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范文

2024-07-24

非萎缩性胃炎范文(精选11篇)

非萎缩性胃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00 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 男121 例, 女79 例;年龄21~69 岁, 平均 (45.6±4.5) 岁;病程1~21 年, 平均病程 (8.3±3.6) 年。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 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病程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奥美拉唑, 口服, 20 mg/ 次, 2 次/d;阿莫西林胶囊, 口服, 1 g/ 次, 2 次/d。研究组患者则给予胃炎方加减法治疗, 具体基本药方:高良姜、香附、木香、吴茱萸、黄连、降香、小茴香、乌药、甘草, 其余加减法方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加减, 但最终药方的药物种类不超过13 种。此外,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 个月。

1.3 评判方法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可将疗效分为以下4 个等级: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病灶面积恢复大于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变, 病灶面积恢复70%~89%;有效:症状有所好转, 病灶区面积恢复30%~69%;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或病灶面积恢复小于30%。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研究组痊愈31例, 显效42例, 有效1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91%; (2) 对照组痊愈17 例, 显效37 例, 有效21 例, 无效25 例, 总有效率为75%; (3)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模式下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会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因素, 如长期摄入酒精、咖啡、冷饮、消炎药物等。但大量数据表明, 幽门螺杆菌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诱发因素[2]。胃胀、胃痛、纳呆、嗳气、大便异常、反酸、恶心呕吐、口干苦口臭等均为此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灶情况可使用胃镜检查[3]。本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的治疗方案中的奥拉美唑、阿莫西林等药物的治疗效果远不如从整体上多标靶治疗胃炎方治疗手段, 后者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前者。这是根据中医基于五脏六腑同气连枝, 肝脾胃等应相并而论, 胃失和降, 脾等也受邪等理论, 胃炎方具有多靶点多层次整体调节等特点[4]。

综上, 中医理论下, 胃炎方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治疗是确实有效的, 合理的加减胃炎方也可以调节患者的整体身体机能, 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及生命质量, 降低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复发率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忠毅, 刘贵阳, 李晓玲, 等.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6) :9-10.

[2]陈志勇.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23) :14-15.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 19 (1) :66-68.

萎缩性胃炎怎么治疗 第2篇

2、虚寒:胃脘冷痛,喜暖喜按,得食痛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胃祛寒,理中汤加减。

3、阴虚:胃痛嘈杂,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弦细。治宜滋养胃阴,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4、血瘀:胃脘刺痛,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金铃子散加减。

5、痰湿:胃脘痞闷胀满,纳呆,肢体沉重,舌暗苔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除湿,二陈汤加减。

萎缩性胃炎与癌 第3篇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疾病,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癌变率约在2.55%~8%的范围内。现在了解到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轻有重,并不是所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都有癌变趋势,而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

做了胃镜之后,经胃粘膜活检的病理报告一般有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三种病理变化,每种病理变化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卅)。需要注意的是肠化和异型增生的出现,特别是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关系密切。异型增生是一种由正常细胞转化到癌细胞的过渡状态,它属于癌前期病损,也即是癌的前奏。对于轻度的异型增生,有的学者认为不是癌前期病损,还有的学者把重度异型增生放到癌细胞的范畴中,主张手术切除。根据著名病理学家阎锡钧提供的资料,重度异型增生随访3年,15%的病人能逆转到正常细胞,故他认为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异型增生也不要千篇一律地进行胃切除,关键是要增加粘膜活检的数目,在其周围寻找癌细胞。目前认为:如果发现重度异型增生,建议短期内再作一次胃镜,如病理报告未发现癌细胞,则每3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中度异型增生则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肠化与癌的关系,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肠化与癌的关系比异型增生远得多。肠化与萎缩在严重性方面是平行的,即萎缩越严重,肠化也越严重。日本学者认为肠化与萎缩一样,是老龄化的一种改变,属于生理或半生理的现象。也有学者认为肠化先转化为异型增生,再转化到癌细胞。总之在肠化与癌的关系尚未明确之前,我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的病人,至少应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加强随访。

