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言的魅力论文

2024-07-28

诗意语言的魅力论文(精选10篇)

诗意语言的魅力论文 第1篇

1. 通过学习“语用”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时, 注意以指导学生“语用”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 促进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也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努力创设“语用”训练的教学情境。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王老师教学时, 就用他富有磁性的语言描述配以多媒体课件, 给我们展现了“一棵树”“一只鸟”的鲜活灵动形象:无论是春夏秋冬, 还是刮风下雨, 这只鸟总是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 总是听着鸟儿唱……这样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树和鸟进行了描述:“这棵树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只鸟长得小巧玲珑、亭亭玉立……”就这样, 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形成了对树和鸟的总体印象。

抓住“留白”开展“语用”训练。《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用朴素的语言, 讲述了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至死不渝、凄美动人的友情。文章采用了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段, 也留下了一个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王崧舟老师坚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例如, 对于鸟儿问树根那棵树去哪了这个情节, 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阅读思考后答道:“鸟儿看不到树, 心急如焚。”“鸟儿看不到树, 迫不及待地问树根, 树到哪儿去了……”无论是“心急如焚”, 还是“迫不及待”, 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 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

2. 在“语用”训练中注意做到“三个融合”

王崧舟老师开展“语用”训练时, 与文本的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注意做到与情感陶冶、内容理解、思想梳理融合起来,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用”训练与情感陶冶的融合。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鸟儿站在树上, 天天给树唱歌。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为了让学生理解“天天”中所隐含的内容, 王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这两个‘天天’, 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王老师接着问:“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学生回答:“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就在这一问一答间, 王老师不仅巧妙地将学生带进了诗般的意境, 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树和鸟之间的深厚友情, 把“语用”训练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

“语用”训练与内容理解的融合。文中写道:鸟儿不顾一切地寻找树, 好不容易飞到了小女孩身边, 问女孩火柴在哪儿;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对这段文字, 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的感情。学生回答:“痛苦不堪”“绝望”“心如刀绞”……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畅谈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语用”训练, 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从而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语用”训练与思想梳理的融合。树成了火柴, 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面对此景, 鸟儿对灯火唱起了歌……这时课堂响起《永恒的爱》这首歌。王老师说:“这是一首什么歌?”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们回答:“这是致爱的歌”“告别的歌”“永恒的歌”……学生的回答不仅是很好的“语用”训练, 而且也让他们在钦佩鸟儿的执着及诚信的同时, 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文章的思想也得到了梳理。

诗意语言训练教学设计 第2篇

一、优美的导入语言

董一菲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导语艺术就不仅仅要求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最好要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在导语中获得审美感染和熏陶。① 例如,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一课中,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

在一片缤纷色彩中,学生接受了审美的洗礼,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诗歌是如此的璀灿夺目。 再如,在诗歌专题《诗经》教学中,她设计的导语是:《诗经》是我们古老先民的第一声吟唱,而“爱情”这个亮丽的字眼也已从河洲水湄的《关睢》里隐隐传来,已从水乡泽国的《蒹葭》里淡淡呈现,已从灼灼的《桃夭》中闪烁成幸福,已从青青的《子矜》里低徊成爱恋。“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就是《诗经》爱情诗的“纯度”,这就是它的深度。赤诚可表,日月可鉴。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经》中的爱情诗。

董一菲的诗歌专题教学,每一则导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其特点是语言优美、广征博引、直抒胸臆、诗情浓艳。风格因专题基调而定,或粗犷,或细腻,时而欢快,时而严肃。

二、精美的解读语言

诗意的语言很精美。董一菲擅长用诗意的语言解读文本,精讲知识。精美的语言常常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②即使用本色的语言解析,也透出女性的精细之美。

例如,《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分析这些句子时,她这样精讲:这里有着悠悠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更有着沉重与无奈。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外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

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教师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也正是这种诗意的讲解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她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之中,去主动地品味、欣赏诗歌。

再如,在一节汉字课上分析“间谍”“雉堞”“通牒”“喋血“这几个词,她是这样解读的:“间谍”主要是探刺情报,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是“讠”字旁;“雉堞”是墙城,因此是“土”字旁,中国有墙文化,国有国墙,城有城墙,家也有家墙,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词对你了解古代诗文会很有帮助;“通牒”牒是一种文件,古代的木牒,所以是“片”字旁,如“通关文牒”;“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因此是“口”字旁。如“沙场喋血”等等,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审美效应。

董一菲说:“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语言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③在这里,她用最本色的语言来细致地分析这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学生便当堂消化理解了这几个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致的对话语言

董一菲说:“课堂是师生对话的生命场,这里有激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教学大参考·名 师 研 究22情的闪烁,有美的陶醉,有理性的沉思,灵动的飞扬,静穆的升华,沉醉的超拔,思维的碰撞,汇成涓涓的细流,润物无声,有时像惊涛拍岸,雪浪千重。”④董一菲用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回报以诗意的语言。师生对话充满智慧,课程资源有机生成。 例如,在《采薇》自主学习交流的环节,师生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那么,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情感总会显得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 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在这段对话中,先是学生提出“采薇之作、之柔、之刚,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老师自然追问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学生回答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紧接着老师用精致的语言概括了“两处比兴‘一繁一简’”,再用“痛苦焦灼”简析了复杂情感交织的妙处,含蓄地告诉学生不要把情感单一化。当学生将“采薇”的推演比喻成“电影镜头”时,教师立即以杜甫《兵车行》里的诗句来关照,并引用柳中庸的诗句加以强调“太悲苦了”。师生用精致的语言在对话中多元解读文本,配合很默契,表现很精彩。 再如,教学《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时,教师引用于右任的《国殇》后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于右任先生表达故国故园之思的时候要用一个反复的形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因为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嘛,不能回到祖国。所以希望葬在高山之上,望着大陆的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也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心。

师:在台湾啊,最高的山脉是哪一座山呢?

