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范文

2024-06-18

福建泉州范文(精选11篇)

福建泉州 第1篇

作文 (60分)

请你以“近在眼前”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文体规范;②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题】

此命题作文颇接地气, 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倡导考生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抒写真体验和真感受, 意在引导考生远离“华而不实”的文风而写“真”的东西。题目简洁明了, 难度较低, 颇为开放, 便于发挥。

一.要把握关键字词, 准确审视题意。“近”, 义为“空间或时间距离短”, 与“远”相对;“眼前”, 义为“眼睛面前, 跟前”或“目前”, 与“天边”“远方”等空间概念或“过去”“将来”等时间概念相对。合起来看, 对“近在眼前”, 可从两大维度加以理解:从空间维度看, 可将其理解为“近在跟前”, 这时它与“远在天边”“远在天涯”等相对;而从时间维度看, 则可将其理解为“近在目前”, 此时它便与“远在古昔”“远在未来”等相对。

二.要巧用发散思维, 精心立意构思。考生应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 力求将立意具体化、将构思个性化、将行文新颖化。首先, 可多向思考“近在眼前”的“是什么”。比如, 既可谈英雄、真诚、善良、美好、光明、友谊、亲情、梦想、快乐、成功等“正面的人或事物”, 又可谈小人、虚假、恶毒、丑陋、黑暗、噩梦、悲伤、压力、贪欲、失败等“反面的人或事物”;既可谈人、事、物、景等“实的人或事物”, 又可谈精神、品质、情感、道理等“虚的事物”。其次, 可紧扣“近在眼前”多维思考“为什么”。比如, 可谈“为什么近在眼前的阳光、幸福等常被忽略”“为什么近在眼前的东西最为重要”“为什么有些事物近在眼前却不能给人以美感”等。最后, 可紧扣“近在眼前”多角思考“怎么样”。比如, 可谈“怎么样抓住近在眼前的机遇”“怎么样成功才能近在眼前”“怎么样看待‘近在眼前’与‘远在天边’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看待‘近在眼前’与‘指日可待’之间的关系”等。

【范文】

近在眼前

福建泉州考生

市质检的成绩揭晓了, 面对那退步的成绩, 我无奈中甚至有些消沉。转眼就要填报志愿了, 我的达标高中梦似乎越来越遥远……

父亲没有指责我, 他让我暂时不想那么多, 回乡下过完端午节再说。

乘车来到乡下, 沿着小路, 路上那些树都弯下了腰, 我的心情更低迷了。

包粽子, 摘艾叶……家家户户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我默默躲在房里。父亲见我低头不语, 他要我早点休息, 第二天带我上山去玩。

第二天,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 来到山上。映入眼帘的是那城市里永远欣赏不到的美景, 还有那清新的空气。只是我的心绪不佳, 这样的分数, 怎么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远远的晨雾模糊。父亲却一脸灿烂:“走, 到山顶去, 那边风景更好!”层层叠叠的茶树青翠欲滴, 田垄间的杂草被农民伯伯收拾晾在岸边, 整个茶园黄绿错综, 井然有序。忽然, 父亲蹲下身, 从干枯泛黄的杂草堆里抓起一株绿色的植物, 一旁的我便发现那植物被连根割断, 怎么却还如此翠绿?二伯见我发愣, 扬了扬手中的植物, 告诉我, 它叫蓟, 是茶园的“顽固敌人”。

“那它怎么根部被割断了还没枯萎呢?”我倍感惊奇。

“是啊, 这植物虽然可恨, 但它的顽强却让人肃然起敬哦!”父亲抚弄着手中的蓟, 接着说, “它在根被割的时候, 会流出白色的血液, 并在每一个断面迅速凝成痂, 于是重新生根发芽, 因而它不会像其它杂草那样枯萎了。”

“那它岂不是永远不会被割死了?”我顿时来了兴致。

“是呀, 这就是蓟的精神, 我们也不忍心赶尽杀绝, 给了它新的归宿, 你看!”父亲用手指着山旮旯。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 我看见那旮旯, 一簇簇的蓟不见发端, 也不见终极, 那深深浅浅的绿, 在阳光下仿佛在流动、欢笑、闪烁着。仔细看时, 绿色的大条幅上, 一颗颗紫红色的花朵就像一个个张满的帆, 在绿色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我伫立凝望, 近在眼前的那一片盎然的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 流着, 它带走了这些时在我心上的焦虑和低沉, 考试失利的乌云也渐渐散去, 曾经飘渺的达标高中梦想如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沉浸在这片花海的光辉中, 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了, 有的只是宁静与美好。

“我坚信我的梦想不再遥远!”温书迎考中, 我时刻提醒自己。毕竟我基础扎实, 而成绩依然是名列学校前茅的。我应像蓟一样拥有一颗固执而简单的心, 我要让失败的伤口结成“痂”, 以新鲜乐观的姿态, 让创伤的断面萌生新的希望!

福建泉州中考作文:问答 第2篇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或者看法、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话题指向明确 材料隐含陷阱

今年中考作文题属于材料型作文,话题指向明确,考生对材料中关键词“问答”的提取并不难。提示的两个情境区分度大,一般说来,“生活中的问答”适宜写记叙文,“历史上的问答”适宜写议论文,照顾考生不同的思维特点。但材料内容对审题立意上预设的陷阱,应引起考生注意。对于是否在行文中交代问答的具体内容,两个情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生活中的问答”如写成记叙文,要把“问什么”“答什么”如实写出,最好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如果写成人与物或人与抽象的事物的对话就显得别扭,还容易被判为套题。

而“历史上的.问答”显然不受这种限制。从题意看,“执着的追问或完满的回答”并不一定局限于具体的对话,“问”和“答”被虚化、深化了,“执着的追问”理解为不懈地探索,“完满的回答”理解为行动上的实践并获得成功是符合题意的。

此外,材料中“影响历史的大事件”要求考生展示的事件必须是有重大价值的,它对自然科学或社会发展的进程必须是有深远影响的。如果写“历史上的问答”仅仅是表现自我精神的探究、自我人格的圆满是不大符合要求的。最后,“问”和“答”虽是并列提出,但在行文中无疑应该把重心放在“答”上,这一点考生必须了然于胸再下笔。