非萎缩性胃炎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 按自愿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 实验组男20例, 女40例, 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 (40.2±9.8) 岁, 病程6个月至16年, 平均病程 (4.1±2.6) 年,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9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 女38例, 年龄为25~70岁, 平均年龄 (41.3±10.6) 岁, 病程8个月至18年, 平均病程 (3.9±2.2) 年,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上腹痛或不适、反酸、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症状为特征;均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胃镜判断标准[2]:黏膜充血、水肿, 有斑点、片状、条状红斑, 黏膜下出血点、斑及糜烂。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3]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消化性溃疡及病理诊断可疑癌变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患有重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及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患有严重神经官能症、更年期证候群的患者;有药物过敏者;不能遵从医嘱或终止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奥美拉唑20mg, 早晚各1次, 空腹口服;吗丁啉10mg, 饭前15~30min口服, 每天3次, 治疗4周为1个疗程。若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 疗程第1周加用阿莫西林胶囊1.0g (每天早晚各1次) , 甲硝唑0.4g (早晚各1次) , 均于餐后半小时口服, 用药时间为1周。

1.4.2 实验组

予以中药加味小陷胸汤治疗, 主要组方成分为:黄连6g、姜半夏10g、瓜蒌皮12g、枳实10g、厚朴10g、陈皮10g、炒白芍15g、蒲公英25g、海螵蛸15g、木香6g (后下)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 可适当加减, 伴糜烂者加白芨15g、珍珠粉2支;食后饱胀者加炒莱菔子10g、炒麦芽15g;泛酸喜温者加吴茱萸2g;伴胆汁返流、症见上腹部嘈杂发热、郁闷不舒者, 加柴胡5g、郁金15g;大便干结者, 去瓜蒌皮, 加瓜蒌仁15g、当归10g、火麻仁15g;大便溏泄者, 去瓜蒌皮, 加炒白术10g、云苓15g;头昏、肢软乏力者, 去瓜蒌皮, 枳实、厚朴均减为7g, 加党参15g、炒白术10g。每日1剂, 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4周为1疗程, 所有患者每周复诊1次, 4周后复查胃镜及幽门螺杆菌。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要戒烟戒酒,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忌食辛辣、油腻、炙煿等食物。

1.5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基本消失, Hp转阴;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镜下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 Hp转阴;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镜下胃黏膜炎症轻度改善, Hp转阴或仍为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胃镜复查及Hp均无改变。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Hp阳性阴转率比较

实验组Hp阳性者共49例 (81.7%) , 转阴38例 (77.6%) ;对照组Hp阳性者共47例 (78.3%) , 转阴38例 (80.9%)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整个研究过程中, 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该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平素多喜食辛辣肥甘及膏粱厚味, 又常进酒食, 易损伤脾胃, 致中阳不运, 痰湿停聚于中焦胃脘, 蕴而化热, 故痰热致病多见。小陷胸痛主治痰热互结, 《医宗金鉴》中记载:“黄连涤热, 半夏导饮, 栝楼润燥下行, 合之以涤胸膈痰热, 开胸膈气结, 攻而不峻, 亦能突围而入, 故名小陷胸汤。”黄连、半夏合用, 一辛一苦, 辛开苦降, 得瓜蒌则清热涤痰, 其散结开痞之功显著;同时调畅中焦气机有助于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故笔者于方中加枳实、厚朴等行气降逆、燥湿化痰以消痞;木香可升可降, 调理三焦, 为消滞除胀止痛之要药, 木香配陈皮、白芍具有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效;海螵蛸可收敛制酸止痛, 现代研究[4]证明海螵蛸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加味小陷胸汤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痞、和胃降逆、行气止痛之功, 临床收效颇丰。

慢性胃炎致病因素较多, 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慢性胃炎主要病因[5]。蒲公英归经于肝胃, 有清热健胃解毒之效, 且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记载蒲公英治疗胃痛有奇效, 与黄连合用更是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加味小陷胸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患者的病情缓解情况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西医治疗的对照组, 且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 治疗过程痛苦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靖若.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9) :1952-1953.

