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增强范文

2024-06-10

腹部增强范文(精选7篇)

腹部增强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3月, 对48例临床诊断肾肿瘤的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其中男31例, 女17例, 年龄29-72岁, 平均55岁。

1.2 3D-CE MRA的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 MAGNETOM Harmony

1.0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表面线圈及脊柱组合相控表面线圈。行常规的肾脏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 嘱咐患者憋气。然后在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先行常规的T1和T2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 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HASTE序列和tub-FIASH-2D序列。 根据对比剂到达下腔静脉的时间16.0+5.5 秒, 来确定扫描的时间。选择腹部CE-MRA序列, 其参数为TR/5.2 ms , TE/2.02 ms, ID/7833ms, 翻转角度25度, 扫描块厚90mm , FOV360mm, 扫描时间21秒, 共扫描3次。

1.3 图像处理和分析

将获得的3D-CE-MRA原始图像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aximun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 一般每10~15度一幅投映图像, 180~360度旋转范围。多名医师和技师对MIP重建图像和原始图像进行分析。图像质量分为4级 (表1) 。图像分析包括3D CE-MRA图像的质量、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有无瘤栓和瘤栓的大小。

2 结果

48例3D CE MRA图像质量评价结果:I 级40例 (83.5%) , 二级6例 (12.5%) , 三级2例, 没有四级病例。高质量图像46例, 仅2例三级病例, 主要扫描时间偏早, 使静脉显影不足, 但结合原始图像不影响诊断结果。19例经手术和DSA对照完全一致。3D CE MRA对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显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

3 讨论

腹部3D CE MRA的检查是一种无创伤的影像学技术之一。我们对48例患者进行3D CE MRA的检查, 96%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笔者认为下列因素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关键。

3.1 病人准备

首先建立静脉通道, 以保证快速、稳定注入造影剂。另外, 检查病人身体有无金属异物, 避免产生伪影。检查前一日晚嘱咐病人吃流质饮食, 检查当日早禁食。扫描前对病人呼吸及屏气进行训练, 并嘱咐病人扫描时一定不要动, 病人配合是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确定最佳的扫描时间

3D CE MRA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顺磁性造影剂, 应用造影剂在血管内短暂的高浓度状态形成明显缩短血液T1驰豫时间的原理, 同时配合快速梯度回波MR扫描技术的短TR效应有效抑制周围背景组织的信号, 形成血管信号明显增高而周围静止组织信号明显受抑制的强烈对比效果成像。它的图像主要获取K空间中心部的低空间频率数据[1], 这就可以降低造影剂的总计量。然而, 团注时间缩短后, 确定开始注射造影和开始扫描时间之间的延迟是最重要的。扫描开始时间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 (扫描开始时间=对比剂到达时间+0.5×对比剂的注射时间-成像采集的K空间时间点『2』) 。根据我们的经验, 要掌握造影剂循环到下腔静脉的时间 (大约16±5.5S) , 因为要采集3次, 故选择5~8秒左右开始采集。过早或过晚采集都会影像图像的质量。

3.3 注药速率与总量的合理性

我们常规采用注药流速为2ml/s , 总量为15~20ml。一般不超过20ml。其原因及优点在于:注射对比剂采用低的流速和少的总量, 完全可以显示理想腔静脉及肾静脉图像的要求。低流速降低了对比剂在血管的运动速度, 少的对比剂总量可以减少注药的时间[3]。我们采用手推造影剂, 故20ml是最大剂量。

3.4 合适的扫描序列及其参数

在矩阵和图像分辩率达到良好效果下, 尽量减少序列采集时间。选择合适的扫描野, 包括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

总之, 3D CE MRA对肾肿瘤有无静脉瘤栓诊断是准确和可靠的, 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图像质量。而高质量的腔静脉及肾静脉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的选择、最佳扫描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同时, 操作者对3D CE MRA的基本原理、成象方法和技术的熟练掌握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Maki JM, PrinceMR, Londy FJ, et al.The effect of timevarying intravascular singnal intensity andK-space ac-quisition order on three-dimensional MRangiography.Image quality[J].Magn Reson Imaging, 1996, 6 (3) :642-651.