都有话可说 但写好不易

今年中考作文题依然是让广大考生都有话可说,但要说好不易。

相对于有明显中心倾向的材料作文来说,今年中考作文显然是话题作文。关于“问与答”的话题,材料中给出了“生活中”和“历史上”两个思考的方向,扣住话题叙写经历见闻、抒发感受即可,没有多大的审题障碍。

“生活中”会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选择的思考及写作的方向,他们会从生活中寻找有问答的场景进行叙事,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悟、体会,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情况,大家都有话可说。“写好不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选择有深度的“问”“答”不易;所谓“印痕”应当是在内心留有深刻的印象、深深的震撼、感动等,怎样体现出深刻的立意而非停留于表面的问答,考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表达技巧。

泉州开元寺福建最大的寺院 第3篇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建于唐代武则天年间,至今1300多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当时的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取名为莲花寺。在唐玄宗时期,由于他创造了中国史上的“开元盛世”,所以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于是在泉州就直接将莲花寺更名为开元寺。

开元寺不同于一般寺庙建于山中,而是坐落于当时最繁华的的市井间,只用一墙将尘世与佛国区隔,称为紫云屏,无形中也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让善男信女只要跨越一道门就可以到达佛教世界。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天王殿的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

“凡草不生”的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佛教传入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拜亭前的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廿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

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大雄宝殿见证古代中外交流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的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100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1925年,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甘露戒坛全国罕有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东西双塔巧夺天工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1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16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略论福建泉州南音电视传播的策略 第4篇

一、福建泉州南音与电视联姻的节目类型

目前, 就电视对福建泉州南音的传播现状来看, 主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包括电视栏目、电视晚会和电视纪录片等。

(一) 电视栏目

所谓电视栏目, 一般是指播出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时长、节目版块相对固定的电视节目。迄今为止, 电视媒体介入到福建泉州南音的传播之后, 唯一创办的一档纯粹的关于南音的电视栏目, 是福建泉州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南曲欣赏》。《南曲欣赏》栏目创办于2000年4月, 并于2002年改版扩充成介绍包括南音在内的泉州的其他几种地方戏剧《泉南大看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泉南大看台》活跃了一段时间后又退出了电视荧屏。2006年, 泉州电视台台领导在多次的讨论和磋商后, 决定从有限的电视播出时间段中给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出一席之地, 这样泉州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咱厝戏台》就应运而生。

从严格意义上说, 《泉南大看台》和《咱厝戏台》不是纯粹以传播南音为宗旨的电视栏目, 它们只是在栏目的初办阶段或是某个固定的时间播放南音节目, 其他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为播放戏曲节目为主。除了泉州电视台以外, 关于南音的电视栏目就非常少, 一般是在某个关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栏目下的某一期中, 插入南音的内容。比如, CCTV《走遍中国》栏目在2004年4月播出的《悠远的回声———泉州南音》;CCTV中国文化之旅栏目2006年5月播出的《历史名城泉州———南音》;上海东方卫视《非常有戏·寻根之旅》栏目以明星文化寻根为主题播出的寻找南音的电视节目。

(二) 电视晚会

在泉州地区, 不论是大小型的晚会, 一般都会在晚会中安排一些南音的节目。可以说, 南音几乎贯穿在泉州当地媒体转播的所有电视晚会中, 特别是在诸如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样的传统节日的电视晚会中, 南音节目更是不可缺少。除此之外, 南音还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很多电视晚会中, 如CCTV音乐频道2005年12月播放的电视晚会中有南音《听见雁声悲》的节目;2006年10月CCTV音乐频道播放的电视晚会中列入泉州南音的传统曲目《直入花园》;2007年11月CCTV音乐频道举办的中国民族电视器乐大赛中包含了由福建泉州艺术学校选送的南音《元宵十五》曲目。

不仅如此, 在某些的电视晚会传播中, 南音是作为传播主体从头到尾贯穿于晚会始终的, 这包括泉州电视台转播的每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的开闭幕式以及1999年6月泉州电视台与泉州南音乐团联袂举办的大型电视南音专场晚会。

(三) 电视专题片

关于南音的电视专题片主要有泉州电视台对外部制作的《南音姻缘》、《南音人家》、《南音之都》、《南国之音》、《山高水长说南音》、《南音之乡在泉州》、《民族音乐的奇葩———南音》、《闽台情缘》系列片之《南音的故乡》等50多部。

电视专题片《南音人家》主要讲述了泉州南音乐团洞箫演奏家王大浩一家与南音的情缘。此外, 该专题片还呈现了南音发展现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即在现有的体制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南音, 使南音后继有人。可以说, 电视专题片易于采取多种方式将南音纳入到它的范畴之内, 特别是在中国电视受众推崇“讲故事”方式的情况下, 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故事与南音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其它

福建泉州南音与电视联姻的节目类型还包括电视新闻以及南音元素参与的电视节目。如泉州电视台对外部主任陈家平主任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过年》中就自觉地运用南音作为音乐间接地表达了拍摄对象的心理状态。《过年》的主人公是一个102岁的老太太, 她有5个儿子、5个女儿、215个子孙, 这些子孙分布在数十个国家, 该片主要记录了老太太在年前盼望子孙回来过年的场景。“天伦之乐”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 当老太太一个人孤伶伶地坐在门口翘首期盼时, 编导加入了一段原创的南音洞箫的音乐, 在音乐的衬托下观众自然就更为深切地了解人物的心理。

二、电视介入泉州南音后产生的影响

电视凭借其媒介特性承担了传承南音的重任, 但又由于自身的局限造成了南音在传播过程的缺失。

(一) 电视传播对泉州南音的积极影响

首先, 电视的媒介特性促进了南音的传承。电视是集声、光、色等为一体的大众媒介, 在对南音的传播中, 它易于调动各种自身特有的手段, 使电视屏幕上的南音最大程度上接近于现实舞台中的南音。如福建泉州电视台《咱厝戏台》栏目2008年11月12日播出的南音清唱曲《正更深》就先利用字幕等介绍了这个曲子:“它是倍思曲里面旋律比较婉转多变的曲, 所以韵比较灵活, 不会死板”, 然后利用电视特写镜头、仰拍、俯拍、叠画等方式播放了整个清唱过程, 让人们在全方位、多变的机位中领略南音的魅力, 仿佛自己就身在现场。

