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策范文

2024-06-18

经济对策范文(精选12篇)

经济对策 第1篇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困难学生比例太大, 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在农村, 许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日常生活都存在很大困难, 更无力承担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学费不能按时收缴, 直接影响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各省市都建立了学生贷款工作领导和管理机构, 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 并建立完善了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和举报等措施, 但催缴学费和催还贷款难度仍然很大。

2. 学校的助学体系无力完全解决困难生的经济问题

为了体现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怀, 目前, 各高校都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奖、贷、助、补、减的助学体系。但是, 尽管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贷款及困难补助比例较大, 但额度小, 适合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资金也少。而只面向特困生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尽管额度大, 但比例低, 不能满足占学生总数20%的困难学生。

3. 国家助学贷款条件苛刻, 不能满足困难生要求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 银行认为风险较大, 积极性不高。特别对于一般院校、专科学生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银行经常不予放贷或采取债权保护措施, 而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 因为教学资源落后, 往往学习基础较差, 因此很难贷到。

4. 学生困难程度难以衡量和评价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物价指数存在较大差异, 用同一标准衡量并不科学合理。学校和专业间特困生分布也不均衡, 用同一比例划定特困生难以保证每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资助, 按照特定的比例确定特困生人数本身就不尽合理。而按照人均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来确定特困生又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操作体系。况且, 学生家庭居住分散, 对每个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工作量大, 人力物力难以达到。另外, 居民经济收入途径多样化, 国家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也缺乏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申报人的诚信。所以目前许多高校采用民主评议的办法依靠学生平时的消费表现确定特困生, 尽管是按照规定的比例来进行“评选”, 无法准确考察学生实际困难情况, 难以避免地融入个人情感因素。

二、改进措施

1. 完善助困机制

统筹考虑“奖、贷、助、补、减、免、缓”, 充分引入激励机制, 不仅仅助困, 更要助优、助勤。由于在校学生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 不同于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资助的其他群体, 毕业工作后学生很快就具有还款能力, 所以应尽量少用无偿资助方式而应当以有息校内贷款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要热情关怀, 积极帮助, 但从制度上, 不能让困难学生具有优越感, 将困难作为享受特殊政策的资本, 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将经济困难作为自立自强、拼搏进取的动力。

2. 拓宽贷款方式

目前, 高校实行的大都是信用贷款,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善, 银行风险较大, 加之学生贷款金额相对较小, 放贷成本较高, 所以银行积极性不高。银行更愿意办理风险小的抵押、担保等其他方式贷款。所以应当积极调动学生家庭力量, 开办生源地贷款, 将学校信用贷款作为补充。

一些省市从2003年试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对学生困难程度的评价更准确合理, 既方便学生办理, 也减轻学校的压力, 同时对学生毕业后履约还款也增大约束力, 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3. 放宽还款条件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开展助学贷款的国家, 目前每门课程的培养费用为5000英镑, 其中政府出4000英镑, 学生负担1000英镑。近一半学生要通过贷款解决学费。还款从毕业后年薪超出1万英镑部分的9%在税前按月从个人医疗保险卡上扣除用以还贷, 退休时仍未还清由国家偿还。

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就业期限又延长至毕业后两年, 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另外, 工作后薪资普遍不高, 还要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偿还其他借款和贴补家用。目前银行规定的还款期限太短, 通常要求毕业后六年还清本息, 尽管助学贷款大都采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贴息甚至全部付息的办法,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仍存在较大困难, 无法保证按时偿还贷款。经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不能按时还款并非都是因为不诚信所致。所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增加还款灵活性是改变目前还款问题的有效办法。

4. 落实助困工作经费问题

目前, 各大学遵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均成立了贷款管理中心, 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 但工作经费却没有具体的文件规定落实。

5. 建立银行激励机制

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主动性往往在银行方面, 所以建立相应的银行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激励机制, 有助于发挥主动性, 进一步推进助学贷款工作, 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困难学生经济问题。

三、结语

发展县域经济对策分析 第2篇

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已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标志性变化:一是县域经济不仅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而且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传统农业份额明显下降;二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县域总人口和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显著下降;三是民营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外部环境和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县域经济同市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陷入趋同;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融资环境差、筹资渠道少、资金制约严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县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科学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县域经济能不能快发展、大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成效。我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且县与县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着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到位问题。表现在一些原来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县市,发展差距拉大。有的县发展思路明确,能够抢抓机遇,争上项目,短短几年经济发展就上了台阶,而有的县市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一些县经济发展缓慢,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的位次不断下降。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克服“等、靠、要”观念,要充分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托优势求突破。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善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要解放思想,就必须打破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勇于探索,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导向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也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提高工业、服务业部门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而且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难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还会增加农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从而也是最终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进入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鼓励农民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联合,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分享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和最迫切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从全国来看,经济大县强县都是工业或服务业发达的县市。进入新阶段,推进工业化要改变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两张皮的状况。要看到,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空间已受到明显制约。特别是在新时期,迫于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乡镇工业也强化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机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发展乡镇工业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如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运输业等;积极促进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打破现有的阻碍城乡产业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规划、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对城乡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新阶段后,全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为县域经济工业化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增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只有继续推进工业化,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要改变以前盲目追求“硬化、亮化、绿化”的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改变政府主导圈地造城搞建设的机制,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和效益,切实防止抽取农业和农村资源超前建设小城镇,这不仅从根本上不利于城镇化,还会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的恶化。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带动小城镇建设。要分别轻重缓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功能,繁荣经济,发挥城乡经济结合部的作用。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

四、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市场化进程

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20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办工业的创新,使县域经济获得较快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样需要制度创新,特别是对于一个县域经济欠发达、制度创新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应当看到,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又进入活跃期,包括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农民户籍制度、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这些领域的制度创新,必然促进新阶段县域经济的新发展。

