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行成本范文

2024-06-18

生产运行成本范文(精选9篇)

生产运行成本 第1篇

一、成本管理的概念

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企业以全局为对象, 对其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 即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产生的成本,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战略, 来实现节约成本、获取高利润的目的。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

1. 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水平的高低, 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影响很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可以采用降价的手段, 以较低的价格来打倒对方。从这个角度来看, 只有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降低了, 降价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否则降价有可能使企业亏损。因此, 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的管理是极度必要的。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水平,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利用成本信息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制定价格与宏观调控等, 税务部门也可根据其对企业的成本开支进行监督检查, 所以成本信息对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管理部门非常重要。若企业扩大成本开支范围, 必定会削减企业利润, 从而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影响。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行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 能够避免对成本信息把握的失误性,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3. 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降低的潜力大小, 主要决定于成本管理者对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因此,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企业管理除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外, 还要使成本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降低企业成本不能只一味强调短期利益, 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 按照持续经营理念, 做出有利于长期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方案, 防止成本管理中出现短期利益行为。加强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 提高其成本意识。

4. 企业成本管理能够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的时候, 应该体现出价值规律, 制定的价格应该符合产品本身的价值。此外, 在进行价格制定的时候, 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供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若是企业成本管理比较到位, 那么在产品销售之后企业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利润;若是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那么产品销售之后, 企业很难获得高额的利润,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逐步的消失, 这对企业的成长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必须做好成本管理, 这样能够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并开始加强成本管理以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但就具体实际情况而言, 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上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1. 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衡量标准, 对全部收入和支出提出的适合企业发展水准的内部控制度。而大多数的企业管理都不注重成本的控制, 只是一味追求企业经济收入的增长与发展规模的扩大, 使其发展效益得不到提升。另外, 企业的成本管理者对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范围不明确, 造成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不严格, 得不到正常运行。

2. 成本核算信息失真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 其原因主要有:第一, 成本的核算方法不当。在现代的企业制造环境下, 企业用人的成本比例下降, 产品制造费用比例上升,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信息。第二, 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的潜在亏损。有些企业为了掩饰真实的成本信息, 让成本管理人员在企业成本上做文章, 对外披露虚假的成本信息。第三, 成本核算只注重人工、材料和制造费用, 忽视了产品研发及试验费用等, 从而无法准确评价产品整体实现的经济效益。

3. 成本管理方法不当

当前许多企业虽然能意识到要用低成本投入换取产品的高效益, 但由于成本的管理方法不科学, 并没有得到高利润回报。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还要贯彻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然而, 许多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行的成本管理中, 往往缺乏对一项任务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成本管理意识, 在成本核算中只是侧重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而缺少产品在设计与销售过程中产生费用的核算意识, 造成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工作不到位。

四、如何完善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

1. 加强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目前, 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无法突破的主要瓶颈是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因此必须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研究, 转变对成本管理固有的观念。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动向, 作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 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其次, 企业管理者要向所有企业成员宣传成本管理意识, 让成本节约与每个企业员工都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利用新思想、新观念才能适应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2. 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 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核算方法进行改进。首先是企业成本管理者要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步。成本管理应该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运行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同步进行。其次是要有效控制企业的收入活动。运用收益成本等相对指标将收入与成本控制巧妙结合。最后是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使其从预测、计划、实施到核算、分析每一个环节有序循环, 做到有序运作。

3. 保证成本信息质量

成本信息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总成本, 因此必须要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得到建立健全。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程序上进行合理控制, 能够显著提高成本核算信息, 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费用。首先, 企业要提高制度实施主体的素养, 加强企业管理者和成本核算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道德观念, 使他们保持职业良知。其次, 凭证在入账前必须进行审核, 凭证要遵循程序进行传递。另外, 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让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发挥作用。

4. 使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企业日常的生产运行中要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将成本与价值相结合, 保证投入的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要提倡科技, 采用新的生产技术, 雇佣高技术水准的新型员工, 提高企业效益。要及时更新成本管理观念, 研究好成本与产量、质量与销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开发新产品, 提高技术含量来寻求企业低成本投入, 高效益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5. 重视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做好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经营而言, 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 信息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也更加的困难。特别是现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必须和科技进步结合在一起。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 有没有真正的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提高, 企业经营是不是真正顺利, 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信息管理决定的。所以,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 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市场调查以及信息反馈的重要性, 重视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 并采取措施做好这两个方面, 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水平, 根据需要吸取一些成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经验, 改进自己的成本管理,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 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创新管理手段, 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成本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企业要着重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 发挥好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对企业来说, 成本管理的成败代表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从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出发, 解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指出了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为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宝贵意见。

关键词:企业,日常,生产运行,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西军.基层生产企业成本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9) .

[2]杨庆峰, 刘菊芳, 张凌.关于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运行中成本预算方法的探讨[J].甘肃冶金, 2006 (4) .

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 第2篇

成本组成及分析(不含折旧)

城市污水厂根据地理位置、源水水质、投资规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A/O法、A/A/O法、SBR法等工艺。不同的处理工艺决定不同的成本,对于城市大型污水厂而言,多数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本文仅以工艺采用活性污泥法,出水到达二级排放标准,水、泥、气均正常运行的污水厂为例进行成本分析。

1.污水厂成本组成

①生产成本组成:能源费用:电费、水费;材料费用:煤、油、药剂;人工费用。②制造成本组成:修理费:土建、设备、自控仪表维护检修费;大修及改造费:设施、设备、仪表大修费、固定资产购置费;污泥处置费;物料消耗等其它费用。③管理费用:办公费、培训费、保险等。2.简单分析及控制重点①简单分析:生产成本中油耗、电耗、药剂消耗是生产过程中必须发生的费用,必须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其所占比例越高,企业生产越正常,产生的效益就越大;制造成本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维修、大修和固定资产投入等费用,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煤费、水费、管理费等是企业运行成本的组成部分,应加以控制、尽量减少,增加企业的利润。

②控制重点:首先,控制重点应放在生产成本中的能源消耗、药剂消费的控制上,如何建立班组、部门有效控制方式,使其在满足工艺运行要求条件下的合理化、最小化,真正达到经济运行是企业的关键;其次,控制重点应放在制造成本中维修、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用的控制上,如何建立班组、部门有效控制方式,使其必须满足污水厂自身正常运行和长期正常运行要求条件下的减量化、合理化,使污水厂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的关键;再次,应加强煤费、水费、管理费等费用支出,使其尽量减少也比较重要。班组成本控制

