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外包文献综述

2024-07-26

企业物流外包文献综述(精选3篇)

企业物流外包文献综述 第1篇

物流外包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而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识别是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识别物流外包面临风险的存在;风险分析就是通过归类, 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及风险识别的主观性两者之间的差异, 使正确识别和分析风险成为风险管理中最重要, 也是最困难的工作。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是一项连续性工作, 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成员企业的变动等都能改变物流外包内外风险的性质和来源, 如果没有连续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就难以发现物流外包面临的潜在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 只有感知风险的存在, 才能进行风险分析, 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 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感知风险的认识, 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

二、物流外包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 凭借其经验和一般知识便能识别和分析常见风险。但对于新的、潜在的风险, 其识别和分析难度较大, 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必要时还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识别与分析。一般来讲, 企业风险识别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借助企业外部力量, 利用保险公司及相关的咨询机构、学术团体提供的信息资料识别与分析风险;二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 利用企业内部信息来识别和分析风险。

物流外包是由生产方、销售方之外的第三方综合性物流企业运行, 物流外包企业的赢利活动和经营环境决定了其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现在主要应用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企业风险问卷法、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等。

1、企业风险问卷法。

企业需要把物流业务外包的辐射范围扩大, 处理的对象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要求也比较高, 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功能既要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 又要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性功能。这些都导致了物流外包风险的广泛存在, 还可能错综复杂;但是, 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 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物流外包的所有风险。这时, 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企业风险问卷又称为风险因素分析调查表。企业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来设计问卷, 并送给负责物流外包的各类人员去填写, 由他们回答本次外包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一般说来, 负责物流外包的基层员工亲自参与到物流外包业务运作的各环节, 他们熟悉物流外包作业的细节情况, 对瓶颈作业最为了解;而负责物流外包的管理人员, 从宏观上把握物流外包业务开展和资金运作情况。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既能为风险管理者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细节的、有关局部的信息, 又能帮助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者从宏观整体上来系统地识别风险, 准确地分析各类风险。

2、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法是一种识别特定企业风险的方法。企业风险管理者通过分析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对物流外包经营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以发现风险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损失。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的变化、资金来源、竞争者、政府管理者等方面的情况;企业的内部环境则包括其生产条件、技术水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

在对各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考虑的是它们相互联系的特征及这些联系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稳定程度对物流外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结构, 以及一旦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 就能发现面临的风险和潜在损失。

3、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 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 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与企业自营物流不同的是, 物流外包的运作目标就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向企业提供快捷、满意的物流服务, 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因此, 作为一个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微观经济组织, 物流外包的风险管理者也可以使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来识别和分析其物流外包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4、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

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是利用以往的损失统计记录识别将来可能重复出现的类似损失。由于这种方法只能发现与已发生过的损失有关的某些风险, 因此和其他方法相比, 所能揭示的风险也许会少些, 但这种方法能够识别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某些风险。此法同样可用于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在有足够数量的以往损失统计数据时, 风险管理者还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损失与成本预测。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物流外包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不仅仅是某种方法的简单应用, 而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根据具体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多种方法搭配使用。

摘要:物流外包的好处深入人心, 但现代企业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和高度不确定的时代, 每个企业在物流外包管理中都存在着风险, 严重的甚至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而识别与分析这些风险是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但现在直接研究物流外包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的文献和著作还很少。本文从风险识别入手, 总结归纳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与分析的方法, 以求提高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的效率。

企业物流外包文献综述 第2篇

摘要

物流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在当今的国民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对物流的需求,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随着税务政策的改革,物流企业在的税收缴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往物流企业需要交纳多个税种,物流税收的压力也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大而增加。随着土地资源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逐步抬高,物流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营改增”税务政策的出台将对物流企业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基于此,笔者对当前物流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科学地税务筹划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这一课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与阅读,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这不仅能够有利于笔者对该选题研究框架的建立,而且还有助于研究的透彻性与全面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交通网的优化及大力建设使得物流行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化、交易向着网络化发展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6年社会物流总额为229.7万亿元,物流业总费用为11.1万亿元,GDP占比为14.9%,当年的物流总收入为7.9万亿元,比2015年上涨4.6%,由此可见物流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推动力量。2011年税务改革的出现,可以说对各个行业的企业影响较大,对于具有复合行业特征的物流企业来说,“营改增”的出台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这一政策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营改增”实施以前,物流行业需要支付大量的税款,这一定程度上让物流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物流企业的运营中涉税项目主要包括货劳税以及所得税,改革后物流企业缴税内容从营业税转向了增值税,但究竟能否为广大物流企业减少多少税负还有待进行研究。

