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策略范文

2024-05-22

结构优化策略范文(精选12篇)

结构优化策略 第1篇

关键词:结构优化,钢结构,建筑工程,应用价值

1 引言

结构优化设计这一门新技术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手段, 该技术的出现使得设计者由原来的被动分析、核实, 转变成主动设计、规划了, 从本质上改变了结构设计。就目前结构优化设计的成功经验来看[1], 其与传统的设计相比较, 最主要的就是可以有效降低工程的造价。另外, 结构优化设计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材料的性能, 能够使该材料在应有的结构内部发挥出其最优化的状态, 并且能够使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还可以为整体性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决策[2]。总而言之, 结构的优化设计是能够使设计实现适用、经济、安全等一系列优点。

2 钢结构设计的原则

针对钢结构在实际设计中的稳定性问题[3], 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并对该三项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明, 以此来保证在钢结构设计在稳定性问题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2.1 针对结构整体的布置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体以及相应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

就目前的这些建筑而言, 其绝大多数是按照平面体系来进行设计的, 例如框架等。为了能够确保这些平面结构不会出现平面失稳的情况, 就需要对其整体结构的布局上来解决, 并且其设计还必须要一定的支撑部件等。综合来讲, 就是要求平面结构的构件出稳定的平面计算就必须要求与结构布置相一致。

2.2 结构设计计算的简图与实用计算方法依据的简图一致

针对目前的设计单元与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时, 对其不会经常做一些框架稳定的分析, 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框架柱的稳定性计算。而针对采取这种方式时, 计算框架柱的稳定时要用到框架柱的长度计算系数, 其应该通过框架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得出,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柱的稳定计算与框架稳定性计算具有等效的关系。不过, 对于实际框架的种类是比较繁多的, 为了能够在实际设计中对其计算工作进行简化, 就需要设定一些具有典型的相关条件。针对实际设计工程中, 框架计算所使用的简图与实际使用的方法所依照的简图不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具体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即附有摇摆拄的框架和横梁受有较大压力的框架。依据实际情况, 若要对其进行规范性的系数计算, 都会存在着导致的不安全的后果, 因此工程设计中所使用的计算方法要与之前假设和具体计算的对象相一致。

2.3 设计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 使二者有一致性

要求机构计算与结构设计相一致, 一直是在工程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那些要求传递弯矩与不传递弯矩节点的连接而言, 其应该对其分别赋予足够的刚度、柔度, 对其桁架节点的设计尽量减少杆件偏心, 这些设计问题都是需要在注意结构设计的细节中常常被考虑的主要问题。然而, 该设计在涉及到稳定性时, 结构在进行构造时会出现不同强度上的要求的考虑。就拿简支梁抗弯强度而言, 针对那种不动铰支座的要求只是对其位移情况进行了阻止, 但允许其在规定的平面内转动。虽然在上述实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解决, 但在处理梁整体稳定性时就显得不能够完全满足了。

3 钢结构建筑的设计

在建筑工程中, 钢结构的设计就是钢结构成功运用的典范实例。但是为了能够确保钢结构在建筑中合理、有效, 就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精益求精。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钢结构的设计中, 最为关键的两个步骤就是正确选择钢结构方案以及正确计算其钢结构的截面高度。

3.1 钢结构建筑整体与局部精细设计

对于建筑而言, 其不仅需要有非常美观的外部结构, 还需要注重对建筑间的相互协调的能力进行良好的设计。而在建筑中, 钢结构的建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其在具有钢自身建筑的特殊性同时, 同样也存在这普通建筑的一般性。因此在对钢结构建筑进行设计时, 一定要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求。由于钢结构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建造时, 会致使其部分细节的部位出现部分的偏差或者裸露在建筑外面。因此对钢结构建筑在设计时, 在保证建筑外观与建筑功能比较完美的情况下, 尽量将设计的过程进行精细化、严格化。

3.2 钢结构的稳定设计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 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设计是众多设计中的难点, 虽然其在单纯的设计中并不需要考虑前置等一系列条件, 但是其需要在日后维护中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 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针对钢结构建筑设计中出现失稳的状况主要分为两种, 即整体性失稳、局部性失稳。所谓的整体性失稳就是指通过对整体框架稳定性作为研究对象,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根据长细比稳定系数来带人进行验证;而局部性失稳则是指框架结构的内部由某一处结构产生的失稳状况, 其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整体的稳定性。因此针对钢结构在建筑整体布置中, 一定要考虑其局部和整体的稳定性来进行设计、建造。

4 选择钢结构优化方案的基本原则

针对钢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将结构平面布置主要包含有:质量中心、抗侧力刚度中心、外力作用中心等尽量保持其重合、接近, 这样就能够避免或减小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结构发生扭转的效应。针对其扭转进行抵抗的过程中, 需要将所使用材料的用量进行数量上的增加, 这样就会出现不规则的结构平面的布置, 最终的结构就会导致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建造不安全、不经济。

而对于结构中的安全、可靠性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对于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构件都要认真的考虑, 使其最大效应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能够使结构设计与构建相互协调、统一, 使设计的目标水平显现出来, 实现其既安全有经济的设计理念。

对整体的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总体的构思时, 一定要将上述的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当中, 使其结构与结构之间、结构与部分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 使其在整体中保持最佳的受力状态, 将其应有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使结构拥有良好的延伸性以及足够的刚度、承载力等。

在一定程度上, 要将其结构上受力、力的传播途径进行简单、直观的表现出来。若是比较复杂的传力途径, 其显现出来的结构构件则是经过很多次的转换而显现出来的, 这样就会是造价、成本过高, 并且还会产生过多的计算错误而对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能够直接、简单的将传力途径展现出来, 就能够使中间的传递构件节省下来, 进而使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造价方面也得到有效的降低。

5 钢结构住宅安装设计的问题对策

(1) 针对那些压型钢板在对其进行装、卸的过程中严禁直接使用钢丝进行捆绑吊起;而在运输的过程中, 应对其尽量设有足够的支点, 防止其变形;在对钢板进行铺设前一定要将其弯曲状况校正好;保证钢梁顶部的平面保持清洁、干净。

(2) 针对外墙板的选择和开发是钢结构住宅建筑中关键问题之一。其除了需要满足外墙板的各项要求外, 还要根据墙板原料的选择, 具体为生产场地、运输、安装等条件。

(3) 而对于那些主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钢结构建筑而言, 其需要与其它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起作用。除此以外, 钢结构建筑还需要注重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 具体为:钢结构优势的如何发挥、针对钢结构所带来的建筑平、立面单调呆板问题的解决, 以及钢结构建筑的防火、防腐等相关问题的解决。

(4) 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钢结构建筑的造价问题。根据现实情况而言, 钢结构建造的建筑在中、高档建筑中, 钢结构建筑都是一项比较系统性的工程, 其应从设计、建造、运输、安装、维修以及管理上进行环环协调、管理, 以此来保证在钢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来降低其造价, 从而提高其综合经济效益等。

(5) 针对钢结构的布局而言,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布局不规范, 这样就会在地震时造成损害。若要想使其做到安全、科学、合理, 并且节点的构造有简洁可靠, 就需要在结合抗震性能与结构的布局上进行详细地研究等。

6 结束语

结构优化设计是一门比较综合性质的学科, 其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的基础, 还需要许多的成功经验等, 其在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应用的价值, 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结构优化在理论上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设计理念, 能够为人类在有限的资源内合理运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 结构优化的问题本身也为相关学科提出了比较新的任务, 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等。本文主要对结构优化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对其进行了概括, 希望为在今后的结构优化设计上提供相应的帮助等。

参考文献

[1]李晶, 鹿晓阳, 陈世英.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A].工程建设, 2007 (06) :21~31.

[2]侯贯泽, 刘树堂, 简国威.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工程设计, 2009, 08:123.

