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2024-08-17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精选12篇)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1篇

1 构建农业科技示范平台的思路与定位及机制

湖南作为中部粮食主产省份,针对农业发展优势,已提出把农业大省建设成为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但由于受资源、环境和农业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仍然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特色产业发展还不成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刚刚起步,农产品加工增值比重偏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推广应用难、人才流失严重、推广投入紧缺等问题。示范平台构建,将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能力,将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带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将有力地促进我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湖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取得了一批成熟的可供转化的国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也积累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建立了湖南农业科技成果机制、管理体系和完善配套政策。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学家,继三系杂交稻研究与推广取得重大成效之后,两系杂交稻、超级杂交稻进入大面积推广示范阶段;以刘筠院士为首的湖南省重点科研课题“四倍体鱼和三倍体湘云鲫(鲤)”完成了科研任务,已作为重点推广项目;以官春云院士为首的主持研究的转基因抗虫优质油菜品系,是湖南省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水稻旱育秧及软盘抛秧技术、杂交棉新品种、双低杂交油菜、杂交辣椒、优质瘦肉型猪、特种水产及林业等方面新技术的亟待推广,将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示范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建设基础,根据区域生态特点以及区域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瞄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选择最新研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按照种养加相结合、生产与培训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将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技术集成、农民技术培训等功能综合规划、科学布局,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农业科技的综合示范平台。

构建原则:坚持技术领先与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技术示范与区域农业特色相结合、成果展示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平台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为区域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成套技术示范,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民,探索新型示范平台管理运行模式。

1.2 总体定位

科学定位,突出区域特色。根据湖南的生态区域类型和特点,以及市场、资源、信息等优势,以科技发展大农村、工业带动大农业、大城市辐射小城镇的战略。通过示范平台,加快与城市、农村之间物流、人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互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合理分区,突出产业特色。示范平台应根据地理条件,设置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区两个圈层。通过明确地界区域和功能区划,保证核心区优势主导产业的重点建设,发挥其农业高新技术孵化、技术扩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开发以及小城镇建设示范功能。

有机组合,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平台应根据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对农业高科技的需求,以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有技术组装配套为基础,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与综合示范,丰富基地示范项目,体现其技术辐射和引导作用。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为加强对示范平台建设的领导,省、市、县三级部门应共同成立平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示范平台的日常工作。示范平台还要聘请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基地的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与技术咨询。

1.3 运行机制

示范平台研究开发,应当实行以政府行为为指导,实行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示范平台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要涵盖农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要大胆探索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的新途径[2]。

要建立以示范平台为纽带的农业技术扩散运行机制,包括:建立专家数据资源库,为有需求的农户、农业企业、乡村组织联系专家,充当农业专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桥梁,形成“专家—企业—农户”互动的技术扩散机制;通过组装配套各种成熟的科研成果、整合各种资源加以推广示范;由示范平台牵头,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性农业展会,构筑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农业要素大市场。

2 示范区的建设和主要功能保障

2.1 示范区的建设

示范平台的功能集中体现在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调动农民采用新产品、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村推广。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立足多年来扎实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以及基地建设的工作基础,结合该院在相关科技领域具备的人才、技术成果和信息优势,2007年启动产业化经营新模式试验示范、农业科技入户试验示范、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试验示范、湘米优化工程试验示范、科技兴茶试验示范、柑橘科技试验示范、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地力提升工程试验示范、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等9个科技试验示范大平台(基地)的建设。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建设面积5.07万hm2,预计通过5—10年的建设,使示范园区形成优质种苗繁育区、优质水稻和蔬菜瓜果高产示范区、生物能源开发、有机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区、社会化服务及总部经济区等7大功能区,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1)种植示范区。种植业示范区建设应充分考虑:大力推广抗、耐等特异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优良品种;采用标准化产品生产技术;重施农家肥尽量少用化肥,所采用的生物肥料,为省部级认证高科技产品;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农药为最新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符合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标准。技术集成包括: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保健栽培技术集成;生物有机肥及微肥施用技术集成;生物农药施用技术集成;名、特、优、新品种种植技术集成;设施栽培技术集成。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单位面积种植方案设计。(2)轮种、套种模式设计。内容包括作物轮种、套种时间、品种及方式。(3)采用的技术包括播种、移栽;田间水分和施肥管理;果园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4)新技术的。如新型施肥、节水管理;新型抗旱、保水;新型土壤改良;新型病虫害防治等。例如,目前湖南推广示范的早稻超级稻品种有株两优02、陆两优996、株两优819和晚稻超级杂交稻品种为Y两优1号、丰源优299、金优299等以及优质稻品种湘早籼31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6号等品种。同时配套推广机械点播、节氮栽培、超级稻强化栽培、稻田免耕抛秧栽培、优质稻保优高产栽培等高产技术。

(2)养殖示范区。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分为水产养殖示范区、畜牧业养殖示范区和特种养殖示范区。(1)水产养殖区既承担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功能,又为来基地休闲的游客提供垂钓服务。技术方案的内容包括:鱼类放养品种(主养品种和搭养品种)和数量;对池塘周边环境整理方案;放养鱼类饲料供应来源等。(2)畜牧养殖示范区:其技术方案应包括:禽畜饲养种类和数量;放养技术方案设计;禽畜饲料来源;禽畜疫病防治措施等。

