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2024-06-13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精选12篇)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第1篇

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组织教材的能力。教师在领会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 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够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和其中的重难点, 并能够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予以实施。

首先,数学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组织教材的基本功,不仅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掌握教材,具有较为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还应该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阅读教学参考书,通过博览群书,从尽可能多的资料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吸取教学经验,从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另外,还要通过观摩教学和加强实际教学锻炼,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对教材的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其次,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解题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常见的习题,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地解出,对于那些不怎么常见的习题,教师也应该能够通过一番思考后解答出来。为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教师应该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从而适应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需要。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思考缜密、解题完满,能合理、清楚、简洁地进行表达等。

再次,数学教师应该有比较扎实的语言的基本功、板书的基本功、组织教学的基本功。为了提高运用数学语言的基本功,中学数学教师要加强数学语言修养, 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剖析自己运用数学语言的情况。板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画图。为了提高板书质量,数学教师应努力达到板书的计划性、 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等要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决定板书的布局,详略与速度等。课堂组织也很重要,教师应能根据课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步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科学地安排时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者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其智能,而且还必须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拥护党的领导,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坚持真理,热情宣传和捍卫真理等具体内容。为了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中学数学教师要自觉改造世界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特别要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入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实践中去。数学教师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以运动、变化、 发展的辩证观点才能阐述清楚教学内容, 也只有以辩证的观点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目的,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表现在思想品质的高度修养上。这包括具有献身精神,关怀和爱护学生,严于律己,有高尚的师德,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概念的教学,不注意揭示思维过程,不善于分析命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计算或推理, 那么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就会感到一筹莫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推理不严密, 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板书示范草率, 批改作业马马虎虎,学生就可能以讹传讹,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

数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不仅要通晓中学数学,而且还应了解与中学数学有关的高等数学;掌握哲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关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由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十分重要。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教育将向素质教育转型,即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使用教材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对所有的数学教师来说,都有一个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问题。

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目前各地都很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以江苏省为例,教育厅制订了继续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第2篇

很感谢教育局和学校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进行网上学习,同时也给了我们相关书籍进行阅读,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等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深切的意识到,文化常识已不是职业之间的最大差别,教师教学基本功才是教师容身于社会舞台之上的“绝活”。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控制的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的锻炼,以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值得我们每位教师细细咀嚼。通过学习,我开阔了眼界,对教育教学常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修炼的学习,不仅告诉我作为教师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扮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学习,我对教师的基本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应具备以下基本功。

一、语言交流基本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教师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并将它呈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同时在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是单向的,他具有交互性,只有在交流中,教师的语言信号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师生的思维才能碰撞出火花。新课程标准摒弃被动接受,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即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对教师的语言交流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讲述与讲授有机地结合,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和追问的效能,如何倾听与对话,怎样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等。

二、教具展示基本功 教具 展示基本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器材,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一种运用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具展示基本功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效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年轻教师,只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具展示基本功的培训、训练和提升,才能胜任所有从事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实施基本功

教学实施基本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知识与经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组织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实施基本功是其他基本功的根基,在教学中,把教学实施落到实处,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理念下的教学实施基本功,要重视设计课堂,重视引领学生走进教学,建立学习组织,要有反馈与调控的基本功,要强调合作教学基本功和建设课堂文化基本功。

四、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知识,知道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能力。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对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的自我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提升,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领头人。

五、教学评价基本功

教学评价基本功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考查和判断的基本功。教学评价涉及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在新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求教师系统到掌握有关教学评价基本功的内容,更准确地将这些基本功运用到教学之中,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六、课程资源开发基本功

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就是发掘一切可以纳入课程,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包括教科书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也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校、学科以及地区的具体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开阔学生视野,拓展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实效。

七、教学教研基本功

“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主动的设计者和课程的研究者。因此,教学研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研究不应也不能向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看齐,教师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独特情景而进行的研究。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第3篇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较好地展示了他扎实的“三项基本功”,他在该课中用鲜活的例子,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巧妙的比较与优化,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的大空间。

一、善于举例,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抽象的“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但是,对于初次认识“圆”的小学生来说,“圆”又是很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举出恰当的例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基础,以利于学生获得“圆”的感知。

黄老师在课的引入部分,用课件出示下水道的井盖图片。井盖之所以是圆形的,因为这样设计它不容易掉下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呢?”学生形成一致的观点“盖子和井口都是圆的,盖子中最长的线段比井口中最长的线段长”,从中找到了盖子比井口长的那条线——直径。接着在深入研究直径中,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等新知。黄老师善于从生活素材中寻求数学学习的鲜活例子。如“下水道的井盖”是基于生活实际的题材,有利于学生较快地发现“圆的特征”,并较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圆”的概念。

二、善于提问,为学生提供探究“圆”的大空间

黄老师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并结合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认识直径的概念。在交流“关于直径,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中,学生纷纷上台板书,写出了多种不同的结论。如:“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数不完的”、“直径是最长的宽”、“直径都是一样长的”、“每一条直径都是通过圆心对折出来的”、“直径必须通过圆心”、“一个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直径是没有最长的”……学生写完后让他们说出各自的想法,如“直径是数不完的,因为直径有无数条”、“直径都是一样长的,因为所有直径都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没有最长的,因为直径都是一样长的”……教师一一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对于学生不太准确的理解,黄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有学生认为“直径是最长的宽,因为它比圆里小一点的直径都要长”。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小一点的直径吗?这个结论怎么改更准确?”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达成共识:“直径要比不通过圆心并且两端在圆上的线段长。”学生对直径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教师再次提问:“直径研究完了,半径容易吗?你们觉得半径跟直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吗?”让学生把黑板上半径与直径的相同点用红色笔圈出来,学生一一圈出。学生在讨论、交流直径和半径的特征的过程中,还认识了圆心,讨论了圆的画法等知识。

