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2024-05-30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精选12篇)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第1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突出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的是职业针对性,注重的是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形成特色的关键,是能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而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实践教学体系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软件包括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高职院校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过程中去;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则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是实践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我院在集中办学以来,已经认识到这一关键环节,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统一思想,投入大量的经费,建设起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教师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提供重要途径,为毕业生和企业的“无缝”接轨提供了场所,有力的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然而,学院建设刚刚起步,教学体系的软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文就健全和完善适合我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谈谈看法。

1 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学院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是学院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的根本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要做好“七定”:定专业培养方向、定培养目标(就业层次,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服务的工作岗位、岗位的性质等)、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包括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专业特色、定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对应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定培养条件(包括所需的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定评价方案(包括学生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学生质量的评价办法)。

修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即由所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所需核心能力,由所需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的确定是先确定操作技能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再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所需的理论知识。其工作流程如表1。

2 建全实践教学文件

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的技能模块、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验)指导书、实训(验)项目单、实训(验)项目报告、实训成绩考核成绩单、顶岗实习报告册、毕业实习报告册、毕业设计考核、第二课堂活动细则、社会实践活动细则等。

第一,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专业技能、岗位能力拓展训练等模块;第二,根据这些模块的具体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第三,根据课程的要求,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即一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须有实训(验)项目任务单、实训(验)项目报告单,每门实训课程须有学生实训(验)成绩考核单。

实训教学大纲是实训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该实训课程实训的性质、目的、内容、项目、考核要求与标准等,在此大纲指导下编写实训(验)指导书;实训(验)项目任务单是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验)项目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验)的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学生据此可进行独立的学习和训练;实训(验)项目报告单是学生实训(验)项目完成后上交的规范化报告,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能力测评的依据之一;实训(验)成绩考核单是课程实训结束后学生实训情况的总体评价,内容包括该实训(验)课程每一项目的实训成绩、实训现场考勤和实训综合能力测评等,体现考核过程化,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研究、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拓展学生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制度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仅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指导教师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实践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容易造成“混乱”局面,实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降低设备利用率,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因此,科学的管理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基地效益的保证。

首先,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由系主任亲自挂帅,主管全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由系教学办负责组织、协调,以利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按专业大类组建实训(验)室,各实训(验)室按照学期实训计划组织该实训(验)室的实训项目。我系的实践教学组织顺畅,设备利用率高,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得相对较好,原因就在于此。

其次,建立和完善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添实训(验)室项目卡、实训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学生学训规程、实训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训耗材计划和使用等。实训(验)室项目卡主要用于教学管理,是实训(验)室教学安排和指导教师实训指南,内容包括实训(验)目的、对象、地点、条件(场地、仪器设备)、耗材、经费、指导教师及指导要求等;实训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管理则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以上是对我系实践教学的粗浅想法,实践教学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我们只有不断地了解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NCEDR.HEH01)[R].

[2]张军利.高级技工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六年级科学教学质量分析 第2篇

从卷面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做到了规范、端正、整洁、正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成绩分析

通过本次科学考试,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考核情况分析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次试卷命题主要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考查,特别注重的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次考试内容,注重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题量稍大。内容涉及工具和机械、形状和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等板块,基本含盖了教材的各个单元,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

从试卷上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填空题稍差,特别是简答题最差。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未作答,有些学生即使是做了,但错误较多,这是造成总体卷面成绩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从试卷上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对工具和机械、生物的多样性的基本知识掌握得相对好些,而对形状和结构与能量部分的知识掌握得相对差一些。

三、试卷内容的反思

1、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待加强。从本次期末试卷看,比以往的试卷更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内容的检测,表现在检测题中有一定数量的记忆性试题,以及根据内容填空等题型,以检测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基本技能考察的内容。

从答题看,这类题目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错误率较低,由于这些题目较为客观,只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一定的重视,对学生学习抓的严一点学生是完全能获得这些知识的。

2、今后的复习目标。

从本次考试情况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是极其重要的。

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也是今后教学的重要目标,科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教给学生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从试卷情况看,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扎实,反映出平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衔接的引导。

三、改进措施

1、根据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今后注重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思想,使教学更科学、更准确、更有实效。

2、以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基本技能训练为主,注重引导学生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够力。

3、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和运用。

4、在教学中注意借助教材扎实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基本知识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白沙小学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第3篇