[2]韩鸿宾.临床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69-176.

腹部增强 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3.0T磁共振;腹部增强扫描;呼吸屏气配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1-02

3.0T磁共振属于超高场强的磁共振仪,与传统的1.5T相比,在腹部检查中有显著的优越性。它提高了质子的磁化率,增加图像的信噪比,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可以加快成像速度,在腹部检查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在扫描中的成功屏气配合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也是决定检查能否进行的第一步。作为护理工作者,在检查前,早期细致的心理干预,指导患者正确的屏气配合在增强扫描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9月,对166例腹部增强扫描患者,均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7-9月行腹部增强扫描患者166例,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40.6岁,男性85例,女性8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3例,二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及相关知识程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即检查前的宣教和准备。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由专科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负责,采取以下干预措施:①心理干预:耐心听取患者对疾病的感受、担忧和身体的不良感觉,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尊重患者,取得其信任,通过倾听式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解除其思想顾虑,安心接受检查。②行为干预: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关心体贴患者,告之此项检查的目的,过程和重要性,大致需要的时间等。使其情绪稳定,愉快接受检查。③屏气训练: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交待检查的注意事项及如何屏气配合,引导患者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呼吸训练。即指导患者先吸气入腹,呼出,然后屏住气15-17秒,再喘气,如此反复的15-20次,其余的时间保持均匀呼吸,嘱病人屏气时不能咳嗽或作细微的呼吸运动,保证扫描期间屏气平稳。若扫描中病人屏气不好,则呼吸的伪影较大,导致图像质量模糊不清,影响或延误诊断。因此,良好的屏气配合是顺利完成检查的关健因素,从而获得理想的图像检查效果。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恐惧情绪明显缓解,屏气配合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图像的扫描效果更清晰、可靠。

3 讨论

3.1 3.0T磁共振是在磁场强度为3.0特斯拉的环境中利用磁场与人体内氢质子发生共振而形成的有规律图像。检查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狭小的空間里进行。由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检查环境的不了解,难免会有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因此,除常规的检查前宣教外,还应给予早期必要的心理干预。早期心理干预能增强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快适应医院的检查环境,稳定情绪降低紧张焦虑恐惧程度;了解检查的全过程、所需时间、如何主动配合及放松技巧等,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使患者心情愉快的积极接受检查和治疗。

3.2 3.0T磁共振腹部增强扫描是在平扫的基础上,用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剂来提高病灶部位的对比度,比较其大小,性质等。因此扫描前良好的屏气配合至关重要。本研究表明,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护理后焦虑、恐惧情绪均得到明显缓解,屏气配合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缓解3.0T磁共振腹部增强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检查前的屏气训练亦使病人的耐受情况大为改善,减少了运动伪影,缩短了病人的检查时间,从而得到了高清晰、高质量的图像,有利于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得到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陆晓燕,张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焦虑状态影响的研究《海军医学杂志》,2010,6:31.

增强型造口袋在腹部手术后的应用 第3篇

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1]。腹部手术后通常留置腹腔引流管, 由于许多患者营养状况差, 肝功能不良, 拔管后引流管口处有许多渗液外漏现象, 换药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我科经过摸索发现, 拔管后使用增强型造口袋可以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 便于观察和护理, 节省患者的费用, 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经2007年12月—2010年6月临床应用60例患者,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增强型造口袋、剪刀、夹子。

2 步骤

(1) 协助患者以舒适卧位。 (2) 用温水清洁引流口周围皮肤。 (3) 根据引流口大小, 在造口袋底盘做好标记。 (4) 用剪刀修剪造口袋底盘。 (5) 撕去粘贴面上的纸, 按照引流口位置, 由下而上将造口袋贴上, 夹好便袋夹。

