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规范范文

2024-08-04

编辑规范范文(精选10篇)

编辑规范 第1篇

文章质量决定着图书质量, 可以说, 图书的生命在于质量, 只有作者严格依照编辑规范创作, 编辑人员按照编辑规范处理相关的编辑事宜, 才能真正实现出版物的价值。对于编辑人员而言, 有责任、有义务向作者推广编辑规范的具体要求, 并对不符合现实需求的规范予以完善, 确保出版物的质量不断提高。

那么, 编辑规范到底是什么?对此, 编辑界多个专家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般认为, 编辑规范就是指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所形成的对编辑行为予以约束和指引的原则或模式。编辑规范对编辑人员的行为发挥着约束作用, 这一约束性是由编辑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合理性决定的, 并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体现出来。总体而言, 编辑规范主要包括三大类, 分别是编辑法律规范、编辑道德规范以及具体的业务技术规范等, 在实践中, 应根据具体的编辑规范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

二、编辑在编辑规范应用中的作用

1、编辑对编辑规范的模范带头作用

编辑人员要在编辑工作中严格执行编辑规范相关规定, 遵守编辑法律、道德规范以及具体业务技术规范, 在编辑规范的执行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编辑道德规范方面, 编辑人员要对编辑工作充满热爱、保持极高的工作热情, 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 要做好明确分工、适度合作, 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严肃而又不失活泼, 要坚信只有营造出和谐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 才能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对作者要平等对待, 依据文章价值和质量为标准决定是否使用稿件, 作为出版物的生命所在, 作品的质量是决定是否使用的最主要的指标, 严把学术关, 确保向社会和广大读者所呈现的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 严肃处理学术作假以及学术抄袭等行为;在时刻铭记社会效益永远高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只有时刻以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作为约束, 严格控制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 才能保证向广大读者以及社会呈现出高质量的出版物。在编辑法律规范方面, 编辑人员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规定;切实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保护并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切实遵守单位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 例如编辑部保密规定以及具体的审稿制度等。与编辑道德规范相比, 编辑法律规范的层次要高出一层, 编辑法律规范与编辑道德规范最大的区别在于违背二者的后果:违背编辑道德规范, 所受到的是道义上的谴责, 而如果违背了编辑法律规范, 就属于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编辑具有传播文化、科技成果的作用, 生产这种产品的编辑在保证其内容、文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 对它在在思想上是否健康、政治上是否符合我国对出版物的要求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把关的责任。编辑作为向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的使者, 脑中要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 这是在任何时期都需要具备的首要的素质。在编辑工作中, 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修养, 自觉培养政治鉴别力和政话敏锐性, 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出版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2], 积极弘扬主旋律, 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 背景知识再宽泛, 专业知识再精通, 有再扎实的文字功底, 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编辑。

在编辑技术规范方面, 所谓编辑技术规范, 就是指编辑工作中必须执行的标准或规则, 是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活动中应遵循的规则和标准。其形成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由国家或团体制定并颁布的, 对于其中由国家统一制定并颁布实施的规范,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必须予严格执行, 对于另外由编辑部门自身所制定的规范, 就需要编辑人员切实履行, 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作者加以使用;二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其中包括:《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标点符号用法》、《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等等这些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具有权威性、统一性, 编辑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往大说, 技术规范是文化传播的通行证, 遵守技术规范就能顺利地进行文化传播、文化积累, 以及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往小说, 也只有只有严格依照编辑规范行事, 作者才能主动的予以配合。如果所使用的技术规范不具有统一性, 将会给作者和读者造成很大的不便。

2、编辑对编辑规范的宣传推广作用

对于编辑人员而言, 不但要严格遵守编辑规范, 还要积极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 以便作者了解和使用。例如, 对于编辑规范当中的技术性规范, 就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当前大部分的编辑单位在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 使用的是中国学术教辅图书编辑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学术教辅图书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编辑人员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更不要说作者了, 所以, 编辑人员要做好编辑规范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对于编辑人员而言, 要关注对相关规范动态的收集工作, 对其内涵和实质进行深入的分析, 以便准确掌握规范具体内容, 并整理出作者需要遵守的相关规范和具体要求。例如, 文章的摘要, 不少作者搞不清摘要和提要的区别, 对此, 编辑人员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解释;关于文章具体写作, 编辑人员要向作者阐述语言文字的表述规范、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等;此外还有注释, 编辑人员也要细致的解释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区别, 什么情况下需要标注, 如何标注等。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都不难, 但是在实际处理时却很复杂, 作为编辑人员要细致耐心解释, 做好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真正使广大作者掌握相关规范的要求和内容, 提升出版物和教辅图书的品质。

3、编辑对编辑规范的创新作用

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的, 编辑规范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难会出现一些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需要加以修正的地方, 对此要及时地进行修正和完善, 不能得过且过。

在道德规范方面, 每个编辑部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定, 例如其中的社会效益, 编辑部门以往都倡导以社会效益为追求, 以社会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没有对经济效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编辑部门的观念也要随之更新, 要保持创新理念, 在维护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对经济效益予以足够的重视, 缓解出版单位财政压力。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 首先要确保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要服从于社会效益。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创新是灵魂,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 我们的民族灵魂就是创新, 要这个民族兴旺发达, 创新就是一个不竭的动力。在新时期, 任何的创新都是一种动力, 而且在任何行业, 创新都是必要的, 编辑行业当然更加不能例外, 在编辑行业中, 创新不仅仅能够带来了工作面貌的改变, 而且也可以让读者有更加高的精神享受。编辑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生活高速发展变化中善于发现新的文化需求, 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 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 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 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3], 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创新的灵感, 如果一个编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书桌前, 是不可能有新的灵感迸发的, 所以实践出真知, 所有的编辑必须要有实践上的认知, 才能形成精神上的创新。

三、结语

对于编辑人员而言, 要在工作实践中切实按照编辑道德规范、编辑法律规范以及具体的业务技术规范行事, 并在编辑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 并对编辑规范中不合时宜之处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在编辑实务工作中实现对编辑规范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慧河.编辑规范的内涵、功能、类型和存在形式.武汉科技学院, 2008年第07期

[2]、陈国剑.电子出版技术条件下的编辑规范问题.河南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06期

[3]、李玉为, 朱宇.浅谈新时期编辑规范的创新发展与应对.出版发行研究, 2011年第03期

[4]、童文.加强编辑工作规范, 提高编辑工作质量——编辑规范学术讨论会发言摘要.中国编辑, 2007年第03期

[5]、杨焕章.进一步完善编辑规范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清华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06期

[6]、田胜立.数字传媒时代对编辑规范和人才的要求.编辑之友, 2007年第06期

[7]、贾岩.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J].出版科学, 2004 (1) :13-15.

编辑规范 第2篇

1.同一名称在篇中文稿中出现不只一次时,要注意前后统一。

2.要注意名称的变动。特别是人的职务、单位等经常有变动,写作时要注意分清场合,不要搞错。3.提到几个人时,要根据场合,注意排列次序。

4.就意译名的统一。凡外国国名和重要的或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

5.运用专门术语时,要准确理解它的含义,对一些类似或相关联的术语,一定要区别清楚,避免用错。使人很难懂的术语能不用的最好不用。

6.有些明文规定不用的名词,应就意避免,而改新的提法。如: “苏联十月革命”应改为“十月革命”或“俄国十月革命”; “满清”应改为“前清”或“清朝”; “蒙族”应改为“蒙古族”(“蒙文”的叫法还是可以的); “洋灰”、“洋钉”、“洋锹”等带“洋”字的叫法除特殊情况(如作为历史提到时),均应改为“水泥”、“铁钉”、“铁锹”等;

“老革命根据地”应改为“革命老根据地”;

“各省、市、自治区”并称时,要改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犹太复国主义”要改用“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

7.交代不清的名称应避免。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县、市、地区、军分区、公社、乡、村等名称前面应冠以所属省份或地区名;“组织上”、“领导上”、“上级”、“群众”、“贫下中农”集合名词,只能在泛指的情况下运用。例如“贫下中农”,不能说某一个人“他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应该说清是贫农还是下中农出身。

