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化范文

2024-09-13

科技产业化范文(精选11篇)

科技产业化 第1篇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开展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也称“2011计划”) ,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推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切实需要。

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定义的:“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从国内外实践看,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 (思想、专业技能、技术) 分享机制, 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 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除组织设计和提供的制度支持外, 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 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 既与其创新实力有关, 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考虑和预期有关[3]。

“2011计划”的重要目标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 分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在协同创新的开展中, 通过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转变创新方式, 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3]。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和企业, 在开展科学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之后, 还要把知识条理化、规范化, 丰富原有学科或者创建形成新的学科, 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教育规划纲要强调, 要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长期以来, 在科研管理中, 往往把论文、专利、著作这些科研工作的表现形式, 当成科研工作最终目标, 并以此来评价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这种方式虽有一定道理, 但很不全面、很不深刻, 很难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目标上来, 很难鼓励教师潜心研究, 去追求解决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重大问题。必须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要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 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来评价科学研究。

2 科技产业化的协同创新

科技产业化是我国“十五”科技计划的重要内容, 对促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结构优化有着重大意义。为推进科技产业化道路的发展, 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各地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科技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但是,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等各阶段还是相对分离, 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形成产品,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仅有1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科技产业化的道路中, 企业关心的是如何将科技产品推向市场, 但由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时还不足以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并推向市场。因此, 亟需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的创新产业发展链条, 而这样的链条的建立更不是靠单靠企业所能为。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根据地, 对科教兴国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可发挥其特有优势, 将科技基地转化为产业化基地和经济效益, 对实现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同时将直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4]。虽然高校科研比较偏重于基础前沿和应用开发, 但是高校科技产业化的这一重大创新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科研机构间的协作、科技中介服务等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可以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在共享科技成果的同时, 产出低成本、低风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高校开展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协同创新活动。高校的科研关键技术通过学科建设组织攻关, 每个学科建设都能为产业链提升提供服务。科技产业化协同创新可以通过“需求分析-人才汇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模式, 在每个环节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 从而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在科技产业化发展道路中, 在突破科研技术壁垒的同时, 也应进一步打破现有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打造协同创新特有的体制机制, 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下, 整合现有资源, 实现“技术产业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共同突破。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目标之一就在于以政产学研用合作为纽带,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密切的协同创新体系, 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共同形成基础研究创新、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培育和企业孵化的完整链条和协同攻关, 互为补充, 互相促进, 整体提升科技的协同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应用和产业化。现今, 我国已逐步实现利于科技产业化的优良环境。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开展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同时也将协同创新带入了高校发展的新历程。科技产业化发展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 将给我国的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同时对促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结构优化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科技产业化,协同创新,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4-25.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 2011 (07) :19-21.

[3]于晓媚.实施“2011计划”提升高校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13-3-11

科技产业化 第2篇

(重大科技攻关)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项目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

2、攻关研究成功后对促进行业、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

1、已经取得的与本项目相关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2、实施本项目的工作保障条件,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

3、技术研究队伍组织情况,包括产、学、研结合,组建项目联合体等情况。

4、完成项目所需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项目资金落实情况。

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计划安排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与其他单位合作方案落实情况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知识产权分析

七、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八、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九、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

十、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十一、有关附件

1、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

2、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

3、落实的项目合作开发、联合攻关协议等证明材料。

4、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5、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XX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写提纲

(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

一、总论

1、申请项目概述。包括项目所处的技术领域、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申请创新专项资金的必要性;本单位实施项目的优势和风险。

2、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实现的年生产能力、资产规模、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经济目标:(指项目在执行期内可实际累计实现的指标)包括计划完成时累计实现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缴税总额、净利润、创汇额等。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阶段目标: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开发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等。

二、申请单位情况

1.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名称、单位地址(注册地址与当前办公地址不同时应分别说明)、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产权结构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需说明股东构成及所占股份)。2.人员及开发能力

法定代表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学历、所学专业、技术专长、主要经历、任现职时间、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单位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团队结构及主要技术成就;单位可用于开展技术开发工作的基础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上技术开发投入额、占年销售收入比例。

3.上单位财务状况

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纳税额;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4.管理情况 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单位已获得国家、行业认证情况。

三、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技术创新性

(1)说明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技术或工艺路线等。

(2)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3)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4)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2.成熟性和可靠性

项目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成果鉴定(或验收)情况;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情况;产品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收率、成品率;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

四、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分析

1.产品的主要用途,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未来市场预测。

2.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开发、生产情况;在建项目和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时间。

3.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五、实施方案

1.开发计划:描述项目各项研发工作、生产准备工作、市场开拓工作的进度计划。2.技术方案:论述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新研发的技术内容,说明在每项研发工作中将采取的具体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预期实现的技术参数。提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备选方案。

3.生产方案:论述生产设备及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给排水工程方案;电气热的供应及工程方案;生产场地选择等。项目在生产场地、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方面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4.营销方案:论述项目主要销售、服务的地区、领域、对象;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情况。5.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简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合理利用情况;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案;职业危害因素及保护措施;国家专卖、专控等特殊行业(如药品、医疗器械、交通或安全产品、压力容器产品、电信产品、农药等)许可证报批情况(已获批准的需附证书复印件)。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预算

估算项目总投资额,近期完成的投资额,并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估算项目的计划新增投资额,编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和流动资金估算表。

2.新增资金的筹措

对新增投资部分,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 利用银行贷款部分,已获得贷款的,附贷款合同;正在争取贷款的,说明进展情况,若银行已承诺贷款或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须附银行的承诺证明或担保机构的担保证明;

单位自筹资金部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

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专项部分,应说明具体部门、支持方式、拟资助资金额度,并附相关证明文件;

申请市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金额。3.资金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部分,需单独列出明细表说明用途。

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成本分析:估算项目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经济效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预测项目的市场占有份额,并说明根据。分析项目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3.项目投资评价: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4.社会效益分析:论述本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对节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八、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主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由于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

2、市场风险:主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市场变化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3.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简述本单位规避以上风险可以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十、有关附件

1、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

2、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

3、落实的项目合作开发、联合攻关协议等证明材料。

4、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依靠科技促进海西农牧业产业化 第3篇

一、农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九五”时期,海西组织实施各类农牧业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富民计划、星火计划等74个项目,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7个,取得并登记为省级成果的38项。目前全州有关机构有农业科学研究所、牧业科学研究所、高原淡水养殖研究室、农村牧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研究室、科技情报研究室、格尔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林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兽医站和草原站等15个,县市级以上农牧业科研所6个,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学会50个,会员1900人,乡级以上(含乡级)各类农牧业服务机构137个,专门从事科研、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860人,基本上形成了州、县(市)、乡三级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牧科技服务网络。

“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国家级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市(格尔木市)和格尔木市、乌兰县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等重点项目。推广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全州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8.1%。冬小麦、油葵、亚麻、中药材和优质牧草青贮玉米、饲料蚕豆的引进和试种成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以蔬菜产业化、大面积温棚种植业为主的城郊农业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养殖业方面,绒山羊改良取得突破性进展,创立了“柴达木”品牌,确立了品牌优势。无角陶赛特羊、皮埃蒙特牛等优良畜种的引进为我州的牛羊改良打下了基础,并已建成高起点、有影响、起先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牛羊育肥基地,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我州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传统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农牧业生产起点低、开发晚、基础薄弱。农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信息服务、市场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农牧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脆弱。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市场意识不强。

二、依靠科技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认识

海西州农牧业科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科技体系改革和农牧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支撑,以农牧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紧紧围绕海西农牧主导产业,构筑新型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革命。统筹规划、选准定位、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树立典型、全面推动,建立示范区,形成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涵养财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综合上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农牧业科技发展定位应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牧业方面加快草原四配套建设。彻底解决牧区人畜饮水问题,使科学化、现代化养殖与放养相结合,加大对畜牧产品的工厂化和市场化转轨,提高开发肉、皮、毛潜在的经济价值,推动牧区经济的发展。农业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养殖来带动种植业;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倡种草养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投入力度,开发新型产业。建立城郊特色农业方面.以格尔木市为主体,建立绿州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友季节蔬菜等农作物,形成规模釉产业支柱,培育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建立特种养殖与种植业方面:以德令哈地区为主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如野生唐古特白刺等生态方面的开发,绒山羊、麝鼠、獭兔的养殖,反季节蔬菜、冬小麦种植,形成大的产业结构,搭起新的经济平台。

(三)农牧业科技与科技兴州的实践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强农牧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的思考,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农牧科技创新整合构架概括起来说,要进一步发展实施科技计划,大力培养地区龙头企业,构建各类宏观工程,建设科技园区、形成强有力的地方生产基地。

(四)农牧业事关海西经济发展大局,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加入世贸后,,科技创新是海西新世纪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促进农牧产品优质化,推动农牧产品加工增值,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召开各种科技创新会议,结合实际制定国家加入世贸后我州农牧科技发展应对政策,扶持农牧业经济发展。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开发能力。加强州级交流,加强与省、国家农科院所联合力度;引进国内外农牧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海西从事农牧科研或领办、创办农牧科技企业和农牧科技产业;为农牧科技人员国内外培训、考察创造和提供条件,加快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科技产业化 第4篇

1 科技传媒是科技宣传的“桥头堡”

1.1 科技传媒的概念及形式

科技传媒是以科技传播为己任,以科技成果推广、科技知识普及、科技新闻、科技动态等科技类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媒介。广义来说,科技传媒包括科技类电视、栏目、广播、期刊、报纸、科普专栏、音像制品、图书,以及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狭义来讲,专指除音像制品、图书等形式以外,定期、连续出版或播出、更新的专业类科技媒介。

