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产品范文

2024-07-26

气象产品范文(精选7篇)

气象产品 第1篇

社会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对专业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 气象信息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参考。同时,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 在计算机、移动通信的融合趋势下, 人们的互联网思维也逐步增强, 在日益宽松的市场环境下, 气象信息服务将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 气象信息产品的推广方式必然有新的拓展。气象信息产品如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 积极拓展并建立更多的服务渠道, 有效地传播气象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保障气象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互联网+气象信息产品”就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气象信息产品相互融合,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能量为社会提供更为新式的气象信息服务模式。如洛阳市气象局推出的官方微信“乐问天气”就是一款“互联网+气象”微信产品, 其内容包括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象专题、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等, 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气象与公众互动的新渠道[1]。武汉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将现代气象观测、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服务融为一体, 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实景监控和水产气象适宜条件预报服务,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实时看到各个大棚的气象数据及未来走势, 为周边农户开展设施大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1]。

1 气象信息产品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 气象信息产品作为服务大众和产业发展的必要元素,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将有着巨大的发展市场。但基于第2 代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气象服务方式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服务渠道加速拓展, 传统服务渠道受到巨大冲击。气象部门在传统媒体上布局较深, 相比而言, 新兴媒体上的拓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与气象服务业和行业需求之间的服务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 气象服务通过互联网媒体服务大众的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应意识到, 新兴媒体在各种领域逐渐超越传统媒体, 吸引住了大众更多注意力, 使得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也逐渐被边缘化, 传统服务项目的业界下滑也是普遍的现象, 气象信息产品的推广途径亟需提高是大势所趋[2]。二是在互联网环境下, 气象信息产品的服务方式和渠道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借鉴。气象信息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可以由企业自己定制标准或是参照国家标准。例如随着4G、Wi Fi的普及, 一个免费安装的APP就能完败每月付费定制的气象短信, 更何况声讯电话费等收费项目, 现行免费安装的APP方式对于气象信息产品的推广具有推广价值。

2 气象信息产品在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措施

2.1 整合业务形态, 打造气象服务交流平台

4G时代的技术进步, 为气象服务交流平台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足够的带宽和上行、下行速度, 以及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 令信息的上传变得轻而易举。事实上, 现今的智能手机平台上已经有一些厂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墨迹天气和天气通这2 款主流天气APP应用为例, 他们都推出了名为“时景天气”的交流界面, 供网友上传实时天气照片, 并可以进行评论和交流。作为官方, 气象服务机构本身可以以专业和权威的姿态参与到交流当中, 并起到引领舆论和公共发布的作用。当“社交生态圈”建成, 对于重大天气的记录和追踪以及防灾减灾事业意义重大[3]。

作为拥有海量气象数据资源和预报分析能力的权威气象服务机构, 为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可在平台中适度地将气象信息资源对公众开放共享。同时该平台也将成为气象服务机构参与公共互动、了解群众呼声、树立公众形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2.2 创新盈利模式, 构建新的盈利点

以现有气象信息服务业务为基础, 进一步加大气象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尽快建立起新的赢利模式, 并能够支持各种气象信息服务形式。从近年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来看, 赢利模式的创新, 必须经历探索到成熟的过程。要主动学习互联网运营模式发展成果, 能够遇见今后气象信息服务方式会发展的更加多元化, 增值业务包月收费、数据流量分成等形式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赢利渠道[4]。

摘要: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气象信息产品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气象信息产品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措施, 以保障气象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象信息,产业发展,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邹建明, 李迅, 丁德平, 等.“北京气象”手机客户端气象信息GIS快速可视化技术[J].气象科技, 2015 (4) :634-639.

[2]李永兵, 覃伟嫦, 林启光, 等.气象信息显示系统在阳山县农村防灾减灾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7) :247-248.

[3]韩颖, 蒲希.中国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 2010 (3) :420-426.

气象产品 第2篇

关键词高空;探测;系统软件;埃玛图

中图分类号P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21-01

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历来在天气预报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由于探测手段及计算方法的落后,对于高空探测人员来说,每次探测结果只局限于对每个高度层的温、压、湿和风向风速的的简单分布情况的初步了解,然后编发报文上报和传资料给预报科进行天气分析,对探测人员来说并不知道所得出的这些数据怎样与天气形势分析相联系。而如今采用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观测,不仅提高了高空探测的准确度,而且还能输出除了常规探测结果之外的许多丰富的气象产品,可以让我们从事高空探测的人员对于探测的结果做到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和学习研究。下面就该软件输出的几个气象产品的实际应用作进一步的分析。

1埃玛图

在L波段探测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软件”的“图像显示”菜单下,第一项显示的就是埃玛图,埃玛图其实就是温度对数压力图,是气象台站分析预报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基本图标。它能反映探空站及其附近上空各种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应用非常广泛。埃玛图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气压的对数()及温度(T),与常规的图略有不同,在该软件上输出的图上只绘有三条基本曲线,分别以红色、黑色和绿色表示。红色表示层结曲线,也就是实际温度的变化曲线,表示测站上空温度垂直分布状况,绿色线是露点曲线,表示测站上空水汽垂直分布状况,而黑色线是状态曲线,表示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温度随高度而变化的曲线。另外上面还标注有位势高度和各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凝结高度、零度层高度、对流层顶等。使用该图解具体可以实现:

1)方便而清晰地分析大气层结特性及湿空气在升降过程中状态的变化,判断大气静力稳定性及对流不稳定性。①根据曲线的分布情况:如果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的右边,这时状态曲线和层结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叫做正不稳定能量面积,若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的左边两条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称为负不稳定能量面积,图中所围成的正不稳定面积越大,大气越不稳定。②利用计算一些常用的稳定度指标的方法判断。(1)沙氏指数s=T500-TS,T500为500毫巴的实际温度,TS为气块从850毫巴开始沿干绝热线抬升到凝结高度,再沿湿绝热线抬升到500毫巴的温度,如果s>0表示稳定,如果s<0,则表示不稳定。(这在埃玛图页面的右下角有显示)(2)气团指标(k);k=〔T850-T500〕+〔Td〕850-〔T-Td〕700,其中〔T850-T500〕为850毫巴和500毫巴的温度差,〔Td〕850为850毫巴的露点,〔T-Td〕700为700毫巴的露点差。这些量在高空记录里很容易获得,计算出的K值愈大越不稳定。(3)还可根据等压面假相当位温的变化来判断。在埃玛图显示页面的右边显示有300毫巴以下等压面的假相当位温θse,如θse随高度减小,称为对流性不稳定,相反称为对流性稳定。

2)根据埃玛图上层结曲线的变化情况和可以判断逆温层的性质。①辐射逆温:这种逆温是由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造成的,一般厚度不大,(自地面向上几十到几百米),逆温层下限与下垫面接触,湿度较大,逆温层定向上由于稳定层阻碍水汽向上输送,湿度较小。②下沉逆温:这是整层空气下沉时由于气层压缩而形成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与露点之差很大,而且这种差值随高度升高而增大。③锋面逆温:因暖空气凌驾于冷空气上造成的,一般暖空气中湿度比冷气团大些,所以锋面逆温湿度与温度同时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当然有时往往几种原因混杂在一起,很不容易判断,那就要根据逆温层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条件等加以具体分析。

3)根据埃玛图上个高度层风向风速的变化,还可以判断有没有锋面的存在及锋的类型。因为锋附近风随高度变化有明显的特征,锋区内热成风很大,有冷锋时风向随高度逆转,有暖锋时风向随高度顺转。判断风的变化还可以看“数据处理软件”“图片显示”下的第二项“风随高度的变化曲线”。在这个页面上显示两条曲线,其中红色的代表的是风速,蓝色的代表的是风向。从这个图上也可以很直观地就看出了高空各个层次风向风速的变化情况。

2L波段数据处理软件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气象产品就是气球的飞行轨迹背景地图

L波段数据处理软件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气象产品就是气球的飞行轨迹背景地图,每个台站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测得各点离本台站的距离和方位等地理信息,生成相关文件后就能在每次放球后得到本站气球的飞行轨迹图,根据此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探空气球所测得数据的具体范围,对气候的分析和研究、空域申请等很有利用价值。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软件输出的的气象产品还有很多。其实我们每个业务人员都可以在保证观测资料质量的基础上,学会对本地观测资料的分析和应用,这样可以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也达到提高业务服务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业务操作手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

[2]天气学分析.气象出版社.

作者简介

气象产品 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 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气象服务产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也逐步多样化。一方面, 单一的气象服务产品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 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也使得提供种类丰富, 形式多样的气象服务产品成为可能, 各种新型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定制, 使气象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

各类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印刷品、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介面向公众服务, 尤其是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中的地图类产品, 以其特有的空间属性, 把各类气象要素的分布及强弱程度表达的清晰易懂, 服务效果好, 应用广泛。从国家到县各级气象部门都在制作发布此类产品, 但是由于目前没有一个针对此类产品的表现标准, 使得此类产品规范性较差, 在公众气象服务中, 易使公众产生疑惑, 降低服务效果。因此, 研究与制定一套面向公众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表现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在产品多样化的同时, 也要保证产品的规范性。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表现标准参考国家气象相关标准, 以公益性行业 (气象) 科研专项项目为基础, 经过详细调研制定, 为便于服务产品的统一表现形式, 对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根据产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将气象服务产品分为文字类、图像类、图表类、地图类等四类, 每类产品确定相应的产品文件表现标准。

标准编制原则

地图类产品是多为专题地图, 一种表现形式为定量化的专题地图, 可用等值线法表现, 如实况观测产品、预报结果、落区预报等;另一种是定性化的专题地图, 突出行业重点, 比如交通气象预报、旅游气象预报等。由于地图这种产品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此类产品应符合地图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标准。

1. 设计原则

(1) 科学规范

在国家的有关标准或专业标准中, 已对地图中的线型、文字、符号、坐标等作了相关规定, 因此在设计制作地图的过程中, 对于上述符号、文字、线型等要素, 必须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设计, 否则制作出的地图不但不符合有关标准, 而且由于其不科学、不规范, 会严重影响地图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读者对地图的有效阅读。