一、 妙用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为妙用小资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激素调节》的导入教学中,笔者引用了以下资料:

楚汉相争,垓下一战,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岸沙滩上有黑压压的蚂蚁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说完,拔剑自刎。

学生听后,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想知道蚂蚁为什么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收到了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中“悬念”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了1989年10月5日《法制日报》刊登的题为《达尔文的遗憾》的一则短文:

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

这则材料很好地诠释了近亲结婚遗传病发生率大大提高的现象。学生听罢兴趣大增,而且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也增强了对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意义的认识。

二、 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改变,科学教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优异成绩。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因素,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迅速对学习内容作出反应。例如《水的净化》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知道自己的手脏了可以用水洗,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身边的水脏了用什么给它洗呢?”就这样用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他们急切想得到问题的答案时,笔者立刻呈现一桶脏水在学生的眼前,并且话锋一转把学生带进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怎样利用手中的这杯脏水将自己的手洗干净”,并在黑板上写上了标题:一杯脏水→一杯干净的水。这样的情景设计,一方面通过情境把课本知识简单明了化、紧凑化了;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种愉快、逼真、和谐又富于启迪的氛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所学的内容的意义建构,并在头脑中整合了饮用水净化的沉淀、过滤、蒸发等几个步骤。

三、 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注重储存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活原有经验,进而萌动求智欲望呢?《标准》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注重教师单一的教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上来,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例如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发现了“滑动变阻器中的4个接线柱”有6种接法;再通过进一步实验、讨论发现“要让它在电路中起作用,只能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感受到“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的美好心境,而且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学到知识,从而真正理解知识。

四、 合理处理教材,拓展学生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编排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书面内容变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融入个人观点,即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重组。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的教学,如果学生只学物质在溶解时的两种状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点知识,就会显得太容易、太简单,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笔者进一步钻研了教材内容,发现教材中有一个“食盐的配置”的学生操作实验,于是就把它与该课时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结果整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由于“实验”的融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

五、 充分展示教师魅力,增强教学感染力

很多学生喜欢上某个老师的课往往是因为该教师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确实,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演等个人的魅力就像课堂教学的调控器,能够感染学生。例如在《元素化合价》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笔者便把相关的知识编成了顺口溜;在《水的电解》的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张冠李戴,笔者特意把它编成“正在养小羊”(意为正极、阳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体积小);在《安全用电》教学中,当讲到触电时,笔者还配合着进行了一个人触电后的样子的表演。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第4篇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成了本科压缩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思想观念陈旧和存有某些错误认识。虽然国家确立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各级政府和舆论也积极宣传和介绍高等职业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仍然把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认识,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一种“创收”手段,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办学思想的错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

本来,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粗放型的教学及管理,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走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教学。在高教扩招的形势下,仍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这样的粗放性办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达到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的要求。

3.师资队伍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4.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专业设置极力模仿本科院校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评价质量仍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评教师授课质量,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测评学生的成绩不是以能力为重点,这是典型的粗放性办学。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其教学手段并无改变,远跟不上知识经济的步伐,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相当陈旧。

5.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落后、不完善

其表现为: (1)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粗放教学典型的质量监控就是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2)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由于质量评价体系仍是粗放型的,评价过程中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没有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3)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粗放教学中对学校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没予重视;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素养较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办法。

6.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时间不长,相关的理论研究时间更短。质量保障活动的做法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也主要是宣传和介绍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缺乏系统地比较、消化和实践的过程,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注重特色和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一个协调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学校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奖惩分明、措施到位、管理有序”,会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的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组织机构包括指挥系统和执行系统,指挥系统是指由高校党委及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运转灵活、有权威、高效率的指挥系统。教务处及有关职能部门同时又与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教学咨询组织等组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执行系统,落实和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质量政策,检查、督导教学质量状况。

