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范文

2024-07-26

区域地理复习范文(精选12篇)

区域地理复习 第1篇

一、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作用

地理学家洪堡认为:“把相距很远的区域中的自然地理情况来比较,用少数特点来表示这种比较的结果,虽是普通地理学的艰巨任务,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还可以较好地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地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在比较过程中还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地理复习的效率。本文以澳大利亚复习课为例,谈谈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二、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用

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现象、原理、规律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澳大利亚复习课中运用的比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同区域,通过综合比较掌握整体特征

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要素各不相同,形成了区域间的差异,各区域中的地理要素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各个区域的整体地理特征。通过综合比较,可以对有关地区地理事物获得整体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各区域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的主导要素以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澳大利亚复习课中,为获得对澳大利亚地区地理事物的整体认识,并进一步掌握与其他区域差异,把澳大利亚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别与其他各洲进行比较,以下以气候要素为例进行比较。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的气候类型可与其他地区气候类型进行比较,如半环状分布的草原气候与非洲大面积的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成因可进行比较。选择典型的四地(达尔文、基加利、约翰内斯堡、图利亚拉),提供四地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表1、图1),让学生分析四地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达尔文:1月受温暖湿润的西北风的影响,降水丰富,7月受干燥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

基加利:3~5月和9~11月,当地气温高,大气对流强,降水丰富;反之降水较少。约翰内斯堡:7月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暖湿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较多。图利亚拉由于地处东南信风带的背风坡一侧, 降水较少。

在综合比较法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需掌握的知识规律作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如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大陆西岸南北纬10°~20°之间,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还包括季风型(如达尔文),垂直地带性型(如基加利),副高型(如约翰内斯堡),背风坡型(如图利亚拉)。进行跨区域专题综合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会使其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

2.相同事物,通过横向比较突出内在差异

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要素有差异,即使同一区域相同的地理要素由于内在一些因素影响,有时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比较。澳大利亚复习课中对澳大利亚地区各要素的比较,以气候为例分析如下。

提供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比较澳大利亚降水量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由北部、东部、南部向西部递减,呈半环状分布。原因:北部:夏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充沛水汽,降水较多;东部: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降水丰富;南部:受到湿润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中部深居内陆,大分水岭阻挡东南信风的深入,西部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东南信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澳大利大陆降水在空间上有差异,在时间上也有差异,为比较时间上的差异可设计题目,如澳大利亚大陆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冬雨区和夏雨区,图3中甲、乙、丙、丁四条线有可能表示冬雨区和夏雨区分界线的是( )

答案:甲。

澳大利亚大陆降水的时空差异导致澳大利亚大陆光照等其他要素的差异,提供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设计题目如下:

比较图4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差异。

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都较长,比较其成因差异。

图中丁地冬季和夏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差异原因。

对同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能力。

3.不同要素,通过联系比较寻求内在联系

澳大利亚复习课通过各种比较重点突出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寻求澳大利亚大陆不同要素内在联系。如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受降水影响澳大利亚植被也呈半环状分布,从东向西分别是森林、草原、荒漠。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既适合畜牧业,又适合耕作业,发展混合农业。气候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由于东北地区湿热,广大内陆西部地区炎热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东南沿海温暖湿润,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对水文特征的影响,澳大利亚墨累河由于受流经地区气候影响,中下游有冬、夏两个汛期,艾尔湖因季节性河流流入,水位季节变化较大等。澳大利亚气候对其他要素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联系比较寻求内在联系。

澳大利亚复习课中比较法的应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所学、深化所思,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刻。当然教无定法,对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三区域地理复习面广、量大,加上课时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复习方法,授之以渔,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而地理比较法是指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特征、意义、图表、数据等有价值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区域地理澳大利亚复习课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运用比较法,提高复习效率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 第2篇

一、考点分析 考点1.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命题角度]考题多以区域图形式呈现,一般会提供以下一条或几条定位信息:经纬网;海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如河流、湖泊、山脉、岛屿、城市等;轮廓界线,如海陆轮廓、省区界线等.要求考生能对以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验证,做出正确判断.在高考中区域定位始终是热点问题,也是解题的基础环节.

作 者:任爱翔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33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20xx “”(5) 分类号: 关键词: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 区域定位 区域特征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常反映在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特别是在许多能力的测定和思维的考查上,很多是以区域地理的内容为载体进行考查。从试卷的分析和分数的统计上得知,考生在区域地理的试题上失分较多,所以有许多考生把区域地理学习,认为是学好文科综合的一个瓶颈,不无抱怨的说:“文科综合难在地理,地理难在区域。”

为什么同学们会感到区域地理难?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的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的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许多地理老师说:“区域地理是学习地理的终结者,区域地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因此在整个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区域地理的复习成为整个高考地理复习的一个重中之重。

那么高三应怎么样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完成高三地理的整体复习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应重点从:区域定位、区域的特征描述二个方面着手复习。

一、区域定位

福建省高考的第37题,是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大题,考生要完成对此题所有考题考查,考生必须对本题所考查的区域进行定位。掌握基本的区域定位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区域定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能力考查点。定位就是为所给试题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准确的定位,是准确把握所考区域的特征的前提,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河流、太阳辐射、所在区域人文特征等。只有把握所给题目中的地理位置,才能根据地理位置来进行定性,进而确定解题的正确方向。

高考给所考查的区域地理进行定位常用的方法有: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经纬度);地转偏向力方向确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自转的方向法(确定半球位置);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等温线温度数值大小南北递变规律定位法;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进行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等。

