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突破范文

2024-05-14

瓶颈突破范文(精选11篇)

瓶颈突破 第1篇

中国早公可共以关追系溯的到发上展世8外0商年独代资, 表或现合为资企一, 批业纪最在深圳设立公共关系部, 不过当时围绕企业品牌宣传的公关活动并未大范围地实施与推广, 公关仍停留在认知推广阶段。中国公关行业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发展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 标志性事件为1991年4月, 象征中国公共关系发展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阶段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CIPR A) 在北京成立。如今, 中国公关行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行业规模、业务范畴都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十位数以上的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公关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行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但受限于行业门槛低, 公关企业鱼龙混杂, 行业向上发展正在遭遇瓶颈, 主要表现为行业创新、人才管理与政府政策导向影响等几个方面, 笔者将重点从行业创新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 公关是高智力行业, 公关公司作为为企业提供品牌社会化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商业主体, 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是公关公司安身立命之本, 而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要靠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创新是整个公关行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但由于公关行业的一些内在特点, 却使得公关行业的创新之路变得漫长而艰难。

从业务模式上, 目前公关行业仍停留在简单且重复式的新闻事件策划与执行上, 对于企业长期传播任务的洞察及公关终极目标的锁定缺乏连贯性与突破性思考, 最终导致品牌公关策划缺乏战略高度, 从而局限了整个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公关行业内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 公关公司在接到客户传播需求后, 想尽办法在方案中呈现各类炫目耀眼的公关活动形式, 新闻发布会、企业发稿、巡回活动、产品体验、品牌路演等, 旨在借助这些常规的公关活动助力客户实现品牌传播的目标。殊不知, 这种以活动而活动, 以传播而传播的项目策划只能实现“昙花一现”的效果。公关行业本来同质化就很严重, 媒体对于频繁出席各类看似不同, 实质只是形式略微变化的公关活动已提不起太大兴趣。而客户对于千篇一律的策划内容更是不感冒, 最后落得“这个项目能帮我发多少字?折算发一个字多少钱?”变成了客户唯一关心的问题。这不仅让公关作为沟通和塑造企业正面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还使得公关很容易落入另一个狭隘范畴——“发稿”, 以发稿来量化传播效果。

不求突破、盲目追随的行业惯性思维成为约束行业发展的掣肘。

而真正的公关不应局限于此。公关作为品牌创建、发展、维护的重要手段, 不仅担负着传统的“宣传”工作, 还要为品牌确定更广泛的背景联系, 引导普通公众或者目标消费者形成自己的观点或作出购买决策。公关不仅要深度挖掘客户希望主动传递的信息和内容, 还要站在消费者利益的平衡点上进行公关模式创新, 不为“活动而活动”, 不为“发稿而发稿”, 而是让公关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即对品牌建设的真正价值。这需要我们在为客户提供公关策划与建议的时候, 同时站在客户与用户的角度, 寻找企业主动对外传播信息与用户关注信息的最佳结合, 以引入式话题打造舆论“焦点”。我们最近为某国际品牌汽车的一款新车型上市活动策划中便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从专业化的角度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一款全新的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非凡。接到标书的第一时间我们对产品和品牌做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在得知这款新车所承载的划时代意义之后, 虽然受限于很多既定条件, 如上市地点、试驾路线、上市形式等, 但我们仍然尝试用一种创新的沟通模式实现其潮流引领者的形象沟通, 我们借鉴了两个世界知名品牌的研究:A P P L E I P O D N A N O和R I M O WA。他们利用创新的沟通模式使品牌潮流形象的塑造发挥到极致, 二者都抛开了生硬数字化的技术参数描述, 不再单纯强调产品的物理属性, 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品牌故事与品牌个性的打造, 前者通过更加生动和视觉化的传播形式, 以充满设计灵感的炫彩时尚杂志封面设计风格, 塑造A PPLE IPOD NA NO美观时尚生活方式的代表, 后者则通过更加感性和灵动的旅行故事包装, 让R I M O W A拥有者的每一段旅程变成了一段温暖的记忆。我们希望将这款产品塑造成为颠覆者与创新的代表, 象征潮流发展的方向, 代表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在方案中提出了以视觉呈现为主, 以物理属性说明为辅的传播策略, 并结合试驾路线策划了一系列“发现灵感”的故事。用视觉化工具取代传统公关传播模式, 助力客户实现品牌传播目标。

注重公关资源的运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公关可借助的资源和平台也在不断扩大, 此时任何只定义于提供传统公关服务或网络公关服务的解决方案开始面临考验, 单纯依赖传统公关策划或者网络公关策划是无法帮助客户实现品牌公关价值最大化的。在未来的公关业务实践中必须打破二者之间明显的界限, 用全营销的思维和手段进行品牌公关推广。近20多年的中国公关业务发展, 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公关业务为主导, 即借助传统媒体资源, 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传统网络等形式, 为企业品牌宣传服务。公关活动的策划也以传统媒体的参与为主导。进入Web2.0时代之后, 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兴起, 单纯依赖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实现品牌建设的目标不再现实, 网络公关凭借着高度精准和有效互动的特性, 在传播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和完善客户沟通渠道等方面表现突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新兴媒体的运用。而大部分公关公司在提供策划服务时只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 无论是传统公关公司还是网络公关公司, 都不愿意“跨界”创意策划, 虽然这与很多企业客户都有自己专门的传统公关公司和网络公关公司有关。但是, 对于一场成功的公关活动策划而言, 资源效用最大化才能实现无往不利的目标。

我们在为客户提供品牌传播解决方案的同时, 应立足全营销模式,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在为某进口汽车品牌策划的公众挑战赛传播案中, 考虑到这是一次向中国公众全面介绍豪华跑车品牌和文化的机会, 除了传统媒体以观摩的身份出现在各分站赛中, 我们还在传播预热期、传播期特别策划了汽车论坛“经典老爷车图片展”、官方微博“经典老爷车摄影大赛”等线上互动传播活动, 借助全员的互动参与, 实现品牌传播最大化。

在传播手段上, 当下大多数公关公司主要是借助记者发稿、公关活动策划和执行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品牌宣传和推广。当面对每日积压在个人邮箱内上百篇的企业公关稿件时, 先不论稿件是否有新闻价值, 单就每周1期, 最多2期的版面资源, 如何能吸引记者注意, 从上百篇稿件当中脱颖而出便成为相当不易的事情。但是, 如果公关公司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从媒体新闻需求的角度进行公关内容的策划, 积极参与到媒体的自主选题策划当中, 便可以获得低成本、高露出的品牌宣传效果。公关公司可以主动联系媒体收集当月甚至当周的行业选题, 从行业角度切入产品信息。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媒体会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变化和要求策划相应的选题, 如京V排放标准、进口越野车、小排量汽车、电动车技术等, 企业可以提供传播素材和资料, 供媒体参考, 这样使传播不再是单方面利益的传播, 而成为双赢和互惠的模式。

如何突破网站瓶颈 第2篇

摘要:在网络推广营销中,网站优化时我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做着,但是百度排名和网站流量总也无法突破,就是说总在一个数据之间波动而没有上升的趋势,这就是网站进入到了瓶颈期了,我们要如何突破网站瓶颈期,下面网络推广编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高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与行为,这个其实就涉及到很多方面了,就拿最近出来之那种百度分享工具,当之网站在添加百度分享工具以后24小时后在百度搜索结果后面就会出现有多少人喜欢之小拇指,这无疑就增加了用户信任度,从而提升用户之点击,从而也就提升了网站之排名。再者网站推广页面用户之停留时间,这就与网站之网络推广内容与网页之美工有关系了,一个干净整洁之网站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觉,相信很多朋友有这样一种经历假如进去看到是排版凌乱之页面相信就不会再注意网络推广内容了,而是直接退出,更不要说浏览内容,所以这种点击就属于无效点击,对网站没任何益处,反而增加服务器之负担!所以提升页面之美观度与可读性也是突破网站优化瓶颈的有效方法。

提高文章原创性

说起内容,想要说之是看了很多之站点有很大一部分之站点皆是采集之,在这其中很有一部分是完全没做任何修改就采集过来之,但是这种站之排名一般皆不是很好,其中有一部分则是经过一点点小小之伪原创,这些网络推广站点有之站点排名好有之站点排名也不行,而那些排名好之站点基本皆是自己原创之内容,而且是高质量的,要想突破瓶颈,网站推广内容方面也不可忽视,每天加大原创力度,尽量保证网站出现新鲜之血液,而且网络推广内容要围绕主题来进行,在引擎之一个更新周期内必须天天坚持,而且定时定量!