生:著名的阿里山。他就想葬在阿里山上,望我大陆,望我故园。

师:有这样一句话说“远望以当归,悲歌以当泣 ”,“远望”就全当回故乡了,于是古人忧愁的时候都要登高望远;怀乡的时候也要登高望远。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由君主的地位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也曾在她的青春岁月的时候,当她的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作为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辛弃疾是将那“栏杆拍遍”,想一想那“栏杆”在哪里?有楼的地方,可以望远的地方。岳飞也这样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北望中原,还我山河。这一切都是———“登高望远”。那么“登高望远”,结合独特的、生命的感受,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于右任老人是这样说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然后他运用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那遥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民歌, 写出了北中国的雄奇壮丽,那就是我多情的国土,六个字怎么说?(师生齐说“天苍苍,野茫茫”。)“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最为精彩的是教师的知识拓展,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由此让我们更加具体地领略了“诗意语文”文学、文化、审美叠加形成的“语文味”。师生通过对话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教学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知识与情感,就这么自然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四、丰富的情感语言

董一菲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例如,鲁迅的文章的特点是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差异,现在的很多学生能够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却难以产生共鸣,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又是作者怀着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雄的献身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却体会得不深。如何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呢?董一菲说:“我在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在备课时,英烈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教学大参考·名 师 研 究23的精神使我眼睛湿润,我想,要让学生动情首先就要让他们对背景有深入地了解,于是我将有关的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细节进行生动地描绘,给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视频的直观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感情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并打动学生,使他们也产生巨大的共鸣。

再如,在讲李煜词专题时,董一菲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煜的生平经历,讲了他“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身世与才气,讲了他与大小周后的浪漫爱情,也讲了他历经国破家亡的愁苦,当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师的介绍中时,教师问:“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红’字用得好不好?”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李煜诗中的‘红’字,寓意深刻。红不仅指花,而是艳丽如花的红颜知己,此时的李煜已失去了国家,又失去了此生的挚爱,自古就有无数为红颜而洒泪、洒血的英雄,而李煜饱蘸心血,用‘红’怀念他的爱人。”还有学生答:“我认为‘红’代表的应该是黄昏,这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悲壮色彩,春天本来是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季节,可春天的黄昏是这一切美好事物将要逝去的时刻,诗人借此来表达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悲痛的心情,使诗愈发的悲壮、动人。”

学生被教师的语言所感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词人当时的心境,也能用他们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解读作品,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睿智的点评语言

凡是听过董一菲语文课的人,都会被她睿智的课堂点评语言所折服。她的点评语言机智敏锐,常常用极富诗意的长句,喷薄泉涌般的铺陈排比,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个性化顿悟。

例如,教学《西地平线上》,她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西部自然景观时,学生说:“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她这样点评:“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们在研究边塞诗时,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进而,在下面就有学生提到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并且继续补充内容:“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这正是边塞诗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启发学生想到的内容,而这一内容中所提到的胡杨和百草正是西部落日所呈现出的人文内涵的一个表现。

她敏锐地把握住学生回答的言外之意,随即机智巧妙点评,用她那诗一般的语言,内蕴十分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点评的语言诗意而充满智慧。因为,她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师生合作描绘出“西部落日的壮阔景象”。 再如,教学《乡愁诗鉴赏》,她表达了“用简单的意象表达最深的乡愁,就是本诗成功所在”观点,而当有学生在赏析诗句时引用其它诗句时,董老师立即指出“用诗歌来解释诗歌,善于联想。暗含时间的绵延,是大开大阖的空间,偌大的空间中,小小戍卒,他的悲欢离合、他的爱恨情仇,才显得如此的真挚,如此的扣人心弦”。

教师用诗化的语言点明了学生发言中最闪光的部分,也对全诗的意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并突出了凝聚于意象上最真挚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将探究的重点转向探究诗歌的情感。

同样是教学《乡愁诗鉴赏》,当学生回答自己从戴叔伦的《调笑令》的诗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中读出了横越山南山北的征人的乡愁与胡人的音乐相通的感受。这一观点似乎有些背离了诗人的原意,但董老师说:“(胡笳的演奏)谁人有此情?谁人奏此曲?其实普天下战争带给人永远是创作,于是海明威会说‘永别了,武器’,李益会说‘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仅是中原,也有胡人的眼泪,于是一曲胡笳谁在弹奏?山那边,雪中的,一轮明月,共同照耀的胡儿。”

诗意的语言,暗香满课堂 第3篇

【关键词】诗意的语言;教师;话语;魅力;课堂

最近看一档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知名主持人鲁豫说:语言,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语言总是让人心生感动。要成就一名演说家,语言是第一通行证,每个人都具备语言,但是有力量的语言可以把我们带入演说者的世界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总是听着动情的语言为之沉醉,为之感慨,甚至为之落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教师这个职业,语言几乎是它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在和语言打交道,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下班回家以后,连话都不想说。不是累,而是在学校说了太多的话。但是,细细地反思一下,一名教师每天说那么多的话,我们要的目标达到了吗?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如此,我们每天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递我们的语言,但是,如果这些语言没有诗意,那只能像天上打雷的声音一样沉闷,只有富含诗意的语言,才能飘洒菲菲细雨,给学生心底的泥土灌溉滋润,让他们思维的种子得到萌芽。

