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消费行为范文

2024-07-05

不良消费行为范文(精选12篇)

不良消费行为 第1篇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一般以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相应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亚文化则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高, 亚文化就越丰富, 对主文化的影响力也越大。一般而言, 主文化影响和制约亚文化, 亚文化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 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就亚文化类型看, 一般包括三种:一是健康亚文化, 二是不良亚文化, 三是中性亚文化。健康亚文化, 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促进作用的亚文化;不良亚文化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阻碍作用的亚文化;中性亚文化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无明显作用, 只是随时代而变迁的亚文化。应该指出的是, 与主文化不一致甚至发生矛盾冲突的亚文化不一定是不良亚文化, 因为主文化中也可能存在某些与社会发展和进步不相一致的因素。

校园不良亚文化可定义为: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不利于自身成长、有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如逃课考试作弊现象、赌博酗酒殴斗甚至群殴现象、悲观厌世现象等。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体性。孤立的个体越轨行为的堆积并不具备亚文化特性, 校园不良亚文化现象存在于学生群体中, 并形成一定的共性。二是整合性。校园不良亚文化, 是同校园主流文化共生的。三是迁延性。不良亚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它也处在积累和演化过程中, 具有可塑性, 一方面, 它可以由一种不良亚文化转向另一种不良亚文化;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转化为中性亚文化或健康亚文化。四是习得性。不良亚文化不是人们天生就有的, 而是后天效仿、接受过来的。

二、学生不良生活行为滋养了校园不良亚文化

校园不良亚文化的表现主要分三种。一是违反校纪校规类。这是学生不良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不叠被子, 不收拾屋子,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乱扔废弃物;不分时间带吃的进教室, 特别是上午课前和课间带早饭;上课经常迟到或早退, 无故旷课, 考试作弊;在图书馆或自习室, 甚至上课时, 不关闭手机;语言不文明, 举止不雅, 动作粗野, 打架斗殴甚至群殴;尤其不礼貌的行为较为普遍, 相当一部分学生, 遇见老师没有一句问候的话语, 更不用说问候同学了;学生的衣着、装饰不符合学生要求等等。二是心理疾患类。近年来学生由于心理疾患所致的不良亚文化现象明显上升。据统计, 目前全国各种精神病人约1600多万人, 而青少年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心理疾患带来了“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目的渺茫、学习态度消极、追求从道德自我完善转型为商业成功;恋爱观不正当;甚至有部分学生思想颓废、消极厌世直至自杀等等。三是暴力犯罪类。暴力犯罪的逐年增加是学生不良亚文化现象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据报道, 学生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案件呈上升态势, 主要表现为破坏、抢劫甚至杀人等。

三类不良亚文化现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逐步腐蚀学生的心灵, 如果不加以引导、管理, 将影响学生的素质, 乃至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校园不良亚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违反校纪校规类, 恰恰就是学生不良生活行为的表现。因此, 所谓学生年龄小, 其生活小节无关紧要, 也无须注意, 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小节”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并影响其学习、生活。学生生活的群体性导致了这些不良行为的蔓延, 并形成一定的不良群体文化, 即校园不良亚文化。

三、不良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

学生在校的不良行为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有的同学对这些“小节”不关心, 从未意识到有什么问题, 认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 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第二类:隐约知道这样做不对, 但为了自己方便也就做了。对于第一类原因, 不少同学稍加提醒, 或认识到其重要性时, 就能主动改正。对于第二类的同学来说, 他们思想上就有点“小问题”了, 至少是自私自利的。因此, 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产生学生不良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如一些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以及互联网上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内容等, 像酵母一样日益膨胀乃至一度泛滥成灾, 尤其是互联网负面的影响已成为“吞噬”部分青少年身心的“电子海洛因”。

2. 受家庭文化氛围或传统文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父母的养育方式等, 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 他们离开家庭步入社会, 一旦发现生活与自己的愿望相背时, 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而采取不同方式宣泄。

3.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漏洞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教育处于转型时期, 部分学校重学轻德, 致使个别学生沉溺于浅层次的世俗生活;或者满足于感观刺激, 得过且过;或者毫无追求, 甚至轻生, 伤害他人。这些现象的背后, 实际折射出我们的教育中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僵化, 缺乏生命力, 成了一种空洞的说辞, 也就成为学生不良行为萌生的漏洞。

4. 中学时期是形成不良行为的关键期。虽然当代学生的很多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形成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原因, 但形成时间都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其中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在这里又起着主导作用。

目前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师范类大专生, 属于高考浪潮中的中下层, 接受的高等教育时间短, 层次浅。初高中教师主要来源于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本科生。目前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素质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教学技能的加强, 因其提升速度快, 效果显著。教师通过进修或交流学习, 弥补不足, 改进教学方法, 然后进行实践, 以班级考试成绩的高低划分自身能力的水平。时间长则一年, 短则几个月。而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过程流于形式化, 且水平测试困难。

