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2024-07-09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精选10篇)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1篇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次数。心率作为了解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最简单易行的指标,在运动员医务监督和训练监控中得到普遍应用,对于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能量代谢状况、训练强度以及训练后身体机能恢复程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运动中的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的强度和机体的代谢水平。本文针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教学差异,通过心率来分析学生身体机能,观察不同专业学生在运动前后的心率,探讨不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率变化影响,找出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通过分析同样可以得知其他专业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的差异,对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提出合理的健身方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井冈山大学体育专业组学生10名,非体育专业组学生10名。

2.2 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受试者基本情况如年龄、体重和身高。测试前两天告知测试者测试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练,熟悉整个测试步骤。测试前一周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服任何药物。

2.3 测试方法

Polar610i 型心率遥测表法:让受试者踏自行车功率计带上心率遥测表,心率遥测表能准确记录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及时心率并通过相关软件做出快速统计分析,监测训练瞬间心理变化。

2.4 测试步骤

首先,测安静时心率;其次,让受试者以150瓦的功率,60转/分的速度踏车6分钟;再次,提高功率到180瓦,再运动2分钟,并记录8分钟后即刻心率。

2.5 统计方法

通过以上步骤测得数据,数据经过用平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测试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显示体育专业的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上无显著差异。

3.2 不同专业组心率的比较

*表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显示不同专业组教学对学生安静时心率、运动前后心率的差值及运动后即刻心率非体育专业专业显著高于体育专业专业。

4 分析与讨论

4.1 安静时心率比较分析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由表1可知无论体育专业组还是非体育专业组在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由图1可知体育专业组安静的心率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组。体育专业组安静时的心率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组,这与Fox及多数学者[1]的结论相一致,Fox认为,训练使安静时的心率和亚极量运动时心率减小,极量运动时减少或不变,心输出量安静时和亚极量不变或减少,极量运动时增加。由此说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的每搏量增加。安静时体育专业学生每分心输出量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无明显差异,但非体育专业学生以较高的心率和较低的每搏输出量来保证机体供血,而体育专业学生则以较低的心率和较高的每搏输出量来保证供血,这一方面降低了能量消耗,同时为提高心力贮备提供了可能。因而体育专业学生的心机能更有效的利用能量,可以在安静时用较低的心率来满足机体代谢的基本需要。安静时心率的大小与运动训练有关,运动训练可以引起安静时心率和定量负荷心率降低这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可。体育专业学生安静时会出现心搏徐缓,尤其是耐力项目的学生经过长期训练所导致的心动过缓的原因除了有心博量的增加的原因以外,支配心脏的神经张力发生了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窦房结作用的比例是25/50,而经过训练可使这种比例关系改变为15/45,也就是说,训练可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都有所下降,而以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更为明显,从而使心率降低。

体育专业组安静时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可能是运动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下降和迷走神经张力提高的结果,也可能是运动训练直接减慢窦房结固有心率的结果[2]。 运动员心动过缓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长期系统训练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窦房结的控制、支配心脏的神经敏感性的改变以及心脏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有关[3]。训练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都有所下降,但以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更为明显,从而使运动员心率降低。此外,研究还显示,系统训练后心肌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心肌较高的迷走神经敏感性和迷走张力共同导致了运动性心动过缓的发生,属长期运动训练后机体的适应性反应。

4.2 运动后心率比较分析

由图可知体育专业组运动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体育专业组与非体育专业组在完成定量负荷后即刻心率都较安静时升高,而对于体育专业组其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从其升高幅度来判断, 体育专业组整体心率适当增加, 其恢复也较快。非体育专业组在负荷后心率增加也较为明显,从其结果分析对于非体育专业组的这种反应属于紧张性增高反应, 这一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心脏和肺等脏器功能负担的加重[4],而引起运动机体能力的下降乃至出现运动性伤病[5], 所以说这一反应对机体所进行的运动锻炼是不利的。从整体来看, 长期进行的系统专项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心脏的每搏输出量, 以此来增加心脏的供血功能, 与长期未进行训练的人们相比, 依靠增加心率来增加供血量的情况是有优势的。

4.3 运动前后心率变化规律及机制

运动前后心率变化差值大小反映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运动项目不同,比赛规模不同,运动员赛前状态不同,运动前心率增加亦不同。运动时心率随机体代谢水平的提高而加快,心率变化主要决定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在相同运动负荷时运动员心率上升愈慢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愈好[6]。由表2可知在完成定量负荷测试时体育专业组心率变化较小,与非体育专业组成显著差异,表现在心率提高幅度较小,但每搏输出量增加较多,这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泵血效率。由此可知体育专业的学生机能状况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教学对学生机能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始运动时,心率有一个速增阶段,这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实现的。首先是抑制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其次,运动中大量来自活动肌肉和关节感受器的向心冲动和机械感受反射,以及其他外周神经的向心冲动,使心率反射性加快。另外,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使心搏加速,血流的重新分配和循环血量的增加又引起回心血量的增加,使心房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同时也牵拉窦房结使心率进一步加快[7,8]。

5 结论与建议

由测试可知,体育专业组安静时的心率,运动前后心率变化差值及运动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通过研究可得出长期系统的训练能使体育专业学生机体机能对运动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与一般人相比,表现在安静状态机能水平较低,开始运动时机能动员较快;定量运动负荷时机能变化幅度较小,最大运动负荷时机能水平较高以及运动后机能恢复较快等。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非体育专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使他们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付诸实际行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以真正达到增进和保持健康的目的,同样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孟昭琴,王卫星,季丽萍,等.身体应变:少年男篮运动员与一般男少年的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46-57.

[2]郑军,张立藩,王兴邦,等.有氧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2):154-157.

[3]常芸.运动心脏的实验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0-79.

[5]胡宗海.高原环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2):130-132.

[6]周文军,金宏伟,李坚.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测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体育学报,2007,(9).

