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初探范文

2024-05-22

理论初探范文(精选12篇)

理论初探 第1篇

1 公路边坡损坏的原理

边坡损坏的主要原因是雨水。边坡在自然降雨情况下, 不断经受雨水袭击, 其中一部分下渗, 一部分在边坡汇集, 形成径流, 径流在土颗粒表面产生剪切力, 当这种力比土的抗侵蚀能力大时, 土颗粒被径流带走, 从而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坏[1]。

2 边坡损坏形式

2.1 滑坡

部分岩 (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 (带) 缓慢地、整体地向下移动, 一般有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等3个阶段。因下伏岩层压缩, 边坡沿岩 (土) 体内较陡的结构面发生整体下坐 (错) 位移, 称为坐 (错) 落。组成边坡的岩 (土) 体常不发展为连续的滑动面, 而顺着边坡方向发生塑性变形, 称为倾倒。

2.2 崩塌

崩塌就是整体岩 (土) 块脱离母体、突然从较陡的边坡上崩落下来, 并顺着边坡猛烈翻转、跳在雨水冲刷和重力作用下, 岩 (土) 屑 (块) 不断地沿着边坡滚落, 堆积在坡底。

2.3 剥落

剥落就是边坡表层岩 (土) 体长期遭受风化, 在雨水冲刷和重力作用下, 岩 (土) 屑 (块) 不断地沿着边坡滚落, 堆积在坡底[2]。

3 防护类型及适用条件

3.1 边坡坡面防护

边坡坡面防护可分为两种: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 (矿料防护) 。

3.2 冲刷防护

冲刷防护可分为两种:直接防护, 包括植物、砌石、石笼、挡土墙等;间接防护, 包括丁坝、顺坝等[3]。

3.3 几种防护措施的适用范围

3.3.1 种草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轻微的路堤与路堑边坡。

3.3.2 铺草皮防护:适用于需要迅速绿化的土质边坡。

3.3.3 框格防护:适用于土质或风化岩石边坡。

3.3.4 抹面防护:适用于易风化的软质岩石挖方边坡。

3.3.5 锤面防护:适用于易受雨水冲刷的土质边坡和易风化的岩石边坡。

3.3.6 喷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适用于边坡

易风化、裂隙和节理发育、坡面不平整的岩石挖方边坡。

3.3.7 护面墙防护:

适用于防护易风化或风化严重的软质石或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

3.3.8 干砌片石护坡防护:

适用于易受水流侵蚀的土质边坡、严重剥落的软质岩石边坡、周期性浸水及受水流冲刷较轻的河岸或水库岸坡的坡面防护。

3.3.9 浆砌片 (卵) 石护坡防护:适用于防护流速较大, 波浪作用较强, 有流水、漂浮物等撞击的边坡。

3.3.1 0 浆砌预制块防护:

适用于石料缺乏地区。预制块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15, 在严寒地区不应低于C20。

3.3.1 1 锚杆铁丝网喷浆或喷射混凝土护坡防护:

适用于直面为碎裂结构的硬岩或层状结构的不连续地层以及坡面岩石与基岩分离, 并有可能下滑的挖方边坡。

3.3.1 2 抛石防护:

适用于经常浸水且水深较大的路基边坡或坡脚以及挡土墙、护坡的基础防护。多用于抢修工程。

3.3.1 3 石笼防护:

适用于沿河路堤坡脚或河岸, 当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 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护坡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时。包括铁丝石笼、钢筋混凝土框架石笼。

3.3.1 4 护坝防护:

适用于当沿河路基挡土墙、护坡的局部冲刷深度过大, 深基础施工不便时, 采用护坝防护基础。

3.3.1 5 丁坝防护:适用于宽浅变迁河段, 用以挑流或减低流速, 减轻水流对河岸或路基的冲刷。

3.3.16顺坝防护:适用于河床断而较窄、基础地质条件较差的河岸或沿河路基防护, 调整流水曲线度和改善流态[4]。

4 注意事项

4.1 边坡防护方法要优先考虑采用植物防

护, 当土质不适合植物生长或难以保证边坡稳定时, 再考虑其他防护。

4.2 边坡防护措施要根据沿线不同土质岩

性、水文地质条件、坡度、高度和当地材料、气候等因地制宜地选择, 并密切结合路面排水作综合考虑。

4.3 在不良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 对粉砂、

细砂与易于风化的岩石边坡, 以及黄土和黄土类边坡, 均宜在土石方施工完成后及时防护。

4.4 路堑边坡应根据边坡岩层组成及坡面弱点分布情况考虑全面防护或局部防护。

4.5 对于土路堤的坡面铺砌防护工程, 最

好待填土沉实或夯实后施工, 并根据填料的性质及分层情况决定防护方式。铺砌的坡面应预先整平, 坑洼处应填平夯实。

4.6 对于不宜采用植物或混凝土网格中空植草的破碎岩路堑边坡.

应综合考虑地形关系.基岩风化破碎程度、地震、暴雨、漏水、施工难易及经济性等因素, 慎重选择喷浆 (混凝土) 、护面墙等方案。

4.7 对于冲刷防护, 一般在水流流速不大

及水流破坏作用较弱地段, 可在沿河路基边坡设砌石护坡、石笼和混凝土预制板等, 以抵抗水流的冲刷和淘刷。

4.8 坡面防护一般不考虑边坡地层的侧压力, 故要求防护的边坡有足够的稳定性。

4.9 完善边坡防范措施, 避免人为破坏。

5 防护设计原则

5.1 综合设计、就地取材、以防为主、确保施工。

5.2 注重地质资料的收集, 为设计获取充分依据。

5.3 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经济合理的防护措施。

5.4 积极采用新技术, 提高设计水平。结束语

总之, 边坡防护是公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根据公路等级、降雨强度、地下水、地形、地质、材料来源等情况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合理、实用的工程措施, 确保公路的稳定和行车的安全, 同时, 达到与周围环境协调、美化公路的效果。在今后的实践中, 如何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地加以应用, 不仅要靠积累经验, 还要靠精心设计和不断革新,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公路建设的特点, 使我国的公路建设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摘要:我们从分析公路边坡损坏原理入手, 根据边坡损坏形式, 总结了公路边坡防护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提出了边坡防护设计原则。

关键词:公路边坡,边坡损坏形式,防护

参考文献

[1]何福道.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与加固初探[J].公路, 2001 (2) :27.

[2]王玮.高等级公路边坡综合防护系统探讨[J].河南交通科技, 1999 (12) :52.

[3]王永喜, 王丽坤.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 2004, 2 (4) :42-44.