[2]巴图.慢性胃炎的胃镜分类及诊断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 17 (3) :181-18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4-138.

[4]程蔚文.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 第5篇

答纪某读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际上是一种病理诊断,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改善症状和缓解胃黏膜的炎症为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是萎缩性胃炎的致病菌,因此首先应进行抗菌治疗,具体方法是在胶体铋剂(果胶铋、奥美拉唑、枸橼酸铋等)中选择1种,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3种抗菌素中的2种,同时服用。

⒉服用胃黏膜保護剂:具有保护胃黏膜的常用药物有硫糖铝、胃膜素、叶绿素等。硫糖铝能与胃黏膜的粘蛋白形成保护膜,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胃膜素能在胃内形成膜状物覆盖在胃黏膜上,减少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叶绿素有促进胃黏膜炎症愈合的作用。

⒊提高胃酸浓度治疗:萎缩性胃炎病人的胃内常呈缺酸状态,因此病人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或稀盐酸合剂治疗。

⒋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⒌饮食疗法:萎缩性胃炎病人应避免饮用浓茶、烈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进食时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胃酸过低和有胆汁反流的萎缩性胃炎病人,宜多吃瘦肉、禽肉、鱼、奶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副主任医师 朱本浩

非萎缩性胃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8例,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3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恶心或呕吐, 食后加重等为主要症状, 胃镜与病理检查[1]示胃黏膜呈斑点状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黏液多而稠;病理活检示病变浅表, 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上皮可有变性、再生、肠化生 (IM) 或不典型增生 (ATP)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枸橼酸鉍钾0.12g, 每日4次;阿莫西林胶囊0.5g, 每日3次;甲硝唑片0.4g, 每日3次。4周为1疗程, 其中阿莫西林胶囊及甲硝唑片用药时间为1周。

观察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药物:党参18g, 白术12g, 茯苓12g, 甘草6g, 木香 (后下) 10g, 砂仁 (后下) 10g, 陈皮10g, 半夏15g, 香附10g, 枳实15g。临证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30g;口干舌红者加石斛15g、玉竹12g、麦冬12g;腹部冷痛者加高良姜10g;脘腹胀满者加桔梗12g、枳壳12g;吞酸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g、乌贼骨30g;恶心呕吐者加藿香12g、竹茹6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2g;舌苔黄腻者加苍术12g、佩兰10g;大便溏稀者加薏苡仁30g。每天1剂, 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胃镜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复查示胃黏膜修复, 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 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示未明显好转。

2 结果

观察组29例中, 治愈21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29例中, 治愈13例, 有效12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6.21%。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 黏膜层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诊断主要靠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3]。临床多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恶心或呕吐, 食后加重等为主要症状。在治疗上西医常常采取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及对症治疗 (抑酸抗酸、促胃肠动力药, 胃黏膜保护药) 。目前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容易复发。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痞”、“嘈杂”、“胃脘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变在胃腑, 与肝脾关系密切, 尤其与脾脏最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病程长, 日久必损脾胃, 出现畏寒喜暖, 脘腹胀满, 食后为甚, 口不知味, 甚至不思饮食,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等脾胃虚弱的表现, 故多属虚证, 尤其是脾胃气虚。