为了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应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明确新阶段县域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即要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扫除阻碍市县经济和工农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市县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在稳定土

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户土地使用权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创新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但无论采取哪些方式,都应坚持自愿组成、互助合作,协调行动、保障利益,市场运作、民主决策,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等原则;四是要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五、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经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在经济管理认识误区

许多企业认为经济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事实上企业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更涵盖了企业诸多方面的活动内容。对企业经济管理认识有误,导致企业经济活动受到影响,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后,整体经济管理观念缺乏

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粗放型经济管理现象严重,片面追求生产和销售最大化,盲目追加投资,造成投入多,效益差。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整体经济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部门分工及目标较为明确,但是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协作及工作衔接联系却不顺畅,出现各自为政,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提升,无法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3.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模式单一化,沿用传统的早已被淘汰的“直线职能制”组织制式;主管或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过宽,对无法对管理范围内的事项做出专业及精准的管理决策;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收集的各类信息和数据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导致高管无法据此进行科学客观的决策,失误率较高;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适应新情况的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低下。

4.企业的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落后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文化,许多企业没有形成与企业自身定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无形中导致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偏离了方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导到了各类信息及数据的采集不全面、不精确,以及信息及数据处理不能做到实时处理,导致据此做出的经济管理决策不能准确及时应对各类变化,反应迟钝。

5.不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不能适时和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在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必要培训,导致其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思路及工作方式跟不上形势;不能适时引进急需的经济管理人员;缺乏对全体员工进行相应技能培训;不能适时对急需人才的岗位聘用相应的人员,补充新鲜血液,工作开展受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企业员工没有凝聚力、向心力,调动不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新经济形势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1.企业应理顺经济管理的整体思路

企业经济管理要想得到改善,在管理层要正确认识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而是涉及到企业活动的诸多方面,从各个方面影响企业总体目标的达成;要向企业的每个成员宣传经济管理,使其认识到自身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广大员工配合贯彻执行才能从整体上增强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及达成效果。

2.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制定一套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总体目标、新经济形势相适应。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就要充分合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让企业各个部门协调起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制定企业整体的发展计划和经营目标,各部门依据企业整体计划制定部门计划,并由企业高层对各部门计划进行修正,使各部门间计划能协调一致运作,增强部门间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3.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创新

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企业管理模式要从纵向转变为横向,管理模式扁平化是发展趋势,提高反应速度;合理调整主管及高层领导的管理范围,合理设定管理幅度,使之能对管理范围内的事项做出专业、精准的判断及决策;管理组织加强信息和数据收集处理工作,去伪存真,使之能成为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管理组织架构根据形势适时调整,适应新形势,提高反应速度,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起一套与企业自身定位、发展相符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全体成员行动的指针;还要构建起经济管理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文化氛围,用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来感召全体员工,来增强企业内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新力,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长远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需要构建与企业规模与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组织,全面收集、分析和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数据,可以实现对企业经济状况及外部相关经济信息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准确分析实时的经济信息或数据,统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协调发展。

5.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对策 第4篇

一、中国与经济强国相比所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尽管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毕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还是使得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要低于经济强国。这主要体现在:首先, 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较低, 在世界人均GDP排名上仅仅排在90位, 可见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世界经济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 贫富差距显著也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主要体现, 受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非常大, 基尼系数已经高于0.4的警戒线, 说明了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再者,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产业结构问题上, 我国一直都非常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 而忽视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工业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 贸易结构不平衡,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虽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不断增加, 但是从进出口产品中可以看出, 我国在世贸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较多, 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则主要依靠进口。这就造成了出口低端产品, 进口高端技术产品的贸易结构,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第三, 就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在第三产业方面的就业比重还非常低, 仅仅只占就业比重的32%左右, 而经济强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则高达70%以上,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与经济强国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3、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较低。

目前为了能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各国纷纷开始注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也成为了经济强国的重要判断指标。然而目前我国的资源消耗量仍然非常大, 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较差, 且不符合经济强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其次, 自主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但是目前我国技术自主创新水平还很低, 一些顶端科技还主要是依靠进口, 自主品牌非常少, 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极低, 转化成本比较高,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 科研和教育水平较低。人才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 只有不断的提高教育水平, 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才能使国家经济的发展质量有所提升, 而在这一点, 我国所做的还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

二、中国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的对策

1、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对于促进经济结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 应该积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 使第三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撑产业, 减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这不但能够缩小我国收入差距, 降低失业率, 还能为节能环保做出巨大贡献。再者, 贸易结构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 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 增大高技术含量为主的产品出口额, 以改变当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当然, 这是需要不断加强科研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的,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 很多国家出现了能源危机, 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是以“高能耗”换“高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这种增长方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开发低碳技术, 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中低端技术可以引进, 但重大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研发。因此, 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吸收整合国际优质科技要素,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 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关键, 因此, 还要通过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人来培养人才。我国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人力度, 将发展义务教育、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结合, 增加对高等院校的科研投人,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将高校作为创新基地,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经济领先地位。但是若与世界经济强国相比, 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尤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诸多问题, 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强国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尽管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且国民生产总值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因为无论是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讲, 还是从人均收入上来看, 我国经济都与发达国家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来促使我国从经济大国逐渐向经济强国转变。现本文就主要针对这一转变对策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强国,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吴立贤.中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展取向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7)

[2]吴庆福.品牌让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12)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 第5篇

【中图分类号】F23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01―0027―01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有效方法,可防范审计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私营经济的困难与对策 第6篇