例: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分布异常。读图完成下题:

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

A.M地:气候温和湿润

B.M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N地:气候温和湿润

D.N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本题给了一条纬线,但没明确是北纬还是南纬,但根据所给等温线温度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M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日照不足,不适合建海滨浴场,排除A、B;N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排除C,故选D。

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题:

Q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本题根据等高线向南凸,可以判断河流流向为向北,然后根据P地河谷剖面图可知右岸深,说明右为侵蚀岸,可以判定甲区域为北半球,说明P区域为北半球,所处地理位置为300-40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式气候。

总之,做好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给的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二、做好区域特征描述的复习

准确无误的对区域特征描述,是做好区域地理复习的最终目标,是关系到考生能否得分的前提。区域特征包括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复习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午复习。

1.做好区域地理特征的描术,注重一个“理”字,准确的把握地理中的这个“理”字,一是要注重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二是要做好对地理术语的全面、准确的阐释。

2.抓住一个区域最突出的特征。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复习中必须把握不同区域最主要的特征,研究一个区域中有主导或者制约作用的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利用环境整体性思维要以推导出其它要素特点。

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最显著特征是“高”、“寒”。因“高”而“寒”。“高”影响气候,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光照长,昼夜温差大)。因地形高,影响河流,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影响植被(高寒草原);影响动物(耐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影响土壤(冻土广布);同时也影响社会因素:交通不便,以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人中密度小,城市少,生产力水平代、经济相对落后。

3.培养学生学会用高中地理原理进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例如,要分析一个区域的气温有何特征,那么必须立即对知识进行迁移,回到高中地理关于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上)。分析一个地区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必须从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人文因素: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知识加以迁移。

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主要描述和阐述的是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商业、城市化等。复习中重在区位因素的迁移。近几年对这部分内容有不断上升的均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把两条:

第一,人文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其中最主要的是区位因素,例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社会因素(政策、科技、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变化小,而社会因素是不断变化中。其中城市的区位因素和交通的区位因素,在高考命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且突出自然因素对城市的影响,例如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热带地区城市为什么选择高海拔地区分布?而中高纬度地区城市为什么选择河谷地带?

第二,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对人文地理的情境迁移。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总是以一定的地理情境呈现,学生如果不能很把所给的情境材料迁移到高中所学地理知识,答题将无从下手。例如,福建省是我南方种植柑橘的大省,种植柑橘的自然环境优越,但前几年一直不景气,近两年来柑橘种植又火暴起来,请同学们试分析原因?这是一个新情境,怎么样才能对事理进行阐释?本题是关于种植亚热带水果的农业问题,因此就应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迁移,考查的是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社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当地柑橘种植的起伏变化是由那些因素变化引起呢?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是不会变化的,因此可以断定主要是社会因素变化(科技、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等因素)。把农业的区位因素变化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

总之,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给区域定位,准确无误的对区域特征进行阐释,这样才能更加有利的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五部曲 第4篇

区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切入点, 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而区域的确认、知识的整合、规律与原理的衔接等又恰恰是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同时, 高考试题中区域选择的广泛性、区域知识的综合性、区域特征的独特性、区域呈现的灵活性, 又加大了学生确认具体区域的难度。因此,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 学生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步骤, 即记忆典型地物、抓住显著特征、理清因果关系、提炼核心问题、搞好区域对比。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区域地理的点、线、面融合, 宏观与微观兼顾, 才能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一、区域地理复习步骤

1.记忆典型地物

记忆典型地物是实现区域定位的基础。典型地物可以是区域的位置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板块位置、海陆位置等) , 可以是区域内特殊的点 (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 可以是区域内特殊的线 (边界线、海岸线、河流、山脉等) , 也可以是区域内特殊的面 (地形区、行政区等) 。

如在复习“南亚”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记忆典型地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记忆绝对位置: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位于10°N~30°N和70°E~90°E之间。由此可推测其太阳辐射状况、气候特征, 还可进行地方时的计算。②记忆相对位置:南亚与西亚、东亚、东南亚相邻。由此可推测其战略地位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③记忆海陆位置:南亚地处喜马拉雅山以南, 面向印度洋。由此可推测其交通的通达度及受海洋影响的深刻程度。④记忆板块位置:南亚北部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由此可推测其地热资源的丰歉程度及地质灾害类型。⑤记忆地形区的分布特征:南亚的地形自北向南可分为三部分, 北部山地狭长、高耸, 中部平原平坦、广阔, 南部高原地势西高东低, 三种地形层次分明。由此可推测其人口及农耕区的分布, 以及不同地域土地的利用方式。⑥记忆主要城市:南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大多分布于印度, 如东北部的加尔各答、西部孟买、南部的班加罗尔。依据城市的职能可推测出当地工业的指向类型。

2.抓住显著特征

抓住地理事物的显著特征是判断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区域都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之处, 其往往体现在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上。

如在复习“澳大利亚”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该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颇具特色。学生可用一个“独”字将该国许多地理事物的显著特征表达出来:澳大利亚“独”占一个大陆, 澳大利亚的许多古老动物“独”具魅力, 澳大利亚出口型经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澳大利亚人对东南沿海情有“独”钟等。

再如俄罗斯, 该国辽阔的地域、较高的地理纬度, 决定了其在自然与经济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疆域的显著特征在于“阔”, 气候的显著特征在于“冷”, 矿产资源的显著特征在于“丰”, 河流的显著特征在于“瘦” (流域内降水少, 河流支流少) , 工业结构的显著特征在于“重”, 农业生产的显著特征在于“波” (不稳定) 。

