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式范文

2024-05-27

数学学习方式范文(精选12篇)

数学学习方式 第1篇

学习方式又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方式定义。有人说:“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不过,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学习的倾向。第二,稳定而独特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稳定指学习方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指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生理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第三,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简单说来,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则称为教学方式。所以,有学者将学习方式理解为学习者对于一种或若干种教学方式的偏爱,也是合理的。他们所列举的教学方式包括:小组探究、练习与背诵、同伴助教、专题讨论、游戏教学、独立学习、程序教学、讲授、模仿。

2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关系

学习与教学互动且不可分割,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也是共存且互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有意识的使二者有些错位则能弥补学习方式的欠缺或不足。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习者,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结伴学习或进行小组学习,他们却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出现“社会干扰现象”而喜欢小组学习的学习者,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则往往因为收益于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识别并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所偏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教育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应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均衡的实施匹配策略,以使每一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度的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应采用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例如,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面对那些以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当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一定要亲自操作,以确保学习质量。

3 浅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3.1 学习方式的改革

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动机与态度(被动→主动→自主);教学方式偏好(接受→探究);社会环境偏好(单独→合作)。

应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探究学习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的行为;合作学习并不必然是探究学习;在合作探究小组里,也会有被动学习;接受学习也可能是主动理解的过程,甚至可能是自主的学习,如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进行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对“主动·探究·合作”的基本要素进行剖析。

首先,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值得关注的是:主动需要培养!主动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探究不是象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的过程。

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互相认同、互相接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形式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教师之间甚至学校与社会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但这些方法与手段,都是为合作的意义而存在的,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技巧,偏离了这一点,合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同时在合作中不能过分强调竞争,过分强调社会上竞争对学生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有负面的影响,而合作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3.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学习方式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新的挑战意义。

因此教师在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时,首先应明确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然后考虑如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兴趣的来源除知识本身的魅力外,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亦要努力营造一种教学中的感情境界,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增强艺术效果一样,即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一堂成功的讲课应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的良好结合。讲课的艺术体现在巧妙、精湛、熟练、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感情,喜欢教师的讲课方式,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真正财富。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徐有标.数学教学与智能发展.北京: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

[3]张奠宙, 唐瑞芬, 刘鸿坤.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出版社, 1991.

数学学习方式 第2篇

贵州省思南县三道水小学刘天华

崔峦老师在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其实不光是语文教学,其它学科也应如此,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势在必行的。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科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研究工作也是走形式,致使学生也不爱学,教师的教学也是完成任务,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平常讲得最多的是语、数、英学科,家长关心的也是这些学科的成绩。这与我们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这一教学的恶性循环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道德意识模糊,行为规范随意,面对这些现象,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说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结合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大家一起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一、合作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合作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新课标突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把学习的互动聚焦在生生之间,不光是是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这种表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交往这种实质的东西。比如在讲《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标准版小学四年级)这节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时,学生相互讨论,认真思考,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打破原来在教学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体验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体验式”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品德与社会科教学是离不开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的,因为这一科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而体验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就是影像资料,多媒体演示,情境教学方法和走进生活等,比如在讲述小学四年级《怎样购物时》,我有意安排了学生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家超市去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和远离自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各种实践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当然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发生的情节进行提炼,学生不光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内容他们自己取得了成功,让学生感到教材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初探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学习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让学生主动去学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更加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现代流行的观点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多地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在应用中掌握所学,实践出真知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概率”后,让学生亲手操作抛硬币来验证正面朝上的概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新课程倡导主体合作学习方式,因此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单一被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的课堂气氛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也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等这些用具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提高数学。

在线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比较 第4篇

传统学习方式模型构建如下 (图1) :

在线学习方式模型构建如下: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分析以上的学习方式型态, 可以总结出学习方式的主客体都没有变, 而是中介变了。以前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中介由“实”到“虚”。以下阐述在线学习方式的主要转变。

