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体育价值观

2024-07-03

当代体育价值观(精选11篇)

当代体育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我国体育,当代,价值观,基本内涵

前言

体育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一直都伴随着的健康文化活动,它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还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增加国家社会化的凝聚力。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构建一个全面的当代价值观理念的原因, 给我国当代体育发展构建一个全新的基础框架,为高速经济发展的中国提出正确的体育竞争理念,并保持全新的体育观点,让体育发展跟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更新,是体育价值观的根本任务。

1、体育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1.1、当代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根据体育思想的综合所形成的具有系统的思想体系,可以描述为人们最基本的体育思想观或者是基本理解。 著名学者李华曾说过,体育价值是人们通过长期体育锻炼而总结出来的价值体验,是人们对具体体育运动判断的基本参考和指导原则。 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体育社会化的结果,它的内涵是体育运动的根本体现,体育价值观包含了体育的经济价值观、体育健康价值观、体育精神价值观以及体育健康价值观。体育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它静态作用于人和社会的体育价值思维,保证了个人和社会通过体育价值观的作用, 呈现出体育目的性价值的重要意义;它同时动态作用于个人和社会,使个人和社会对体育价值的更新有了新的领悟。 特别是在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当代体育的价值观有了全面的发展, 它正确引导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体育健康水平保证了个人和社会的应有的活力, 丰富多彩地作用于当代社会文化,满足了全社会成员的锻炼要求。

1.2、体育价值观基本分析

体育价值观和其他价值观一样,都是一种思想形态,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基本看法和思想分析。因此,在当代体育价值观中,个体是价值观的发展核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仅仅结合,才能正确地、全面地发展体育价值观,使它更好地作用于人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体育价值观包括锻炼目的为主要实现方向和锻炼方式为主要目的的价值观,只有牢牢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从微观角度分析,体育价值观是社会文化发展地基本内容之一,尽管体育活动给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是为了增加人类基本身体素质为目的,培养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加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而产生的凝聚力,保证体育运动服务于当代人民。

2、体育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2.1、体育价值观以人为本

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体育价值观的作用群体便是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以人为本是体育发展的革新阶段,它体现了当代文化以人为单位的基本特点,展示了新时期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2.2、体育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而形成的,因此它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翻新和变化,是一种存在较长时间的思想理念,它一直是支配社会体育发展的根本。

2.3、体育价值观作用明确

体育活动是一项具体的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但是体育价值观的作用非常明确,它是人们体育价值取向的来源,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在体育运动中发展自己,具有明确的意义。

3、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发展趋势

体育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当代体育发展迅猛,分别有以下发展趋势:

(1)“生物体育观”开始向 “人文体育观”变化。 在中国体育价值观中,人们形成了“生物价值观”,即以运动训练技能和锻炼身体机能为主要目的价值观,在我国历史当中占有大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俨然成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体育价值观开始转向“人文体育观”,使体育与文明结合。

(2)体育经济价值观的发展。 我国当代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影响,不仅使体育运动用于自身锻炼,还给市场经济带来运用价值。 尽管这是经济市场作用才形成的,但是也成为我国体育价值观的一个趋势。

4、结语

当代社会价值观论文 第2篇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中心任务,同时也为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关系;路径

前 言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思想文化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它既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民大众树立了道德行为观念取舍的标尺,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在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不能动摇的,这就抓住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握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汶川地震抗灾中展现出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地震发生到今天,短短的十几天,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不但经受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地震灾害的考验,也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价值观依然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一选择的正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也将得到全面的证实和世界的公认。价值观决定国家行为、民族行为和每个人的行为。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在面临重大选择、做出重大决策、采取重大行动时,起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的价值观。这次抗灾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集中展现,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三、举全国之力,举全社会之力抗灾抢险。

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五、对国家、民族的深度认同,风雨同舟,甘苦共尝,大灾之中见大爱。当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相关精神朴素的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形成全党全民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精神支柱,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思想文化的本质,决定社会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明确提出“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地触及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内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领域树立起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展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突出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全面把握这一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既源于,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髓部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共同理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供精神动力。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江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既然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如此重要,就需要对共同的思想基础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把握[page].为什么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而在今天产生了对共同思想基础做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的需要原因就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有些时候,根本的原则的东西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我国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我们要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领能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有力思想武器,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兴业奉献、管天为民”气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四川汶川发生的“5.12”强地震中体现的抗震大爱奉献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星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则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将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的精神品质加以锤炼、提升、弘扬使其成为时代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水平。

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今日中国,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从上至下由党和政府倡导和创建的过程,又是一个由社会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培养忠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亿万民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共同理想和荣辱观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活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用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逐步形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凝结成果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效果,实现互动双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的首要问题。科学的信仰是以科学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学。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当然,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曲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曲折之后必有大的发展。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这一规律性,我们的信仰就会更加坚定。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于树立和谐社会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要求。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和谐社会理想是我们的共同社会理想。古人讲“上下同意者胜”。共同的社会理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的社会是以社会的必然和个人的自由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最终是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和谐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价值目标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同我们的远大理想是一致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凝聚人心、鼓舞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四)要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深人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同时要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任务,有许多东西还不熟悉,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深人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要通过加强宣传和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人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融人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融人到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

(五)党员要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率。作为党员要立足岗位,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千百万共产党人在本职岗位上所做的具体工作和不懈努力。因此,每个党员都应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履职尽责,在普通的行业争先创优,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精神,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严峻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永远是人民的公仆,要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带头崇尚文明新风,坚持身体力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

(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力行业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体到气象行业就必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气象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断总结气象人一代又一代在长期实践中体现的“兴业奉献、管天为民”湖北气象精神及优良传统在继承中发扬,在发展中升华。使雷霆电闪铸就的气象精神,阴晴冷暖磨砺的风雨人生职业情感以它独特的精神魅力吸引、感染着我们气象人的后来者,使她们感到献身气象事业青春无悔![page]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逐步形成,坚定献身气象事业、兴业奉献的必胜信念,为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结 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把创建我国精神文明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笔者认为这一过程中要做到:1.把握重点,明确精神文明创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要任务。2.体现特色,发挥精神文明创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工作优势。3.创新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宣传和实践。4.重视道德实践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感知、感动、感悟。5.结合要紧,搞好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与体现行业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成的有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先进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能够为群众所接受、所认同,广大群众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参与中,才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真正的感知和体悟,从而使理念真正转化为准则,转化为信念,转化为自觉行为。6.是重视重大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促进作用。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是我们的一条成功经验,这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比如在我们的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我们同胞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世界震动,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只有将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付诸实践才可能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谐社会才有了思想道德基础。