为了避免教师“包办代替”、提问过于简单的情况出现,数学教师应该学会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或自由度,能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的“大问题”。黄老师设计的“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引发了学生对该内容的极大兴趣,学生从井盖中想像到圆有无数条直径,将生活现实与抽象的“圆”建立起联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径,黄老师又设计了一大问题“关于直径,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直径”的本质作出说明。“你们觉得半径跟直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不同概念之间作出比较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学生在研究直径的基础上,结合“圈一圈”活动,轻松地认识了圆的半径。

三、善于比较与优化,让学生深化理解“圆”的特征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方法不简便,或者不善于甄别方法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善于比较和优化的教学能力。

学生初步认识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之后,黄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汽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让学生上台表演,如果坐在轮子是方形或椭圆形的车子上会有什么感觉,再用课件演示方形、椭圆形和圆形轮子滚动时轮子中心留下的轨迹。通过学生表演、课件演示,对比三种车轮的运动轨迹,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同一圆上所有半径都一样长。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大小与半径的长短有关”,黄老师在课件中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同心圆,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感受到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这些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善于比较与优化的教学基本功。

数学教师的课堂基本功练习 第4篇

说好普通话, 练好粉笔字, 画好简笔画。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一, 使用普通话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是实现心与心交流的关键。因此, 我坚持每节课都使用普通话, 还经常向普通话较好的同事学习, 多听多看普通话教材, 多听新闻联播。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除了能让学生叹服之外,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上完美合理的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因此, 我经常练习粉笔字, 现在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形象的简笔画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 让理论应用于实践。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关键, 我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 对课程标准理论有了较深的理解, 除了认真学习这些理论外, 我更注重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边实践边体会这些理论的奥妙。正是这些理论指导着我们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变“讲授为主”为“自学为主”, 变“多讲”为“多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是其理论的精髓。

认真学习吸收“杜郎口”、“洋思”等成功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杜郎口”、“洋思”的成功教学模式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其主旨所在, 为将这些模式引进课堂, 对其中内容加以消化吸收, 然后再转化为自己的模式, 实行讲与练的完美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效果。

认真做课件, 熟练应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 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各类知识及其结构, 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另外, 多媒体技术能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精心设计的交互界面, 多层次、不同角度地展现学科的特点;能运用其独特优势, 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 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结构,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能打破学生已有的固定思维模式,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从实际出发,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各具特色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的氛围, 促使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 我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制作课件方面的经验, 加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的多媒体教学成效大大提高。

恰当地把握时机, 勤考多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本身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过渡方面, 我除了运用上述方法外, 还让学生多练勤考, 在练中找不足, 在考中找差距。当然练习题或考卷也应有层次和梯度, 由易到难, 让学生易于接受。多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 数学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当好“导演”这个角色。只要我们平时多听、多说、多写、多思, 就一定会把课堂基本功练好。使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做一个人们满意的数学教师。

摘要:数学教师要锻炼自己的课堂基本功, 应从以下方面做起:说好普通话, 练好粉笔字, 画好简笔画;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 让理论应用于实践;认真学习吸收“杜郎口”、“洋思”等成功教学模式;认真做课件, 熟练应用多媒体;努力锤炼数学语言;恰当地把握时机, 勤考多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第5篇

善于举例

“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郑毓信(人民教育2008 19)

编者按一个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的教育素质,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对此产生了诸多思考。他认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能力,既不应等同于“教育”,也不应等同于“数学”,或者两者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数学教师的三个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本刊从这期起连载此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抽象性常常被说成数学最为基本的一个特性。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理论,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基本手段就是恰当地举例——会举例,善于举例。这应当被看成数学教师的一个基本功。

应当指明,就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言。举例并非一件易事。以下就是笔者在南京大学执教时的一个亲身体验:

由于函数是数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因此,作为大学微积分学课程的开端,笔者首先对学生关于函数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结果发现:尽管当时的教学对象是文科学生,但大部分人都能正确地表述出函数概念的“三个要素”。即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进而,笔者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出函数的若干实例,这一任务对学生来说应当不会有任何困难.因为在中学的全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函数.教材中也已给出了这些函数的若干实例。另外,在物理和化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函数。如弹簧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炮弹的射程与发射角的关系,等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却普遍表现出了一定的困难。当时有一个学生举出了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的年龄与他所消耗的食品以及与他所消耗的衣物之间的关系。”

“这能否被看成函数的实例?”笔者组织学生对此进行了简短讨论。以下的“修正”很快为全班一致接受了:我们在此应当首先实行必要的量化,因为,在目前的水平上.函数所涉及的只是数量之间的关系。然而,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后.大部分同学却陷入了思想混乱:“但是,一个人所消耗的食品或衣物与他的年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就是说,当他20岁时,他所消耗的食品可能是X吨。也完全可能是(X+1)吨或(X一1)吨。这种‘不确定性’是否与函数定义中所说的‘确定的对应关系’相矛盾?”

由于笔者没有立即提供相应的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因此,在这一堂课后就有不少同学反映:“对于函数概念我们原来是懂的,现在反而不懂了!”