[7]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30-257.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2篇

一. 日本文化、社会について

1.中日酒文化の対照

2.日本における老齢化についての考察

3.中日両国端午節の比較

4.日本人の名前についての考察

5.日本人の「もったいない」精神について 6.マナーから見る日本文化の特徴 7.日本人の集団意識

8.日本人特有の「以心伝心」について

9.日本における少子化の原因について 10.日本人の甘えについての考察

11.日本の温泉について

12.日本のお正月行事

13.日本の相撲について

14.日本の学校における苛め問題

15.高齢者社会とこれからの福祉

16.日本における家制度の変化

17.日本におけるアニメ創作

18.中日の入社教育の比较

19.日本への中国人留学生について

20.新闻记事の在り方から见た日本の人権 21.日本人と日本語――文字から見た日本人 22.日本の祭事・行事 23.日本人の国家意識

24.日本のドラマから見る日本社会 25.日本語教育への文化導入

26.日本の茶道の流派について

27.日本人の恥について

28.日本における祭り文化 29.「羅生門」の現代の意識

30.なぜ宮崎駿は人気があるのか 31.日本の神道についての一考査

32.日本の生徒同士间いじめから考える中国教育の在り方

33.日本人の自殺心理

34.挨拶から見る日本文化の特徴

35.日本における「女性職業文化」についての分析――OLを中心に 36.日本人の食文化

37.日本人の弁当から見る日本の文化 38.中日におけるごみ処理問題の比較 39.桜から見る日本人の精神 40.茶道の美から見た日本人の美意識

41.西洋文化に対する日本の態度―――中国はその態度から学ぶべきこと 42.日本のドラマから見られた中日文化の差異 43.日本人の「以心伝心」について 44.中日文化における牛のイメージの違い

45.日本人の危機意識について――国民の環境保護意識を中心に

二. 日本語について

(一)文字、語彙

1.日本語における国字

2.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の未来 3.日本における漢字の変遷

4.日本における外来語について 5.日本語における数量詞について 6.流行語への再認識

7.日本語における自他動詞

8.女性言葉の文末詞について

9.日本語における常用外来語

10.日本語での「大丈夫」と中国語での「大丈夫」の考察 11.日本語の「で」と「に」の使い方

12.中国語の“穿”と“戴”に相当する日本語の動詞文法 13.日本語における「の」に関する使い方 14.日本語における複合語についての研究 15.日本語における畳語についての研究 16.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についての研究

17.日本語における漢語の(意味)についての研究 18.和字についての研究

(二)表現

1.日本語における仮定表現

2.敬語から見る日本人の「内」と「外」意識 3.日本語の主語の省略現象について

4.日本語における流行語について

5.日本語の忌み言葉

6.日本語の授受関係について

7.日本語における比喩表現

8.日本語における色に関する表現

9.日本語における若者言葉

10.日本語の敬語についての考査 11.お礼を言う感謝の言葉

12.日本人の好きな言葉に関する考査 13.日本人の嫌いな言葉に関する考査 14.日本語における女性用語の表現 15.日本語における男性用語の表現 16.擬態語についての研究

17.日本語の曖昧表現について

18.「てしまう」の使い方について 19.日本語の補助動詞について 20.「てくれる」について

(三)文法

1.日本語のテンスについて

2.「~ている」について

3.中日両国語の受動態の比較

4.“让·使”と「せる·させる」 5.日本語の「は」について

6.日本語助詞、助動詞についての研究

7.日本語の用言(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についての研究 8.日本語副詞、接続詞、感動詞ついての研究 9.日本語敬語についての研究 10.日本語の構文についての研究

11.「そうだ」、「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の区别について 12.「は」と「が」についての比較考察

(四)慣用句と諺

1.「気」の慣用句の分類

2.日本語の手に関する慣用句について 3.日本語の足に関する慣用句

4.日本語の目に関する慣用句についての考察 5.日本語の家族に関する諺 6.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研究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3篇

摘要: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危害。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对于促进其自身健康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状况良好,在总体情况、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68、4.80、4.70和4.54,都超过了平均分;2) 在总体情况、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朋友支持维度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1);运动群体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P<0.01)。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社会支持;体育专业;运动群体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74-03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是在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较少发病的个体与受压力影响很大的个体相比,有着更多的社会关系。之后的几十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收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心理或物理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1]本研究将针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研究,这对于发现、预防和缓解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1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体育专业293人,占40.9%,非体育专业424人,占59.1%。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参考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主要改动是将“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亲戚、同学”。该量表共12个条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亲戚、同学)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同时以各题项分数之和的平均分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量表为7点量表,选项从1=极不同意、2=很不同意、3=稍不同意、4=中立、5=稍同意、6=很同意、7=极同意。

1.2.2数理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的一致性信度检验一般而言,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大于0.80表示问卷信度较好。本研究采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说明该量表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

2.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状况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得分为4.68,大于平均分4分。当今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以及他们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均良好,均超过了平均分。其中,来自家庭方面的社会支持最高,而来自老师、亲戚、同学的支持程度最低。这与刘广珠(1998)[2]、李慧民和李越美(2004)[3]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

这说明了:首先,家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源,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起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也主要以家庭为主、以父母为主。虽然当今的大学生多数脱离了父母的监控,自由的生活在大学校园中,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关系,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予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以极大的支持,这可能是家庭支持维度得分最高的原因。其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除了父母,朋友应该说是最可信任的、最可能给予自己支持的群体了。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也使得朋友支持维度成为除了家庭之外大学生能感受到的最多的社会支持维度。

2.3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之间社会支持的差异检验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家庭支持维度、其他支持维度和朋友支持维度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4,5]。

2.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运动群体与非运动群体社会支持状况的差异检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人口的定义: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在总人口中有一部分人从事专业体育工作,或职业要求经常从事体育训练,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国家法定的体育标准,我们称这部分人为当然体育人口。其中包括业余体校的运动员、体育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等。[6]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课是其学业的一部分,不论大学生喜欢与否,都要按时上课,并按照教师指导和讲授认真学习。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根据查阅的文献,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我们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运动群体的标准:包括体育课在内,平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并达到一定强度(有一点累)的次数是3次或3次以上;每次体育运动持续时间30 min以上的大学生称为运动群体大学生,不能满足这个特点的即非运动群体大学生。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朋友支持上,运动群体大学生得分均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并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

