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手法

2024-07-23

纪录片拍摄手法(精选11篇)

纪录片拍摄手法 第1篇

关键词: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拍摄手法

中国纪录片制作量越来越大,而且,拍摄质量也明显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关注纪录片节目而了解世界,这就需要纪录片在制作上更注重视觉效果,从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中央电视台开设纪录片频道之后,各个地方电视台相继提高了播放纪录片的频率,使人们在观看纪录片方面有了可选择性[1]。《山村夫妻教师》是2014年的获奖纪录片,讲述了一对夫妻教师的故事。该片以其真实的内容和细致的情节,打动了无数观众。作为一部作品,其受到广泛的欢迎,不仅是描述了真实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制作者运用一定的拍摄手法,将故事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

1 纪录片运用影像进行叙事

纪录片所讲述的是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故事。要想提高故事的感染力,在以影像的形式呈现故事时,就要注重拍摄技巧。《山村夫妻教师》的时长仅14分钟时间。在短短不到15分钟内将故事主题表达出来,并对观众产生吸引力,这就要将细节描述填补到影像叙事结构当中,让故事更为充实而丰满[2]。比如,在孩子们吃午饭的时候,可以插播周老师做饭时的画面。当地做饭还在用煤炭,而且,从孩子们的饮食来看,可以明确获知当地的经济状况。在插播影像的同时,还可用旁白的形式介绍当地教师的工资及主要经济来源。插播的内容不需要具有连贯性,但是要与主题内容相辅相成,使让观众可以了解山村的生活状况。事实上,一个影像的呈现,所起到的是铺垫的作用,对后续的故事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比如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僻静的小山村,可以听到儿童的歌声,其被用作山谷影像的背景音乐,接着就呈现出崎岖的山路,山村的一对夫妻教师就在这幽静的山谷教授留守儿童知识。这种付出令人感到心酸,这里好像是被遗忘的角落,而这里的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着。当这样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不禁令人回味无穷。

2 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是真实的故事

纪录片与被艺术化的影视作品有所不同,其虽然也是艺术作品,但是以真实的形态呈现出来。因此,在纪录片拍摄时,要将故事的真实内容表达出来,就要把握拍摄的客观性。纪录片的客观性,要求保留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并不能被真实的表象所束缚。客观的镜头结合赋予艺术感染力的语言陈述,可以使纪录片更具有观赏性[3]。在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中,存在着一些客观拍摄镜头,包括山村所在山区的环境、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当地的交通状况等,通过镜头传达出了山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教学条件。孩子们的午餐是咸菜,虽然看起来寒酸,但是孩子们依然满足地吃着,还有夫妻教师为孩子们批改作业的镜头、挖红苕的镜头,无不令人动容。

山村教师的生活态度,在通过镜头加以呈现的同时,也运用了语言陈述的形式。生活态度与生活环境巨大差异,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其对山村教师的钦佩之感油然而生。在挖红苕的时候,关于教师自己的职业态度,这名山村教师引用自己儿子的话进行了阐述:“我儿子经常强调我,钱没挣到一点,一天还是活得很开朗的。”当问及这名山村教师,是否想过在这穷乡僻壤中教书太过清苦而应该放弃的时候,这名山村教师所想到的还是他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家长都很信任这对夫妻教师,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这也正是这对夫妻教师所放不下的。“一想到学生……学生找哪个呢?……关键是那么多的学生,放心不下嘛。”整篇纪录片都运用这种朴实无华的真实语言,以陈述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这种真实的记录,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拍摄,要注重将故事客观而真实的呈现出来。《山村夫妻教师》遵循了纪录片的拍摄原则,将山村的生活情境和教育环境,通过影像镜头呈现出来,同时,将一些细节内容穿插在每个镜头中,或者配合陈述进行镜头切换。但是,纪录片也要讲究艺术性,在真实记录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艺术元素,提高纪录片对观众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丹.微纪录片美学特征浅析—以微纪录片《乡村教师》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5(2).

[2]冯娇娇.纪录片的真善美——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纪录片拍摄心得 第2篇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拍摄一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又调节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现实不可能因为拍摄去搬演、假造而发生变化。纪录片的美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拍摄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用不着因为拍摄而刻意装扮。

影视拍摄中的常用手法 第3篇

图01.

影片大量镜头都是在夜晚或黑暗的地下环境拍摄,灯光的设置占了很大工作量,把光影灵活掌控起来,得到的效果往往不错。这个画面是一对乐队走过街巷,在灯光的照射下,投影到了街道的墙上,形成了艺术性极强的剪影效果,在现实和虚幻间,剪影的形态是真实人物的抽象与具象的融合,给人一种神秘迷离的感觉,这种感觉加深了内容的气氛深度。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拍摄中,尝试使用这样亦真亦假的手法,不是拍什么内容都要必须直白地对着摄像机,而隐喻含蓄一些,有时候更妙,但要注意,这种剪影式画面最好和实景人物画面相结合,避免让观众产生误解,甚至看不懂。

图02.03.04.

这三个镜头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就是运用前景进行框架式拍摄。这是影视拍摄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即可交代环境,又能限定观众的视觉范围。图2以窗户的外框作为画面边界,用窗帘分割画面比例,真实环境下表现了人物的现场感,而画面也不会觉得太空。图3,用窗户的外框和玻璃隔离开了室内环境和室外人物,逆光的运用可以把玻璃的质感突出,画面立体感更好一些,除了精确的构图,此时最关键的是光线的控制要恰到到处,尤其是人物面部反差和玻璃质感之间的合理比例光比,相当关键。图4则通过船只的舷窗向外看,前景舷窗的金属框架处于景深之外,背景整体场景作为焦点,和之前两个框架式构图稍有不同,此处给观众的感觉更像身临其境地观察着框架之后的一举一动。

图05.06.07.

作为战争题材影片,战场上的硝烟和轰炸之后的断壁残垣是必须的场景,在置景和取景时,要以气氛环境真实可信、具备视觉冲击力为基础,构图的取舍与演员位置都需要精心安排。图5,人物为前景,近景别位于画面右侧,背景是爆炸的场景,利用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关系,此时既能清晰展现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又能较为宽阔地表现出背景环境的爆炸与危险,人景合一。图6,使用了全景对角线构图,爆炸形成的燃烧火堆放置于画面两个对角,中间是一条路,惊慌失措的老虎沿着这条路逃窜,而路的周围则是战争形成的建筑废墟。在这样的置景下,现场具有了足够多的战争信息。与此相仿,图7,人物是抱着孩子的妇女站在倾倒的建筑前,茫然而麻木地呆望着,位于画面右侧,视线延伸向画面左侧,使用中景景别,由于人物和背景较近,都在景深范围之内,基本上清晰完整地展示了人物与背景的所有细节。

图08.

这个一个标准的一对二的三人对话构图,采用了近景别外反拍,三个人物各占画面的三分之一,此构图经常使用在一般的多人对话情节中,拍摄时候,可以根据创作要求,设置摄像机离主体的距离,从而方便控制中心人物和背景人物的景深范围。外反打的两个对话主体,要保持一致的景别、景深、曝光和构图等技术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顺利流畅地切换剪辑。

图09.10.11.

如果主体人物之外,背景还有很多动态内容,比如众多的陪衬人物等,可用这几种构图模式拍摄。图9,让人物近景正面靠近镜头,这样,视觉重点就在前景人物身上,背景中的动态人物仅作环境场景烘托。图10,让人物以全景别或大全景面对背景中的人物,这样创造了一种引领观众视线的背影效果,从而给人一种现场感和真实感。图11,和上面的背影类似,此画面采用了近景别的背影,人物的姿态动作表现充分,而背景中众多的群众演员虽然纷繁复杂一些,但是因为组成了一个整体的画面元素,并不会干扰前景人物的表演。同时,拍摄中可以采用高角度或上下摇移等镜头运动方式,进一步强化这个构图的单纯性。

图12.

