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024-05-06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精选12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1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 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1]。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2014版标准》) 。与2007年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2007版标准》) 相比, 《2014版标准》在测试项目、权重系数、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它的实施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 笔者试图通过对《2007版标准》和《2014版标准》) 的对比研究, 探讨《2014版标准》在测试项目、权重系数、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合理性与不足, 以期为以后更好地实施《2014版标准》提供理论支持。

2《2007版标准》与《2014版标准》的对比

2.1 测试分组的对比

《2007版标准》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一、二年级为一组, 三、四年级为一组, 五、六年级为一组, 初、高中每年级各为一组, 大学为一组。《2014版标准》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初中、高中按每个年级为一组, 其中小学为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 三、四年级为一组。

可以看出, 2014年的测试分组更为细致、合理, 特别是把大学四个年级分为两组。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要求, 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 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 如此一来, 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学生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测试结果可提供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学生体质的不同影响, 更具理论及实践意义。

2.2 测试项目与权重系数的对比

2.2.1 测试项目的对比

由于小学阶段的测试项目随年级升高逐渐增多, 到初中才稳定下来。因此, 笔者选择测试项目更为稳定的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测试项目为统计与分析对象。

通过对表1的分析, 笔者认为, 《2014版标准》在测试指标上表现出了更大合理性。第一, 《2014版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按照《2007版标准》规定:“选测项目每年由地 (市) 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 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2]。但实际上, 具有选择权的行政部门及普通高校基于便于操作和易于管理方面的考虑, 普遍存在选择台阶试验、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为每年的选测项目。这样的选测项目有名无实,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必测与选测之分。基于以上问题, 《2014版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 在身体素质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弹跳素质方面直接指定必测项目。

(以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为例)

第二, 《2014版标准》在身体素质测试方面, 耐力素质项目上, 取消了台阶试验,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为体现耐力素质指标的唯一和必测项目。台阶试验虽然具有高效、便利、安全的优势, 但自其诞生以来, 一直备受争议。陈良业认为学生上下台阶的节奏、及动作的规范性对成绩影响很大, 而且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又很难监管学生按照既定的节奏和规范的动作进行[3]。王健、邓树勋认为:台阶试验指数评价心血管功能具有“高误差和低相关”的现象;与耐力性跑成绩的相关性普遍较低且有较大范围的差异等[4]。《2014版标准》将其取消实为众望所归。力量素质指标上, 取消了掷实心球、握力体重指数, 把男子引体向上, 女子仰卧起坐作为反映力量素质指标的唯一和必测项目。掷实心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力量只是决定其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把掷实心球作为反映学生力量素质的一个指标本身无可厚非, 但不能将其视作唯一指标。柔韧素质项目上, 将《2007版标准》中唯一反映柔韧素质的座位体前屈改为必测项目。坐位体前屈是小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学生柔韧素质的必测项目, 具有唯一性, 故不宜删去, 《2014版标准》将其从选测项目调整为必测项目。速度弹跳类项目上;《2007版标准》规定在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中任选一项, 《2014版标准》将50米跑和立定跳远作为必测的两个项目。最后, 《2014版标准》把代表运动能力的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取消, 可以看出, 随着学生体质的连年下降, 有关部门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了第一位, 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 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2.2.2 权重系数的对比

(以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为例)

如表2所示:《2014版标准》对测试项目的权重系数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首先, 提高身体形态的权重系数而相应地降低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经过初、高中阶段的身体发育后, 其身体形态指标变化不大, 而肺活量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所提高[5]。因此, 笔者认为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不能一概而论。比如, 在身体形态指标变化不大的大学生中应降低身体形态的权重系数, 初高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可塑性很大, 只要坚持锻炼可以达到健康的标准, 故应加大身体形态指标在中小学的权重系数, 以更符合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宗旨。

此外, 在《2014版标准》中, 适当降低了耐力类项目的权重系数, 加大了速度弹跳类项目的权重系数, 力量、柔韧类的权重系数保持不变。权重系数的调整和测试项目的改变直接相关。虽然耐力类项目的权重系数降低了, 但因为台阶试验的取消,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为耐力类项目的必测内容, 显而易见, 对学生而言, 耐力类项目的难度加大, 说明相关部门依然重视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 而且是更加重视。跑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之一, 也是最能反映身体素质的项目, 《2014版标准》占权重系数最大的两个测试指标是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 对应测试项目分别是长跑和短跑, 这符合《2014版标准》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目的。

2.3 成绩评定的对比

由表3可见, 《2014版标准》把成绩评定学年总分提高为120分。其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 标准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 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 满分为20分;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 加分幅度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 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 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1]。研究表明, 体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那些轻易就可获得高分数的学生而言, 20分的附加分将促使其继续、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故《2014版标准》在成绩评定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 着重强化了其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成绩评定等级中“良好”等级的起评分由《2007版标准》的75分调整为80.0分。《2007版标准》和《2014版标准》都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 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这一规定看似没有变化, 但实际上对评优、评先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智”, 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一个因素。《2014版标准》提高了“良好”的评分标准, 并将其与评优评先联系在一起, 必然会引起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重视, 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体质健康创建了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3 结论

1.《2014版标准》选择按年级分组, 使分组方式更细致、合理, 提高了其教育监测能力。

2.《2014版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 使测试内容固定, 解决了《2007版标准》选测项目名存实亡的问题, 提高了其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

3.《2014版标准》提高了身体形态类项目的权重, 相应降低了身体机能类项目的权重, 笔者认为未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建议不要一概而论, 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可区别对待。

4.《2014版标准》在成绩评定上增加了20分的附加分, 并将“良好”等级的起评分由75提高到80,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向广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14]5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07]8号.

[3]陈良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7 (7) .