(3)加工示范区。主要针对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新材料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创新、集成、示范与推广,为当地乃至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方案包括:农产品加工种类选择及分布;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开发设计;加工仪器设备购置方案;食品生产安全全程控制和检测技术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认证方案。例如,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永州为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协助其进行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改进酸碱处理与漂洗工艺,采取生产用水回用等措施,开展柑橘加工工艺节水攻关;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技术“柑橘酶法去皮和脱囊衣技术”研究,进行酶法脱囊衣技术攻关,均取得较大突破。

2.2 主要功能保障

(1)增强教育培训功能。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农业技术普及、农村干部继续教育,推动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开展经常性的农业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地区间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培训方式要做到理论与田间示范相结合,系统与单项培训相结合。

为配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示范平台应配备培养具有良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面貌的专业技术队伍,开展适合生产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

(2)强化环境保护功能。本着“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原则,在平台构建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污物和废弃物处理:收集项目区产生的人畜粪便和腐烂变质的菜叶入沼气池,所生产的沼气为基地提供辅助能源,沼气池中的沼液,作为肥料;未腐烂的废菜叶则作为鱼、猪的青饲料;生活垃圾采取填埋方式处理。加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则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新污染。农药和化肥污染控制:为控制面源污染,平台区各项种养殖业生产均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操作;加强土壤养分检测,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减轻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尽可能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即可减少农药用量,又可杀灭害虫,还可利用虫体养鱼、养鸡等。例如,从蔬菜种植来说,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岳阳君山区开展了以昆虫性信息素诱控、艾格里微生物肥料和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等综合防控技术为主的农药减量化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氮磷减量化技术与污染阻断技术,重金属积累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强化环境保护功能。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有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产业的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科技系统结构和科技人员队伍的调整。找准成果转化的问题,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转化各环节和要素进行合理调整,建立起符合转化规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机制。

3.1 强化科技进步意识,建立科学组织体系

构建示范平台,要树立企业是成果转化主体和市场的观念,树立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尊重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的人才观念。为了加强管理、确保目标的实现,可按照股份制形式构建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管理和运作。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其他投资者等共同投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

3.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1)要活化成果转化的源头,即把重点放在高校和科研院所。(2)要转换研究开发型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逐步由事业管理型机制转变为企业管理型机制。(3)要调整科技系统的结构格局与资源配置,以“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为指导,积极稳妥地调整科技队伍结构,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示范平台构建可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组织经营管理队伍。项目运行所需的员工采用股权单位推荐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部生产操作人员以专业示范区为单位进行调配。积极推进目标管理的同时,创新工资制度和加强成本管理。

3.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政府在市场机制下的转化促进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以多种方式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统筹部署有关成果转化的重大活动,共同研究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组织重大转化:制订配套政策,提供转化服务;在示范平台构建中,政府主要发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鼓励和扶持原始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加强政府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行为和强化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

3.4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和技术市场建设及成果引进[3]

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强化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改革,完善合理的成果评价方法和体系;加强评价机构资格认证制度建设,以及科技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在技术市场建设方面,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平台建设和技术市场的组织建设。

平台运行与管理,应结合区域农业生态特征,积极引入最新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按标准化和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对平台示范的品种、技术及时更新,确保基础生产的产品在品种特性、科技含量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加强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的调查分析,做好市场需求趋势的预测,对未来农产品市场需求做好准确定位,选择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组织示范与推广。

3.5 拓宽成果转化投入渠道,多元筹措资金

多元筹措资金、科学合理地使用平台构建资金是打造高效平台的根本保证。必须走“多渠道投入、多元化融资、多成份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实现投入筹而有向,聚而有量,集而有度,用而有序,管而有方。平台构建的投入主体应是政府主管部门,省市县科技部门要计划专项资金。同时,还要通过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争取银行信贷对转化支持、建立风险投资和防范机制、开辟成果转化融资渠道等途径筹集资金。加强平台资金的管理。平台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与管理责任制,做到专款专用,取得最大的示范推广效果。

3.6 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强化技术支撑[4]

示范平台构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有持续稳定的技术供给;二是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队伍。示范平台构建过程中,应通过以市场配置的手段,将部分相应的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研发机构推向市场;鼓励通过资本运营,收购某些科研院所,或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盟;政府为产学研一体化制订政策,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优化环境,调动各方积极性等推进产学研结合手段,为平台开辟更加广泛的技术来源渠道。

3.7 加强科技法规建设,强化政策法律支撑

政策法律支撑示范平台构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转变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合理转化,依法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转化立法和执法。从保护示范平台运营者角度,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宣传和加大执法力度。

摘要:本文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点之一——示范平台欠缺问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新时期背景下破解"三农"难题的角度,阐明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应突出区域和产业特色、强化技术集成和管理机制、实行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校相结合以及"专家-企业-农户"互动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在建设种植、养殖、加工等基本示范区的基础上,增强教育培训、强化环境保护等功能的设想。并从建立科学组织体系、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加速成果引进、拓宽成果转化投入渠道、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法规建设等方面,对构建示范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张宝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1):4-9.

