肩关节平扫 Shoulder Joint Scan

肘关节平扫 Elbow Joint Scan

腕关节平扫 Wrist Joint Scan

手部平扫 Hand Scan

上肢软组织平扫 Upper Soft Tissue Scan

上肢软组织普通增强 Upper Soft Tissue Routine Enhanced

上肢软组织动态增强 Upper Soft Tissue Dynamic Enhanced

骶髂关节平扫 Sacrum Ilium Joint Scan

髋关节平扫 Hip Joint Scan

膝关节平扫 Knee Joint Routine Scan

踝关节平扫 Ankle Joint Routine Scan

足部平扫 Foot Routine Scan

下肢软组织平扫 Lower Soft Tissue Scan

下肢软组织普通增强 Lower Soft Tissue Routine Enhanced

下肢软组织动态增强 Lower Soft Tissue Dynamic Enhanced

头颅正侧位 Skull PA & LAT

鼻窦Sinus PA

左侧乳突Left Mastoid Process

右侧乳突Right Mastoid Process

鼻骨侧位Nasal Bones LAT

颈椎正侧位 C-Spine PA & LAT

颈椎双斜位 C-Spine Dual Oblique

胸椎正侧位 T-Spine PA & LAT

腰椎正侧位 L-Spine PA & LAT

骶尾正侧位 Saccrum/Coccyx AP & LAT

胸部正侧位(成人)Chest PA & LAT(Adult)

胸部正侧位(儿童)Chest PA & LAT(Pediatrics)

骨盆(成人)Pelvis PA(Adult)

骨盆(儿童)Pelvis PA(Pediatrics)

腹部(成人)Abdomen(Adult)

腹部(儿童)Abdomen(Pediatircs)

左侧肩关节 Left Shoulder Joint

右侧肩关节 Right Shoulder Joint

左侧肱骨正侧位 Left Humerus AP & LAT

右侧肱骨正侧位 Right Humerus AP & LAT

左侧尺桡骨正侧位 Left Forearm AP & LAT

右侧尺桡骨正侧位 Right Forearm AP & LAT

左侧肘关节正侧位 Left Elbow Joint AP & LAT

右侧肘关节正侧位 Right Elbow Joint AP & LAT

左手正斜位 Left Hand AP & Oblique

右手正斜位 Right Hand AP & Oblique

左侧腕关节正侧位 Left Wrist Joint AP & LAT

右侧腕关节正侧位 Right Wrist Joint AP & LAT

双腕关节正位(成人)Dual Wrist Joint AP(Adult)

双腕关节正位(儿童)Dual Wrist Joint AP(Pediatrics)

左侧股骨正侧位 Left Femur AP & LAT

右侧股骨正侧位 Right Femur AP & LAT

左侧膝关节正侧位 Left Knee Joint AP & LAT

右侧膝关节正侧位 Right Knee Joint AP & LAT

左侧胫腓骨正侧位 Left Tibia Fibula AP & LAT

右侧胫腓骨正侧位 Right Tibia Fibula AP & LAT

左侧踝关节正侧位 Left Ankle Joint AP & LAT

右侧踝关节正侧位 Right Ankle Joint AP & LAT

左侧足部正侧位 Left Foot AP & LAT

右侧足部正侧位 Right Foot AP & LAT

足跟侧位 Calcaneus LAT

胸部正位 Chest PA

胸部正侧位 Chest PA & LAT

心脏三位片 Heart

胸部斜位 Chest OBL

胸骨侧位 Sternum LAT

胸锁骨关节像 Sternum Calvicle Joint PA

锁骨正位 Calvicle PA

肩关节正位 Shoulder Joint AP

头颅正位 Skull AP

头颅正侧 Skull AP & LAT

颈椎正位 C-spine AP

颈椎张口位 C-spine Open Mouth

颈椎正侧位 C-spine AP & LAT

颈椎正侧双斜位 C-spine AP & LAT & Dual OBL

颈椎六位像 C-spine 6 position

颈椎正侧双斜张口位 C-spine AP & LAT & Dual OBL Open Mouth

颈胸段正侧位 C-T-spine AP & LAT

胸椎正侧 T-spine AP & LAT

胸腰段正侧位 T-L-spine AP & LAT

腰椎正侧位 L-spine AP & LAT

腰椎正侧双斜 L-spine AP & LAT & Dual OBL

腰椎双斜 L-spine Dual OBL

腰椎六位像 L-spine 6 position

腰椎过伸过屈位 L-spine Lordotic Kyphotic Position

腰骶椎正侧位 L-S-spine AP & LAT

骶尾椎正侧位 Saccrum/Coccyx AP & LAT

尾椎侧位像 Coccyx LAT

骶髂关节正位 Sacrum Ilium Joint AP

骶髂关节切线位 Sacrum Ilium Joint Tangential Position

骨盆正位 Pelvis AP

耻骨坐骨正位 Pubis Ischium AP

腹部平片 Abdomen AP

上肢 Upper Extremities

下肢 Lower Extremities

华氏位 Waltz Position

下颌骨正侧位 Mandible PA_LAT

头颅正侧位 Skull PA_LAT

颧弓切线位 Zygomatic

小儿胸片 Chest

膝关节造影 Knee Joint Contrast

肩关节造影 Shoulder Joint Contrast

椎管造影 Spinal Contrast

TMJ造影 TMJ contrast

腮腺造影 Parotid Contrast

静脉肾盂造影 IVP

逆行尿路造影 Contrary Urethral Contrast

子宫造影 Uterus Contrast

T管造影 T-tube Cholangiography

五官造影 Facial Contrast

窦道造影 Contrast Fistulography

瘤腔造影 Tumor Cavity Contrast

异物定位 Orientation

胆系造影 Cholecystography

ERCP ERCP

上消化道造影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ontrast

全消化道造影 Full Gastrointestinal Contrast

钡灌肠造影 Barium Contrast of Colon

小肠低张造影 Small Bowel Enema

结肠低张造影 Hypotonic Colon Contrast

食道造影 Contrast Esophagography

下肢静脉造影 Lower Vein Angiography

上肢静脉造影 Upper Vein Angiography

下肢动脉造影 Lower Artery Angiography

上肢动脉造影 Upper Artery Angiography

脑血管造影 Cerebrovascular Angiograhy

主动脉弓胸腹主动脉造影 Aorta Angiography

肾静脉取血 Kidney Vein Blood Sampling

右心、左心造影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Angiography

心肌活检 Myocardiam Centesis and Sampling

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rteriography

腔静脉取血 Vena cava sampling

心导管检查(微导管同)(进口仪器)Cardiac catheterization

经皮球囊扩张 Percutaneous balloon dilatating

予激综合症心内膜检测 Endocardial investigation of preexcitation syndrome

希氏束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of bundle of His

心脏临时起搏 Cardiac temporary pacing

埋置永久心脏起搏器 Cardioc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ing

体肢动脉系统介入治疗 Trans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Bronchus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肺动脉介入治疗 Pulm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头臂动脉介入治疗 Brachiocephalic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静脉介入治疗 Veinou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球囊成形)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balloon angioplasty)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腔内旋磨)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rotablating)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腔内支架)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stent implantaion)主动脉介入治疗 Aorta interventional therapy

肾动脉介入治疗 Renal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心脏瓣膜成形术 Heart valvuloplasty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er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er

动脉导管封堵术 Patent doctus arteriosus closer

冠状动脉瘘封堵术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loser

冠状动脉腔内超声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非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Stenting therapy of non-coronary artery

经皮清除血管内异物 Transluminal eyewinker clearing

经皮放置静脉滤器 Transluminal filter implantaion

上肢MRA Upper Extremities MRA

下肢MRA Lower Extremities MRA

心脏大血管造影 Heart MR Angiography

胸主动脉造影 T-Artery MR Angiography

腹主动脉造影 Abd-Artery MR Angiography

头部血管造影 Head MR Angiography

颈部血管造影 Head MR Angiography

医学影像检查辐射量有多高? 第3篇

PET-CT暗藏辐射“魔影”?