[4]王健, 邓树勋.台阶试验质疑[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2) .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2篇

康乐二中

杨景兰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辅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0-01

中小学生是国家栋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2、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三、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其次,功能损害轻微。再者,能调节。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表现后,教师所要开展的就是心理辅导工作了。但是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对严格的一些基本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指在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中,对求助学生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一般要求,它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学者们的看法和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以下四大具体原则,即:保密原则、来访主动原则、辅导中立原则和限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总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本保障。它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誉和隐私。

2、自愿主动原则

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第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第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3、辅导中立原则

心理辅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的自由。

4、限制原则

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家长带孩子来辅导,要求辅导员对矫治不良行为负全责是不能被接纳的。

5、发展原则

整体学校心理辅导可被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矫治,是矫治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或各种情感冲突。预防,则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这三个层次,就整体而言,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4篇

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新《标准》”) 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 (见表1) 。

二、新《标准》结构指标的特点

新《标准》在选择测试项目和方法时, 首先考虑到测量与评价结果必须客观可靠, 减少误差;其次新《标准》的评价指标有效度高、系统性强, 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测试目标的相一致程度较高;再者就是新《标准》指标选择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强, 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操作简便, 易于实施;另外新《标准》标准化程度高且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 项目选择上十分注意和国际通用指标相衔接, 有利于研究和比较。修订后的新《标准》增加了备选项目, 能够方便不同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三、新《标准》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解析

1. 新标准测试对象分组、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

新《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 共划分了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组别, 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并对各测试项目所占权重重新进行了调整。从表2初中以上组的新老《标准》测试项目权重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新《标准》对反映耐力指标项目的权重给予了一定的提高, 以促进学生重视耐力素质的提高, 对反映速度和运动能力的权重进行了下调, 是近年来学生速度素质有所提高所致, 这些调整具有一定教育和导向作用 (见表2) 。

2. 评价等级结构的调整

新《标准》规定: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 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 75分~89分为良好, 60分~74分为及格, 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 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 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因病或残疾的学生免予执行本标准。

新《标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 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 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 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 补测仍不及格, 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 《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标准》在体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

3. 测试项目解析

新《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 各测试项目设置都有其预期的目标。

(1) 身体形态项目

近年来多项监测和研究表明, 我国学生在持续出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同时, 还有许多学生偏瘦和过于消瘦, 这两种状况同样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 新老《标准》均选用“身高与标准体重”指标进行身体形态的评定, 说明其有效性较高, 在当前学生体重偏重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的形式下, 新《标准》身高与标准体重的评价权重反而普遍下降, 主要是因为设计者要采取鼓励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 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2) 身体机能项目

新《标准》主要采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以及台阶实验来测试受试者的机能状况。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 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呼出的气体量, 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项目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肺活量水平。考虑到身高、体重、胸围对肺活量的影响, 所以在测试肺活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来进行评定。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 主要用于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测试者在固定时间 (3分钟) 内完成固定的负荷时, 动用心输出量潜力越多, 心跳频率 (脉搏) 越快, 指数越低, 心功能水平也越低, 反之越高。

(3) 身体素质项目

(1) 速度

新《标准》速度素质测试主要采用短跑项目50米跑和25米×2往返跑来完成, 50米跑是国际上通用的速度素质测试项目, 25米2往返跑是50米跑的替代项目, 主要是供没有50米跑场地的学校选用。速度反映的是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力量、反应等综合素质, 速度快的人中枢神系统和肌肉调节的能力较强, 速度素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素质。

(2) 爆发力

新《标准》用立定跳远来测试人体的爆发力, 立定跳远作为锻炼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经常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采用, 其练习和测试时方法简便、场地要求简单、锻炼效果突出。

(3) 柔韧

新《标准》用坐位体前屈来测试人体的柔韧性, 柔韧素质对提高人体协调能力、伸展能力、女性生育能力、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柔韧素质锻炼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急于求成, 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等伤害。

(4) 握力与握力体重指数

握力测试可以直接反映上肢和身体的整体力量, 测试方法简便、快捷, 所以从小学5年级开始到大学都采用握力测试来反映力量素质水平。由于体重对握力有明显的影响, 为了公平起见, 新《标准》采用了握力体重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方法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体重 (公斤) ×100

(5) 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新《标准》用以测试小学三~六年级男女学生和初中、高中、大学女生腹肌力量和耐力的测评项目, 腹肌是女生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

(6) 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测试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常用项目。新《标准》加入引体向上项目主要是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强肩臂力量的锻炼, 制止我国青少年肩臂力量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

(7) 耐力

新《标准》设置了小学五、六年级400米跑与50米×8往返跑, 在初中以上各年级设置了1000米跑 (男生) 、800米跑 (女生) 作为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 用来评价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长跑测试既可以反映肌肉耐力, 又可以反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 测试方法简单易行, 中长跑练习还可以作为提高身体耐力素质的锻炼手段, 通过测试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长跑锻炼, 发展体能, 增强耐力,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4) 运动能力项目

投沙包、跳绳、踢毽子以及球类项目是新增加的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 也是在学生中开展非常广泛的运动项目, 它们主要反映人体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

四、新《标准》测试项目选择与评价指标及运用

1. 新《标准》测试项目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的测试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各类选测项目每年由地 (市) 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在测试前确定并公布, 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各年级组别的测试项目必须保持在4~6项之间。见表3。

小学1~4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 五、六年级与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 这样设置主要是身高、体重与选测选目都具有相关性, 有些还组成相关指数作为评价指标。

对选测的项目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概括了身体形态、素质、机能、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 可供测试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择。

2. 新《标准》测试指标的选择及运用

新《标准》测试指标选择和运用有严格的规定, 既有必测指标也有选测指标, 如初中至大学各个年级的评价指标共有5项, 其中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为必测指标, 选评的项目有3项, 分别为从耐力指标中选1项, 从力量指标中选1项, 从速度或球类项目中选1项, 用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状况。

综上所述, 新《标准》指标体系中包含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人体体质健康结构中的各个方面, 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人体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 新《标准》各项测试项目结构合理、测试数据客观可靠, 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 2007.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 2007.