结合表3和表4我们发现,体育活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本身对于调解个体情绪,缓解个体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专业大学生相对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更加经常自觉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其次,体育技能的学习及参与体育活动本身就有利于人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另外,体育专业大学生从事的体育运动有许多都是合作性的集体活动,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及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获得社会支持的技巧。另外,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愿意广交朋友,由于他们的性格外向、个性直率,较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他们基本又都是热情十足,一旦朋友或同学有了困难,他们都积极相助,这也使得他们有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来自朋友和同学的支持。这都可能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四项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原因。

非体育专业中的运动群体也会经常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他们中有一些是和同学或者同宿舍的结伴一起去参加篮球、足球、踢毽子、跑步等体育活动,这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机会,这不仅能增进他们的友谊,还会增进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此外,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也会结识一些新的朋友。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交友的平台,大家不仅仅在这里锻炼身体,同时也会在活动中或活动后和队友、同伴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可能会成为球友,在不锻炼的时候也会经常彼此联系,互相关心和帮助。这无形中扩大了个人的社会关系,增强了个人的社会资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良好,家庭支持维度得分最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得分为4.68,家庭支持维度为4.80,朋友支持维度的4.70,其他支持维度的4.54,都超过了平均分4分。但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最高,而来自其他支持的得分最低。

2) 体育活动对领悟社会支持有积极的作用。从对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结果我们发现体育活动对于领悟社会支持的促进作用,从对运动群体和非运动群体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结果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体育活动对于领悟社会支持的促进作用。

这说明了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转,促进大学生感受社会支持程度的提高,达到良好的社会支持状态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2建议

1) 学校应充分考虑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相互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和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2)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成为同学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3) 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和一些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如:学校团队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学会利用社会支持资源。4) 除了学校的督促和管理,大学生自己要认真对待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2):34-39.

[2] 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5-176.

[3] 李慧民,李越美.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91-192.

[4] 陈耕春. 体育类大学生与理工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100-102.

[5] 崔小梅,郑权,吴洁.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J]. 体育学刊,2002,9(6):78-79.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4篇

需求是任何一种行为的原动力, 而需求分析则是提高和发展其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 需求分析范围广泛, 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本文中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是指在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从而确定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什么及如何教。

国内有关英语学习需求的研究不在少数, 大多针对单一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鲜有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对比的研究。 现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 虽然在英语课时量及所选教材的语言难度上有明显区别, 但从整体来看, 在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类型等方面并无太多差异, 这样是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答案尚不明确。 因此, 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展开了此项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对比分析。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这些学生经过将近两个学期的学习, 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李养龙与张乐兴设计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见表1) 。 该问卷从个人需求角度出发, 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需求、兴趣及动机的研究为指导, 将学习需求分为宏观性学习策略的心理倾向 (第1、5、9、13、17题) 和学习体/题材的心理倾向 (第2、6、10、14题) , 将课堂需求分为课堂形式的心理倾向 (第3、7、11、15题) 和课堂情绪/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 (第4、8、12、16、18题) 。 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23 (李养龙, 张乐兴, 2011) 。

2.3实验过程

80名英语专业学生 (Group 0) 和8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 (Group1) 被随机抽取作为研究对象, 在同一时间作答问卷。 学生完成作答后问卷被立即收回, 其中每组各有6份问卷有遗漏作答现象, 视为无效, 因此最终有效问卷为每组各74份, 共计148份。

2.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对问卷中的18个题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 (Likert scale) 计分, 每个题目包含5个分值:“完全同意” (记5分) 、“同意” (记4分) 、“不一定” (记3分) 、“不同意” (记2分) 及“完全不同意” (记1分) 。 题目得分越高, 说明调查对象越支持这个观点。

3.结果

经过软件的计算和比较, 问卷中的第3题和第12题出现了显著差异 (Sig.<0.05) (见表2) 。 笔者进而对比这两道题目的均值, 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分值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也就是说, 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专业学生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多指导口语练习及更喜欢被老师提问 (见表3) 。

通过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比较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 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害怕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达和交流, 反映了他们对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不自信,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其口语能力的局限性, 这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 而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则需要英语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 从而寻找积极有效的方式。 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第一, 运用灵活有效、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提高其锻炼英语口语的动机。 例如把课堂口语活动的难度降到最低, 先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再逐步提高难度。 第二, 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断给“张口说话”的学生以鼓励,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用身体语言或简短的语句进行肯定, 结束后再总结性地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或问题。 第三, 采用有趣的素材提高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及年龄段, 深入了解其感兴趣或关注的内容和话题, 并围绕这些主题设计出新颖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对于媒体专业的学生, 可以围绕电影、音乐等主题展开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 可以进行模拟英语面试。

4.结语

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的比较, 可以更针对性地为拥有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制定合适及有效的教学方法。 只有发现不同、 分析原因并拿出相应的对策,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余建英, 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考研公共课日语(非日语专业) 第5篇

あなたは、外国の人があなたの国の母ZでZりかけてきたとき、文法や言~遣いがg`っていたら直してあげますか。それとも失礼になると考えて言わないでおきますか。

解答直してあげる

私はg`っていたら直してあげる。

なぜなら、言~の`用に中には、相手の`解を生んだり心をつけるような言い回しがあり、その不用意な一言のせいでゴミュコケ`シュンに障害が生じるとしたら、本人にとっても不幸だと思うからだ。

例えば、日本Zの「あなた」という言~は目上の人に使うと失礼になるが、欧米の人たちはl彼の区eなく「あなた」を使う。それが初心者ならまだSせるが、ぺらぺらしゃべる外国の人に「あなた」と言われたら、日本人はg`いなくむかっとするだろう。それは母ZとvSしているのであり、何の意もないのだが、言われた日本人はいい莩证沥しない。こうした`用はlかが指摘してあげなければ、いつまでも直らない。

兢盲啤なる言Zや文化を持った者同士のゴミュコケ`シュンが大切なr代には、自分がg`っていたら指摘してもらうし、相手がg`っていたら指摘してあげるといった率直さが美预趣胜毪人激Α

}2

ある外国の人は「日本人は『はい/いいえ』がはっきりしないから、理解しにくい。日本人はもっとはっきり意思表示をするべきだ」と言います、あなたはこの意にm成ですか、反ですか。