【关键词】 私营经济 困难 对策

一、中国私营经济的困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私营经济在我国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些是由私营企业本身体制不合理所造成的,但更多的则是由在工作中歧视私营经济的做法所造成的。具体说来,私营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私营企业领导体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领导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家庭型的企业领导制度、传统计划型的企业领导制度和现代型的企业领导制度。据调查,目前2/3的私营企业采取家庭型和传统型的企业领导制度。不可否认家族管理在私营企业创始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家长式领导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1)企业初创时所形成的粗放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导致决策失误,指挥不灵,使企业误入歧途。

(2)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在权力与利益划分,企业发展方面易产生分歧,从而导致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瓦解,亲缘关系反倒成了企业发展的致命威胁。

(3)家长的专权和人治式管理,极易挫伤外来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

(4)家族式管理虽然灵活但不够科学,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企业的成功大多靠个人的胆识和经验,经营管理没有固化为企业规章制度,制约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5)一般说来,家族领导的观念和意识较为传统和保守,封闭的内向性格束缚了开放意识,阻碍了体制创新。

2、私营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的信贷和资本市场上,私营企业一直受到政策上或事实上的歧视。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城乡个体经济的政策规定中,明确指出个体工商户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可以请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筹措。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私营企业暂行管理条例中,也规定私营企业可向银行申请贷款。但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多数私营企业,特别是小型私营企业贷款难度很大。1995年,对全国15个行业2546家私营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4.4%的私营企业主认为到银行贷款“很困难”,46.1%的私营企业主认为“有困难”,只有29.5%的认为“没有困难”。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国有企业,达信贷总量的70%以上。1998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86524.1亿元,私营及个体经济的贷款余额只有471.6亿元,占0.857%。由于私营企业较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高利贷,因此,筹资规模受到限制,筹资成本很高。私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存在所有制歧视。具体表现为:银行和地方政府在确定信贷计划时,国有经济总是被当作重中之重,而私营企业往往遭到忽视,私营企业支付的实际利率也比国有企业高。私营企业贷款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贷市场不完善。私营企业一般规模小,分布分散,实力较弱,信用程度不高。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向私营企业发放贷款涉及的交易成本较大,金融风险较高,大型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

3、国家对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仍有许多限制

国家有关部门曾经提出,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其他领域都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但实际上,现行的一些政策对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仍有许多限制。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就表明:目前80多种社会行业中,集体企业进入的有72种,外资企业进入的有62种,而私营企业进入的仅有41种。目前,在投资体制方面,或者是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或者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向国有经济倾斜的投资体制,无形中在投资领域形成了对民间投资的所有制壁垒。突出表现是在投资上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过高,投资领域宽泛。相比之下,许多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却因为国有经济的行政性垄断及投资政策在产业准入方面的限制而被排斥在许多投资领域之外,其发展空间往往被限定在狭窄的乡镇或“三产”范围内。

4、由于法制的不健全,私营企业相对缺少法律的保护

以巨人集团的失败为例,曾经名噪一时的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总结失败时大量谈到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人员坑蒙拐骗。他说“我实在无能为力,而且很多私营企业老板在一起交流时都有同感”。这个问题是由于我们的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如果法制对于私营企业里坑蒙拐骗或贪污受贿的人给予严厉打击,队伍就稳定多了,企业的损失也小的多,很多机会就可能抓住了。而政府却没有重视这一点。这无形中刺激了私营企业里打工或冒险的人铤而走险。

二、私营经济的对策

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城乡就业、提供国家税收、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等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家和社会应切实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并引导它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私营企业也必须努力克服自身弊端,着力于制度创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1、私营企业必须突破传统家长制,推行新的企业领导体制

首先,改革产权制度,使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甚至完全分离。传统的个人独资或合伙制企业,虽然产权明晰,责任清楚,但也存在资本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不足,对私营企业产权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不仅可以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上脱离家族形态,使传统的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在现阶段,尤其要提倡有条件的私营企业按股份制形式组建成私营股份企业,因为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私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私营股份企业都优于私营独资或合伙企业。如私营企业的公开性显著地加强,私营企业将置于股东们的监督之下。相形之下,私营企业如果采取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形式,对其经营活动与财务状况的监督则要困难得多。

其次,实行分权化的管理体制,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充分调动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加强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民主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微观层次的体现,通过民主管理,可以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可以促进民主化的决策体制的建立。

2、切实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消除对私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要认识到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一样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有着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存在并不是一个暂时的过渡现象,而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将来生产力发达后,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仍不平衡,社会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也还不足,仅仅依靠公有经济难以实现发展生产、发展各地区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因此,私营经济仍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次,完善金融市场,是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我国已着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鉴于大型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直接发放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成立了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也在开始形成。据国家经贸委的资料,1999年1月底,全国已有12个省市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已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4个,到位担保资金13.5亿元,这些地区通过担保方式可为中小企业解决60-100亿元的银行贷款。到12月底,通过财政预算拨款,资产划拨,会员风险担保金,企业入股等方式筹集到的担保资金达40多亿元,可为中小企业解决400亿元左右的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但是,目前已经启动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中小企业,或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尚没纳入其中。应该尽快把私营个体企业纳入到这一体系中来。同时,应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下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中小银行与大银行的不同之处在于把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因此,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助于解决私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3、国家应逐步废除对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政策

作为政府,应为私营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立项审批、金融信贷支持、申请发放债券、企业资质评定、技术职称评定、劳动保障、申请外贸出口等方面享受一样的政策待遇。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其他领域都应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私营企业与公有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才有利于私营企业与公有企业在相互竞争中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

4、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法规

当前尤其要加紧建立和完善保护私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巨人集团的倒下这一事例中,可以认为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巨人集团里出现的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的行为得不到政府严厉的打击,无疑加速了巨人的倒下。不仅仅是史玉柱,任何一个私营企业老板都很难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政府、法制必须像保护国有企业一样来保护私营企业,像惩治国有企业里的违法犯罪份子一样惩治私营企业里的违法犯罪份子。要明确打出一个旗号,私有财产和国有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否则,史玉柱后面还会有无数个史玉柱。政府除要为私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外,还要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把私营个体经济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等等。

5、为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目前,限于实力,我国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应指定一系列激励措施来促进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加强对适合于中小企业情况的技术研究开发,对私营企业中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应同样予以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到私营企业兼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程剑辉:私营企业领导体制应顺势而变[J],经济论坛,2000(14).