[3]季克异, 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 2007 (03) .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5篇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竟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典型个案2:王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典型个案3:赵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赵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二、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4.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三、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毅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学生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的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就能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表现、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激动而且混乱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风骤雨式的千变万化,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

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我们必须对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不健康心理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4、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挫折和逆境容易给青少年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有些青少年常常觉得自已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纳自已。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儿时生活环境,如父母离异,缺乏交流等导致孤独的性格,而青春期是生命发展过程中从成熟走向安全成熟的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增强,不愿服从父母,但又缺乏安全感,故感到紧张、不安、孤独无助。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成因

大量事实说明,青少年时期是不健康心理的高发期,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最容易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是因为这个时期人的能量代谢大,精力特别旺盛,容易形成异常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的骚扰,一方面是来自生理上的矛盾,如进入青春期后,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发育,尤其是朦胧的性意识、月经来潮、遗精、手淫等问题,常常使他们出现不协调、不安全感,甚至陷入苦恼与困惑中不能自拔。

另一方面是来自心理上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亲子矛盾和“性的生物需要与社会道德准则的矛盾”。在亲子矛盾中,许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机感、好强争胜等个人意志,强加于自己孩子身上。然而,他们善良的愿望却往往让孩子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健康心理。有关专家指出,家长期望过高,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方面,过度呵护、关心、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行为,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性的本能需求与现实环境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再加上性心理、生理卫生知识缺乏,“性”成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堵难以逾越的“墙”。如果学生和家长、老师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其他原因还有活动能力增强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强烈的人格独立要求与现实对父母依赖的矛盾;强烈的物质、精神需求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生理、心理矛盾,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如忽而愉快、忽而沮丧,忽而自我满足、忽而自我厌恶。加上父母、老师乃至社会都不能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难以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双方不同程度的关系紧张,过重的学习负担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那些有个性缺陷或遭受重大生活事件打击的人,无法承受而致精神异常。

三、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家长和老师要多关心他们。理解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特殊变化,像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学业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和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一些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如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请专家举办讲座,以及为他们提供《青春奥秘》、《少男少女手册》等科普书籍阅读,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现象,帮助他们消除迷惘、焦虑和无助感。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用理想和道德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淡化对生理欲望的追求而专心求学。再则,要指导他们科学用脑及培养良好的情趣和性格,使他们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需求,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调节和疏泄不良情绪。还有就是要设

法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他们创造和谐的男女交往环境,组织男女学生参加跳集体舞、郊游、体育比赛、读书讨论等集体活动,以满足他们与异性正常交往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家长,要学会与“蕴床期”的孩子友好相处。在给予孩子足够关注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到既注重孩子自主性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社会规范,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6篇

一、有氧耐力需要循序渐进练习

我校最近三年初一、初二年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见表1(侧重于体能类项目,因为相对来说,有氧耐力、力量等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更长时间循序渐进的练习)。

说明:①将耐久跑单列一项考查,是因为它的权重大,如果其分数过低会导致测试成绩不理想或不及格;如果耐久跑成绩不及格,总评成绩最多是59分,一票否决权。②考虑到年级分班可能存在不均衡现象,所以采用“年级不合格率”这一指标进行考查。

由上面表格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度测试数据明显偏差,初一初二“不合格率”相差24.5个百分点;而其他各年度“年级不合格率”的差值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9年度的测试成绩也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当年选测了“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项目,由于练习条件等因素影响,男生的“引体向上”合格率极低,导致整体合格率较低。表格最后一栏“2011.6一项”是我根据以往的要求在学年末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测试结果正常,与以往各年度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

从上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安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每年10~11月)进行,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这样做极大地缩减了进行学习训练的时间,并且极大地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二、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

我们知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绝不是学校体育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内容需要学习和训练,上级教育部门也一直强调不能测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但时间这么短,如何统筹兼顾?尤其初一年级,又要学习广播操,还要推广武术操(这就要个把月时间),哪来的时间进行训练?同时,上学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上报工作全部结束,下学期的工作压力将极大地减轻,造成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前紧后松。更可怕的是,测试时间一旦这样确定下来,上述现象将会成为一个常态,循环往复。

2.不利于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体现不出学年教学的成果

在学年初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体育教师刚刚接手新的班级对学生情况还不熟悉,教学训练的时间又这么紧。这样的测试,实际是对上一学年情况的检测,根本无法体现出现任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样的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成长极为不利,同时也将极大地打击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依据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7篇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制度,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以下简称《标准》。

2. 育人标准

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中,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人离不开教育,育人就是教育人的活动过程,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需要和进步还应加上育心、育情,就是对心理和情感的教育。

3.《标准》的实施与育人标准的互动机制

3.1 什么叫互动机制。

互动从两个构成的字来说,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归纳起来“互动”就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互动机制两种事物在一起相互发生积极的改变和相互的联系。

3.2 什么是《标准》,什么是育人标准。

育人标准就是: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情。《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那么《标准》的实施就是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进行一种效果评价。目的就是使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也是众多育人方式方法的一种,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3《标准》的实施对育德的影响。

育德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早在《标准》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就是:为了鼓励和推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制定本办法。

现代社会的一些观念与现代体育的观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通过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

3.4《标准》的实施对育智的影响。

育智就是开发智力、提高才智的教育。据《周礼·地官》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射、御都跟运动有关,可见早在古代就把运动作为开发智力的一种手段。中国学校育智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体育教育教学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开发学生的智力,鼓励大学生对同一教学目标积极采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5《标准》的实施对育心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从而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3.6《标准》的实施对育情的影响。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情感。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7《标准》的实施对育美的影响。

育美是美学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并不单单是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学校中审美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审美素质,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育美是心灵的体操,是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育美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而且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促进身体机能协调,对身体形态的健美塑造,而且丰富和愉悦人的精神。

《标准》的实施不仅能使肥胖的人成功减肥,而且能使由于营养不良的过于偏瘦的人得到合理的调整,达到健康的标准,体形标准了就促进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塑造了健美的身体形态,提高了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3.8《标准》的实施对育体的影响。

《标准》的实施对育体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并规定了各校应将每年测试的数据按时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并定期向社会公告。该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新《标准》增加了一些简便易行、锻炼效果较好的项目,并提高了部分锻炼项目指标的权重,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学生还可以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用于自身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4. 总结

《标准》的实施对体育锻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育德。现代社会的一些观念与现代体育的观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通过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等。(2)育智。体育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鼓励大学生对同一教学目标积极采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育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育情。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和竞争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5)育美。体育运动中健、力、美的和谐统一,陶冶高尚的情操。(6)育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注释: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文.