网站结构优化之链接结构 第2篇

门户网站优化的站内链接结构

网站主页链接向所有的频道主页;

网站主页一般不直接链接向内容页,除非是你想推荐的特殊的内容页;

频道主页之间要相互链接;

频道主页对网站主页要有指向链接;

频道主页对本频道的内容页要有指向链接;

频道主页一般对属于其他频道的内容页指向链接;

所有内容页都对网站主页要有指向链接;

所有内容页都对自己的上一级频道主页有指向链接;

同一频道内的内容页之间可以互相链接;

不同频道内的内容页一般不互相链接;

不同频道内的内容页之间相互链接一般通过关键词或标签等技术来实现相关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结构优化策略 第3篇

【关键词】课堂结构 优化 策略

按照新课程理念,对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只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才有可能达到令师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就是优化课堂结构。所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寻找好切入点

1、从阅读方法切入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学生接触到散文体裁时,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要达到这个特点,必须有一根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根线索或为事,或为物,或为人,或为情。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快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以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可让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阅读找准了切入点,就能为学生指点迷津,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二、控制好聚焦点

“焦点”可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聚焦源于教者对课文透彻的理解和恰到好处的处理。教师的精点巧拨,可以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读写的窍门。

1、在选材上聚焦

选取典型有意义的材料,能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例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中《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有作者特殊的创作背景和体会,作者随志愿军搞战地采访,收集了二十多个生动典型的事例,想用通讯的形式反映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文章容量有限,作者最终把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定位在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忠上。从二十多个事例中精选出“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海救人”“雪地战壕谈苦乐观”三个故事,分别反映出志愿军的高贵品质,使学生体会到应根据中心来选材,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明。

2、在遣词造句上聚焦

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基本上能够把握作文的基本框架,但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者必须从经典名篇中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学以致用。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文中“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仔细从“点”“磕”“架”等词语的赏析,从静态动态事物的勾勒中让学生领悟字里行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那种孩子向往的喜悅激动心情。

3、从谋篇布局上聚焦点

我们可以冰心的《小橘灯》为例,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的社会并未直诉一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这就是文章含蓄深刻之所在。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描写天色及环境的句子和描写小桔灯的句子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天色等的描写是为了暗示社会的黑暗,而小桔灯的描写则是为了象征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这样,物与人,小桔灯与小姑娘交织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小桔灯的象征意义,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这样的聚焦,不但文章的主旨学生体会得更加明晰,而且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得到启示“人贵直,文贵曲”。

三、把握好辐射点

如果说切入是前提,聚焦是核心,那辐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刘国正语)

1、由点到面辐射

在阅读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点”“面”结合。由课文中的“点”辐射到生活中的“面”。例如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春的美文美篇诗词歌赋等相关描写,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也使得学生增长了见识,了解到多种咏物抒情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记得学习过老舍《济南的冬天》之后,学生诵读积累了那段雪景描写之后,我倡导学生搜集或写一篇关于雪的描写,学生的创作让我大吃一惊。“看!残枝上有雪。几枝枯木在洁白世界中傲然挺立,那失去了绿色的枯木,仍是自信饱满吗?还是 等有强壮之分,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贫贱之分。它无私,仁爱,公正,平等。每一个生灵都将经过它的洗礼,它用身躯滋润世界每一寸土地,用容颜映衬每一缕阳光。”看来由点到面的辐射不仅仅是知识的迁移,它更是学生创作能力的拓展。

2、由“文”向“道”辐射

语文教材就是思想内容的载体。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达到“文道统一”。在《变色龙》学习中,我们从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小事中看到他谄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这不由地让课堂上演绎了一场该怎样处理日常琐事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激烈讨论,最终学生们达成共识:对事要实事求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综上所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策略,既要明确教师的角色,适时地给与学生引导启发,更要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开发智力、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特点、目的、价值的教育,提高自身素养,强化自身魅力,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自觉的配合,提高教学目标 的效度和期望值,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评定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也是一种组织协调的导演调控艺术,更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张晓梅 张英宏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优化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第4篇

1 重视学习规律, 构建认知结构

1.1 课前预习, 初建知识结构框架

在上课之前,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新内容,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框架, 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预习的内容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好是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并试着用原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样易于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鉴于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不可能理解深刻, 不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适宜的活动, 促进学生理解, 加速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1.2 注重已有经验, 建立认知结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总是依赖已有的经验,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经验应包含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经历.学生要形成对所学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准确理解, 首先要使学生获得丰富及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 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对所学新知识的抽象理解.

案例1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节“比0小的数”, 对于负数概念的引入, 有的老师认为负数很简单, 从形式上来看, 只是在小学已学的正数前加一个“-”号, 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正数”到“负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上一个质的飞跃, 教学中应从学生生活中大量熟悉的实例出发, 如温度的“零上、零下”, 货币的“收入、支出”, 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减少”等, 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为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打下初步的认知基础.

案例2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

在学习此节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特别是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比较, 学生对构成方程的代数式有了一定的认识 (组成整式方程的代数式为整式, 组成分式方程的代数式中必有分式) .笔者认为, 教师的教学定位应以此为起点, 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 应从含未知数最高次数的差别上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建构.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问题1 什么叫方程?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类型的方程?它们有什么特点?

问题2 你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猜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吗?

问题3 一元二次方程与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异同?

设计说明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是唤起学生的记忆, 让新的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 让学生领悟“元”和“次”的含义.通过类比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然后一步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践证明,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组织教学,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特征, 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产生形象的认识,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初步形成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2 加强过程体验, 优化认知结构

由于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 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 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构和提升也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在如何加速重构学生认知结构上下功夫.

2.1 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构认知结构

案例3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5.3节“圆周角”的教学.

圆周角定理是圆中最为重要的定理之一, 实践证明学生对圆周角性质的认识和应用比较困难, 为此重新构建学生对圆周角的认知就非常重要.通过圆周角定理形成过程的探究,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该知识的建构, 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蕴含了丰富的过程价值.

问题1 已知AB是⊙O的直径, 求出图1, 2, 3中∠BAC的度数.

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特殊的圆周角, 猜想同弧所对圆周角的度数是该弧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 为定理的一般情形的发现和证明提供借鉴和方法.

问题2如图4, 所对的圆心角有多少个?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请在图中画出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

此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 圆周角两边与圆心的3种位置关系, 为定理的验证打下基础, 同时也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

问题3 设所对的圆周角为∠BAC, 除了圆心O在∠BAC的一边上外, 圆心O和∠BAC的边还有那些位置关系?对于这几种位置关系, 前面特殊情形下的猜想∠BAC=1/2∠BOC还成立吗?

此问题设计层层深入, 从特殊到一般来验证圆周角定理的正确性, 让学生经历从操作—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通过以上问题链的设计, 学生经历了整个定理的探究过程, 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对圆周角定理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2 注重数学知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 强化认知结构

笔者认为, 数学中不论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教学, 都含有从具体到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下面以同类项概念的得出为例, 说明概念的概括过程.

案例4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节“合并同类项”的教学.

问题1 (情境) 周末, 点点到妈妈的店里去帮忙, 妈妈叫他将下面的食品归类上柜, 你认为点点该如何做?

可按食品的种类将这些食品分为4类:4个汉堡, 3个苹果, 8个草莓, 3瓶饮料;或者把固体食物4个汉堡、3个苹果、8个草莓分成一类, 而把液体食物3瓶饮料分成另一类.

问题2 将代数式200a, 5ab2, -9x2y3, 100a, -13ab2, 5x2y3, 2a2b, -3a2b分类, 并概括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问题1从具体食物出发, 让学生感知事物的分类方法, 分类标准不同, 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问题2则是对具体的代数式进行分类, 实际上, 这个问题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系数正负来分, 也可以按单项式的次数来分, 还可以按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来分, 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概括同类项的特点, 则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体现了数学教学的过程价值, 强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认清数学对象的本质是数学学习的一般特征,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它应贯穿于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事实上, 概念是对这类事物的属性的概括;数学技能是对一系列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数学思想则是数学知识结构的概括特征.而只有概括了的一般概念和原理才具有较大的迁移力, 故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教学.

3 注重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方法, 完善认知结构

3.1 形成知识网络, 丰富认知结构

完善的认知结构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重组, 才能把原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简约化, 建立基于数学本质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广泛联系.所以, 在教学中要力争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学习的质量.

案例5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的复习课.