一、有温度的口头话语

俗语说:“良言一语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雪。”每个人的语言都是有温度的,如果里面有暖暖的东西存在,比如关心,爱护,谆谆教诲,那么,这样的语言必定是能融化千里冰雪的,是能在倾听者的心里春暖花开的;相反,如果只是平淡如水的话语,那给人的只有淡漠与疏离,让彼此之间生出横隔心灵的距离。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不同于平常说话的特殊语言,它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专注地聆听你的声音,才能把他们带入你营造的那个世界里。巧用幽默的语言,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带上温度的话语,总是让人觉得特别地贴心与温暖。

二、有适度的肢体表演

“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日趋完美。”要将一块块璞玉雕铸成精品,不是靠尖锐锋利的刀具,而是天长日久的磨合。我们的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时时刻刻的融入生活。

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不应只是话语的重复堆砌。教室给我们的三尺讲台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如同口技,要用最简单的器具营造最华丽的场景。一名老师,有时是一名演说家,有时又必须是一名魔术师,一名表演者。适度的肢体表演给整个课堂带去清新的空气,让一堂课变的像话剧一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在观看表演,阅读肢体语言的过程中,他们能全神贯注地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看表演或一起表演的同时将知识深深植入脑中,过目不忘。

三、有热度的即兴游戏

高尔基说:“我可断言,同小孩子讲话,必须要有趣味性。”增强趣味性的方法很多,其中屡试不爽的非讲故事,做游戏莫属了。孩子都是有一棵童心的,大孩子童心未泯,小孩子童心正浓。在课堂上把他们最爱的故事游戏带去,无疑给他们带去惊喜,他们会非常乐意跟着你的思路行走。但是,讲故事,做游戏也不能为了过流程,教师也要精心布局,合理安排。教师参与的游戏,往往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则会很热烈。

四、有力度的情感交流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千变万化,它可以化成一把柔和的春风,吹散学生心头的阴霾,也可以变为一曲婉转的歌谣,回荡在学生的整个记忆。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时尚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得到的是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教师要用自己有力的语言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师生间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进入角色,挥洒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同样一句话,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话语说出与面无表情白开水似的话语说出,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前者给学生深深的心灵震撼,并且是潜移默化而持久的,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五、有梯度的课堂延展

“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制造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效的课堂不是单纯填鸭式的教学,它更符合细水长流的特点,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层层递进的。

学习一篇课文,除了完成生字、词语、课文大意之外,通过老师的布置,往往能让学生收获课堂以外的知识、作者、背景、主题、相关资料、诗歌、画作、歌曲……老师,总是把一个课堂缔造成整个世界,让学生进去参观,游览,慨叹。

诗意语言的魅力论文 第4篇

(一) 意象油画的概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意象一直是一个常见常用的概念, 是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成就了“意象”的审美范畴, 将其定义为一种高度凝聚的心理存在, 进入人的自觉阶段。中国的意象油画是以西方的油画为媒介, 利用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创作规律和手法, 展现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可见, 意象油画是一种中西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尽管中国的意象油画在某些方面与西方表现主义具有类似之处, 但二者在方式和方法上还有明显差异。例如, 我们的意象油画更多地表现内心意境, 具有诗意化倾向, 而西方的表现主义则重视内心情感的发泄。

(二) 意象油画的发展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 意象油画逐步成型。其既包括了西方油画的创作技法, 又涵盖了传统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的油画伴随着社会的变化, 产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油画创作的自主性逐渐强化, 个性化的油画日益增多。同时西方油画的理念和技巧也更多地引入, 中西绘画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加快。当然, 在迅速的发展中, 意象油画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注意。例如中国的意象油画是对国人的观念、思想和品格的呈现, 在创作中既需要彰显中华文化的内涵, 又要符合实际。

二、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 创作手法的写意性

如何将传统文化用写意的绘画语言加以呈现, 实现传承, 是中国意象油画的关键所在。因而, 在创作手法上, 中国意象油画更加重视写意性, 强调以作者的主观感悟将自然事物与人的心灵有机结合, 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的形象再现。所谓“以形写神”就是中国意象油画所追崇的最高艺术境界。可以说, 意象油画是在充分借鉴了传统中国书画的基础上, 运用国画“泼墨”的技法, 追求作品的自然感和随意性。

(二) 造型观念的中国化

看似相似却又不似, 这是中国意象油画所推崇的造型观念。这种观念强调“写意”, 并不追求形体状态的塑造, 是一种契合心灵的手法, 主要展示人的主体精神。在实际表现中, 一项优化的造型十分类似国画中的点、擦、染等手法, 强化书写的因素, 试图将线条的功效加以最大化地发挥和运用。

(三) 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油画本身就具有传播思想感情的作用。更何况, 意象本就是我们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命题。对于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表现方式的中国意象油画, 在实现了中国化之后, 更易于为我们的艺术家所运用。意象油画是中国艺术特有的一种艺术形态, 包容性和现代性更加显著。在这种艺术形式中, 作者可以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更为世界化的形式加以呈现, 便于传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作品的生命张扬, 强调作品所传承的民族文化。

