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范文

2024-07-23

旅游文化范文(精选11篇)

旅游文化 第1篇

海洋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于1994年经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 原上级主管单位为国家海洋局。2000年9月根据中央办公厅中办发[1998]27号文件精神与国家海洋局脱钩, 海洋国际旅行社交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 与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并为首旅集团旗下三大控股旅行社之一。2002年7月, 海洋国际旅行社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组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组团社。2004年初, 海洋国际旅行社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正式更名为海洋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大家有可能看到了, 我们后面的几位旅游界的人员没有像林总那样有很充分的讲课提纲, 我们来这里就是抱着一边观看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的态度来进行这次论坛的, 所以我在此演讲的这些都是临时写出来的, 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 我们对文化并不陌生, 但是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 许多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都有文化的解释, 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一致被认可的, 文化这个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今天来到这里的都是各个单位的领导和高级主管, 我们出席各种酒会都常听到烹饪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它是一种社会长期发展以来的一种沉淀, 谈到文化从旅游文化, 它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 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 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中国旅游业从1949年11月第一家旅行社诞生起, 已经走过50年的历程。中国旅游业从1949年—1978年以前基本是以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总社两家的专业领导之下。1978年中国青年旅行社创立以来, 在国、中、青三家旅行社的国家垄断下的计划经济。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旅游才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中国的旅游在90年代初期, 1993年以后, 旅游业在中国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候旅游才真正进入到了市场经济。

在中国, 中国的旅游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之前一直指的是旅游家文化, 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旅游文化。我们就是把旅游与某种文化结合起来, 比如说健康旅游、医疗旅游、宗教旅游、体育旅游。之前的旅游都是一种纯粹的观光式旅游, 我们到中国各个景点, 往往都能看到可在墙上或树上的字“某某到此一游”, 中国人不仅是在国内旅游有这样的“刻字”的习惯, 在国外也一样。使得我们的旅游一直处在观光之下的一种普通参观, 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化, 到了21世纪以后, 中国旅游澎湃发展起来, 现在基本上有了我们中国自己的旅游文化了, 我们已经从简单的观光旅游进入到了休闲旅游, 现在过度到了专业化旅游。所以说我们中国的旅游产业应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那么洪江市政府在致力于发展洪江经济起步的时候非常敏锐的发现了一个可瞄准的行业, 就是旅游业。大家知道中国改革开放最先发展的是旅游业, 那时候邓小平说“走出去, 引进来”, 那么洪江市政府也发现了旅游业对于洪江市政府的巨大作用。大家知道在中国地方只要发展旅游业, 这个地方就能迅速起步,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海南、云南以及福建的武夷山, 这种山海区都能依靠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旅游业虽然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各个地区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建设, 比如说安徽的徽派建筑, 包括江西一代, 苏州园林, 北京故宫四合院, 在国外拥有很好的印象。

昨天我们跟林总探讨的时候就说, 旅行业发展不能单纯针对国内, 更应该瞄准国外。因为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 比如说洪江, 城市并不大, 但一定要考虑客流量, 交通, 客源到此地浏览的目的。

后面主要说我到此考察的印象。第一是历史悠久;第二民俗风情浓郁;第三民风朴实而且自然;第四自然景观秀丽;第五人文景观完整;第六可开发和利用性强;洪江拥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我们怎么样去开发和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借鉴或克服哪些问题?我感觉洪江可开发和利用有四个方面:第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第二名声古迹和旅游资源丰富 (三古文化) ;第三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芷江、芙蓉楼) ;第四科普教育资源 (安江农校) 。

旅游文化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x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x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x两家4A级旅游景区,x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x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x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x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x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x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xx年起,连续举办了x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xx年,x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x开元集团,x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x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xx年,x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x开元集团正式入股x文旅集团,划转资产x万元,股权占比x%,x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x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x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xx年,聘请x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x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x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x届x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x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x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x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x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x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x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x寺景区,x湖湿地、中都民俗馆、x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景点。x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x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x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x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x镇古城村以“x国故都x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x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x国遗址、x故里等x处景观,新上了x家农家乐、x家民宿,x处草莓采摘,成为x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x镇投资x余万元打造x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x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x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xx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x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x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x%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x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x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x、x等乡镇做好x山旅游风景区和古x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x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x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x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x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x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x湖田园综合体、x山旅游风景区、x河生态旅游度假带、x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x—x—x”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x古x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x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x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x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x、x、x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论旅游文化 第3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再建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01-0016-011

2012年初,谢彦君发表《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一文,批判地评述了国内35部“旅游文化学”教材或著作的内容结构,指出学术界苦心经营的“旅游文化”学科到头来仍在“文化旅游资源”领域里徘徊[1]。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的旅游文化学是建构在教材和论文之上的,几乎每年都有新著或新论问世。例如2012年有两部新版本的旅游文化学教材面世:其一是沈祖祥的《旅游文化学》,主张将旅游文化视为一种独立的、已经形成的文化现象来分析,虽然跨学科地借鉴了组织学、发生学和历史学理论,但其内容偏重历史,结构依然是“三体说”的旧套[2];其二是谢春山的《旅游文化学》,创辟地从旅游文化的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实践观来组织全书,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旅游文化的不同面相,但该书架构的一大缺陷在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模糊化[3]。谢彦君认为,教科书的知识是来自足够数量的专著的积累,而专著的积累又离不开更多数量的探索性学术论文的积累[4]。探索性研究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概念的更替、观点的创新、理论的建构或方法的引介等。就旅游文化研究来看,若无跨学科视野的襄助,单从旅游学的角度窥探旅游文化现象,难免误读旅游文化,奢谈探索性研究。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研究为旨趣的学科,它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有相当成熟的理论积淀和案例研究,对旅游文化研究有参照和启示价值。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回溯国内外既往旅游文化研究之基础上,建构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文化观,并大致勾勒旅游文化的外延。

