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2024-05-29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精选10篇)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科诊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8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明确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排除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他手术禁忌证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每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5例;年龄在52岁~74岁之间, 平均年龄 (61.7±5.6) 岁;出血部位:左侧21例, 右侧13例;明确头部创伤史14例, 不明确者20例;临床症状:头晕、头痛、恶心等颅内压增高表现12例, 记忆力下降、痴呆、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等精神障碍17例, 失语、偏瘫等症状5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8例;年龄在53岁~72岁之间, 平均年龄 (60.9±5.8) 岁;出血部位:左侧19例, 右侧15例;明确头部创伤史16例, 不明确者18例;临床症状:头晕、头痛、恶心等颅内压增高表现14例, 记忆力下降、痴呆、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等精神障碍16例, 失语、偏瘫等症状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临床表现、创伤史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 然后进行剃头, 行CT检查定位画线选定穿刺点, 做好术前准备。观察组行微创穿刺手术, 局部消毒铺无菌洞巾, 局部麻醉前检查穿刺点处是否有血管搏动, 避开血管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将2.5 cm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装入颅钻调试稳固后, 在穿刺点钻透颅骨, 连接侧管, 缓慢退出针芯, 陈旧性血液溢出穿刺成功, 旋紧针体后端盖帽。用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后用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 直至冲洗液颜色清亮, 接闭式引流袋。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术, 全身麻醉满意后, 消毒铺洞巾, 切开穿刺点头皮后用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 用颅骨钻进行钻孔, 切开硬脑膜, 置入脑室引流管, 然后反复冲洗。术毕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 术后4 d~5 d复查头颅CT, 血肿吸收后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

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3.2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CT复查血肿完全吸收;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CT复查血肿残液量<30 m L;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30 m L<CT复查血肿残液量<60 m 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抽出血肿不足10 m L。显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 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且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显效率为97.06%, 对照组显效率为85.29%,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 一般由创伤引起, 但是少数患者与创伤无关。随着年龄增长, 脑组织会出现生理性萎缩, 硬膜下腔间隙逐渐增宽, 位于硬膜下腔的桥静脉被逐渐拉长变细, 加上老年人脑血管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 所以当老年人头部受到轻微创伤时, 桥静脉极易发生损伤出血, 导致硬膜下血肿的形成[4]。早期血肿较小时临床症状不明显, 不容易被察觉;随着血肿量增加, 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等症状。一旦确诊后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多种, 如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微创治疗术等, 目前除血肿复发或血肿包膜钙化时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外基本弃用。钻孔引流术需要切开头皮钻穿颅骨, 手术创面大, 出血量较多, 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微创穿刺手术中微创针及引流管密闭性好, 不易引起颅内感染, 整个操作过程简单、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 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 可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本研究中两种手术方法有效率均为100%, 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均有效。微创穿刺手术在穿刺过程中为了避免硬脑膜与颅骨分离, 要保证穿刺针快速有力地穿透颅骨和硬脑膜。术中要缓慢抽吸血肿, 防止颅内压下降过快导致对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要尽量将血肿腔内的积血、血凝块冲洗干净, 而且要变换头部位置, 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反复冲洗是为了降低血肿液的黏稠度, 有利于引流[5]。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治疗彻底等优点,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功义, 张龙, 张卫民, 等.单孔闭式引流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11) :984-985.

[2]李剑.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和术后血肿复发原因的探讨[D].吉林大学, 2013.

[3]李才辉.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3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 (16) :68.

[4]叶坤, 李成勋.微创锥孔与常规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5) :95-96.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6

脑室出血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脑窒出血,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出血直接阻碍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脑深部结构破坏,特别是损伤和挤压丘脑下部及脑干,产生脑疝,引起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等[1]。采取微创技术进行脑室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使腦脊液循环通畅,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3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微创穿刺脑室引流术,术后辅以脱水降颅压,支持治疗及防治各种并发症,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认为重点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见性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是保证脑室有效引流,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4~70岁,平均56.3岁。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病脑室出血32例,其中丘脑出血1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合并应激性溃疗出血2例,肺部感染2例,脑疝形成2例,本组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确诊为脑室出血。

手术及引流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止血,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及支持治疗。经头颅CT定位,于出血后6~72小时内在床旁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根据情况于术后48小时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尿激酶1~2u加入生理盐水2~4ml溶解后缓慢注入脑室(每次≥2分钟),关闭引流管1~2小时,开放引流管并密切观察脑室内积血及脑脊液通畅情况,以后1次/日,尿激酶应用依据脑室内积血多少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而定。CT复查脑室积血消失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暂关闭引流管1~2天拔管,本组留置引流管4~10天,平均7.2天。

结果

治愈10例,好转12例,死亡4例,治愈好转率61%,死亡率11%。术后并发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治疗2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发生,无护理并发症出现。

护 理

术前护理:①术前躁动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应用,使患者安静,必要时健侧肢体给予约束带应用,备皮剃头[2]。②去枕仰卧,固定好头部。③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准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器材,如止血药物及吸引装置等。