这是典型人造光源的夜景,布光采用前侧逆光,用于整体照明,此时的布光原则需要尽量接近真实的路灯感觉,既要保证拍摄曝光的足够照度,又要不能过于明亮,失去真实感。目前国内很多电视剧的夜景灯光布置非常草率,明显存在违反视觉规律的亮度,夜景拍摄成了白天一样的感觉,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虽然电视摄像机感光器的动态范围较电影胶片小很多,但只要认真布光,适当补光,调整各个明暗部位的质感和层次,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曝光区域内,比如三到四挡光圈的明暗对比度差别,依然可以拍摄出不错的模拟夜景来。

图13.

使用了前侧上散射光,前景的道具间缝隙给人物留下表演的画面区间,紧凑中反衬环境的狭窄,照明光线的方向和同场景的大景别场景保持一致,避免因分镜头拍摄,导致灯光光位发生变化,同时还要注意,人物的帽子不能遮挡面部表情和眼神,这需要演员和灯光师共同精确协调来完成拍摄。

图14.

这个镜头拍摄的很巧妙,画面平分了左右两部分,两个人物一明一暗、一虚一实,室外明处的人物清晰完整,室内人物则只有一个剪影,符合灯光室内的情景,而这个剪影人物的动作则非常准确而鲜明地告诉观众他的实际行为,那就是极度警觉地持枪的自卫状态。可以说这个镜头非常具有创意,显示出导演的卓越画面感和艺术水准。

图15.

可以利用环境道具作为人物中间的表演符号,这道具和人物的状态息息相关,一靠一扶之间,真实的同时,也会给演员的肢体语言表达创造发挥的空间。当我们对演员的表演无法到位而着急的时候,不妨考虑使用适当的道具给他机会。

图16.

对于面部拍摄,这种大特写是不错的常用景别,可是很多人并不习惯这么拍,拍人物肖像的时候,大多考虑的是完整的构图,老是舍不得,或许叫不敢这么大胆地进行剪裁。其实,没关系的,并不是非得黄金分割法地拍肖像才是合理的,别拘泥于任何教材,只要拍摄的画面符合情节,就是对的。此类大特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细微表情和眼神的变化,有利于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深层性格特色,再有,还能虚化掉背景的杂乱,即使环境布置不太严谨,也不会对主体有多大影响。

图17.

这个构图也很经典,画面左右部分是两个区域,左面人物在主光源下,进行的动作是关注的主要内容,右面的人物衬托一下主体,此时,右面衬托人物不可做过大的动作和夸张表情,以免干扰左侧人物的主要地位。

图18.19.

这是一个对打的镜头,对话中的两个人物采用了相同的机位高度,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单机分镜头拍摄,一定要保证摄像机的视角高度是一样的。大家可以从画面中背景的家具高度上看出这个镜头拍摄是非常严格的。通过人物的高度变化,表达此时人物的压力关系,这个画面中,男人眼神由低向高,女人由高向低,正好形成对视的关系。对打镜头拍摄中,这样的视觉关联是剪辑最基本的要求。

图20.21.22.23.

纪录片拍摄技巧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拍摄手法,拍摄技巧

与其他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不同, 纪录片的拍摄不仅要突出拍摄对象的客观真实性, 而且要针对拍摄内容选择适宜的拍摄手法和拍摄技巧, 其中, 拍摄技巧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了纪录片最终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作为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和拍摄技巧的选择上, 只有全面分析并掌握了所有的拍摄技巧, 才能创作出一部精彩绝伦, 同时能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纪录片。

1 强化采访质量

1.1 提高采访的针对性

纪录片是对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事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呈现在大荧幕中。因此, 纪录片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真实性, 而采访是体现纪录片客观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要在采访之前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对采访对象的全面分析, 设定采访目标和采访内容, 同时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采访方式, 这是从整体上提升采访质量的核心重点。

1.2 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会因采访对象陈述内容的改变而改变, 由于采访对象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以及这一群体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内容, 而且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选择特定围绕纪录片主题的话题, 因此, 纪录片的创作者必须围绕采访对象群体的不同, 在设定特殊的采访内容的同时, 进行下一步的采访统筹工作, 这也是纪录片拍摄中的重要技巧和手段, 对纪录片的质量和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上文提到纪录片的采访环节对纪录片的实际拍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具体的采访工作中必须遵守一定的采访原则才能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综合分析纪录片的拍摄与采访对象的特点我们得出, 在采访时必须同时兼顾针对性、全面性和实效性等原则, 以便采访工作能够紧扣纪录片的主题, 同时最大限度的确保采访内同更加全面。

2 注重生动细节的把握

2.1 注重对细节的捕捉

细节是体现纪录片中心思想的最佳展现, 也是确保纪录片最终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细节的推敲和展现, 不仅能够很好的呈现纪录片的主体内容, 而且能够全面的提升记录的拍摄效果。由于细节画面拍摄的重要性, 在纪录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必须要对重点注意对细节的处理, 既要确保细节的捕捉和渲染, 而且要着重突出能够体现纪录片中心思想的细节画面。只有在拍摄时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才能全面整体的反映出纪录片想要表达的内涵, 也能为纪录片的进一步拍摄做好铺垫。

2.2 学会特写镜头的运用

要想将纪录片中的细节完全展现出来, 必须要掌握特写镜头的运用技巧, 从我国纪录片的拍摄手段来看, 只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特写镜头就能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大幅度提升, 不仅如此, 特写镜头对细节和拍摄对象的捕捉能够增加观众的共鸣感。因此, 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应确保特写镜头完全服务于纪录片的主题和拍摄, 从多个角度对特写镜头的拍摄技巧进行升华, 在制定拍摄计划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纪录片的细节能够被完全的呈现。

2.3 提高画面质量

电影和电视剧相比于纪录片而言, 往往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背景和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纪录片则以叙述和历史重演等形式为主, 在内容上难免会略逊色于其他影视作品, 但生动细腻的画面却能成为提升纪录片整体效果的关键点, 大多数的观众更加倾向于色彩绚丽的画面。因此, 在纪录片的实际拍摄中, 我们不仅要保证画面的细腻和美观, 而且要重视对拍摄器材的选择, 质量上乘的拍摄器材和质量一般的拍摄器材相比有着十分强大的拍摄效果, 在对一些题材较为特殊的纪录片拍摄时, 主创人员必须重点突出画面的质量效果, 让整个纪录片更加生动真实, 这也是提高纪录片拍摄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3 结束语

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观众不仅能在题材丰富的纪录片中感受到美妙的自然风光, 而且能将自己置身于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见, 纪录片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并增长见识。因此, 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纪录片拍摄技巧的提升中,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对我国纪录片拍摄技巧的分析和总结,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红.纪录片拍摄技巧分析[J].视听, 2015 (11) :66-67.

[2]梁磊.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0) :185.