3 优点

(1) 使用造口袋能保护造口周围皮肤, 能够管理好渗液, 避免渗液对皮肤的刺激, 引起皮肤破损。应用造口袋收集渗出液可以减少更换敷料的次数, 可避免渗出液对腹部伤口的影响[2,3]。同时有助于伤口组织修复[4]。 (2) 便于观察和护理, 每班将引流液倒入量杯内, 便于观察, 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节省患者费用, 频繁换药既增加患者费用, 又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4) 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种增强型造口袋在胃肠外科术后的伤口护理中, 患者舒适度明显增加, 伤口Ⅰ期愈合率明显提高[5,6],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护理操作中注意:粘贴造口袋一次到位, 避免来回剥离粘胶给患者带来痛苦[7], 发现造口袋底盘有渗漏时, 及时更换造口袋。该方法方便易行,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伍晓汀, 周勇.腹腔引流管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 :35-36.

[2]陆网坤, 陈叶芳, 蔡俊, 等.中心静脉导管用于癌性腹水引流与化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6) :76.

[3]陆志明, 金钢, 胡先贵.慢性胰腺炎胰管空肠吻合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8) :96.

[4]郑美春, 朱亚萍.应用造口袋收集腹部各种渗出液的体会[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4, 10 (3) :226-227.

[5]韦瑞丽, 董雪云, 马辉, 等.造口袋在肠瘘患者引流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1) :966.

[6]雷英.造口袋在腹部外科术后引流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 2004, 33 (5) :766.

腹部增强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7月于我院行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120例, 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平均年龄 (45.2±11.5) 岁。排除标准:①对比剂禁忌证及碘过敏试验阳性者;②腹部手术及腹部肿瘤史者;③心、肺、肾功能异常者;④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疾病者;⑤重症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 均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 浓度370 mg I/m L, 3 m L/s (A组) ;370 mg I/m L, 4 m L/s (B组) ;300 mg I/ml, 3 ml/s (C组) ;300 mg I/m L, 4 m L/s (D组) , 对比剂注射总量均为100 m L。4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方法

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 扫描参数:120KV电压, 300 m As电流, 螺距0.6 mm, 扫描层厚为0.6mm, 扫描间隔5 mm, 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29 s和40 s。所有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的影像医师共同阅片, 分别在图像上测量腹主动脉主干和门静脉主干的CT强化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同注射速率不同浓度对比剂CT强化值比较

在相同注射速率情况下, 浓度为370 mg I/m L对比剂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的CT强化值均显著高于低浓度300 mg I/m L对比剂强化值, 见表1、表2。

2.2 相同对比剂浓度不同注射速率CT强化值比较

在相同对比剂370 mg I/m L浓度时, A、B两组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 (226.53±21.47) Hu和 (235.16±24.58) 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CT值分别为: (97.18±13.28) Hu和 (102.36±14.52) 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相同对比剂300 mg I/m L浓度时, C、D两组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 (185.52±23.51) Hu和 (189.36±25.17) 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CT值分别为: (74.35±12.53) Hu和 (76.34±14.28) 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A组比较, ①P<0.05

注:与B组比较, ①P<0.05

2.3 不良反应

4组患者中共有16例于注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热痛、肿胀或麻木症状, 其中3例 (3.75%) 为以3 m L/s速率注射的患者, 13例 (16.25%) 为以4 m L/s速率注射的患者, 两种注射速率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93, P=0.001) 。

3讨论

多层螺旋CT因具有高速不间断扫描、高质量图像及安全无创等特点, 可检出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常见血管病变, 近年来其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其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明确的显示周围脏器、腹部血管及组织的三维立体关系, 且可再现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三维形态, 对临床疑有主动脉瘤、主动脉壁内血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先天畸形等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精确和直观的显示和解剖定位。