本临床观察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方中党参、白术性甘温, 补气健脾;茯苓性甘平, 功能健脾祛湿, 利湿而不伤气, 三药合用, 味甘而入脾土, 行健脾之功共为君药;陈皮辛温, 能行能降, 具有理气运脾调中的功效, 可疏肝理气、和中、化湿、行气、宽中除胀;半夏辛温, 和胃降逆、消痞散结、止呕;木香辛散温通, 调中宣滞, 共同行使调理中焦气机之职以达消痞除胀之目的;砂仁化湿行气、醒脾和胃, 枳实下气消痞, 香附理气解郁, 数药共行辛温理气散结除痞之功, 共为臣药[4];诸药配伍, 共成健脾祛湿, 和胃降逆, 消痞散结, 理气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粘膜瘀血、水肿等病理变化, 减轻炎细胞浸润, 减少上皮化生;能较好地拮抗胃粘膜的慢性损伤;促进胃液分泌, 显著提高胃液游离酸度的排出量;增加已减少的胃窦C细胞, 改善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还能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 有利于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可延缓H+自胃腔向黏膜内的弥散, 并阻止碳酸氢盐自上皮细胞表面向胃腔内的移行, 从而保护胃黏膜, 使其免受损伤。香砂六君子汤水煎液对胃黏膜出血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胃黏膜损伤有促进自愈的疗效, 且呈时效关系, 治疗作用快速、高效。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方面有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于皆平, 沈志祥, 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238.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5-129.

[3]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2-386.

非萎缩性胃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年消化内科收治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 按照多中心、平行、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 (45例) 及对照组 (45例) , 观察组男性28例, 女性17例, 年龄在20~65岁, 平均 (43.3±3.7) 岁;对照组男性30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18~64岁, 平均 (42.5±4.0)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 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 均为2次口服, 疗程为7d, , 奥美拉唑 (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mg, 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20mg, 1次/d, 连续服用7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尿囊素片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060113) 与奥美拉唑同时服用, 餐前30min服用, 早、中、晚各0.2g, 连续应用3周, 治疗过程中, 不使用其他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 检测用药前后胃黏膜组织中PGE2水平变化 (放射免疫法检测, 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同时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检查,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GE2及不良反应。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年龄在18~65岁, 近期有消化不良症状, 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为非萎缩性胃炎, 未经治疗, 灭有其他特定病因如酒精、胆汁反流、糖尿病、非甾体类消炎药,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重度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化性溃疡、胃癌、糖尿病、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严重灼伤患者、休克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剔除及停药标准:没有按照要求用药患者, 经复核、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用药标准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或化验值明显不宜用药者。

1.4 疗效评定

症状观察指标包括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烧心、反酸。症状等级:Ⅰ级为偶有症状;Ⅱ级为常有, 部分影响生活;Ⅲ级为不能忍受, 严重影响生活。显效:症状消失、病灶完全愈合或症状好转和病灶好转2个级别, HP清除;有效:症状积分减少50%, 病灶好转一个级别, Hp基本清除;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HP无变化。HP根除标准:14C尿素呼气试验14C-BUT为阴性且快速尿素酶试验RUT为阴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测得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值<0.05, 被认为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可信区间采用95%可信度。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照

见表1。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GE2水平变化

见表2。

观察组患者PGE2水平升高明显,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对照

见表3。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药物反应,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持续2~3d, 未行特殊治疗自行消失,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

3 讨论

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对去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饮食不节、寒温不适[1]、过度劳累等, 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菌, 定植于其他细菌无法生存的黏液层及胃黏膜之间[3],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60%~90%, 因此在治疗胃炎过程中, 应该严格根除Hp治疗。慢性胃炎发生机制是胃肠黏膜攻击-防御因子失衡, 有效治疗或抑制攻击因子[4]。前列腺素能增加胃黏膜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5], 增加黏膜血流、改善黏膜微循环及黏膜修复, PGE2还能防止或减轻损伤因子对胃黏膜细胞损伤和坏死作用。内源性PGE2在局部产生后, 通过影响细胞的主动转运过程和激活腺苷环化酶, 刺激胃黏液的生成和分泌, 保护胃黏膜微循环结构的完整性[6], HP感染后可破坏PGE2分泌, 含量下降。在本次研究中, 利用PGE2含量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基础和实验研究表明表囊素具有抑制攻击因子和增强防御因子双重作用[7], 对胃黏膜损伤有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其胃黏膜保护机制是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增加黏膜PGE2含量实现的。复方尿囊素片是尿囊素与氢氧化铝的混合物, 尿素囊有保护胃黏膜、促进上皮细胞生长、促进黏液合成及分泌的功能, 氢氧化铝有抗酸、吸着、局部止血[8]、保护黏膜等作用, 因此奥兰特不仅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还能促进、修复胃黏膜。奥兰特可明显提高胃黏膜组织中PGE2水平, 具有防止或减轻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细胞损伤和致死作用的能力[9]。在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效果满意。奥兰特治疗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PGE2水平实现的。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尿囊素片 (奥兰特)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2年消化内科收治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 按照多中心、平行、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 (45例) 及对照组 (45例) , 两组患者均行奥美拉唑+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奥兰特, 治疗前后对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前列腺素水平E2 (PGE2) 、HP进行检测, 连续观察4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GE2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PGE2水平升高明显,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药物反应,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奥兰特治疗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PGE2水平实现的。

