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与生活

2024-07-26

数学学习与生活(精选12篇)

数学学习与生活 第1篇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 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 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 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 (或相对而行) 、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 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 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 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 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 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经实践证明,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 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 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 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 2000年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正好遇上第27届奥运会即将在悉尼举行, 于是, 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 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 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 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 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 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 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说:“16枚。”黄燕说:“比上届多3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黄燕预测多少枚, 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 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 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 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 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 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 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 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 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 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 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 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 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 对于一些后进生, 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 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 我就借此东风, 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 计算出总金额, 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学习与生活公约 第2篇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学生的校内外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行为,使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特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凡本校学生都应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其中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规范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言行。

二、分则

第三条衣着容貌整洁。上学穿校服、佩校卡、戴红领巾;禁止学生戴首饰、烫发、染彩发和化妆;禁止男生留长发,女生穿超短裙。

第四条尊重老师和老师的劳动。不论何时何地遇见老师,都必须立正行礼并问好;尊敬每一位老师,学好每一门功课,听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次作业,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内完成,不许有任何不尊重老师的言行。

第五条课余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一)上学只带与学习有关的物品,如课本、作业本、辅助文具和餐具等,严禁学生带手机、小型游戏机、非体育课用的运动器械以及弹弓、刀具等物件进入校园;

(二)严禁学生吸烟、酗酒、赌博;

(三)严禁学生进入营业性舞厅、游戏机室,以及酒吧等娱乐场所;

(四)严禁学生与校外无业人员混在一起,不允许带有任何黑社会性质的情况在校园内发生,学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一律由老师处理;要树立惩恶扬善的风尚,遇坏人坏事立即报告,不包庇,不怂恿,更不容许参与;

(五)严禁学生阅读或观看不适合少儿生活的黄色书刊和光碟;

(六)严禁学生在校园内玩危险性游戏或追赶打闹、高声喊叫;

(七)严禁学生参与勒索和群殴,做到不骂人、不打架、不侮辱他人;

(八)严禁高年级学生早恋。

第六条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合不起哄、不围观尾随,不做有损学生和学校形象的事。

第七条爱护公共设施。不论校内校外都要爱护公共设施和公共财物,如电线、电话、校车、公路设施等,严禁攀爬或损坏;遵守各实验室、电脑室规章,严禁违规操作。

第八条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爱护校内外环境卫生,爱护校内外一草一木,严禁攀枝折花,严禁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和各类包装袋。

第九条讲究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车上或行走时吃零食;不买“四无”零食,即无厂家、无厂址、无生产时间和无生产商标的产品。

第十条学会勤俭节约。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乱花零钱,不乱买零食,不乱倒饭菜。

第十一条按时作息。严格遵守学校各个时令的作息时间,不迟到,不逃学、不旷课;预备铃响要立即进教室,作好课前准备,严禁预备铃后还在室外溜跶或上课铃响后教室里还没进入课堂状态。

第十二条全托生、寄宿生在校期间外出必须严格遵守家长和班主任联合批假的制度,严禁任何人擅自外出。

三、附则

第十三条处理原则。凡违反本公约第二条至第十二条有关条款,一般由班主任或当值老师按本校班级管理量化标准给予批评教育或减扣班上操行分,情节严重的交学校行政作出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处罚规定。对于违反本公约造成影响的,按以下程序酌情处理:

(一)根据情节轻重,按管理量化标准减扣班级操行分;

(二)根据情节轻重,作出适当结论:书面检讨、公开通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劝退,等等,并按组织程序记入学籍档案;

(三)对于涉及经济方面问题的,同时还执行下面办法:如损坏公私财物,一律照原价赔偿;打架斗殴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其他损失,一切责任由当事人承担。

第十五条本公约从2009年5月1日起在本校范围内施行,其最终解释权属城东学校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临武县城东学校