1.2 科技传媒的特点

1.2.1 传播内容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

科技传媒在宣传上作为科技的代言人,需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面向广大受众所传播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与精神必须真实可靠,不可传播伪科学、虚假科学,数据、事件、人物不可捏造杜撰,具有科学性强、专业性强、权威性强的特点。

1.2.2 传播范围广泛性

科技传媒涵盖期刊、报纸、网络、电视、广播、图书等多种媒介,文字、语音、图表、影视等多样传播形式,宣传阵地广阔,且受众不限年龄、性别、阶层、群体,面向人群广泛。

1.2.3 传播信息全面性

科技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全面,分为两点:其一,广度的全面性,信息所涵盖的领域广泛全面,任何与科技有关的新政策、新领域、新学科、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发现、新进展都可收录其中;其二,纵向深度的全面性,同一传播内容,科技传媒可长期跟踪,并在一次传播中涵盖该内容从初始至结束或最近动态的全部信息及相关消息扩展,立体全面地解读科技新政策、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

1.2.4 其他特点

由于科技传媒主要以传播内容为主,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在有其自身特点的同时,兼具其依赖的传播媒体的特点。例如,以电视、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科技传媒,具有这些媒体的时效性、时新性、海量性、经济性;以图书、期刊为媒介的科技传媒,具有独立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

2 科技媒体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2.1 传播科技成果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研人员存在长期埋头科研,重科研轻转化、重理论轻应用、不善宣传、不懂推广的现象。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不力的情况造成众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或因缺乏名气而丧失竞争力等诸多问题。

科技传媒的介入,改变了这一状况。科技传媒随时跟踪科技发展新动态,记录科研历程,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态势,推广国内领先技术,介绍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报道广大受众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让广大群众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其他单位、部门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传递、扩散成果信息,解决了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传播的力度越大,信息覆盖面越广,成果的影响面就越大。

科技传媒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影响是巨大的。一般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既没有渠道,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它们将成果宣传制作成广告并打到电视台等媒体。因此,这类科研企业和单位难以通过广告的形式进行营销推广,推广形式多为各类专业展会,或前往与自己成果相关的企业一对一、一对多地推荐宣传,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不佳。但是,科技传媒因为本身的平台和影响积累了一大批忠实度强、黏着度高的受众群体,且行业广泛,为企业和单位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营销手段,并且因为它的权威性,所以加深了观众对这类企业的可信度和关注度。

2.2 促进科技融资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不是将新技术、新成果简单粗暴地投入生产,期间势必要经过长周期、高投入的研发、试验和推广,资金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既没有自给自足的资金实力,又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大部分成果转化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资金的投入,渠道过于单一,众多优秀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只能因资金短缺而“难产”,融资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大难题。

科技传媒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及强大的宣传能力成为多方合作的纽带,以强大的舆论导向,激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兴趣,鼓励其进入成果转化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同时,科技传媒以自身的权威性、科学性对新成果、新技术的宣传,使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得以树立品牌,提高社会认知度,以“品牌传播”“品牌效应”推动宣传推广,吸引更丰富多元的资金对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因此,我们也可将科技传媒着作是一种富有权威性的营销手段。

2.3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传媒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中介、企业、风险投资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技术成果的持有者、需求者和连接者三方的相互了解,改变了过去“三张皮”的情况。通过科技传媒,成果转化、产业化上的各个单位、部门可获取创新所需的政策、资源、技术、方法等信息,也可面向社会发布自身需求。

科技传媒通过宣传和信息反馈,引导政府积极建设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介管理体制和机构法律组织形式、运行模式与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科学决策水平;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吸纳科技成果,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拓展科研视角、转变科研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进行技术革新、科学创新、成果应用;面向社会由上至下普及方针政策,宣传科技领域最新动态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先进经验,让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深入人心,由下至上传达百姓对科技的需求和意愿,加快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3 案例分析

科技传媒是科技传播的现代化手段,更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助推器,例如由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制作的《创新传奇》《科技与应用》等电视节目已成为广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宣传推广的重要品牌。

《创新传奇》是由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担制作的广西首档讲述科技创新的电视栏目,第一期节目于2012年3月开始在广西电视台影视频道出播。栏目以广西各行业科技创新团队克难攻坚的创新故事及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节目收视率曾进入广西电视台电视栏目收视率前20强,并曾荣获广西电视台优秀节目评选(社教类)节目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栏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同样,由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制作的《科技与应用》系列电视节目以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为内容,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新品种、新技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科技致富,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创新传奇》电视栏目制作的《罗汉果筑甜蜜梦》,讲述了全球最大的罗汉果甜味剂公司的创新团队研发罗汉果甜味剂提取技术,如何拓宽罗汉果产业,将高甜度、零热量的甜味剂商业化,打入国外市场,成为全球罗汉果甜味剂产业的领导者的故事,并配套制作了企业宣传片及产品介绍节目,在媒体及大型活动中传播,使该公司新技术、新产品为更多人熟知,也吸引力众多商家的目光和合作意向。目前,该公司已建立起了拥有400万株罗汉果组培苗脱毒生产基地,并自主研发建立了全球第一条完整的、专业化的罗汉果提取物生产线,实现其绿色安全、商业化生产,每年可加工罗汉果鲜果超过30 000 t,在业内遥遥领先。企业销售额由2014年的7 000万元,提升至2015年的1.5亿元。

同样的,《创新传奇》中的《无人飞行器传奇》科技节目,讲述了桂林航龙科讯电子有限公司创新团队研发无人飞行器,实现中国海事第一次使用无人飞行器进行海事巡逻,并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协助军方使用无人飞行器率先进入震区勘探侦查的创新故事。桂林航龙科讯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种油电混合动力固定翼垂直起降无人机系统》专利技术(专利号:201520215508.3)和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滑轮滑橇转换机构》(专利号:ZL201310364008.1)等一系列专利技术发明,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然而,就是这样具有强大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公司当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限,其创新成果没能实现产业化,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创新传奇》为其制作了电视节目并在广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传播,推动该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建立广泛的知名度,从而建立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又如,在《科技与应用》的《智能化的食用菌培养路》节目中,讲述了小草食(药)用菌智能监控专家系统将传统耗时耗力,需要人工测试和控制生长环境的食用菌种植,如何转变为只需要一个智能监控系统就实现不同品种的食药用菌育种、生长、仓储、运输、加工等不同过程中空气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实时、精准地采集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自动生成调控方案,完成食用菌自动化、数字化种植,使食用菌种植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用传媒手段记录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大力推广其经济价值。企业将该视频节目在河北、河南、辽宁、内蒙古等地传播,促进了其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目前该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1 000万元,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这两档节目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上深入、及时、真实传播了广西具有较强先进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尤其是广泛传播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案例、典型人物、创新智慧,建立了一个持续、稳定的传播本土新成果、新技术的渠道,进一步多方位、多视角、多形式地展现科技创新对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及重要促进作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综上所述,科技传媒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其传播宗旨的特殊性,从科技的角度,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了无可限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传媒也将紧跟时代变化,在促进经济社会良好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梦”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郭梁,郑雷葳,李燕.浅析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新西部,2016(27):110.

[2]王祥明.科技传媒对科技企业的推动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6-8.

一个青年专家的高科技产业化视角 第5篇

这就是汪斌,专注于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青年企业家。他说自己是一个思维的跳跃比他人快几拍的人,这给了他不安的思维细胞,还有坚定的行动力。

1990年的夏天,青年汪斌背井离乡,从安皖西南大别山区考到北京科技大学。在大学里,汪斌不像其他的理科生,一钻到研究室里,就不知晨昏。他不安于物理和线路的方圆,反而来往在不同的圈子间,在社团活动里做文案策划、人际沟通。从那时起,汪斌不自觉地走向了营销和推广的道路。

1994年,毕业后的汪斌被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部。这是当时许多人心向往之的职业。一天天过去,汪斌却发现,朝九晚五的工作,领着有限的薪水,困住了自己的思维和实业抱负。他要走出斗室,用自己的脚实践理想的距离。1999年,汪斌下海了。

曲线创业

汪斌和朋友一起开过快餐店、广告公司和通信公司,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他还半工半读,拿下了清华大学的MBA学位。机会是蒙着面的,他在等待,也没有停下手头的准备。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在转弯的时候与他不期而遇。

那是《北京晚报》上登载的一则接站牌是否举“纸”不雅的新闻。在机场和火车站,大小不一的接站牌像噪音一样,打扰着人们的视线。手工制作的接站牌连在一起,做工粗糙而且视觉不雅观,人在远处不好辨认。这则小消息被许多人一扫而过,却给汪斌一个提示。不久,他发明出一种正反用的接站牌。接站牌用白色板做正面,字迹可以反复擦拭修改,背面是不同的数字编码。在彼此知晓的情况下,数字就是暗号。因为大多数人不愿为机场的接站牌而花费,他在牌子的正反两面下方三分之一的区域开辟出广告区,印上广告公司和产品的LOGO,起到鲜明而醒目的广告效果,也可以免费使用。

汪斌发明的接站牌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被一些部门应用,出现在机场、车站和码头里。他又瞄准了奥运,奥运前后要出现的人流高峰,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使汪斌对接站牌的商机做起更多的准备。

一个敏锐的市场嗅觉离不开信息源的广泛。在汪斌的办公地点,两个书橱就摆放在他转身可及的地方。他勤奋地阅读,浏览报纸刊物,像信息员一样收集资料,从经济类的书籍,到哲学,再到大众心理学和传媒学。他根据经验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和政策,经过一番缜密的分析,有序的排列整合,调度出新发现。这往往成为财富创造的起点。