外链建设

如果还天天在原来做网络推广外链资源里做,网站很容易出现外链优化瓶颈,

这时需要做之就是找新之外链资源,新之链接渠道,简单之说就是如果原来做外链用之主要是博客与论坛,那么现在可以考虑其它一些渠道,比如问答,比如商业发布平台,更换外链渠道,从而避免网络推广所有外链皆来自己于论坛博客!如果大量之使用了描文本链接,现在需要之就是大量之增加非描文本之链。总之一句话就是大量之研究别人之站点链接情况,从而增加站点外链数量与质量,增加外链之质量与数量和外链之类别,从各个方面增加!

内链建设

内链也是提升网站权重之一个很重要之方面,一般排名比较好的网站,网站结构一定是符合SEO内部结构的标准,是非常友好的。在优化网络推广过程中,就在每一个一级栏目之下面增加了几个二级栏目,然后在相关页面增加了页面调用,从而增加了页面之相关度从而提高了网站首页与内页之内链数量,后来得出之结果是,内链建设也能提升网站之权重。

突破生鲜经营品类瓶颈 第3篇

随着零售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鲜经营分化出了三个层级:第一个层次是粗放式的经营,主要模式是专柜式经营或联营,第二层级是标准化运营,回收一些品类进入自营化时代,大部分品类的经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第三个层级是生鲜经营进入精细化管理,门店的规模设计到生鲜品类的定位,定品,定数,定架,定价,定损,都是做好相应的流程管理,科学化经营。

生鲜品类从原来的生鲜三品:蔬果、肉类、水产,发展到后来的生鲜五品,在原来基础上加上面包、熟食,后面为了方便管理,把散装及日配也列入到了生鲜部门的管理。

客群购物需求的变化下, 做得好的企业已经把生鲜品类升级到现有的最新模式:生鲜生品,生鲜半品,生鲜制品,一切以顾客一天的生活需求去展开生鲜品类的定品设计。经过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连锁商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了解到,现在国内生鲜经营做得好的一些企业有:安徽乐城王卫的生鲜传奇,河南吴金宏的鲜生,上海崔轶雄的城市超市,山东的家家悦,北京张云根打造的果多美,北京的首航超市,永辉超市等,在生鲜经营上都有着自已超前而独到的一套运营模式。

现在国内的几家在生鲜这块做得好的企业都是以生鲜商品的几个维度进行经营的:主张生鲜商品的商品张力、商品品质,商品宽度,商品深度,顾客服务。主旨是为顾客提供生活的便利性,满足顾客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生鲜经营,如何做到让顾客更便利,顾客购物选择更丰富,其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相信在全国同行们以工匠精神的探索下,及这么多行业大佬的积极开发下,生鲜经营会不断的摸索出更新更高效的创利模式出来。

通过对几家企业的参观调研,回来后一直在思考当下的生鲜经营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创新。传统生鲜经营接轨互联网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模式,为顾客购买生鲜商品带来全新的便利。

客群消费进入细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信很多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这么一个现象: 打开朋友圈就会看到各种卖,卖面膜,卖代购,卖化妆品,卖内衣,连性用品都有卖,当然你也会看到有卖地方特产的: 如陕西的苹果,阿克苏的灰枣,砀山的雪梨,九峰的黄金李,北海的海产品等等,不胜繁多。

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引发我的好奇,我找了近十位朋友圈卖土特产的朋友,仔细的了解下,他们这种卖法走量还很可观。我深究其原因发现,人们对特产的兴趣还不小,在身边的卖场又找不出感觉是真正当地的产品,所以会去选择这种渠道购买这些生鲜产品。

基于以上案例,引出我的设想,每个门店的商圈客层都有他的消费特性,而且客群消费需求越来越细分化,如何让商圈顾客买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商品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小众化。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打造一个PC端商城构建" 生鲜云店" 平台,通过定位成差异化的品类( 全国特色农产品) 来提升生鲜的品类经营。

生鲜云店的建设思路是:全国特产商品卖区域。整合全国各省市的知名地方特产,把资源整合成到一个线上系统,不同季节的主打商品在生鲜卖场通过终端设备展示出来,丰富生鲜的全品类。让进店的顾客不仅能买到现场的生鲜商品,同时还能了解到各地的特产商品,现场完成在线下单。

企业通过招募当地的合伙人在商品上线前一起完成定品、定价、定量、打包发货的链条管理。实现整个思路的系统闭环。

让实体店的生鲜经营接轨互联网。首创生鲜云店概念,丰富门店的生鲜全品类,提升顾客购物的体验性与满足顾客对特产商品的购物需求。

打造生鲜云店的几点思路:

第一步,构建生鲜云店的线上平台

1、构建电子商务网站的平台。

2、开发线上商城的系统,支付系统,商家入驻平台,支付系统,跌代升级的维护。

3、服务器的建设,租用国内的服务器资源。

第二步,构建专业团队。

1、构建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买手团队,主要是构建核心团队为主,产品建设渠道主要依靠全国合伙人机制。

2、对品类进行分类定位,在物流时间上的保鲜度进行选品,不是所有产品都能上线,所以这点需要团队去做好准备工作和实地调研。

3、对品质的管控,全国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在选品上对其物流过程中如何保障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选品上首要评估适不适合长途运输。

4、产品宣传与推广,对每个上线的生鲜产品,策划相应的文案、平面广告、视频, 投放在终端设备上。

5、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机制,找一家有实力的快递公司洽谈战略合作伙伴,对特定包装量进行核价定价。

第三步:构建生鲜云店的体验专区。

1、成立合伙人机制,全国招募各地的合伙人,推荐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产品的基础介绍,由核心团队进行审核,实地调研,合同签定,设计相关的产品包装,完成定品定价工作。

2、做好系统的开发工作,解决顾客线上下单,支付的系统平台。,线下配货打包物流配送制度。平台接单后,同时后台会生成定单,第一时间上传给当地的合伙人备货发单,发完单后台进行系统核销。

3、在生鲜卖场规划出专门区域,设立全国土特产线上购物专区,建设互联网的终端系统,把做好选品工作的全国各省市的重点特产商品上线终端。

当然很多朋肯定会问,为什么要放在生鲜卖场里面来做这个项目,单独开发个微商或APP就可以了。我的思路是,放在卖场来操作。一是利用卖场强大的客流快速推广,二是增加门店的购物体验性,与满足门店客层的小众化购物需求,丰富门店的生鲜全品类,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顾客,同时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效益。