[2]杨印生,盛国辉,刘子玉.吉林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1):64-69.

[3]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框架[J].科技与经济,2005,18(2):41-44.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第2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证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因此,探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处于关键时期。无论是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看,还是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显著,农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中,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关键环节,肩负着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弱质产业”和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推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何更迅速、更有效的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创造出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农业商品经济,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政府提供咨询,协助农业行政部门执法及对农情的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地方财政状况不佳、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条件无保障。除经费缺乏外,基层农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也较差,难以吸引农技推广人员稳定地从事推广工作。一些乡镇站连从事推广工作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推广队伍中具有中等农业专业学历以上的只占60%左右,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

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政府安排的非技术人员的不断增加,使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职能不清、推广队伍不稳定。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远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使得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

1.2 农业技术本身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相脱节,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求。我国虽然每年都有3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由于其技术水平的常规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技术内容的重复性等自身原因,以及推广体系活力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客观原因,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40%。也会产生在缺乏农业调研的情况下,一厢情愿的去推广农民难以接受的技术,忽视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工作。如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农民因不懂沼气管理技术,技术推广站服务工作又跟不上,加上原有沼气池模式还需改革,所以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利用率还不足30%。其次,应用农业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农村农技站因体制原因制约了推广平台的势力扩张与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更新。

1.3 农民方面的问题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愿望强烈但能力不足。我国农村90%的人口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每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接受、推广和应用。农民的需求能力不足表现在:一是吸收能力不足。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三分之一不到,大批有文化的轻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决策能力低,不仅思想观念落后,而且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下。二是购买能力不足。过低的收入决定了过低的有效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农民要获得农业科技,就得花钱。人均耕地极少,劳动力过剩的硬约束,使农民只有极小的交换能力,这就制约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更深普及。三是风险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初期,由于农民对其性能、效果

及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应用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新品种刚上市,消费者对它的认同程度不高,因而经济效益也不一定好。农民最讲实际,敢冒风险的不多,而且就大多数来说,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经不起折腾。

2.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条件

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加大丰收计划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对一些公益性的基本工作,如试验示范、培训、监测预报、队伍管理等,应有固定的专项经费,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2提高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必须要具备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热爱农业科学、精通专业技术、熟悉农技推广技巧,还应懂得经营管理学、人文心理学、善于和农民沟通并与农民打成一片。政府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农业综合知识,而且还有较好的实践生产技能,同时又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管理的高素质人员,应打破身份界线,不拘一格,充分利用。同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活力,调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的更紧密。

2.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需求能力

新的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低成本的同时,也引起了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因信息不完备可能引起的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个人获取、辨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所以教育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国家应进步实施完善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和“绿色证书”工程,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农技校和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加大农村科技刊物发行力度。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妇女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根据

农村的这一发展趋势,应注意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妇女的广泛参与。同时,对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三农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可允许其结合实际,增设信贷品种,并给予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另外,民间借贷有许多优势,应在政策上承认其合法地位,在此基础上发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加以引导和监督。

2.4结合我国国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技推广方式

在继续推广科技下乡、科技承包、公司加农户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加入农技推广的有效形式,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村群众性科技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5建立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3篇

8月20日上午,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孙利军在贵阳签署《贵州省人民政府?阿里巴巴集团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将以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新渠道、生态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支撑体系为目标,助力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7月28日,“贵医云”APP正式上线,这标志着贵州省首家“健康云”在线医疗平台开始运行,市民通过手机或终端视频就可以上网免费看病。

目前,“贵医云”已组织包括贵医附院、贵州省肿瘤医院等覆盖全省的医疗资源,整合了药店、诊所等地面服务机构,还专门开发出触摸式平板数码终端设备并在贵阳市区各机构及药店布置了200多台该终端。

8月27~28日,由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联、省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5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决赛在贵阳新三线创业咖啡吧开赛,共有30个项目参与角逐。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4篇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 为农业科技服务搭建的整体综合服务平台, 旨在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 实现移动互联互通, 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信息服务。

重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 将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技术需求, 重点突出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运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内容。重庆平台建设好后, 农民可在手机上装一张定制的“智农卡”, 下载重庆平台的APP, 就可享受到农业技术信息指导服务, 与专家互动。

启动仪式上, 农业部科教司与重庆市农委签订了共建协议, 向农业科技、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颁发了智农卡。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第5篇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加大对地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 第6篇

《经济》: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现阶段,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如何?

