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2024-07-10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精选12篇)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1篇

一、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 应该有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要达成的目标, 所有班级成员都能积极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然而, 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都存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 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较弱, 导致中职班级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日益弱化。特别是“90后”的中职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 集体观念淡化, 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和安排, 服从学校的制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及学生自我成长的发展需求, 这些导致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凸显不少问题:一是班级凝聚力不够, 常用的活动形式如运动会、体育活动、歌唱比赛、朗诵活动、演讲活动等班级活动已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班主任只关注学生每天是否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是否违反班规班纪, 从而采取措施如何减少这些不良行为, 学生则被动地、形式化地维护各种规章制度, 班干部则负责监督同学不违纪、不违反班规班纪, 班级运作效果差;三是同学之间喜欢小团体交往, 有的仅局限于本寝室同学, 同桌、前后桌之间以及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较少。

二、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

1.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对个体有很大的支配力, 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 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 个体的行为受他从属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和制约, 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也符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此外, 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沦基础。在专业团体中, 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平等,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建立安全感, 成员能真诚分享、体验, 能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2.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的可行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 (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共同的心理困惑, 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班级作为一个团体相对稳定。班级成员只有出, 一般很少有中途进入的, 这符合团体辅导活动要求, 有利于成员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二是符合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中职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 自我意识强, 作为班主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 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应用游戏、体验、分享开展活动, 辅导者与受导者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能较愉快地接受教育。三是指导者了解班级问题, 便于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多, 对学生个性及行为特点和班级共同存在的困惑较了解, 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四是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并可结合班级中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 使讨论更贴近当时情景, 学生体验深刻。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 加强班级归属感, 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不够是班级管理者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 笔者做了主题为“班级团队合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设计班级问卷, 了解班级问题;根据问卷反应的问题确立主题为“培养团队精神”辅导活动, 活动主要安排在班会课或自习课时间进行, 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体会、感受和心得。如可以举办下面的活动: (1) 大风吹———吹大风, 大风吹过穿白衣服的人……穿白色衣服的同学主动站出来; (2) 心有千千结———排好队伍, 牵手自己左右边的两个人, 打乱队形后自由活动, 听口令后再按原来的状态牵手。这样会成为一个个结点的混乱队形。试试怎样解开这些结点?活动后讨论:我们是如何解开死结的?失败的有何感想?在学习和生活中, 有哪些“死结”?我们该如何面对?

2. 改善同学关系。

进入中专生活, 很多同学都觉得处理同学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批阅周记发现很多问题事实上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 缺乏沟通所致, 因此笔者把辅导的关键定为通过团体活动以及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体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习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一般分5~6次进行, 下面是其中一次辅导过程。 (1) 暖身活动: (翻树叶) 让所有成员站在叶子上面, 领导者宣布规则;活动结束所有成员探讨一下问题: (1) 任务完成的关键是什么? (2) 适当的人际距离对人际关系有帮助或影响吗? (3) 如何理解里面的人际沟通问题? (2) 填写人际特质检视表, 填写自己喜欢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 可以是外在 (外貌、形象等) , 也可是内在 (乐观、幽默、温和、宽容等) , 活动结束, 引导讨论。 (3) 学习沟通技巧。情景扮演。 (4) 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与心得。 (5) 折纸游戏。体验双向沟通的重要性, 分享感受与心得。

除了上述活动, 还针对班级问题开展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异性交往等主题活动, 通过将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班级建设中, 本班学生更团结, 同学间的关系较融洽。基本改变以前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活动。从学生的反馈表看, “在活动中可以自由发言, 不受拘束”, 78%的同学认为“在团体中感觉舒服, 有安全感”;76%的同学认为“在团体活动中对同学的信任感增强了, 更愿意和同学交流, 更愿意和同学说心里话了”, 学生在团体分享和体验中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及人际的和谐。

四、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班级学生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一般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经过面试选择合适的成员, 他们在参加团体前基本了解本次团体辅导要达到的目标及活动的具体安排, 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需要选择是否参加, 因此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并容易接受指导者的辅导。在班级中开展的团体辅导, 团体成员是自然生成的全体学生, 如果学生在参与前对具体活动目标及要求不知情的情况下, 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 有的学生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另外有些团体活动并不适合所有同学, 学生本身并没有要改变的意愿,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作为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每次活动前需要思考符合本班级特点的辅导活动。

2. 班级辅导团体大, 对领导者要求高。

一般团体辅导在10~15人之间, 领导者较容易掌控局面, 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 而班级团体人数多, 一般分成多组进行, 领导者往往顾此失彼, 有些辅导主题并不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 辅导后甚至有学生说, “怎么又让我们玩这样的小儿游戏?”“我只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 没什么感受和体验。”活动过程中还有部分同学表现沉默, 觉得自己没什么可说的。因此, 怎么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 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 是教师需深入学习和实践的问题。

3. 班级辅导时间不易控制, 分享不够深入。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 各种活动只是辅导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借助活动, 成员进行体验、感受并把这些与团体成员进行分享, 成员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通过分享, 成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有益的经验, 这比单纯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但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关系的特殊性, 在分享时学生往往易话语过多或偏离主题, 如果干预不及时, 导致时间拖沓。另外, 人数较多, 团体规则和规范遵守方面不够理想, 部分学生认为这不是正式的课堂学习, 导致有少数同学迟到、请假现象, 从而影响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整个团体气氛, 导致分享效果也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卢学钦.李毓灵.发挥团体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管理优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

[3]隋光远.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教学参考材料[Z].2005.

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第2篇

一、认识 情绪

活动一:“我演你猜”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别及健康情绪。

【活动准备】情绪卡片。

【活动步骤】

1.教师准备六张“情绪卡片”,卡片上分别写上“喜、怒、哀、惧、爱、恶(厌恶)。

2.让自愿上台的学生随机抽出一张卡片,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表达卡片上所写的情绪,不能用言语表达。让台下的同学猜测台上的同学要表达什么情绪。

3.请出六位同学表演六张“情绪卡片”上所写的内容。

4.情绪通常有喜、怒、哀、惧、爱、恶六大种类。

5.组织学生讨论:“情绪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6.学生交流并请代表发言。

7.教师小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表现适当。一些消极情绪只要表现恰当也是有益的,例如我们的考试成绩不如意时,产生了羞愧、内疚的情绪,有助于我们重视学习,急起直追。

附:八大类情绪

愤怒:生气、不平、烦躁、敌意、恨意等。

悲伤:忧伤、寂寞、忧郁、沮丧、绝望等。

恐惧:焦虑、紧张、忧心、疑虑、慌乱、警觉等。

惊讶: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厌恶:轻视、轻蔑、讥讽、排斥等。

羞耻: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快乐:满足、幸福、愉悦、骄傲、兴奋、狂喜等。

爱:友善、和善、亲密、信赖、宠爱、痴恋等。

活动二:我的 情绪 反应

【活动目标】

让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明白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必要性。