[3]黄晋川.拍摄制作纪录片的方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5) :89-90.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第5篇

1.纪录片《永乐宫》拍摄策划书 2.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3.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4.纪录片《我要飞回家》拍摄策划书

1、纪录片《永乐宫》拍摄策划书

一、选题背景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拍摄意义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影片格调尽可能用暖调勾勒出文化氛围。整个片子用富有道教特征的小片头隔断,背景音乐为主,旁白为辅。整个片子节奏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镜头上多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匀速摇拍壁画。光线上以面光为主。解说词要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片子的剪切风格决定了片子的最终形态,流畅的画面、平稳节奏的控制、动静结合的镜头跳接使影像产生了明快、真实的视觉美感。

2、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

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

文字编辑:叶科萍

配音:刘俐汝

剪辑:张启明李鑫

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PrPS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镜头二:张奶奶侧面入画一路跟拍至英语学习教师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

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龚静,策划时间:20XX/3/10

3、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选材背景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二、目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

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三、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等。

(四)纪录片的主要人物:

学生编辑小A、杂志社相关人员、被采访对象等。杂志社是事件的发展的最初的环境,也是事件之所以发展的诱因。小A是全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与杂志社其他人员有很深切的联系。而被采访对象是冲突的交锋点,小A对采访对象的寻找和采访,全篇的核心轴。在寻找采访对象过程中所遇到人员也对故事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纪录片的基调:

影片主要呈现欢快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快乐的音乐(如《菊次郎之夏》或欢快的音效设置)的映衬下和轻松明快的图景中展现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克服自我、直面困难的精神面貌。但在小A处于自我矛盾和外在矛盾交锋中时也应该侧重突出其抉择与耐心,配以沉重与激昂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提高感染力。又如在以小A的工作状态的画面的基础上,画外音进行内心独白的时刻,配上抒情音乐(如《Givemeyourhands》)。

(六)纪录片的形式与风格: 本记录片属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现实世界、身边的生活场景,在平稳的叙事中,强调叙事纪实,并能够在解说词的烘托中体现主题。本纪录片的解说词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在讲述故事、补充画面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思想和观众之间有一个交流的空间。镜头语言的应用,也是定位影片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长镜头对寻找采访对象的完整记录,特写镜头对人物高兴、紧张等情绪 的突出等来展现出影片的节奏的张弛有度。也可将不同景深的画面进行相关重叠,错乱排序等来体现叙事方式和角度等,如将绿叶、阳光等进行处理来展现影调。与此同时以不同的拍摄视点与观众进行相关的交流,并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在主人公不知进退与否的时刻,可仰拍并采用运动镜头,展现选择的迷茫。此外还可以在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的应用中体现纪录片的风格,《小编纪行》主要是以明快的音乐为主,即使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也是以沉重但略显滑稽的音乐进行表现以为后面的情景的升华做铺垫。

(七)纪录片的冲突:

学生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现实认知的差异,对编辑的原有认识与学生编辑工作的对比,纪录片内在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等。影片主要是对学生编辑工作的一个客观展示,主要着眼于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展现。在故事的三个起伏点中展现,他们互相促进。

(八)纪录片的表现方式:

本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形态的手法来表现纪录片的真实内容、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和情景再现法对曾经的故事情节代替语言的讲述。例如,在故事叙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或其“同事”的摄像机采访来插叙其中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九)纪录片的结构:

结构是纪录片的生命。本纪录片围绕杂志出版流程这一主线来展现学生编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主要以本片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解说贯穿,按照杂志出版的相关流程的时间顺序来记述。在影片的开头将与主题有关的相关人员的采访来引出纪录片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使用画外音和与情境有关的空镜头来交代地点事件。并在顺叙中适当插入相关人员的评价和主人公的回顾等,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现事件的过程和表现主旨。

故事有三个起伏点:策划确立、寻找采访对象、与主编的交涉。而寻找采访对象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反应点。在这个阶段,存在对故事的现实的还原和对主人公采访的展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按照受众的观看心理,至少在三分钟内设置一个高点,并能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叙述。在影片的最后是将成果的一个展现,如杂志的展卖活动或发送的画面以及画外音中主人公对此次出版活动的感想的表达,最后将画面切入被采访的主人公,最终定格在主人公拿着杂志微笑的中景镜头上。

四、拍摄场地

传媒新声杂志社办公室、石大校园采景、其他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安排

五、受众分析显性受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学校报社及杂志社团;与广电相关行业的人员,出版行业等隐性受众:对编辑行业感兴趣的人(对文化水品要求无要求,一般大众);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六、实施可行性分析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被拍摄对象均在石河子大学这一个整体环境中:人员相对固定,并且时间的有效性较长,整体流程中有一定的可控性,需要的资费较少,设备较为简单,场地选择相对容易、基本不用设置特定的布景来进行主观意愿的表达。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可以在理论上有一定保障。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还可以在被拍摄对象的指导下对策划和实施进行不断校正和完善。

但有些情节已经为过去式,需要相关的人员的表演融入其中,搬演与真实的冲突不可避免,并且,相关人员面对镜头的不自然也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表现。另外,是将主人公的深刻的经历进行展现还是再一次的策划、采访、编辑等还有待商榷。当然,在场面的调度方面、节奏的把握、后期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七、效果预测

1、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编辑的日常工作,从表现客观生活逐渐深入到关注人的存在方式与内心世界

2、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3、提高受众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与品味,开阔视野,由多种文化的交流最终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4、以形象性和客观实录精神满足人们求知渴望和精神探索需求,作为审视社会和人类自审的工具;

5、让潜在受众对编辑行业有所了解,对想要参与到该行业的的人提供参考与借鉴,以及已参与到该行业的人产生内心的共鸣。

八、拍摄设备

摄像机一台;三脚架;录像带若干;服装道具等

4、纪录片《我要飞回家》拍摄策划书

一.自我创作理念

平视社会人生,关注飞机晚点时相关人员的生活,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飞机延误之中的朴实与真实的生活,透过小视野关注大视野,挖掘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在特殊时段的风貌。

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

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基本风格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以现实环境与人物精神状态为配合画面,描述大规模飞机晚点时的人物生活,将一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通过镜头与解说词娓娓道来,引发人群关注与思考

三.主要内容

当出现恶劣天气时!机场出现大规模延误、取消等现象,在这时通过候机旅客、地勤人员、被降机场到达的被降旅客、空勤、传媒业者等的工作状态,反映出各类社会人士对于飞机大规模延误的生活状况

四.目标人群

20-50岁的社会民众,抱有一颗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心,关注民生关心民情

五.拍摄对象

乘客、机场地勤、机场空勤人员

六.拍摄地点

机场

七.拍摄目的从寻常人着眼,捕捉晚点时的生活细节,彰显一种服务性行业对待突发状况的放映,传达一种真实的生活风貌,以小见大,展示现代社会下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的思考,对于生活的见解,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八.时长

纪录片的时间浓缩为30分钟左右,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配合以画面和字幕的解说,朴实却处处体现真情,全生态的拍摄与创作。

九.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1)从情节的选取来说,飞机延误已是一个很平常也比较广泛的话社会现象,如果我们从小处和多角度着眼来体现一种大的精神风貌,对晚点生活的诠释也就更加到位,从而吸引更多人群的关注

(2)从被拍摄人物的选取来说,人种人物有的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人物有的时候我们未曾了解过的,但都平凡而朴实,他们间传达出来的正是整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前期采访

(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2)考察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从而对被拍摄对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3)与被拍摄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与对方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信任,从而了解更为真实的信息作为拍摄的辅助资料,当然临场发挥也是重中之重

构思立意

明确拍摄的主题,谨记自己需要拍摄的目的,需要告诉观众什么,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取素材,使纪录片的拍摄主题显得更深刻更合理

切入点

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十.拍摄现场操作

(1)拍摄技巧

多景别多角度高低机位有变化的拍摄,多运用各种长镜头,捕捉各种细节,保持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意场景和构图,掌握好场面调度,留足空镜头

(2)声音采集

语调清晰,注意素材声音的完整性,同期声的录制要注意声音的质量,多采集丰富的现场音

十一.后期制作

纪录片拍摄手法 第6篇

1942年春天,四师部分指战员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观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的有关八路军部队生活的纪录片,深受鼓舞,也萌发了拍一部纪录片的愿望。为了搞好影片的拍摄工作,师长彭雪枫想到了一个人——曾在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担任摄影师的薛伯青。