四、怎样引导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方面。

当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小节”问题的不利影响后, 应该在平时注意自己的“小节”。偶尔无意中做错了, 应尽力去消除其不利影响, 不能“不好意思”。在看到别人做得不对时, 可以恰当地提醒他一下, 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2. 教师方面。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在某种意义上说, “身教”的意义和效果大于“言传”, 而“身教”的内涵就是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中就包含着许多“小节”。或者说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教师“这个人”, 才能接受其的观点, 才能真正使学生消除心理戒备, 坦诚相告, 推心置腹, 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 自律自己的行为, 注意自己的“小节”问题, 正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师应努力寻找并且主动创造条件, 使双方处于“相容”的情境中, 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 教育管理方面。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处理问题的程序, 并使学生明确规章制度的内涵, 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意义。规章制度要尽量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如生活委员对班费的收缴、使用程序要尽量和财务制度靠拢, 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常识。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校园活动文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的, 融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 从而以高雅的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 同时也要抵制庸俗、低下、粗俗以致颓废的文化占据校园文化阵地。

4. 社会方面。

应加强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对师范类学校在校学生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师技能等专业素质的训练。其理论学习内容要丰富, 形式要多样;教育实践的考核要量化。教师资格证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的资质证明, 认证必须严格。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 尤其是思想素质方面, 违纪学生和表现不良的学生不应申请教师资格证。已获取资格的教师应定期进行再培训和相应考核。同时对在职教师的管理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和约束。

五、结语

一个人要有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仅要求他能爱祖国, 爱人民, 爱社会主义, 尊老爱幼, 关心集体, 团结同学, 同时也要求他对一些“小节”问题处理得好。不少人对“小节”问题不屑一顾, 其实不然。“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都表现不好, 还能谈什么高素质, 好修养呢?当一些同学在自习室打手机时, 不知他们有没有想到比我们手机拥有率高得很多的美国人的安静的课堂、会场;当一些同学随意扔纸团时, 不知他们有没有想到日本一场足球赛后, 体育场里烟头都无一个, 这些问题与美国、日本的文明程度有关, 就如“公共厕所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发达程度”一样, 一个的人日常生活行为能从侧面反映他的整体素质, 而国民的整体素质则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发达水平及发展的潜力。因此, 努力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福轩, 马超山.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及其指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6) .

[2]陆士桢.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6) .

[3]周桂芹.对亚文化传播的哲学审视.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0 (9) .

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范文 第2篇

内容摘要: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表现为消费无计划、盲目追求新时尚、奢侈浪费问题突出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广告传媒的广泛宣传、社会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的教育不当和学校缺乏适当的教育与引导是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当采取加强学校教育、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等对策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 不良消费;现状;原因;对策

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健康、合理、实用、多样的积极特点,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奢侈浪费等不良倾向,认真研究该不良倾向,分析其原因,找出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约社会资源,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1.消费无计划。量入为出,合理分配开支是消费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刚刚脱离父母的呵护独立生活,由中学时吃、穿、住、行都有父母来照料转变为大学阶段的一切都要依靠自己来打理。生活经验的缺乏,理财能力的不足便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消费时不知道节度,乱花钱便是突出的表现。如有的大学新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开销就大得惊人,少则八、九百元,多则上万元。由于消费时无目的、无计划,一些学生到了月底常常是入不敷出,出现“财政赤字”,不得不东挪西借,节衣缩食。2.盲目追求新时尚。大学生的消费总体上呈现出理性的特点,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不顾自身的财力限制,盲目攀比,一味追求新潮流,新时尚,给自身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手表、自行车、盒式录音机等早已不感兴趣,大学生中流行的“新四件套”是手机、银行卡、CD机和电脑。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随身,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羡慕、模仿的对象。这些不顾财力,盲目跟随新潮流,前卫消费的行为必将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3.奢侈浪费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现今的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细心呵护甚至于溺爱,没有经受过父辈的苦日子、穷日子,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消费只顾自己的享受,奢侈浪费问题时有发生。据笔者观察,在许多高校的食堂里经常看到学生将只吃了几口的饭菜倒掉;为了在同学面前摆阔,有的学生在请同学吃饭时,花很多的钱叫很多的菜,吃不完就扔掉;有的学生嫌学校的水不干净,从来不喝学校的水,渴了就喝矿泉水;还有的学生嫌学校的条件差,从来不在学校的浴池洗澡,每星期都要坐火车回家洗一次澡。诸如此类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4.消费结构不合理。人的消费主要有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合理的,其消费主要是生存性消费(吃、穿、住等)和发展性消费(买书、考证等费用),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过多的追求享受性消费。据调查,从大学生月生活费分配去向看,除了物质需求,学习需求以外,大学生在交际支出、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费用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而且该项支出所占比例呈现出日趋增大的趋势。在娱乐消费方面,听音乐、进茶坊、泡吧、泡沙龙、蹦极、攀岩、漂流等各项活动不胜枚举;在人际消费方面,学生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恋爱消费更是价格昂贵,每到周末,校外的咖啡屋、卡拉OK厅、电影包厢等高档消费场所经常有大学生情侣光顾。因此,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激励大学生更多的进行发展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中出现上述不良消费倾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特点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广告传媒的广泛宣传作用。大学生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商家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生产厂家与商家运用心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对于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分类,分析他们的价值观、心理特点、爱好和经济状况,然后运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每天,由企业、广告商和商家精心设计的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地向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宣传着各种商品的价值和品质,渲染使用其商品的幸福感和温馨感,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其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广告媒体的刺激与暗示,往往会激发起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产生各种盲目的前卫消费行为。