对于本章基础知识部分的复习, 很多老师采用问答式的复习方法, 即老师根据知识传授的顺序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或者用做题替代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笔者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问题1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得出平行四边形哪些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问题2 什么是矩形?矩形是如何由平行四边形特殊化得到的?矩形有哪些性质?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问题3 什么是菱形?菱形是如何由平行四边形特殊化得到的?菱形有哪些性质?菱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问题4 什么是正方形?正方形如何由菱形或矩形特殊化得到的?正方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一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明白特殊四边形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弄清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

特殊四边形知识结构图:

3.2 重视思想方法, 拓展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 教师如能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统领作用, 则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认知结构, 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案例6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4节“有理数的加法”教学.

大多数数学老师可能认为, 这是一堂比较简单而又非常普通的技能训练课, 用简单的“教、记、练”的方法去组织教学, 教学效果肯定不错.但是在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把它上成内涵丰富、融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于一体, 具有浓厚数学文化气息的精品课例.首先是转化的思想,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算术加法和减法, 而有理数加法则要在引入的负数基础上运算, 分两步进行:先确定符合, 再把绝对值相加减, 实际上还是转化为小学的算术运算, 挖掘转化思想后,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容易建构,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加深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理解.其次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有理数加法法则把有理数加法分成3大类:同号两个有理数相加, 异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 零和有理数相加.而每一类中又可以细分, 特别是异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 再进行分类是有非常意义和必要的, 因为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取决于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合, 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为零.

这种教学处理方式体现了老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 抓住了知识形成的逻辑主线, 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形成结构稳定的知识体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深入挖掘, 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充分关注学生“学”的规律, 帮助学生形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进而形成具有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知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水平有限, 本文写得有些肤浅, 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增生.浅谈基础复习课中知识回顾与重组活动的有效展开[J].中国数学教育, 2009, (5) :25-27.

优化课堂结构 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语文教育发生革命性变革。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感知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有效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实例,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优化

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在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进信息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的方法和途径,会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别开生面的变化。我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从以下五个方面极大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促进小学低年级情趣化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识字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课件与识字巧妙的结合,不仅从趣味性角度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中认读,识记生字,而且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字、词、句、文以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反复和学生“见面”而自然获得,不知不觉中,生字就掌握了。学习的空间是自主的,学习的形式是有趣的,学生学在其中,练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变识字为有趣的活动和游戏

当学生处在情趣化教学中,识字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便会出现思维异常活跃、情感特别丰富、识记创新能力极强的特殊状态,也就是他们身心上了“一条高速公路”,识字教学效率达到了最优化。如教学“星”字时,大屏幕显示星星闪烁的画面,同时播放配音;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星姥姥,谁能念好我的名字星(xīnɡ),我就和他交朋友!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练习“星”的读音。(读准星xīnɡ)同时显示星星眨眼的动画。星星眨眼这一富有人性与童趣的设计,令每一位小朋友跃跃欲试和星星交朋友。在教学“暖” 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调动学生诸多感官来识字

第一次指导学生认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1】。在识字课中,通过听声音,学习“闹钟”、“小鸟”;通过观察多媒体图片,学习“太阳”、“月亮”;通过视频进行动作模拟,学习“洗脸,扫地,升旗”等词。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识字兴趣,教师只是加了一勺“糖”,学生便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了。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我的做法是:上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班级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太阳》这一课是说明文。与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共同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开展“天文知识大家谈”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有关太阳系的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课上,由学生主持宇宙探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险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网上探索。把在网上搜索到的内容记录在留言板上,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开展交流会,教师进行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及时进行指导。

在集体交流时,我出示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课件,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解说,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

中图分类号:G258.2;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18-05

Public Library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alysis of Emphasis on China’s Public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Jiang Yongfu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8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library governance structure from the view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elieves it has both broad and narrow sense. Public library governance structure consis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public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future reform focus that includes introducing library board system to optimiz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mplementing library trades management system to optimize ex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etting construction subjects reasonably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optimizing public library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to rationalize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governments, library associations, library board, directors and their deputies, library workers, public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nd so that we could build a democracy, law governed, transparent and efficient public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corporate governanc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China

CLC number:G258.2;G25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18-05

1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含义与构成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谓的“治理结构”主要是指“法人治理结构” (Corporate Governance)。“法人治理结构”一词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国内通常译成“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图书馆治理结构的概念,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很有必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是指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1 ]质言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这是所有法人治理结构的共性特征。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

②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③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

④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很好地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并能够较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s),因而法人治理结构已被扩展应用于公益服务领域在内的非生产领域。一般情况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采取董事会(Board)决策机制,而非生产领域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的是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在国内人们往往把“理事会”也译成“Trustee”或“Board”)决策机制。其实,这里的“董事会”和“理事会”只是称呼上不同,其角色职能大同小异,即它们都承担决策职能。由于本文谈论的是非生产领域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故将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决策主体称为“理事会”。

公立公共图书馆(本文所说的“公共图书馆”均指公立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围绕公共图书馆事务而形成的权力分享机制。公共图书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图书馆所有者、图书馆设置者(政府)、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组织(企业法人、社团法人等)或个人。狭义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则指“协调一个特定图书馆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图书馆所有者及其代表和馆长之间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组织机构和行为规则,由此各种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其主张,图书馆的所有者也因此(通过馆长)实现对图书馆的管辖和控制。”[2 ]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又可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外部治理结构指图书馆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形成的权力协调机制,其核心是“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系统)”三者之间的权力协调机制。可见,图书馆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的是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问题。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指在一个特定的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中管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力分享机制表现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相分离又相协调的内部管理体制。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图书馆理事会处于决策层地位,即由理事会来行使决策权;执行层由馆长及其副职组成,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策;监督层由政府监督部门、社会监督部门和理事会内部监督部门构成,负责监督理事会决策行为和执行层的执行行为。无论是外部治理结构还是内部治理结构,政府的角色都是政策制定者和经费提供者,也就是说,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应然角色是立法者、监督者和经费保障者。总之,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由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组合而成(见图1)。

注:①虚线箭头表示政府对图书馆行业协会和图书馆理事会不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但政府可以依据政策和法律对行业协会和理事会的行为进行适度监督;②虚线箭头表示图书馆行业协会与图书馆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但行业协会可以依据行业规范对图书馆的行为进行适度监督。

2 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关键策略

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看,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没有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因而未能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因而未能形成行业自律局面;建设主体设置不合理,因而未能保障经费投入,进而政府未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未能兑现保障经费提供的责任。所以,本文认为,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是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关键策略。

2.1 图书馆理事会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

图书馆理事会(Library Trustee) 也叫“图书馆委员会”(Library Board)、“图书馆董事会”(Library Board of Directors)。图书馆理事会就是图书馆事务的集体管理主体,它的管理权限一般处于政府主管行政部门之下、馆长之上。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指由理事会来行使决策权力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人们面对“图书馆事务的管理权力应该交给谁”的问题而有意识地设计和选择的产物。正如一位专家指出:“对于许多重要问题的决定权,应该托付给谁?比较起来,与其托付给个人不如托付给集体较佳。集体比任何个人都能擅于评价、判断舆论和储备公共资源。……这项政策比起行政局(课)首长个人思考的政策要稳定且较少动摇。它也难接受形形色色的邪恶的政治活动的影响。”[3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产生,意味着图书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意味着图书馆管理的专业化和“去行政化”。图书馆理事会制是一种开放、民主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是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相比较于由政府或机构主管领导,或者馆长直接管理图书馆的制度安排,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吸纳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管理并协调彼此的利益冲突,而且它还是图书馆自主管理和人民实践其在图书馆公共事务上的公民权利的重要形式。[4 ]

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目的是为了完善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而完善的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建立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图书馆理事会被视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组建理事会是图书馆实施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标志(如果不是由理事会来行使图书馆事务的决策权力而是由政府来直接控制图书馆事务,那就根本谈不上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因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运行要靠理事会来决策和推动,或者说是因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实现“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目标主要取决于理事会的决策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旨意是实施理事会决策制度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可见,建立健全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是建立健全图书馆理事会制。