(一) 由以灌输为主到以吸取为主

从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模型可以发现, 学习中介的变化是学习方式改变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学习方式中, 学习中介是语言、书本与课堂, 体现了传统学习主要是以说教式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 即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要方式, 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在线学习的中介是电子媒介, 表现的是学习主体使用电子媒介主动吸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具有自主性特点, 表现在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在终身教育中, 学习成为学习主体的个别活动, 因而自主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开放化, 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 因此教育要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式的自我把握和控制, 是对学习行为的自由操控。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分离。在现代远程教育中, 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内容的自我制定, 学习时空的自我掌握, 学习技术和学习方式的自我选择等几个方面。

(二) 由全盘接受到批判性接受

传统学习多是全盘接受所学知识, 而在线学习则是批判性地接受所得到的知识。这样的批判性表现在学习上, 带有研究性质。研究型学习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设立的课程, 它不以现成的知识授受为目的,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研究型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型学习的作用在于它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从单纯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使学生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学习,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它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 它与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相结合,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研究型学习方式以其先进的理念及方式, 在教学实践领域中体现了重要的价值。

(三) 由单一渠道到多元渠道

传统的学习主要是教师教授, 知识的获取多是通过语言表达、书本习得和课堂所得。在线学习除了传统的这些渠道以外, 更多地通过电子媒介进行学习。在线学习以其技术的优势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 在线学习促进自主学习, 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因特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源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海量的资源库, 同时可以组织世界上各学科中最好的教师在电脑化空间向全世界授课, 这就给予了学习者在时间、空间及学习内容上充分的选择余地, 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与必然。另外, 在线学习因材施教, 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在线学习是一个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学习过程, 它为学习者设计了“量体裁衣”的学习。它既没有限定的教材, 也没有限定的进度, 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 按照自己的时间从因特网上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

二、在线学习具体转变的四个方面

分析观察图1与图2, 可以发现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中介 (媒介) 。在线学习方式的中介变化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介正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归纳以上两个图示, 可得图3。

注:以前的学习方式中介:1.语言 (口授) 2.书本3.课堂

在线学习方式的中介:电子媒介

现在有关在线学习的研究多关注的是运用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教育、培训活动, 对于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不同之处研究并不深刻。而对在线学习方式的研究对学习者的意义在于, 发现其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之处, 更有利于学习。从以上三个转变可以总结出, 从传统学习到在线学习的具体转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学习方向

传统的学习一般是教师教授知识, 学生直接接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的层面, 知识传递的方向是纵向的;在线学习则不局限于纵向的知识传递, 它更有横向层面的学习, 就是学习者可以直接从相同层面的另一位或多位学习者那里获取知识。在线学习方向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向与横向层面的学习方向, 最终形成了空间呈立体网状结构的学习方式。这与互联网的空间结构是一致的, 使得在线学习的效率更高, 方式更灵活。

传统的学习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而在线学习则不然, 它的学习过程有可能是从难到易的。例如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可能是该学习层面中比较难的, 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就能找到简单的解答。就接触知识深度而言, 在线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的循序渐进, 它更有选择知识深度的随机性, 学习时可能由难到易、由深到浅。

(二) 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中, 学生在课堂接受教师的教授, 教师处于主动状态,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 学生只有消化接受教师所授方可在各类考试中过关, 此种学习方式比较封闭。在线学习则赋予了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性与协作性, 学习者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并且学习已经超越了在校所接受的传统教育, 在线学习使得终身受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真实可行。