当然.这些学生所说的“原来是懂的”,其实并不是真懂;另外,就我们目前的论题而言,这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举例特别是举出适当的例子实非一件易事。

对于上述的例子,相信一些教师会认为:您这是就较为高深的数学概念而言的,如果是初等数学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通过1个苹果、两只桔子等实例我们就可顺利地帮助学生掌握1、2、3等概念及其运算:再例如。只需借助木制的三角尺与黑板上所画出的各种三角形等,我们就可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 ⋯

上面的看法应当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应强调指出:尽管数学教学中时时都在用到各种各样的例子。但例子又有“好”与“坏”。或者说“恰当”与“不恰当”的区分。作出这种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这些例子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去掌握相应的抽象概念。“会举例、善于举例”的一个具体内涵.就是应当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具体实例向抽象数学概念的重要过渡。

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也就可以立即看出以下论述的不足之处:“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因为。如果采用皮亚杰的术语,数学学习并非仅仅是一种“同化”(用建构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意义赋予”),而且也是一个“顺应” 的过程.即如何能够超出生活经验并学会数学地思维,特别是数学抽象。

下面这个四年级的教学实例①能给予我们直接的启示。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求解这样一个问题:“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亩.问12天耕地多少公亩?” 一位学生是这样解题的:52x150x12=(略)。接下来就出现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列式?” “老师。我错了。”

“好的,告诉我.你认为正确的该怎么列式?” “除。” “怎么除?”

“大的除以小的 ” “为什么是除呢?” “老师。我又错了。”

“你说。对的该是怎样呢?” “应该把它们加起来 ” 显然,这位学生是在瞎猜。

“我们换一个题目,比如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 “那你吃什么?” “我经常吃粽子 ”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了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 ⋯

对话进行到这里就很有点“搞笑”了!但是,如果要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我想大家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所缺乏的并不是生活经验。而是数学抽象的能力。尽管这个学生已经上到了四年级.但在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 这一方向上并未获得真正的进展。

在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抽象事实上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作为数学抽象的产物。数学概念(与命题)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 — 这就是所谓的“模式”。它与通常所说的“模型”是不同的.模型从属于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也就不具有模式那样的普遍意义。模式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情境化、去时间化和去个性化”。这意味着与现实原型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对于例子的恰当应用的重要性。

最后,从更为广泛的角度看.恰当举例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也适用于数学教材的编写:不仅适用于数学学习.而且也适用于任何一种抽象理论甚至是“研究传统” 的学习或继承。例如,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清楚地指明了“范式”对于科学活动的特殊重要性:常规情况下的科学研究就可被看成范式指导下的解疑活动;进而,就范式的学习而言.库恩又突出地强调了这样一点:只有借助于范例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相应的范式。“最基本的是.范式是指某些具体的科学成就事例,是指某些实际的问题解答.科学家认真学习这些解答。并仿照它们进行自己的工作。”②显然,这事实上也就更为清楚地表明了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所存在的重要的辩证关系。

另外,现代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也为以上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论据。研究表明,就数学概念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对“概念定义”与“概念意象”作出明确的区分,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概念的心理对应物(心理表征)并非相应的形式定义.而是一个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体。其中例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主体获得适当的心理图像(视觉形象,对此不应简单地等同于直观形象)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停留于各个具体的例子。特别是不能停留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应努力帮助学生由具体实例上升到抽象的数学概念。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所说的“抽象” 呢?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道:“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觉得要学习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就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道:“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会这样容易懂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仍然放不下心.因此就追问道:“你们的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 女儿回答道:“女教师首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然后.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 ⋯最后教师问全班:‘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显然.这个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相当不错。因此.父亲就决定用以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组成一个集合?”迟疑了一会儿。女儿最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

由此可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

从教学的角度看.比较应被看成实现数学抽象最为重要的一个手段。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现行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以下做法并非十分恰当.因为。这完全忽视了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对于学生学会数学抽象就不是很有利:

“分类”的教学常常是这样组织的:教师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模块— — 其中不仅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也被涂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它们是用一些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包括木制的、硬纸片的、塑料的等—— 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些模块进行分类。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给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师对此往也会普遍地加以肯定.甚至还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去提出新的、更多的分类方法⋯ ⋯

与此相对照,以下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求解所面对的“水池问题”,而且也包含了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重要过渡,达到了更高的抽象层次:“学生在解决有关往水池里注水的问题时.会认为水池一边开进水管.一边开出水管.不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会注满水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追及问题。客车每小时行4O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客车在小汽车前25千米的地方. 同时沿笔直的公路行驶. 多长时间小汽车能追上客车?(2)储蓄问题。爸爸每月工资420元.妈妈每月工资300元.每月平均支出450元,余下的钱存在银行,几个月后能购买一台价格1350元的电视机?通过小汽车追上客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的实例,学生就容易弄明白. 只要进水量大于出水量. 经过一段时间水池就一定能注满水 ” ⑧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应当十分重视以所谓的“非标准变式”作为“标准变式”的必要补充。而且也应通过“概念变式”与“非概念变式”的必要对照。帮助学生切实避免或纠正各种可能的错误。

具体地说,在通过某些具体实例引出数学概念的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将相关实例的某些特殊性质误认为相应概念的本质属性。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局限于平时所经常用到的一些实例(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变式”),也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入一些“非标准变式”。

例如,以下就是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错误观念,而学生之所以会形成这些错误观念,往往就与我们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只是“标准变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角必定有一条水平射线:直角必定是指向右边的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底边都应处于水平位置:三角形的高必须处于垂直的位置.并必定与三角形的底边相交:对角线不可能处于垂直或水平的位置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引入以下一些“非标准图形” 对于改进教学的积极意义(图1):

标准图形

非标准图形 垂直 菱形 三角形的高

图1 再者,由以下图形(图2)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非概念变式”的作用:就概念的理解而言 这事实上起到了“反例”的作用,从而对于防止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也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概念图形④ 非概念图形

标准图形邻角非标准图形对顶角

图2 注释:

① 此例来自俞正强:《不让一个学生落后》,《人民教育》,2007年第7期。

② [美]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6页。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第6篇

数学本质在宏观上就是指“什么是数学”以及“数学是什么”,可以说数学本质就是数学观问题。因此,数学本质既体现在数学研究结果上,又体现在研究过程中;数学本质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上,还体现在数学思想里。