旅游文化研究述评

国内研究述评

在CNKI输入主题词“旅游文化”得到的搜索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2013年4月9日止,共有相关论文2313篇,其中,1986~1989年17篇;1990~1999年277篇;2000~2009年1261篇;2010~2012年751篇;2013年7篇。撇开2013年不计,仅从数量上看,1986~2012年的26年间,旅游文化研究呈飞速递增之势。这种状态令人困惑胜于可喜,因为我们不清楚到底是缘自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还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低门槛。为此,本文从中挑选出与旅游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章约250篇,逐一阅读,以摸索其研究的规律或特征。

20世纪80年代是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蒙阶段,文章17篇,其中还有几篇是报刊文章或著作节选。多数文章以界定或框限旅游文化为旨归,例如俞慈韵(1986)、晏亚仙(1987)、陈辽(1987)、魏小安(1987)、喻学才(1987)、窦石(1988)等,但最早对旅游文化下定义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1984)。今天看来,这些旅游文化定义的外延太过宽泛,与其他文化类型存在广面的叠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后续研究埋下暗礁,导致研究者与旅游文化本质一再失之交臂。20世纪80年代亦见证了国内一种新研究取向的兴起,即旅游文化史的研究。1987年10月,首届“全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在安徽九华山召开,会议收到专著5部,论文37篇,主要探讨中国山水旅游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5]。其中,喻学才的《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旅游文化的重人传统》是典型的对旅游文化历史的追溯[6]。会议无疑激发了旅游学界对中国历史上旅游文化的集体热情,此后在故纸堆里翻寻古人旅游态度、价值观、旅游行为、旅游文学、旅游名人等的研究虽谈不上洋洋大观,但亦绵延不息。

旅游文化 第4篇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两者之间是统一、协调的。文化属于旅游不断发展的成果, 而旅游则属于文化的枝干, 是文化发展的因素, 是对文化的发扬。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 其渗透在整个旅游的进程中。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 使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得到进一步加速, 能够更好的进行文化发扬与保护。两者之间呈现为互相包容、互相协作的关系。

( 一) 旅游文化的概念

现阶段, 国内针对“旅游文化”的界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文化指的是人类过去及现在所创造的所有与旅游相关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2. 旅游文化指的是旅游媒介、旅游主体以及旅游客体在互相作用的进程中生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综合。

3. 旅游文化主要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重要依据, 以广大旅游要素为依托, 作用于旅游生活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4. 旅游文化指的是利用旅游的这种生活模式, 有效满足广大旅游者在求新、求知、求美以及求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最终新型的具有综合性的现代化现象 ( 魏小安, 1987) 。

5. 从狭义层面来看, 旅游文化属于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怎么科学开发历史中的旅游文化遗产, 怎么立足本国、本地实际情况来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旅游文化; 从广义层面来看, 旅游文化主要是针对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 喻学才, 1996) 。

6. 旅游文化指的是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服务或者旅游消费的整个进程中所创造、反映出来的各种外在表现与观念形态的整体 (马波, 1998) 。

7. 旅游文化主要指的是旅游活动为核心产生的各种文化关系及文化的总和 ( 王德刚, 1999) 。

8. 旅游文化主要是以旅游环境为背景、旅游行为为重点、旅游产品为依托创造的场景文化 ( 张国洪, 1999) 。

( 二) 世界旅游文化多元一体性的文化类型

1. 文化类型充分彰显了各类文化形态体系之间的差异性, 上述差异属于人类各个群体在历史进程中共同参与的最终结果。

2. 文化类型属于各类文化形态体系当中最具有特色、最能够彰显文化本质属性的特点, 但并非其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主要体现在不同价值体系与文化精神层面。

二、旅游文化的地位及作用

旅游与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得旅游文化在整个旅游景区当中的作用直观重要, 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研究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当中的地位及作用。

( 一) 旅游文化升华旅游景区的价值

1. 旅游文化提升旅游资源审美价值

因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所以景观被人为的赋予了审美价值。人们在进行审美的进程中, 主要根据受观赏程度及个人喜好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这些典型的文化元素一方面能提升当地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能加强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 最后还能作为抽象品牌来提升景点的知名度。例如被誉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甲骨文是安阳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髓。通过甲骨文这个文化特征, 不但能够有效加强广大旅游者对安阳这个地区的认识, 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安阳的旅游知名度。

2 旅游文化增加旅游资源附加值

只有针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 才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对应的附加值。让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得以体现, 是要让游客消费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消费一种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武夷山, 进行双重点开发, 让游客可以兼顾自然与人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提升其附加值, 从而有效提升旅游产品对应的价值。

3. 旅游文化扩大景区知名度

为了扩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可以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 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推广传播。当这种文化元素被推广传播的时候, 旅游产品也会相应水涨船高。例如曲阜孔庙, 它借助名人文化, 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每一个旅游产品几乎都可以找出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元素, 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和利用。