《大学》中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修炼的。“德性为上”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倘若中华儿女们都能在道德伦理上自觉地修身养性,从我做起,落实“八荣人耻”,“和谐社会”便有了奔头。

参考文献:

当代体育文学价值观念定位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当代体育文学 价值观念定位 道德评判 人文精神

体育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影射着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点滴,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时代风貌,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我国当代体育文学正是以此为引领,以道德价值评判、人文精神等价值观念为基准点,延伸了体育文学的自由创作空间,取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体育文学以多方面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记录历史发展进程,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文化以及思想层面的多元化解读,由此形成了体育文学独特的风格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道德评判价值体系的构建

体育文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革命发展需要,在文革期间它受到了极度扭曲,无法真实反映时代风貌,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彻底打破束缚恢复了自由。体育文学道德价值评判体系的重构也是在文革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当时我们不仅缺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力作,而且也缺少从运动员灵魂出发,展现他们精神世界的作品。韩国申向星在其著作《论体育文学》一书中,以韩国体育文学的现状为出发点,阐述了韩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和创作实际,并以日本体育文学为对照提出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建议。该书的问世使得我国学者深刻认识到我们在此领域的不足之处,产生了一大批实力派体育文学作家,包括刘心武、李修玲以及赵瑜等,他们都是卓有建树的体育文学作家。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反映体育风云和反思文革体育的文学潮流,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关注焦点,将重心转向了客观审视和深度思考,体育文学的价值诉求发生了变迁,但这种价值诉求的演变不够深刻和彻底,大部分都是在对主体的张扬和批判过程中实现社会道德的评判,这种道德评判依然停留在较浅层面,缺乏深度的理性思考和分析。

事实上,此时的体育仅仅是彰显主题的一种手段,完全可以用别的社会活动来取代,并没有赋予体育太多的内涵,比如楚尘的《体育课》中对抢球的描写只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而已,在小说结尾作者十分明确的指出,体育课只是属于特定时代里的一件偶然事件,它的价值就在于引发了一系列其他事件,它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这种类型的文学只不过是对文革历史的反思文学。由此可见,体育文学发展初期其实同其他文学类型一样,具有依附性,但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完善,直至今日,体育文学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如何重构当代体育文学的价值评判体系才是研究体育文学的要义所在。

二、人性的回归

“文革”时期,有关人性的看法和理念依然比较薄弱,只有少数涉及爱国主义和革命牺牲精神的文学题材。而这些触及人性的作品又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烙印,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思想的传播工具。而其他有关人性的辉煌和其他的优秀思想几乎都被人为抹杀了。在文革十年期间,个人崇拜现象和阶级斗争不断涌现,这些思想严重搅扰了人们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点,大部分无产阶级,普通民众和部分知识分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残害。像《正气歌》、《线》以及《又为斯民哭健儿》这类的体育文学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这类体育文学不仅真实再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而且揭露了亲情淡薄、友情荒漠等客观现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希望构建一个自由美好的人性社会。

有关人性的呼唤和思考在当代体育文学中还大量体现在对自由、民主、和平以及博爱等真善美的追求上,还有大量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希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现代化建设环境下开辟体育文学的自由发展空间,此时的体育文学被更多地赋予了崇高、人权、自由、博爱等人性主题色彩,而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等思想主题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人们对自由、和平、公平的体育文化氛围的追求日益强烈。

客观来讲,对体育内涵和体育精神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人文精神的重塑,势必会导致不必要的文学断层。体育活动属于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高尚、健康以及文明等显著的文化特点。随着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大多数作家将体育文学视为情感发泄的工具,并着手开始创造有关以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借此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比如,众所周知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家黄宗英,他就时常在作品中描写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斗争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他能够敏锐地抓住时代前进方向。此外,他们的作品中也包含了个人生活的困惑和苦恼,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根本,这些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并受到了读者广泛的认可和喜欢。这些作品所流露出的思想也充满了感染力,代表了一种时代思潮的发展趋势。此时的人性复苏和回归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由此也奠定了当代体育文学人性回归的价值定位。

三、人文主义精神的树立

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代体育文学人文精神的诉求和构建发源于作品《包身工》,在抗战历史时期,除了大量反映战争事件和战争人物的作品外,同时还涌现了许多以难民生活和伤病命运为题材的体育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真实再现难民们的艰苦生活以及指责侵略者罪行的基础上,赞扬为难民们服务的青年们自我牺牲精神,在人文主义精神的彰显上又进了一步。人文精神在当代体育文学中的外化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和理解,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体育文学对人性揭示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内容和环节,这不仅打破了传统体育文学在此方面缺失的局面,同时还促进了社会先进理念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近二十年来,社会文化元素日益多元化,而其随意性和混乱性也日益明显。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大肆渗透,使得原有的人文关怀日益淡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悄然地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金钱、地位、权利等低级趣味作为人生追求,人文精神日益枯萎,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体育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金钱地位权利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体育文学开始逃避现实,主动迎合大众低级审美趣味,形成了当代体育文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难题。刘再复在其《文学人文主义本质的恢复和深化》曾强力呼吁:“在当下的人文主义大潮影响下,同小说一样同时构成这一思潮内容的,是突飞猛进的体育文学,由于我国现实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本身是十分复杂、动人心魄的,用不着进行虚构,作家们把这些现实的素材加以筛选、升华和审美,便十分动人。同时把人视为现实的人、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完人、超能人。”

自古以来,但凡那些经典之作都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表露,以人为指向,以人生为文学。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文学要展现人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中得以合乎人性的发展。因此,文学应该坚定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真实揭露现实黑暗面,成为人们的精神导引者,为重塑理性人生而上下求索,为当代沉溺于消费主义中的读者们打上一剂精神清新剂,让他们的灵魂在物欲横流的当代重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对于违背体育精神的体育行径,对于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虚假行为进行指责和反思,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赞扬和讴歌作为公平正义之旗的奥林匹克精神。根据有关学者的定义,我们能够断定此类体育文学虽然在内容上并不侧重于体育场面的描写,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是立足体育精神的体育文学中的佼佼者,但这样纯粹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不免令人感到惋惜。著名体育研究学者申向星曾将我国传统武侠小说作为典型例子提出来,这不免会令人产生疑惑,就算不去深究武侠小说中极尽想象的武功路数描写是否应该归属于体育活动,能够由传统的侠义文化演绎出所谓的体育精神就已经令人困惑了,更不必说那些理想主义化的创作意图,不仅会让读者望而却步,而且不利于实际研究,因此,当代体育文学要站在人道主义高度,重树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