8.各种名称在文稿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尽量用全称。如果名字太长需要用简称,则应在第一次出现全称时,后面用括号加以说明。简称要按照一般习惯用法简化,不要随便生造。有些简称仅在某个地区或单位很流行,但一般读者不熟悉的也不要用。例如,写给非法学专业考生看的法律知识中提到各种司法解释时应该用全称,不用《刑诉解释》等简称。

关于涉台港澳宣传报道中几个提法的意见

一、在宣传报道中使用“中台合资”、“中港合资”、“中澳合资”等提法是不对的。台湾、香港、澳门均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使用称谓时,台、港、澳不能与“中”(即中国)并列。今后在宣传报道中,如有涉及与台、港、澳合资的内容,应使用某地、某企业与台、港、澳合资的提法,例如“广东和香港合资”或“粤港合资”、“福建和台湾合资”或“闽台合资”、“北京和澳门合资”或“京澳合资”。对涉及与台、港、澳合资的企业名称、商店牌匾及商品的说明,也应按这一提法予以规范。

在涉及与台港澳交往、交流的宣传报道中,也要避免“中台交流”、“中港交流”、“中澳交流”的提法。

二、在涉及港澳的宣传报道中,不应称香港、澳门为殖民地,可称港英当局、澳葡当局对香港、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我国政府多次阐明,香港、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香港、澳门主权始终属于中国。为此,在宣传报道中应该使用“我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提法,或简称“收回香港、澳门地区”,不要使用“收回主权”的提法。

三、在不涉及台湾的宣传报道中,不得自称我国为“大陆”,不使用“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陆十大金曲排行榜”等类提法,而应该使用“我国(或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或中国)十大金曲排行榜”等提法。

在涉及台湾的宣传报道中,不得在我党或政府机构、职称前冠以“大陆”,如“大陆国家文物局”;

不要把全国统计数字称为大陆统计数字,如“大陆人口”、“大陆工农业总产值”,在必要时可在全国统计数字后加括弧说明不包括台湾;某地与台湾或某些地方与台湾举办活动的报道,可用“某地与台湾”或“某地等与台湾”的提法,例如,“上海与台湾”或“上海等三城市与台湾”、“福建等四省与台湾”、“上海、广东七家公司与台湾三家公司联合举办书展”。如宣传报道中确无法回避,可酌情使用“祖国大陆”的提法。

台湾新闻媒体将台湾公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有国家政府文件的性质,我们不能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简称为“白皮书”,而应称“说明书”。

在涉台宣传报道中,还存在其他一些不正确的提法,如把海峡两岸和香港并称“两岸三地”,对台湾的官方机构和职务漏打引号等。各宣传、新闻单位要严格按照以往规定执行,杜绝这种现象。

今后在涉台宣传报道中,如遇特殊情况需要采用新的提法时,应报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台办,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

一、1.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应称之为“台湾当局”或“台湾有关方面”、“台湾方面”,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

2.不使用“台湾政府”一词。不直接使用台湾当局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官方机构名称,即台所谓“一府”(“总统府”)、“ 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及其下属机构,如“内政部”、“行政院新闻局”等,可用台湾“有关当局”、台湾当 局“主管部门”、“主管机关”代替。如对“台湾行政院”可称其为“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或“台湾行政当局”,对“台湾各部”可称其为“台湾某某主管部门”,如“行政院新闻局”可称其为“台湾新闻主管部门”。特殊情况报道中不得不直接称呼上述机构时,必须加引号,我广播电视媒体口播时则需加“所谓”一词。

3.不直接使用台湾当局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官方机构中官员的职务名称,可称其为“台湾知名人士”、“台湾政界人士”或 “XX先生(女士)”。台湾市级及市级以下(包括台北市、高雄市)的机构名称及人员职务,如市长、县长、议长、议员、乡长、镇长,县民政局、市教育局等,在相关新闻报道中,原则上可以直接称呼。

4.对台湾当局及其所属机构的法规性文件与各式官方文书等,应加引号或变通处理。对台湾当局或其所属机构的所谓“白皮书”,可用“小册子”、“文件”一类的用语称之。

5.具有“台独”性质的组织和政治术语应加引号,如“台独”、“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台湾住民自决”、“台湾主权独立”等。宣传报道中涉及“台独”政党“台湾团结联盟”时,不得简称为“台联”,可简称“台联党”。

二、1.对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等党派机构、人员的职务,一般不加引号,但对民进党内相关机构、派系和次级团体组织(“中国事务部”、“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等,均应加引号。2.对台湾民间团体,一般不加引号,但对以民间名义出现而实有官方背景的团体,如“中华旅行社”、境外设置的所谓“经济文化代表处(办事处)”等应 加引号;对具有反共性质的机构、组织(如“反共爱国同盟”、“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以及冠有“中华民国”字样的名称须回避,或采取变通的方式。对岛 内带有“中国”、“中华”字样的民间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在报道中可视情加引号直接称呼,如台湾“中国钢铁公司”、“中华电信”等。

3.对以民间身份来访的台官方人士,一律称其民间身份。对来访的台“立法委员”,可称“台湾知名人士”或“XX先生(女士)”,不得称“XX委员”。

4.对台湾的某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相同的大学和文化事业机构,如“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应加引号并在前面加上台湾、台北,如台湾“清华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

5.对台湾冠有“国立”字样的学校和机构,报道时均须去掉“国立”二字。如“国立台湾大学”,报道时应称“台湾大学”;“XX国小”、“XX国中”,应称“XX小学”、“XX中学”。对台北“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纪念馆。

6.不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称为“大陆法律”。对台湾地区施行的“法律”称之为“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引用台湾当局颁布的 “法律”时,应加“所谓”两字和引号。报道法律问题时如涉及两岸,不得使用“两岸法律”等具有对等含义的词语,可就涉及的有关内容和问题进行具体表述,如 “海峡两岸律师事务”、“两岸婚姻、继承问题”、“两岸投资保护问题”等。

7.有关两岸关系的事务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在处理涉台法律事务及有关报道中,一律不使用国际法上的专门用语。如“护照”、“文书认证”、“司法协助 ”、“引渡”、“偷渡”等,可采用“旅行证件”、“两岸公证书使用”、“两岸司法(行政)方面的联系与协作”、“遣返”、“私渡”等用语。涉及台湾海峡海 域的报道不得出现“海峡中线”一词。

三、1.在国际活动中介绍我国情况时应称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称“大陆”。报道国际活动时,不能把台湾和其他国家并列,而应称为“中国台湾”;与港澳并列时称为“港澳台地区”或“台港澳地区”。

2.对不属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和民间性的国际经贸、文化、体育组织中的台湾团组机构,不能以“台湾”或“台北”称之,而应称其为“中 国台北”、“中国台湾”。在我们举办的国际体育比赛场合中,台湾团队可以使用中文名称“中华台北”,但在我新闻报道中仍应称其为“中国台北”。台湾地区在 WTO中的名称为“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宣传报道中可简称“中国台北”。

3.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各项交流活动,应称“海峡两岸XX活动”。对海峡两岸和港澳共同举办的交流活动,不得出现“中、港、台”之类的称谓,应称“海峡两岸暨香港”,“海峡两岸暨澳门”或“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等;对港、澳、台人士称“两岸三

(四)地”等,我宣传报道中可不持异议。

4.报道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企业和刊登这些企业的广告、启事时,不得称“中外合资”、“中台合资”,可称“沪台合资”、“桂台合资”等。对来投资的台商相对于我有关地方时可称“台方”,不能称“外方”;对我有关省、市,不能称“中方”,可称“闽方”、“沪方”等。5.对某地与台湾举办活动的报道,可用“某地与台湾”(如福建与台湾)或“某地等三省市与台湾”(如上海等三省市与台湾)的提法。

6.不涉及台湾的宣传报道,不得自称中国为“大陆”,如不得使用“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陆十大金曲排行榜”之类的提法,而应该使用“我国(或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或中国)十大金曲排行榜”等提法。

7.不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为“大陆政府”,也不得在中央政府所属机构前冠以“大陆”,如“大陆国家文物局”;不要把全国统计数字称为“大陆统计数字”。在报道全国重要统计数字时,如未包括台湾统计数字,应在全国统计数字后加括弧注明未包括台湾省。