4. 旅游文化提升旅游资源品位, 丰富资源文化内涵

旅游资源需要深入挖掘当中蕴藏的各种文化内涵, 同时更好的利用这些文化来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 以此来实现吸引消费者目光的目标。针对自然类型的旅游资源来说, 能够利用民族风情、传说以及神话等文化来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针对人文类型的旅游资源来说, 能够选择历史事件、名人效应等文化来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5. 旅游文化能够对旅游产品产生续航作用

旅游产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仅是由旅游资源来进行决定, 同时还应当由文化内涵来进行决定。文化元素本身能够让旅游资源拥有重复消费的良好价值, 其能够进一步发挥续航作用, 促进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 二)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收益

1.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经济收益

旅游文化能升华旅游资源的品味, 丰富内涵, 提升附加值, 扩大知名度, 更主要的是让游客进行多重消费, 这种影响下能大大提高旅游产品的经济收益率, 最终产生间接或直接的经济成果。所以, 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文化的作用, 提升服务旅游产品的能力, 应当更为深入的挖掘当中的文化内涵, 使其能够与各种文化产业进行更为深入的整合, 使得收益途径获得更为有效的拓展。

2.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社会收益

整个旅游活动当中, 旅游文化本身对旅游资源地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旅游客源地社会及旅游者的文化传统等各个层面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通过旅游活动, 不但可以加强文化的传播及交流, 同时还能够有效推动价值、文化的有效更新。

( 三) 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 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旅游形象被认为属于旅游产品是否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进一步针对旅游资源文化进行研究, 打造更为极具特征的旅游产品形象, 进一步彰显旅游产品的自身特色。“形象力”之间的竞争属于市场竞争之间的重要主导形式的一种。所以, 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 针对旅游形象进行塑造至关重要。倘若旅游产品本身的形象定位不准, 通常难以发挥有效的吸引作用, 与此同时, 降低旅游者的回头率。而通过打造亲和力、特征的旅游形象则能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 以此来有效提升旅游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本身的综合实力。

( 四) 旅游文化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 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当中所提出的一种理念, 已经提出便获得了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同。1990 年, 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议中形成的文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进行了极为广泛的定义, 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保持并提升未来发展机遇, 有效满足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与广大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其是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指导, 使得人民群众在有效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生物多样性、基本生态进程以及文化完整性的同时, 完成美学、社会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 可持续发展旅游供给与旅游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其是建立在保护基础上, 针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与开发的重要保障。

2.“文化生态”理念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文化生态”理念最早是由《进化和过程》所提出, 其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行为与文化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生态”理念的不断发展, 许多学者已经将其当作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整体, 即将人类文化作为一个生态的大系统, 这个系统当中有效涵盖了自然环境、价值理念、科学技术以及经济体系等, 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来面对各种自然生态危机的情况下所提出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 当“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危机以后, 也应当进行和谐发展, 所以“文化生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扩展。

( 五) 旅游制度文化有利于旅游产品有序发展

要想有效保障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关系体系的顺利运行, 应当建立稳定、坚实的旅游产品制度文化, 以此来有效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运营、管理以及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保障旅游产品能够在当前这个白热化竞争的旅游市场中获取更为稳定、高效的质量保障, 真正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旅游制度文化能够保障旅游产品实现有章可循的目标, 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服务水平, 推动旅游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逐步升高, 它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源泉, 甚至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致.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影响着旅游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旅游文化对我国景区的价值、收益、竞争力、开发与保护、发展五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阐述我国景区中旅游文化的作用.

旅游文化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图书;漓江流域;旅游文化;民俗记忆

[作者简介]韦家瑜,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及示范(2012BAC16B00)之子课题四: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2012BAC16B04)资助项目。

旅游文化早在宋代就已经十分盛行,是古代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与其相关的旅游书籍也应运而生。《水经注》《大唐西域记》《法显游记》《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对我国地形、物产、风俗的描述,让一些景点扬名海外。这些人文自然景观在旅游业推动下,其自身民俗文化也得到关注和保护,民俗文化成为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漓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千百年来桑海沧田、河流改道、雨水侵蚀,塑造了漓江两岸鬼斧神工的神奇景观。早在南宋时期,漓江就因山清水秀成为文人墨客、游历爱好者竞相探寻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漓江流域成为第一批被列为国家重点的名胜风景区,漓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一、漓江旅游图书发展概述

漓江风景名胜早已蜚声海外,大多数人提起桂林就会想到漓江,但具体到有关漓江的一些细节就很难说清楚,这时介绍漓江、宣传漓江风土人情的旅游图书就发挥了作用。漓江旅游事业开展得较早,详细介绍漓江景观和人物风貌的旅游书籍较多,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介绍漓江的旅游宣传图书已经明显归类,体现出咨询、文化、图片、广告等特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在以咨询为目的介绍漓江旅游的图书中,漓江沿途的吃、住、行、购都在书中有详细介绍,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介绍,旅游指南是此类图书的代表。随着旅游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日益多样,传媒之间也产生了相互竞争态势。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自身存在价值,以旅游指南为主的咨询类图书也开始转变风格,在漓江景区旅游指南介绍上,不但详细介绍旅游路线和消费建议,同时也给散客、自驾游游客在旅行安全和救助上提供帮助,对景区沿途道路状况、加油站、医院位置都详细介绍标注。这种对景区细致周到的介绍,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