关键词:复方尿囊素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萎缩性胃炎,前列腺素

参考文献

[1]周树锋, 李琦之, 吴惠生,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氨基己糖水平的影响[J].中国病理学杂志, 1995, 11 (1) :33-35.

[2]严伯初节译, 周连鸿校.表皮生长因子特别是对胃肠道和肝脏的生物效应:最新看法[J].国外医学消化分册, 1990, 10 (1) :31-33.

[3]Mila ni S, Calabro A.Role of growth fact or and their recept or in gastric Ulcer healing[J].Microse Restech, 2001, 53 (5) :360-371.

[4]陈寿坡, 陆国钧, 温淑豪, 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唾液、胃液和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1994, 14 (10) :15-17.

[5]徐肇敏, 张志宏, 陈戴融, 等.幽门螺杆菌破坏胃黏膜屏障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1995, 34 (9) :603-605.

[6]刘海军, 许国铭, 李兆申, 等.氨基己糖和磷脂含量评价胃黏膜防御机制[J].消化病学杂志, 1997, 5 (7) :427-428.

[7]Kuipe.Thijs C, Festen HPM.The prevahaee of Helieohacter pylori in peptic ulcer di[J].Aliment Pharmaeol, 2009, 9 (2) :59.

[8]周世明, 林小英, 王利娟.复方尿囊素片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 2009, 31 (6) :865-866.

非萎缩性胃炎 第8篇

关键词:胃炎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内镜,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科难治疾病之一,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或疼痛, 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1], 临床上易导致出血、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病因复杂、病程漫长, 给患者的生活、饮食带来很大不便, 进而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心理状况[2]。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我院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胃炎胶囊,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行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治疗组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在26~75岁之间, 平均 (51.4±4.6) 岁, 病程在2~17年之间, 平均 (5.9±2.6) 年;对照组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在22~73岁之间, 平均 (52.2±3.6) 岁, 病程在3~14年之间, 平均 (5.7±2.9)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纤体萎缩程度及肠上皮化生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阿莫西林1.0g/次, 每天2次, 果胶秘2粒/次, 每天3次, 有腹胀患者加用多潘立酮10mg促进胃动力, 每天3次, 治疗期间, 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剂量。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胃炎胶囊, 由西洋参、木香、白及、田三七、柴胡、白术、佛手、蒲公英9味药组成, 3粒/次, 每天3次。随访3~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改变。

1.3 症状评定

显效:腹痛、腹胀、嗳气、头晕、乏力症状消失, 其他合并症状明显好转, 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主要体征明显好转, 其他伴随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过阶段治疗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3]。

内镜诊断标准, 0级:胃黏膜颜色。微血管透见、胃黏膜病理表现、胃黏膜炎症均正常;1级:胃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见红白相间, 黏膜内可见小血管, 胃腺体萎缩减少1/3以上, 炎症细胞浸润在胃小凹底部以上;2级:胃黏膜改变灰白色, 见较大苍白色;胃黏膜可见中小血管;胃黏膜腺体萎缩1/3~2/3, 炎性细胞浸润大腺体固有膜;3级:胃黏膜改变呈灰黄或灰绿色, 胃黏膜变薄血管显露;胃腺体萎缩2/3以上, 炎症细胞浸润达黏膜肌层[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表示, 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见表1。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内镜下改变比较