3.理清因果关系

理清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学好地理的重要方法。整体性是地理学科的特性之一, 它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地理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类型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农业物产分布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分布人口、城镇分布交通线、商业网点分布。

如在复习“东亚”时, 应明确东亚地区的自然状况与其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复杂的地形, 充沛的降水, 密集的河网, 决定了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决定了该区域内火山、地震频繁;显著的季风气候、巨大的人口压力, 影响该区域内的农业地域类型;日本狭小的土地面积、匮乏的自然资源, 导致该国工业基地集中于沿海地区。

4.提炼核心问题

提炼核心问题是把握地理主干知识的关键。不同的区域都有其优势和特色, 如农业区具有气候优势, 矿区具有矿产资源优势, 旅游区具有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优势等。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立足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区域的核心问题是发展, 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和方法, 构成了区域的核心问题。

如在学习“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内容时, 依据区域特点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可提炼出该区域的核心问题, 即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其区位优势 (优惠的政策, 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 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支持) ;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阻碍来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应立足于自身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加大规划与管理力度) 。

5.搞好区域对比

搞好区域对比是学好区域地理的重要前提, 立足差异进行分析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最高境界。搞好区域对比, 旨在找出共同性, 区分差异性。一般而言, 进行对比的地理区域, 其共同性与差异性特征要鲜明, 而进行区域对比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进行分析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合过程, 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区域对比主要围绕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如将日本与英国进行对比:从海陆位置上看, 两个国家都是岛国;从相对位置上看, 两国分居亚欧大陆的两侧;从国家轮廓上看, 海岸线均较曲折;从国家轮廓的成因上看, 日本主要是内力作用所致, 英国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从交通条件上看, 两国都拥有优良的港湾和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从气候上看, 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 英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从资源构成上看, 日本资源短缺, 而英国的自然资源则异常丰富;从发达程度上看, 两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从人口年龄结构、数量上看, 英国人口少且老龄化问题突出, 而日本人口众多, 人力资源丰富。

二、强化训练

我国国界线漫长, 邻国众多, 发展对外贸易潜力巨大。结合下图, 回答1~3题。

1.图中甲省区 (自治区) 是

A.新疆 B.内蒙古

C.西藏 D.云南

2.我国从①②两国进口相同的大宗商品可能是

A.蔬菜 B.煤炭

C.天然气 D.软件

3.我国与图中②国的边界类型主要为

A.河流 B.山地

C.经纬线 D.海峡

读我国四大山脉示意图, 回答4~6题。

4.四大山脉中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有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5.四大山脉中地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关于图中山脉两侧地理事物的说法, 正确的是

A.①分开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

B.②分开了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C.③分开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D.④分开了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

孟加拉国地势低洼, 深受海洋影响。下图示意海平面的变化对孟加拉国沿海土地的影响。读图, 回答7~9题。

7.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地区

A.山高谷深, 水流湍急

B.河流排水条件好, 不易造成洪涝灾害

C.地势低平, 水流缓慢

D.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8.孟加拉国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可能是

A.棉花 B.胡麻

C.亚麻 D.黄麻

9.该国最关注的生态问题是

A.臭氧层的破坏 B.淡水枯竭

C.酸雨危害 D.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乙两河

A.流向一致 B.封冻时间长

C.注入内陆湖 D.流量变化小

11.下列关于该区域所在国家人文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以畜牧业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B.制造业发达, 核电比例世界最高

C.中小城市发达, 人口总数近年来逐渐减少

D.地中海沿岸有阳光、沙滩之美, 游人流连忘返

12.读我国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 (单位:℃) 及河流分布图, 回答下列各题。

(1) 描述图示山脉的大致走向。

(2) 说明甲河流的水文特征。

(3) 从乙港口输出的产品中, 儿童玩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分析当地发展儿童玩具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13.阅读资料并结合图示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十二五”末要将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打造成我国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区、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一流精品生态旅游区。

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 (下图中阴影部分) , 地处四川、云南、西藏的“金三角”地区。

(1) “峡谷幽深, 峻岭逶迤”是大香格里拉地区地形特征的真实写照。大香格里拉跨越的地形区是____, 试描述该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2) 大香格里拉地区是我国的地震多发区, 请解释其成因。

(3) 试分析将大香格里拉地区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一流精品生态旅游区”的优势条件。

14.读欧洲西部某地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挪威海沿岸海岸线曲折, 其主要是受____ (外力) 的____作用而形成的。

(2) 简述甲、乙、丙三地1月份等温线分布特点。

(3) 在图中甲地可观赏到“午夜太阳”, 试解释其成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依据图示省区轮廓和经纬度可判断甲为新疆。

2.C 与新疆相邻的①②两国分别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两国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进口国。

3.B 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类型以山地、高原为主。

4.C 图中四大山脉分别是大兴安岭、武夷山、太行山、巫山, 其中只有武夷山未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5.A 大兴安岭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

6.C 天山分开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巫山分开了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岭分开了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太行山分开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7.C 从图中可以看出, 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地区河网密集;依据海平面上升幅度和海水所淹没的土地面积, 可判断该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 排水条件差;孟加拉国地处北回归线附近, 不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

8.D 孟加拉国地势低洼, 适宜种植在光热充足、湿润环境下生长良好的黄麻。

9.D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 会淹没孟加拉国沿海低地, 从而使领土面积缩小, 人地矛盾突出。

10.D 甲河为莱茵河的支流, 注入北海, 乙河为多瑙河, 注入黑海;甲、乙两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流量变化小。

