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措施范文

2024-06-03

微创措施范文(精选10篇)

微创措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胆道探查手术患者共975例, 男327例, 女648例, 年龄在11~92岁之间, 平均年龄40岁。其中的765例患者为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 有210例是原发胆总管结石。其中471例患者实施的是传统的胆道探查术, 另外的504例患者实施的是多种微创措施结合的胆道探查术。对9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治疗方法

975例患者中, 其中471例患者实施的是传统的胆道探查术, 另外的504例患者实施的是多种微创措施结合的胆道探查术。传统组的471例患者采用的传统探查取石手术, 采用的是取石嵌、刮勺、胆道探条, 胆总管进行切开, 放置T形管。微创组的574例患者探查术结合使用小切口胆道镜探查取石、球囊导管取石、离子体冲击波碎石、经胆道球囊乳头扩张成形、胆总管一期缝合等多种微创措施[4]。

2 结果

传统探查组患者的切开长度为10~15cm, 其胆总管的切开长度为1.5~2.0cm。洧川组的患者切开长度为5~7cm, 其胆总管的切开长度为0.4~1.0cm, 并且其中的105例患者成功的完成了胆总管一期的缝合[5], 所占比例为18.3%;胆管的损伤率为0.5%;胆漏的发生率为4.2%。在残石率的对比方面, 微创组为5.4%, 传统组为20.0%。实行传统手术的患者中, 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现胆总管下段的病变患者有2例, 嵌顿结石患者3例, 导致EST不能解决而进行了二次手术。具体的数据统计见表1。

微创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禁食时间、输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与传统手术组的患者的比较, 差异较为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统计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胆道探查术, 一直是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式, 对于胆道感染、结石以及蛔虫等疾病的疗效较为确切。胆道探查术所强调的是:取尽结石、解除狭窄。这一点十分重要, 残石和狭窄往往会造成术后的不能夹管和拔管。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深入应用, 微创的概念引入到了胆总管结石探查术中来。此次研究中对于传统手术方法与微创手术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 微创手术无论在切开长度、胆管的损伤率、胆漏发生率、残石率等方面, 还是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禁食时间、输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都较传统手术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 在胆道探查术中采取多种微创措施简单有效, 并且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方式值得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术中采取多种微创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胆道探查手术患者共975例, 其中471例患者实施的是传统的胆道探查术, 另外的504例患者实施的是多种微创措施结合的胆道探查术, 联合使用的方法包括小切口胆道镜探查取石、球囊导管取石、离子体冲击波碎石、经胆道球囊乳头扩张成形、胆总管一期缝合等多种方法。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41min, 出血量为30mL, 胆道损伤0.5%, 取石成功率达到94.6%。两组在各方面的临床效果对比中, 微创组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传统组。且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胆道探查术中采取多种微创措施简单有效, 并且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方式值得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道探查,微创措施,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光全, 程泰煦, 李玲, 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500例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9) :555-556.

[2]于良, 高连京, 刘培胜, 等.胆道探壹致胆总管下端损伤的诊治 (跗6例报告) [J].陕西医学杂志, 2002, 31 (11) :1975-1976.

[3]田大广, 李晓延, 李立, 等.小切口胆道探查术联合运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 26 (2) :83-85.

[4]马跃美, 史念珂, 马晓娟, 等.胆总管探查后内置鼻胆昔与T管的比较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4, 13 (4) :237-239.

微创造点亮生活 第2篇

这是荷兰设计团队Mr.Beam的创意“Living Room”。Mr.Beam专攻光学和投影技术,他们发明了一种能在数秒之内将你的家改头换面的投影仪,利用两台投影仪实现360度的3D贴图技术,将色彩、纹理等东西投射到原本全部灰白的屋子里,从而改变壁纸、家具和地毯的颜色和图案。整个房间如同一张投影幕布,投影效果相当真实。如果你想将家里的白墙贴上壁纸,这个技术即可帮你选择不同风格的虚拟壁纸,避免吃后悔药。(www.mrbeam.nl)

睡眠:用眼罩控制梦境

电影《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可以进入并控制别人的梦境,你是否也想控制自己的梦境呢?美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的一款清醒梦眼罩或许可以帮你实现愿望。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邓肯·弗泽尔和史蒂夫·麦格根是Bitbanger实验室的创始人,两人研发的清醒梦眼罩名为“雷米(Remee)”,它看上去和普通睡眠眼罩没太大区别,不过其内部装有6个红色LED灯,可在使用者睡觉时闪烁,让其意识到自己处于睡眠状态,但其亮度又不至于唤醒使用者。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梦,还可做自己喜欢的梦,比如自由飞翔、与偶像会面等。

在使用过程中,眼罩内置的LED灯先是静候四五个小时,待使用者入睡后进入快速动眼期这个阶段才会启动。这时,使用者的视觉范围内会有闪烁的红光,这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你已处于睡梦中,可以做梦了!