沈志强:在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成绩获得了全世界的称赞。但是,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十五”期间,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为80亿元,仅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0.093%,占国家财政支出的0.7%,低于全国其他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水平10倍以上。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仅为世界倒数30个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这与我国的农业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地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条件的建设一直没有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按照目前的财政体制,国家和省整体上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投入几乎微乎其微。以2005、2006年为例,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0.8%和0.7%,增长速度为负数。

《经济》:地市农业科技机构经费不足给这些机构的发展带来哪些困难?对整个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沈志强:地市农科院所从事的是应用开发,公益性关键技术、服务性事业,并且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技术上基本是开放的,难以获得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公益类性质比较明显,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在地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基础平台条件方面没有年度预算,投入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地市科技基础平台设施条件极其薄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严重受阻。科技创新的落后导致了农业科技的落后;农业科技的落后导致了农业增产困难和粮食安全问题的产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如此一来,各地市对所属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长期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经济》:针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地市农业科技机构投入存在真空的问题,您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应对办法?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7篇

1.1 基本情况

太湖县位于大别山南麓皖西南边陲, 内嵌24亿m3亭湖,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山、库区于一体的农业县。种植、养殖、水产多业并进, 特色鲜明。县域国土面积2 040km2, 耕地面积392km2, 园地面积35.5km2。2013年,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3.78万亩, 总产24.5万t。油菜实收面积16.06万亩, 产量1.7万t。棉花播种面积7.3万亩, 皮棉总产5 200t。茶园开采面积6.8万亩, 干茶产量1 526.6t。蚕桑面积2.1万亩, 鲜茧产量689t。水果面积2.4万亩, 挂果面积2万亩, 年产鲜果1.2万t。畜牧业年末生猪存栏32.4万头, 全年生猪出栏64.8万头, 家禽存栏402万只, 年出栏家禽1 836万只。牛、羊3.54万头, 年出栏3.34万头。肉类总产量7.66万t, 禽蛋总产量6 540t。全县农机总动力24.24万k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 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生猪输出大县。

1.2 县农技推广现状

2013年底全县实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总数405人, 其中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366人, 大专以上人员234人, 占总人数57.8%;中高级职称人员201人, 占总人数49.6%。全县15个乡镇有15个农技站、15个畜牧兽医站和8个农机站。按专业分, 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194人, 指导服务农作物总面积88.44万亩, 人均指导服务面积4 558亩;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119人, 指导服务畜禽总量2 400万头 (只) , 人均指导服务牲畜养殖0.6万头、家禽养殖19.6万只;农机专业技术人员48人, 人均服务农机动力5 050kw, 按台数计算人均指导服务农机8.1台。2014年全县有35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包村联户技术服务, 占在编、在岗总人数的95.6%, 共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3 468户, 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

1.3 农技服务大厅建设情况

该县从2009年开始连续多年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农技推广补贴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 基层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和推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全县15个乡镇农技站建成农技服务大厅9个, 在建6个。乡镇农技站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已成为当地农业信息发布厅、农业生产导向标、农业新科技展示柜和农民科教文化沙龙, 能较好地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2 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 农业科技服务大厅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 公益性、服务性是其基本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是服务对象上,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为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服务, 到今天发展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二是服务内容上, 从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 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服务方式上, 从简单的试验示范、技术指导, 到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指导、创业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综合性服务。太湖县农村劳动力约28万人, 有近8万人长年在外务工, 有约8万人季节性打工, 有5~6万人从事农村工商、服务业, 真正在乡、在土从事农业的人数不到6万人。虽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了, 服务对象相对减少, 但农技服务内容更多了, 农民对农技服务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 该县农技推广部门主动作为, 一方面借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之机, 逐渐减少乃至退出农资经营服务, 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 开展包村联户技术服务。另一方面, 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制度, 从有条件乡镇开始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大厅, 从服务大户开始实行“一条龙”农技服务。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催促农技服务大厅建设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该县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据调查, 截至2013年底, 太湖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9.8万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户共1 003户, 其中, 100亩以上粮食种植户279户, 年收入1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有724户, 分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农机大户、其他各有34、202、42、309和1 136 (户) 。按土地流转年限分类:粮食种植1~3年21户、3~5年205户、5年以上53户, 分别占粮食大户的7.53%、73.48%、19%。到2013年末, 全县认定的家庭农场共138家, 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49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计157家, 其中省级9家、市级42家、县级106家。多年来, 全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采取了几方面措施。一是培育示范户。全县几乎所有的大户、家庭农场是科技示范户;二是订单服务。通过与他们订立服务协议, 开展“一条龙”式综合服务。三是信息服务。通过专家热线、手机短信等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情报等服务。这些服务基本上是在大厅完成。

3 对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3.1 太湖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历程

县农业服务大厅建设始于2007年, 一开始在弥陀镇、新仓镇、大石乡、寺前镇四乡镇农技站, 依托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触摸屏项目, 把各单位经营门面进行改造, 增加服务咨询台、电子显示屏等设施, 建成面积30m2左右的服务大厅。2012年, 太湖县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建设县”, 国家按新建、扩建两个类型给予项目资金补助, 加快了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进度。预计到2014年底, 全县除个别尚未竣工的新建站外, 基本上按照项目要求建设了农业科技服务大厅, 并配套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