【活动步骤】

1.回忆当自己很快乐、生气和悲伤时,是否产生一些生理的感觉?请记录下来。这些情绪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2.小组内交流分享。

3.每个小组在交流的基础上选取一些素材排成小品,小品要反映引发情绪的事件、情绪的外在表现以及情绪对个体的影响。

4.选部分小组表演并要求学生在表演后作简单点评。

5.教师小结:

(1)当我们发生情绪时,不仅外部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身体内部也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

(2)情绪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列举若干个生动的实例和实验以深化学生的理解)。①影响身体健康。

②影响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发挥。

③影响人际关系。

活动三:E Q知多少

【活动目标】

让学生领悟情绪智力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要学会情绪管理的强烈需要。

【活动步骤】

1.教师介绍“软糖实验”,引发学生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1960年,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进行了这一实验。

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里选择了一群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为斯坦福大学教职员工及研究生的子女。让这些孩子走进一个大厅,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放着一块软糖。测试老师对孩子们说:老师出去一会儿,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回来还没有把自己面前的软糖吃掉,老师就再奖励你一块。如果你没等到老师回来就把软糖吃掉了,你就只能得到你面前的这一块。

在十几分钟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经不住糖的甜蜜诱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领会了老师的要求,尽量使自己坚持下来,以得到两块糖。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坚持下来。有的把头放在手臂上,闭上眼睛,不去看那诱人的软糖;有的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有的努力让自己睡着。最后,这些有控制自己能力的小孩如愿以偿,得到了两块软糖。

研究者对接受这次实验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中学毕业时的评估结果是,四岁时能够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现优异,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好。而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提前吃掉软糖的人,则表现相对较差。而进入社会后,那些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普遍不如得到两块软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

这项并不神秘的实验,使人们意识到对智力在人生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估价有些偏高,而对原本并不陌生的人类情感,在人生成就和生活幸福方面实际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估价太低了。正是这项实验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情感智力研究和教育的重视。

2.学生讨论并发言。

3.教师介绍情绪智力的内容:在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情绪智力占了极大的比重。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沙洛维和梅耶尔首先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其中主要是情绪智力,则占80%。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准确而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以及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能力:

(1)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

(2)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激发自己的正面情绪;

(4)认识他人的情绪;

(5)安抚他人的情绪。

4.讨论:举例说明以上能力与你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5.学生代表发言。通过学生自身的论证,让学生感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二、愉快情绪 的唤起

活动一:镜子活动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装着有某种情绪会真的产生某种情绪,掌握镜子技术。

【活动准备】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相对而坐

【活动步骤】

1.学生两人一组,甲学生做出各种愉快的表情,乙学生作为镜子模仿甲的各种表情。时间为2分钟左右。

2.双方互换角色。

3.学生围绕刚才的活动讨论分享。

(1)看到“镜子”的表情,你有什么感受?

(2)情绪可传染吗?

(3)在努力做各种愉快表情时,你的情绪有变化吗?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装着有某种心情,模仿着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心情。因此,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今天会有个好心情”,往往会为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清。即使没有镜子的时候,也可利用镜子技巧,使自己脸上露出很开心的笑容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段歌曲,或吹一小段口哨,或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

5.学生补充阅读“笑声护士”、“装笑也管用”等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给你的启发,并尽量应用到生活中。活动二:发现快乐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快乐。

【活动准备】准备三份小礼品,印发短文材料《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开心时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回想最近两周令自己开心的事件,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的“快乐清单”,每人至少列出10项。

2.请部分学生读出自己的快乐清单。

3.把短文《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开心时刻》发给学生,请学生快速阅读,对照自己的“快乐清单”。

4.小组脑力激荡法:在同学的“快乐清单”及短文的启发下,大家开动脑筋再尽可能多地寻找快乐,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做记录,完成小组的快乐清单。

5.以小组为单位读出小组的快乐清单,给想得最多的3个小组发礼品。

6.教师小结: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发现。

7.教师出示一份“情绪宣言”模板,让学生参考写一份符合自己实际的情绪宣言,每天早上(特别是心情不爽时)大声读出。

教师的情绪宣言模板:今天我要学会控制情绪!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每天醒来,当我被悲伤失败的情绪包围时,我就这样与之抗争:沮丧时,我引吭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继续工作;恐惧时,我勇往直前;不安时,我提高嗓音;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负时,我想想自己的目标。

8.学生补充阅读“如何发现快乐与传播快乐”。

附:

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开心时刻

1.异性一个特别的眼神。

2.听收音机里播放自己最喜欢的歌曲。

3.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

4.发现自己想买的衣服正在降价出售。

5.被邀请去参加舞会。

6.在浴缸的泡沫里舒舒服服地洗个澡。

7.傻笑。

8.一次愉快的谈话。

9.有人体贴地为你盖上被子。

10.在沙滩上晒太阳。

11.在去年冬天穿过的衣服里发现20美元。

12.在细雨中奔跑。

13.开怀大笑。

14.开了一个绝妙幽默的玩笑。

15.有很多朋友。

16.无意中听到别人正在称赞你。

17.醒来时发现还有几个小时可以睡觉。

18.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

19.交新朋友或和老朋友在一起。

20.与室友彻夜长谈。

21.甜美的梦。

22.见到心上人时心头撞鹿的感觉。

23.赢得一场精彩的棒球或篮球比赛。

24.朋友送来家里自制的甜饼和苹果派。

25.看到朋友的微笑,听到他们的笑声。

26.第一次登台表演,既紧张又快乐的感觉。

27.偶尔遇见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友,发现彼此都没有改变。

28.送给朋友一件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礼物,看着他打开包装时的惊喜表情。

仔细琢磨一下,快乐真的就这么简单。只要你用心活着,用心去感受,很多时刻都是你的开心时刻。活动三:快乐大本营

【活动目标】让学生互相学习使自己快乐的有效方法。

【活动准备】每小组一张大纸,写上“快乐大本营”。

【活动步骤】

1.学生回忆、归纳让自己快乐的秘密武器。

2.小组内交流,小组选出一些能有效使自己快乐的秘密武器,存入“快乐大本营”内。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3篇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区别于个体辅导,是指将一个团体作为辅导对象,用以适当的辅导策略,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个体在整体中学习,推动整体来带动个体发展,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出现,因其感染力强、效率高、辅导效果易巩固等诸多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调节辅导、学习改善辅导、生涯规划辅导等多个方面。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技能来帮助团体中的成员交流学习、共享经验。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的基础,是对时间高效利用的体现,也是内在管理素质的核心。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关注度极高,越来越多的社会调查暴露出大学生对时间无法掌控的缺点。上述缺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们处理学习时间与课外活动、娱乐等时间的关系比较弱;不善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好每天、每周的任务;在安排计划、分配时间、设置目标、检验结果等方面更偏向于主观的享受而忽视客观事实的存在;对于时间的价值观念、控制能力以及作用方面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差异性。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措施及效果