当然, 在线学习并非是要替代传统学习, 而是为学习提供了有一种有效的方式, 教师与学生要不断吸收融合新的学习方式来使学习行为达到最大效果。

(三) 学习过程

传统的学习一般是以学习知识结果为目的, 即以学习知识本身为目的, 因而学习的知识具有整合性, 即学的是现成的知识, 并非都是学习者各自钻研所得。在线学习是以亲历学习过程为主的学习, 学习者会从研究原始材料开始, 亲历学习研究的过程。套用一句古话:“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本身就是为获取知识, 通过在线学习, 学习者不但可以得到知识, 而且在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线学习展示了学习的真谛, 而传统的学习却隐藏了它。仔细观察我们的传统中小学教育, 就可以发现教育强调的是学识渊博, 注重学的量, 而忽视了知识的所得过程。传统学习大多是学生单方面的接受, 少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所谓真知的来龙去脉。如果依旧遵循传统的学习方式, 教育的现状很难改变。在线学习则给教育输入了新鲜空气。

(四) 学习中心

传统学习是以学习知识结果为目的的, 这样的学习是以传承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者是忠实的继承人, 将知识一直传承下去。但是, 这样一来知识只是在单纯地积累, 没质疑和创造, 仅仅这样的学习是不够的。

在线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 往往是学习者直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求证, 因而在线学习常常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学习。在线学习不会像传统学习那样单一地传承知识体系, 而是批判性地继承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三、结语

在线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文章通过分析在线学习方式的转变来讨论学习主体在当代学习中介发生变化时学习方式的改变。

文章着重在转变上讨论在线学习方式, 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学习中介的变化, 产生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从范式角度进行分析, 将在线学习作为一种范式进行研究, 那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了人的学习方式, 进而是生活方式, 最终带来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这是研究在线学习方式的最终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鸿波.在线学习互动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江南.网络时代的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 2006.

[3]黎军.网络学习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1-39, 121-131.

[4]陆群, 敬革, 玉梅.网络中国:网络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M].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7.

[5]马建广, 刘纯华.网络大趋势:网络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M].华文出版社, 2000.

[6]张小玲.上网一点通[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习主动学习 第5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能学好语文的信心。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到语文有趣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例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抓住学生爱表演的天性,对课文稍作讲解后就让学生小组内编演课本剧。不让自己坐在板凳上听老师昏天昏地的唠叨,而让自己当演员来表演,学生们高兴极了,编台词,练表情……就连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动了起来,有了角色,舞台上同学们把猴子、猫头鹰、袋鼠、狮王的形象表演的淋漓尽致,精彩极了。整节课我并没有费力地去讲解,只处于一个指导、帮助的位置,但学生在编排、表演过程中把整篇文章都变成自己的了,体会到了各角色的特点,更深深领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深刻道理,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教者要恰当地评价,“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地坐下,”给予诚恳的评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成功,取得前进的动力,以更好的姿态参与自主学习。

四、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个人一生中大部分知识来自自学,如果没有一个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一定不会学好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即使是错误的、不成熟的,也应该鼓励学生小组交流或独自解决。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纸船和风筝》一文时,在让学生朗读、复述之后,自读课文,把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就把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探讨与交流的探究活动作为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总之,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内在的、自发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王海峰  吉林省通榆县同发中心校  小教一级

地址:吉林省通榆县同发中心校

邮编:137212

电话:13894692829

信箱:wang.haifeng@tom.com

[1] [2]

★ 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教师中心稿)