解答m成する

私はこの意にm成である。

_かに日本人は「はい/いいえ」をはっきり言わないA向がある。それは相手の莩证沥つけまいとする「和」の文化と言われるものだろうが、私たち外国人にはm成なのか反なのか、好きなのか嫌いなのか、とても判断しにくい。

例えば、以心恍膜趣、言~を使わずに察しあうTは、日本社会のような同|性の高い同一民族社会では可能かもしれないが、私の国中国のように文化がなり、言Zがなる多民族が暮らす社会ではほとんど不可能だと思う。きちんと意思表示しなければ、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が成立しないのである。今の日本も国H化がMんでおり、多くの外国人が住み、文化gの交流が日常化している。そんな国H化r代には、はっきりとした意思表示や自己主ができなければ、他人からもJめてもらえなくなるのではないか。

兢盲啤⑺饯先毡救摔摔悉猡盲趣悉盲り意思表示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てほしいと思う。

}3

日本には昔からクジラの肉を食べるTがありますが、F在は食用としての商I捕Lは全て禁止されています。あなたはこの商I捕Lの一律禁止についてどう考えますか。

解答m成する

私は商I捕Lの一律禁止にm成である。

なぜなら、クジラは繁殖力が低いので、捕りすぎるとY源の回亭Wいからであり、また、クジラはUg的が高く、商I捕Lを一旦Jめると、乱@されやすいからである。

例えば、1946年に「国H捕L条s」がYされたが、その後も乱@がAき、クジラを~绀挝Cに追いzんだのは周知の事gである。捕L国代表は、カンガル`と同にg引きが必要なまでにLがえているとし、商I捕Lの再_を主しているが、Lの生息数にvして、科学的`に_定した合意が得られ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また、捕L反派にして「食文化への干h」と言うが、IWCが原住民の生存捕LをJめているように、食文化まで否定し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乱@を防ぐための国H的管理体制が_立されない状r下で、商I捕Lが再_されることに反しているのである。

兢盲啤⑺饯犀F状における商I捕Lの再_に反する。

}4

「言Zや宗教、生活Tなど、民族gの文化的な`いが生む_踏长健F代の地域争を生む最大の原因である」という意があります。あなたはこの意をどう思いますか。

解答反する

私はこの意に反である。

なぜなら、F代の地域争はgに宗教や言Zの差から起こるのではなく、主にUg?政治的理由から生じているからである。

例えばパレスチナ}である。「パレスチナ人」という民族概念もユダヤ人国家イスラエルQ生で土地を追われ、y民となった人々の共通の命をてこに形成されたのであり、s史的にも新しい事Bである。それ以前のパレスチナでは多数派であるイスラム教徒と、少数派であるキリスト教徒やユダヤ教徒が住んでいたが、人々は宗教や民族の`いにvわらず、共存して暮らしていたのである。また、アフリカ各地で部族g争がlkしているが、そもそもヨ`ロッパ列がが植民地化のためにT部族やT民族の暮らしをoして、人榈膜艘いた国境が原因となっている。

兢盲啤⑽幕や宗教の`いがあっても人々はみ分けし共存してきたのであり、文化の`いが地域争を生んだのではないのである。

}5

ごみp量やリサイクルを促Mするために、残や、プラスチック容器などの一般家庭ゴミの回Г庥辛匣するべきだという意があります。あなたはこの意にm成ですか、反ですか。

解答m成する

私は一般家庭ゴミの回в辛匣にm成である。

なぜなら、ゴミを韦皮毪韦摔金がかかれば、市民もゴミの分eやリサイクルにv心をもつし、ゴミp量にも目にえる抗が期待できるからだ。

例えば、家ガミの回Г斡辛匣によって、家庭から韦皮椁欷爰译は半pしたし、家メ`カ`でも使える部品を再利用してu品として再生するなどの取りMみがMんだ。同のことは家ゴミ以外でも起こると思う。食べ物をojにしていないかとか、使い韦皮违抓楗攻隶氓容器のように、使い韦皮趣胜辍⒃倮用が困yなモノを作っていないかなど、消M者からの生bF訾丐}提起となり、リサイクル社会への移行がMむに`いない。_かに、家の担はえる。しかし、今までもゴミI理Mを税金として住民が担していたことに浃铯辘悉胜、住民自身、そのL短を考えるべきだろう。

以上の理由から、私は一般家庭ゴミの回в辛匣にm成する。

}6

「地球温暖化を防ぐためにも、できるだけ自榆や荬蚴工铯胜ど活をするべきだ」という意がありますが、あなたはこの意にm成ですか、反ですか。

解答人々の意R

私はこの意にm成である。

なぜなら、地球温暖化の最大の原因は、今日の「消Mは美浴工趣工氪罅肯M型社会にあり、エネルギ`浪M型の生活スタイルにあると思うからだ。

例えば、自榆がなければ本当に生活できないのか。ク`ラ`がなければ生きていけないのか。Oすれば、それらはなくても生きていけるはずだ。しかし、水、空荨⑼恋亍⑻、植物といった自然が菠铯郡椤⑷摔仙きていけない。せめて、近くの移婴献攒を使い、多少の暑さ寒さに耐えるぐらいのことはできることだ。自然は有限であり、どこかで人が欲望を自制することを学ばなければ、人もまた恐oの二の舞になるだろう。この地球には、60|人を越す人が、先M国Kみの消M生活を享受できるような余地はないのである。

兢盲啤⑺饯衔蠢搐巫Oのためにも、可能な限りや化u品にmらない生活をすべきであり、Y源リサイクル型社会を目指すべきだと考える。

}7

最近、子辞が普及していますが、あなたは外国Zを学するとき、普通の印刷された辞と子辞と、どちらが伽盲皮い毪人激い蓼工。

解答普通の辞

私は外国Zの学には、印刷された普通の辞の方が伽毪瓤激à搿

なぜなら、gに意味を{べるだけなら子辞の方が便利だが、言Z学にはZ・淅文をえるためのがあり、そのためには下を引いたり、メモしたりできる辞典の方がいいと思うからだ。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6篇