抗日前线 结下情谊

薛伯青是江苏武进人,早年就参与过一些进步影片的拍摄,特别是1936年冬,由于拍摄新闻纪录片《百灵庙大捷》而在业界声名鹊起,他所带领的摄影队也被誉为“敢死摄影队”。

抗战开始,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薛伯青心情振奋,与新华影业公司另一位摄影师吴永刚,组成一个四人摄影队,立即出发去前线,准备拍几部报道八路军英勇抗战的新闻纪录片。

几经周折,摄影队于11月下旬到达太原,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他们见到了办事处处长彭雪枫。这是薛伯青第一次看到八路军将领,彭雪枫温文儒雅,既有跃马挥师的将军威严,又有精明睿智的学者风度,尤其是他对全国抗战形势的深刻分析,让薛伯青听后倍加敬佩。初次见面,彭雪枫给薛伯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当时战况已很紧急,日军大举进犯,太原即将失守。彭雪枫对摄影队说:“现在到前线去,沿途很不安全,你们都是摄影师,万一发生意外,我们照顾不到,还是不要去吧!”对于彭雪枫的关心,薛伯青深表感谢,但觉得既然已到了山西,不能白跑一趟,即使不能到忻口前线,哪怕就近拍一些守太原城的镜头也好。彭雪枫说:“这样也好,《大公报》记者孟秋江先生正在太原采访,你们一起抓紧时间工作吧,我将尽力帮助。”并将自己的小汽车借给他们,摄影队最终拍摄下了太原陷落前的最后时刻。

在太原失陷前的一天深夜,彭雪枫派人将薛伯青等护送出城。同时为助成薛伯青拍摄纪录片的愿望,又把他们介绍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要他们到那里寻找机会再去前线。摄影队到达西安,见到了林伯渠、博古、邓颖超。林伯渠让办事处的任泊生帮助他们联系去前方的拍摄事宜。任泊生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他的夫人陈波儿是当时著名的电影明星,薛伯青在上海的时候,就认识陈波儿。这次见到任泊生,两人很快就结下了友谊。

此后,薛伯青回到上海,彭雪枫和任泊生却先后到了新四军。彭雪枫任四师师长,任泊生为四师联络部部长。任泊生经常往来于上海和根据地之间,与薛伯青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他的引导和帮助下,薛伯青为新四军办了很多事,但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再见彭雪枫一面。

三赴淮北 秘密拍摄

1942年夏,当新四军第四师决定拍摄一部影片时,任泊生到上海找薛伯青商量拍摄事宜。尽管帮助新四军要担很大风险,薛伯青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暂时脱不开身,他建议任泊生先拍些素材。薛伯青亲自教给任泊生摄影理论及摄影机的使用方法,同时还设法找人去柯达公司购买一套l6毫米的摄影机和电影胶片。后来任泊生就用这台摄影机,把四师的部队生活——包括生活、整训、文工团演出等一一记录下来,并拍摄下了1943年l2月2日彭雪枫师长祝贺《拂晓报》出刊500号的讲话、1944年3月13日彭雪枫师长在文化训练队开办5个月的总结报告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任泊生还拍摄下新四军解放张楼敌军据点的战斗场面。

1945年1月,薛伯青忽然接到任泊生的通知,要他携带电影机速来淮北拍摄纪录片。这是薛伯青一直以来的愿望:能够把新四军在敌后与日军浴血奋战的业绩如实纪录下来、报道出去,中外鲜见,同时也给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资料。责任重大,机会难得,他心里充满激情,立即从上海秘密动身。

一路上,他想,这次又可以见到彭雪枫将军了。多年别离,经常思念,能在根据地相聚,是多么有意义而又令人愉快的事。谁知到了新四军四师司令部,他才知道彭雪枫师长已在中原前线壮烈殉国!任泊生要他来淮北,是来拍摄追悼会的!犹如晴天霹雳,薛伯青简直不敢相信,真是天大的不幸,终生的遗憾,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他怀着对彭雪枫师长的崇敬,沉痛地举起摄影机,开始了此行的拍摄。

2月7日,彭雪枫师长的追悼会在洪泽湖畔的半城举行。台上,张爱萍致悼词时悲情难抑,声泪俱下,为痛失一位优秀干部和好战友而惋惜不已;台下,几千名新四军指战员低头默哀,为痛失一位可敬的好师长泣不成声。目睹这种悲壮感人的场面,薛伯青拿着摄像机的双手禁不住有些颤抖,他克制着情绪,饱含热泪,尽最大的努力拍完了追悼会的全部镜头。追悼会后,薛伯青又去青阳、北双沟等地拍摄了新四军在敌后战斗和生活的真情实况,以及威名远播的新四军骑兵团的新闻纪录片。

1945年5月,薛伯青又从上海秘密到淮北。这次,他本是来检修四师的16毫米摄影机的,不想见到了五位盟军飞行员。那时盟军已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一次,庞大机群飞经华中根据地上空,一架“空中堡垒”轰炸机被日军炮火击中,五位美国飞行员跳伞,被新四军营救,到了淮北四师司令部。他们换上了新四军军装,与驻地战士联欢,参观根据地的工厂、学校,访问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淮北支部的日本、朝鲜朋友,感到新奇而兴奋,对中国敌后竟有这样广阔巩固的根据地,赞叹不已。薛伯青凭借摄影师的敏感,抓紧时机,立即采访,拍摄下了这些珍贵的镜头。

1945年12月底,抗日战争胜利后,薛伯青再次受新四军第四师之邀,第三次到淮北根据地进行拍摄。这次主要是补拍骑兵部队的活动。由于有了上次的拍摄经验,这次拍摄非常顺利,他只用两天时间,便拍摄了骑兵训练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后来又拍摄了新四军军部召开军人大会以及文艺演出的有关镜头。

在积累了这些素材之后,薛伯青回到上海,将任泊生两年拍摄的近千尺胶片的素材和自己拍摄的胶片,合计2500多尺,统一剪接、编辑,形成了一部比较全面反映新四军面貌的纪录片,片长1700多尺,后定名为《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影片失落 终成遗憾

这部极为珍贵的纪录片,在日后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国民党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各地战事不断发生。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战后和平,促进民主建国,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双方下达了停战令,于1946年l月13日午夜生效。为实行停战,共产党代表、国民党代表和美国总统特使组成军事三人小组,下面又设由三方代表组成的调处执行部和派在各地的执行小组,调处国共武装冲突。但国民党军根本不执行停战令,在江北不断进攻华中苏皖解放区。苏皖解放区即抗战时期的淮北、淮南、苏中、苏北四块根据地,于抗战胜利后联成一片所组成,是新四军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当然不容进犯。而国民党方面却开动宣传机器,无视事实,大肆叫嚣:“江北苏皖边境,根本没有坚持敌后抗战的共军,只是些零星土匪,国军剿匪系执行正常任务。”妄图障人耳目,把进攻解放区合法化。

一时间,人民难辨真假。这时调处执行小组的中共代表,把薛伯青在淮北解放区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带到南京。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邀请国民党、美国代表、中外新闻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影片作为历史的见证,把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艰苦抗战、被新四军营救的盟军飞行员在解放区的生活,如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国民党代表目瞪口呆,坐在那里尴尬不堪。事实胜过雄辩,一部纪录片把国民党的造谣诬蔑,彻底揭穿!

真相大白,舆论哗然。一些新闻界人士,暗暗称颂中共斗争水平高妙。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气急败坏地说:“假的,影片是假的!那些土匪目不识丁,穷乡僻壤,怎么会有电影?”但事实终究是事实,他密令国防部:“立即彻查是谁到‘匪区’去拍摄这部电影的,一定逮捕严办!”上海电影界进步人士得悉,速告薛伯青隐蔽。国民党查找不着,薛伯青才得以幸免。

尤为可惜的是,这部纪录片因战事频繁,多次辗转,后来竟不知下落。作为保存新四军历史资料的唯一一部纪录片,最终没能保存下来,实在令人心痛!