激发渠道活力突破瓶颈 第4篇

完善经销商体系,建立高效协同的营销价值链

要实现区域市场的产品销量的突破,对大多数快速消费品而言,首先是渠道的突破!当区域市场运作了一定时间,或新产品导入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进入销量滞涨的瓶颈期,在渠道上的表现为:终端销售不温不火,零售网点难以进一步展开,经销商积极性有所衰退,整个渠道活力不足,许多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渠道激励策略,如加大铺市力度、分品牌找经销商等,并增加了市场宣销投入,企图加大终端布点密度,实现多家分销的经销政策,但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适得其反,出现渠道萎缩,导致市场很快进入衰退阶段。

区域市场的渠道瓶颈    如何有效突破区域市场“渠道瓶颈”,使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呢?我们建议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入手。一般的“渠道瓶颈”表现为有以下问题:

终端动销率和覆盖率难以进一步提升

由于进入瓶颈期的市场销量相对稳定,一味加大终端布点密度,虽然可以加大终端的覆盖率,但终端的动销率会下降,久之必导致终端忠诚度下降,使得覆盖率下降。而通过进入新的区域来提高终端的数量,由于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基础差,开始销量有限,终端老板就会觉得无论差价多高,都难以在短期赚钱,因此,一见业务员来铺货,往往以“等做起来了,有人来买我就进货”等理由,推搪了之。即便企业付出进货铺底、进场费用和陈列包装费等昂贵的铺货成本,在短期内使终端覆盖率达到了一定的比率,但由于实际动销不足,也往往是没过一两个月,终端推广热情下降,或束之高阁,或干脆退货,于是有效网点数开始萎缩。

渠道积极性和活力难以保持

大多数的分销商往往感觉到新产品推广难度大,短期盈利可能性不大,因此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老产品或其他畅销产品上,而把新产品推广的责任全部推给厂家,只要稍有挫折,马上信心大失,期待厂家出台更大力度的促销方案和广告支持。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区域营销经理迫于销量任务的巨大压力,都会采取短期见利见效的“压两头”的做法:一方面,集中资源进行大力度促销推广工作,期望快速煽动目标消费人群,以形成区域市场热销态势,拉动终端销量;另一方面,“盯住”经销商想尽一切办法在短期内快速进行终端网络渗透。

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难以收到实效,往往陷入经销商与终端的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关系中:产品推广差,导致终端进货积极性差;终端不能顺利扩张,导致经销商维护力度低;经销商跟进不力,又导致终端网点的加速萎缩;最后,终端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产品更难推开。在为许多企业提供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产品推广初期消费者购买人群少,终端铺货有困难;于是企业加大对终端的拉动力度,等通过一系列促销宣传好不容易有消费者来尝试购买,却又往往由于分销商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补货(在消费者可能的等待时限内),结果失去了可能的销量和初期购买人群,

更痛苦的是,等分销商们“按部就班”的来补货了,消费者又不知什么时候再来购买,终端老板又会对进货产生疑虑了。

因此,“压两头”的渠道操作方法,不仅没有能解决终端网络扩张与经销商跟进维护的矛盾,反而往往加剧了厂商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厂家投入大量的推广费用,而没有看到区域市场的启动和获得应有的现实销量回报;另一方面,终端和分销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配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抱怨连连,“费了这么大的劲也没效果,白忙一场”。

其实,造成上述区域市场渠道难题的根源,并不在于通过“抓两头”以实现“推拉互动”的策略和方向错误了,而是我们在实践中割裂了区域市场产品推广与终端拉动的互动关系、终端网点拓展与经销商建设的互动关系,导致本来是相互增益、相互促进的渠道运作变成了上述“推广-终端―经销商”的恶性循环。

市场推广活动与终端拉动脱节

在市场启动初期的产品推广活动的展开,不是基于终端销售的有效拉动,针对各终端所覆盖的目标消费人群进行教育和培养,以“做活”目标终端,而只是选择相对固定的、“有影响力的”地点,单纯的着眼于品牌和产品知名度的扩大,结果是知道产品的消费者是越来越多了,但没有帮助终端进行有效的“聚客”,结果对终端销售的拉动作用很弱。

市场基础培养、终端网点拓展与经销商建设脱节

许多企业在开发区域市场的初期,就按照成熟市场的渠道结构来规划渠道和设计销售政策,而往往忽视了渠道建设的开发和培育需要一个伴随市场逐步成熟的构建过程。有些企业终端网点的拓展与市场基础的培育脱节,要么终端布网相对过多,造成相互抢夺有限的顾客,导致终端价格混乱,销售利润下降,最终多数终端拒绝销售;要么终端布点太少,好不容易拉动的消费需求难以变现为企业的有效销售,给竞品进入区域市场的机会,导致自己的终端网络发育不良。

有的企业则是经销商的建设与终端网络拓展相脱节,要么分销商找得过多,造成相互抢夺下家终端客户,既搞乱了区域市场秩序,又破坏了渠道合作关系;要么零售终端网点的开发速度快于经销商的发展速度,导致终端维护不到位,出现“断货脱销”的现象,如厂家自控终端,则人员和资源投入过大和费用太高,效率太低,难以长期维系,终端网络也最终会随之萎缩。

突破“误区”与“瓶颈” 第5篇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战略了。从15年前中央文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到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2010年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十八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十多年间,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已经发展成为蔚为大观的新兴产业了……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并不让人乐观,其典型表现为: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大、收益小,关注者多、实践者少,讲道理多、通道理少,硬件建设多,软件建设少……一句话,文化产业在很多领导眼里似乎成为“鸡肋”或者是一种“烫手的山芋”。这种种现象表明: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它遇到了“认知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瓶颈”。必须实现对上述两个困境的突破文化产业方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两个困境

所谓“认知上的误区”,主要指对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形态、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的片面认识甚至错误理解。在产业特征上,将文化产业等同于传统工业产业;在发展理念上,把文化产业作为迅速提升区域GDP的新兴产业;在产业要素认知上,将金融、资本、土地、空间获取作为产业的核心要素;在经营模式上,将园区建设作为单一的经营模式;在产品形态上,将有形产品生产作为主要产品形态;在市场主体扶植上,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产业推进方式上,将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作为主要推进方式……

所谓“政策上的瓶颈”,主要指对待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新政策大多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新政还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上,依然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产业目标;在考核标准上,严重存在“以领导满意、上级重视”为绩效考核标准;在产品生产上,以是否符合主流价值形态为产品与服务的评价尺度,依然存在着泛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资源配置上,以政府权威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巨大效能;在管理模式上,以行政级别为特征的产业管理模式(例如各种园区和各种奖项均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区级等等),导致了产业运行的科层化、教条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出现当年“大跃进”的症候;在产业运营环境建设上,缺乏一个与自由市场制度相适应、能够为市场的有效运转提供支持的法治环境建设的制度安排,很多产业园区依然是“以权力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业绩评估、价值判断等产业运行环境。

以转变认识走出误区

要走出文化产业认知上的误区,首先要创新我们的产业观念。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精神产业,它是基于个人创造性的自由发挥的产业!2001年英国出台《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这份官方报告将创意产业正式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我们必须明白,文化产业在产品形态上是一种符号性产业。它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它与传统的工业产最大的不同在于资源依赖对象已经不再是强大的金融、巨大的空间、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它主要依赖人力资源。文化产业注重个人创造力、推崇创新、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优秀的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无耗能、无排放、无污染”的非物质产品。文化产业是服务于人的心灵的产业,它主要是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而不是依赖大量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物质生产的产业。文化产业本质是“人与符号的互动”。有专家认为,“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源于符号,符号是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媒介。符号的魅力在于它的意义和延伸。一个符号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或象征意义,并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构成的系统。人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文化动物(cultural animal)和符号动物(symbolic animal),其最大奥秘在于人类构建出的‘意义’和‘象征’世界。”