总之,在浩淼如海的体育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时代风采、现实力量和思辨锋芒,从中审视历史的发展。在新世纪,虽然体育文学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市场化发展趋势,但仍要保持其应有的文学品格和价值定位,坚持符合时代发展和读者审美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兰薇 基于起源论与本体论的体育与人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5

[2]郑敏 老年人锻炼依恋的特点与其锻炼坚持性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

[3]刘昕 胡月英 张荣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文化的历史变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

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第4篇

一、对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认识

价值观表示的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团队对某种事物的观点和独特的看法, 这里面包含着美与丑、是与否、重要与次要等的价值判断。我们经常判断一中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通常会用这中价值观是否满足对个人的尊重或是对社会责任的尊重两个方面。由此来看, 价值观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个类型就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 一个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 体育价值观的理解就是我们对体育这种行为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价值观里包含人们对体育事业美与丑、是与否、重要与次要等的价值判断。它是人们在长期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的总结, 表达了人们对体育发展的理想和期望。这一过程也经历了由狭隘到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

二、创新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一) 体育教育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要不断与时俱进, 不断改变体育价值观念, 保持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这也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指向标。体育价值观改变总是以时代价值观的转变为基础。因此, 体育价值观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改变, 实现价值观的创新。新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也是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 在此社会大背景下, 体育教育不应只是适应社会, 为社会服务, 而是应该站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 不断引领社会发展, 不断更新体育价值观念, 更加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于学术功能的结合, 深入强调体育对真善美的探索, 深入强调体育事业对传承时代文明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二) 要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体育观的改变

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引导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难以达到体育观的成效。教育的管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通过观念的引领, 营造价值观的形成氛围, 将研究与学习结合的过程。新时代的背景下, 教育管理的创新也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江泽民曾经指出:“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可见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意义。体育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人才的发展以来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体育教育观念, 因此, 我国要重视体育教育事业的教育管理, 要采取积极的方式, 将体育事业向着素质化、终身化、国际化、个性化价值观的方向进行引导和管理。要积极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保持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发展沿着健康可持续进步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实现途径

要引导一种合理的体育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文章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现路径, 引导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的实现靠的个人在不断的实践中按照自己设定的发展目标不断发展, 通过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努力的实际, 最终达到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于体育价值观的实现也一样,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一种科学合理实现途径, 向着体育事业健康良好的发展方向迈进, 最终实现体育事业目标的过程。

二是树立鲜明的体育价值意识,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平等和自由氛围。体育价值观的实现要以社会的客观需要为根据, 要对体育事业进行重新认识, 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创造, 使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实现过程中, 要着力培养体育事业对个人价值引导, 只有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平等和自由氛围, 形成鲜明的体育价值观意识, 才能完成体育事业对社会和对个人的价值体现。

三是要建立正确、科学、健康的体育价值取向。要将体育事业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 主动适应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注重对人们知识技能的提高的同时, 要不断培养人们的价值尺度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要培养人们对人类未来最高尚的追求, 通过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 科学的健康的体育价值观的将是引导新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先导, 也是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 高品质优秀体育人才的基础。当前, 体育价值观的发展要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改变, 实现体育价值观的创新。

摘要: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要不断与时俱进, 不断改变体育价值观念, 保持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这也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指向标。体育价值观改变总是以时代价值观的转变为基础。因此, 体育价值观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改变, 实现价值观的创新。

关键词:当代体育,价值观,改变

参考文献

[1]陈琦, 杨文轩, 刘海元, 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26 (8) :3-9.

[2]宋亨国.论主导体育价值观的地位、功能及确立原则[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9) :19-22.

[3]苗治文, 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5) :22-24.

[4]曹春宇, 周爱光.从人文主义视野审视体育价值观的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10) :17-19.

[5]倪欣.浅析体育价值观与学校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 (1) :15-16.

[6]谭兆风, 伍天慧.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回归与守望--近1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述略[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6) :64-65, 72

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第5篇

关键词:价值;核心价值观;忠诚

胡锦涛明确指出: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胡锦涛这一重要论述,从制度原则、信仰追求、行为取向三者的统一上,明确了我军官兵最高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阐明了忠诚于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为当代革命军人书写对党的忠诚、走好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理解忠诚于党是革命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

忠诚于党,作为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必然要求,决定着革命军人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是我军官兵最高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1忠诚于党,是我军发展历程的经验结晶

长城巍峨,凭借军魂维系;柱石坚固,有赖军魂铸就。我军的历史,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我军的胜利,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取得的胜利;我军的辉煌,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铸就的辉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依、性质之核心、传统之根本。

在我军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取得伟大辉煌成就,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分析和反思我军的战斗历程,直面强敌而不退却,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一名革命战士无论面临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都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落实党的指示,以实际行动实践对党的无限忠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在糖衣炮弹的袭击面前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前“我自巍然不动”,在历次大裁军、精简整编和各种政治斗争考验面前立场坚定、步调一致,在制乱平暴、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和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切,也都是来源于军队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历史事实证明,忠诚于党的观念已经融入军队的血脉,成为广大官兵的精神支柱。人民军队忠诚于党是我军总结80多年建军治军经验的基本结论,是我军政治优势。

2忠诚于党,是由我军建军根本原则决定的

我军从一诞生,就天然地和党联系在一起。1927年南昌起义时,党就在起义军中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明确提出“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同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深刻阐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重要性,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措施,标志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和制度的形成。古田会议之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32年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支部工作的一封信》、《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问题训令》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的概念。之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成为我军建设发展的根本原则。

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这支军队就有了凝聚不散的魂魄和明确的政治方向,虽然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依然艰苦,敌人依然强大,但是我们总能找到克敌致胜的办法、总能积聚起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从无到有、人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坚持和发扬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优良传统,使军队全面建设得到大力发展,遂行任务的能力大幅增强,人民军队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捍卫社会主义的钢铁长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3忠诚于党,是对革命军人的最高政治要求