2.社会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消费作为一种实践,是形成区分的手段,地位和阶级群体正是通过消费模式区分开来[1]。即消费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通过消费表达与众不同的意义。许多大学生正是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消费高档商品来显示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确立自己的优越地位,而一般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为了不至于过于显得寒酸,往往盲目跟随,从而陷入相互攀比的怪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他们还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不但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因为你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得到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一种“得到尊重”。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往往是造成攀比消费的根源。3.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当。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许多家长把子女教育问题看作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某些家长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差,并不能给予孩子健康的教育。不少家长总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一心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于是在别人家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的心理下,无节制的满足子女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孩子的人格成长,造成了目前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成分,也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中与人相处的心态。

4.学校缺乏适当的教育与引导。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开展,尤其是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进行教育,大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与引导。

三、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应对措施

(一)学生自身

学生从小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多向榜样学习,杜绝不良消费行为。在消费之前最好列出消费清单,并且货比三家之后再做决定,争取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另外,要多看消费观教育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相关课程,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消费观。在实践生活中,要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家教,促销,校园代理,寒暑假实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增加了社会经验,为他们以后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增加了砝码。

(二)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教育孩子。家长要给孩子做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和物质享受、不搞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榜样。对于孩子的消费,家长只提供适度的、合理的生活及学习费用,不能无原则的迁就、溺爱,主张他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习气,扭曲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如规定孩子每月生活费的定额,让孩子学会有计划的花钱,合理安排支出,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如果他们的消费在计划范围内,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钱;若超支,则可以从下个月的费用中扣除一定数量的钱,以增强他们的勤俭节约意识。同时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他们独立、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子女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学校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消费教育和引导,尤其是消费道德的教育。在校园中,我们要承认差异的存在,但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和睦相处。一是消费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观教育、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能力培养,其中消费能力的培养又包括培养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消费能力的分析。二是消费方式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理财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三是管理方面:学校应将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站在“培养什么人,怎们培养人”的高度上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殊身份,以社会赋予的角色要求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能沉溺于物质消费,盲目追求物质消费带来的物质享受;应该把消费更多地投入于有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自身发展的消费;应该增加消费中的精神比例,努力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

(四)社会和政府

大众传播媒介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有效。从表面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加大引导力度和监管责任。一方面运用行政法规强化消费教育,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舆论媒体的监管力度。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博客不良行为源于责权缺失 第3篇

转念一想,为什么不为博客权益举办一次联席会议。与会者既有博客代表,又有网站代表。还有网络主管部门与法律专家代表,大家一同探讨网络博客立法呢?严格厘清博客网络的责任博客的责任、网络管理部门的权力,明确规定网络管理者不得随意删除网友文章,网络作者亦不可发表有损社会道德与他人尊严的文章,当然更不得发表违法文章。

博客立法应该与交通法规一样,严格明确博客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博客的权利是一旦在博客网站注册,后者就得负责保证其发表的作品不被删除。如果其作品内容违法,必须出具网站的律师函,正或通知删除相关文章。并将相关文章保存退给作者,作者有通过法律途径申诉的权利。

至于传播淫秽信息者,完全可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只要网络管理部门严格检查,及时与司法机关合作,这种明显违法的网络行为将会很快得到遏制。发布虚假信息只要给相关网民造成损失、亦可通过网络管理部门,追究相关网站与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如果该虚假信息没有给社会与个人造成损害,就没有构成实质性犯罪,不必处罚。而制造事端、冒名开博、跟帖扰乱他人博客则是虚拟世界中的恶作剧,只要不为害社会公德、不损害他人名誉或构成违法,不必深究其责任。

既然网络管理部门发现网络博客里出现淫秽内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公布哪些网络博客里出现最多,而通过技术手段找出相关责任人也并不是难事,完全可以处罚一批以儆效尤。

网络是一门技术,网络管理则是一门艺术,希望通过法律法规与先进的技术方式,保障博客的权益,并有数净化网络空间。毕竟,博客已是全民创造文化的新形式。它是文化表现的一种方式,也是公民文化权利的信息化体现。

三大不良行为影响行车安全 第4篇

一、边开车边接打电话

有的人在开车时, 对于接打电话已经是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还有的驾驶员认为在开车时使用免提或蓝牙接打电话, 不占用双手就能保证行车安全。其实, 在开车时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接打电话都是十分危险的。有关研究表明, 当人在接打电话时, 大脑的反应速度比酒后驾驶反应还要慢, 基本上相当于一个70岁老人的反应能力。除此之外, 在开车时接打电话, 还会分散注意力, 影响发现、判断和处置能力。此时若对面或旁边突然过来车辆或行人, 驾驶员将难以发现, 很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为此,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对于违者将被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并记2分。

二、将安全带插口锁死

汽车安全带被誉为生命带。据统计, 使用三点式安全带, 驾驶员座位上的负伤率可降低43%~52%, 副驾驶员座位上的负伤率可降低37%~45%。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 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现在, 许多车辆都安装了“安全带未系声音提示系统”, 就是为提醒车上司乘人员及时系好安全带而设计的。在安全带插口不插入安全带接头锁定的情况下, 系统会自动响起报警声音。有些不想系安全带的司乘人员, 觉得不停地提示声吵得人心烦, 于是, 便用一些类似安全带锁定装置的金属卡扣将安全带插口锁死, 使汽车不再发出任何警示声音, 司乘人员便可以泰然地把安全带撇在一边。但是, 这些卡扣在解决了烦恼的同时, 也扣死了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之门。

