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重组范文

2024-06-19

课程内容重组范文(精选8篇)

课程内容重组 第1篇

本研究尝试将MOOC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通过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和微课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等创新的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适合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课程模式, 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开展教学, 内容主要是由视听说、综合英语构成, 开展通用英语教学。这样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无法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其次, 在中学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来自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后,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 非英语专业学生找不到足够的动力, 英语学习劲头有所减弱。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英语被学生认为无实际用处, 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 消极应付英语学习, 甚至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最后,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校学习时, 所受教育的核心也是在听读写译上, 自身的知识结构有限, 其他专业知识匮乏, 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哪些英语方面的需求。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制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江西赣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9个班中每班随机抽取8人共72人, 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归纳如下表: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方面, 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开展英语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抽象, 无法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与教学相结合。大部分教师是围绕着英语课本来设计教学任务, 缺少课程的整体目标与教学设计。课后的英语学习资源贫乏, 缺乏具有参与性质的学习资源和深度的学习体验设计, 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多元化的英语学习需求。

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面, 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开展“灌输式”教学, 教学集中于课堂, 缺少课堂内外知识与经验的联结, 知识单向线性传播;教学活动设计单一, 学生缺少英语听说的练习。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往往用课本和板书, 最多就用个PPT, 照本宣科又变成了照PPT宣科。

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 仍采取总结性评价或教师一元主体评价。

总的来说, 单一的教学资源、墨守成规的知识传授方式、呆板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 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更应充分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打破传统课堂的模式, 开创开放的、实时的、互动的、共享的课程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的交流分享及课后的总结反思和实践拓展提供帮助。

二借鉴慕课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与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它在整个高职高专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如今的慕课背景下, 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方法,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 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交流工具, 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我们要结合慕课这一互联网平台, 引导学生开展课前网络自主预习导学, 重视课中的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课后的反思总结、实践操练。教师更应着眼于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设计、对英语听说读写资源的建设、对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课后学习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等等。

1. 课程内容结构重组

在慕课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可建立“大学生在线开放课程”, 设置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从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修相关课程。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 创建大学英语课程的网站, 聚集丰富的工具和资源, 如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英语知识进行讲解, 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学, 收集网络信息资源, 播放相关英语视频, 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素材等。

学生在浏览学习资源时留下评论与感想, 教师进行回复与点拨, 在互动中产生知识的交流和连通。所有的知识经过交互以后都通过网络连通聚合在课程平台上。基于这样的理念,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活动进行了重构, 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活动。

第一, 导学。预习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奏。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提前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或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的详细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大纲与学习任务单。同时, 还可以把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和要求发布在公共网络平台。教师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导学案, 引导学生课前开展自主学习, 同时激励学生上传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

第二, 微课视频。教师可以根据个人对知识点和语言应用情景的理解, 在广泛的优质教学资源中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资源, 然后进行分类汇总再加工, 并发布在公共网络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大学英语教材中某一系统知识为切入点创建微课视频,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还可以截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优秀教学视频,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英语知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课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这些“95后”的学生由“低头”转为“抬头”。

第三, 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包括师生间交互和生生间交互。互动形式有实时聊天、留言板、聊天室、讨论组、邮件、微博和论坛等。通过各种不同的交流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 开展协同学习, 最大化地发挥每位学习者的优势, 形成集体智慧, 其核心是学习和共享。而且, 有志于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把英语和自身专业相结合在网上进行讨论, 并可以将这种讨论延伸至线下,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进步,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慕课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在网上积极互动, 许多学生羞于开口说英语, 但是一旦到了网络上就会变得活跃起来, 慕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英语听说练习的兴趣。

第四, 成果展示、作业测试及评价反思。记录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展, 包括整理笔记、完成学习手册、完成作业。同时师生可以通过学生资源的上传情况、与同学互动交流的情况、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开展评价。主要的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点评。而反思性学习是对英语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再认识的知识建构过程, 主要表现手段是学习笔记、博客、日志、评价等。

2. 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以上内容, 借鉴翻转课堂模式, 勾勒出全新的教学活动流程。