2.建立一个准确多维的教学质量评价诊断体系

评价是我们了解、掌握教学状况的重要手段,客观、准确的评价信息能为教育教学决策的制定、师生发展状态的把握提供支持。要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就必须加强评价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教务部门)与评价对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激发师生的参与意识,削弱其防御机制,展现真实个性,这也是完善评价手段的需要。为此,加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间的结合,在科学运用量表评价的同时,增加访谈、档案袋评价、个人教学日志交流等,强调过程性的定性评价。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诊断应包括与教学有关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专业与课程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要正确处理专业设置评价、新专业评价与重点专业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载体。院系专业评价与诊断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2)院系教学工作评价与诊断院系教学工作评价与诊断主要通过建立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加以实施。制定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系级教学工作进行评估。(3)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与诊断。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评估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进师生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极其关键的影响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应具备全方位、多元化的特性,不仅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评估,同时也包括对教师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评估。(4)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与诊断。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表现。对学生学习质量采取监控和评估时,可以以抓学风建设为根本和关键开展工作,如严格考试管理、狠抓考风建设,以考风促学风;不断完善学生奖学金条例,全面提高奖学金金额,扩大学生的获奖面,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选拔校内优秀专科生进入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学习,激发专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一个有效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加强师资建设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直接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组织教师轮流去院办产业、实体挂职顶岗工作;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也促使他们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不断成熟完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外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实训教学场地。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是实践环节教学实施的重要的场所,是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功能齐全,条件优越的实训基地是必需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场地紧缺,设备陈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合理规划校内实训场地,加大设施投入力度,统一组织管理,突出实训过程的仿真性,创设真实职业环境,以体现实训教学中内容安排的综合性,技术领域的先进性。二是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教学环节的组织,对实践环节教学进行严格管理,三是重视精品课程资源使用。从近几年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践来看, 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加入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列, 建立起了国家、省市级和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一大批优秀的课程软件呈现在大家面前。这项工程的实施也极大地锻炼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 从目前的现状而言, 高校普遍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往往忽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这种现象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尤其突出。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在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 应当更加重视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 特别是国家和省市级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为了切实推进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质量, 我院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应出台《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我校现有校级精品课程六门, 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但是在精品课程使用方面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中, 学校还应明确要求, 各专业计划必须注明哪些课程将使用精品课程资源, 并以此为依据对各专业进行检查和监督。这些措施的推行, 使学校的学生可以提早使用到国家的精品资源。这无疑是课程建设的一条捷径,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且还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年级科学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第5篇

航天小学

赵瑞芬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第6篇

一、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将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相结合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第7篇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以阐述。

一、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观察素养

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人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启迪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金钥匙。如,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植物叶子的形态,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的叶子,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叶子的外形和特征,要求学生观察叶子的颜色、大小、形状,认识叶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其次,培养综合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深度。学生对观察的对象往往缺乏思考和分析,看不到观察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综合观察的习惯。例如,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发生,而应进行综合观察,才能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最后,培养记录的习惯,提高观察的广度。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随意性、片面性,观察过的现象是局部的,缺乏整体性。因而,培养学生及时作全面记录的习惯尤其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观察什么,然后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应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的观察结果才真实、全面。

二、组织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教师对此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尝试、总结。

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一般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而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能否采用其他材料当半透膜呢?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完成,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某些资料,或者对一些实验的技术及时进行指导。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渗透生活常识、农业技术、生产绿色食品等热点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首先,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时,可以列举常见作物玉米、瓜类等在春季播种过早时,会出现“种子霉烂”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氧气”。造成“种子霉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温达不到这些作物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要求,种子受微生物浸染而造成霉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的理解。

其次,关注热点问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匮乏、人类健康、传染病预防等问题。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2014年肆虐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等。

初中科学教学“轻负担高质量”初探 第8篇

(一)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首先应该减轻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

所谓学生负担也包括一个精神负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手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 兴趣越浓, 学习效果也会越好。例如:在九年级讲授“原子核能”这节课时, 笔者先给学生介绍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等事例, 同时穿插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有趣故事, 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学生轻松愉悦地“乐中学”, 潜移默化步入知识殿堂。

(二)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必须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倡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务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而不是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真正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作用。同时, 教师自身要坚持苦练内功,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教科研能力, 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三)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 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 应该联系实际, 才能掌握得更好。如:在讲家庭电路之后, 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家庭电路;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时, 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狮山上去实习, 这样既培养了兴趣, 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3. 记忆和理解的关系。

记忆是掌握知识的首要条件, 理解是牢固记忆的关键。离开理解的记忆只能是死记硬背, 而没有必要的记忆也就无所谓理解。要求学生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达到灵活应用之功效。

(四)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必须以科学合理适量的课外作业为保证。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精心取舍, 合理裁剪。精选一些针对性强, 能集中体现基础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 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 使学生能把有限的课外时间用在刀口上, 所花时间不多, 效果却好。