课程课堂实录制作理论初探 第2篇

针对精品课程课堂实录的录像制作缺乏基本的理论指导,本文从定位、内容和需求三方面对其基本特点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作 者:梁永 李海琳  作者单位:梁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李海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办公室)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堂实录   定位   内容   目的需求  

低碳会计理论初探 第3篇

关键词:低碳;会计;现代工业

现代工业的大发展,导致人类环境日益恶化。为保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被提上议事日程。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核算使低碳会计的出现成为必然。

一、低碳会计的定义

低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

二、低碳会计的特殊原则

低碳会计在保持会计要素的基本原则前提下,还有其特殊原则:①全局性原则。低碳会计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②政策性原则。低碳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③充分披露原则。低碳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将全部关于低碳生产、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事情登记给信息使用者。④预警性原则。低碳会计核算体系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

三、低碳会计要素的确认

1.低碳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能为企业提供低碳处理和保护的资产。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清洁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而购置、筹建的专门设备或场所;为低碳生产而采购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为低碳治理和保护而购入的专利技术等。

2.低碳负债是指符合负债确认条件,且与低碳生产相关的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低碳生产,清洁能源利用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环保费、应付资源税;治理环境发生的应付账款等。

3.低碳权益指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低碳资本、接受的环保捐赠、节能基金,以及从低碳损益账户转来的低碳收益等。

4.低碳收入指企业可直接归集于节能减排、能源低耗所形成的非主营业务收入、环境损害补偿收入、低碳奖励等。

5.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节能减排、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支出:如低碳生产而形成的超出非低碳生产的工、料耗费;环境保护治理、补偿费用,低碳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

6.低碳利润指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税金后的净额,反映企业低碳效益。

四、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开展低碳会计目的是增加社会监督力度,促使企业进行低能耗、低排放生产。因此,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尤为重要。我国企业目前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远远不能满足利害关系者的要求。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1.企业应对低碳财务单列项目进行披露,如增设资产负债表类“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节能基金”等明细科目;增设损益类“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环保支出”等明细科目。必要时可另设附表进行详细列示。

2.对于企业现实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又无法以货币计量的低碳收益、义务,应采用报表附注形式进行说明和报告。如对新型低碳能源利用情况、环境法规执行情况、企业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状况、企业对环保部门做出的环保承诺等;对确有必要,可单独编制低碳报告,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从而有利于报告使用者得出适当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低碳的科学发展,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并不断创新,建立适合我国的低碳会计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捷.低碳时代企业环境会计亟需“变脸”[N].中国会计报.2009-12-25.

[2]贾萍.低碳会计事项的确认与计量[J].今日财富,2009,(12).

[3]谢晓峰.“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影响和意义[J].会计师,2010,(2).

低碳会计理论初探 第4篇

一、低碳会计的定义

低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 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 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 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

二、低碳会计的特殊原则

低碳会计在保持会计要素的基本原则前提下, 还有其特殊原则: (1) 全局性原则。低碳会计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 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 (2) 政策性原则。低碳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 (3) 充分披露原则。低碳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应将全部关于低碳生产、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事情登记给信息使用者。 (4) 预警性原则。低碳会计核算体系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 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

三、低碳会计要素的确认

1. 低碳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

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能为企业提供低碳处理和保护的资产。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清洁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而购置、筹建的专门设备或场所;为低碳生产而采购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为低碳治理和保护而购入的专利技术等。

2. 低碳负债是指符合负债确认条件, 且与低碳生产

相关的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低碳生产, 清洁能源利用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环保费、应付资源税;治理环境发生的应付账款等。

3. 低碳权益指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低碳资本、

接受的环保捐赠、节能基金, 以及从低碳损益账户转来的低碳收益等。

4. 低碳收入指企业可直接归集于节能减排、能源低

耗所形成的非主营业务收入、环境损害补偿收入、低碳奖励等。

5. 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节能减排、低碳

生产而发生的支出:如低碳生产而形成的超出非低碳生产的工、料耗费;环境保护治理、补偿费用, 低碳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

6. 低碳利润指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税金后的净额, 反映企业低碳效益。

四、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开展低碳会计目的是增加社会监督力度, 促使企业进行低能耗、低排放生产。因此, 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尤为重要。我国企业目前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远远不能满足利害关系者的要求。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 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 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1. 企业应对低碳财务单列项目进行披露, 如增设资

产负债表类“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节能基金”等明细科目;增设损益类“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环保支出”等明细科目。必要时可另设附表进行详细列示。

2. 对于企业现实存在或可能发生的, 又无法以货币

计量的低碳收益、义务, 应采用报表附注形式进行说明和报告。如对新型低碳能源利用情况、环境法规执行情况、企业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状况、企业对环保部门做出的环保承诺等;对确有必要, 可单独编制低碳报告, 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 从而有利于报告使用者得出适当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在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时, 应充分考虑低碳的科学发展, 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 并不断创新, 建立适合我国的低碳会计体系,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捷.低碳时代企业环境会计亟需“变脸”[N].中国会计报.2009-12-25.

[2]贾萍.低碳会计事项的确认与计量[J].今日财富, 2009, (12) .

[3]谢晓峰.“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影响和意义[J].会计师, 2010, (2) .

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 第5篇

具体说,目前压在中国股市头上有三座大山。其一,股权分裂的大山。高达2/3的非流通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与可流通股并存,既是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一股独霸的根源所在,又压得中国资本市场喘不过气来。其二,股票交易所垄断的大山。必须尽快完成多元化、多层次化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实现股市结构调整,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假货、赝品充斥“精品店”的被动局面。其三,股市旧文化的大山。十年发展,我们不仅没有弄清股市的本质和基本功能,而且在台湾股市旧文化的影响下,庄家、发牌、出局、筹码等近二十种赌场术语在股市中泛滥,使人们技资股市如置身于赌场之中。不仅买股票的人谈到股票投资总是不能理直气壮,而且其投资行为也是以跟风撞大运取代理性分析和判断。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

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

;(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3.道德建设――诚信为本

政治理论课教学初探 第6篇

一、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内实践教学活动旨在调动学员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形式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讨论、演讲、辩论、模拟再现、案例分析等。比如:请高年级优秀学员或已毕业优秀校友谈适应军校环境、实现角色转变的心得体会,请学院知名专家学者谈如何治学与做人,等等。讲座有助于学员了解社会实际,解决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更好地指导其行为。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员自身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员进行课堂讨论,适合学员思想活跃、勇于自我展示的特点,能较好地起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准确把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演讲,既可以考察学员的思想深度和创新思维,也可以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使学员在自我思想情感的表达中获得行为的动力。辩论侧重培养学员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帮助学员弄清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提高行为的辨别能力。模拟再现,主要应用在人际交往、道德培养等教学内容上,由教员设计特定的场景,让学员扮演某个角色,进行现场表演,从而将课堂知识进一步活化,调动学员自我修养的主动性。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学员利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员针对学员实际设计典型案例,如涉及道德两难时的选择、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当前社会典型事例、学员中有代表性的事例等,进行理论分析、实践引导,帮助学员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二、教育基地实践教学