污水厂消耗的主要成本都集中在一线班组。污水厂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班组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污水厂吨成本的高低。

1.班组运行参数控制

对于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参数很多,包括进水量、出泥量、BOD、COD、SS、排泥量、气水比、回流比、污泥浓度、水压、泥温、含水率、投药量、PH值、发电量等一系列指标。在工艺运行参数控制方面,班组人员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了解全厂工艺流程及运行现状;②熟悉掌握管辖范围内的各种构筑物及设施的工艺性能、工艺流程的技术参数及指标,以及工艺的安全性能(通过技能培训);③具备调整管辖范围内的工艺参数的能力(培训);④定期巡视、检查各种构筑物、工艺设施的工艺处理效果并作好记录;⑤掌握通过现场仪表及中控室数据调整实际工艺参数的方法和技巧,并及时进行调整;⑥对于不能解决的工艺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作好记录;⑦班组长应定期组织人员分析班组工艺运行情况,解决经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工艺参数控制水平。

2.班组能源、药剂费用控制 ①根据污水厂下达的各项工艺参数控制指标及任务量确定本组各种设备的能耗指标、药剂指标,将指标下达到每个人、每台机组,逐渐达到单机运行成本核算;②班组长应定期组织人员分析各种设备的能耗指标及存在的问题,并商讨如何解决和改进;③班组必须建立所管范围内设备、设施详细的技术参数资料和能耗资料,并妥善保管;④班组长应根据厂里要求对职工加强成本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向部门汇报每人的执行情况和应采取的奖惩意见;⑤班组应积极维护、保养计量装置,对计量仪表做到定时巡视、记录,定期保养、维护,定量进行分析,并能向主管部门提出使其更加完善的建议

⑥班组应建立自身培训、交流制度,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内部交流,也可请厂内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⑦班组人员应积极参与所管范围内节能降耗的工作,利用自身一线班组优势,探讨———摸索———实践,总结其运行过程中的低能耗控制点,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和建议。

3.班组维护、检修成本控制

①班组必须将所管范围内的设备、设施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建立设备、设施责任制,并建立完善的基础资料管理工作;②班组必须严格执行设备、设施养护制度和养护标准,并接受班组自查和部门检查;③班组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小修、检修能力,对一些经常出现的小修问题应能正确解决,减少维修费用;④班组人员必须建立所管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档案,对厂里安排的大、中修项目实行汇签制,分别由主管部门、班组长、具体负责人对其质量和工作量进行签字确认,分清责任,控制大、中修效果;⑤班组长应定期组织人员分析所管范围内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使其达到经济运行效果,提高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及检修水平;⑥班组内部应建立自身考核机制,完善设备、设施责任制,对一些责任事故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部门提出奖惩意见;⑦班组内部应加强培训和交流,对一些经常出现而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向主管部门汇报;部门成本控制

部门是执行全厂综合管理的组成部门,也是完成各项任务的执行机构。只有加强基础性工作,完善各项企业制度,加强相互监督的促进机制,才能逐步实现全面、有效的成本核算。

1.生产成本控制

①能源消耗控制:结合污水厂工艺运行参数,计算出合理的运行参数指标;根据污水厂运行实际情况,摸索出实际参数控制指标;可采用组织技术人员研究能耗最低化课题→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基础性资料→指导班组运行生产,下达生产任务指标和能耗控制指标→发现问题,循环往复,提高能耗控制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人员培训、指导及检查、监督力度;完善计量工作:包括煤、水、电、油各种消耗量及空气量、污水量、回流量、投泥量、沼气量等工艺参数;确定污水厂能耗大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如鼓风机、压缩机、回流泵等。建立主要机组能耗控制方案,确定其运行参数和方式等;创新与科研:寻找其不同运行方式、控制方式的可行性,如有些机组能否间断运行、循环运行,设备控制方式能否通过技改技革达到节能目的等。

②药剂费用控制:污水厂药剂费主要用于污泥脱水,其它班组用量很小。完善计量工作:包括污泥浓度、溶药浓度、泥泵流量、药泵流量、投药比、水量等计量工作;在满足脱水泥饼含水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投药量。在计量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污泥浓度下投药量指标,培训、指导班组如何控制好投药的比例,采用下限投药,减少药剂费;随时减少脱水机本机的运行效果,控制好其性能参数如液压力、上下涨力等,使其达到较好的运行状态,也可减少投药量;创新与科研:试验新型药剂,在满足脱水要求下,单价低或用量小,只要总体成本能够降低即可;控制药的质量、价格。

③人员费用控制2.制造成本控制:①建立设备、设施管理工作平台:按设备、设施的类别、类型及特点,建立设备、设施台账、卡片;建立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综合管理基础资料;建立综合设备、设施资产档案等,能使污水厂更方便地进行资产统计、价值评估、维修预测、设备设施更新改造等工作;制定设备、设施的点检、完好检查、性能检查、状态监测、维修、保养等工作的标准制定,为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建立设备、设施定期检测技术参数指标库,通过对检测记录的处理分析,掌握主要设备、设施的技术参数状态,实现从故障维修向预防性维修的过渡;建立维修项目技术标准(经验)数据库,使维修任务与人员费用、材料费用任务进度;自修或委补综合平衡,实现维修费用可控的、合理的、有技术保证的、费用最低的管理;建立故障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可靠性维修、状态维修相结合的综合维修体系,使企业由被动维修向状态维修过渡;制定设备、设施维修的任务管理体制,实行维修申请单、实施后的工程量清单、维修质量验收单等制度,进行汇签并作为资料存档备案;建立全面的设备、设施管理经济技术分析体系,实现从宏观到局部的数据分析、统计,生成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设备、设施的费用维修成本核算表,为维修成本控制提供经济管理支持。

