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尝试范文

2024-05-24

背景与尝试范文(精选7篇)

背景与尝试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要,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因此,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应以此为突破口体现其基础的特点,一方面应有益于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扎实功底也是学好专业课程的保证,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可是现如今在注册入学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越发薄弱,自我认知不够,学习方法不对,甚至否定自己学习的能力,以致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有用吗?”,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需要我们通过日常教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变认识,明白高等数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辅助他们学习大学期间的后续课程。

1学习阶段的选择

为了体现高等数学的基础地位,近几年学院数学组尝试在不同年级开设高等数学课程,以教学的内容和教材基本一致为前提,进行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学一年级接触高等数学的学生更有优势,他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初等数学,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及连贯性,他们很容易就进入状态,较其他年级的学习更显轻松,接受程度更突出。再对比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先行学习专业课程,没有数学基础的铺垫,他们对一些专业性的公式理解起来,囫囵吞枣,甚至相关联的内容都会产生疑惑,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至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才开始学习高等数学,学生感觉这门基础课的存在如鲠在喉。最终说明高等数学的基础地位不容撼动,对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大一开始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环境,以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过渡,既能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活跃的思维,也能养成多角度去审视问题的习惯,从而抵触高等数学的情绪也低,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更有辅助功能,尤其是需要专转本的同学,对高等数学学习也应该越早越好。

2学习内容的选择

随着注册入学招生模式的不断深入,有的新生总会因为初等数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学习高等数学,有的新生发现高等数学的衔接课程似曾相识, 低估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与基础作用。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兼顾学生的初等数学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高等数学,教师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就变得尤为重要,既要让学生肯学,也要让他们学进去,更要他们会用。作为教师应以“必需、够用”定位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强调微积分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的细节,淡化概念内容,一节课的知识点可以不用很多,但要让学生自己找出各个环节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摸索着理解学习内容并总结,再实时利用结论穿插实际的应用。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升难度,根据专业需求,引入模块学习。

3学习兴趣的激发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害怕学习,所以高等数学考试绝不能完全以分数论英雄,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高等数学,试着探究专业课程里的数学公式,了解高等数学的背景故事,以报告的形式描述其所见所闻所想,最后参与期末综合成绩的考核。这样既改变了他们逢考高等数学必挂的形势,重新唤醒了他们对该课程的认识,也巩固了高等数学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地位。比如学院2013级计算机专业的一组同学在报告中构思把高等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简单小程序结合起来,既体现了高等数学的基础作用,又能活用在专业课程中,尽管这份报告的内容稍显稚嫩,但蕴含着他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理解和乐趣。当然这样的教学实例还有很多,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学习更加主动,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倍增,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也较以往明显提高,而对于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也是有好处的,比如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融合,使教学改革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此外,学院数学组正在尝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旨在从各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里“动起来”。

4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注册入学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其特点是基础薄弱,厌烦理论学习,又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深蒂固的“只要学好专业技术”的思想认识阻碍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脚步,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的定位不在于背熟几个数学公式,计算有多么娴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让他们会应用,真正地使用数学工具,跨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鸿沟。作为教师应根据学校开设的专业,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实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并指导他们把数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通过案例的学习体现高等数学角色的重要性,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开拓学生眼界,拓宽学生思路。

5教材与参考资料的选择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市面上教材发行量大,种类丰富,但是“百花齐放”的现状下,真正适合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少之又少。根据学生的特点,使用高等数学的教材不能太复杂,内容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学生自学也能够理解,层次性突出, 方便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学习。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应该与时俱进,与现实中的科技进步相适应,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推荐专业需要的高等数学参考书,对教材内容有效补充,一方面提高学生自学高等数学的能力,一方面根据专业内容学习高等数学,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6学习平台的建立

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当下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尤其是他们历经了高考的磨炼,疲于奔命的应试教育后,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从思想上放松学习。因此仅利用课堂45分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课后缺少针对性的练习,错误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他们学好高等数学的决心。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尝试了多次教学模式改革,包括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高等数学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把他们注意力引入学习中,对提高高等数学学习效果是显著的。教师可以考虑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供其自学的教学体系,特点是集知识传输、任务完成、互相沟通、兴趣激发于一体的平台,类似学生课后娱乐的小游戏。学生可以在这种平台里对日常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检验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来证明自己的掌握情况,当然以作业与测试为工具,但是考查形式不能与课堂一样,可以考虑以累积积分的形式完成单元测试,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设置多题,供学生自行选择,如果测试效果好,积分就高,综合评价成绩就高,最后根据学生利用平台资源的情况进行相应等级试题的考核。这里体现的是以积分决定期末考试试卷,即每个同学最终考核是平时学习的效果决定的,如果在平台学习时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答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补足积分,最终计入综合评价中。这种平台的建立注重资源的共享,也满足了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特点,体现了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互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师生之间无障碍讨论,既增进师生友谊,也有助于课堂教学。