三、过度依赖车载导航仪

车载导航仪作为高科技产物, 具有规划路线、自动导航等功能, 成为许多驾驶员在生疏地域行车的依赖。但它在给驾驶员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引发了不少的交通事故。有的驾驶员在行车时频繁察看导航仪, 分散了注意力, 影响了对道路情况进行正确的观察判断。另外, 有时因为导航仪指示错误, 会导致驾驶员驾车逆行或行错车道, 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为此, 在驾车外出时, 不能完全依赖导航仪, 要根据道路实际情况, 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使用导航仪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要选购优质产品, 并及时更新系统和地图, 防止导航仪出现指示性错误;车载导航仪应安装在驾驶员视线的右上方或方向盘的右前方, 这样既不影响视线, 又便于察看;在行车前, 要先把行驶路线设定好, 避免在行车中边驾车边调整导航仪。

不良行为领导小组) 第5篇

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

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根据县综治委下发的《关于开展郴州市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的通知》(郴综委〔2011〕8号)文件精神,明确汝城县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方向”试点城市。为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成立汝城县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邓超群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县综治委主任 副组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办主任胡开益 团县委书记

成 员:张雪桦 县综治办副主任

唐俊林 县财政局副局长

王琼华 县教育局副局长

杜湘宏 县公安局副局长

陈知翠 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刘志辉 县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唐 璨县司法局副局长

扶立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会主席

雷裕政 县农办纪检组长

罗章华 县总工会纪检组长

段小燕 团县委副书记

胡兴红 县妇联纪检组长

肖光勤 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兵 北湖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李明雄 苏仙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团县委,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段小燕团县委副书记(兼)

副主任:张雪桦 县综治办副主任(兼)

袁海雄 团县委权益部部长

成 员:常宗强 县教育局安全稳定办公室主任

邹 群 县农办新农村建设科科长

谢忠心 县公安局执法监督支队法制办主任刘 艳 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副科长

戴陈峰 县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徐军梅 县司法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卢思辰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宋 亮县财政局行政政法科科员

范雪峰县总工会办公室科员

牛 粟县妇联维权部部长

刘富贵 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今后,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如有变动,由相应岗位人员自然递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多方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开展好我县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

运用法制理念纠正不良行为 第6篇

一、树立法制理念规范自身行为

初中生正处在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于冲动,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在课间休息时,经常会有学生在楼道推搡、追逐打闹,很容易导致安全意外事故;甚至发生几个学生故意打伤一名同学的现象。虽然班主任、授课教师多次说服教育,但收效甚微。针对这些一现象,我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课,让学生讨论,有些同学不服气地说:“这都是些小事,老师真是小题大做。”结合课本知识,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校规校纪,也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是一般违法行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做侵犯和危害别人生命健康的事。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嬉闹要适度,避免因过失给对方造成伤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一针对初二、初三个别学生沉迷于网吧、旷课、逃学、打架、抽烟等现象,我让学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组织讨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法律法规的联系。通过讨论、分析、辨别,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了校规校纪是法律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就是学生的“法律法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校规校纪要靠学校和教师来执行。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样作为学生也必须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触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谁违反了校规校纪,就要受到相应惩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逃学旷课、上网、打架、抽烟等不良行为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禁止行为,也是违纪行为,应当受到批评教育。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严重性,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更是同学们在自我防范违法犯罪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二、遵守法律法规做合格小公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运行。有了法律,社会才有秩序和稳定;只有人人自觉依法办事,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但要好好学习它,还要合理运用它,才能更好地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利益。

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时,我让同学们思考:“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交通规则你做到了吗?然后,我利用课件展现违反交通规则的真实案例。通过血淋淋的事实,学生认识到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的重要性。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我们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用法律和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合格小公民。

再如: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过程中,我让同学们讨论“乱倒垃圾、乱扔果皮纸屑和食品包装袋等污染环境现象”。同时告诉他们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依法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政府部门和专业环保人员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是环境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做好班级的卫生值日,不乱扔废弃物,爱护花草树木以保护绿色植被等,主动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三、弘扬传统美德履行子女义务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我先讲述过生日时父母送的小礼物、生病时父母的细心照料等,让学生体会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对我们履行了义务,作为子女也应该关心体贴父母,履行法律义务。然后让学生交流讲述自己身边或听说有关“孝敬父母的故事”。通过活动让同学们理解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在生活中要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等,从日常小事做起,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如何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第7篇

关键词: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我国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幼儿一旦进入幼儿园后,幼儿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幼儿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幼儿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措施。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以自我为中心

在提倡独生子女的今天,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成为家庭的中心,而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过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一些幼儿因此而养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滋长了幼儿的“自私心”,也就是为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条件。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幼儿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而家庭环境是幼儿产生自我中心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总体看,男性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女性幼儿更明显,就自我中心行为外现的不同行为倾向而言,男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霸道、任性,女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

(二)“独占”霸道行为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什么,即使其独占东西不与他人分享也由着他,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霸道的习惯,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因此,当幼儿出现霸道行为时,家长必须及时帮助他克服。

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生活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是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幼儿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和不良的教养态度都会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一些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一件较贵的玩具时,就会叮嘱孩子不要给别人玩。对幼儿出现的独占行为,部分父母还很得意,认为自己的孩子“机灵”、“门槛精”,看到自己的孩子占便宜就高兴,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这就为幼儿的“独占”霸道行为创造了条件,使这种坏行为习惯“生根发芽”。