时间管理即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工具从而实现对时间灵活有效的安排和规划,最终完成既定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名词开始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种大学生心理辅导以及学习生活之中。因此,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措施是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基础,从整体出发。

首先,心理辅导老师要对学生时间的认知结构、控制能力、行为意识等方面进行干预、嵌入、感染,然后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心态、掌握技巧,主动反思内心、思考时间与自我关系。

其次,老师应明白“辅导”二字重为“导”而非“辅”,通过问题,把握时机,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的发展和推进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个人情况来完成,活动中个体既要领会到自身所起的作用,同时于整体中又能感受到对时间管理的把握,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们时间观念的提升。

最后,在辅导结束之时,心理老师借助大学生们内省、团体活动中的表现、其他个体的建议来帮助其对自身认知体系进行再一次的梳理。重心放在大学生自身对时间观念的领悟与理解。个体的改变促进整体的进步,使个体之和大于整体。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集体环境之下,个体间互动联系丰富,在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同时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对于时间管理的敏感性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下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对时间的认知结构以及控制能力较之以往有所改善,而行为意识方面的提高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干预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则需要一定时间。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旨在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具体的个性问题容易忽略,因此共性和个性问题要区别对待,才能让时间管理的改善效果更好。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完善辅导方式创新辅导模式,在发展中用不同方法有机结合并运用于实际的研究之中。用辅导的科学性来保证个体试验的有效性。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4篇

当代的学生普遍缺少集体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泛滥, 导致班级的凝聚力、归属感淡薄, 致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日渐淡化, 所以, 通过团体心理辅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班级的团体概念就显得日渐重要。正确的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后, 能够帮助学生和班级共同成长, 强化班级的功能与地位, 而且对班级的各种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国家, 主要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慢慢扩大自己的队伍, 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范围有教育发展到培训, 管理各个领域, 团体的类型也由咨询治疗发展为训练、教育、任务成长、讨论、支持、自助等。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况下, 通过人际交往, 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观察、体验, 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学会改善与同学老师以及身边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一种方法。团体心理辅导的规模随着辅导目标的变化而不同, 可以使三四人, 可以是几十人或者是十几人。在每一次的团体辅导活动中, 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讨论自己喜欢的话题, 相互分享, 共同支持, 鼓励大家努力了解自己的心理, 了解别人的想法, 从而慢慢改善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学者正逐渐认识和研究团体心理辅导,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 所以应用领域也只限于心里咨询和治疗, 其潜能与发挥价值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2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诺研究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氛围生理需求、交往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自尊的需要, 其中人的基本心理是交往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这些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方式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求。

(2) 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这种信任感和归属感会扩展到整个学校, 整个社会以致整个国家, 参加集体活动, 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更大的一个集体中去, 加强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 也有助于团体的成长。所以, 在班级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会通过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发扬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增强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班级的团结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3) 有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对于班主任来说,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降低学生心里的防御, 有助于教师更加容易的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更深一层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从而针对不同的个性, 不同的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主体的团体活动, 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做到因材施教。

3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应该以班级的共同目标为主要内容, 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不同的班级团体活动。

首先, 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要以班主任为根本。班主任作为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人员, 扮演着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者的重要角色。因此, 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作息规律和学习动态,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心理联系。在高职教育期间, 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接受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与指导, 以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水平, 进而弥补高职学生个体咨询不足的情况。

其次, 构建团体心理辅导要以学生干部为依托。推动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辅导者, 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咨询室或者是学生自愿组织志愿活动。最后, 要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课堂教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教授学生实践技能,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4 结语

高职班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在学校中或是社会中常常与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上, 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在团体的活动中能够相互交往, 共同进步, 使学生能够改变自我的一些不良行为, 探讨自我, 努力完善自我。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并帮助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通过人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来促使学生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正确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而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工作, 更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在班级中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班级内同学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从而有助于班级团体的和谐, 促进班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首先介绍了团体心理辅导, 随后详细分析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意义, 最后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的应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教育管理,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宋飞."9S"在高职班级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4 (16) .

[2]董常亮.高职班级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5篇

----“相亲相爱一家人”主题班会

为了更好地增强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强化同学们的向心力,促进新生同学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信任。12月13日下午三点,管理学院团委R08级辅导员邵建飞老师于在旅顺口校区J711室,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主持召开了以“相亲相爱一家人”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炜、团委书记谷小川、辅导员荆磊、张贺、王善帅以及兼职辅导员范鑫、张琨和物流管理121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主题班会邵老师首先通过游戏“刮大风”让同学们都动起来,这样同学们在跑动嬉笑中情绪慢慢放松下来,特别是团委老师的加入,让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了,更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接着邵老师引导大家开展了另一个游戏“无家可归”,让同学们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然后,邵老师带领大家开展了“微笑握手”、“面对面”、“对对碰”、“滚雪球”“循环沟通”、“优点轰炸”和“大学生活‘三个最’等活动。最后邵老师教大家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歌曲的手语操,伴随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美妙的歌声,同学们一起做着手语操结束了本次主题班会。

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很多同学都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分享说今天下午和同学说过的话比上大学以来说过的话都多,有的同学分享说以前都是和同寝室的同学在一起,但是通过今天下午的活动和其他寝室的同学也都成了好朋友,还有的同学说没想到自己有那么多优点,以后会更加自信了„„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压力管理;大学生;实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53-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高级化,这使得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学业、经济、角色困难、职业选择等日益严重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甚至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如何管理压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团体辅导对于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证实,因此,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对压力的正确认知,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技巧与应对能力。

一、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压力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超出个体、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个主要成分: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压力源即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则是个体在压力感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1]。而压力管理即是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其目的除了要减轻或者消除个体所承受压力的影响外,也能起到预防压力的作用。压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理适应、运动、时间管理课程以及冥想放松训练等方面[2]。

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在压力刺激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将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督导老师的督导下进行辅导活动。辅导的目的并不是去消除压力源本身,而是针对压力源事件或者情境给大学生个体带来的情绪、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压力应对辅导,如采用多种认知训练、呼吸放松、冥想放松等放松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从而更为健康地学习生活。

二、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团体辅导的目标

让成员们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压力,明确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危害,同时也明确适当的压力是积极有益的;让成员感受到同伴的温暖和力量,正视生活中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方法与技巧,如放松训练、认知训练、时间管理技术等,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改善沟通技巧及人际交往技巧,获得新的社会支持力量。