和旅游指南类的咨询图书不同,对于漓江景区民俗文化介绍的旅游图书更加专注介绍漓江附近民族特色,如少數民族服饰、饮食、习俗等,并配发大量图片,将当地民族历史传说、历史传承相关典籍都进行详细介绍。这类图书是挖掘漓江文化内涵深层次的典藏类图书,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阅读这一类旅游书籍的读者,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有很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需要这一类文化民俗旅游书籍在编撰上以体现精品文章为主,在内容描述上突出文学艺术之美,让读者在精神得到愉悦的同时,从文章中感受另一种文化意境,产生对漓江美好的想象空间,从而诱发去旅行的冲动。

除上面介绍的两种,还有一种是以风光旅游图片为主的旅游图书。这类图书以画面为卖点,辅以相关文字,是我国旅游图书中销量最多的种类之一。在介绍漓江旅游的图书中,漓江冠绝天下的沿途风景被摄影师逐一记录在照片中,加之高质量的彩色印刷效果,将漓江独有的民俗风情、瑰丽山水等记录在内,通过图片使读者沉迷于湖光山色的景致中,如同身临其境。

广告类图书也是旅游图书的种类之一,这类图书是由漓江景区内旅游企业和相关附属服务机构通力合作,以提供相关信息、推广旅游服务产品的一种图书形式,这种图书一般以免费发放为主,可让游客对漓江景区服务和景观有大概了解。

从现阶段来看,旅游图书发行因时代变化呈现不同特色。从印刷质量上,传统的胶印已经被铜板印刷所取代,其印刷更加精美,色彩还原也更加真实自然。在取景上,摄像器材更加先进,摄像技术更加专业,照片更能反映人文自然风貌。除了传统纸质印刷旅游图书,以电子文稿形式为主的电子旅游图书也相继问世。这种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旅游书籍,不但能直观展示读者想看的内容,而且还能看到动态视频效果,其影响更胜传统纸质旅游图书。

二、漓江地区民俗风情文化在旅游

图书中的体现

漓江流域不但是桂林旅游文化的招牌,也是广西乃至中国向世界推广的旅游胜地。漓江流域世代生活着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按照传统习俗生活,是一种原生态的呈现,这种原生态生活方式也成为漓江旅游中的一个热点。人们在感受漓江瑰丽山水的同时,也感受着当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旅游图书在介绍漓江民俗时,大都以相关民俗特点进行宣传,从民族居住的住宅结构、山寨特点,到民族服饰、起居劳作、民族饮食、民俗舞蹈,都逐一介绍,将游客感兴趣的民族内容详细展示。同时,图书中配以各种精美图片进行讲解说明,多角度介绍漓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特点。在这些旅游图书中,除了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各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被详细解读。如侗族花炮节、冬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等,这些民族节日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风俗,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对中外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漓江流域的旅游发展。

三、漓江旅游图书对民俗文化传播的意义

漓江流域有浩瀚苍翠的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有着古朴、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服饰、饮食、节日、宗教各具特色,其中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因推广开展较早,已经形成大范围影响,成为漓江有名的民间文化名片。民俗记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情,这些与众不同的民俗记忆,对中外游客极具诱惑力。旅游图书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介绍,一方面会使游客更加了解漓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民俗特点,有力促进漓江流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以旅游为契机,在旅游经济得到充实后,对自身文化进行很好的补充整理,使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推广。

旅游图书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它承载着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风光的宣传介绍,以休闲的语言、图片,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使游客在了解旅游景点相关内容的同时,提升游客的旅游兴趣,促进游客在景区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如今,漓江流域的民俗美景成了美丽、浪漫、温馨的代名词,透过如诗如画、返璞归真的人文自然景观,漓江流域秀美山川风貌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随着旅游图书的大力宣传,漓江流域旅游文化产业将变大变强。

[1] 李肇荣,黄进. 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之二[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2]赵赞,李丰生.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

[3] 易庆召. 新时期我国大众旅游图书出版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

旅游文化知识 第6篇

民俗旅游是现代人最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 现代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中, 内心很渴望这种单调乏味的生存状态得到一点改变, 生活中多一点亮丽的色彩。民俗旅游通过观察异地异族人真实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传统习惯等, 满足了现代人体验异国、异族、异地风情的渴望, 将身心融合到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中, 使心灵得到一种回归。

2. 宗教旅游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 它在现代各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继续着它的影响。宗教旅游能帮助人们了解宗教的经典、教义、文化以及艺术。主要方式有宗教朝圣旅游、宗教观光旅游, 宗教艺术游等。

3. 健身旅游

旅游文化与旅游企业发展关系研究 第7篇

1 旅游文化与旅游企业发展关系的内涵

所谓旅游文化, 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广义的旅游文化指文化蕴含在旅游中的各种层次及其所有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 旅游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某些本质特征决定了文化具有迁移特性, 其发扬及传播受旅游者的转移而传递;旅游者在旅游行程中追求精神文化享受, 这种精神的洗礼是旅游者最终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 经济因素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且往往处于领先地位。当旅游者有了精神文化活跃的需求后, 才会对旅游景区进行发展需求, 进而驱动经济的消耗, 推动了旅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业针对自身建设发展需求, 针对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化建设, 不仅有利于当地风土人情的流传, 更有利于保持景区特色, 创建新型同旅游文化紧密结合的多特色景区, 这样有利于旅游者对景区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有利于诱发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旅游消费的预算。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观看履行景区富有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等, 不仅丰富了旅游景区的娱乐文化生活, 又从根本上推动了旅游企业文化强企, 文化兴旅的战略步骤的迈进。