②维修、检修、小修费用控制:建立维修申请制度:填写各种原因的维修申请工作单,包括故障维修申请单、定期计划维修申请单、技改申请单、待修申请单等;确定维修任务计划:根据运行时间、故障原因、检验检测记录、状态记录等确定是否应该进行维修、维修方式(自修或委外)、维修标准及估算维修工作量;维修实施过程:下达维修任务单,记录维修项目的材料、人力、时间、资金等消耗,并监督维修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情况;维修质量验收:根据修前状态、修后状态、维修标准等进行维修的综合评定,并实行整体验收单汇签制度;维修费用审定:根据维修过程中的材料消耗、配件消耗、人力消耗、技术含量等进行预、决算的审定,并实行工作量清单及预、决算的签定制,以利于降低维修费用;维修统计分析:对维修计划与实施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维修效果与费用进行综合比较,确定以后维修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减少维修费用。

③大修及改造费用控制:大修及改造项目的确定:根据设备、设施基础管理工作平台确定大修及改造项目、维修级别及初步的预算等;大修及改造项目方案确定:应对大修及改造费用的可行性、技术含量的完整性、维修质量的可靠性、经济价值的可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施工方案(性价比);施工单位的确定:根据施工单位的资质类别、信誉度、方案、质量、技术安全要求、工程造价及实际维修能力等综合确定施工单位、生产厂家、总价超过规定值时采用投标确定;施工标准及质量控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施工(维修)质量标准;施工质量验收: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工程的分布、分项进行验收;在施工收尾阶段应对工程进行整体验收并进行试运转试验,对大修及改造工程作到综合验收;施工总造价的控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消耗、配件消耗、人力消耗、技术含量等签订施工合同,进行预、决算的审定,并实行工作量清单及预、决算的签定制,以利于降低大修改造费用;施工汇总分析:在工程验收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提供与施工相关的技术燃料和改造的设计方案和竣工资料;管理人员根据这些资料作出包括大修改造效果的汇总分析,并分析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医院空调的运行成本 第3篇

1 工程概况

嘉兴市第一医院于2011年10月整体搬迁,占地面积208亩,总建筑面积约185 000 m2,主要由门诊楼、医技楼、行政楼、科研后勤楼、普传染病区楼、烈传染病区楼、住院楼组成。其中住院楼共19层,高度约74 m,其他楼均为5层(其中地下层为20 278 m2)。全院空调实际使用面积约164 000 m2,中央空调供应了一部分的住院大楼、门诊楼、医技楼、科研后勤楼,其使用面积约130 000 m2。其他用房全部采用分体空调,约34 000 m2。

中央空调机房布置在地下一层,内设机组:(1)制冷量为每小时2.7×109kcal(1 kcal=4.186 J)的开利离心机4台;(2)制冷量为每小时1.2×109kcal的开利螺杆机1台;(3)换热量为每小时3.3×109kcal的艾克森换热机组2台;(4)换热量为每小时2.4×109kcal的艾克森换热机组1台;(5)制冷量为每小时3×108kcal开利风冷热泵机4台。(放在四楼房顶上)

全院中央空调夏季制冷量总配置为每小时1320万kcal,冬季制热量总配置为每小时900万kcal。全院安装卡式和卧式风机盘管为2600只。还安装了松下、格力、三菱电机分体空调377台。三菱电机VRV空调外机17台、内机237台、共424匹。全院总共为3214只室内机。

中央空调冷媒水系统采取二次泵供水,冷媒水工作温度要求7~12℃。冷却塔放在十九层顶上,冷却水工作温度要求37~32℃。

全院各种空调设备的总投资为4750万元,中央空调使用面积的投资成本约每平方米365元。

2 2013年运行成本

全院中央空调经过一年的实际运行,夏季使用情况是白天运行2台离心机组,晚上运行,1台离心机组,过渡季节检验科需要时,白天运行1台螺杆机,晚上运行1台风冷热泵机组。当检验科不用时,就开1台风冷热泵机组给手术室用。温度设定为7~12℃。冬季使用情况是运行1台换热机组。温度设定为45℃。全年空调用水、电、天然气的统计,见表1~3。

注:金额根据2013年水费价格每吨4.6元计算所得。全年空调用水量约14 573度,全年水费约134万元,为全年医院总用水量的4.9%,金额约7万元。

注:空调用电是根据4月份不开大空调用电量的平均数(637909度)减去每个月的用电量所得。金额是用2013年度电费(0.91元/度)计算所得,全年空调用电量约32万度,占全年医院总用电量的33%,金额约298万元。其中,中央空调为全年空调用电量的73%左右,金额约220万元;分体空调用电量为全年空调用电量的27%左右,金额约78万元。

注:用天然气金额是根据2013年4.6元/m3计算所得,中央空调用天然气量为全年用天然气量的72%,约191万元。

2.1 2013年空调费用情况

我们医院空调经过一年的运行,现对全院空调所用水、电、天然气的数据进行分析,见表4。

注:该表是2013年的运行数据情况。用电金额根据2013年度电费每度0.91元计算所得。用水金额根据2013年水费价格每吨4.6元计算所得。用天然气金额根据2013年天然气价每立方米4.28元计算所得。

2.2 2013年度全院的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运行费用

(1)通过以上表的分析和计算,得出全院空调一年的费用约495万元,其中,中央空调的运行费用约417万元,如果把锅炉房冬季供暖4个月的运行成本3万元计算在内,全年中央空调的运行费用约420万元,分体空调的运行费用约78万元全年的总成本为498万元。(2)2013年度实际使用中央空调的面积约94 000 m2(建筑面积),运行费用为每平方米44.2元(建筑面积)。实际使用分体空调的面积约28 000 m2(建筑面积),运行费用为每平方米27.6元。全院实际空调使用面积约122 600 m2(建筑面积)。上述不包括烈传染病区楼的分体空调5783 m2。

3 管理成本

(1)2013年度中央空调7名工作人员费用(1名正式工,2名院内合同工,2名临时工,2名季节工)为:全年支出33万元,平均每月2.75万元。(2)冬季锅炉房要提供蒸汽供暖4个月,要增加2名工作人员上夜班,这样要增加要管理成本约3万元。(3)全年的日常办公用品、工具约2.5万元。(4)全年的管理成本合计约38.5万元。

4 维修成本

我院于2011年10月整体搬迁,目前大多数新设备还在保修期内,所以2013年度维修较少。全年的维修费用约6万元。

5 综合费用的分析

我院中央空调2013年各项费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费用及百分比,见表5。

注:(1)全年运行费用根据2013年度机组运行计算所得;(2)全年管理费用根据2013年度制冷室人员实际工资计算所得;(3)全年维修费用根据1年来的维修费用计算所得;(4)全院空调总投资为4750万元,设备折旧费用是根据使用寿命50年计算所得;(5)全年房屋折旧费用是根据房屋使用寿命50年计算所得;(6)全年医院实际空调使用面积约122 600 m2(建筑面积)。