(2) 主体明确

地图中的主体内容必须突出明确表示, 尤其是专题地图, 要突出表示地图中的专题要素和专题内容, 避免主次不分, 内容混淆、杂乱。

(3) 直观易读

地图的图面设计要简洁直观, 清晰易读。地图符号要形象直观, 避免抽象难懂, 地图内的各要素设计风格要一致, 布局合理。

(4) 文图匹配

地图类插图最重要的作用是辅助气象产品中的文字表达, 因此地图的内容要紧紧结合文字的内容, 利用地图的优势, 表现文字中提及的事物地理方位以及空间特征。避免出现图和文字内容不匹配的现象。

2.构图原则

在地图设计中, 地图构图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构图合理, 才能使得地图的图面协调, 布局匀称, 比例同一而不失变化, 从而更好地表现地图内容。合理设计地图构图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与陪体

整体是有局部组成, 局部应服从整体。为了使地图具有整体的统一性, 设计地图时, 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重点与非重点, 都要按照主从关系处理。若各部分不分主次, 同等对待, 则会使图面显得松散、杂乱, 失去整体的统一性。各种专题地图中专题要素是主要地图内容, 为表现主体, 应着重反映;非专题要素如地理底图则为陪体, 只需概略表示。进行构图设计时, 为突出主体, 可采用的方法通常有:表现主体的主图应较附图、图表大;将主图安排在优势位置上, 通常是图幅中间, 附属图件多时则主图安排在左边;主图在符号、结构或色彩上加强表现力, 以吸引读者视线。

(2) 对称与平衡

对称的图面显得端庄、大方、平稳, 为避免呆板, 在应用时要有所变化。均衡的图面使人感觉活泼、自由、富于变化。视觉上的均衡是人眼对所看到的一切物体的一种心理需求, 不均衡的构图看上去不舒服。对称与均衡在进行图面配置时也经常用到, 如主图与图名、图例、比例尺、图表、附图、文字说明等组成一个版面时, 一定要有均衡感。通常有几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对称均衡, 即主图居中, 图名位于正上方, 图例等分列于图下;多单元图上几个相同比例尺单元左右或上下对称排列, 这种构图形式易造成呆板, 可通过安排附属元素带来一些变化, 增加图面生气。当不能采用对称均衡时, 就要调整好图的大小、位置、疏密及增减或调整附属单元的大小以求不对称条件下的图面均衡, 使图面上下左右视觉分量差不多, 重心大致落在图幅中间。

标准草案的内容

地图类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目前按照专题内容可分为温度类、降水类、风、雾、相对湿度、预报警报、干旱、沙尘、洪涝等九类, 每个类别又根据内容分了子类。今后还可根据产品情况增加种类。如图1所示。

1.产品框架标准

(1) 构图:主图居中、图名位于正上方, 下方依次为时间段和发布单位。左上角为产品发布单位logo, 左下角或右下角均可根据图形位置放置图例。

(2) 地图投影:一般选用等积投影, 因此类投影变形最小, 适宜专题地图展示。

(3) 比例尺:建议选择1:25万。

(4) 图层:专题地图中, 除了要素图层, 建议加入重要行政地名、主要行政边界、主要水系, 更好的突出要素的空间属性。

(5) 宽长比:地图类产品在不同媒介上, 大小不一, 而且地域性差异直接导致产品的宽长比例的差异, 所以在此提供了2:3, 3:5, 5:8, 8:13四种比例供选择。

(6) 字体及颜色:一般来讲, 地图产品上的文字选用黑色, 名称使用大黑体, 图例名称和地名采用黑体, 英文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

2. 专题色标标准

地图类产品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素图层的展示, 所以图层色标的标准尤为重要, 色标合理会让人对产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达到产品的服务效果, 反之要素区别不清晰, 服务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按照地图的设计原则, 图例级数4, 采用一种颜色渐变;图例级数>4, 加入另一种颜色。要素不同地图色标也不同, 下面选择温度值实况及预报类产品和累积降水量类产品做示例:

(1) 温度值实况及预报类产品的色标标准

温度值实况及预报类产品, 色标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气温低于0℃时用冷色调颜色表示, 气温高于0℃时用暖色调颜色表示。这类产品的季节性很强, 所以定义色标值差为2℃, 同时每四级更换一种颜色, 避免夏天炎热时一片红和冬天严寒时一片蓝的情况出现。

(2) 累积降水量类产品的色标标准

累积降水量类产品的色标一般采取冷色调颜色表示, 其中最强降雨用醒目的紫色表示。由于此类产品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异比较大, 不能以一套标准来定义, 为了产品更好的展示效果, 每个颜色等级不超过4个, 按照降水总量的大小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 最大降水量值<100 mm色标值