忠诚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忠诚可以提升思想境界,激发内在动力,规范行为方式,保持正确方向。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时代条件变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竭力对我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大肆宣扬所谓“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谬论,企图挑拨和分裂军队同党的关系,使我军摆脱党的领导,改变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社会环境变了,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官兵的理想信念带来巨大冲击;担负任务变了,从为人民打江山变为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人们容易割裂党的军队与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的一致性,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面临着新的考验;人员成分变了,官兵新老交替、更新换代,年轻同志缺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锻炼,对党的领导与保持我军性质宗旨的关系没有老同志体会得那样深刻。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军能不能继续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如何建设这支军队的问题,是我军生死攸关的大问题。由此可见,只有忠诚于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证我军不管时代条件和环境任务如何发展变化,军队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工具这一性质始终不变,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任务为任务的原则始终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始终不变。“党指挥枪”的优良传统始终不变。

二、全面把握忠诚于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忠诚于党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我们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自觉把忠诚于党作为精神支撑。

1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我军忠诚于党。首先就是要恪守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离开这一条,革命军人忠诚于党就无从谈起。

必须严格执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各项制度。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靠严格的制度来保证。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坚持行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设立党的委员会、政治委员、政治机关;支部建在连上。实践证明,这些根本制度,对于保证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保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告诉我们两个基本事实:无论形势怎样复杂险恶,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被敌人拉过去;无论野心家、阴谋家多么狡猾,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利用军队实现个人阴谋。这是党对军队绝

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的胜利。

2忠诚于党,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革命军人对党忠诚,必须高举党的旗帜,用党的旗帜引领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当代革命军人来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信仰者、拥护者和捍卫者。要接受党的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真正学深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要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做到“一生交给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要出色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纵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用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党旗军旗增添新的光彩。

3忠诚于党,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革命军人忠诚于党,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自觉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自觉为之奋斗终身;就是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4忠诚于党,就是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

当代革命军人忠诚于党,说到底就是在行动上坚决听党指挥。这是忠诚于党最实际的体现,也是忠诚于党最直接的检验尺度。

听党指挥,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一条重要的组织原则。无论在平时还是紧要关头,全军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一定要完全地无条件地服从,绝不能讲价钱,打折扣,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必须态度很鲜明,执行很坚决;无论环境多么复杂,条件多么艰苦,只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就要雷厉风行,指向哪里打到哪里,坚决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出现什么风浪,都决不动摇对党的信心,不听信政治谣言,不传播小道消息,坚决同一切损害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言论和行动作斗争。

听党指挥,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这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具体地说,就是每个党员要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报实情、说实话,不做集体违纪违规的决策,坚决维护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带头遵守政治纪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基层官兵要自觉用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言行,不信谣不传谣、不参加条令条例规定之外的团体组织,不参加串联、签名、上访等群体陸活动。

三、自觉践行忠诚于党的核心价值观

“忠诚于党”既是革命军人永恒不变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性要求,全体官兵必须在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的具体岗位和生动实践中,强化信仰,砥砺意志,自觉践行。

1强化理论学习,使对党忠诚在思想信念上获得升华

一位哲人说过,理论是火,点燃引路的灯;理论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思想理论素质是所有素质的灵魂和基础。当前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人生道路面,临激烈的竞争,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好科学理论。才能懂得事物演进规律,把握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中央和胡主席的信赖。只有党的思想、理论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我们对党的认识才会进一步的深入;才会更多地去理解党的方针,响应党的号召;党决策的正确性才会更多更充分地得到理解;党的先进性才会得到更加全面的认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才会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我们对党的忠诚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

的确如此,为打仗而生的军队需要理论指导,冲锋陷阵的军人需要理论思维。理论上清醒才有行动上的坚定。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把军魂意识建立在理陸和自觉的基础上;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始终保持对党的信念;才能在面临重大的是非决断时头脑清醒、立场坚定、铁心跟党走。

2注重日常言行,使对党忠诚在自身形象上获得维护

忠诚于党,必须处处维护党的形象。作为革命军人,我们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排除和荡涤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通过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自觉地接受党的教育。要树立“党光荣我光荣,我为党旗添光彩”的思想。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通过自己的言行,增强党的影响力。, 忠诚于党,必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作为革命军人,我们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工作、学习情况,求得组织的培养和帮助,使自己更快的成才进步;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克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发挥模范作用;要对党组织襟怀坦白。忠诚老实,向组织反映情况,必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决不能欺骗组织。

忠诚于党,必须积极为党争光。作为革命军人,就是要紧密地团结党组织周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注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先人后己、克己奉公的精神对待工作和生活,做到对工作不分贵贱,不讨价还价、不弄虚作假、不应付了事,努力做到从高从严要求,完成党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

3立足本职岗位,使对党忠诚从具体实践中获得保证

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要靠完成任务的具体实践来体现、衡量和检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担负着“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这是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履行基本职能的时代要求。人民军队忠诚于党,从根本上体现为能不能有效履行好这一历史使命;革命军人忠诚于党,从根本上体现为是否具备履行使命的能力素质,能否完成好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广大官兵必须进一步认清职责使命,把忠诚于党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提高素质、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努力完成所担负的各项任务。坚决服从党的号召,党让我们冲锋陷阵,就万死不辞,指向哪里就打倒哪里,党让我们抢险救灾,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党让我们戍边守岛,就百倍警惕地站好岗放好哨,做对党忠诚、让党放心的好战士,用实际行动书写我们的忠诚。当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绝对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完成好任务,履行好使命,向党献上我们革命军人最崇高、最诚挚的忠诚。

当代体育价值观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庆体育内涵价值

我国节庆体育活动是不仅民族传统节日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传统文化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传统节日是节庆体育的有效载体, 促进了节庆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节庆体育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哲学和情感。研究节庆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传统节庆体育的类型

2、我国传统节庆体育的文化内涵

2.1、农事的印迹

为了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我国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产生的重要依据。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都与节气相关。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清明节的娱乐活动比较多, 有斗鸡、荡秋千、拔河、放风筝、采百草等等。唐代大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充分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走出户外, 荡秋千、踢球的情景。