术后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躁动不安、意识不清者,应给予健侧肢体约束带约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如出现抽搐、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②严格调节引流管高度,过高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过低易引起低颅压。引流袋入口高度高于脑室10~15cm为宜,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速度,初期不易过快,以免扩大的脑室突然减压后引起塌陷,导致脑疝形成,每天引流量不宜超过400ml。③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清醒患者做好解释,躁动者要防止引流管脱出。避免管道扭曲、折叠、受压,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并做好记录。术后几天脑室液呈血性,经其引流逐渐转为橙黄色,最后变为正常。引流过程中,脑脊液色泽加深,提示再出血,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应立即将引流管放低,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并做细菌培养。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脑室引流袋,更换前先关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入脑室。引流管末端用2.5%碘酊或75%乙醇消毒后再连接引流管,每天更换穿刺处敷料1次,若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头部垫无菌巾,污染时立即更换,如外出检查,必须关闭引流管,预防脑室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良好。⑤拔管的护理:脑室引流不易过久,不超过15天,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待颅内压缓解后,复查头颅CT确定脑室内出血吸收。脑脊液循环畅通,考虑拔管。拔管前暂关闭引流管1~2天,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拔管后观察穿刺孔处有无脑脊液流出。

病情观察:①意识观察: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发病时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其判断方法,以格拉斯哥计分法为最常用。最低3分,最高15分,7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昏迷越深。9分以上可认为无昏迷。②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缓慢,脉搏细弱,血压高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要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③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血压升高常提示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血压下降提示循环不良,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

并发症的预防:①再出血是颅内压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处理困难,预后差,应以预防为主。②肺部感染和呼吸道观察:也是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大多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脱水剂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长期卧床,均可导致排痰困难、痰液坠积等造成肺部感染[3]。

脑室出血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及时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负担,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出正确评估,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并且方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初.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

2 胡长明,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3-254.

3 孙艳红.重型脑室出血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15-16.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65例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男44例, 女21例, 年龄21.8~59.6岁, 平均 (46.4±16.8) 岁。其中, 双肾结石6例, 左、右肾结石分别28例、31例;结石直径1.2~8.1cm, 平均 (4.2±2.1) cm。

1.2 MPCNL方法[2]

采用Olympus 8/9.8型输尿管结石镜, Fitmdayne钬激光系统。摄像引导下, 沿导尿管经尿道将输尿管硬镜送入输尿管、膀胱, 缓推至镜体, 到达结石部位。将传导光纤经操作孔插入, 使用引导红光瞄准。若结石下方息肉遮挡结石或结石口狭窄, 应采取措施暴露结石, 如先以钬激光切开狭窄环或将息肉气化之后, 再行MPCNL手术。设置碎石功率为1.6J/12Hz, 从周边开始将结石打碎, 至碎片颗粒均<2mm, 直径大的可以抓钳抓出, 较小的随冲洗液排出。手术过程中对于上移的碎块, 应调低冲洗液量、跟踪碎石, 防止进入造瘘管、肾盂及支架管。

2 结果

本组65例患者中, 一次手术成功率87.7% (57/65) , 二次手术4例, 其中1例术中血压下降, 经对症处理后正常;2例肾穿刺失败;2例术中出血过多致手术停止;碎石总成功率93.8% (61/65) 。术后患者均留置双J管, 保留肾造瘘管及导尿管。2例双肾结石合并肾积水患者术后出现低烧, 经抗感染等治疗2d后均恢复正常;2例残留碎结石通过肾造瘘管排出。术后53例可肉眼观察到轻微血尿, 术后2-4d均转清, 61例均拔管顺利出院, 肾盂梗阻解除率达100%。余4例患者转开腹手术治疗。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1) 肾结石常合并泌尿感染, 对于确有感染患者, 可予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控制感染, 并注意其体温改变[3]。 (2) 术前行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心电图、胸透等体检, 同时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等确定结石部位、体积及尿路梗阻情况。 (3) 指导患者饮食,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增强免疫力。术前6h禁食、术前4h禁饮。 (4) 术中多取截石位、俯卧位, 因此术前需指导患者训练这两种体位。 (5) 术前晚保证患者充足睡眠时间, 必要的可予镇静药物。 (6) 术前需清洁灌肠[4]。

3.1.2 心理疏导[5]

部分患者对MPCNL手术心存顾虑, 有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可向患者讲解手术医生资历, 之前的相似病例, 说明手术基本流程并强调MPCNL的微创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 争取患者的配合, 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同时, 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 提前告知其该术式的费用较普通手术大, 部分因多发性结石、较大的鹿角形结石或术中出血需二期取石或中转开腹, 让其有思想准备, 避免医疗纠纷。

3.2 术中护理

3.2.1 麻醉及手术体位的配合

协助麻醉师摆好麻醉体位, 并协助麻醉。麻醉完成后取膀胱截石位, 膀胱镜下置入输尿管导管并固定妥善。换成俯卧位。体位转换要轻柔, 防止因体位变化导致低血压。并在两髂骨、膝及肋缘下各垫上软枕, 避免滑脱并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3.2.2 手术配合