目前,研发者已通过Kickstarter网站公开筹款近10万美元,即将投入生产。

美食:熏肉闹钟

没人愿意在大清早被闹钟叫醒,但美国设计师Matty Sallin发明了一种诱人的闹钟,在叫醒你的同时,还会散发出令人垂涎的熏肉香味,犹如被妈妈煮的早餐香味唤醒一样。

“熏肉闹钟”的操作很简单,你只需在前一晚将冷冻的咸肉片放进闹钟的定时熏烤设备里,设置好时间就可以了。但是闹钟会比你设定的时间早10分钟响,因为熏烤需要10分钟。

一旦启动,闹钟就会发送信号到小型喇叭,发出响声叫醒你。闹钟被按掉后,信号会被微芯片重新设定发射路线,启动两个卤素灯泡,10分钟后熏肉就烤熟了。当闻到香喷喷的烤肉味,你还会醒不了么?

家居:“电子萌芽”窗帘

由瑞秋·温菲尔德设计的概念作品“电子萌芽(Diaital Dawn)”是一副光感应窗帘,表面涂有特殊的涂层,在有光的环境下是无颜色无光感与墙面融为一体的窗帘。当光逐渐暗下之后,这副窗帘才开始真正实现其奇妙之处:它上面由特殊涂料画的“植物”开始逐渐生长起来。

这一设计模拟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与环境的结合对比,并且使用了电致发光技术,使“植物”的生长过程协调而自然,并且与室内光线环境的变化配合巧妙:当光最强时,“植物”完全没有生长,当光最弱时,“植物”生长最旺盛。这是由于光传感器监测到环境中光的变化,从而触发“树叶”的增长。它由太阳能供能,日间吸收能量,晚上供光,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和效果。

穿衣:试衣魔镜

英国曼彻斯特的特拉福德购物中心宣布,商场里将安置一种“试衣魔镜”,镜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免去人们反复试穿衣服的繁琐,让顾客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完美服饰。

镜子的智能设备里,将储存商店里所有的服饰,包括连衣裙、短裙以及上衣等。人们只需站到镜子前,个体的容貌和体形便会呈现在镜子里。通过触碰镜子上的按键,便可任意选择所需服装,并能够在镜子里看见“换上”新装的自己。这种镜子采用3D技术,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穿衣效果。商场的市场经理卡罗琳说,“当无法抉择哪件衣服更好时,你可以在试衣镜前拍张照片上传到Facebook,让朋友们告诉你,他们更喜欢哪一件。”

旅行:让风带你去旅行

如果你不介意将去哪里,也不介意多久才到达,那么这个巨大的充气式“浮云”飞艇(passing cloud)可以成为你未来的旅行工具。

浮云飞艇,一如其名,外观如同堆叠的云朵,以尼龙为材质,用坚固的钢铁做内部支撑,再灌入氢气,“云”就会漂浮起来,移动完全依靠当前的风。

这个奇妙的构想由纽约建筑师Tiago Barros提出。这是一个创新和环保的运输方法,也是一种缓慢旅行的态度。在建筑师眼中,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太过忙碌,何不试着放松漂移,没有目的地设定,少了时间限制,在风与气流的带领下,翱翔天际。

“登机”时,你只需通过梯子来到“云”表面就可以了。而整个旅途中,你可以或坐或躺,自由随意地待在“云”上的任一个角落。(www.tiagobarros.eu)