基于此,选题开展了关于“营改增”背景下物流企业的税务筹划探究,探索了新税务制度下物流企业的税务筹划的可行方案,这不仅能够使物流企业对交通运输、仓储、信息管理、代理、配送等环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而且能够为广大物流企业提供税务筹划的参考。在研究上参考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税务筹划的文献,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网获得了相关参考文献15篇,其中《“营改增”对物流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探讨“营改增”条件下物流企业税收筹划》、《“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纳税筹划》、《浅谈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账务处理及其相关影响》等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两篇 国外研究文献也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角度,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构建了该文的研究框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税务筹划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专门税务业务机构中,并有专门的法律对税务筹划行为进行了说明。随着发展,税务筹划在很多国家得到认可并应用,企业纳税人可以通过对经营活动进行安排以实现最低的税收。现代物流业的研究最先从国外开展起来,在研究中学者利用多种学科理论对物流行业进行了研究,其中税务学理论也成为了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物流产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高,在纳税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经营的调整来实现降低税收。目前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J McDermott,D Grace(2013)在研究低收入国家经济影响中从税务角度进行了分析,学者认为合理的税务制定能够减轻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成本,从而为更多企业制造机会实现发展。税务筹划在发达国家中逐渐受到认可也影响了一些低收入国家,因此很多国家相继开始建立税务筹划的相关机构,以帮助更多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从而更好实现稳定发展。

Sharoja Sapiei Noor,Abdullah,Kamisah Ismail Mazni(2013)在研究中界定了税务筹划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纳税人需要合理合法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编排,在经营活动的编排中可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中有关减免税的规定进行安排。对于企业来说,税务筹划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必须要将税收筹划纳入战略考虑范围内,学者认为税务筹划的目标应摒弃使纳税最小化的观点,而是为了增加企业的价值,在筹划中,可以利用模型从价值增加、预测、谈判、转化、战略等角度进行分析,以实现税收筹划的战略指导。

二、国内研究现状

张海英(2015)在研究《“营改增”对物流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营改增”对于企业减轻税负的影响。通过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情况来获得“营改增”对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数据显示“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有所下降,企业的每股收益均值相比较改革前有提升,这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绩效水平。

赵亚男(2013)在《探讨“营改增”条件下物流企业税收筹划》中,结合试点物流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税负影响的探讨。学者认为税收改革利弊兼有,其中有利的地方在于避免重复征税的出现;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减轻;帮助物流企业实 现专业化的内部分工;促进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提高等四个方面。“营改增”中不利影响需要正视,如“营改增”使得物流业的税负加重,不利于行业在当前环境中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在市场份额方面,“营改增”使得物流企业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资金流受限这一问题。综合来看“营改增”对于物流企业的影响利大于弊,但还需要对政策进行完善与补充,从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减少与国际大型物流行业之间的差距。

彭新媛(2013)在《“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纳税筹划》中指出,“营改增”后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税负加重及风险加大的双重压力,从风险角度来看,物流企业在车辆运输使用上若请用外部车辆容易出现无法获得正规发票的现象,此外在业务处理上也不尽规范,如税改前已交纳运输业务税项却未开发票,税改后需开具增值税专业发票;路桥费抵扣不规范,在实际运输中,通行费只有财政收据,导致物流企业计算中用财政收据抵扣进税项等。针对以上情况,学者认为应从外部环境中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配合,在税务筹划上具体有五点建议:一是调整定价体系;二是通过分立转换增值税纳税人身份;三是分别核算不同性质的收入;四是将租赁合同变为异地作业合同,五是在政策上要推迟购买固定资产及应税劳务。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税务筹划的研究较为多样,从研究角度、研究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几年国外研究学者偏向于从宏观角度对税务筹划进行探索,而我国随着税务政策的改革,更多学者结合“营改增”对物流税务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制定了物流企业税务筹划的方案。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为笔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论,帮助该选题形成自身的研究框架,这是该论文完成的重要基础。

