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的意境

2024-08-04

舞台美术的意境(精选6篇)

舞台美术的意境 第1篇

(一) 、综合性

舞台艺术既有视觉艺术, 又有听觉艺术;既有造型艺术, 又有其他艺术;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艺术, 又有看得见摸不着的半实半虚的艺术, 还有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只能听得见的虚质艺术。这种综合性特征还有深层次的微观表现, 即舞台美术的每一个环节, 也都分别呈现出各自综合性特征。它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科技艺术的综合, 这种综合性特征, 要求舞美设计师必须成为一名复合型的“通才”, 成为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唯其如此, 才能胜任舞美设计工作。

(二) 、从属性

舞台美术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也同样不是独立的艺术品。整个舞台美术以及它的各艺术环节都是舞台艺术的从属, 并为其服务。这种从属性与服务性特征, 要求舞美设计师必须具有深厚而又全面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 对所设计的舞台美术的相关艺术, 有总体上的准确了解与把握, 并对具体剧 (节) 目的主题、题材、风格、人物、情感、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美学价值等等, 都有深刻独到的理解, 同时还要对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舞台艺术服务。

(三) 、创造性

舞台艺术的创造性并不受其从属性的影响, 这正如同人被大地所吸引, 但仍然可以创造发明出航空器到空中飞翔一样。舞台美术设计的精髓与核心就是在从属中发明, 在服务中创造, 以艺术创造贯穿于整个舞美设计的全过程。例如舞蹈艺术精品《千手观音》的舞美设计, 从金色的服装到观音女神的化妆到头饰、长长的手指, 再到电脑灯打出的灯光与图案化写意化的“光景”, 都有力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意蕴与民族风格, 堪称是舞美作品的杰作, 对整个舞蹈的成功, 功不可没。

二、什么是舞台意境

舞台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独特范畴, 它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境生于象外”, 王罔维说“语明白如画, 而言外有无穷之意”。舞台表演作为一门艺术, 也讲求出于实、表于幻的意境美。中国舞台演出的“虚实相生”, 即戏舞台表演的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所产生的空灵感, 为意境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意境之所以为意境, 就是看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能否形成特定的审美机制和显现特定的审美形态。意境的特征正在于, 它既是直接的, 又是间接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既是形象的, 又是想象的。因而它既具有特定形象的直接性、确定性、可感性, 又具有想象的流动性、开阔型、深刻性。

三、舞台美术意境从哪些方面体现

(一) 、舞台布景

舞台布景不仅能够为剧目创造适当的戏剧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 它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一部剧作来说至关重要, 能从根本上影响一部舞台剧的风格和样式。因而, 舞台布景和设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开始逐步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实物化方向发展。科技的加强也大大增强了舞台设计和表现的能力。现代科技的许多成果被应用到舞台中来, 从而为我们创造了布景、道具越来越精美, 气势越来越宏大的舞台奇观。

(二) 、舞台灯光

舞台灯光也叫“舞台照明”, 即“灯光”, 是舞台美术造型手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 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 创造舞台空间感、时间感, 塑造舞台演出的外部形象, 并提供必要的灯光效果 (如风、雨、云、水、闪电) 等。舞台灯光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场景进行全方位的视觉。舞台灯光不仅能够创造浓厚的戏剧氛围, 而且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舞台剧风格。剧作的主题、导演的理念、服装的华美、舞蹈的绚丽, 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剧精神主要依靠灯光来表现。作为舞台美术的重要元素, 舞台灯光日益成为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装饰演出舞台的重要手段。

(三) 、服装、化装

灯光对服装和化装的再现最常规的作用便是用白光、浅色光来显现人物, 再造形象 (化妆) 。呈现人物的服装 (服装的颜色、材质、结构、组成等) 。此外, 灯光的着色作用在这一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服装在不同的灯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时是有助于表现服装、化装的, 考虑得不周到便会适得其反。灯光对服装、化装的表现既要忠于服装化妆本身的设计, 又应当融入整个场景。从整体的美感上去考虑, 使他们在灯光的帮助下和整个戏剧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舞台设计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舞台美术设计从传统的戏曲布景到现代的舞美创意,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欣赏要求也在变化,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者们只有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开拓创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舞台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 创造出更加灿烂绚丽的业绩, 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焦菊隐: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意境, 2006.