总体色调为浅色调, 产品给人以清爽的视觉感触, 直观的表现降水量值的累积情况。

(b) 最大降水量<400 mm色标值

总体色调较上级稍深, 引入紫色, 更清楚的表示降水量的累积程度。

(c) 最大降水量>800 mm色标值

整体色调偏深, 八级色标, 绿、蓝、紫三种颜色渐变, 展示降水量值的强度。如图5所示。

结语

气象产品 第4篇

1 自动分发处理软件的功能需求

从编导的视角进行分析, 气象影视资料和产品的自动分发处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需求:1收集资料, 能够自动获取预报结论和节目演播稿;2打印资料, 能够获取打印好的城市预报文件 (已经经过校对) ;3监控, 能够随时了解资料的获取和打印情况。编导对影视产品没有需求。

从编辑的视角进行分析, 气象影视资料和产品的自动分发处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需求:1自动获取资料。除了获取与编导相同的资料以外, 还需要获取预报文本和电码文件等。2电码转换, 能够对电码文件进行自动校验, 并自动转换不符合规则的编码。3监控, 能够对资料的获取、上传情况和电码校验情况进行监控。4将节目传输到指定目录下。

从主持人的视角进行分析, 气象影视资料和产品的自动分发处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需求:1自动获取, 能够获取预报结论和文本文件;2自动打印, 能够打印出城市预报文件。3监控。该功能需求与编导相同。主持人对影视产品同样没有需求。

2 自动分发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2.1 资料的收集与分发

这一模块的主要功能有:1在服务器中自动下载资料, 及时收集节目录制所需要的资料。2将这些资料发送到不同设备中, 编辑、编导和主持人负责接收这些资料。发送前, 需要将资料按照功能属性进行分类。3对这些资料进行标识设置, 根据标识类别判断是否需要开启电码校验模块。4在下载资料的同时, 启动监控显示模块, 工作人员可以在界面上查看到资料的下载处理状况。

通过分析整个业务流程发现, 主持人对资料的收集和分发要求是最高的。具体业务流程如下:1资料收集结束后要对其进行审核。如果不合格, 需要与提供资料的部门沟通核实;如果合格, 则编导开始定稿工作。2定稿结束以后, 工作人员制作节目用图, 编导对制图质量进行审核。如果不合格, 则要重新制作;如果合格, 则进行下一步操作。3节目主持人出镜。编导同样需要审核出镜质量, 合格以后开始录制城市点的预报。4所有工作人员配合主持人完成节目录制。5编导对节目进行最后校对。如果发现问题, 则重新回到城市点的预报环节;如果合格, 则传输节目。其中, 市级气象电视台的资料都来源于FTP服务器, 而省级气象台的资料都来源于气象部门内部的共享服务器。

2.2 资料打印

这一模块的主要功能有:1资料被分发并处理后, 会被传输到服务器上, 此时, 系统会自动将这些资料打印出来。2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 所有城市预报文件会被下载到同一个文件夹里 (文件夹名称为temp) 。下载结束后, 开始打印操作。3对系统进行整体分析以后, 发现同一个服务器中包含了所有需要打印的资料, 因此, 只要将这些资料统一复制在一个目录中即可。之所以添加一个复制环节, 是因为气象资料和产品的数量庞大, 经过复制操作以后, 即使一部分资料遗失了, 也可以在目录中迅速找到遗失部分, 避免因资料不全而影响节目的录制。

2.3 电码编码的转换

这一模块能在电码文件的下载过程中起到校验作用。也就是说, 电码编码的转换模块可以打开所有电码类文件, 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读取其中的某行或某列。如果发现编码规则不规范, 则可以对其进行替换操作, 整个编码的检验和替换都是自动的。通过总结节目流程, 发现需要转换的编码共有34 类。在软件设计中, 需要将这些编码都编在系统中, 并在校验过程中将此作为依据完成替换操作。

2.4 产品的自动分发

对于省级气象电视台来说, 节目的制作和分发要遵循“集中制作、末端分发”的原则, 即所有节目制作完成以后, 统一发送到各个地市级气象局。假设需要分发的节目总共有15 套, 这些节目会在内部网络的支持下传输到FTP服务器中, 并分别放置在各自的目录下。对这些产品的处理具有如下特征:1产品生成的时间不集中, 且目标路径非常分散, 有多少个产品, 就有多少个对应路径。2每个产品可能都需要进行多次传输, 因为很多地市级气象部门会将一个视频分为两个部分上传, 一个是主持人出镜部分, 另一个是城市预报部分。因此, 在上传节目时, 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传输次数。

2.5 系统监控模块的设计

系统监控是整个软件中最重要的模块, 需要对资料和产品的分发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这主要通过显示系统来实现。具体需要监控的内容有:1资料。既包括已经获取的资料, 也包括还没有获取的资料。2打印过程。既包括已经打印完成的资料, 也包括即将打印的资料。3电码的转换过程。主要是将已经转换好的电码显示出来。4产品的分发过程。在显示器中显示已经分发和还未分发的产品。在这一模块的支持下, 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发现资料和产品中的漏洞, 并及时改进, 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 气象影视资料的分发和处理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整个过程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 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本文为气象影视资料的分发与处理设计了专门的辅助软件, 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可以在气象节目的录制和传输中发挥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石阳, 刘东华.智能专业气象信息融合与服务系统初步探讨[J].广东气象, 2012, 12 (14) :51-54.