[2]胡家勇:中国私营经济:贡献与前景[J],国家经济管理,2001(2).

[3]张宏娟:民营企业 一路走好[J],河北财经,2000(2).

经济对策 第7篇

自从欧洲债务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不管是制造业亦或是商业企业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惨淡景象, 为了缓解通货预期,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但由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的实际困难, 大部分企业不再专注主营业务, 而将注意力转向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等虚拟经济业务。我国大部分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城市, 比较普遍存在着脱离生产之后将厂房出租的脱实向虚现象, 很多经营者的经营意志不断下降, 致使我国实体经济明显萎缩。

1.1 实体经济企业家发展事业心不足

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自2010年到2012年这两年的时间里, 我国很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不仅没有上升的趋势, 反而还出现了有所下滑的现象, 并且, 即使是最高点也和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数值有一定的差距。然而, 企业家是经营管理的主体, 他们的决策行为有时可以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 企业家对经济形势是否抱有充足的信心, 将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前景。

1.2 实体经济企业转向高额获利途径

实体经济不景气就会迫使实体企业管理者去改变现状, 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其主营业务的获利途径, 在实体经济逐渐失去活力后, 导致主营业务的利润出现下滑, 实体企业管理者会针对这种现象进行调整, 然后转而依靠其他的一些经营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比较典型的就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会比较大规模地去购买一些其他的预期较好的投资理财产品和金融产品, 通过虚拟经济转变获利方式。很多实体企业这种“无可奈何”的行为也是有原因的, 比较突出的就是由于制造业等一些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净利润有所下降。所以, 企业的管理层为了保证自己企业的正常的利润, 也就不得不去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 进而把一些将要投在主营业务的资金转向其他的非主营业务领域等一些虚拟经济, 这样一来, 不仅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证, 未来的发展前景也相对较好。并且根据2012年我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破百, 合计的规模数可达上百亿元。

1.3 实体经济企业景气指数反映实际经济

要想知道经济是否稳定地运行, 主要还是看企业的景气指数, 若是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下降, 这也就表明实体经济的发展前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企业景气指数有所上升, 则表明实体经济有着牢固的发展前景。我国企业景气指数从2008年到2012年持续下降, 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是很理想, 这是由于我国没有比较稳定的发展基础, 而这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例如, 在2012年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自身就因为前三个季度发展的不稳定数据不理想, 即使在第四季度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主要形式仍然没有好转。在制造业里, 除了医药、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等行业的增长率稳定之外, 其他行业的景气指数普遍下降。与此同时, 我国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的盈利普遍不理想。在过去的三年里, 我国的很多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处于东部沿海的外向型中小企业, 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 要么歇业停止生产, 要么订单率持续下降, 进行裁员以保证企业的生存。

从2011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以来, 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条件不足, 企业普遍面临财务和融资情况的危机, 在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中缺乏议价能力, 并且相互之间债务拖欠现象严重, 原材料、人工等经营成本的持续增加, 更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

1.4 实体经济企业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

房地产企业呈泡沫式增长, 使得大量的实体经济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 具体来说, 根据欲望的特征, 只要有盈利可能的行业都将吸引大量资金的涌入, 房产行业也不例外。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较强的价格波动性, 从虚拟经济的横向看, 房地产行业和证券投资行业是最具波动性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两大特征, 即消费品和投资品, 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受欢迎程度。从上世纪末至今, 我国的商品住宅房的投资额在不断上涨, 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经济危机以来, 各行业的投资风险都普遍加大, 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率整体走低, 导致实体经济企业纷纷加入住宅房产的开发行业。2012年我国全国的房地产企业数量从以往的24372家激增到99419家, 同时我国的很多主要城市的房价也随之不断地攀升, 早已超出了普通家庭的购买能力与承受能力,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房地产市场的虚拟化膨胀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2 虚拟经济膨胀, 经济发展逐渐失衡

2.1 消费能力下降, 实体经济企业投资热情不高

消费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2002年以后, 我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 2011年已经降为34.8%, 早在1994年我国的消费率为45.3%, 过低的消费能力, 直接导致实体店的营业额下降。对于实体企业来讲, 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多形成积压, 无法回笼资金, 拖欠人员工资、原材料供应商的货款等等, 再加上国外订单的下降, 使得实体企业投资者的热情不高。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受到先富带后富思想的影响, 资金只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里, 因此,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近年来我国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希望通过缩小贫富差距让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有所上升, 想让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由内需带动的新局面, 但是却受到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影响, 导致全民资金逐渐流向地产大鳄手中, 增加居民消费能力的目标仍然无法实现。