微创措施 第3篇

关键词:微创保胆取石术,优质护理,并发症

胆囊结石 (息肉) 在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微创保胆取石术作为新型的治疗手段, 具有出血量少、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然而术后受到一些因素影响, 部分患者仍可出现一定的并发症[1], 耽搁患者的康复。因此, 在围术期配合有效护理干预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 男53例, 女47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9.62±4.11) 岁。疾病类型:单纯胆囊结石62例, 单纯胆囊息肉21例, 胆囊结石联合息肉1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治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为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改进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 患者对于手术期待较高导致其出现恐惧、焦虑、怀疑等不良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等,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告知患者手术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及预后等, 保证手术的有效实施;术前引导患者配合各类常规检查, 通过胆囊收缩试验等对患者的胆囊功能进行了解, 排除手术不适应患者;术前医护人员常规备皮, 常规清洁手术部位;患者术前2~3 d低脂饮食, 术前12 h禁食, 术前6 h饮水。手术前1晚进行灌肠, 告知患者保证充分睡眠, 必要时可给予镇静药物。手术当天造成常规留置导尿管, 静脉滴注抗生素药物。②术中配合, 手术中, 加强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 一旦发现紧急情况立即告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熟练传递主治医师需要器械,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③术后护理, 手术后患者昏迷状态时, 去枕平卧, 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同时给予氧气吸入等, 帮助患者咳痰咳嗽, 必要情况下可给予吸痰处理;对患者心电进行持续监护, 间隔1 h测量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 直至其生命体征维持平稳, 间隔4 h对体温进行一次测量, 遵照医嘱给予液体补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象;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 采用半卧体位, 术后6 h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下床运动;观察尿管固定情况, 保证通畅引流, 同时对尿液的性质、颜色、量等进行观察, 及时更换引流袋, 每天对尿道口进行2次消毒, 次日将尿管拔除, 所有操作均坚持无菌原则;术后给予患者相应的饮食护理干预;对切口部位渗血现象、生命体征变化、患者末梢循环、面色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一旦患者出现出冷汗、四肢发冷等休克症状, 则立即告知医师进行紧急处理;胆漏术后常表现为持续性腹痛, 一旦患者出现腹膜炎刺激、白细胞计数增高、体温升高等毒性症状, 则考虑是否为胆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有效的对症处理, 记录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胆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4%,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5例胆漏, 4例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8%,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分别为 (10.32±2.54) h、 (14.08±3.07) h,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7.01±1.24) d、 (10.06±2.17) d,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推广使用, 胆囊切除术逐渐被取代, 术中保留胆囊已经成为大部分患者的首选。胆道镜及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使用, 使得保胆技术明显提高, 医师可在内镜直视下对息肉及结石进行处理, 结石彻底取出率明显提高[2]。目前, 临床关于微创保胆取石术的适应证尚未统一, 多认为有以下几点:①术前通过B超等对患者胆囊壁厚、大小等进行观察, 同时测定空腹状态下及脂肪餐后胆囊收缩面积指标, 胆囊功能正常则可进行保胆手术[3]。②患者仅出现轻微上消化道症状或临床症状。③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及儿童胆囊结石患者。④仍保留部分胆囊功能, 患者具有较强的保胆意愿。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通过MRI、彩超、CT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胆囊进行观察, 对于出现胆囊壁增厚明显、胆囊萎缩、胆囊管结石梗阻、充满型结石、怀疑恶变及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需要谨慎进行保胆手术[4]。

微创保胆取石术虽然已经较为普遍, 然而患者对于手术相关知识掌握水平仍然比较低, 这就要求在手术前, 医护人员在巡视病房时, 将手术的具体内容及方法等告知患者, 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提高其手术配合度, 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作为新型的技术,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熟练手术流程, 保证术中与麻醉师、主治医师的熟练配合, 正确传递物品, 尽量缩短手术中浪费时间, 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的概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5]。微创保胆取石术虽然为微创手术, 具有出血少、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然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仍可出现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操作中, 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本次研究中, 围术期给予患者改进后的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可知, 微创保胆取石术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华.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4) :88-89.

[2]陈春华, 陈海珍.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24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7) :4186.

[3]张东, 周仁鸥, 冯德元,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 (息肉) 术的临床分析 (附1006例报告)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12) :923-927.

[4]骆助林, 陈理国, 田伏洲, 等.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相关因素及长期随访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1) :2471-2473.

颈椎病变微创解忧等 第4篇

颈椎病极为常见,患者人数众多,而且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理疗、体疗效果不稳定,开放性手术的风险较大。近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内窥镜微创治疗颈椎病手术。

57岁的雷先生被确诊为严重颈椎病,颈部第五、六、七椎体间增生严重,骨刺压迫神经,导致右上肢疼痛、瘫痪,肩部不能活动,肘关节无力。到该院求治时,右臂已完全不能抬伸,连筷子都拿不住。该院骨科邓忠良教授主刀,于雷先生咽喉部打一个直径5毫米的小孔,在内窥镜的引导下,顺利取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了手术节段的神经压迫。术后第二天,雷先生就能下地活动,第三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据介绍,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新型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病人痛苦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不需内固定和椎间融合,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避免内固定和颈椎融合的并发症。而且不需要在颈部植入钢板,材料费少,加上住院时间短,所有费用仅为传统手术的1/3。

出生21天先心病患儿获救

强强出生后没几天,因呼吸急促、吃奶无力被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cT检查显示其先天性主动脉严重缩窄,缩窄部位血管直径仅O,5毫米(正常同龄儿为4毫米左右),且病情迅速恶化,随时可能发生猝死。医院立即组织胸心外科、麻醉科、监护病房等科室专家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出生仅21天的强强经手术脱险,于不久前出院。

术前,麻醉科专家设法克服了新生儿血管细小、血管畸形、穿刺不易等难关,建立了补液、给药等通道。术中,胸心外科专家在手术切口只有5厘米的条件下,突破了视野狭小的限制,切除了长约1.5厘米的缩窄段,精准吻合了两端正常的动脉血管。