8.在宣传报道中要尽量避免用“大陆”,如确无法回避,可酌情使用“祖国大陆”的提法。

四、1.对台宣传报道,一般不用“解放前”或“解放后”,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或“一九四九年前(后)”。2.台胞经日本、美国等国家往返大陆和台湾,不能称“经第三国回祖国大陆”或“经第三国回台湾”,应称“经其他国家”或“经XX国家回祖国大陆(或台湾)”。

3.我宣传报道中不得将台湾民众日常使用的汉语方言闽南话称为“台语”,各类出版物、各类场所不利使用或出现“台语”(如“台语歌星”、“台语金曲”)字样,应称“闽南语歌星”、“闽南语金曲”。4.对台湾少数民族不称“原住民”,在报道两岸少数民族交流时,可统称为台湾少数民族或称具体的名称(如“阿美人”)。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仍称为“高山族”。

刘杲与编辑工作规范化 第3篇

[关键词]编辑规范编辑规律编辑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26—04

刘杲先生十分重视编辑工作规范化。1994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了一部《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共有1052个条目,不单是解释词义,而且阐述编辑学的基本概念、编辑实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编辑工作的要求和规范,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实用性的编辑百科词书。刘杲先生写了一篇评述这部词书的专文,题目就叫《<编辑实用百科全书>与编辑工作的规范化》,谈了对编辑工作规范化的一些看法,认为这部词书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积极推动编辑工作的规范化。而现在许多出版社的同志太不重视编辑工作的规范化了,这正是目前许多图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他还在其他场合和文章中讲到编辑工作规范化,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本文谨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1、编辑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

编辑工作规范化之所以必要,刘杲先生在《致陈浩元同志》的信中说:“坚决执行国家标准,不仅对科技书刊十分必要,对其他出版物也都十分必要。这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规范,也是保证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交流的重要规范。这里说了两点理由:一是保证质量,二是利于交流。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讲了同样的意思,同时指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是出版物合格的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优秀出版物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出版物。“只有作者和编辑在规范化、标准化上共同努力,才能使更多的优秀作品成为优秀出版物。”

为什么有些人轻视编辑工作规范化?刘杲先生认为这是出于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他们片面理解市场驱动,在工作中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为了抢占市场,不顾质量,把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置于脑后,甚至认为规范化只适合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再适用。刘果先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讲求质量,讲求编辑工作规范化。“不论环境怎么变化,编辑工作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不会改变,编辑工作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更不会改变”,“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的规范化还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数字技术会影响编辑工作规范化的看法,他同样指出,高新技术对规范化的要求会更细致、更严密,它不会容忍粗枝大叶和粗制滥造。它“带来的影响,只能是对编辑工作规范化的更高要求,而决不是编辑工作的本质的改变”。

2、编辑规范与编辑规律

刘杲先生将编辑工作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他认为,“编辑规范体现编辑规律”,“编辑活动必须遵循编辑规律”,同时,“编辑活动必须遵循编辑规范”。笔者理解,这段论述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编辑规范同编辑规律一样对于编辑活动十分重要。编辑规律反映了编辑工作的本质,按编辑规律办事,就是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使编辑活动失败。编辑规范同样反映了编辑工作本质的内在要求,“编辑工作的不规范,也就是编辑工作的随意性”,坚持编辑规范,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编辑规范也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必然碰壁。

二是编辑规范体现编辑规律。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编辑规范不是主观随意的产物,它是编辑活动经验的结晶和编辑规律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遵守编辑规范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编辑规范要努力体现编辑规律。编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编辑规范是主观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产物。编辑规范要符合客观规律,就必须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编辑规范符合编辑规律,这是对编辑规范的根本要求。

三是编辑规范体现编辑规律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编辑规律具有稳定性,符合编辑规律的编辑规范也具有稳定性,随着对编辑规律认识的逐渐加深,编辑规范又具有可变性,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就是编辑规范不断符合编辑规律的过程。然而稳定性是主要的,可变性需要实践的检验和相应的过程,不是随意、随机和仓促的变动。因此,对待编辑规范不能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正确的选择是,在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进程中,自觉地发挥规范化、标准化的积极作用。同时,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的逐步更加完善”。

3、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刘杲先生曾经谈到:“编辑学会推动了两件事,一是《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把编辑实务规范化,一是《编辑学理论纲要》,把迄今为止的理论成果加以概括。”他还说过:“这个《规程》对图书编辑工作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清晰地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规程》“总结了图书编辑工作迄今为止的一些共同经验,反映了对图书编辑工作规范化的一些共同认识,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说明,《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反映了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规程》是中国编辑学会委托湖北省编辑学会起草,执笔人是蔡学俭先生。《规程》后来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织讨论修改充实,1998年2月,由新闻出版署图书司转发全国各出版社参照执行。需要指出的是,《规程》内容多处体现了刘杲先生的见解。试举例说明。

例如信息。《规程》将信息列为首章,作为编辑工作之始,称“信息是选题之源”,“信息贯穿编辑工作的始终”,要“建立信息网络”,“注意研究解决编辑工作应用高新科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刘杲先生有相同的看法。据我所知,他是最早提倡编辑出版信息化的专家之一,1996年4月,他在中文多媒体出版专家座谈会的“小结”中就指出:“信息传递的数据化和网络化,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同年5月又说:“出版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尽量采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这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后又提出“信息化关系整个出版业的发展”。刘杲先生讲的信息化不仅是《规程》讲的“信息收集和利用”等,而且指出它是出版发展的大趋势,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没有出版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出版业的现代化”。

又例如选择和加工。《规程》将编辑工作主要过程分成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几部分,具体说明各环节的规范内容。我认为这是基于刘杲先生坚持的一种重要观点,即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是“编辑人员以传播文化为目的对作品进行选择和加工”。他认为,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都是一种对作品和作者的选择,选择是选新和选优,也是创新和创优。加工是创作的延伸和增值,是编辑附加于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在特定意义上,加工也是选择。编辑工作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是《规程》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规程》在这方面也体现了刘

杲先生的观点。

以上说的是编辑业务规范,除业务规范外,编辑活动还要遵循思想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这也是刘杲先生关于编辑规范的主张。他认为,编辑活动要坚持政治意识,树立正确方向,出版作为局部要服从服务于全局,要强调社会主义的原则;要遵守法律规范,坚持民主法制观念,依法办出版;要遵守道德规范,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无私奉献和社会主义义利观。《规程》在总述部分讲述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但没有谈到法律规范,这是当时认识上的差距与疏忽。

4、编辑规范与编辑创新

1996年8月,中国编辑学会在大连召开第三届年会,议题是讨论《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当时叫“流程”)初稿,到会人员肯定了初稿的基础,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其中一条是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要注意鼓励编辑创新。刘杲先生在大会结束时着重讲了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他认为,编辑创新与编辑规范的关系,其实是出版改革与出版规律的关系。坚持出版改革,要符合出版规律,从而也要符合编辑规范的要求。编辑工作的创新与规范,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不能因为创新而否定规范化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因为强调规范化而妨碍创新。时隔一年,他在《为什么要编写<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一文中重申了上述观点,同时作了补充。他说:“依据一般条件建立的编辑规范具有稳定性,相对说来,它是不变的。创新的依据是新的条件,对于原先的规范来说,它是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创新的成果可以转化为规范。这里变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同一性是编辑工作的客观规律。这是编辑工作的规范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刘杲先生从哲学角度分析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编辑规范是编辑规律的反映,编辑创新要符合编辑规律,因此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具有同一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编辑规范是编辑创新的结晶,新的创新成果又转化为编辑规范,如此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编辑活动的高质量、高水平运行。进入新世纪,刘杲先生在《规律性和规范化》和《尊重规律,开拓创新》等文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他满怀热情地强调:“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要跟开拓创新相结合。高水平的编辑工作,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结果。只有经过规范化、标准化经验的积累,才能挥洒自如,才有神来之笔。”

5、结语

刘杲先生关于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论述,中心是把编辑规范和编辑规律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编辑规范的必要性,它与编辑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它与编辑创新的相互依存和促进。他没有停留在纯技术和纯业务的层面,而是从哲学的理论高度展开论述,给予编辑规范一种不同于人们习惯认知的解读,同时给予编辑规范以理论诠释,凸显了编辑实务的理论性,具有创新启示作用。他将思想政治、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列入编辑规范是十分必要的,编辑工作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决定它不仅要从业务方面,同时要从思想政治、法律和职业道德方面进行规范,后者是编辑活动和一切文化生产传播活动的底线。最近英国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事件,就触犯了这个底线,这充分说明这个底线对编辑活动多么重要。