2.2 成本持续上升, 实体企业资本转向虚拟经济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的价值逐渐下降, 出口产品逐渐失去自身的竞争优势, 全球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来,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经济前景暗淡。自从2010年以来, 我国对外市场的出口额增长在逐步的放缓, 同时国内的需求也在下降, 全国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也同步下降。通过具体的分析来看:首先, 促使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是由于融资成本较高, 合理可行的融资结构是企业资金顺利周转的必要条件, 世界银行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中显示, 在东亚国家中, 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最为突出, 目前, 我国的各类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 发放贷款融资的主要对象仍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一般贷款需要雄厚资本作抵押信誉, 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大软肋, 使之陷入困境。其次, 生产运营成本逐渐上升。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 很多中小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和原材料购买困难,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 实体企业生存的成本增加等其他原因, 还包括房地产价格的飙升, 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压力。房价的快速上涨带动了土地价格和租金的上涨, 实体企业的办公场地和生产场地支出就会超支;同时, 房屋是居民安身立命的第一场所, 员工为了拥有房子和基本的生存需求, 必然要求企业上涨工资, 而企业为了生存必然会在一定范围内上涨员工工资, 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另外, 我国的实体企业一直是我国税收主体, 企业在承受各种成本增加的同时, 还需要承担各种税负, 长期高额的税收使得企业想尽各种办法逃税避税, 现如今, 实体企业缴纳的税额接近利润水平, 税收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实体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3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互联系

实体经济是一种服务于生产、流通的物质产品的经济活动, 而虚拟经济则是直接地用钱生钱的活动, 与实体经济正好相对应。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借力, 同时虚拟经济也得依赖着实体经济才可以存在。

首先, 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现实, 当然也不是神话, 虽有具体数据却是摸不着的, 因此,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不管是虚拟经济的产生, 亦或是虚拟经济的发展, 全都离不开实体经济为其提供的物质基础。不然, 虚拟经济就成了虚幻的空中楼阁或是海市蜃楼。

其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虚拟经济要想也不断地稳定发展, 就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 主要表现在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而实体经济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最后, 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就是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是因为虚拟经济的开始、发展等都是以实体经济为标志的, 所以, 发展虚拟经济也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并且虚拟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所服务的, 同样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也会预示出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

3.2 二者均衡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

实体经济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若是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进行发展, 必将形成发达国家所受的经济危机影响, 因此, 努力防止我国经济过度虚拟化的发展十分必要。

第一, 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很大, 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 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一直都很少。金融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前进的一大动力, 同时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推手, 因此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引导金融市场里资金的流向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投资结构。同时, 还要规范民间投资金融机构, 使社会资金流向中小实体企业, 这样, 不仅避免了资金为寻利而投机, 还使得社会资金实现了合理盈利的模式。

第二,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经济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发展, 防止经济过度虚拟化, 重中之重是保证房地产行业稳定、协调发展和预防地方经济过度依靠房地产增长。在治理经济虚拟化的同时, 还要注意到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去除其中的泡沫, 并且还应该提高综合要素与生产效率来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让效益可以得以提高, 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培养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积极地开展各类讲堂和课程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最后要大力加强管理水平、提高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 加强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我国的中央银行、银监会等在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过程中, 应该从宏观审慎这个角度出发, 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地膨胀。另外, 要通过弥补监管的漏洞, 然后对体制进行改革, 进而加强对社会资金与国外资金流向的整体管理和监控。根据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且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与监管区间, 建立起虚拟经济预警机制, 并实施必要的调整政策, 从整体上对虚拟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共同发展。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推动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会控制实体经济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在现有的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均在上涨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应该首先从改革税收体系着手, 为实体产业发展减负, 并加大鼓励、扶持实体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 对于减轻企业税负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因此, 应该对税收体系进行研究, 把减税落到实处, 拓宽降费减税的范围, 要从实质上去拓宽实体产业的发展空间, 并加大对一些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带动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的作用。

摘要: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而实体经济在我国的持续低迷也不容乐观, 随着国务院相关部门“新36条”的陆续出台, 加快了向民间资本开放的速度, 确保了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本文在分析了虚拟经济失衡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 希望可以为虚拟经济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姚景超, 王进会.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协调性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 2013 (08) .

[2]杨运星.论虚拟经济的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商业时代, 2013, 8 (24) .

[3]宋健.宽松货币条件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关系研究——基于广东省的经济数据[J].开发研究, 2013 (10) .

[4]傅程远.应密切关注并努力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J].经济纵横, 2013 (7) .

经济对策 第8篇

关键词:会展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必要性,可行性

在中央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湖南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是一个值得理论界、实践界和政界探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会展经济角度探讨了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策问题。