6 结论

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分析论文 第4篇

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一般是由生产、交换、消费和管理四个环节组成的,由此便产生了四个方面的运行成本。在经济学里,如何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是研究的中心问题。而经济活动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运行的质量。

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产品大量积压、消费乏力现象,虽经政府一再出台政策,连续八次降低利率,意在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运行的总成本太高,而商品价格又不能依据供求关系自由涨落。因此本文对经济运行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消费成本和管理成本加以研究,对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成本、心理成本、预期成本和比较成本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途径,以期能疏通经济运行过程,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生产成本及其降低途径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是起点,生产过程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生产成本就构成了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与否、生产批量的大小、生产能力的大小、员工素质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比80年代确有很大提高,但效率并不理想,特别是一些项目的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导致不少行业开工率不足。例如,全国家电的生产能力发挥不足一半、宾馆饭店的利用率也不足一半。

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快科技进步,改善企业管理、进行产业重组、联合和产品结构调整,由过去的大投入、高成本转入大批生产、大量销售、低成本运营的轨道。当务之急是扩大市场销售量,使企业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势必降低销售价格,只有降价才能多销,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痛苦选择。是降价促销使企业在亏损中运作?还是保持高价格使企业停工或生产积压?须知一个在亏损中运营的企业也远比一个在积压中盈利的企业对社会更有贡献。

交易成本及其降低途径

交易成本,即交换费用,是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流通过程中的耗费。在成熟的、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费用十分低廉,交易渠道简便畅通。对于我国来说,商业流通领域由于长期的国家垄断,形成了严重的官商作风。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又使交易成本迅速攀升,有些商品的交易成本甚至远远大于商品的生产成本。例如一双出厂价格在50—60元的皮鞋,在商场中要卖到200多元;一瓶生产成本5—6元的洗发水,在商场中要卖到20—30元;一些平均几块钱的药品,在医院中也要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种奇高的商业交易费用,大大阻碍了商品的流通。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市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纵横交错、高度垄断和条块分割的市场。比如烟草行业:除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独家垄断之外,各省的烟草市场也是封闭的;再如酒店业,各地有各地的酒店,各行业有各行业的酒店,彼此以邻为壑,很难逾越。正是这种市场的分割和垄断、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商业流通领域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要降低我国市场交易的费用,必须推进市场经济进程,加强法制,坚决取缔封闭和垄断,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平的、等价的`、自由交易的大市场。

消费成本及其降低途径

消费成本,就是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费用。有些商品,如家具、电视机、自行车等,其使用费用很低;有些商品,如摩托车、汽车、摄象机、VCD机等,这类商品的使用费用很高,有的甚至远远高于其购买费用。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农机开不动了”、“买得起房,住不起屋”,反映的都是使用费用太高,消费者难以承受的问题。

对于商品,其高贵者,它只能供少部分人拥有和使用。因此其购买和使用都是昂贵的。而有些大众消费商品,它是供社会上的工薪阶层、老百姓使用和拥有,它就必须具有低廉的购买和使用成本。如果要将某些高贵商品转化为大众消费品,那么它首先必须降低价格、降低购买和使用成本,舍此而大搞促销,大力贷款或拉动,是没有多少理性的消费者能为之冲动的。

管理成本及其降低途径

管理成本,即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为履行其社会职责、协调经济运行而收取的各种费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去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和让国民承担较低的管理成本。据报道,温州一位女士花费14·3万元人民币购买了一辆富康轿车,而随后的各种管理费、附加费却花去了15万多元。有些地方的公民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竟也要支付数百元至上千元的管理费用。许多事例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的管理成本越来越昂贵。社会管理成本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分别附加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消费成本之中。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的税收和收费。近些年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各级管理部门各种名目的摊派和乱收费,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农民,名目繁多的提留、统筹与收费,使老百姓不堪重负、上访不断,中央虽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管理成本的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是坚决清理整顿各种名目的乱收费、滥收费,把各种合法收费转成税收,非税收的收费一律停止,并逐步降低税率。政府不应与民争利,国家管理行为也不能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疏通经济运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福利的提高。

实际成本、心理成本、相对成本和预期成本

经济运行过程中除了上述四种成本外,其每种成本又可分为实际成本、心理成本、相对成本和预期成本。

1、实际成本,即经济运行过程中实际发生、真正支付的成本。是相对名义成本而言的。有些经济活动其名义成本和实际成本是相同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一些幕后活动、非正常行为和成本转嫁。例如一个建筑商承包开发一项工程,除了正常支付各项成本费用之外,还要有额外的费用用以打点各路“门神”。再如农民除了负担收费卡上应交的费用之外,还要交许多帐簿上没有的费用。此外还有一些单位名义上是自己支付的费用,而实际上已转嫁到他人的肩上,从而使一些个人或单位的实际成本远高于名义成本。

2、心理成本,是相对于现实成本而言。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认可的、愿意支付的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任何的经济活动都要支付成本,但由于习惯性和价值观,他们要对经济活动有一个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成本,对支付的成本与获得的福利要有一个衡量,看二

者是否相近或相等。因此,商家和市场要能说服消费者认同价格是公道的,成本是最低的,商品真正是物有所值。如果价格背离人们的心理成本,那么经济活动就很难发生了。

3、预期成本,即消费者心目中对未来成本的变化预测。例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电产品的预期成本会降低,因此,消费者会持币观望,等待以后再购买。一般当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一般较悲观,倾向于购买或囤积商品。而当通货紧缩、物价下降时,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较乐观,会推迟购买或惜购。为了使国民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心理预期,从而保持正常的经济消费行为,国家必须稳定经济,稳定政策。一个健康、持续、稳定运作的经济体系,是居民心理预期的基础。不然政策多变、经济大起大落,居民将无法建立正常的心理预期。

4、相对成本,即比较成本。这里包含着每种成本的高低不仅与该商品的实际成本有关,而且与消费者的收入有关。举一个例子,一套几十万元的商品住宅,你不能简单评价它的价格高低。对一些歌星、大款来说,几十万元是九牛一毛;而对于工薪阶层、对于下岗职工来说,这几十万元那就是天文数字。因此,相对成本不仅与商品本身的成本高低有关,而且与消费者的收入与经济实力有关。另外,相对成本也与各种商品的比价有关。