[注释]

[1][4][5][11][12][17]刘杲,刘杲出版论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544,544.544-545,244,268,504-505[2][3][6][8][9][10]113][14][15][16][19]刘杲出版笔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07,552,408,553,246,508,15,87,406,341—348,554

电视新闻责任编辑的语言使用规范 第4篇

新闻责任编辑的工作职责主要涉及现代汉语本体语用学, 对于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画面都负有检查职责, 但是现代汉语应用规范的不清晰, 使得许多新闻责任编辑只能依据自己的语言功底来对新闻节目进行审核, 而不是按照公认的行业语言文字用语规范来操作, 因此责任编辑的能力、风格对于新闻节目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电视新闻责任编辑的语言使用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视新闻写作语言规范的探讨

虽然电视画面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但是电视新闻仍然离不开文字稿的支撑, 否则电视画面将失去信息传播属性。应看到, 电视新闻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 与新闻画面构成相辅相成的新闻要素, 因此电视新闻的用词、语法表述、用字、读音十分重要, 这些因素也是电视责任编辑重点审核的内容。

电视新闻的产生需要借助多种表现手段, 信息传递依靠的是声与画的同步进行, 而在新闻整体编播过程中, 电视新闻稿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电视新闻责任编辑在新闻选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背景要素。一则新闻事件需要明确其历史、氛围、原由, 阐释新闻事件的人物表现或者深层内容, 也就是要揭示新闻内容的独特之处, 这些都需要背景要素的交代。责任编辑为了增强新闻的厚度、形成新闻底蕴, 就必须在新闻中对背景材料进行揭示。

二是主观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经常出现以下滥用主观语言的现象:第一, 新闻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用词无法体现中性立场, 带有强烈的褒贬意味, 并且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第二, 记者的批评性议论经常给电视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三, 主观推测的成分较大, 难以保障新闻的公正性;第四, 经常是一方当事人在辩驳, 被采访人在新闻节目中显得非常别扭。

三是新闻中过多地使用修饰词语, 却失去了新闻的实效性。在许多新闻中, 不宜出现的词汇频频出现, 或者用华丽的词藻掩盖新闻内容的空洞与缺乏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四是新闻内容的娱乐化。当前新闻缺乏关爱, 过分追求噱头, 新闻中充斥着诸多流行语, 以民生化、趣味性的旗号来掩饰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较常见。

二、电视新闻显性语言的运用

综合运用声、画、词、字四种电视新闻节目元素, 这是电视新闻报道表达的基础,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受众能够听、看和感受相关内容。由于这些元素都具有可视性, 因此应将此理解为电视新闻的显性语言, 电视新闻责任编辑有义务对于上述现行语言的内容进行统筹安排, 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并且决定在相关时段播出。上述四类电视新闻显性语言的元素是电视台唯一能够加以控制的标准, 因此对它的审核是责任编辑的工作重点。

(一) 电视新闻播音中易出现的静态文字错误

作为电视新闻播音的重要评价标准, 其静态层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用气、音调等方面内容, 对其基本要求是表达准确、清晰, 无歧义。新闻播音主持队伍近年来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 但是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越是生僻的字越不容易出错, 反而是常见字经常出现失误, 经常出现的失误情况如声调的错读、口误、重复、缺加字、关联词及形容词不当、词语嫁接、方言及成语错误使用等。特别是使用成语的过程中, 播音员容易犯以下错误:一是褒贬不分, 例如将贬义词用于赞赏他人, “始作俑者”就是经常误用的一个成语;二是词语搭配不当或语序紊乱。

(二) 电视新闻字幕与图像中易出现的静态文字错误

广电总局在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电视节目字幕播出管理》的通知, 对于字幕播出管理中出现的错字进行严打, 而这一项严打的对象毫无疑问地落在了责任编辑的头上,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图像字幕中经常出现的静态文字失误。

第一, 责任编辑的文字修养不够扎实、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导致错别字漏检播出。虽然现在责任编辑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 并且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制作全过程中, 但是其文字修养靠的是自身的积累, 一般来说责任编辑在步入大学之后, 文字基础就开始搁置, 虽然经过工作中的专业洗涤, 但是系统化与扎实程度仍然较低, 虽然有个别责任编辑的文字功底深厚, 但是从整体上看, 越来越年轻化的责任编辑队伍, 其文字修养有待磨练。

第二, 在写作或者录入的过程中常出现缺字的情况, 在字幕录入的时候则出现漏句或漏行, 由于播音员的原因, 在播报的时候读错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例如将“平方公里”错读为“平方里”。

第三, 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记者仍然使用二代简体字或繁体字, 在打字的时候仍然采用二代简体字, 并且在拼音输入中存在着繁体字的选项。

第四, 外文的拼写不够规范或者拼写错误。广电总局下达了关于新闻现场解说过程中尽量减少英文缩写的应用, 例如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尽量避免简称为CBA, 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尽量避免简称为NBA, 但是在这样的规定面前, 一些约定俗成的缩写就成为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

第五, 对于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方言, 对于字幕录入的人来说是有着相当大的难度的,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别字。

第六, 误用科技名词、技术词汇或者行话术语。

三、电视新闻隐性语言的使用探讨

电视新闻的隐性语言, 指的是语体、语感、语言风格等隐含在显性语言身后的综合性语言体系, 这是电视新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隐性语言使用的规范化问题同样是非常关键的。电视新闻强调的是时效性, 因此短新闻得到大量责任编辑的青睐, 为了在大信息量的时代突显自身的影响力, 就必须采用背景分析与现场报道等方式的有机结合, 因此综合性的隐性语言成为一个关键的定位问题。

四、加强新闻责任编辑语言使用规范的建议

责任编辑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会形成其语言文字规范的思维定势, 对于语言使用规范加以约束不仅需要提高责任编辑的文字修养, 还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

(一) 针对责任编辑的制度措施

首先, 责任编辑应当强化责任观念、树立风险意识。编辑部要定期对责任编辑开展业务培训, 对于典型错误案例要重点探讨, 开展内部教育与交流活动, 针对单位的语言使用情况更新相关规范标准。

其次, 应当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把好终审的关口, 在写作完成之后, 对稿件进行通读, 一般要一到三遍。责任编辑在时间允许范围内对于稿件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 总编辑要与新闻稿件写作人就主观语言失误、技术性语言错误等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 应建立健全各项防错机制。首先, 加强情况通报制度, 对上级相关指示要及时传达, 及时更新语言评定标准, 记者要及时注意新问题, 当新闻采用报社通稿的时候, 责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时间进行重组与消化。其次, 健全稿件送审制度。编辑与记者应当在各个环节注明稿件的送审情况, 新闻的价值是无法通过单一的文字稿加以衡量的, 对其进行整体评价至关重要。再次, 完善出错通报与评议制度, 责任编辑的语言评定标准并不是直接原因, 在此基础上编辑部还要定期开展典型纠错案例探讨会, 在语言文字技术操作层面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 建立阅评制度, 责任编辑要对发稿业务进行严格的管理, 特别是对存在严重差错的稿件, 总编辑应当提出批评。

(二) 责任编辑应当把好几道关口

一是大局观。责任编辑同时也是一个感性个体, 具有灵敏的社会、政治嗅觉, 却无法在理论高度上对于社会事物加以解释。责任编辑要对敏感领域、利益集团的划分以及社会中不正常现象的夸大其词等话题严格把关, 应当从大局观出发, 严格纠正自身的视角, 遵守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性要求, 不以个人的观点来评述新闻。

二是法律观。对新闻报道是否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加以审查, 对容易引起受众对国家相关规定产生争论、歧义的报道要严格把关。有的新闻报道法律观点淡漠, 例如对于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妄下结论, 做出武断总结。

三是良心关。有的新闻报道随意引用网站新闻或者境外媒体的报道, 出现严重的后果。有的新闻报道娱乐化、猎奇化, 以炒作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个体代替整体, 以偏概全, 吸引受众的视线。对于上述新闻报道, 均应当严格加以审查和制止。