民办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的招生模式下,尽管生源质量受到了影响,但是不能让学生忽略高等数学的学习,轻视了高等数学的基础地位,教师该如何传授高等数学知识,让学生愿意学,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课题内容,“一言堂”“填鸭式”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法真正参与,也没兴趣了解高等数学的价值,直接形成了课堂只教不学的形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摸索探路的过程中,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成果,也带动更多的同学学好高等数学。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是执着于 “数学可怕”的想法,如何不再让他们谈高等数学色变,真正视其为学好专业课程的好帮手,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摘要:文章重点阐述了在高职院校的注册入学环境下,如何展开高等数学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分析了高等数学课堂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第2篇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王勤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帮助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笔者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效果明显。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中积极设疑、答疑;

二、对相关课文进行改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适当让学生试讲一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举行一些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为达到上述这样一些目标,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和教参,视它们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教育活动中来。也就是说,要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拓展,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中积极设疑、答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预习课文,主要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解决一些作家作品、字音字形方面的简单问题。而在笔者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至少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问题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对重要语段及句子的理解,对作品思想情感的领悟等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认真地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后,笔者还会要求他们把相关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的方式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如果通过讨论还解决不了,笔者会在课堂上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预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般无法完整而准确地回答,学生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回答。这样,既帮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概括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对相关课文进行改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以前对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一般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课本和教参怎么讲,教师就照着怎么讲,没有创新,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利的,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如果对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由学生亲自动笔进行改编,把它改编成可以由学生参与表演的剧本,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大不一般了。

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笔者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在课前就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请各小组分别将《鸿门宴》中鸿门宴的经过部分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剧本,而且告知他们,所编剧本要进行评比,评比最优秀的剧本将由相关同学进行现场表演。学生在接受了这个任务后,积极研读原文,攻克语言障碍,共同合作,创作了若干部剧本,然后由笔者选定其中一部比较优秀的剧本,挑选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说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等。

三、适当让学生试讲一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问题上,笔者还尝试了让一些语文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授课,当然,授课的内容是比较简单而单一的。

在学生授课前,笔者会对该学生进行细致而微的指导,包括授课内容、授课要点、授课步骤以及其它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自己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力求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充实而有趣,然后花点时间,把需要讲授的内容形成文字,写成初步的教案。在正式走上讲台前,笔者还会对学生的教案进行细致的检查,对其中的不足及需补充之处进行指点,并指导学生对该教案进行修改,力求使学生能够较完美地完成将要进行的授课任务。

在学生授课结束后,笔者会在课堂上对其授课进行中肯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比如对于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笔者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一位学生进行讲授,在讲授前指导学生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在讲授时,试讲学生和听讲学生互动很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试讲的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听讲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增强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全校得到推广,影响很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偶尔为之,切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会适得其反,毕竟课堂教学的主要完成者还是教师。运用这种模式,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举行一些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就看你能不能适时地去挖掘。

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笔者做了些尝试,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举行原创诗文朗诵比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者。基于这种原因,笔者在讲授课内文章之后,会尽可能地对相关文体的写作进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去写作一些相关的诗文。如果仅仅是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肯定不高的,所以笔者事先告诉学生,将挑选

部分优秀诗文,举行朗诵会,由作者本人进行朗诵,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和朗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写文章了,喜欢写作了,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那个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2、举行辩论赛

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也就是说,对同样一个问题,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这样一种情形下,笔者也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举行辩论赛。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是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得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论点往往是针锋相对的,所采用的论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也即是此前所说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双方的辩手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来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辩论赛,不一定要分出谁胜谁败,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属于挖掘学生创造力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完《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于荆轲刺秦这种行为的看法,可以分为正反两种观点,或支持,或反对,这样就可以就此展开辩论了。对于这次辩论赛,笔者在比赛开始前,给学生时间去做准备,如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等,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选好了一辩二辩,剑拔弩张地展开了辩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场辩论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让更多同学明白了大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五、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设计。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的布置。这个环节处理不好,也会对整个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以,笔者在这个环节也做了一些尝试。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最难实现的,但又是这三个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某些课文的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设计了“写读后感”这一作业,如在学生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后,笔者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让他们不仅领略了伟人的风采,而且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从而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而努力学习。

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还设置了适量的探究性练习题,供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习题的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创造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方面继续深入而有效地进行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①(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3、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③(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邮编:330818

联系电话:******

背景与尝试 第3篇

关键词:概念课;教学;有效性;尝试

恩格斯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内容就是概念的体系. ”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那么怎样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呢?现结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故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活动,亲身体验,通过数学实验去获取数学概念.