摘要:本文为了全面改进育人手段,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目标、测试项目、最终目的等实施要求,详细地从育人六大标准: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情,阐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育人标准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育人标准,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文,2006,12.

[2]张岂之,大学如何践行“文化育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3]胡海旭,武云明.体育大课程观下高职院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化途径[J].科教导刊,2011,7.

[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8篇

1 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须重视激励作用

高校体育在以往实施达到标准的时候,因为过于胁迫学生提升体质,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常常会潜意识的选择甄别和筛选的功能当作是主要的测试,对于学生进行评价。使用测试代替联系,将提升体质代替体育学习,将合格成绩代替体育课程,当作以往高校的主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素质练习替代运动项目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不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失败,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和高校的失败。在实施高校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1.1 增强测试的激励作用

应该将淡化甄别和筛选功能,加强测试激励作用作为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的一个新期待和理念,通过实施高校体质健康准则的最佳时机,对以往进行改革,将合格测试成绩当作是体育成绩中的组成之一的方式。将测试和指导以及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主动参加多项体育活动和基本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学会设计可行性较高的锻炼计划,当作测试的重要目标。利用测试真正发挥推动学生市场和持续自主锻炼体育的功能。体育主要是依靠自己时长和持续参加活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锻炼,并且这种锻炼其他人无法代替。而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属于判断每个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依据。属于学生在遗传性前提条件下,后天环境与体育锻炼对其造成影响的全面体现。经过实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使学生清楚自身年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的平均水平以及自己体质比其他人强的地方在哪,以及自己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课内课外一体化

将合格成绩简单的和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成绩联系起来,测试合格的学生通常也只是知道学生单一的成绩,这就代表,教师几乎不对特殊的学生进行分析,并实施指导,对于体育电联方式这些知识,也仅在理论课程当中结束,没有和学生个体结合并实践,无法发挥指导和激烈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作用,进而削减了合格测试的作用。在具体实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准则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发挥测试激励的作用,这样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测试的准确数据,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项数据的差别对于自身体质健康情况造成的影响,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有关方法。

2 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

加强对于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建立每个高校体质健康测试系统,配备优秀的体质健康引导教师,这也是高校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学生体质标准的前提,同时也是体育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有效影响的主要手段。在硬件方面,要求学校领导必须要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及相关制度作为保证,这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在软件方面,要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为受到学生关注和指导以及时常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制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对于体育教师体质健康方面的交流和引导能力的提升。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实施的主要推动人员,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体育知识,尤其是学生健身方面的有关知识,教师还要提升体质监测以及合理健身的指引能力。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和目的地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健康知识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该构建体质健康指导人员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必须由获得体质健康指导资格证书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监测以及科学健身方面进行指导。经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质健康教育人才,并且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让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在较大空间里将自身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3 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确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管理,国家教育部门与各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当作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以及学校总体评估的重点指标,应该在规定期限内对于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与检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实施过程中工作成绩优秀的单位必须给予相应的表扬,对于那些实施情况较差的单位必须要进行惩罚。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时候,每个学校应该在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安排体育教育部门完全负责,在实施准备阶段必须要解决好教师工作量和经费等问题,让全部实施工作能够做到职、责、权具体和到位。

要求测试的时间严格依照学生体质健康准则的要求执行,测试使用的器材一定要通过国家审批之后才能投入使用,要求使用的器材必须先进,计量精准,且功能完善,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且过程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学校每个部门要相互配合工作,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知识作为准予大学生毕业的唯一一个体育标准,仔细解决好学生评三好学生和奖学金以及升学方面的问题,提升标准的权威性。

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展望

由于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目标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课程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发展和教师提升以及课程改进方面。在开启新一轮高校学分制改革之后,高校体育课程也会由之前的必需课转变成选修课,而高效体育教师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定要改变以往教学时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准则还无法对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现在体质测定只是身体方面,很容易使人们对体质概念理解产生误会。学校贯彻纲要精神与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一定要厘清体质和健康二者的关系,重视健康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5 结论

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准则属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高校体育的主要方式,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教育方式,同时还是学生体质健康实施个体评价的基础。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不管是在身体形态、技能还是素质方面都做出了综合评价。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按照百分制记录,是我国体育锻炼的具体实施。通过分析体质和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以及我国体育以往实施过的多种标准评价指标对比和研究,阐述了未来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提出在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这一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健康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质。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体质和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经过对学生体质健康准则以及我国体育以往实施的多种标准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和研究,阐述了未来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提出在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准则这一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健康体育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

参考文献

[1]范翌.湖南省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9篇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高职学生对《标准》认知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苏北(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五个城市的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共调研了13所高职院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鉴别、整理和分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 该研究共发放问卷993份,回收921份,其中去除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898份,总有效率90.4%。本地学生问卷通过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方式,外地学生问卷通过邮寄给各院校的负责老师进行发放和回收。

数理统计法 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存储、分类和整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对健康方面的认识

《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有利于国民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明确地帮助和督促学生实现健康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选择简便易行、实效性强的项目进行锻炼;有利于科学、综合地评价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为原则。调查表明,有91.7%的学生认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此外,有1.2%的学生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强壮、有力气;3.5%认为是身体没有疾病;3.6%认为身体素质好、体育成绩好,这些都是单一的、片面的健康观。在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能全部选择正确的仅占7.6%,在各具体因素中,认识最好的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54.7%,其次是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环境因素,各占46.8%、37.2%和31.2%。这些数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学生对《标准》测试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标准》测试是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改善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标准》测试,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其体质与健康状况,根据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从而达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在《标准》测试主要目的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评定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健康”,约占78.3%(如图1所示);有77.8%的学生基本了解测试的意义(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苏北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观念是进步的,他们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与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对《标准》测试项目的认识