四是导向关。作为一名责任编辑, 应当严格把握新闻的导向关。许多新闻将注意力放在过度渲染政商结合、权力资本化等能够吸引眼球的话题上, 或者宣扬凶杀、暴力等误导青少年的话题, 这些都需要责任编辑加以严格把关。

结语

电视新闻对于社会舆论有着导向性作用, 保证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 能够引导民众了解真相, 促进问题的解决, 而电视新闻的基础在于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规范化对于新闻价值的显现有着重要作用。责任编辑是审核语言规范化的主体, 加强责任编辑语言的规范化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显性语言与隐性语言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加强责任编辑语言使用规范的若干意见, 希望对电视新闻的价值提升有所帮助。

摘要:电视新闻语言由显性语言与隐性语言共同组成, 前者包括文字稿、字幕、播音等, 后者包括有声语言的表达与选词造句、同期声、音响等。本文以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为研究对象, 重点剖析电视新闻责任编辑语言使用的规范, 并就责任编辑语言使用规范提出有效意见, 以确保电视新闻报道倾向的客观与公正。

关键词:新闻语言,用词,规范

参考文献

[1]杜骏飞, 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周翠英.现代汉语规范化理论的几个问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6, 6

[3]邹韶华.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 2004, (1)

网络新闻编辑规范 第5篇

一、选稿要求

1.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与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不得选用与中央宣传口径不一致、中伤我国、不利于祖国统一、攻击党、政府和国家领导人、违反民族宗教外交及其它政策,以及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明显失实、泄密的稿件,选稿时要通读全文,绝对保证无上述内容。严格禁止出现政治性差错。2.转载新闻要紧扣网站名称和行业特点,体现网站特色,选用健康向上、新闻价值高、可读性强的环保行业稿件,不遗漏用户关心的重要新闻,不断充实网页内容。

3.拒绝发布虚假新闻。

4.坚决不发布对客户不利的新闻,包括攻击、诋毁客户的新闻。

5.同行业网络竞争对手的原创稿件不用;但可以就其新闻主题编辑整理类似稿件。

6.鼓励和提倡信息内容的再加工和处理,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拷贝,杜绝不良倾向。

7.摸准媒体更新规律,及时捕捉新闻,提倡“抢新闻”和适时发布,缩短与事件发生和信息源的时差。

8.对热点新闻注意从不同角度选稿,多方面报道,连续报道,深度分析,形成气候,但内容相同的只选一篇。

9.保证网站所有新闻页面的时效性,对各页面中过旧新闻及板块要及时进行更新。

10.发布前要对每一条新闻进行浏览,发现并修正其中的错误,避免知识性、文字性差错。

11.对于一些需要客户审核的新闻稿和专访,需经客户审核后才能发布。

12.发布的新闻应保证布局合理、美观,段落之间错落有序,重、次内容及小标题分明清晰。

13.当日发布的行业重要新闻,要设置其中的突出强调权限,以在首页重要位置突出显示。

14.尽量不要发布政治性强、负面、和社会性质较强的新闻。

二、标题规范

1.新闻标题应依倾向于行业进行编辑,使之合理、概括、新奇、引人注意。

2.标题句型完整,主谓宾齐全,行文通顺,言之有物,简要点明事实,避免出现同样词语,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仔细判断文章含义,避免因题目理解问题造成法律纠纷和政治错误。

3.尽量使用单句式标题,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必须有动态词汇,主要为“主体+行为+客体”;标题中尽可能避免“的”字结构、“是”字结构,“和”字结构等静态句式出现;控制双句式标题、倒装句标题和被动语态标题的数量。

4.所有新闻标题长短基本一致,不能折行,不能过长或过短。

5.标题严禁出现错别字。

6.标题涉及重要政治人物(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敏感人物等)时,其职务要标注准确,可以参考以前发过的新华社文章。

7.标题中的中国地名应避免使用简称,如蓉、豫等;市、县地名应考虑网友是否知晓,前面加上省或自治区的名称,避免采用不为人知的地名、人名。涉及国家名尽量写名,约定俗成的可用简称,比如美、英、俄;容易混淆的不可用简称,如巴(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阿富汗、阿根廷)等。

8.非新闻事实类文章可在标题中注明类型,如评论、观点、报告、分析等,在类型后加冒号。

9.标题中不得出现非标准式缩写和港台式写法。例如:“星加坡”(港台称法)统一写成为“新加坡”,“纽西兰”写成为“新西兰”,“单车”改成“自行车”等。

10.有图片的新闻在标题后注明“图”。

11.重点媒体的文章,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强调媒体出处,如欲表明文章权威、敏感或有争议性等,可以在标题前标注媒体名称。

12.标题中提及的人名如果不为网友所熟知,应在不折行的条件下注明职务

或头衔。

13.如标题链接为专题,则应标注“专题”二字。

14.标题中尽可能不使用英文。

15.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如果标题为两三个并列的短句,中间用半角空格较好,一般不用逗号、顿号。

三、新闻来源

1.转载新闻一定要注明信息来源(即便是网友原创也要注明),保证不牵扯版权问题。

2.尽量注明原出处,找不到原出处,则以最后出处为信息源。

3.转载文章时不得遗漏作者姓名。

4.台湾报纸或通讯社改为“台湾消息”、“台北消息”或“台湾媒体报道”。

四、新闻正文 1.所有正文应没有错别字和英文的错误拼写,无明显汉字标点符号错误。

2.文中或署名不应出现“本报”“本网”或其他媒体字样,应删去;文中出现的繁体字一律改成简体,标点用横排符号,文尾“完”字删去。3.文章开头“本报讯”、“本报某日电”后和正文、记者删除。每行段首缩进两个字节(中文全角状态下)。

4.正文文章如果出现作者署名,必须予以保留。作者名字可以放在文章的末尾(最后一段句号后)。

5.提倡缩编、精编,从报纸转成网络文稿,常常形成完全或基本雷同的两段文字,应删去雷同部分。

6.文中“今天”、“昨天”应改成具体日期。

7.正文中不要出现同一文章拷贝两遍、分段不清,小标题和正文联在一起等问题。

8.文章中的小标题一定要单独一行,并加粗。

9.不得出现“中华民国”、“民国”,不得将台产说成国产。对于台湾的一些内容必须引用的,要加引号,如台湾“国防部”。

10.正文中的所有标点为中文标点,所有数字和英文一律采用半角,如123(全角)应改为123(半角)。

11、稿件中的汉字、标点符号变成“?”、“囗”或空格的,应据原稿改正。12.港澳台和国外报纸译名与大陆译法不同,应改成规范译名,译名中的“·”不得写成“.”。13.正文中不得出现英文单词间无空格。

14.杜绝错字、别字和自造字,注意平时积累,避免符号代替的情况:例如:“朱镕基” 用“朱(金加容旁)基”代替。

15.部分网站的文章每段末尾有乱码,注意去掉。16.如果原文出现明显错误或者解释不清的情况,可以注意适当加注解修正。

17.重点文章须加超链接,主要是专题,与事件直接相关的报道等。

18.处理重点文章或重要事件的后续报道时,文章中提到的以前报道过的事件要加超链接指向此前相关报道。

19.文章中原则上不要出现网址、E-mail地址,或其他网站的超链接。

20.所有原创稿件必须认真较对、审核,尤其是采访和聊天实录。

五、图片处理

1.除充分利用现成的图文稿件外,可将分别报道的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加以组合,以利网民阅读。

2.所选取图片一定要注意版权,使用与原文出处不同的图片要注明该图片出处。

3.图片选择的主要标准是:清晰、明亮、信息量大。

4.用压缩技术提高显示速度。

5保证图片不变形。

6.图形文件扩展名必须为“JPG”。

7.所有图片必须有图片说明,其中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8.图片说明中所有主要人物必须注明姓名和职位;严禁以单独一张图片(没有任何其它代码)为新闻最终页的表现形式。

10.图片要尽可能注明摄影者。

编辑规范 第6篇

本文主要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量词规范,从量词的词性标注规范、量词的英文翻译规范等问题来考察,进而提出一些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材质量改进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辑有所帮助。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材 量词 规范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所以量词是让留学生备受困扰的词类。

以《博雅汉语》为例,初级起步篇共选取词语1200多个,基本涵盖了《汉语水平词汇等级标准大纲》中的甲级词语,本文以词性标注、词语翻译等问题为出发点,指出教材中的语言规范问题,以期对以后对外汉语教材的编辑有所帮助。