临武县城东学校

数学学习与生活 第3篇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问题;探究具体化;生活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奇观。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建立以体验生活为主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结合点,从生活中引入具有发散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观察,自主体验,自主交流,初步建立数学思想。比如在教学生们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主购物的生活情景,学校组织学生去郊游,需要自己带食物,每人50元,去超市买食物、饮料,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形式,将超市所要购买的食物进行标价:面包:3元;饼干:3元;矿泉水:2元;橙汁3元等等,然后由学生自主采购,到老师这里来结账,只能买50元以内的东西,看谁买得最多,谁买得最合理,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能力,同时还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增强生活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除法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从家里步行到学生平均每分钟要走多里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增强学生生活意识,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坚持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特点,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趣味和意义无穷,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小学数学教师》.2012年第7期至第12期

数学学习与生活 第4篇

一天, 笔者与朋友及她的儿子结伴上山。我们爬完了第一座山, 来到山背的人工湖边。这时, 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绕湖的水泥路, 平整而且距离下山的路口近;一条是绕四周的山顶修筑的石砌路, 崎岖且路途遥远。朋友和我都还想绕山顶路走一圈, 她的儿子却只愿走水泥路。朋友急中生智, 问我:“兰老师, 我们要绕湖几圈?”我深领其意, 对她儿子说:“上山只要走一圈。而绕湖我们要走八圈。你想一想, 8比1谁大呢?”她儿子想了想说:“当然8比1大。”我乘机哄他:“你数学学得很好, 上山走一圈肯定比绕湖走八圈路更近。”其实, 山顶之路比绕湖八圈要远的多。

在上山的路上, 朋友又考儿子。朋友:“大姨跟八姨比谁大?”

儿子:“八姨比大姨大, 因为8比1大。”

朋友:“你想想, 大姨排第几?八姨排第几?”

儿子:“大姨排第一, 八姨排第八。”

朋友:“所以, 大姨比八姨大。也就是1比8大。”

儿子:“妈妈, 为什么老师教的是‘8>1’, 而现在你又说‘1>8’?”

朋友一时语塞……

二、思考“数数学学生生活活化化”与“生活化数学”之矛盾

朋友儿子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数学生活化”与“生活化数学”的矛盾。“8>1”联系“绕湖走八圈与上山走一圈”仅仅是从圈数上来比的, 可以说这是“数学生活化”的一个例子。但是, 如果孩子年纪稍大, 对实际距离有比较准确的感知, 他就不会相信我说的“上山走一圈肯定比绕湖走八圈路更近”的话。而由“大姨比八姨大”得出“1>8”的结论, 这是“生活化数学”的一个典型, 就好比由“爸爸和妈妈结婚, 生出一个小孩”得出“1+1=3”一样具有现实意义。像“8>1”和“1>8”这样的“数学生活化”与“生活化数学”之间的矛盾,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然而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化数学”。比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页第4题:

第11页第4题:

这两题出现的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是“生活化数学”。但是其生活情境并不是二年级学生所熟悉的, 而是标准的成人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数学问题。对其中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主场、客场”等词语, 学生都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 更谈不上深刻地理解。甚至对“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阿曼”等国家或地区名称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解答这两题, 无疑会困难重重。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解答了这两题, 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作支撑, 也只能是就解题而解题, 达不到更深层的生成。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然而, 当“数学生活化”与“生活化数学”发生矛盾的时候, 该如何去化解呢?是把“生活化数学”发挥到极至, 还是舍弃“生活化数学”唯“数学生活化”为权威呢?能否在“数学生活化”和“生活化数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这是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三、化解矛盾之认识和建议

1.“生活化数学”的外延大于“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 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翻版”, 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造。所以不能把“数学生活化”等同于“生活化数学”。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而言, 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形”, 都能找到实际的生活与之相联系。然而,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是全部都可以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内容, 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因此“生活化数学”的外延远大于“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数学”是“数学生活化”的根。而且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 学习数学也有数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具有工具性, 它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学习数学可以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 它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数学问题。可以说,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只能是为解决生活中的所有数学问题抛了一块引玉之砖。