近日,有一则关于PET-CT检查的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则微博中说,PET-CT检查能不做就不做,因为一次PET-CT全身检查,会让人承受相当于身处自然环境中30年受到的辐射量,这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到核电站站了一天。因此,这样的检查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但事实果真有这么可怕吗?在形形色色的高端体检“套餐”里,我们时常能看到CT项目的身影;而对于一些非常重视健康、怀疑自己患上癌症的人,甚至会主动跑到大医院,要求进行CT乃至PET-CT检查。也正是由于使用PET-CT的人越来越多,而它又不像普通的体检项目一样,人人皆可为之。而一些对PET-CT一知半解的人,则因为它属于“核医学”的范畴,而对它是否会引发伤害心有疑虑。针对出于“技术崇拜”而“迷信”PET-CT,以及担心PET-CT“核辐射伤人”这两种网络上常见的观点,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两位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教授徐白萱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PET-CT的辐射问题。因为它是PET和CT检查两者的叠加,又属于新技术,其安全性自然会让人感到疑虑。PET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的缩写,其原理是将生命代谢中必需的物质,标记上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再注入人体,以观察代谢活动的情况。简而言之,PET检查一定会使用放射性药物,这通常是放射性同位素氟-18。另一方面,CT检查也有放射性。这两部分放射性之和,便是PET-CT检查带给受检者的辐射量。”

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比如检查设备精度的提高,PET-CT的辐射量正逐渐呈下降趋势。徐白萱说:“由于设备精度、新旧程度等差异,一次PET-CT检查带给受检者的辐射量也有差异,但总体上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的。举例而言,在数年前需要注射给受检者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12毫居里,现在则减少为0.08毫居里。”(1居里是1克铼-226的放射性强度,1居里=1000毫居里。)而且PET检查的辐射量也和患者的体重有关。体重越重,所受到的辐射量也就越大。

徐白萱说,“使用目前比较新的设备来做一次PET-CT检查,一个人受到的辐射量是大约10毫西弗。目前,国家尚未规定患者在医学检查中接受的辐射量的上限,但有医护人员的标准,也就是每年不得超过20毫西弗可供参照。如果以此计算,一次PET-CT检查带给患者的辐射量,仍在安全范围内。”

对于网上流传的“做过PET-CT检查的人会成为辐射源”的说法,徐白萱认为这毫无根据。她说:“对一部分癌症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国家规定只要患者体内的辐射量小于30毫西弗,就可以进入公共场合。这个限额,远超过一次PET-CT的全部辐射量。而且只要经过18个小时20分钟的时间,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就会完全消散,更不要说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了。”

影像检查无法替代彼此

当您前往医院,特别是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看病的时候,名目繁多的医学影像检查科室,或许会让您有些头昏脑涨。但是,这些医学影像也有着明确的“谱系”,在医院里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杨立介绍说:“在现代医院中,影像检查科室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是非常小规模的医院,也必须配备影像科室。甚至,在一些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科、外科的医院,比如儿童医院和妇产医院,影像科室仍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影像检查可以分为3 个大的谱系,即放射影像、超声波影像和核医学影像。在放射影像中又可以细分为CT、普通X 射线放射影像和核磁共振成像。在提升诊断准确性的同时,一部分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系统的进步,这些检查给患者带来的辐射量都呈下降趋势。”

杨立告诉记者,在医学影像的放射影像这一支里,核磁共振不会产生辐射,拍摄X光片所受的辐射量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CT是辐射量较高的项目,如果以做胸部检查来对比,那么,在照射部位相同的情况下,CT的辐射量要比X光片高大约100倍,一个成年人每年做2~3次CT 检查,受到的辐射量也仍在20毫西弗的安全范围内,但个别检查范围较大和检查程序较复杂的情况下,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应引起注意。

“在医院里,每种医学影像检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法替代彼此。”徐白萱说,“我们当然清楚一部分影像检查存在放射性的事实;但如果害怕遭到辐射,就不让患者去做CT检查,导致病情延误,显然是更糟的选择。所以,如果医生认为某种影像检查是必须的,而且患者确实已经表现出了症状,那么最好的选择还是要遵照医嘱做各项检查。至于降低辐射量,医学上普遍认可‘时间、距离、屏蔽’这‘防辐射三原则’。其中,距离防护是最好的防护,因为辐射量与人和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孕妇和儿童这两个特殊的群体,其保护措施也会升级,尽可能不做高辐射量的检查项目仍是必须的。”

重复检查导致“辐射叠加”

尽管目前的技术可以充分保证医学影像检查的安全性,使患者不必担忧辐射问题,但这方面的流言仍然在网络上蔓延。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本质?

杨立坦言:“目前,国内的医院常常出现一种现象:患者在某个医院做影像检查,由于技术和水平差异,片子成像质量不佳,或者说具体负责影像检查的人员技艺不精,导致成像质量欠佳。当患者决定换一家医院看病的时候,低质量的影像,会让接手的医生一头雾水看不懂,不得不重新拍摄。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CT的操作要求更高,‘拍虚了’的CT 影像也可能更多些。”

nlc2023090307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时常接收从外地来看病的患者,或者接到外院发来的会诊请求。“但有些时候,这些患者随身携带的影像质量太糟糕,或者拍摄得不规范,就导致了患者第二次接受同样的影像检查。另一种导致重复检查的情况,则是接手患者的门诊医生无法通过外院提供的影像得出判断。由于放射科目前会诊权限不普及,使得转院、会诊的患者只能先拿着影像片子到门诊,而不能直接到医学影像科室要求出具报告,从而增加了重复检查的可能性。”杨立说,“现在,外地患者来北京看病已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赋予放射科会诊权限,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其他医院拍摄的影像出具报告。但这样做也会形成另一种漏洞,那就是其他医院可以收取检查费用,却又不承担阅片和出具报告的责任,形成‘他们偷懒,我们义务劳动’的局面。这样做成本太高,对医生也不公平。一种可取的方案,或许是要求各家医院都将自己的医学影像传送到指定的数据库,医院之间可以彼此调阅和认可,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几率。”

滥用检查手段不可取

如前文所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CT、PET-CT等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量正在不断减少。但另一方面,一部分对这些检查手段不甚了解的公众,出于体检目的要求做这类检查,以及其他一些人为因素,却导致了CT乃至PET-CT被滥用,使一些人受到不必要的检查,乃至接受的辐射量超标。目前,在北京市做一次PET-CT检查,其费用是全身9000~10000 元。可谓价格高昂。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抱着“PET-CT 可以确保早期发现癌症”的想法,为了确保身体健康而设法进行PET-CT 检查。而为这部分人接受PET-CT 检查“牵线搭桥”,已经成为一种服务业。