(二)方法

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根据辅导目标招募筛选了8名成员,对成员进行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在团体辅导实施前后均对成员进行《应对方式问卷》的测量,在团体形成之前进行《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的测量和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小组活动评估表》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对象与测量工具

1.对象

面对山东大学全体在校生,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上,筛选出8名小组固定成员,其中5名女生,3名男生。

2.测量工具

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选取以下研究工具:第一,采用叶向阳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问卷》在团体辅导实施之前对成员进行施测。该问卷由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意念四个维度组成,采用四级计分制[3]。第二,采用肖计划1996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该问卷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个维度,每个条目有是、否两个选项[4]。

(四)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主题及目标后,我们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了分析,并借鉴以往相关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整理出初步方案。再结合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与访谈资料,进一步完善方案内容。每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对方案进行修改。整个活动分6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每次辅导1—1.5小时。最终的方案大纲如下。

三、干预结果及评估

(一)团体辅导之前成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于《压力反应量表》评估的是最近一个月的压力情况,因此只对此量表进行前测,用以评估成员们的压力反应状态。

由表1可以看出,团体辅导的被试在压力反应的四个维度中学习能力下降和躯体不适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分别是2.2500和2.0417,在负性情绪、自杀倾向两个维度上得分较低,成员们的总体压力反应还处在可控水平,可采用团体的方式进行压力管理的心理辅导。

(二)前测后测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

对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前后测,分析结果如表2。

六个维度中,“退避”、“幻想”、“自责”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后测得分比前测得分有显著性提高(p<0.05),说明大家可以更为积极地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且幻想的方式也在下降,这说明团体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统计结论

从《应对方式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说明团体活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解决面临的应激。在其他几个维度上的得分尚没有显著变化。

四、反思与讨论

以团体辅导的方式确实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缓解压力。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是团体辅导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访谈,了解成员在哪些方面有共同压力,并结合辅导之前的测试,有方向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二是领导者和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尊重成员,前期要明确展现出希望和成员建立关系的意愿,这样才可能和成员较快地建立关系,成员才会真实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是调动氛围很重要。每期团体辅导前期开展热身活动可以巩固关系的建立,让成员能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缓解紧张和压力。

四是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每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和调整下一次的活动计划,找到最适合团体发展的方案。

五是领导者要学会变通。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把控整个团体,为了完成活动而进行的团体辅导是不科学的,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成长。

六是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2]汪媛媛.多途径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叶向阳.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结构及特点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7篇

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 因此, 针对高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 如何因势利导, 通过营建高凝聚力的班级团队和激发班级学生内在力量, 促进班级和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重要任务。

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 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 高职新生普遍存在“大学去不了, 无奈上高职”的自卑心理。另外, 在高职生活期间, 遇到不如意的事时, 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卑与消极应对如此循环往复, 使得高职新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 难以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尽管高考失利带给高职学生诸多挫败情绪, 但高职新生中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积极期待, 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补偿过去的学业挫败经历。然而, 他们很快发现大学生活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 产生从高中到高职角色转变的适应困扰。

缺乏团队归属感和亲密关系 很多高职新生反映, 与高中阶段相比, 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找到亲密的朋友。另外, 班级集体也形同虚设, 班级同学之间缺乏了解和互动, 更缺乏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因此, 高职新生普遍感觉到内心深深的孤独。

(二) 大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懈怠现象较为普遍 学习懈怠的情形在大二阶段随处可见。究其原因, 高职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缺乏自我管理的动机和能力, 容易受到他人的消极影响。即使是那些愿意努力学习的高职学生, 最终也会因同伴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初衷, 逐渐丧失对学习的执着和热情。

消极认知导致积极情感缺乏 高职学生常常把应试教育中的无助挫败感延伸到高职生活, 如在人际相处中, 更容易表现出抱怨、固执、偏激、敌意、冷漠、攀比等防御行为, 以至于难以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 高职学生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多的挫败体验、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等相互影响, 容易使学生陷入悲观、迷茫、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中。

实习前焦虑 顶岗实习是高职三年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二学生面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重要转变, 因此, 普遍存在焦躁不宁的感受。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二学生感觉自己两年的专业学习马上就要结束, 而自己感觉学得越多, 知道得越少, 这种不踏实的感觉让大二学生对走上实习岗位充满忧虑。

(三) 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升学压力和就业困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三学生的心理压力骤增。部分学生开始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体验到强烈的失落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叹息自己学得不够充分, 因此, 开始重新考虑升学的可能。总之, 经过十几年的学业生涯, 所有大三学生都不得不面临人生的第一大选择:就业。此时, 大三学生的内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期待、挑战与压力。

毕业前夕的收获喜悦与离别伤感在毕业前夕, 大三学生普遍有因大学毕业带来的收获喜悦和离别惆怅的双重感受。一方面,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自己终于顺利毕业了, 终于有机会独自担当一份工作和责任, 毕业生的内心充满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另一方面, 大学毕业不仅意味着三年同窗好友的离别, 更是和十几年学生时代的永远告别, 毕业生的内心充满着分离的忧伤和无奈。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因此, 对班级进行管理就成为必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边注重营建开放、愉快、安全的班级团队氛围, 一边注重激发每个个体的积极力量, 如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与希望等, 从而达到班级与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一) 大一班级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针对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孤独与适应困难等心理特点,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开展了积极关系、积极自我以及积极适应三项团体辅导活动。具体活动方案见表1。

积极关系 新生班级的最初团体辅导的主题分别为“同心圆相识”、“我爱我家”、“信任之旅”, 旨在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团体归属感和安全感。另外, 在整个过程中, 团体辅导教师积极提倡同学之间的真诚分享, 使得班级成为成员在大学期间最具吸引力的团体。在团体分享时学生谈到:我从未感到像现在这样轻松和愉快, 我感觉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整体, 充满力量和温暖。研究表明, 团体凝聚力是有效的影响力量。安全、接纳的团体氛围可以使每个学生毫无顾忌地谈论平时不能与其他人谈论的话题, 相互分享经验, 促进同学之间的积极关系, 同时, 班级的这种高凝聚力又能提高每位学生的自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班级团队这种融洽温暖的气氛为高职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应对各种接踵而至的压力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心理保障。另外, 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通过积极关系这一活动变得更加热爱和忠实于班级集体, 更愿意通过实际行动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参加各种比赛、帮助同学、约束自己避免违纪、为班级出谋划策等等。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之间这种良性互动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和积极行为意义重大。