三、意象油画的诗意魅力

(一) 美在意境

意境之美是中国意象油画美的根基。一直以来,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都将“写意”放在重要的位置, 相比于形似, 更关注神似。用宗白华先生的描述, 这就是一种在景中充溢情感, 而情感又都可以寻得具象化的景的意象世界。因为意境乃源自于人的内心, 超乎了现实的各种界限和束缚, 实现了心灵与自然的完美契合。西方追求画画之理, 注重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达, 黄金分割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西方, 绘画注重写实, 不在乎意韵。与之相反, 中国画追求画面的意境之美, 追求随着心境变化而转变的幽情虚境。在实与虚的融合之中, 实现相似又不似的统一, 情与景完全交融。

(二) 美在诗境

诗具有灵性, 超乎现实又关乎现实。诗境也一直都是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创作目标。在美好的诗句当中, 每位读者都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种与诗句相对应的画面, 就是诗人的画意。意象油画就是将诗中蕴涵的画意加以呈现, 将内藏于作者脑中的画面加以实现。正如石涛先生所言:“诗中画, 性情中来者也, 画中诗, 乃境趣时生者也”。意象油画在营造各种意境的同时, 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真正优秀的意象油画作者是能够让欣赏者在画中感受到如梦一般的诗意, 体会创作者的理念, 产生心灵的激荡。

四、结束语

意象油画是中国文化语境的产物, 这样的背景环境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质。追求写意, 而不拘泥于形态的具象呈现, 同时结合西方油画的表现方式, 实现特殊的艺术处理, 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在新的载体上实现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 意象油画是油画的现代化和中国化的鲜明代表, 对于中国绘画和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意象油画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具有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以及中国诗意魅力。所谓“意向”油画, 顾名思义就显示出其兼具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双重属性, 将客观的事物抽象画、意象化, 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本文以独具特点的中国意象油画为分析对象, 试图通过对意象油画内涵和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 分析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诗意魅力。

关键词:意象油画,文化内涵,诗意魅力

参考文献

[1]潘华天.浅论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与未来[J].中国油画, 2008 (9) .

[2]陈功凯.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审美与诗意魅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语言的魅力教案 第5篇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大家认真听,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播放录音)请几名同学说说

听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善言者,能激发别人最大潜力,能改变人的命运。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板书 语言的魅力

二、语言实践

1、同学们前两天老师叫大家收集有关语言魅力的故事,谁能把你收集到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讲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调,要有条理。出示幻灯片 对学生讲的要有评价

讲的不错,周总理把马路解释成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解释马路,恐怕连外国记者都始料不及,多么机智的语言啊!

多么幽默的语言啊!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以他的机智幽默留下了许多佳话,也显示了他独特的语言魅力。

人们说幽默是走出生活波涛的救生圈。这话一点不假,再一次让我们感到了语言的魅力。

真是声情并茂啊,多么智慧的小姑娘啊,一句“回去告诉你的妈妈,你和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回敬了萧伯纳。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学问,也不能不平等待人”。

唐伯虎的对联真是一波三折,出人意料,令人佩服。

安徒生的这句话让我们感到了智慧的力量,语气是一致的,只是调换了语序,令人捧腹。、听了刚才几位同学讲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语言的魅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语言最有魅力呢?

请同学发言

板书 言简意赅 幽默风趣 角度巧妙 出人意料 a、出示有魅力的天气预报

其实魅力的语言无处不在,老师还找到了一则有魅力的天气预报。

出示幻灯片 找学生读一读

尽管已经4月份了,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一股冷空气非要和大家一起度这个周末不可,难道我们能不欢迎这位客人吗?

b.说一说你了解的类似的有魅力的语言 看来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2、有这样一句话,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我们每个人都想把有魅力的语言说道别人的心坎里,可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有魅力呢?

a.老师这有一组图片,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 看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是啊,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我们说礼貌是魅力语言的基石。b、选出最有魅力的一句话。

老师这有三句话,哪一句最有魅力?(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自来水龙头滴水图,在上面贴上哪句话,你认为最有魅力(1)、请不要让我再流泪了。(2)、水是宝贵的,请不要浪费。(3)、你在沙漠里,这滴水可以„„

说明理由(1)委婉含蓄,用了拟人的手法。(2)语气生硬,不容易让人接受。(3)表达不明确。言简意赅的语言有魅力。

c.情景演练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出示幻灯片

(1)、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爷爷过60大寿,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你与这位同学的感情?

(2)、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做作业,小强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想让小林帮忙解答一下,小强应该怎样向小林说呢?

如果是你如何用我们富有魅力语言去打动对方呢?从中任选一题,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前面表演。

要及时评价

是啊谁掌握了语言的魅力,谁就掌握了未来,也就掌握了交际的绝技。

三、拓展练习

1、找周围的魅力之人,说出他们的魅力之事

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没的眼睛。擦亮我们的眼睛,找一找周围的魅力之人,魅力之事。

2、魅力对联 其实,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联中,语言也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看这样一副对联 出示幻灯片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什么意思。找同学读,再说一说。

这副对联是说,年轻时,眼神好,精力旺盛,可以好好读书,却不喜欢读书,荒废了青春;等到上了年纪,懂得了读书的好处,想读书,却已经老眼昏花,体力不支,不可能好好读书了。

另有一层意思是,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好好读书,可富家子弟多数不喜欢读书,而许多家境贫寒的青年,想读书,却没有条件读书。不管哪一层意思,徐渭的这副联语都是在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多读书,认真读书。