我们必须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GDP,而是要改变人类的需求方式,摆脱过去那种“以实物需求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创造一种“以追求内容、文化、感受、体验等更接近于人类实质需求——幸福感为核心”的需求模式。要像我们古代先贤们那样,在那个时代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和宽裕的环境下,依然悠然自得地创造出至今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化遗产。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产业观念上它是对传统产业的重构与拯救。既是一种新产业,还是一种新理念、新思维、新思潮,它强调要用这种全新的理念与思维去反思传统产业、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人们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资源环境,将不得不改变目前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将不得不创新人类自身的资源观与发展观。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产业资源观。尽管地球上的石油快没了,铁矿石不多了,电力紧张了,但是,只要人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人的智慧潜能能够不断地挖掘,我们一定会有新的能源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传统工业发展依赖的更多是自然资源,它需要大量的土地、矿产、煤炭、石油、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以及丰厚的资金。而文化产业则主要依靠“人的创意”以及崭新的观念来寻找自身文化资产与发展潜力,并以此来创造全新的符号经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创造出全新的“创意经济”。只有人类更多地消费精神产品,才能更好地保护稀缺的自然资源,才能治理好被污染的水资源、被破坏的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

以政策导向突破瓶颈

要突破政策的瓶頸,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的产业政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推进文化产业走出认知的误区,挣脱不合适的政策的钳制。

首先要突破“唯GDP论”。文化产业的价值在很大层面上是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它倡导人类精神上的自由与快乐。它传承中国古代圣贤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它改变人类目前的“以实物需求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与消费方式……所以,“唯GDP论”的产业价值评判政策需要改革。

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的政策体系。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本位管理体系。目前,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以政府权威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危害极深。

以权力为导向的产业运行环境势必导致政府与企业效能低下,形成各种腐败。所以必须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没有清晰地界限必然导致权力寻租。政府应当完全退出市场,必须把直接控制经济的全能型政府改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改变过去那种以行政区级别为特征的产业管理模式,尤其是那种“按照行政级别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的资源配置体系。杜绝当前许多企业和机构忙于“升级别”“抢优惠”“捞补贴”的乱象。

第三,文化产业应当重视对人的投资。重视建设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吉登斯2007年来中国讲学一再强调:国家最重要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

“当你强调国家竞争力时候,你就必须要对人进行投资,你必须对人的素质进行投资,而不是仅仅对工作岗位进行投资”。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对幼儿教育的投资,让他们更多地成为优秀公民,韩国为了发展创意产业,专门选派几百人到美国学习、生活、创业……这些都是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借鉴的经验。

文化产业是依靠个人独特创造性的产业,必须特别重视搭建个人创意张扬的平台。我们多少年来一直强调集体意识的一致性,而往往忽视了个体意识的张扬,因而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个体的埋没。

瓶颈突破 第6篇

关键词:现代读解学理论,高考“三定法”,阅读解题法

现代文大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版块,占分近20%,是最让老师学生头疼的一大板块,俗称为高考失分的黑洞。这一板块是很多考生考高分的瓶颈,探究失分原因在于这道大题要求严格,分给得紧,要求考生把对文章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准确切题、全面完整、语句通顺地表达出来,很多学生未提笔情先怯,错析、误析、漏析常见,错答、误答、漏答不断。经过多年摸索,笔者认为可以从语文高考的制高点引进现代读解学理论,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来突破语文高考阅读的瓶颈。遂尝试结合近几年高考题的一些命题规律,结合自身的一些感悟,找到一些解题规律及答题技巧,概括为“三定法”阅读解题法,以锻炼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为基点,以准确全面解答阅读题、有效提高学生得分为目标。现做一浅显的思考与分析:

一、现代读解学理论“三定法”与高考现代文阅读

现代读解学认为,文本读解是对话关系,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生成的。文本并没有永恒的模式,而是漫无止境地敞开的;读者按照自己认识和价值来论定它的意义,读者主体投射于文本,文本也向读者反弹。一句话:文本意义读解是多极的、多元发展的,而非单极的、一元固定的。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读解理论与读解方法,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读解技能,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定法”指对题目进行定点分析、定量测定进而定位查找,确定准确全面的答案的解题方法,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掌握“阅读系统化知识表”的前提下确立的一种分析答题点、知识点,根据赋分,定量测定答题点,进而定位语段,确定答题相关语句或关键词的解题方法。这是一种从现代读解学理论出发形成的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解题方法源于一个理念——思路来自题干,答案来自文本,这也是从现代读解学理论出发确定的解答现代文的一个总的原则。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切中题目的要点,触及命题的要害,给出准确、全面的答案,获得尽可能高的考分。

浙江省于2009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探究式试题的引入,给传统文本解读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读解学理论开始走向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如此,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现代读解学理论同样开始迈入高考阅读试题。若用现代读解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多极的文本意义,使学生对文本的赏析更为真切、更为全面,答题无疑会更为准确。若能掌握现代读解学理论指导下的“三定法”,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无疑如探囊取物般轻松自如。

二、用现代解读学理论查找高考现代文阅读突破口

文本是不变的,文本意义是变动不定的,设题方向、解题思路是灵活多变的,从现代解读学理论高度出发研究近五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可从中查找解决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突破口。

(一) 选材趋势、命题变化体现现代读解学理论

从选材趋势来看,无论是曾经一统天下的散文,还是现如今风光登场的小说,近五年我省高考阅读题选材都充分体现新课标对高考大阅读所提出的要求——注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无论是散文《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2005年)、《平面的生活》(2006年)、《泰山之思》(2007年)还是小说《乌米》(2008年)、《魔盒》(2009年)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感悟,对高中生而言阅读难易程度适中,极易触动学生心灵之弦,获得真切的情感认知,捕捉恰当的文本体验。读者按自己的认知设定文本的意义是现代读解学理论的一大体现。

从命题变化来看,2010《考试说明》高考参考样卷比对09年浙江语文高考卷有如下变化:①第5题由排序题改为一句话新闻概括题。②第7题由语境补写题改为论述题兼考准确、鲜明。③第10题由选择题改为词语理解主观题(小阅读)。④第11题由主旨概括改为关键句子的理解(小阅读)。⑤第20题词类活用题改为断句题(降低了难度)。⑥第12~14题小说阅读散文化试题(考词句含义)。杭二中特级教师钱增兴对此变化的精辟解读是:减少小阅读的选择题,增加小阅读理解品味的主观题型,大阅读选材为小说,试题设置散文化,增加词句的体味与理解,增加学生探究赏析型试题,并且加大这类题目的赋分,拉开不同学生的差距。从变化可见这类题型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多元化倾向明显,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钱老师正是从现代读解理论的高度来观照这些细微的变化的。

(二) 命题角度、题型变化强调现代读解学原理

1.纵观近五年高考阅读题,从现代读解理论的角度出发审视,命题者逐步摒弃传统的单一知识点考查,而进入多元化思维考查。

命题角度在保留原先“分析和概括”“鉴赏和评价”的基础上有两点变化:

第一,改原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意”为“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第二,增“探究题”。即对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2009年新课程改革后高考新增加的开放探究角度设置的题型。