总结

当前我国税务制度的建立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营改增”税务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发展下的进步,但由于各个行业企业的管理意识、各行业之间的合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一段时期内“营改增”的作用还有待发挥,这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营改增”的出现对物流企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对经营活动的积极干预以及对税务学习的加强来进行改善,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的全方位管理,转化管理模式,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物流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营改增”对物流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5(20):27-28.[2]赵亚男.探讨“营改增”条件下物流企业税收筹划[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39-42.[3]彭新媛.“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纳税筹划[J].财会月刊.2013(13):46-47.[4]刘玉琴.浅谈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账务处理及其相关影响[J].财会研究.2014(03):17-18.[5]顾庭瑜.“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2014(01):39-40.[6]邢淑兰.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企业.2015(04):43-44.[7]李忠华,王曼莹,褚思信.“营改增”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纵横.2014(10):31-32.[8]邹桂如,朱秀萍.“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23-24.[9]潘文轩.“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分析[J].财贸研究.2013(01):29-31.[10]李南瑶,郝丽霞.服务业实施“营改增”税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42-43.[11]张钦斐.基于“营改增”的物流业涉税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4.[12]高飞.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13]崔军.“营改增”对电信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4(08):35-36.[14]J McDermott,D Grace,J Zinsstag.Economics of brucellosis impact and control in low-income

countries.[J].Revue

scientifique

服务外包:近期文献综述 第3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动因,模式

一、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过程。对于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 许多学者进行过分析和探讨。Loh Lawrence&Venkatraman (1992) 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力有不同层次:在宏观经济层面, 暂时的经济周期和趋势推动企业通过签订外包合同来实现IT基础设施管理的合理化;在行业层面, 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与重要的IT供应商建立“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在企业层面, 追寻竞争优势推动IT外包决策;在企业内部, 一些管理因素影响外包决策。Lacity&Willcocks (1994) 指出服务外包的原因包括财务原因 (成本降低、增加成本控制等) 、业务原因 (回归核心竟争力等) 、技术原因 (获得技术人才等) 、政治原因 (证明效率、证明新资源的正当性等) 。Christina Costa (2001) 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因是成本降低、技术因素以及关注核心竞争力。Diromualdo&Gurbaxani (1998) 把服务外包的战略意图分为三类:降低成本和提高IT资源的效率、提高IT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利用市场上与技术相关的资产来开发和销售以新技术为基础的货物或服务。我国学者陈菲认为, 服务外包动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推动力量,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市场动因;内部推动力量主要表现在服务外包通过有效节省成本来提高企业绩效、通过关注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绩效。

二、服务外包的风险

罗伯特·克莱勃综述了关于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的风险, 他认为外包的风险来源可以从控制角度、外包缺陷角度、关联风险等角度来分析。

Zmud和Mc Cray指出, 依据时间维度, 外包企业将会在信息技术与服务方面失去3种灵活性。失去的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 或者重新组织资源的能力, 即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 这种能力的丧失将使企业失去很多经营发展的机会, 因此保存一些备用的或额外的资源和生产能力是一种短期运营灵活性的重要方式。失去的第二种是适应能力, 即在短期或中期的时间范围内所需要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的业务处理方式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将不可避免地使这种能力丧失。失去的第三种是进化性, 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 它产生于组织改造技术基础设施及利用新技术的时候。进化性的获得需要在对技术的趋势、商业的趋势准确预测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信息技术完全外包将使企业很难再具有这种预测能力, 从而使企业在长期内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竞争优势。

王庆喜 (2005) 在对金融服务机构外包的研究中, 把其主要风险归纳为三个方面:国家风险, 也称政治风险或主权风险, 范围较广, 包括影响外包活动的所有环境的变化, 它有宏观和微观层面之分;战略风险, 外包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采取与外包机构的整体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做法, 金融机构未能对外包提供方实施适当的监督以及服务供应商的能力不足都会导致战略风险;合同风险;操作风险, 如技术失误, 没有充足的财力履行责任或进行纠正, 欺骗等。