★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体会

★ 检察工作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报告

★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转变

★ 教学实习调研报告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论文

★ 教师教学方式研究学习心得

★ 开展 学习教育调研报告

★ 教师师德师风调研报告

小议如何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第6篇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采用发现式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件事,我当时教七年级数学,有一位学生,在小学的数学成绩很优秀,上初中后,经过几星期后,第一章的单元测试仅考了75分,我决定找这位同学谈话,在谈话中,他对我的数学教法提出“质疑”,他说:“老师,您为什么不先把概念告诉我们,然后,我们根据定义,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要我们先去做,自己总结定义,在小学时老师不是这样讲的,我不适应。”我耐心地给这位同学讲解了新课改对学习数学的要求及目的,引导他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的数学成绩很快就提升上来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多条途径取得学习结果、解题结果,要鼓励学生不以“定法”为成规,以创新的思维去学习,大胆假设,勇于探索,直到得出结论。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对于学生不同的假设与解法,要给予鼓励,给予表扬,达到“百川归海”的效果。学生能以多种解法解同一道题,说明学生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同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向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美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八年级数学上册,有一道题目中,把“一支笔”写成“一枝笔”,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一枝笔”的写法有错误,应写成“一支笔”,最后通过查字典,发现“支”和“枝”都可以表示“一枝笔”。从此事,我发现学生不仅对题目的理解上有了创新,并且对题目表达的精确与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批判与怀疑的精神,是应该鼓励与发扬的。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老师讲、学生学的模式为主,把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索。改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数学学习方式 第7篇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 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传统的复习课, 教师觉得时间紧、内容多, 把自己设计的复习内容及方式强加在学生头上,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练。教师累、学生苦, 而且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就必须转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因此, 数学复习课应给学生提供尝试、实验、独立思考、概括、归纳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己有的知识经验, 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建构。才能有效实现从教材知识结构到自身的认知结构, 再到个体智能的转化。

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上, 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刚开始学生只是把一个个知识点按顺序抄下来, 杂乱无章。若这时批评学生“真笨、怎么不知道整理”, 肯定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从学生那里借了一个书包, 把里面的书、本子全倒在讲台桌上。然后, 让学生观察, 我故意把书、本子, 不管大小、长短叠成一叠, 拼命往书包里塞。学生马上起哄:“老师, 不是您那样整理的”、“老师要分类”……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说:“可你们刚才不就像老师整理书包那样整理知识的吗?”学生猛然醒悟, 马上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整理。结果, 学生探究整理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网络图。

二、变单干为协作,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建构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是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多向互支与协作的学习活动。它能有效地减少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控制, 让学生在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在以往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单干” (即让学生个体独立进行学习活动) , 而忽视了生生之间的“协作” (合作交流) 。这样, 既不利于生生之间优势互补来完善认知结构, 也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 应适当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开展复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群体中主动地讨论、交流, 在相互启发、帮助等协作活动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例如:复习《数的整除》时, 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各个概念。然后问:这么多的概念, 你打算如何整理并掌握呢?请你们发挥集体的智慧, 共同寻找最好的方式来整理。经过小组合作整理出知识网络,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整理的网络图, 并说出整理思路, 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评议、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学生通过小组内充分的合作讨论, 尝试着建构知识网络, 然后展示、介绍整理思路, 再相互比较、辩论、补充、完善, 真正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实现了知识网络的形成与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和完善。

三、变练习为应用,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建构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题海战术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只会模仿解题方法解做过的题, 而缺乏解决新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新课标》要求:“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实现认知、能力的自主建构。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则启示:

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

学生1:我设计的是长方体米罐, 长2分米、宽2分米、高3分米。容积:2×2×3=12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 (2×2+2×3+2×3) ×2=32 (平方分米) 或2×3×4+2×2×2=32 (平方分米) 。

我应用了长方体容积计算公式:长×宽×高, 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宽+长×高+宽×高) ×2, 由于我设计的长方体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还用:长 (宽) ×高×4+长×宽×2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2:我设计的是正方体米罐, 棱长2分米。容积:23=8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2×2×6=24 (平方分米) 。我应用了正方体容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棱长 (即棱长3) , 以及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6。

学生3:我设计的是圆柱体米罐, 底面半径是1分米, 高是3分米。容积:3.14×12×3=9.42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3.14×12×2+3.14× (2×3) ×3=62.8 (平方分米) 。我应用的知识有圆柱体的容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以及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2个底面积+侧面积。

……

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和听取他人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知识得到多次的反馈、强化。不仅自主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网络, 而且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新课改强调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总复习课教学中, 应努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 充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交流、实践, 而实现自得。

摘要: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系统化,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引导学生在复习课中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 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迫切任务。现结合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数学复习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数学学习方式的认识 第8篇

一、数学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 从“学什么”到“怎么学”, 其实都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数学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 灵活性.学生可依据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的内在动机、需要、兴趣、接受能力灵活选择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程等.