CT血管成像增强扫描中, 动脉显影的图像质量受对比剂的种类、剂量、浓度及注射速率等因素影响。对比剂注射速率越快, 到达靶血管的时间越早, 强化峰值越高, 易得到良好的图像。目前一些研究采用对比剂注射速率已达到4m L/s~7 m L/s甚至更高[3,4], 但对比剂注射速率过快对于一些血管脆性大、弹性差且患有疾病的老年患者, 检查过程中要承受血管破裂而引发对比剂的外渗导致检查失败的风险。本文对参试患者给予3 m L/s和4 m L/s注射速率给药, 结果显示, 不同给药速率腹主动脉和肝门静脉CT强化值无明显差异, 两种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采用的对比剂注射速率比较接近, 使单位时间内进入血管和组织的碘分子数量差异不明显, 单一扫描层面及单位时间内碘含量接近, 因而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的CT强化值无明显差异。目前临床采用对比剂的浓度通常在300 mg I/m L~370 mg I/m L。近年来使用低剂量高浓度的对比剂进行血管成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但提高对比剂的浓度可能导致一些病变被掩盖的现象。本研究采用对比剂的浓度分别为300 mg I/m L和370 mg I/m L, 结果显示, 注射高浓度对比剂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CT强化值均显著高于低浓度, 与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随着对比剂的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广泛应用, 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急性局部疼痛、发热、全身过敏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本文部分患者注射对比剂于注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热痛、肿胀或麻木症状, 其中3例为以3 m L/s速率注射的患者, 13例为以4 m L/s速率注射的患者, 两种注射速率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随着对比P剂的注射速率加快, 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浓度370 mg I/m L, 注射速率3 m L/s对比剂, 不仅可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资料, 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且可降低对比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志平, 周海, 徐冰.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0) :69-70.

[2]曹捍英, 张铁英.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在MSCT腹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20) :220-225.

[3]江利, 杨建勇, 杨旭峰, 等.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3 (3) :214-217.

腹部增强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03~2015-12收治的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8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入选标准为: (1) 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 (2) 具有良好的合作依存性;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合并患有心脏、肝肾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 研究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5~76岁, 平均 (58.7±6.3) 岁;其中胃癌患者19例、卵巢癌患者10例、结肠癌患者6例、胆囊癌患者7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8~79岁, 平均 (59.7±6.8) 岁;其中胃癌患者16例、卵巢癌患者9例、结肠癌患者8例、胆囊癌患者1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美国GE公司的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 使用碘海醇作为造影剂, 将螺旋CT机的参数作如下设置:电压调节在120~140k V;电流在250~280m As;层厚5mm、螺距为1、层间距0.8mm, 移动速度则在5.0~10.0mm/s。在检查之前配置好造影液, 将碘含量控制在3mg左右, 于检查前1h让患者口服1000m L, 然后在检查前10min再次口服500m L, 协助患者平躺在扫描床上进行操作, 合并有腹腔器官组织粘连的患者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检查。

研究组:研究组在参比组基础上采用增强CT扫描, 于患者肘静脉注射60m L非离子碘型造影剂, 注射的速率控制在3.0~4.0m L/s, 药物注射之后约等待25~30秒后对腹部进行连续性扫描检查, 随后通过薄层重建将得到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上传至工作站, 继续应用多层平面重建等得到完整的结果。阅片工作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在出现疑问的情况下共同讨论达成一致之后得到最终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分析处理, 诊断符合率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比较通过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

研究组42例患者通过增强CT扫描诊断为腹腔转移的有39例, 诊断准确率为92.86%, 其中有15例腹腔淋巴结转移、9例网膜种植转移、3例腹部转移、9例肝脏转移以及3例肾上腺转移;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CT扫描诊断为腹腔转移的有32例, 其中有13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例网膜种植转移、3例腹部转移、8例肝脏转移以及2例肾上腺转移, 诊断准确率为76.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参照组比较, *代表P<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微小种植灶的结果