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学生对测试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标准》实施的重要意义就是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激励学生主动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终身追求健康的意识,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健身的意识和锻炼的过程则更为重要。健康来自适当运动,有了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的健身过程,那么健康的评价结果自然就可获得。在《标准》测试项目中,面向大学生的选测和必测项目共计14项,通过调查可知:作为单一项目和技术类项目的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通常不作为选测内容,也就是各院校进行测试的选测和必测项目计10项(学生的认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由于部分选测项目学生没有参与,所以,学生对必测项目有较好的认识,可凭自己的感觉选择;在这10项中认识最好的是身高标准体重,正确率占87.6%,即认为身高标准体重是反映身体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这与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形体的关注度关系较大;其次是握力,从各学校选测项目来看,选择握力的院校占总数的69.2%,关注较多,因此,学生对握力的认识较好;肺活量体重指数作为学生肺通气功能的测试项目,83.9%的学生对肺活量体重指数认识正确,作为必测项目认识较好。整体而言,身体健康方面的测试项目要好于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项目,最差的当属50米跑,正确率仅为42.1%,这可能与苏北高职院校选择的选测项目有关,仅有15.4%的院校选择测试50米,其余均选择了测试立定跳远,致使学生对50米跑的认识较差。由此也可得知,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和不能够正确认识《标准》的内容及项目,同时也说明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宣传和动员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四)学生对《标准》测试态度的认识

态度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欲望、愿望、需求与信念等行为的反应倾向,是个人复杂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感受。态度在个人心理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构成人的性格特征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的表现,与认识、情感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对自身健康的认识也影响着《标准》测试。通过对苏北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有87.9%的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是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如图3所示),但在对《标准》测试重视程度上,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仅占67.1%(如下页图4所示),这说明《标准》测试经过多年的实施,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没有引起重视,说明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标准》测试数据能否如实反映体质健康状况,通过对苏北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如图5所示):基本能和基本不能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学生对测试数据还是有异义的,也说明了测试数据准确性的问题和选测项目的设置问题,这对《标准》实施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在对学生参加《标准》测试的取向性调查上,有55.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是为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如图6所示),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测试”而测试,虽说部分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但把《标准》测试合格、良好和优秀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和评定奖学金的必要条件,则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参加《标准》测试的目的,这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标准》实施工作的推行是非常有利的。

(五)学生对《标准》测试舞弊的认识

学生测试结果的评价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学生测试的各个单项进行分别评分,得出得分和评价指标,然后为每个学生给出一个总分和等级,依据表1-7各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各单项得分累加,用总分进行等级评价,共分为四个等级,满分为100分。(1)总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2)总分75分~89分为良好;(3)总分60分~74分为及格;(4)总分59分及以下不及格。

《标准》实施办法中第三条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通过对苏北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在测试过程中,无舞弊现象的占52.7%,少部分有舞弊现象的占31.6%,舞弊现象较严重的占4.5%,不确定的占11.2%。这是因为学院还未完善规章制度、对《标准》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或是害怕自己不及格和担心毕业问题,所以很容易导致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测试过程中,教师少而学生多,作弊或舞弊的学生又相对隐蔽,测试人员很难及时发现作弊或舞弊现象。另外,部分测试人员的态度和处罚过轻也或多或少地助长了《标准》测试舞弊的不正之风。如果任由这种不良现象蔓延,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测试工作,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违背国家实施《标准》的初衷,损害了《标准》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认识不全面。多数高职学生对《标准》测试目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标准》测试的意义基本了解,但重视程度不够,只停留在基本认识的层次上。学生对《标准》测试项目仅仅局限于需要测试项目的了解,对不进行测试的项目了解不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上与认识还有差距。学生对《标准》测试态度较好,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自身的健康有益,对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促进作用。多数学校都存在舞弊现象,严重性不一致,但大部分学校舞弊现象不严重。

(二)建议

1.加大体育锻炼对健康促进作用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爱好,指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加强对体育课程和《标准》测试的宣传引导,强调体质健康在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把体质健康知识的学习内容作为大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标准》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作弊行为,使学生从思想的重视转变为行动的坚持,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对《标准》实施中的学生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明晰《标准》实施中学生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今后实施《标准》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实施《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宴瑞琴,吕金江.云南省大学生对体质测试的认知现状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8-9.

[2]赵英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3):51-55.

[3]尹林.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问题的几点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4-98.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探析 第10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心理健康标准的收集与形成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很多,我们根据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通过检索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章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念的陈述,统计分析各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描述句出现的频率,设计成简易心理健康标准调查问卷,采取五级计分“5=完全认同,4=比较认同,3=一般,2=比较不认同,1=完全不认同”。请被试根据个人经验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进行作答。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专家心理健康标准的认同程度。

其次,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让被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方面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目的在于收集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开放式调查结果,确定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对被试的原始访谈信息,为每条心理健康标准编写子项目,并对每个项目进行内容效度评估,最终编制形成38个项目的心理健康标准调查问卷。量表采用五级计分制,“5=完全认同,4=比较认同,3=一般,2=比较不认同,1=完全不认同”。请被试判断这些项目是否能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依据。

1.2 研究对象

由于调查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选取了500名被试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1份。被试的选取规则保持了在专业、年级及性别三个变量上的均衡。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频次分析、相关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对38个项目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抽取了6个因素,得到总变异解释量(见表1)、因素模型矩阵和因素相关矩阵(KMO系数0.89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达到了0.000的显著性水平)。6个因子结构比较清晰,解释总变异54.93%,能很好地验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对专家类心理健康标准认可度的讨论

根据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通过检索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章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念的陈述,编制了十项专家类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发展正常、正确的自我意识、稳定乐观的情绪、意志品质健全、具备完整的人格品质、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活目标感强、具备独立自主性、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通过对被试调查,七项标准被大学生被试认可,三项未被认可。研究结果显示,智力发展正常、完整的人格品质、心理特点与同龄人相符,这三条标准作为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民办学校大学生中认同率不高。