2. 正确理解“数学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毫无疑问, “数学生活化”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多样性的世界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生活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学中, 我们不能打着“数学生活化”的旗号, 把学生硬拉到一个“陌生”的“生活化数学”的世界, 这样的“生活化数学”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在这样的“生活化数学”中, 如上面提到的“1>8”和“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 学生无生活经验可言, 当然也体验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新课标还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相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认可的、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价值。

3.“数学生活化”要与时俱进

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所采用的生活情境由于纸质媒介的局限性, 往往落后于生活的发展。而生活是变化的,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具有发展性。教师必须超越现有教材的局限, 对于不适合当时当地实情和学生实际的题材进行大胆的删减或改造,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本着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权威的宗旨, 群策群力, 与时俱进地增加具有时代感、现实性的学生所熟悉的内容, 让那些真正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题材走进小学的数学课堂,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6页“两位数减两位数”, 其后面第17页的“不退位减”和第18页的“退位减”运用的都是第16页出现的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北京赢了”时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的票数这一情境。如今七年过去了, 承载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圆满成功。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我们完全可以舍旧取新, 运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奥运代表团获金牌数或奖牌数这一学生在暑假期间充分关注且津津乐道的生活情境来学习。

数学与生活作文 第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与生活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1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就可以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

一天,妈妈给我了9个硬币,说:“这儿有9枚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能不能够将假硬币找出来?”我说:“这还不简单!”,我接受了任务。

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像没什么不同嘛。我又用东西敲一敲,声音好像也一样!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哦!用天平,真硬币和假硬币的重量肯定不一样!妈妈笑了笑,给我了一个没有砝码的天平,说:“嗯,假硬币的质量轻一些,但我只有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想办法把假硬币找出来吧。”

我先把硬币分成了3份,然后天平的两边各放一份。天平没有反映,我想假硬币肯定不在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从天平上拿下了左边的一份,把剩下的第三份放了上去,一开始时没什么反映,但左边的这端慢慢的翘起来了,哦,假硬币果然在左边的这3枚硬币里。我又拿出了左边硬币中的2枚称,好像一样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币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来。“对,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出生活中的数学题,真不错!”妈妈说。

其实,我只是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只需称两次,就从9枚硬币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币。

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如果你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2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经历过喜怒哀乐,经历过酸甜苦辣,当然我也不例外,有的让我开怀大笑,有的让我至今难忘……

原来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童年乐趣藏在心底,也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听,今天我就把自己小时候的一件数学小故事讲给你们听一听。

那是一个阳光充足的双休日,一大清晨,我就把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写完,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看电视,妈妈见我不在学习,便交给我一个任务——帮助她买菜。

我一听,心里突然紧张起来,不知能否完成任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从来还没有一个人去过菜市场,更别说是买菜了,但又想着如果今天能为妈妈分担一点事情,或许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还能锻炼我,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妈妈。我拿着妈妈给我的30元现金,来到了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小型菜市场,虽说菜市场小,可卖什么的有。一开始,我很紧张,就连跟别人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但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原来也没那么难,胆子也越来越大,于是我打算买我最喜欢吃的鸡腿,原价是3元钱一只,但老板看我是小朋友,就说给你优惠价5元钱两只,两只的话少1元钱,我一听挺划算,我说:“好的,叔叔谢谢你,那就两只,辛苦了。”老板听了,点了点头拿了两只热乎乎的鸡腿,我给他10元钱后,便走了,来到了蔬菜区买了一斤青菜,花了3元,买了一斤香菇5元,买了两斤毛豆6元,可买完以后总感到手里面的钱不对,算了一下,果然少了5元钱,想一想,对了,第一次买鸡腿忘记拿找零的5元钱了,这可怎么办呢?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来到刚才买鸡腿这里,老板见我便说:“刚才我喊你,你没听见,下次可要小心点。”我点了点头说了声谢谢。回到家,把剩下的零钱交给了妈妈,并告诉这些菜分别是多少钱,妈妈看我左手两个菜,右手两个菜,可高兴了,还对爸爸讲,说我长大,能帮她干活。可她那里知道,我差一点就出错了。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等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听了我对数学介绍,你是不是觉得数学很神奇呢?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3