1 从会展经济角度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的必要性

一是通过分析目前理论界在农村经济发展对策方面的主要观点, 讨论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发展等方面, 发展对策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宏观方面、发展思路方面的分析, 很少有具体对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研究, 而如何通过会展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研究则更少, 仅王琳坤[1]从利用展会这个农产品销售平台、塑造农产品展会品牌、注重展会资料的归档及信息的传播、加大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力度等4个方面介绍了吉林如何利用会展经济来发展农村经济, 因此加强如何利用会展经济来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对策研究非常紧迫;二是目前理论界已有的从会展经济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对策问题的观点集中在城市会展这个角度, 而没有关于农村会展经济这个角度的讨论。如宋晓雁等[2]、贾向峰[3]、严杰[4]分别采用实证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农业展会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但都没有关注到农村会展对农村经济的直接而长期有效的作用;三是会展实践界和相关政府部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城市农业会展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更未认识到举办农村展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 从会展经济角度发展农村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从会展经济角度发展农村经济的可行性问题主要包括通过参与城市涉农展会和发展农村会展经济2个方面来发展农村经济的可行性问题, 前者已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证实, 后者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会展经济是否对当地农村经济存在推动作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理论界所研究的会展经济对当地经济所带来的直接推动作用即可类推解决;另一方面表现为发展农村会展经济的可行性问题, 这是目前被理论界所质疑, 实践界所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 发展湖南农村会展经济是可行的。原因如下: (1) 湖南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已具备举办小型展会的基本条件。发展会展经济需要当地有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通讯、餐饮、住宿、金融等条件, 而农村在这些方面的基础虽然较差, 但经过这几年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发展, 特别是在“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信息直通车工程”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背景下, 各地农村在相关方面已取得很大改善, 已符合举办小型展会的外部环境条件。 (2) 具有良好的资本及市场条件。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城市资本过剩性矛盾的突出, 逐步有资本向农村转移, 各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特色化进程加快, 这为农村会展经济的举办提供了较好的资本、产品以及采购观众、参展商条件;另外, 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各类农资企业、生活资料生产企业都认识到开发农村市场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 大量城市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已成必然, 这为农村会展经济的举办提高了充足的参展商条件。 (3) 具有前景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高度关注, 发展农村会展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符合政策需要, 政府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 投入相关资金为会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条件。 (4) 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已为农村会展经济的发展储备充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 (5) 通过创新农村会展体系, 举办适合当前农村现状的小型展会, 为农村会展经济的顺利发展准备良好的体系条件。一要创新展会评价标准, 农村展会成果的评价标准应是参展商和观众质量以及展会对当地经济促进作用的高低;二要创新办展主题、办展思路, 将会展举办与当地民俗节庆活动、旅游资源、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产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走节庆化、旅游化、特色农业化、休闲农业化等特色鲜明的会展之路;三要创新办展产品, 展会展出产品并不一定是物质产品本身, 可以更多的是技术、产品模型、产品功能、图片、影像以及他人的经验和收获等;四要创新办展形式, 展会不仅可以是现场产品展, 而且可以是现状模型展、网上产品技术展、电视展、图片展等;五要创新办展场所, 充分发展小型农村“集市型”展会;六要创新展会性质, 农村地区展会应是公益性展会为主体, 商业性展会为补充, 或是公益性展会中结合商业性展区的模式, 关于农资类展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会、当地特色经济文化推广会等应主要办成公益性展会。

3 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积极作用, 促进湖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1 结合农村经济特色, 发展湖南农村会展经济

一是充分发挥湖南现有的风景休闲资源优势对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吸引作用, 发展旅游型展会。湖南现已开辟的森林公园有49个, 拥有张家界、南岳衡山、邵阳琅山、湘西凤凰古城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通过有效利用这些旅游胜地在环境、基础设施、人流量大且游客购买力强等方面的优势, 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文化, 举办旅游型展会 (注意其与旅游用品展会的区别) 。二是加快发展湖南农业生产供应型展会。湖南拥有“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万亩药材基地、万头肉牛繁殖基地、10万亩优质茶基地”等产业特色明显、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业产区, 这些产区具有较大的农资、农机以及优质品种和农业科技市场需求, 结合这些需求可以举办较有规模的农业生产供应型展会。三是着力推进休闲民俗型展会的发展。湖南拥有很多民族风味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山寨、民居群落, 如岳阳张谷英村、永州上甘棠村、怀化侗文化村、邵阳长安营等, 这些地区具有浓郁民俗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利用这些地区在民俗方面的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 可以举办特色鲜明的休闲民俗型展会, 以实现参展观众和参展客商在休闲旅游、购物等多方面的功效。四是结合湖南特色农产品, 积极举办相关产品推广节。湖南具有湘潭湘莲、祁东黄花菜、雪峰蜜柑、衡山白糖李、道县甜橙、蓝山金柑、江永香柚、临武蜜柚、衡阳珠晖、郴州苏仙区南枣以及各地的茶园果园药园等名优特产品的生产基地, 各地应结合其产品特色, 在其成长、成熟的不同时节举办对应的农家风景观赏节、农活体验节、农产品推广节等节庆活动, 以提高农村地区形象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渗透力。五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举办针对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型集市型展会, 如服装类、电器类、食品类、农机类或农资类等的集市型展会。

3.2 利用会展讲台, 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次聚焦三农, 连续制定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充分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是有效防止惠农政策领域贪污腐败行为的关键;是落实党和国家民生政策, 发挥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的重要保障。对于连续出台的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如“三农”作为投入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农业补贴大幅度增加的政策;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政策。这些政策一定要及时让农民知晓, 并组织农民快速行动以配合政策的落实执行, 防止出现“政策、舆论引导的多, 实际行动的少”的局面。当前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渠道虽很多, 但都存在“环节、干扰太多, 效果太差, 时间太久, 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而如果通过农村会展的形式, 将农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 集中讲解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 则能有效克服现有渠道的缺点。具体操作模式为:由县级部门组织讲师团或宣传组在展会举办期间设立政策宣传展台或举办政策学习研讨会, 由相关农村合作组织或村委会组织人员参与学习讨论;或者可以由县宣传部门印发相关宣传材料、制作相关宣传影视资料通过多途径结合的方式进行。

3.3 借助会展渠道,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一个地区, 只有完善的流通体系相配合, 其生产才符合市场需要、其人、财、物才能快速转换, 其经济才能讯速发展。流通体系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流通要素的快速流通。笔者认为完善湖南农村流通体系, 至少应加快5个要素的流通, 即资本流通、信息流通、人员流通、实物流通、商品流通。只要湖南农村能让这5个要素快速流动起来, 其经济必然快速发展, 其新农村建设必能取得显著成效。会展由于其定时、定地、定主题地集聚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并通过产需的直接营销以实现商品的快速流通。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这种人、财、物、信息的集聚性和快速集散性, 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此, 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好全国品牌农展会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 建立展会的科技动态、龙头企业变化、产品动态、价格动态、供求信息、竞争信息等动态信息库, 并配合建好相关市场需求特点、参展观众特点、展会举办特点、参展企业特点、参展成果、参展注意事项等专项资料, 并及时进行信息资料的传递, 做到展会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要特别加强最新科技成果、最新产品信息、参展经验、参展成果、展地市场需求特点等的多渠道、多形式、多时段宣传介绍; (2) 充分发挥展会历史信息和即时信息的价值, 以实现人、财、物在展地市场的流通; (3) 要注意集中开展参展物品和商品在去、返回、以及参展中这3个环节的有序流通, 以实现集中优势的、有组织的、一体化的快速物流与商流; (4) 无论参加城市涉农展会, 还是在当地农村举办展会, 都要注意地方形象、经济实力以及文化的宣传, 强化地域经济的影响力是促进资本、人才的流入以及商流与物流快速流动的重要方面; (5) 充分发挥展会的农村骨干人才培养作用。展会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课堂绝对有其他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支持鼓励政策, 企业要有相关配套制度。

