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习惯法范文

2024-08-16

苗族习惯法范文(精选4篇)

苗族习惯法 第1篇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习惯法,冲突,调和

一、苗族习惯法历史发展概况

在清代以前, 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地区有一些基于地势的原因并没有被发现。步入清代以后, 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地区首先通过武力征服而后实行法律进行司法治理。在《大清律例》中有一规定“凡苗夷有犯军、流、徒罪折枷责之案, 仍从外结, 抄招送部, 查核其罪。其一切苗人与苗人自相争讼之事, 俱照首例归结, 不必绳以官法, 致滋扰累”①, 由此可以看出在清代国家法与习惯法是融合的。

“由于国家意识形态在思想监控上的开放态度, 乡民在国家权威的场域之外, 构建起新形式的民间权威的运作体系, 这种非制度化的权威与村政府的权威和乡镇法庭的权威这类制度化的权威保持相互竞争和对话的关系”②, 在此开放态度的基础上, 苗族地区的习惯法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但与国家法之间仍存在很多冲突。

二、苗族地区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法律便不断的在各地落实实施, 国家法主流是适用于大部分发达、发展中地区。但在相对于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 国家法施行就存在一定的阻碍, 少数民族地区在长久以来的历史中各项事务均是通过习惯法来解决的, 国家法的渗入势必会出现两者冲突的情况, 具体的冲突如下。

(一) 苗族地区习惯法与民法的冲突

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九条中规定, 继承权男女平等。从这个方面来看, 苗族地区的习惯法与我国的继承法相冲突。习惯法干涉与国家法婚姻自由的冲突。在苗族地区有“同宗不婚、同寨不婚”习俗, 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否不同姓也不同宗, 都不能以此结婚, 只要是在同一个寨子里面, 必须嫁娶外寨人。这样对于不同姓不同宗的男女青年过于硬性规定, 干涉了双方婚姻的自由。其次, 在苗族地区有“通婚禁忌”, “雷山的‘短裙’苗族中属虎的与属猪的, 属狗的和属鼠的都不通婚。据解释:虎经常吃猪, 狗经常逐鼠, 相处在一起必然相克不利”③。这一记载有力的证明了禁忌这一点。除此之外还有最后一种干涉了婚姻自由, 即不能够与认为有蛊的家庭结婚。在苗族地区所谓的“放蛊”是指传说有一些妇女暗中饲养毒虫, 吸取毒汁, 乘人不备下毒害别人, 据说“蛊”是传女不传男④。

在苗族地区有“还娘头”这一习俗, 这一习俗是指姑舅双方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 姑姑家的长女如果要出嫁的话舅舅家有权利优先选择是否娶作儿媳的权利, 如果不娶则外甥女可以外嫁, 但若是姑家长女自己不想嫁则需要给舅家“舅公钱”。在苗族地区有“偷婚”这一习俗, 即男女双方通过游方的方式认识并结婚, 男女双方约好偷偷在吉利的晚上杀一只鸡进而算是结婚仪式完成, 之后男方带着带着东西回女方家去认亲。

(二) 苗族地区习惯法与刑法的冲突

苗族地区的反抢婚也就是在偷婚结婚后女方父母并不同意这个婚姻, 组织人到男方家里将女方抢回来的行为。我国法定结婚条件和反抢婚是相互冲突的, 如果出现了严重不可挽回的后果, 基于告诉才处理的原则法院才会介入进行审理, 所以很少有刑法介入, 从而让当地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选择是习惯法还是国家法。

三、苗族地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双方之间冲突的调和

(一) 国家法的限制性、“因地制宜”的变通

国家法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而制定的, 对于未来所发生的情况和社会现象并不能够提前预见。比如说国家制定的某些经济计划、义务教育计划在苗族地区根本实行不了, 不是说法律实行不到位, 而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状况根本达不到正常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更适用于这个地区, 想落实好法律规范, 要不然先将民族地区的发展到其他地区正常水平, 否则将是一纸空谈, 要不然将法律规范在允许范围内因地适当修改。

(二) 苗族地区习惯法的部分废除、对国家法的补充

苗族习惯法不违背国家的可不予限制, 但严重与国家法相违背的习惯必须废除或者通过法律予以变通这两个方式进行调和。正如上文所讲的“还娘头”习俗属于近亲结婚严重违背了国家法律, 这对于后代发展非常不利, 虽然残留“舅公钱”这部分习俗, 但总的来说已经予以废除。这种习惯法的废除不仅不阻碍民族地区的发展, 反而促进民族地区往有利方面发展。法律规范对于民族地区情况进行了变通, 民族规范也需要适当的改变或废除, 双方的让步才使得国家稳定发展、民族地区更好的顺应新时代。

四、总结

国家法的制定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更好发展, 民族地区的习惯法是为了整个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国家法法规有的对于民族地区只是文字而已, 并不能够真正的调整民族地区生活, 国家法在认识到这点后允许民族地区立法者在不违反国家法范围内进行适合本民族地区的修改。国家法的让步、民族地区的补充, 这才使得法律真正落实到实地上来, 社会秩序与社会安全才能够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才得以更好发展。

注释

1

2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255.