(责任编辑 魏冉)

纪录片拍摄素材的转换 第7篇

无论拍摄还是制作, 我们都会面对这三种素材, 需要进一步廓清语言性素材和视听性素材在转换中的差异。

语言性的素材——解说、采访、现场同期等, 因为自身是携带着语法的, 其能指会因为与其他素材的组合而发生变化, 毕竟语言在片子中是实现叙述的素材, 但其语义不会因为拍摄的不同处理而发生改变。

这类素材是完全围绕语言来拍摄的:言语的主体就是画面的主体, 言语的起点和终点就是拍摄的头尾, 言语的内容提示了画面所要经营的氛围, 言语的环境和主体的反应就是画面所要抓捕的细节……但是语言始终是素材的核心内容, 这些素材与意图的逻辑对接也因此清晰而直接。

本文重点讨论的视听性素材则恰恰相反, 它是丰满而混沌的。

这种丰满来自于镜头对完整的攫取: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内, 只要存在, 统统可见。

混沌来源于镜头的选择性。我们通过镜头来观察世界时, 镜头是有限的, 它只能选择世界时空存在中的局部来呈现, 没有看到的那部分, 观察者只能通过想象和理解来弥补, 这就造成了混沌。

当这种完整性和选择性合二为一的时候, 我们就无法主动复原出镜头后面的世界。所以, 这些素材的能指是不确定的, 将它与片子的策划创意建立逻辑性关联就成为一个难点。

一、不同素材的作用和地位

摄制中, 我们面对语言性素材和视听性素材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素材, 它们与片子的策划创意建立逻辑性联系也应该有所区别。

在实践中发现, 大量影片主要依靠语言来推动和保证叙述头尾相应、承接有序, 并依靠语言来理解和修正各个段落所表述的内容, 以及与策划创意的初衷吻合。视听性的素材若能提供一些结构性的提示已经是很巧妙的构思了。

制作体制、传播环境、片种样式的传统所构成的现实, 使依靠语言来结构全片叙述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而视听性素材一般并不在全片中承担结构性和主题性的功能, 符号性的镜头和典型细节除外, 前者极少, 后者可遇不可求。

将策划和创意的意图转换为视听叙述时, 语言性素材可以直接进行这个逻辑转换, 它们本来就是同质的。而视听性素材则要更复杂一点, 不仅仅因为素材本身的混沌, 它还需要经过中间环节。

二、视听性素材是作为序列加入叙述的

前期拍摄时, 镜头的所指尚是隐含的, 哪怕是一些已经高度符号化的镜头。

比如比喻人物精神的青松。所指要到达能指, 必须借助信息的并置:或者在镜头前剪入主人公的镜头, 或者解说词同时做出说明, 或者干脆将主人公画面合成到这个镜头上。否则, 这个镜头也可以用于科教片, 说明青松的株态或生长环境。

因为视听性素材本身并不是符号, 每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特定的时空统一的“场”。而在将内容与形式融合考虑的后期合成阶段, 镜头序列形成了完整的叙述单位, 才生成语义, 并在进入叙述的语流后最终呈现内容和形式。

在此之前, 视听性素材仅仅作为素材,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仅仅是物的统一, 不具备信息内涵和逻辑上的统一。而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我们看到了大量充满解构性趣味的片段。

在现场拍摄视听性素材这个阶段, 我们要考虑的并不是镜头本身有什么意义, 而是让镜头能形成序列。

视听性素材是以镜头序列为单位加入叙述的。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片子里, 一组组镜头序列是否有清晰的线索并产生意义是片子是否成熟的关键性标志。

三、视听性素材的两种类型

不同的叙述方式方法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影片。

例如故事片, 在拍摄之前是先存在一个假定的世界的, 所以镜头序列尊从于戏剧性。而纪录片是真实反映世界的, 它的镜头序列是依据现实的时空来展开。因此, 视听性素材有两种:一种直接表现为概念, 一种展开现实的时空。

前者是符号性镜头, 它们是可以直接进入叙述的。需要注意的是, 单独展开时间或空间的镜头序列往往也是符号性的。比如, 一组不同地点但类似的大山, 它通过同一属性的多个镜头反复出现, 形成了雄壮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时空, 如果在这个镜头序列中, 转换地点的时间存在, 这种累积感就会弱化甚至消失。

其实, 取消时间或者空间, 就会产生累积, 这正是符号化的基本手段。但我们日常拍摄中大量遇到的还是展开现实时空的镜头。这些镜头, 它们又形成了自己的序列结构, 有着对现实世界独特的抽象方式。

四、对时空存在的抽象和对应

无论影片、片子的叙述如何进行, 它的拍摄总是要按照一个个场景来组织。

回到上文提出的故事片与纪录片镜头序列展开的法则有所不同——

A生气地去找B。

对于故事片来说, 因为有着假定性, 所以它的镜头可以只沿着动作线展开, 只要一个A行走着的生气的脸的特写就够了, 或者增加A的一些症状性行为来强化“生气”。

作为纪录片, 因为讲述这个动作的本质相同, 这样拍摄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会有很重的“电影”感, 会让观众觉得不真实。一般的处理是依据时空线展开:A近景, 确认人物, 然后是A在路上的全景或远景, 确认空间和动作。“生气”这个信息, 因为是情绪而不是外在的时空存在, 所以应该借助其他符号性手段, 比如解说词或者同期采访来表达。当然, 如果A的情绪外化成动作或言语细节, 则是抓捕的对象, 但这也是符号化的东西了。

这样, 才是纪录片的风格。而借助符号来表达A的情绪, 则恰恰是增强纪实感的手段。纪录片中这类展开现实空间的镜头序列, 对现实的抽象是外在的时空存在。而在这个镜头序列中, A的近景可以并不是在寻找B的路上所拍摄的。因为在“A生气地去找B”这个叙述中, A是存在的。

换言之, 在上述所说的这个抽象中, 是依照元素来抽象空间。同样的, 还用节点来抽象时间。只要保证元素和节点的准确, 它们的层级和先后关系与这个特定时空吻合, 我们就认定这个镜头序列展开的空间是真实的。

五、在叙述功能的预期下进行抽象

但是, 一个场景是无限丰富的, 一个过程也是无限丰富的。以什么原则去抽象这个时空的复合体呢?

在上述故事片和纪录片镜头处理不同的例子中我们看到, 恰恰是“A生气地去找B”这个事件在戏剧性和纪实性的不同观照下, 呈现不同的意味, 才为不同的镜头处理打开了通道。在故事片中需要角色的心理反应推动叙事, 而在纪录片中需要展开角色的行动空间。这不仅仅是不同片种的审美需求问题, 也是不同片种和叙述需求的问题。

在不同的叙述需求下, 同一个时空存在会呈现不同的元素和节点。

比如, A老师在教室内给BCDEF学生上课。

从上课这个动作来说, 整个空间的元素有老师, 学生。镜头中, 老师中近景, 学生群像。

我们给这个场景加上叙述功能:表现学生认真——学生的认真表情就作为一个元素加入, 镜头上增加学生近景固定镜头一组或者一个缓摇。

表现教学条件——教室和教具就作为元素加入, 增加以教具为主体、师生为陪体的镜头。

同样节点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比如表现教学现场——学生的询问就作为一个节点加入, 但是此时学生群体还是一个元素, 询问的镜头仍以小群像为主。