摘要: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作文。但从道德形成的内在机理看,它又是一种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包括道德在内的诸多制度规范的形成都凝聚着最优化、最经济等深刻的数学原理。

关键词:道德、数学、生活、制度

今年国庆节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到红山动物园去游玩。为了丰富游玩的内容,增加游玩的乐趣,我买了一大把香蕉准备用来喂耍猴子。来到猴山后,我发现好的位置都被别人占据了,我要喂猴子,只能将香蕉扔到猴子喝水的区域,而猴子要想取到香蕉,必须要踏过一块木板,而踩上这木板,上面悬挂的桶里就有水冲下(估计是给猴子饮水或洗澡用的)。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扔下一截香蕉,只见一只猴子跳上木板抢到了香蕉,但这一跳,触动了木板的开关,顷刻间一大桶水冲下,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接着我又扔下另一截香蕉,又有一猴子抢到了香蕉,但同样又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我觉得这很好玩,于是又重复这一把戏,但当我第十次扔下香蕉后,只见猴子都站在原地不再抢了,我纳闷起来,难道是猴子吃饱了?但也不像呀,他们都一个个眼睁睁地盯着地上的香蕉,此时一只小一点的猴子仍准备偷偷去抢香蕉,但它的举动被别的猴子似乎发现了,其他的猴子都争相去揍这只小猴子,最终大伙都没再去抢香蕉。我弄不明白,挠着头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形呢?“看来剩下的香蕉,只能我们自己享用了”,站在一旁的爸爸风趣地说。我悻悻地离开了猴山,爸爸却问我悟到了些什么,我一时答不上来。爸爸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其中蕴含着数学原理。

“道德”?“数学”?这分明是风马牛不相接吗,怎么会与道德、数学扯在一起呢?我赶忙向爸爸求解。爸爸娓娓道来:“在争抢香蕉过程中,虽然一个猴子抢到了香蕉,但是其他猴子却淋到了水,抢到香蕉的猴子是不确定的,但绝大多数猴子淋到水却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有少数猴子是得益的,绝大多数猴子是受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损人利己’,大多数猴子当然就不会答应了,因此谁再去抢香蕉,其他的猴子就会揍他,慑于大家的威力,也就没有猴子敢抢香蕉了,这就在猴子中产生了‘道德’”。“也就是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事,也是不能而为的事,如果这些猴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群人,大家约定俗成,相互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规范了”。啊呀,原来是这样!

我似乎有所感悟,但这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啦!这里面蕴藏着数学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关系,一个猴子收益,其他猴子吃亏,这在交易活动中叫‘不经济’,在数学上叫‘不优化’,此类行为的边际效益很低,这种行为长期存在对他人就不公平、对社会也就不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很不利”。爸爸郑重地说,这方面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还不少。例如:“有的窃贼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车上其他乘客看到了,却不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偷的不是我的东西,我说出来,别的乘客不一定会帮我,我反而会遭到窃贼的伤害,我又何必揭穿他呢?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偷窃行为为什么能够得逞的原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都从“利己”不道德的角度想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不经济、不平衡、不和谐,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越来越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个受害者就轮到我们了。可见,不道德行为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而大家普遍遵守道德就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

“孩子,现实社会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但这好像不是常见的数学问题,我仍疑惑地说。爸爸思索着说,“随着人们实践的不断深入,数学已发展出许多门类,有的是通过数字来说明道理,有的则是通过方法论证来揭示事理。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它是一门以最优化实现为目标的应用数学,运用它不仅可以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难题,对解决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非常有效。诸如:田忌赛马、环境污染、见义勇为等社会问题都可以用博弈论得到科学解决和合理解释”。“我们平时学习数学,就是要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更合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更科学的社会规范,让我们生活得更生动、更精彩、更美好”,事实证明,那些经久不衰的道德规范,都是符合数学最优化原理的”,爸爸如是这般地说。