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 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 明确并紧扣目标,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将目标落实于教案中。在前课结束时可布置一些预习作业, 使学生对目标认识明确。师生双方都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在课堂内紧扣目标, 提高效率。如:在上《酸的通性》这节课时, 先明确目标:1.能说出酸的涵义, 且能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属于酸;2.能说出酸的五大通性, 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3.能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 且会应用。有了具体目标, 设置例题和习题方向就很明确。

(二) 优化教学过程,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

1. 准备工作要落实到位。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备课要钻深吃透教材, 紧扣教学目标。学生的准备工作是预习和对前课内容的复习, 此外还要做好课前2分钟的预备。预备铃响后, 教师应尽快组织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状态。预备工作落实到位, 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2. 引入新课要开门见山。

好的开始能迅速稳定学生情绪, 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讲课中去, 同时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对一堂课很重要。对科学教学来讲,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可以是设置情景、设疑引入、观察引入、解题引入等, 不管用何种方法引入, 都应开门见山, 否则既浪费时间, 也不能突出重点。

3. 精讲多练, 讲求实效。

课堂上要精讲, 让学生及时操练, 那么课后只需花较少的时间就能取得较大的收益。要做到精讲, 备课时就要紧扣目标精选例题、练习题和作业题。选题要有层次性、典型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在精讲和练习时, 必须让学生集中精力, 以求实效。

4. 重视信息反馈, 进行因材施教。

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教师既要有统一的要求, 又要承认客观差异, 实行因材施教。而要实行因材施教, 就要十分重视整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 科学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是全体科学教师的共同责任, 大力加强教育科研,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摘要: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是目前教育界议论较多, 并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生负担过重, 违背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是一种狭隘教育观念的反映。那么,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第9篇

本科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理念思路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和基础设施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是对组成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基本运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质量评价, 具有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如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本科教学运行质量评价、学生质量评价、本科教学条件与保障评价等方面, 努力体现“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北京大学坚持“加强基础, 淡化专业, 因材施教, 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方针。在“质量工程”项目中, 进行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探索, 规范教学管理, 多途径开展本科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工程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上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 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为核心评价要素。

本文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卓越工程”, 探讨基于专业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期为该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侧面的新思路。

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思路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2002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一个年轻的本科专业, 其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培养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依据该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学习遥感传感器原理、遥感对地观测机理、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和遥感技术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遥感传感器集成、遥感野外数据采集、遥感影像判读与解译、遥感专题制图、航空航天测绘、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遥感应用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地形测绘、专题信息提取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基于该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应从专业建设和创新性实践实习能力两条主线出发考虑, 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保证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应当今新型遥感传感器不断涌现、软硬件水平大幅提高以及遥感数据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的新时代需求, 而创新性实践实习能力则是推动遥感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关键, 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计划在遥感学科领域的特色体现。

三、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导思想,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专业建设和创新及实践能力为主线, 还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专业建设质量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三方面进行评价。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应当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有专业建设长期规划, 且能提供持续、充足的专业建设经费, 能够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体现在有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有针对遥感科学最新领域的全英文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教材选用合理并指定有充足的教学参考资料。

师资与教学研究质量包括教师队伍和教学研究质量两个方面。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使教学梯队建设合理, 重视青年专业课教师培养, 重视教学名师的培育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有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体现在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 专业教学论文的发表以及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另外, 除了校外教学研究项目, 学院也应当投入资金自主设置教学研究项目, 以帮助专业课程研究的开展。

教学管理质量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两个方面。重视师德建设, 有举措, 效果好;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 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教书育人;建立有领导干部及教师听课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风建设, 效果显著,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有完善的评教体系, 学生积极参与评教;考风考纪良好, 无违纪现象。

表1 评价指标所占比重

人才培养工程质量包括学生创新能力和毕业生质量两方面。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包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数、核心期刊论文数、大学生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国家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毕业论文 (设计) 获得省级优秀论文每年不低于2%;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率、学位率、均位于学校前列;学院就业工作措施得力、效果好, 就业率高;学生继续深造 (研究生和留学) 率高。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其中专业建设质量和时间与实习质量评价权重较大, 体现了遥感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和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各常规指标中, 师资与教学研究又略占较大权重, 反应了该专业教学与科研互为促进的发展特色。