3.2 例说农业科技服务大厅服务功能与作用

太湖县晋熙镇农技站是条件建设项目扩建站, 投资20万元的50多m2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于2013年建成使用。大厅门楣高挂统一的农技推广标识, 外墙是大型LED电子显示屏, 进入大厅, 进入眼帘的是农技专家咨询台和几排整洁的座椅, 侧墙是专家名牌和农技服务流程图, 墙边摆放着“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触摸屏, 方便农民查询。进门左侧张挂全镇各村土壤养分图和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图, 大门背面70英寸大彩电与电脑连接用于播放科教培训片。大厅建成后, 站里每天安排两名技术人员坐班服务。据站统计, 日平均接受农民咨询服务10多人 (次) , 月平均农民培训30余人 (次) , 电子屏常年滚动播放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病虫情报等信息近500条, 并通过大厅与大户、家庭农场等签订服务协议40余份。

“太湖县农机综合服务大厅”于2014年在该县城西乡农机服务站建成并使用。鉴于该县农机具经销商多集中在太湖县老城的事实, 县农机局在县城邻近城西乡农机站大院里建设农机购置补贴服务大厅, 县局安排专业人员按早九晚五制轮值服务, 开展办理农机购置补贴申请、新购农机入户、农机手培训三合一式服务。农机服务大厅的开通, 虽然增加了县农机局和城西乡农机站不少的基建投资、业务开支、人员经费等, 但换来的是农户购置农机的方便、减少农户办理有关业务的时间和金钱, 增加了农机技术服务的新途径, 提高了服务效率, 受到了社会和广大农户的欢迎。总之, 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的建立, 将有助于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步伐, 提高农业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持续、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3 对建设好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的建议

3.3.1 提高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的认识

太湖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 有少数乡镇站建设还不能达到农业部的建设标准, 整体与广大农民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设规模小。由于资金、乡镇站现有条件等方面原因, 目前乡镇一级大厅建设规模一般在30~50m2左右, 难以扩展多功能服务。二是服务内容少。基于太湖县各乡镇站农技、畜牧、农机、农经还是单独建站, 目前大厅服务内容仅仅限于种植业, 其它农业领域尚未涉及, 不能满足农民朋友多方面需求。特别是要认清农村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带来的是土地流转与适度集中经营, 农业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 “农二代”减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带来的是农业综合经营和农业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加大。农技推广服务的综合性与广域性是建设好综合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

3.3.2 建设县级农业科技多功能服务大厅

整合全县农业系统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资源, 配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坐台服务, 利用“三电合一”的现代传媒设施,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大厅要求180m2以上, 设立以下服务区: (1) 非农产业服务区:主要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包地、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2) 联户服务区:主要是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 免费向农民发放一些关于“病虫情报”、“作物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的资料。 (3) 农业政务服务区:主要是向农民介绍办理动植物检疫证、种子、农药、肥料经营许可证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开展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宣传与业务办理服务。 (4) 测土配方施肥区:主要是向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技术、肥料优劣真假的辨别及田间施肥指导等一系列的土肥技术服务。 (5) 农业检测服务区:主要是向农民介绍土壤养分含量、肥料质量、种子质量、农产品农药残留、动物检疫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为农民提供检测程序服务。 (6) 专家咨询服务区:设有专家咨询台, 配备电脑、电话等设备, 每天有两名具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值班, 免费接待农民来人、来电咨询农业技术。 (7) 信息发布服务区:主要是免费为农民在互联网站上查询和发布信息。 (8) 智能查询服务区:配备触摸屏电脑, 装有智能语音系统软件, 来访农民可随即查询农业实用技术。 (9) 声像培训服务区:配备大型背投、DVD等设备, 并将其接入互联网, 日常情况下是播放全国各地蔬菜市场的蔬菜价格, 同时配备有DVD、科技光盘, 根据农民需求现场为他们播放。 (10) 图书阅览区:购置大量科技图书和一些农业杂志、报纸等, 配备阅览桌椅, 免费供农民在此查阅和摘抄有关资料。11实物展示区:配备展示柜, 展示农作物新品种、名、优特色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展示假冒农资的特征, 提高农民的鉴别能力。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多功能厅宜选址在县城集市中心, 交通便利、人流相对密集的场所, 如太湖县县级多功能厅最佳地段应选择老县城与新城相连的大桥附近最好。

3.3.3 建设乡镇级综合服务大厅

针对太湖县目前乡镇农技推广还处于三站 (农技、畜牧、农机) 分离、各自为政的现状, 建设乡镇级综合服务大厅的关键是下决心执行乡镇综合改革精神, 在原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定编、定员、定岗, 综合建站合署办公。首先把农业综合服务大厅建起来, 在继续加强和完善“电脑、电视、电话”三电一体农业信息服务大厅的基础上, 将各专业农业技术、信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 将多功能一站式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延伸到乡镇, 使农民获得更直接、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和更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

3.3.4 加大政府投入, 提供经费保障

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是农技推广公益事业范畴, 农业部门要加大调研, 制订相关建设标准, 要有项目支持或从农业综合发展项目中列出专项, 特别是象太湖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县、乡级综合大厅建设经费只能由中央、省级财政解决;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 为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摘要:针对当前农业“两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 , 如何实现农业科技推广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建好农业科技服务大厅, 无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好方法、好途径。以安徽太湖县乡镇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为例, 介绍其建设现状、作用, 提出建设县级农业多功能综合服务大厅和整合乡镇综合服务的建议。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索 第8篇