[3]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舞台美术的意境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体验、感受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美。了解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体验---评述中感受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用艺术语言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评述感受不同形式得美术手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的准备 培养学生信息课前准备 学生展示图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收集能力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李可染的《春牧图》

欣赏图片 引导阶段 为新课做准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中人思考回答 物是谁?在做什么?

1.欣赏 齐白石、李可染的作品 提问:作品最有趣的是哪? 引起共鸣。意境

这样表现的效果? 和情趣对作品

分析、讨论。感发展阶段 2.欣赏感受 《寒江独钓图》《李的重要性。

受诗中有画,画白诗意图》的意境美。播放音乐,感受

中有诗。讨论:作品的意境美是如何展现画中意境。的?

深入体会意境欣赏评述

夏圭、马远的作品。美。感悟只要拥

分组分析讨论,感受意境是情与景相结合的结有一双审美的探究阶段 尝试对作品进行果。包含了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眼睛,就会发现

评述。与艺术境界。生活处处皆有

美。

抽象与意境缤纷当代美术馆开馆首展 第3篇

抽象,无疑是最近大热的艺术现象,不管是学术还是市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万千目光正聚集在当代抽象艺术与艺术家身上。但在策展人彭锋看来,在20世纪潮起潮落的艺术界,没有哪一种风格像抽象这样难以捉摸。“它有可能意味深长,也有可能毫无意义;有可能千金难求,也有可能一钱不值;有可能被奉为神明,也有可能被当作粪土。”抽象是如此让人纠结,令人难以释怀,以至于各种艺术潮流纷纷退去之后,它依然让人难舍难分。那么在这次缤纷当代美术馆开馆展中讨论抽象的时候,我们又在讨论什么呢?我们采访了展览的策展人彭锋,请他给我们解读抽象与意境的深层含义。

Q:艺术财经 A:彭锋

Q:这个展览主题是抽象,你在展览中主要是讨论了中国抽象的哪个方面?

A:我还是想借此展览梳理中国当代抽象的起源和分支。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纯抽象。1981年,中国美术馆做了一个波士顿博物馆的展览,特别有意思,有十几幅是美国抽象画。几乎同时,在北京开幕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油画展,给获奖艺术家开了个培训班,波士顿美术馆馆长给他们上课,带了很多幻灯片讲现代艺术的运动,好多人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纯粹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抽象,而不是一些抽象的元素。知道西方人不是因为画具象不好才画抽象的。周长江、余友涵,是比较早的。余友涵经常是抽象和政治波普一起画,这种批判意识就是对主导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不合作,相似的还有李山。中国抽象艺术发展有两个源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诉求,一种比较接近美院系统,另一种就是带有批判性。

Q:展览也会讨论关于中国抽象的独特性吗?

A:对,虽然中国当代抽象起源是学习西方,但中国人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比如西方人极简主义,到最终就是空无一物,但中国人对空的理解不一样。我把它解释为空间意义上的空和时间意义上的空之间的差别。中国当代抽象有一种不断重复的创作,就像和尚念经。栗宪庭曾经做了一个展览“念珠与笔触”,找到路青、张羽等等,像打坐一样的创作,后来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抽象的潮流——绘画的时间性。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危险,在于会对人精神和心理造成很大束缚和摧残,容易走极端。艺术还是要解放。

Q:那么你又怎么归纳在这个展览中的作品共同的性质呢?