(1) 将电源、管道连接好, 摄像系统置于患者头侧, 屏幕对术者。灌注泵置术者左侧, 钬激光机置术者后方。B超机放置在术者对侧。打开灭菌内镜、物品外包装后交予洗手护士并清点记录器械台上物品。调节监视系统, 调整光源亮度, 灌注冲洗管连接生理盐水, 调整灌注泵压力、流速。打开钬激光仪使之预热。依据医生要求, 调节钬激光各项参数[6]。 (2) B超引导下行经皮置肾穿刺针, 成功穿刺后, 协助术者将斑马导丝置入, 置入F16可剥鞘, 再将输尿管镜置入可剥鞘, 连接摄像头、钬激光光纤、冲洗管道, 碎石。术毕置入双J管、肾造瘘管, 并将其妥善固定、引流。

3.2.3 术中观察和保暖

维持22~25℃, 冬天灌注液需加温。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 强化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予氧气吸入。警惕出血并观察引流液颜色变化。

3.3 术后护理

3.3.1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术后6h内, 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呼吸等指标, 每间隔1h观测1次, 平稳6h后, 间隔2h观测1次[7]。

3.3.2 尿路感染预防和护理

观察记录患者体温变化, 是否合并肾盂肾炎、膀胱刺激征症状, 出现尿路感染症状患者可行药敏试验, 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分析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如留置双J管、长时间灌注液冲洗、输尿管逆行插管、肾盂内压增高等。留置导尿管、肾造瘘管、双J管患者应充分引流, 减小肾盂内压。同时定时按压引流管, 防止碎石、血凝块将管腔堵塞, 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预防感染的发生。

3.3.3 导尿管护理[8]

术后留置导尿管可持续引流尿液, 减小膀胱内压力, 防止因膀胱内尿液反流而诱发逆行感染。需妥善固定导尿管, 避免管道受压扭曲、脱落, 尿袋用低于耻骨联合处, 做好尿道口的卫生清洁, 预防逆行感染。

3.3.4 疼痛的护理[9]

教导患者学习预防、缓解疼痛的技巧, 如深呼吸、咳嗽时, 用双手轻压肾造瘘口, 防止牵拉管道而致疼痛;引流管应顺引流液走势留置固定, 缓解因翻身、活动引流管刺激导致的疼痛;协助患者翻身, 避免肌肉紧张, 缓解疼痛。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的方法包括视觉分散法、听觉分散法、慢节律呼吸等。将治疗、护理安排在合适的时段进行, 促进患者入睡缓解术后疼痛。对疼痛阀值较低的患者, 可预防性地使用药物, 而不要等到疼痛无法忍受时再用药。

3.3.5 血尿与出血

出血是MPCNL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0]。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引流液颜色。肾造瘘管引流液一般量多, 颜色较红, 可将肾造瘘管夹闭约30min, 利用升高肾内压止血, 同时配合止血、制动药物[11]。但对于一般肉眼可见的血尿, 可不做特殊处理。

作为外科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 微创外科已成为医学界公认的应用价值最高的学科之一。MPCNL治疗肾结石具有微创性、功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前心理护理及充分的手术准备, 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做好管道的观察和护理, 并预防并发症, 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顺利出院。

摘要:目的 总结微创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 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近年来在我院行MPCNL手术的肾结石患者65例的临床及护理资料, 总结护理措施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成功率87.7% (57/65) , 二次手术4例, 其中1例术中血压下降, 经对症处理后正常;2例肾穿刺失败;2例术中出血过多致手术停止;碎石总成功率93.8% (61/65) 。61例MPCNL手术患者均拔管顺利出院, 肾盂梗阻解除率达100%。余4例患者转开腹手术。结论 MPCNL手术具有微创, 安全性高等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 熟练的手术操作, 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是增强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85-01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在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护理干预,本次研究特就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5例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在我院行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嗜睡、昏迷等,2例丘脑出血患者,11例基底节出血患者,4例颞叶出血患者,8例额叶出血患者。女性占9例,男性占16例,年龄范围居于41至8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56.2±3.2)岁。

1.2 护理方法

1.2.1 体位护理 取患者平卧位,避免分泌物或者呕吐物堵塞气管,帮助患者定时翻身,保持动作的轻柔性,防止出现头颈部震动、扭曲等现象。手术完成后将床头抬高,幅度为20至30度,同时对患者的意识、情绪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出现焦躁等不良反应时可适当给予其镇静剂,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患者坠床、抓伤以及自行拔除引流管等现象的发生。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定时协助患者更换卧位以降低褥疮发生率[1]。

1.2.2 生命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体温,若患者出现发热现象时应该立即分析发热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定时进行血压监测,若患者出现血压过高现象需合理应用降压药物、脱水剂、镇静剂等,确保血压保持在160/90mmHg,使脑灌注有效性得到保证。此外,还需要对脉搏、呼吸频率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向临床医生报告[2]。

1.2.3 引流管护理 监测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若引流液呈红色,则发生出血的几率较高,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性;行单纯血肿腔引流时,引流袋应高于床头,若患者脑室中有血肿破入,则应抬高引流袋;每天行引流袋和无菌敷料更换,降低感染风险;术后48小时后即可对患者行CT检查,若颅内血肿基本或者完全消失,则可行拔管操作[3]。

1.2.4 并发症护理 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在保证营养成分均衡摄入的前提下降低便秘发生率;做好尿管的留置护理,使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大便颜色、呕吐物颜色等进行观察,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需要立即进行对症治疗;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并确保患者呼吸畅通,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4]。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出血现象完全得到控制,血肿完全吸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质量获得极大改善;有效:患者出血量较护理前有所减少,血肿基本吸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自理能力获得一定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提高;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临床症状没有获得缓解[5]。

2 结果

全部2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存活,占96%,1例患者死亡,占4%,19例患痊愈,占76%,4例患者有效,占16%,2例患者无效,占8%,总有效率为92%,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神经科疾病,单纯进行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降低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伤,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配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抢救成功率获得有效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行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存活率得到提高,提高治疗安全系数,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黄翠芬.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13-1514.