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基地”进行现场教育,因其材料丰富真实,形式直观生动,其教学效果是校内“第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从1998年起,我们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立足于陕西这片热土,依托陕西十三朝古都的人文历史、延安革命旧址的丰富革命传统和西部高科技“桥头堡”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延安、兵马俑、汉阳陵、城墙、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卫星测控中心、杨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科技开发区等地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践教育基地,根据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组织学员到基地参观学习,进行现场教育。

三、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活动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有效载体。让学员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亲历亲为,进行自我教育,对于加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式主要有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我们依托学院“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中心”、“三个代表学习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学习研究中心”和“心理实验室”等场所,先后成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小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哲学兴趣小组,心理学学习小组,定期培训学员骨干、交流心得体会、模拟党日等等,从而使学员的理论学习更加深入广泛,思想上成熟更快,品德修养上提高更显著,政治信念更坚定。此外,我们还把学员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汇编成册,供教学参考。

四、阅读经典著作实践教学

阅读实践,指的是依据“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改精神,通过引导学员读书进而实现帮助学员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理解与思考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读书一方面开拓了学员的视野,提高学员的理论兴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员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阅读实践教学中,学员是阅读实践的主体。通过自学、竞赛和综合运用等多种读书和研讨的形式,实现“学”与“思”、“学”与“问”、“学”与“习”的结合。在阅读实践,教员引导学员首先阅读原著与名篇。通过引导和组织学员阅读原著与名篇,实现教员课堂讲授与学员自学原著相结合,达到巩固和强化教员课堂讲授的内容,使学员不断扩大掌握基本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员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配合教学进度的需要,指定学员阅读相关原著,并要求学员以写读后感的方式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同时,为了使学员的读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将读书与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学员的读后感成绩,记入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

五、大型实践活动教学

职业危害预控理论初探 第7篇

1.1 职业危害预控理论的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职业健康问题也越发严重。尽管近些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监督下,在绝大多数企业和员工的重视下,职业健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职业健康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5月2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权威发布了当前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情况,其中指出我国职业卫生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问题还很突出。主要有职业病报告病例数居高不下;设计行业领域广、接害人数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职业病防治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等四个方面。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17个主要要素中,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控制危险源的起点[1]。因此,对于职业健康来讲,由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以及应急准备响应组成的职业危害预控理论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提高职业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2 职业危害预控理论的来源

职业危害预控理论是基于职业健康管安全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即“4.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而提出的。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基于风险管理科学原理提出的系统、规范的系统安全管理或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标准[2]。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风险管理已经在绝大部分的行业中开展应用,在安全领域也有风险预控管理,但是在职业健康领域的风险预控尚不健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危害预控理论进行探讨。

1.3 职业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估发展概况

1.3.1 职业危害评价方法发展情况

目前,职业危害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之分。定性评价方法往往表现为直接依据法规、规范、标准及经验等提出判定职业危害因素是否可接受。常见的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检查表法、类比法、作业条件分级法等[3]。虽然在定性评价方法方便快捷,但是相对比较粗糙,经常受到评价人员的经验以及已有的生产数据的制约,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准确。

定量评价方法是在有关参数进行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危害评价。定量评价能够实现多层次的描述危害程度,以供进行管理决策。常见的方法有矩阵法、作业条件风险评价、多因素打分评价方法、风险指数评估法等。

1.3.2 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发展情况

风险评估是人类暴露到环境危害中的潜在不良健康效应的特性描述。它是对风险的可接受性与需要采取的预警或防护措施之间做出决定的一个过程。国外于1983年提出了风险评估和管理理论,之后相继建立了致突变、致生殖毒性、致神经毒性和致癌性等风险评估指南,并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加坡、英国多个国家建立了各自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模式,该类模式主要包括对危害因素的危害后果严重程度、暴露频度和危害发生概率进行评估,确定职业危害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行业,二战后美国道化学公司的道化学评价法,德国蒙德公司提出的蒙德评价法都是风险评估在安全评价领域的成功范例。在我国许多有毒有害作业的评价标准都是以风险评估作为基础。目前,风险评估作为一种职业危害评估的方法还有待一步发展。

2 职业危害预控理论的三个因素

2.1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预控理论的起点,因此,正确详细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预控理论成功地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根据三类危险源理论,可将危险源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物质或能量载体;第二类为诱发能量物质和载体意外释放能量造成伤亡事故的直接因素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第三类为诱发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因素。

对于职业危害因素来讲,传统的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类工效以及社会心理因素[4]。(详见表1)辨识职业危害因素时,基本从这些因素入手。根据三类危险源理论,这些危害因素基本属于第一类危险源。所以,评价职业危害因素时往往缺少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危险源的辨识。例如,对作业场所进行辨识时,只考虑正常状态下危害因素的危害,而没有考虑危害因素在非正常状态和紧急状态下的危害性大大增加。而非正常状态和紧急状态正是由第二类和第三类危险源诱发的。

此外,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时,应当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一个重点。对于员工个体来讲,他的危险行为包括不安全操作机器[5],不按规范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都会给他带来职业危害。个体的危险行为会将企业在组织管理上所付出的心血付之一炬。

2.2 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确定

当作好危险源辨识后,即可根据危险源对象和危险源特性对危险源采取控制措施。当采取控制措施后,需要对被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6]。确定采取措施后的危险源是否可以满足人们可以接受的安全状态,进而确定保持或改变和增加现有措施。

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上文已经写过,实际上上述方法在职业危害评价中都有缺点。主要是由于客观上事物的不确定性使得上述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较单一[7]。对于职业危害评价来说,有时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以往的评价只是考虑到某一因素的危害程度,比如噪声的超限倍数,污染物的浓度等,没有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地综合评价。此外,对职业危害进行定量分析时,量的多少也决定了危害的严重程度。当作业人员接触到少量危害因素时,身体在短时间内也许并不会受到危害,只有在长时间的接触下,才可能会影响身体。因此,对于职业危害评价来讲,怎样对危害因素的毒性进行量化处理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对其危险性分为“安全”、“不安全”,职业危害的程度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因此对于职业危害评价,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8]。

进行模糊评价首先要建立影响评价对象的n个因素组成的因素集:U={u1,u2,u3…un}

然后建立由m个评价结果组成的评价集:

再对各因素分配的权值,建立权重集,即表示为权向量:A={a1,a2,a3…an}

式中:ai-对第i个因素的权加值。

一般规定:

对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模糊评价为V上的模糊子集:Ri=(ri1,ri2…rim)

于是单因素评价矩阵R为:

则对评判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B是V上的模糊子集:B=A·R

以上仅为单因素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对于复杂的问题来讲,还可以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对危险源采取控制措施后,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新的评价,防止因生产工艺改变,工作环境变化使得措施失效。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从而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个体防护作为员工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加倍的重视起来,要让员工按照规范进行个体防护。

2.3 应急准备响应

应急准备响应作为职业危害预控理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发生突发性职业卫生事故时,挽救员工生命的重要措施。职业卫生突发事故一般都伴随着其他安全事故地产生,所以一般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里往往包含着职业卫生突发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准备响应。但是单纯的职业健康突发事故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就其本身来讲,发生事故时往往只是人员受到危害,固定财产不会收到太大损失。如果应急得当,人员恢复情况往往也比其他事故要好,企业损失也较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在安全事故预案中加上职业危害应急预案外,还要建立专门的职业危害应急预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危害因素建立不同的应急预案。此外,个人防护装备可以在职业卫生突发事故救援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应急性质的个人救护装备要大规模的应用,并且更新及时。

3 发展趋势

对于职业健康管理来讲,最终的目的是减轻危害,保障健康,而职业危害预控理论中的控制措施确定则是直接减少危害,保障健康的主要技术措施。因此,对于该理论来讲,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控制措施的确定,即采用何种工程技术措施进行职业危害防控。考虑技术措施时,不仅要考虑防治职业危害的效果,更要考虑其经济性和实用性。例如,在采煤除尘方面,常见的工程技术措施有煤层注水除尘、通风除尘、泡沫除尘技术、化学除尘、空气幕隔尘、除尘器除尘、个体防护,这些都可以起到除尘的作用。但是考虑综合因素,煤层注水防尘就以它所需设备简单、使用方便、费用较低和除尘效果较好等优点成为矿井综合防尘的主要技术措施。此外,在中小企业职业卫生防护方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联合推广的安全卫生防护“工具包”为职业危害预控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程技术措施支持。“工具包”是以国际劳工局和国际功效学学会编制的《工效学检查要点》手册为基础,该手册将中小企业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手册简明易懂,适合企业自查,工人自学[9]。

4 结论

职业危害预控理论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职业健康进行管理的核心理论。它本身遵循戴明模型,以系统思想和持续改进方式指导组织理论中的三个要素不断持续重复改进从而实现职业健康的目标。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是危险源的辨识,进行辨识时要充分考虑职业危害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危害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要采取合适的工程技术措施防治职业危害;要针对不同的危害因素建立专门的应急预案,从而更好地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前进.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2]陈全.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3]邢诗蕾.中石油渤海湾支持基地职业危害风险评估[D].河北联合大学,2013.

[4]陈沅江,等.职业卫生与防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汤寿雄.如何做好危险源辨识[J].安全,2012,9.

[6]陈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7]王建宇.模糊综合风险评估在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0.

[8]李克勇,等.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COREX炼铁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31(1):8-1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初探 第8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策略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夫权制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中男性在生产行为和其他许多社会活动中总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扮演着女性的主宰者的角色。因此,女性成了第二性, 失去了自己在历史中应有的席位。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反权威、反理性、反传统的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欧美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其目标由最初的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以及受教育权逐步转向了更深的层面,即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她们力图解构或颠覆,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她们认为,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并在力图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取得进展后,又将其敏锐的触角很快延伸到了翻译领域。

长期以来,无论译者在传译的过程中多么努力接近原文,与原文“等同”仍然是一种理想或不可实现的。翻译由此被认为是必然存有缺陷, 要么不及要么则过。翻译与原文相比,地位也一直处于第二等。翻译(译文)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模仿,原文对译文具有等级上的权威,原作者、原文被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则被喻为女性、阴性、被动的角色,这样,“女性”和“译者”同属于边缘地位。翻译的这一处境与“女性”在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某种同构,两者在各自的从属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从属于作者, 女人则低于男人。评论家们考量译作无不具有女性化标准:忠实、优雅。这样一来,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这一点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当然,仅有这一点还不足以使两者必然走到一起。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隐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最广的便是法国翻译家梅纳日 (Gilles Menage) 在1654年杜撰的双关语“les belles infidelles”,即“不忠的美人”或“漂亮而不忠实的译文”。纵观历史上描述翻译的种种话语,女性/性别与翻译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女性翻译实践的蓬勃发展,并且引发了翻译观念和翻译思想上的一场革命。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和贡献

翻译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于长期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语言被视为一个客观的和价值中立的符号系统,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则成了不可置疑的翻译伦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整个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说它是解构夫权中心、颠覆原文意义的终极权威性、为处于边缘的女性说话的理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为我们认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文化差异、忠实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有利于我们发现结构主义基础上的传统译论中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给译学研究带来了不少启示。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关注了翻译背后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以及语言建构现实的力量, 而不是仅仅视语言为一种透明的交际工具。在当前的话语语境下, 翻译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脱离权力、诗学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自足地解决。既然我们无法摆脱翻译研究的现实语境, 我们就要适时地转变传统的翻译观念, 走出认识和理论研究的误区, 积极介入国际翻译理论研究的潮流, 提出自己的问题, 为国际译学研究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它重视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承认个人的世界观、文化身份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反思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一个特殊影响是:明确提出要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总括起来, 女性主义译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有三点: (1) 从女性主义立场强调译者主体性和差异性。“忠实”的翻译伦理强调译者的“隐形”(invisibility),为了张扬译者的主体意识,激进的戈达尔德大胆地声称:“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话语中,翻译是生产,而不是再生产”(Godard, 1990:91)。因此,对于“忠实”的理解,至少要考虑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 主张翻译是政治行为,以女性主义方式进行翻译活动,本身就有相当的政治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的言语行为。 (3) 要求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Simon认为,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隐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这种性别隐喻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改造。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其翻译主张和翻译实践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她们在突出强调女性意识形态时太过偏激,并且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作为终极目的,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她们又过于强调翻译中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导致了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

四、结束语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最富挑战性,也最具争议的翻译研究学派之一,它不仅使我们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且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对于译文的霸权地位,为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活跃了长久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翻译研究。但是,我们更应该在学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批判精神和借鉴其研究方法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译者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从而推动翻译和翻译研究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中国翻译, 2004 (7) :3-9.

[2]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4 (7) :10-15.

[3]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 2004 (7) :16-19.

[4]张景华.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中国翻译, 2004 (7) :20-25.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6]Flotow, Luise Von.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on in the“Era of the Femini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Simon, 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6.