很多人在谈到大学英语教学时, 总是倾向于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研究, 而忽视两者本身都是关于语言的学习,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求同存异, 让两者的学习相互融通, 则更有利于扩大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减少非英语专业学生过多关注自身在语言学习方面的非专业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双方学生取长补短, 成为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沟通的桥梁。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合作学习是由现实需要催生出的。TCL合作互动评估便是合作学习的探索之一。

一、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 西方国家研究中一般称Cooperative Learning 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前苏联季亚琴科称“集体教学”。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 (Ellis, A.K and Fouts, J.T.) 在《教育改革研究》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转引王坦) ”。根据这一理论, 外语学习仅靠学生自我专研式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只有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提高, 学生的语言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语言的社会属性才能的得到充分的体现。

G.D.Long把合作学习的好处分为五条: (1) 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总量增加; (2) 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的质量提高; (3) 老师个别指导的机会更多; (4) 学习语言的环境更轻松; (5) 学习积极性提高 (李霞, 2007) 。

二、政策指导

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认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004年, 国内大学英语的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朱骅, 2008) 。在不同的培养目标中英语所占的地位虽然不同, 但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相互借鉴。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 即根据教学目标, 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 跟踪教学过程, 反馈教学信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TCL合作互动评估探究就是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三、方法介绍

谈到TCL,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创办于1981年的TCL (Today China Lion, 今日中国雄狮)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国内最大的消费类电子集团之一。然而文中所提到的TCL (Today Ceramic Institute Language Learning) 是由其最先试验班级的专业名称而定的。T表示热工系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 C表示信息系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L表示法学系 (Science of Law) , 最下面的“一”, 与英文字母“E”谐音, 代表英语系 (English Department) 。从中可以看出, TCL属于非英语专业教学, 一属于英语专业教学。

以笔者为例, 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十次作业, 158名学生就需要教师批改1580次作业。就语言学习来说, 出现完美无缺的作业简直少之又少, 每次批改作业后, 都需要教师进行再次修改。那么教师则需要修改1580×2次作业, 这其中还不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适当加大作业量, 每一次给学生留作业的同时, 实际上是教师在为自己加大工作量。考虑到这些无休止的工作量, 难免就会出现教师只给简单的“好、中、差”评语再加日期的批改模式, 学生也日趋不再关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每次评价一个样, 看与不看一个样, 改与不改一个样。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出现大量重复且无用的劳动。

由此可见, 寻求行之有效的、真正帮助学生进步且有助于减轻教师批改作业负担的方法, 已经刻不容缓。学生作业涉及到两个参与者——写作业的学生和批改作业的教师。如果能够找到第三方来帮助教师完成批改作业的任务, 就可以大大缩减教师的工作量。

TCL合作互动评估法将帮助师资力量薄弱但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机构在完成教学任务时, 不仅注重量的完成, 更加强调质的提高。

四、TCL (Today Ceramic Institute Language Learning)

实验对象:

T专业人数37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专业人数27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专业人数64 (Science of Law)

E专业人数30 (English)

(共158人, TCL属于非英语专业教学, E“一”属于英语专业教学)

作业步骤分析:

1、与全体学生签订公证诚实协议;

每位学生既是写作业者, 又是审阅作业者, 因此要求每人签订两份协议。协议内容如下: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1)

Course Title:

Instructor:

Injustice:

Justice is the concept of moral rightness based on ethics, rationality, law, natural law, fairness and equity Injustice is the lack of or opposition to justice.

Warning:

Each paper must be treated as fairly as possible.Declaration:

I solemnly declare that the material I have read will not be treated unfairly.

Students’Signature: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2)

Course Title:

Instructor:

Plagiarism:

Plagiarism is defined as the act of stealing another person’s writings or ideas and making them appear to be his/her own work.

Warning:

Students must clearly identify any quotation from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works of other people and provide their sources accurately and as fully as possible.

Declaration:

I solemnly declare that the material I have submitted does not contain plagiarism.

Students’Signature:

2、学生每周作业 (学生不得写真实姓名, 只能标注学号) ;

3、TCL班级的作业交E班级初评作业, 在每份作业上标注批改者学号;

4、教师回收经过E班批改后的作业;

5、教师与E班学生讨论批改中存在的问题;

6、E班学生对作业进行再修改, 将批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向教师汇报;

7、E班批改者选出最佳作业后, 作业分发到TCL学生本人, 教师讲明本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8、对评语有异议者, 学生可与教师进行磋商;

9、最佳作业者发电子稿给教师;

10、修改电子稿, 电子稿修改后, 学期末装订成册。

这个过程解决了TCL班级的作业批改问题, 同样, 我们可以将E班同学的作业分发到TCL班级。TCL与E班学生比例相差悬殊, 可以把E班作业按比例分给其它三个班, 重复上述过程即可。

五、结语

TCL方法倡导在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加强双方的合作。本文中的合作互动学习, 采用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等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评估系统, 经过实践, 笔者认为本方法有以下可取之处:

1、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2、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提升自己, 找到并纠正同龄人犯的错误, 会让学生提醒自己注意, 藉此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理, 看到同龄人指出的自己的错误, 学生的感触会更深, 这也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学习。

3、加强专业间的交流, 增进师生、学生之间感情, 学生的语言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开发, 语言的社会属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因为专业不同, 各班学生性别比例明显不同, 英语专业女生数量占绝对优势, 而在工科班级男生占绝大多数。采用这种评估方式, 可以巧妙利用学生急于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心理, 学生做作业时更认真, 评作业时也更细心, 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5、我校属于多专业设置的学院, 专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边缘学科的发展。作业可于无形中反映双方的思想, 相互正面影响对方。

6、学生分担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教师在互评中减轻工作量, 将精力集中于难点问题的解决上。

本方法今后可以推广到兼任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的教学中, 帮助学生在互评体系中, 提高语言技能, 提高使用目的语的质量, 得到教师更多的个别指导机会,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探寻科学的统筹方法, 为非英语专业院校的师资划分与配备提供借鉴。

摘要:从合作学习的角度, 探求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合作互动学习方法。TCL合作互动评估法是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通过介绍TCL合作互动评估法, 帮助学生在互评体系中, 提高语言使用技能, 使用目的语的质量提高, 得到教师个别指导的机会增多,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探寻科学的统筹方法, 为非英语专业院校的师资划分与配备提供借鉴。

关键词: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合作互动,TCL

参考文献

[1]李霞:《关于大学英语合作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探讨》, 《企业家天地》, 2007年第3期。

[2]卢志鸿:《“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 《外研之声》, 2007年第1期。

[3]王坦:《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http://mnb.guangztr.edu.cn/lswj/search/2005001.doc) .