电厂运行中有效控制成本举措 第5篇

1 电厂控制运行成本的必要性

电厂成本控制是指在电厂运行的过程中, 在既定的成本预算基础上, 通过对专业成本控制人员的有效引导, 进而实现对发电成本耗费的调节, 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所出现的偏差予以改正。再就是对生产运行中的错误行为予以改正, 最终目的是使发电的成本控制在原先规定的预算目标之内。我们把电厂运行的成本一般分为动态成本和静态成本。所谓的动态成本就是指的机组运行时需要的成本, 比如燃料、发电等, 这些都是需要成本来维持运行的。而静态成本是指机组、设备、库存等固有的成本。在传统的运行模式当中, 人们通常会忽略静态成本, 而对动态成本比较关心, 这样是不利于电厂发展的, 我们的发电企业必须做到对自身运行成本的控制, 争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成本最小化, 在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控制运行的成本, 是每一个发电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2 控制电厂运行成本的举措

2.1 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如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人力资源在整个企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所以对于电厂来说, 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对于电厂实现运行成本的控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而以往对电厂工作人员的选择都是通过竞聘获得的, 也有一些企业是经过与学校合作, 进行定向派送的。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选择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到电厂的生产运行当中, 与学校合作也间接地体现了企业重视青年的发展, 比较看好青年力量。而对于电厂的发展, 拥有一个优秀的工作人员并不能很好地发展电厂, 即使把他放在电厂领导层的位置也是一样, 只有电厂的所有员工都具备较高的素质, 才能不断地促进电厂的良性发展。而职工的素质培训方面, 我们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 为企业的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员工逐渐掌握先进的电厂专业知识。与此同时, 我们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员工工作档案, 对所有员工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也可以选择抽查这一方式,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进而推动电厂运行的发展, 有效地控制电厂运行的成本。

2.2 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监督

电厂的各个部门如果可以做到相互监督, 就能够在电厂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 这种约束力存在于电厂的领导与员工之间。可以促进工作人员积极认真的工作, 对于工作认真、高素质的员工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从而实现电厂成本的有效控制。而对于那些工作不认真、素质较低的员工要进行相应的批评和惩处, 确保整个电厂队伍始终保持较高的素质水平。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同时, 也要相互合作,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电厂的规范运行。

2.3 加强电厂技术的革新

在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现阶段知识与相应的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据, 与此同时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厂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对电厂的科技方面加大了开发与研究, 而对于电厂运行成本控制这一方面也有了许多措施, 比如使用了新型的燃料, 运用了先进的设备, 实现了设备的更新与完善, 还对电厂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进一步做到了节约水电资源。

2.4 运用ERP系统来控制运行成本

因为电力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而且非常危险, 所以电力能否正常生产与设备、系统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要确保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 除了发电机之外还涉及设备的维护维修、发电材料的采购, 交通运输的成本等, 不仅是交通运输需要成本, 其他的方面都需要投入成本,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静态成本的预算, 我们可以运用ERP系统对电厂成本实施管理, 使运行成本达到最小化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一些运用了ERP系统的电厂, 其生产材料的采购时间大为缩短, 其设备的维护维修也有了相应的数据保留, 整个电厂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清晰明确, 最主要的是电厂运行中的成本费用也能够及时地反映出来, 这些都能够促进电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5 电厂环境成本控制

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是目前经济发展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因为有很多电厂使用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也有一些是可再生的, 但是再生的时间非常慢。所以, 为了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各级政府机关也提出了保护环境的指标, 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对实现电厂环境成本控制来说是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的, 同时也是电厂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3 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 我国的电厂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 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效益, 就要对电厂的成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可是不同的电厂存在的问题也不同, 所以电厂还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要盲目跟从其他电厂的做法, 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 采取适合自身的发展举措, 促进电厂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电厂运行中有效控制成本的多项举措, 并从电厂控制运行成本的必要性和控制电厂运行成本的有效举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厂,控制成本,举措

参考文献

[1]姚钦弟.火电厂成本控制中的节约奖激励[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22) :58-59.

[2]闫顺林, 李太兴.一种简捷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新方法[J].汽轮机技术, 2008, (1) :49-51.

水电站运行成本管理概论 第6篇

1 水电站成本运行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 水电站的运行成本的构成要素有: (1) 营业成本; (2) 管理费用; (3) 财务费用。用一个具体的水电站例子来说明, 其产出为20万千瓦, 其运行成本如表1所示。

在组成水电站日常费用的诸要素中, 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是在人为的控制范围内的。例如:成本环节中机器的累计折旧和成本中的机器的购买价格等。但是, 办公桌折旧等的管理费用却是能通过人们的保养维护而减少该支出。若在管理费用部分, 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能进行成本管理, 同时通过合理的优化配置人为地节约资金的是成本环节中的材料费用、员工工资等。在构成水电站成本运行的诸要素中, 能明显地看出, 成本中的可认为控制成本和管理费用是最容易控制。

2 重视水电站的运行成本

水电站不是一个可以单独割裂出来孤立存在的整体, 它的日常运行要遵守市场支配原则和经济和财务管理学规律。因此, 水电站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成功的成本控制措施, 这同时与利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电站的收入由成本、利润和税金构成。显然, 通过收入的增加、成本的降低、税金的适度调整能增加水电站的利润。其中, 收入的增加可以通过扩大用户量和提价等方式;税金的适度调整主要通过地方性的政策优惠。以上的这两个要素要使之向有利于水电站的方向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水电费的价格并不是水电站单方面要求提升就可以实现的, 加之, 提高水电费的价格亦非利民之举。如果任意提价会直接影响当地的民生生计。另外税金政策方面与当地的企业政策息息相关, 这因素明显不在水电站的主观控制之内。最后, 就剩下控制成本这一关口。

因此, 对水电站进行成本管理是增加其利润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 也只有这个范畴是水电站最容易掌握的。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手段对水电站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重新的认识、评估和合理把关, 落实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 促进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减少不必要开支。成本管理涉及整个水电站日常运行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财务管理中资金的时间价值需要受到重视。合理安排生产和运作, 避免资源的浪费、机构的闲散和重叠, 重视成本的控制意义重大。