2.纵观近五年高考阅读题,命题题型稳中有变,体现新课程的精髓,也处处强化现代读解理论的基本特点——探究性、开放性。

特别是09年闪亮登场的探究题。

①探究词语的作用是谓“词语品味型”。如(09年)第13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②探究句子的内涵等是谓“分析概括型”。如(09年)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③鉴赏语段的精髓是谓“鉴赏评价型”,如(09年)第16题: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④探究考生的文学底蕴是谓“探究开放型”,如(09年)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从命题角度、题型变化可以看出,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强调阅读主体的内心体验,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从而悄悄进入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效实现“读者——文本——作者”——三位一体的阅读心灵交流。

三、用“三定法”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

经过多年摸索,结合现代读解学理论,笔者总结出“三定法”阅读解题法,该法分三步从三个侧面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运用“三定法”解答高考阅读题,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审题不准、答题不全面的顽疾,能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得分率,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具体方法如下:

A 定点分析:具体两点。定答题点和定知识点,定答题点即确定命题者的答题意图,不偏题;定知识点即确立本题所涉及到的阅读知识点(形成阅读系统化知识表,这是解题前提,限于文章篇幅不详述,拟另文析),不超纲。

B 定量分析:根据赋分,定量测答题点。即依照题目设置的赋分,通过推测可能存在的答题要点,不漏答,不失分。

C 定位查找:定位语段,确定答题相关语句或关键词。即根据答题点判断出相关语段,抽取相关答题语句、拎出答题关键词语,整合形成答案。不错答,不误答。

现以2009年浙江语文高考大阅读题第12~14题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例一 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这属于新增探究题中的“分析概括型”, 这类题考查对信息的概括能力,考生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进行搜寻、辨别、筛选、组合、概括等,然后才能作出正确回答。

A 定点分析——定答题点:1.景物特点 2.景物作用

定知识点:景物描写相关知识

B 定量分析:

根据4分,一特点一作用,推测答题点为2+2形式或1+3形式,如果2+2形式,则

特点可能又有2小点,作用可能又有2小点,每点1分;如果1+3形式,特点:1分就1点,作用就3点,每点1分。

C 定位分析:

定位:第一段找景物描写语句: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和“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关键词:1.四周高耸、监狱围墙——封闭压抑

关键词:2.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暮色——阴沉死寂萧瑟

再查找系统知识点储备: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四: 1.表现人物 …….心理。2.交代活动环境(高楼林立伦敦大城市)。3.营造……氛围、渲染……气氛。4.推动情节发展(因在第一段可排除)

人物心理分析需从下文或全篇找答案再结合景物特点归纳:

相关语句或关键词:“初次远离家乡”“乡愁”“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一生中最沮丧”。

归纳出人物心理:“我”孤独、烦闷 、压抑、伤心、忧愁。

最后整合得出答案:

特点:封闭压抑(1分),阴沉死寂(1分) 。

作用:1.交代我到高楼林立的伦敦大城市的活动环境( 1分)

2.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忧愁的心情。 ( 1分)

例二 13.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这属于新增探究题中的“词语品味型”,该题旨在考查对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解此类题的基本原则是句不离篇,需先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A 定点分析: 1.定答题点——“似乎”的作用

2.定知识点——词语的前后语境义

B 定量分析:每个“似乎”为1分。

C 定位分析:

首先解答:似乎①

相关语句:“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关键词:“默默地”——写出老太太神态,思索着如何——对老太太心理活动的猜测

整合形成答案:准确传达出了老太太当时的神态及我对她心理活动的猜测

再解答:似乎②

相关语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关键词:“无用”——表示否定,“的确是空的”——强调魔盒空而有用

整合形成答案:这里的“似乎”表示否定,与下文的 “无用”构成双重否定,强调魔盒有用。

最后解答:似乎③

相关语句:“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

扩展相关语句:“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

关键词:“还是在那晚,变得亲切,忧郁消失”——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整合形成答案:末段我的心态与之前的忧伤烦闷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似乎”表示我的心理变化。

整合后三个“似乎”答案:

1.准确传达出了老太太当时的神态及我对她心理活动的猜测。

2.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3.反映我的情感的变化及心理变化.

例三 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

(不超过15字)(3分)

这属于新增探究题中的“分析探究+概括+语用型”(新题型)。

A 定点分析:

定答题点:1.主旨 2.连贯、生动

定知识点:概括中心,句子连贯必须符合上下语境,句子生动用上一些修辞手法。

B 定量分析:字数符合规定,根据要求整体给分。

C 定位分析:

答题相关语句:“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关键词:“那样”“完全办得到”。

思路:

1.这题转换成“那样”的指代义是什么?结合主旨句

“那样”是远指代词,具体相关语句“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主旨句)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我们从中得出关键句即主旨句: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

2.“完全办得到”说明此事容易做到,贝格斯太太做什么事呢?

贝格斯太太做了“40年来随身带着一个空盒子”。

这盒子就是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

也就是贝格斯太太“40年来随身带着一个盒子——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

怎样突破朗读教学的瓶颈 第7篇

读, 分为无声和有声。我们通常把无声的读称之为默读, 有声的读叫做朗读。其实, 并非所有的有声读, 都能称之为朗读。我们可以从朗读的要求和朗读的特点来看。

课程标准的朗读要求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

朗读的特点是把蕴含在无声的书面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经过心理的感受理解, 通过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 用有声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使之凸现明朗。而且, 朗读不单纯是还原书面文字的情和意, 还伴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补充 (比如朗读“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因此, 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同一篇文章的朗读, 因朗读者的语文素养、生活阅历以及对文章的领悟不同, 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读,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 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 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所以, 它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 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每个真正的语文教师, 都能说上个一二三来, 这里就不必赘述。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朗读, 提高教学效果, 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的妙用, 二是指导的技巧。

就读的形式而言, 无声的读, 有默读、浏览、跳读 (有声读也可以选择性的跳读) ;有声的读, 有范读、带读、单个读、自由读, 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诵读等。每一种读的形式, 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例如:

范读, 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朗读课文的榜样,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读准字音, 读音的轻重, 停顿的长短, 速度的快慢, 语调的抑扬, 感情基调等等。范读根据朗读者的身份可分为:教师范读, 学生范读, 名家范读。范读根据策划又分为:直白范读, 配乐范读, 配乐视频范读。配乐视频范读, 倍受师生青睐, 营造的情境, 优美的音乐, 能使听者尽快进入角色, 愉悦身心, 提高注意力,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课文 (比如《乡愁》《雷电颂》) , 学生在没有进入文本情景之前, 切忌直白范读。教师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 走进教室就充满感情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 学生还不适应, 就会皱眉, 偷笑, 使朗读者处于尴尬的境地。

浏览, 相对朗读来说, 速度较快。适合于初步感知课文或者篇幅较长的课文。

分角色读和表演读, 适合于寓言、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把握。例如《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变色龙》等。

带读, 适合于理解难度较大的诗歌、文言文等, 在讲解之前运用。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论语>十则》《满井游记》等。

轮读, 适合于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铺叙、排比的句子或段落, 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条理层次, 又便于记忆。例如《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一段。《安塞腰鼓》中“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相连几段。

诵读, 要求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背出来。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中的积累。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的理解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

就一堂课而言, 形式的运用, 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的。选择什么样的形式, 选择的形式运用在教学中的哪一个具体环节 (进程) 中, 往往也不能随心所欲, 都要取决于教材的内容与课堂进程的需要。

教学千法读为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视朗读的形式, 往往疏于指导过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恰当到位的指导需要技巧, 而这个技巧有点不好把握。然而, 恰当的指导才能突破学生朗读的瓶颈, 提高教学效果, 直达教学目标。

那么, 怎么突破这个瓶颈呢?