配偶权的理论初探 第9篇

一、配偶权的含义和特点

1. 配偶权的含义:

法学界对配偶权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 配偶权是一种身份权, 是指夫妻双方因结婚、基于配偶身份而享有或承担的特殊权利义务的统称。主要包括:夫妻姓名权、住所决定权、同居权、忠实义务以及财产权利等。

2. 配偶权具有以下特征:

(1) 主体的对偶性。夫妻互为配偶, 共同享有配偶权, 双方既是权利主体, 又是义务主体, 但是在中间义务并不仅仅只限于配偶双方, 第三人同样是义务主体, 这是配偶权与其他请求权的不同, 同时这也是婚姻关系排他性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2) 客体的利益性。配偶权的客体是夫妻互为配偶所具有的身份利益, 不包括财产利益, 并且这种利益具有独占性, 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共享, 这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所要求的。 (3) 内容的双重性, 即权利义务的不可分割性。有学者认为配偶权的核心是性权利。一是这种权利义务的实现需要双方同时履行和协调配合;二是配偶双方既是权利主体, 又是义务主体, 缺一不可。 (4) 权利的排他性, 权利的独占性即意味着排他性,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配偶权也是一种对世权, 即夫妻以外的第三人都是义务主体, 都具有不作为的义务, 不得实施干扰、妨害、侵犯配偶权的行为。

二、配偶权在中国确立的必要性

配偶权不仅规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规范和约束夫妻行为, 而且还保障婚姻生活的健康发展以及婚姻生活的安全、和谐、幸福,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是由于配偶权在调整婚姻家庭生活中发挥着其他民事权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都采用不同形式分别规定了配偶权, 从我国目前立法状况来看, 我国民法通则开创了人身权独立立法的先河, 但是关于人身权的全部法律条文都是对人格权的具体规定, 而对包括配偶权在内的身份权则没有规定。我国关于配偶权派生身份权的法律规定, 散见于《婚姻法》中, 但《婚姻法》中只是对夫妻姓名权和住所权两项派生身份权作了规定, 而对最能体现配偶权本质特征的同居义务和贞操义务则未作任何规定。尽管立法机关和学者认为此两项义务乃是配偶法律关系中应有之意, 因而不必用法律明文规定。然而, 法律无明文规定, 势必会滋生无法可依的土壤。

我国现行法律中还没有对通奸、情人、包二奶等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行为予以民事处罚的规定, 更多是用道德规范来约束, 更多求助于批评、教育 (包括党纪、政纪处分) 和舆论监督。对受害人, 仅仅是从道义上同情、支持。道德约束、舆论监督、批评教育, 毕竟不具有强制性, 其对婚外情的惩戒必然是软弱无力的。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婚姻法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由第三者介入而离婚的, 处理财物时要注意照顾无过错方和子女的利益, 须在夫妻财产分割上照顾无过错方, 但这一规定不足以抚平无过错方的精神创伤, 无法制裁破坏他人家庭关系的第三者。因此, 通过立法保护正常、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不受非法干涉, 正是我国民法和婚姻法所应共同承担的任务。

三、配偶权在中国确立的作用

众所周知, 一项权利保护机制能否为法律所规定、认同, 取决于该项权利机制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调整、规范某一社会关系的作用, 如果一项权利保护机制既能平衡当事人的利益, 又能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有序进行, 那么法律就应顺应这种要求, 规定这种权力机制, 以促进其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如何借鉴外国立法, 利用法律规定配偶权的保护机制, 以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器”作用, 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进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 乃是一个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可否认, 法律规定配偶权及其侵权救济方式并不能完全消灭第三者通奸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现象, 但这些规定毕竟给受害者提供了法律保护的途径, 这些规定不仅是对通奸行为人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 更是对受害者精神痛苦的抚平和慰藉。婚姻家庭法中关于配偶权的规定, 无疑会对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 《婚姻法》制定配偶权的保护机制, 这既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映与体现, 表明了道德与法律碰撞中的冲突与统一, 也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呼声, 是广大民众意愿的集中体现。

摘要: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 夫妻关系是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 对调整夫妻身份关系的配偶权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夫妻双方的利益, 而且还关系着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利益, 关系着全社会的利益———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道德体系的维系。

关键词:婚外恋,配偶权,特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湘妮.婚姻家庭法[J].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161.

规范设计反应谱理论初探 第10篇

地震活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提高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防止地震时受到破坏,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避免或减少损失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本着这一宗旨, 对目前地震反应分析采用的反应谱理论提出一些想法, 使之更好地为设计人员所运用。

1 反应谱的基本理论

反应谱是指单质点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 (频率) 的关系曲线。由于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与质点运动的加速度直接相关, 因此, 在工程抗震领域, 常采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根据单质点粘滞阻尼的运动方程得出结构的相对速度反应和绝对加速度反应[4]:

从上面的式子中可以看出, 若令伪速度反应

同样定义Spsa为伪加速度反应。

2 对反应谱的进一步分析

通过数学语言Matlab进行处理, 分别对El Centro (1940, NS) 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和伪加速度反应谱进行计算比较, 同时对规范反应谱在不同结构阻尼比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比较分析, 为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2.1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伪加速度反应谱的对比分析

根据反应谱计算的基本原理, 对于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运动作用下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 可以利用微分方程数值解ODE组求解微分方程, 再用diff命令求微分得到加速度反应谱, 也可利用数值积分cumtrapz命令进行计算来获得加速度反应谱。在本文中, 由于要对两种反应谱进行对比, 所以采用了数值积分的方法, 通过参阅资料说明利用数值积分的方法计算反应谱的精度是能够得到保证的[5]。绝对加速度和伪加速度反应谱的比较见图1。

图1可以看出, 结构在El Centro (1940, NS) 地震波作用下,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伪加速度反应谱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在上升段和下降段基本是吻合的, 从整个时间段内来看, 绝对加速度反应是大于伪加速度反应的。特别的, 在短周期段内差别不是很大, 是可以近似的, 但在长周期段部分, 这个差距是随着周期的加长逐渐变大的, 且在阻尼加大的条件下, 伪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的差别会更大, 此时是不能够做近似处理的, 这是作为设计人员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对于我国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 规范没有明确指出是采用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还是伪加速度反应谱。假如规范反应谱采用的是伪加速度反应谱, 则计算的结果较真实的反应要小, 使得一些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偏于不安全。如果规范反应谱采用的是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则高阻尼结构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过于保守, 甚至可能得出与事实不符的错误结果。根据国外的抗震规范, 可以判定我们规范采用的应该是伪加速度反应谱。因此, 作为设计人员, 在抗震计算中, 在短周期部分, 是可以利用抗震规范反应谱进行计算的。但是, 对于长周期部分, 可以在规范反应谱计算结构地震力做一定的放大。特别是随着阻尼比的增大, 这种差别会更大。