第二, 自主性.选择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学力去决定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以及放弃某种选择.

二、数学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体验——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 数学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是学习者通过实践活动, 积极思考, 感悟或发现数学规律、事实、定理等, 以探索的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 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表现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与创新存在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新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第二, 强调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活动的非指导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把握认知方向和过程.教师更多的是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作明确规定的指导方式, 去指导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路线.

第三, 对研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研究性学习十分关注研究性认识过程, 重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强调要善于思考, 不仅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 而且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批评性.

三、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和亲身实践, 不断获得, 积累数学体验, 分析, 理解, 反思数学体验, 进入到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内部动态过程, 并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内化到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之中, 并在情感、认知方面得到发展.数学体验有以下特点:

第一, 实践性.数学体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首先, 数学体验需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 通过思维运算和反省抽象来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结论.其次, 活动总是在过程中进行的, 要让学生经过“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

第二, 获得数学认识和情感.作为一种数学活动结果, 学生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的数学认识和情感, 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对数学学习内容的情感反应, 情感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 进而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领悟和生成意义, 领悟和意义反过来又会加深情感反应.

四、数学学习是一种反思性学习

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反思也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涂荣豹认为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通过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数学学习, 即学习者对自身数学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涉及的有关的事物 (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 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数学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 探究性.反思就是在考查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 重构自己的理解, 激活个人的智慧, 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 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

第二, 自主性.反思性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第三, 批判性.数学学习的反思总是带有自我否定的色彩, 整个反思过程体现了反思者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勇气.

第四, 迁移性.反思揭示问题的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 并进而产生新的联想和发现.

第五, 发展性.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 或培养元认知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

摘要: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围绕怎样选择, 又是一个研究、体验、反思的过程.数学学习充满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

关键词:数学学习,方式,思考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郝保文.选择性学习——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实际和提高质量的策略[J].内蒙古师大学报, 1999 (8) , 13.

[3]文晓宇.数学教学系统中反馈和控制方法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4) , 26.

[4]索云旺.论数学体验及其生成[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 , 75.

[5]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4) , 17.

改善学习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第9篇

一、以普通常识为起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和分析理解。

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纳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产生共鸣。那些抽象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如果借助于生活这个直观教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平均数”这一节的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其中,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从而,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既渗透了平均数的概念,又领会了平均数的作用。

二、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启发和培养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如:在九年义务教育第二册(数100以内和100以内的数的组成)一课教学中,我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1)你能用几种方法数?(2)怎样摆小棒,容易看出小棒是多少?等问题,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问题,然后自己数100根小棒、小组数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提问学生说出几种数数的方法,有一根一根数,有两根两根数,有五根五根数等。摆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两根放一堆,有五根放一堆,有十根放一堆。然后,我引导学生说理,得出十根摆放一堆容易记、容易看出小棒的总数,再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小组讨论,我再引导点拨得出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促使学生从求同思维方式向求异的思维方式发展,着重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在互相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表现自我,呈现思维的过程中形成比、赶、帮、带的竞争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再如,每次教学新知之前,我都鼓励学生“试想一想”、“试做一做”、“试画一画”、“试……”。在这个阶段,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进行尝试探究、验证。长此坚持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的意志和精神。

三、展示数学知识的奥妙和体现“数学美”,在审美中提升数学素养。

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这样阐述数学美,他说:“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这种数学美不同于其它的美,它是独特的、内在的,没有绘画和音乐那样华丽,是纯洁的、崇高的、理性的。

而学生往往认为数学枯燥、抽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挖掘数学美的特征,诱发学生的内心美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时,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之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侦察时,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估出罪犯的身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样的导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这种独特的、内在的美,可以想象这种从内心深处感到数学美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很高,也会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事物,从而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中适当增加些难度,在不断挑战锻炼中提高数学素养。