气象产品 第5篇

在如今资讯等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气象服务产品应运而生,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自如的应用自动控制和人机交互、利用气候背景资料和程序编译等技术,并适当结合自身所在区域与气象相关服务产品需求,来设计所在区域的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基于产品的数据需求分析

为“我的沈阳”应用提供实况数据

由沈阳市大数据局主导开发“我的沈阳”主要应用于便民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沈阳市气象局为“我的沈阳”提供气象实况数据,对外提供的实况数据应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数据质量控制要素为地面温度、压强、湿度、气压、风向、风速。

气象数据的社会化运营

通过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讲话,贯彻“互联网+”战略将逐步开放气象数据,提供气象数据的社会化运营,自动站数据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地面自动站六要素中环境温度、气压、环境湿度、风向、风速、降雨量等要素作为对外开放的数据需要先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为气象、水文、农林、航空、海洋、科考等领域提供气象数据支撑。

自动预警产品发布

沈阳自动预警发布手段将进一步整合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智能终端、电子显示屏等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升信息发布的能力,使得各类重要预警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发送至公众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因此确保自动预警发布平台为全市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提供权威、有效的综合平台尤为重要。自动的预警产品发布需要有实况数据为基础,如出现错误的实况数据很有可能触发预警判断条件,进而影响自动预警产品发布的准确性。因此通过对实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可提高自动预警产品发布准确性。

质量控制方法

主要方法

在质量控制方法上主要采取效果较好的传统方法,主要为设置质量控制码,通过极值检查、时变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内部一致性等方法,将其编译成程序语句来对数据库进行数据筛选,主要流程如下。

功能设计与实现

资源分析

沈阳市气象局“基础数据平台”数据库使用Oracle Data Base 11G数据库系统,沈阳市已有的230个自动站数据保存在其中,也可作为系统支撑数据库使用。系统采用Oracle JDeveloper Studio工具,主要开发语言为JAVA是由Oracle提供快速程序开发工具系统,针对Oracle数据的开发具有较强优势。

数据层设计

系统使用沈阳市气象局“基础数据平台”数据库,质量控制可能包括数据的修改、删除、和历史数据保存操作。采集的实况数据应分别保存在2个表中,一个用于长期保存数据,另一个用于应用开发显示读取。新建自动站数据表用于保存历史数据。对于质量异常数据应进行修改或删除的操作,但仅限于对用于应用开发的数据表,历史数据表应确保不做修改,但设计历史数据统计是也需要参考质量控制结果。系统设计数据质量控制表用于校对历史数据表中数据,质量控制表通过站点编号、观测时效与历史数据相关联,查询历史数据是通过对应查询语法可剔除或更正质量不合格数据。

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由于设备和系统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例如,出现“///”占位符和“9999”的情况,还有出现温度出现-60℃或60℃,等一些明显可判断为异常的值。应通过设计Oracle响应机制在入库的同时即完成初步数据质量控制。系统通过建立触发器并调用Oracle sql/plsql块完成数据处理。新建基于写入数据的触发器用于调用sql/plsql块

应用层设计

系统由界面层、核心层、存储层3个部分组成。界面层由绘图用户界面组成,用户使用人工QC图形交互或Web浏览;核心层由运算法则、Java代码、分析设计模式组成;存储层由Oracle数据库构成,包括台站和仪器详细信息、QC标识、错误信息等。

应用层采用Oracle JDeveloper Studio工具,主要开发语言为JAVA是由Oracle提供快速程序开发工具系统,针对Oracle数据的开发具有较强优势。

系统支撑架构设计

使用B/S实现开发支撑架构,主要实现功能:(1)任务运行管理模块,使用JAVA开发数据质量控制部分进行任务的调度管理、状态监督、参数配置;(2)综合数据管理模块,完成支撑数据功能(3)质量控制模块,完成极值检查模块、时间一致性模块、空间一致性模块、内部一致性模块开发。(4)系统管理模块,实现权限及日志等管理功能;使用B/S结构实现开发数据的修改和补入界面,用于修改和补入实况数据。

结语

气象产品 第6篇

GIS开发主要包括3种方式 : (1) 独立自主设计空间数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 利用Visual C++、Visual Basic、Del- phi、C++Builder等编程语言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直接利用GIS系统提供的二次开发T具 (如Maplnfo公司的Map Basic, ESRI公司ArcView的Avenue, 以及ARC / INFO的SML / AML), 结合自己的应用目标开发。 (3) 利用支持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和GIS厂商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构成面向最终用户的可执行应用程序。利用这些组件开发的GIS被称为组件的GIS[5,6]。

由于独立开发难度太大, 单纯二次开发出来的软件受GIS开发工具的限制, 无法脱离原系统软件环境独立运行, 因此结合GIS工具软件与可视化开发语言的组件式二次开发方式就成为GIS应用开发的主流。目前, 比较流行的二次开发控件包括ESRI公司的MapObjeets、Maplnfo公司的MapX等。