首先,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素养, 给学生一个示范的榜样。进而掌握点指导技巧。方法的指导要抓住教材的要领, 忌空, 忌泛, 忌脱离课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从课文内容切入。

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常是朗读与内容理解并存。在指导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反过来在朗读中加深内容理解。以程翔老师所讲的《再别康桥》第二节为例。学生齐读第二节。教师问:“这一节重点描述一个什么对象呢?”学生很快回答:“金柳。”教师接着问:“那作者是怎么描绘这个对象的呢?”学生答:“是夕阳中的新娘。”教师问:“这河畔的金柳, 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呢?”学生回答:“因为在人们的眼里新娘是美丽的, 这河畔的金柳也很美。”学生说:“作者太喜爱这些金柳了, 所以用最美的事物来形容它。”教师肯定后, 又问:“波光里的艳影, 这个‘艳影’又是什么呀?”学生说:“‘艳影’既是金柳的影子, 又是新娘的倩影。”教师:“在我的心头荡漾, ‘荡漾’如何理解?”学生说:“是飘飘的在水里摇来摇去。”教师:“那为什么这个艳影在我的心中飘来飘去呢?”学生说:“我认为是挥之不去, 缠绕的感觉。”教师肯定:“用词非常准确。”“想想, 你心中美好的事物挥之不去, 久久缠绕的感觉, 再读第二节。”

2. 从思想感情切入。

把人物形象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事件之中, 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 在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以赵俊英老师讲《石壕吏》为例, 学生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教师:“你在朗读时为何把‘怒’读得重, 而‘苦’字读得轻呢?”学生:“这样朗读能表现官吏的蛮横, 老妇的痛苦。”教师:“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老妇的痛苦?”学生:“第三段。”教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这段呢?”学生:“深沉的。”“悲伤、凄惨的。”“沉重的。”教师:“请同学们用低沉、哀婉、伤感的感情来朗读第三段。体会老妇人为什么苦, 究竟有多苦。”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怎样读出官吏的嚣张与怒火, 课文中没有具体的描述, 需要我们展开想象, 补充情节。”“我来示范‘吏呼一何怒!’。”“官吏疯狂的敲打着老妇家的门, ‘开门, 开门, 快开门!交出你家的男人来, 快点开门!’”

3. 从朗读技巧切入。

偶尔给学生一点点朗读技巧体验,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 读《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时, 按语法停顿是四三节奏, 第四个音节“声”用延长一拍和休止一拍, 比较朗读试试看。《黄河颂》中“啊!黄河!”“河”是第二声属于上扬调, 三处可以分别用弱下降调、中平调、强上扬调三种不同的语式语调变化朗读。朗读《在山的那边》“小时候,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因为是回忆性文字, 让学生尝试用胸腔发音, 凸显其遥远悠长。读“可是, 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让学生试试哭时说话, 怎么发音 (舌面、上颚、鼻腔) 。

4. 从盲点切入。

不做要求, 不带任务, 不指导, 不暗示, 让学生反复朗读, 各抒己见。盲点切入运用恰当, 可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比上面三种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使课堂精彩纷呈。以《木兰诗》为例, 学生自由朗读“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教师:“木兰为何不在一处把东西买齐, 而要到东南西北各个集市去买这些东西呢?”学生:“古时候, 女人是不能参军的, 到处分散买, 也许是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木兰家里穷, 四处挑选, 是看看哪里的便宜就买哪里的。”“那是因为不同的东西要到不同的专卖店去买。”“也许是木兰想在参军前到处逛逛, 因为出征后,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其实木兰不一定到了东南西北各个集市, 这里运用了夸张来表现木兰出征前, 紧张繁忙的准备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 会说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解读。当许多答案呈现出来后, 学生会自觉甄别答案的对错。俗话说“话不说不明, 鼓不敲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突破教学瓶颈 优化阅读教学 第8篇

一、加强朗读, 激活思维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朗读, 还要培养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的能力。如何指导朗读已有很多论述, 这里说明的是在朗读活动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显性化, 应该采用点评式的朗读方法。如, 讲授朱自清的《春》时, 要求先听读, 感受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接着再自由朗读, 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或一句, 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并说明理由。听读和自由朗读是要求学生用直觉和灵感思维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应该读出喜悦盼望的感情, 因为作者对春天是喜欢的, 这又是文章的第一段, 所以是喜悦和盼望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应该把“嫩嫩的, 绿绿的”读得慢些, 轻一些, 读出小草的质感;“偷偷地”读重了, 才能显示小草不经意就已经长出来的感觉。学生用点评式的朗读方法把自己对文章的思考结果呈现出来, 而这些思考是学生初读文章时敏锐、快速地捕捉到的, 这恰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显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在朗读时应声情并茂地读, 且对其中的个别语句进行点评的活动其实是带着思考的, 是一种思维的活动。

二、引导学生, 理解感知

新课标中对教师提出要求, “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由此可看出,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减弱了, 而是大大增强了。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整体的感知, 也叫“直觉”、“初感”。它在阅读活动中表现为对作品的整体直观把握。整体感知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也是把握作品内蕴的必然要求。完形心理学要求人们在阅读一篇作品时, “不可入手就微观某个局部而去肢解作品, 而应当首先从整篇作品出发, 把作品视为一个格式塔, 即知觉整体, 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揣摩、玩味, 从而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艺术营构技巧等等”。学生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才会获得阅读的正确方向, 把握主旨。学生面对一篇新课文, 会产生一睹为快的心理需求, 这时教师可设置“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 你对这篇文章有何感想”这类问题促使学生整体阅读文章, 快速进入文章, 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感情基调等。这种从整体出发的直觉是充满生机的。

其次, 局部分析, 注意细节。经过初步的感知, 学生对课文有了宏观的把握, 但要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主旨, 还需进行局部的分析, 把握细处。这当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尤为重要。品味词语, 要从词语的意义入手。在阅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会课文中词语的意义, 品味其滋味,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不能按词语的字面意义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游子孤独漂泊异地的感受:在牛羊回圈、人儿回家的团圆时刻, 自己仍在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向着远方漂泊, 怎能不悲从中来, 怎能不使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呢!用“断肠”来修饰游子, 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质疑问题, 发现难点

当学生预习文本时, 必然会对文本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 并有所发现。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过程, 就是获得知识, 交流体会, 丰富和加强内心感受的过程。

如, 学生研读《“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 就会思考:为什么杨振宁会为两弹一星没有外国人的加入而热泪盈眶?他与邓稼先谁的思想更崇高?这些问题体现了教学情感目标实现的基本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从而决定学生是语文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中, 语文教师一本教参进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只是个人总结, 或根据教参书中要求提供, 有些教师也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加入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并没有注意学生的着眼点。这样的教学以书本为本,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感受。通过学生质疑问题, 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探查点, 通过学生的主动发现, 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困惑,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 课堂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手中了,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教学的目的更明确, 教学效果也更好。

四、寻找切入点, 细读文本

众所周知, 观赏一幅画, 先整体欣赏, 然后再去细品线条、色彩。同样, 文章之美也是一个整体。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也应该像赏画一样, 做到既见到众木之林, 又见林中之木。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所谓“细读”, 就是仔细地阅读。但是, 文本如何细读?该从哪里入手呢?显然, 细读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 找到一个突破口。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找准进入文本的切入点, 从某一关键词句、某一重点段落、某一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根据文本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轻轻迈进文本, 然后仔细推敲、细细琢磨, 品味言语背后的内涵, 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突破小学阅读教学的瓶颈 第9篇