诗意语言的魅力论文 第6篇

纵观我国电影史,从早期的《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到八十年代的《城南旧事》、《边城》,再到九十年代的《那山 那人 那狗》、《我的父亲母亲》,直至近些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香巴拉信使》等,都是散文诗意电影的代表之作。由此可见散文诗意电影是我国电影的一脉重要分支,其优良的传统和在当前的发展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及综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符号表达系统,即电影语言。不同于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这种语言同时诉诸于观者的视觉和听觉,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观感经验。本文即从电影语言入手,探究散文诗意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风格化特点。

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是用镜头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因此这里首先讨论的是散文诗意电影的画面特征。单就电影画面本身来说,它和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歌和绘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诗和画并不是两门孤立的艺术,相反,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散文诗意电影也可以说是天然的诗与画的融合。这一点直接的体现在此类电影的构图方式上。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有过这样的论述“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1]正是以中国绘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为美学根基,我们可以看到散文诗意电影多用镜头的摇移和长镜头来体现中国画长卷轴的构图方式,从而消解了蒙太奇式的主观切割,也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幽远意境。

在影片《小城之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长卷式画面的灵活运用。整部影片是在一个横移镜头和俯瞰画面展现的颓废的城墙中开始的。不同于绘画,电影是由一系列画面构成的流动的整体,因此我国古典绘画中的这种散点透视和长卷式的构图方式表现在现代电影中,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摇移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这样的镜头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甚至在人物对话中也采用了这种缓慢移动的镜头运动。如章志忱初到戴礼言家的那晚,随着镜头的摇移,我们依次看到了唱歌的戴秀,凝望周玉纹的章志忱,床上病怏怏的戴礼言,端药给戴礼言的周玉纹。这一个画面依次交待了全剧五个出场人物中主要的四个人物,并在镜头的移动中隐含了这四个人物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压抑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意境。

正是摇移镜头造成的这种类似古典长卷的绵延不绝的画面,精妙的传达出了散文诗意电影所追求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种叙事上的间断成就了情绪上的连贯,从而使影片张弛有度,气韵生动。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画面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景别的运用上,而这自然也成为了散文诗意电影诗化表现的一种体现手段。基于电影语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镜头中的全景(大全景)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山水画,而特写镜头则近似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因此,我们就以全景和特写这两种景别来论述散文诗意电影画面中的意境感。

说到全景镜头对意境的展现,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由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在这部影片中,黄土地和黄河常常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之上,充当了叙事的主角。而黄土地与黄河丰满形象的塑造则是靠全景镜头来完成的。在这种全景镜头里,黄土地的形象是荒凉而沉重的。天空仅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而人物则以一种更为弱小的姿态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是有语言的,人们从这一片静态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古老的传统,是某种不可更改的力量和庄严。和黄土地凝重的静形成对比的就是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动。虽然对黄河水的表现运用的也是全景镜头,但导演却有意回避了渲染黄河水的一泻千里,而是拍这条浩瀚大河的局部,这样就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加了一种温暖感与亲切感。于是,这片土地变得荒凉却不冷漠,沉重但不哀怨。可以说,这种静态镜头、凝固式的视觉感受成为了《黄土地》标志性的镜语方式。而从影片对黄土地和黄河的全景展现上,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对古老土地、古老文化的关注与审视。

与《黄土地》中的全景镜头形成对比的是《城南旧事》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因为这是一部以英子的视角表现童年记忆的影片,所以英子的“眼睛”成为了影片重要的表现意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本片描写英子眼睛的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双纯真的眼睛,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英子的内心,体验到的是英子真实的情感。例如英子在街上看到昔日的朋友小偷被抓走的时候,镜头里出现的始终是英子的一双眼睛。但这不是一双普通的眼睛,这其中包含了疑惑、懊悔、不舍、伤感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感情是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这一双眼睛足以道出英子内心丰富且复杂的感情。正是这双眼睛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精妙的传递出了一种画外之音,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意境。

除了画面本身的构图与景别,电影中的色彩也是一种很好的表意工具。正像中国古代绘画中用墨的浓淡重浅来传达意蕴一样,电影也可以用色彩来完成对诗意的追求。任何颜色都是有着特定的表意作用的,因此,每种颜色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而一部电影颜色基调的选择也势必是导演主观思想意识的一种外化与流露。在张艺谋担任导演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就成为了影片诗意的重要体现因素。本片对色彩独具匠心的应用体现在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处理上。在这部影片中,现实生活以黑白的影调呈现在银幕上,相反,回忆却是以一种饱满的彩色展现的。于是,现实的哀伤与回忆的温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现实中,父亲的去世令母亲的生活陷入了彻底的黑暗,相伴走过大半辈子的人就这样先走了,带走了母亲生活的一切色彩,生命只剩黑白。可在回忆中,一切都是那么鲜亮。各种色彩以极高的饱和度出现在银幕上,比如母亲的红棉袄。在这里,颜色也是写意而非写实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其实更适合用灰暗的色调表现,但当时的感情确是鲜活的,是纯真的,正如这些饱和度极高的颜色。正是这种色彩的应用,使影片弥漫着一种浪漫的诗意。