在我国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能够适应正在深化中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众所周知,在我国,公立公共图书馆被视为事业单位(Public Service Unit),属于事业法人组织。我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确立有一个基本方向——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所谓“政事分开”,就是根据“政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对“行政”与“事业”两大部门职责界限的明确划分,将公共服务的提供(安排)主体和实施主体相分离,并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所谓“管办分离”,即举办者(政府)和管理者分离,也就是政府作为举办者或出资者只依据法律抓宏观协调和监督事务而不行使直接管理事业单位的权力。一旦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得以实现,政府将从公共图书馆事务的决策者位置(直接管控图书馆的人、财、物以及其他重要事务)退却出来,这就需要组建图书馆理事会来接替政府行使决策权力。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措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部署,如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意见》规定,“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力机构,负责确定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事业单位重大事项决策权”;理事会的基本职能是,“审议决定本单位和下属单位(如有)的章程和基本管理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绩效指标和服务标准,以及用人计划、激励考核机制、财务预算方案、薪酬分配方案、资产处置方案和年度报告等。”[5 ]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已被列入实施理事会制的事业单位名单中。

2.2 图书馆行业管理——优化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

从一般意义上说,行业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某一行业进行互补性的双重管理的一种体制安排。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双重管理并非“多头管理”,因为行业管理体制中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行业管理和传统的政府部门管理的区别之一就是“行业管理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政府和民间两种,而部门管理的组织形式则只有主管部门一种。”[6 ]

根据对上述行业管理概念的理解,我们对图书馆行业管理作如下概念界定:图书馆行业管理是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和监督下,以图书馆行业协会(简称“图书馆协会”)为行业内部事务的管理主体,赋予图书馆协会以规划、协调、规范、监督、服务等职权,由图书馆行业进行自主管理的体制安排。图书馆协会既是图书馆行业的利益代表者,又是政府与图书馆行业之间的联系纽带。由图书馆协会来独立自主地管理图书馆行业内的事务,是图书馆行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图书馆行业管理的主体决非只是图书馆协会,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必须保持图书馆行业管理的主体之一的地位;第二,“由图书馆协会来独立自主地管理图书馆行业内的事务”决不意味着政府对图书馆事务“撒手不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部门和图书馆协会作为图书馆行业管理的“双主体”,两者之间必须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见表1)。

表1 政府部门与图书馆协会之间分工关系

图书馆行业协会的职能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推进图书馆立法,促进图书馆法治化管理;

②制定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

③宣传图书馆核心价值,提高全民的图书馆认同度,维护图书馆行业权益;

④推动全民阅读,维护公民的求知与阅读权益;

⑤发展专业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建立和实施图书馆员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⑥注重协调,整合各系统、各类图书馆的资源;

⑦保证行业自律,维护图书馆形象;

⑧服务会员,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培育和建立图书馆行业协会,是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的必备条件。而我国尚未建立有全国性的图书馆行业协会,而只建立有“学会”系统。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图书馆行业学会与图书馆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能区别。尽管中国图书馆学会近些年不断拓展职能,承担了一些“协会”的职能,但学会毕竟是学术性社团,不宜全面承担“协会”的职能。那么,在我国如何培育图书馆行业协会呢?对此有人提出过两种方案:①把现有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彻底转型为图书馆协会,把现在学会下设的学术研究委员会抽出单独另组图书馆学会;②保持现有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学会性,另新建“中国图书馆协会”。[7 ]当然,培育我国图书馆行业协会的方案不只限于这两种,还可以有其他方案,限于篇幅,本文不予讨论。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培育图书馆行业协会,是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的组织保障。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纵深推进和加入WTO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对各行各业实施行业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正如2008年2月27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所指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众所周知,在国外,公共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大都实施有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英国图书馆协会(LA)、澳大利亚图书馆和情报协会(ALIA)、日本图书馆协会(JLA)等图书馆行业协会在各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外的经验,图书馆行业协会能够起到联系政府与图书馆的纽带作用,是阻止政府权力直接渗透到图书馆的一道防线。同时,国外的实践证明,图书馆行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共性问题(如立法问题、职业准入问题、行业标准制定问题、行业权益保护问题、行业自律问题等)的解决可以由图书馆行业协会加以协调和推进。因此,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是图书馆行业自我管理、自律行事的前提,是优化图书馆外部治理环境的必然要求。

2.3 合理设置建设主体——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

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来说,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定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各种政策,同时保障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发展需要来说,政府的经费保障问题显得特别的重要。以往人们把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不足的原因归咎于“政府不重视”,其实这种归因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未看到问题的深层原因。这一深层原因就是:政府保障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这种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制度不合理。对公立公共图书馆来说,建设主体(或叫设置主体),是指在一个图书馆治理单元中能够负责保障公共图书馆建设所需经费的政府。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是按照“每一级政府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的惯例设置的(尽管大部分乡镇、街道尚未设立图书馆)。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级别的地方政府都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而不论某一级别的地方政府是否具有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际能力。我们知道,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其履责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能力。如果某一级别的地方政府不具有这种经费支持能力,这一地方政府就成了缺乏能力的建设主体,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建设主体难免成为形同虚设的建设主体,无力提供覆盖全区域的、普遍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我国大部分基层政府(这里主要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及其以下地方政府)目前就处于这种“缺乏实际能力的建设主体”的状态,对此,国内已经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指出,县(市)级政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力独立承担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责任”,[8 ]这就是我国目前城市边远居民以及广大城镇和农村居民无法普遍平等地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原因所在。

实践证明,“每一级政府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的惯例无法保障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经费需求,因而必须重新设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综合考虑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悬殊的国情,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设置模式。采取多元化模式的前提是首先划分出建设主体类别,然后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建设主体的类别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①县级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覆盖全县区);

②地级市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只覆盖本市区);

③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覆盖本市辖区);①

④省、县两级政府成为联合建设主体(覆盖全县区);

⑤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成为联合建设主体(覆盖全县区)。

在上述类别中,第二种类别在苏州市、嘉兴市等地已有各自的实践,第三种类别在上海市、杭州市、长春市、深圳市等地已有各自的实践,第四种类别在广东省以“流动图书馆”形式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但未达到覆盖全县区的程度)。

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第二种类别和第三种类别有望成为现实(当然,其过程肯定是较长期而又艰巨的)。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县级政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力独立承担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责任”,我们认为,如何促成第四种和第五种建设主体类别是当务之急。而要实现这两种建设主体设置模式,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障碍,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②这两种联合建设主体模式在我国的实现并非完全不可能。等到我们的认识和制度安排达到可行之机,这一难题有可能得到解决。创新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目的是为了建立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投入的政府责任兑现机制,这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过程中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所在。当然,建立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投入的政府责任兑现机制,不能缺少法律保障,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论述已多如牛毛,故本文不再赘述。

3 结论

(1)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概念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概念。无论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是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其本质内涵是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

(2)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有广义所指和狭义所指,也有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之分;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共同组成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其中,外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指意是“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系统)”三者之间的权力协调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的要义是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相分离又相协调的权力分享机制。

(3)对我国来说,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是优化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它所要解决的是建立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属于微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是优化公共图书馆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图书馆行业自律问题,属于中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是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它所要解决的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政府主导问题(政府责任兑现问题),属于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这三方面应该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4)总而言之,优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宗旨是理顺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理事会、馆长及其副职、图书馆工作者、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关系,以此建立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因此,优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问题属于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85.

[2]黄颖,徐引篪.图书馆治理:概念及其涵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24-26.

[3](美)A.雷登逊.杨华译.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经营[J].河北图苑,1992,(4):49-59.

[4]黄颖.图书馆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56.

[5]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10-06-07].http://www.law-lib.com/law

/law_view.asp?id=246627.

[6]张朝尊等.社会主义中观经济学[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329.

[7]顾烨青.图书馆学会与图书馆协会之辨及其思考[J].图书馆,2009,(6):1-6,10.

[8]邱冠华等.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16-23,45.