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对智力是否可作为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说法不一。如桑标和宋志虹(1998)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公众对于“智力正常”是否属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的认识不很清楚,83.8%的人认为“智力落后”与心理异常无关。李凌和缪小春(2000)指出,家长和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的认识中,往往把认识方面的内容如“智力”等排除在外。

人格作为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格一词可以溯源于古罗马演员们在戏中所戴的面具,用来提示观众戴面具的演员将在戏中扮演的角色类型。现在,人格几乎被认为是个体所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它既指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指某些未必显露的东西。梁平(2003)在对287名大中专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研究中,对“完整统一的人格”这一标准认同率为63.1%,远低于其他标准的认同率。

本研究在进行访谈时,针对这三点不被认同的标准对被试进行了访谈。他们对这三点标准认同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3.1.1虽然是民办高校,但是也需要通过高考达到一定分数才能上学,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基本都是智力健全的人,如果智力存在缺陷,也不会进入大学生这一群体,所以把智力发展正常作为一个标准来判定心理健康,就显得多余了。3.1.2在生活中,学生们经常提到“人格”这一词,如“你不要污辱我的人格”,这里体现的人格是尊严的意思,学生们认为这绝不是专业心理学家理解的意思。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认为人格这个词专业化太强,对于他们理解不确切,不深刻,所以很难做出肯定的判断。3.1.3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其心理特点基本已成熟。心理特点与同龄人相符作为判定标准,他们并不否定,只是不够确切,如果说心理特点比较成熟,具有成熟人的特点,他们认为都很正常,但是如果说心理特点比较幼稚,二十几岁的人还像孩子一样的心理特点,就属于不正常的了。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分析

根据专家心理健康标准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调查,确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7个标准结构。包括对自我的认识、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志力坚强、生活目标感、独立自主、情绪稳定、适应性良好。为验证以上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性,根据访谈中所得到的原始叙述为基础,编写了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指标,共38个项目,经内容效度判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8个心理健康评价项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抽取了六个因素,结构比较清晰,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4.93%。该结果较为理想,但是与之前构想的七个标准有一点差别,主要是独立自主结构下的子项目与意志坚定结构下的子项目合并为一个结构,而其他标准结构与先前构想的基本吻合。独立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独立自主,自觉完成活动,在困难与挫折中能够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应对问题;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这两种因素均是构成人类意志品质的主要因素,所以合并一个结构是合理的。

综上,我院大学生用来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体系与专家心理健康标准相差不大,大部分学生对专家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持赞同态度。但是学生本身在表述心理健康标准时,更贴近生活,其语言更加生活化,口语化,他们认为要制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就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便于认识和评估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3.3 关于研究中不足及进一步设想

本研究选取了民办学校学生这一群体,并不是说民办学校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有区别,只是从不同群体的视角出发,界定该群体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不足之处是因为时间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在被试取样中不够广泛。希望在今后,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作深入的研究,将研究结果推广。

结论

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结果表明6种结构能够验证心理健康标准,包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的人际关系、情绪乐观稳定、生活有目标感、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意志坚强独立。在此,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挥渗透一些研究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解。所以,在用此标准来评判实践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还得注意坚持相对、动态、发展和长期的观点与方法,因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并非总处于绝对、稳定和短暂的状态,它往往在冲突—平衡—冲突的循环往复之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组编.让快乐伴你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6-9.

[2]桑标,宋志虹.上海公众心理健康观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1998(5):407-411.

[3]李凌,缪小春.“中小学生心理”公众观的调查和分析[J].心理科学,2000(5),537-54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11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处方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标准》中的运动处方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效果显著;对锻炼态度较差的学生提升锻炼态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锻炼态度一贯比较积极的学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实验验证了《标准》中运动处方的个性化、可操作性等实用价值,建议对《标准》的运动处方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处方;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96-03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为改进、完善、提高、增强身体某一部分或整体的功能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的系列练习方法。鉴于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良好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和群体锻炼中,也被引入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体质健康诊断,给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这为体育教学、增进学生体质、促进科学锻炼、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其简便易行、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性遭受到质疑。为此,我们对《标准》中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验证该处方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标准》的运动处方,实验对象是北京科技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37人,分别由3为教师授课。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国内有关“运动处方”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把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客观、全面的研究方法提供参照。

1.2.2实验法本文主要通过准实验研究的方法,按照“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分别对前测结果、后测结果、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实验前,首先对学生进行《标准》测试,由其智能服务系统(Standard Smart Service System Ver3.0)将测试结果生成运动处方;其次,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前测的锻炼态度问卷调查,随后将运动处方发给学生;第三,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科学锻炼方法、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处方方面的知识;第四,学生根据《标准》的运动处方进行为期10周的锻炼,教师利用课上或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第五,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锻炼态度的后测。本文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了统计软件Spss13.0。

1.2.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问卷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量表3。在研究中,根据实际需要,主要考察了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二个方面。其中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学生锻炼态度基本情况实验前,对学生进行锻炼态度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表1):全体学生总体上呈现积极的锻炼态度;男生和女生的锻炼态度t值为3.000(P<0.01),说明男生和女生有较显著的差异,男生总态度分值为56.73,女生态度分值为52.36,因此,男生的锻炼态度总体上较明显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行为态度t值为3.315(P<0.01),说明男生的行为态度较明显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的行为意向t值为2.334(P<0.01),说明男生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从锻炼的意愿、投入度、价值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男女学生差异显著,并且这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而在锻炼消费、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锻炼频率、影响周围的伙伴参与锻炼、坚持锻炼的意志力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 实验前,男女学生的锻炼态度总体上都是积极的,但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多的良好态度,男生和女生差异十分显著。2) 实验前,男生和女生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行为表示肯定,男生比女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加有信心,男生和女生差异十分显著。3) 实验前,男生和女生锻炼的行为意向都不是十分积极,女生甚至有些消极状态,男生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4) 实验前,男生和女生均不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男生与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5) 实验前,男生和女生对锻炼价值的态度认知呈现积极的趋势,如承认进行锻炼对身体有益,锻炼时感到心情舒畅,也赞成花时间在锻炼上,但他们在投入锻炼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周围的伙伴参与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态度较却仍然较为消极。