一、现阶段我市小学阅读教学的三大瓶颈

1.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上, 一些语文教师将课本范文当成葵花宝典, 当成考查评价阅读教学的圣经, 对课本范文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载体缺乏认识。“考试化”的阅读教学课, 教学的每个环节繁琐, 不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例如, 一些表演性的优质课, 只见教师滔滔不绝, 不见学生思考参与, 只见一个个知识点在教师嘴中吐出, 这个会考, 那个要关注, 与阅读教学的目标相去甚远。

2.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流于形式, 学生仅仅是装信息材料的资料袋。例如, 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有些缺乏目标, 有的缺少评价, 有的只是成绩好的学生表演, 差生成为陪衬或者辅助性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制约, 放任自由, 没有量和质的要求。又如, 写读书感受, 没有规定所读书目或者专题, 放任阅读, 无目的无主题;不教给学生写感受的方法, 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拓展, 仅仅局限于抄几个词语、句子, 或者只是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探究学习, 也仅仅是教师规定几个内容, 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仅仅是接收资料的工具。在成果展示中, 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漠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特感受, 有的只是信息资料的充塞。

3.课标理解上, 一些教师不愿意钻研课标, 而是以现有的经验去解读, 所以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肤浅而不深入。如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 把握不了单元整体与篇章的关系, 将单元要求与范文割裂开来, 所教知识是片面零碎的, 阅读教学缺乏整体和系列性, 缺乏拓展性。

二、突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

1.依标靠本, 针对不同年段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小学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第一学段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 目的是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展开想象, 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 内容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注重诵读过程中的体验,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 要求理解叙事性文章的梗概, 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 体会情感, 受到鼓励。

根据这些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就要针对不同学生段、不同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 以引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18课《称赞》是个趣味故事, 从细节处见真诚, 从平淡中见真情。我们要根据学段要求和目标, 引导学生朗读本文, 在读中体会真诚和真情, 特别是读称赞别人的话, 要真心实意, 但不能太夸张, 否则给人假意的感觉, 会适得其反。如“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 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 重音要落在“很”字上, 强调夸奖、称赞的感情, 感受认真的美好。

只有教师把握了不同学生段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那么,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2.认准阅读教学核心, 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提法, 反映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当今信息社会的主动适应。阅读能力及其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1) 在小学阶段, 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就要解决阅读动力这个问题。这个动力来源于阅读的乐趣, 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 从阅读中获得快乐, 从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感受。我们要摒弃那些“考试化”阅读教学、应试化的阅读教学、分数化的阅读教学。这样, 学生的兴趣得以调动, 动力源泉问题得以解决, 为阅读教学作下基础。

(2) 营造阅读氛围, 创造阅读条件, 是带动学生乐于阅读的基本因素。如创建班级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馆、举行阅读心得比赛和读书比赛等都是培养学生乐读的方式。

(3)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一词, 就是看审阅、思考、读的意思, 包括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 我们将这些阅读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以加大阅读量作为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支撑, 尊重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4) 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良好阅读习惯”。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 一辈子受用不尽。”这需要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和教学单位致力于营造读书氛围, 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学校创建活动, 使学生在氛围和活动牵引下, 经过小学阶段的流年牵引、熏陶, 乐读、爱读, 爱交流, 重感受, 那么学生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3.加强对话, 开展阅读教学。

(1) 与作者对话。如《开国大典》, 作者亲眼目睹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心中狂涌着骄傲与喜悦。教师在讲述这篇课文之前, 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这种心情, 与作者的心一起律动, 才能体会作者的心情、作者的情感。

(2) 与课题对话。如老舍的《猫》, 这篇文章的题目简短, 不仅告诉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猫的可爱形象。又如《花钟》, 题目新颖, 给人以想象和悬念, 心中总想知道“什么是花钟, 为什么叫花钟”, 激起读者探究的欲望。

养分配比技术突破瓶颈 第10篇

褚清河博士在田间肥料试验中发现,作物产量并不仅仅取决于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还与施肥原料的养分有关。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褚清河发现了土壤养分类型和最佳施肥比例的规律:农作物的产量不仅由最大施肥量决定,更重要的是受最佳施肥比例制约。根据这个理论确立的调控施肥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玉米、小麦、水稻、烟草、土豆等作物施肥实验,都取得了增产30%左右的效果。

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经验性施肥方法,引入最佳施肥比例的概念,并阐明了最佳施肥比例、最大施肥量的施肥学意义及与作物高产的密切关系;开发了以作物苗期植株氮含量判断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新技术。

据了解,本项目取得的成果有利于重新认识施肥经济效果下降和产品品质降低的问题,应用土壤养分类型与最佳施肥比例规律指导生产和施肥技术,有利于整体提高我国施肥的经济效果和农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

养殖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第11篇

1 把握好企业发展方向

立项问题要反复研究和论证,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有三点至关重要。

1.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主要是研究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包括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产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产品发展方向, 而不是什么赚钱做么。过去养狗热, 许多人跟着养狗, 后来养羊热, 又跟着养羊, 结果输多赢少, 惨痛教训值得吸取, 盲目跟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是注定要失败的。

1.2 坚持以国家政策扶持的领域为重点的原则

养殖企业大多存在着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目前, 国内凡是知名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比如当年的草原兴发, 后来的吉林皓月等。国家扶持是企业困难时期的生存保障, 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力支援。

1.3 坚持量力而行、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立项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经济实力, 包括资金、土地、资产及发展环境、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空间, 做到量力而行, 不能为而强为之, 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2 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思路

再好的项目,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 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所谓“没有不赚钱的产业, 只有不赚钱的企业”, 其根本在于企业的发展思路。在困境中, 思路就是出路;在发展中, 思路又是从一个台阶跃上另一个台阶, 不断走向成功的保障。

2.1 思路的主要涵义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思路应包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不仅仅是在生产上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具体的人员分工及良好的管理机制, 还应该从战略上规划发展, 开辟发展渠道, 拓展发展空间, 打造最佳的发展环境。

2.2 产品发展思路

确定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家不仅要有一个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还要把握产业发展特点, 确定最佳的产品发展方向。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那就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的畜产品已经满足数量上的需求, 产品已由数量上的竞争转为质量竞争, 产业正在通过优质走向高效。所以实现品牌战略, 开发特色产品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没有特色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产品, 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企业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管你从事任何养殖生产, 只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认真研究它的发展趋势, 就会找到自已的特色, 为企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2.3 产业化发展思路

任何一个企业仅仅局限于本身的一个企业或一个产品去求发展, 那都是很难做大做强的。只有将自身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不管是采用过去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 还是现在农民合作的发展模式, 与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吸收社会力量共谋发展, 才能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说良种繁育的企业有必要走良种繁育和产业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去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商品生产企业有必要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以加快整个产业的发展, 建立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思路是不会过时的。

2.4 社会化的发展思路

企业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企业的全部, 而只是事业发展的一个平台, 企业的真实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上的一系列经营活动, 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 就应该将自身融入所处的经济社会之中, 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 在社会支持下发展壮大。其中必须抓住三个主要方面:即靠领导、抓项目、抓市场。靠领导, 就是让领导认识到企业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是推动作用, 也可能是示范作用, 争取地方领导的支持。抓项目, 就是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包括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项目扶持, 国家及省、市科技方面的扶持, 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各项扶持等, 最大限度努力争取。抓市场, 就是建立特色产品销售体系, 开发市场。企业如抓住这三个方面, 也就抓住企业发展重要方向。