A:中国文化里面充满了诗意,而且它是有一定图象性的,本身文字在一起时,就会产生这种画面感。中国最早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抽象,都是从诗意上去突破,赵无极、朱德群、王怀庆,跟文化发生关联之后,中国艺术家的抽象取得了突破。

这个展览有个艺术家李向民,他做的作品我觉得特别精采:把农民用来交公粮的博补丁摞补丁的袋子拿来,拼到画布上去,看上去十分抽象,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含量。很诗意、也很辛酸史,还有江大海、马可鲁也与此接近。强调时间性的抽象,有周洋明,他的抽象艺术很具有书写性。张方白,画了一条8米的线,很震撼的,带有很强的水墨书法的痕迹。还有王璜生的水墨抽象,都是带有中国文化痕迹的抽象。

还有一种纯粹形式感觉的抽象,比如孟禄丁,他直接告诉我们,不要考虑玄学,我的抽象就是纯粹视觉,我把这个叫做全球化时代的新抽象。谭平,则是在视觉角度追求个人经验。尽管作品中的媒介和手段都非常当代和西方,但是它们却在整体上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美学气质。

总结一下,就是参加本次展出的艺术家,都长期致力于抽象艺术的探索,并且都经历过中西方艺术的双重洗礼。中国美学气质与中国文化符号不同,也不限于某些特别的媒介。在绘画、雕塑和影像装置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意境的追求。

宗白华曾经感叹,早年留学欧美的学人最终却发现中国文化独具魅力。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也一样,在绕道西方之后却为中国美学所吸引。但是,他们没有停留在意象的玩味,而是继续在抽象领域探索。在摆脱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之后,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抽象具有明显的文化印迹。尽管他们并不是按照某种美学理论来创作,但是他们身上的文化基因让他们近乎本能地呈现出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与在困境中挣扎的西方抽象非常不同。

Q:那么你作为策展人,希望这个展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A:中国美学可以滋养抽象。只要我们突破意象的局限,从象内进入象外,就由意象进入了抽象。就像中国美学中的意境与意象的区别那样,由毫厘之差,导致千里之别。意境不是意象,而是对意象的超越与提升,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象外”是对“象”的超越,是对“象”的进一步抽象。这种抽象不是西方式的“提纯”,而是中国式的“散开”、“氤氲”和“弥漫”。我希望这次展览中能比较全面的展示中国艺术家的抽象探索,将中国美学中被人遗忘的意境理论,尤其是这种理论所蕴含的抽象维度,重新昭示出来。

抽象与意境——缤纷当代美术馆开馆首展

2015年5月30日-2015年6月30日

北京市朝阳区国家文创产业园奥林匹克后街湖景东路7号3幢

Tips:关于缤纷当代美术馆

“ARS SPACE|缤纷当代美术馆”位于鸟巢附近的国家美术馆后街,占地面积2,000平米。定位于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非营利性美术馆机构。领域侧重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现状,梳理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学术脉络,建立中国自己标准的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文献性档案。希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与国际重要美术馆性质机构达成授权性品牌合作。通过最具学术性的展览展示活动以及文献出版、论坛沙龙、公益教育、艺术衍生等美术馆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的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话语权,期冀对未来这一领域的艺术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舞台美术的意境 第4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作哎品,意境体现,教学点

一件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的加工和表达,如形态、造型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运用,将艺术的内在、暗淡、抽象、隐性的寓意明朗地表达出来,同时还会依托不同的媒介,如,一些材料的运用,更能彰显出作者的个人特质,在表达作品独特性的基础上,还会在作品的构思和在作品材料的选择、装饰等的技术上加以考究,不断为自己作品的独特的个性服务。

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要从形式和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上进行考究。一谈到表达过程就要涉及两大方面,即作品的表达艺术和作品艺术的表达技巧,这两点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体现出造化的神韵。将作品的有限性与大自然造化的无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和灵魂。透过作品体现艺术的独特性。

初中生在美术课堂上所从事的创作虽然谈不上是一件艺术作品,但却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产物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学生在艺术创造中,融合了自己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对自然的感受,并且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尤其当其独特的构思与新颖形式的作品受到表扬和获得赞美的眼光时,更可增强创新的自信心与创新的欲望。所以,在美术课堂作品中要体现一定的意境,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点的把握。

一、意境创设中情感的体现

美术课堂作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展示自己的内心本质,在创造中将自己独特的个性张扬出来。透过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对自然的美的获取,以及对大自然艺术的捕捉,使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交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表现独特的审美形态。

意境的表现可以成为表达学生心灵的当代艺术形式,如果把每个孩子的心中所想所感融入到美术课堂的作品之中,更可显示出美术课的深刻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教育作用。透过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感知学生的内心需求。其实,学生的作品就是他们对外界自然感受的情感语言的物象表达,学生将自己对外界自然物的感知,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一种外物与内心自我的有机整合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所以,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健全的审美取向。