如果再变化叙述功能, 表现师生教学气氛轻松活泼, 就可以再增加学生相互讨论的镜头, 这时候学生群体就从一个元素分裂为两个或更多元素, 问答的镜头可以以中近景为主, 节点也相应增加了。

在上述例子中, 镜头序列的前后次序并不产生明显的语义差别, 叙述功能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元素和节点的变化上。镜头次序的变化, 仅仅是起强化或者弱化的效果。在最基本的镜头序列中, 很少产生递进的镜头关系, 那样的关系, 往往还是发生在前述符号性的镜头序列间。如果这个序列不仅仅存在空间元素和时间节点的层级与次序关系, 那么, 它还可以再次细分, 递进、并置、累积……已经是逻辑性的概念, 并不在基本的叙述功能之内。

对于基本的功能性镜头序列来说, 只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压缩、夸张和元素与节点的取舍。

关于儿童摄影拍摄艺术手法的研究 第8篇

儿童摄影师要求发自内心对孩子的爱、对家庭亲情的观察,要求摄影师更加敏锐更有悟性。孩子的纯真是最感人的,也是最难捕捉的。每一张充满童趣的照片,都可以让父母珍藏一生。为人父母,必然感觉孩子们成长得太快,快到一转眼就已长大成人,而拍摄儿童照片目的不仅仅是让父母依靠照片去回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而更深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长大后懂得珍惜与父母亲密的可贵时光。所以,判断一张照片是否优秀,表面上可能是看构图或是否捕捉到了经典瞬间,实际上是取决于它能否体现出被摄对象的情感。儿童摄影,是一次纯洁而又唯美的心灵之旅!

一、儿童摄影的概念

儿童摄影是人像摄影中的一个小分支,也属于商业摄影的分支,是专门针对幼儿们进行的一系列摆拍或抓拍的拍摄过程。儿童们的动作和表情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摄影师有着高度的直觉和丰富的抓拍经验以及过硬的技术才能出色完成。除去商业用途,还有部分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摄影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美的认知。一般针对儿童的商业拍摄流程是满月照、百岁照、1岁照等等以此类推,另外还有一些日常拍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时期,不仅在衣着打扮上各有特点,拍摄时也有不同的技巧和方式。

二、儿童摄影的拍摄手法及用光技巧常见的用光技巧:

1、合适的光比:儿童摄影中几乎都用2:1到3.5:1这样中低光比。2:1的光比,是儿童摄影中采用的最低光比。它将使面孔产生最少的立体感。

2、户外:户外活动时,如果太阳光从主体背后,需要在相机旁设置反光板或加一闪光灯作为辅助光源,否则脸部会变暗不能得到很好的表现。逆光拍摄的主要目的是把主体与背景分开。电子闪光灯同样是户外摄影的好帮手。

3、室内:

1)光线的变化。自然光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尤其是窗户朝东、南、西的房间。所以,在室内拍照应根据太阳光射进房间的情况来自行调整曝光量。

2)周围的环境。采用自然光拍摄时,注意会影响室内光线明暗的因素,如墙壁的深浅、家具的色彩、窗户的大小等。

3)入射光的角度。把窗户看作是一个大灯的话,孩子被照射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光从侧面照射的话,面部线条明显,能产生最大的立体感。

4)偏色现象。偏色现象会影响被摄者的肤色,必须提高注意。

对于拍摄手法下面,举几个作品较为成熟的摄影师的例子。

作为一个研究艺术图形出身的女摄影师,Lilia Alvarado在她的两个宝宝出生后,陷入晒娃狂魔的漩涡,但是她的作品非同一般的唯美,作品处处显示出她想表达的思想和情绪,每张照片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情愫。她对儿童摄影技巧有几点总结:(1)抓住最完美的时刻(黄金时刻)(图1)即明朗的清晨和醉人的黄昏,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这两个时刻,阳光普照而柔和。(2)简洁的背景。对于人像拍摄来说,选择合适的背景就成功了一半。需要注意的是,人像拍摄的主体是人,背景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3)根据主体基调搭配服装。在选择完简洁的背景的前提下,孩子的衣服款式及颜色也要尽量与整体基调搭配起来,过多的色彩或装饰,会变成分散注意力的点。(4)真情实感。拍摄时,要放弃plan,放任孩子们去轻松自在的玩耍,在那种心情放松的情况中拍出的照片才会展示出最传神的意境。(5)小道具(图2)。孩子们的注意力不会长时间的集中于一件事情上,所以在拍摄地固定或者拍摄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小朋友们会觉得无趣,甚至不配合,大哭大闹。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他们一件吸引他们兴趣的小道具。并且添加一件与拍摄主题吻合的辅助道具,会使得整个画面变得生动。

自学成才的女摄影师Kelly Tan拍摄过一组作品《IHavea Dream》(图3),照片中的小女孩站在空白的墙壁面前,而墙上的倒影则是各种童话里的形象,神话故事般的作品令人回忆连连。这位摄影师妈妈不但在女儿的这组作品中展现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她还将一些无边际的想法融入人像中,画面充满想象力与童真的回味,令人忍不住跟着回去追逐童话中的梦境。

三、总结

儿童如诗。儿童摄影是具有独特之美的艺术。

对拍摄者来说,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美的享受。而对于初为父母的人,拿起相机亲手为自家宝宝拍照,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机好比画笔一样,为宝宝描绘下难忘的成长之路。相机还是一件创作的工具,能够随时定格宝宝瞬间,然后进行艺术处理,用光与影的特有语言去展示生命成长之美。摄影,可以纪实,然而它更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儿童摄影及其本质,会感觉到宝宝的一哭一笑,皆可成诗,一举一动,皆可入画。摄影,不仅可以忠实地记录,同时,它还是一门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

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去为宝宝拍摄,才是儿童摄影的最高境界。

摘要:白驹过隙的岁月中,婴儿时期与孩童生活时的留影显得十分珍贵与难得。唯有摄影摄像能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和百状的活动永久地封存定格起来。当宝宝长大成人后无意翻开记录他幼儿时期的相册,看到当时幼小的自己,会热泪盈眶,思绪万千!所以在自己亲自动手为孩子拍照留念时,要非常用心并且不要千篇一律,确保每张照片都成为记录孩提时代的最佳写照。按照这个标准,你既要体会到孩子的心理,又要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本文结合拍摄技巧及布光方法对儿童摄影进行了一定的解析。

电视新闻中无剪辑拍摄手法的运用 第9篇

1 无剪辑拍摄概述

无剪辑拍摄, 英文表述为“No Cut” 或是“planning in mind”, 直译过来的含义可以表示为在头脑中进行剪辑。新闻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 结合自身经验和工作能力, 参考实际拍摄内容, 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拍摄, 并在拍摄的同时进行合理的编辑, 拍摄好以后不需要进行剪辑可以直接播报。无剪辑拍摄对于拍摄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以往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有些记者可能会因为拍摄了过多的素材导致无法找出真正想要的镜头画面, 进而导致新闻失效。应用无剪辑拍摄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缩短新闻制作时间, 提升新闻的实效性, 保证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第一手信息。与此同时, 新闻记者以往在拍摄新闻时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 并没有编辑意识, 后期工作颇为繁杂。若是应用无剪辑拍摄方法进行实际新闻采集, 那么记者必须充分调动思维, 安排好每个镜头的拍摄位置和角度, 掌握好景观的变化, 进而记者的自身职业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2 电视新闻无剪辑拍摄意识

无剪辑拍摄中需要的编辑意识就是电视新闻的剪辑意识, 电视工作者的编辑意识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电视作品的效果。若想利用无剪辑拍摄制作出更为成功的电视作品, 应当在编辑意识中融入新闻拍摄中两种常用的“蒙太奇”方法。