其次, 电视媒介通过宣传、报道、评论和舆论监督等方式, 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南音传承的关注和重视。“德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德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有机体的最隐秘体现, 是民族特性的根本。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文化中实现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构成了自己的幸福中心。一个社会的完善和发展……是建立在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和习俗之上的独立发展。”[2]因此, 对泉州南音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 电视所传播的新技术和新观念被吸收到泉州南音中, 这对于南音在新语境中的技艺创新和文化积累提供了养料和土壤。如候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中就将女主角置身于哀婉的南音语境中, 南音在此成为一个意象, 它是女主角幽怨和无望的缩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悲情和深刻。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电视为南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并通过设置特定的语境等方式为南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 电视传播对泉州南音的消极影响

尽管电视媒介在泉州南音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电视身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使命, 加上电视媒介本身特性的限制, 这就难免会造成在传播泉州南音过程中的缺失。

第一, 电视媒介在对泉州南音进行传播时有时会利用话语权等方面的优势, 强行将南音与其社会环境强行分离, 这就打破了原有南音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视作为家庭的强势媒体掠夺了受众对南音文化环境的“时空场”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 电视媒介中传播的南音节目则大部分是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的产物, 受众也只能接触到这些被“把关”的、经过后期剪辑处理的、已经部分丢失了原有韵味的南音节目。二是电视在传播中的垄断也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民间艺人的权利。我们不可否认电视为南音在新时代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但事实上现在很多观看了电视中的南音节目后的年轻观众觉得南音“不好看”, 也就是说电视不但没有使他们走近南音, 反而加剧了他们对南音的疏离。

第二, 电视媒介由于缺少对泉州南音基本知识以及文化内涵认识的专业人员, 因此在制作的节目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解说词或是字幕的错误, 这对泉州南音造成了恶劣影响。如在南音电视节目中, 编导将南音的“指”《鱼沉雁查》配上“南音清唱”的字幕;另外在有的节目中编导将“南音”与“南戏”等划上等号。诸不知, 这种错误的知识的出现的频率如果出现的越来越多, 势必给受众造成“刻板印像”, 这对泉州南音这个活化石而言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 就目前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南音节目来说, 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阶段, 缺乏对其价值的深层挖掘。对于这个现象, 泉州市戏曲研究社的专家郑国权老师不无感慨地告诉笔者:“不是说我们不支持运用电视这个平台传播泉州南音, 而是现在电视所制作的南音节目确实不如人意。电视台派几个人就说要制作一期南音节目, 找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拍些画面, 再让一些南音专家讲几句话, 然后就可以收工打道回府了。”

三、电视媒介对泉州南音传播策略

针对目前电视媒介对泉州南音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经验, 笔者认为电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进行泉州南音的传播:

(一) 从舞台创作到田野调查

纵观目前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有关泉州南音题材的电视节目,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出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创作者普遍缺乏深入生活的耐心, 这一方面是由于南音中的某些仪式或者是某种对唱形式确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只有少数的一些老南音艺人还会依稀凭借记忆说出个模糊的印象, 其他人几乎都闻所未闻, 更别说亲自感受这些几乎已经消亡的事物。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因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长时间呆在泉州等待南音中具体的某一盛事或某一仪式的到来, 但是为了完成拍摄任务他们又必须想尽各种办法让当地人来一场“模仿秀”。在电视导演下的仪式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的仪式而言, 失去了其本身最为真实的情感, 没有了其生活的原态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电视媒介在今后的传播南音时应该自觉将舞台创作转向田野调查上, 一般来说南音田野调查的步骤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初步介入时的总体性描述, 其中主要是南音的历史源流、发展脉络、现在所处的生态环境等;二是纵深性和专题性的研究, 在这个阶段中电视媒介需要从南音中选择具体的某个侧面或某个点进行深入纵向挖掘, 以期受众通过局部更好地理解整体;三是综合阶段和发展结论阶段, 在这阶段中电视应该充分调动包括蒙太奇、字幕、镜头等电视手段对所展现的南音的某个侧面作结论性的预测, 或通过画面和解说词等视听语言引发人们对所表现问题进行思考。

(二)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护

对于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即静态和活态保护。“静态保护主要是对民间文化成果进行记录、收集、保存、陈列, 必要的时间能够再现, 我们也称为“标本”式的保护;而活态保护则是让文化生态在流传中继承, 在展示中保护, 在利用中发展, 在活动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3]因此, 电视媒介在对南音进行传播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南音与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相互联系起来, 让受众在电视所建构的“文化场”中认识泉州南音的价值。就目前电视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泉州南音的电视专题片而言, 如《中国民族音乐的奇葩———南音》、《走遍中国之悠远的回声———泉州南音》等从片名上虽然突出了泉州南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 但是对其文化环境的阐述所用的篇幅却远远不够。今后电视在对泉州南音进行传播时应该坚持对其整体保护的原则,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努力:一是对泉州南音自身的整体展现。如泉州南音中有大量的“指”、“谱”、“曲”, 同时在南音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仪式———拜馆、“祭郎君”和“祀先贤”等,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南音盛事, 如踩街、南音大会唱等。这里所说的“整体展现”可以理解为对泉州南音中全部音乐与仪式等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全部展现, 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个环节上, 舍弃其他。二是对泉州南音生存时空的整体展现。从时间上说, 电视媒介应该要展示南音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和趋势, 这些都有利于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泉州南音。