1 研究与开发工具[7]

基于组件的二次开发既可以利用GIS工具软件所具有的强大功能, 又可以发挥可视化开发工具的优势, 是当今GIS开发的主流。目前, VB和MO的结合被认为是开发GIS应用软件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开发的应用程序具有: 小巧灵活、价格便宜: 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 无须专门GIS开发语言, 开发简捷: 程序运行占用内存少等优点。采用MapObjects的另一个原因是地理所人员熟悉的ArcGIS也出自ESRI公司 , 与现有软件的结合使用上比较容易 , 能更快地了解系统的使用, 做好研究与shuju1管理工作。MapObjects (简称MO) 是由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 (ESRI) 于1996年秋研制成功的, 基于COM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控件。MapObjeets 2.1由一个称为Map的ActiveX控件和40多个可编程的ActiveX对象组成。具有CAD、ArcSDE、StreetMap等文件格式的支持功能, 它适用于工业标准程序环境。利用它可以在普通的编程语言如VB、VC等上实现主要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M02.3版发布于2004年 , 主要增加支持 .net和直接读取GIF和TIF文件等功能, 本设计是基于MO2.3版本的。

2 系统设计与开发

系统GIS组件选用ESRI公司的Map0bjects, 高级语言选用面向对象技术的Visual Basic, 与数据库开发技术无缝集成, 构成面向最终用户的可执行应用程序, 实现系统的地图管理功能、气象预报产品录入、气象预报产品数据查询和发布功 能。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1 地理信息数据准备

系统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GIS空问数据两类。本系统的GIS空问数据是由四川省气象局农气中心提供的四川省1: 25万地理信息数据, 数据格式为Shape格式, 然后用ARCVIEW程序编辑该地理信息数据, 将所需本地理信息图层数据提取出来共4层: (1) 阿坝州行政界, 属于面数据, 作为基本图层, 用于背景显示。(2) 阿坝州县界, 属于面数据, 用于地图放大后的背景显示, 使底图信息更加详细。(3) 阿坝州站点图层属于点数据, 主要用于标注站点。(4) 系统自动生成的预报结果点图层数据是系统属性查询的主要图层。4层GIS空间数据都包含有其相应的属性数据, 再加上气象预报产品数据库信息数据就构成了系统所需的全部属性数据。

2.2 数据库

考虑本系统预报数据量较较小的特点, 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预报产品数据, 字段设计为序号 (整型)、NAME (文本)、X (数字)、Y (数字)、Z (数字), 其中X、Y、Z分别表示经度、纬度、预报值。

2.3 系统实现

2.3.1 县级行政区的预报结果属性数据更新

通过ADO控件与底层数据库进行通信, 实现了空间数据实时动态的显示、查询和引用, 为实现各项基础地理信息功能和预报结果查询功能奠定了基础。数据库主要有天气信息库和道路基础数据库, 两个数据库通过NAME这个字段相关联。系统从数据库中读取图层的相应属性信息以及预报信息数据, 完成查询、预报发布等功能。并通过更新属性功能, 实时更新数据库中的预报信息数据和预报县信息数据, 保证系统查询到的是最新的预报结果信息并根据预报数据对图层进行渲染。系统数据流程与查询发布界面如图2, 图3所示。

系统采用MapObjects自动实现了图层根据预报值按不同颜色进行了图层渲染、标注地名、预报值并进行组合渲染, 实现制图输出供决策用。然而系统的查询、发布等功能都是建立存一个重要的基础上, 就是数据的实时更新。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必须要将GIS空间数据 (即地图) 与数据库中的预报信息数据绑定。数据绑定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对应到地图层的过程。 使用MapOBjects开发中绑定结果会产生一个Dataset对象 , Dataset对象的集合组成Dataset co1lection定义了Map对象的数据集属性。可以通过Dataset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绑定到地图上实现图文互动, 或创建专题。更新属性数据库的部分代码略。

2.3.2 预报结果点图层生成

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有部分预报结果是由经度、纬度、值的形式给出的预报产品, 例如格点预报值、精细化地质灾害预报值等。要实现此类预报产品的显示查询关键是要生成产 品点图层SHP文件并加载。使用MapOBjects中Tabledesc对象, 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读取或设置字段的特性, 主要有FiedName ( 字段名 ) 、FiedType ( 字段类型 ) 等 , 可以用Fied- Count属性读取或设置字段数, 要产生一个新的图层文件 , 在Tabledesc设置完成后, 使用AddGeoDataset方法就可以产生一个GeoDataset对象, 并把它加到DataConnection中, 即产生一个shape图层并把它加入到指定的地图文件夹中建立新图层。生成地图层过程主要代码如下:

生成新图层并根据预报值分颜色加载图层后效果如图4所示。

2.3.3 系统界面和功能

系统通过MapObjects组建开发实现了绘制、显示、维护和管理地理信息。 实现了对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和全屏显示、 属性数据查询等地图浏览功能以及对图层图例的操作, 包括对图例的显示、隐藏、修改以及图例输出等功能。界面 效果如图5所示。