[2]朱晓玲,张娅娅,胡兴霞.21例高血压脑出血性颅内肿穿刺引流术的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0(5):43.

[3]朱叶瑾.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28(35):1137.

[4]梁學春.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302-303.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开放式手术,微创经皮肾穿刺,临床价值

肾结石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因结石所在位置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排尿障碍、疼痛、肾积水、病情严重者可影响肾功能。肾结石患者临床多以肾绞痛就诊, 不少肾结石由于结石较大及所在的位置关键, 须手术治疗[1]。目前临床上已经能成熟的运用微创经皮肾穿刺技术治疗肾结石, 为探讨其临床运用效果, 笔者对比分析了我院泌尿外科2010-2011年收治的78例经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从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肾结石患者中选取78例, 患者年龄分布为17~66岁, 平均年龄 (37.5±2.3) 岁, 男性患者62例, 女性患者16例。结石分布:肾盏结石46例, 肾盂结石32例, 单侧肾结石64例, 双侧肾结石14例, 结石直径平均 (3.8±1.3) cm;并发症情况:术前肾脏CT显示, 有78例患者中有肾积水者28例, 有尿路感染者14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对比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临床表现

7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绞痛、排尿不畅等尿石症的临床表现, 14例患者出现了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28例患者肾脏CT显示肾盂积水。

1.3 方法

78例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包括: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健康教育, 控制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在硬膜外麻醉下, 以第12肋处做切口, 分离肾及输尿管上端, 在肾盂处切开肾脏, 探查到结石后用在止血确切的情况下, 用镊子取出结石。取出大结石后, 冲洗肾盂清除细小结石, 然后止血、缝合切口。实验组:令患者取截石位, 然后在硬膜外麻醉下, 在结石侧逆行插管后固定, 在C臂X线定位下根据结石的位置进行定位。穿刺成功后, 将斑马导丝插至集合管部位, 并扩展导管后建立肾镜取石, 术后留置导尿管。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患者手术用时、手术切口大小及术中出血量及结石清除率。 (2)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 (3) 记录患者使用镇痛药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手术患者使用镇痛药者3例, 开放性手术取石者使用镇痛药者28例, 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 (54.5±11.4) mL, 术中出血量 (24.6±2.1) mL, 手术切口大小 (4.3±1.9) mm, 结石清除率97.44%, 平均住院时间 (8.3±1.9) d, 下床活动时间 (2.1±1.8) d, 肛门排气时间 (6.4±1.8) h, 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 相比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1、表2。

注: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结石清除率比较,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对比,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此外肾脏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对人体非常重要。尿石症形成的机制尚未明确, 本病好发于男性与尿液性质改变有关, 且我国南方患者较北方多[2]。肾结石是尿石症的一种, 临床表现为肾绞痛、血尿、恶心、呕吐及膀胱刺激征, 本病可导致肾积水, 病情发展可引起完全性上尿路梗阻, 继而出现肾功能损害、因此, 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3]。既往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肾结石, 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伤口大、恢复慢, 而且结石清除率不高。本讨论中39例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 手术时间 (54.5±11.4) mL, 术中出血量 (24.6±2.1) mL, 手术切口大小 (4.3±1.9) mm, 结石清除率97.44%, 平均住院时间 (8.3±1.9) d, 下床活动时间 (2.1±1.8) 天, 肛门排气时间 (6.4±1.8) , 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 相比差异显著, P<0.05, 且患者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概率小。综上所述, 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肾结石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取石成功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曙明社区医院两种不同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1) :103-104.

[2]李仙.输尿管结石治疗进展及其治疗策略的选择[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5) :784-786.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84例肾结石患者。排除依从性较差患者, 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结石,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肾绞痛、排尿不畅, 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

1.3 排除标准

排除: (1) 依从性较差者; (2) 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 (3) 有严重精神障碍者; (4) 其他系统性疾病者。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接受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 对照组则接受开放性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没有接受其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 对照组:行常规术前检查, 在内硬膜外麻醉下, 以第12肋处做切口, 找准结石的位置, 用镊子取出结石。 (2) 观察组:亦行常规术前检查, 在进行手术时, 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 在结石的两边逆行插管然后固定, 在C臂X线定位下根据结石定位, 穿刺成功后, 将斑马导丝线插至集合管部位, 扩展导管建立肾镜取石, 术后留置导尿管。