3 选好人才, 以人为本

事在人为, 成败在人,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凡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必定有一个好的管理人才, 而好多企业失败的教训就是没有选好人才。所以以人为本, 选好人、用好人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3.1 人才的特征

人才的特征有许多, 但有一点是必须的, 那就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想干事就是有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干事就是具备一定本事和能力, 能将企业的计划付诸实施的人。

3.2 人才的选用

选人需要胆识, 用人需要智慧。以人为本, 除感情上充分信任, 工作上大胆使用, 生活上热情关怀之外, 企业家应该考虑的就是为人才发展提供适宜的生产体制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而不是叶公好龙。

4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生产体制。

4.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体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旧的体制人员固定、人浮于事、用需错位。大量无用人员的存在, 不但使有用人才进不来、用不上, 成为企业的包袱, 更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人没事干, 许多事没人干, 束缚了企业的发展。过去, 许多国有企业的倒闭无不是因为体制问题。朝阳市种畜场2004年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种羊生产基地, 其中根本一条就是打破了铁饭碗, 建立了用为所需, 能者上、庸者下、不养闲人、不吃闲饭的经营体制, 保持企业人员流动性, 及时淘汰了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同时, 给有用人才用武之地,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2 企业应避免家族倾向

现在大多数养殖企业已经走上民营, 体制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值得警惕的是, 在现有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明显的家族倾向。生产者将家庭成员或亲属安排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 而这些人能力和水平不适应生产需要, 不能胜任企业经营管理,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 甚至导致企业倒闭。这些人的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人才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 这种体制不改革势必制约企业的发展。改革体制就是为人才提供最优的发展环境, 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最佳条件。

5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工作, 它包括对人员、生产和财务三个主要方面的管理。

5.1 人的使用和管理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员工都能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个人的事情来做, 企业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将每个人的贡献与个人收益紧密挂钩的分配机制。

5.1.1 全面制定和落实生产责任制

企业每年都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计划。在这个计划中, 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工作任务和生产指标。企业因事设岗、以岗用人、用为所需, 员工自主择岗、竞聘上岗, 与企业签订岗位责任制合同书。企业将职工的管理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经济效益和生产指标可以量化的岗位, 包括基本工资、劳效工资、效益工资三部分。基本工资即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基本保障;劳效工资是依照生产指标完成情况获得的奖惩;效益工资是依照职工从事该项工作所创造的效益与企业分配挂钩, 实现利益共享, 这样使职工不仅可以从企业获得工资收入, 还能达到致富的目的。另一类没有直接效益的公共岗位, 包括办公室、财务、门卫、厨师等人员工作应该依照工时进行量化, 鼓励职工一兼多职, 多劳多得, 尽可能减少虚岗和不饱和岗位, 提高企业的效率。

在生产中, 企业谋求的是企业和员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 每个人都有平等奉献的义务和收益权力, 体现的是义务共担、利益共享, 使职工认识到为企业就是为自己, 从根本上解除职工雇佣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共同体观念。特别强调的是在企业管理中, 将企业管理的每个方面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哪怕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要分工到岗, 责任到人, 不留死角。

5.1.2 实行全面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 一切按制度办事。制定制度要有具体要求和处罚条款, 执行制度则要责任到人、奖罚严明、重在执行。一般情况下, 现场负责人持有三张牌, 那就是:工作计划 (包括目标和任务) 、岗位责任制合同、各项规章制度, 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制定制度一方面力求全面, 不留死角, 另一方面还要讲求实际、简单可行, 避免形式主义和不利于实施的繁杂条款。

5.2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包括动物防疫、各项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日常考核。“防疫之中求生存、管理之中要效益”这反映养殖业最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防疫永远是养殖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要务。防疫不到位, 轻则造成生产损失, 影响生产力的发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重则导致经济亏损, 严重的则会使整个企业倒闭, 使企业经营者倾家荡产, 这样的例子在生产中并不鲜见, 教训值得吸取。

防疫工作, 一是要健全防疫设施设备;二是将各项工作写入岗位责任制度中, 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消毒工作重点应放到人员的进出, 特别是动物的进出上。其中饲料的进出往往是企业防疫的漏点, 也不可忽视。免疫工作应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 及时准确进行免疫注射是必须做到的。只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疾病才是可防可控的。

技术管理是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唯一手段。生产中, 笔者经常要接触到受胎率、成活率、育成率、日增重、产蛋率等生产指标, 这些指标是衡量我们生产水平的基本指标, 其中65%~85%的生产水平可实现企业收支平衡, 只有65%~85%以上的部分是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生产水平太低, 就会亏损, 或者无利润可图, 企业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

首先要做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 制定科学的技术生产规程, 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在此前提下, 根据生产定额,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制定科学可行的生产责任制指标, 并完善日常监督和考核机制, 这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唯一手段。

5.3 财务管理

每年要在预算的基础上, 做好年度财务计划, 制定财务制度。严格的执行财务计划, 认真遵守财会制度是财务工作的原则。

严把财务支出关。财务支出凭证要求时间、地点、产品、规格、数量、单位、销售对象、采购人员, 保管验收要素齐全, 实现责任可追溯性。

收入及时入帐。企业大宗销售应由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亲自参加, 坚持不赊不欠原则。特别应避免因赊欠给企业带来的重大风险。

加强实物管理, 把握采购、运输、贮存各个环节。特别要加强饲草饲料的管理, 草食动物的粗饲料及青贮料是管理的重点, 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是经常发生的。

科学使用饲料及耗材, 根据实际需要, 按计划供给, 并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 奖惩严明, 杜绝浪费, 这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6 坚持科技兴业, 以技术为先导

科技不但是企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更是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原动力。没有先进生产技术, 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凌源种牛站1992年创造了单牛生产18000粒的全国最高生产水平, 主要是依靠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 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并在生产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最终产品得到亚洲最大的种牛站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的认可。产品通过带销走向全国。朝阳市种畜场从1995年引进82只法国夏洛来种羊, 到1999年四年累计繁育种羊200多只, 2000年起引进胚胎移植等多项先进生产技术, 当年扩繁种羊200多只, 相当前四年总和, 到2001年种羊扩繁到4600多只, 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种羊生产基地, 这一切发展无不依赖于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企业提高生产水平需要新技术, 新产品的研发也离不开新技术, 只有应用新技术才能实现产品的优质高效, 进而创造出优异的企业的效益。

7 产品创新与营销

7.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有许多途径, 可以打绿色无公害牌, 也可以利用本品种选育或特定的杂交模式开发特色产品, 可以利用独特地理环境, 也可以提供独特饲养管理方式。总之, 只要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 扩大信息渠道, 就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7.2 企业营销

企业的一切收益都是通过销售实现的, 一个产品能否尽快的进入市场, 并为消费群体认可, 是企业关键性的问题。营销是一项大学问, 这里笔者只谈个人的一点感悟。

树立超前的经营理念。以特色创品牌, 以优质走高端,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

营销策略瞄准高端市场, 准确定位消费群体, 打好三张牌, 即立足食品安全、着眼健康保健、追求营养美味。

营销技巧。一是良种养殖企业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建立商品基地等方式进行推广, 其中利用国家政策补贴是难得的机会。二是企业也可以利用领导视察、媒体采访、技术培训班、公益活动等手段扩大影响。三是加强服务指导, 提供一条龙服务是现代营销的必要手段。四是选准时机, 利用“三节”上市。五是适时参加博览会, 利用媒体广告宣传也是必要的。

上一篇:发病原因分析下一篇:幼儿教师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