记者在网上搜索“体检”,搜索结果首页就出现了若干条宣称可以帮人办理PET-CT预约业务的广告。其中一条这样写道:“无需中介费,无需提前付款,只要拨打一个全国免费的电话,你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一次‘21世纪最给力防癌设备’的体检预约。”

记者在这个网站上留下手机号码,一分钟后就接到了自称是“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和肿瘤防治救助专项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回电。在电话中,此人承诺可以提供全国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免费PET-CT预约,也就是可以凭预约号直接到医院接受体检,不需要医生提前问诊。而这家网站,只是网上众多PET-CT体检预约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在它之外,派康网、中国高端体检网、PET-CT检查协作网、医生在线·全国PET-CT中心等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不胜枚举。

徐白萱告诉记者:“ 我不建议在没有(门诊)医生问诊的情况下,把PET-CT当成常规的体检列入定期检查之中。PET-CT的功用,主要是在于肿瘤诊疗中的疾病分期、疗效评价、预后监测、治疗评估等方面。也就是说,病人应该先去门诊,让医生来判断应该做哪项检查。有些病人因为担心身体状况,会主动向医生提出要做某种检查。因此,由专业人士给公众解释清楚这些检查方法背后的科学,就显得很重要。”

“即使是在一些医疗非常发达的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PET-CT检查也仅仅用于高危人群的癌症筛查。”杨立说,“这是因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人都去做PET-CT检查,其成本是国家的医疗体系无法承受的。无论是从降低辐射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我们都不提倡非高危人群来做这种检查。”

另一方面,一部分医院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使CT和PET-CT检查被滥用。杨立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CT机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医学影像设备需要依靠进口,价格高昂。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成像效果会变差,必须更新。一般来说,一台设备的理论寿命是6年,但在中国,考虑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它们通常会在保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服役10年方才退役。如果有的医院的机器设备空闲率高,医院领导就有可能为收回设备成本,而给各个科室定出检查的数量或者比例指标,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检查。“因此,我和徐教授要在此呼吁供职于各个医院的同行们,请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毕竟,少一分检查,患者就少一分辐射,就多一分安全。”

浅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 依据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研究和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重构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影像教研室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多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在本校推广使用, 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是探讨、研究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 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 其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

该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等, 其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既是临床影像科检查疾病的基础, 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一大支柱, 还是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起到主导性作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加深了对影像技术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实践能力;该课程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1 设计思路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由原来单一的放射学科向综合性医学影像学科发展, 职业岗位也由放射检查技术岗位向CT、MRI、DSA、超声诊断等多种职业岗位转变[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1], 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为: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融知识教育与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为一体, 体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路为:学校与附院相结合, 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 教学内容与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相接轨, 注重模块化教学内容, 突出实践。依托我校“校中有院、院中有校”的办学模式, 把实训课设在第二附属医院, 边上理论课, 边实训, 使学生早接触影像设备、早接触病人,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知识融会贯通, 增强了感性认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以若干“模拟病例、实践任务”为支撑, 通过实践任务的引领, 将知识点融入其中, 提高课程和教学的目标指向性, 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 学以致用, 强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2]。

该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内容选取以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及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 以“实用、能用”为原则, 融合了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模拟或实践技能训练, 采用教、看、做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主要考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136学时。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别为84学时和52学时。第三学期第9、10周 (120学时) 到附属医院见习。

2 课程培养目标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 注重以医德医风教育为基础, 以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 以素质教育为关键, 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了解本专业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作风, 成为具有较强医疗工作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

2.1 知识目标

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从事该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X线机、CT机和MRI机等影像设备的使用方法, 能独立完成常见部位的影像检查, 初步掌握每种检查方法中摄影位置的要点, 能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临床工作。

2.3 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具备爱护病人身体的意识;注重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诚信意识培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意识。

3 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在原有课程大纲的基础上, 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突出能力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 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中。从项目名称、工作任务、知识内容和要求、技能内容和要求、教学情境或教学设计、考核标准、课时等方面, 列表详细阐述内容以体现课程的标准化和可操作性。

4 课程实施建议

4.1 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要坚持面向基层, 符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突出实用性。在重视“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和“五性” (科学性、先进性、思想性、适用性和启发性) 的同时, 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 突出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大纲, 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能用”为度, 注重体现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内容, 努力达到“老师‘好教’、学生‘好学’”的目的。

4.2 教学建议

建立“理论—实训—临床见习—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训练中, 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和示范法、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等,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其知识的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同时,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 让学生早期接触并熟悉影像设备;同时利用标准化病人, 组织讨论或角色扮演法进行情境模拟,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具备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

4.3 课程评价

(1)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分为系二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说课评价、教学档案检查、论文教改等。系二级督导主要从教学资料、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同行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从教师的准备情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及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岗位职业能力、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要求两方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的综合考评方式, 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 通过测评, 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的专业技术, 增强就业竞争力。

教学评价应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为基础,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具体方式如下。

(1) 笔试。适应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操作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的考核, 考试题型以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题型为主。 (2) 技能操作。采取随机抽题考核 (两人一组分工协作) 的方式, 技能操作成绩由操作考核和口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均占50%) 。每一项按百分制评分后以权重比例计入总成绩, 总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3) 平时作业。平时作业纳入总成绩,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分成优、良、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 占总成绩的10%。

(3) 其他。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及社会多方评价及反馈意见,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偏差, 促使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改进与完善。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上各种临床影像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和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 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学习, 并通过多媒体、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4,5]。

(2) 教学资源在校园网全面开放共享, 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各章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点和学习方法, 有助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尽快消化所学知识。在良好的互动平台, 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了解和沟通。

(3) 教材及教辅用书。我们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袁聿德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并针对教材编写了配套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电子图片库、技能实训项目、实践操作试题库、考核方案、评分标准等。近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与基层医院合作,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编写了《影像技术实训指导》, 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配套使用, 进一步与医学影像放射技士 (师) 资格考试接轨。

(4) 实训 (实习) 基地。该课程实践性较强, 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训场所、设备。原有附属医院3所, 新开发有影像设备的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60余所, 逐步完善基地教学条件和增强师资力量, 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实践的功能。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 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5) 依托我校“校中有院、院中有校”的办学模式, 把实训课设在第一、二附属医院, 边上理论课, 边实训实践 (见习) , 使学生尽早接触影像设备,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李铭, 赵泽华, 季冬.非影像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影像教学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5) :100-101.

[2]袁聿德, 陈海岩, 李月卿, 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8) :81-82.

[3]李支尧.加强教法创新提高医学影像教学质量[J].医学影像学, 2010, 10 (1-2) :68-70.

[4]郭美娜.探索医学影像实用技术教学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 :51-52.