2.2 不同阻尼比结构的反应谱比较[6]

利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和 (GB50011-2010) 提供的计算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分别对不同阻尼比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了比较, 以地震烈度为8度, 场地类别为Ⅱ类, 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的情况为例, 见图2。

对不同阻尼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 在短周期段, 随着阻尼的增大, 结构的反应减小。2001规范和2010规范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长周期段里, 2001规范出现了没有规律的变化形式,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交叉, 大阻尼曲线值高于小阻尼曲线值的不合理现象, 这就给在长周期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想通过增加阻尼来降低地震反应的设计带来不便, 特别是在隔震和减振结构中会经常用的到。在新修订的2010规范对此进行了修改, 基本解决了此问题。但2010规范到了长周期段, 不同阻尼的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基本交于一点, 对于长周期, 大阻尼结构应用地震反应谱, 地震反应阻尼力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应该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反力进行标定。对于长周期通过图中的比较, 同时可以看出在阻尼比较小的情况下, 通过变化阻尼可以使结构反应变化很大, 但在阻尼较大的情况下, 则变化阻尼对引起结构反应的影响很小。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在进行抗震和减振的设计中, 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大阻尼来实现减少地震反应的目的, 一定要根据结构的周期和阻尼比大小合理选择设计方法。

2.3 不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的影响[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提供的计算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分别对不同厂地条件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了计算, 以地震烈度为8度, 阻尼比为0.05, 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的情况为例, 同时, 选取了美国规范ASCE7-10中的反应谱 (Ss=0.5, S1=0.2) 进行对比, 比较如图3。

在图3中, 通过规范反应谱计算中, 对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 我们抗震规范对不同场地类别取用不同的特征周期Tg来考虑场地类别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仅在结构自振周期大于特征周期时, 才考虑场地类别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而在0.1s~Tg, 则没有考虑场地类别对地震作用的影响。场地类别仅影响反应谱的宽窄, 各类场地条件下, 反应谱最大值一样, 这显然和事实是不相符的。而美国规范采用场地系数的方法, 考虑了场地类别对短周期和长周期结构的影响。

事实上, 同一地震、相同距离、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烈度差别很大。实际测量的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幅值和频谱也有显著差异。按照我们规范设计, 意味着一些地方场地的结构抗震设计偏大造成浪费, 而另一些场地的抗震设计偏小而影响安全。我国规范周期在0~0.1s之间为斜直线, 没有科学依据, 而对一些重力坝、核电站等短周期结构影响较大, 应该进一步研究, 合理区分。

3 结论

本文基于单自由度质点系的地震动反应,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 通过对结构在El Centro (1940, NS) 地震波作用下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伪加速度反应谱比较分析, 说明在短周期段内差别不是很大, 但在长周期段部分, 随着阻尼比的增加, 伪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的差别逐渐拉大, 且是伪加速度反应小于绝对加速度反应。 (2) 对于抗震计算, 按照我国规范采用的设计反应谱, 在短周期部分, 是可以利用我们抗震规范反应谱进行计算的。对于长周期部分, 可以在规范反应谱计算出的结构地震力基础上做一定的放大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3) 通过规范反应谱对不同阻尼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对比分析, 在短周期段, 随着阻尼的增大, 结构的反应减小, 在长周期段内, 对于大阻尼结构, 不同阻尼的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基本交于一点。因此, 在进行结构减振的设计中, 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大阻尼来实现减少地震反应的目的, 一定要根据结构的周期和阻尼比大小合理选择设计方法。 (4) 通过规范反应谱和美国规范反应谱对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对比分析, 抗震规范在短周期阶段, 没有考虑场地类别对地震作用的影响。对一些重力坝、核电站等短周期结构影响较大。

摘要:分析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反应谱理论, 分别得出了绝对加速度反应和伪加速度反应的公式。通过Matlab编程, 在El Centro (1940, NS) 地震波作用下, 对结构的绝对加速度和伪加速度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按照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对结构不同阻尼下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影响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便捷有效的分析手段。

关键词:反应谱,绝对加速度,伪加速度,场地类别,阻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0-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ASCE/SEI7-10.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S].Virginia: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10.

[4]2 Anil K.Chopra.Dynamics of Structur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 [M].Prentice-Hall, 2001.

[5]徐源, 王毅.Matlab程序计算反应谱的误差分析[J].华南地震, 2008, 28 (1) :78-83.

[6]关于不同阻尼比反应谱的研究[J].建筑结构, 2011, 41 (11) :16-21.

基于云理论的评估方法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云理论;评估

1、引言

评估问题以实际的样本数据作为基本依据,通过不同的解算方式,实现对某一问题的定性和定量化描述,以辅助人们对事物的学习和认知。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定量数据与人们习惯的定性语言描述之间的矛盾。云理论在解决处理定性-定量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和特性。本文正是基于此而展开研究。

2、云理论的基本概念

设U是一个用精确数值量表示的论域,U上对应的定性概念A,对于任意一个论域中的元素x,都存在一个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y∈[0,1],叫做x对A的隶属度,则隶属度在论域上的分布称为隶属云,简称为云。云的数字特征反应了定性知识的定量特性,用期望值Ex、熵En、超熵He3个数值来表征,如图2所示。

期望值Ex:是概念在论域中的中心值,是最能代表这个定性概念的值,它100%地隶属于这个定性概念。

熵En:是定性概念模糊度的度量,反映了在论域中可被这个概念所接受的数值范围,体现了定性概念亦此亦彼性的裕度。

超熵He:可谓熵En的熵,反映了云滴的离散程度。超熵越大,云滴离散度越大。

3、基于云理论的评估方法

3.1相关各指标的云模型表示

(1)针对目标评价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对三项指标(A1、A2、A3)分别进行评价。

(2)运用云理论,将语言值用相应的3个数字特征值来表征,从而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转化之后如表1所示。

(4)由表2、公式(3)、(4)可以求得坦克驾驶模拟器训练效果3项评价指标分别的云模型的参数Ex、EN,超熵He的值依据评语本身的模糊程度来调整,这里取值0.03。则求得各指标的云模型参数如表2所示。

(5)模型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A1、A2、A3的权重值(0.4,0.4,0.2),将权重代入式(5)进行计算,得出综合评价云模型E0(0.7125,0.04251,0.01341)。运用Matlab 2010b生成综合云模型的云图,分析发现大部分云滴被“较好”的评价云所占有,据此判断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

5、结束语

从评价结果看出,云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不损失其模糊性的基础上,通过将定性的语言和指标量化,较好地展示了评价结果的随机性和模糊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反映真实系统的特性。对处理定性-定量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秦昳,卢强,黄士坦.基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J].北京: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4(2):181-185.