1.5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中以及术后的具体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 会出现身体疼痛、肾积水、尿急尿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人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放, 使内分泌失调, 影响人的日常生活[2]。数据现实肾结石患者大多数是青壮年, 并且复发的机率很大, 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生命, 给患者带来很多的痛苦。因此, 消除肾结石对肾脏的危害很重要, 治疗肾结石的方法是关键。现阶段, 针对肾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溶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以及开放性手术五种方法[3]。针对结石小于0.8cm、尿酸及胱氨酸类可溶解之结石的患者, 适合采用药物治疗或者溶石治疗。针对结石直径小于2cm和肾功能未出现异常者, 较适合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临床证实,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可对患者肾功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且碎石率、排石率均不高。而上述提到的第五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 不仅会创伤大、恢复慢, 且结石清除率较低。经皮肾穿刺取石术针对复杂性结石 (鹿角状肾结石) 有非常好的的疗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有关学者就提出了多通道的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 且被证实此种方法可成功治疗肾结石[4]。而开放性手术与之相比, 存在较多劣势, 主要体现在伤口大小、出血多少、术后恢复快慢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肾结石的两种治疗手术的方法, 一种是开放性手术治疗, 另一种是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手术治疗。

开放性手术治疗采用的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 确定好结石的位置, 把肾切开进行肾盏成形操作, 然后将患者的结石取出, 最后将取出的结石数量与影响资料进行比照, 确保结石清除率。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相比于开放性手术的操作, 过程较为复杂, 在手术的过程中, 根据结石的不同位置来选择穿刺的位置, 然后再进行之后的手术。建立通道是经皮肾穿刺取石手术的关键, 传统的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的穿刺点常为腋后线与十二肋下的交点, 穿刺多为下盏;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的穿刺点会选择10、11、12肋下腋后线至肩胛线之间的区域[5]。与传统的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相比,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在操作过程中, 可避免观察和操作的角度较小, 容易撬裂肾盏的问题。另外, 针对肾积水不严重者, 为了在穿刺前逆行注入造影剂了解肾集合系统, 在术前会先行患侧逆行插管。

在本次对治疗肾结石手术开放性手术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这两种手术研究发现,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手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开放性手术, 从手术的创伤、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恢复情况都明显比开放性手术治疗效果好。本次研究中42名患者接受微创经皮肾穿刺取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70.8±8.3, 术中出血量66.7±6.8mm, 结石取尽39例 (92.86%) , 并发症3例 (7.14%) ;另42名患者接受开放性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100.5±8.9, 术中出血量111.2±9.2mm, 结石取尽24例 (81%) , 并发症8例 (19.05%) , 通过对比研究, 会发现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肾结石在时间上更短, 出血量较少, 恢复效果更好, 并发率较低。在肾结石的治疗中选择微创经皮肾穿刺取效果要高于开放性手术, 值得在手术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龚红星.开放性手术治疗肾结石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26 (19) :42-43.

[2]谢保伟.开放式手术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肾结石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9 (10) :535-536.

[3]瞿虎, 汪中扬, 马波, 等.开放式手术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在治疗肾结石患者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9 (12) :23-24.

[4]喻德康.开放式手术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肾结石效果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1) :1652-1653.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 男58例, 女22例, 年龄36~82岁, 平均59.6岁。有高血压史57例, 23例否认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血压正常3例。活动中起病49例, 安静状态下起病5例, 激动后起病26例。意识清楚11例, 嗜睡25例, 浅昏迷37例, 中深昏迷7例。颅脑CT示出血部位:基底节56例, 丘脑7例, 脑叶18例。按多田法计算脑出血量为25~120 ml。发病距手术时间:3~6 h者17例, 7~24 h者43例, 25~72 h者20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CT定位, 避开大血管走行及重要功能区确定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在电钻驱动下将特制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锥颅后进入血肿腔, 在颅骨上自锁固定, 抽出针芯, 拧紧盖帽, 针侧管连接塑料管后可行血肿震荡抽吸、冲洗。冲洗液可用4 ℃冰生理盐水500 ml+1 mg肾上腺素, 待冲洗液清亮后闭管, 连接引流管, 接着取掉正孔盖帽, 插入粉碎针, 注入液化剂, 再次安上正孔盖帽, 约4 h后开放侧管流出被液化的血液。根据血肿清除情况拔针。

1.3 术后处理

①血压均控制在 (140~170) / (75~90) mm Hg以下[1];②推注冲洗液或液化剂时施力不宜过猛, 且排气速度不宜过快;③注意观察胃液状态和大便情况预防应急性溃疡;④加强护理, 防治坠积性肺炎和褥疮;⑤尽量减少使用肾毒性药物以预防肾功能衰竭。

2结果

全组拔出引流管时间在术后3~5 d内。3天意识清醒者30例, 1周内清醒者26例, 2周内清醒者12例, 植物状态4例, 死亡8例 (病死率10%) , 手术后24 h因脑疝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4例, 术后8~12 d上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 术后2 d因肺部感染, 全身衰竭死亡1例, 术后死于心肌梗死1例。