研究组得到的最小种植灶面积为 (1.2±0.6) cm2、对照组为 (2.5±0.9) cm2;研究组的种植灶深度为 (3.4±1.1) cm、对照组为 (6.6±1.4) cm;种植灶的宽度平均为 (3.2±0.9) cm、对照组为 (5.2±1.1) cm。两组患者微小种植灶的诊断结果差异显著 (P<0.05) , 提示增强CT扫描的诊断价值较高。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患癌的人数不断增加, 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胃癌、结肠癌等均属于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情进展到中晚期之后肿瘤细胞很容易发生转移, 尤其是腹腔内器官组织转移非常常见, 直接影响到肿瘤的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 加强对肿瘤腹腔转移的检查和确诊能够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选择科学可行的检查方式是临床医务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人体腹腔的结构非常复杂, 同时早期腹腔转移病灶以及特殊类型转移密度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例如网膜种植转移等, 同时转移灶的体积都较小, 常规的检查方式难以很好的检出, 尤其是普通CT检查在评价肿瘤腹腔转移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因此采取准确性更高的检查方式显得非常必要。根据相关研究报告, 由于种植灶的体积较小, 应用普通CT的诊断准确率仅达到60%左右, 无法正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价。典型的网膜转移CT征象表现为“饼状”, 此外还有网膜增厚。囊性改变以及结节状网膜的表现, 但是这一系列表现均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例如病灶的大小、处于腹腔中的位置、肿瘤的具体形态、患者的腹腔脂肪厚度或者肠道充盈度等影响, 均可能导致漏诊。本组中, 研究组42例患者通过增强CT扫描诊断为腹腔转移的有39例, 诊断准确率为92.86%, 对照组有32例患者确诊, 诊断准确率为76.19%。应用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分析结果发现, 增强CT扫描对于网膜转移的诊断率达到100%, 分析原因可能与网膜转移灶高代谢的现象相关, 同时网膜转移灶不受受到解剖形态的差异局限, 阅片医生在复杂的腹腔肠道中也能够很好的辨识出网膜转移灶, 从而确定手术前的分期, 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4]。

肝脏是转移性肿瘤非常高发的部位, 尤其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大都通过门静脉向肝脏转移, 例如胃癌、直肠癌、结肠癌以及胰腺癌等, 肺癌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则通过肝动脉向肝脏转移。常规CT诊断在肝脏转移病灶的鉴别中出现1例假阳性的患者, 实际的病理学结果为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但是增强CT检查则没有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病例, 应用增强CT扫描能够很好的观察造影剂在肝脏病灶中的变化, 对于原发性肿瘤病灶和转移病灶具有较高的区分价值, 提示增强CT扫描的的鉴别价值更高。肝脏转移性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与原发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病灶的血液供应与原发性肿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大多为少血供表现, 转移病灶还可能出现钙化表现、病灶内出血以及囊性改变等结果, 常规扫描注意为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灶, 密度不均匀, 转移灶的密度大多高于或者等于肝实质, 尤其是胃癌与结肠癌的肝转移出现钙化的可能性高, 微小的转移灶有发生囊性坏死或小液平征象的可能性。通过增强CT扫描可见血供中等的转移性病灶有轻度强化表现, 边界模糊;血供较差的病灶周边组织强化;血供丰富的并在动脉期有明显的强化, 密度明显超过肝实质。还有部分病灶可能出现病灶中心低密度坏死区域, 周边有环状强化及薄层状低密度影, 也就是临床中所说的“牛眼征”[5]。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从近端到远端、局部到周边、浅部到深部, 且大多集中在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等部位;胰腺癌的转移则以腹腔动脉为高发区域, 此外肠系膜上动脉也是高发区域。但是与其他腹部肿瘤不同的是, 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大多发生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位置, 淋巴结的大小1~6cm, 病灶的形状以圆形或者椭圆形为主, 部分患者表现为融合状或者是叶子形。普通的CT由于扫描的分辨率相对较低, 无法对淋巴结周边的血液供应情况进行辨别, 因此检测的准确率较低;而增强CT扫描能够对淋巴结小间隔进行重建以及定性和定量检查, 对于原发灶的筛查以及肿瘤分期的鉴别起到重大的帮助,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一般CT检查的受到机械的性能、操作手法的、淋巴结具体形状及位置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直径在0.5cm以下的淋巴结, 应用CT检查的检出率明显下降, 约在25%~35%;但是对于直径超1.0cm的淋巴结检出率则超过90%, 本组中, 研究组42例患者中检出15例腹腔淋巴结转移, 符合率为100%;对照组42例患者中检出13例腹腔淋巴结转移, 符合率为92.86%。