如我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就椭圆的概念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观察木匠师傅画椭圆时采用的方法——固定绳的两端,用墨笔绕绳勾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总结其内在规律并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椭圆——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并且两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 这样,学生对椭圆的概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以构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椭圆的概念.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 如果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笔者所教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在刚入学时上课睡觉、不交作业,找他谈话后我了解到,该生由于初中生病曾休学一段时间,此后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没有学习兴趣. 我在任教期间,通过交谈、接触,经常鼓励他,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现在他上课从不睡觉,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还经常请我给他答疑,这次期中考数学成绩还在班级位居前列. 可见亲其师是多么重要!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那么,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呢?

1. 借助故事创设情景?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

如我在讲《排列组合》这一章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故事作为整章的引入:“阿凡提的几个穷朋友在一个饭馆里吃饭,经常遭到老板的嘲笑和戏弄,阿凡提帮他们出了个主意. 一天,阿凡提带着他们又来吃饭. 饭毕,阿凡提跟老板说:我们以后就天天在你这里吃了,每天这样付饭钱太麻烦,我们就一段时间结一次账好了. 等我们这十个人又按照今天的位置坐时,再结账,我们付双倍的钱. 由于阿凡提是名人,又绝对不会赖账,且付双倍的钱,老板立即满口答应. 可是许多天过去了,还是不见他们付钱. 同学们算算看,老板什么时候会拿到饭钱呢?”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借助相关学科创设情景

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当然更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其他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授《充要条件》时,首先提出以下问题:如图1,观察在下列电路图①~图④中,研究命题P“闭合开关A”与命题Q“灯泡B亮”的关系,接着引出两命题之间的四种关系与图①~④的对应.

图1

引入以上图形后,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激活,教学效果也相当好,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 借助现实生活创设情景

数学的概念或式子有些是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来,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而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 要想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

如我在上《映射与函数》概念教学时,这样创设情景:同学们,在现代生活中,汽车已经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汽车给我们带来便利与快乐的同时,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交通肇事、车辆偷盗等. 如何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管理?上牌,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每一辆车上一个牌照,即一辆汽车对应一个号码!像这样的对应我们称为——映射.

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数学概念是多结构、多层次的. 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因此,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应该先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再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概念链.

1. 注重直观体验,初步形成概念

概念课应注意直观教学. 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多采用语言直观、教具直观、情境直观、电化直观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概括和整理之后形成新的概念,或从旧概念的发展中形成新概念.

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 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 接着教师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 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教师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

2. 重视教材分析,理解掌握概念

数学概念的定义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含义. 教师应重视教材,提倡“咬文嚼字”,避免“概念不清”,反对死记硬背.

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对定义的内涵要阐明三点. ①x、y的对应变化关系. 使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函数都有解析式,由此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对应法则”的认识. ②实质: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y值. 可列举函数讲解:y=2x,y=x2,y=2都是函数,但x、y的对应关系不同,分别是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从而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③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要特别强调定义域的重要性.

3. 通过反例辨析、变式教学,及时巩固概念

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致混淆,并解决好新旧概念的相互干扰.

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我给出定义后,再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 f(1),能否判断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

(2)定义在R上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增函数,判断函数f(x)在R上是否为增函数.

(3)观察问题情境中气温变化图,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个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强调: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

②有的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单调(如一次函数),有的函数只在定义域内的某些区间单调(如二次函数),有的函数根本没有单调区间(如常函数).

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A∪B上是增(或减)函数.

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因为任何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之间彼此联系密切,所以掌握概念必须在概念体系中把握. 如映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异面直线——夹角——距离等概念体系.