以上简要分析的是散文诗意电影如何利用画面造型元素体现独特的诗意,下面来看一下声音这一元素在影片追求意境上的作用。电影是一种影像——声音的综合性媒介手段,因此声音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同画面一样极其重要的因素。电影中的声音主要包括音乐、音响和人物语言这三个方面。音乐在电影中最主要的作用即情绪的渲染,而在有些电影中,音乐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电影叙述的角色。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音乐《骊歌》。在二十年代时,《骊歌》就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学堂歌曲,而《城南旧事》中对此歌的重复性表现更是使这首歌再次获得了流行的生命。在影片中,这首歌以不同的变奏形式贯穿了整部影片。它是英子对于童年一份珍贵的记忆,同时也是英子内心世界的含蓄表现。在不同段落的歌声渲染下,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从而也获得了逐次增强的情感冲击,直至与影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说,正是这种成功的音乐的使用,才使得本片在视觉、听觉的双重空间中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记忆中的童年,也才使影片有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境。

而在人物语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散文诗意电影多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如《小城之春》、《城南旧事》、《青春祭》、《那山 那人 那狗》、《我的父亲母亲》、《草房子》、《暖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画外音的形式是一种小说式的语言,而它之所以被广泛的运用于散文诗意电影中,也是由这类影片的特点所决定的。散文诗意电影表现的多是细腻的情感,是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但这类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寡言的,语言不是他们宣泄情绪的主要工具,于是画外音就成为了他们与观众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像海德格尔的论断:自然语言由于与人的亲近性而具有一种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活动的特殊表现力。因此,这种画外音形式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影语言对于人的亲近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画外音这种形式也更利于表达影片意境。画外音带来的多是一种对于往昔岁月的回忆,而回忆本身就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过去的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一种诗意化存在形式。因此,主人公通过画外音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夹杂着怀念和感慨的朦胧的诗意感。

综上所述,对电影语言风格化的运用形成了中国散文诗意电影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注释

课堂诗意,需扎根于语言运用的土壤 第7篇

【教例一】

师:来,我们找找课文共有几组对话。

生:共四组。鸟儿与树的对话,鸟儿与树根的对话,鸟儿与大门的对话,鸟儿与女孩的对话。

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同学们,冬天快到了,大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对小鸟说——(生齐读:再见了,小鸟 ! 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鸟儿说——(生齐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

师:鸟儿就飞走了。依依惜别,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大家自个儿练练。( 生练读,师指名读 )

师:你要走了,心情怎样?

生:难过。

师:为什么?

生:要离开朋友了。

生:舍不得。( 生读 )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像小鸟唱歌一样。但这个保证要再坚定些。

( 生再读,齐读,分组对读 )

师: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第二年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去找大树,可是大树却不见了,小鸟问了又问,找了又找。小鸟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读体会出来?

(学生小组练读后,教师请四组同学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分别评价读的情况。然后,教师又引出——星星剧场。课件出示:星星剧场的美丽画面)

师:老师要挑一名同学来演主角小鸟,小鸟演好了,电视就成功了。当然前提是必须把台词背熟。等会儿小鸟在教室里飞来飞去,飞到谁的面前,谁就跟她对话。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当演员的准备。(指名学生扮演小鸟,学生合作表演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教例二】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在课文旁白上)

师: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孩子们,你们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师: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大家看,前面我们学过的那个童话,叫作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巨人的花园》对话片段,师生共同体味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提示语的,在讨论“需写表情”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作业纸,为本课对话写提示语。学生接着交流并朗读)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师板书:恋恋不舍)

师: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师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师生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第一次对话,声情并茂。用这样的方法,自然过渡,依次加上不同提示语,师生合作朗读接下来的三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急如焚,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

【反思】

以上两则教学片段,应该说都紧密结合文本的语文特点,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体现了教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教例一中,读语言—悟心情—促个性—显自我,课堂无疑与诗意相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轻松的,也是舒适快乐的。在教例二中,教者始终以“读”这一主线贯穿教学,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学生的情感渐入佳境,课堂同样诗意绵绵。诗意相随,这是两节课共同的特点,但如果细细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则案例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只有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教学紧密融合,学生才能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以上两则案例中,很显然,案例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却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只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表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案例二紧扣提示语添加这一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心情,并用朗读来加以表现,这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很扎实的语用训练,所以,案例二是贴着语文的核心目标行进,学生得到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怎样更好地进行表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这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任务。拥有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对这样充满温情的文本,怎样把学会表达融入其中?案例一在这方面没有涉足,而案例二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教学的路径指向。无论是故意提出旁白读不好的问题,还是回顾《巨人的花园》片段,再到讨论借鉴如何“写表情”,都是为内化提示语写法做准备,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学生的“写”与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悟”紧紧融合在了一起,“写”不着痕迹是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味服务,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表达能力的提高服务,可谓一举数得。

浅谈构建快乐诗意课堂的语言艺术 第8篇

1 口语内容的丰富性

1.1 描述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是讲解知识的常用语, 适当运用一些诗词、谚语、成语、雅称、谜语等学科妙语, 可增强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深刻性和感染力, 从而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如讲授生物学“环境保护”内容时, 可用“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词导入新课;用“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等谚语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用总司令、司令部、动力工厂等雅称分别比喻DNA、细胞核、线粒体。讲授心理学时, 引用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浪漫诗意地介绍形象思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静观天外云舒云卷”则反映情绪的稳定性。讲授“人际沟通”内容时, 用“宠辱不惊”阐述我们要追求的淡泊、宁静的心境;“我私故我在”则说明尊重个人空间的重要性。