综上所述,实验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态度,不能深刻领悟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更没有能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不能理解大学体育教育中提倡的终身体育的目标。

2.2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2.2.1男女生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1) 态度总分t值为1.684,P>0.05,因此男女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实验后男生和女生的锻炼态度基本一致。从行为态度上分析,t值为2.109(P<0.05),可见男生和女生的锻炼行为态度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行为态度优于女生,说明男生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评价优于女生;从行为意向上分析,t值为0.687(P>0.05),可见男生和女生参与锻炼的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性差异;从了解科学锻炼方法上分析,t值为2.694(P<0.05),男生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男生在实验后学会了科学锻炼的方法,而女生却没有掌握。

2)所有题项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男生和女生在锻炼的占用时间、情感体验、是否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锻炼的体育消费、价值认知、影响周围的伙伴参与锻炼、投入度、坚持力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侧后阶段男女生锻炼的态度从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分量表上看,男生和女生的锻炼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在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这三个方面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男生和女生锻炼的行为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他们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评价明显不同,男生对自己的评价明显好于女生;男生通过学习运动处方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而女生却没有做到。

2.2.2前后测之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1) 男生的锻炼态度在实验实施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运动处方实验对男生没有明显效果。在学习科学锻炼方法方面实验前后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通过运动处方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学科锻炼的方法。

2)女生锻炼态度的配对样本检验T值为2.525,T值为2.525(P<0.01),表示女生实验前后锻炼态度有显著性差异。行为意向T值为3.367(P<0.001),表示女生实验前后的行为意向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由于后测分值较高,离散值较小,说明实验后比实验前女生锻炼意向有非常明显提升,但参与锻炼的自我评价没有改变;此外,女生在锻炼中仍不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3结论与建议

3.1《标准》中的运动处方对部分学生效果显著本实验运用《标准》测试生成的运动处方为教学工具,依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参与实验的每位学生提供出运动处方,对实验前后男女学生的锻炼态度进行比较检验,发现运动处方对于所有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效果显著,对女生提高锻炼的态度有显著效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处方对于锻炼态度较差的学生提升锻炼行为意向和态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锻炼态度一贯比较积极的学生更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3.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运动处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运动处方有目的性强、计划性强、科学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每位学生的运动处方都会差别较大。

本实验运用《标准》提供的运动处方为129位男女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可操作的处方,受到学生的喜爱,实验验证了《标准》运动处方的价值,其对于学生建立正确体育认知、提高健康素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3.3教师素质对运动处方实施效果作用重大 教师是影响运动处方实施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教师要确保《标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使结果能够反映每位学生真实的健康水平。为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教师大致需要作以下工作:1) 大力宣传《标准》测试的价值和意义;2) 调试校正好测试仪器;3) 使测试员按照认真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进行测试;4) 使被试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接受测试;5) 保证学生的导入数据的基本信息准确无误。 其次,教师需要打印出每位学生的运动处方,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测试结果。第三,教师通过理论课讲解如何实施运动处方,最好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进行展示。第四,课上或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咨询。有鉴于此,实现运动处方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教师具有优秀的体育素养和极强的责任心。

3.4运动处方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中运动处方虽然能够反映基本学生的情况,具有学科性、创新性等积极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锻炼的项目、内容、方法过于单一僵化,缺乏变化,有千篇一律的嫌疑,锻炼的时间、频率、负荷缺乏科学性。因此,整个运动处方系统的个性化、科学性、可操作性仍有待提高。

3.5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本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样本量较小,鉴于存在地区差异、学校教育环境差异、师资水平差异、生源水平差异,应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2) 《标准》按照年级分组来提供的运动处方的方法有待商榷。大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生理方面也会由差距,仅根据年级分组提供运动处方的方法是否最为合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3) 本研究中使用的锻炼态度问卷仅能从一方面反映《标准》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如果要更为全面分析还需对运动处方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近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继宗,石雷.运动处方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1(1).

[2] 徐焰,马群利,王春生.构建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处方的必要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

[3]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题组编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12篇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依据2014年郑州科技学院严格按照2014年最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新标准)对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8134人,女生5769人)进行的体质与健康测试数据,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相关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

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2.5cm,体重为63.7kg,BMI指数为21.4;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0.5cm,体重为52.2kg,BMI指数为20.3。对比新标准发现,男、女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进一步分析发现,男生体重过轻592人,占7.3%;体重正常6122人,占75.3%;超重13.6%,占13.6%;肥胖317人,占3.9%;女生体重过轻314人,占5.4%;体重正常5086人,占88.2%;超重312人,占5.4%;肥胖57人,占1.0%。可见,体重不正常学生人数仍占一定的比例;男生超重、肥胖人数明显高于女生。

2.2 身体机能

2.2.1 肺活量体重指数

男生肺活量平均值为4178.18,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值为66.49;女生肺活量平均值为2794.58,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值为53.99。对比新标准发现,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处于及格范围。进一步分析发现: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有14.3%在优秀范围;31.5%属于良好范围;41.1%处于及格范围;13.1%属于不及格范围;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有13.0%在优秀范围;37.2%属于良好范围;40.8%处于及格范围;8.9%属于不及格范围。可见,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结果较乐观,整体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

2.3 身体素质分析

2.3.1 立定跳远

男生立定跳远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年级平均成绩分别为2.26米和2.29米,标准差分别为0.164和0.155,女生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两个年级均为1.69米,标准差分别为0.122和0.118,对比新标准发现,以上平均成绩均处于及格范围之内;男生及格率较高,分别占83.6%和84.4%,优秀率较低,分别占1.6%和1.5%,良好率一般,分别占8.2%和9.6%,不及格率稍高于女生,分别占6.7%和4.5%;女生及格率与男生相比基本没有差异,分别占83.3%和84.1%,优秀率稍高于男生,分别占3.2%和2%,良好率也稍高于男生,分别占11.4%和11.2%,不及格率较低,分别占2.2%和2.8%。尽管当前大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及格率较高,但是优秀良好率较低,这与新标准规定的及格标准下降有一定关系,可见,当前大学生仍需要加强下肢力量与爆发力锻炼。