3 成本管理在水电站运行中的应用方法

3.1 构建成本管理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覆盖了企业的各个运行环节。它应该遍及水电站生产的每个方面关系。

首先, 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水电站的成本牵涉到整个水电站的利润。全国各地遍布众多的水电站, 它们规模的大小差异甚大, 而在管理水平方面也是异若霄壤。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 要结合水电站的实际,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水电站现有的资金能力、设备先进水平决定了其成本的控制程度, 也决定了其成本目标。成本目标的预期是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如果制定的成本目标与水电站的实际能力有偏移, 那么成本目标很难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各因素固然是制定成本目标的重要考虑因素,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因素。如当地的经济环境、人们的收入水平。

其次, 水电站应该合理控制成本。在成本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任务职能来进行成本分配。如果成本控制这环节能好好把关, 则能够集中更多的资源进行电力生产, 更强调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使工作的环境更安全。例如, 员工定时对机器进行维修、保养, 减少机器的折旧耗损, 延长机器寿命, 对节约生产成本起直接作用。

再次, 在各项生产工程中合理构建上下全体员工组成的人事系统、组织系统和管理系统。人事之间层层紧扣而递进的, 明确个人的目标和责任, 并建立完善的到位的责任问责体制。只有这样, 才能有员工个体才有个人明确的责任分工, 各行其事, 各施其职, 从而未避免过去互相推搪、互相依赖等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过去这种情况是水电站一直存在的其中一个痼疾。这样, 整个水电站的工作行政效率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节省了不必要的人事成本。除了建立到位的责任体制外, 还需要从奖惩考核方面使水电站的员工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节省管理成本。

此外, 还需进行必要的报表分析和对结果进行核算。成本的分析和最后核算是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对之前的成本预算、控制和一系列成本管理改革作最后验算, 查漏补缺。通过回顾和核算, 从更细致、更高的角度形成规范化的成本观念, 从而培养出独特而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

3.2 创建组织和运作的先进形式, 形成集约化、科学化的水电站操作模式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和电资源较为丰富。面对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需要结合科学的利用方式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集约化的水电站更符合当代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 讯息化的年代要求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令水电站运行更集约化、自动化。在水电站的组织和运行中使用计算机技术, 是今后水电生产中的新趋势。

如今的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学科都离不开会计电算化的操作, 计算机知识、数据编程与成本管理、水电站的运行相融合, 提高了水电站运行的安全系数和稳定系数。

4 结语

每个学科领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科与科学之间的知识总是相互渗透。水电站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对运行成本的规范管理。只有在合理控制和管理的情况下水电站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柏玲.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2~18.

[2]徐媛.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之浅见[J].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5~9.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成本运行水平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 选题背景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目前企业都已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加强了作。但是, 在当前企业进行内控本管理的过程中, 还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其次是部分企业本身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仍然不够;再次是企业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不够。

2 成果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广义讲, 企业的内部控制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 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主要内容和做法

对于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做法:

3.1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经营成本管理, 它贯穿于本部门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包括油水井管理、油藏管理、生产设施维修、材料购进、油水井作业管理、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

因此企业的控制环境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造就的, 包括企业的领导、生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

3.1.1 提高管理区领导的管理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所造就。提高企业领导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 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在部门内部主要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应针对管理决策层对现代管理规范及管理职业化素养的认知程度不一、管理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建立定期培训制, 增强其内在主动性。 (2) 管理决策层应定期轮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相关法规应成为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把是否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是否有效实施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并作公开披露。 (3) 及早建立管理质量标准体系及对评价制度, 包括内容及程序两方面。 (4) 调整利益与权责的关系, 让管理区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绩效与收益统一起来, 使其管理智慧更加合理, 真正融入激励和约束机制。 (5) 注重法规配套及互补, 避免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与相关法规内容的机械重复, 或条条框框形式上完备而缺乏可操作性。

3.1.2 强化员工思想道德修养和内部控制制度教育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 观念趋同, 内部控制才能更有实效。企业应定期对职工进行内控知识的教育, 使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再小都应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的观念;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识, 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制和约束。使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一剂良药在部门内深入人心!

3.1.3 提高经营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作为部门成本控制的主体, 经营人员的内控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低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部门内经营人员存在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经营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等状况, 采取内培与外教相结合的办法, 加大经营人员业务培训, 对上级部门内控管理文件及规定进行学习, 全年共组织培训16次, 取得良好效果。

3.2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3.2.1 依据部门内部生产经营承包经营机制构建内部控制框架

年初根据上级下达给部门的承包任务, 将任务和成本分解到各单位, 与各单位签订了内部经营承包合同, 将承包指标分解到班组和个人;并成立几个项目组, 推行项目成本责任制, 将项目成本进行展开, 使每个组室负责人都有控制指标和控制措施, 并建立成本管理制度, 每月定期举行成本分析会制度。根据年初承包任务, 部门每月进行内部控制进行检查, 确保全年产量、成本的合理运行

3.2.2 根据岗位选择合格的人才, 不断培养适合自身的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企业设置的各个岗位, 必须要有能履行其职责的人来胜任。因此, 工作环境, 尤其是内部控制环境不仅要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要培养其对组织的忠诚。部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打破了“吃皇粮”、“等靠要”的观念, 废除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 择优上岗, 让所有员工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升能降。今年8月份, 部门内部各管理岗位实行按条件公开竞聘上岗,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员基本情况要求, 经过职工民主评议, 能者上, 弱者下,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3.2.3 加强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是一种比较新的管理体制, 由于其涉及到企业职工的经济和集体利益, 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力所能及的公正、公平、公开, 使之透明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部门上下的稳定性, 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为了加强领导, 保障内部控制管理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成立了该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主要负责人, 各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并按照上级内控管理规定, 创建管理区的内部控制细则。

3.3 加强对生产运行和经营活动的控制力度

3.3.1 从月度预算编制着手, 确定月度预算科学准确

从定期举行月度经营成本计划例会入手, 认真编写月度经营建设计划, 整体调控月度产量成本运行、成本发生, 取得良好效果。每月定期召开部门经营计划例会, 由例会确定部门下月油水井作业计划、油井产量、外部生产维修及设备维修项目计划及成本运计划, 以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为内部控制目标, 确保每月产量、成本按控制目标运行。