3.4 巧用会展营销, 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关系到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湖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湖南农民收入增长等重要方面。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科技水平落后、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开拓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会展营销有着比其他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优势, 如营销对象的高集中性、高需求性, 促销活动更有针对性, 广告宣传更有效性, 促销渠道更便利性, 市场信息的全面性和快捷性等。因此, 巧用会展营销, 可以实现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1) 品牌形象。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会展品牌宣传这种快捷的低成本品牌宣传策略的使用意识和使用效率, 以提高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2) 科技水平。在参加各类涉农展会时, 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相关组织和协会应重视最新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要利用多渠道开展与相关技术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湖南省举办的涉农展会应增设科技资讯介绍、咨询展台, 应组织相关研究院所和机构参展, 以畅通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渠道; (3) 市场。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结合会展销售渠道和其他销售渠道, 以深度开发当地市场、积极占领外地市场、主动开发国外市场。在市场开拓过程中, 建议采用“集中优势兵力”策略。由于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品种数量、

(下转第383页) (上接第381页)

规模实力、品牌影响、市场开拓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因此应集中多家企业的产品、多家企业的资金、多家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集中展会营销和其他传统营销方式, 集中加强某一方面特色的宣传, 集中开发一个市场。这样既有助于增强地域品牌形象的影响力, 从而带动企业品牌在该地市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湖南省企业联合起来开展与各省品牌龙头企业的竞争;最重要的是通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以实现目标市场的成功开发。

参考文献

[1]王琳坤, 李博, 王玮.试述会展经济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 2004 (7) :21-22.

[2]宋晓雁, 武邦涛.农业会展的经济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4) :802-803.

[3]贾向峰.农业会展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及宁夏的实践[J].宁夏农林科技, 2008 (1) :72-74.

关天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第9篇

2010年8月10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 中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 (部分区县) 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 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 陕北的延安、榆林, 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 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 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 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未来的十年是西部大开发大力深入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 关天经济区要利用好这个机遇, 大力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 但是也要借鉴东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 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

实施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 关天经济区的经济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为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 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关天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但是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 要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局面。而且经济区内科教、人才资源富集,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有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另外, 关天经济区要依照区内各个地区环境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 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 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 严格控制人为干扰, 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2 关天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质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 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第一, 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由于我国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 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占世界的20.7%,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且, 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 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带动经济增长。当前, 全球不少企业已经享受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 可以预见的是, 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 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不过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状态, 如果我国加大投入, 将可能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并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 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 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 因此降低产业碳强度, 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 发展低碳经济是关天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由此可见,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挑战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也是关天经济区未来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向。

3 实现关天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 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利用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加大低碳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是大力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并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 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 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

第二, 继续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

以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工业节能。重点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等。以全过程管理促进建筑节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 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 降低建筑施工能耗;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空调和其他家用商用电器节电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等。其次就是以交通模式优化促进交通节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出行比重;提高运输装备技术等级, 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

第三,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 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 而第三产业单位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 因此, 未来关天经济区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 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及文化产业。

第四,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 是一种态度, 而不是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注意节电、节油、节气, 从点滴做起。如果说保护环境, 保护动物, 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 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全民低碳意识, 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 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 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或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约束人们的衣食住行, 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只要我们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 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 向低碳经济转换就会有希望。

摘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关天经济区的成立, 无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区域, 对经济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10篇

这几年,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2006年, 我国县域GDP总量达到8.81万亿元, 占全国GDP总量的48.10%。同时, 以百强县为典型的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 对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相当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县域经济产业层次的极端低下性;农民增收的极端困难性;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持续的发展, 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即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要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就要富裕农民, 要富裕农民, 就必须减少农民, 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兴工强县”的思想, 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 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经济, 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根。依靠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在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化、市场化、基地化、高效化等方面做足功夫,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人,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才能有效解决三农农问题。转移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城市化。在现有条件下, 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 是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它能有效的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域经济单位财政力量比较弱, 多属“吃饭”财政, 没有多余的力量发展经济, 而中央财政对县级区域的预算支援也很有限;县级单位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国有企业数量较少, 投资力量较弱, 也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多数县级单位地处偏远, 市场规模狭窄, 投资环境较差, 在信贷资金、吸引外资上也不具优势。因此, 县域经济只能依靠民间投资的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组织引导上, 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 实施强强联合, 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 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 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我国县域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全能县”经济, 全能县的“小而全”经济有很多弊端, 比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难以获得平均利润, 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难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这些弊端,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必然带来三大后果:低质、低效、慢速。改变“全能县”的经济模式, 必须抓住特色这个关键, 立足本地实际, 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 找准重点。每个县域均有自己的资源优势, 要立足资源突出特色,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 (旅) 游则游, 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 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 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 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改造“全能县”, 培育特色经济应该与走专业协作之路结合起来。要放弃只想当“龙头”不愿当配角的旧观念, 如果能把一个产业, 一个品牌甚至一个零件做强做大, 都能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 许多成功的企业走的都是专业协作的路子, 如英特尔公司并不生产电脑整机, 它只为全球电脑整机厂商提供芯片;微软公司也不生产电脑整机, 它只为电脑使用者提供操作系统软件, 但它们都不失为IT业的巨子。