(三) 从无形解说到有形书写

泉州南音是一种古老的乐种,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很难确切地用实物来说出南音是什么。但是在困惑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非物质文化虽然是无形的, 但有时它却可以通过有形的物质作为自己存在的载体, 从而被人们所感知。“比如, 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无形的, 但它的表现和传承却是通过工艺品和艺人等具体物、人或人的活动进行的, 而这些物、人和人的活动却又是具体、有形的。再如, 春节习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观念中存在, 是无形的, 但它又是通过特定时间特定人的活动来展示和传承的, 因而又是有形的。”[4]泉州南音的表现形式也是如此, 它是通过人们演奏“指”、“谱”、“曲”, 通过一系列的拜馆、“祭郎君”仪式以及诸多的南音盛事和活动来传递。因此, 电视媒介今后应该有意识地将节目的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 将对南音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南音艺人的有形书写。

(四) 从单一表现到多元体裁

就目前电视中的南音节目而言, 基本都是舞台转播的单一表现形式, 而很少运用电视手段对泉州南音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如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福建泉州电视台的《泉南大看台》等都是采用录播南音演奏的过程并选择其中的片断作为节目的部分。对于电视媒介来说, 传播泉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到本身媒介特性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部分失去了原来生活的“文化场”, 如果电视媒介还仅仅是对南音进行原封不动地照搬, 那势必将失去更多的受众。周华斌在《戏曲与电视戏曲面面谈》一文中指出:“电视上的戏曲不应当只是被动的录像, 如果仅仅满足于优越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指标, 进行标准化录像, 加上介绍剧情、讲故事、摘抄说明书, 那么充其量也不过是‘傻瓜机’档次。标准化的傻瓜机片子看多了, 千篇一律, 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5]虽然泉州南音不属于戏曲节目, 但是在南音电视传播中确实存在严重的“傻瓜化”现象。为了改善这一局面, 电视人应该拓宽视野, 最大程度地运用各种合适的节目形式来表现泉州南音的内涵和精髓。

综上所述, 福建泉州南音的电视传播具有无数多的可能性, 关键在于电视人能够在了解电视媒介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体裁、题材表现泉州南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 在福建泉州南音的电视传播过程中, 要把对南音人的关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人去描写和承载福建泉州南音这个具体的文化事象, 让受众在人的故事中亲近它, 进而了解、喜爱甚至加入到南音人的队伍之中。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442.[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442.

[2]曹卫东, 张广海.文明与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31.[2]曹卫东, 张广海.文明与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31.

[3]常贵章.大众文艺: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J].大众文艺杂志出版, 2008 (3) :56.[3]常贵章.大众文艺: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J].大众文艺杂志出版, 2008 (3) :56.

[4]梁现瑞.中国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写[DB/OL].[2007-04-06].http://epub.cnki.net.[4]梁现瑞.中国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写[DB/OL].[2007-04-06].http://epub.cnki.net.

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 第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1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十多年,其孙郑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时迁柩归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2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开创,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奉基本,接收____、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维,创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敬光亮,倡导喧扰,反对黑暗和压迫。古代遗址为元代修建物,据考古发明,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运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方丈,本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花木、果树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净,为一番别致风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势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略古朴。其中最为可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殊。浮现辉绿岩(青斗石)色彩,长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纹饰,出现花岗岩石质,披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构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若;身穿宽袖僧衣,胸怀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态肃穆慈悲,衣褶俭朴流利,用对称的纹饰表示时期作风。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破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拟毛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独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十分宝贵,同时也是研讨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资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真个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余残瓷片同样分辨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形的主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阐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然性的。解释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风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恳读书,常于此浮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录于此著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附明教篡夺政权,并采取明教的“明”定国号,然而又担忧明教要挟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机密活动,融会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原出地方有。

劝念

清净光明,鼎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玄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有名诗人旅行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字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对待。其诗中还呈现“太乙神仙“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咱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停止了,欢送大家再次光顾。谢谢!

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3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xx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而这些桥板石从哪里开采而来的,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福建泉州 第6篇

本刊讯 (本刊记者 林松涛 通讯员 黄志勤报道)近日,福建省永春县吾峰镇党委政府及综治办,为加大辖区维稳工作力度,促进规范执法的有序开展,组织全镇基层综治协管员,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五十余人参加平安工作促进会。

会议由吾峰镇党委综治副书记 黄志勤主持,会议打破常规,以排查矛盾纠纷为主题,现场汇报,现场讨论,现场落实,定人、定时、定点调处。采取“三个不放过”:一是纠纷未登记调处不放过,规范纠纷登记制度,每个纠纷无论大小均按照正规程序调处,包括口头调处一律制作法律文书,予以备案,防止反复;二是纠纷调处未果不放过,任何纠纷都必须依法调处,不管当事人是否接受或是否履行,都要做好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纠纷当事人一方未到场或双方不能马上达成协议,调处单位和调处人员必须跟踪调处,防止小纠纷酿成大案件;三是排查工作不明确不放过,所有民间纠纷或治安隐患都应全面掌握,坚持村民小组一日一排查,村委会一周一排查,执法单位十日一排查,不留纠纷死角,无排查或排查不到位,列入年终考评,取消其各项先进评选资格,因故意不作为酿成责任事故或恶性案件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半天的平安促进会实实在在,有事说事,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主题,不“放空炮”。据悉,当日现场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隐患3起,已着手调处2起,安排细查1起。与此同时,综治办专门还布置了防止“邪教”排查宣传工作,发放宣传单800多份,与百姓座谈15人,民主测评12人,通过集中排查,分散调处,有效遏制了不稳定的因素,为百姓安居乐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endprint

福建省泉州市抽检水泥产品 第7篇

本次抽检针对水泥 (含水泥熟料) 产品的强度 (3d、28d抗折、抗压强度) 、安定性、细度、凝结时间、烧矢量、SO3、氯离子含量、不溶物、比重比表面积 (仅对水泥熟料) 等10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结果显示, 11个水泥样本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其中, 涉及安定性不合格的有2个样本, 涉及强度 (3d、28d抗折、抗压强度) 不合格的有9个样本。分别为:福建省安溪县水泥厂、武夷山市南灵建材有限公司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及福建省永春水泥有限公司、福建永春宏发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永定县深龙水泥有限公司、福建省永富水泥集团公司、龙岩高雁水泥有限公司、福建龙岩龙富水泥有限公司、永安市大湖水泥有限公司、福建省永安闽燕水泥集团公司、永安市双建水泥工贸有限公司的复合硅酸盐水泥。