结构优化策略 第7篇

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和服装生产管理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款式设计蕴涵着服装外形的审美性, 结构设计蕴涵着款式构成的合理性, 工艺设计蕴涵着结构关系的可行性[1], 生产管理提高了服装加工的效率性。从程序上看,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个中间环节,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款式构思得以实现的结构基础, 又是服装加工制作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1]。我国自1983年设立服装专业, 至今二十余年, 虽形成一定的专业体系, 但仍有所不足。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 往往依据课本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 以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作图, 学生随堂以1∶5的缩小比例跟随作图的方法, 进行学习。由于服装业发展变化迅速, 而课本上的款式结构多是一些较基础的类型, 所以在款式结构的更新上, 往往跟不上变化。教师在黑板上通过画图的方法对结构进行讲解, 多侧重于平面结构的分析, 空间感较差, 学生难以建立立体感觉。封闭式的大量作图练习, 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误区:“学习结构, 就是学习作图”, 从而忽略设计在结构中的领导作用。一味的作图练习, 机械而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大, 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有些学生在作图时, 只是跟着作图步骤一步一步的画, 就像对待数学公式, 对其结构的成型效果没有概念。设计、结构和工艺课程的各自独立, 学生无法对课程建立联系, 无法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服装学习中各环节是紧紧相扣, 彼此影响的。因此, 对内对外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和学习, 提高和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 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优化,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简明透彻地阐述专业知识, 使学生能够更快速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和方法, 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策略与实施

1.1 针对授课对象, 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 但是学生有个体差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分为设计方向 (有些院校称之为服装设计) 和工程方向 (有些院校称之为服装工程) , 其所招收的学生分别为艺术类和理工类, 虽都归属于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个大专业方向, 但是由于其培养目标的不同, 因此在生源和课程课时设置上都有所不同。

艺术类学生, 往往对款式信息把握较好, 设计思维活跃, 但数学功底较差。此类学生往往认为服装设计课程是自己的主修课程, 忽视服装结构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服装结构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 结合了人体测量学, 人体工程学等理工类学科, 它需要学习者充分理解人体与服装的关系, 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要在平面上建立起空间概念, 艺术类学生往往觉得其枯燥乏味, 在课堂上出现“坐不住”的现象。对结构课程的忽视, 使后期的学习出现“空中楼阁”的情况。学生的设计稿, 仅是追求造型的美感, 而缺乏实践的可实施性。针对这类学生, 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其态度。在专业导论课开始, 就要给学生输入“设计与结构、工艺”并重的思想, 要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课的重要性, 结构课是设计从纸面上走进现实生活的途径。抓住这类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机动,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然后指导其制作结构和样衣。做得好坏不是重点, 关键是在练习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设计和制作的兴趣。

理工类学生, 往往沉溺于课本上的基础结构和公式, 缺乏灵活应变能力。此类学生往往忽视服装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款式结构都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但灵活变话能力较差, 款式稍一变化, 不知对其结构如何入手。针对这类学生,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结构和设计的内容进行穿插教学。以立领结构为例, 首先讲解其构成原理, 然后介绍常见的作图方法。对基本款式讲解完之后, 针对现在生活中的常见立领款式, 以及服装发布会上出现的较独特款式, 对其进行结构剖析,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结构的讲解, 不能局限于课本, 也不能仅针对款式图, 应多结合实物和照片。

1.2 加强课程间的相互交叉,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当前的服装教学中, 通常将服装由创意到形成的过程, 拆分为各个独立课程, 如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推板、服装工艺制作, 服装生产管理等。各课程教师往往仅针对各自授课环节进行教学, 缺乏课程间的相互联系。通常情况下, 除工艺课程采取实践教学外, 其它课程多采用理论教学。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时间跨度较大, 学生往往在学习新课程的时候, 先修课程有所淡忘。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我国的服装结构课程多采用理论授课形式。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纺织学院, 在约半个世纪的服装教学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装教学模式。在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学中, 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平行并进的方式。每周4学时的理论教学, 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 由资深教师讲解结构原理和制图方法。每隔一周, 进行4学时的实践教学, 采用小班模式, 通常班级人数控制在15人之内, 由一名老师进行指导。针对前一阶段所学习内容, 由学生自主选择款式, 进行1∶1结构制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样板的制作, 样衣的试制。在样衣试制时, 不将工艺处理作为其重点, 而是将净板放缝后进行简单缝制, 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间的关系。此外, 对样衣的结构修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结构纸样中小局部尺寸对整体造型的影响。

分阶段的理论学习, 往往容易使各环节学习内容彼此孤立, 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各环节中处于中间位置,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与其它课程进行交叉。

1.2.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和立体裁剪课程进行交叉教学

在进行服装原型构成, 省道转移, 衣领结构等理论教学时, 可并行的进行立体裁剪课程。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 运用立裁演示的方法来讲解结构, 借助人台来剖析人体体态和纸样间的关系。在立体裁剪课程中, 引导学生对于同一款式, 分别用平面制图和立体裁剪两种方法来进行制作, 对比其结构的异同。

1.2.2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和服装工艺课程进行交叉教学

通常的教学模式中, 都是先修服装结构课程, 然后是服装工艺实践。部分服装疵病的产生并不是由于工艺水平, 而是结构中存在问题, 需要进行修正。对于初学者而言, 往往难以发现问题所在。个体差异多种多样, 结构疵病产生的原因很多, 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一些院校采用了服装结构和工艺由一名教师进行贯穿指导, 实践环节与工艺课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 很好地对课程进行了交叉, 帮助学生及时的解决问题。

1.2.3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课程进行交叉教学

服装CAD课程将服装结构运用计算机进行绘制, 只有在结构理论可行, 结构方法正确的情况下, 才能够得到合理的结构, 对服装结构知识和软件操作的掌握是其重要基础。CAD课程内容主要有制版, 放缝, 推板和排料环节。可将该课程拆分为三个环节, 分别穿插在服装结构设计 (制版环节) , 服装工业样板与推板 (放缝和推板环节) 和服装生产管理 (排料环节) 专业理论教学后期。上机练习时, 由两门专业课老师共同进行辅导。

1.2.4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材料课程进行交叉教学

服装面料是服装的载体, 任何服装款式最后都将以面料呈现。同一结构采用不同的面料, 其表现效果也将有所不同。因此, 选用适合于款式和结构的面料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 教师在课程联系间往往多偏重于结构与工艺的联系, 而忽略结构与材料的联系。可通过实践练习的方法,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采用小组模式 (每组5~6人为宜) , 对同一款式, 小组成员分别进行结构制图, 然后各自选用不同的面料进行样衣的制作, 对比其成型后效果。在练习过程中, 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制版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服装面料的理解和把握。

1.3 基于授课内容,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很多学生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时, 往往注重制图方法而忽视结构原理, 因此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在授课时, 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 讲解原型结构和省道转移时, 可运用立体裁剪实操示范的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原型是怎样形成的, 省道转移的原理和方法等问题。在讲解原型修正的时候, 可采用实验的方法, 挑选学生作为对象, 通过对其体态的分析, 对原型结构进行修调。在讲解具体结构制图时, 也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款式结构的分析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款式图, 多结合杂志和网站上的日常穿用服装照片, 从而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作图过程的授课不拘泥于传统的在黑板上制图, 运用CorelDRAW等其它作图软件, 进行示范教学, 可对细部结构进行多倍放大, 避免黑板制图时, 小结构细节的不够清晰。

1.4 针对课程特点, 改革考核方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 我国多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俄罗斯在专业课考核方式上, 不拘泥于普通考核方式, 授课教师有较大的主动权。除了闭卷考试, 总结报告, 小论文等形式外, 老师可结合本课程特点, 针对本课程内容, 独立制定考核方式。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 采用双重考核通过的方式。通常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 分别采用合班授课和小班模式。课程的考核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实践课老师进行考核, 其考核依据主要是出勤情况, 平时实验和练习成绩。有时也采用大作业的方式, 由教师提出一结构题目, 如连衣裙结构, 学生从当年的杂志中选取款式, 分析结构制作纸样, 并试制样衣, 递交实践作业。实践环节不划分成绩等级, 实践课教师认为学生具备合格标准后, 签署同意意见, 学生方可进入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由理论课教师进行考核, 考题通常数目不多, 但形式多样, 如2+3的模式:两道理论题, 由教师进行现场宣读;三道作图题, 采取抽题卡的方式。抽取考试题是俄罗斯非常有趣的考试方式, 老师会准备各种不同题目的题卡, 让学生进行抽取, 作答相应题目。俄罗斯采用的是五级评分标准, 由第二个环节的教师结合笔试作答情况, 给出评分。这样的考核方式, 更加注重实践环节, 但实施起来较为繁琐。俄罗斯的标准班通常人数在25人左右, 在实践课和考核时通常在标准班下拆分A、B班, 一个教师面对十二三名学生, 因此该考核方式能够得以实施。而我国的国情是学生人数较多, 而师资有限, 因此不适合将其考核方式进行照搬。但是其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作为借鉴, 对我国目前较为单一的期末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增加实践能力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呈现比重。

2 结语

我国服装专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阶段, 所以, 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针对学生的现状和专业培养要求, 结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特点, 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 对教学进行优化, 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 满足行业需要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玉莲.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之我见[J].才智, 2009, 29:185.