2.2、宗教信仰和祭祀祈福

在原始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由于人们科学知识缺乏, 加之当时生产力低下, 自然灾害频发, 人类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力量感到无助和困惑, 对死亡感到不安和恐惧, 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产生了膜拜, 于是人类创造了伟大的神并希望神赐予力量。这种信仰和宗教的物化形式就是祭祀活动和仪式, 后来祭祀仪式演变成原始的节庆体育。如元宵节的由来, 虽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然而盛行于唐代, 从《太平御览》中记载元宵节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灯祭道教太乙神, 宗教礼法演变而来的节日, 他是道教和佛教相结合的产物。正式命名并诏令张灯庆贺的是汉文帝, 从此时代沿袭至今。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 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和扩展的。汉代仅一天, 到唐代已为三天, 宋代则为五天, 明代则长达十天, 与春节相接, 夜间燃灯, 场面壮观。特别是多彩的灯火把节庆娱乐活动推向高潮。到了清代, 节庆娱乐活动又增加了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等体育内容, 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清明节为了祭祖, 很到地方还举行戏水、打马球、插柳、放风筝、蹴鞠、步打、打秋千、划船、骑马、射箭、角力等的体育活动。史载, 春节最早源于原始神农时代的“腊祭”。同样,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古人通过体育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的敬仰, 来取悦于神灵, 保佑平安, 五谷丰登。原始的祭祀活动, 演变为节庆活动固定下来, 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3、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

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有纪念历史事件的而且有缅怀历史人物的, 这些节日一般有准确的日期。例如:为了纪念介子椎, 晋文公设立了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古人经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 久而久之, 清明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椎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端午节是古人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这一点以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举行的节庆体育活动有赛龙舟、打马球、射箭、斗百草、沐兰汤、马戏、抢鸭等。总之, 为了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们经常通过在节日里举行体育活动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

2.4、喜迎传统佳节

最典型的是春节、开斋节、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等等。春节期间, 全国各地举行了舞狮子、闹社火、耍龙灯、演社火、投壶、高跷、百戏、六博、踢球、骑竹马等。壮族在春节有打陀螺、跳舞、赛球、跳锅庄等体育活动。开斋节期间许多民族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套马、刁羊等体育活动。傣族泼水节是傣历新年, 万人看龙舟比赛是节日的最大特色。藏历年期间也要举行声势浩大的赛马、射箭、球类等体育活动。

2.5、社交型聚会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始于西汉,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 重阳节登高不仅是传统习俗, 而且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另外, 重阳节也有朋友聚会的节日, 如陕北的重阳节, 人们会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 爬上山头, 点上灯火, 谈天说地, 待第二日鸡叫才回家。

3、我国传统节庆体育的当代价值

3.1、传承和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庆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集中展现。今天的传统节庆体育都源自于古老的迎神会祭祀仪式, 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古老的仪式保存完好, 影响着每一个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 则退化为民间民俗活动。例如:端午龙舟、安塞腰鼓, 上元花灯。我国传统节庆体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认真传承、保护和发掘。节庆体育一般都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 历经千年不断变迁和发展, 它蕴含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展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表达了人们对智慧、伦理道德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节庆体育的开展, 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节庆体育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载体, 为民俗活动提供了发展平台, 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2、促进新农村体育发展的价值

节庆体育是传统的、民俗的、原生态的体育。节庆体育往往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农村村民的观念、信仰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节庆体育活动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节气和自然资源特点而产生。因此, 节庆体育项目可以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不仅对比赛场地和设施要求不高, 而且所需经费也较少, 这一点符合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特点, 更有利于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千百年来, 在中华传统节日期间, 集体共庆和共欢成为一种共识, 因此, 节庆体育在共庆和共欢的过程中进行, 节庆体育中的体育项目如:放风筝、扭秧歌等是农民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 已经成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节庆体育作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参与提供了一个平台。体育部门可以借此机会一方面向农民宣传和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健身的基本方法, 引导他们树立起健康的、科学的健身意识;另一方面, 可以向农民推广现代体育健身项目, 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

3.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

节庆体育的表象是文化, 本质则是经济效益。目前, 节庆体育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如潍坊国际风筝节、达州的登高节等, 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经济。体育搭台, 经贸唱戏”这是近年来, 各地政府利用体育文化、节庆体育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经验。节庆体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从微观方面, 节庆体育促进了群众集聚, 推进了地方城市化进程, 提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机遇。第二, 从中观方面, 节庆体育带动了服务业, 尤其是旅游、商贸、会展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 从宏观方面, 节庆体育促进了举办地的消费与投资, 扩大了本地就业, 驱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3.4、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

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不仅包含着形式多样的礼仪而且内容丰富。这些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的和谐, 也包括了人与与社会的和谐。我国传统节庆体育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为当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节庆体育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社会和谐。

(1) 促进参与者的身心和谐。

节庆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体育文化, 节庆体育项目都就有地方特色并且广受人民群众喜欢, 所以, 参加的人员多, 男女老幼都参与其中, 大家在和谐的气氛中竞技, 不仅促进了身体健康而且由于释放了平时的压力也促进了心理健康, 总之, 节庆体育促进了参与者的身心和谐。

(2) 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节庆体育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交流的生活方式。节庆体育主要追求比赛的过程。娱乐性和健身性是节庆体育的主要特征。节庆体育活动期间, 各族之人必须抛开族间或族内的各种恩怨, 群聚一堂来祭天庆祝丰收, 这样必然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另外, 传统节庆体育的很多项目是以集体参加为主。如中国春节和端午节举行的节庆体育项目:拔河、舞龙舞狮、赛龙舟、赛等, 都集体项目;再如:云南彝族火把节举行的骑马、千射箭、打秋, 也是以集体项目出现。由此可见, 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因此, 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调节了人际关系, 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3) 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节庆体育强调崇拜前辈先圣、体验家庭亲情、追求真善美, 从而培养了对集体、社会的信任感, 使个人融入到社会之中。例如:在元宵灯会中, 我们体味到浓浓的乡情, 在端午竞渡中, 我们殷切怀念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在重阳登高中, 我们领略了秋高气爽的豪迈之情。这样就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4) 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节庆体育由于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所以节庆体育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分布的, 体现了人与自然气候的和谐;另外, 传统节庆体育项目一般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也不需要大型场馆, 更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这种传统的、纯绿色的、原生态的体育盛会, 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而且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于兆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及其文化内涵[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9) .

[3]张秋君.论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机遇[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8) .