福建泉州 第8篇

福建泉州特步总部大楼建筑总面积96 356.73m2, 是一幢集金融、商贸、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档写字楼。工程地下室共3层, 主要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 地下3层设6级人防, 底板面标高-12.900m;地上36层, 屋面设直升飞机停机坪。基础采用冲钻孔灌注桩, 以风化花岗岩为桩端持力层, 桩端极限端阻力10000k Pa。桩端进入持力层≥1d (d为桩径) 。桩径φ1200mm, 桩承载力设计值约6 600k N。主楼采用桩筏基础, 筏板厚度3 000mm;裙楼采用桩基础, 承台高度2 000mm;地下室底板厚700mm。为满足建筑使用要求以及施工方便, 本工程不设抗震缝、沉降缝、温度缝。地下室部分与高层部分之间的差异沉降根据沉降分析结果, 通过调整基础形式解决。由于地下室面积较大, 纵横各设两条后浇带, 并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 设置膨胀加强带等措施来补偿混凝土收缩。

2 地质勘查和抗震参数

2.1 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场地处于同一地貌单元 (均属海积阶地) , 后经人工回填改造成陆地。地面较平缓, 孔口标高为3.20~7.23m, 大部分标高在4.60~4.90m之间。上部各土层分布较稳定, 地势平坦开阔, 无活动性断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软土震陷、隐伏沟滨、古河道、地下洞穴、临空面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或不利埋藏物, 不存在地震边坡效应、砂土液化问题和地表地震断层位错效应。但场地上部松软土层 ( (1) 素填土~ (2) 淤泥) 、含泥中砂属轻微液化土层, 厚度较大, 地基稳定性较差。在地震烈度为Ⅶ度条件下, 场地内的淤泥层均会震陷。经对场地上部松软土层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如采用桩基及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后, 场地与地基稳定, 适宜该建筑物建设。地基土主要由 (1) 素填土、 (2) 淤泥、 (3) 粉质黏土、 (4) 砾砂、 (5) 残积砂质黏性土、 (6) 全风化花岗岩、 (7) 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 (8) 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 (9) 中风化花岗岩组成。

场地地下水受环境类型影响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地下水位干湿交替带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强腐蚀性, 在长期浸水状态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位以上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 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等腐蚀性。

2.2 抗震参数

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其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场地类别为Ⅲ类, 特征周期为0.65s, 结构阻尼比为0.05,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2。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1~4层为乙类建筑, 5~36层为丙类建筑; (2)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1~4层商场部分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为特一级, 5~36层框架及剪力墙抗震等级均为一级。

3 抗震分析

3.1 弹性分析

采用PKPM-SATWE作为主要计算分析软件, 并同时采用PMSAP对SATWE分析结果进行校核。分析时, 均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并考虑了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作用;采用CQC法进行振型组合,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的方法计算双向地震作用。

1) SATWE和PMSAP周期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1], 其所得的结构振型图如图1所示。

注:振动方向X和Y分别为X方向平动系数、Y方向平动系数;T为绕Z方向扭转系数。

2) 位移比指标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 塔楼和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相应平均值的最不利比值如表2所示[2]。

3.2 时程分析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的要求, 采用2条人工波和5条天然波进行多遇双向地震弹性时程分析, 并与《规范》反应谱分析进行了对比, 进一步验证弹性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保证项目的结构安全、可行。如表3所示。

表3中, “0.65*”表示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果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0.8*”表示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从而说明时程波选取满足《规范》要求[3]。

3.3 分析小结

1) 由上述楼层剪力曲线可知, 时程反应剪力平均值均小于反应谱结果, 反应谱的层剪力在弹性阶段对结构起控制作用;

2) 层位移曲线均光滑无突变, 反映结构侧向刚度均匀;

3) 层位移曲线呈现剪弯型, 最大有害层间位移角位于楼高2/3处, 施工图阶段予以构造加强;

4) 时程分析层间位移角和层间位移与反应谱分析结果较为接近, 且层剪力在结构底部和顶部与反应谱结果相差也不大, 表明整体结构有足够的抗侧刚度;

5) 每条地震波底部剪力均不小于CQC法结果的65%, 平均底部剪力均不小于CQC法结果的80%, 说明地震波选择可行。

综上所述, 时程分析补充计算结果基本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 且时程结果总体上小于《规范》反应谱结果, 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4.3.5条, 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和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

4 抗震措施

1) 增强落地剪力墙厚度

首层嵌固板厚为180mm, 增加首层和地下室剪力墙厚度, 提供首层嵌固作用。对剪力墙少量剪力较大的连梁, 采用钢板以保证其延性和耗能能力。增加首层顶板处外框梁梁高。

2) 有效控制框支层框架的刚度

要求框支层框架的计算剪力分担比不超过25%;同时, 对框支层框架的最低强度提出要求, 应能承担30%地震剪力。

3) 严格控制框架柱和底部加强区剪力墙墙体的轴压比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核心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轴压比控制在0.5以内。控制框支柱轴压比在0.5以下, 并设置芯柱以提高其延伸性[4]。

4) 用型钢增加核心筒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

控制底部剪力墙在大震作用下, 不发生剪切破坏。在主体结构核心筒的四角部位 (混凝土墙内) 设置型钢, 增加核心筒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 在核心筒的底部加强区范围内, 对于支撑外周圈的连梁, 在梁内增设钢板以提高连梁的耗能能力。

对于部分钢筋混凝土连梁抗弯截面不足, 采用梁内加钢板或型钢措施来提高其截面弯承载力, 则相应抗剪截面验算具体参见《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138—2001) 。

根据上述公式, 经验算表明, 小震和风组合工况下, 连梁能满足小震弹性的要求;中震作用下, 大部分连梁不屈服;大震作用下, 部分连梁进入塑性, 但连梁仍能满足最小截面要求, 不会发生剪切破坏。