微创措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188例四肢骨折患者, 根据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 所有患者均进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在手术之后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正常组, 其中并发症组98例, 男50例, 女48例;正常组90例, 男46例, 女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骨折的发生情况、住院治疗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原发病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情况和手术情况比较: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41.41±3.51) 岁, 手术操作时间 (1.74±0.93) h, 骨折愈合时间 (93.8±5.78) d, 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16.42±19.36) d。并发症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56.48±5.52) 岁, 手术操作时间 (1.97±0.94) h, 骨折愈合时间 (95.2±5.79) d, 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28.71±12.68) d。并发症组患者与正常组患者在以上指标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糖尿病和原发病的发病率方面, 正常组低于并发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四肢骨折 (limbs fracture) 是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四肢骨折的常见病因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疲劳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2]。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但这种治疗手段容易引起患者发生感染和造成四肢血供损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 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术前评估, 再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3]。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 维持适当稳定的固定, 最大程度的保护骨断端和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 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软组织修复。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高龄、手术时间延长、糖尿病以及原发病等因素均为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对出现上述情况的患者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有诸多危险因素, 如:高龄、手术时间延长、骨折愈合延迟、糖尿病以及原发病等, 一旦患者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一种, 要对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188例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在手术之后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 (98例) 和正常组 (90例) ,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在平均年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糖尿病和原发病的发病率方面, 正常组患者明显低于并发症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有诸多危险因素, 如:高龄、手术时间延长、糖尿病以及原发病, 一旦患者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一种, 要对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四肢骨折,并发症,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明, 韦智乐.微创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吉林医学, 2013, 34 (6) :1108.

[2]王小合, 张猛.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8) :94-95.

微创措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骨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228例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 男98例, 女130例, 年龄在55~92岁之间, 平均67岁。因股骨颈骨折156例, 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2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20例。手术入路均为后外侧微创小切口, 大转子顶点为标记点, 切口长7~9cm, 平均8.3c m。术后脱位6例, 脱位发生在术后1~2 8d, 平均1 5d, 均为后脱位。

1.2 脱位种类及原因

双极头4例, 全髋2例。脱位原因:髋部肌肉松弛1例, 髋臼假体位置不当1例, 股骨柄假体位置不当1例, 术后过度活动3例。

1.3 复位方法

一经确诊为脱位, 即予治疗。2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4例切开复位, 其中1例调整髋臼位置, 重新固定;1例重新置换股骨柄假体。复位成功后矫形鞋固定患肢外展30度, 中立位, 4~6周, 随访3~36个月, 平均11个月, 均未发生再脱位, Harris评分平均为82分。

2 结果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6例患者情况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其具有创伤小, 出血相对较少, 恢复快的优点[2]。与经典的髋关节置换术一样, 早期脱位仍是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认为,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有如下3点。

(1) 假体的安放位置。假体的安放位置可影响手术的预后。正常髋关节中, 髋臼外展50°, 前倾40°, 但髋臼假体位置应放在外展 (40±10) °, 前倾 (15±10) °的安全范围内[3], 此时脱位发生率低。否则, 前倾过多, 易发生前脱位;前倾角太小或后倾易发生后脱位;若外展角>60°, 髋关节有向上脱位的危险。相反, 髋臼假体置于近乎水平位置, 髋关节屈曲时, 股骨颈与髋臼假体周缘碰撞, 加上内旋的暴力, 髋关节会发生后脱位。本组序号2是髋臼假体位置不正确造成, 序号3是由于股骨头后倾造成。

(2)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髋关节周围肌力差, 关节囊松弛, 以往多次手术造成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瘢痕, 或手术引起髋关节广泛软组织松弛, 或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等, 使髋关节的稳定性差, 肌肉平衡差是脱位的主要原因[4]。本组序号1为髋关节外展肌力差原因造成。

(3) 术后的康复锻炼和护理。术后麻醉作用尚未消退, 肌力尚未恢复时搬动病人时姿势不当, 屈曲内收牵引患肢, 或术后6周内因不正确功能锻炼, 过度的屈曲、内收和内旋髋关节, 通常见于患者坐在低凳上试图站立位时, 会引起后脱位。本组序号4、5、6为术后不正确的康复锻炼和护理引起。

3.2 治疗

对于早期脱位, 一经发现髋关节脱位, 应立即在麻醉下或不需要麻醉, 行手法复位, 经X线证实确已复位, 用矫形鞋固定患肢外展30°, 中立位, 4~6周。对整复失败者, 复位后仍反复脱位者, 假体置入位置明显错误者, 应针对其原因实施手术, 加强防止脱位的措施, 如改变假体的不正当位置、更换不合适的假体、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力、尽量保留关节囊等等。

3.3 预防

(1) 要术中正确掌握关节的位置, 特别是髋臼, 应外翻 (40±1 0°) (若股骨假体颈干角较大者, 应增大至 (55~60°) , 前倾 (15±1 0) °, 股骨头前倾角5~1 0°。 (2) 要尽量保留关节周围软组织, 避免不必要损伤, 修复髋关节的后方关节囊, 重建外旋肌群, 恢复髋关节的后稳定性。 (3) 是要术后搬动病人时要采用正确姿势, 保持髋关节伸直、外展、外旋中立位;术后6周内避免过度屈髋、内收、内旋, 穿防旋鞋, 置患肢于外展中立位。

由于本组髋关节置换的病例相对较少, 未能就术后早期脱位与初次手术的关系作出分析, 脱位后应及时诊断, 及时处理, 争取早期闭合复位, 应注意充分麻醉, 避免暴力, 否则会造成股骨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原因, 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统计228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脱位发生在术后1~28d, 由假体位置不当、髋部肌肉松弛和康复锻炼不当造成。结论 正确安放假体, 适当修复软组织,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能有效防止早期脱位的发生。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脱位

参考文献

[1]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82~483.