3讨论

3.1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优点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本身对机体的侵袭, 对脑的损伤小, 减少了并发症, 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或不能耐受传统开颅术的患者, 加快血肿清除和缩短治疗时间。应用YL-Ⅰ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其他类型的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部分, 或大部分血肿清除, 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 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 避免了脑疝的发生。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脑内小的血管分支破裂后一般在20~30 min出血基本自行停止, 但也可因患者咳嗽、紧张运动等使血肿扩大, 一般在6~7 h内病情不稳定, 血压波动性大, 出血还未完全停止, 可诱发再出血, 且早期血凝块尚未溶解不易抽出[2], 6~7 h后开始出现周围组织水肿, 24~48 h为脑水肿高峰期, 脑疝常易发生。脑缺氧、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常易出现, 在继发性脑实质损伤前清除血肿, 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导致的脑出血, 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 手术最好在发病后6~7 h内进行, 较早清除血肿, 脑缺氧极大地减轻, 从而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 但对于早期发生脑疝的急进型脑出血应立即进行手术。

3.3 术后再出血的防治

术后再出血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多出现在术后24~48 h, 手术离发病时间过短, 血肿排空过快, 造成血肿腔内压骤降是再出血的主要因素, 对于术后神志清醒患者应让其保持情绪稳定, 嘱其勿用力咳嗽及排便, 情绪烦躁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伴有高热者, 应用电冰毯降温, 也可应用冬眠合剂。术后血压控制在 (140~170) / (75~90) mm Hg[1], 应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过高可导致再出血, 过低则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导致脑水肿的恶性循环。术后再出血除禁止应用血肿液化剂 (肝素+尿激酸+透明质酸酶) 外, 可用立止血1 ku+生理盐水3 ml血肿腔内注射, 闭管1~2 h左右开放。

参考文献

[1]刘小林.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 :60.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为我科自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原发脑室出血患者, 男74例, 女38例;年龄39~82岁, 平均58.8岁。临床表现:入院时偏瘫79例, 失语38例, 昏迷58例, 其中深昏迷12例, 脑疝9例。基底节区68例, 脑叶19例, 丘脑8例, 出血破入脑室22例, 原发脑室出血17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证实, 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30~50ml62例, 51~80ml 39例, 80ml以上11例。术前意识状态按GCS分级:<8分59例, 8~10分38例, >10分15例。出血至手术时间:6h以内11例, 6~12h 54例, 12~24h 30例, >24h 17例。

1.2 方法

本组112例患者中, 73例仅脑实质内出血患者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对血肿行定向穿刺、抽吸、冲洗、引流。22例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有16例采用血肿定向穿刺+脑室引流, 另6例继发脑室出血及所有原发脑室出血采用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引流。

2 结果

本组存活94例, 其中68例偏瘫肢体功能于7~28天逐渐恢复, 肌力由0~1级恢复到2~4级;19例在4周内语言、肌力完全恢复。住院日最长35天, 最短2天, 平均14.5天。死亡18例, 病死率为16.1%, 其中3例脑疝术中死亡, 术后再出血死亡7例, 急性肾衰死亡2例, 合并慢阻肺伴感染、呼吸衰竭死亡4例, 心衰及心律失常死亡2例。

3 护理措施

脑出血预后与急性期护理有直接关系, 合理的护理十分重要[1]。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头部抬高15~30°较合适, 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并保持脑血流量, 又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切记无枕仰卧。凡意识障碍患者宜采用侧卧位, 尤以健侧卧位为主, 头稍前屈, 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 并减轻血肿对中线压迫和减少偏瘫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

3.1.2 饮食与营养

营养不良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易被忽视的并发症。重症意识障碍者急性期1~3天应禁食, 静脉补给足够能量与维生素, 发病48小时后若无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可鼻饲流质饮食。患者意识转清、咳嗽反射良好、能吞咽时可停止鼻饲。应注意喂食时宜取45°半卧位, 饮食宜做成糊状, 流质均应选用茶匙喂食, 喂食出现呛咳可拍背。

3.1.3呼吸道护理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翻身拍背, 鼓励患者尽量用力咳嗽, 咳嗽无力痰多时可超声雾化吸痰, 痰多、呼吸困难且经鼻吸痰困难者, 以及意识障碍较重估计短期内难以清醒者宜尽早气管切开。

3.1.4 褥疮防治与护理

昏迷及完全性瘫痪者易发生褥疮, 要定时翻身,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在骶部、足跟及骨隆起处加垫气圈, 并经常按摩皮肤及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皮肤发红可用70%酒精或温水轻揉, 涂以3.5%安息香酊。

3.1.5 保持大便通畅

常用手轻揉患者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便秘者可给予肛用栓剂如甘油栓、开塞露等, 或缓泻剂如植物油、石蜡油、果导等口服, 亦可用泻药番泻叶3~9g泡服。

3.1.6 泌尿护理

原则是保证排尿通畅, 预防尿路感染和训练排尿功能。由于卧床及意识障碍, 患者易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 需注意明辨充溢性尿失禁。在轻度尿潴留时, 可将手掌放在膀胱底部轻轻按摩加压, 使膀胱尽量一次性排空。不可压膀胱中部, 用力也不能太大, 以防逆行感染及膀胱破例。也可试用听流水声、温水缓慢冲洗外阴或下腹部热敷等方法刺激膀胱收缩排尿。在按压等无效或重度尿潴留时可留置导尿。对于尿失禁, 男女有别。男患者可用阴茎套等引流尿液到贮尿瓶内, 但需注意定时取下阴茎套使局部清洁干燥。女患者则要及时更换尿布, 每次小便后用温水擦洗会阴部。不应为保持干燥而留置导尿管, 增加尿路感染机会。