四、把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政策

除了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还可以把有组织的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外一个战略产业来对待,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活跃县域经济。劳务输出在许多地方发展不起来, 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 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至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严重得多、直接得多、紧迫得多。还有由于农民对就业信息缺乏, 致使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等等。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在各个环节为劳务输出工作服好务。首先, 要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同时, 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 积极与输入地企业加强联系, 根据企业需要, 开展“委托式培训”和“定单式培训”, 实现培训和输出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可以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多、就业容量较大的省、市, 建立了农民工劳务输出基地及劳务输出服务站, 做到输出一地, 巩固一地。

五、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体制改革

庆阳林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第11篇

一、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庆阳市境内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760万亩的子午岭丛贯东部。全市总土地面积4067.85万亩,人口262.43万,共有林地1399.83万亩(集体林地1184.97万亩)。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总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20世纪60年代:

起步阶段。依据其特殊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有成块的大片林也有以户为主的散碎林,全市造林面积高达全市耕地面积的10.01%以上。林下经济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林下种植及少数量的放养养殖,即种植基本的粮食作物,如绿豆、豌豆、黄花菜等,放养鸡、鸭等家禽。

2.20世纪70年代:

停滞阶段。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吃饭问题,庆阳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林业发展被中断,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阻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的砍林毁林,原有的林地受到严重的破坏,林下经济处于原地止步状态。

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多元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林下经济从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除基本农作物以外的种植品种,如药材、蘑菇等,尤其是90年代末期,林下种植蘑菇兴起一时,全市各县都出现林下蘑菇的种植。林下养殖也由原来的鸡、鸭发展为多形式的林禽、林畜养殖模式,出现了林下养殖桑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特点

现阶段,庆阳市把林下产业作为 “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建设效益林业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阴空间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发展。

三、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群众积极性不高。

部分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理解不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群众认为在现阶段耕地都没有较好效益的形势下,要想在林地上取得经济效益更是天方夜谭,可能性不大;对身边依靠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致富的农户也不以为然,不动心,不眼馋,怕投资大、收益慢,怕担风险,持观望态度,依赖政府投资思想严重,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资金技术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林下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筹资渠道不畅,政策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小,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经营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然各县区创办了部分林下经济企业、专业合作社,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还不健全,竞争优势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3.服务体系不健全,机制体制不完善。

有的县区林业部门人员少,忙于日常的林业工作,发展林下经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服务职能不强,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都未正式开展工作,林业协会及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具体服务林下经济生产的技术人员少,影响林下经济发展。

四、提升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发展林下经济是现代生态学面向应用科学的创新实践,符合当前或今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统筹安排,促进整体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食用菌种植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南区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应主要推广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兔等禽类,尤其是养鸡、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林药模式,即在林地种丹参、黄芩、柴胡等中药材,技术简单,并且近两年市场波动较小,价格适中,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同时,应该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区旅游业,带动周边地区餐饮、娱乐业的发展。

2.培育龙头,示范带动,实现规模化经营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养殖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显得尤其重要。在典型带动方面,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扩面融资,简化手续,提升融资效率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 第12篇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 (包括县级市) 基础上, 以县乡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为腹地、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开采加工等初级产业为主体, 以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在中国大部分省份,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绝大部分县 (包括县级市) 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第一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

1. 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经济。

县级行政机构是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于一身的职能管理机构, 县域经济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又包括财政、税收、计划、工商行政管理、物价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和管理部门, 是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物流经济、餐饮旅游经济等多种产业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同时又是集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综合经济,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2.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县域经济中, 农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和生产经营规模均占重要地位, 目前, 中国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 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低, 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经营管理粗放、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 同时,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县域之间的生产经营又各具特色, 具有特色经济的特点。

3. 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广泛性、多元性的特征。

目前, 国家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因此, 民营经济将是推动县域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县域经济民营化, 是一种机制灵活、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能激活生产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格局。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具体的说, 发展县域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 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 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 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 讲究实效。因此,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 才能促进产业集聚, 人口集聚, 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 就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第四, 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人多地少,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 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 降为2007年的58%。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 从新增的收入来看, 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向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转移。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 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 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措施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农业和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 这是县域经济的共同之处, 但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县域经济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因此,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特色经济, 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 优化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层面。必须下决心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一是壮大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做大, 品质做优, 品牌做响, 效益做强。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现有优势, 坚持从小到大, 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 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三是创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 发展大户经营、业主农业和公司农业,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2. 依托资源优势, 培植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 特色就是专长, 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县域经济在探索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相当一部分县形成了本地的特色产业。虽然目前的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地区差异较大, 但各地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扬长避短, 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区位、技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 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特色经济的规模, 同时要精心谋划和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 把产业做大, 把企业做强, 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 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实现整体性的跨越式发展。

3. 创新体制机制,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是县域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增长极, 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要放宽准入政策, 凡是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 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要积极引导扶持, 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 引导民营经济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广泛参与一、二、三产业的开发经营;要创造公平环境, 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建好融资、技术、创业、培训、质量等服务平台,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 必须推进乡村城镇化。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 乡村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以城带乡,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乡镇企业的产业集聚, 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扩大县域二、三产业的就业渠道, 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推进县域城镇化, 第一要突出重点, 要优先发展县城和具有区域优势、交通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乡镇, 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第二要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要因地制宜, 发挥各地优势, 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参考文献

[1]杨小凯, 黄有光, 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主谓一致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