在微观上,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这需要我们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一层层地追问。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是什么数学知识、数学规律?这个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某个具体内容的数学本质既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又表现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乘除法的认识》的教学中,对于“0不能做除数”的规定,常说“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或“规定零不能做除数”,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结论未处理,强调“0做除数,没有意义”。作为教师就应进一步追问:“究竟为什么要规定零不能做除数呢?”规定的合理性就涉及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其实,这可从两个方面谈起:

1 当被除数是零,除数也是零时,可写成0÷O=x的形式,求商x是多少。根据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这里除数已为零,商x无论是什么数,与零相乘都等于零,即0=0×x,这样商x是不固定的。这就破坏了四则运算结果的唯一性。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为零时,不能得到固定的商。”

2 当被除数不为零,而除数为零时,可写成a÷0=X(a≠0),求商x是多少。商x无论是什么数,与除数零相乘都得零,而不会得a,即0×x≠a。简单地说:“当被除数不为零,而除数是零时,用乘除法的关系未检验,是不能还原的。”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因此说“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或“规定零不能做除数”。

二、通过掌握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升华与结晶,它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数学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数学思想是认识活动的基本观点,而数学方法则是为数学思想提供思路、逻辑手段和操作原则。数学知识教学只是信息的传递,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观点和技能。因此系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教师提升数学素养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显性的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隐性的思想方法就是潜藏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教师只有系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思想方法层面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能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数学教材,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数学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繁多,不一而足。一般认为,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对应、假设、比较、符号化、类比、转化、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统计、极限、代换、可逆、变中抓不变、数学模型、整体思想方法等。

三、通过建构知识联系提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是按照数学的科学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建立起来的统一体,其中的数、量、形和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密切的纵横联系。因此,钻研教材和进行教学,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学内容,甚至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所要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作好准备: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比如,对于小学数学中的“图形及其度量”,其核心内容在于“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的度量”的学习。

“图形性质”其实就是图形的形状特征,各构成要素(点、线、角、面)之间的特殊关系,即图形的“结构”特征。任何复杂的甚至不规范的平面图形(多边形、凹多边形、含曲线的平面图形)都由最简单的直线形(三角形)和最简单的曲线形(圆)复合而成:立体图形,或运用“展开图”归结为若干直线形和圆,或运用“旋转生成”方法归结为平面图形。小学数学主要研究了四类图形的基本性质(形状特征):直线及其相互关系(直线、射线、线段、相交、角、平行、垂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及少量一般多边形:圆:圆柱与圆锥。这四个小类的逻辑结构都是“分解→组合”二维相生(“二维相生”指分解与组合互为条件、互相生成)。如研究三角形:分解出构成要素(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内角)→组合其中某些要素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内角之和等于180°等)→分解某三角形生成其他图形展开新研究(作一条高生成两个小三角形、两个底边上的直角、顶角的两部分)→研究由若干三角形组合生成的其他图形。

在“图形的度量”方面,分别研究了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度量方法。其知识展开的逻辑顺序是:线段长→多边形周长→圆周长(多边形周长的极限值);两直线的夹角→两直线位置关系(垂直是90°直角、其他相交成锐角或钝角、平行是不相交即无夹角):单位正方形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其他多边形面积→圆面积(多边形面积的极限值)→多面体表面积:单位正方体体积→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四项研究的逻辑结构都是定义几何量→定义其度量单位→简化算法。如研究长方形周长:定义周长是各边长度之和→定义长度单位是某根尺的长度或其更小分量→推论出“周长=(长+宽)×2”。

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如何,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教师的语言基本功除了做到清晰流畅、生动形象、语调抑扬顿挫、缓急适当、富有节奏感、会讲普通话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有准确性

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讲准确, 不犯科学性错误。例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3086有哪几个有效数字?根据有效数字的定义可知, 3左边的两个0不是有效数字, 3与8之间的0是有效数字, 所以有四个有效数字, 3, 0, 8, 6。如果教师不注意讲清“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 学生作业中很有可能出现有六个有效数字0, 0, 3, 0, 8, 6或有三个有效数字3, 8, 6的错误。例如把“非负数”说成“正数”;“绝对值是大于零的数”, “无理数是无限小数或开方开不尽的数”;“形如ax=b的方程叫做最简方程”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要使教学语言准确, 首先教师对概念的字、词要仔细推敲, 讲述时做到咬文嚼字, 一字不漏、不错。例如相反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 我们说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这里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的含义, 教师必须讲清楚, 使学生透彻理解。如果忽略“只有”两个字, 就会造成相反数概念的错误。又如有效数字概念:“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 到精确到的数位止, 所有的数字, 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其次对数学符号和数学式子的表达要正确。如“-22”应说成“负2平方”或“2平方的相反数”, 若说成“负2的平方”则变成了 (-2) 2;代数式 (a-b) 2的意义应说成a、b两数差的平方, 而不能说成a、b两数的平方差。

二、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进行正确思维, 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一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达要合乎逻辑结构。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 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属性的总和是它的内涵, 而矩形、菱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外延。二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 必须具有逻辑性。例如因为矩形, 菱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所以它们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三、教学语言要有规范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结构很严密的学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首位, 必须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严密、准确。否则, 往往会因一字之差而语义全变, 使学生产歧义, 甚至导致教学的失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中, 如果将“线段”改成“线”或“围成”改成“组成”, 那么这个概念就错了。又如, 在学习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 就要分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比较它们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使学生具体地懂得它们的外延是相排斥的, 内涵是相反的, 它们共处在自然数的范畴之中。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学生对“1”和“0”属不属质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为今后的分解质因数奠定了基础。例如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点在圆上、点在圆内和点在圆外三种, 不能把点在圆内说成点在圆里。