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采用线上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充分利用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专业化教学,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课前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提出学习难点和要求, 课中鼓励学生小组互动、交流分享展示, 把课堂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让课堂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为知识碰撞的地方, 促进学生通过线上网络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的结合, 有效整合大学英语课程内容, 改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 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慕课作为一种近年席卷全球的教育形式, 必将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随着大规模的在线课程的发展, 作为教师更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实时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通过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加速自身的专业发展。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是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核心和关键。随着国内外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建设, 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探讨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在线课程教学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新模式, 建设具有实践性、过程性、互动性和拓展性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 切实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慕课,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内容重组

参考文献

[1]〔加拿大〕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 (詹青龙译)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0~33

[2]方晓.慕课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网友世界, 2014 (15) :275~276

[3]高淼.MOOC下的高职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13 (6) :70~72

[4]郭英健.“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4) :42~48

[5]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 :53~57

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 第2篇

进入初三阶段,面临中考复习纷繁芜杂的种种事项,一线语文教师忙得焦头烂额,但苦干没有明确的复习目标、缺失鲜明的教学内容、缺少清晰的复习条块,使长达半学期之久的语文复习陷入无序、无味、无效状态。

对文学教学内容的漠视或无视,成为当前初三语文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缺失环节。而文学作品恰恰是初三语文教学与复习的重头内容,对其采取无视或不复习的态度,显然不能很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教学目标,同时也使中学生缺失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整合阅读复习活动,阅读品质得不到锤炼,阅读心智也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因而,开发文学教学的内容,成为当前初三语文复习课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根据上述现状,我们把初三春学期文学作品的复习,分成两个专题来展开研究: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把两个专题又分设为四个分支(共八个小课题):

古典文学作品——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诗词,明清话剧。

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话剧。

然后分由语文组的八位年青教师各领衔一个小课题,选定复习篇目(课内外结合),选择文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拟定复习目标、授课时数、授课步骤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小课题活动方案,先在备课组交流,讨论,通过,然后再批准执行。

以古代散文专题的复习为例,我们作了如下小课题研究——

(一)选择复习内容(篇目)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为例,六册书共提供了如下25篇古代散文:《三峡》《梦溪笔谈二则》《论语八则》《赵普》《黔之驴》《晏子使楚》《人琴俱亡》《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马说》《陋室铭》《口技》《宋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出师表》。这些散文。相隔年代久远,描述内容驳杂,主题风格不一,势必给复习带来诸多麻烦。

于是,我们决意,选择课外与之配套的散文,编写配读作品,分专题开展复习。如:诸子百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魏晋散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明清散文选读等。这些专题的设置,一方面把上列课内散文作了清晰的分类,理清了复习文学作品之古代散文的思路;同时,把复习这一枯燥乏味的活动引向纵深,使学生循着课内散文的足迹,走向课外古典散文的道路,既增加了文言知识,也拓宽了文学视野。

(二)重组课内外文学内容

然而,以上篇目,头绪多,内容杂,复习时如果面面俱到,则会耗时太多而收效甚微;如果草率处理,又会使资源流失,失去培养学生涵养文学素质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采取了对部分内容重组的方式,把古代散文的复习内容定位为课内外打通,开展系列复习——小课题研究。如,对唐来散文,我们分成以下四个小专题:

A唐宋被贬文人的悲悯情怀

《捕蛇者说》《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等。

B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丰乐亭记》《超然台记》等。

C唐宋被贬文人的风月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超然台记》等。

D唐宋被贬文人的讽喻情怀

《黔之驴》《陋室铭》《日喻》等。

每个专题从课内到课外,由文字、文学到文化,逐一整理、归类、分析、鉴赏,从而渐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自主复习的能力。

当然,具体到每一堂复习课中,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及不同学情,作更高明的文学内容组合,使复习课变身成新授课,使被动复习变为自主研发。下面以专题“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为例,说说文学复习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教学方式的改变与运用在学生课堂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三、文学复习课的教学与运用

专题:情何以堪——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

【复习目标】

1选择的三组诗文,从不同角度作比较式的复习。

2整合课内外诗文资源,温故、知新、拓展。

【复习过程】

A温故导入

(按:这是初三年级的一堂古代散文的复习课)

昨天,我们说到唐代文人刘禹锡被贬“巴山楚啦”之地,发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宋代文人范仲淹左迁河南邓州之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组唐宋被贬文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情何以堪,情何以载!

B观画品诗

(一)观看“独钓寒江雪”图,复习《江雪》。

1朗读《江雪》,说说该诗的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

意象:孤舟、千山、江雪等;中心意象:孤舟。

2诗人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孤”:孤单(无生命的)——孤独(有生命的)——孤傲(有张力的)。

3诗人当时是什么形象?他外观世界,内视心灵,分别看到了什么?