(三)社会不良影响

现在,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多数幼儿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成长,不知道关心别人,却受到别人过多的关心,普遍存在自私、任性、缺乏同情、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学会关心、学会爱是做社会人的基础,而爱又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培养。在幼儿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爱,他们对于这些爱的感受就像对水和空气的感觉一样:这些生活在爱的怀抱里的幼儿,他们被爱包围着、滋润着,却很少注意到爱的存在,更没有专门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爱。如一个幼儿一上公交车就吵着:“妈妈,我累,我要坐。妈妈,为什么姐姐阿姨们不给我让座。我是小孩子,不是要给我让坐吗?”这场面不仅让妈妈尴尬,让坐着的人也不好意思。幼儿有这方面的意识,说明还是懂得一点社会公德的,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烈,社会道德行为的观念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社会人对幼儿进行相关道德行为的教育与指导。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多数幼儿在家长“重智轻德”、“不能让自己孩子受半点委屈”的教育方式下,利他主义倾向削弱,只会一味索取,不讲奉献,自我观念强。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纠正

(一)家长应正确对待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家长应当正确对待“独生时代”的幼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家长要注意自己平时对幼儿的态度。家长应温声细语,从一而终开展教育,对儿童的要求不可过高,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并乐意接受他们的意见。自身的态度言论要前后一致,以身作则地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因为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成人的一言一行会都影响到幼儿,有的不良言行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地给他们好的影响。

2. 家长要理解并注意幼儿的需要,适当满足幼儿有时近乎蛮横无理的需求,因为幼儿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家长多陪陪他们,家长应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家长还要尊重幼儿,适当给予幼儿一些控制权,如每天让孩子适当地控制环境,指挥大人。

3. 家长要培养幼儿具有一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要礼貌待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家长若能做到尊敬老人,在与人的交流当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就能为幼儿树立榜样。

(二)家长与幼儿园搭建共育桥梁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形成合力。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早上,见人打招呼;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保持正确的姿势,安静地入睡;学会独立穿衣、穿鞋,东西放在固定位置,自己吃饭,自己洗碗、擦桌子、搞卫生等,而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几乎都能坚持做到,久而久之便逐渐养成习惯。在家里,家长不要娇宠惯纵,一味迁就忍让,或者是对幼儿过于溺爱,否则,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就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搭建共育桥梁,共同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让幼儿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社会行为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整天把幼儿关在家里,就会剥夺他们与周围环境和人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行为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幼儿期是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减少,喜欢与他人交往,喜欢参加集体游戏与活动,因此,成人应鼓励他们的这种倾向,并适当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社会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人的社会行为必须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幼儿最初的社会行为都是在成人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剖析 第8篇

一、职校生消费心理的误区

1. 摆阔心理。

近年来,部分职校生喜欢在别人面前摆阔,处处要高消费。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级饮料,穿名牌服装,戴名贵首饰,用高档手机,一心追求豪华、气派。我班有一名学生,父亲是普通的建筑工人,收入一般,而该生脚穿四百多元一双的耐克鞋,身穿上千元的杉杉西服,脖子上是二百元的花花公子领带。他告诉其他同学:名牌代表着身价,穿着名牌,心理感觉特酷。在职中校园里,像这样追求摆阔的学生虽不占多数,但也非凤毛麟角。

2. 攀比心理。

在目前职校校园里,部分学生比吃比穿、比消费档次,别人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人庆贺生日聚会,自己也逢喜事请客,全然不知道父母生活和劳动的艰辛。每逢学校放双休假,个别同学嫌坐公交丢面子,直接打车回家。有的同学不愿意家长骑车来接,认为太丢人现眼。仅以学生间节日互送礼品为例,中国的节日太土太俗不够用,于是洋节日也派上用场,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更成了一些职校生互赠礼品的高峰期,十几元的小礼物早因为“太寒酸”,拿不出手,非得四五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礼品才“够味”。如果不和同学礼尚往来,他们就觉得折了价,面上无光。

3. 好奇心理。

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好奇心,而校园生活往往缺少变化和新鲜感,职校学生潜意识中总是试图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于是好奇心与时尚一拍即合。市场总是不断供应时尚新颖的新产品,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吊起消费者的胃口。一些职校生消费时追求时尚、玩酷、以新新人类自居。校园里总有一部分学生衣着装扮显得新潮、异类。社会上的新奇商品总能在职校校园里见到。

4. 从众心理。

在职业学校里,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比较广泛,处于某个交际圈,便会以该团体的消费标准作为自己的消费标准。别人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落伍,几人在一起,大家都想去买、去玩、去打打牙祭,我不去,太不合群。曾有一女生,身材矮胖,可偏穿着横纹的套衫和牛仔裤。原因是同室的同学都流行这套穿着,她这样穿感觉到某种放心,至于是否适合自己却没有考虑。

5. 享乐心理。

有些职校生没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奉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在家是“儿皇帝”,父母万分溺爱,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他们认为父母亲赚的钱就是为了我一个,于是产生了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无所顾忌。这些人在校园里用钱无计划,消费无节制。钱花光了就向家长要,向别人借,能赊欠就赊欠,完全属于享乐消费。

二、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的成因

部分职校生出现不良消费现象,导致不良的消费心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己的思想偏差,又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坏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多地追求物质和享受。在充满功利和浮华的环境中,成人们在为无尽的物质、无穷的欲望在拼搏、在攀比,职校生的种种不良消费心理都是成人世界的复制版,社会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蔓延盛行必然会波及到职校校园,使得一些学生走向消费误区,形成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2. 家长对子女的消费行为不及时引导。