2 旅游文化对推动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旅游文化与旅游企业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 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旅游企业, 要想立足于商场, 就必须拥有独立的、特有的, 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这就是俗称的“旅游卖点”。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若缺少了文化的支撑, 从长期发展来看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旅游业从本质上说是以景区特色文化为依托, 以特色文化为基础, 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行业。它的经济以文化为先导, 以竞争为方式, 以发展为平衡, 即充分发挥景区特色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又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 旅游文化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理念, 以恰当的方式和手段, 设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 符合人民需求和经济预算开支的营销策略。在这个过程中营销策略的设计从根本上讲与旅游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 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企业通过文化理念的形式, 在深层次上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旅游价值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旅游者需求, 使自身的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另一方面, 旅游文化对于消费者来说还具有教导作用, 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言传教育与主题宣传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进行引导, 进一步形成文化出行、文化消费的消费行为习惯。充分挖掘文化特色, 树立旅游文化品牌, 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旅游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这样才能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从而增加企业的旅游吸引力, 满足客户真实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 从而推动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全发展。例如陕西、河南等地通过黄帝陵祭祖文化建立黄帝陵祭祖景区及相关文化建设, 打造了特色旅游文化,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再如山西以晋商文化著称, 通过“乔家大院”系列影视剧, 实现了影视带动旅游, 旅游提升乔家大院文化品牌, 从而形成了旅游文化推动旅游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2.3 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体验是旅游者针对自身精神领域的需求, 实现满足其欲望的最高层次愿望, 这种愿望体现在旅游者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欣赏的倾向上, 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旅游对人文在自然及其文化层次的回归及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 旅游企业的旅游收益不仅仅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 而在文化层次及旅游品牌、特色服务等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影响巨大, 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越紧密, 旅游文化因素越多, 旅游经济越发达, 其旅游企业发展模式越健全, 发展速度越快。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旅游业发展战略, 不仅依靠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立了土著人原住地风景名胜区, 而且通过主题宣传大力弘扬土著文化, 提高了土著文化的影响力, 保留了土著文化及其民族文化传统, 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全世界对于土著文化的保护力度和关注视野,

2.4 旅游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旅游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 其实就是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的竞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特色文化与当地风土人情的相结合其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快速状况下, 只有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 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文化需求, 才能吸引旅游者对于文化的精神层次需求, 从而带动旅游企业及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如云南省的“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发展战略, 其以民间民族歌舞为文化特色, 以《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及《纳西古乐》等特色文化为旅游文化品牌, 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作阵容, 不断推出新的云南特色文化品牌, 使旅游文化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 形成能够充分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品牌效应, 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提高了地方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

3 旅游企业对繁荣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 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企业去唤醒与繁荣。在信息时代,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景点要开发、发展, 就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宣传与带动。比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市历史悠久, 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路和历代兵家必争的重镇要塞, 也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其境内的六盘山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地,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也是古老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 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 更因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以及因毛主席的一首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而名扬海内外。六盘山下的西吉将台堡、单家集, 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会师纪念地, 被国家确立为100个精品红色旅游地之一。以固原为中心的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古城墙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须弥山石窟构成的文化旅游区, 可以展示和再现“高平第一城”几千年进化史和文明史。然而, 当地的旅游开发现状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 主要就是因为没有龙头旅游企业的宣传带动。同时, 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文化要进一步发展繁荣, 更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包装与宣传

另一方面, 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企业的经济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方向, 在一定层次上影响着当地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创新, 旅游企业所带动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的方式上对旅游相互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起着促进作用。例如, 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的干部王周也坦承, 虽然六盘山景区的资源得天独厚, 而且是处于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和宁夏银川三个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 但周围的20多个乡镇数十万农民, 每年围绕旅游业增加收入的并不多,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旅游企业的资金支持, 外界对这些旅游资源了解太少。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文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征, 同时也受地域偏僻、地势险要、开发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为了更好的营销旅游品牌, 只有将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与文化优势进行互补, 将资源同文化进行整合, 树立旅游者旅游对于文化的追求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观赏, 而更是风土人情、精神与自然相融合交互的精神需求的良好理念, 进而对历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对旅游资源及风土人情进行更好的整合, 实现从传统单一依靠文物到依靠文化、进而促进整个景区的旅游文化挖掘, 进一步开发对于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逐步实现良好的旅游格局和资源配置。

总之, 全球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趋势为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宝贵的人文资源的优势,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需求, 必将使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与高度。

参考文献

[1]唐勇.文化营销与旅游品牌塑造[J].商场现代化, 2006, (17) .

[2]艾华.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 2007, (34) .