两组患者内镜下改变比较见表2。

治疗组患者内镜下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在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作用下, 胃黏膜表面受到反复损害、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 黏膜肌层增厚的病理改变, 常伴有肠上皮不典型增生, 其中胃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5]。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心下痞、噪杂范畴, 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情志不畅等有关系, 该病多迁延日久, 久病必淤, 最终导致本虚标实, 胃炎胶囊由西洋参、白及、木香、田三七等中药组成, 具有补气健脾、止痛和胃之功效, 治疗原则既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必虚的机制, 也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必淤的机制, 该组方既有理气化瘀、使胃痛消失的作用, 又有健脾和胃、促进饮食的功效, 同时还可以补气益血的作用[6]。有动物试验表明, 在使用胃炎胶囊后大鼠试验慢性胃炎形成数明显减少, 病灶减轻, 胃黏膜黏液层保护良好, 胃液中被分解的小分子黏液减少, 胃液中胃蛋白酶的含量也明显降低, 证明了胃炎胶囊对试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的保护作用。应用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爱梅.猴头菌、阿莫西林、胃炎胶囊联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5) :18-20.

[2]刘桂玲.阿莫西林、胃炎胶囊、胃必治、叶酸、多抗甲素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中国厂矿医学, 2002, 15 (6) :461-462.

[3]Jaspersen D, Diehl KL, Schoeppner H, et a1.A comparisonof omeprazole, lansoprazole and pantoprazole in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severe reflux oesophagitis[J].Allment Pharmaco1 Ther, 2008, 12 (1) :49-52.

[4]Dupas JL, Houcke P, Samoyeau R, et a1.Pantoprazole ver—SUS lansoprazole in French patient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J].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08, 25 (3) :245-250.

[5]孙涛, 马驰骋.胶体果胶铋、胃炎胶囊、呋喃唑酮治疗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增刊) :218-220.

非萎缩性胃炎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抽取82例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8例;患者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 (45.3±1.6) 岁;患病时间1~14年, 平均 (4.6±0.8) 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7例;患者年龄22~79岁, 平均年龄 (45.6±1.5) 岁;患病时间1~13年, 平均 (4.4±0.7) 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患病时间、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①对照组用药方法:口服阿莫西林, 每次1.0g, 每天2次, 口服果胶秘, 每次2粒, 每天3次, 计划治疗1个月[2]。②治疗组用药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 口服中药胃炎胶囊, 每次3粒, 每次3次, 计划治疗1个月[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内镜检查症状改善幅度、胃炎症状控制时间、临床实际用药时间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痊愈:症状表现和体征彻底消失, 内镜复查结果显示黏膜炎症已经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腺体萎缩、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表现已经恢复正常状态;显效: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大幅度改善, 内镜复查结果显示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腺体萎缩、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现象减轻2度;有效: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所有改善, 内镜复查结果显示黏膜慢性病变范围缩小程度达到1/2以上, 炎症有所减轻,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慢性炎症的减轻程度达到1度, 腺体萎缩、肠腺化生和异型增生所有减轻;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4]。

1.5 内镜检查评价标准

0级:胃黏膜的颜色、胃黏膜病理表现、胃黏膜炎症等均恢复正常;1级:胃黏膜颜色为红白相间, 黏膜内可观察到小血管, 腺体萎缩减少程度超过1/3, 炎性细胞浸润保持在胃小凹底部以上;2级:胃黏膜颜色为灰白色, 胃黏膜可观察到中小血管;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在1/3~2/3之间, 炎性细胞浸润到大腺体固有膜;3级:胃黏膜颜色为灰黄或灰绿色, 胃黏膜有血管显露;胃腺体萎缩程度超过2/3, 炎性细胞浸润达到黏膜的肌层[5]。