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后,富裕起来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要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无形中鼓励了孩子的不良消费行为。在家中,孩子确立了自己的“小太阳”、“小皇帝”地位,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进入职校后,家长的束缚、引导更少,对孩子的各种消费要么迁就放纵,要么束手无策。

3. 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极少,偶尔提及节约,也是蜻蜓点水,认为只是家长的事。职校生虽然在政治经济学中涉及消费有关的知识,但只是抽象的理论,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怎样帮助学生认识金钱的作用,学会正确消费、健康消费,这些方面还需要认真探究。

三、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不良的消费心理一旦形成,就会自动驱使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如何帮助职校生走出消费误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呢?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节俭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奢侈浪费历来为世人不齿。学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节俭的素材,加强节俭方面的宣传教育。把节俭文化进橱窗、上课堂,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可开展节俭专题德育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内形成节俭的浓郁氛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节俭的典范很多,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可增强学生节俭的信念。树立生活中的典型,形成节俭光荣的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现状,深刻理解节俭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我国建国、富国的必由之路。公民养成节俭的品德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把道理跟学生讲清、讲透,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付诸行动,自觉养成节俭的品行。

2. 倡导适度消费,指导学生合理花钱。

适度消费,也称合理消费,是指适应国情、生活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通俗地讲就是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消费和国家的国力、家庭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消费和品德修养结合起来,防止出现为摆阔、攀比、追时尚、贪享乐而不良消费的现象。可结合校园内的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形成适度消费的意识。指导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节俭储蓄。学校可组织班级成立“节俭银行”,鼓励学生使用“消费日记账”,举行“减法生活体验周”等切实可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花钱。

3. 让学生勤工俭学,体验艰辛。

职校发挥自身优势,按专业多创造工勤岗位,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这类活动要严格管理,讲究实效。让学生能体验家长的艰辛和今后自己谋生的困苦,明白金钱获之于劳动,消费取之于劳动的深刻内涵。

4. 与家长取得共识,再富不能富孩子。

对学生的消费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校应该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理解教育的目标,知道学校的教育措施,明白作为家长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理解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道理。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摘要: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有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享乐心理等, 形成的原因大致有社会坏风气的影响、家长不及时引导、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应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关键词:职校生,消费心理,消费误区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曹树.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 1999:247-266.

浅析不良会计行为的形成 第9篇

一、会计行为基本理论

(一)会计行为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所谓会计行为,指的是在内部动因驱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会计行为主体,一般指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学科的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等方法手段对经济活动引发的交易进行会计财务处理的实践活动。从会计行为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会计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客体、会计行为目标、会计行为手段四部分组成,上述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二)影响会计行为的因素

从会计行为的构成要素中,我们看到影响会计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会计行为主体等主观因素,会计行为手段、会计行为客体、会计行为目标等客观因素。本小节重点分析影响会计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影响会计行为的主观因素除了会计人员自身的心理外,还包括从事会计行业的会计人员的整体的心理氛围。首先,会计人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个人的性格、气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等与个人心理相关的因素都会影响会计行为。其次,整个会计群体的心理氛围也会影响会计行为。

2、客观因素

影响会计行为的外在客观因素,可以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宏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与会计行为操作守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为这些宏观因素引导企业的发展、制约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也必将引起会计行为的变化。比如,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会计行为会有不同的影响。第二,微观因素。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会计行为主体所在的具体企业公司的发展决策、管理行为等。由于个体的企业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规模以及行业的区别,企业的高层领导制定的决策方案也必定有所差异,这些微观的因素都会对会计行为主体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微观因素还包括会计行为主体所在企业的文化环境、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等。

二、不良会计行为的表现

(一)虚增盈利,隐瞒亏损

虚增盈利、隐瞒亏损的不良会计行为包括赊销或虚构销售;少结转成本、递延摊销费用;违背费用资本化的原则;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勾结关联方,采用资产置换、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随意改变收入和费用发生的会计期间;隐瞒负债等。

(二)虚计成本,隐瞒利润

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费而故意虚计企业生产成本,隐瞒企业的利润。这种不良的会计行为不仅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而且容易误导消费者、影响政策决策者。虚计成本、隐瞒利润的具体手段主要包括多计折旧及提前摊销结转成本、跨年度推迟确认收入、利用不平等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编造虚假员工名册进行虚计工资等。

(三)虚列资产,低估负债

有的企业为了粉饰良好的财务状况,往往会采取虚列资产、低估负债的方法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而提高企业的资金流动比率。例如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材料,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转销其毁损价值,但企业为了掩盖其不景气的经营状况,搞虚盈实亏,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损材料,不列表呈报,使其损失价值仍潜藏在材料成本中。这种不良的会计行为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四)外设账,截留收入

有的企业为了给员工搞额外收入,或进行一些非法支出,设账外物资“小金库”。将账内的一定比例的物资材料移到账外,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体外,作为随时可供自己调用的物资“蓄水池”。

三、不良会计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体制不规范

会计信息则是体系双方各自经济活动的载体。但是我国企业目前治理模式不科学不规范,具体来说,由于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实际出资人为国家,这样就造成了出资人的缺位,进而引发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常常出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都为一人,企业的经营权掌握在经理手中,导致会计接受企业经理的领导。作为国有企业的经理,关注的是目前的“效益”而非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因此,经理为了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故意的指示企业会计造假,产生不良的会计行为。