四、教学语言要有筒洁性

教学语言要努力做到干净利落, 不拖泥带水,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例如, 平方根定义用数学式子表达是:若x2=a, 则x就叫做a的平方根, 显然用数学式子比文字表达简洁明了。其次, 要善于总结、归纳数学内容和解题方法。例如解代数方程的基本思想可总结为四化:高次方程一次化, 多元方程一元化, 分式方程整式化, 无理方程有理化。又如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可归纳为:“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都等于相似比。”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篇幅, 而且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语言要有生动性

数学内容一般是抽象难懂而枯燥乏味的, 为了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 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和法则变成简单明了, 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例如讲直线概念时, 有的教师这样描述:“直线可以想象成黑板边线无限伸长, 穿过高山巨川, 突破大气层, 经过星球, 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经过这样一描述, 学生兴趣盎然, 对直线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形象、逼真了。又如在讲述合并同类项时, 可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二头牛加三头牛是五头牛, 但是二头牛加三头马就不是五头牛马了。同理2x+3x=5x, 2x十3y≠5xy。再如在讲负对数的变形-1.65=-2+0.35时, 可用比喻:“-1.65等于自己欠人家一块六毛五, 索性再借一块, 把六毛五还给人家, 结果欠人家两块即-2, 可是自己手里留着三毛五即+0.35, 这不就是负2加正的0.35吗?如果教师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就能把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语言要善用无声语言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 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 不能没有表情。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 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 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 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违纪的同学, 同大声训斥相比, 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小议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8篇

历史教师的素养, 是指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通过参加这次观摩课活动, 我认为, 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

应该说, 凡是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各市地选拔的优秀的学科代表, 可以说是参加各种比赛无数, 久经沙场。但仍有一些人会出现心理紧张、语无伦次等怯场表现, 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面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面对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 面对有思想的学生, 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偶尔的尴尬场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去调控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变化。这种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基本能力。

2. 高超、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历史教师来说, “三寸不烂之舌”, 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次观摩课上, 有一位女教师给我印象很深, 记得是在讲祖国统一大业时, 她分别用“紫荆花开”、“白莲芬芳”和“杜鹃怒放”来引出有关港澳台回归的知识点, 加之多媒体有声有色的配合, 很快将大家带入诗一般的意境当中, 效果极佳。教学实践表明, 历史教师掌握运用语言技艺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任务完成的质量。精心设计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语言, 有利于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能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因而,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外, 语言修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3. 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但也要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在这次活动中, 所有的选手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应该说是教师对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运用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对于文科教学, 效果更为明显。因此, 许多授课者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 课件容量很大, 不仅把课本的内容都搬到屏幕上, 还相应地展示了许多影像资料, 甚至不少老师因为有了多媒体, 干脆不再写板书。事实上这样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只顾看热闹, 并未能学出“门道”。他们头脑中虽然留下了很多图像, 但教学重点没有突出, 难点依然存在, 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完全掌握, 该做笔记的也没有记下来, 连课后的复习都失去了依据。这一点给我的启迪是:在运用多媒体时, 要处理好两种关系。第一种是多与少的关系, 或者说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实际上, 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不仅是多媒体的运用, 还应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联袂演出。在尽量熟练运用的同时, 要认识到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必须对常规教学手段做到心里有底。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 要在教学中注意多媒体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密切结合。第二种是要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 要做到因地制宜, 追求低成本与高效益的最佳结合。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何种教学资源, 而不是把使用多媒体看做是前卫和时髦, 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4.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做学习型教师。

时代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 必须首先适应这种变化。“活到老, 学到老。”这句话告诉我们, 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这次观摩课, 很好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获奖者多是观念先进、教法灵活的青年教师。这使我体会到后生可畏、后来居上的危机。我想, 有经验的教师不能光凭经验教学, 吃老本, 应该不断通过学习来拓展视野, 更新观念,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设计教学, 这样才能不落伍, 才能顺应教改潮流。

5. 拥有开放的思维, 开放的意识, 做复合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 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进而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近年来, 高考仍采用的是“3+综合”模式。不仅客观上呼唤着各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渗透, 而且也为它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主体知识和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灵活、开放的联想、迁移和重组,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说明。譬如就文综内部而言, 一般是地理定位, 历史连接时空, 政治解释道理。自2008年开始, 综合的范围和深度有所加大。例如有这么一个题, 说南昌起义发生在十四点多钟, 应是什么时辰?这实际上考查的是语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拥有开放的思维与意识, 不能封闭孤立地看问题, 而是要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只有老师这样去做了, 才能带动同学们开放性、综合性地学习和理解问题。

6. 密切关注现实, 使历史更具时代性。

谈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9篇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教师要教育好学生, 就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 这是教育艺术的基础。教师的爱, 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与学生形成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感情纽带, 教师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有较高尚的人格, 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思想品德等, 都会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最直接效仿的典范, 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孔子的话蕴含的道理是很明显的。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品质, 才能自觉、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 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讲授中, 教师以公正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形成既高尚而又亲切的道德人格形象, 使学生心服口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使自己良好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二、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首先, 音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是钢琴和声乐。我们不要求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钢琴水平都达到钢琴家级别, 而是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在声乐方面, 不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唱大型歌曲, 而必须能在音乐课上准确无误、声情并茂地进行范唱。只有具备了这最基本的两点, 我们才能驾驭好整个音乐教学, 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艺术的海洋。

其次, 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乐理知识, 分析乐曲结构, 介绍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音乐作品。而良好的综合素质,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其他姊妹艺术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了解得越多, 就越能使我们的音乐课上得丰富而精彩。

再次, 音乐教师必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点, 是在电脑的控制下, 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综合在一起, 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人机交互处理能力, 实现信息的沟通。所以, 音乐教师必须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尽情发挥音乐的教育感化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是与人的感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教学如果不能与聆听、感受、实践音乐作品甚至音乐创造联系在一起, 教学计划就成了一纸空文。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 音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并共同作用的过程。在我们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要达到这一点还存在着不少客观条件的制约,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它给音乐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改变, 而且还将促进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 将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当学生面对电脑或音乐教室的大屏幕时, 他们将从传统教学的听教师讲什么, 转变为从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中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这将是教育观念上质的飞跃。