2001年夏天,汪斌的市场嗅觉又一次给了他机会。汪斌在北京念大学的弟弟,找到了一份物流的兼职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弟弟骑着公司配发的电动自行车,穿行在城市的街巷中。汪斌在街头看到电动自行车的那一刻,就仿佛看到了它的市场空间和需要挖掘的商机。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新生的交通工具,它免去了老百姓的蹬车之苦,自然环保,不排放尾气,不对空气造成污染。可仍有许多人对它是“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南方的城市,电动自行车如过江之鲫,速度上赶超摩托车,加上警力缺乏,给交通的疏导造成了不便,一度被禁止上路。

在管制和推广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汪斌决定迈出这一步,推开电动自行车市场推广的虚掩着的窗户。他在2001年和2005年先后发起两届电动自行车发展高层论坛。论坛邀请到国家领导人、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在2002年的“两会”召开前夕,他又积极上书“两会”代表委员,并形成议案。他的提议一度引发了政府高层和企业对电动自行车的关注和上百家媒体的报道。许多地方管理部门顺应民意,给电动自行车放开管制。

在他的带动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电动自行车在2001年全国年产量为50万量,到2005年增加到1000多万量。

这些看似偶然又实则必然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汪斌在高科技产品推广方面的选择。

2005年,北京仁创集团自主创新以沙漠里的沙子为原料,研制出了有较强透水、透气与防滑等性能的砂基透水砖。汪斌根据自己多年的判断力,看到透水砖行业的发展是一项更为朝阳的产业,也契合建设宜居城市环境的政策思路。于是他接住集团董事长投来的橄榄枝,投入到透水砖的推广工作中。

汪斌从事透水砖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工作期间,正赶上国家十三部委联合主办“节约型社会展览会”。他灵敏的市场意识告诉他,这是一次展示节能环保产品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目睹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最后仁创集团的砂基透水砖顺利地通过层层的选拔,进入展会,作为汇报的亮点项目之一。

在这次展览上仁创基透水砖一举成名,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随后,在北京金融街、中华世纪坛及多个奥运场馆等重要工程中,都已经铺上了这种高科技环保的透水砖。

在实践中,公众心理上的抗拒是汪斌经常遇到的难题。高科技的产品成本高,传统的心理使人们抱残守缺,把新事物拒之门外。因此,许多高科技成果对大众来说只是一个概念。市场上的透水砖分为几个档位,高档位的几百元,低价格的也要四五十元,不同的价位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差很大。汪斌运用了巧妙的营销策略,以高档砖拉动低档砖的销售。他经常要和老百姓算一笔经济账,也让他们认识到实践环保的责任和铺装透水材料的重要性。

普通水泥透水砖在2005年前的十年里,年均推广不到1万平方米。这两年在砂基透水砖高端市场的带领下,全国很多市政工程的路段修建、改造全都使用渗水能力强的透水砖。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增加到100万平方米左右。

多重身份

汪斌的身上贴着多重的标签。他是北京东方崛起高科技人推广事务所所长,同时他还兼任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场推广和公共关系顾问,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机会、改进策略等业务提供咨询;在企业与政府间搭建桥梁,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举办技术洽谈会。他在这几种角色之间自由转换。

在盈利模式上,汪斌对于短期的项目合作,以单笔收取费用。在长期合作的项目上,采取与高新技术成果持有人共同拥有股份的紧密合作的方式,从最初产品孵化到产业化的实现全程跟踪。

世上的路都有捷径,在汪斌看来,自己走了一条让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捷径。无论哪种科技创新,如果不经过企业运作,不可能转化为规模产业的,或者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正与理工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点不谋而合,他还会坚持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汪斌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研发的企业算作种子,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就是种子良莠的挑选和鉴别者,把新鲜的种苗播种到高科技产业的土壤里。

在鉴定科技成果是否有转化可行性方面,汪斌有自己的经验。他先从专家或学者得到技术的优劣评价,在市场上是否居于前位。然后调用多年的政策积累,检验它是否与国家倡导的大背景相契合,舆论导向于己是否有利。

国外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开设一个专业,叫做技术经营,以使专业更好地为技术经营服务,促使技术转化为产品,销售给更广泛的人群,也使高科技成果和营销推广更快地结合,让高科技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并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高科技推广在中国还是方兴未艾。往往是懂技术的人不懂得经营,懂经营的人不懂得技术。科研成果未能转化成生产力的不在少数,研发人员逐年递增,高科技成果却在后院里筑起高墙。有数据表示,从1985年至今,我国拥有专利成果300余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高科技成果的闲置,也是对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第6篇

1991年, 邓小平同志为全国科技、产业界题词“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明确指出高技术研发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产业化, 产业化也是衡量高技术研发工作业绩的标志。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国立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中科院历来重视战略性高技术研发, 《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更是提出, 到2020年, 中科院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2015年中科院新的办院方针 (“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 中的“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表明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依然是中科院的一个战略方向, 也是全社会对中科院的期望。显然, 中科院对产业化的责任在于“促进”, 而非自办企业。“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定位。

二、要增强危机意识

当前, 从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的话,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曾就世界银行统计的2014年中美两国的GDP数据 (见表1) , 发布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预言, 震惊世界, 但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认可。实际上, 我国的GDP如果要细分其含量的话, 与发达国家的GDP有较大的差异,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企业所形成的GDP。根据商务部的统计, 独资和控股的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在我国GDP统计中占有相当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最盈利的核心部分利益并不在我国。

按购买力平价 (西方认为应该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3元) , 因此把中国的GDP乘2就变成20万亿美元, 超过了美国。我无法准确判断上述预言是否具有科学性, 但我们要对GDP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但不宜把这些问题估计太高, 因为我们不能只看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是经济发展质量跟不上社会的期望, 跟不上全世界发展的态势, 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过度依赖资源投入

我国的工业发展过程过度依赖资源投入, 我国GDP占全世界的13%, 而能源消耗占全世界总能耗的25%, 即我国正在低水平地利用社会财富, 这个过程注定了我国产品竞争能力受限。虽然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还有相当的市场, 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敞开竞争, 这个25%的能耗必然会造成成本的提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会很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再次提升。

2. 原创性发明专利亟需加强

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专利为美国的1/4, 尤其在IT的操作系统上已基本被国外垄断。在生物技术药物方面专利为美国的1/7, 在大型飞机方面的专利仅为美国的1/20。2014年我国机器人装机总量5.7万台, 国产1.6万台接近30%, 人均使用密度21套/万人, 只有国际水平的50%。一台平板电脑ipad售价499美元, 成本为275美元, 苹果公司的创意、品牌、设计和专利收益292美元, 占58.5%, 中国组装收益10美元, 仅占1.8%。

此外, 我国的机械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在高精度轴承或巨大型轴承上都还存在着材料和设计上的问题。例如,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的C919大型客机, 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产业, 其总体设计方案是空前的, 但盲目地说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往往会降低我们的危机意识, 如C919的发动机是美国和法国的公司专门为其设计的。很多人认为大飞机的零件很少有全部是本国的, 一定要依靠性能价格比, 组合世界上优势的供应商来形成, 这无可非议, 我国也普遍采用这一做法。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本国有能力的话就不会受国外的知识产权的威胁。正如我国尚不具备制造C919大型飞机发动机的能力, 如果国外不提供发动机, 或者发动机价格提升, 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发达国家采用供应商模式, 与我国的根本差别在于他们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上有发言权。这也是当前我国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要害所在,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这样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年初总理在煤炭和钢铁的一个会议上指出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 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我们生产的笔, 平均价格仅为0.03美元/支, 而美国的圆珠笔制造企业CROSS公司生产的圆珠笔类最低价格在10美元/支以上目前, 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

上述的数据只是管中窥豹, 我们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变成为制造业强国, 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经济学家蒙代尔所言, 在航空、机电、电子等高端制造行业上, 中国仍然缺乏形成产业化的核心关键技术, 如果中国继续只在国内为别人的产品做“组装工人”, 不能生产出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并去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 那么整个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所以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包括现行的一系列政策, 如结构调整、“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等最终都要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上的提高, 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 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变大国为强国的必经之路, 但是“多年来, 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 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因此, 在科技领域我们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1. 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责任主体的阶段性转移

首先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中, 纵观整个宏观进程要明确到底谁是主体。众所周知, 创新体的构成有很多, 包括政府、不同所有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组织等。如果从科学家的基本理念、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来说, 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实验室成果, 一旦研发出实验室成果, 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 而进一步开发实验室成果形成产业显然不是科学家的长处。国立研究机构大量研究成果形成的知识产权, 往往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 而不是技术创新的全部, 更非产业链的全部过程。实际上, 产业化过程是一个长链, 从实验室成果—小试—中试—工业性示范—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实践, 形成经济效益。在这个技术创新过程长链中, 必须完成责任主体的“阶段性转移”, 在实验研究阶段无疑应该以科研人员为主体, 而进入中试工业试验、产品商业化实践阶段就应该转移为工程设计工艺人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员, 即企业为主体。因为科学家的价值观是追求科研水平、评价的标准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当研究员、院士, 经济利益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有经济效益更好, 没有也不影响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 仍然可以当研究员。对产业化形成经济效益真正负责、真正性命攸关的主体是企业家, 因为一个企业一旦介入以后, 不追逐经济利益、形不成市场规模的话就难以生存。不管这个企业家是否承认, 其天然的责任就是获取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2.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高技术企业的研发部门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型院校一样都是驱动我国科技发展举足轻重的核心力量。我国的一批高技术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其研发工作也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惊人的高水准。