3.3.2 建立内部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体系

针对目前油井作业、工程设备维修项目较多的现状, 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有效应用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尤为重要。谈到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我们便习惯地想到是工程预决算, 确实, 就目前的体制和现实而言,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就是预决算, 即预决算人员根据已经确定的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套用定额、计取费用 (施工图预算) , 或在施工结束后根据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签证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决算。部门工程造价人员提前参与到项目立项当中, 对项目现场进行落实, 根据实际工作量审核项目预算, 确定单项工程预算, 汇总后作为月度生产经营成本计划。

在施工阶段还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虽然出于石油建设工程的复杂性难免出现施工图在会审中或在施工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要求设计部门严格把关, 避免先干后变的状况, 也是避免工程造价突破概算,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

石油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最重要的一环。竣工决算如何能忠实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 也反映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 及时办好工程竣工决算必须收集、整理竣工结算资料, 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鉴证材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取证还必须注意其有效性, 如设计变更通知书必须由原设计单位下达的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和相关印鉴。现场监理的签证必须有甲方现场负责人的签章并征得设计人员的认可等。

部门根据现场竣工验交证书的审核, 推行建设项目工程量核实制度, 由所在项目所在单位、部门有关单位人员进行现场核实, 以此确定结算工程工作量。

4 实施后效果

4.1 经济效益

自2008年4月份实施以来, 部门通过内部控制管理, 避免单项工程项目预算超支, 现场核减工程项目不合理结算累计达35万元, 节约了部门成本, 大大提高了管理区月度预算及全年成本运行水平。

4.2 社会效益

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运行 第8篇

1.1 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的控制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 一是材料用量的控制;二是材料价格的控制。

1.1.1 材料用量的控制

在保证符合设计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合理使用材料和节约使用材料, 通过定额管理、计量管理等手段以及施工质量控制, 避免返工等, 有效控制材料物资的消耗。

1.1.2 材料价格的控制

材料的价格主要由材料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 由于材料价格是由买价、运杂费、运输中的合理损耗等组成, 因此控制材料价格, 主要是通过市场信息、询价、应用竞争机制和经济合同手段等控制材料、设备、工程用品的采购价格, 包括买价、运费和损耗等。

1.2 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的控制采取与材料费控制相同的原则, 实行“量价分离”。人工用工数通过项目经理与施工劳务承包人的承包合同, 按照内部施工图预算, 钢筋翻样单或模板量计算出定额人工工日, 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一般 (15%~25%) 一起发包。

1.3 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用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决定, 为有效控制台班费用支出,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1) 合理安排施工生产, 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 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2) 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 尽量避免窝工, 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3) 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 避免因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停置;4) 做好上机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 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1.4 管理费的控制

1) 根据现场施工管理费在施工项目计划总体成本的比重, 确定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管理费总额;2) 在施工项目经理的领导下, 编制项目经理部施工管理费总额预算和各管理部门、条线的施工管理费预算, 作为现场施工管理费的控制依据;3) 制定施工项目管理开支标准和范围, 落实各部门条线和岗位的控制责任;4) 制定并严格执行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施工费使用的审批, 报销程序等。

2 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运行

2.1 材料物资采购控制

施工项目的材料物资, 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材料和构件, 以及有助于工程实体形成的周转使用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从价值角度来看, 材料物资的价值, 约占工程总选价的以上, 其重要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

2.2 现场设施配置规模控制

施工现场临时设施费用是工程直接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施工项目管理中, 降低施工成本方面, 有硬手段和软手段两个途径, 所谓硬手段是指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应用价值工程方法, 结合施工对设计提出改进意见, 以及合理配置施工现场临时设施, 控制施工规模, 降低固定成本的开支软手段主要是指通过加强管理, 克服浪费提高效率等。来降低单位建筑产品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其中施工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

2.3 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控制

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对工程项目施工及其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高层建筑施工。据某些工程实例统计, 高层建筑地面以上部分的总费用中, 运输机械费用约占6%~10%。由于不同的起重运输机械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因此在选择起重运输机械时, 首先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采取何种不同起重运输机械的组合方式, 在确定采用何种组合方式时, 首先应满足施工需要, 同时还要考虑到费用的高低和是否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3 施工项目成本分析与预测

施工项目的成本分析与预测, 就是根据统计核算, 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 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 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 包括项目成本中的有利偏差的挖掘和不利偏差的纠正。

3.1 项目成本偏差的数量分析

工程成本偏差的数量分析, 就是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偏差进行分析, 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相互对比中找差距找原因, 从而推动工程成本分析, 促进成本管理, 提高成本降低水平。成本间互相对比的结果, 分别为计划偏差和实际偏差。计划偏差即预算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较的差额, 反映了成本事前预控制所达到的目标, 计划偏差计算方法为:计划偏差=预算成本—计划成本。

这里的预算成本分别指施工图预算成本, 投标书合同预算成本和项目管理责任目标成本3个层次的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是指现场目标成本即施工预算。两者的计划偏差也分别反映了计划成本与社会平均成本的差异, 计划成本与竞争性标价成本的差异计划成本与企业预算目标成本的差异。如果计划偏差是正值, 反映成本预控制计划效益, 也是反映管理者在计划过程智慧和经验投入的结果。

计划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效益 (利润) 。实际偏差即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差额, 反映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业绩, 也是反映和考核项目成本控制水平的依据, 计算方法为:实际偏差=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分析实际偏差的目的, 在于检查计划成本的执行情况。其负差反映计划成本控制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挖掘成本控制的潜力, 缩小和纠正目标偏差, 保证计划成本的实现。

3.2 项目成本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纠编对策

一般说来, 引起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的方面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也有主观方面的人为因素。

3.3 项目后期成本的趋势分析

项目后期成本的趋势预测, 就是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未完工部分的施工成本进行预测与判断, 从而为项目经理部择优决策, 确定后期施工成本目标, 编制成本计划做准备。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 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即是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核算的对象, 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成。本文对项目管理中关键控制点——成本管理的控制内容、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工程,管理,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王穗明.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实施成本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28-31.

[2]杨胜坚.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J].广西交通科技, 1999, 10:18-21.