2.3.4 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运行在Windows XP平台下, 安装Mapobjects 2.3组件。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Basic 6.0开发环境, Mapobjects 2.3插件。数据库平台采用Access。

3 结语

基于GIS的气象预报产品综合显示平台的开发应用, 一方面直接以地图的方式为决策部门提供雪灾、地质灾害预报决策服务产品, 以减轻上述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另一方面也开辟了新的气象服务方式方法, 可结合不同的预报模型, 针对不同天气现象和用户需求, 开发各种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比如城镇、旅游景点等精细化预报服务, 使服务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直观化。

摘要:详细介绍了基于GIS气象预报产品综合显示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核心技术。系统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预报结果数据,使用ADO动态数据连接引擎实现数据通信,利用Visual Basic 6.O与MapObjects二次开发组件技术,采用嵌入式集成方式,实现了雪灾天气等级查询、地质灾害等级天气预报发布等专业应用与基本地理信息功能的有机集成,大大提高了气象服务能力。系统形成了可视化的图文查询界面,并把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引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气象产品 第7篇

在调研中我们将使用人群分为三个大类,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气象类APP的信息需求性大不相同。这三大群体分别是:

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包含的年龄段较多, 对于高年龄的学生例如高中、大学生对于气象信息逐渐会产生一定的切身需求, 但是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 受天气因素影响并不大, 因此大部分学生群体对于气象信息量需求有限且具有明确的选择性;

上班族群体。上班族群体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且不固定, 每天会有部分的时间是在户外度过, 尤其是需要在外出差的上班族, 受天气影响较大, 因此他们需要所处活动区域内较为详细的天气信息。目前我们在大部分的气象APP中都能看到24小时内各时段的详细天气情况及未来几周的天气判断, 这与上班族人群的生活息息相关, 详细的气象数据预测和生活性关联性提醒给人们每天出行提供了判断和依据;

专业型群体。专业型人群群体主要包括一些从事气象类工作的用户和潜在的气象发烧友们, 他们对于专业气象信息的需求是较大的, 并且他们需要更为完整、实时和准确的信息数据, 因此从信息的提取和识读角度来看他们与学生和上班族人群是有明显区别的。 (见表1)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人群需求下的气象APP, 不仅仅需要在展示的信息上做出合理选择, 在展示的风格形式上, 也需要做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合理设计。

一、“天气色彩”的表现与感受

(一) “天气色彩”的特点及感受

“天气色彩”是针对气象数据、天气情况、天气实时色彩所提出的一个新的色彩概念。蓝色是“天气色彩”中非常重要的颜色之一, 提到蓝色系, 让人直接联想到的是海洋、天空、水、宇宙等 (如图1) 。

“海”深邃而大气, “天空”悠远而不可及, 沉稳的特性, 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克莱因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曾说过:“克莱因蓝的表达, 不用解释, 也无需语言, 就能让心灵感知。”蓝色的沉稳与丰富的内涵特征同它与天气色本身的贴合, 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 蓝色系“天气色彩”的主色调被运用于国内外大量气象A P P的产品界面中。

在“天气色彩”中蓝紫色兼顾了暖色和冷色, 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创建出与众不同的情调。在艺术美学中, 蓝色调中的蓝紫色, 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蓝色的意义, 接近紫色的色调, 更加包含了一份神秘感。同时蓝紫色在文字和图案的区分以及识别上更加清晰, 能产生很强的对比度。 (如图2)

“天气色彩”中包含了多种丰富的颜色, 针对不同的类别与风格产生对应的视觉体验。从色彩的使用角度可以分为色彩的安全性等级分类与色彩的情境化角度分类。从人们长期形成的规定规范及色彩心理学角度, 天气色彩中包含多个等级的色彩, 例如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 (Ⅳ, Ⅲ, Ⅱ, Ⅰ级) , 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如图3) , 在气象类软件平台中, 我们会根据气象情况的严重性进行色彩性的预告与提醒。

在视觉效果上, 蓝色、黄色、红色等颜色可以反映对应的天气色彩, 例如从天空的高度颜色渐变及各时间段、各天气情况下色彩数据的罗列和对应性设计, 让观者产生一定的呼应性和条件反射, 利于使用者将显示色与天气情况进行关联性的联想。随着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气象类APP产品的界面UI设计更加提倡实时的运动界面形式, 从静态的颜色背景变化到动态的画面素材变化, 更好的为使用者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易读的理解方式。

(二) 气象类APP UI界面形式的认知改变

伴随着智能化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 A P P主要移动载体的性能以及技术的提升和人们对于概念创新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对气象信息的获取, 这期间出现了以天气图像为主体背景的气象A P P风格, 例如Y A H O O天气 (如图4) , A P P的背景图像的内容主要围绕季节、实时的天气情况或对应的景物进行设定, 这改变了大多数气象类APP产品界面相对单调、枯燥的单色的界面风格形式, 影像技术的发展是导致变化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 相关新型产品的发布, 新的UI界面设计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推广, 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和审美风格, 并被大众不断接受。Windows以及IOS (如图5) 的新界面风格趋向于图形化和简约化。扁平化的时代, 微软和苹果这两个电子产业巨头再次引领了行业内的审美标准, 甚至影响到了产品设计, 服装设计, 空间设计等多个领域 (如图6) , 图形化模式的出现与影响, 使大众的审美趋势也随之改变。