[2]狄东华, 邵世坤, 赵建忠.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初步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3 (15) :1036~1037.

[3]邱贵兴, 戴克戎.骨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02.

微创措施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8例乳腺结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手术病理切片证实患者为良性病变,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有既往微创手术治疗史的患者、排除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19~48岁, 平均为 (30.06±5.75) 岁, 其中单发患者32例、多发患者12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19~51岁, 平均为 (29.47±5.06) 岁, 其中单发患者34例、多发患者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 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的诊断,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行长度为2.5 mm的切口[2], 通过超声引导将旋切刀穿过患者的切口, 对刀头和刀槽进行位置调整, 成功穿刺之后进行旋切和抽吸, 直到超声显示无结节组织残留。旋切完成后将腔内的积血抽吸、拔除穿刺针, 进行常规的包扎和对症治疗。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根据患者的个人感受, 将治疗效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血肿、1例皮下瘀斑、1例切口裂开, 未发现病灶残留情况,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发生切口血肿、1例感染、1例病灶残留、1例切口开裂和1例瘢痕形成,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代表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通过3个月的恢复, 对其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中有27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14例患者表示满意、3例患者不满意, 总满意度为93.18%;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13例患者满意以及11例患者表示不满意, 总满意度为75.0%, 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代表P<0.05

3 讨论

微创手术是今后乳腺结节治疗的重要趋势之一[3],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对于内管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手术的切口大, 容易形成明显的瘢痕, 因而不符合女性对于美观的要求。探讨新的手术方式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 同时满足对于乳房美观的要求非常关键。麦默通系统最先在乳腺微创活检中应用[4],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 该技术手段在乳腺小结节的切除治疗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加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技术的推广与成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了取代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的趋势。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辅助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治疗术能够实现对病灶的精准定位, 创伤更小, 尤其是对于直径在30mm以下的结节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5]。

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比较了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和麦默通微创旋切治疗对于乳腺结节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用麦默通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乳房的美观与女性的心理健康相关, 传统手术容易形成瘢痕, 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本文在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瘢痕, 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留下非常明显的瘢痕, 通过主观评价的方式让患者对手术满意度做出评价, 观察组中有93.18%的患者表示对手术效果满意, 对照组中仅有75.0%的患者表示满意, 组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与当前的大部分文献结果一致。通过远期随访, 对患者的血肿、感染以及切口开裂等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组患者的中有5例患者出现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我们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冠乔, 汤鹏, 钟晓捷, 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除乳腺良性肿块96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2, 23 (11) :72-74.

[2]叶蕾, 王立平.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肿块诊疗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1 (2) :11-12.

[3]张义侠, 王学梅, 李响, 等.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在乳腺结节治疗中的体会[C].2012中国·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2:880-881.

[4]李文仿, 欧琴, 王耕, 等.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在乳腺不可扪及肿块切除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8) :1536-1537.

微创措施 第8篇

关键词: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乳腺结节,常规手术切除术,效果比较

本研究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乳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全部患者实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进行微创切除治疗, 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乳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乳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 排除患者伴有其他病症和肿瘤的可能性, 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为乳腺结节症。将全部乳腺结节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为43例, 患者的年龄为28~62岁, 患者的平均为 (30.2±5.4) 岁, 患者的结节直径为0.5~1.6 mm, 平均结节直径为 (1.2±0.3) mm。根据乳腺结节患者发病部位统计, 单乳结节患者为23例, 占整组患者的53.49%, 双乳结节患者为20例, 占整组患者的46.51%。对照组患者为43例, 患者的年龄为29~63岁, 患者的平均为 (31.1±6.2) 岁, 患者的结节直径为0.4~1.5 mm, 平均结节直径为 (1.3±0.4) mm。根据乳腺结节患者发病部位统计, 单乳结节患者为24例, 占整组患者的55.81%, 双乳结节患者为19例, 占整组患者的44.19%。根据统计数据表明, 两组乳腺结节患者的年龄、结节直径与疾病类型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治疗。