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成本分析与优化 第9篇

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实施至今, 其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成本、信息成本、时间的机会成本、知识成本。

(一) 法律成本。

主要体现在新的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以及与原有法律制度的协调过程中。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运行, 都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界定, 明确其权利边界,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运作成本, 减少外部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 与独立董事制度职能相近, 公司还存在监事会制度, 新旧制度之间在明确界定各自权责范围后, 需要一定时期的融合和协调, 这也是法律成本的范畴。

(二) 信息成本。

是指独立董事因为履行职责而搜集必要信息的成本。目前, 独立董事获取有关公司经营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一般是通过经理层间接取得。这个过程中, 经理层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导致其所提供的信息存在虚假、误导和歪曲。独立董事据以进行监督的基础信息失真, 使得其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 独立董事制度需要一个独立于经理层的信息渠道, 进而实现其监督职能。这方面的成本属于信息成本的范畴。

(三) 时间和机会成本。

是指独立董事由于履行职责而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我国独立董事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大学教授、管理学家等社会精英人士, 其时间和机会成本较高。对此, 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结构有待优化, 可以广泛吸纳各个行业、各个专业相关人士, 建立独立、良好的独立董事职业机制, 有效降低时间和机会成本。

(四) 知识成本。

是指独立董事为了很好地履行职责, 额外学习专业知识的成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此, 独立董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才能更好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 这也必将带来一定的成本。

二、优化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成本的策略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考察, 提高现代企业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代理成本。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是为解决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代理问题”产生的, 而在公司治理中, 股东与独立董事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因此, 从本质上讲, 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成本内容均属于代理成本的范畴。优化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成本实质上就是降低代理成本。对此,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代理成本。

(一) 建立有关独立董事的信息网络。

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两套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与公司管理层。建立有关独立董事的信息网络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降低代理成本的,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 需要确保股东能够从独立董事那里获取的信息是适时、准确和完整的。这是降低第一层代理成本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 需要确保独立董事所接受的信息是准确、客观和完整的。否则, 独立董事将很难开展有效的监督工作。对此, 需要拓宽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渠道, 例如, 独立董事可以积极与公司非经理层人员进行接触, 或者独立董事之间可以通过定期会议, 交流各自获取的信息等。此外, 独立董事还应当寻求公司之外的信息源, 这里主要包括独立性较强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各种政府管理部门, 甚至媒体和学术刊物也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信息来源。只有不断拓宽渠道, 独立董事才能够全面的把握企业情况。

(二) 考虑给予独立董事股权激励方式的报酬。目前

■论坛LUN TAN

我国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往往采用年薪制, 无论独立董事是否切实履行其监督职责, 都给予其固定的报酬, 这严重影响了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对此, 可以考虑给予独立董事更多的股权激励方式的报酬, 这样使其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可以积极地实施其监督职能。当然, 在对独立董事进行股权激励时不应过度, 否则容易造成独立董事与企业大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 削弱其监督职能。同时独立董事的持股方案也要区别于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以避免他们之间的合谋行为。

(三) 协调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对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进行有所侧重的分工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说来:

首先, 应当明确独立董事的监督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的交易有监督权和审查权。独立董事独立于企业管理层与企业的大股东, 其对企业与其大股东、经营管理层等关联方的交易有着监督检查权, 防止大股东等企业关联方掏空企业, 损害企业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有着独立地“参政议政权”, 可以就企业的未来经营策略、高管的任免情况以及经理层的业绩考核等方面发表个人意见。独立董事往往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员, 他们有着多样化的思维, 可以向企业管理层输送其在信息、经验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确保企业管理层有关决策的准确性, 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一旦发现问题, 独立董事应利用董事应有的权力, 有效阻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或者披露公司有关信息, 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在专业方面有优势, 加之对公司决策的表决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 (权力分配方面:独立董事的权力仅限于批评建议权、评价权、否决权以及提议权) , 使其有效监督成为可能。这项监督作用是监事会所没有的。

其次, 从监事会职能定位的角度分析, 监事会主要对公司财务监督、内部审计和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业务行为合法性进行监督, 也就是说着重于提高公司整体和长久的获利能力。此外, 在权力分配上, 根据我国现行《经济法》的有关规定, 监事会除了具有公司内部的监督权外, 还有着对董事、大股东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诉讼权。

最后, 从对建立两者互动协调机制的角度分析, 可以建立定期召开仅有独立董事和监事参加的会议制度。会议可由独立董事和监事轮流召集, 相互交换信息通报情况, 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还可以建立解决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冲突的机制, 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在股东大会内常设或临时设立“仲裁委员会”制度, 就独立董事和监事会间的冲突问题进行调查、协调和裁决。

(四) 制定规范化的独立董事选聘和解聘制度。

选聘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目前, 我国《公司法》并未对独立董事的组成和相关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只是规定了有关监事会的组成和相应职权。对此, 我国应当将独立董事制度在相关《公司法》和《证券法》中予以界定, 制定相应的独立董事条例,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法律制度上规范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此外, 独立董事的任职标准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 不应当仅仅从“社会名流”中进行选择, 这样不仅增加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成本, 这种监督也往往由于“社会名流”无暇开展而导致效果不佳, 因此, 可以更多关注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投资、市场方面的专家。其次, 同注册会计师一样, “独立性”对于独立董事而言十分重要, 可以说是独立董事行业的生命。对此, 在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上应当尽量摆脱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 确保其以后开展业务的独立性。还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建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或者成立独立董事事务所, 由专业人员制定《独立董事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并强制执行, 规范独立董事行业的管理。最后, 鉴于普通投票制存在的缺点, 可以考虑采用累积投票制来代替普通投票制,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解聘方面:鉴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地位以及职能, 独立董事解聘的制度设计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当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 此外, 还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以及所掌握的信息“参政议政”, 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等可以发表独立意见, 担负着对董事会的监控职责, 这样的职能定位决定了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立身之本, 因此独立董事制度的所有内容设计自然以此为宗旨, 独立董事的罢免制度也不例外。其次是对独立董事的适度约束。前已述及, 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上要求独立董事应当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 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独立董事能够审时度势,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决策信息。更重要的是, 应当恪守独立性, 对管理层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因此, 如果对独立董事的解聘不能够加以适当约束, 独立董事极有可能怠于行使其相应职责, 或者由于专业知识老化, 影响其专业胜任能力, 无法行使相应职责。

综上, 制度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性的设计过程, 应密切关注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的结合和协调, 防止独立董事制度被利用而异化为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免于向公众承担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确保制度实行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上一篇:肿瘤PICC置管下一篇:预算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