在爸爸的启迪下,我渐渐感悟到: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从内涵机理看,又是一种人类理性的选择结果,其凝聚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从最优化的视角,社会需要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最经济的角度,生活需要道德,以遏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法行为,最大限度保护我们自己;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看,我们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将最低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固化上升为法律法规,以提升对不道德行为的刚性惩戒,塑造遵守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道德、维护道德,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此时此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奥妙了。它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当前有些不法之徒制售“地沟油”、“病死猪”,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打击。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能多一点了解,就会变得更智慧、更理性,更自觉地遵守道德与法律,那么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自然就减少了。

可见,普及数学知识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学数学就是明人生,懂数学就是懂生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旨在讨论数学问题,但没有用数字说话,这可能与通常运用数字计算或数学论证得到某一结论的写作套路大相径庭,但正是基于对数学思想的兴趣,才触发了我选择这样的路径,努力用数学原理来剖析制度规范,用数学方法来诠释社会生活,我想这应该也是“生活与数学”论文的题中之义吧。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4

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

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

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

“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平,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

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5

我们的生活处处包含着数学,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如爸爸妈妈到菜场买菜、到超市购物,都牵涉到计算费用,数学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我以前一直认为数学在生活中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它只是学校的一门功课而已。其实不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有了时间的观念、数字的概念,在数学课之外,我时常会用数学计算起与自己有关的生活,如每周六我会去三山街上创新学校的课,而妈妈每次会给我二十元的午餐费。为了能够买一件心仪的小挂件或学习用品,我往往得从午餐费里省出买东西的钱,而且每次我得算好,千万不能超支。

妈妈常说我们要算计着过日子,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要算计着过日子呢?我来举一个和家家户户切身利益有关的例子:现在很多家庭用上了分时电表,这种电表自动分时段计算电量,分时段电价标准为:平时段(8∶00~21∶00)为0.5583元/千瓦时,谷时段(21∶00~次日8∶00)为0.3583元/千瓦时。从这个电价标准上看,谷时段(21∶00~次日8∶00)的电价明显低于平时段,每度电可节约0,2元。如果我们把烧水、洗衣等用电项目放在谷时段,每天可节约两度电的话,那么十天就可以节约20度电,一年就可以节约730度电,算起来就是可以节约家庭开支146元,节约了家庭开支不算,还可以节约国家的电能。

妈妈喜欢用桶把洗衣服的水、洗澡水留下来冲洗厕所马桶,如果这样一天可以节约2公斤的自来水的话,一年就可以节约730公斤的自来水。真是不算计不知道,一算计吓一跳呢!妈妈的算计生活法既做到了低碳环保,还节约了家庭开支,真是一举两得呢。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用数学去计算的,生活中很多事必须得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通过简单的举例,你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吧,那就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活吧。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6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问爸爸:“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数学呢?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爸爸大声说:”数学的作用可大啦!比如说在我们用的人民币上就有数字,还有……我知道还有时钟,电话,日历上都有现在我终于知道数字的作用有多大了!哈哈!我们开心的笑了。

记得有一次,爸爸单位组织去公园游玩到了公园,游玩到了公园,门牌上写着:“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的团体票可以优惠百分之十。我们有37人,怎样买最合算呢?妈妈问我说:“当然买团体票合算。而团体票每人只要3元!我们可以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妈妈说:”不对!买4张团体票更合算,只花30×4=120元!而你的要花3×30?5×7=125元!爸爸说。我灵机一动说:”我们可以请其他的几位游客一起来买票呀!30×5×9/10?3×13×9/10≈100元。“对呀!”爸爸说着便请了13位游客,一起买了票。开开心心的玩了公园。

还有一次,我们全家一起烙饼吃,要烙3块,一人一个,:”爸爸,我们最少要多长时间才能烙完3块饼呢?每块饼要烙2分钟。“爸爸自以为是的说:”当然是6分钟??≌馐悄巡坏轿业模?“是吗?”妈妈说:”应该是3分钟吧!怎么可能?2×3=6分。”我大叫。“不信,我弄给你看!”只见妈妈先放进二块饼烙一分钟,再放第三块和第一块烙1分钟,最后再放第二块和第三块烙1分钟,”好了,完成!妈妈大声欢呼。只见3个金灿灿的大饼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忍不住口水直流,我拿了一块,哇!“好吃!我们大喊。我们三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了。

经过了这几件事后,我更加热爱数学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并感受数学,数学的快乐就展现在你的眼前!