医学影像检查中注意事项 第5篇

我们在进行X光、CT、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检查时,有的病人一次性成功,而有的病人却来回好几趟,由此可见,病人在做医学影像检查时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除去异物

当你打算进医学影像科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时,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除拍摄部位的一切异物。比如,你要进行胸部X线照片时,就要去除项链、玉佩,以及钮扣、拉链、胸罩和所有带有金光闪闪的衣物,甚至带有油漆的字、画衣物,膏药、敷料都得去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异物伪影阻碍影像诊断。同理,拍摄骨盆时要去除拉链、钮扣、皮带,甚至是松紧带;颈椎拍片时,要去除拉链、项链、玉佩、耳环;拍手时要去除戒指。如果你是进行CT、磁共振检查时,这些金属异物不仅能严重影响影像质量,而且在做磁共振检查时会因金属异物产生一定的热量,灼伤你的肌肤。因此,在做盆腔检查时,就连节育环也需要取出后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饮食

在做有的医学影像前要做到不吃、不喝,如:在做上消化道钡餐时就得这样,相同的还有PET/CT,DSA检查。此外,当大夫怀疑有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及做CT血管成像或怀疑结石存在时也是不吃、不喝。有的医学影像检查要喝“水”足量才能进行检查。例如:腹部的CT检查,喝水的多少以及在时间上都很有讲究。上腹部CT检查时,就得喝稀释的造影剂300毫升,且喝完后片刻即可进行检查。而对肾脏进行CT检查时,分次喝的量累计达800毫升,且要等20分钟方可进行检查。如果是为了检查盆腔,包括膀胱、前列腺、妇科等,要分次喝到1200毫升,等上2个多小时才能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前再喝上200毫升。做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泌尿系时,也得喝水;甚至在做妇科超声时就得多喝水,且使膀胱充盈后方可进行检查;男科前列腺、膀胱检查也是一样。

辅助检查

为了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时,有时还得在此检查前要加做一些其他的辅助检查,以保障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如,当你做DSA检查前,就得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有时就是肝功、肾功也得检查。在做PET/CT检查前,还要做血糖试验,一旦血糖过高要将其控制在适合的范围之内方可进行检查。如果利用多排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时,要测量心率,通常,把心率控制在65次以下,其检查的效果较好。

牢记禁忌

乱做医学影像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你要牢记医学影像检查的相关禁忌证,更主要的是,要如实地向大夫反映自己的病史。如:是否有过敏史,包括打青霉素过敏的历史、吃海带等含碘量较高的食物时有否过敏,这就会提示大夫能否为你进行造影检查,包括:X线造影检查、CT增强及造影检查。当你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弹片、金属植入物、胰岛素泵等是磁共振检查的绝对禁忌证,千万不能大意。

配合医生

以上工作都做了,下面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配合医生为你合理地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在拍摄胸片时,大夫会下达:吸气、摒气的口令,你要照做。吸气的目的是为了让肺被气体充盈,以形成良好的对比,摒气是为了避免呼吸移动产生移动模糊伪影,相同的还有腹部拍片。而CT、磁共振的胸、腹部检查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移动模糊伪影,更是为了避免因为你无规律的呼吸,造成扫描层面的改变,以致于遗漏病灶。超声检查时也是一样。再如,你在做胃肠道造影检查时,医生请你在检查床上来回转角度时,动作一定要慢,不要一闪而过,让医生什么都没来急看,什么都看不清。让含一口钡剂放在嘴里,请你往下咽时你再咽,且身体不能动,否则你俩配合不好,医生抓不住动态检查的效果。当然,在做检查时更不能做小动作,甚至就连吞咽动作都不能做,谨防产生移动伪影。

善后工作

医学影像学的检查选择与临床应用 第6篇

【中国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1-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医学影像学有普通X线诊断发展成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不同成像技术所得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便于优选与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无正比关系。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可相得宜彰,互为补充,这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对于某些疾病的动态观察或人群的筛选,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方法,常规X线方法和超声常可作此用途。例如,胸部疾病可选用胸部平片,腹部疾病可选用超声。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作用及限度后,才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这不仅可节约医疗费用,而且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有利。

1,呼吸系统的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X线胸片可检出大部分胸部病变,是筛选和动态观察病变的最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其缺点为对小病灶和被重叠的病灶有时容易漏诊,结合多方位透视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CT密度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能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病灶,CT仿真内镜技术能模拟纤维支气管镜的效果,探查气管和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CT肺功能成像除能了解形态学改变外,还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肺通气功能。MRI检查有利于对纵膈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且勿须用对比剂增强就可清楚显示肺门及纵膈内淋巴结,此外利用MRA技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与肺及纵膈肿瘤的关系,以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或术后复查。超声一般不用于胸部病变的诊断,但它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最佳的导向工具。血管造影对胸部病变无诊断价值,仅作为导向工具用作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制止咯血。

2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血改变,但不能解决复杂先心病的诊断问题。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搏动,心脏舒缩功能和瓣膜活动,以及心血管内血流状态,通过超声各种检查方法可诊断绝大部分心血管疾患,故超声是目前效/价比较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此外,由于肺部气体干扰,故超声在判断肺血方面不及心脏平片。普通CT不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但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现已作为筛选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增强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有时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属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利用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其成像分辨力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心脏MRI电影效果现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现有取代有创性心脏造影之势,但对于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有创性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日益减弱,但它仍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它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行术。

3骨骼系统的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要还是以X线平片检查为主,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肌肉、肌腱、半月板和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亦不易发现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早期病变,而CT在此方面则具有优势。3D CT还能多方位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常用于X线平片检查之后,或亦可首选。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肿块、出血、水肿、坏死等方面优于CT,但在显示骨化和钙化方面不及CT和X线平片。超声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脱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图像分辨力不及CT和MRI,亦缺乏特异性,但其价廉、无创,故可作为筛选方法。血管造影仅用于骨关节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4消化系统的检查

除急腹症外,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首选的方法仍为胃肠道钡剂造影,它可诊断胃肠道畸形、炎症、溃疡和肿瘤性病变,应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有助于发现轻微的和早期的胃肠道病变。血管造影可用于寻找和制止消化道出血,发现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利用CT和MRI可对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超声对胆系疾病诊断的效/价比最高,亦能发现肝、胰、脾的病变,故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亦特别适合对疾病的普查、筛选和追踪观察。CT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和直观清晰的解剖学图像,特别是随着CT扫描速度加快,扫描方式和图像重建功能的增加,使它在肝、胰、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主导作用,与超声相结合,CT能对绝大多数疾病作出正确诊断。MRI除可提供优异的解剖学图像外,还可根据信号特征分析病变性质,故常用于超声和CT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在显示胆管、胰管梗阻性病变时,MRI优于超声和CT。血管造影仅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腹部肿瘤的介入治疗。

5泌尿系统的检查

肺部平片仅用于显示泌尿系阳性结石,肾排泄性造影既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系统的解剖学形态,又可判断肾排泄功能,故它仍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超声与CT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且效果远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超声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的诊疗中已起主导作用。超声、CT和MRI均适用于对肾上腺疾病的探查,但从临床效/价比的角度应首选CT。MR水成像技术在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此外,MRI在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期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6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为CT与MRI,两者均能对颅内或椎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利用MRA可替代有创性脑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或椎管内血管性病变;MR扩散成像可发现2小时以内的超急性脑梗塞,这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MR脑功能成像是研究脑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MRI的缺点在于不能明确钙化,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如CT。脑血管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方法,目前已少用于对颅内疾病的诊断,而多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7乳腺疾病的检查

乳腺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对大多数乳腺疾病作出定性诊断,而且后者是乳腺癌普查的最重要方法,MRI造影增强检查有助于区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性质,通过应用钼靶乳腺机的定位装置,可对乳腺疾病行穿刺活检,取材后做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这四种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主要是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必须强调的是,作出一个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3] 何望春,比较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医学影像检查 第7篇