四、总结

随着遥感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工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成为新时期遥感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为此需要以应用为导向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受到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而该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正是体现了遥感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色, 反应了学科发展需要, 为推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第10篇

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那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能够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这就有必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督促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能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体

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四方面:(1)受教育者:教学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莫过于受教育者(学生),学生的评价最直接的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满足教学的程度等情况,所以最应引起重视;(2)系部领导:通过对本系部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材料等的评价,从专业层面及管理角度对教学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3)教务处:主要从全院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各系部的教学材料做以规范及评价,这里只能从宏观上进行评价,只能起到督促作用;(4)教学督导室:主要从教师的授课层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与教务处一起对系部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这些评价主体从不同层面及角度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 评价制度及标准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制度的完善与改革:(1)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学院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规范教学工作、教师行为的指南。随着国家级示范校的创建,改革的浪潮席卷了各高职院校,改革的力度非常大,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教学管理的要求,必须按现有的教学活动重新编制,根据实际的教学工作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2)人才培养方案:即原来的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规划,必须科学的制定。要求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修订原来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分析、专业教学计划表、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等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加以合理的制定;(3)课程标准:即原来的教学大纲,是对每门课程所做的规划。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考核方式与标准等项目。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培养目标主要根据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三方面的目标。教学内容由原来学科体系的内容改变为将原来的内容进行了分解与重构,实行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等内容。

4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覆盖面比较广,主要有:(1)课前准备:主要涉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教案的编写及备课情况等。要把重点放在授课计划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上,这些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2)授课: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检验教学材料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对课程内容是否精通及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3)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准备情况:主要检查管理制度是否明确、安全措施是否得当、材料准备是否齐全、卫生状况是否良好等。(4)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方法。

5 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座谈会以及学生网上评教的方式;第二方面是系部评价,由于现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系部首先对本系部任课教师的各项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形成一定的数据;第三方面由教务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材料、教学及科研活动等,形成量化指标;第四方面是督导专家评价,主要是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反馈督促教师进行整改。

6 评价指标

鉴于评价的总体描述,下面通过改革课程的一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例来说明一下,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通过量化指标来实现。表1只反映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量化指标,这只是量化指标中的一个,很多评价项目都是通过量化指标来实现的,通过量化来考核教师的工作质量情况。

7 结语

以上几个方面主要从宏观上论述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各方面,但在现实的工作中,需要去做大量的工作,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办得有特色、有亮点,那么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制度性约束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并加以实施,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教学质量决定着高职学院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主体、制度及标准、内容、方法以及指标等内容,指出构建科学高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如何构建以及具体量化指标的制定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关注细节,提升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第11篇

一、关注实验器材准备的细节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一门课程,进行实验探究必须要有实验器材来支撑,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上级部门为学校实验室提供了大量的器材,但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如:“研究磁铁”这一课,磁铁形状的认识,实验室提供的主要是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这4种,但生活中的磁铁形状还有很多,如:圆柱体磁铁、球体磁铁、纽扣磁铁等等。怎样去准备,看似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细节,往往会给我们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带来困难。准备实验器材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去准备,由于实验室没有实验员,是由我们科学教师兼任,但我们每周课的节数很多,有的老师要教两个甚至四个年级的课,这里必须要学生去参与,但要做到提前几天告知,时时还要提醒,如果学生忘记准备,那么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麻烦,必须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为此我们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要忽视这一细节,因为它能决定这节课实验能否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实验器材操控细节

小学生活泼好动,处处充满好奇心。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如果将实验器材全放在桌子上,也许我们认为是为了不浪费时间,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学生在许多器材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将教师的要求抛在脑后,当实验活动进行时,造成各个小组实验探究进程的不一致,进而影响后继的实验活动,给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带来不利,这就说明,有效使用实验器材的重要性。为了使每一项实验有效地进行,有的教师采用信封将每一次实验活动的器材装起来,按教学流程分发下去,还有的采用每做一项实验发相应的器材,完成后收回,再发另一项实验器材,其目的是让学生不再受实验器材的影响,更好地进行下一个实验等等。这一个个细节,也许我们认为关系不大,但这恰恰是造成实验探究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我们要加以关注。