三、音乐教师应具有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

音乐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开展这一活动的能力。音乐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合唱队、舞蹈队、铜管乐队、民乐队等, 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丰富音乐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才能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组建这些队伍之前, 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报名, 然后再进行选拔。例如, 合唱队要选择声音、乐感都比较好的学生;舞蹈队的学生身体协调性要好;对报考铜管乐队的学生, 则要观察他们的嘴唇和牙齿是否适合吹奏乐器, 而且节奏感要好;而民乐队则对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必须能演奏至少一种民族乐器, 才具备参加民乐队的资格。所以, 音乐上的一专多能, 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 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师应有四项基本功 第10篇

“大海航行靠舵手”, 可是再好的舵手没有航标, 也是难以达到目的地的。所以, 在数学教学的海洋中航行时, 就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找准航标,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课程标准就是教育教学的航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育是大众数学教育。数学课程所设立的目标, 是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的, 所以, 学好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 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 新课标就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为核心。抓住了这一点, 就是抓住了根本, 找准了方向。

学生的发展, 即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终身持续性的发展, 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所以要注意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上充分依靠学生。也就是说, 老师心里只有学生, 学生是老师的一切, 做到想学生所急, 教学生所需。

只有我们对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 才能使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 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认真钻研教材, 练就活化教材的功力

活化教材是实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 是学生学习一门新知识的基本线索, 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资源。可是我国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地区不同教育程度也不同, 尤其是城乡差距更大。为此, 新课标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在不背离国家教育目标底线的前提下, 教材可以多样化。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的教材,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为了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从以下三点做起:1.钻研新教材, 把握知识的基本架构和线索。2.熟悉学校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心灵动态, 做到有的放矢。3.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比如:我们购买了人教版、苏教版、粤沪版和东北版四套版本的教材。这些版本各有千秋, 由于人教版比较符合我们的实际, 为此, 我们以人教版为主线, 吸取其他版本的精华进行有机整合。同时不时地加入一些我们个人的见解进行活化。如:我们对函数与方程式的编排顺序和概念进行了一些改动, 把抽象的函数改编成了口语化: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 一个量改变, 另一个量也改变, 这两个量互为函数关系。我们还对几何和代数作了深层次的整合, 他们互为条件, 互为结果。如: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三角形的边长、面积、函数等的质变和量变, 把几何与代数融为一体。这样, 知识的整体性加强了, 趣味性更浓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告诉我们, 活化教材一定要把握“量”和“度”。数量太少概念理不清, 原理道不明;数量太多会让不需要的非本质的东西掩盖了本质的内容。如果刻意讲求创新, 举例不切合实际或远离学生生活, 就很难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这是通过学生们的实践证明了的结论。可老师若要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能大于180°吗?同学们因为好奇会无边的遐想, 但不会想到球面上, 更不会想到赤道和极点经线上。该问题就不切合实际, 这只会给上课带来麻烦。所以, 教师必须下苦功夫, 练就出活化教材的功力。

三、细心琢磨教法, 拥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思想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围绕这个核心, 要做到以下三点:

1. 讲究语言策略, 不时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 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应在语言策略上做文章, 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如:课上我曾给学生展现在黑板上这样一道探究题:

上表是某月的月历:

(1) 阴影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 这个关系对于其他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

(3) 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4)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结果学生们做 (1) 、 (2) 题迎刃而解, 做 (3) 、 (4) 题时开始抓耳挠腮, 不知所措。这时, 我岔开他们的思路问:“一个16岁的中学生至今一共才过了4次生日,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一听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不一会儿, 结果就出来了。我立刻表扬他们都挺聪明且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同学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此时, 我说:“那就让我们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吧!我相信凭着你们的智慧一定会把黑板上的难题攻破的。”同学们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 没多大功夫, 两个问题就当堂解决了。教师策略性的语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同时也有了主动探究的兴趣。

2. 巧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情趣。

大家买东西一般都愿意到超市购买,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自己愿意亲手感受一下商品的品质。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也具有同样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听老师没完没了地说教, 都愿意亲自尝试独立操作。这就需教师抓住青少年的这一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问题情景, 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情趣。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公理时,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一步能否走两米?”同学们就坐不住了, 自觉站起来迈步测量, 场面精彩极了, 结果, 没有一个能够走两米的。在热闹的气氛中我问道:“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争抢着回答:“我们的腿短呗!”我投去赞许的目光, 紧接着又问:“那同学们知道腿长与步长构成什么图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三角形!”就这样, 学生认识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有助于知识的开拓和发展。

3. 放下“知识权威”, 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知。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道者, 而是学生的组织者;不是主演, 而是导演;不是指导员, 而是诱导者。这就需要教师认清形势, 跟紧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成为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 师生形成互动。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 为了让同学搞清什么是同类项。我先把李佳伦、李佳朔双胞胎兄弟叫到讲台上, 让他们分别把指定的事先准备好的盒子里的粉笔进行分类。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快, 结果就出来了。紧接着我调动台下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让他们说出分类的依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李佳伦是按颜色分的类, 李佳朔是按长短分的类。”趁机我在黑板上写下“8ab, 8a2b, 12ab2, -3ab, 16”五个代数式让同学们分类, 我反复强调看谁分类多, 分得细, 分得有根据。接着我走到学生们中间, 发现分得五花八门。后来, 在我一个劲地鼓励下和学生的分组讨论下结果出来了。我问道:“你们分类的理由是什么?”“第一看字母是否一样, 第二看它们的指数是否一样。”紧接着, 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字母相同, 指数相同”八个大字, “这就是分类的依据!”接着引出了同类项的概念……这样的课堂,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肯于钻研教法, 我相信大家定会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