如在通讯领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简称华为) 已申请专利3.9万多件, 拥有专利3万件, 2015年销售3950亿元, 研发投入600亿元, 是销售收入的15%, 大约为苹果的两三倍。华为研发人员有8万人, 大概占员工总数的40%。现在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讯设备供应商, 成功进入了世界通讯行业的第一梯队。华为在美国的影响很大, 被《时代杂志》评为“所有电信产业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甚至华为要进驻美国市场一个公司, 美国国会都会研究是否安全。思科系统公司控告华为的案例就足以说明华为的研发工作已经威胁到他们的技术垄断地位。又如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三一重工)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民营企业, 创业16年, 主营建筑行业重型装备建设, 它拥有工程师6千多人, 每年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不仅制造了世界第一台86米长臂架泵车, 还研发了扬程580米高压混凝土泵, 2014年销售收入达303.65亿元。

华为、三一重工是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成高技术产业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其成功与重视科技研发分不开。像这种民营企业, 我们应该珍视。一个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就能进入行业的前列, 这无疑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基础建设位居世界前列, 比如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地铁、涵洞, 全世界到处都是中国的建筑队伍, 而且用的装备都是重型装备。令人欣慰的是, 我们的民营企业也正在追赶, 如86米长臂水泥泵车完全靠自主研发和生产, 属于世界首创, 这表明了我国的企业正在成长和发展。如果放开市场经济, 将企业放在技术创新的位置上, 那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尤其在高端制造上是非常有希望的。

四、中科院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得与失

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 有一支精干的队伍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国的科技成果每年有4万多项, 形成生产能力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 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10%***。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避免我们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 为相关企业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们将通过一些产业化的案例, 从不同角度诠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以期对有志于实践“发展高科技, 促进产业化”的有识之士提供镜鉴。

1. 甲醇制作乙烯项目的市场化

低碳烯烃 (乙烯、丙烯) 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化工产品, 但是制造烯烃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我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超过了50%, 且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油价的波动攀升, 烯烃生产的成本在不断上升, 石油紧缺时用石脑油裂解做烯烃这种利润低且液体燃料消耗大的工程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合理地调配能源结构和配置,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这种背景下, 甲醇制烯烃项目应运而生。

甲醇制烯烃是以煤或天然气替代石油做原料, 经由甲醇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产品的核心技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简称大连化物所) 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潜心研究,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 成绩斐然。

众所周知, 化工的核心问题是“三传一反”, 即传热、传质、传动量和化学反应过程, 像甲醇制烯烃这种大型化工装置中“三传一反”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反应器的中心到外部的温度分布要达到反应的要求显然是需要科学、工程技术支撑的。如此大的几十米高的反应器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工程工艺的参与, 根本就实现不了。如何做好大型装置和过程的经营管理更不是易事, 而科研院所往往不具备主持完成中间试验与工业示范阶段, 乃至工业规模生产阶段的能力。所以我们千万要杜绝“有了实验室成果就是有了一切”的意识。30年之前, 全国愿意做工业试验的企业特别少, 因为用1万吨的甲醇做3000吨的乙烯不赚钱, 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 并没有看到做完工业试验之后就会做成180万吨的大型化工工程。大连化物所积极寻求与社会优势资源、力量结合, 与相关企业联系, 在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将工业性试验装置落地陕西。大连化物所与中石化洛阳设计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合作经过工业试验, 在神华集团 (包头) 建立180万吨甲醇制造60万吨乙烯工业装置, 2010年开车成功并投产, 实现了工业化。

该项目完全是中国科学院的自主知识产权, 并成功开设了全世界第一套大型化工过程, 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甲醇过剩和烯烃不足的经济问题, 缓解了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困境, 对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HPV病毒杀灭剂的艰难探索

1993年中科院研究所取得治疗尖锐湿疣 (即性病) 的实验室成果——人乳头瘤病毒 (HPV) 病毒杀灭剂。因为HPV病毒无法用西药进行精准治疗, 国内市场甚至全球都很难找到非常有效的尖锐湿疣治疗方案, 但是研究所利用中医中草药研制了处方, 可谓是开创性发明。当时曾任工程热物理所的开发处处长杜转社 (后调入中科院派特能源技术公司****任总经理) , 发现了该处方的商机, 买断了处方权, 以期通过和社会优势资源结合实现产业化。杜转社发现该药方并不完善, 希望与该药方研究课题组合作进行改进, 通过临床试验, 打开市场, 但是进展不顺利。

杜转社并未放弃, 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帮助下, 搞清楚了该药方中的每一味药材的来源、产地、性能, 与南京皮肤病研究所等合作做临床研究, 反复摸索, 不断调整和完善配方, 改进生产工艺, 最终完成了毒理实验和药物效果检验, 达到了工业化要求, 1997年派特公司将产品命名为“派特灵” (2004年又推出衍生产品——伊可尔、洁尔洗液) 。

在将派特灵推向市场时, 杜转社首先想到的是将派特灵放到药店或者由医院的皮肤科、妇科医生推荐去销售, 但因同类药品太多, 销售情况不太理想, 且药店人员提出收取“进店费”的苛刻条件, 资金短缺的派特公司根本无力支付。作为一个高技术产品, 为占领高端市场, 派特公司本着“非正规药店不进, 非正规媒体不用”的原则, 与北京同仁堂开展合作, 同时开展多种广告宣传方式, 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最终打开了市场, 并且在营销上有很多的创造。为服务患者, 派特公司以服务带销售, 在全国建立了260多个服务中心, 专门为客户用药咨询提供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销售自己的药物。派特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模式, 每年总部都要对这些服务点进行培训, 统一标准, 严格要求。目前HPV病毒杀灭剂产品2011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 2012年销售收入1亿元, 2013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2亿元。

3. 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市场化的峰回路转

锂离子电池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简称成都有机) 是中科院转制而成的企业, 通过“聚合物锂离子新型隔膜”项目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有机高分子隔膜, 实验室结果表明测试性能较好。成都有机认为已掌握了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 盲目投资500万建立了工厂, 利用隔膜优势进行了生产制造, 但是最终产品的成本、性能、质量都达不到市场要求, 一直亏本。成都有机虽然是转制企业, 仍带有研究所的烙印, 在技术上占有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工艺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融资集资等方面并不擅长, 集成能力有限, 还需要跟优势企业合作。

于是, 在江苏省常州市政府的推动下, 成都有机与常州远宇电子有限公司 (简称常州远宇) 合作, 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产品。常州远宇的理念是, 真正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还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如果不依靠科技支撑, 未来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十分看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有趣的是, 虽然有机高分子膜的性能好, 但是强度不够, 常州远宇提出可以将该膜的强度和性能分开, 用陶瓷膜做底膜支撑, 有机高分子膜覆盖在上面, 因为纳米陶瓷薄到一定程度, 孔隙比有机高分子膜的孔隙大, 并不影响膜的性能, 这一提议得到了科研人员的认同, 最终试验成功, 并已形成年产200万m2的生产规模, 2012年形成600万m2的规模生产线, 目前该产品已经得到国际高端客户的认可。

以上案例均是中科院将技术优势与社会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取得成功的典范, 但也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碰到了非常复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中科院成果有很多, 能够顺利产业化的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阁, 这与科学家的的传统理念, 不愿意放弃话语权, 企业经营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低水平重复研发等原因息息相关, 对此, 我认为, 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健康成长, 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研究机构自我封闭的运作模式。实验室成果在工程化、产业化的时候, 需要与社会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多学科、多方面的融合。

五、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研究院所要将自己的技术优势与社会的优势资源结合, 以“做大蛋糕, 合作共赢”为宗旨, 通过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将产业化的工作做实做大, 走社会化的道路, 促进高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具体说来:

1. 充分利用企业的综合集成能力

应用型成果必须转化成商品, 才能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推动社会进步, 彰显科研工作的价值, 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人员以追求学科制高点为初衷, 而鲜少关注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上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科技界往往存在“轻商”的理念和文化, 我们科学家常常认为科学技术只要完成实验室成果, 就能创造价值, 这是传统理念。技术创新过程是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全过程, 实验室成果只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而非全部。受传统观念影响, 中国的科学家对企业家缺乏信任, 不认可企业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主体, 即使与企业合作, 也不愿意放弃话语权, 想主导经营、主导产业化全过程。既要忙科研又要管经营, 时常顾此失彼, 难有作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 科研机构只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 科研机构的文化并不是企业文化。科研机构应该在“促进”两个字上下功夫, 而不是自己办企业。有了科研成果并不等于有了产品, 有了产品也不一定有了市场, 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完善, 要想形成产业化和市场化是需要非常艰难的过程, 其难度并不亚于技术研发的难度。如果善于利用企业在工程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融资集资、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才能,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就会大大推动产业化的进程。

企业家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集成能力, 能够从丰富的市场经验和风险驾驭能力出发, 判断技术的目标市场, 为科研成果产业化设计一套可行并适合其发展的方案, 实现技术与产业的真正对接, 引领市场前沿。企业的属性决定它必须赢利, 受利益驱动, 企业家会想尽办法克服产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最终实现其终极目标:“产生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 这是主要注重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科学家很难坚持实践的。因此,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 科研机构应该让企业家参与进来, 充分利用企业家的集成能力, 在资源和能力上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在科学家为主体的实验室成果完成以后, 由企业为主体来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 实现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责任主体的阶段转移”, 共同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做贡献。