11.C 图示区域所在国家为德国, 该国畜牧业发达, 以乳畜业为主;该国制造业发达, 但核电比例并非世界最高 (法国最高) ;该国中小城市发达且分布较均匀, 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老龄化严重;该国南部不临海。

12. (1) 东北—西南。

(2) 流量较大, 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无结冰期, 含沙量较小。

(3) 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劳动力资源丰富, 轻工业发达。

13. (1) 横断山区 山高谷深, 山河相间, 纵向分布。

(2) 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运动活跃。

(3) 大香格里拉地区地处我国西南, 具有沿边优势;受现代工业影响小, 拥有碧水、蓝天、雪山、草甸;少数民族聚居区, 具有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政策支持。

14. (1) 冰川 侵蚀

(2) 甲:平行于海岸线, 温度数值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乙: (由高纬) 向低纬凸出。丙: (由低纬) 向高纬凸出。

(3) 甲地在北极圈以北, 有极昼现象, 因此, 在午夜时分依然可以看到太阳。

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

2、通过对日本的地形及纬度分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学会分析其气候的成因;

3、通过对日本的气候和地形的学习,学会分析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其气候成因的分析,了解日本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

2、日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

3、日本气候类型与中国同纬度相比有何不同?

4、日本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日本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危害。

教学难点

1、日本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2、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3、日本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如人口老龄化和资源贫乏的解决等。

教学方法

1、讲授

2、对比分析

3、案例分析

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教师

高二地理组:张瑞华

教学过程

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是东亚东部海洋上一个群岛国家。(1)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其附近的1000多个小岛组成。(2)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州北海道本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2亿。九州人口单一,99%以上为大和民族。四国

2、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2)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如神户、横滨),(人工海岸占1/3)。

3、海洋性显著的温带气候:(1)、日本地处温带,在亚洲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内,季风气候显著。(2)、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属温带季风气候;本州南部和四国、九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3)、气候海洋性强。因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为温和,夏季较凉爽。

4、自然资源日本境内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水力资源丰富;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旅游资源丰富。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外进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二、日本的经济

1、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为什么?)的狭小地区,主要有五大工业区:(1)京滨区:以东京和横滨为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2)名古屋区(中京区):以名古屋为中心。(3)阪神区:以大阪、神户为中心,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区。(4)濑户内区:濑户内海沿岸。(5)北九州区:以北九州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为主)理由:岛国多优良的港湾,海运便利;矿产资源缺乏,有利于进口原料;国内市场狭小,有利于产品出口。

2、发展迅速,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

3、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工业部门以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为主。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居世界前列。

4、经济对外依赖性突出,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怎样进口?)。工业产品也大量销往国外。

三、应用实例:

1、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左图中A、B、C三地与右图所示气候特征一致的是___地,简单概括其降水特点并分析其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1.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群岛国家,人多地少,地狭人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火山、地震、台风、海啸多发,灾害频繁。3.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强,降水偏多。4.日本工业发达,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属临海型分布),工业主要是进口—加工—出口型。5.日本矿产资源极度贫乏,主要靠进口,对外依赖性强;森林、水能、渔业、旅游资源丰富。

板书设计:

日本

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

2、地形

3、气候

4、自然资源

二、日本的经济

1、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工业类型

2、工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探究 第6篇

一、构建复习模式(要求学生复习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明确其具体的内容)

模式如下:

1. 地理位置

2. 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形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及分布气候:主要气候的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对应的自然带河、湖:主要河流的地位与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地位与成因植被及土壤:资源:主要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3. 人文地理概况面积、范围、人口(再生产、分布、迁移)等农业:①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因素;②农业区(带)的分布; ③主要 进出口农产品工业:①工业生产特点;②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区位分析交通:主要交通干线、枢纽的分布及区位分析城市:主要城市的位置与地位

4.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类型、危害与成因。

二、复习过程

1. 准确定位:采用“一读、二绘、三填、四想”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从读懂图(从图中知道有关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网、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到绘制图(绘制过程中尽量做到多种地图的叠加,如将经纬网图、地形图、河流分布图、气候图、交通图、城市分布图等融合绘制成一张图)、填充图(在空白轮廓图上进行地形区、气候、农业区、工业区、城市等相关地理事物的填注),最后通过上述过程进一步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幅“心理地图”——想图。

2. 以“点”连“线”谋“面”。对于区域地理特征要求学生将初高中知识相融合,用系统地理知识统领区域地理知识, 充分利用高中地理的规律、原理,理解推导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网络结构如右图所示。

3. 利用经典案例突破区域重要考点。在充分研究考纲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针对高考对本区域的重要考点,设计一些相关的经典案例,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学生之间相互探讨—教师引导分析形成标准答案的步骤来进行突破。如“美国”的经典案例:(1)地形对北美气候有何影响?美国西部地区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及原因。(2)美国东南部地区与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特征上的差异及原因。(3)阿巴拉契亚山脉低矮的原因与五大湖的成因。(4)密西西比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意义。(5)美国人口的分布、迁移特点及其原因。(6)美国东北部乳畜业的区位分析、 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与区位以及对我国东北农业基地建设的影响。(7)美国工业区的分布及各工业区的区位分析。(8)飓风的形成原因及防御。

注:在具体教学中,一部分案例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另一部分案例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有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这样做,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复习巩固