5) 增加楼盖的整体性和水平地震剪力传递的可靠性

加强转换层及其上下层的楼盖设计, 适当增加板厚, 加强配筋率, 以增加楼盖的整体性和水平地震剪力传递的可靠性。框支框架 (包括转换梁和框支柱) 按中震弹性性能目标设计, 并对转换梁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 以校核设计配筋。针对存在的平面凹凸不规则问题, 在各层的平面凹进部位设置不小于2m宽的拉结板带, 板厚120mm, 双层双向配筋, 配筋率不小于0.25%。

5 结论

由于工程为平面不规则的超限结构, 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较为合理的结构布置, 并针对结构布置中的薄弱部位采取了有效的构造措施, 减小了平面不规则造成的不利影响, 使结构仍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SATWE和PMSAP两种程序校核结果基本一致, 虽然计算结果在某些部位存在一定差异, 但均在合理范围以内。各楼层层间位移、剪重比、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等电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最大位移比>1.2, 但<1.4。从结构的三维整体分析结果看, 结构沿高度方向的刚度基本是均匀变化, 无明显突变。依据以上分析, 本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安全可行, 最终通过结构抗震超限审查。

摘要:全面介绍了福建泉州特步总部大楼建筑的抗震超限设计。在建筑地质自然抗震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抗震弹性和时程分析, 根据该结构的具体超限情况, 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较为合理的结构布置, 并针对结构布置中的薄弱部位采取了有效的构造措施, 减小了平面不规则造成的不利影响, 使结构仍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特步,总部大楼,抗震,超限

参考文献

[1]倪竣, 赵艺, 杨春梅.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轻型木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计算[J].特种结构, 2011 (5) :82-86.

[2]吴剑.超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实例分析[J].中外建筑, 2011 (8) 126-127.

[3]马云玲, 董迎娜.浅议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 2010, (8) :17-19.

福建泉州 第9篇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协会 (以下简称中职体协) 是由中职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及热心体育事业的人士共同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职学校体育工作, 如何解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内容和内涵, 能否结合现有福建中职体协的条件和资源,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加强中职学校体育工作, 值得我们研究。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教研、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 福建中职体协的工作主要围绕中职学校的体育工作而开展。本文以《意见》中的内容为指导, 以福建省、龙岩市、泉州市中职体协为例, 对福建中职体协自身组织及其平台所开展的体育工作现状进行研究, 以期使福建中职体协能更好地加强中职学校的体育工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福建省中职体协、龙岩市中职体协、泉州市中职体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中职学校国家政策性文件, 并利用CNKI查阅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期刊资料, 将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 以期对本次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2.2.2 访谈法

对与课题相关的体协理事长、校长、秘书长、体育领导和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省或市中职体协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及其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2.2.3 调查研究法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 获取课题第一手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中职体协自身组织现状研究

3.1.1 福建中职体协现状

福建各市中职体协均在1985年先后成立, 并在省中职体协的牵头下蓬勃发展过一段时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 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了解到, 现只有福建省、龙岩市、泉州市中职体协每年都坚持开展中职学校的体育工作, 且已开展近30年, 其余5市的中职体协近几年基本处于停运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当地中职体协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 且现阶段中职学校自身发展存在的诸如生源、经费、师资不足等问题。本文调查的对象为福建省、龙岩市、泉州市3所中职体协, 基于这种现状, 目前福建省中职体协认真贯彻《意见》精神, 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 计划近段时间在全省各市进一步完善中职体协组织机构, 促进当地中职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3.1.2 调查3所中职体协的宗旨和业务范围

目前3所中职体协的宗旨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探索中职学校体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深化体育改革, 推动本省或本市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3所中职体协主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认真贯彻《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举办省或市中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 选拔、推荐优秀运动员参加较高级别的体育比赛, 开展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与科研活动, 探讨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和业务水平, 增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组织体育教师参加裁判员业务学习, 并向有关部门推荐。

3.1.3 调查3所中职体协的组织机构

中职体协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体协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从各学校的校长中选举产生;副理事长由各学校校长组成, 并兼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权威体育专家;秘书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专业体育能力。校长是所在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要确保学校各项体育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因此, 中职体协领导组织机构中校长成为理事长和副理事长, 对顺利开展中职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保障。

3.2 福建中职体协所开展活动的现状研究

3.2.1 近5年3所中职体协开展的中职学校学生活动 (见表1)

调查显示, 3所中职体协每年都检查和督促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情况, 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 各中职学校也都积极认真地完成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并上报, 有效增强了学生体质。同时, 3所中职体协每年都举办1~2项大的赛事, 以此凝聚各中职学校的力量, 营造出学校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 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 特别是田径 (趣味) 运动会的召开很好地推动了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增强了学生体质, 提升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加强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3.2.2 近5年3所中职体协组织的中职学校教师活动 (见表2)

调查显示, 3所中职体协都组织了大型的教工趣味运动会, 如福建省中职体协2014年举办了中职学校第九届教工健身运动会, 来自全省各地的30所中职学校代表队参赛, 参赛运动员近700人, 是同类健身运动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展示了中职教师的形象和风采, 推动了中职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在体育教师教学教研方面, 目前各市由本市职教中心负责, 现3所中职体协都协助职教中心认真做好体育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 通过教师的教学教研, 推动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充分发挥中职体协在教研和教改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3.2.3 近5年3所中职体协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见表3)

调查显示, 福建省中职体协在评选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优秀校长和先进教师活动时, 把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主要评选条件, 体现了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通过评选表彰活动, 推动了中职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的发展, 有效增强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了中职学校校长重视体育工作的积极性。

4 结语

(1) 通过对福建中职体协自身组织的现状研究可知, 中职体协需强化省中职体协的牵头作用, 合理布局、合理分工、加强管理, 进一步完善各地市中职体协的发展, 强化中职体协组织机构管理, 突出中职体协校长的作用, 以点带面地促进本学校体育工作, 贯彻《意见》精神, 结合中职体协的宗旨和业务范围, 积极推动当地中职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2) 通过福建中职体协所开展活动的现状研究可知, 中职体协能够很好地推动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中职师生全民健身运动、营造中职学校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促进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监测评价机制和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 从而有效开展好中职学校体育工作。