[2]刘娜.浅析服装结构教学设计[J].广西轻工业, 2007, (11) :100, 138.

[3]郭东梅.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2) :106-107.

[4]李晓军.浅谈服装结构制图与服装工艺整合的教学改革[J].创新, 2008, (7) :27-28.

[5]林娜.浅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J].教师, 2009, (15) :52.

[6]金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79-80.

[7]张朝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探索[J].科技资讯, 2008, (9) :190.

[8]郅晓磊, 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装饰, 2008, (6) :100-101.

[9]江雪.浅谈优化《服装结构制图》课堂教学效率[J].吉林教育, 2009, (1) :102.

结构优化策略 第8篇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开启民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随着网络的兴起, 多媒体的发展, 人们的阅读面临多元化的选择, 同时面临阅读障碍, 图书馆应该凭借自己的阅读资源和人力资源, 担负起责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最佳阅读时期, 然而, 在这“浅阅读”时代, 如何优化图书馆工作,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吸引学生亲近图书馆, 亲近阅读,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优化馆藏结构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促进信息流通的前提, 是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 更是图书馆提升大学生阅读文化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现一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 可以为培养大学生阅读文化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使大学生有书可以读, 有好书可以读。

1.1 数量结构充盈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肩负着行使教育和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 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藏书量决定了学生读书的知识范围, 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基石, 它的多少严重影响着读者服务水平, 直接关乎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扩大藏书量, 以充盈的数量结构满足教师、学生的各种需求。

1.2 学科结构合理

求知、求识是学生阅读需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在加强资源建设时首先要以服务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在学生知识的扩充、能力的提高上提供切实的资源保障。由于本校的煤炭、机电、矿业工程学科为重点学科, 所以馆藏资源的建设上也有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侧重。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当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 在馆藏建设上适当的兼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比例, 以便满足学生完成学业阅读以及课外阅读的需要。

1.3 载体结构丰富

随着读者需求的多样化, 阅读载体也不断多样化。现代的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化, 其中电子数字型文献检索速度快捷、灵活, 并且存贮容量大, 使用方便。通过读者阅读的调查, 发现读者对文献需求显现多元化的趋势, 图书馆应形成品种全, 形式多样的文献资料结构, 同时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基本馆藏与特色馆藏, 有针对性的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1.4 级别结构科学

从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看, 面对的读者身份不同, 他们对书籍的选择是不同的, 在知识理论水平和能力上是有差别的;对于教师而言, 他们有不同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 研究领域也不尽相同, 所需的文献资源的层次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加之不同人的阅读兴趣、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所需资源的级别不尽相同。因此在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层次之分, 注意相应特点、级别的差异, 进行不同梯度, 不同数量和种类资源的建设, 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口味, 使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使读者能够多读书、读好书, 发现阅读的乐趣, 享受阅读的过程。

2 强化导读策略

导读工作, 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倾向,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图书馆要把导引大学生的社会阅读当成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好, 努力实践探索对大学生阅读导引的途径和方法。

2.1 进行书目推荐

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 通过书目推荐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图书馆和优质图书, 并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阅读意识;同时, 通过书目推荐也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达到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如制作宣传板、新书目录等及时报导与推荐新书、好书和数字资源。另外, 利用网络的优势, 通过图书馆主页、博客或论坛, 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进行好书推荐, 通过推荐对读者的阅读加以引导。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经典名著推荐数据库, 以便利学生涉读, 并提升学生的阅读情趣和品位。

2.2 举办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 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同时可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 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生活习惯。读书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举办学术讲座或读书座谈会, 让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现身说法。通过学术讲座和畅所欲言的座谈会, 引导了大学生广阅读、深阅读, 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让大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建立成知识库, 进行自己知识的重组提升。又如读书知识竞赛, 通过读书知识竞赛可以进一步激发本校学生读书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技能, 使读者更加亲近图书馆。

3 提升服务水平

3.1 硬件上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上应该体现人性化思想, 以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为主要出发点, 要有利于读者利用的充分的馆舍面积和足够的阅读空间;其次在馆内布局上, 要有优雅舒适的读书环境, 温馨、和谐的阅览学习氛围, 还应摆放与馆舍相适应的植物、字画, 五彩缤纷的花卉、优美的雕塑等无疑会给人以轻松、宁静、舒适之感。让大学生们在优雅、宁静的阅览环境中放松心情, 减少压力, 享受阅读的快乐, 激发学习的热情, 促进他们掌握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3.2 软件上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

首先, 从软件建设来说, 图书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 实施以读者需求为基础的管理原则, 树立读者第一, 用户至上的思想, 建设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充分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怀。其次, 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 为其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最后, 图书馆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讲究文明礼貌, 与读者交谈文雅, 分寸适度, 使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让读者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文明礼貌的熏陶。

总之, 在知识信息时代, 阅读文化已突破时空、地域的界限, 网络信息资源使阅读文化进一步扩大。图书馆要从软硬件着手, 重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与管理, 形成随意性的读书氛围, 建立保障读者无障碍读书的服务机制, 千方百计地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与强化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有力地促进大学生阅读, 为推动全民阅读, 营造书香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瑞兰.对大学生阅读和图书馆导读的打造[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4) :104-105.

[2]肖运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 (2) :52-54.

[3]贺春梅等.谈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工作[J].沈阳干部学刊, 2007 (3) :51-52.

[4]周雅范.谈高校图书馆如何满足大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53-54.

试析桥梁钢结构整体设计优化策略 第9篇

中国钢结构桥梁的发展, 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南京三桥、苏通大桥、昂船洲大桥的建造, 表明在大跨径桥梁上钢结构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桥梁是为满足交通功能的建筑物, 现代桥梁钢结构由结构钢加上单元经焊 (栓) 连接组成为复杂的受力系统, 有明确的承载安全和服役耐久性要求。

1 钢结构桥梁整体设计理念概述

钢结构的特点是质量轻, 强度高, 并且具备其抗压以及抗拉等相关优点, 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 其外观更为直观, 强度等级更高。在我国, 钢结构桥梁应用十分广泛。因为作为钢结构的施工而言, 其施工周期短。钢结构桥梁主要应用在: (1) 城市立交桥段, 尤其是交通要道处, 如果采用混凝土桥, 必然增加施工周期, 对于现场交通不能较好地维护。 (2) 大跨径海、江、河桥梁 (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等) , 因为大跨径的要求下, 只能考虑钢结构, 因为如果采用混凝土结构, 根本满足不了大跨径要求。

1.1 钢结构整体设计目标

我国桥梁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与国际标准 (BS5400, EURO CODE) 基本一致。完整性设计的目标是确保结构在使用年限内的可靠与安全。桥梁钢结构的完整性设计由荷载、材料性能、结构细节构造、制造工艺、安装方法、使用环境及维护方式等多种因素所确定。设计除对结构、构件连接及构造细节按常规考虑强度、刚度要求外, 尚需对损伤与损伤容限、断裂与抗断裂作出评定。

1.2 钢结构损伤及损伤容限

钢结构从材料加工过程到服役期不可避免的会在内部和表面形成和发生微小缺陷, 在一定外部因素 (荷载、温度、腐蚀等) 作用下, 这些缺陷不断扩展与合并形成宏观裂纹, 导致材料和结构力学性能劣化。对桥梁钢结构而言, 完整性和损伤是相对应的, 损伤程度将会对结构的完整性带来影响, 损伤极限则是结构的失效。而损伤容限是指钢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周期内抵抗由缺陷、裂纹或其他损伤而导致破坏的能力。损伤容限概念的使用是承认钢结构在使用前存在有初始缺陷, 但可通过结构完整性设计方法评判带缺陷或损伤的钢结构在服役期限内的安全性。

国内桥梁钢结构因损伤导致局部破坏的实例近几年时有发生, 结构损伤构成了对桥梁安全与耐久最大的威胁。在引起设计者对焊接结构损伤、损伤扩展以及结构系统失效过程关注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保证桥梁钢结构系统整体完整性的思考。