数学与生活作文 篇7

夜里1点钟,孙一醒来,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看伙伴们睡得正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出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2点钟,王二醒了过来。他见伙伴们呼呼大睡,也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多出的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3点钟,张三又醒了。他看伙伴们睡得很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4点钟,李四又醒了。四周静悄悄的,伙伴们都在睡梦中。李四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平均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躺下继续睡觉。

天亮了,大家都装着什么也没发生,吵着说:“饿死了,快分椰子吃。” 椰子正好可分成4份,每份60个。分完后大家低头吃了起来。

半小时后,李四觉得良心有些不安,心想:“如果我不在夜里4点吃了一个椰子并藏起一份,大家就可以分到更多的椰子了。”于是他红着脸向大家坦白了所作所为,承认了错误。大家就算出李四4点起来前的椰子数目应该为((60*4)/3)*4+1=321(个)。张三听后脸上发烫,也交待了他的所作所为。大家就又算出张三3点起来前的椰子数目应该为(321/3)*4+1=429(个)。接着王二觉得心里有愧,也低着头交待了他的所作所为。大家就又算出王二2点起来前的椰子数目应该为

(429/3)*4+1=573(个)。

伙伴们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孙一也坐不住了,如实交待了他在1点的所作所为。大家终于明白昨天采摘的椰子总共应有(573/3)*4+1=765(个)。

小学数学与生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53-01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应用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片面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些片面强调数学化,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而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教学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从传统的课堂中找出突破口,结合现实的情况,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把小学数学加注新的鲜血和灵魂,更好的适应我们今天新课标的要求,达到“新”数学的本质要求。

一、导入生活化,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入手,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素材的选取是学生感兴趣的,展现的形式也尤为重要。在学习认知几何图形时,怎样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先让同学们对黑板、课本、桌子、凳子、五星红旗、粉笔盒进行分类,让学生进行归类哪些是属于正方形的?哪些是属于长方形的?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熟悉的物体,易于学生联系生活。属于长方形的有:黑板、课本、桌子、凳子、五星红旗;属于正方形的有:粉笔盒。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归类,然后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一些举例的人物总是出现“小明”这个角色,学生学了这么多年都未曾变过,久而久之学生回对“小明”感到反感。小学生对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旧事物的能力要强很 多。倘若能给他们不时的带来很多的新鲜的东西,他们会更乐意的接受,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感到数学在陪伴我们成长,会认识到不同的人物,这样他们更充满对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到达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源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单运算时,123-60-43时,如果只是列举这样的数据出来,学生可能会按照书本的知识点,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出来,过程就较复杂,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学生完全不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背景告诉他们妈妈去逛街的时候只带来123元,看中了一件60元的衣服和一双43元鞋子,妈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付钱?这其中有用能整减的先算和能凑整相加的先加。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验过程中感悟数学,在数学中建立凑整减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构建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练习生活化,学以致用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置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练习,巩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整数的乘法,学生们可能学会了整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让学生回家调查一斤猪肉多少钱?1.5斤要多少钱?通过学生的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整数乘法的复习和延伸的阶段,这样既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也起到深入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数学与生活 第7篇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如果说生活是一个机器的话,那么数学就是这个机器的 “润滑剂 ”,它游走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 当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越近,学生越容易自觉地掌握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交融,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 爱好的指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能够最好地认同教学信息资源。 兴趣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明确,促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时,让学生观察古时候各种马、战车,近现代汽车、火车、货车等图片。 学生经过观察对比,很容易发现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车型车轮都是永远不变的,没有方形,只有圆形。 为什么呢? 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思索,发表观点,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学生对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圆的性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一 )再现形成过程 ,培养用数学的思想