(二)审计监督体制不完善

审计监督体制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不良会计行为的又一原因。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后,一般由具有审计资格的部门对企业的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审计监督。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审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存在不足。具体来说,企业的会计一般都是由企业的经营者直接选拔聘用,企业员工的待遇、薪水也由企业经营者决定,这就造成了企业会计为经营者服务而不是监督审计,会计的行为也由企业经营者所操纵。

其次,政府、社会的监督机制不科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市场中财务会计审计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的审计监督体制也逐渐向国际靠拢,如独立董事制度、注册会计师的会计事务所等审计机构等逐渐引入我国,但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财务会计审计都由注册会计师完成,但注册会计师制度自身的监管制度存在着一系列不足和问题,诸如注册会计师的市场混乱、人员职业素质偏低、组织模式不合理等等。

(三)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与会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不良会计行为的另一原因。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与会计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定,但是从具体的实践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与国际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较差、执法不严等。由于法律法规的不严谨、不规范、不健全,让一些会计人员产生了“打擦边球”的不良心理,助长了会计造假的风气,造成不良会计行为的额外难题蔓延。

(四)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偏低

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记录经济活动行为的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会计人员来说,其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会计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实用性操作的技能,从记账、算账、报账到对财会业务的综合处理等具体的会计业务。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水平有限,职业胜任能力较差、缺乏职业判断能力,缺乏协调统一的情商、财商和法商,综合素质较低。

四、规范会计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宣传、优化会计执业环境

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等平台及时发布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将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印发宣传读本等有效形式,弘扬会计法治精神,增强会计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广大会计人员通过合法渠道反映利益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通过开展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有奖征文、表彰先进等多种活动,广泛宣传依法管理会计、依法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会计法治环境。

(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针对我国目前企业体制不规范这一现状,我国应不断的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加强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的固有企业存在政企不分、经营权与所有权混淆不分等不良现象,应推行政府企业分离政策,让国有企业能够成为市场经济中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个体,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让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在市场中求的生存。

(三)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法规

我国除了应尽快的制定《会计法》详细的实施细则,而且应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明文的规定、管理,建立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虚假会计信息、不良会计行为的会计人员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和不良会计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应加大不良会计行为的惩处力度,严格财务会计的纪律,维护《会计法》的权威,让会计人员在行驶权利的时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应积极推进现行会计法律法规,如《注册会计师法》、《总会计师条例》、《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等修订制定工作

其次,应密切结合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会计工作发展需要,通过诸如“会计协会”等民间组织,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会计规章制度。抓紧完善和制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等会计规章以及其他会计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及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并推进全面、平稳、有效实施;推进完善注册会计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等。

(四)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会计的不良行为中占主导作用。而会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综合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巧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操作职业技能和会计知识理论水平,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在遏制不良会计行为中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活动也更加的频繁和复杂。而作为经济活动的记录与处理的载体——会计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会计行为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良的会计行为会给国家、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带来经济利益损失,进而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本文首先阐述会计行为的基本理论,影响会计行为的因素等;继而分析不良会计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不良会计行为的影响危害,并剖析不良会计行为的形成原因;最后为规范会计不良行为提出对应策略,以期解决当前不良会计行为,促进我国会计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不良会计行为,主观因素,审计监督

参考文献

[1]耿建敏,李丽.影响会计行为的内在因素[J].经济论坛,2012

[2]黄加龙.论述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危害[J].企业家天地,2011

[3]陈琳.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不良会计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李明.不良会计行为及其规范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

[5]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1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点滴体会 第10篇

一、摆在首位, 从思想上要高度认识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与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几年来, 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的法规。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以及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理论依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说到:“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我们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不断提高认识, 进而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担当起育人的神圣使命, 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代代相传。

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加强引导

近年来,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许多学生的身上往往表现出懒散而不勤劳、浮躁而不耐心、铺张而不节俭、自私而又偏激、脆弱而不坚强等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经常表现为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不肯吃苦、图享受、责任心不强、受不得挫折和委屈、暴躁又爱走极端、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等。

我校有2300名学生, 47个教学班。我们在一项调查中了解到, 单亲家庭的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5%、留守儿童占班级学生人数的5%。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 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和思想意识, 在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时, 我们紧密结合学科教学, 特别是通过《社会与品德》《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认识, 结合生活实际,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 逐渐懂得克服不良行为是美德, 向上、积极进取是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断启发学生的自觉、自愿、自律、自信、自强的品质, 使他们身上表现出理想、信念和志气, 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将教师的教育启发内化为自我教育行为, 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对象的主体作用一致, 形成两个积极性和二者之间的合力, 实现教师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和谐运动, 以促使他们早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以活动促教育寓教于乐, 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特别是以文明礼仪教育实践、遵纪守法等为专题, 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 注重养成、注重体验。通过大力加强基本道德教育和实践, 培养学生在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良好形象。如组织学生每学年至少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 特别是开展主题班队会。学生在准备活动、设计方案等过程中就是最好的受教育过程。尤其是在他们自编自演声情并茂的、惟妙惟肖的表演中, 更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本学期我校召开的“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队会评比活动, 就是借助此项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倡导讲文明、懂礼仪, 进一步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如五年七班“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队会, 学生们自己收集平日里同学之间课上课下的不文明行为, 并把它编排成小品、校园剧等, 表演给大家看, 惟妙惟肖的表演, 就像是把自己的不良行为再现一样, 同学们在笑声中看到平时并不理会的言行, 这些言行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 他们受到触动。在讨论时, 学生们一致表示, 要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这样的活动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四、抓教师队伍, 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要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 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教师热爱学生,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 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模范班主任评选表彰机制和优秀德育工作者表彰机制, 鼓励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浅析幼儿不良行为的家庭因素 第11篇