[4]张汾喜、阎玉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概述》,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10期。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7篇

1 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随着部属医学院校全部并入综合大学, 地方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据统计, 截至到2007年, 全国共有地方医学院校 (不包括独立院校) 56所, 地方中医类院校 (不包括独立院校) 23所, 共计79所。所有的地方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 尤其是非医学类专业已经达到了45门, 其中开设比较多的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英语、汉语等专业, 有1-2 所院校开设了地域色彩较浓的专业, 如俄语、电子商务、日语等。非医学专业的设置对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非医学专业设置比例较大的高校, 其办学定位的界定和发展思路的确定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56所医学院校开办专业数为72个, 而非医学专业达36个, 占开办专业数的50%;平均每所院校开办专业数为12个, 开办的非医学专业数为4个, 所占比例为33.3%, 如表1所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医学院校中开设非医学专业已经常态化, 并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这种势头呈上升的趋势。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7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2 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设置呈现上升态势的情况下, 有关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资源分配、课程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方面争论不绝于耳, 就设置非医学专业所产生的效应在短时间内还难以估量, 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验证, 但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

2.1 办学定位难以准确界定

医学院校的发展是基于医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支撑得以存在的。建校之初, 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占全部专业数的比例高达80%-90%, 医学行业背景色彩浓厚, 并在校名前冠之 “医学或医药”二字, 从而确立医学专业的特色地位。随着非医学专业设置数量逐步增加, 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势必受到冲击。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以医学学科为主, 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 逐步形成多学科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这种类型的专业定位把非医学专业界定为医学相关学科, 实际上, 在医学院校有很多新上专业与医学专业并不搭界或关联性不大, 比如:英语专业、电子商务及公共事业管理等等。部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数所占比例过大的现状将会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 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数比例不少于40%, 才能称之为医学院校, 否则, 医学的背景和特色将名存实亡。目前, 部分学校为了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 从学校易名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大做文章, 学校发展出现了“特色不特, 优势不优”的状况。由此, 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将会发展到遗失殆尽的境地, 学校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譬如以下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设置比例都超过50%, 如表2所示。中医类院校非医学专业比例都超过40%, 如表3所示。中医类院校非医学专业设置比例比上述医学院校低, 这也是由中医类院校的行业背景和办学特色决定的。但以上院校都面临着办学定位重新界定的问题, 否则, 学校的发展将会出现不伦不类的境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7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7 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2.2 学科发展出现两极分化

非医学专业设置过多, 将会对医学专业学科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专业的存在是以学科为基础, 学科水平代表着专业水平, 因此, 高校往往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医学院校把医学及相关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和培育对象, 这是由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决定的。一般来讲, 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培育需要经过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奠定独特的学术地位。相比较而言, 非医学专业设置时间短, 基础薄弱, 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再加上受财力有限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地方医学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引进新兴学科的大师级人才, 新兴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象。非医学学科发展如果不能借助医学学科优势实现交叉融合, 将会出现学科发展的失衡状态, 学科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 两极分化严重, 优者更优, 弱者趋弱。

2.3 专业设置出现盲从现象

高校持续扩招使原来的专业设置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 致使许多医学院校也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 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但在增设、调整专业过程中又存在较大盲目性, 许多医学院校不顾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大量设置热门专业, 抢占市场, 迎合市场的需要。同时, 受资源限制的影响, 为了争夺教育资源, 地方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是为了生存发展需要的无奈之举 (学生规模大, 相应的获取的资源多) , 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1]。而市场的需求和生存发展的压力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事实上, 高校培养人才, 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周期, 一个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常需要4-6年, 这实际是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而各级主管部门在管理上又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难以保证。受行业背景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难以与其他综合类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同台竞争, 造成大量非医学专业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 就业力不强, 造成大量学生失业。

3 推动医学院校特色发展的相关举措

医学院校的科学发展既需要保持自身特色, 又要拓宽专业覆盖面, 避免专业单一, 服务面窄, 缺乏竞争力, 这就要加强专业评估和课程建设, 切实拓宽医学院校的发展之路。

3.1 保持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生存之本

医学院校根源于医学, 社会影响力主要在医疗卫生事业等相关领域, 培养人才的工作领域在医学行业, 科学研究和服务面向的最大平台也在医学领域。医学院校之所以能跻身高校“国家队”和省级院校重点发展行列, 正是由于国家振兴医学教育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医学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 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 则会有生存之忧[2]。因此, 以服务医疗卫生事业良好发展为己任, 保持医学特色是医学院校的生存之本。同时还应看到, 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 应不断加强符合医学领域需求的传统学科方向建设;另一方面, 应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医学专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 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 才能始终保持医学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

3.2 拓宽专业覆盖面是医学院校强校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原来的卫生主管部门已不存在或不再承担管理和指导高校的责任;医学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立了一大批与医学专业不相关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也显著降低。因此, 除个别学校外, 多数医学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院校。同时,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 如果医学院校的发展仍然受到学科专业单一、服务面狭窄的束缚, 则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环境。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对象、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成为医学院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而要在保持原有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滚动式拓宽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滚动式地拓宽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又能与医学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对与医学专业相关性不大的新兴专业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撤销, 促进学校特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涉及医学基础类、办学历史较长、教学力量较强, 但社会需求较少、暂时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传统专业, 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建议实行按大类招生[3], 教学后期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实行按专业方向培养, 同时拓宽专业覆盖面、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专业的改造、增强适应性, 满足社会需求。

3.3 加强新上专业评估是医学院校发展之道

近几年由于扩招的需要, 各个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均增设了一大批新专业。为了确保新上专业的办学水平, 应实行“分类指导, 重点发展”的指导原则, 加强对新上专业的检查与评估。对新增设的医学相关专业重点考核其对医学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 切实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和服务面向。对非医学专业的增设要重点评估学术环境和师资条件, 尤其是考察其与医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以及对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大小。对那些与医学学科相关性较大, 并能催生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要创造条件积极增设, 为学校创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做准备。而对一些与医学学科关联性不大, 师资条件缺乏的非医学专业要及早做出调整, 限制招生, 直至撤销, 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同时, 要科学设置考核体系, 既要体现统一性, 标准化, 又要达到“分类指导, 以评促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煜.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5, 22 (5) :26-29.