观察组治疗方法:对该组43例乳腺结节患者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1]进行微创切除治疗, 同时记录下患者的临床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切除治疗时, 要求患者以仰卧的体位接受手术采用常规消毒液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消毒处理, , 同时对患者的身体进行例行检查。在使用B超对患者乳腺结节处检测时, 将无菌导声胶均匀地涂抹在B超探头上, 然后探测患者乳腺病灶的具体位置, 当确认患病方位后选择预穿进针点。通过B超显示屏幕的指导, 采用22G长针对患者病灶处注射2%利多卡因药物, 并在患者结节部位做穿刺创道操作。在选定好的患者预穿进针点进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 (Mammotome) , 利用手术尖刀在患者病症皮肤处作2 mm切口, 使用11G旋切刀头顺着预先设定的穿刺创道进行插入操作, 直至到达患者乳腺结节的深处, 从而使得乳腺结节块完全落在旋切刀槽内。通过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2] (The Mammotome System) 的控制面板, 对患者实施乳腺结节的多次旋切操作与抽吸操作, 利用B超[3]影像检测患者乳腺结节的切除情况, 直到显示患者乳腺结节块完全清除后终止旋切。最后, 诊断确认患者乳腺结节块清除完毕和内部无出血情况时, 采用无菌口胶纸对患者的皮肤切口进行黏合处理, 然后使用弹性绷带对患者创口实行加压包扎6~7 h, 以确保患者伤口的愈合效果。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该组43例乳腺结节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切除术进行切除治疗, 同时记录下患者的临床效果。在对患者治疗时, 采用常规的麻醉药物进行患者麻醉处理, 然后按照常规的手术操作流程对患者实行手术治疗, 最后给予患者常规手术创口的愈合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5.0统计程序, 输入各种数据指标, 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以χ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测, 与此同时以t检验数据的计量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表明, 两组乳腺结节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两组乳腺结节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差异性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上, 乳腺结节是女性常见的临床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患者乳房周期性疼痛、乳房部位肿块与乳头溢液等不良症状, 患者发病时将极大地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质量[4]。然而, 对于乳腺结节患者来说, 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术的创伤较大, 患者手术后将留下明显的瘢痕, 可能导致患者乳房畸形的不良后果, 且手术治疗不能完全切除患者的病变组织, 因此传统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新兴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 能有效地对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 且手术切口较小, 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患者乳房的美观, 从而极大满足广大女性患者的审美要求与健康要求[6]。其中,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的适应证为B超可检测的局灶与疑似钙化物、重度增生性病变、乳腺结构扭曲与切口周围新生病灶等病症。然而,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于凝血机制障碍等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期孕妇、心血管等原发性疾病者、感染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与乳房血管瘤等患者治疗存在明显的手术禁忌。

在临床治疗中, 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乳腺结节患者治疗, 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并达到减少患者瘢痕的美观效果[7]。麦默通微创旋切术, 采用独特的套管针与穿刺头, 能快速有效地对患者实施穿刺, 完成多个标本的取样操作, 从而具有减少针道损伤与针管组织残留的作用;采取直径为2~5 mm的手术直径, 患者创口愈合不需缝合, 伤口不会留下瘢痕, 其美容效果极佳;手术操作以真空进行辅助治疗, 保留结节标本的完整性, 提高对患者诊断的精确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可在患者体内放置标记夹, 以便患者日后病情康复效果的复查。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 采取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乳腺结节患者治疗, 具有简单高效、安全可靠和美观效果极佳的特点, 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清, 姜丽英, 黄敏, 等.超声引导在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9, 6 (2) :134-137.

[2]张家庭, 李征毅, 李泉水, 等.超声引导麦默通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 9 (10) :619-620.

[3]李冠乔, 汤鹏, 钟晓捷, 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除乳腺良性肿块96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2, 23 (11) :72-74.

[4]李文仿, 欧琴, 王耕, 等.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在乳腺不可扪及肿块切除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8) :1536-1537.

[5]张蕊, 戴常平.超声引导麦默通在BI-RADS 3级非扪及乳腺病灶早期诊治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12) :1476-1477.

[6]刘月林, 李拥军, 都灵燕, 等.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病灶切除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4) :105.

“微创”是一种关怀 第9篇

王国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胃肠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外科腔镜学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市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荣获“全国百名优秀院长…‘湖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王教授是国内较早应用现代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的专家之一,在微创外科临床与科研领域具有较深造诣。

许多外科医生都有这样的无奈为了治病,要先给患者“制造”创伤(手术),之后再设法“愈合”创伤。

的确,外科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疼痛、出血、伤口感染、瘢痕等问题,有时还会出现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因此,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使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恢复更快,是一代又一代外科医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微创外科的诞生和飞速发展,使人类“用最小的创伤治大病”的梦想成为现实。许多以往需要在肚子上“拉大口子”的手术,如今已被小小的“钥匙孔”手术所代替。比如,传统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是先在患儿的腹壁上做一个15~20厘米长的切口,打开腹腔,切除病变肠段,然后再将结肠和肛管吻合。这种手术不仅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还可能发生术后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术后更会留下永久性的瘢痕,患儿痛苦、家长心疼。如今,应用微创腹腔镜技术,医生只需在患儿的腹部切2~3个长0.5~1厘米的小切口,借助先进的腔镜器械及摄像装置,便可通过监视器在放大的视野下进行手术操作,不仅视野清晰、切除彻底、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术中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多数患儿在术后第2天即可正常排便,术后三四天便能进食半流质。术后半年,患儿的腹壁上就几乎看不到手术痕迹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已广泛应用到各种外科手术中,不仅腹部外科的各种手术可以用腔镜完成,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手术也都可以用腔镜来做。手术创伤小了,患者痛苦少了,恢复快了,住院时间短了,总体费用也降低了,皆大欢喜。