总而言之, 增强螺旋CT对于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CT, 同时对于微小转移灶的诊断价值也较高, 尤其是直径在0.5cm以下的淋巴结应用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高, 对于病灶检测阳性结果及分期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应用增强CT扫描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适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需严格控制碘含量。在实际工作中, 除了将影像学检查结果作为重要判断依据之外, 还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鉴别, 注意不要和血管类疾病等混淆, 在发现无法辨认的病灶之后需进行病理明确才能够进一步诊断。在本组中, 研究的数据样本相对较小, 对于具体腹部肿瘤转移的增强螺旋CT扫描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胡鹏程, 石洪成, 顾宇参, 等.18F-FDG PET/CT与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对比研究[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3, 33 (3) :228-229

[2]刘长存, 赵晋华, 宋建华, 等.F-FDG PET/CT联合腹部增强CT对诊断胰腺癌及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临床应用[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0, 30 (2) :101-105

[3]王晓燕, 饶良俊, 陈志丰, 等.PET-CT与腹部增强CT对腹膜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7) :702-705

[4]汪丽菁, 程向东, 俞鹏飞, 等.造影增强超声内镜和增强CT对壶腹周围肿瘤可切除性评估的比较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24) :1921-1924

腹部增强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4例, 男29例, 女25例, 年龄41~82岁, 中位年龄57.6岁, 所有患者心功能正常, 肝肾功能实验室指标正常, 均签署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 (1) 采用GE SIGNA 1.5T磁共振扫描仪, 8通道腹部相控阵线圈, 常规行T1双回波、T2 fs FRFSE扫描, 增强采用LAVA多期、多方位 (横轴位、冠状位) 动态容积扫描, SPECIA技术压脂, ADW4.6工作站重建。 (2) 高压注射器Medrad Spectris Solaris EP, 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 (Gd-GDPA, 北京北陆药业) , 用量按标准体重0.1 mmol/kg, 经肘静脉以3 m L/s的流速团注, 随即团注生理盐水20 m L。 (3) 上、中腹部采用对比剂注射后12~15 s, 行动脉期扫描, 扫描时间13~18 s, 呼吸2次后闭气行门静脉期扫描, 再呼吸2次后行静脉期扫描, 扫描完毕即行冠状为LAVA扫描, 用时150 s;下腹部、盆腔对比剂注射后25~30 s开始扫描。

结果

54例患者, 肝癌17例, 肝海绵状血管瘤13例, 胆囊癌1例, 胆管癌2例, 胆道蛔虫症1例, 先天性胆管囊肿2例, 胰腺癌3例, 肾上腺瘤1例, 胃癌7例, 子宫内膜癌4例, 宫颈癌2例, 腹膜后神经鞘瘤囊性变1例。

T1双回波、T2 fs FRFSE与LAVA动态增强影像表现: (1) 肝细胞性肝癌 (HCC) 动脉期明显强化, 门脉期快速消退, 表象为经典“快进快出”强化特征[2];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样、条状强化, 门脉期、平衡期逐渐向病灶中央强化, 呈“快进慢出”征象[1];肝脓肿可见蜂房样改变, 增强后分隔强化。 (2) 胆道病变:胆囊癌肿块表现为延迟轻度强化, 直接侵犯肝脏;胆管癌见肝门区肿块, 并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扩张, 肝门区肿块延迟轻度强化;胆总管囊肿见胆总管重度扩张, 腔内信号均匀, 管壁光滑, 胆总管下段未见充盈缺损/狭窄, 增强未见异常强化。 (3) 胰腺癌肿块表现为动脉期/静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病变, 病灶边缘不清, 肝内多发转移结节呈转变环形强化。 (4) 盆腔病变:子宫内膜癌呈短-稍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病灶, LAVA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 肌层侵犯显示清晰;宫颈癌呈稍短T1稍长T2信号, LAVA增强明显强化, 可边缘欠清, 见囊变坏死区。 (5) 腹膜后病变:肾上腺皮质腺瘤T1/T2呈等信号, 增强后均匀中度强化;腹膜后神经鞘瘤囊性变, 球形病灶T1等低/T2等高信号, 增强后延迟期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见图1~8。