经历了多次审美标准变化的用户, 对于UI界面有了新的定义, 希望看到的是不断的创新与变化。在主流趋势和用户审美变化的驱动下, 出现了更多新的UI界面颜色与风格, 例如“简约天气”等一系列新生气象APP UI界面中, 结合单一色彩和图像所产生的时尚图形色块和渐变色的结合。这种风格的转变 (如图7) 也被业内所认可并运用到了大量的实体产品的界面形式中。

图形和色彩的运用, 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创新, 但是作为气象类A P P, U I界面的风格识别度是展现产品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颜色的选择上不仅仅需要做出感性的选择, 也要理性地做出适应行业特点的判断, 才能打造一个合适而创新的产品风格。

二、气象类图形的设计与思考

(一) 图形矢量化与扁平化风格下的信息图形化表达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用户非常看重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的获取, 信息图形化的概念也被不断提出, 用户如何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气象信息, 成为了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矢量化图形 (2) 的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矢量化图形由于其图形化的属性而被大量运用, 因为软件界面在不同分辨率下的显示屏幕上会有不同的显示效果, 这导致同一款软件在不同尺寸大小的设备上达不到理想的显示效果, 而矢量化图形的使用与扁平化界面设计的结合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并且让画面的质感更加清晰、易读。例如Chrome和百事的LOGO (3) (如图8) , 也同样经历过从拟物化到图形化、扁平化的转变。同时对于设计师来说, 扁平化风格要比传统的拟物化风格更容易实现, 且更容易矢量化表现。

(二) 图文比重的合理调控

在界面UI设计中, 文字和图片是组成UI界面的重要部分, 因此文字大小的选用, 标题与正文类字体大小的区分, 图像与文字的匹配与大小关联是界面排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the weather channel”界面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显得非常专业但很枯燥;“知趣天气”界面中文字信息比例太少亦是不妥, 因此如何调控气象类APP UI界面中图形和文字的比重尤为重要。例如“墨迹天气”APP界面, 就充分对文字和图形做了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如图9) 。

主要表现为:1.信息图像拟人化。用卡通人物的动态和背景的天气图片直观传递气象信息, 代替了烦多的文字信息, 轻松生动。2.关键数据突出表现。对于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进行了等级分类, 从重要信息、基本重要、不重要等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表现和筛选, 直观可视, 信息精炼。

墨迹天气独创的拟人化设计让产品界面更加富有感情, 拉近了人与产品间的关系与互动, 清晰的动态界面将观者置身于场景中, 快速感知气象情况。

(三) 气象类I C O N (4) 设计的方寸艺术

气象类I C O N是界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I C O N是方寸艺术, 在气象类ICON设计过程中, 使用与所对应功能紧密关联的图标元素, 并且这个元素应是通用的、广为人知的, 基本不受地域、种族、文化、语言等因素影响。一个水滴, 一道闪电, 又或者是一片雪花, 一粒冰雹, 一阵风暴, 这些具有专业特性的简单元素传递出的气象信息是大众可以获取的, 可以识别的。

相对于之前模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光泽的拟物化气象I C O N而言, 扁平化设计将大量的时间放入到了对点线面图形的设计与选择中, 突出气象元素的主题, 减弱各种拟真视觉效果对于用户视线的干扰, 弱化了制作视觉层次方面的阴影和质感效果, 让用户更加专注于I C O N本身, 简单易用, 易读。

图形化信息更容易实现对复杂多样的天气情况的区分, 扁平化的设计也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视觉审美上, ICON的曲线设计看起来没有那么多尖锐的拐角, 多了一点包容和亲和, 具有舒适和安定的视觉感 (如图10) 。

不论是从矢量图形运用、图文比重合理性的研究及气象类I C O N的设计与细节表达的分析, 我们都不难发现, 伴随着整体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判断与分析接收的模式在逐渐发生着新的变化。软件本身也在不断地从人体工程学中的心理学角度细分研究, 从视觉阅读习惯的角度进行块面的版面细分, 包括对于文字与图形的比例大小关系的对比都显示出软件更加人性化的一面。人们对于气象类信息的快速读取, 对于气象类专业信息数据的图形化的读取方式让本身较为复杂、过于专业的气象数据信息变得更加精简、明确、易读、易懂。

三、结语

在气象产品界面扁平化设计研究层面, 色彩与图形的运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到信息的图像化、可视化及图像矢量化, 小到一个人性化的细节设计都影响着使用者的体验感受。

气象类软件一方面向大众传递气象实时信息情况, 同时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天气情况的不断关注。不久的将来, 气象信息将通过更多的媒介载体、更好的界面形式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狸雅人.Photoshop智能手机APP界面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2]韦尔奇.i OS APP界面设计创意与实践[M].郭华丰,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上一篇:班级管理下一篇:公共政策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