1.2 幽默性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罗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2]。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高雅性、启发性和教育性。教师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给学生带来愉快, 使学生乐观开朗、充满朝气, 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快乐教育的目的。使用幽默性语言注意2个方面: (1) 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幽默。如学习影响人际沟通的信息因素内容时, 教师可讲以下幽默故事:护士看到一位患者在病房喝酒, 就走过去小声说:“小心肝!”患者马上过来想拥抱她:“小宝贝……” (2) 幽默插话。在授课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反应, 随机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话语, 以调节教学节奏, 活跃课堂气氛。

1.3 赏识性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3]。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赏识性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肯定, 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如“你的回答真精彩!”“回答得真好, 非常有创造性!”“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听你说话是一种享受!”等。

1.4 商讨性语言

教师以商量而不是命令的口吻对学生说话, 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 打破束缚, 展现自我, 培养创新意识。如“谁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想不想上讲台谈一谈你的看法?”等。

1.5 建议性语言

教师尽量不要对学生进行对与错的评判, 在评价过程中使用一些建议性语言, 不但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能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响亮一点效果会更好!”“我觉得你若能从某个角度去考虑会更确切。”等。

1.6 引导性语言

引导性语言能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以及进行情感体验, 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如“从这个模型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等。

1.7 反思性语言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巩固课堂知识, 提炼学习方法, 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2 口语语言的文学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具有文学感染力。教师要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 做到准确精炼、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有力, 以发挥语言最大的表现力。同时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切忌东拉西扯、语无伦次。此外还要做到生动形象, 风趣幽默, 妙语生辉, 引人入胜。这样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新意、灵感、诗意、快乐和浪漫色彩, 给学生以文学美的享受和启迪。

3 口语形式的多样性

3.1 闲聊对话式

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一种愉快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创造师生对话的情景, 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富有灵性的课堂中激活思维、构建知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积极。如讲授生物化学的“糖代谢”内容时, 教师可用“早餐 (中餐) 的主要成分”的话题与学生闲聊, 从而导入新课。

3.2 即兴演讲式

即兴演讲能尽显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演讲中声调的抑扬、情感的起伏、恰当的肢体语言,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生物学“环境保护”内容时, 教师可穿插主题为“保护地球”的即兴演讲, 这样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达到以讲促学的目的。

3.3 诗词朗诵式

诗词朗诵有独特的意境美、情致美和韵律美, 能对学生产生较大震憾力, 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如讲授人际沟通的“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内容时, 教师可朗诵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3.4 叙说故事式

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富有吸引力, 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记忆深刻。如在学习“积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内容时, 教师可讲述一个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美国胃溃疡患者不服药物而痊愈的故事,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3.5 激趣表演式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进行课堂语言表演, 最富有感染力, 最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感受。如讲授“打电话的原则”内容时, 可模仿金正昆教授在一次讲座中的表演, 拿起电话说:“喂, 你猜我是谁啊?猜不出来吧, 真不够朋友!你猜嘛, 你再猜嘛, 你使劲地猜嘛!”这种寓教于乐的表演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4 口语表达的艺术性

4.1 文雅优美

教师的口语表达要自然文雅、语气亲切、富有亲和力。且要发音标准、字正腔圆, 节奏和谐, 时而急促, 如滔滔激流, 时而舒缓, 如潺潺流水, 像音乐般悦耳动听, 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

4.2 富有情感

教师应该把握好感情色彩,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使表达声情并茂, 富有感染力, 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古人说:“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可见, 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在课堂内产生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摘要:语言艺术是构建快乐诗意课堂的核心与灵魂, 从口语内容的丰富性、口语语言的文学性、口语形式的多样性、口语表达的艺术性4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快乐课堂,诗意课堂,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J].教师博览, 2008, 4:11.

[2]韩玲秀.巧妙引入课题提高教学效益[J].教学与管理, 2003, 5:42~43.

诗意语言让课堂更精彩 第9篇

一、用诗意语言升华主题, 达成的不仅仅是教学目标

笔者执教人民版教材《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一文时, 为了凸显本课的主题, 并能适度升华, 便写了一首小诗:

这节课的中心是思想自由。笔者这首小诗, 表现了思想自由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永恒价值, 并对卢梭提出“感情至上”之于理性崇拜方面的突破和价值给予较高的评价, 从而点明了该课的难点。这首诗很贴切, 集中反映了课题的中心,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升华了思想自由的价值。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一课阐述了霍布斯、伏尔泰、卢梭、康德等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执教该课时, 如何凸显思想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推进社会革命的现实价值呢?笔者用一首诗歌《一米阳光》来收尾。

这里的“阳光”与黑暗相对, 意为驱散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虽然阳光还不能洒满大地, 但意义非同寻常。诗的第一节能体现启蒙思想的传播对西欧封建专制统治所产生的冲击, 第二节凸显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价值, 第三节凸显启蒙思想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用诗意语言评介人物, 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般知识

思想文化模块的教学涉及人物评介, 因为时间久远, 学生对历史人物往往有时空的距离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消除学生对历史人物的陌生感, 首先要对人物进行评介。只有学生喜欢这个人物, 才可能去深刻理解其思想的内容, 感悟到他们思想的与众不同。

笔者在讲授《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课时, 由于相关内容在前面的两次工业革命中已经阐述, 如何能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一节课, 笔者查阅大量史料, 对瓦特和法拉第这两位著名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两首诗歌, 从科学精神的价值入手, 高度评价了这两位科学家给人类所作的贡献, 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这两首诗从大胆质疑、敢于求异、勇于创新、贡献伟大等四个方面对两位人物的科学精神和伟大贡献进行了全面评价, 学生又好奇又开心, 对科学精神的价值有了深刻的感悟, 这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这节课, 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环节, 让师生一起作诗一首。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写前边部分, 后边部分让学生补充。