1. 整理笔记:要求学生课后及时整理出本部分复习内容的笔记。教师要督促与检查。

2. 面述:分层次要求优、中、差生按模块内容进行面述,人人达标。

3. 巩固练习:结合高考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一般采用11+2模式:11个选择题,2个综合题。尽量选择近三年的高考题或者进行适当的修改,时间控制在45分钟),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四、复习反思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的区域性,虽然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但几乎都是“高起点低落点”,万变不离其宗。区域地理的复习其实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五个问题,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如果说我们在复习和练习后,能够针对这五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处理,我想对于该部分的复习也就基本到位了。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7篇

一、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

1. 区域位置的确定

面前文科高考中的区域地理考查一般多运用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地图, 如, (2007年全国文综Ⅱ试卷) 37. (21分) 图8为某国简图。读图8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面问题。

(1) 该国南部海域属于______洋。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______。 (6分)

(2) 从地理位置看, 该国属于_______气候, 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 (7分)

(3) 该国人口稠密, 在地形、气候条件下, 大部份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 (2分)

(4) 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6分)

这类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域定位, 区位认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后面解题的成败, 这就要求学生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 提取有效信息, 用经纬度、轮廓形状或特殊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位置的正确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 区域间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进行区域比较是当前命题的另一个特点。此类试题可以从地图、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方式提供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环境与环境问题等人文方面的内容。给出的区域可以是学生熟悉的, 也可以是学生不熟悉的。但比较难的就是学生不熟悉的区域,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会更高, 要求学生必须从所给的信息中, 把信息进行重新整理组合, 仔细反复的比较, 然后得出答案。此类比较的内容包括区域要素的比较、区域特征的比较、成因的比较、区域差异的比较与分析等。要求学生要有比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策略一:重视读图训练, 明确区域位置

区域地理位置判断的正确与否, 是完成后面试题的基础, 如果学生把位置判断错了, 那么后面的得分就会非常困难, 尤其地理高考中的“串”题和综合题, 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失分, 所以准确的判断就显得更加重要。判断区域位置的方法很多, 结合平时的教学, 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有以下几种:

1. 根据经纬网来判断位置

让学生熟记重要的经线纬线, 还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对重要的经线纬线进行描红来增加印象。中国地图上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经纬线主要有:纬线:50°N、40°N、30°N、23.5°N、20°N;经线:130°E、120°E、110°E、100°E、90°E、80°E等。世界地图上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经纬线主要有:经线:120°W、0°、70°E、90°E、120°E、150°E、180°;纬线:0°、30°N、30°S、66.5°N、66.5°S等。

熟记上述重要的经纬线后, 就会在脑海里形成网格状的经纬网, 然后把整个地图进行分块, 用大概的经纬度范围来判断具体的位置。如以中国为例:中国的东北大概位于40°N以北, 120°E以东;西北大概位于110°E以东, 35°N以北;青藏高原大概位于110°E以西, 35°N以南等等, 只要学生能记住各区域的大概位置, 就能基本判断对给出的区域是大概在哪里了。【例】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2) 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耕作粗放

(3) 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

A.建小水电站 B.开采小煤窑

C.钻小气井 D.上山砍柴

(4) 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 应该 (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 发展乳畜业

C.建立大型农场, 种植橡胶等作物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解析:解答本组题目的关键是由图中的118°E、119°E和27°N判断该区位于我国的东南低山丘陵区, 知道位置以后, 此题就可以解答了。

2. 用轮廓形状来判断位置

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殊的轮廓形状, 用其轮廓的独特性也能判断区域位置。如法国的轮廓像个六边形, 印度的轮廓像三角形,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等等。例,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 回答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春分日日出的先后顺序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

(2) 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 不正确的是 ( )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 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 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 降水丰富

解析:从以上所给的四幅图的形状可以知道, 四地分别是三江平原、山东半岛、浙江和珠江三角洲, 然后可以完成后面的选项。

3. 用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事物来判断位置

如澳大利亚的判断可以用大堡礁、大分水岭、塔斯马尼亚岛、大自流盆地、墨累达令盆地、典型建筑悉尼歌剧院、典型动物袋鼠等等来判断。例, 2005年全国卷Ⅱ39题, 根据图和材料回答:

(1) 图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 其中A属于______高原, B属于平原, C属于______山地。 (6分)

(2) 题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12分)

解析:从图中所给的地形、河流、城市等特殊地理事物可以知道, 该地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 秦岭山脉以北。

策略二:突出区域特征的复习, 抓对比, 找异同

区域地理特征包括: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等等。在正确判断出区域的基础上, 重点强调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编制出相应的知识结构, 运用知识结构图, 全面系统的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的复习。如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速、河流形状、流量、长短、冰期、汛期、凌汛、含沙量等等, 其中地形影响流速、河流形状;气候影响流量、长短、冰期、汛期、凌汛;植被影响含沙量。我想只要学生熟记水文特征的描述范围, 结合具体位置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任意区域的河流的水文特征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熟记区域特征的同时, 重视对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策略三:注重讲、练、评相互结合

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 用简单的线条关系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还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在练习环节要精选试题, 用少而精的试题, 达到检查的目的, 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试题难易程度要有梯度, 能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要求。对于练习要及时进行讲评, 帮助学生通过反馈情况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及时做到查漏补缺。讲评可以挑一部分试题让学生自己讲, 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会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策略四:教学时要结合时事热点

谈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第8篇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与实践性以区域地理为基础;地理原理及规律的应用是建立在对具体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不论从地理学科特征,还是从解决地理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在高考复习中,区域地理的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区域地理主干知识包括:①区域空间定位: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图的基本知识、时间和日期计算、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②中国地理概况(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分区,中国的区域差异。③中国的近邻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④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欧、中欧、南欧、东欧、北美、拉丁美洲、南极、北极等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地理高考命题特点