旅游文化 第8篇

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成为推进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 地方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对于一些有着独特地理环境和悠久历史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域, 发展其旅游文化产业更具有天然优势。因此, 探究旅游文化的传播和传播方法成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汤砺锋撰写的《后藏旅游文化与传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出版) 一书, 对我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是作者在西藏日喀则援藏工作3年期间, 对当地文化与实际工作的深入认识与经验总结。该书在分析后藏旅游、后藏文化资源内容及变化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旅游文化传播建议, 这对提高我国旅游文化传播效益和扩大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以及促进后藏旅游文化传播与推进后藏旅游市场的积极开拓,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旅游市场开发与维护过程中, 文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市场的开拓更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其实旅游市场开拓的过程就是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

《后藏旅游文化与传播》一书共分为八章, 在第一章后藏旅游者的文化负载中, 主要论述了旅游者的文化差异、后藏旅游者的文化动机与调查、区域性文化特征与民族性格等内容。第二章论述了旅游客体文化, 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审美, 具体阐述了旅游文化审美构成要素与特征、后藏高原景观与审美, 以及后藏建筑艺术、音乐艺术、唐卡艺术、寺庙建筑、藏餐文化等。第三章论述了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经营文化, 分别阐述了后藏旅游企业文化现状、后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旅游经营者的文化动机等问题。第四章重点论述了旅游目的地文化, 具体阐述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红河谷文化、萨迦文化和吉隆文化等。第五章论述了后藏旅游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 具体阐述了旅游传播的理论基础、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模式、旅游传播系统构建、旅游传播的功能、旅游传播的模式与比较等问题。第六章主要论述了民族旅游与旅游跨文化传播。第七章论述了后藏旅游品牌的塑造与全媒体传播, 具体阐述了日喀则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地域品牌提升后藏旅游文化附加值、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体系评估和旅游品牌形象的全媒体传播等问题。第八章重点论述了后藏旅游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及传播, 具体阐述了旅游企业品牌塑造的必要性、旅游企业品牌竞争力、旅游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等。

要想做好旅游文化的传播工作, 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旅游文化传播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诸如政府与地方媒体合作力度不够、政府主办的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会展节庆活动社会影响力较小、旅游文化产品精品少与品牌化程度低、旅游文化传播手段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失文化与旅游结合管理体制等。究其原因主要有旅游文化传播人才匮乏、旅游文化传播活动资金投入少、旅游文化传播政策供给不足、旅游文化传播观念有待改善等因素。为了加大我国旅游文化传播与宣传力度,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与策略:第一, 要实现跨文化交流, 提升文化软实力以促进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第二, 要提升对旅游文化传播的政策支撑力, 稳固旅游文化传播资源基础, 不断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第三, 要找准市场定位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完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重视与探索演艺旅游事业的发展与途径。第四, 要发挥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传播的战略引导力, 如制定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战略与模式、制定旅游文化传播发展策略。第五, 要形成地方旅游文化传播的区域互动力, 加强与其他省市的旅游合作, 以建立大区域旅游联合体, 推动地方旅游文化的国际传播。第六, 要加强网络环境下旅游文化传播之道, 整合旅游网络资源, 打造旅游文化传播平台, 发挥网络媒体传播优势, 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优化网络旅游开发环境, 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创新网络环境下特色营销传播方式。第七, 要发挥导游人员在传播旅游文化中的审美引导作用, 积极探索导游人员旅游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法。在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 导游人员可以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这就要求导游人员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本地域旅游文化知识, 还要在言谈举止和行为活动上具备很高的素质。总之, 旅游文化传播对旅游者、旅游媒介和旅游产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积极探索旅游文化传播方法和有效途径, 对建立与完善我国旅游文化传播新机制和发展旅游产业,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探讨 第9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

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

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

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

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

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

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

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

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

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

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

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

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

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

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

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

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

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

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

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

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此外,还应重视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

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

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政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

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

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三) 第10篇

潜组织、潜规则的长期存在和通行能得到国人默许和认可,没有遭到太多的抵制和反对,是由于有潜文化形式的俗文化支撑,如宗法文化中的血缘姻亲文化,乡土文化中的熟人文化等。(见《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

潜文化是暗中通行的真文化,显文化则常常成了明面上给人看却行不通的“假”文化。表面上一套,暗中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根本特色。为什么不少人,特别是五四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主流雅文化中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是“虚伪的”,称其为“伪道学”,概源于此。尽管他们搞错了:把民俗误为经典,把伪儒误作孔孟了。孔孟之学不是伪道学,是真道学,而以真俗文化行事又打着孔孟招牌的,才是伪道学、假道学。(见《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二)》)

潜文化支撑的潜组织、潜规则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里是人,暗里是鬼”现象,还有更深的文化原因。它与说谎、欺骗、“乡愿”等一脉相承,是个人或集体在不同层次、不同场合说假作假、遮盖阴蔽、耍两面派的一种“做假”文化,这种“做假”文化贯穿古代中国并一直延续至今。

说谎、欺骗在中国从来就不算什么事,往往还被国人认为是聪明、机智。古时中国,民风尚且质朴。到春秋时,巧言令色、虚伪欺诈、趋炎附势、看风使舵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这些心理、行为都属于“乡愿”。乡愿就是那些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不分善恶是非、一味迎合本乡本土本国的善恶是非,以及貌似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心理、行为(或者人)。孔子对乡愿极其厌恶,称其为“德之贼”。到战国前后,有些人又将各种说谎、欺骗歸纳提炼,发展成“谋略学”,分为兵家、纵横家等,被统治者用于军事、外交,如“合纵连横”、“围魏救赵”、“鸡鸣狗盗”什么的。秦灭六国行独裁专制大一统后,说谎、欺骗、乡愿、“谋略”等则在上层和民间广为发展,并由中原地区推及全国,逐渐定型为一种可称为“机伪性”的国民性,一直延续至今。要不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不诚实的民族。