原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说:“人活着总感到有压力并非坏事,当然,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可没有压力会容易满足;没有压力就会轻飘飘,无所作为。”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中,只有感受到必要的不安,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有一种危机感,始终感受到一种压力,能促使他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在每一次克服困难之后,他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并在这种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中增强自信心,满足求知欲望。

学生的智力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事实上,学生的智力是有很大潜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适当难度会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诱因。我在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增加难度(当然是不太“难”,而是让学生力所能及的),不断给学生压力。在教材的处理上,每学一部分内容,我都注意把本部分内容适当引伸、拓宽,从较广的层面上挖掘它在数学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其它内容的联系,并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开阔学生眼界。在例题、习题的处理上,我有意选取一些概念性、典型性、解法灵活、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让学生觉得不下决心克服困难是不行的,轻轻松松是摘不到果子的。久而久之,学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便会显露出较大的优势,学生的数学意识、思维、语言等各种素养在不断挑战难题中便会得到提高。

谈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 第10篇

学习数学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接受与发现.对于数学课本中的原始概念、规定、公理等知识点需要用接受理解的方式;而定理的推导、规律的归纳总结, 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则需要用探索发现的方式。总之, 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较突显前者, 过于冷落后者,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接受+强化训练, 从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摧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使数学成为“枯燥”的代名词, 埋没了数学的魅力.而今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更需要把数学教学中所善长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 强调学生的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老师应收起自己包办代替的“援助之手”, 放手让学生学习, 真正“退居二线”指导。

转变后的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动性

主动性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为“我要学”。学习数学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表现为一种兴趣、爱好。学习数学的活动已不在是一种负担、一种抽象的符号变换;而是一种享受、一种能使自己精神愉悦的体验。学生由于能学、会学, 而变得越来越想学、越爱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会积极、主动的参与, 通过自己探索而获得新知。这样不仅记忆深刻、牢固, 而且还能收获成功后的满足体验, 有成就感。这与传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要我学”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当然, 在教学活动中, 老师要费心设计许多有诱惑性的教育情境, 吸引学生“渐入佳境”, 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最终达到预期目的。例如, 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 我曾这样设计: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条三角形的中位线, 并告诉我你度量出来的它的长度, 我不用测量你所画的第三边的长度, 便可以知道它的准确长度。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一开始就给本节课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调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不得不跟你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独立性

独立性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我能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如此, 他们还有很强的欲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希望老师能放手给他们这样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此时, 老师千万不可怜惜, 应充分放手。随着他们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的增加, 他们的这种欲望会日俱增。而此时, 老师只需尊重学生的要求, 做一个认真欣赏的观众即可。千万别怜惜自己传授知识的权力,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有意识的加以培养, 能渐渐促成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但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和“放任自流”可是两码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引导的作用尤其不可缺, 千万别走向“两极”。例如, 在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 我便放手交给了学生。我曾这样设计几个问题:1.猜想一下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准备用什么方式验证你的猜想?3.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 老师可顺势将他们分组个别作图, 最后汇总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实践了互助交流的教育理念, 而且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独立发现知识的机会。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内心世界, 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尤其是数学学科, 存在一题多解, 多种思路的现象, 更能适应学生追求独特性发展的需要, 更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老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 给学生创设一些张扬个性的平台, 这样做可以实践“教人人都能学会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可以实现“困难生入口”、“中等生吃饱”、“优等生吃好”, 也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良好愿望。同时也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化, 老师指导的针对性。例如, 在复习阶段, 虽然平时老师对各种知识点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解, 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却参差不齐, 此时若老师只照顾优秀生进行统一讲解“拔高题”势必让困难生, 中等生丧失兴趣, 并且会造成基础知识遗忘, 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 还不如放手把时间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指导学生复习不同层次的内容, 只需老师巡回指导罢了。