当代体育价值观 第7篇

陕北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红色革命圣地,典型的丘陵地貌和黄土风情孕育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随着陕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相对独立的发展格局已不复存在,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原始氛围”被打破。面对陕北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从现状、当代价值以及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对陕北传统体育加以思考,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延安13个县/市和榆林12个县/市的居民,及流传于这一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查阅陕北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史料记载,并设计问卷进行现状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相关数据,为研究的后续工作做铺垫。

2 陕北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次大变革,物质资料不断丰富,各文化形态交融共处。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剧变中,传统体育经历着震荡与曲折。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流传于陕北民间的传统体育有70多种[1],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当今依然流传于民间的仅剩打腰鼓、扭秧歌等几种形式。相反,诸如街舞、肚皮舞、瑜伽、极限运动等现代休闲方式,从活动形式、健身功能、视听感受等方面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占据了人们业余生活的全部。人们对传统体育的价值认同被冲蚀、被淡化,其“本源优势”已不再明显。调查中发现,陕北传统体育参与者中55岁以上占到59.75%;而18~35岁和36~55岁之间的人员数量仅为14.74%和25.51%,二者之和也不及55岁以上的群体数量。群体数量与年龄特征呈从小到大递增趋势,传统体育的群体构成趋于老龄化。传统体育参与者的群体构成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多数居民(83.7%)主要以自发的组织形式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因此,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陕北传统体育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发展危机。

3 陕北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

21世纪的今天,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低碳几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认为,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体育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是低碳减耗背景下的理想产业,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全球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为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年增加值达2200多亿美元,欧盟为4025亿欧元,占各自GDP的比重分别为2.34%和3%-4%。在体育产业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是体育产业后发国,不少省份的体育产业增长率达到了10%-15%,有的甚至达到20%-30%,比GDP增长率高一倍[2]。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对区域经济及人文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剧,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文化多元与文化保护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3]。陕北传统体育作为典型的黄土地文化的代表,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新时期,重塑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

4 陕北传统体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4.1 加强传统体育在地方社会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10月,《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意见稿)》,把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等作为计划目标,各地方政府在落实《纲要》时,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人民体质健康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纲要》从大的方针上指明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传统体育的地方优势,将保护传统体育与“健身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更是精神生活上的新风貌、新气象。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体育在农村固有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群众基础较为广泛,开展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把推行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地方社会规划,意义重大。

4.2 积极搭建平台,营造传统体育活动氛围

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应当积极营造传统体育活动氛围,归还“传统”一方天地,注重活动平台的搭建。陕北传统体育历来与传统节日有着不解之缘,节庆活动少不了传统体育的表演。地方政府应重视节庆活动的组织工作,大力宣传,积极引导,潜移默化中营造出传统文化活动的氛围。鼓励各级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规范各区县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实施,不定期地对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察,鼓励企业单位主办或承办传统体育比赛。

4.3 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和社区的积极作用

陕北传统体育活动以民间自发组织居多,现代社会背景下,他们对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应重视这种群体力量,尽量保证他们能够拥有一些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适当给予他们经费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广泛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动力源。

4.4 进一步完善学校传统体育的教育机制

把传统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是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必然。2007年8月,陕北安塞县委出台了一条保护安塞地方文化的决定,从同年9月开始,要求安塞县所有中小学“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同时,延安大学自体育系成立以来,就把腰鼓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组建学生腰鼓协会[4]。这无疑对陕北传统体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当前实施情况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需要尽快统一教学内容、形成统一的教材、增加教学时数、统一考评标准,使传统体育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力争在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开设陕北传统体育专业,鼓励研发,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体育事业的有机结合。

4.5 以价值工程学说为理论依据,走节约型传统体育产业规划之路

传统体育产业化不等于完全“低碳化”,低碳的一个根本还在于节约。因此,传统体育产业开发节约也非常关键。2006年首届价值工程与中国体育产业高层论坛,有专家认为,在国家大力提倡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价值工程学说可以为今后的节约型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何谓价值工程学说之核心?国际价值工程学会副主席唐纳德·汉南指出,价值工程学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创新,追求“最值”,而非一味地削减成本。何见其效益?北京价值工程学会会长邱菀华教授说,美国法律规定,凡是联邦政府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都要通过价值工程评估,此举为美国纳税人节省了数以亿计美元的损失。目前,除了美国之外,许多欧洲国家,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地区都有政府重要投资必须通过价值工程评估才能拨款的相关立法[5]。因此,传统体育实现产业化,科学化,运用价值工程学说为理论依据,是其恒久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体育史编写组.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陕西:陕西人民体育出版社.

[2]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J].体育科研,2006,27(3):1-5.

[3]新华社.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4]杜春斌.陕北腰鼓进课堂[J].体育学刊,2007,14(9):28-30.

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第8篇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即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体现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当代农民价值观现状实证分析 第9篇

一、当代农民的价值观表现

1、农民在文化选择上呈现明显的现代性。随着现代性和城镇化对农村影响的加深, 农民在文化选择上尊重传统文化活动及其形式, 但更偏爱较为现代的文化活动类型。对于农村存在的一些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 69.9%的人表示这些活动应发扬光大, 4.8%的人表示这些活动已经过时了, 23.7%的人表示不关心这些事情。对于存在于农村的一些秉承传统的艺人及其精湛技艺, 农民们的态度是, 75%的人表示农村民间艺人的传统手艺应发扬光大, 3.8%的人表示这些手艺已经过时了, 20.8%的人表示不关心这些。

尽管绝大多数农民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弘扬, 但在回答他们最喜欢的文化活动类型时, 只有6.1%的人选择了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活动。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类型排前列的是电影放映 (占23.4%) , 歌舞演出 (占22.4%) (图1) 。当询问农民村里文化活动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时, 认为应更新设备的人数较多占24%, 其次是表示最需要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人数占21.5%, 认为需要多开展传统活动的人仅占11.9%。可见, 农民不仅在内容上倾向于现代性特征明显的文化类型, 在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更好的文化设备有期待。调查中也发现, 确有一部分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如18%的人表示没有喜欢的文化活动类型, 11.5%的人表示村里的文化活动无需改进, 因为根本无人参加。

2、农民在义利观上表现为“义利并重”。农民较之过去在义利观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义务性劳动这一过去在村庄共同体中常见的集体活动, 目前在农村已经较难调动。在问到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 是否愿意义务兴修村内基础设施, 表示非常愿意参加的人数居多, 占比为46%, 但没有超过半数;8.3%的人表示看别人参加了才参加, 15.4%的人表示给一定报酬才参加, 23.1%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 6.4%的人表示不参加。可见, 当今农民在义利观念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对于社会公益和见义勇为的事情, 大多数农民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但在行动力上通常会选择保守的行为方式。当问到如医院病人急需血液, 您是否会无偿献血, 75.1%的人表示会献血, 12.7%的人表示对身体不好, 不献血, 3.3%的人表示不给钱就不献血, 8.8%的人表示跟自己没关系。在回答如果您看到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 您通常会如何做时, 12.2%的人表示会当场抓住小偷, 10.5%的人表示会立即告诉被偷者, 48.1%的人选择给被偷者一个暗示, 9.9%的人选择小偷走后再告诉被偷者, 19.3%的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装作没看见。由统计可以看出, 农民由传统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转变为事先会对自己的得失有所考虑。