2.3.2 50米跑

男生50米大一、二和大三、四平均成绩分别为7.12秒和7.13秒,标准差分别为0.61和0.62,女生50米大一、二和大三、四平均成绩分别为8.95秒和8.88秒,标准差分别为0.78、0.73,均处于及格范围之内;男生50米跑大一、大二优秀率41.8%明显高于大三、大四的优秀率34.4%,良好率基本没有差异,及格和不及格率明显低于大三、大四学生;女生50米跑大一、二与大三、四年级相比较,成绩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三个区间的比例基本无差异;男生优秀率分别为41.8%和34.4%,女生优秀率分别为3.1%和2.9%,男生50米优秀率明显高于女生,良好率男女生基本无差异,处于及格和不及格区间的比率明显小于女生。在新标准50米跑成绩10s(旧标准9s)降低1s的情况下,女生50米跑成绩整体现状依旧堪忧,可见,现代大学生尤其女学生急需加强速度素质锻炼。

2.3.3 男生引体向上

大一、二和大三、四年级男生引体向上成绩的平均值分别为9次和10次,都处于不及格范围,其标准差分别为4.7和4.5,数值偏大,成绩分布不集中,差异较大;大一、二年级和大三、四年级男生引体向上成绩不及格率分别占46.6%和42.3%,比率较高;优秀、良好率较低,两者相加不足10%。可见:男生上肢力量素质较弱,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3.4 女生仰卧起坐

大一、二和大三、四年级女生仰卧起坐平均成绩分别为29.7次和31.2次,四个年级女生仰卧起坐平均成绩均在及格范围内,标准差分别为6.5和6.2,分布不集中,差异较大;大一、二年级和大三、四年级分别有占0.2%和0.9%的女生成绩处于优秀范围;占0.67%和1.38%的女生成绩处于良好范围;占81.8%和85.3%的女生成绩处于及格范围;占17.3%和12.4%的女生处于不及格范围。可见尽管大多数学生是处于及格及以上,但是不及格率仍旧较高,优秀率也较低,说明还是有部分女生的腰腹力量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2.3.5 耐力跑

大一、二和大三、四年级男生1000米平均成绩分别为252.5秒和253.3秒,均处于及格范围之内,标准差分别为20.1和21;大一、二年级有占79.7%的学生处在及格的范围内,大三、四年级有占76.4%的学生在及格范围内;处于优秀和良好范围内的男生总合均在5%左右,百分比较少;男生不及格率分别为15.1%和19.5%,占比较高,人数较多;大一、二年级男生1000米成绩优于大三、四年级。可见,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需要继续加强耐力素质的练习,将耐力素质练习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

大一、二和大三、四年级女生800米成绩平均值分别为245.6秒和247.8秒,均处于及格范围之内,标准差分别为17.2和16.5;大一、二年级和大三、四年级及格率分别为86.4%和88.9%;大一、大二年级女生优秀、良好率之和接近10%,明显高于大三、大四年级的5.9%;分别有占4.1%和5.3%的女生不及格,明显低于男生;大一、二年级女生800米成绩优于大三、大四年级。可见:大学体育教育应有针对性的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耐力性练习应有可持续性。

3 讨论

调查发现导致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众多,例如:饮食状况、体育锻炼情况、生活习惯、学校教学情况、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家庭引导、社会监管等诸多因素。本研究将这诸多因素归纳为4类: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并将逐一调查和研究分析。

3.1 个人因素

(1)饮食营养:28.8%的学生不吃早餐,44.8%的学生吃早餐但无规律,仅有26.4%的学生能够做到坚持吃早饭;大学生几乎每餐都进行营养搭配的学生仅占6.7%,有时搭配的学生也不过半,仅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40.2%,而53.1%的学生几乎不进行营养搭配。

(2)体育活动态度:应付考试在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原因中分别占了45%和52%,可见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并非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缺乏自主性;38.3%的学生能坚持每周3次以上的有效锻炼,15.4%的学生几乎每周都不锻炼,将近半数的学生虽然锻炼,但达不到有效的锻炼频率,整体锻炼频率现状让人堪忧;64%的男生能每次坚持40分钟以上锻炼时间,52%的女生能够做到有效时间的锻炼。

(3)生活方式:网络占据了大多数业余时间;22.6%的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睡眠习惯,52.4%的大学生会偶尔熬夜,19.2%的学生经常熬夜,更有5.8%的学生每天都熬夜;14.3%的男生和1.4%的女生都有了吸烟的习惯,也有38.4%的男生和5.4%女生偶尔会吸烟。

3.2 学校因素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必须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良好以上。但调查发现,3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评优标准几乎不考虑体育成绩,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虽然体育成绩在评价体系中但只有很小的比重,仅有18%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成绩是很重要的评优因素。现有的评价制度对老师、学生重视、提高体育成绩,发展自身素质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削弱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3 家庭因素

家长缺乏正确的健康观,40.6%的学生家长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47.2%的家长每周进行1-2次锻炼,而仅有12.2%的极小部分家长每周能坚持3次锻炼;独生子女较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3.4 社会因素

(1)重智轻体观念根深蒂固:评价学生的优胜都将“智”作为主要甚至唯一标准,阳光体育落实难,学生的健康观和体育锻炼意识转变难。

(2)现代文明因素:网络、汽车等现代文明为人类的带来了方便和实惠,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业余时间喜爱上网,出门骑电动车等无形中减少了孩子平时锻炼的机会。

(3)就业压力、社会人才观因素:部分同学因就业压力更多的选择学习文化课而放弃了体育锻炼;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很少有重视应聘者的体质状况,更多的是考虑学历水平、学习成绩、教育经历以及专业水平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周勇.基于新标准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网络平台构建策略[J].高教论坛,2014,12(12):107-110.

[2]董启正.谈影响海上帆船运动的地理因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60-61.

[3]董启正.郑州市普通高中篮球教学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9):60-62.

上一篇: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品质下一篇:地中海贫血与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