讨论

磁共振成像 (MRI) 随着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改善, 其在腹部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作用越来越大, 尤其是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磁共振成像 (LAVA) 的临床应用。LAVA技术为在3D采集基础上并采用部分KZ填充技术, 显著提高了采集速度, 缩短了扫描时间, 时间分辨率提高, 一次屏气完成兴趣区域的容积扫描, 在此基础上, 依据病灶血流动力学特点, 行多期动态扫描成为可能, 有利于病变定性诊断, 同时采用脂肪抑制效能更高的SPECIEL技术, 抑脂效果较好, 图形质量明显提高, 在薄层扫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也有较好的信噪比。目前[2,3], LAVA主要应用于肝脏, 肝脏的血供特点使不同病变组织在动态增强容积扫描中有不同的强化特征, 因此能对病变进行定性定量诊断。本研究基于LAVA技术特点及在肝脏的成熟应用, 将LAVA技术推广应用于全腹部, 能取得较好效果, 获得较好增强磁共振图像, 准确诊断腹部病变。本组54例患者, 均检查成功, 图像质量优秀, 获得准确定位诊断, 为定性诊断提供了客观的血流动力学依据。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占位性病变, LAVA增强均获得其经典的强化特征;胆道、胰腺、盆腔及胃肠道病变患者LAVA增强对病变进行了定位、定性、分型以及对病变周围组织、血管有无浸润或转移作出判断, 为临床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注:图1和图2, 胰腺癌, 肝转移, 增强后肿瘤无强化, 肝脏转移性结节见环形强化;图3和图4, 腹膜后神经鞘瘤, 并囊性变, 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图5和图6, 宫颈癌, 增强后见病灶囊变区无强化, 病灶边缘不清, 呈浸润性生长;图7和图8, 子宫内膜癌, 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 延迟扫描强化低于正常子宫肌层, 病灶侵犯宫颈Ⅱa期。

LAVA多期薄层检查技术, 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 如MPR、MIP、VR等, 可以很好地显示腹部血管、病灶与血管的关系, 对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比较影像学:腹部LAVA增强与CT、超声影像检查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组织成分信息, 明确血流动力学, 多方位成像在对病变定位诊断中更有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但是, 存在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等不足。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容积动态 (LAVA) 增强扫描技术在腹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腹部病变患者54例, 给予LAVA增强扫描明确诊断, 所有患者检查成功, 图像质量优良, 分析T1双回波、T2 fs FRFSE系列与LAVA增强扫描影像表现。结果:52例患者阳性率100%, LAVA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98.1%, 术前误诊1例。结论:LAVA增强扫描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 动态增强有助于病变性质推测。

关键词:磁共振,容积动态扫描,增强,腹部病变

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805.

[2]吴何嘉, 史长征, 蔡香然, 等.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5) :706-708.

腹部增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自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本院行腹部DCE-MRI检查的104例患者。入组标准: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史。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3.5±12.0)岁。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3.6±11.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部位

选择弹性佳、粗且直的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以便保证对比剂注入的通畅度,通常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为首选穿刺部位。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穿刺部位应保证患者卧位时不宜受压,并避开静脉瓣与关节。