情景交融是作品的“意境”,意寄情,心造境。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然,将自然物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教育目的。

二、意境创设与形象思维的积累创造

形象思维是人将自然形象化为意象的想象。客观景物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生命力的鲜活形象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他们创造的源泉。

让学生既能赞许壶口瀑布气吞山河之势,也不拒绝大漠沙丘蜿蜒迂回所带给我们的空灵、静谧。

青春期中学生,处于感而不言的阶段。思想感情波涛澎湃,而表达的形式受限,形象思维还处于累积的行进阶段。需要正确引导他们欣赏品味生活的美,达到感觉体验上的积累,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学生有幻想力和生命活力。积累形象思维,针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何将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的联想,以及多种感官的感受的组合,确立新的立意,然后大胆取舍,对素材的整体提炼和加工整合,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感情,使主观意象和自然形态相结合。

三、博学才能创设出好的意境

我们一谈到艺术大家,或是国内外著名的设计专家,会发现,他们中间不存在白丁。如画家达·芬奇,就拥有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的齐白石大师、诗人李白科学巨匠牛顿、大哲学家柏拉图、发明家爱迪生,他们几乎在每个领域都作出过贡献。

首先,博学中品学第一,一个艺术爱好者,他的修养和他最终的人品在艺术中会有所表达的。如通过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的价值观和他的审美观念和趣味。所以美术教育需切实抓好学生人品的构建,学生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格,会对生命产生敬畏和热爱,会对自由产生向往追求,会形成真善美的信念,对事物能够理性地批判。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在现代教育观念下,更新教育理念,把自由给学生,注重对他们独立和激情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并能持之以恒。

其次,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教师都应该创造条件,有组织、有准备地让学生走出校门,“行万里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体验人生。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书的魅力在于它记载着历史,体现了文化底蕴,“读万卷书”能引发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将知识转化成智慧。实践将知识积淀成经验,使课堂美术作品的意境得以呈现。只有让学生亲自到生活中去,通过自身的感受,才能领会其中的奥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对古今中外典型的美术作品深入分析,分析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立意和经典表现手法。这些对学生的课堂创作和人生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多感受、多用眼、多留心。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分析、研究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感受,结合自己之所长,在课堂作业中去寻找并加以体现,逐步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风格,并使之不断完善。

四、意境的最高境界———气韵

造型艺术最高的美学是创造过程中“气韵生动”,有如人的灵魂。气,生命的象征,是流动的,无固定的形式。“气”彰显作品的活,与作者的情结合,“韵”能产生和谐。韵可以通过艺术手法,构思、章法、材料、等生动交融的处理而生成“气韵”共同构成审美的特征,造就艺术作品创作的神韵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仁宝, 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2]翁向新.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M].群众出版社, 1992.

[3]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舞台美术的意境 第5篇

一、话剧舞台表演中“意境”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 话剧舞台表演中“意境”的含义现阶段国内艺术界对于意境的理解不尽相同, 一些学者从审美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意境, 认为意境是观众舞台审美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范畴。另有一些表演艺术家和批评家认为, 意境是决定话剧舞台表演和艺术创作水平的唯一标准。

我国许多优秀的话剧艺术精品都借鉴了意境的营造和表现技巧。笔者认为, 话剧舞台表演的意境似乎可以做如下定义, 即通过话剧演员舞台表演及舞台设计等元素, 使得舞台表演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达到演员表演与观众审美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的一种表演方式, 是话剧表演艺术的最高级追求。我在2009年创作的小剧场话剧《开心开心的农场》就是在演员的表演、剧情设计、舞台设计、音响设计、道具设计以及舞蹈语汇的使用等方面做了巧妙的设计安排, 为整个话剧表演过程中的舞台意境表达和渲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 意境营造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 意境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意境营造是话剧舞台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许多话剧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认为意境是话剧舞台表演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由于话剧舞台具有空间有限性和意境无限性的高度统一, 许多在舞台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无法完全展示出的剧情都需要通过意境营造技巧体现出来。例如表现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虚拟场景、虚拟空间延伸等等, 都需要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唤起观众的想象。