医学影像检查量预测对于医院医疗管理决策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伍平阳等[1]利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相关科室的检查量。霍洪波等[2]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影像科的CT检查量进行了预测,并以此分析了影像设备绩效。吴佳峰等[3]使用ARIMA时序法对影像科的CT、US和MR检查量进行了分析预测,同时将预测结果应用于医疗设备采购以及医疗人员的合理安排上。述研究中,采用的医学影像检查量预测方法在分析波动性较大的时序数列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灰色模型要求的原始数据量少,无需考虑复杂因素,适用于影像科检查量的预测,但对于随机波动性大的数据序列,其预测精度不高,拟合效果不好。而马尔可夫模型则能较好地分析出数据序列对于外界因素影响的随机性,可适应波动性大的时间序列。因此,针对影像科检查量受外界因素影响大、波动性强的特点,本研究拟采用灰色模型与马尔可夫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影像科检查量进行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

1 数据初步分析

本研究以某三甲医院影像信息系统(RIS/PACS)数年积累的海量数据为例,根据患者类型进行分类,得到了其2005~2011年的检查数据量(表1)以及患者类型的检查量趋势(图1)。由图1可知,各类型检查量虽整体逐年递增,但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同时,根据图1和表1,可将年份数据下钻到月份,具体以201 1年为例,得到的相关检查量趋势图,见图2。

2 灰色GM(1,1)模型预测分析

本研究以2011年的门诊检查量为例来验证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有效性。选取2011年1~11月的数据,以预测12月的检查量为目标来进行建模。

2.1 灰色GM(1,1)模型构建

2.1.1 灰色GM(1,1)模型[4]

定义:设时间序列有n个观察值:

X(0)=[X(0)(1),X(0)(2),…,X(0)(n)],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

X(1)=[X(1)(1),X(1)(2),…,X(1)(n)],则称:

(1)式为GM(1,1)的原始形式,紧邻均值生成序列为:

则,

得GM(1,1)的灰色微分方程为:

上式中,a称为发展灰数,b称为内生控制灰数,灰色微分方程的白化方程为:

白化方程的解如下:

GM(1,1)灰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累减后的预测方程为:

2.1.2 灰色GM(1,1)模型检验

得到预测数据后,必须经过检验才能判定模型的优良性。检验一般分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本研究以残差检验为主。残差检验是对模型的预测还原值与实际值的残差进行逐点检验,主要参数有绝对残差、相对残差()以及平均相对残差。给定α,当且φn<α都成立时,则称模型为残差合格模型。其中具体的判定标准为:相对残差在(0,0.02]内为优,在(0.02,0.05]内为合格,在(0.05,0.10]内为勉强合格,>0.10则为不合格。

2.2 灰色GM(1,1)模型的应用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到2011年门诊检查类型的分析上。由RIS数据库得到2011年的原始数据为(2011年12月的数据为预测量,所以未加入原始数据):X(0)={10767,1 1074.14770,14273,151 18,14385,14867,15445,12992,13862,13902}。

然后再进行1-AGO(一次累加),得到累加序列为:X(1)={10767,21841,36611,50884,66002,80387,95254,1 10699,123691,137553,151455}。

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则为:Z(1)={16300,29230,43750,58440,73190,87820,130620,144500}。

根据上面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可得参数a、b为:a=-0.0058,b=13602。-a<0.3,故该原始数据序列适合中长期预测。由a、b的值可得到灰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

2.3 灰色GM(1,1)模型预测结果

2011年1~11月门诊的预测检查量,见表2。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图,见图3。由表2可知,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为7.41%,说明该预测结果勉强合格,但最大误差为23.75%,明显偏大。从图3可以看出,灰色GM(1,1)模型预测的曲线是较为平滑递增的,而实际值的波动性却比较大,证实灰色GM(1,1)模型不适用于波动性大的时间序列。

3 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分析

3.1 马尔可夫链的基本概念

3.1.1 马尔可夫链

定义:设随机过程{X(t),t∈T],其中时间T={0,1,2,…},状态空间I={0,1,2,…},若对任一时刻n,以及任意状态

i0,i1,…,in-1,i,j,有:

则称{X(t),t∈T}为1个马尔可夫链,并称上面的等式为马尔可夫的无后效性

3.1.2 转移概率

马氏链由状态i经过m步转移之后到达状态j的状态转移概率为:

其中Mij(m)为由状态i经过m步到状态j的次数,而M为状态i出现的次数。

3.1.3 转移矩阵

由1步转移概率为元素构成的矩阵P(1)为1步转移矩阵P=(pij),由n步转移概率为元素组成的矩阵为n步转移矩阵P(n)[5,6],如下:

3.2 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的基本步骤

3.2.1 状态划分

状态划分主要是根据灰色GM(1,1)模型预测所得到的数据序列的分布区间进行划分,可以使用E1,E2,…,En表示对应区间[7,8]。一般对状态划分主要使用残差划分或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值来界定状态。本研究以2011年门诊实际检查量与灰色GM(1.1)模型预测检查量的相对值作为划分标准,得到的相对值,见表3。由表3可知,相对值的分布区间为[0.81,1.09]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经多次分析对比后,决定根据相对值将其划分为(0.80,0.90],(0.90.1.00],(1.00,1.05],(1.05,1.10]4个状态(状态分布见表4)最后还可以将门诊实际检查值、GM(1,1)预测值以及刚得到的4个状态制成状态图(图4)。由图4可知,上面4个状态的划分形成了与灰色GM(1,1)预测值相互平行的4条曲线。

3.2.2 计算状态转移矩阵

根据上述划分的4个状态,由状态转移矩阵的原理以及上述公式,可以分别得到1步到4步状态的转移矩阵,如下所示:

3.2.3 计算预测值

由状态转移矩阵就能判断出要预测的数据序列所在的状态,并能依据此状态对灰色预测值进行修改。现以预测2011年12月门诊检查量为例来验证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优化性能选择距离2011年12月门诊检查量最近的4个月份,并构建状态预测计算表,见表4。

根据表4可以得出,12月份门诊检查量在状态2的概率最大,因此将12月份的门诊检查量划分为状态2。灰色GM(1,1)模型对于12月份的检查预测量为。而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区间由状态2可得:

对状态2取中间值即可得到12月份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值为。与实际值13589对比可知,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相对误差为1.53%,对比灰色GM(1,1)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6.87%,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预测精度要比灰色模型的预测精度高。

3.2.4 误差对比

应用201 1年1~1 1月的灰色GM(1,1)预测值,根据状态区间计算方法,得到对应的1~11月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预测值。将实际值、灰色GM(1,1)的预测值以及灰色马尔可夫的预测值进行作图分析,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灰色GM(1,1)模型能大致预测检查趋势,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值的波动性;而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曲线的拟合度明显优于灰色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出门诊检查量的随机波动性。

再从误差精度角度分析灰色GM(1,1)模型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优良性。使用残差检验计算出两种模型预测值的残差,计算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使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门诊检查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41%,精度等级为勉强合格;而使用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门诊检查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1%,精度等级为优,证实了灰色马尔可夫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相比,在医学影像检查量预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 结论

本研究在灰色GM(1,1)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门诊检查量进行了预测。灰色GM(1,1)模型能有效地模拟出预测值的总体趋势,而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则能很好地解决随机波动性问题,且其预测精度更高,能更好地拟合实际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伍平阳,林意群,林木炎.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医疗设备绩效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2):222.