一、词性标注的规范问题

1. 时量词的词性标注规范。第6课中“点”标注为名词,英文解释为“o’clock;hour”,文中“几点、8点50分、10点半”中“点”是时间单位,而《现代汉语词典》把“点”(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划为量词。此外,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在第一册(下)23课把这个义项的“点”也划为量词。

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延续时间的长短(时段)的动量词,有的书把它算作量词的第三类,称为“时量词”。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时量词也是动量词的一种,这种动量补语有的是表示时间的词,有的不是量词,而是名词,例如“住了3个月、做了一个星期、等了五个小时”中的“月、星期、小时”都是名词。上文中的“点”跟量词性的“小时、分钟”有一些差异,这可能也是编者把“点”看成名词的原因。我们用“点、分、秒”这三个量词来表示时间顺序,而非时间长短,如“东方大学早上8点上课”“已经11点57分了”。而“小时、分钟、秒钟”表示时间长短,不表示时间顺序,我们可以说“还有3小时就要到达目的地了”“20分钟后考试结束”,但不会说“还有3点就要达到目的地了”,也不会说“20分后考试结束”。时量词是量词中较特殊的一类,所以在对外汉语教材时量词进行编辑的时候要尤为注意。[1]

2. 容器量词的词性标注规范。第9课中“瓶”标注为量词,英文解释为“bottle”,课文中的语境是“两瓶啤酒7块,一瓶汽水儿两块五”这句中“瓶”为量词;第18课的“袋”被标注为量词,解释为“pack ; bag”,课文中的语境为“超市不是有速冻饺子吗?想吃的话,就去买一袋。”这句中的“袋”也是量词。但“袋”用于“计量水烟或旱烟”时是量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瓶”“袋”都是名词。编写教材如何处理名词借用为量词的情况也是对外汉语教材量词编辑的一个重点。

郭先珍认为,兼用量词指的是既作名词、动词用,也兼作量词用。兼用量词主要是从名词、动词的长期借用进而逐渐转变而来的,借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借用物体的某一部分名称,如“一头牛、一顶帽子、一尾鱼”;二是借用器物的名称,如“一杯酒、一壶水、一锅粥、一碗饭”;三是借用动词,如“一封信、一卷纸、一捆草”。上文中的 “瓶、袋”是第二种方式,跟其他两种方式有所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的量词,所以“头、顶、尾”等和“封、卷、捆”等有量词词性,但是第二种方式量词的词性未被收录。何杰认为,第二种方式是借用名量词,这类词是借用名词而来,在运用中具备了量词的特点。这些词的量词意义是在语境中体现出来的。借用量词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器物量词,如“杯、壶”等;一种是运载工具,如“车、船、轿”等。这些词单独使用都是以名词的身份出现,只能说具有了量词的意味感,却不能说是量词。[2]

上文提到的“瓶、袋”在标注词性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可供参考:第一,只标注名词词性,但在语法点的部分进行说明;第二,标注名词和量词两种词性。

3. 非量词用法的标注规范。第8课的“路”标注为量词,英文解释为“route”,文中的语境为“21路和106路公共汽车都到。”从解释和语境可知“路”指的是“路线”。现代汉语“路”作量词只有两种用法:一是种类或等次,如“这一路人\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第二种是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如“四路纵队”。当“路”指“路线”时,不是量词而是名词,如“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

二、量词的英文翻译规范问题

1. 度量衡量词的翻译错误或不完整。第9课中“块”在文中出现的语境是“两瓶啤酒7块,一瓶汽水儿两块五,一共是9块5毛钱”,英文解释为“yuan,the basic unit of money in China”,这个解释必定会让留学生感到费解。我国货币单位有“元\圆、块、角、毛、分”。其中“圆”是我国本位货币单位,也作元,“角”是我国货币的辅助单位。而“块”和“毛”则是“元\圆”和“角”的口语形式。对“块”进行解释时,不能与“元\圆”混淆,它们使用场合存在差别。可把“块”解释为“kuai,the basic unit of money in China”,亦可参考《汉语教程》的方式:“块(元),kuai(yuan),a basic money unit in China”。

2. 只标注词性,不翻译词义。该教材共选取50个量词,其中11个在生词释义部分只标注词性,未翻译出词义,占选取量词总数的22%。这11个量词是:本、口、个、条、件、辆、门、道、张、首。量词是实词,有实在的意义,在教材中对量词既要标注词性,也应解释词义。举两例说明。第9课中的“本”,语境为“我要这本小词典。多少钱一本?”“本”作为量词有多个用法,生词语部分可只解释本文出现的这种用法,即“a measure word for books or dictionaries”。编辑时对量词只标注词性而不解释词义的做法对留学生预习课文和学习均会带来不便。

三、促进对外汉语教材量词规范的策略和建议

1. 注意到教材设计和编写的科学性。李泉认为:“如果教材所传授的知识不准确、相关内容不够完整,课文文本规范性差、所教不是通用语,注释说明不可靠、外文翻译令人费解,练习方式单调、效率低下,那么教材的科学性便无从谈起。”因此,教材设计者和编写者应对内容的科学性给予高度重视。[3]

2. 提高编者的汉语本体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一本教材的质量跟编者的业务素质是息息相关的。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编者首先就要对汉语的本体知识非常熟悉和精通,此外,编者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也非常重要。在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会对生词和相关语法知识进行解释,这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这些解释存在着不规范之处,必定会导致留学生理解的偏差和使用的错误,这些偏误一旦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形成,在他们以后的学习中很难纠正。所以提高编者的汉语本体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是提高教材质量尤为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李晓琪.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 李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编辑规范 第7篇

一、增强责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一) 具备准确把握“头条”新闻的能力

“头条”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最突出重点, 也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作为责任编辑应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性, 要从相关新闻中准确的挖掘出“头条”新闻, 也要及时发现行业信息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使“头条”新闻更具有时效性。“头条”新闻的选择应作为编辑工作的重点来抓, 要精心选择最优质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编排的重点。同时, 要在新闻的播出时为“头条”新闻选定最佳的播出顺序, 使新闻“头条”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新闻编辑的意图应该直接体现在“头条”新闻中, 也要将受众的需求体现在其中, 因为往往观众最关注“头条”新闻, 所以要满足观众获知他们需要的信息的要求, 这样才能增强观众收看这档新闻节目的兴趣[1]。

(二) 提高对有效信息的鉴别和编辑能力

作为责任编辑, 应该具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并且要不断提高这种能力。新闻信息的“量”和“质”同样重要, 因此编辑不能局限于对新闻的信息量的关注, 而是要真正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含量, 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新闻编辑首先要鉴别出有效的信息, 才能进行信息的编辑工作。当代新闻工作要求编辑要学会用受众的角度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 这样才能鉴别出何种信息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2]。

满足受众或者受到受众关注的新闻信息才有传播的价值。因此责任编辑要在提高受众满意度和关切度的基础上, 改进报道的形式, 使之更为贴近普通受众。编辑要从受众本身或身边寻找有效信息, 这些信息对受众来说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在编辑新闻文字稿时, 要让文字充满人情味和亲和力, 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 加强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3]。

二、提高责任编辑的文字表现能力和画面编辑能力强化电视新闻编辑的文字处理能力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 其次还要能熟练地掌握撰写、修改及加工等全面处理各种新闻稿件的能力。新闻文字稿作为新闻编辑中的重点部分, 在新闻影像学中将其定义为传播新闻事实的最重要的语言符号。新闻文字稿绝不是画面的重复或多余的解释, 而是对画面形象的补充, 也是对新闻内容的深化。因此, 新闻编辑在处理文字稿时, 不仅注意新闻事实的表述, 还要注意必要的背景交代。同时, 新闻文字稿要与画面高度配合, 作为编辑不能只专注纸质新闻稿而忽视画面。电视新闻是视与听结合的一门艺术, 文字和画面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4]。