3、较之于本体性与社会性价值观, 农民的基础性价值观表现突出。贺雪峰把农民的价值观分为本体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和基础性价值观三个层面。本体性价值观是人对超越性和终极价值的关怀, 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它处理的是个人与灵魂的关系。20世纪以来,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 很大程度上荡涤了过去农民思想上存在的鬼神观念、轮回转世等观念。当问到农民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 53.8%的人回答不相信, 29.2%的人回答半信半疑, 6.4%的人回答说不清楚, 9.6%的人回答相信。调查发现, 尽管农民对宗教、鬼神等彼岸世界的东西关注已不多, 但是为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农民在一些情况下还是会有拜神、占卦、算命等行为。 (图2) 就调查的情况来看, 农民拜神、占卜、拜祖等活动主要集中在重大事件或重要节日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上, 而非日常性活动。如农民拜祖先常在清明节和春节进行, 进庙烧香会主要在村庄庙会时进行, 占卜问卦和看风水则是在遇到重大事情 (建房、结婚、生子、升学、病痛等) 时诉诸的行为。农民已不再热衷对本体性价值观的追求, 拜神、拜祖、占卜、看风水等活动常表现为基于传统的一些仪式性行为, 或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一些实用性举动。

社会性价值是农民追求在社会中的地位, 希望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好评, “人活一张脸, 树活一张皮”是社会性价值常见的民间表达。越是在熟人社会中人越关注自己的社会性价值, 市场经济已经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农村正在由熟人社会过渡为半熟人。农村中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虽然已大不如传统社会密实, 但作为农民社会活动的主要依托, 伦理秩序网仍被每一个家户认真经营着。春节期间的拜年是农民联络社会关系的一种集中表达。在调研的村庄中, 农民亲戚关系的分布在数量上由本村、邻村向本乡、邻乡、本县、本省、外省逐次递减。拜年方式的隆重程度与距离自己居住地的远近成正比, 由较为隆重的当面拜访, 逐次向较为简单的不当面的问候过渡, 如表1所示。农民通过每年的拜年走亲戚对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常规性的确认和承认, 这是他们在农村社会中日常交往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本村的亲戚, 农民是十分注重日常走动的, 因为这是农民在本村内开展活动的一种交情储备。 (表1)

改革开放后, 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对更充足的钱财、更宽裕的经济条件、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基础性价值的追求日益强烈, 从而降低了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寻求。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发家致富”, 农民最乐意听到的话是“恭喜发财”。基础性价值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具有更强的替代性。在调查中, 当问到农民最关心新农村建设中的哪项内容, 52.6%的人选择“生活宽裕”, 18.9%的人选择“生产发展”, 10.9%的人选择村容整洁, 10.3%的人选择“乡风文明”, 5.8%的人选择“管理民主”, 可见农民最关心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询问由教练免费教健身操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时, 27.6%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当问到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村里义务兴修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时, 15.4%的人表示给一定报酬才参加, 23.1%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时间”与“空闲”对于当下大部分农民而言, 已经不是“富余品”。调查显示, 农民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 (占78.5%) , 但农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 平均为2.9小时, 且看电视时间基本集中在晚上。可见, 农民多数的时间是在务农或做工。对于农民来讲, 已经不存在农闲时间, 他们将务农之外的时间用来务工以赚取人民币。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之外的行业, 以种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所占比例为48.7%。因此, 从农民的生活安排来看, 他们偏重努力挣钱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热情不高。对于农民, 基础性价值通常会成为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可替代性选择。

二、对农民价值观引导的对策

1、“引”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调查发现, 农民对现代性的文化形式有更多期待, 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将蕴含正确、积极价值观的现代文化形式“引”到农村。在“引”文化入村过程中, 要切实考察农民的实际文化消费水平与欣赏水平。由于不同村庄发展程度不同, 一些村庄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 这些村子如果再引进简单的电影放映这种形式, 恐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发现, 该村每月23日便会在村委会多媒体放映室播放电影, 但届时到场观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原因是农民家中有线电视的电影频道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看电影的需求。农民没有更大的热情再跑到村委会去欣赏影片了。因此, “引”文化要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否则带来的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 在“引”文化的同时, 要更着重于“种”文化。农村文化的发育需要农民参与, 由“引”文化到“种”文化是文化由农村“体外”向“体内”的质的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 文化发展呈现由城市向农村辐射的新特点。农村社会有滋养优秀文化的土壤, 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已初步展现将城市文化“乡村本土化”的能力。从农村“广场舞”遍村开花, 足以看出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力, 因此在农村“种”文化要做到因时制宜, 紧跟农民的时代需求。村委会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 将农民的文化热情维护好;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及时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 并积极发挥播撒阳光和雨露的作用, 采取措施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农村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使农民所乐见、乐享的文化形式在农村扎根、滋长、壮大。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农村文化正在向现代转型, 当代农民较之于传统农民具备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 自我意识和个体观念得到了发展。但是, 农村的地域局限性和农民自身的不足仍旧存在, 农村思想文化观念、价值与信仰体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 将会阻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调查显示, 农民认为当今中国最应该倡导的观念中, 排在前三位的是勤俭节约 (占比67%) 、诚信友善 (占比44.9%) 、安定团结 (占比43.6%) , 相对而言, 农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一些政治性、社会性价值理念的认识还处于较浅的层次上。因此, 在农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农民。

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原则上, 应处理好农村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乡村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与互融;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内容上应在农民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农村与农民特点,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乡土化”与“常态化”;再次, 在引导方法上一方面要注重电视、电影、报刊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弘扬。农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观看电视节目, 要艺术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融进影视作品中, 使农民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 如通过科技宣讲、文艺竞赛等多样文化活动形式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 提升农民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J].开放时代, 2008.3.