三、关注每一项实验活动时间细节

科学实验活动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实验应有时间的保证,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细节。由于我们教师在课的引入、实验示范这些环节中用时较多,造成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间的不够,就会显得匆匆忙忙,但要使实验能够继续进行,必须要延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的实验结论就会受到质疑。为此,我们在备课时除了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外,还要对本节课的实验活动所用时间进行预设,并留有空间,尽量减少教师占有时间,多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间,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过程,获取的科学结论才更可信,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四、关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将实验前要做的细节考虑作为实验成功的前提保证,那么实验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是实验能否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摆”的研究这一课,在进行“摆锤的轻重对摆的快慢是否有影响”这个实验时,在进行改变摆的重量时候,怎样挂第2个钩码?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处理得不好,将会改变实验的结果,有的老师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造成实验结论的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不同的挂法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寻找正确挂法,如:挂在第一个钩码下面摆绳增加了,改变了摆绳长度不变的条件,实验结果肯定会改变。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小细节,但它有可能得不到相应的科学结论。这里我们还要关注摆绳这一材料的选择,我们发现在实验操作时,摆锤在摆了几下后就会撞向铁架台杆柱,给实验带来很大影响,选择用什么材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细节。

五、关注实验记录细节

实验记录是获取科学结论的一个重要保证。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过程关注的较多,实验记录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所以很多小组实验过程完成得很好,但没有做好记录,在讨论交流时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实验产生的现象模糊、数据不够准确,在这样的状况下所获取的实验结论还真实可信吗?往往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重新做一遍,你想时间还允许吗?为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小小的细节往往能改变实验的结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关注一些细节就是创新的开始。我们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确定的教学任务,当学生在某一项实验中不能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时,我们的教师就会草草了事地结束实验并揭示结论,看其这个细节不能影响什么,但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认真观察的习惯是教师的责任。让良好的习惯成为品质,是科学标准所要求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有利的。关注细节,也能提升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质量论文 第12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不是在象牙塔里可以一手包办的,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时间接触了解社会比单纯的培养一个应试高手更有社会意义。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他们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针对中考苦学三年,更是普通初中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按学生不同发展层次分层、按学生不同特长分类、以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分组等教学方法,满足不同进度、不同特长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方向。减负不是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是在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并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减负不减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并认识到学生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减负也已经喊了多年,许多学校和老师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多年,而且取得了和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展起来,尽管新课程实施在我省已历8年,“轻负担高质量”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仍步履维艰,任重道远。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并形成成熟可行的操作体系,仍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减负的前提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提高自己组织和指导的艺术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快乐高效的开展,达到轻负高质的目标。这对教师其实是增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负担是前行路上的阻碍,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使负担转化为助力。学生对每门学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非一开始就明确存在,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增强的,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其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因此减负不是说不要负担,而是合理设置负担,使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快乐前行。

三、创新教学手段,建立新时期的教学方式

教学时间的投入与产出(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看来是高投入低产出,降低教学活动的“能耗”,提高效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更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充分利用45分钟。表面上看教学活动就是45分钟,其实完整的教学活动至少包括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了研究教材内容和研究教学目标上,在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准备的教学设计也只是在完善自己一厢情愿的构想,脱离大多学生实际,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精英教育。其实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学对象,了解各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基础、生理基础、心理基础与情感基础),分析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紧贴考纲,更应注重教法和学法设计,典型例题和学生练习的层次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合理,各部分目标明确,课题的导入、新课知识点的展开、练习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课堂调控措施要巧妙,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课堂小结要精干、准确,避免机械重复和拖泥带水,合理布置作业,难度要有梯度。

课堂教学活动注重三点:

清——概念清,条理清,层次清,板书清,口齿清,语言清,例题分析清,能清楚地表述概念的本质和概念、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等。

准——准确地阐述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它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做到无科学性错误、无笔误、无口误、不讲模棱两可的话、不提模棱两可的问题等。

活——教学方法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气氛活跃,思维活跃;解题方法活,注重常规方法,根据题目特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得失,通过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情绪反馈、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反馈,分析课内训练题的功能与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符合反馈矫正的原理等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设计方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养成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往教学中过重的学习负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完全强调轻负担,简单把学习变成轻松且没有目标的行为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不负责。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理解和认识学业负担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利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使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设置学业负担,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达到学习成绩和个性的共同成长,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如何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探讨了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学业负担,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皮带机选型下一篇:PLC污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