1 推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

(1)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够健全, 科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科技人员配备情况看, 诸城市科技推广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28人, 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仅136人, 从目前人员数量上看, 现有的技术人员很难完成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工作。

(2)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思想观念没有改变。对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作用认识还比较浮浅, 服务的效果还不够显著。农业科技服务网络相对落后, 特别是村级网络还未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 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 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 科技服务形式单一。虽然全市涉农部门大力创新服务形式, 离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 巡回技术指导的面不广、农事关键季节下乡科技指导的次数不多, 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4) 科技服务内容和领域需要拓展。当前涉农部门在提供技术、生产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在信息服务上有待加强, 尤其是农民因为信息闭塞, 对农产品营销知识和销售信息极度缺乏, 要求农业、供销部门把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功能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服务,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要把服务的范围从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5) 政府型科技服务机构老化, 市场型机构发展较缓。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 在村设农技员, 农业科技服务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传递。这种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并且这种推广机构没有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更使得大部分的推广人员失去了积极性。

(6) 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混乱。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四级网络一直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 农业科研、教学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体系间原有的纽带联系受到削弱, 有些地方的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虽然已经建立, 但没有实际有效的服务内容。

(7) 综合性科技服务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服务层次较低、综合性差, 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 农技站人员综合能力弱, 满足不了当今农民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2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对策

(1) 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鼓励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综合水平;逐年选派一些专业对口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

(2) 创新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 发挥各地政府、农业高科技企业、专业示范户等作用, 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承担任务, 带动地方“三农”的发展。

(3) 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 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 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 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 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农业科技博览会、专业服务热线电话, 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

(5) 抓好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培育工程以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培育并扶持各类产业科技服务组织, 并形成主要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行政府指导、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 市科技部门要通过科技计划立项、营造政策环境等途径, 支持其广泛开展成果转化。

(6) 农业科技服务形式和内容综合化。随着农业的发展, 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农业科技服务需要考虑如何把一项具体的技术或科技推荐给农民或者企业, 也需要关注市场、关注技术动态等信息。另外要促进各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互合作, 提供统一平台对其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产生较完整的科技服务内容。此外还需从基层的农村科技服务特点来看, 建议在各种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设立农村综合科技服务站。

(7) 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置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基金, 通过支持研究成果和推广范围来定量支持, 对科研高校、农民合作组织按任务比例分别支持, 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足额到位。二是要制定和落实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从事的一些经营性服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三是要加大政策借贷力度: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要适当放宽借贷“门槛”, 增加信贷投入。

参考文献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9篇

一、构建网络化动态管理平台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 包括平台门户站点1个、各创新团队子站点10个, 各类功能页面共127个, 分别构建茶叶、蔬菜、生猪、水稻、玉米、油菜、食用菌、马铃薯、柑橘和攀西特色水果等产业创新团队全程管理系统。针对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的产业特点, 设置了通知公告、最新动态、成果推广、交流平台、产业新闻、产业政策以及信息服务等栏目, 对四川农业创新团队工作进展、研发成果、目标完成、专家贡献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检测, 对四川农业创新团队获得的关键技术、成果进行网络化数据集成和分析。截至2011年6月, 平台信息访问量已超过15万人次, 帮助四川农业创新团队及时有效地做出科学客观的绩效考评, 为创新团队的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打造公共服务体系

1.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建立

了包括数据检索、科技查新、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科技文献下载、专题信息研究分析等相关内容的全程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6月,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提供查新服务2 000余次, 提供科技文献下载近4 000次, 为各创新团队的专家、顾问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支撑。

2. 构建四川农业创新团队全程管理

系统绩效考核体系, 协助创新团队管理者对各创新团队工作进展进行及时、准确、动态、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截至2011年6月,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为四川创新团队传达建设任务70余次, 发布创新团队基地县产业报道450余条, 为农业管理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3. 针对电脑操作不太熟悉的农民朋

友,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提供了无注册提问功能。通过系统交流平台, 广大农民朋友可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向创新团队专家进行在线咨询, 操作简便, 实用性强。

4.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和完善

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公共服务体系, 开展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收集专家、信息员、农民朋友在使用管理平台中的意见和建议。

5. 开发和应用四川农业创新团队视

频会议系统, 为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的产业从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模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 目前已创立10个创新团队。团队的首席专家、顾问、岗位专家、协作专家和各个基地县的负责人总计159人, 项目覆盖整个四川省, 产业分布点多、分布面广。如果采用传统会议模式, 差旅费用高、时效性差。应用四川农业创新团队视频会议系统, 通过互联网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项目总结和经验交流, 不仅实现了声音、图像、文档等多媒体方式的交流互通, 还节约了大量的会议经费和时间。目前, 举办1次小型的视频会议, 成本仅在3 000元左右, 不到传统会议模式成本花费的一半。

三、加强沟通与交流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通过设置联络员的方式, 建立了创新团队专家与基地县、专家与农民、专家与专家之间畅通、便捷的沟通渠道, 充分发挥了专家联动作用, 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使农科教、产学研协作更加紧密。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目前共设置有10个创新团队信息员、44个产业示范县信息员。已先后多次对信息员和平台工作人员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发布、信息管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内容的培训。