[2]霍洪波,何必仕,吴斌,等.基于数据仓库的医疗设备绩效统计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9):27-30.

[3]吴佳峰,徐哲,何必仕,等.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10):85-87.

[4]张恩明,王艳,李文红.改进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在股票分析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11):1292.

[5]杨德平,刘喜华,孙海涛.经济预测方法及MATLAB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39.

[6]张林华,刘玉洲.利用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煤矿安全事故[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11):26.

[7]李小芳,孙宝盛,司志娟.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城市污水量预测[J].环境工程学报,2013,7(1):237.

医学影像检查 第8篇

1 扫描前的准备工作。

认真审查患者申请单以及明确扫描部位, 做好碘过敏试验, 注意过敏试验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常规使用1 mL原液静脉注射做过敏试验, 阴性者方可接受检查。要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的症状, 例如有的脑瘤患者本身会有头痛、头晕、恶心的症状, 所以应观察过敏反应的细微变化。同时做好应用造影剂的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配合。常规用恒温箱将造影剂加热到35℃, 以提高临床耐受性和减低黏稠度。碘过敏试验阴性的患者, 注射造影剂前还需要患者家属签字后方可进行。所有这些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扫描前的解释工作要做好。患者就诊时, CT室注射室护士应及时询问病情。如腹部扫描的患者是否近日做过钡餐检查, 膀胱扫描的患者是否憋尿等。如钡透患者则应3~7 d后做腹部CT检查 (待钡剂排泄完) , 以减少钡剂产生的伪影。腹部扫描前禁食至少3 h (急诊除外) 。肝、胆、脾、肾在扫描前须饮水500-700 mL, 使胃及十二指肠充盈, 更好的观察胃周围的病变。对于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者, 医护人员应首先讲明增强扫描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明确诊断, 及运用造影剂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使其配合增强扫描, 促进工作顺利的完成。无论哪个部位的检查都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相关禁忌症, 并制定完善的抢救措施, 防止发生意外。

2 检查时的护理。

与医师及时沟通, 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 按常规检查方法摆好患者体位。对非检查部位及晶状体、甲状腺、生殖腺等敏感部位予以必要屏蔽防护, 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辐射;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放置留置针, 要掌握好血管穿刺的角度和深度, 过浅针头易滑出, 过深易穿破, 这就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护士要有“一针见血”的功夫。我们通常选用患者上臂桡静脉或肘静脉为穿刺部位, 对于过敏试验假阳性的患者可以先在注射前5~10 min缓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再连接高压注射器推注30 mL盐水,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溢漏现象, 如果无异常才可以按常规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注射时一定要掌握好注射速度、剂量。腹部常规用80 mL造影剂、3 mL/s, 需要观察冠脉等血管的患者, 注射速率可以设为5 mL/s, 年老、体弱的患者和儿童应放慢注射速度和减少注射剂量。

3 过敏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轻度过敏的患者有的会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 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 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 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医护人员应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 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会消失, 出现这些单一症状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 如果出现荨麻疹可给予扑尔敏口服, 一般荨麻疹在30 min左右就会消失。中度过敏患者除恶心呕吐外, 有的还会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 如出现上述的反应要立即终止注入造影剂, 同时注意观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对症治疗, 给予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 mg及地塞米松5~10 mg。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经过治疗, 症状一般在1 h左右就能消失, 观察2 h, 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方可。重度过敏患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 要立即配合放射技师与诊断医生抢救, 并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请急诊科医生帮助。对于发生造影剂外漏时应立即停药更换注射部位, 将漏液侧肢体抬高, 漏液部位用50%硫酸镁湿敷, 一般24小时症状消失, 告诉病人切勿用热敷。

对于碘过敏试验阴性的患者, 也不应放松警惕, 我们的经验是做完增强扫描后要观察半小时, 以防止发生造影剂迟缓反应。对于碘过敏试验反应阴性的患者, 如需要再次增强超过24小时需重新做过敏试敏。

熟练地掌握抢救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有过敏反应, 要立即停止注射、扫描, 立即抢救, 这是避免医疗事故发生的关键。因此, 采取有效的积极的预防措施, 可以减少大剂量推注的危险性, 确保受检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便CT增强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增强效果, 获得满意图像, 利于准确诊断, 方便临床医生,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春荣.CT增强扫描患者诊疗中心理干预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 (15)

[2]李华菊, 李文珍, 李成云, 张桂华.静脉留置针在多层螺旋CT高压增强注射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 (15)

[3]范斌.高压注射器CT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干预[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 1 (9) :94-95.

医学影像检查 第9篇

1 德育为先, 课程育人

本课程是直接面向X线检查技术职业岗位的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医学观,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防护意识。在X线检查技术教学过程中, 应用临床案例、角色互换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使学生更加崇敬和珍惜生命, 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2 围绕X线检查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设计整合课程

校院合作开展专业调研, 掌握X线检查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 并进行研讨分析, 构建新的X线检查技术课程。围绕X线检查技术职业岗位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 将原有学科体系中的X线影像仪器设备的成像原理、工作原理、设备管理和检查技术等知识、技能有机融合, 突出课程与X线检查技术岗位的针对性, 培养学生具备X线影像设备结构与原理认知能力、岗位专项检查技术操作技能、岗位专项顶岗实训能力, 使课程教学与岗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达到高度统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更多新型的X线仪器设备在临床中应用。本课程将数字化等较新型的检查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 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 达到与临床实际应用同步, 使学生掌握新型X线影像设备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挥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 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 贯彻“三个统一, 一个系统”理念, 即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高度统一;技能培养与岗位操作流程高度统一;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高度统一;实践教学成系统。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 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 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为使学生早期感受工作岗位氛围, 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分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X线检查工作流程组织安排教学, 根据医院X线检查技术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让学生以实际操作者的身份来领取任务, 结合课程所学内容, 以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 写出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教师审核修改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 最后由评审组 (课程教师+专业教师+临床行业一线专家) 进行评定总结。

3 实践教学成系统,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突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特色

本课程通过建立“实训—见习—模拟—操作—总结”技能培养途径, 使实践教学成系统, 模拟教学与实际操作并重, 针对岗位工作任务选取实践教学内容,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岗位基础技能实训, 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专项、岗位综合技能实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 为课程知识和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迅速转化奠定基础, 使学生岗位基础、岗位专项、岗位综合技能递进提高。

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操作技能训练以递进方式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教与学并重;技能熟练提高阶段学做结合;技能综合运用阶段以做为主, 模拟完成岗位实际工作项目。