3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78.

苗族传统风俗习惯 第2篇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服饰特色]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浅谈苗族音乐与其生活习惯的联系 第3篇

关键词:苗族;音乐;生活习惯

为了真正体会苗族人生活习惯于音乐的关系,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在苗年来临之际走进了凯里,去体会苗年。

一、苗族的生活习惯对音乐的影响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各个地方的苗族都汇聚在雷山县去庆祝苗年。他们唱着不一样的歌,穿戴着不一样的配饰。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在这里就主要对西江千户苗寨进行分析。

寨子坐落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白水河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依山势,迤逦向上展开。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度来说,由曲作家对一首民歌的旋律进行曲,我们均视为“次生”的。那就是非原汁原味的,从演唱方法来说,就是用西洋的发音技巧所训练出来的声音,最大限度的贴近民歌,我们均叫“次生民歌”唱法,而我们的苗族音乐主要是强调“原生态”这个概念:│5 3│5-│5·i│5 3│1-│3- │5-1│??该旋律为苗族飞歌旋律之一,使人一听就知道是黔东南苗族的风味。《还娘刻木之歌》古代苗族婚姻习俗长歌旋律为:5 5 . │1 2 1│5 6 .. 5 . 5 . 1│5 5 .. 1│5 . 6 . 5 . │5 5 .. 1│1 5 . 2│5 . 6 . 5 . 1│5 5 .. │2 1 5 .│歌词为“阿哈,要唱啊,刻道的歌唱起来,唱就开始唱,枫木刻九节,从头来唱起。”尽管现在都采用了一些“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但它们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苗族音乐的调式来说,他们属于原汁原味的民族调式,像黔东南台江革东飞歌调式音列为“5 6 1 3”其中“6”是很少出现的,并且“6”多处于弱音位置,只起装饰和过渡作用。凯里市“凯堂飞歌”属“6 1 3 5”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以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二声部一先一后摹仿式二重唱为主要演唱特征,旋律进行中常以五度,八度大跳跳跃出现,使其更加明朗、奔放。“黄平飞歌”属“1 2 5 6”四声音阶宫调式,旋律进行连续命名用四度,3五度大跳“2 6 5 2 5 2”音型贯穿全曲。如:5 2 6 1―│2 6 5 2 5 2 5 2 0│ 此外,黔东南凯里市的挂丁、雷山县、施洞、台江县的反排等地的“飞歌”在音阶调式,施律进行等方面也各具特色,情调开朗,旋律流畅,曲式完整优美动听等都是其共同的特征,体现了苗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苗族音乐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性。

二、苗族的音乐文化

苗族音乐不仅能教育苗家后来者永不忘祖先故土,显示出苗家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寻根的浓重乡思,而且能培养苗家人的历史意识,这里对于过去没有文字的苗族,音乐代替了发挥文化符号的功能,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音乐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音乐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据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仅收录我国南方苗族歌曲就一百多首,虽然只有歌词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至六世纪,我国苗族歌曲已是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而这种漫长的历史痕迹在今天的演唱中还能让我感受到。苗族音乐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使苗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苗族音乐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各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图腾的变异。在这里且不说苗族音乐是否受人喜欢,不过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这句话,用在别处还有争议的话,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什么黑人的灵歌蓝调,布鲁斯印第安人的民歌,美国的乡村音乐能够在世界广为流传呢?还有著名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什么能够登上世界舞台,并得到那么多专家学者的考究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个原因,就像我们苗族音乐一样,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独特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一个民族。

三、苗族的芦笙

这可以从苗族器乐――芦笙来说。苗族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在苗族人民中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大家感到无限欢乐,忘掉一切忧伤和痛苦,在芦笙会上,年已花甲、银发的老人也积极参与。人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又在芦笙会场上依依难舍难分,流连忘返。同时芦笙集会增强了人们的团结,在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互助精神起了积极作用。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联系苗族心理素质的纽带,终上所述,我们知道苗族音乐具有它的独特性,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苗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育下,苗族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苗族音乐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了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我们苗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苗族的音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第4篇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 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二)>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

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

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三)你知道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吗? 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 那你知道什么是看龙场吗?开篇连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翻开我收集资料写成的作文欣赏一下吧!也许,它们能让你开阔视野,增长一些知识呢!表明写作目的。每到农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便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那是分外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上一篇:CNG双燃料下一篇:农业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