话剧《开心开心的农场》就是充分运用舞台意境营造手法营造出白领们的现实生活与梦想世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 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展开对生活的思考。该剧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 没有生硬地将现实生活中白领们疲于奔命的生活状态搬在舞台上, 而是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总结, 将这种生活状态衍生为对一种关乎情感、关乎理想的思索。剧中的花心男、痴情男、女上司, 这些人世间乏善可陈的小人物在剧中活灵活现地登场, 花心男以泡妞为生活的中心, 却逐渐丧失了真爱的能力;痴情男以为只要有爱饮水也能饱腹, 却与爱人渐行渐远;女上司争强好胜在名利场出生入死, 却输在了爱情的起跑线上。这些人, 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 只是我们深陷入自我内心的牢笼而不自知。所以当看到剧中人物放肆地大笑或是哀号, 很多人都不自觉地扬起了嘴角, 觉得恍惚间自己也进入了开心农场, 把所有凡俗间物欲的累赘都抛掉, 全身心无杂念地彻底开心一次, 释放一次。除了对于人间的描画, 该剧颇具创意地开创了一个二度空间, 即神界。这里的神界更具颠覆性地抛弃了传统印象中的庄严、肃穆和圣洁, 而是充满了嬉笑怒骂, 很值得玩味。同人世间一样, 神界里的众神也有老板, 他是个眼高手低最爱指手画脚的家伙, 一口胶东方言, 常常得意忘形。爱神貌似善良, 却在爱情面前横生嫉妒, 而忘却了自己的职责。死神表面冷酷, 却禁不住花心男甜言蜜语的哄骗。财神财大气粗, 最后却不惜舍弃浑身的财富, 只为换取爱人的一个微笑。这是被世俗化了的神界, 是一个比人间更真实的人间。

剧作者在这两个世界里游刃有余地徘徊, 将人性立体化了,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薄的, 而是像魔方一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层面。现代人的苦恼, 就是在这个高速发展, 愈加纷繁复杂的社会里, 人性经历了层层的包裹, 展现在他人面前的都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伪装, 在这样一个看不清的世界里, 人们越发活的没有安全感, 既看不透别人, 更看不透自己。

《开心开心的农场》却敢于将伪装全部撕下, 首先拿众神开涮, 继而辐射到人间形形色色别具情态的人物身上, 颇具讽刺意味, 给全体被程式化了的都市男女们献出一抹戏谑的、善意的微笑。

二是意境营造本身就是话剧舞台表演的一项重要内容。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 除了要向观众传递必要的剧情信息以外, 还兼具有营造意境的功能。

除了好的立意和构架, 《开心开心的农场》还澎湃出一种特有的率性和真诚。激情是属于年轻人的, 但激情燃起的热情却可以感染所有的人。这部剧是一帮年轻的戏剧工作者共同编排出来的, 或许在细节的处理和场面的调度方面还有不足, 但是所有人卖力的演绎和编排, 却别有一番真挚的乐趣。

伴随着现场的一波一波的掌声和喝彩, 演员们也竭尽全力地抖擞着全身的幽默和笑料。花心男的扮演者通过夸张的诙谐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带动观众的情绪, 痴情男的扮演者则故作一副哀哀怨怨、孤单飘零的可怜样让人不禁唏嘘。女上司的扮演者更是不顾美女形象大胆反串, 豪爽泼辣与温柔可人瞬间反转, 令人叫绝。扮演神仙的几位演员更是花样百出, 长笛, 京剧, 大秧歌, 各种吹拉弹唱的才能一股脑地全倒出来, 将小剧场的气氛完全点燃, 观众在这声色犬马中应接不暇, 恨不能抛弃所有身外的琐事, 一心一意将快乐进行到底。

其实《开心开心的农场》并不是要告诉观众什么是人生和爱情的真谛, 而是纯粹地向人们灌输一种现代的生活理念, 即活在当下, 享受快乐。这样简单的生活哲学其实是最朴素深刻的道理, 如同剧中那些追名逐利的众神和费尽心机的人们一样, 最终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大彻大悟后, 才知道幸福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相信真爱, 坚持理想, 抛开杂念向前走。