时至今日,“微创”的概念日益拓展开来。“微创”,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高精尖的外科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使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解除病痛,延长生命已不再是难事。然而,如果外科医生的头脑里缺乏“人文关怀”这根“弦”,只关心“病”,不关心“患病的人”,对患者的恐惧、痛苦、绝望和焦虑心理一概熟视无睹的话,就算手术做得再漂亮也可能是徒劳,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就足以把病人彻底击垮。

脊柱手术微创治疗进展 第10篇

1 内镜技术

1.1 微创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1997年,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系统首次面世[1],它使得脊柱外科医生能够通过最小创伤入路,在椎间盘镜下为腰神经根有效减压。最初的MED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其内窥镜不能重复使用、图像失真以及操作空间狭小。第2代椎间盘镜系统(美国枢法模丹历公司腰椎间盘镜设备系统),即微创暴露扩张管(Minimalexposuretubularretractor,METRx)[2],弥补了以前的不足。与第1代MED系统相比METRx系统有着更多的优点,包括提高了图像质量、减小了内窥镜的直径、有着多种型号的工作管道,在操作管道里有着更大的操作空间,并且降低了每次手术的费用。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切除术,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部位的减压。

70%~90%的需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接受此方法治疗。微创手术方法[3]:全身麻醉后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架上保证腰骶部凸起,维持椎板间隙的最大距离,切口长度匹配到相应的工作管道的直径。在患椎间隙部位于手术侧沿棘突插入1枚细克氏针作为定位针,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在X线指导下,先以扩张套管逐渐扩大,直至将工作通道置于椎板间隙。经工作通道直接导入内窥镜及手术器械,在黄韧带及上下椎板间直接开窗切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METRx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微创方法视野较小,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手术时间长的问题,但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微创技术正逐步走向主流。微创手术可以达到传统手术同样的减压固定和融合效果,长期疗效较为满意。并发症报道较少,如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唐景旺等[4]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患者60例,与常规经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治疗效果相同,但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比常规手术更具优势。

1.2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discectomy,PED)是一种完全内镜下手术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管狭窄症及慢性腰痛等,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经腹腔镜前路椎间盘切除及侧后方穿刺经椎间神经孔内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均成功应用于临床。术式可经椎间孔进行,椎体外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微创术式出血量小、切口小、软组织创伤小,对神经根的干扰小,较开放手术住院时间短,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已有并发症的报道包括硬脊膜撕裂、术后下肢感觉迟钝、血肿、腹部脏器损伤和神经损伤。李振宙等[5]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72例,术后71例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无明显并发症。

1.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ompression,PLDD)是治疗椎间盘病变的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之一。手术方法[6]:患者侧卧于手术床,患侧在上。C型臂X线机透视下或CT的引导下定位,用16G或18G穿刺针刺入病变的颈/腰椎间盘,确认穿刺针位置理想后,拔除针芯,接好三通管,置入光导纤维启动激光治疗系统以预定能量向椎间盘发射激光,采用多点低能量照射,将突出的椎间盘部分髓核气化切割凝固,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减轻或去除对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治疗目的。由于发热或超高压造成在椎间盘的气体积累,可能会出现疼痛,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必须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并对痛觉作出反应。减少抽吸压力或增加激光气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减轻疼痛。

PLDD最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术后热灼伤、腰背痛或需再次手术治疗,但这些很少发生。其优点与其他内窥镜手术优点相类似。经皮的方法、C型臂X线机仪器指导及在局部麻醉下操作使这种技术更完美和安全。孟彧等[7]采用PLDD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节省患者住院时间的优势。杨传东等[8]对颈间盘膨出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的颈椎病患者3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颈椎小关节阻滞术组226例,颈椎PLDD术组96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4年,平均随访1.5年,以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OR值为4.027,95%置信区间为2.349~6.910,颈椎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

2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Sextant内固定系统

传统的腰椎后路手术作为修复创伤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式,椎旁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的术中肌肉牵拉,易导致腰背部肌肉缺血坏死甚至纤维化,造成术后患者慢性腰背疼痛和腰椎活动受限。脊柱微创内固定器械的代表就是枢法模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Sextant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较好,脊柱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得到有效矫正。手术操作过程[9]: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脊柱胸腰段下方垫气枕行体位复位,X线机透视下穿刺针进入椎弓根,采用三级软组织扩张器逐级扩张工作通道,插入攻丝,在螺钉延长杆远端安装万向螺钉,利用X线机和导丝将螺钉旋入椎弓根,再依次安装其他螺钉。安装置管器后使其尖端部穿过皮下筋膜及肌肉直达第一个椎弓根螺钉钉尾的槽部,在透视下旋转置杆器并依次穿过同侧两枚椎弓根螺钉尾部。调整C臂分别行腰椎前后位及侧位透视,确认螺钉连接杆位置正确后,锁紧椎弓根螺钉。采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定位较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更为精确,手术切口更小,减少了操作时间,同时减少了暴露椎板及腰椎横突时引起的出血,实现了对椎旁肌肉最大限度的保护,减少了术后顽固性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张伟等[10]采用微创减压联合精辟固定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伴神经损害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6例,二者手术疗效相当,但微创经皮固定方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伤口疼痛轻等优点。然而,开展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学习曲线相对较长,需要手术者对脊柱解剖结构熟悉且同时具有丰富的切开复位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经验。但不能否认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术中出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 棘突间装置和X-STOP技术