2.1 表现性蒙太奇

表现性蒙太奇更为强调的是新闻事件的内涵表现以及情绪渲染, 并不需要保证新闻事件时间或是空间的连续性, 更重视的是画面之间的关系。这种拍摄意识需要摄像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进行无剪辑拍摄通常是利用叠加、对照、落差、冲突等形式对镜头进行有效组合, 进而另多个镜头表现出丰富的内涵。

2.2 叙事性蒙太奇

叙事性蒙太奇是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逻辑顺序或是时间顺序切换镜头, 保证新闻事件的连续性, 保证新闻作品脉络清晰, 进而达成叙事的目标。这种表达方式在新闻作品拍摄和编辑中非常常见, 其基本形式如下。

1) 前进式叙事。该叙事方式在实际拍摄中更为注重受众的注意力, 镜头景别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拍摄, 受众的注意力能够从整体延伸到细节, 并在细节部分捕获到新闻的重点, 受众能够有层次的读取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例如拍摄纪录性质的新闻过程中, 便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逐步介绍新闻事件的发展, 非常常见的该类新闻包括体育赛事播送、节日庆典播送等。

2) 后退式叙事。该叙事方式对比前进式方式视觉刺激会更强, 悬念感也更为明显, 会在一开始就先对受众的兴趣点进行播送。例如在拍摄领导下乡考察灾区的新闻报道中, 要最先拍摄遭灾的土地、房屋、当地居民特写, 随后才是领导了解灾情的相关镜头。显而易见, 第一组镜头能够有效抓住人们的关注点, 进而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灾区状况。

3) 组合式叙事。将几个片段组合起来进行新闻事件报道, 这种方式进行无剪辑拍摄是相对较难的, 拍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选择相对重要的镜头, 拍摄结束后, 仍然需要后期工作予以配合。

3 电视新闻无剪辑拍摄手法

3.1 长镜头

长镜头的主要优势就能能够保证新闻拍摄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 能够更加真实的将新闻内容展现出来, 其渲染性和表现力更强, 也是剪辑中的最高境界, 能够充分反映出摄像师的编辑意识, 这种拍摄手法是进行无剪辑拍摄中最为重要的方法。

3.2 组合镜头

组合镜头拍摄在无剪辑拍摄中属于最为基础的拍摄手法, 能够有效反映出拍摄人员的基础能力。例如需要对某一会议进行无剪辑拍摄,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先拟定出拍摄大纲, 随后针对会议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依次拍摄。组合镜头能够全面反映新闻信息, 适合受众接受。

3.3 核心镜头

无剪辑拍摄中, 核心镜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是整个新闻时间报道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若是新闻报道中没有核心镜头, 那么整个新闻事件的重点更是无法突出。在无剪辑拍摄期间, 应当在遵循流程规律的前提下捕捉新闻事件的核心镜头, 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传播出去。

4 结束语

在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 应用无剪辑拍摄手法能够有效提升新闻的实效性, 但是无剪辑拍摄中任然存在着作品不够精致、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力弱等问题, 该拍摄手法在日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成良, 何君蓉.试论电视新闻中无剪辑拍摄手法的运用[J].新闻传播, 2014 (18) .

[2]张磊.浅谈民生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手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9) :240.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 第10篇

电视纪录片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很多人所收看的重要电视节目。纪录片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知识, 充实人们的生活, 其丰富的内容更带给人们精神世界的享受。纪录片采用电子采集手段, 对大千世界和人类活动进行真实性的描述, 让人们从中了解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类型的知识, 还能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画面, 感受其内容的真实性与直观性。

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是其成型的第一步, 好的创作能够让纪录片更加精良, 人们在对纪录片进行欣赏与观看的时候获得更多的知识, 满足人们对其的各种要求与心理预期。

(1) 立意。立意是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做好纪录片的立意, 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 让观众产生认同感, 激发观众收看的欲望, 并获得观众观看的持续性, 从而提供自身影片的收视率。最好的立意应当是当创作者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感悟而引发了灵感, 其灵感促使创作者立刻将此予以记录, 此强烈的创作欲望又刚好与观众的需求相契合, 此种立意可以说是立意中的最高境界, 其比确定“主题思想”之后再进行材料创作则更加浑然天成。

(2) 选材。选材是纪录片要表达的最本质、最生动的东西。进行纪录片创作需要选取符合纪录片立意的材料, 需要在大量的材料中进行筛选, 既需要注重影片的画面感, 又需要满足影片的构思, 激发观众心底最深层的感动或者情感。例如,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拍摄, 其选材选取了平常百姓家的厨房, 将镜头对准寻常人家的锅碗瓢勺, 从其中挖掘出家人的相亲相爱, 从饮食中感受家庭的浓浓爱意, 可以说是非常符合该纪录片的选题, 同时又对选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升华, 引起了观众的认可与共鸣。

(3) 文稿与画面。纪录片离不开影片的旁白给观众带来的听觉影响, 更加离不开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 两者交互作用, 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因此, 做好纪录片的文稿工作能够让观众欣赏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做好纪录片的画面制作, 在能够使画面流畅, 冲击力强。在进行文稿创作的时候要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 制作完成影片之后再进行文稿创作为好, 这样解说可以跟着镜头进行, 解说也更加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观众的视觉感比较流畅。画面的创作方式依时间可以分为“依稿而拍, 边写边拍, 写后再拍”最好的拍摄方式可以说是依照大概“提纲”进行拍摄, 也就是依照立意进行拍摄, 在拍摄完成之后再进行详细的文稿创作, 这样有利于两者的完美结合。

(4) 后期制作。后期制作首先要确定影片片头, 选取与影片步调一致的开头非常重要, 其能够让观众具有代入感, 也能够很快掌握纪录片的基调。其次, 要做好影片的画面剪辑工作, 影片的画面是观众收看节目的最直观的感受, 画面的任何瑕疵都会让观众产生遗憾的感觉, 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第一, 要注重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套性, 两者的对位和节奏感要保持一致, 切不可成为“两张皮”, 让观众产生分离感觉, 影响观众的带入感, 也影响观众收看影片的情感。同时还要做好字幕与解说的同步, 否则, 观众的收看效果极差, 对于影片产生反感之情。第二, 做好纪录片的配乐工作, 音乐主要起烘托和过渡的作用, 不能“唱主角”, 不是多而杂, 而是少而精, 尤其忌讳一首曲子从头贯到尾。

三、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1) 把握统一基调。纪录片的拍摄会涉及多个场景的拍摄, 多种素材的运用, 甚至在多个时间段进行拍摄。因此, 在拍摄过程中把握好统一基调非常重要。切不可今天拍摄的画面为“愁眉苦脸”, 明日拍摄的材料为“笑脸相迎”, 毫不顾忌两者的切合度与连接性。例如, 江门市广播电视台所播出的《他乡五邑人》以真实的视角展示了客居四海、深耕他乡, 却时刻与祖籍国血脉相连的海外华侨人拼搏奋斗的生活轨迹。此影片构图深情, 声音深沉, 前后用相同的基调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以及拼搏奋斗的艰辛与成功。摄制组在拍摄本影片的时候辗转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 影片的播放中让人感觉到前后连贯, 镜头、语言融为一体, 毫无违和之感。

(2) 做好镜头规划。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对镜头的运用有提前的规划, 预计拍摄的效果, 根据预期达到的理想状态进行拍摄镜头的分配。例如, 纪录片《万家姓》以姓氏为主题, 摄制组在内地、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集地进行拍摄, 反映了各个姓氏的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 对历史的贡献和传承下来的家训。本影片对于宏伟、壮丽的画面, 运用了远景的拍摄方法, 增加了画面的饱和度, 增加了镜头的气势之感;而对于人物的采访则使用了特写镜头, 时而在人物手势、小动作处下功夫, 时而给人物全景, 两种镜头相互切换, 突出了人物对于自己姓氏、家族的自豪感和浓厚的感情, 也使画面更加细腻。做好镜头的规划, 能够让画面与观众之间进行情感沟通, 增加镜头语言的交流。