二、现阶段我国话剧舞台表演在意境营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和研究现阶段我国话剧舞台表演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一些话剧表演作品, 认为目前我国话剧舞台表演在意境营造的环节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于布景和道具的依赖程度过高。

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多媒体和声光电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话剧舞台表演的道具和布景水平有了本质性的提高, 这些道具和布景对于话剧舞台上表演气氛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通过传统的道具布景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场景, 都可以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展现出来。

例如在展现剧情发展需要的背景过程中, 许多以往需要通过手绘、搭建等方式进行的布景, 都可以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便捷地实现, 并且视觉效果更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现代舞美技术如何发达, 都不能够完全代替舞台意境营造的方式和手段, 这一点已经被艺术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二) 意境营造技巧的运用存在单一化的问题从现阶段国内话剧创作表演的情况来看, 意境营造技巧单一化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不少话剧演员在现场表演的过程中过份地强调使用意境营造的技巧, 技巧运用甚至超过了表演本身, 不但大大削弱了剧情的艺术感染力, 也对观众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提升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对于提高话剧舞台表演意境营造技巧的一些思考

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 话剧表演事业也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笔者认为, 提高话剧舞台表演意境营造技巧是有效地提高话剧表演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 将话剧创作回归艺术本源。

任何艺术的生命力都在于符合真实的本质, 而这种真实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拥有永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主要就是创作取材来源于生活, 具有真实感和生命力。舞台表演过程中的意境营造应当服务于剧情发展的需要, 而剧情是剧本文本的直观化展示。因此可以说, 剧本创作是决定话剧表演水平以及舞台意境营造技巧运用水平的根本。对于话剧创作者来说, 必须要回归艺术的本质规律,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鲜活的素材,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就营造出意境和美感, 为舞台表演过程中意境的营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演员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要提高意境营造的技巧对于话剧演员来说, 要熟练地掌握意境营造技巧, 如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肢体语言、表情、道具运用等等, 都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开心开心的农场》中七位演员分别来自中戏和北电, 上演于TNT剧场的这部戏, 讲的是在当下赤裸裸的拜金主义背景之下, 在万能的金钱左右一切的语境中, 存在个体的行为选择问题。应该说, 就故事本身而言, 本剧着重是讲人性被金钱异化, 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与玩偶, 人的精神与面孔完全被金钱所撕裂, 以致使人完全被漫画成了一种可笑之物。在戏剧语汇、导演手法、演员表演和空间设计方面, 是有不少看点的, 这几个方面赋予了该剧以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与此同时, 还使该剧的黑色幽默意味被得以特别凸显, 使得被投射者 (观众) 自始至终在哑然失笑的同时, 又深感自己笑得颇为苦涩而无奈, 笑得颇为荒诞而可笑!——这就是本剧作为一部笑剧的严肃之处。全剧中演员的表演紧紧围绕剧中不同意境的设定而展开,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情和道具, 把不同的意境氛围营造作为演员表演中的重点。

演员要将这些意境营造技巧融入表演的过程之中, 将现代舞美技术有机地融入舞台意境营造过程之中, 让观众觉得技巧的运用与表演过程严丝合缝, 浑然天成, 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摘要:舞台意境是话剧表演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也是话剧演员所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意境包括现实意境和虚拟意境两部分, 意境的营造需要一定的技巧, 特别是虚拟意境的营造更是对演员表演能力和技巧的全面考量。在本文中, 笔者着重结合话剧《开心开心的农场》介绍了意境的含义以及其在话剧舞台表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结合话剧舞台表演的特点提出话剧演员如何提高舞台表演过程中已经的营造技巧。