积极自我在第三和第四两次团体辅导中, 随着班级学生之间的频繁接触和深入了解, 开始鼓励学生通过“自我画像”、“天生我才”和“优点轰炸”主题活动, 帮助每位学生发掘个人和他人的独特优势, 重新找回久违的自信心, 并更开放地接纳其他同学。在“自我画像”活动中, 让班级所有学生的自我画像平铺在地面上,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像表达好奇或加以诠释, 最后让主角自己来解释自我画像, 这一活动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 并澄清真实的自己又是如何的。最重要的是, 这一活动可以帮助班级学生打破人际偏见, 增进对班级同学的开放与接纳程度。对自我独特性的尊重和认可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新生通过“积极自我”这一活动, 开始重新审视自我, 学会欣赏和认可自我, 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自我充满积极期待。这种对自我的积极期待具有皮革马利翁效应, 有助于新生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积极适应大一班级的最后两次辅导聚焦在“积极适应”上。首先, 通过“我的重要事情”主题活动, 让学生列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件事情, 然后逐一放弃, 并体会放弃时内心的感受。这一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随后, 要求学生根据最重要的事情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重点关注职业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以及如何弥补这些差距的具体计划。在新生班级, 开展主题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对激励新生把有限的精力聚焦于无限的个人适应和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最后, 班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职业规划, 并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如何把职业规划中的差距付诸于现实行动。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大一学生热情有余、定位不准的现状。需要补充的是, 在此次活动后, 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策划书都需要在班级公示, 其目的在于一边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借鉴, 一边无形中作为一种自我承诺, 以接受自己和同学的监督和反馈。经过“积极适应”这一活动, 新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愉快而充实地度过生活的每一天。这种积极乐观的信念以及目标导向的行为对高职新生顺利适应新环境尤为重要。

(二) 大二班级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针对大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倦怠、缺乏积极情感体验以及实习前焦虑现象,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班级中开展了一些团体活动, 具体活动方案见表2。

积极意义大二学生学业倦怠的表面原因是自我效能感较低和群体压力所致, 而深层的原因则是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寻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生命意义的分析强调我们作为价值载体的重要性, 并强调我们有能力从过去吸取经验, 对现在的生活负责, 充满希望地为未来规划。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通过开展主题为“我的生命线和墓志铭”的活动, 让成员回顾过去, 审视现在, 展望未来, 书写墓志铭, 帮助成员探寻存在的意义。许多成员在活动中心情沉重, 感叹自己的生命是有期限的, 并且必须独自面临怎样活着的选择。另一项主题活动为“生命之旅”, 借助两个生动感人的感恩故事, 帮助学生感悟到世界上有一件事情不能等, 那就是对父母的感恩, 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存折”主题活动则是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具体行动计划, 并在班级团体内分享。经过这一活动, 很多学生知道如何更好地珍惜大学时光, 珍惜学习机会, 珍惜这份弥足珍贵的亲情, 认真过好每一天, 以便将来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 最终回报父母。

积极情绪班级团体活动中除了鼓励情感表达外, 还设计主题为“走下情绪的电梯”的活动, 旨在帮助成员利用理性情绪治疗的原理, 识别和调整消极情绪背后的非理性认知, 以减少非理性认知带来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另外, 针对高职学生适应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冲突问题, 团体辅导中特别设计了主题为“情感决断表达技术”的团体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员掌握决断情感表达技术。成员在团体分享时谈到:原来在人际冲突中, 即使不良的情绪, 也可以通过恰当直接的表达而获得同伴的理解和合作。这一经验对高职女生解决宿舍内日益突出的人际冲突问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可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质量, 减少负面情绪的压抑累积或攻击性表达。通过这一活动, 很多学生表现得比过去更豁达, 更愿意从多元灵活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抛弃过去自我否定或否定他人的偏激想法, 情绪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而反过来, 积极的情绪使得学生在看待新问题上变得更乐观。积极情绪的这一作用在女生宿舍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积极应对大二学生的最后两次团体辅导是邀请优秀的毕业生或企业代表与学生进行职场经验分享和交流, 并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谈论自己目前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迎战实习, 包括心态调整、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 以帮助学生树立实习的信心和勇气。学生通过与优秀毕业生或企业代表交流, 更加明确自己现阶段和未来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对消除实习前焦虑至关重要。另外, 学生之间的心得体会交流使得班级再一次凝聚在一起, 班级同学彼此分担忧愁, 彼此分享鼓励。这种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支持提高了个体适应实习压力的信心和能力, 有效缓解大二学生实习前的焦虑情绪。

(三) 大三班级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大三学生因在各地分散实习, 班级同学相聚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即便如此, 针对大三学生开展积极成长的团体心理辅导还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活动方案见表3。

首先, 积极成长团体活动安排在大三学生毕业典礼之后。同学们再次相聚一起, 回顾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估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状况。如果有必要, 则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调整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可帮助学生学习彼此的经验, 并及时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反馈。其次, 小组成员一起回顾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同窗情意, 分享彼此的感受。最后, 全班同学以“朋友”作为背景音乐, 彼此握手拥抱, 祝福告别。积极成长团体活动不仅意味着整个班级团队活动的最终结束, 更意味着每一名学生带着班级团队的美好感受和殷切期待开始新的征途。并且, 这一内化了的班级团体形象必将一直陪伴毕业的学生, 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总之, 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在班级综合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有效克服了传统班级管理中注重成绩和纪律的僵化模式, 更好地发挥班级的团队合作力量, 激发个体内在活力和美德, 最终促进班级和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Ale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2-13.

[2]陈晶, 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高教探索, 2005 (6) :25-27.

[3]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程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2.

[4]王晓蓉.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5) :239.

[5]丁庆如, 等.关于心理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3) :65.

[6]Yalom ID.团体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M].李鸣,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50.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8篇

每个大学新生在入学后都要经过一个短期的时期作为调整期,在这个时间里,为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大学生以自然班级为单位,在心理辅导人员或者辅导员的支持下,对所组织的班级进行短期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讲解,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班级团体辅导的特点是:首先,要以团体的形式参加,参与的对象要回答相同的问题,学生们在某个方面要有一起成长的欲望和有共同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组织;再次,学生班级团体的心理辅导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第三,活动的开展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以帮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要相信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和适应之后,一定能够出色的完成学业和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把大学生活过的津津有味;最后,要重点强调大学生的团体动力,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人互动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主要目的是让大学新生尽快的相识,建立起一个彼此的信任感,还要鼓励班上的同学积极的参与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增强彼此的了解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帮助新生在合作中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行为,建立之间的信任感离不开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在班级心理辅导课程中组织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成功体验。例如,在“勇士闯关”中,学生们就可以在游戏中一起克服困难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期间,离不开学生们的团结合作和学生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感情;还有游戏“蚂蚁过河”,在这个游戏中更能体现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合作,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大家彼此体验着信任与合作,大家努力不让一个成员掉入到河中,在共同体验着共度难关的快乐。团体辅导这个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迅速的建立起感情,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提出来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游戏“滚雪球”中,通过接龙自我介绍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都迅速的认识到大量的人,这样的效果比让学生们自己认识的效果好的多。而且,在这样的场合中,对那些内向的同学正是考验的时刻,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交往技巧。