1.6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s) ,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西药治疗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为:7例基本治愈, 8例显效, 14例有效, 12例无效, 胃炎治疗总有效率70.7%;治疗组患者经常规西药联合胃炎胶囊治疗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为:13例基本治愈, 16例显效, 9例有效, 3例无效, 胃炎治疗总有效率92.7%。两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内镜检查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内镜改善效果为:0级7例, 1级8例, 2级16例, 3级10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内镜改善效果为:0级12例, 1级16例, 2级11例, 3级2例。两组治疗后内镜改善效果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2.3 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和临床实际用药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分别为 (10.52±2.01) d和 (7.16±1.48) d, 胃炎控制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实际用药时间分别为 (14.38±1.74) d和 (9.86±1.59) d, 实际用药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学临床中属于胃脘痛的范畴。胃炎胶囊的主要方剂组成为西洋参、白及、木香、田三七等中药, 且主要具有补气健脾、止痛和胃的治疗功效, 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 不仅仅应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必虚的发病机制, 还应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必淤的基本特征, 该组方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 既具有理气化瘀、使胃痛症状消失的作用, 还可以达到健脾和胃、促进饮食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产生补气益血的作用[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胃炎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西药, 治疗后内镜检查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和临床实际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后者, 且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进一步说明胃炎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 对应用胃炎胶囊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82例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西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胃炎胶囊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内镜检查症状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和临床实际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胃炎胶囊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胃炎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桂玲.阿莫西林、胃炎胶囊、胃必治、叶酸、多抗甲素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中国厂矿医学, 2009, 15 (6) :461.

[2]孙涛, 马驰骋.胶体果胶铋、胃炎胶囊、呋喃唑酮治疗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9 (增刊) :218.

[3]廖继全, 张育明, 李透怀.胃炎胶囊四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28) :151.

[4]袁爱梅.猴头菌、阿莫西林、胃炎胶囊联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5) :20.

[5]曾荔, 肖小炜, 张永刚.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1例[J].医药导报, 2010, 19 (2) :150.

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前奏? 第10篇

像老张这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在少数,由于他们对病情缺乏了解和认识,心理上常出现一些过度的猜疑和恐惧,致使影响生活质量。那么,这种担心有道理吗?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看懂“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检查报告中会写着:胃黏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那么,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呢?

所谓肠上皮化生,通俗地说,就是结肠或小肠的上皮细胞搬家到胃里去“居住”。胃的肠上皮化生越多,胃炎的萎缩程度也就越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小肠型或结肠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4种类型,其中只有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较密切,而完全性小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无明显关系。

不典型增生又是什么呢?增生本是胃黏膜的正常生理现象,通过增生可使新生细胞代替衰老细胞,从而不间断地完成胃的生理功能。如果细胞出现异乎寻常的增生,则为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必然转变为癌,也不是所有的癌都可见到明确的癌前病变阶段。

可见,就慢性萎缩性胃炎来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胃黏膜病变有可能发展演变成胃癌,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萎缩性胃炎≠癌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慢性萎缩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中,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胃癌周围黏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仅此而已,并没有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必然发展成胃癌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否癌变,应根据病变的萎缩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医界学者关于萎缩性胃炎与癌变的共识是:

慢性萎缩性胃炎虽可癌变,但癌变率很低,不能笼统地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两者不能划等号。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者要重视,要定期随防。

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一般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显著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3年复查1次;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看作是癌变,可考虑将局部病变组织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萎缩性胃炎须重视

虽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很低,但并非两者毫无关系,少数病例还是可以癌变的。为了尽量避免发生癌变,且此型胃炎症状多严重,故积极防治还是十分必要和应该的。此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饮食疗法。进食应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吃易消化且清淡软食;宜适当吃些瘦肉、鱼、牛奶等高蛋白低脂肪饮食;有胆汁反流者,应进低脂饮食。