四、笃心考察教学效果, 具有及时反馈的招数

反馈, 是指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 新课程理念非常强调教学反馈。是因为它可以有效的考察教学效果, 还会磨砺教师的意志, 推陈出新;它可以适时积累教学经验, 及时校正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进而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它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新情况……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差异的, 对不同学科, 不同环境, 不同阶段, 不同内容, 学习兴趣, 接受能力, 进步程度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 我们只有及时反馈, 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教学才会少走弯路。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直接体验知识的探究、生成过程, 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深刻体验成功, 感受挫折, 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中学教师基本素质提升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师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13-03

当前关于教师素质提升的研究相当多而且也卓有成效,但这种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城镇学校,对于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提升的专门研究则比较少且成效不大。受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农村学校教师无法完全复制城镇学校关于教师素质提升的研究成果,也很难从普遍理论中概括提炼出有效提升自身素质的策略。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针对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进行专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研究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农村中学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对于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些看法。

一、首先要解决价值观念问题

马克思曾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受一定历史、自然条件及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中学尚存在教学设施不足且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给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带来了很大阻力。最直接体现是很多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和担当精神,缺乏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观念,价值观念问题仍然是许多农村中学一线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

教育价值观念是决定教育取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起导向作用。教育价值观念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待教育的热情与担当精神,另一个层面是指导教育行为的观念。

第一个层面在许多农村中学教师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认为教师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低,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在别人面前羞于提起自己的职业,生怕别人知道后会低人一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农村中学教师要改变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树立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认识到教育是社会文化知识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受人尊重的。古往今来,譬如孔子、苏格拉底等诸多圣人贤士,就是受人敬仰的教师。其次,农村中学教师要改变自身世界观,培育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的那样:“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学教育观,将狭隘变成宽阔,将利己变为利他,使僵化的思想方法变得活跃,使唯心的变成唯物的。”只有正确认识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每一件关乎教育的原来自己认为简单、平凡的事做得不简单、不平凡,才会找到职业价值感。

教育价值观念第二个层面是用什么教育理念去指导教育行为的问题。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则是发展人的手段,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教育。因此,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指导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行为最基本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首先,从过去强调知识获得为本转移到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及学生性格形成、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等,树立德育优先于智育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体验。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插入思想道德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法和思想上的偏差并予以纠正。不要小看这些做法,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发生质变。工作中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学校各项学生活动中,利用召开主题班会、做黑板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创建兴趣特长班等形式,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理想信念、纪律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等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其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关注与爱护每一名学生。农村中学中往往留守学生居多,父母长期在外使得这些学生缺乏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往往令农村中学教师很苦恼,明知道教育的秘诀就是真爱,但就是无法用真爱去教育引导学生,甚至更多时候会因为学生不尊重教师、不遵守纪律、学习基础差而烦恼。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大多数时候习惯于以自己的水平去衡量一名初中生的水平,以成年人的经验阅历去评判未成年人的行为,对学生期望值太高造成一种心理落差。如果教师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比教师低了很多,受到的教育比教师少了很多,很多时候他们受社会与教育限制根本没办法判断善恶美丑,需要教师站在他们角度去引导和关爱他们,可能心情就不会像原来那么糟糕,教育时可能会多一份理性、爱与耐心。

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包括兴趣与方法。很多农村中学生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家长也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有效方法,这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例如,课堂上多设计适合学生能力的问题,讓更多学生参与解答,或者让会的学生去教不会的学生,甚至可以将月考题目适当变形后融入课堂中让学生训练,而且让班级大多数学生理解会做,当学生在考试时遇到类似题目,通过一定思维活动后能得出答案,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就会被慢慢培养起来,学习方法也会得到逐步改善。

二、提升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专业素质

农村中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自如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之取得更好的成效。

农村中学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基本上是全天候,加之教师相对缺乏,致使教师的课程任务和管理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那么,农村中学教师如何保证既不耽误学校工作正常开展,又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呢?

(一)拓宽教科研渠道,提高教科研能力

农村中学因为地处边远,信息相对闭塞,因此教研发展相对滞后,教研渠道比较单一,教研氛围也不够浓厚。但农村中学教师要意识到教研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最具效率的途径,要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就算事务繁忙、科研开展难度大,也要见缝插针,寻找、拓宽教研渠道。首先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理论水平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基础的元素,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很难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要提高理论水平,教师可以到书店买书阅读,也可以在万方数据、知网等期刊网站注册,缴纳一定的费用,阅读、下载相关资料,甚至可以通过手机上的阅读软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农村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这些问题是不难发现的,我们这里所指的善于发现问题,不仅指善于发现这类显性问题,还要善于发现隐性的、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比如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新政策,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举措,这些信息中往往隐藏着大量的教研课题,但也很容易被我们教师忽略。教师在接触到这些信息时,若能多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就有可能提炼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教研课题。提出和分析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参观、座谈、调查问卷等活动,归纳并升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若效果良好便通过论文形式将它记载下来,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研过程。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一名学习优秀或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必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比不上研究课堂那样相对更容易见到成效,因此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农村中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识与方法作为一个重要专业素质加以提升。农村中学生大多缺乏家庭有效监管,没有回家预习课文的习惯,教师课余也不能大面积地给予学生指导,因此,课堂便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中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学,当然不能是自由学习,而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出示目标与要求后,教师可以巡堂监督学生,并主动走到一些学生身边,一对一给予指导,教学生如何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等。

不同科目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会有差异,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但只要教师有强烈的培养意识,并且做到持之以恒,教师会发现学生越学越聪明,而教师也会越教越轻松。