2. 积极寻求第三方咨询

高技术研发的科技成果大都是应用型的, 这吸引了很多企业家进行投资, 如果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够有效结合, 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是如果两者不对称, 产业化效果并不理想。如羊血清项目 (将病毒注入羊体内, 使之产生抗体, 再将羊血清提出来, 这种带有抗体的血清可以做实验研究, 也可以治病) , 在一头羊上提取的血清可以获利1000元。某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利润可行, 就盲目去干, 真正上手之后发现并不容易。对于羊的体检合格标准, 羊的饲养工艺都有严格要求。全流程的工程工艺不达标, 最终血清不合格卖不出去, 羊肉也不能食用, 企业家几十万的投资打了水漂。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当企业家对科技不甚了解, 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所要求的基础条件一无所知, 就冒险去干, 会出现很多问题。企业一定要具备核心竞争力, 要有自己的工程工艺力量。如果没有的话, 也一定要有很强的集成能力, 在一个产品项目上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 企业家应该去寻求第三方的咨询, 来判断是否可行, 是否具备开展的条件, 不能盲目投资。

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前提条件。科研人员研发的新技术获得专利后, 就能在知识产权层面形成优势, 通过专利技术使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 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因此, 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侵权成本低, 维权成本高, 民众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普遍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诚信度不高, 侵占研究机构科研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大连化物所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甲醇制烯烃, 而现在从事甲醇制烯烃的单位明显侵占了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 不支付知识产权的转让费用, 甚至以本公司的名字命名该知识产权, 严重损害了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也对以后从事重大项目的研究机构造成了伤害, 影响了研究机构创新的积极性。

因此, 政府应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努力营造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的环境, 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能落实, 将严重影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4. 避免低水平重复现象

我国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现象, 部门利益导向深刻影响着科技管理布局, 造成多头管理, 协调不力, 这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如一个投资项目一旦上马且具备一定规模, 大家就会蜂拥而上, 项目无序问题突出。如甲醇制烯烃项目投资规模达百亿级, 在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需求强烈推动下, 各地区计划上马项目几十套已经建成十几套, 造成甲醇价格上涨, 烯烃、聚烯烃价格下跌, 出现新的生产能力过剩。虽然我们拥有该大型化工项目的自主知识产权, 建成了世界第一套180万吨甲醇制取60万吨烯烃生产线, 在无序竞争的环境下各地仍然引进了若干套国外公司的技术, 加剧了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

5. 加速中小企业成长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过半, 就业人员数量超过了60%, 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 甚至没有建立生产线、生产产品的工程工艺人员, 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低水平重复、恶性价格竞争, 较短的生存周期难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以至于无法与发达国家高质量产品竞争。加强对这些中小企业家的培训, 增强中小企业家的综合集成能力, 支持企业进入主体地位。在投融资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可实现的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强强联合, 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方面也要惠及中小企业。

总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参与方首先要建立诚信、互信机制, 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把蛋糕做大”, 为经济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

市场是技术创新过程的终极指标, 没有市场需求的创新只是游戏。市场需求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市场需求的巨大推动力。

让我们 (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公务员……) 共同努力、顽强拼搏, 提高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 把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强国。

摘要:在当今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形势下, 创新引领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让科技促进发展, 应该是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共同思考的问题。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应邀成为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思危大讲堂”的演讲嘉宾, 带来的题为“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的精彩演讲,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理念,主体

注释

12014年6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的重要讲话。

2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7/03/node_32.htm, 上海新民晚报, 2015-07-03。

科技产业化需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第7篇

据介绍, 目前中国金融体制中, 大部分的金融资产都在银行, 而银行的结构里, 80%以上资产掌握在五大银行手中。它们审贷风险的体系以及服务的动力基本上是针对大项目、大企业, 对于小企业的关注度不够, 动力也不足。这些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中, 中小企业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很多时候, 中小企业只能短贷长投, 蕴藏很大的危机。不过, 每一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革命, 都与相应的金融制度创新相联系。马弘认为, 中国的科技产业化, 首先金融的发展方式要转变, 如果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科技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就会受到遏制。

据他介绍, 近几年上海在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 始终把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完成多层次商业银行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已有的商业银行设立专注于服务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

数据显示, 上海全市有116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批准, 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60亿, 已经有108家开业。到目前为止, 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近千亿。另一方面, 到去年8月末, 上海全市有7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注册资本166亿,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再保余额达到了677亿元。

而在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方面, 包括成立投资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开展科技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同时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发行短期的融资券、集合票据等债务性的融资工具。

据介绍, 到去年7月末, 上海共有141家企业累计发放了385只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融资工具, 募集了5 672亿;同时, 上海率先开展了中小企业私募试点, 备案金额近13亿。

与此同时, 上海还积极推动科技企业的股权托管、转让。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培育科技企业的上市资源, 目前已经有86家企业挂牌, 共托管股份23亿股, 成交金额已经有上亿元。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利用创业板、中关村的新三板以及海外市场进行IPO。

据介绍, 通过引导基金, 上海已吸引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集聚上海。目前已有450家创业投资基金集聚上海, 管理的资本总额超过了1 000亿, 投资项目达到了3 000个左右。

马弘表示, 当前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转入了关键时期。上海金融要立足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化, 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自贸区为导向, 建立健全与上海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之一。

煤炭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思考 第8篇

一、煤炭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目前, 煤炭行业科技期刊种类繁多, 约有50余种, 发表论文内容涉及煤炭行业的方方面面。其中月刊17种, 双月刊28种, 季刊9种;北京出版刊物12种, 外省 (市、区) 出版刊物42种;科研院所主办刊物25种, 高等院校主办刊物11种, 企业或其他单位主办刊物18种。54种科技期刊中,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主管、主办或承办刊物20种, 但所在地比较分散。

近年来, 煤炭行业科技期刊已开始探索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的运作, 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主办的4本刊物《煤炭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煤炭科学技术》《洁净煤技术》于1999年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转企改制, 各编辑部自主经营。2010年4个编辑部联合成立了编辑出版中心, 实现了4本刊物的统一管理, 下设编辑部、市场部、排版部、办公室4个部门。面对编辑出版中心自负盈亏的办刊环境, 2010年编辑出版中心率先提出了“办好主业、发展辅业、以主带辅、以辅养主”的办刊思路, 在确保刊物质量, 做好编辑出版主业的同时, 积极开辟编辑出版的延伸业务, 通过打造专著、论文集、专题、专刊编辑出版板块, 新技术、新产品广告宣传板块, 编委、协办单位协作办刊板块和课题研究板块, 为编辑出版走上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出版中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规模较小, 业务拓展能力也有限, 与国内较成熟的, 实行集团经营模式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实行集群推进模式的中华医学会和集团、集群兼而有之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相比[5], 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3个及以上的编辑部就可以成立期刊产业集团, 但要达到产业化经营及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要实现煤炭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统一管理, 难度非常大, 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 行业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分散, 实现期刊产业化有难度。煤炭行业科技期刊各编辑部规模偏小、势单力薄、资源有限、办刊经费不足, 抗风险能力差, 实现期刊产业化经营和运作有其优势, 但由于出版单位所在地比较分散, 主办单位众多, 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 要实行集中经营和管理, 牵涉到各方利益, 难度很大。

(2) 目前行业内期刊尚没有形成明确、成熟的期刊市场盈利模式。行业内很多期刊主要依托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主办, 大部分期刊编辑部没有经营压力, 依靠主办单位拨款维持编辑部正常运行, 市场化意识严重缺乏。行业内只有少数科技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 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但主要盈利模式还是版面费、广告及协办收入, 创收手段有限。由于单个期刊编辑部力量普遍薄弱, 仅是将行业期刊整合到一起, 规模的扩大, 并不意味着期刊产业化的成功。

(3) 科技期刊编辑部服务意识淡化, 服务模式狭窄。目前科技论文的发表对新课题申请, 项目结题, 职称评审、学位获取、人才选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之科技期刊相比以前更受到重视和优待。特别是对于EI、SCI、核心期刊, 由于稿源充足, 编辑足不出户, 只需编辑加工好稿件即可, 对科技期刊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服务对象、服务模式考虑很少。科技工作者研究什么, 期刊就报道什么, 是行业现有期刊主要的出版模式, 而引导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方向才是科技期刊应发挥的核心作用[6], 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个人需求方式的改变, 期刊的管理与出版模式也应改变。要实现期刊产业化, 提高期刊服务水平, 拓展期刊服务范围非常重要。

(4) 科技期刊编辑部人才匮乏, 是影响行业期刊产业化的最大障碍。煤炭行业期刊编辑部中, 绝大多数员工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 而非编辑专业出身, 对行业发展的关注远多过于对期刊发展的关注, 对期刊未来的发展考虑很少。目前很多编辑部依然采用传统的出版发行流程, 因此创新意识、经营意识、市场意识比较缺乏。另外, 编辑工资、福利待遇都比较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大多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人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 煤炭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人才的匮乏[7]。

二、煤炭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虽然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面临诸多问题, 但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是行业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方向, 也是提高行业科技期刊整体实力的必然要求。本着早准备、早受益的原则, 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 期刊工作者要转变观念, 敢于挑战现有的管理和经营模式