作者简介

孟辉(1988-)男,陕西省大荔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理论模式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理论模式

志愿服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由来已久。政府、学校、各种社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促进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传统的社区服务开始走向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服务学习不同于社区服务,其特点在于通过有计划的社区服务活动与结构化设计的反思过程,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之同时,促进服务者的学习与发展。这种融服务与学习为一体的经验教育模式迅速成为美国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方式。美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各种各样的服务学习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对服务学习内涵和目的的理解存在差异,所立足的理论基础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式,其中慈善模式(philanthropic model)、公民参与模式(civic engagement model)和社群模式(communitarian model)堪称其中的主导理论模式。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基本特点和优缺点等几方面对这三种主导理论模式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慈善模式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慈善思想根源于欧洲的宗教文化。早期迁至北美殖民地的新移民深受欧洲基督教“博爱”、“原罪”和“十一捐”等教义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带有浓厚的“普世”色彩。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英国的慈善组织捐助了大量的资金,为帮助移民顺利地在美洲安顿下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移民们为各类慈善组织的善举所感染,开始逐渐将他们从其母国继承来的重要“遗产”———慈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之中,慈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慈善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慈善思想也由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传统慈善思想发展演化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思想———自由慈善主义。自由慈善主义期望通过有限的资助使受助者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进而促使受助者再去帮助他人,以期实现一种慈善的传递和良性循环。自由慈善主义指导下的慈善行为已不仅仅单纯是为了救助而救助,更多的是在救助的基础上改善受助者的品性。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中的慈善模式正是受美国慈善思想的持续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慈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慈善需求基础上的服务学习观。正如塞门特利(Sementelli,A.)所指出的那样,慈善模式要求在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和接受服务的受益者之间建立一种特定关系———授受关系。而要建立这种授受关系,必须以学生们的如下认识为前提:他们拥有一些其服务对象所不具有的优越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提供服务。[1]这种认识即所谓的慈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慈善观念即是慈善模式的宗旨所在。如果把服务学习的目标就是定位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或帮助,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的话,那么,慈善模式的服务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慈善模式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向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从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让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养成慈善观念和习惯。因此,正如塞门特利所指出的那样,支持慈善模式的学者们都将其建立在利他主义和补偿性正义(compensatory justice)两个概念基础之上。[2]

慈善模式的服务学习通常动机简单、成本小,项目的推进主要采取“自愿”的形式,其实施时间通常在课外,主要以非课程化的形式存在。是否采用这种模式的服务学习完全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个人。对于教师而言,组织这类服务学习活动并不属于他们的主要职责;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这类服务学习活动也非必须。在项目评价上,只要服务项目顺利完成,预期的慈善目标即算达到,服务对象可以直接从学生提供的服务中受益,学生也可以收获情感上的回报。换句话说,慈善模式的重点是服务对象的困难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而对于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反思以及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应用通常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慈善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一般不会干扰或改变学校的正常教学,几乎不要求教师和学生对其正常的学术活动或课程内容作任何改变。[3]

慈善模式的服务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在慈善模式中,服务对象通常需求的是简单的劳务支持和直接的财力资助,学生的服务动机就是满足服务对象的简单需求。因而,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与服务活动很难融合,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少能获得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真实服务情境的机会,学生的知识技能收获通常也仅限于基本的服务常识和能力。其次,由于慈善模式关注慈善行为和结果,学生也就难免会过度关注自己的行为在帮助与改变他人生活中是否发挥了作用,而不注重反思服务对象目前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将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第三,慈善模式中,由于学生在“给予———接受”关系上的强势主导地位,参与双方在服务学习项目全过程中很难建立平等、互动和共享的伙伴关系。

二、公民参与模式

虽然公民参与模式与慈善模式都寻求通过服务改变学生的态度,但是慈善模式主要针对美国社会中日益凸显的青少年自私自利现象,而公民参与模式则意在回应美国社会中日益严重的政治冷漠和愤世嫉俗的趋势。[4]

普通公民的公民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是健全民主制度的核心。通过公民参与,公民得以捍卫公共善(the common good);通过公民参与,公民习得对于维系民主制度所必需的态度、习惯、能力和知识。因此,美国历来十分重视公民参与的水平与程度。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的50多年里,总统选举的投票率平均高达70%左右。[5]但20世纪初之后,美国公民对于政治的态度却越来越冷漠,他们对社会和政治事务越来越漠不关心。据统计,1932年到1964年间的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率平均不到50%,[6]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趋势有增无减。对此,美国全国公民革新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Civic Renewal,1998)等组织和帕特南(Putnam,1995)等很多有影响的学者都大声疾呼:公民参与的质和量的不断下降将危及美国民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公民参与性质和程度问题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思考和讨论高等教育在民主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问题。在有识之士看来,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民主、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公民也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美国的政治民主程度。因此,激发公民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提高公民有效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就成为了美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应运而生。

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建立在“民主需要所有公民的平等参与和表达”这一假定基础上。[7]因此,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重在“公民参与”,旨在提高学生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换言之,它视参与社区服务为学生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并通过这一途径使学生深刻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去,以期提高学生的公民参与热情和能力,同时通过为学生提供公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了解、熟悉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的问题后,再尝试着以政治的手段加以解决。巴提斯陶尼(Battistoni,1997)曾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公民参与模式与慈善模式的区别。他指出前者“强调的是相互责任和权利与义务的相互依赖性”,所关注的“不是利他主义,而是文明的利己(enlightened self-interest)”。公民参与模式所透视的思想“不再是富有者‘应给予’不富有者什么东西,而是自由民主的社会取决于相互责任以及不带有义务的权利最终不具有可持续性”。[8]换句话说,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所要培养的是一种主动公民或参与型公民,希望学生所形成的不仅仅是对处于不利地位者的义务感,还有形成消除导致这些处于不利地位背后的因素的责任感。