刘继承 (2005) 在对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中提出其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内部学习与创新能力退化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

·服务经济·

三、美日欧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谭力文、田毕飞 (2006) 对美国、日本和欧盟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式的发展背景、目的、形成基础、外包类型、管理方式和实施结果。

1、美国跨国公司倒T型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由于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广泛采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来管理企业, 外包决策在事业部层就可以做出。各事业部具有较大的权利, 彼此之间相对独立, 其所开展的业务的价值链环节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 各事业部从自身利益出发, 纷纷将各种辅助性或非核心的服务活动整体外包出去, 即直接将某些不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链环节外包给印度等成本低、质量有保证的国外企业来运营。实行业务外包后的跨国公司比外包前显得更精干, 使得公司能更好地将企业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中去。由于外包后的公司业务部门减少, 管理更加简单, 组织结构犹如一个倒立的大写英文字母, 因此, 我们把美国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模式称为倒型模式。

2、日本跨国公司金字塔型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在日本, 由于单一民族文化的影响, 企业间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 这在日本制造业尤其是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如本田、丰田等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 与它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一级接包商, 与一级接包商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二级接包商, 如此类推。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及彼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固关系, 这造就了日本企业间特有的金字塔型结构关系。

3、欧盟跨国公司的橄榄型离岸服务外包模式

欧盟跨国公司与美国跨国公司一样拥有较多的事业部单位, 不同的是, 欧盟跨国公司的各事业部之间关系紧密, 这使得各个事业部业务所属的价值链环节有可能求同存异, 即在保留各自特殊的价值链环节的前提下, 合并或重组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价值链环节。在欧盟发达国家, 尤其是德国, 法律和工会一度成为企业实行业务外包的最大障碍。欧盟国家的法律大多规定企业不能随意解聘雇员, 而工会又不断要求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劳动时间等福利待遇。

四、服务外包新趋势

1、供应方趋向提供专业化服务

由于供应方之间竞争加剧, 利润逐渐下降, 使得供应方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的市场定位, 重新定义目标市场。Arthur Andersen公司的做法就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典型。该公司把目标市场锁定在财富1000强企业, 专门提供包括养老计划、退休金、人寿保险、伤残保险、职工优先认股权等HR信息服务。

2、供应方趋向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服务

第一, 在服务提供的广度方面, 供应方不再局限于提供单个的服务活动, 他们希望提供多项的、系列的活动, 即提供业务流程服务。据Gartner Group公司估计, 业务流程管理是外包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 从1997年的61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47亿美元。第二, 在服务提供的深度方面, 供应方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支持服务和外围服务, 而是希望提供关键的甚至是核心的服务活动。2002年, Diamond Cluster International公司进行一项调查指出:外包供应方期望更多的关键功能外包出来, 如软件设计、专用软件的开发等, 以带动自己的增长。第三, 在服务提供的市场范围方面, 供应方不再局限于本地或本国市场, 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 把触角伸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

3、服务提供的模式趋向分享服务中心

所谓分享服务中心 (Shared Service Centres, 简称SSC) , 就是供应方利用自己的先进设备和专门技术在特定行业为多个顾客提供特定服务。分享服务中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需求方既想获得专门服务又无力承担高额定制费用的矛盾。定制服务肯定是所需不菲, 因此通常也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够负担得起, 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兴叹。而SSC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同一个开放式平台上为多个客户提供服务, 运作成本分摊到各个顾客头上, 相比为大企业提供的“一对一”定制模式, 费用肯定降低不少。

4、供应方趋向合作

Robert W.Baird&Co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指出:外包的发展, 会带来新一轮的并购活动。因为卖主寻求规模经济, 扩大服务提供, 在中等市场上增加顾客。所以, 随着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 供应方之间甚至是互为竞争对手的供应方, 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虚拟组织等形式, 协调合作, 共同提供外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06) .

[2]谭力文, 田毕飞.美日欧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 2006, (05) .

[3]刘继承.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 (02) .

上一篇:学士下一篇:语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