(3) 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实效化”的改革任务,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这些改革措施, 不要让这些改革只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号上, 要抓一项落实一项, 增强改革的实效性[1]。因此, 中职体协在完善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 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 面对当前中职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应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利用中职体协平台, 更好地加强中职学校体育工作。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 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的内容为指导, 以福建省、龙岩市、泉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协会为例, 对福建中职体协自身组织及其平台所开展的体育工作现状进行研究, 以期使福建中职体协能更好地加强中职学校的体育工作。

关键词:福建中职体协,中职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福建泉州 第10篇

永春县位于泉州市西部, 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 占泉州市面积的13.33%。2011年末永春县人口数56.58万人, 约占泉州市人口总数的6.9%。永春县属于沿海地区的内陆县, 虽然泉州市是我国的沿海港口城市, 并且是历史文化名城, 但是永春县却不靠海, 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绵延永春县全境, 是名符其实的山区县。

2011年永春县地区生产总值198.36亿元,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规模以上企业少, 经济结构不合理, 发展面临着困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永春县是沿海区域发展的后方基地, 虽然近几年泉州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永春县尚未有明显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 县级财政吃紧,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经济发展亟待有跨越式的大动作。

二、永春县发展环境分析

(一) 发展优势

1. 区位优势

从发展地域上看永春县属于沿海省份内陆县, 但是该县处于戴云山腹地, 有广阔的空间, 在产业机构升级、发展方式转换的大背景下, 这无疑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规模大的企业虽然较少, 也同时避免了发展现代产业的诸多污染。永春县是泉州市发展的后备基地, 可以依托泉州发展的机遇发展特色产业。

2. 交通优势

永春县交通发达, 与周围县相比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 国道、省道贯穿全县,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泉三高速和泉南高速在此相接, S203线、S206线、S306线纵横交错, 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交通运输条件是经济发展起飞的前提和保证。

3. 资源优势

气候有独特的优势。永春县全年降水量在1600-2100毫米之间, 气候温和、湿润多雨,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该县有“万紫千红花不谢, 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可见气候优势之所在。

自然资源丰富。其一森林资源充裕。永春县的森林覆盖率为69.2%, 全县有林地面积151.21万亩, 林木蓄积量370.8万立方米, 生态公益林48.4万亩。由于山脉绵延起伏, 为永春县提供了宝贵的野生中草药材资源。据统计全县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 该县据此成为我国南药出口基地县。其二该县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境内溪流纵横, 有桃溪、湖洋、坑仔口、一都溪四大水系, 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矿藏资源有煤、铁、锰、锌、铜、花岗岩、高岭土、石灰石、叶腊石、矿泉水、地热水等。

4. 人文旅游海外资源优势

永春县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永春留下了“千浔瀑布如飞练, 一簇人烟似画图”的传世佳句。该县牛姆林是闽南面积最大、最富内涵、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 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 其余人文、天然旅游资源数不胜数。永春县还是著名的侨乡, 华侨华裔、港澳台胞众多, 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 发展劣势

1. 发展动力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发展的动力, 永春县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该县有丰富的资源, 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但财政吃紧, 缺乏发展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县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 还没有形成一个经济发展区域, 发展缺乏目标和规划, 没有明确的定位, 被动接受地级市的发展思路, 行政体制代替了发展体制, 难以聚集发展的动力。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缺乏特色

永春县第二产业不发达, 规模以上的企业较少, 导致生产总值较低。第三产业发展分散, 规模较小, 没有形成规模产业, 收入较低。第一产业是该县的主体产业, 从业人口也占大多数, 永春县农业人口近45万, 占总人口比例近的80%, 而第一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3. 经济总量较小, 财政资金不足

2011年永春县地区生产总值198.36亿元, 仅占泉州市的4.6%, 与该县地域面积占泉州市的比例不相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 财政收入较少, 财政资源缺乏,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低增长, 形成了不良循环。

三、永春县实现跨越发展路径

(一) 推进体制创新, 增强发展动力

1. 进行体制创新

应该抓住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大胆进行体制创新, 增强发展动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体制, 否则体制政策难以与当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无法相互促进取得突破性发展。纵观国内强县的发展, 无一不是进行了体制创新, 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昆山有昆山的模式, 寿光有寿光的道路, 不靠海的内陆县同样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体制, 在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永春县行政上属于泉州市, 但是经济上难以划入泉州的发展体制。经济发展一旦从全市层面上讲, 资金、政策、人才往往向全市的重点产业和区域靠拢,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会被忽略。靠等待的手段更是难以实现发展目标, 泉州虽然发展较快, 但是与上海广州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试想什么时候能够腾出资源向内陆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具有普遍性, 是内陆县面临的普遍问题。只有进行体制的创新, 结合实际探索出适合本县发展的道路, 才能为跨越发展打好基础。也只有找到了适合本县的模式, 才能与上级的政策规划相衔接, 一旦有大项目在本地扎根落户, 本县的发展便注入了新的血液, 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2. 苦练“内功”, 激发全民兴业活力

县级领导班子应该率先示范, 研究本县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 为发展定好位, 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条例规定, 为投资建设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 没有好的发展环境, 即使有资金注入, 也难以发挥作用, 最终只能使外部资金望而却步。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保护资源, 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 给予适合本县发展的投资方以优惠措施。

发展动力不足是经济跨越发展的巨大障碍。发展动力来源于政策的支持, 来源于明确的目标, 来源于资金的驱动, 当然也来源于全民的干劲。海尔集团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 海尔人靠信心和干劲打动了德国公司, 顺利获得生产线。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全民兴业的活力。全民兴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动力。应该开展创业、创优活动, 鼓励全民探索适合本县经济发展的路子, 这样不但能够增进发展活力, 还能为体制创新提供机会。

3. 借助外力增进本县发展动力

要发挥本县侨乡的独特优势, 通过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引进资金, 以弥补县级财政不足的状况, 为发展注入资金。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华人华侨为我国民族独立于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同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外力。永春县作为侨乡, 应该发挥优势, 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两外还要抓住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和转变增长方式、产业机构升级的政策机遇, 积极探索与本县实际相符的优势项目, 改变缺乏规模以上企业的现状, 建立与泉州市整体发展的联动机制, 在全市发展的规划中寻找本区域发展机遇。