数学的抽象性强,很多学生认为十分难学,学起来也干瘪无味。 从根本上讲,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在教学中重视结论忽视知识形成过程造成的。 概念是构成数学“大厦”的“砖石”,是数学思维的“原子细胞”,它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类比等方式,由学生经历观察、讨论、反思、抽象的过程,从而形成概念。 如:“射线”概念的学习, 课前让学生在夜晚观察手电、车灯等射出的光束,感受最直观的射线形象。 课堂上学生再动手画出图像,小组讨论得出:它们都是从一个点起源,向一个方向射出的,没有终点。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把这一图形变换为射线图形,并与已学习过的直线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然后再反思,一点点地修正汇集,得出射线的准确定义。 最后让学生做针对性练习, 通过识别、运用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概念产生具象,增强了直观认识,不但对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运用也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增添了学习乐趣。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解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视为真正理解和掌握,也只有“用”才能认识到它的价值。 例如: 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设计了以下习题:现代手机十分普遍,运营商有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有月租,另一种没有月租。 有月租的每月月租15元,通话每分钟0.15元;没有月租的通话每分钟0.35元,请问您会选择哪一种收费方式? 在解这个题的时候,将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一次函数,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体会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三 )拓宽生活实践 ,打造用数学的平台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完全只靠课堂教学肯定不够, 还必须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拓展知识面。 例如:在《镶嵌》一节教学中,设计题目:新房装修,请学生拿出地板砖购买方案。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测量房间面积,绘制房间草图,设计使用哪类地板砖;然后去市场了解地板砖的大小和价格;最后用镶嵌的知识计算出所需地板砖的数量, 再加上安装工钱计算出总费用。 这个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使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鼓励关注生活 ,营造做数学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与数学有关。 比如:如银行存款利率、彩票中奖概率、股票涨跌曲线、市场调查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都可以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更好地适应生活,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 长期坚持,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吸引,想深入了解、认真学习,从而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生活与数学 第8篇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七年级学生对大量的运算和巩固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北师大教材第二章第11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扑克牌,我们来做一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24点”,这次游戏我们仍按九组分配,游戏的内容是从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比如我现在抽到一张黑桃7,一张黑桃3,一张梅花3,一张梅花7,可以通过7×(3+3÷7)的方法将他们凑成24。我们试一试好吗?(以下过程可设计为由学生代表抽取扑克牌,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采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例如,苏科版教材七上第三章第2节《代数式》用儿歌来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

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师:如果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只数。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说下去?

生: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由于贴近生活,从同学们熟悉的儿歌出发,更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表现在:认识到显示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思想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 / 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 / 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学启于思,思启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摘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高中数学与生活 第9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 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强调:教学中要注意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要注意学生的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那么, 如何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奥秘, 达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探索精神.

1.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是我们认识数学的起点, 是对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完善的再度思考.这样能将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例如, 指数函数的引入可以用细胞分裂的例子, 也可用均匀木棒折半的例子, 学生能轻松地进入状态认识指数函数.又如, 在数列教学中, 在等差等比通项公式的认识过程中, 举几个简单的数列, 让学生发现归纳通项公式, 感受公式, 达到充分认识之后, 再进行理论升华.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 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 以通俗化的语言, 建立数学知识模型, 开始抽象概括一般化的数学理论.注重在学生认知水平上的演绎推导, 做到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抽象理解, 以达到理论升华.

2. 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与学生直接相关的, 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直接接触到的“有趣、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 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例如,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 学生刚接触立体几何, 不具备立体感、空间想象能力.我利用8开纸卷成多条直线, 并围成空间几何体的边框, 让学生深刻认识直观感知空间, 这种简单的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业余时间, 许多学生动手做起这种简单教具, 亲身体验几何体中的线面关系, 积极主动地投入立体几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3.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处理不是本本主义, 做题时往往加入个人的生活经验才能使问题灵活地被解决, 也使问题蕴含的真理富有更多的色彩.