正如前面分析, 当前行业中不同编辑部的经营模式有很大不同, 很多期刊工作者已经对现有的模式轻车熟路, 不愿意尝试新的改变, 市场化运作动力和能力不足。但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期刊适应社会发展, 更好地发挥期刊的作用。期刊工作者, 特别是期刊管理层要更新观念, 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理念和思维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办刊理念和思维。在一定权限内, 主办单位允许编辑部走进市场, 感受市场的变化, 从思想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产业化做好准备, 积极探索和更新工作方式, 从而紧跟市场步伐, 实现稳步壮大。行业科技期刊界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 认清所处的改革环境、形式和政策环境, 及时掌握与改革相关的政策动向和改革试点单位的最新进展, 为科技期刊体制机制变革、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尽快理顺各方关系, 有条件的单位或地区尽快成立期刊产业集团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必须是领导与被领导、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规定, 按照“属地管理、行政隶属”原则, 期刊产业化前需要理顺杂志主管部门的归属。针对行业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数量多、情况各异的现状, 可参考倪爱香提出的“属地集群”“专业横向办刊”的建设方案[5]。相同专业、相同属地或相同主办单位的期刊可以尝试成立期刊产业化集团, 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学术期刊可依托煤炭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矿业集团开展编辑出版与经营工作;科普性期刊可依托政府管理部门、煤炭学会等单位开展工作。具有成立期刊产业化集团的地区或单位可以率先组织牵头,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现主办刊物有20种, 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相对容易, 建议尽快成立期刊出版产业集团, 探索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道路。需要注意的是, 实现期刊产业化经营, 绝不能搞“一刀切”, 应根据行业期刊特点, 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 强化科技期刊作用, 提高期刊服务水平和质量

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文化、促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任, 还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与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实现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作用, 才是期刊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所在。科技期刊产业化有其特殊性, 其核心内容包括期刊经营, 但经营绝不是科技期刊产业化的全部, 创收盈利也不是科技期刊产业化的主要目的。科技期刊质量是期刊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 无论科技期刊产业化如何发展, 始终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 强化期刊质量意识和精品期刊意识, 加强期刊品牌建设, 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 拓展期刊服务范畴。借助数字新媒体, 利用手机、微信、微博、数据库等多种渠道资源, 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 努力提高期刊服务水平和质量, 为发挥科技期刊核心作用奠定基础。

(四) 围绕编辑出版主业, 积极开拓新业务, 实现期刊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实现期刊编辑部自主经营是大势所趋, 只有实现期刊产业化, 科技期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站稳脚跟, 才能实现期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科技期刊信息广的优势, 围绕编辑出版主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规律组织各种活动, 积极发展辅业。通过开辟数字出版业务、举办学术会议、承办行业展会、开展项目咨询、成立广告服务公司、承揽对外排版业务、代销科技产品、创办经济实体等活动[8], 优化办刊资源的配置, 提高期刊经营能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期刊的活力。科技期刊既要注重社会效益, 又要利用科技期刊品牌优势,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 期刊产业化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 人才是期刊发展的保障, 加强人才建设是实现期刊产业化运作的关键

期刊产业化所需要的人才包括编辑人才、经营人才及管理人才等。实现期刊产业化, 应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培养提拔骨干人员,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为期刊产业化奠定人才基础。科技期刊的文化属性, 决定了期刊质量是根本, 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责任感、敬业精神直接决定了期刊质量, 编辑人才是实现期刊产业化的前提。科技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 并不缺乏高水平的编辑人才, 但拥有丰富经营及专业化管理能力的职业化人才严重缺乏[9]。当前, 煤炭行业科技期刊办刊体制复杂、集成度不高, 单个期刊人员少、整体实力较弱, 经营人才缺乏导致多数期刊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符合市场发展的盈利模式。因此有必要加强期刊营销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的市场营销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让编辑、市场经营人员、期刊管理者各司其职, 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还有助于增强科技期刊的竞争力, 确保科技期刊产业化进程顺利进行。

三、结语

当前, 我国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科技产出将明显增加, 科学技术发展将进入重要的跃升期, 科技期刊推动科学进步、繁荣学术发展、引领科研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的作用将日益凸显。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 媒体的改制和发展给科技期刊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煤炭行业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 读者面较窄, 发行量也有限, 仅依靠单个编辑部的经营能力扩大市场化和规模化有很大困难, 只有采取多种形式, 将行业科技期刊联合在一起, 有效利用各方资源, 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办刊道路, 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降低经营成本, 增强行业科技期刊整体竞争力。

摘要:科技期刊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科技期刊产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煤炭行业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分散、规模偏小、实力单薄、经营模式单一、人才缺乏的现状, 阐述了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根据科技期刊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与行业特点, 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煤炭行业,科技期刊,期刊产业化,期刊发展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部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北京:新闻出版部署出版产业发展司.http://www.g App.gov.cn/govpublic/80/671.shtml.

[2]马玉蕻.对甘肃省期刊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丝绸之路, 2012 (4) .

[3]周全, 刘淑华.科技期刊产业化初探[J].中国科技期研究, 2004 (1) .

[4]柴海涛, 高学梅, 韩晋平, 等.经信分院下属科技期刊产业化研究[J].编辑之友, 2011 (S) .

[5]倪爱香.对科技期刊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4) .

[6]柳建乔.科技期刊产业化初探[J].编辑学报, 2000 (1) .

[7]沈伟东.区域性期刊产业化集团发展战略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为例[J].出版广角, 2014 (1) .

[8]周全, 刘淑华.广东省科技期刊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期研究, 2005 (3) .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需求与政策 第9篇

1.1 食品安全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保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食品安全, 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现状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现代技术水平较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价格竞争异常激烈, 利润回报普遍较低, 整体生产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 我国要想实现食品安全, 就需要先进科技提供有效的保障。

1.2 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需求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依靠理论培训、广泛宣传、实践指导等方式, 使农业科学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应用和实践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形成后, 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大型支柱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为农村基层农户提供了相关的农业信息和技术。因此, 要按照产业化的需要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的领域,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1.3 建立农业技术市场的科技需求

农业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市场体系, 把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当前, 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的发展水平较低, 市场交易行为较为零散且不规范, 缺乏有关农业技术市场方面的政策、法规制约, 组织管理较为落后, 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建立先进、规范、有序、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技术市场的要求。

1.4 完善农业科技政策的科技需求

我国农业产业化要想与科学技术有效融合, 就需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政策方面的有效扶持,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国家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引导大型支柱企业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 (2) 对在农业产业化实践方面进行最前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 要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存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科技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不懈的努力, 我国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所作的贡献已经提高到了67%,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是很大,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所作的贡献大都在80%以上,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90%.竞争机制不健全、生产随意性较大等情况的出现,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商品市场化程度较低。产品找不到市场, 生产后得不到利益, 科技成果与生产很难融合, 同样也无法让我国的农业产品进入市场, 导致出现了科技成果无法进行实践应用的现象。

2.2 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

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和投入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引起重视, 这主要是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所致。我国的农业投资总量在逐年增加, 但是, 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却一直得不到保证。当前, 我国在机制创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重大的高新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再加上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 导致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方面的进程比较缓慢, 同时, 我国的农业环境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与绿色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3 农业科技研发人才不足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对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文化的人员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大。但是, 当前我国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人才, 尤其是对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供不应求, 这成为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出现这一障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才数量较少。虽然我国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整体待遇, 但是, 在基层从事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的薪金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2) 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的人才队伍中, 大多是传统农业方面的人才, 新兴学科的人才数量较少。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3.1 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要加快科技农业的发展速度,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 合理调整科技发展政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农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要以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推动科技政策不断创新和完善, 调整农业发展政策的方向, 制订合理、可行的科技研究和推广政策, 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理念。 (2) 改变技术研发方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增加科技含量, 优先发展绿色农业, 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做好保障。

3.2 切实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在建立并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时, 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资源要想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需要通过研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增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养, 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 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发挥市场在农业技术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 扶持大型支柱企业进一步发展。 (2)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各地方组织和科研院所为辅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 制订科学的科技服务方案, 形成健康、合理运行的科技服务机制。

3.3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增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的意识。现代先进科技有效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实现过程, 应把研发后的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农业生产实践, 把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起来。 (2) 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运用的平台。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应用平台建设, 稳步提高其服务功能。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导向作用, 确保农业科技切实、有效地作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并联合大型支柱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的建设。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但是, 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 水平不高。经过不懈的努力, 现在农业产业化也在不断走上正轨。科学技术是当下国际竞争的核心,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 需要科学的科技政策, 还需要有完善的科技体系。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政策,成果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刘志彪.三农现代化的现代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欧阳晓光.新时期“三农”科技需求的新思考[J].银川科技, 2006 (5) .

科技,走在产业前沿 第10篇

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意识深入企业发展骨髓的时候,国家也早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早在今年的2月,国务院曾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未来15年力争在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而在当月的26日,国务院又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配套政策》”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在内的10项措施,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这一政策的出台对起点和研发投入都相对较低的国内科技企业而言,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才是市场发展的主体。在IPTV、IPV6、3G、RFID、蓝牙和数字电视等新型技术破局的前夕,任何乐观或悲观的估计都是枉然,一切只待市场检验。

IPTV:一场豪门盛宴

电信和广电如何分工,在IPTV业务的磨合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出来。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根据两方所关注的价值及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在合作的基础上来推动IPTV的发展,那样产业链会顺畅很多。

—埃森哲通信及高科技事业部解决方案小组

融合业务全球主管Gregory K. Douglass

发展现状:

目前,仅有央视和上海文广获得了IPTV的运营牌照,但在全国广电诸侯纷争的格局下,IPTV的推广难度相当大。

关于IPTV的新闻,目前焦点集中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身上。作为国内首家获得IPTV牌照的传媒集团,上海文广计划于9月份将IPTV业务覆盖上海全市。全面覆盖上海后,除了影视节目收看、点播外,可视电话、远程医疗、IPTV游戏等新应用亦将登陆IPTV,VOD点播也将增加到3000小时以上。在此之前,上海文广下属子公司百视通已经在上海闵行和浦东区以及哈尔滨市开展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百视通已在哈尔滨发展了6万多名IPTV用户,而上海IPTV的用户数迄今不足1万。

数字:

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 Telecoms & Media在一份调查报告结果中预测,到2010年,全球IPTV的用户将增长10倍,而全球最大的IPTV用户市场将出现在中国,用户将多达490万户,而美国位居第二,其用户将达到390万户。

焦点问题:

无论调研报告多么具有吸引力,在产业第一线的企业却要不时面对各种尴尬局面,包括IPTV在一些地方被叫停,以及标准的暂时缺失。

在2005年底中国电信宣布将试点城市由5省17市扩至23市,中国网通也将试点城市的数目由1个扩至21个时,全国40多个城市试点与招标的消息,一度让IPTV再度升温,而宣称涉足这一领域的上市公司曾多达几十家,但竞争的加剧使这一产业逐渐成为中兴通讯、华为和UT斯达康等老牌劲旅的游戏。此前借助IPTV风光一时的思华科技、聚友网络、欣网视讯等企业,在几家巨头面前也逐渐暗淡下来。

IPTV概念股:

欣网视讯、中兴通讯、烽火通信、聚友网络、UT斯达康、*ST成功(原名甬成功)。

数字电视:摸索中疾行

广电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技术变革,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和最大的一次严峻挑战。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发展现状:

在许多人还不知道IPTV和数字电视的区别时,“中国数字电视元年”已经过了三个年头。最通俗的解释是,数字电视的卖点是“高清”,而IPTV的卖点是“互动”。数字电视是人们对电视清晰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而IPTV则算是三网融合的产物。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信号的采集、编辑、传播、接收整个广播链路数字化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按图像清晰度分类,数字电视包括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和数字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三种。

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加紧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工作,在2006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有线数字电视试点验收管理办法(暂行)》文件第十条中明确表示:“到2006年6月30日,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还未启动的试点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将取消其试点资格,该单位不再享受试点单位相关政策。”

与之相对应的是,持续了6年之久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即将对外公布。这一标准从1996年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至今已有10年。由于该标准是串起万亿元规模的数字电视产业链的核心,各研发单位与背后的企业联盟形成了争标准进而争天下的对抗之势。自2001年上交大、广科院、清华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家单位向国家报送五套标准方案起,各利益集团就进入了愈演愈烈的标准之争。直至2003年,清华与上交大才作为最后的选手留了下来。

数字:

根据CASBAA (亚洲有线和卫星电视广播协会)之前的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付费电视用户数量将达到1.28亿户。单就收视费所形成的市场规模而言,如果收费以1000元/年/户计算的话,将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拥有数字电视的家庭的数量将从目前的790万户上升至2010年的1.66亿户,以平均每台电视3000元计算的话,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

焦点问题:

版权保护问题导致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匮乏、消费者对数字电视的认知度低、数字电视产业的标准滞后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另外,数字有线电视主要通过有线网络进行传播,而由于广电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级制度,使得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在发展中无法实现全国意义的资源共享和分配。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之间的利益竞争也导致了双方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上很难达成合作愉快的意向。

数字电视概念股:

清华同方、歌华有线、东方明珠、中信国安、聚友网络、广电网络、电广传媒、电广传媒、中视传媒、海信电器、力合股份与大恒科技、清华同方与上海科技。

IPV6 :有待时日

其实IPV6和现在我们用的互联网最简单的一个区别,就是它的地址多了很多。IPV4的地址是2的32次方,算出来是40亿,IPV6的地址是2的128次方,理论值每个人可以分配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个地址。

—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

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关于IPv6的话题讨论都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原因有二:一方面,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IPv6早已不能被称为一项新技术了,其用于解决IPv4地址匮乏的功用也已不再新鲜;另一方面,IPv6始终缺少令人兴奋的特色应用出现,成为IPv6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没有应用,再好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支持IPv6项目,例如由国家发改委牵头,8部委共同组织投资的CNGI工程,863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工程以及各省市的IPv6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IPv6网络基本上还是面向科研的试验网络,或向着商用网努力的试验网络。大规模的IPv6网络的升级和更新恐怕还有待时日。

数字:

专家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电信运营商在IPv6路由器上的投资,将累计达到150亿元,因而IPv6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焦点问题:

目前IPv6最困惑的问题就是缺少需求与应用,而这却恰恰是目前IPv6产业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全球已拥有2亿多IPv4用户,IPv4与IPv6的非无缝兼容特征将导致其业务快速有效演进的障碍与阻力,并预示着时间、金钱、资源方面的巨大投入。

IPV6概念股

网络运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重庆路桥、道博股份、九龙电力;设备提供商:清华紫光、力合股份、清华同方、烽火通信。

VOIP:等待“戈多”

如何进行管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措施,短期之内明确这一政策如何去管理这样一个东西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的行业较多,包括电信、安全、紧急呼叫等。

—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张炎滨

发展现状:

VoIP,网络电话,是指基于宽带技术实现的电脑与电脑PC-PC、电脑与电话PC-Phone、电话与电话Phone-Phone之间按互联网协议开通的电话业务。

网络电话实际上推出了多年,随着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而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换言之,VOIP业务的增长拐点已形成。

2005年9月,电子商务巨头eBay出资41亿美元收购Skype。微软、雅虎、Google等也在积极介入VOIP业务。而国内的VOIP业务也呈快速增长趋势,TOM、263等均大力拓展该业务。

但国内的VOIP业务的发展仍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而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在VOIP业务的发展上,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尽管运营商并没有公开声明封杀VOIP,但发展的用户数却并不理想。

数据: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全球VOIP服务市场将从2004年的35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08年的210亿美元。

焦点问题:

首先是电信监管、安全及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政府的电信监管就不仅仅是规范电信市场行为那么简单。没有哪个国家的《电信法》能适合VoIP的监管,甚至无法对它定性。

其次接入方式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态度,不借助基础运营商的宽带接入或SP提供的接入,独立的VoIP运营商犹如空中楼阁。

自有了SIP协议后,VoIP才有了质和量的飞跃。而SIP协议推崇尽力而为、免费服务与分散控制;而电信级应用的本源是ITU-T标准,其立足与出发点是服务质量、收费服务和集中控制。由此可见,运用质量不够稳定是目前VoIP最大的问题。

VOIP概念股

高鸿股份、大唐电信、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四川长虹、侨兴、TCL通讯。

RFID :开始走进生活

IT产业20年内的技术突破点在哪里呢?掐指一算,网格技术、无限接入、3G等等,似乎都很热,但都没有找到中心的技术点。RFID不一样的是,它极有可能像互联网一样对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曾强

发展现状:

国内RFID技术起步虽晚,但电子标签技术已在我国电子身份证、城市公共交通支付、证照与商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识、现代物流管理等领域启动了应用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内RFID产业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实际进展,已具备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并在几个特定领域开发了相关应用系统,提供电子标签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信息产业部已在今年电子发展基金中组织落实了RFID技术、标准和产品的研发及应用示范工作,进行产业化部署。

国内的公众开始广泛关注RFID,主要源于四件事:麦德龙的“未来商店”、NPC(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的“意外休克”、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和《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四件事,一件比一件来得突然。仿佛一夜之间,老百姓猛然发现这个名字颇为生硬的RFID技术正一步步走进生活。

数据:

IDC称,虽然2005年整个RFID在中国的市场容量仅为4.7亿元,但到2009年将膨胀到58.7亿元,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5.6%。

焦点问题:

应用RFID技术,被提及最多的担忧是成本问题和标签内的信息安全问题。ARC咨询公司认为,各公司需要重点关心的问题将是:如何梳理用户流程,真正管理并使用RFID采集到的数据。

如何处理现有技术系统与RFID系统之间的冲突,成为RFID在推广过程中要面对的最大阻力之一。

RFID概念股

航天信息、上海贝岭、清华同方、高鸿股份、大唐电信。

WAPI :期待解冻

WAPI从自己的决策上首先要从市场出发,取消行政限制,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采用什么标准。不是消费者需要的东西绝对不能用行政手段去硬推。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

2005年1月12日,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在美国商会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招待会上说中美在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问题上达成一致,此事被美国商务部部长埃文斯看作2004年中美经贸关系七大进展之一。

Wi-Fi是一种帮助用户访问电子邮件、Web和流式媒体的无线宽带互联网技术。同时,它也是在家里、办公室或在旅途中上网的快速、便捷的途径。目前全球无线局域网正在疯狂地扩张,全球无线上网人数每天急速增长。而出于无线网络安全的考虑,中国要求在Wi-Fi近距离无线电脑网络中加进中国设计的资料加密技术,即无线网络WLAN国家标准—WAPI。

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压倒性的86%票数否决了中国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标准WAPI成为国际标准的提议,最终批准IEEE802.11i为安全无线协议的基础,而中国的WAPI获得了“22%”的ISO会员支持。

在发改委、信产部及科技部三大部委的牵头下,3月7日国产标准WAPI正式在京成立产业联盟。此次产业联盟的首批成员有22家,既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四大电信运营商的身影,也包括联想、华为、华大电子、西电捷通、方正等软、硬件提供商。

数字:

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Wi-Fi设备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而中国被视为是这项技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Wi-Fi联盟预测,中国的WLAN设备需求量可望在2007年攀升至5亿美元。而且按照规划,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仅仅在北京至少将建成5000个热点覆盖区,达到全市范围内公共场合WLAN无线宽带的漫游接入。

焦点问题:

WAPI没有成为国际标准,其发展只能局限于国内。然而,英特尔当前已经占据了国内2/3强的无线市场,部分运营商也布置了有限的基于802.11i标准的无线网络,而WAPI没有产业化,连商业化都差之甚远,如果没有运营商、设备商和国内企业的无私支持,WAPI并没有绝对胜出的把握。