[2]罗维东.行业背景高校“非特色化”趋势须扭转[N].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9-4-28:5.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8篇

一、分析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的现状

1.心理特征方面

(1) 非零起点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已经在高中时期学习俄语三年, 俄语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听说能力欠佳, 所以大多数非零起点的学生更加注重听说能力的表达, 而一部分学生在思想方面认为要比零起点学生起步早, 学习一定比非零起点学生强, 这样对于这部分非零起点学生来说就进入了思想误区, 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成绩和效果。

(2) 零起点学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零起点学生接受过中学时期的英语学习, 而俄语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知识、新外语, 所以他们对俄语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期待和兴趣, 并且非常愿意接受俄语学习, 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与非零起点学生的起点不同, 所以他们在学习中缺乏自信, 一部分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共同参加比赛或者就业竞争时有种恐惧心理。

2.学习兴趣与信心方面

零起点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俄语, 起初的学习内容局限在背单词、学语法, 所以不敢张口说, 听力课皱眉头。与此同时非零起点学生则把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 培养听说能力, 也彰显了非零起点学生的优势, 由于在专业基础知识上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相差较大, 却要和非零起点学生一样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的强度较大, 心理压力也较大, 信心不足。但是经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 一定会大大的缩短他们之间的差距。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从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兴趣

在俄语教学中, 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起点不同, 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更新观念,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研究大纲、钻研教材, 优化课堂结构, 让学生积极训练, 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缩小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的差距, 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俄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让学生产生迫切的需要感, 零起点学生受到挫折碰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困难, 不应讽刺挖苦, 要耐心开导, 让他们像优秀的学生学习, 而不是惧怕有基础的学生, 培养他们学习俄语的兴趣。

2.指导学生通过“拉、帮、带”的形式, 带动学生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 平均4~5人一组, 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平均分配, 相互学习与讨论, 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组对话、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在课堂上进行演练 (教师每节课给学生留10分钟左右时间演练) ,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每个学生感到学有所成, 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各个小组要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个人目标, 这样可以督促每个人学习, 以此提高零起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也更加激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明确学习目标, 共同进步。

3.开展小型竞赛和兴趣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同起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法、直观法、演示法、游戏法、竞赛法等交叉使用, 利用实物、图片导入新单词、新对话的学习;由教师单独演示, 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学生演示等完成旧知识的复习与新知识的引导、巩固;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进行听说训练, 培养听说能力, 提高零起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翻译比赛、话剧表演、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学生的俄语生活, 活跃俄语气氛, 增长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

4.培养学生早晚自习学习的自觉性

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最初跟着发音标准的学生朗读单词、文章等, 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 并且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学习,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缩小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的差距。

5.选择适用的教材

选用高职高专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精选内容、深度适中,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平台是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传送教学内容, 在网上实施教学、管理教学, 并进行网上测试和网上交流的一种新模式。学生通过自主进行课文学习、完成作业、听力训练、语音语调训练、口语训练、词汇语法训练、讨论等进行俄语学习, 根据起点不同、爱好不同,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从俄语试题库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 不仅资源共享, 而且增加了资源的多样性。在这种丰富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被赋予大量的锻炼机会,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教学系统平台提供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资源, 激发学习兴趣, 解决学生的说俄语开口难的问题,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不仅大大的缩小了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的差距, 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 在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俄语人才。

摘要:近几年, 各高校出现了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的情况, 而“零起点”的教学同“非零起点”的俄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别,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在俄语学习方面呈现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俄语专业,零起点学生,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淑英.“零起点”班入门阶段教学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 1990.

[2]刘艳.学习策略指导的俄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 (2) .

[3]范洁清.俄语零起点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之探讨[J].中国俄语教学, 1996, (2) .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9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早餐,医学专业,健康教育

早餐是每天的第一餐, 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一个人全天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 而且可能对成年后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的预防起重要作用[2]。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方式。我们对263名女大学生进行早餐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开展营养膳食健康教育及学生合理营养早餐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吉林大学和长春大学263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医学专业127人, 非医学专业136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共2部分, 第1部分包括1周之内进食早餐的次数、早餐种类、选择早餐的标准、早餐的能量值、不吃早餐原因、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等;第2部分为国际通用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制表、统计。共发放问卷263份, 收回有效问卷263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描述,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餐就餐频率

调查的263名女大学生中, 每天均吃早餐的有154人 (58.56%) , 1周中有4d或5d吃早餐的有57人 (21.67%) , 有2d或3d吃早餐的有33人 (12.55%) , 每天均不吃早餐的有19人 (7.22%) 。其中医学专业调查127人, 每天均吃早餐占6 4.5 7%, 非医学专业1 3 6人, 每天均吃早餐占52.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5, P<0.05) 。

2.2 不吃早餐的原因

医学与非医学在不吃早餐的原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6.13, P>0.05) 。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中, 没时间、怕迟到占83.65%。见表1。

2.3 学生对早餐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

医学与非医学在早餐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24.01, P<0.05) 。其中87.83%的学生认为早餐营养重要, 72.24%的学生想了解早餐营养的相关知识。见表2。

3 讨论

3.1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的早餐情况分析

女大学生早餐就餐率低, 每天均吃早餐仅为58.56%, 与刘志娟等[3]的研究相一致。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分别有64.57%和52.94%每天都吃早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那辉等[4]的研究相一致。不吃早餐的原因中, 没时间、怕迟到占84.10%, 表明大学生的不良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导致他们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 与萧嘉丽等[5]的研究相一致。而且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不在于是否受过良好的医学教育, 仅具有营养知识, 但没有良好的营养态度和行为, 很难达到营养教育的目的。在对早餐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上,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72.24%的学生想了解早餐营养的相关知识。在早餐就餐地点上, 大多数女大学生选择在学校食堂。