4. 加强应用问题的教学

加强数学应用不只是在例题或习题中增加几个应用题, 而是在教学中贯穿应用意识, 突出数学应用的思想方法, 增强应用的实践性、综合性.数学应用问题通过审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做可行性分析解决问题.

二、让生活数学化

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 是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思维和能力的体现.

1. 从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应用数学

原本数学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而枝叶茂盛, 充满色彩, 因我们剥掉它的沃土和枝叶才变成枯枝.高中生接触社会较少, 独立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让学生参与生活, 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故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 力图追求“社会—知识—学生”、“方法—教法—学法”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章节后所设计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实习作业”等,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生活.

2. 加强实践

研究表明,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 增强数学意识, 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认识生活世界.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 处处都能用到数学问题, 尤其高中数学问题的应用, 科技含量较高.例如, 数列应用于还贷问题、税收问题、利率问题;函数应用于科研、信息技术、测绘问题;圆锥曲线应用于天文、地理;等等.

谈谈数学与生活 第10篇

一、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旋转的车轮,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角有多大?角有没有正负?旋转几周后终边相同的角如何表示?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引导学生“做数学”,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说,数学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用。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我们要以实现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实践出真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蜒、飞机,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体验和感受到真正有趣的数学生活。

四、融于生活,感受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而毫无疑问的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然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就算做了千百道应用题,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思考如何真正将数学融于生活的教育教学方法。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地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先让一个学生从教室门口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口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亦中间相遇,或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简算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数学与生活 第11篇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生活之中,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提出真实、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确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会利用学生带来的牛奶和饮料提问:你是否留意“红枣汁含量≥5%”“脂肪3%”“蛋白质2.8%”这些内容,还有妈妈买给你的羊毛衫上标有“羊绒30%、羊毛70%”,你们知道5%、2.8%、30%等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迫切想知道它们的含义,以至激起求知欲望。

2.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教学也应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题,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然后而从中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成反比例量的意义时,请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为班里购买奖品。规定:每组拿10元去买一些本子,钱不能有剩余,并且各组所买本子的单价不能相同,然后把他们买来的本子数和每本本子的价钱制成表格。

通过此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成反比例量的意义。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这样既掌握了新的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3.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书本知识转变为生活知识。操作与实践是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它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及如何进行测量后,让学生去测量身高、手臂伸开的长度、自己走一步的长度,以及黑板的长、宽和数学课本的长、宽等。通过这一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孝岗第一小学)

数学学习与生活 第12篇

数学源自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知识的影子.生活中到处伫立着的建筑物,给了我们几何的灵感;购物架上的价格标签,给了我们计算的灵感.数学作为一门十分抽象化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熟悉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的数学学习体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高中的数学相比中小学的数学难度系数大、更为抽象、不易理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与理解难度,给高中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在较大的压力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造成了一种偏科的情况,会对学生的学习及未来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与路径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如何使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与实习所得的经验,我提出几条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路径: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利用教材,加强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熟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生活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上有形状不同的窗户,学生们通过观察窗户的形状,了解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包括图形的基本知识、直线间的关系、几何问题的应用等.还有生活中的数字计算问题,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数学中的计算应用问题,包括利润问题、利润方案最优问题、加工零件问题、路程问题等.这些都是数学应用于实际中的问题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中.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利用教材,加强生活与教学相结合

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材,教材作为一种知识媒介,通过文字与图片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的利用教材,是一条重要的措施与路径.在数学教材中,每一节的知识学习都会有相应的例题与习题对知识进行练习与巩固,通过对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强的例题与习题的讲解,使数学知识更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是老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室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有利于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想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应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各种数学知识,应用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直观理解,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在班上进行一些关于兴趣的调查,之后在课上利用调查表,对学生的兴趣进行统计,加深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多引用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使学生长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应加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

结语

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包含数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英忠.让数学走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10(7):120-121.

[2]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2(10):23-24.

[3]孙央利.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8(2):78-79.

[4]孟洪刚.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策略[J].中学数学参考,2010(26).

[5]高凤波.浅谈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考试综合,2013(1).

上一篇: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下一篇:参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