舞台美术的意境 第6篇

建筑艺术中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从创作者的设计意图出发的, 创作者通过建筑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迎合建筑使用功能的氛围、气场, 再结合进入空间中的人的主观感受, 在为人们提供使用空间、展示艺术形象的同时, 又能展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氛围。所以建筑意境既是创作者和鉴赏者能动的主观思维活动, 又是建筑的外在形象、空间序列和它表现出的艺术氛围, 正如所云“境”是“意”的外化, “意”是“境”的内涵。建筑意境是具体境物与深遂情怀的统一, 它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提炼, 更是感情在这一氛围中的升华。通过其自身形象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与融合, 带给人们或大气或雅致、或喧闹或宁静、或凝重或隽永的情绪气场, 并让人在其中产生共鸣, 莫名感动, 甚至随着这一氛围遐想联翩, 享受自己体味到的独特情境, 陶醉其间。

天津大学美术馆就是这样一座成功地进行了意境表述的建筑。这座建筑被大家更为熟知的名字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或者是天大北洋书院。设计者周恺, 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自己培养的优秀建筑师。设计师为使建筑给使用者留有充分的遐想空间, 将中国的空无思想利用虚实手法渗透到建筑设计当中, 以“空”纳“万境”来诠释建筑的意境:以有形表现无形, 以实境表现虚境, 以有限再现无限, 让使用者沿着感性的轨迹, 通过对这些“空境”和“虚境”的思考牵引出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感受。设计师正是通过这虚与实的交替, 大与小的留空, 使建筑与外环境沟通形成大量的“灰空间”, 使进入空间的人们感受到心灵与空间的对话, 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围, 体味这一建筑独有的意境。

设计师通过普通的、传统的院落的深入研究, 提取出源于传统空间本质的造型元素, 运用现代建筑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朴素的美。它看上去简单纯粹, 却又包含很丰富的内容:是一种感情, 一种格调, 一种思想, 一种心灵的映衬, 这正是中国空间艺术的美感力量所在, 一种水墨写意和东方禅意的意境之美。

这是现代派建筑形式与古典院落灵魂的巧妙结合与交相辉映, 它采用简约的现代手法以简洁的线条体现建筑的纯净, 以抽象的形体塑造和光线的应用突出建筑的现代感, 又以墙面色彩和质感去与传统沟通, 让人在现代框架中体味到非常古典的中国味道。“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没有拘泥于小体量的局部细节勾勒, 而是通过大体量的空与框开拓广阔的想象天地。

传统的方形合院, 但由四面高墙围合而成, 在尺度上加以夸张, 人们从这种夸张中依然能体会出中国传统院落的意境。这种夸张仿佛是要杜绝与周围环境的对话, 但是设计者又巧妙地将颇有气势的高墙, 开满了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方洞, 院内的枝桠从方洞中透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般与院外的树木交相掩映, 在减少了高墙的压迫感、封闭感的同时, 又寻求到一种空间上隔而不断的最佳状态。方洞就似一幅图画, 每一个方洞构成一处景色, 每处景色的构成则是由欣赏者来设计的。而且就连院门都只是门洞而已, 使行人可以自由穿越, 没有具象门的隔阂, 模糊了建筑的内外界限, 设计师把这些空着的地方, 充分地化为了另一种自然结构, 通过对高墙的留空, 有选择的形成了院内空间与周边空间的沟通和景观因借, 创造了令人精神舒畅的院内空间。

中国传统的建筑成就是以群体建筑关系见长, 这就有简化单体建筑设计, 而专注于空间的总体组织及环境处理的特点。在一个较大的境域中, 通过互借, 各自成景, 自成一体, 又浑然相衬, 归一意境。“因借体宜”为历代造园者所采用, 计成在《园冶》里重点论述过借景, 并总结归纳作为造园的重要技法。在这各建筑中设计师通过高墙留洞实现“因借性”来区别建筑学传统的“自明性”, 他不再将设计寄托在建筑本体上, 而是通过假借一切周遭景物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园虽别内外, 却因留空 (白) , 通过借景得以使景色无拘内外。北洋书院通过对高墙的留空使建筑空间的层次变化和借景手法得到恰当运用, 通过这种借景的互动, 来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蕴, 强调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密切交融, 体现天人合一的本质理念, 进一步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进入院子便是主体建筑——一座厚重的灰色建筑, 建筑首层架空旋转成一定角度将整个院落分成两个楔形院。建筑大面积的空墙不开一扇窗户, 而且墙面采用清一色的素混凝土饰面, 通过特殊的工艺使这一普通材质形成新的质感, 对立面进行简洁的装饰。带着刮痕的混凝土, 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树皮诉说着历史。在极低的预算内实现了很好的效果, 出色的配合了建筑物的性格。用这种自然的“没有色彩”的灰色作为色彩, 少了些喧闹与浮躁。建筑阳面大面积实墙零星地开几条窗户, 或几簇翠竹点缀其下或数枝柔藤攀岩而上, 留给我们最多的又是大面积的空白。一堵空墙能令人驻足留连, 凭借的就是空的智慧, 想象让“空白”幻化出丰富的内容, 使光影、环境等更多的外围因素参与到自主创作和延伸想象的过程中, 即意境的形成过程, 有了意境便有了灵魂, “空洞”也自然变为生动。