四、体验性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有效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方式;有效学习;愿学;善学;乐学;想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7-02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方式。”因此,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愿学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很好的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我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又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提问“图中有几个男孩,用数字几表示?”“图中有几只海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敢大胆的提问。如:教学“快乐的星期天”这一情景图时,除了让学生说如何分类整理碗、盘,还设计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明几点钟整理文具?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么小明只有语文书和儿童画报,而没有其他书需要整理呢?……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的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有效合作,让学生善学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要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组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交流、互动,发挥各自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积极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在教学“分类”一节课中,有一道练习题:图中有一个小男孩儿,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由于本课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动手操作的都是些水果、玩具汽车、动物模型等,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当出示此图后学生们更奇特的分类方法出现了。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討论,说说可以怎么分,开始他们各说各的,结果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小组的意见,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说一种分类情况,一位同学记录,最后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任务。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书包,我要求他们四人一组,先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将自己的分类标准、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合作交流不仅使学生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言,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对问题的分析更透彻,理解更全面,也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让学生乐学

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堂就要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四、注重学生观察体验,让学生想学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因此,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以及如何使学生会选择从而为学习提供便利。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从而使他们有效灵活的投入自主的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我准备了不同种类与用途的尺子,在众多的不同中,学生不约而同的发现了长度单位的相同之处,但是当我问到“校园里大树有多粗”时,在量法以及测量工具上产生了分歧。有人想用小直尺一点一点量,有人要用钢尺量,于是我让意见相同的同学为一组,亲自去测量。通过实践,大家发现用软尺测量最适合。就这样,在选择与操作中,学生既认识了长度单位,又知道了该怎样灵活选择。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要让学生们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与改进,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被接受式学习方式方法,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很快进入正常学习步骤。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有效学习 第12篇

一、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让学生愿学

“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 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很好的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 因此, 教师首先要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 我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 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我又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 用数字几表示?’”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茅塞顿开, 纷纷提问“图中有几个男孩, 用数字几表示?”“图中有几只海鸥, 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敢大胆的提问。如:教学“快乐的星期天”这一情景图时, 除了让学生说如何分类整理碗、盘, 还设计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明几点钟整理文具?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么小明只有语文书和儿童画报, 而没有其他书需要整理呢?……就这样, 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 并敢于大胆的提出, 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有效合作, 让学生善学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 要有一种合作的意识, 彼此之间相互信任, 组员之间既有分工, 又有交流、互动, 发挥各自特长, 互相帮助和启发, 积极承担责任, 共同完成任务。在教学“分类”一节课中, 有一道练习题:图中有一个小男孩儿,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由于本课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他们动手操作的都是些水果、玩具汽车、动物模型等, 分类方法多种多样, 特别是当出示此图后学生们更奇特的分类方法出现了。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说说可以怎么分, 开始他们各说各的, 结果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小组的意见, 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 即每人说一种分类情况, 一位同学记录, 最后汇总, 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任务。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书包, 我要求他们四人一组, 先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 然后将自己的分类标准、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 合作交流不仅使学生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言,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对问题的分析更透彻, 理解更全面, 也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让学生乐学

要努力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堂就要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就是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四、注重学生观察体验, 让学生想学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因此, 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 以及如何使学生会选择从而为学习提供便利。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从而使他们有效灵活的投入自主的学习之中。例如, 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 我准备了不同种类与用途的尺子, 在众多的不同中, 学生不约而同的发现了长度单位的相同之处, 但是当我问到“校园里大树有多粗”时, 在量法以及测量工具上产生了分歧。有人想用小直尺一点一点量, 有人要用钢尺量, 于是我让意见相同的同学为一组, 亲自去测量。通过实践, 大家发现用软尺测量最适合。就这样, 在选择与操作中, 学生既认识了长度单位, 又知道了该怎样灵活选择。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新课程中,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要让学生们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与改进,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 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同时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被接受式学习方式方法,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很快进入正常学习步骤。

上一篇:老年音乐教育下一篇:复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