1. 高考试题设计多以区域为背景平台

区域地理是高考试题设计问题知识的载体和背景平台。高考试题设计不是为了某个区域而进行设问,而是因设计问题而选择某个区域,区域并不作为考查问题的本身,而是通过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事物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认识,以及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例如: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7题,以堪察加半岛区域为背景,考查相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以非洲尼日利亚区域为背景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

2. 高考试题材料表述的多元化

高考试题材料表述呈现多元化,而命题情境设计中仍然以地图为主,各种材料作配角,并且图像信息较隐蔽。这需要考生具有从地图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例如,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3题的区域图可以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东经120度到东经122度、北纬30度可判断M市位于我国东部浙江省沿海,进而分析M市易出现涝灾的自然原因就容易了。

3. 高考试题的时代性非常鲜明

以热点作为背景素材,重点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能力,形成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命题意境。例如,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涉及了我国近几年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并以高新技术为主出口到国外的中国高铁技术。

二、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1. 图文结合,识记区域位置,掌握事物的名称和分布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把握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以及该区域的主要地理事物,而要做好这些,需要图文结合,把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只有熟记区域地理最基本的地理位置、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才能研究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等),经济地理(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等),人口分布、民族、宗教,城市布局等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关系。判读区域地图时,利用图中的经纬度是确定区域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图所给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1: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1)小题: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利用示意图5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通过示意图,利用经纬网定位来提取广西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信息,再结合我国江苏、浙江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就容易解答广西横县与江苏、浙江对比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了。

例2: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7题第(2)小题: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物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堪察加半岛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试题给出了堪察加半岛的示意图,考生可以利用示意图中的经纬网进行定位,获取该半岛位于北纬55度到北纬60度的信息,结合相关区域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就容易获得结论:该半岛所处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应生存的空间小,动植物生存条件恶劣。

例3: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3题该图7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利用示意图中相关的经纬网可判定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我国浙江省东部沿海,在答题过程中可利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夏季常受台风影响等进行分析。

2. 从自然到人文,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应弄清楚的是区域的自然地理,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等;其次是人文地理,包括区域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在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的基础上,依据气候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再以地形、气候特点推断该区域的水文特点和植被分布特点。再通过地理逻辑推导该区域的工业、农业、交通、商业、人口、城市等受自然条件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特点。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知识过渡到区域的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有怎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必然有与其相匹配的人文地理特征。例如,复习我国长江中下游时,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通过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演绎推导该区域的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并以此知识折射迁移,类似的区域农业发展上也是季风水田农业。如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3. 抓住区域地理关键特征,强调区域的内在联系

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包括世界地区的十三个区域和中国地理的四个区域,在复习过程中唯有抓住某一区域的关键特征,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复习南美巴西,抓住巴西地处热带,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等特征,再围绕气候和地形两大要素去分析当地的其他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4. 掌握区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重点掌握各个区域主要存在的地理问题,分析这些地理问题产生的自然背景及人为原因,同时了解这些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例如,亚马逊河热带雨林区的雨林破坏,中亚两河灌溉区的土地盐碱化,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等。要明确这些区域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例4:2015年全国文综试卷第37题第(1)小题,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第(3)小题: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这两道题目的分析解答,考生必须了解我国河套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该区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解答这两道题目也就没有难度了。

5.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重视热点、焦点与区域地理的结合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之一。在对区域地理复习时必须重点关注出现相关社会热点、焦点,以及重要的现实问题区域,了解该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并能进行合适的知识迁移。

例5:2015年江苏文综卷第13、第14题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2016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以近几年世界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以非洲尼日利亚区域为背景,以我国近几年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国高铁为主出口到国外的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考查学生通过该区域图分析解答相关铁路网特点、分布特点及在铁路建设中需要防范的问题。

6. 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区域地理思维能力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分析区域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区域分析、把握区域特征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会区域比较、抓住区域差异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区域问题、分析区域问题、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应构建以下思维模式:①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②分析区域地理的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状况等)和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找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③分析该区域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④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并借鉴其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总之,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调动思维,通过专题图训练、区域图训练、拆分图训练等,建立区域地理空间概念,突出区域地理特征,注重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通过对具体区域的综合分析与对比,从而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率,突破区域地理复习的瓶颈,让学生轻松备战高考。

摘要: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区域是地理高考考查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区域上,而所有的人类活动也必将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因此,区域地理自始至终都是高考命题所借助的平台。区域地理复习策略:图文结合,从自然到人文,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抓住区域特征,掌握区域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关键词:区域地理,图文结合,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志建.2012—2016五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研究 第9篇

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和局部的经纬线海陆轮廓、沿一段经线、纬线、假想海陆位置图, 并以图、表、数据、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文字材料等形式有机结合, 综合考查学科内及跨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归纳能力, 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往往因区域地理知识零乱、缺陷而不能准确判断区域位置。即使能判断出区域位置, 也不能从题干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组织准确的地理语言答题, 因而得分率低。

1.准 确定位 , 把握区域空间位置 。

准确进行区域空间位置的判定, 是搞好区域地理复习的前提和基础。

掌握两幅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复习中, 注重培养学生将考纲规定的世界地理中的13个区域、8个国家和中国地理各分区的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轮廓、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如在中国空白轮廓图上:首先, 落实中国领土四至点、四大海域、各省区位置、轮廓;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包括一、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温度带、降水时空分布四类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地形 (三级阶梯及界线主要山脉、地形区) ;板块位置及界线;河流、湖泊的分布、水系;植被、土壤、自然带;资源 (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淡水) 农业 (类型、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 ;工业 (四大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 ;人口分布;城市;交通 (主要铁路线、河港、海港、航线) ;商业中心;旅游景观等的位置。其次, 形成大脑中的两种地图: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图, 世界、中国各地理要素的专项图。复习中引导学生识图、填图, 使地图活化, 做到心中有地图。这是落实地理基础知识, 把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行地理原理分析的重要基础。