WAPI概念股

科技产业化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技术商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有效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成果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差甚远[1]。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因此,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技进步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1.1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后续开发、技术扩散、产品生产、市场推广等环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服务,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逐渐形成产业的过程,是科技成果市场化、商品化、规模化的动态过程。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宏观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由科技供给系统、科技转化系统、科技需求系统和科技环境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其良性运行需要建立健全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科学技术成果从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技活动或经济活动往往有不同的目标、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因而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规律性表现。

1.2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征

① 营利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与一般贸易和生产不同的是,贸易和生产往往看重的是单笔收益或短期效益。而科技成果产业化着眼的则是长期获利,并且期望从所获取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继续投入到产业化活动中,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②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一项科技成果不固守于原来的技术模式,在立足基础的前提下以期技术上的渐进跃迁性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性。科技成果能否转化并形成产业化,其必要条件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核心技术和其配套技术。如果只是一般性科技成果,是无法发展为一项产业的。

③ 长期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经历产品化、商品化过程。一项科技成果由技术变成新产品,需要时间;新产品被人们所认识,再到认同,也需要时间;成熟产品的产业化成长制约因素更多,需要时间更长。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是长期的过程,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④ 风险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资金供应的不确定性等。因而,必然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经济风险,企业有时往往难以承担这样的风险。因此在产业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产业化主体更迭,科技成果产业化失败的现象[2]。

2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

2.1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化模式

这是企业依靠自身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对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经济结构构建方案,组织研发队伍开发研究适合本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并组织科研、生产的综合技术力量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由于选题阶段即是以企业自身需求为前提,充分考虑了市场及自身技术水平的适应性,因此该模式产业化成功率较高。其优点是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融为一体,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消除了中间环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成本较低、转化效率较高。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对本企业技术和生产状况比较了解,从而使科技成果更为适用、配套和完善,在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企业常采用此种模式。缺点是难以吸收外部其他创新机构的新思想,在企业产业发展期创新机制大多不灵活,产业化动力往往不足[3]。

2.2科技型企业创业产业化模式

这一模式的转化主体是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即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依靠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实现自办科技型企业靠自身的力量创业。其特点是:①科技成果转化迅速。研发机构本身就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对科技成果的了解要比社会其它组织(如企业)早得多,也清楚得多。因此,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行动也会比较快。②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研发机构自身拥有一定的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过程会有较多参与科技成果创造的人也参于其中,可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可衔接的知识,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的可能性。③研发机构自己创办的科技企业,拉近了研发机构科研活动与市场的距离,对研发机构的科研活动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这一模式转化的成功率较高,但限于资金、风险和产业基础所限,产业化规模一般都较小。

2.3产学研合作产业化模式

这一模式的转化主体有3种情况,一种是企业委托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研究开发科技成果,企业为产业化主体;另一种是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其三是产学研联合开发。其特点是: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做到有的放矢,把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②能使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一般来讲,大学具有理论分析和计算优势,研究院具有开发、设计、试制等优势,企业具有进行中试、形成工艺以至规模生产等优势,三种优势结合有利于科技成果顺利转化。③降低了技术风险。大学和企业的科研人员从实验研究到中试直至规模生产,全过程参与,有利于形成成熟的工艺和产品。④有较好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技术、资本和管理要素紧密结合,各方权利、利益和责任明确,成果和收益密切相关,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缺点是项目合伙制模式在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体的管理和创新成果的分享等方面完全由合伙各方协商进行,交易成本较高,往往会产生无法通过协商解决的矛盾和纠纷。

2.4企业技术联盟产业化模式

这是一种在中小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比较高、企业个体的技术与资金力量不足的地区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成果产业化模式。主要产生于企业需要新技术补充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单一企业又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其要点是实行企业技术联盟,通过合约的形式,共同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在资金与技术上实行分工分摊、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其特点是:以一个中心技术企业为主,在技术上建立联盟,在经济上建成松散的联合体。通过技术引进或者技术开发,对某一科技成果或者系列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其特点是可实现优势互补,并可能由此产生规模较大的新企业。模式的核心要点是需要有较好的协调,最好是以一个与中心技术关系密切的企业为主,在产业化过程中明确技术与产权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的形式,否则易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半途而废[4]。

3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3.1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缺乏设计单位、生产部门、配套单位以及技术成果用户的有效参与,因此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开发成本,降低了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成熟性,影响了后期的成果转化。二是科技项目审批环节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科研立项、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三大环节缺乏有机统一,资源相互分割、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直接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成果不成熟, 经受不住生产实践的检验, 无产业化推广价值。三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存在科研单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和以项目带头人的学术地位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导向,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将心思放在提高科研论文水平和追逐科研成果获奖上,由此淡化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四是宏观科技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难以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市场可接受的商品。五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推进。

3.2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吸纳能力不足

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够。主要反映在一般性企业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够,缺乏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路线图的解读经验,不易找到合作的切入点,通过市场机制构成的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盟还亟待进一步发展完善[5]。

3.3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化能力薄弱

科技中介机构是经济科技活动中发挥服务功能的社会组织,它们介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是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必不可缺的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脱胎于政府,采取的是行政事业式的运作方式,因此大多存在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缺少发展活力;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的服务能力有限,能够提供高端增值服务的机构不多;营利性及非营利性界限不清,市场化及公益化概念模糊,管理和运行缺乏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导、行政监督和法律约束等问题。

3.4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掣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通常要经历研发、中试、产业化3个阶段,市场化所耗费的精力巨大。有研究数据表明:发达国家从基础科研的实验室阶段,到成果转化的中试阶段,再到形成生产力的产业化阶段,这3个阶段的投入比大致约为1∶10∶100。而在我国,资金投入比仅为1∶0.7∶100,中试阶段的投入明显偏低,融资渠道单一、经费短缺仍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原因[6]。

4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金融机构经过一定的途径把科技成果与资金、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通过科学的管理组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以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高得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条件和环境入手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4.1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公共财政及金融投入机制

目前,我国科技投入总量逐年提高,但是在投入渠道、分配方式上尚有较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上其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经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公共财政及金融投入机制。一是通过立法,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政府支出中的比重。二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既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财政投入的比例;既要支持吸引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更要支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着力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财政投入的比例。三是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如增加科技投入中的后补助、偿还性资助比例,对社会资本设立的天使投资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四是加大政府对新技术产品的采购力度。要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购买中国产品法》,在自由贸易原则的基础上,加大对一些重大的关键性技术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4.2建立科技成果创造与应用激励和评价机制

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难的问题。一是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研发投入随营业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加大。将科技投入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制度。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探索将重大科技成果、成果应用与转化纳入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考核和评估科研单位的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健全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使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通过政府、企业的提前介入得到政策环境和资金的及时支持。三是创建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对骨干科技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管理、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试点工作。四是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设立科技奖励专项资金,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建议在国家及省市科学技术奖励中,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贡献奖,对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重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氛围。

4.3以产业链条和创新链条为纽带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

当今发达国家企业正积极通过各种联盟形式强化已有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学研技术联盟已迅速发展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研发力量相对分散。出于同业竞争等原因,国内企业习惯于各自为政的独立研究,这也是至今许多产业、产品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重要成因之一。加强产学研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研发联盟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和联合开发,不但增强企业的研发力量,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研发速度,还能共享创新成果,从整体上提高该领域的科技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紧密型、准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纽带,构建链条完整、供需衔接、包容性强、吸引力大、稳定性高、利益有保障的产学研技术联盟。一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市场机制,向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资源,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以及科技文献查询等公共科技资源服务,以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共享水平。四是要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人员人才双向流动,联合培养人才,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4.4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科技中介机构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助推器,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系统,其主要形式有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从总体上看,现阶段科技中介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亟待加强和完善。因此,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需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发挥扶持、引导、激励和监管作用,为中介机构提供发展空间,引导他们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是政府管理部门要简政放权,转换职能,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将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项目评审、技术企业认定及产业化评价等事务让有能力的中介机构承担;二是要健全中介机构的配套制度和评估体系,建立中介机构的准入制度、服务标准、税收制度、财务制度、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标准等,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三是要积极探索科技中介的资本运作模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建立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运作模式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投融资模式。四是要进一步延伸科技中介的服务范围和深度,要让科技中介全过程参与到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中,如参与到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全过程,参与到企业从需求信息采集、技术研发、产品试制到批量生产的产品创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要通过科技中介的服务形成专业技术、项目、人才和服务资源的集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行业发展的竞争力。

4.5修订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制度上保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推进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条件下的一些新问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亟待解决,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这些问题,无法在单一部门的层面上予以解决,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协同推进。原有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原则性、倡导性条款比较多,已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启动修订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工作,对在新形势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担共享机制、收益分配办法、政策和资金扶持办法以及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事项,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做出清晰规定,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明确的支持和保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5结 语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涉及到国家、企业、个人(企业家、投资家)等诸多层面,涉及到技术、产业、市场、金融、法律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我们要通过改革,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环境。要加强规划和统筹协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组织保障体系。我们要坚持“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对科技成果、资金、人才、信息、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多渠道发现科技成果,多因素评价科技成果,多途径培育科技成果,多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于新东,牛少凤,于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矛盾及相关对策[J].红旗文稿,2011(19):19-21.

[2]粱彩霞.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D/OL].北京: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http://www.wanfangdata.com.hk/wf/cd-db/cddbft.htm.

[3]杨栩,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8):106-108.

[4]陈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D/OL].北京: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http://www.wanfangdata.com.hk/wf/cddb/cddbft.htm.

[5]万金荣.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D/OL].北京: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http://www.wanfangdata.com.hk/wf/cddb/cddbft.htm.

上一篇:初高中物理过渡对策下一篇:银杏叶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