(三)注意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硬件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手机、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趋势下,信息技术必然会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而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越来越成为评判教师是否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标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应该成为农村中学教师必须提升的素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对于教育教学中常用的硬件设备,比如计算机、投影仪等,要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知道如何去操作它们,为教育教学服务。其次,要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办公软件中最重要的有Word和Excel,尤其是Excel,对其熟练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效率。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演示文稿,也是农村中学教师需要熟悉的软件,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并配上特效。多媒体课件使课堂信息容量更丰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化,越来越成为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软件制作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最基本要求。最后,教师要提高应用互联网的能力,能正确获取或传递信息资料并遵守相关互联网规定。教师要学会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迅速地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同时,要自觉了解和遵守互联网公约,不浏览、传播不健康的信息。教师熟悉互联网的运用和遵守相关规则,不仅能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还能为同样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提供知识性保障。

三、树立高效课堂理念,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农村中学生往往缺乏课外学习习惯与动机,他们提升文化知识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倘若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仅会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积累,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农村中学教师一定要树立高效课堂理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高效课堂是指高效率课堂教学,要研究高效率,首先要界定课堂效率指什么。它不应该指教师教的效率,而应该是指学生学的效率,具体来说是指学生认识、理解、记忆、运用知识的效率。受条件限制,农村中学教师如果完全复制城区学校成熟的高效课堂模式,会遇到很多困难。

农村中学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树立高效课堂理念,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现在的教学法和教学模式,很少对学生课堂中的记忆进行专项研究。记忆包括对知识及运用知识方法的记忆,学生任何一种进步,都是这些记忆在量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变。成功的高效课堂模式,必定符合学生记忆规律,若一节课中学生记不住或只记住很少的东西,那么这节课就称不上高效。影响学生课堂记忆的因素主要是注意力,人对某件事情注意力越高,对这件事情的记忆就会越持久。据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注意力最多能维持5分钟,超过5分钟,其注意力会大大降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讲座、网上搜集等形式,了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然后结合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熟练有效地加以运用,这样,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及時地更换教学方法,依托不同手段不断地刺激学生不同感官,以维持其持久的注意力。影响学生记忆的因素还有人的遗忘规律,据研究,人在头二十分钟的遗忘率最高,可高达46%,解决遗忘的最好方法是在课堂中及时复习。复习方式可以多样化,做练习、看图、听声音、看微视频等,都是很好的复习途径。无论用哪种复习方式,都要注意复习时间距离新学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分钟以上。此外,成功心理也是影响学生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上讲台演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使其处于兴奋状态,让记忆更为持久。

以记忆为出发点研究高效课堂,教师会发现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跳出传统教学模式,一步步地走进高效课堂殿堂。

总之,农村中学教师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努力提升专业素质,通过探索高效课堂模式,使自己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第12篇

与往届评比活动相比, 本届给予选手的准备时间比较充分, 规定参赛选手必须与本校名师、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备课、磨课、研课团队, 目的是通过一位教师的参赛带动一个团队的参与, 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促进学校整个团队的发展.所以本次大赛的每一节课都渗透着每个学校教研团队的辛勤汗水,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活动使我们意识到只有经历了磨课, 才能让数学教学充盈着成长的韵味!

本次课堂教学评比的20节课各具特色, 展示了每一位教师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中, 教师能够充分信任学生,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上的一次次凝神思索、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一次次的互动交流、一次次的感悟提升,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另一面———活泼、灵性及阳光!

在基本功竞赛所展示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关注思想方法, 凸显数学味道.教师们挖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 并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比如王博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中, 教师让学生慢慢展开他们的一只小手, 从中找到数学奥秘———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缝隙的关系, 从而形象地解决了棵数与间隔数关系这个难点, 并巧妙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再如, 刘春玉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中, 有这样的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用这样形象且有寓意的情境带领着学生们探究重叠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很好的渗透了集合思想;又如, 王萍老师的“推理问题”一课中, 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让学生置身于推理的情境中, 使每一位学生又如小侦探一样, 层层分析, 步步推进, 最后找到答案得出结论,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基本功竞赛所展示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能关注探究过程, 演绎灵动课堂.教师们不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注重在一系列的“猜测———验证——探究”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中具有浓厚的探究味,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是知识的真正探究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 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素养的提升, 课堂也因此而显得灵动、有内涵.如李红丽老师执教的“找次品”一课, 在探究在9个零件中至少称几次就一定找到次品的这一环节中, 给足了时间, 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在众多方法中找出最佳方案, 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是不是平均分成3份称, 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呢?最后在小组活动中举例验证, 找到规律得出了结论.王鸿玲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 让学生通过摆三角形、画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给出错误的图形, 再适时追问, 让学生在改错、辨析的过程中明晰三角形的含义;为了突破难点, 使学生清晰画三角形高的两要素, 教师就用量某学生身高为例, 明晰要从头到脚量 (从顶点量起) 、还要竖着量 (垂直量) , 并放手让学生尝试画高且抛出三角形能够画几条高的问题……情境、问题与数学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王海燕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一课中, 让学生在理解题意、明晰条件、提出问题后, 通过独立思考、拼摆方阵图, 与同学交流:“我是先求的什么, 再求什么”, 来展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算法多样化) , 且要选择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算法优化)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 亲身经历分、想、说的全过程,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当然,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还需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还需更积极有效;有的课上教师问一句, 学生答一句, 这种一问一答式让学生缺乏自主观察、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机会, 也使得知识揉捏过碎;有的教师有些拘泥于事前设计好的教案, 面对学生课堂自动生成的有效契机不能灵活调控;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不到位, 常被学生牵着走;有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零碎、随便, 起不到激发鼓励学生的目的……我们就学学专家教给我们的“秘诀”吧:“两个解读 (吃透) 与教学经验、智慧有机融合, 厚积薄发.吃透教材=学科知识+解读文本的智慧, 吃透学生=学生知识+解读学生的智慧.智慧是由经验凝聚而成的.”

上一篇:展现方式下一篇: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