二、有助于新生缩短入学的适应时间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大约在半年的时间,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的大学生活的适应时间甚至更长,开展大学生班级团体辅导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可以减少到只需要两个月或者三个月,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大学新生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别的事情上去,例如,多读书,多参与课外的活动等发展自己能力的项目上。通过集体的辅导,可以把学生们在入学以来的各种不适应都讲出来,如学习方式的不适、饮食、睡眠的不适应还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等都讲出来老师可以有侧重点的进行讲解回答。可以说,班级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新生入学问题的改善会非常的显著。

三、增进新生与辅导员(或老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大量的新生与较少的心理辅导老师之间无疑是一个矛盾,这就需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在每一次的新生入学期间都会有很多上一届的师哥师姐的朋辈的帮助,在心理辅导上也可以大力的推进朋辈的作用,让他们多为大学新生讲解进入大学时候的生活的社交,为大学生新生进行一系列的辅导,这样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团体的学生活动中,不仅有大学新生的加入,很多朋辈也都加入进来,这就需要朋辈们为大学新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可以在人际交往上做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四、帮助新生了解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管理 第9篇

关键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团体辅导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竞争的根本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必备资源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 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 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员工潜能, 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完成的,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中的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都应当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目前, 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业每年招聘吸收员工的主力军。那么, 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 为其奠定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我校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门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学习, 学生要初步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锻炼学生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为毕业后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课本讲授式教学, 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较为生硬的课本知识,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 授课学时有限, 缺乏实践机会。作为非管理专业学生, 本课程学习时间仅32学时, 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并未设置实践环节, 学生所学知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缺乏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机会; (3) 缺乏技术指导, 模拟实践流于形式。为解决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 有教师考虑将课堂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加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因为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而使模拟实践流于形式, 无法获得期望的实践效果。因此, 对目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探求一种有效的、便于操作的辅助教学模式, 提高“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 已成为本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团体辅导的内涵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 (group counseling) 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类咨询辅导形式, 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范畴内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个体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共识, 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从而有效地完成工作。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即团体辅导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来帮助其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 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有资料统计, 团体辅导的应用领域在教育部门包含了学业辅导, 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可以较好地设计和指导团体性的课堂模拟实践活动, 其功能根据成员的组成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此外, 团体辅导还具有如下特点:

1. 感染力强, 影响广泛。

这是因为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 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 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2. 效率高, 省时省力。

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 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 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并且, 团体中的复杂性, 也会给团体成员其他的收获。

3. 效果明显且容易巩固。

团体辅导通过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 增强了实践作用, 使得辅导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辅导应用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从表面上看来, 团体辅导和“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分属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范畴, 二者之间没有契合点。但从内在上深入分析, 二者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主要体现在:

1.团体辅导和“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对象性质具有相似性。团体辅导按照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可以分为“同质性团体”和“异质性团体”。“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工业工程专业四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诸多性质符合“同质性团体”的特征, 如他们的年龄相近、学历相同、学习和生活环境相似、专业背景和基础一致、需要解决的课程问题相似等。因此, 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凝聚力强以及支持性较高的特点, 从而获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2.团体辅导丰富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目前本课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尤其自身的优势所在, 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不足: (1) 内容多, 课时少, 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较严重,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机会; (2)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教师经验和风格、内容难易程度及自身兴趣的影响较大。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形式来弥补。通过团体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等, 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此外, 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 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团体活动, 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常用的团体活动形式有:书写练习、角色扮演、团体对抗、集体讨论、运动练习和脑力激荡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配以团体辅导丰富的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团体辅导的组织原则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原则相吻合。在团体辅导组织过程中, 一个保证辅导效果的重要原则就是:坚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所期望的不谋而合。因为, 本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知识点和技能 (如职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甄选等) , 不是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能够真正掌握的, 必须融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讨论等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并学以致用。在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 完全可以引入团体辅导,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需要发挥指挥、引导和控制的主导作用, 课程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担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不同团体活动形式, 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因此, 基于两者的功能属性与实际需求, 团体辅导可以作为一类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环节中。但需要注意的是, 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 不能喧宾夺主取代主要的讲授式教学形式。

四、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讨论

目前, “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安排了32学时的理论教学, 没有单独的自学与实践教学。但是, 依据课程教学特点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 课程教学大纲中可以单独设置4~8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当选择团体辅导的组织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 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预判涉及的课程内容、观点、适用范围、主要的论题、设计步骤和评估方法。或者可以考虑将两类学时穿插糅合于一体, 从而提升课程教学体验的立体感和参与度。具体运用步骤可以有如下考虑:

1. 确立团体辅导类型

“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十一个章节部分, 基于课程特点, 主要选用“任务/工作团体”这一类型的团体辅导。这种团体是以完成特定任务或工作为目的, 目标明确而非改变个人为宗旨, 通常只会面1次或少数几次。如工作团队、讨论团体、学习团体等, 团体运作历程可区分为开始、转换、工作及结束阶段。任务完成时, 团体也就解散了。领导者的角色在于使团体成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并促进成员间的讨论和相互作用。

2. 搭建方案框架

团体辅导类型确立后就要进行教学团体方案框架搭建。首先要明确团体主题, 这是方案的核心部分。除此以外, 方案框架还包括与课程结合方式、参与人员、目标内容、辅导技术、具体活动步骤、评价体系等方面。表1为初步拟定的团体辅导教学步骤举例。

3. 课堂模拟设计与实践

课堂模拟的设计主要是对方案框架进行具体细化。团体辅导与课程的结合方式主要考虑三种类型: (1) 课前体验式, 是将团体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序曲, 引人入胜, 使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所期待; (2) 课后体验式, 是将团体辅导作为章节教学的课后尝试性体验,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回顾; (3) 核心贯穿式, 是将团体辅导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 形成整个章节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 同时在团体辅导开展过程中逐一融入课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团体辅导参与者由任课教师和学生组成, 一般情况下, 任课教师在活动中担任督导师或指导师的角色, 学生作为团队领导者和成员, 个别情况也可角色调换。目标内容主要为课程章节知识, 具体活动步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可将团体辅导不同技术的目标特点与课程分类章节内容相互比较, 确立结合点, 但团体辅导的目标内容原则上应该围绕以上章节拟定。表2中列举了几类团体辅导技术与课程章节内容对应的示例。

其中, 活动设计理念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可以从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从众与社会促进等方面进行选择。辅导的最后环节要完成效果反馈, 融入了团体辅导模式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 需要在课程或课程章节结束时增加效果反馈环节, 以此检验团体辅导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负向作用情况, 可以借用团体辅导中的体验分享、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评估团体辅导融入教学后的实际作用。