4 “三时段”教学模式的创新

X线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准定位、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构建了“三时段”教学模式。将X线检查技术课程分为3 个时段, 第一时段完成X线影像设备工作原理、成像原理和设备管理等教学内容, 包括理论和校内外实训教学;第二时段在校内仿真医学影像科和医院完成X线检查技术教学内容, 在临床实际岗位中实施分组教学,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 达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时段在医院实际岗位中进行X线专项顶岗实训, 逐步递进地培养学生岗位基础、岗位专项、岗位综合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5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程教学始终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生命线, 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讲座和以“主题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 制作了融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实现了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结合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开发教学软件,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开发助学型、助教型、网络型多媒体课件, 为帮助学生加强X线检查技术的实训练习、规范操作X线仪器设备, 学校与影像技术专家及软件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了模拟X线检查技术的操作软件, 涵盖人体各系统的X线检查技术, 建立X线检查技术实训网络化教学模式, 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备, 从而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空间的新型X线检查技术实习教学模式, 改革了传统X线检查技术较为单一、抽象的教学模式, 增强了整个实习教学系统的效能, 促进了现代X线检查技术实习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转变。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对系统中的虚拟病人进行X线检查, 全方位模拟临床X线检查的全过程, 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X线检查操作技能, 使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评价, 最后达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网上传了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学习方法指导、思考题库、CAI课件、参考文献目录, 并建设了网络X线检查技术图库。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信息化教学, 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络学习, 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课程网站不断更新形式和内容, 为学生提供课程最新进展。

6 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智力保障, 以课程发展需要为原则确定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三重一强”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组织其定期到医院X线检查技术岗位学习实践, 不断积累临床实践经验, 提高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专题教学培训, 不断提高其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重点培养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 每年安排不少于3 个月的医院进修, 制订“老带新”培养计划, 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传授教学经验。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 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化实践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参加临床进修和理论知识培训, 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的目标, 提高实践教师的带教能力。经过多年师资队伍建设, 校院合作, 共同构建了以临床影像检查技师为主体, 理论教学规范、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优良, 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保障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由校内专业教师及医院影像医师、技师共同组成教材编写组, 共同制订X线检查技术教材编写大纲, 以保证教材适应新的课程模式。教材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每一章节的理论内容都配有相应的实训项目, 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且适用性强的特色教材、X线检查技术资料、数字化信息、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活教材”或“学习包”, 便于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更全面地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 有效帮助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X线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特色。

X线检查技术是针对X线操作技师整合序化重构的新课程, 本课程更加针对职业岗位。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引领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课程新的教学方式已运用多年, 每年通过专业调研反馈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 并得到行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的认可, 尤其是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改革后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兴趣, 与岗位契合度更高, 就业后可以熟练地完成各种X线检查工作, 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医院影像检查技术及相关岗位, 包括X线检查技师、CT检查技师、MRI检查技师、超声操作员、影像核医学检查技师等。X线检查在影像检查中占很大比重, 尤其在基层、社区医院, X线检查在影像检查中占重要位置。针对X线检查技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改革原有学科体系, 将X线影像仪器设备的成像原理、工作原理、设备管理和检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 构建X线检查技术新课程。校院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依据X线检查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 为X线检查技术岗位培养“技术精炼, 理论扎实, 素质优良”的X线操作技师。

医学影像检查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病例, 共抽取40例, 其中有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6~68岁, 评均 (36.8±7.82) 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腰部劳累史或者是外伤史,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腰痛, 劳累或者是负重时疼痛感加重, 有腿痛患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所抽取的40例研究对象均进行X线检查, 将X线平片、脊髓碘卡明造影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均对腰椎正、侧位平片进行摄取, 以及侧位、仰卧位、俯卧位、左、右、前18°~23°的斜位片各一张, 若有需要可拍摄站立侧位片。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本组4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 全部为腰椎间盘突出, 单纯外侧型者21例, 外侧型椎间盘突出伴随其他病理变化者9例, 中央型突出者11例, 椎间盘退变性膨出者2例。

2.2 X线检查

2.2.1 腰椎生理去屈度改变

腰椎生理屈度变直或后凸者24例, 占60.0%;后凸者1例;不同程度侧弯者28例, 占70.0%;其中右凸者12例, 左凸者16例。

2.2.2 椎间隙发生变化

共有27例发生椎间隙变化, 占67.5%。其中局限一个椎间隙狭窄者2例, 椎间隙前宽后窄或不等宽者9例, 侧弯同侧连续多个椎间隙变窄者有16例。

2.2.3 椎体缘后翘以及后缘软骨结节

共计13例, 占32.5%。其中椎体后下角尖翘合并下一相邻椎体后上角突出者11例, 合并有椎体前缘磨角者2例

2.2.4 相邻椎体缘骨质硬化或者是局限性凹陷

共计9例, 占22.5%。其中表现为单纯边缘硬化者7例, 硬化合并凹陷者2例。

2.2.5 小关节增生变尖或者是肥大

共计29例, 占72.5%。其中有2例患者由于关节突骨质增生而导致椎间孔变窄。

2.3 造影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在术前均经造影检查, 结果诊断为椎间盘突出者39例, 其中双节段4例, 3节段者1例。

3 讨论

X线征象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1 腰椎侧弯与屈度变直

导致该现象的因素相对复杂, 并非仅不限于椎间盘突出症, 然绝大多数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屈度变直或者是侧弯。在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中将X线平片、造影以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发现侧弯者一般表现为外侧型突出, 仅仅有少数患者呈现出中央偏旁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根外型突出椎间盘通常发生在凸侧, 根下型突出的椎间盘通常则在凹侧, 根前型的椎间盘通常不会发生侧弯或者是存在时间较短的侧弯。腰椎屈度明显变直或者是明显后凸会使椎间隙随之变宽, 后纵韧带以及黄韧带被进一步拉紧, 纤维环的表层出现明显的紧张现象, 最终导致椎管局部容积明显增大。所以, 腰椎变直以及侧弯是病变的一种代偿形式, 同时也是神经根受压程度减轻的一个综合性表现[2]。

3.2 椎间隙形状改变

在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侧位片椎间隙前窄后宽会带来十分重要的信息, 对本病的诊断意义较大, 在本次研究中本组9例患者在侧位片上能够看到单一椎间隙前窄后宽的变化, 并且在这其中有7例患者的造影结果同手术结果表明相应部位存在明显的椎间盘突出, 有2例患者的突出病变椎间盘在其下方。患者发生椎间隙绝对变窄是由于椎间盘发生明显的退化、变性萎缩所引起的[3]。

3.3 椎体缘后翘和软骨结节

椎体缘后翘以及软骨结节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后翘是由于椎间盘退行变或者是出现后突磨损刺激, 导致椎体软骨增生以及韧带附着处骨化的出现从而导致骨性突出的形成。在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通过造影以及手术结果表明7例同椎间盘突出相对应。本次40例患者有1例患者的椎体后缘的软骨部位出现结节, 经造影检查后证实相应部位存在椎间盘突出表现。2例患者椎缘骨, 其中1例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证实发生突出的椎间盘存在相应的椎间隙。所以, 椎体的后缘软骨结节前缘椎缘骨对临床对椎间盘突出症状进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

3.4 椎体前缘唇样骨质增生、磨角及小关节突增生

上下多个椎体或者是小关节出现增生、肥大现象, 通常对局部定位不存在临床意义, 在患有退行骨关节病的老年患者中比较多见。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中, 单个小关节出现增生肥大现象的患者有2例, 其中1例经造影检查后证实局部神经根鞘袖和硬膜囊的受压程度明显, 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现不仅关节部位存在增生, 并且还具有黄韧带肥厚的症状。椎体边缘骨质硬化或是局限伴随出现凹陷, 髓核以及纤维环钙化、脊柱不稳等现象时对于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均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5]。

3.5 椎间盘突出脊髓造影表现

一般情况下脊髓造影能够对病出的髓核对硬膜囊以及神经根鞘袖引起的压迫性缺损进行显示。在本次研究中共40例患者经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出存在43个椎间盘突出或者是膨出;其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正位能够对硬膜囊一侧存在半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形充盈缺损进行显示, 边缘表现出明显的僵硬变直, 双侧表现出对称性或者是不对称性的压迹, 甚至会出现

一般压迹在相应椎间隙位置, 该压迹一般会超出椎间隙向下l~2cm的范围内, 这种情况在实施手术治疗前应充分排除硬膜下其他占位性病存在的可能。中央型突出以及退变性膨出弧形压迹通常情况下相对较深, 甚至有时会有明显的中断表现, 外侧型突出压迹较浅或者是仅表现为密度浅淡。正侧位与观察硬膜囊改变相结合对于诊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若仅存在侧位局限性不到2mm的压迹但正位不存在异常者, 需要与临床进行结合诊断应慎重[6]。

参考文献

[1]张贵祥.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的现代影像学观点[J].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 2007, 13 (4) :182-183.