学生在感悟了科学精神的求异、创新的价值以后, 纷纷把自己的感悟诉诸笔端。

三、用诗意语言阐发作品内涵, 让灵性充满课堂

人民版必修教材《碰撞与冲突》一课, 涉及列宾作品的介绍。如果只是展示一下艺术家们的作品, 而不作深入的挖掘, 就不能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伟大的艺术家达到共鸣,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下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

这幅画通过美丽的伏尔加河与一群生活在重压下的衣衫褴褛的纤夫之间的对比, 凸显了沙皇专制的残暴与黑暗。这一群人生活在痛苦之中, 但是他们个个身强力壮, 有着无穷的力量, 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 将成为埋葬沙皇专制的主力军。教学时, 笔者运用了一首诗歌, 对作品的内涵进行了发掘。

《语言的魅力》中的魅力之谜 第10篇

这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课文。语文S版、北师大版均在四年级下册选编了这篇课文。可是, 许多教师上这篇课文, 就事论事, 就文论文, 没有从个别到一般, 没有揭示出《语言的魅力》中的魅力之谜和规律。

一、触及情感, 实现言语意图

课文是例子,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传达一种规律。课文是情境, 为探究语言的魅力创设了一种情境。课文是语言魅力之谜的谜面, 等待我们去探索语言魅力的谜底。为什么“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能打动行人, 使盲人得到很多钱, 具有如此神奇的语言魅力呢?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言语接受者是否做出积极而强烈的反应, 与接受者有关, 也与表达者的言语冲击力和魅力有关。言语如果没有冲击力和魅力, 就近似废话。接受者如果接而不受, 无动于衷, 充耳不闻, 表达者就言而无用, 不能实现自己的言语意图。表达者怎样才能使言语有冲击力和魅力, 使接受者心动、情动、行动, 从而实现言语意图, 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呢?我们把言语比作车子, 把言语意图比作车子上的货物, 表达者要想让车子把货物顺利地运送给接受者, 就必须在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开辟言语的通道。言语通道有:触及利益、触及情感、触及经验、触及自尊、触及兴趣。

这篇课文就是触及情感开辟言语情感通道的一个例子, 鲜明突出地体现了触及情感的规律。“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谜底和规律就是触及情感。正如课文末段的分析:“这富有诗意的语言, 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者从接受者的情感体验出发, 架起情感之桥, 开辟情感通道, 动之以情, 就能使言语有冲击力和魅力, 实现言语的意图。

二、赋予情境, 打通情感通道

诗人添加“春天到了”, 实质是添加情境。比如, 不管你说多少次“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也只能让人有所知, 不能让人有所感, 因为“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这句话没有理由, 没有时空感, 没有情境。《锄禾》这首诗给了接受者盘中美食和烈日下锄禾的情境, 因而让人有所感。接受者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 因而有了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感情和行动。

“我什么也看不见”之所以不能打动行人, 是因为没有让人生情, 没有生情的境。“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之所以能打动行人, 引起行人的同情, 是因为让人生了情, 是因为诗人添加了生情的境———“春天到了”。春天里, 蓝天白云, 绿树红花, 莺歌燕舞, 流水人家。这样美丽的春天怎不叫人陶醉呢?可是, 这美丽的春天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 只是一片漆黑、一片空白。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怎能不对盲人产生同情怜悯之情呢?

三、运用规律, 练就语文能力

教学这篇课文, 情感目标应是感受语言的魅力, 热爱语文;知识目标应是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探究规律;能力目标应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尝试根据一定的表达目的写打动人情感的话。

教师要创设语文运用情境, 让学生运用语文规律, 练就语文能力。

这里, 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有一位小学生, 语文考了80分, 不敢告诉爸爸妈妈。中午放学路上, 他仿佛看到了爸爸把试卷一扔, 接着一个巴掌……他回到家里, 只见爸爸正坐在沙发上抽烟, 妈妈正在做午饭。他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 坐在书桌前。他想:要不要把试卷交给爸爸签名呢?签吧, 考得不好;不签吧, 下午老师要检查。假设你是这位小学生, 请你写一段触及爸爸情感的话, 准备去打动爸爸。

学生普遍说:爸爸, 这次考得不好, 辜负了你的期望, 对不起, 请原谅, 我一定会努力的。这些话不能感染人, 不能打动人, 没有语文的实力, 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训练, 学生也不知道怎么说好。其实, 天下的孩子都希望考出优异成绩, 天下的父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只要通过几个情境触及、唤醒父亲的爱子之情, 就会免除挨打之苦, 实现言语意图。例如:“爸爸, 你打着伞站在教室外面, 雨中等我放学的情境, 我没忘记;你背着我与妈妈商量准备攒钱供我上大学的情境, 我也没忘记;不爱唱歌的你在我生日那天为我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我更没忘记。我好感动, 好快乐, 好幸福, 因为我有疼我爱我的爸爸。我多么希望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你和妈妈, 可是, 这次语文考试成绩才80分, 真对不起你和妈妈!不过, 我一定会努力的。”听了这一番话, 天下的父亲的手都会软下来。

上一篇:住房保险下一篇:华山松苗木移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