4. 规避误区

团体辅导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和避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团体辅导不是传统的参与式团体辅导, 而是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劳动力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是以心理咨询为目的的团体辅导, 而是借助心理调控的原理与优势从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记忆;不是简单的课堂模拟, 而是考虑了实践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参与者的正向影响。

五、结语

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尝试性结合, 以此规避讲授式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感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这样可以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验,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克用, 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浅谈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 第10篇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

尽管团体形式工作在我国早已存在,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比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内地的团体心理咨询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备受重视。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教授松原先生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邀请来华讲学,介绍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1991年10月樊富珉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员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技巧。此后的几年里,樊富珉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高校培训团体心理咨询主持人,同时也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研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团体咨询在国内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北京经贸学院杨眉在社交焦虑的治疗中一直探索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于1995年出版了《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一书。1996年樊富珉出版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进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普及了我国。2000年后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2001年9月开始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培训中心,在培训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由樊富民讲授。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团体心理辅导逐渐升温。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1可以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环境生活的突然变化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应付面对,对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通常会导致部分同学郁闷,不知所措,出现适应综合障碍。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系列大规模短程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增进了解,理解同学之间的各种行为方式,能够互相沟通、容纳、尊重对方,以使大一新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焦虑或恐怖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渴望真诚的友谊,想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甚至对交往产生恐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基于人的心理问题根源与人际关系之中的理论背景,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学会了社交技巧,可以逐渐良好的与同学沟通。

3可以合理处理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如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就业等,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各种发展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学习技巧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我肯定小组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团体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增进友谊,树立团体意识。

4可以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辅导员或者是班级心理委员的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加的短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在班级工作中通过心理游戏、心理剧、观看心理电影等团体活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不仅能提高心理辅导效率,可以缓解部分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还能大面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以及团体训练概念混淆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训练属于心理训练的一种,参加者超过10人则为团体心理训练。这三种概念决定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活动源泉、目标、对象、活动性质、活动效果等方面。因此,有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会混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造成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不佳。

2将团体心理辅导等同于团体游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以团体游戏为基础展开的辅导活动,其重在运用团体游戏中的合作、沟通等方式,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参加者对团体活动的体验。通过经验与感受分享,获得归属感;可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来看,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团体游戏,参加者的分享不足,人数较多,体验不够深刻,理解程度不高,基本以娱乐为主,达不到心理辅导的作用。

3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不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完整的系统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有些团体心理辅导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为了增加活动吸引力,忽视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有的效果。指导者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事先设计好的操作规程并一定能够遵守,部分原则事先未被强调,依据的原理未能进行解释,导致参与者只能按照团体游戏的心理状态进行活动,无法进入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状态,导致效果较差。

四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的技能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基础理论以及一些技术方法,需要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参与相关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或者是与同行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团体心理辅导技能。

2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操作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大部分指导者,设计团体活动不规范,操作相对简单,省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活动对象以及基础理论,直接从团体活动实施开始,导致其和团体心理游戏相差无几。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程序,确定每次活动的目标及主题,提前制定好实施活动计划,以熟悉每次活动如何进行,进入规范性操作阶段。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班级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的营造 第11篇

班级团体辅导通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探讨问题和交流分享感受,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助,使其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建立在团体“宽松和谐、积极参与、开放活跃、互帮互助”氛围基础上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良好的班级团体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有利于学生真诚开放,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促进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具备良好团体氛围的班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团体凝聚力强,在问题和困难面前能够相互包容和鼓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体力量,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团体”;相反,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就会出现学生互动性差,彼此之间缺少真诚,在问题面前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不愿对彼此负责,互相推诿,团体处在涣散状态,辅导没有“有效性”可言。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参与、开放活跃、互帮互助”的团体氛围,是使辅导产生高效益的根本保证。

如何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笔者在研究“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开发实践”两年的时间里,参与了多个辅导方案的撰写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有几点心得,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传递良好自身状态

班级团体辅导中教师以阳光的自身形象、高昂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会对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举几个简单而又常见的例子,有这样两种情况:A老师精神饱满,一站一立规范,眼神关注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和尽多的学生对视。B老师则一脸疲惫,说话如同自言自语,没有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这是教师的非语言表现状态,它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了两种状态,而学生也会根据这两种状态作出不同的反应,最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再比如在组织学生活动中,A老师富有激情,讲话抑扬顿挫,比较生动,发号施令明确,配以手部简单动作,有感染力;B老师则语言无序,发号施令不够明确,平铺直叙,音量始终如一,似乎对活动本身并无兴趣。显然,后者是无法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班级团体氛围的。

因此,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交流,要无条件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向学生展示精力充沛、富有激情的自身状态。良好的自身状态还包括:适当的穿着,开朗的性情,丰富的知识,负责的态度,宽阔的胸襟,自信的气质等。

二、灵活扮演多种角色

基于班级团体辅导课与常规课性质、特点的不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传统课堂的控制者、教导者,而是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带动者、催化者、示范者、参与者、节奏掌控者等。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将这些角色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师角色,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扮演其角色,才能够促进学生更真诚的互动,使团体氛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营造一个“理想的、功能良好的”班级团体氛围。相反,则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秩序涣散的局面。

例如,有时由于方案中的活动偏于静态,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便可以扮演“节奏掌控者”,带领学生暂停原活动,临时使用小游戏、小笑话调动课堂气氛;而有时一个热身游戏结束后,学生过于兴奋,较长时间安静不下来,这时辅导教师就要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并带领学生做深呼吸、冥想、放松,让学生尽快安静下来,重新营造一个“理想的、功能良好”的团体氛围。

再例如,在某些活动中学生表现不积极时,教师要扮演“带动者”和“参与者”,要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开放与真诚,从而促进团体氛围的形成;相反,若教师不能放下架子,一味着重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活动”,那么,课堂上只是师“导”生“演”,会形成一种僵硬的团体氛围,当然也就不会有理想效果。

由此得出,能否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与教师能否在不同情况下灵活扮演多种角色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操作实务》一书中把常用辅导技术归纳为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引导技术、自我开放技术、面质技术、阻止技术等八种。教师恰当运用辅导技术能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更真诚,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团体氛围的再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到教师在其中的引导、启发等作用的发挥,使学生不能够继续开放,进而影响到团体辅导的继续深入。

例如,在主题为“新生入学适应”的辅导中,教师让学生说说刚来学校的感受。

学生: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感觉学校管理太严,有些不适应,有时候烦躁、郁闷。

教师:严不好吗?严是对大家负责任。(未使用“共情技术”表达理解)

学生:严得都有点受不了啦!(几乎齐声)

教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严怎么能行呢?(教师未使用“具体化技术”引导其说具体)

学生:(情绪低沉,不再表达)

在这个例子中,显然教师没有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结果导致团体氛围低落。那么,当教师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时,又会产生怎样的一种团体氛围呢?