依据经纬线判定区域位置, 在分析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中, 我们不难发现以某一经纬线或沿一段经线、纬线为载体, 同时结合海陆轮廓、位置、行政区轮廓、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或几个区域或局部区域的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经常出现的。

2.注意运用比较法 。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 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 从而全面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 加深对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大大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同时, 还能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 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强化概念, 区别易混知识点; (2) 相同事物突出内在差异比较; (3) 相似事物找出异同点比较; (4) 比较不同事物, 找出内在联系; (5) 综合比较, 形成网络。

3.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

寻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及空间联系的规律, 是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的首要问题。区域地图常成为高考试题的知识载体, 选择某一区域地图, 配上各种地理信息, 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等, 已经成为一种命题模式, 并且区域图的比例尺越来越大, 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 纯粹的经纬网定位试题逐渐减少。这种命题模式表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不仅越来越重要, 难度也越来越大, 单纯“记忆性”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进行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 前提是找好参照物, 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定位, 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突破、构建心图。参照物可以是“点”, 如具有突出特点的城市、矿产地等, 也可以是“面”, 如工业区、气候区、区域形状等;构建心图可从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和山川河湖三个角度构建空间结构, 形成空间联系。

4.建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 , 使复习有章可循 。

所谓区域地理知识模型, 即区域地理知识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 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 翻开书本什么都会, 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出来。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也就是没有建立知识模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城市与人口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每一个区域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 都可以把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 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知识模型, 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 再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要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记忆才行, 不能只是记住了这个模型本身, 那样是没有用的。知识模型可以用下述表格方式建立。

5.用 系统地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区域地理复习 , 建立区域地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中加深记忆。

浅析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10篇

一、重视空间分布, 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 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 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 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 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 展开想像, 拓宽思路, 建立联系线索, 使知识多方联系, 形成网络, 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四大洋, 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 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 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 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 以作为参照。

二、加强读图用图训练, 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学生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必须加强地图意识, 学会读图、用图。具体对策有:

1.地理知识随时与地图结合, 在复习时用好地图。在地理复习中将所涉及的地名———落实在区域地图上, 同时注意地名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地图将抽象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 利于促进记忆, 增加兴趣。同时, 由于地理要素集中在一幅地图上,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能凸显出来, 有利于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2.了解区域图像要领, 掌握判断技巧。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勤看图, 还需要会看图。区域图像的判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图名、经纬度区域轮廓确定具体区域;2判断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进行总体分析;3读取图中地形、河流、等值线等信息以及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4逐一分析图例, 图例中的许多信息可以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5扫描自己储存的地理知识点, 根据自己对区域背景的了解分析, 得出相联系的基本知识点。

3.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养成忆图、画图的习惯。注意时时回忆地图, 并在区域地理复习时尝试绘制简图, 建立区域概念。通过简图能有效把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相互联系, 突出主要信息。绘制时,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基本准确, 相对位置要准确, 简明扼要, 把握关键。

三、综合区域特征, 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 重要的就是掌握区域特征, 了解区域差异, 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 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 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 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 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 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 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或整体性, 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如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 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 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 进行猜题押宝, 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四、用比较性思维甄别区域差异

使用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差异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通过比较, 可以寻找出知识间的共性和个性。比如学习气候时, 为了对气候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可以选择我国的气候为中心, 与其他地区气候多次对比来达到目的。与日本气候相比, 由于我国东部、日本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海陆之间势力性质差异显著, 因此都形成季风气候。但日本是岛国, 受海洋影响更大, 因而海洋性显著———年温差较小, 降水量丰富且较均匀, 而我国东部则是季风性显著。如果再与南亚相比, 我国广州与印度加尔各答同在北回归线附近, 但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而加尔各答为热带季风气候。通过分析, 可以得出气候的形成不仅受纬度影响, 还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与北非地区比较,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非地区都位于30°N线附近, 为什么北非地区沙漠广布, 而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呢?通过比较可得, 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海陆势力性质的影响,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有时还受台风影响, 带来丰富的降水。而北非则受副高和东北信风带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通过以上比较, 突出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也分析了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 加强了对我国季风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开设多种专题讲座, 开辟文科阅览室, 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节目。总之, 在复习过程中,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密切联系现实, 特点是“热点”与“焦点”问题,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评价及解决自然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探讨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8-01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区域地理包含了全球各大洲、各国的地形、位置范围、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口、民族、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记忆时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掌握有效的方法,常常会感到杂乱无章、无从下手,有一种似曾相识但又无法描述出来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学会用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笔者主要探讨一下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复习区域地理。

一、空间定位,确定区域位置

区域定位的方法很多,如地理坐标定位,海陆轮廓定位,相对位置定位,面积、轮廓、形状定位,典型区域、特征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山脉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多方面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各种区域定位方法。下面以空间定位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复习:

1??用点线确定框架

(1)在世界地图上用一些特殊易记点确定相应位置。如(0°, 0°)为非洲的几内亚湾,(60°, 60°)为亚、欧两洲分界线上的乌拉尔山,(30°, 30°)为南非、埃及开罗、尼罗河附近等。提醒学生在记忆这些点时还应注意该点附近的重要地理事物及相对位置。