棘突间稳定装置的最常见的适应证是腰椎退变性疾病导致严重腰腿痛症状和神经性源性间歇性跛行引起的椎间孔狭窄。棘突间撑开装置X-STOP是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的脊柱非融合技术,已经得到较好的中长期临床效果,X-STOP[11]手术时间短,撑开病变节段棘突间隙和限制该节段的后伸活动,从而增加相应水平椎管面积和椎间孔高度,降低椎间盘后方的压力和关节突关节的负荷避免了融合固定手术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植入物移位和棘突骨折,这主要发生在患者腰椎滑脱或骨质疏松患者。Kim等[12]采用X-STOP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9例,其中有21例伴有腰椎滑脱患者出现棘突骨折,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给予X-STOP系统植入后,易造成后方压力过大,造成棘突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严格把握X-STOP等棘间撑开系统的适应证,使患者重建脊柱节段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并且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4 椎间融合技术

4.1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腹腔镜技术属于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LIF),使用腹腔镜,保持气腹直视,视野清晰开阔,可以彻底切除椎间盘,应用骨块或椎间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率较高。但该技术需要熟练的腹腔镜技术作为基础,否则手术风险反而增加。从前方入路[13],对椎管内结构干扰小,不会损伤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减少术后“融合病”腰椎不稳的发生率。Saraph等[14]采用腹腔镜下ALI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3例与传统开放ALI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3例结果比较,术后随访5年,两组融合率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下ALIF组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率更高。已报道的并发症[15]包括大血管、骶前丛、腹膜后和腹膜损伤以及肠梗阻、泌尿系统损伤、逆行性射精等。

4.2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使用管状牵开系统(在METRx系统已描述过),通过这样一个工作管道进行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术。最后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械达到稳定脊柱目的。它的优点是通过椎体间融合器支撑及后方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恢复正常生理曲线,缩短住院时间,恢复周期缩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神经损伤,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PLIF作为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术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术选择。刘军等[16]回顾性分析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1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伴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感觉减退,非手术治疗症状完全缓解。

4.3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TLIF)引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椎间融合技术所引起的并发症,也适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疾病。手术入路为单侧椎间孔入路进入腰椎间隙,故也称经横突间椎间融合术,除了生物力学优势,还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降低。主要并发症是对椎旁肌肉的损伤引起的慢性腰痛和感染。相对于ALIF及PLIF,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并没有增加。TLIF和PLIF技术比较,临床效果相似,前者在腰椎生理和力学上的稳定性要优于后者。王鹏飞等[17]回顾性分析了3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PLIF(20例)和TLIF(17例)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两组临床效果相似,但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TLIF术具有创伤小,可保留正常解剖结构,降低术中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优势。

4.4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lateralinterbodyfusion,XLIF),经外侧穿过腹膜后间隙和腰大肌到达腰椎的微创椎间融合技术,适用于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疼痛、脊柱侧弯等,整个手术过程在腹膜后进行,利用微创技术,在透视引导下,穿过腰大肌,需使用管状分离拉钩。术中需行神经监测,腰骶丛神经损伤是这个术式的主要并发症。其他报道的并发症还包括术后神经根痛、血管损伤等,整个手术入路避免了分离大血管和神经丛,腰椎后方结构免受破坏,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长期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显示其融合率令人满意。邹德威等[18]采用XLIF治疗9例根性疼痛性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侧凸、椎体倾斜、滑移等畸形,采用影像学评估,较术前均获得满意矫正,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重建腰椎生理弯曲,无显著并发症发生。

4.5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vFusion,AxiaLIF)系统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如脊柱侧弯,椎管狭窄合并L4~S1滑脱[19,20]等。操作方法[19]臀区靠近尾骨做一横切口,管状牵开器扩张骶部软组织,创建骶骨内的骨性工作通道,绞碎椎间盘,椎间隙填充植骨材料,置入经骶前微创内固定螺钉,优点是避免血管、腹腔脏器的损伤,保留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使脊柱后路节段得到支持和力学稳定。并发症[21]有伤口感染和假关节形成等。AxiaLIF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技术,中长期临床结果较为满意。宋西正等[20]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17例腰5椎体滑脱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5个月,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手术效果好等优点。

上一篇:IT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下一篇:课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