2 桥梁钢结构整体设计策略

2.1 横向抗倾覆稳定设计

钢结构的桥梁普遍比较轻而且强度非常高, 然而, 在小半径以及多车道设计时, 其横向抗倾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早前的桥梁施工中, 由于设计原因,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或者桥梁使用过程中发生桥体倾覆。因为连续钢梁的半径比较小, 所以相对而言, 其跨度显得较大, 如果再加上桥面宽于钢梁, 这一必定显得活载不是最优, 弄不好横梁外侧支座受力增大, 而内侧支座出现不受力, 这样横梁受力极其不均匀, 发生梁体的倾覆。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合理的计算, 来设计横梁的偏心受力情况, 这样即可满足桥梁的荷载要求, 也能似的桥体均匀受力。在横梁处采取灌砂措施, 并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 增加多车道时的桥梁整体稳定度。

2.2 焊接结构完整性设计要点

桥焊接结构的完整性设计是保障桥梁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其焊接的接头形式因受力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其接头部位的应力作用导致了母材结构以及受力性能的不同, 同时, 在焊接过程中不能100%消除应力, 焊接应力通常导致焊接接头的变形, 造成焊接接头形成大量缺陷, 不能满足桥梁整体性设计要求。所以在桥梁整体设计中, 必须考虑焊接接头的设计, 在满足相干规范的前提下, 必须做到: (1) 因地制宜地选择形式, 并通过焊接性检测要求来获取静力和疲劳等级, 来决定焊缝相关形式。 (2) 在焊接设计中, 必须详细设计其关键细节, 达到焊接中受力均匀, 尽可能降低应力。 (3) 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焊接检测相关要求, 必须以无损检测等相关控制指标来检测焊缝质量。

2.3 加劲肋设置

加劲肋是在支座或有集中荷载处, 为保证构件局部稳定并传递集中力所设置的条状加强件。加劲肋的设计, 通常很多人都认为这方面是可有可无的, 实际上必须通过设计计算才能决定是否加劲肋。加劲肋与否, 是有腹板的h0/δ的值来决定。如果确定需要加劲肋, 则优先考虑竖向加劲肋, 并且其设置距离由腹板厚度以及相关剪应力来决定。当竖向加劲肋仍然不能满足要求时, 可设置水平加劲肋, 水平加劲肋是竖向加劲肋的补充形式。

加劲肋的设置是因为原有构件截面的不足而用来增强抵抗弯矩和剪力的, 因为设置加劲肋可以缩小原构件截面大小, 从而有效的降低用钢量, 压缩成本, 所以在工程中, 一般设置在原有构件上起到增强抵抗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2.4 钢箱梁横梁设计

当桥梁主道设计过宽时, 必须优化车道钢结构宽箱梁, 在设计中, 重点满足其竖向计算要求, 对于横梁的跨径, 需要从支座间双悬臂简支梁的计算中得知, 在支座处可采取竖向加劲肋相关措施, 当竖向加劲肋不能满足要求时, 考虑横向加劲肋, 其计算措施与纵向计算措施相仿。

2.5 施工人孔的设置

桥梁的整体设计中, 其不可忽视的一环是人孔的设置, 通常情况下, 人孔是为了方便施工, 在桥梁箱梁顶板和腹板上开设。顶板施工人孔的具体位置可设置在1.5跨径处, 而腹板的施工人孔的具体位置必须设置在应力相对薄弱的地方, 比如简支梁, 其腹板施工人孔可设置在跨中, 而连续梁, 必须精确计算剪力, 选取剪力最小处。有时候人孔的设计不止一个, 不能将所有人孔分布在相同断面, 采取错开设置。当应力较大的地方必须加设施工人孔, 必须采取加强措施。

2.6 结构内力计算

结构内力计算是以边孔采用单悬臂, 中孔采用简支挂梁作为结构的计算模式。将桥梁纵向划分为多个单元, 并对每个单元截面进行编号, 然后进行项目原始数据输入。输入的数据信息有:项目总体信息、单元特征信息、预应力钢束信息、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信息。按全预应力构件对全桥结构安全性进行验算, 计算的内容包括预应力、收缩徐变及活载计算。桥台处滑动设支座, 桥墩处设固定支座, 碇梁与挂梁间存在主从约束, 挂梁一端设置固定支座, 另一端设滑动支座。牛腿计算是对预先设计好的牛腿尺寸和配筋分4个步骤进行验算: (1) 牛腿的截面内力。求出截面内力后对各种危险截面进行强度校核; (2) 竖截面验算。按偏心受压杆件验算抗弯和抗剪强度或按受弯杆件验算强度; (3) 最弱斜截面验算。求得最弱斜截面位置后, 按偏心受拉构件验算此斜截面的强度; (4) 45°斜截面的抗拉验算。

3 结语

我国基础建设的加快, 带动了桥梁技术的长足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 桥梁钢结构的整体应用也十分广泛, 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的优化, 才能确保桥梁钢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必须从整体性角度出发, 全面分析桥梁受力情况, 加强焊接形式的优化设计, 才能保障桥梁钢结构的整体质量。

摘要: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 抗拉、抗压性能强等优势, 因而在我国桥梁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 钢结构桥梁整体性能的好坏, 与其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文章阐述了钢结构桥梁整体设计相关理念, 基于关键技术, 探讨了桥梁整体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桥梁钢结构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 (第二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结构优化策略 第10篇

1 比赛结构的体育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选课型、分层次、俱乐部型、三自主型等教学模式。这四种模式更多地强调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 学生极易产生抵触和厌学心理, 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教学主要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 而不是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基于比赛结构的体育教学策略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以一个自然班为教学基础, 在教学中实行教学分组, 8-12人为一个团队, 进行整体训练, 比赛教学, 能够在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加比赛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当前我国比赛结构的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体制因素的制约, 而思想僵化、资金匮乏、市场意识淡薄、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也是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关于大学生体育比赛结构教学的相关研究体育比赛结构理念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 一种商业化的体育比赛结构教学管理模式进入当时仍处于计划年代的中国体育视野中。其发展大致经历了80年代初期至中后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90年代初期至今3个阶段。到90年代末, 中国的体育比赛结构才进入了相对规范的阶段。这种规范是建立在相应法规的出台以及整个市场的发展完善基础之上的。高校体育比赛结构是将体育精神带入高校校园的一种载体, 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并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构建。因此, 大学生体育比赛的举办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对大力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起着积极作用。

3 排球教学采用比赛结构教学的优势

基于比赛结构的排球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排球比赛的比赛方式是参赛双方在以球网隔开的固定区域内, 遵循比赛规则来进行击球, 以球落到对方区域、出界得分。排球比赛的节奏较快, 球场瞬息变化繁复, 一项技术既可能得分, 也可能失分。比赛的胜负取决于参赛队员的身体素质、个人技术、团队协作等的综合能力。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笔者认为, 比赛结构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排球学生在个人技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缺陷。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缺陷存在的症因,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提升, 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在比赛的情境下,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性, 通过比赛来学习技能, 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达到锻炼身体, 发展终身体育的目的。比赛对发展专项技能具有显著的重要性, 能够比较直接的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

4 排球教学采用比赛结构教学的策略

4.1 创新基于比赛结构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教学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哪种类型的学生, 无论他的基础如何, 他既然是学生, 就是来学习的, 他有享受学习知识的权利。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进一步完善基于比赛结构的教学理念。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的学习, 而是要全面的发展。不但要营造一个体育竞技的热情, 更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4.2 改变体育教育者的教学思维

体育教育者也大多来自于体育竞技者, 他们深受以往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本身的教学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作为教育者, 教学方法的优劣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所以创新基于比赛结构的教学环境要改变体育教育者的教学思维。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加强和深化体育竞技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意志, 习惯等, 还能充分激发体育竞技者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研究教法, 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在一节课、每一次实践上都有收获。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培养人才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 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基于比赛结构的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改变教师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调动了老师们课题实验的积极性。使大部分教师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和程序。

4.3 加大硬件支持, 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个团体只有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融入才能发展。创设基于比赛结构的教学模式还要加大体育场地的建设, 增加场地器材的投入和利用率。对现有的场地和器材设施充分利用, 并适当增加现有场地和器材设施的维修经费。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同, 体育教学评价和考核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思想和身体素质差异, 而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技术上。还有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甚至厌烦参加体育活动。因此, 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运用激励的评价手段, 避免“强弱”对抗的出现。对于比赛结构的教学模式, 除了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养进行培养外, 更多的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和加强各个排球小组之间的交流。

5 结语

在体育运动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 如何有效地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适合我国的体育教学方法,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笔者仅就我院基于比赛结构的排球优化教学策略。不足之处, 当抛砖引玉。

摘要: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中的学生体育比赛结构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通过浅议基于比赛结构模型的排球教学优化策略, 验证了比赛结构模型适用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 是吸引学生参与、观赏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是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比赛结构,排球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慎阳.谈谈合理运用比赛法教学[J].体育师友, 2001, (12) :46.