(二) 发展大产业, 推进产业转型

永春县农业人口众多, 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产业转型, 在当前状况下, 第一产业占绝对地位,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无法为经济的跨越发展开辟道路。

首先, 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 改变农业的经营模式。县域经济首先要维持粮食的自给自足, 否则难以在经济发展上有突破。但是不能再采用原先的分散模式, 可以集中发展农业, 满足全县民众的粮食蔬菜供应, 这样不但能够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 取得规模效益, 还能够解放初劳动力, 投入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中。

其次, 引进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工业企业, 拓宽税源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产业转换和升级储备资金。工业企业的引进必须以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前提, 最好是高科技产业, 吸引沿海城市高科技工业企业内迁, 但是绝不能再重复沿海地区发展的模式, 否则只能让发展步入困境。

再次,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永春县交通便利, 森林资源、中草药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充裕, 这是发展第三产业优势条件。应该改变过去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建立大产业发展模式, 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 将本地区的优势与自然条件充分利用。

(三) 打造大园区,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要三大产业整体协同发展,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园区,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三大产业各自探索出适合本县特色的发展路子只是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 三大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在很多领域是相互联系的。以草药种植为例, 种植草药属于第一产业, 很多中草药大多数人只知道名字, 根本没有见过, 若以此为突破口把大产业的中草药种植构建成现代农业旅游, 它便成为第三产业,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 即一体化协同发展。

要打造大园区,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需要整体规划, 切实吃透本地区的特色, 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体制模式, 而这些与体制创新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体制的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就没有各产业的大产业化发展;而没有各产业大产业化发展也难以协同发展。一旦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 经济必然会腾飞, 跨越式发展是题中之义。

永春县有便利的交通网, 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中草药资源, 有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 还有独特的海外资源, 而缺的只是一种适合本地区的体制模式和发展经济的推动力, 换句话说缺少一个运行有效的软件系统将各种硬件优势资源整合运用, 如果能够抓住国家区域发展的机遇, 并结合实际进行整体规划, 经济跨越发展必然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莫春晖.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山区跨越发展[J].中共伊犁州党委校学报, 2006 (3) .

福建泉州 第11篇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对中职课程改革的意义

1. 为中职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国务院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示, 各地中职学校在课程改革上如何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和中职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再加上中职教育长期不被重视, 社会对中职教育一直存在偏见, 使得中职课程改革并没有如期迅速开展, 而由国家教育部牵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其巨大的影响力, 吸引众多知名行业和企业加入, 带来了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动态, 而且国家竞赛指示性文件由省、市、区自上而下传达到各地学校, 各地逐层竞赛选拔, 引起社会各界巨大反响, 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各方积极重视和响应, 营造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中职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为优化中职课程结构、改善供求关系提供方向

从2007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来, 每年的竞赛内容都会请企业与学校的专家学者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最新行业动态调整变化, 力求体现社会和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 为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根据竞赛内容来调整专业和课程。

3. 沟通和促进校企结合, 构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中职课程标准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机制不断成熟和发展, 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学校和企业走出去。学生方面, 通过竞赛层层培训、选拔, 职业修养和职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学校方面, 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升社会声誉, 使学校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企业方面, 可得到高素质的劳动者, 同时也获得巨大的广告效果。在竞赛这一沟通平台上, 学生、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都尝到了共赢的好处, 学校与企业积极主动合作, 让企业参与课程标准设置, 建立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走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

二、泉中职业中专学校服装专业课程改革情况

泉中职业中专学校服装专业在2007年就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中职服装技能竞赛, 在历经几年的技能竞赛洗礼后, 服装专业根据大赛的宗旨和竞赛内容, 确立了以培养能够满足服装企业就业岗位实际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总目标, 力求将社会需求与个体素质培养相统一, 对服装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 满足劳动就业需求。

1. 围绕企业岗位设置课程

泉中职业中专学校服装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有着30多年服装专业办学经验,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前, 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按国家中职教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设置, 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学校服装专业课程主要按国家中职教材设置, 并根据内容分理论型和技能型, 学校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主要是“会设计、能制版、懂管理”的专业全能型人才, 服装专业采用“2.5+0.5”教学模式, 即在校学习两年半, 实习半年, 学生到企业工作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岗位, 经过半年以上实习培训大多能适应工作岗位, 学生就业率很高。不过, 虽然学生学的专业比较全面, 但专而不长, 而且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在学校里实践, 课程内容大多传统老式, 与企业真正实际存在明显脱节, 学生往往是通过最后半年乃至更长时间下厂实习以后才能逐渐担任工作。

从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后, 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制作竞赛项目规程引导下, 学校依托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高新技术园区优势, 与园区内服装企业合作, 订单培养人才, 深入了解企业岗位需求, 采用模块式职业技能课程模式[2], 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设置如表2所示。这种循环式产教结合方式, 学生学得专而长, 能很快上岗工作, 改变了过去由于市场变化大, 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造成学生上岗困难的现象。这种按岗设置课程模式, 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就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 制定职业化的课程标准

服装专业课程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设置, 如果仍按传统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的话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请进企业参与竞赛评价标准设置也为中职课程标准制定起了标杆作用, 所以学校通过深入园区内服装行业、企业, 参照服装职业资格标准, 进行人才需求、人才规格、专业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 确定专业培养方向,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编写和采用岗位实训教材

在2007年全国中职服装师生技能竞赛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给比赛赞助, 并以此为契机商讨新教材改革, 学校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位服装专业老师有幸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服装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改革工作, 先后编写了服装制版、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制单、服装CAD等岗位实训教材, 此系列教材以专业能力标准为模块依据, 以任务驱动式的模块化编写, 图文并茂, 配以学习盘和网络版, 强调综合能力培养, 岗位实训教材建设和应用使学校课程改革如虎添翼, 使岗位实训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量力而行, 不断完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Z].2005-10-28.

上一篇:农村题材影视剧下一篇:自动榴弹发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