三、提升责任编辑的策划能力

责任编辑的工作比较复杂, 这对其本身的要求较高。责任编辑不仅要熟练的掌握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 还要具备极强的编辑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上级媒体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说, 责任编辑要具备决策、设计、组织、协调等各项策划能力。责任编辑首先要对受众群体和功能进行定位, 然后确定编辑方针、报道选题及方式等, 这些环节的完成都要依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可以说, 完成新闻策划的前提是获取相关信息。因此, 编辑作为策划的主体, 必须树立时刻追逐社会信息、行业信息及受众信息的意识。社会信息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 它决定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因此, 要在确定报道选题决策时优先选择。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信息, 这样才能获知同行的想法和行为, 这对报道媒介策划及报道策划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可以避免重复劳动造成的浪费。例如, 去年12月18日《陕西新闻联播》播出《外地拉橘车侧翻警民寒风中携手护橘》。12月18日、19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先后两次播出《陕西铜川:货车侧翻路边警民携手施救》一稿。2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各省市正反事例组合的形式, 再次对铜川12·18助人为乐先进事例深入报道。这样, 上、下级媒体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有序, 避免了信息内容、形式及侧重点的重复。

电视新闻的服务对象是观众, 因此, 新闻编辑要时常倾听观众的需要与愿望, 还要虚心听取他们对节目的评价, 使编辑本身能准确而全面的掌握受众的要求,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有效地进行。

结束语:

新的媒体环境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才能胜任这份充满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现代新闻编辑不仅要给观众艺术美的感受, 还要保证新闻传播的严肃和真实的舆论导向作用。未来新闻编辑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新闻编辑要将不同的新闻形式融合于节目中, 从而使节目内涵更加丰富。

注释

1[1]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07) :42-45.

2[2]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 2011 (04) :43-48.

3[3]张明媚.用独特的编辑意识为电视新闻增色[J].当代电视, 2011 (07) :55-59.

青少读物编辑语言中的规范问题 第8篇

“少年强, 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承担将来建国立业的大任, 阅读是青少年学习知识, 汲取精神营养的主要方式, 青少年读物对语言规范承载着教育、规范的责任, 是因为青少年读物把持着话语权、表达权、传播权, 它的传播性质让它本身具有了示范、传播、教育这三种功能。因此, 在语言规范方面, 青少年读物要自觉运用好这三种功能。

无论是从对青少年语言规范的影响的角度看, 还是从法规对青少年读物质量管理的角度看, 决定着青少年读物内容的编辑, 对语言不规范现象亟需高度重视。

2 青少年读物常见的语言不规范问题

语言规范问题是所有读物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青少年读物尤其要重视, 因为青少年读物对正在学习语言的青少年有示范和教育功能。

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验, 发现总结了一些语言不规范的情况。

2.1 文白混杂

文白混杂是指在表述中偶尔糅杂着文言词。对多数青少年读者来说, 文白混杂往往促使读者停下来思考, 既产生阅读障碍, 又导致语感的中断。

2.2 网络语言处理不规范

网络语言作为文化现象之一, 也在逐步影响着话语表达方式。从网上到线下 (广告、纸媒、电视) , 时时在创造出新的流行词, 创造出新的流行话语和新的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处理中的问题包括几种情况:一是谐音化, 如把“什么”叫作“神马”, 把“这样子”叫“酱紫”;二是意会化, 如把“蟑螂”叫作“小强”, 把“兴奋”叫作“high”;三是符号化、拼音缩略化;四是以字代词、以词代句的减省化, 如“高、大、上”;五是标点符号不讲究。

网络交流, 追求的是交流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意思, 并且要求输入速度快, 至于语言是否规范对交流双方并不重要。但是青少年读物作为语言规范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语言应该在发表时就要修改得合符规范。

2.3 错字别字

错字别字是报刊上容易出现、但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错字别字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键盘输入错误,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这时来了一位农民。农民放下铁锹, 站在渠边, 开始输通渠道。”这里的“输通”应为“疏通”, 有可能是键盘敲击造成的错误。

二是方言口音造成的。笔者在最近在总校稿中就看到这么一句:“你直接向爸妈抗议, 要求他们‘觉悟’, 这可不是一个凑效的方法。”“凑效”在南方的方言或口音中容易出现, 但实际上是要表达“奏效”的意思, 书面语中并没有“凑效”这个词。

三是粗心。比如:“‘哼, 你得瑟什么啊?我要给你生个弟弟, 以后你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 还有你的零花钱就都没有了, 全部转让给弟弟!’老妈妈被我气得暴跳如雷。”这是一个小作者带有调侃意味写年轻妈妈的文章, 但由于粗心, “老妈”就成了“老妈妈”。

四是由于没有及时掌握新的语言规范而产生错误。语言文字委员会陆续颁发了一些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的新标准, 如果没有去仔细学习并记住的话, 容易凭经验使用调整之后被定为不规范的词。

2.4 标点符号、数字、量化单位运用混乱

标点符号、数字、量化单位运用混乱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不仔细或基本功不扎实。

在这里, 举几种标点符号运用中常见的问题:

1) 标点符号中有一种常见的问题, 就是“……”放在一了一行顶格的位置。这一般需要在各校次中才能发现。

2) “?”的误用。本是陈述句, 因为语句中出现“为什么”字样而误用问号。比如:“也许我该问问他为什么不想写作业, 还有最近在学校为什么不开心?多听听孩子的声音, 多给他一些帮助。”这句话并不是一个问句, 问号处可以是逗号, 也可以是句号。

3) “:”的用法现在在青少年读物中也是比较混乱。比如:“你就问问自己‘它真的对我有效吗?’你可以上网查查, 了解它的成分, 然后再做判断。”如果把“它真的对我有效吗?”的“?”放在引号里面, “问问自己”后面就应该有个冒号;如果不放冒号, 问号就不应该存在, 而且在引号后面应该标注逗号或句号。

数字运用混乱主要是标准不清楚。比如一般带“第”字的后面用大写的数字, 如第一、第二等, 但实际运用中, 有时容易出现数字。还有本应带“第”字的, 省略了“第”字, 就由序号变为了数字, 比如“复习第七课”变为“复习7课”。

量化单位运用混乱主要有汉英混用。比如在同一篇文章中, 一会儿是“克”, 一会儿是“g”。

2.5 熟语误用

如:“小王今天淋了雨, 周身湿透, 毫发不爽, 应赶快点预防感冒的药”“毫发不爽”中的“爽”是差错、失误之意, 与生病根本没有关系, 这里就是熟语误用。

2.6 语言不简练

语言不简练有几种原因:

1) 太过口语化, 把口语中随便说的一些不精练的词用在书面语中。比如:“我自己抱着一本未看完的小说看起来, 算是对这一段时间忙忙碌碌的奖励吧。”“我”和“自己”同指一个人, “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用。这属于啰嗦。再比如:“虽然你也会感觉很渴望上大学, 但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实现这个愿望。”“渴望”本身表达一种强烈的需求感, 前面加上“感觉”就显得啰嗦, 且不顺畅。

2) 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把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描述不清楚。有人说, 越理解本质, 话就越简单, 越一语中的;越不理解本质,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己都没弄清楚”, 就越要费很多笔墨来描述, 越描述越不清楚。

3) 正确的废话。句子以及句子表达的意思本身没有错, 但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问题, 用了两句三句甚至十句来说, 留下一句、删掉其他的句子, 意思和表达的清晰程度一点不受影响。所以, 我们把这些可以删除的、多余的话称为正确的废话。

2.7 对信息的把握不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应接不暇。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语言规范, 也在不断发展着, 比如不断出台的有关语言规范的标准, 每年也会增加新的网络语言并且一小部分网络词汇会稳固下来, 被公众所接受。如果编辑对新信息把握不准, 就很难在工作中规范使用。

编辑对信息把握不准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对语言规范的一些标准把握不准。比如数字的用法, 是让编辑比较纠结的问题。

二是对新事物不了解。

三是对一些理论一知半解。

四是对一些新词的不了解。

3 青少年读物编辑易出现语言规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青少年读物出现语言规范问题, 归根结底, 原因在于编辑。而编辑在编、审、校的过程中出现语言规范问题, 主要由于编辑人员构成杂, 常识不足, 编辑过程中不重视语言规范, 平时又不及时学习与更新, 对信息的把握不准, 另外还有编辑人员自身文化修养与表达能力不足造成的。

青少读物要真正承载语言规范示范、传播、教育功能, 因此, 青少读物编辑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语言规范能力, 不断地总结和钻研。

青少年读物编辑只有在真正的市场竞争意识趋势下, 多些责任心, 多些危机感, 才会更加努力, 多看多写多思考, 做好编辑的基本功, 提高文化修养, 增强表达能力, 做一名出色的编辑。

摘要:语言规范问题是所有读物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青少年读物尤其要重视, 因为青少年读物对正在学习语言的青少年有示范和教育功能。青少读物当前存在很多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编辑出现语言规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常识不足、对语言规范中的职责不够重视等。青少读物出现语言规范问题较多的情况有错字别字、标点符号等运用混乱、网络语言处理不规范、语法结构及逻辑关系错误、熟语误用等等。青少读物要真正承载语言规范示范、传播、教育功能, 青少读物编辑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语言规范能力。

关键词:青少读物,编辑,语言规范,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文字标准库[EB/OL].北京, 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index.htm.