[2]肖文.比赛教学法在排球选修课中的运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127-128.

[3]刘项.中学田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分析[J].成才之路, 2012, (11) :52.

结构优化策略 第11篇

[关键字]上市公司;资本;资本结构

一、针对内源融资不足的优化策略

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盈利能力弱,自身经营带来的盈余有限,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而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大多还处于迅速扩展规模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能够提供的内源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公司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依赖于外源资金,而由于上市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低下,进一步也导致了上市公司向外融资的难度增大。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融资自主权,防止上市公司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必须从根源上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从而使上市公司自我积累的内源资金能够满足上市公司发展中一定比例的资金需求。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普遍盈利水平都不高,能够提供的内源资金极其有限,在上市公司规模急剧扩展的现状下,要实现内源融资满足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还有较大的难度,不过这将是上市公司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的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偏好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二、 股权融资偏好的优化策略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是股权融资成本低廉及缺乏发达的债券市场等,因此,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现阶段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因此改变股权融资偏好现状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来实现。因为股权融资成本主要来自于分红,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分红或少分红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完善立法,对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及分红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比如可以要求企业把现金分红的状况作为股权再融资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当前大部分的投资者只是想通过买卖股票差价来获取资本利得,而并非作为投资目的长期持有股票,所以一般不关注红利的分配,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股票转让的资本利得税来约束投资者的投机心理,从而促使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增加其股权融资成本,进而抑制其股权融资偏好。

(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的失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企业债券的管制,国家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计划内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方式,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给债券融资带来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成为改变股权融资偏好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债券定价市场化,放宽对企业债券的利率限制,允许公司根据自身的资信状况和赢利能力灵活制定本公司的债券利率,从而刺激企业债券的市场需求,推进债券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应完善流通市场,加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有效对接,适当放宽条件,增加上市债券数量,同时开展柜台交易,促进企业债券的流通。此外,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还应该丰富企业债券种类、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并积极寻求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化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情况比较普遍,股权高度集中于大股东形成“一股独大”的情况,因此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国有股减持开始,这就需要改变目前复杂的股权结构,妥善处理非流通股和限售流通股,实现股权全流通,从而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在维护企业利益、公众利益和市场秩序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限售流通股转移到流通股中,使复杂的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4)大力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

大力提倡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对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熟的资本市场是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者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有利于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减少市场的投机性,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然而,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则正是散户主导型的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还相当滞后,随着股票市场的日益发展,当前市场上散户投资者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广大持股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投机心理严重,有必要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法来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资本结构。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植和税收优惠等方法扩大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倡投资者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理财。

三、 总结

本文从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现状出发,针对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西方传统资本结构理论背道而驰,即:内源融资不足,且出现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债权融资中,短期负债比例又远远高于长期负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盈利能力弱,股权融资成本过低,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手段等。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提出了以下优化其资本结构的几点策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公司治理,大力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等。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等.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7一216

[2]韩素芬.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天津:河北大学,2009

[3]李莹.不同成长性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1

[4]赫凤杰. 公司资本结构战略效应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8

[5]黄莲琴.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9

[6]张偲婵.基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分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结构优化策略 第12篇

林业产业结构是指林业产业中的相关产业比例构成, 是衡量林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标准, 良好的林业产业结构, 能够有效提升林业发展稳定性, 确保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业经济在获得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 由于产业结构影响, 林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限制, 从而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实际收益。因此, 加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是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就目前我国林业产业来说, 产业化水平较低, 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经济林的发展较为缓慢, 导致林业经济效益降低, 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提高我国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2.1 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居民生活必需品需求由数量需求逐渐改变为质量需求, 这就要求林业产品必须要在保证生产数量的基础上, 加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由原料型逐渐向保险型、低价位和高品质型转变。因此, 必须要针对林业第一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物质需求。

2.2 经济形势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导致国内林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使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趋势。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有强有力的技术优势和质量优势, 导致我国林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严重不足, 使得我国林业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因此, 林业产业结构必须要做好相应调整, 加强优质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提高相关比重, 从而提升我国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提高物种多样性, 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和森林工程建设, 将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状况, 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 就目前我国森林工程建设来说, 林业规模增长速度缓慢, 优质产品数量较为单一, 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 必须要加强林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3 林业产业结构的问题

林业产业结构, 是指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例, 林业产业结构是衡量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其中,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牧业以及林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业、物业和社会服务业, 三大产业共同构成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经济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就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来说, 由于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林业产业结构失衡, 最终造成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1 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资金短缺问题, 一直以来都是影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渠道阻塞、政府政策和资金的不到位, 导致资金环节出现较为严重问题, 使得先进种植技术和林业生产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引进, 从而严重限制了我国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林业发展需要资金保障, 林业发展资金的缺乏, 使得森林规模发展受到阻碍, 优质苗木无法得到引进, 作物质量普遍存在问题, 导致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最终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

3.2 第二产业技术落后, 林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掘业和制造业,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原材做支持。目前, 我国林业产业技术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在种植和加工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 同发达国家相比, 仍旧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林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材料质量低下, 使我国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我国林业产品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 研究成果较少, 成果推广及应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最终导致生产技术的滞后性, 造成林业产品加工水平严重不足。同时, 我国林业机械设备制造水平较低, 制造工艺较差, 高端产品加工设备只能依靠进口, 使得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限制了产业规模的发展。目前, 我国林产品国家知名品牌缺乏, 产品科技含量低, 质量问题较多, 使用范围狭窄, 林业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3.3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难以起到有效辅助作用

第三产业, 主要包含流通业、物业和服务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关键因素, 目前, 服务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林业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发展程度较低, 难以发挥市场优化功能, 难以起到良好的资源配置作用, 从而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 加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4 林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

4.1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营林业是我国林业产业中的基础产业, 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营林产业在维持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 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性, 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 应该从种植结构入手, 以提升林业种植效率, 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要做好林业产业宣传工作, 提倡林产品种植带动农民经济效益提升, 结合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以及经济因素, 适当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 提倡树下种植、果园种草种药的新兴种植结构,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保证林业产品数量的提升。其次, 要做好树种结构调整, 做好新产品和经济树种的推广工作, 做好低产林改造工作, 促进第一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

4.2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第二产业对于我国制造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加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提升林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 应该加强林业生产设备的研发力度, 加强新成果的推广力度, 以提升林产品的加工质量水平, 促进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应该加强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如税收方面的减免, 以及融资渠道的构建, 并做好林业企业技术指导工作, 促进林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提升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3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攀升, 加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第三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有力途径。森林旅游业新兴的旅游产业项目, 就目前我国森林旅游业来说, 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且设施条件较差, 但发展潜力较大。对于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 应加强行业体制建立和行业制度建立, 确定森林旅游业发展方向, 促进森林生态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 要加强林业经济项目开发力度,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 建立良好服务体系, 为林业产业技术水品和管理水平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5 结语

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要加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我国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降低林业产业发展风险, 从而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经济效益, 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满.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林业经济, 2009 (3) :3~5.

[2]邵华亮, 郑进, 姜纲炳.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4) :237.

[3]贾治邦.以更强有力举措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使我国林业产业总体水平得到提高[J].中国林业产业, 2009 (Z1) :22~23.

[4]郭承龙, 郭伟伟, 郑丽丽.林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09 (1) :56~60.

上一篇:新课标Ⅱ卷下一篇:本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