3.1.7 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脑出血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为活动障碍和血液高凝状态[3], 且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多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及体循环淤血, 易于形成静脉血栓。应加强肢体活动, 按摩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 并勤于翻身。尽早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IPC) 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4,5]。

3.2 颅脑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护理

意识清醒者做好术前解释安慰工作, 争取患者及家属全力配合。烦躁者应加约束带和专人固定, 必要时予以药物镇静。术前、术中要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大小、肢体活动情况、语言反应能力, 以便术后对比, 评价手术效果。 (1) 患者剃全头:血肿清除术时病侧朝上卧位, 头尽量与床面平行;脑室引流术取枕仰卧位。 (2) 引流袋高度:血肿引流时引流管袋应低于头颅穿刺位置以利于血肿腔内残留积血不断流出。而脑室引流时则应将引流管抬高距颅中心水平10~15cm, 以维持正常脑脊液压力。 (3) 注意保证引流管通畅:如引流不畅, 注意检查引流管有无折叠、扭曲、受压现象。在排外以上物理性梗阻因素及低颅压等情况后, 应怀疑系血块或脑组织碎块阻塞, 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空针以2ml负压轻轻向外抽吸。必要时通知医生予以冲洗。 (4)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血肿清除术时引流液多为暗红色, 如有新鲜血引出, 应考虑有无再出血, 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做好开颅止血的术前准备。脑室引流时则需观察引流的速度及量, 切忌引流过快, 以免减压过快至脑室塌陷, 一般以每日不超过400ml为宜。 (5) 密切观察伤口局部变化:在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出的同时, 尚需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波动感, 以排外帽状腱膜下血肿形成。 (6) 防止感染:引流管、引流袋要无菌处理, 引流伤口处纱布要保持清洁干燥, 改变头位和搬动时要夹闭引流管以避免倒流引起颅内感染。脑室引流要每日更换引流袋, 引流管末端在更换前要用2.5%碘酊或75%乙醇消毒后再接引流袋, 结合部用无菌纱布包裹, 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引流中脑室液如变浑浊, 呈毛玻璃样或有絮状物, 有可能已发生颅内感染, 应立即将引流袋放低以引流出感染的脑室液, 并做细菌培养。 (7) 血肿基本清除, 无高颅压表现, 头颅CT示中线无明显移位时, 尽快拔出穿刺针。脑室引流则应夹管观察1~2天, 如病情平稳方可拔针, 但一般不超过7天。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6]。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65-773.

[2]王洪伟.CT三维重建矢状位矩形定位定向法在经额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血肿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 25:297.

[3]顾双双, 沙杜鹃, 张均.脑出血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和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2, 20:513-517.

[4]Morgenstern LB, Hemphill JC, Anderson C, et a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and Council on Cardiaovascular Nursing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 2010, 41:2108-2129.

[5]Lacut K, Bressollette L, Le Gal G, et al.VICTORIAH (Venous Intermittent Compressession and Thrombosis Occurrence Related to Intra-cerebral Acute hemorrhage) Investigators,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ogy, 2005, 65:865-869.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9篇

【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5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选取同期45例经保守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肿初次清除率911%,高于对照组622%,治疗组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的5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有效。

【关键词】微创穿刺碎吸术;脑出血;颅内血肿

【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75-02

脑出血发病急,变化快,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通常脑出血颅内血肿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在保守治疗时,治疗时间长,血肿长期压迫易导致肢体瘫痪,难以恢复或恢复不理想,使患者再出血风险增加或症状较重,严重者甚至死亡。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操作简单,创口小,可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止血速度快。现笔者以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90例;经头颅CT证实,与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是学术会议中脑出血诊断标准相符[1];出血量30~120ml,双瞳孔散大,呼吸衰竭;发病到住院时间1~72h;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28±67)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37±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12手术方法观察组术前常规备皮,监测血常规,注意凝血酶原时间,患者用CT常规扫描,术中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烦躁患者术前采取镇静药物。血肿最大层为基准,偏血肿底部层面为穿刺层面。明确血肿中心距头皮最近距离,避开皮层大血管,于头皮标记作穿刺点,从体表穿刺点到血肿中心距离作为进针深度,选择适宜穿刺针。常规消毒铺巾,于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见流出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后,证明穿刺成功。以注射器5ml注射器缓慢低负压抽吸血肿。若抽吸困难可装上冲洗针,取100ml生理盐水+125万U肝素钠反复冲洗血肿,直到引流液清亮后注入3ml生理盐水+2~5万U尿激酶+1500U透明质酸钠,并夹闭引流管2~4h,当颅内压升高、中线明显移位则需开放引流管。术后复查CT,观察血肿情况。若术后再出血,需长时间冲洗溶解血肿,穿刺针保留时间应低于7d。

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调整患者血压,降低颅内压,以免再出血,营养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予以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维生素类药物清除自由基;以三磷酸腺苷注射液注射,以15%~25%浓度甘露醇于30~60min内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预防再出血。并予以对症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13疗效判定[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予以评估,包括患者意识、凝视、视野、面瘫、肢体运动、感觉、语言、构音等方面,为0~45分, 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以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3]判定患者病残程度,包括意识、定向、语言、眼球运动、面瘫、肢体运动判定患者病残程度,分为1级、2级和3级。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46%~9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不足18%;死亡[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对比观察组血肿初次清除率911%(41/45),其余高密度影在1~2周内消失,4例患者引流管经调整后,在调管1~2周后血肿消失。对照组3周后28例患者经CT检查,依然见残留高密度影,占622%;17例患者CT显示血肿消失,占378%;两组对比血肿清除率差异明显(P<005)。