1.2.2 穿刺方法

①研究组检查前20 min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检查时护理人员直接经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行DCE-MRI检查,具体方法如下:常规消毒与静脉穿刺采取相同的穿刺操作,打开留置针,轻转针芯,以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0 ml连接针末端,将空气排出后行静脉穿刺。完成后于穿刺部位上方6 cm处扎止血带止血,再次消毒皮肤,穿刺操作者用左手食指与拇指绷紧穿刺处皮肤,避免静脉滑脱,另一只手食指与拇指准备好套管针,将穿刺针向静脉方向刺入,见回血后退出针芯1~2 cm,沿血管走行方向将针管送入血管内,有效固定针芯后松开止血带,继续平行送入外套管,在皮肤留置0.2~0.4 cm导管。之后左手中指与食指按压针尖控制回血,另一手缓慢转动套管针芯,用胶贴固定留置针管。最后推入生理盐水测试,锁定生理盐水。DCE-MRI检查时换成等量生理盐水与对比剂。②对照组以静脉穿刺方法注入对比剂。为了避免堵塞针对,增强时才可实施穿刺操作,头皮针与静脉穿刺方法相同,采用注射器20 ml抽取生理盐水20 ml连接头皮针行静脉穿刺。

1.2.3 对比剂注入方法

腹部平扫检查完成后,由操作者调整好时间,护理人员在指挥下匀速推入对比剂行DCE-MRI扫描,药物推注速度要快。通常情况下,成人对比剂剂量为15~20 ml,流率为2~3 ml/s。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DCE-MRI检查时间。②观察对比两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DCE-MRI检查时间对比

研究组DCE-MRI检查时间为(2.85±0.65)min,对照组DCE-MRI检查时间为(7.55±1.22)min,研究组DCE-MRI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对比

研究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研究组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腹部DCE-MRI是检查腹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传统头皮针静脉穿刺注入对比剂易发生针头滑脱、对比剂渗漏等情况,导致腹部DCE-MRI显影不清或检查失败[3]

有研究发现,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可以有效避免对比剂外漏,提高图像显影效果[4]。静脉留置针主要采用先进的生物材料制作而成,具有套管韧性大、管路柔软、不易损伤血管等优势,且它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小,拔管后患者经短时间的修复即可再次使用。同时,传统头皮针无法进行静脉留置,注入药物后需要患者用手进行压迫,当检查肢体无法按压或压迫位置不当时均易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或瘀血,而静脉留置针却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此外,腹部DCE-MRI检查时需要取双手上举仰卧体位,静脉留置针可以随血管弯曲,所以不易穿破血管及出现滑脱,有效降低了对比剂外漏的发生率[5]。DCE-MRI需要快速注入对比剂,所以检查前已留置好静脉穿刺针,检查时可以直接推注对比剂,有效缩短了检查时间,且留置针流速快、管径粗,图像显示效果更清晰[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CE-MRI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与部分结果相符[7,8]。研究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行腹部DCE-MRI检查可以有效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减少对比剂外漏情况,缩短检查时间。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腹部DCE-MRI检查效果肯定,有效保证了患者的就医质量,适于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104例行腹部DCE-MRI检查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直接经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对照组以静脉穿刺方法注入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间、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结果 研究组DCE-MRI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研究组扫描时对比剂外漏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结论 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行腹部DCE-MRI检查可以有效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减少对比剂外漏情况,缩短检查时间,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腹部,对比剂,增强磁共振

参考文献

[1]李淑明,刘玉涛,洪国斌.静脉穿刺点的选择对肾动脉磁共振成像的影响.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32-134.

[2]盛浏丽,王玉璜,刘念龙,等.静脉输液针与留置针对头颈部MRI增强检查体位移动的相关护理对策研究.现代医学,2015(7):925-927.

[3]林晓莹,陈杰云,蔡文华.3.0磁共振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5,15(26):270-271.

[4]李伟玲.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1(13):133-134.

[5]景霜,张印斗.静脉留置针在MRI检查中的应用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13,28(9):1221-1223.

[6]金卓,张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体内留置时间的探讨.现代医学,2016(1):136-139.

[7]吴焕姣.乳腺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分析.当代医学,2016,15(12):108-1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腹部增强】相关文章:

腹部检查05-11

腹部血管06-14

腹部手术08-07

重症腹部损伤06-09

腹部开放手术07-03

妇科腹部手术07-24

腹部及盆腔08-28

经腹部检查08-30

腹部彩超范文05-18

腹部隔姜灸05-15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下一篇:区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