一是家庭教育目标偏离。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的玩不是学习,习惯把孩子学多少知识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标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关注孩子学到什么知识,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习惯、能力和情绪情感等方面因素。众所周知,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只有全方位的发展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将来才可能面对各种挫折和打击,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教育。

二是家长行为失范。孩子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家长行为的影响,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更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养成的。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行为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然而许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脑子里有这样一种概念:凡是父母可以做的,我就可以照着做。例如,父亲张某平时很喜欢占小便宜,经常将单位的东西拿回家,因此,张某的孩子就经常将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或是将小朋友、老师的东西带回家。又如,王某的母亲很嚣张、强势,其儿子在幼儿园就很霸道、蛮横,经常会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以至于动手攻击他人。再例如,有些家长常带孩子出入一些歌舞厅、酒吧这样的场所,让孩子看到了酒后成年人失态的行为,使得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进行模仿,表现出语言行为的成人化。

三是教育方式不得当。俗话说“上代做给下代看”,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的家长轻言向孩子许诺这样或那样,而不去兑现自己的承诺。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也学着这样做。有的家长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当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时,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甚至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消沉、迷惘。有的家长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孩子,并说自己不喜欢,在孩子的意识中,好的东西都应该归他所有,从而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四是家庭交流沟通不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观念意识和教育影响都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完成的。正常的交流方式能使父母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便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由于家庭结构不健全,缺乏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致使孩子生活得很苦闷,很孤独,很机械。如果在成长阶段这样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长期积压在幼儿心里,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责任编辑 史玉英)

不良消费行为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入组时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经药物治疗后患者阳性精神症状基本消除,病情基本稳定。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37.1±1.9)岁,用药平均剂量按冬眠灵换算为(324±126)mg/d,病程1~6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6~67岁,平均(33.7±14.7)岁,病程1~6年。用药平均剂量按冬眠灵换算为(332±118)mg/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两组均给予冬眠灵药物治疗。入组后由主管医师和护士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分析,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并向观察组患者说明训练的要求和奖励的方法。先健康教育后进行行为干预,按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施行方式:(1)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每周组织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每次40分钟;(2)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在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及精神状态的变化,每天定时与患者沟通,注意倾听患者的交谈,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提高患者参加康复的主动性,自觉配合康复训练。(3)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娱疗活动,加强训练社会技能。培养患者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病区内有乒乓球、扑克、卡啦OK、康复小菜园等项目供患者训练。(4)行为干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以讲解、典型示范、督促培养和强化手段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并利用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给予鼓励,具体做法如下,观察示范训练:组织患者每天学习整理床铺、叠被子、打扫卫生、收拾、清洗餐具等训练。首先由护士进行示范,再由患者分别进行操作,于每天早晨、晚间护理完成训练,符合标准则予一定的奖励。纠正患者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引导患者将痰吐到痰盂内,并督促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规定患者晚上睡前刷牙、洗脸、洗脚,晨起洗漱刷牙的制度,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患者按每天规定的时间统一进行洗澡、更衣、修剪指(趾)甲、头发等。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做广播体操、练习歌曲等,充分发挥患者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示范训练督促下反复强化并协助其完成,开展互帮互学,并及时予以表扬、物质奖励和小结,使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成就感。日常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要全面训练,多加督促与引导,采取奖惩等强化手段,增强和巩固疗效。

1.3 评定工具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护士用精神科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疗效评定[1]。(1)NOSIE量表包括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激惹。前3个因子之和为总积极因素,后3个因子之和为总消极因素,积极因子分越高,消极因素分越低,表示恢复越好。(2)IPROS量表有36个项目,5个因子,评分等级为5级,量表以总分判断患者的实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分数越低,社会功能缺陷越轻,分数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NOSIE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IPROS评分比较见表2。表1、表2说明干预前两组比较,NOSIE、IPRO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多为懒散、孤僻、行为退缩的不良行为。行为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抗精神病药不能消除的症状,矫正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社会行为、侵犯行为、精神病行为和工作技能等多种行为。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阳性强化适应行为及消除不适应的行为[3]。通过开展行为治疗训练后,丰富和调节患者的住院生活,生活有规律了,衰退表现减轻,逐渐改变了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了患者的社会交往技能,提高适应环境能力。观察组接受行为疗法训练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护工之间交往增多,使其主动地与人交往、接触,逐渐懂得礼貌待人,也提高了患者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及观察力,逐渐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善患者社会功能。行为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恢复期或慢性期精神病患者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并能提高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过行为训练后可以减少患者住院的孤独、烦闷、无聊的感觉,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得到很大的改善,总体康复疗效明显(P<0.05),在个人卫生方面,两个量表的该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在进行药物治疗和有效的行为干预后,可以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4]。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对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100例住院慢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入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冬眠灵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实施3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干预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关键词:行为干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Rathod S,Ttrkington D.Cognitive-behaviour therapy for schizop-hemia:a review[J].Curr Opin Psychiatry,2005,18(2):159-163.

[2]张明园.精神科量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2-447.

[3]石林(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9.

上一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下一篇:秋小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