[2]朱从儒, 孙其湘.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临床X线分析 (附206例报告) [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 12 (13) :721-722.

[3]田凤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价值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3 (29) :127-128.

[4]李加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15 (8) :873-874.

[5]杨瑞, 刘海燕, 刘明, 等.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探讨 (附105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11, 13 (13) :132-133.

儿童可以做影像检查吗? 第11篇

医学影像是有或者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给出人体内部的立体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图像,从而诊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要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情况成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门专门的学问,叫做医学影像学,这方面的专门技术,叫做医学影像技术。

这是发展得很快的一类高科技,和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影像学的范畴包括:常规X线诊断,X线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超声成像包括B超;MRI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包括ECT。

有时候,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疾病的唯一方法,借助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孩子的健康状态,避免其他检查或手术。

实际上,影像学检查的放射剂量非常低,特别是数字化X线摄影(如DR)替代传统X线摄影后,辐射剂量又有明显的减少。同时人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有一定量本底辐射的庞大的宇宙空间中,而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其危害是极小的,因此一般不必过于担心“杀死细胞”,更不用担心“影响智力”。

就如同手机有辐射你照样会使用、电视有辐射你同样会观看一样,孩子是可以接受合理的影像检查的。具体到数字,普通人每年接受辐射的安全剂量不应超过1毫希伏,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有辐射,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伏/年。拍一张X光片,人体吸收的射线量约为0.04毫希伏,做1次CT吸收的射线量大于1毫希伏。一般人一年也就做一次放射检查,哪怕是X线和CT各有一次,也在安全范围内,对普通的受检者来说,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伤害。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偶尔接触放射线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即便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量很小,但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它带来的不必要的辐射。如何降低儿童受照剂量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只在有明确医学指征的情况下才进行影像学检查。

2.根据孩子的大小,用最低的辐射总量做检查。3

3.应选派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放射诊断医师和技师来进行儿科放射学检查。

4.用于儿科放射学检查的透视机应带影像增强器并有自动亮度控制系统,透视时应注意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5.进行儿科放射学摄影的X射线机应有可调灯光遮线器;对儿童摄影采用短时间技术。对婴幼儿的摄影和透视一般不使用滤线栅。

6.严格控制照射野。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小,其器官间的距离也小,。如果不严格控制照射野,会使非受检器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同时对非检查部位用铅衣加以保护。

7.影像检查需要躺在仪器上进行,婴幼儿不配合时,会延长检查时间,增加照射剂量,而且也会影响检查效果。家长可以和孩子待在检查室内,但需穿铅衣。协助孩子保持身体不动,尽快完成检查。

医学影像检查 第12篇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授课现状

1.1 主干课程设置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一般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 (或影像中心) 设有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等多个职业岗位。高职毕业生可能会在各级各类医院就业, 有的可能仅在普通放射科、CT室工作, 而没有条件从事MRI、超声等工作。但现有教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等四大影像学内容融合而成的, 这显然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主干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有冲突

依据课程内容的前后关系, 学生应先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 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然而, 三年制高职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 上述两门课程在教学进程安排上会出现前后内容在衔接方面的冲突, 因此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1.3 教师授课难度大, 学生难以听懂

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感觉到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内容放在一起讲授难度很大, 不易讲清楚, 而学生则感觉难以听懂, 尤其是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 教学效果差。

2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优势

2.1 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的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X线、CT、MRI等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故在讲授理论内容时, 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为学生学习后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诊断奠定基础。但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包含很多物理、数学知识, 对医学生来说, 不太容易理解, 感到知识很“虚”, 成像原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 像在空中悬着。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有很多知识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相关联并对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知识做了进一步验证, 例如“管电压在X线摄影中对照片质量影响”这一内容, 可通过讲解理论, 让学生明白管电压在X线摄影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但是学生无法想象针对不同的组织部位究竟采用怎样的管电压才合适。能否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通过课程融合, 在授完这一理论知识后, 紧接着讲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中对同一部位用不同管电压对其分别曝光, 得到X线照片让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采用高千伏的管电压摄影时, 图像密度增高, 但影像对比度差;而采用低千伏的管电压摄影时, 图像密度降低, 但影像的对比度好。通过这样整合, 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高千伏和低千伏的管电压会对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产生影响, 在实际摄影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电压进行摄影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通过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能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 有助于其对原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将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进展贯穿于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学科前沿知识, 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引导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 对未来充满期待[3]。

2.2 使学生理解了数字图像处理的作用及应用

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际授课过程中, 有图像重建、图像处理及相关的影像数字技术的专门章节, 这些理论知识既是学生必备的, 又是难理解的, 授课效果不好[4]。为此, 我们通过课程整合, 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简明、典型的示例说明复杂的概念。比如, 在X-CT成像图像后处理的原理中, 采取对表面阴影显示图像重建方法讲授, 避开高深理论, 从影像检查技术的实际应用出发, 配以在工作站的实际操作过程, 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培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大型现代化数字影像设备输出的都是数字图像, 在图像采集过程中都要用到矩阵的概念。学生对何谓矩阵、矩阵大小如何影响图像质量感到难以理解。我们通过课程整合, 在MRI影像检查技术的授课中采用现场调节矩阵来观察矩阵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结果矩阵数减少, 扫描时间缩短, 图像空间分辨率就会降低, 整个图像的SNR也会降低, 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因此, 课程整合后, 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 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3 问题及建议

传统教学分别安排教师对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进行授课, 而课程整合后, 将各种影像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 这样就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加大了授课难度 (尤其是专职教师) 。因此, 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水平是一次新的考验。为此, 建议如下:

(1) 在课程整合的最初阶段, 可由多名教师分章节授课, 实验、实训课也可由多名教师带教 (成像原理和技术内容可分开上实训课) 。

(2) 经过2~3年, 将专业课教师酌情安排到医院放射科实践2~3个月, 使每一名教师都熟悉影像技术工作。而对医学影像技术内容熟悉且多年未脱离放射临床工作的教师, 就可以不进行轮训。

总之,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整合可将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中的理论知识, 通过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现出来, 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哲, 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 2011, 33 (1) :624.

[2]汪素涵, 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5) :2387-2388.

[3]田会, 谢双运, 孟燕军, 等.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6) :625-626.

上一篇:节目播报论文下一篇: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