[2]康来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总体评价[J].中州学刊, 2009.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素质;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93—02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青年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特点,思考如何进一步对他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倾向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感到困惑,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

2.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积极向上,但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道德素质缺失现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严格约束自己,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希望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上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反响强烈,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社会公正观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投身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服务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全国高校各级团组织与校内外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也已形成风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大学生选择了投身农村广阔天地,立志用自己的才华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部分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公民道德素质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理念弱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诚信,简单而言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理应具有的诚实无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等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理应恪守诚信理念。但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比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早已是令人头疼的老话题,一方面是教育部严令各高校严肃处理考试作弊,一方面是考试作弊的学生“前赴后继”、“花样翻新”。有些学生认为,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比起来,考试作弊算不了什么大事情。二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美德淡化。三是回报他人、体谅父母的感恩之心缺失。父母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人,要历尽千辛万苦。孩子进入大学后,是否体谅父母的苦衷,是否记着父母的恩情?现实情况表明,有些学生的表现着实令家长寒心: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有的还四处借债,但孩子却花钱如流水。有的大学生还嫌父母小气,心怀对父母的不满,更不要说对父母感恩了。更有甚者,在遇到感情、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不能自拔时,往往会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挫折。而自杀是最不知道感恩的表现,漠视自己的生命,带来的却是父母无尽的悲痛。

3.自我意识和理想追求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同时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

4.社会交往方面,网络在促进当代大学生交往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虚拟化。近几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方面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思想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时期,也是思想素质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学生工作者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在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方向;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政策方针;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障碍;能够从本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政策。学生工作者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全面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努力探索和掌握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求的科学的具体思维方法,科学地制定德育工作的计划和方案。二是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学生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富有奉献精神,乐于在高校学生工作岗位上为祖国默默奉献,不过多计较名利得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工作极端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 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学习和工作、生活;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格、荣誉和权利,认真听取分析其意见和要求;平易近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是能力素质,能力是运用于工作实际的各种技能和艺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学生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工作者只有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高校德育教育的规律;决策计划能力,科学的决策和计划是提升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具备了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把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宣传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3.努力营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良好育人环境所发挥的功能是强大的。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启迪学生思考氛围,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增强适应性,培育自信心,充分鼓励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深厚学风,可以起到感化和约束的作用。全体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全体学生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科学的学习态度,严明的学习纪律和显著的学习效果。要建立必要的文化设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巨大的,而现代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均有放松的趋势,家长教育意识不强,教育方法不当。

参考文献:

[1]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2]单玉华.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1).

[3]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浅析 第11篇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总体现状

1. 积极方面。

首先, 大学生思想解放, 富有政治上的开拓精神, 个性张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长期禁锢中国人思想的桎梏被打破, 大学生们拓宽了视野, 比以前的大学生思想更为解放, 很少受到传统观念或传统思维模式的羁绊, 富有开拓精神。大学生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充分表明了大学生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政治意识的积极高涨, 也体现了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

其次, 大学生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世人瞩目,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 年均增长9.14%, 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增强。大学生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辉煌的业绩中, 切身体会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走势同社会发展步法比较协调, 政治观念上呈乐观上进的态势, 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再次, 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增强。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在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个人与国家身份关系的旧观念。“改革的实践以生活及其利益者以最简洁、最有力的杠杆, 直接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使当代大学生在自由开放、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学会审视社会, 认识自我, 能以个人主体的身份面对生活。个人主体意识觉醒的直接积极结果就是大学生们的自主性空前增强, 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 要求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至上, 因此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治化要求也空前迫切。

最后, 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 政治实践能力提高。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整个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 也处处体现着竞争:大学生们积极要求入党, 竞选当学生干部, 学校里的比赛一个接着一个, 参加者跃跃欲试, 等等。在这样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已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 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极为关注, 积极参加竞争就是为了争得一席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期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大学生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已渐趋强烈, 政治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 更趋于理性与务实化。

2. 消极方面。

首先, 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假、大、空”, 对政治不感兴趣, 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紧要甚至是无关。社会上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困惑和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 造成小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失望, 对政治教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也使得小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 对正确的思想听不进去, 对正确的政治要求表示反感, 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利益群体分配的差距拉大, 价值观念多元化, 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 使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困惑有所增多。大学校园内提倡的高水平政治道德规范与社会上低水准的政治道德行为的反差, 理想教育的完善与社会现实的反差, 自身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实践行为的平庸和无奈的反差使得部分大学生们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冲突和困惑,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又不够重视, 甚至认为可有可无。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掌握不牢, 上课不注意听讲, 甚至对老师提及的政治话题不感兴趣。

其次, 部分大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淡薄, 个人主义意识滋长, 缺乏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 那些关心国家大事、顾全整体利益、追求光明进步、乐于奉献自己的人, 是具备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人, 其恪守坚定的信念, 为着远大的理想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相反, 那种囿于个人狭小天地, 只要权利不讲义务, 是政治责任感不强的表现。一些大学生在发展目标上, 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在生活上超现实享受, 不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 没有家庭责任感;个人感情上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 没有道义责任感;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刻苦学习, 抄袭作弊, 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 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 就连助学贷款的偿还也存在恶意拖欠甚至不还的现象, 这些问题从不同侧面暴露了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缺点。

最后, 部分大学生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 但有功利化倾向。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 如一些大学生把教科书按照“有用”与否分成两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则常被打入“无用”者之列,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要求入党的动机是“为将来的成来捞取政治资本”, 凡此种种, 都是政治价值取向中功利主义的表现。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呈现新变化原因

1.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大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2. 改革开放以来, 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已接受了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已形成了较固定的思想意识形态, 而高校依旧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主渠道。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外来多元文化的渗透, 大学生与过去相比更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 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 个性主义倾向突出,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社会整体运行非常良好, 但社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凸显出一些矛盾, 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均、社会腐败等现象, 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一些偏差。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一些价值取向偏差问题, 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全面否定, 而应看到大学生主流是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 关键是高校针对在大学生中存在问题如何正确地引导。高校作为领路人, 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1. 顺应时代要求, 建立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的加快, 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认识方式与渠道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受到严峻的挑战。高校党、政、工、团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和政工干部要明确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各自功能、责任和义务, 发挥各自的作用, 齐抓共管, 协调配合, 综合施教, 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 使高校德育工作形成有人干、愿意干、抢着干, 想方设法干好的良好运行态势。

2. 适应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转变观念, 不断创新, 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不断完善,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不断满足多层次学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应答学生多方面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的问题。

3.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为学生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高等教育要适应大众化的要求, 首先要从更新观念做起。管理表面上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从“管”转向教, 转向尊重和信任, 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人是社会发展中最终的决定因素,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2]程颖.社会变革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3]丁志刚.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6.

[4]陈志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11.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

上一篇:最大功率输出下一篇:答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