22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7%,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死亡,占4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78%,7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再次出血、器官衰竭而死亡;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81±23)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172±51)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是结合微创术治疗及药物治疗,通过早期清除血肿,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脑神经缺损功能。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可在CT下精确定位,操作方便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患者在脑出血后,血肿造成颅内高压,使脑组织受压、移位,形成脑疝。受压脑组织会出现微循环障碍,出现缺血、缺氧。其治疗目的则是要早期清除血肿,缓解脑干及临近脑组织的压迫。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在术中利用冲洗液反复冲洗,可快速液化、溶解血肿,促进血肿吸出。在实施颅内血肿碎吸术时,应精确定位,明确穿刺血肿中心部位,及时缩小血肿体积。以CT引导,提高穿刺部位的精确性,选择适宜穿刺针,与颅骨方向垂直进入,术中不可为了抽出血块而加大负压,以免闭塞血管诱发出血。此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经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效果显著,病情得以明显改善。

在实施手术时,多数学者认为患者在发病6h内不宜手术,少数学者认为可在72h后实施血肿穿刺碎吸术。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通常患者病情在确诊后应立即实施手术,尽早手术治疗,可减轻脑组织受压,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操作者应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血肿量超过30ml则有手术指征,因此患者入院后血肿量增大,病情加重,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若患者昏迷时间长,脑疝时间超过72h,或双瞳散大,呼吸循环衰竭,高血压病史不明确等患者则不可实施穿刺。总而言之,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有效。操作者应掌握手术时机及手术适应症,充分发挥手术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玉琴,张洪芬,卜用霞,等.脑出血后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碎吸术50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5(20):39-40.

[2]时中文.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60例[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6):46-47.

[3]侯德文,罗雪梅,毛冲舟,等.CT导引下颅内血肿穿刺微创碎吸术治疗脑出血[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02-1503.

[4]左玉琴,张洪芬,卜用霞,等.脑出血后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碎吸术50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0):39-40.

微创穿刺手术论文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进行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 ;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35例, 女性33例;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 (56.4±6.5) 岁;入院前发病时间为1.3~6h, 平均时间 (2.1±1.5) h。入院CT检查表明基底节区出血38例, 额颞叶出血12例, 枕叶出血10例, 丘脑出血8例;对照组男性41例, 女性27例;年龄42~83岁, 平均年龄 (55.6±4.5) 岁;入院前发病时间为1~6.2h, 平均时间 (1.9±1.6) h。入院CT检查表明基底节区出血36例, 额颞叶出血13例, 枕叶出血12例, 丘脑出血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监测患者体温、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 对照组给予患者脱水、降颅压药物治疗, 具体包括20%甘露醇200mL快速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7~9mg静脉推注, 辅以速尿针等药物, 同时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根据入院CT检查结果脑出血定位提示, 采用微创穿刺术将穿刺针送入在局麻下电钻打好的颅孔, 并拔出穿刺针的针芯血流出后拧紧, 将血肿抽出, 注入等量盐水清洗血肿, 保持颅内压平衡, 直至抽取液体颜色变淡再注入生理盐水和尿激酶混合液, 关闭导管, 2h后开放引管,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肿冲洗, CT复查观察血肿情况, 同时积极进行支持、抗感染等治疗, 对症治疗。

1.3 疗效标准分析

治愈: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良好;显效:患者恢复部分生活能力, 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患者不能独立生活、生存或死亡;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用SPSS V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

2 结果

治疗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35%;观察组病死率为2.94%, 对照组病死率为17.65%;两组总有效率与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是长期高血压患者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发病原因是脑内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刺激发生慢性病变基础上破裂所致, 可以造成脑实质损伤的疾病。常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脑干穿通支等。这些小动脉的慢性病变主要包括脑内小动脉硬化、脑血管透明脂肪样变性, 以及粟粒状微小动脉瘤形成等。除了高血压引起小动脉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外,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可以和高血压合并存在并导致脑内动脉破坏发生脑出血。按出血部位不同, 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般障碍, 较严重的基底节出血时出现“三偏”, 脑干出血时四肢瘫痪, 急性应激性溃疡以及中枢性顽固高热和呼吸节律紊乱等, 内科药物保守治疗预后都极差。发病后及时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就显得十分重要, 既有利于降低颅内压, 又可以减少致死率[3]。

本研究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显著。也可以说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微创穿刺清除术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 降低其病死率, 更好的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35%;观察组病死率为2.94%, 对照组病死率为17.65%;两组总有效率与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穿刺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显著, 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 降低其病死率, 临床疗效较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穿刺术,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孔文涛, 常小龙, 赵德清, 等.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0 (3) :276-277.

[2]胡登科, 蔡烈凤, 杨昆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7 (1) :70-72.

上一篇:全球视野下一篇:物流企业统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