如在《抛物线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把焦点和相应准线相同的三种曲线在同一个图形中作出,使学生了解到三种曲线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抛物线概念与椭圆、双曲线一起纳入圆锥曲线的概念体系中,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建立概念链或概念网络, 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背景与尝试 第4篇

面对和谐课堂中跳出的不和谐音符, 你是视而不见或是冷眼相待, 还是倍加关注?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跳出预设的思路, 灵活应变, 关注课堂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 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 课堂会因你的关注而精彩,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在不断学习课改理念, 吃透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让每节课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目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情境创设到问题的提出, 再到问题的解决, 对本节内容的小结、拓展和延伸应有完整的过程, 并能形成一个整体。创设的情境应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过多的无关的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 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意义。其次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数学学习。因此, 不能盲目地用情境, 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数学课堂丧失应有的味道。教师应在精心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缜密呈现问题。一节课的问题应设计成问题系统, 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梯度, 解决了前一个问题, 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形成适当的回答的“度”, 让学生在“咀嚼”题干的过程中, 能尽快进入思维状态。教学设计的优化, 应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为此, 教师应加强教学的基本功的训练, 如语言的表述, 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等等。

二、充分运用好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努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课堂上最常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少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 或者是多少人合作比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效果好。因此, 对于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就可寻找出确切答案的问题, 或可通过其他更简捷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就不必安排课堂讨论。对于“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也不能安排讨论。教师必须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一般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能多角度地理解:问题的难度应适宜, 问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联系, 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问题的派生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而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而设计出与教学目标不够紧密的讨论问题。

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 所以,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 给学生较充足的讨论时间。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和局外人, 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 必要时可进行参与。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时, 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而不要过多地加入个人意见, 但当学生出现因知识学习有限、思维受阻, 或其他条件所限不能深入的情况时,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处理好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上教与学的关系不和谐,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忽视了人, 忽视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和谐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 表现在课堂上, 就要以学生为本, 心中时时有学生, 时刻想到学生, 处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爱。在和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思想的垄断者和言语的霸权者, 教师从高尚的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间, 走进学生心灵, 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和伙伴, 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旁观者和耐心指导者。最后在和谐、融洽、民主、理性的氛围中, 师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 不仅要较好地突出互动的“主体”——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和角色, 而且更要把握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角色。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铁定: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地位只能加强, 不能减弱, 更不能退让, 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能撼动!教师在理清课堂思路、规划课堂路径和驾驭课堂“生成”的“主导”地位绝不能撼动!否则, 互动课堂只能是被学生为主体美化了的随意“放羊”, 教师应有的地位弱化乃至消失。总之, 处理好师生互动有效性, 该“放”时就“放”, 该“堵”时就“堵”, 作为教师是不能含糊的。

努力与尝试作文 第5篇

记得那是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暑假,我去到了爸爸的工厂里,爸爸很忙,没很多时间陪我玩,所以他只能在傍晚和晚上抽空陪我玩。有一次晚上,我们去外面吃饭。我吃完了,就去门口周围逛了一会儿。我看见了那些骑着自行车的人在比赛,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我就让爸爸买给我学,我本以为他会拒绝,可他竟然破天荒地同意了。

买了自行车后,爸爸就每天傍晚教我骑。开始,我一直让爸爸扶着我骑,我便小心翼翼地向前骑。过了三四天,我学会了一点,便不用爸爸扶,自己向前骑,我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突然,我摔了个“头栽葱”,头上起了一个大大的包。因此,我不想骑自行车了。

直到有一天,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啊!你不能因为受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你想想,像海伦·凯勒,她在看不见和听不见的情况下,还能写出一本轰动全球的书。”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很惭愧。就去练习骑自行车,我每天早上六点开始练,晚上九点停止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摔到了就站起来,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爸爸的话,然后克服。就这样,我只花了两天就学会了。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尝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升学率大于天的旧观念,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对学习都产生了“厌学”的现象。但是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实践的结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应该是最喜欢体育课程的群体,但是事实上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同样存在厌学的问题,及时在体育游戏中也不能完全的投入。但是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程,对于喜欢的游戏十分的投入,所以学生并不是真心的不喜欢上体育课程,而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都十分的枯燥和无趣,让学生感到很反感,导致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相对立。以前,体育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以集合作为开始,散队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自由活动的时间几乎占了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这和体育课所提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距离很遥远。即时,体育课上有教学任务规定的内容,也是为应付体育考试而定的。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普遍深入和实施,我们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有了新的思路和理念,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尝试。下面将谈谈个人的几点想法。