另外首层架空的建筑结构也使我们的视觉焦点自然而然地落到建筑主体下面的水体上, 近千平米的人工水体贯穿其下, 突破了方形网格的束缚, 浅浅的静水活化出外拙内透的空间形态, 于平淡中出神奇。静水一泓, 却是一种至强的境界, 在传统意境塑造中, 也常常静空联用, 静水如镜, 因静而净, 净而生空, 我们驻足时, 它或许能抚慰我们内心的些许波澜。而且这一弘静水的穿插, 为整座建筑带来了灵动与生机。

驻足在院落中, 大面积的空墙静水使我们的心灵趋向宁静和皈依, 同时又让我们的想象驰骋。这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空纳万境”、“素以为绚兮”吧。正所谓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空墙做卷, 光影为墨;静水为纸, 人鱼皆画;正如老子所言, 空是一种可能性, 或是无限的蕴藏。有是实, 是具体也是凝固, 它不再有变化和能动;而无是不尽的蕴藏, 永远有活力, 永远有变化, 它是一切变化的动力, 能成全无穷的妙用。这面空墙和这湾静水可牵引无限的神游畅想, 也再次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当代审美与传统意境的融汇。

无论是高墙方洞, 还是架空静水都展现了设计者对“空白”的追蹑, “空”历来是我们中国传统意境创构的重要条件,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运用颇多。因为“空”为意境中荡漾的生命灵气提供了一个往来的空间, 它是创作者与欣赏者联想与幻想的基础。周济说:“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就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随之就是艺术意境诞生的时候。清代画家笪春光在《画筌》中也曾有“空本难图, 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 真境逼而神境生“之说, 都是意在超越有限的具体与实在, 借助人的智慧进入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联想和幻想获得更深的感受和领悟。但是在中国人的空间意识里, 求“空”, 又绝不是向无边的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 而是“留得无边在” (庄淡庵语) , 抟虚成实, 虚实结合。因此“留白”其实乃是更为恰当的描述。

传统意境塑造讲究留白以搏虚, 传统大师们在艺术创作时向来就忌讳求满求实, 很注意“留白”的运用,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种有意地“留白”, 其实蕴含了“道”的意味, 即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的“道”的境界,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这种恍惚, 是设计师对意境的理解, 也是他塑造建筑意境的手段, 恍惚之虚, 空空无无, 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使人感受到“空”中之大象, “恍惚”中之至美。“空”承载了至美的乐音, 至美的形象, 无音、无形的外在, 却有无限音、无限形的感觉。因为“留白”使物象之间交融, 景于情之间对话, 结成一个虚灵的新境界。北洋书院的建筑正是如此演绎的, 通过留白, 借助周围环境掩露展示了包含无限可能的虚灵意境的空间, 造就了这一包容“灰地带”的建筑形态, 使它每天都可以呈现不同的新鲜的生命状态。

北洋书院的空间设计使人对材质、对建筑、对空间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展现了建筑的精神和建筑的意境之美, 将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个文学色彩浓厚的当代文化建筑, 与理工名校 (天津大学) 校园环境共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贴切。同时这种空灵意境的塑造使建筑无声地向人们传达着历史、人文和现代相交融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鹏, 《执有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 昆明市,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7月, P149至P152页

[2]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6月

[3]高飞, 空白与意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 32 (6) P707至P708

上一篇:适合教育下一篇:建设原则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