(3) 加入情感投入。纪录片并不是冷冰冰地对故事的叙述, 其中掺杂了创作人的情感。因此, 制作人在进行拍摄过程中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只有带有情感的拍摄所拍摄出来的镜头才具有感情, 其与观众才能融为一体, 与观众的情感才能进行交流, 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纪录片中的情感。例如,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纪录片的拍摄, 以森林科普和生态保护为主题, 以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为特色, 以人与自然关系为视角, 集科学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运用远景、近景、平摄、俯摄等镜头语言, 生动展现了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秀美风光和当地居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其影片大多进行的是景色的拍摄, 但是却蕴含了制作者深厚的感情, 让观众看完之后感觉到的并非简单的景物存在, 而是使人们在亲眼见证自然与生命和谐共融的同时, 感悟同诸多地球动植物生灵共享一片蓝天的绿色真谛。

四、结语

一部好的纪录片并不是草率完成的, 其蕴含了制作人的心血与结晶, 是创作人的灵感与拍摄者镜头的交融, 两者缺一不可。因此, 做好纪录片需要制作者不断加深学习与研究, 在创作与拍摄上不断进行创新, 开创新的创作理念, 提高自身的拍摄技巧。

摘要:对于纪录片人们已经是耳熟能详, 很多人对于纪录片都是情有独钟。而纪录片中影响人们审美和认可度的则当属其创作立意与拍摄技巧。因此, 做好纪录片的创作, 把握纪录片的拍摄技巧是纪录片的关键影响因素。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

参考文献

拍摄制作纪录片的方法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制作,方法

纪录片在本质上是一种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因此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1]。纪录片往往以真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以真正存在的人物或者事件为表现对象,并采取一定的影像技术和艺术手段对其进行深入加工。纪录片以展现真实并引发人们思考为主要目的,因此其核心就是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不断进行拍摄制作纪录片的方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纪录片的质量。

1 纪录片的选题

选题是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纪录片的高度[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好像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拿来拍摄制作,然而只有选择具有高质量和高品位的题材才能使纪录片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为此需要非凡的洞察能力并能够突破固定思维的限制。想要做好纪录片的选题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 题材要具有潜在的思想

所谓的潜在的思想是指纪录片的题材不应该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能够进一步展露事物的内涵,通过它可以观察或体会到人或者事物的本质,总体说来就是纪录片的题材应该能够隐含一个看似渺小却十分深刻的思想,可以称之为潜在的思想。举例来说,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马克白斯》讲述了国王的兄弟谋权篡位最后杀死了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为了当国王兄弟间互相残杀,但是从深层去看,这个故事题材揭露了一个人野心的可怕,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择手段,这是人心里丑陋和可怕的一面。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也是如此,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是应该深入挖掘,选择具有潜在思想的题材。

1.2 题材要具有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戏剧最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纪录片来说,矛盾冲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矛盾冲突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使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绝大多数成功纪录片的题材都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比如拍摄制作一部关于招聘的纪录片,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个人对同一职位的竞争过程,可以使题材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为此需要拍摄所有的竞争对手在招聘前、招聘中和招聘后的不同状况,把这个充满了矛盾冲突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以便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竞争对手之间的心理状况,会使纪录片更加有意思,也更加深刻。

2 纪录片的采访技巧

确定了纪录片的题材之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采访技巧,因为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往往要有较长时间的相关人物的采访。为了使采访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价值,同时又可以大幅提高采访的效率,应当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纪录片的采访技巧。

2.1 保证采访问题的有效价值

在纪录片拍摄的采访环节,很多采访人提出的相关问题往往特别宽泛,这样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信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一般情况下,被采访人对问题的回答是比较被动和机械的,因此采访人应当提出具有有效价值的问题,而且要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要比上一个问题更加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纪录片需要的有效信息[3]。另外要注意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关注采访的计划安排,而忽略了被采访者所透漏出来的关键的话语和信息,采访人一定要明确采访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有效信息,所以在很多时候可以对采访的问题灵活掌握。

2.2 注意提问题的相关技巧

提问题的相关技巧是纪录片采访技巧的关键内容之一,掌握好提问的相关技巧才能提高纪录片的质量。因此,采访人在采访的时候不要去提那些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比如当采访一个感情上受到很大打击的人的时候,如果提问“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会回答“是的”,然后他就不会再接着往下讲他是如何受到了打击。如果将问题换成“你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的打击到了什么程度”或“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你在感情上受到了这么大的打击”,那么被采访人将会有很多的话要说。

3 纪录片的段落处理

此处所说的段落是指影片中的一个完整的段落,它和风景、采访和空镜头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举例来说,一个完整的动作,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景别将拍摄下来的一组镜头进行连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段落。纪录片的段落处理是纪录片拍摄制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认真对待。

3.1 充分认识到段落的重要性

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段落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纪录片没有段落就像大树没有叶子一样,一个出色的纪录片并不是靠讲故事的本领告诉观众一些东西,而是要让观众亲眼看到,并可以亲自感悟和体验,而这些就需要段落的出现才能实现。所以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段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拍摄和制作理念。

3.2 用段落来展示主题思想

检验一部纪录片是否成熟和伟大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通过一些段落来展示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在大多数情况下,观众想要看的是段落画面而不是那些枯燥的讲说和评论,所以纪录片的段落往往能够直入人心产生震撼。因此要善于用段落展示主题思想,具体可以通过英国的纪录片《儿童医院》来进行说明。《儿童医院》就是由很多段落组成的,比如家长匆忙赶到医院看孩子、孩子做手术、护士看孩子等,这部纪录片使用了人们边干事情边采访的方式,大夫在给孩子检查身体的时候现场回答采访的问题,在这样的段落情景中,观众的眼球和思想更能关注到纪录片中,使纪录片的主题思想能够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

4 纪录片的剪辑

剪辑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录音师得到的声音,摄影师得到的画面,这些都是靠剪辑才能形成一定的故事性供观众欣赏,因此要充分做好纪录片的剪辑工作。

4.1 保证时间顺序的合理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影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具备明显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叙事结构,而且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将时间的顺序打乱,采用倒叙等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然而对于纪录片来说,必须按照时间的正常顺序进行表现,这被称作叙事的专制性,因此纪录片的剪辑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如果脱离了正常的时间顺序,结果往往就不会理想。

4.2 追求结构方式的独特

在纪录片的剪辑过程中,要努力追求独特的结构方式,这样能够使纪录片的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比如拍一个非常生气的人打电话,按照一般的传统方式就应该是把他打电话的整个过程拍下来,直到最后他把电话生气地挂上。但是如果把打电话的段落剪辑成若干段,在里面插入其他的东西,使之保持一定的紧张力度,其效果往往会更好,这就是独特的结构方式带来的好处。

5 结语

综上所述,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拍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加强纪录片拍摄制作方法的研究,努力从纪录片的选题、采访技巧、段落处理以及剪辑等方面去提高纪录片拍摄制作技巧,不断提升纪录片的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视听享受和思想冲击。

参考文献

[1]赵怡.浅谈对纪录片故事化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2010,(4):129+131.

[2]沈庆斌.纪录片伦理问题探讨[J].文艺争鸣,2010,(24):13-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纪录片拍摄手法】相关文章: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07-01

美食纪录片拍摄策划书07-31

拍摄纪录片的论文题目04-05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06-05

影视纪录片05-14

故事纪录片09-02

纪录片制作09-10

纪录片赏析05-17

党员纪录片06-22

历史题材纪录片06-18

上一篇:大楼下一篇:文化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