文革时有“阶级斗争无诚实可言”说,还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毛泽东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朱镕基给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是“不做假账”!近年有人作打油诗《善意的劝告:真话应少说》:“既生在中国,真话应少说。须知盘中餐,常赖嘴定夺。”另一首是《理直气壮说假话》:“志新因言割喉管,罗克为语开脑花。苟且偷生真要义,理直气壮说假话。”

其他民族也有说假话作表面文章的,但这在他们的文化中不仅是个别的、少量的,而且被认为是可耻的,甚至是有罪的(罪恶的)。世界几大宗教在其“圣训”或戒律中,都明确禁戒说谎、作假。对犯戒有的会给予严厉惩罚。世俗间亦然。水门事件总统搞窃听,并说谎、作假(掩盖),这在美国是大罪,尼克松为此下了台,还要受刑罚。中国人很不理解,认为这事太平常了。中国历朝历代别说国家元首了,就是下边人,说谎、偷听算什么?中国人娶媳妇还听房呢!

中国社会各阶层均崇拜权谋,崇拜权谋的化身诸葛亮,津津乐道于什么“三十六计”。人际交往中常有坑蒙拐骗、设套作局,古称“构陷”。《红楼梦》中就有“王熙风毒设相思局”。独裁者还会使人“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甚至“群谈者遭显诛,腹议者蒙隐戮”。诚实正直的人很难立足,古时就有不少人喟叹:“直如鞭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有人认为,中国人爱说假话是因为“专制”。实不尽然。不是专制没责任,而是还有其他原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因为专制也要有文化支撑。专制为什么能建立起来?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为什么专制下受压迫的人推翻专制后又建立起专制?

中国人不说真话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利、不愿到不敢、不会。在这一过程中,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性格文化,一直在起作用。它使大多数国人在面对既有的自然社会环境时,根本价值取向从“好活着”、“生活”逐步变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简称“赖活着”或“活着”。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的“不幸”又“不争”,就是赖活着状态。

历史上,中国人繁衍能力强,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使人们处于群体生活状态并对群体产生依赖;中原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农耕最为有利,导致中国人素食为主,肉食少,多数人体质及精神懦弱;较多的天灾使人面对强大的自然常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折感,这些造就了中国大多数人性格的基本特点——群体性和懦弱性。群体性和懦弱性又导致多数人的消极性和依赖性,如等、靠、要等。

群体性和懦弱性是专制的性格文化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实行了独裁专制。秦灭六国后,行大一统,并将独裁专制推向全国,使中国的社会环境严重恶化,社会关系高度紧张,国人生存益发艰难(荀子曾对秦国的专制有精辟的描述和议论)。大一统的独裁专制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性格的群体性和懦弱性,使中国人的这种群体性格在秦以后趋于定型。在恶劣的环境中,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目标和内容简缩为生活的前提——生存,即活着。为了活着,即使是赖活着,一切均可成为手段,也不能不成为手段,当然话语、学说、理论和日常行为表现也不例外。在两千多年中几次短期的“治世”里,情况稍好,但性格一旦成型,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延续性,生活的基本宗旨也是如此。

中国人中通行说对自己有利的话,而不是说真话。中国很多人向来有忽视、并有意无意地模糊和混淆真假的倾向:“假作真时真亦假”,“亦真亦幻难取舍”。很多人甚至不认为有什么真假。主流雅文化中的学理很多也不从真假出发,只从有利于不利于统治,有利于不利于“国家”出发,说假造假只要是有利便行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戴着假面具,像演戏,在不同的场合,还能随时变脸。因此也没有什么是非,只有利害。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又一巨大差异。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生存环境随人口增加日趋恶劣,天灾人祸频繁,死亡率高,人均寿命短。治乱轮转、王朝更迭大起大落,使人常感到天道无常。世事多变,“人生苦短”。于是就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又造成了多数人的短视性,产生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今儿没明儿”的心态行为。

懦弱性和机伪性。还使国人的心理偏好和行为倾向为“阴蔽性”或“阴密性”:一种阴暗的怕见阳光的心态。说话做事遮遮掩掩,不敢公开,喜欢暗箱操作、幕后行为、桌下交易。从古至今,人们在很多本应公开的公共事务中故弄玄虚,秘密、机密不胜其多。与《三字经》同样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增广贤文》,早就看透国情并告诫国人:“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民众中广有厂卫情结,对“隐蔽活动”、“隐蔽斗争”、“隐蔽战线”情有独钟,津津乐道,认可、甚至喜好潜组织、潜规则和此类带有阴密性的东西。

南岳旅游文化浅谈 第11篇

南岳衡山气候条件较其它四岳为好, 自然风光秀丽多姿, 层峦叠嶂, 气势磅礴, 茂林修竹, 终年翠绿, 奇花异草, 四时飘香, 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是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 因而有着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代魏源《衡岳吟》日:“恒山如行, 岱山如坐, 华山如立, 嵩山如卧, 惟有南岳独如飞。”南岳人文资源底蕴异常深厚, 历史辉煌、文化灿烂、名贤荟萃、文人轶事、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众多, 到处充满着湖湘文化的斑斓色彩。

悠久的人文历史给南岳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且与其壮丽山川融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即南岳衡山文化。南岳衡山是自然和人文兼胜的旅游胜地, 且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是衡阳市旅游业的龙头和湖南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旅游文化

1. 何谓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能够体察到的各种物质、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 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物化, 精神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制度文化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旅游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旅游与文化