抗菌和保护胃黏膜治疗。幽门螺杆菌是当今公认的慢性胃炎的致病菌,故应首先进行抗菌和保护胃黏膜治疗。抗菌可选用氟氯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等;保护胃黏膜可用胶体果胶铋、猴头菇片等。

提高胃酸浓度和服用维酶素。

避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

对症处理。上腹隐疼时可选用抗胆硷类药物,如普鲁本辛、阿托品等;治疗胆汁反流可服胃动力药,如普瑞博思、加斯清等;腹胀不适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等。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型和胃阴不足型,前者用胃益方剂,后者用胃安方剂。另有人将党参、黄连等24种中药,制成“胃细胞逆转丸”,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对症选用。

动静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的门诊患者, 并经胃镜和病理检查, 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照, 分为2组。治疗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9岁~64岁, 平均年龄38.1岁, 病程3.5年~22年, 平均15.2年;对照组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6~67岁, 平均年龄37.8岁, 病程2.8年~23年, 平均16.6年。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程度、胃病性质等方面均相似, 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82年10月重庆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基本方:黄芪30 g、太子参30 g、丹参15 g、蒲公英30 g、八月札30 g、莪术12 g、仙灵脾20 g、白花蛇舌草15 g、苏梗12 g、佛手花9 g、白及15 g。临床可根据情况酌加其他中药, 但主方不变。日1剂, 水煎, 分温再服。

1.3.2 对照组

口服猴头菌片 (国药准字Z42020636, 襄樊隆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每次4片, 1 d 3次。全部病例在观察期间停用可能影响本试验疗效评价的中西药物。

1.3.3 疗程

2组均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由同一专科医生行胃镜检查, 并在胃窦部取4块活组织检查, 经病理证实为CAG。治疗结束后, 由同一专科医生进行胃镜检查, 并在前次胃镜活检胃窦部四壁的同一部位的2 cm范围内各取一块组织活检 (在前次胃镜视频指导下) , 送同一病理医生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腺体萎缩转为浅表性或基本正常胃黏膜, 病理检查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差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胃镜检查腺体萎缩程度减轻, 面积明显缩小, 病理检查异型增生减轻1个级差;无效: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检查均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属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以胃腺体萎缩, 黏膜变薄, 黏膜肌层变厚, 胃酸分泌减少为其病理特点, 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纳呆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纤维胃镜及病理双重检查是本病确诊及分型的最主要依据。本病属中医“痞证”、“胃痛”范畴, 基础病理以脾胃虚弱为本, 气滞血瘀、热郁湿阻为标。病情发展多由气及血, 渐及胃络, 久则胃络失养而缠绵难愈。笔者在治疗上遵循“脾以守为补, 胃以通为补”的原则, 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为静药, 调气活血之药为动药, 在组剂处方中, 用静药, 佐以动药;用动药, 佐以静药, 动静结合。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气血帮助恢复胃黏膜病变组织;仙灵脾温而不燥, 为调理阴阳之佳品, 取其益火生土之意, 视为静药;苏梗宽胸利膈顺气;八月札理气而不伤气, 有开胃进食之功, 为止胃痛之妙品;蒲公英健胃消痞、清胃热;佛手花能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并能开胃醒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莪术、丹参祛瘀通络, 改善胃部病变组织的微循环、白及祛瘀止血生肌, 视为动药。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对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有防突变的作用;丹参等可以纠正胃黏膜缺血缺氧, 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使萎缩腺体及增生性病变得以改善。再随病之虚实而加减, 使之药证相符, 故可收到标本兼治的良效。临床不能拘泥于炎症感染而过用黄连、栀子、黄芩、龙胆草等苦寒清热药, 以免损伤脾胃, 仍应辨证用药,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冲剂多加有30%左右的糖, 服后易致中气更滞, 不利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虚实夹杂之候, 药性不能过于滋腻或刚猛;其次, 本病容易反复, 需长期防治结合, 以防恶变, 保持情志条畅, 有助于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益农.慢性胃炎的诊治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 1983, 22 (5) :261-262.

上一篇:实验数据处理下一篇: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