同时, 四川农业创新团队管理平台还积极参加茶叶、玉米、水稻、柑橘、蔬菜等创新团队的技术培训会议, 广泛听取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 加强了沟通与交流, 从而不断提高平台的信息服务质量和优化服务模式。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10篇

意见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意见明确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各方面,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二是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 准确把握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特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依靠自主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强化原始创新,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不断抢占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优化体制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以管理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持, 鼓励各地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统一数据接口和标准,强化数据积累,加强数据分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连续、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11篇

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扫描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国家,其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从组织系统来看,可分为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有补充,又自我发展。

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美国公共农业推广系统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史密斯·利弗法》3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这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奠定了美国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

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美国农业推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拥有一批世界规模的农业企业,它们组成的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具有实力大、效率高的特点。从总体来看,该系统包揽了产前、产后和产中服务的绝大部分,提供某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服务。该系统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对美国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合作社在美国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问题,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农场主们出于不同经营的需要往往同时参加几个合作社,据统计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合作社。

从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来看,均为经济性质的组织,以提高农民经济地位、提供各项服务、建立营销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宗旨,且兼具表达农民意见、影响并促成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的功能。

以色列

以色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农技推广、私营农技推广、农业专业协会、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广系统组成。

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在以色列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发挥主体作用。这主要是由以色列农业发展特点决定的。以色列农业发展环境极其恶劣,国土狭小,可耕地占国土面积近20%,淡水缺乏,发展农业缺乏比较优势。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此,政府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技推广系统,依靠政府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随着以色列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色列政府也在考虑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适当改革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格局。

私人农技推广系统。以色列鼓励私营技术推广机构的创建和发展,该类机构主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灌溉设备等)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有的推广机构也会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不过这些私营技术推广机构为农民提供的是有偿服务。

农业专业协会。以色列农业专业协会是农业生产者的合作组织, 目前主要农产品生产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预算来自生产者交纳的会费,会费按销售的农产品数量计算。

农业专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保障农业生产者获得合理、稳定的收入,代表农民与有关部门协商, 提供农业发展支持。

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色列对教育经费的投资比较高,从未有经费不足的窘迫,一直保持在9%~12%,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建国初期,以色列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是农民,他们大都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甚至大学或专科,特别是从国外移民归来的农艺师、工程师等,大多进入了农业部门。

全国有45所农研所和农学院,从事农业专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农学院和以色列重要教育兼科研工作机构——以色列技术学院。

荷兰

荷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二是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三是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四是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在中央一级,国家农渔部的畜牧局设养殖业推广处,园艺、大田作物局设种植业推广处。这两个处分别负责全国农业推广的管理、协调和组织工作。省一级按自然区划设有12个种植业和17个养殖业的地区(区域)推广站。每个推广站根据所在区域的主要作物和畜牧生产行业设一个专业技术推广队(如植保、土肥、种子等)和3~5个普通技术推广队(如小麦栽培、玉米栽培等综合的)。地区推广站为荷兰的基层推广站,担负着直接为农户提供无偿服务的职能。目前,荷兰全国共有推广人员约1000多人。

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荷兰农业和园艺组织联合会(简称“农会”)是荷兰国家级中央农民联合会。其主要目标:一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上,代表和促进农户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二是改善农民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农业市场上的地位;三是促进各地市场导向生产链的结合,为初级产品生产者创造一种完全有利的市场地位;四是为持续稳定发展竞争性的农业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五是与其他非农业行业的社会组织交往和合作,促进和提高农业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

在省一级的农会都设有社会和经济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家政方面的推广工作,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事务、经济合同、青年、妇女、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工作。

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这是指由各类农民合作社开展的农技推广。荷兰许多农民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经营的企业,在农技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荷兰皇家养牛协会”、“吕伐登(Leeuwarden)奶制品合作社”等。

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全国各类私人企业(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有推广员2500多人,负责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等)和信贷咨询工作,这类推广活动属有偿服务或把服务费包括在销售产品的成本中。

上述4个体系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又相互合作、融合,构成了具有荷兰特色的农技推广体系。

国外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启示

健全、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从以上的扫描中,可以看出:先进的推广体系离不开政府主导的、农民主导的以及按商业化模式运作的服务企业主导的3个系统的互相补充与完善。鉴于此,农村科技服务港将以下几点作为北京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一是引进科技资源,衔接乡镇断层。相对北京来说,政府主导的传统推广网络在乡镇、村出现断层。北京涉农科技资源丰富,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的优势与积极性,是北京新型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农村科技服务港正努力推进推广教授(研究员)领办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试点工作,琉璃河、张山营以及霞云岭等乡镇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对接科技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推广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积极促进高校、院所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对接,把高校、院所的成果和技术导入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科技服务能力是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另一个抓手。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商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他们的触角会深入到每个领域,他们的服务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发达国家农民更多的是从这一类公司寻求技术服务。以美国为例,美国农民仅占全国从业人口总数的2%,但是有美国人口的17%,近2000万人,以大大小小的公司形式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产品,支撑着仅占2%的农民的生产活动。这些公司有的提供软产品,如信息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有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如种苗、农药、化肥、现代化的整地播种采收机械等。这些为农服务的公司,是美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70%以上的主要因素。充分发挥科技推广能力、规范农业服务企业的行为是北京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难点。目前的北京农业服务企业服务方式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科技服务港在北京市科委的领导下,将积极引导农业服务企业的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持,增强其竞争力。