旅游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 为寻求精神上的更高质量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愉悦需要而实施的一种文化消费。

文化涵盖面广泛, 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 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是人类在不断的历史演变中沉淀起来的精华, 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文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 在稳定与发展的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更新。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 旅游与文化就血脉相连、相互作用。一方面, 旅游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将自己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 同时也学习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传播和交流两地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文化。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以周游列国的方式, 宣传自己的学术主张, 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繁荣。另有, 汉代的司马迁游历了中国的各大名山后, 最终写出伟大的著作《史记》。还有, 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旅游者, 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无疑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核心, 它赋予了旅游永恒璀璨的魅力和无尽遐想的空间。文化不仅能使人们在旅游中感到娱悦, 还能够使人们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旅游可以极大地推动旅游的发展,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 则如画龙无神, 空具皮囊, 没有生命力, 索然无味, 自然也就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化的力量日益突出, 各种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 文化与经济的交流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一份国际组织的权威报告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来源于深厚文化之中。还有, 世界旅游发展的各种经验也告诉我们:现代旅游业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不依赖于游客人数的增加, 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 旅游经济也就越繁荣。

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 文化因素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异, 文化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 很难模仿和复制, 具有不可替代性, 形成了区域间文化特质, 旅游文化特色因而成为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要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并有效利用其内在的固有旅游文化, 并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展示文化特色, 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提升旅游产业附加价值, 吸引旅游者并满足人们对旅游的文化需求, 并建立旅游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 使旅游产业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发展, 带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 旅游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其内在文化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的竞争致胜。

二、南岳旅游文化的现状

南岳衡山有数千年的文明史,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不仅拥有十分瑰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旅游文化资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岳名山文化。

1. 自然景观

南岳景区自然资源丰富奇特且具不可替代性, 集雄、奇、险、秀、幽、古于一体, 有享誉海内外的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 藏经殿之秀和水帘洞之奇, 以及禹王城之古、磨镜台之静、会仙桥之娇、龙凤潭之幽、天柱峰之险、龙池蛙会之趣、麻姑仙境之巧和香炉峰仙洞之迷离。衡山森林覆盖高达80%, 有天然乔灌木七百余种、引种品种五百余种, 其中包括号称活化石的千年银杏、濒临绝种的绒毛皂荚等珍贵树种以及富有神秘色彩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等。衡山野生花卉植物仅春季开花的就有四十二科八十八属一百五十种, 且与林海、竹海、云海构成衡山特有的“四海”奇观, 让人心旷神怡。南岳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 有鸟类有几十种, 还有娃娃鱼、鹰嘴龟和穿山甲等珍稀动物。

2. 人文历史

南岳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 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文历史长达四千余年, 具有丰富的意蕴和较高的品位, 主要包括书院文化、湖湘文化、宗教文化、寿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雕刻文化、石刻文化、楹联文化和名茶文化等, 共同铸就了南岳衡山旅游文化的辉煌。

南岳衡山文明历史悠久, 炎、黄、尧、舜、禹都在南岳留有足迹。从唐宋到明清, 衡山书院林立, 自唐以来, 历代众多的历史名人慕名而来, 给南岳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词歌赋, 使得南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之一。宋代的胡安国父子在南岳建春秋楼, 其弟子张轼与朱熹数次登上南岳, 在此讲经论学,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 其自由辩争的学术空气给南岳文化不息的生命力。

南岳衡山宗教文化之盛为他山罕见, 体现为儒、佛、道三教共存共荣, 成就了南岳的文化积淀和宗教神圣。南岳作为中国的寿岳, 是中华寿文化的缩影和代表, 也是驰名海内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已初步形成“地脉天成, 文脉共生”的寿文化品牌。南岳是抗日大本营, 南岳文化熏陶的革命家以及葬于南岳的诸烈士, 给南岳烙下了凝重庄严的色彩, 拥有忠烈祠、磨镜台等精华景点。忠烈祠主要安葬的是国民党第九战区的抗日阵亡将士, 是国民政府在大陆唯一一处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造的大型陵园, 也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 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南岳也是一座民俗博物馆, 有舜帝玉盘承露、禹王获简治水等大量历史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这给衡山的山山水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南岳的古风民俗不少, 有上元放荷灯、端午划旱龙舟、正月初一出天行、烧头香、八月赶香市, 特别是南岳庙会融宗教、民俗、文体、经贸于一体, 极具特色。此外, 南岳饮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庙会、灯会、笔会、烟花节、美食节等, 使南岳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再添新意。

南岳保留了大量的庙、祠、寺、观、亭、坊和书院等文化遗存, 成为我国少有的艺术博物馆, 以南岳庙、忠烈祠、祝融殿、上封寺、祝圣寺、福严寺、南台寺、方广寺、藏经殿、广济寺等最为著名, 这些是南岳书院文化、湖湘文化、佛道文化、儒家文化、寿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和祭祀文化的遗存和结晶。

三、结语

旅游与文化就血脉相连, 旅游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旅游可以极大地推动旅游, 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 文化因素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而南岳有数千年的文明史,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是自然和人文兼胜的旅游胜地,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岳名山文化。

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依托和利用旅游资源, 对南岳旅游文化特别是对福寿、宗教和生态等代表性的南岳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给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从而带动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的衡山旅游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发展,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兆忠.由南岳衡山管窥中国古代旅游文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4:19

上一篇:融资再担保下一篇:思想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