(2)熟记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在进行全球区域位置判断时,可选取10条经纬线进行记忆的方法(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西经20°、 0°经线、东经20°、 东经40°、 东经60°、 东经120° 、180°经线等),熟记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区域,可让学生利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如:北回归线(红海、阿拉伯海、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台湾岛、墨西哥湾),可记成“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赤道(刚果盆地、苏门答腊岛、加星曼丹岛、亚马孙平原)可记成“刚果苏门前,亚马家是面”。

2??联系生活,轮廓形状比喻记忆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是学生的记忆难点之一,如果把这些省区的轮廓用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形象记忆会变得容易多了,如:湖南、江西两省的轮廓像旧版人民币上并排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头像,湖北像警察戴的大盖帽,广东像一头喝水的大象,黑龙江像天鹅,内蒙古像展翅的雄鹰,云南像开屏的孔雀等。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生动,记忆效果显著。

二、构建区域地理的思维模式

地理知识范围广且繁杂,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十分琐碎,如果每一个地方都要全部记清、熟悉,会需要很多时间,且不一定能记得完整。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地域地理的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使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知道应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应怎样分析,并快速记忆知识点。可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范围: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半球位置。(2)地形:地形类型、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3)气候:类型、特点、分布、成因。(4)河流、湖泊:分布、补给、季节变化、水文、水系特征、成因。(5)植被、土壤:类型、分布、特点。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人口、民族、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方面。

3??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叠加

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叠加交叉记忆,注重内在联系,形成思维模式,按照特定思路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绘制地图,加强区域位置的记忆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记忆地理位置时,通过描绘地图形成头脑中的地图,即脑中有地图。这样记忆会事半功倍。

1??绘制地图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绘制世界海陆轮廓、世界分区简图、名区域局部图,并在图中勾绘重要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此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图形特征,深刻记忆位置。

2??地图填绘

在描出的地图上填注国家、城市、河流、矿产、地形区、气候类型、自然带、洋流等名称,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地理事物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对重点区域、难记忆的国家城市有良好的突破作用。在世界区域地图的复习中,最重要的是区域轮廓图、政区图、地形图和河流图,掌握好这些图是重中之重。

区域地理复习 第12篇

一、近年来新课标卷区域地理考察方向

1. 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从近三年新课标卷来看地理主干知识考点主要集中在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但是结合世界和中国区域图,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越来越凸出。

2. 试题命题方向更加强调空间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的考查区域位置的定位是否正确,是解答区域地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要求学生从图或材料中得出正确的地理信息,然后在对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

3. 区域地理综合题设问方式的多样化,往往以区域图为背景, 考查学生区域分析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发现,区域地理的考查素材,往往影藏在试题给出的材料中,其主要是根据必修一和必修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原理,然后结合该区域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加工。综合题设问的方式一般为: 1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2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3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供学生提取的文字、图形、表格、景观图等的区域信息越来越多,减少区域特征的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理解以及图形变换的能力。

5. 命题趋势更生活化,更加具有时代性在区域地理考查过程中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材料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趋势往往围绕生态、地缘政治、民族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战略、重大工程与资源分布区域等等来展开。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地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区位的选择,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区域的对比,比较区域间的差异,并结合相关知识综合探究,指出区域的发展方向。

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区域地理内容复杂,学生没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

2. 基础知识、识图与定位能力薄弱

3. 不能正确的把握区域的特征,认识区域的差异

4. 对区域地理信息的提取,解题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答题不规范

三、区域地理复习的策略

1. 首先弄清区域的范围和位置,建立区域的心理地图,学会区域空间定位。认识区域,首先要对其进行定位,如果区域定位出现了错误,那么会对我们认识区域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特征造成影响,所以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弱化区域地理的记忆,强化区域地理的定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地理区域定位的方法: 1经纬网和海陆位置定位; 2区域的面积、轮廓、形状定位; 3特殊地名或者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定位; 4区域的相对位置和典型区域的特征定位; 5根据提供材料的信息定位. . . . . 在区域的定位过程中每一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综合运用。

2. 把握区域特征,认识区域的差异,以 “地图” 的形式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立足应用,精练巧练。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建立以地图为中心的区域特征异同点的分析方法和体系( 如右图)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和专题复习,试题的内容与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并且可以适当的虚设一些区域或提供局部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区域的特征及差异。

3. 关注区域地理的热点和常考区域。所谓热点: 从时间角度看主要是指近一年来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工程或者国家建设所提出的总体路线,例如: 海绵城市; 从地理学本身来看主要是指地理学科常年考查的人口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熟悉地理高考试题常考的区域,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针对各个考察的区域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

4. 构建区域地理复习和答题模板。由于区域地理的复习范围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大到全球,小到具体的某一个地区。而且每个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和发展方向与面临的问题不同,这又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地理复习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和构建区域地理的模板,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板举一反三。

5. 用辩证的态度对区域的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的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力求区域的可持续。在实施区域人类活动的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区域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特征等方面。1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2从区域人文环境方面分析区域地理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关系。例如: 水利工程( 水库) 利弊的评价: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 库区)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

摘要:高考试题对高中教师地理教学和学生地理学习具有导向和启发作用。试行新课程标准以来,高考区域地理的命题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地理命题的方向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标准,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浅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7月.

[2]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07年第5期.

[3]略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11月.

[4]李岩梅.新课程中区域地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2)

上一篇:斜屋面建筑下一篇:石膏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