3.2 改善大学生营养状况对策

3.2.1 多渠道大力开展营养教育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营养问题, 应该针对性地开展膳食营养知识宣传, 通过小册子、海报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营养早餐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 从而搭配出更有营养、更合理、更均衡的膳食。对于医学专业学生, 我们在开设营养学或临床营养学等专业课程时, 也要注重临床营养方面的教育, 通过典型事例教育使其树立健康的营养观念。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我们可通过开设营养学及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 推行平衡膳食、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 弥补非医学专业学生营养知识的缺乏, 改变其不良饮食习惯, 从而保证健康。

3.2.2 加强后勤管理与改革, 提高学生食堂的营养质量

建议学校食堂管理人员提高营养意识和营养知识水平, 强化对学生合理膳食的指导和合理搭配膳食, 提供价廉、物美可口、多样的早餐, 为女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环境支持。通过本次对女大学生早餐情况的调查, 各种有力数据使我们了解到目前女大学生早餐的就餐情况、饮食营养状况, 对进一步增强女大学生树立健康饮食、合理营养的观念, 加强学校对女大学生青春期饮食营养、合理膳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新利, 李亮.大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研究, 2008, 5 (2) :112-113.

[2]Morgan KJ, Zabik ME, Stampiey GL.Breakfast consumption pattems of U.S.children and dolescents[J].NutrRes, 1986, 6:635-645.

[3]刘志娟, 肖和平.郴州市大学生饮食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 :101-102.

[4]那辉, 于文哲.不同专业女大学生的营养和膳食状况调查分析[J].调查研究, 2011, 1 (19) :145-147.

日语专业与非日语专业 第10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吉林市5所高等学校在校本科学 生为研究对象,以年级及专业为单位,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 8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到四年级共计787人,非医学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共计1 013人。

1.2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急救知识 与技能相 关知识的 掌握情况、获取渠道,以及大学生对 急救知识 和技能关 注度及态 度三个方面。急救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5个急救知识 题目。调查以班 级为单位,班主任老师回避,由经过统 一培训的 调查员对 各调查项 目现场逐项解释 后,由调查对 象匿名填 写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 800份,收回有效 问卷1 65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2%。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知识获取途径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3所,包括文学、理工、农学、师范、医学等专业。1 656名学生中,医学专业755名(45.6%),非医学专业901名(54.4%)。其中一年级医学专业201名(12.1%), 非医学专业348名 (21%);二年级医 学专业196名 (11.8%),非医学专业294名(17.8%);三年级医学专业212名(12.8%),非医学专业259名(15.6%);四年级医学专业146名(8.8%)。

2.2两类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对于常见急症处理,医学生的正确率为51%,高于非医学生(29.1%),心肺复苏术,医学生掌握的正确率为80.4%,高于非医学生(45.5%),日常伤害急救知识,医学生的认识正确率为40.4%,高于非医学生 (35.2%),正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外伤急救知识、灾害自救互救知识,非医学专业学生回答正确率均略高于医学学生,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于日常外伤的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高,对大出血、心脏骤停等常见急症的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低,甚至某些已经学过急救知识的医学生也对之不太了解,正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3两类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

医学生最主 要的急救 知识来源 于学校教 育,占53.3%,非医学生 学校教育 所占的比 重比较低,为23.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及报刊书籍成为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渠道,两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从医护人员处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所占的比重均比较低,分别为20.4%和18.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正确率 = 答对题目总数 /( 总题目数 × 被调查人数 ) ×100% 。

2.4两类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关注度及态度

医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关注程度高于非医学生,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非医学生的赞成态度高于医学生,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均认为,学校急救课程教育是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最佳方式,认为到医院或急救中心参观学习是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实践途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对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比较

本调查显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 握情况欠 佳[4],医学生由 于专业的 特殊性对常见急症的处理和心肺复苏术方面知识的掌握更为准确,对于日常 伤害急救 知识两类 学生的正 确率都很低。对于外伤的急救技术和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两类学生的 掌握情况 都比较好,这可能是 由于近些年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 频发,大学生对灾害自救 互救知识 越来越关 心,加之社会、学校、 媒体大范围、高强度的 救生逃生 知识普及 和反复的 逃生演练[5],使得两类 大学生对 此类知识 的掌握程 度比较高。非医学生对于外伤急救和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回答的正确 率高于医 学生,通过问卷 调查和访 谈,我们发现,近些年来,大学生在 校阶段考 取驾照的人数逐渐 增多,驾照考试 增加了外 伤处置及 交通事故的应急处 理等内容,也使得大 学生对此 类急救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

3.2获取急救信息渠道的比较

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极其匮乏。学校教育是医学生急救知识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这表明医学院校由于专业特点,更注重向学生传递、讲授有关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而非医学院校由于专业及师资的限制则缺少对此方面有针对性的教育。网络、报刊书籍等媒体资料也是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5],但医学生从此类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低于非医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接触外界媒体的时间和机会相对比较有限。两类学生从专业医护人员处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比例均很低,这也说明,专业的医护人员作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播者,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3对急救知识技能关注程度和态度的比较

医学生对于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关注程度高于非医学生,这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有关。对于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非医学生的赞成态度高于医学生的原因是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愿望更加迫切,有86.1%的非医学生认为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十分必要,希望掌握,而觉得学习没用,不愿学习的学生仅占0.4%,与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急救知识的相对缺乏,也体现出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缺失。在问及大学生最喜欢的急救教育方式时,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均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成本低,且效果好, 是普及急救知识的最佳、最根本途径[6]。据文献报道, 选修课在众多培训途径中最受大学生青睐[7]。学校可考虑以选修课、体育课、军训相结合的方式[8],推广急救知识,校方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联合当地社区医院、急救中心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或系列培训讲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和提高全面素质。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关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及差异,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吉林市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医学生比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更为准确,但两类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仍不容乐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从医护人员处获取急救知识,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所占的比重均比较低。医学生对于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关注度更大,二者对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都表现积极,并认为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结论: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急救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上一篇:环境EKC曲线下一篇:招标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