农业服务平台科技 第12篇

大中农场位于江苏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域, 目前江苏省沿海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升江苏沿海区域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沿海粮食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

目前, 江苏沿海区域尚未建成比较完备的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该项目的实施, 将整合扬州大学农学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等优势技术和人才资源, 在沿海地区建立品种和技术展示平台、稳定的育种繁育平台、成果推广平台、技术服务平台, 更快地促进沿海地区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1,2]。

建成的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将引导种业产学研联盟, 有利于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项目涉及的公共技术服务对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非常迫切,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 新品种的繁育推广, 极大地推动粮食增产, 不仅直接效益明显, 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

大中农场地处苏中大丰市东南部, 属里下河地区。东临黄海, 南与国家级糜鹿自然保护区毗邻, 北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大丰港, 距离沿海高速仅15 km, 交通十分便捷。

农场总面积8 200 hm2, 其中耕地5 000 hm2, 稻麦两熟, 农业机械化率在90%以上, 实行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植物保护、统一产品销售的“七统一”集体管理和经营模式, 是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 年销售稻麦良种1万t以上。

大中农场依托机械化、规模化优势和农场集体经营的体制优势, 与省内知名科研院所及种业公司合作, 突出抓好种子产业发展。1988年成立江苏江淮种子公司, 中心农科所较强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服务能力配套, 烘干线批处理种子600 t, 每年水稻杂交制种面积达666.7~1 333.3 hm2。“江淮”牌种子畅销苏、皖等地区, 成为区域知名品牌, 深受用户青睐。

2006年大中农场率先实现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 是江苏省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大中农场年销售收入逾2亿元, 创利3 000万元以上。1990年以来, 一直被评为AAA特级资信企业。2010年总收入2.7亿元, 其中良种销售收入5 000万元。

目前, 大中农场已建成的品种与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稻麦品种育繁基地, 稻麦生产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新型农药、肥料、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展示示范基地, 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势

3.1 技术优势

大中农场现有高级农艺师、高级经济师共6人, 作物栽培、品种选育、农业机械、农业气象、植物保护、农业经济、农业水利等中级技术人员36人, 具有良种生产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技术人员20多人。其中, 中心农科所从事种子选育、扩繁、加工、质检的人员达35人[3,4]。

大中农场通过20年的旱改水、水回旱、草还田, 卓有成效地将荒芜滩涂改良为高产农田, 成为国家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大型种子生产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好, 机械装备先进, 旱能灌, 涝能排。2004年稻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是农机标准化二级企业, 机械化水平居江苏省同类企业领先地位。现有总动力达12 918.1 k W, 大中型马力拖拉机165台, 大型联合收割机35台, 配套农具401台 (套) 。现有粮食、种子烘干线4条, 烘干能力每批次1 360 t。2007年实现“吨粮田”。2009年承担的水稻万亩增产增效示范片被江苏省农委评为A级。2010年部级“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方”创建, 产量高达9 030 kg/hm2, 刷新了淮南地区最高记录。标准试验田20 hm2, 田间水泥公路, 防渗渠灌溉, 配备有全自动定量施药机械、土壤养分测定设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金红外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仪等。

3.2 服务业绩

“十一五”以来, 每年服务收入达到2 500万元以上, 扩繁种子总量从0.6万t增长到1万t。每年繁育水稻品种4~5个, 制定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标准1~2项, 繁育大、小麦品种5~7个。近3年为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繁育推广扬麦11号、扬麦13号、扬麦15号、扬麦16号、扬麦20号5个品种累计面积1.29万hm2, 销售种子9.6万t。为淮阴农科所繁育推广淮稻5号、淮稻9号2个品种面积6 400 hm2, 销售种子8 700 t。为徐州农科所繁育推广徐稻3号、徐稻5号2个品种面积4800 hm2, 销售种子5 100 t。大中农场扩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扬麦11号、扬麦13号、扬麦16号3个品种近3年面积依次为646.7、693.3、840.0 hm2, 累计生产良种13 500 t, 获得种子利润405万元。这3个品种是《江苏省2009—2010年度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指导方案》在淮南地区重点推广的中、弱筋专用小麦良种。大中农场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形成了小麦栽培精种、扩行、降苗、调肥“八字”技术, 与高产品种相配套, 充分发挥了品种的高产潜力, 收获小麦单产连续6年达7 500 kg/hm2。大中农场近3年生产的扬麦系列良种为农场和社会6.67万hm2小麦的高产增效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5) :18-21.

[2]黎世民, 苏磊, 黄保.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的激励设计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0) :8-10.

[3]黄永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4) :21399-21400.

上一篇:市场的成绩单下一篇: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