[2]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编.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M].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

关于报纸编辑相关规范化问题的探讨 第9篇

一、文章消息头使用规范

报纸文章的消息头是指在报纸报道中, 刊登在报纸开头部分的表明信息来源的一段文字, 比如“本报讯”、“"××社××地×月×日电”, 这就是消息头。它是一则消息的主要标志, 表明信息的来源。消息头可分为“讯”与“电”两种, 他们不同的只是消息的传播方式不同, 现在的大部分报纸消息头部分都有, 但是, 使用方式却十分混乱, 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一) 同一媒体的使用方式不同

笔者翻阅了自己能接触到的八十多种报纸, 发现其中有二十七份报纸的消息头使用不规范, 不统一。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地方畅销报纸。这些报纸的消息头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是消息文体, 而消息头却是有的有, 有的没有。

2. 同是本地消息, 消息头的标注方式却不同, 大河报在有的地方标注“本报讯 (记者×××, ×××) , ”有的写“本报记者×××, ×××报道”。

3. 来源于其他媒体的消息, 其消息头标注不同, 如2005年2月26日的《桂林晚报》, 在财经板块中有两则消息, 一则引自《经济日报》, 其消息头是这样写的“经济日报消息”而另一则来自《新京报》的消息则写成了“据新京报”

(二) 不同报纸之间使用方式不同

1. 对于消息头的使用上, 不同报纸存在着不同

2. 对于同一类来源地消息, 其标注方式不同

3. 不同报纸之间消息头包含的内容不同

4. 消息头在报纸报道中出现的位置不同

二、版权标识的统一规范

关于报纸版权身份的标识没有统一的认识, 虽然各报纸都知道应将版权表示排在报纸的上半部, 紧随报纸标题之后, 可是在具体排版上却非常混乱, 比如有些报纸将主办单位、国内统一刊号和邮发代号统一标识在上方, 有些报纸还会在其后加上价格。有些报纸则将统一刊号和邮发代号标注在下方。另外, 有些报纸会因为版面设计需要, 对版权标识做出位置调整。除了版权标识的不统一之外, 消息的版权表达也不规范, 比如有些报纸明明是引用别人的内容, 却注上了“本报讯”, 可以说这是明目张胆的侵权, 而有些报纸则随意简化消息的来源名称, 比如源自中央电视台的消息, 报纸上就简称为“央视”严格来说, 这种方式是不严谨, 不妥当的。

三、文章语言文字的规范

报纸报道要求文章的主体必须规范、准确, 可是, 报纸中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仍普遍存在, 比如一份报纸中有这样一段话“集团领导近日下文通知”, 下文通知是口语, 不是书面语, 不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改为作出决定或者发出通知为好, 以确保文章专业性。有些则是语言文字的使用不当, 导致消息的表达不准确, 比如说“南京军区驻滁州部队”应表述为“南京军区驻滁州某部”。另外, 在报纸的报道中有些编辑不注意编辑过程中对一些国家机密的保护或者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一些报道中时常会暴露一些人或国家的秘密, 给个人和国家造成一定的困扰。第三是用词不规范, 比如一份报纸中将“山东油田勘探局”表述为“山东石油勘探局”, 两者意思相距甚远, 更何况根本就没有山东石油勘探局这一部门。

四、报纸编辑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笔者通过对所见报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发现报纸编辑之所以出现不规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对一些问题的不重视, 比如消息头, 很多报纸编辑都表示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另外, 我国对报纸的书写排版仍没有统一详细的规定;第三, 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 一些报纸片面的求新, 求吸引眼球;第四, 知识面窄, 对一些问题不了解, 比如, 一些常识性错误;第五, 不够细心, 报纸中的许多问题只要编辑细心一些, 很多问题都会避免。

结语:

报纸编辑中存在着以上大大小小的各类不规范问题, 给读者阅读报纸造成了许多困扰, 不利于报纸的发展, 作为报纸编辑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严格把关, 克服报纸中的这些小问题, 不断精益求精, 做好一个传媒人应该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宝旗.报纸编辑的策划与构思[J].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2009 (9)

[2]赵星.报纸应做汉字规范用语的典范[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2008 (9)

[3]在报纸编辑流程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 (2)

编辑规范 第10篇

期刊编辑在实际应用中随意性强, 缺乏规范化指导, 因而建立实用性强、对期刊编辑人员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电子稿件编辑规范化流程非常必要。

一、众稿归并为一:

较笨拙、繁琐的办法是建立一空白Word文档, 逐一应用“复制”、“粘贴”命令, 将所有已通过专审、终审的待编辑稿件“粘贴”到新建的文档, “保存”为一个长的总文件。巧妙的办法是应用“插入文件”功能合并多个文件。首先建立一空白Word文档, 单击“插入”菜单中的“文件”命令,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用鼠标选中全部文件, 则可以一次性全部完成。如需要按一定顺序合并, 则由后向前选定文件, 即先单击最后一个文件, 按“Shift”键, 选择第一个文件即可。

二、一校滚动前进:

从篇首开始仔细核对, 当遇到第一个错别字或不规范用语、特殊符号, 如“病人”、“适应症”、TNFa需要改为“患者”、“适应证”、“TNFα”时, 应用Word的“查找和替换”功能将全篇所有同一错误全部更正。必要时使用“查找和替换”中的“高级”选项。然后, 继续核对。同时, 新建一文档, 将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用语及相应的正确用语、特殊符号、中英文全称等“粘贴”其中, 保存为“编辑备用文件”, 该文件内容在编辑过程中将不断补充、完善, 在以后编辑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从该文件中调用。一校为初筛, 注意更正语法错误、删减不必要的内容、补充中英文全称、核对参考文献等。

三、二校通篇阅读:

一校完成后, 通读全篇, 查缺补漏, 并在论文题目前注明需要作者补充或核对的内容。二校后将总文件重新拆分, 每篇论文一个文件, Email发送给各位作者。同时保留拆分后的文件, 置于分别建立的文件夹 (如论著栏目夹、综述栏目夹) 中。

四、三校对稿排版:

请作者以“修订”方式在编辑稿的基础上修改稿件, 在一周内将修改稿通过Email寄回编辑部。有些作者不会使用“修订”方式, 编辑人员可采用Word的“比较并合并文件”功能查看作者的修改情况。然后将核对好的终稿存入各栏目文件夹替换原编辑稿。交照排室排版。浏览通读排好版的总文件, 校对后由照排室拆分为电子清样稿, 再次Email发给作者做最后校对。编辑人员最后校对时应用“修订”格式, 可直观呈现, 便于照排室修改。

五、在长Word文档中速查上次修改的位置:

对一篇十几页或者上百页的文章进行编辑或校对时总要经过多次修改, 可是每次打开Word文档, 想要从上次修改结束的位置接着修改时, 总要查找很久。有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 那就是使用“Shift+F5”快捷键, 即在打开上次修改过的文档时, 按下“Shift”键的同时, 按下“F5”键, 输入光标会迅速跳到上次结束修改工作的位置, 即上次关闭窗口时鼠标停留的位置, 可以开始继续修改工作, 非常方便[5]。

参考文献

[1]宣圣珍.在计算机网络模式下做好杂志编辑工作的体会.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4 (6) :442.

[2]顾晓光, 张洁.走向无纸化的科技及医学学术期刊[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3:93-96.

[3]心雨.10招让你马上成为Word文档编辑高手[J].网络与信息, 2009, 12:45.

[4]李智.WORD软件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8, 15:224.

上一篇: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下一篇:汽车零部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