学生: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感觉学校管理太严,有些不适应,有时候烦躁、郁闷。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感觉学校管理太严,还没有适应,对吗?(运用“反映技术”把话题引向重要的方向)

学生:是啊!都有点儿受不了啦!(几乎齐声)

教师:大家在哪些方面受不了呢?(和蔼地询问,运用“具体化技术”使学生多说并说具体)

学生:“在内务方面,床上有一根头发丝生活老师都能发现,都给扣分”“内务标准有一条叫做‘床单如平镜面,被子像豆腐块’,要求也太高了吧!”“课间操要求在90秒内集合完毕……”(七嘴八舌争抢着叙述)

教师:哦,原来是这些方面不适应啊!我理解大家的处境,我刚上大学时也非常不适应……(教师运用“共情技术”表示理解学生,并运用“自我开放技术”讲述自己上大学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学生:不过我们比起刚来时适应得好一些了,刚刚交了几个朋友。

教师:看得出大家还是愿意快速适应的,那我们该如何快速适应?(教师运用“引导技术”使学生思考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多交一些朋友,互相监督改掉坏习惯”“老师应该给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好行为多坚持,就会成为习惯……”(学生滔滔不绝)

由此可见,教师在合适的时机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对于保证学生的良性互动和理想团体氛围的形成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辅导技术,并恰当、灵活地运用于班级辅导中。

四、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班级团体辅导中,热身阶段对营造良好团体氛围具有“基础”“开局”的作用。辅导中不同的班级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班级本身就很开放,有的则相反。对于不够开放的班级,教师可使用参与法、鼓励法、感染法、示范法等多种方法来带动气氛,如主题为“新生入学适应”的辅导中,由于班级刚刚形成,彼此尚比较陌生,在首次辅导“我做你学”热身活动中放不开,教师可以做个开放性的、夸张的示范,以消除学生拘谨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团体辅导是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辅导目标的,通过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使其从中获得感知、体验和内省,再通过交流分享得以拓展、强化和升华。因此,保证全体学生活动的充分性是关键。有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带动:一是亲自上阵,同学生一起活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培养各小组的“活跃分子”,让他们在小组内起到带动气氛的作用;三是注意对性格内向学生的鼓励和带动,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同他们在一起参与活动,用教师的热情感染他们。

在难度较大的活动中,学生屡遭挫折时可能会出现低落情绪,例如在“同心杆”活动中,学生多次重做后,仍感觉很困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不可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比如说:“你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坚持到底一定会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大声说“××小组已经找到了成功的方法”,或“××小组离成功不远了”,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只要努力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在交流分享环节可以把体验与感悟进行综合,是一个凝练活动内涵、达成活动目标的过程。交流分享得充分与否,对实现辅导目标会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在此阶段一是要参与到交流气氛不活跃的小组,与学生一起交流,起模范带头作用,并提出大家有可能感受较深的话题,从而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二是在集体分享中注意用鼓掌、团队加分、抛绣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真正有效的辅导务必是建立在良好的团体氛围基础之上的,而关于“良好团体氛围的营造”除了以上总结的几点经验以外,还在于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班级“选择有意义的主题”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因此,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需要我们作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德州,253000)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分析 第12篇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是第一个群体动力的研究者, 直到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 港台地区发展较早、较块, 最先的发展与教会相关, 后来逐步进入多元化领域, 不仅着眼于发展领域, 还延伸到预防、康复等。我国内地则还是萌芽阶段。目前, 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渗透到香港各行各业, 而台湾地区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里开展的甚是活跃, 因团体辅导有其特有的效果, 在国内高校已经逐步运用起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逐渐趋向大众群体。目前团体心理辅导不仅着重于对心理问题的矫正与治疗, 而且对发展性心理也更加重视。

二、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现状分析

(一) 实施情况

到近些年为止, 我国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针对如贫困群体、特殊群体以及重大变故群体等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相对来说较少。高校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压力为主题。我国高校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不足, 只是一味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与结果没有深入研究。团体辅导目前大多围绕活动进行, 对发展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奠定了基础。

(二) 对象情况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对象为大学生, 还有少部分在校老师参与。比如大一新生, 由于刚步入大学, 可能存在适应、人际交往等问题。大三大四临近毕业, 存在就业压力、就业选择等问题。特殊群体, 如贫困、残疾等群体, 他们存在自卑等问题。关于团体心理辅导对象, 还可分为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两类, 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 而后者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因为具体情况不同, 对于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所运用的团体辅导的目的与效果也有不同。

(三) 方法以及工具使用情况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工具等情况,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使用的主要是实验法、测量法, 文献法, 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 统计法没有在国内高校中使用。团体心理辅导使用的工具, 包括SAS、SDS、16PF、SCL-90等。

(四)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现状的不足

1. 对象上的不足。

从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现状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不足, 比如, 在团体群体辅导的对象上, 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大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而以其他形式开展相对来说较少, 在以后的发展我们应该更重视贫困群体、特殊群体以及重大变故群体。还有一些重大变故后的群体, 这些群体可能不会主动去找心理辅导老师, 可能会使他们因应激事件产生一些没必要的心理困扰, 所以这些群体也需要我们更加重视, 使得他们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打开自己、接纳自己, 形成更加良好的生活态度。

2. 对象归类上的不足。

在团体心理辅导对象归类上的问题比较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把对象归类, 即把心理问题相近的归为一类。在一些以发展性为主的团体辅导, 应吸收各种心理特征的对象。在治疗性为主团体心理辅导, 可以把对象心理问题相近的放在一组, 这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 可以高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3. 使用方法和工具单一。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上, 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工具上显得颇为单一, 对于统计法没有研究。我们必须从数据入手, 对数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工具上, 我国团体心理辅导使用的心理量表大多是引用国外的, 虽然经过反复的修订, 但是结合我国高校群体心理特征的量表还没有研发, 本土化的量表有待发展。

4. 领导者缺乏系统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经过系统性训练的人相对较少, 一些未经过系统性学习心理学理论与技能的人员来充当着领导者,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在规范与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所欠缺。未来的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方面要有所规范, 这不仅能让领导者能更好的组织与协助组内成员, 还能让团体成员更好地观察、学习与自我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建芳, 金海龙.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与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33 (2) :91-92.

[2]王娟, 魏婧.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科学学报, 2013, (7) :25-26.

[3]张佳佳, 吴明霞.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8 (6) :233-234.

[4]赵翠荣, 龙松, 魏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交发展的干预效果[J].科教导刊, 2016, (2) :181-182.

上一篇:农村税费下一篇:集群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