二、体育要以“育人”为先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从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体育技能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注重“育人”的成分少。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参加体育运动的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讲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好玩”,根本不去思考体育运动对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有多大,因此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体育运动的价值,使孩子们懂得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国家教育部把“体育”改称为“体育与健康”的原因。其次是在小组合作中“育人”。新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性格孤傲,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共性,因此在新课标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适当或者是多的安排小组合作模式,合理的安排体育成绩强者和弱者结成小组联盟,利用团队优势让弱者体验成功的愉悦,提升锻炼兴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小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话,那么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消磨时光,更谈不上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兴奋点。我的办法是: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把一节体育变成故事课,让故事情节带动学生主动去练习。比如说:练习立定跳远,我把这节课设计成“小青蛙如何练好本领保护农民伯伯的庄稼”:提问青蛙是益虫吗?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去想:接着是小青蛙在庄稼地里做什么呢?吸引孩子们主动想去学习青蛙的本领。再利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去领悟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和纠正,效果一定不错。

四、实施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热爱集体,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体现。例如在举行拔河比赛中,刚过一场,获胜组的部分学生就沾沾自喜,我立刻告诫他们:“别得意,还有两轮呢。”同时我还告诫另一方:“千万别泄气,你们还有两次机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挺得住。”结果第二场他们就拉了个平局,;第三场两组更是不相上下,虽然最后总得分出胜负,但他们都努力了,没有什么遗憾。再如指导学生跳远,总有一部分学生憷场,费好大劲跑到踏板前,因害怕踩线而不敢跳。我就一方面鼓励他们,另一方面多次为他们做示范。教他们如何量步子定距离,如何踏跳,如何轻巧落地。慢慢地他们逐渐适应了环境,终于不害怕了。后来他们喜欢上了跳远,有的还报名参加了学校运动队,成了学校一名优秀跳远运动员。

五、掌握学生心理,树立学生信心

由于小学生年龄很小,很难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褒奖是吸引学生兴趣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老师需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锻炼之中发挥出这样的优势。同时对于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在沟通时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进行鼓励教育,让他们觉得“我行,我可以”,激发和维持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以达到让学生在成功经验累积中获取积极尝试的勇气,渐渐树立起他们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六、急中生智,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疑点,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产生疑问,再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如学生常常问到:为什么穿跑鞋会比一般平底鞋跑得快?为什么掷铅球的角度是38度至42度,而不是其他角度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以上疑难问题。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去,产生新思路,付出新行动,闯出新路子,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背景与尝试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 创新 小学音乐 教学方法 尝试

21世纪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对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加,人们指出,必须培养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音乐既可以抒发人们的情感,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赋予音乐教育更多的内涵,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它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音乐知识,还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断协调学生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掌握有关小学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必须重视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并欣赏音乐的美妙;其次,音乐能够推进学生成长成才,学习音乐的内涵和意义,就是不断地感受音乐带给人的美妙感,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学生在听《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当年的艰苦岁月,了解历史的来之不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最后,音乐能够以自身的方式去感染人,这是其他学科或者说是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

二、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重视程度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形势下,人们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我国对小学音乐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学校或者教师的设置还不是很合理,为了不占用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的时间,学校常常会将音乐课放在下午的活动课上,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其次,就不同地区而言,发展的情况都不一样,在那些发达城市或者发达地区,学校音乐课开展的效果较好,就农村地区而言,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发展。

(二)师资队伍落后,教学方法不科学

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校、家庭,特别是升学压力等,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被语文数学等占据,这样,音乐教师就显得特别的匮乏,在某些学校,一个教师会担任所有班级的老师,有的老师为了减轻压力,就会选择半路出家。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给学生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显得特别单一,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

(一)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下,音乐教师的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则只是参与者,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积极的、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学习音乐,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大树妈妈》这一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搜集相关的音乐素材,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设定,这样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以及中心内涵展开讲解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教师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不断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对歌曲的曲调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

(二)为音乐教学设定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设定音乐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实现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新时期,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出发,不断创造音乐作品的物质情境、人文情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四季童趣》这首音乐时,可以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的画面,然后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回忆在不同的季节自己都会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

(三)不断的丰富学校音乐教学资源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的课时数是较少的,这样,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就会大大降低,为此,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指出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需要对相关的乐器进行添置,要不断地开发本校特色的音乐模式,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介绍《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母亲”的音乐主题,然后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最后,可以让同学们对歌曲进行演绎,明确自身与课本存在的差异,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必须在教育中积极的引入多元文化,这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形成尊重、包容、接纳多元化文化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实现创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靳丽雅.试论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2]高文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致富向导,2014,(24).

[3]褚荣剑.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

[4]邰代兄.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4,(05).

上一篇: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下一篇:大型水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