与慈善模式的服务学习更多地体现道德教育特色不同,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主要体现的是公民教育的特色。作为一种公民教育方式的公民参与模式,在实施上也因此有别于慈善模式。由于社区公共事务的特点,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通常需要根据某一个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公民政治事务相对集中地开展。又因其以公民教育为目的,项目往往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由学校组织和发起,并需要社区的全力配合,因此项目的参与既有“自愿”形式,也有作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必修”形式,项目的开展多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社区真正意义上被带入了课堂。学生与社区及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培养学生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基础上的“互动互惠”的平等关系。学生为社区提供服务,以便收获有关社区运行状况、社会公平、社区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知识,进而从作为参与型公民的角度反思服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积累公民参与经验,逐步提高参与能力。社区及其工作人员针对社区中的一些公共事务与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也从学生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在评价上,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一般既关注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区对其产生的帮助和影响,又关注学生从服务中学习的知识以及学生通过与社区人员讨论总结的经验、方法和服务学习对学生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是否有帮助。公民参与模式还十分强调学生对服务学习过程的反思,将社区与学生是否实现双方受益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公民参与模式的支持者看来,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对学生、教师乃至高等教育机构都将是一种变革性经验(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9]客观而言,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对学生、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确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对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有助于强化高等教育机构与社区的关系,凸显服务在高等教育机构功能中的重要性,并将对研究、教学和服务截然区分的传统高等教育构成挑战。[10]其次,对教师而言,正如博伊尔所指出的那样,参与型教师可以与社区、企业、非赢利组织和社区组织并肩战斗,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而与社区的合作也能够通过参与的学术(scholarship of engagement)对教师的研究和教学产生直接影响。[11]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有助于形成公民参与所需的民主能力和意向;(2)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通常将学生安排在公民组织、非赢利组织、健康或人力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有助于学生自己切身感受到其在美国民主社会中的作用及反思社会支持体系和社团生活弱化的潜在影响;(3)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通过为学生创造跨越族裔、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界限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视野和对多样性的更宽广理解。[12]

公民参与模式也不无问题。首先,参加服务学习的学生虽然能对社区的发展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带来一定正面影响,但是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影响力毕竟还是有限的,一旦其正确的参与意见未被采纳或未能为社区带来福利,则有可能导致其参与受挫,使其成为消极公民。其次,公民参与模式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公民政治知识,而且还要善于及时发掘、应用公民知识参与到社区管理和运行中的机会与平台,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服务学习项目,并指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但目前美国高校教师并不能完全达到以上要求。而公民参与模式的最根本问题还在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性。[13]由于纠正社会不公正的愿望是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以积极纠正社会不公正问题为取向的公民参与模式会遭到保守派的公开反对,而只对认同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思想的人具有吸引力。

三、社群模式

顾名思义,社群模式以社群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社群主义是在批判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以麦金太尔(Mac Intyre,A.)、桑德尔(Sandel,M.)、沃泽尔(Wazler,M.)、查尔斯·泰勒(Taylor,C.)等为代表的当代社群主义者在基本秉承亚里士多德、滕尼斯等人关于社群的基本思想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社群主义作了种种论述。但是,社群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新自由主义把自我和个人当作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而是主张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具有优先性。社群主义者认为,自由的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虚假的,它在根本上误解了个人与其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社群才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个人及其自我最终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社群既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必需,人们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当放弃。用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是社群主义的根本主张。

以社群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群模式服务学习,以追求社群(社区)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统一为目的,旨在教育学生认识到“个人是社群(社区)的组成部分”以及个人利益能够通过追求集体利益而实现,进而引导学生帮助社区解决公共问题,从而推动社区的发展,同时强化学生的社群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社群模式服务学习项目的发起和组织工作主要由学校和社区合作完成。社群模式以追求公共利益、实现共同受益为目的,并且在开展过程中以“自愿”形式为主,既有课程化项目,又有非课程化项目。学生与社区及其工作人员是一种建立在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发展社区基础上的“互动互惠”平等关系,学生通过自身知识能力或是与社区的合作去完成公益项目,最终实现多方受益。从结果上看,项目的完成意味着创造了社区公共利益,学生们通过项目发挥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做到了学以致用,丰富了社区服务经验,并且在为公共谋利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创造了自己的公共生活利益。社区则通过项目使公共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整个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此类服务学习项目的评价,一般既关注学生参与产生的服务效果,也关注学生与社区共同的互动反思,只有实现了多方受益才能够成为高质量的项目。

社群模式的服务学习具有鲜明的优点:第一,有助于学生形成社群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第二,有助于社区的建设,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提升社会资本的存量。调查表明,学生认为社群服务学习“教会了我怎样与同伴和教师相处得更好以及怎样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得更好,帮助我了解了社会及怎样努力使它变得更好”。[14]参加服务学习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做出了贡献,点燃了他们日后参与到社区发展和建设中的热情。

但是,社群模式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也是经常遭受诟病的问题在于,社群模式以强调人际关系重要性的方式把伦理问题置于教育中的最重要地位,试图改变美国高等教育中历来已久的价值中立传统。[15]这一意图势必会对美国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传统构成挑战,因而也会遭到强烈的抵制。因此,社群模式的服务学习推进起来困难很大,这就要求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本身要给予社群模式足够的支持。其次,如何平衡好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也是社群模式中的一个难题,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忽视个性和个人利益,导致公民的思想意识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结语

作为一种实践型教育教学方式,服务学习所承载的教育任务是多方面的,有学术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的目标,还有价值观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目标。涉及具体的服务学习项目,由于目标和侧重点设定的不同,自然需要有不同的模式。同时,在服务学习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一种理论模式很少也很难完成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正因如此,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领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式。

服务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由上文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强调通过实践(服务)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习)这一点上三种模式是共同的,这也是它们被称之为服务学习理论模式的原因。而且三种理论模式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谋求促进学生伦理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态度上的某种改变。换句话说,均具有把伦理问题引入教育领域的意图。然而它们对待伦理问题的侧重点和强调程度却各有不同。慈善模式旨在教育学生形成终身慈善的习惯,主要停留于个人道德的层面;公民参与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责任感,主要属于公民道德的层面;而社群模式则试图使学生形成社群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包括个人道德与公民道德两个层面。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原因在于它们所援引或立足的理论基础不同。与社群模式主要立足于社群主义思想不同,慈善模式和公民参与模式则有着自由主义的思想背景,而相比于慈善模式的自由主义具有古典自由主义的消极色彩(不关注社会不公正问题背后的原因及其解决),公民参与模式则体现了现代自由主义的积极色彩(强调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原因探寻及其解决)。在实施上,慈善模式的服务学习相对简单,社群模式的服务学习则比较难,公民参与模式的服务学习介于两者之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慈善模式的服务学习动机比较单纯,而社群模式的目标最为宏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3][4][7][8][9][10][12][13][15]Bruce W.SpeckAnd Sherry L.Hoppe(Eds.).Service-learning:History,Theory,and Issues.Westport,Conn:Praeger,2004:60-61,60,100,101,75,140~141,79,80,79,101,114.

[5]Voter Participation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1824~1928[EB/OL].http://www.infoplease.com/ipa/A0877659.html.2009-03-05.

[6]Participation in Elections for President and U.S.Represen-tatives,1930~2008[EB/OL].http://www.infoplease.com/i-pa/A0763629.html.2009-03-05

[11]Boyer,E.The Scholarship of Engagement.The Journal ofPublic Service and Outreach,1996,1(1):11~20.

上一篇:精细化模型下一篇:地铁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