内视角图——生命博大,空间狭小。

小结:可见,诗人身在孤舟,却心怀江雪(宇宙),冷眼看世界,孤傲守清寒。情以舟载,情足以堪。

4背诵小诗。

(二)观图,复习《画眉鸟》《水调歌头》。

1仿照《江雪》的读法,捕捉两首诗的动情点,分析他们承载情感的载体及妙处。

2小结: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鱼眠,起舞弄清影;只需一杯清茶,一盏薄酒,人便如天地一沙鸥。这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远去,唯剩下能包孕天地般辽阔澄净的心魂与情怀。情何以堪,情何以载?唯有“江船、山水与风月”而已。

这种情怀在三位作者的散文作品中,有着更为充分的体现。

C读人品文

(一)通读《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三文,判断:

1三人在文中分别是什么形象?

2提取三文中出现的情感词(相同的)。(答案见下表)

(二)比较鉴赏。

1三种“乐”分别借助于哪些不同的意象(载体)来承载的?

《小石潭记》:潭水、石底、青树、翠蔓、小鱼、石岸等;潭水荡涤“我”原本浮躁的心灵,凄清之境包裹了“我”,使“我”沉静、安宁。

《醉翁亭记》:山峰、酿泉、野芳、佳木,肥鱼、冽酒等;酿泉滋润了琅琊山,养育了滁州人,也陶醉了“我”原本衰老的心魂,今朝有酒今朝醉。

《记承天寺夜游》:积水、明月、藻荇,竹柏等;如水的月华,皎洁、透明。纯粹,包容了“我”,也净化了“我”。

2这三种的“乐”的实质一样吗?分别为什么而乐?

《小石潭记》:闻水声而乐,观游鱼而乐——乐中藏哀(保持孤傲之骨)。

《醉翁亭记》:闻水声而欢欣、赏亭子而欢乐、饮酿泉而快乐;乐在物丰民安,乐在民风和谐,乐在禽

乌自在,乐在与民同欢。

《记承天寺夜游》:见月色而欣然,寻怀民而悦然,赏明月而释然。乐在与友共话之逸趣,乐在心怀明月之闲趣。

(三)小结整合:说说三篇散文不同的题旨。

《小石潭记》:开掘小石潭,物我同化,发现自己。

《醉翁亭记》:建造醉翁亭,与民同乐,发现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心怀明月,天人合一,发现自己。

D读文品人

(一)探寻被贬文人作品抒情达意的载体。

1通过一组古诗与一组散文的复习,你有没有发现被贬文人内心的苦闷、彷徨、抑郁、不平之情,以何堪,以何载?

以“山、水、舟、月、酒、乐”等为抒情载体,把被贬的苦楚、郁闷、无奈来承载。

2让我们引进三位作家的另外三篇散文(节选),通过比较阅读,捕捉文章潜藏的作者情怀及情感载体特点。

不同作家同类作品之情怀的比较——《西小丘记》《丰乐亭记》《超然台记》(表略)。

3让我们再来看看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情感宣泄的方式。

同一作家(欧阳修)不同作品之情怀的比较——《画眉鸟》《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略)。

(二)这给我们未来写作记叙文以什么样的启示?

1艺术起于细微;真情起于细微。

2真情实感需要借助于形象的载体(意象、意境等)来承载;因为思想的力量大干形象的力量,又离不开形象的力量。

(三)由文品人。

1看了三组诗文,你觉得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略)

2回读《江雪》一诗,我们发现,它还是一首藏头诗,四句话的开头四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而这种孤独,不是柳宗元的“专利”它也是被贬文人欧阳修、苏轼共有的情愫。但这种“孤独”比之于生命之舟之重、生命之流之长,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正是这份沉重的孤独,洗涤了这些被贬、这原本不平与烦躁的心性、灵魂向宁静走去,心胸放宽,与天地同大,至于,心藏江雪、怀抱明月、超然物外、恬然自适。宁静成为他们生命的最美姿态。

E布置作业,收束授课

1课后,请按照今天的方式复习,完成以下两张表格。

同一作家(柳宗元)不同作品之情怀的比较——《江雪》《小石潭记》《西小丘记》(表格设计同上)

同一作家(苏轼)不同作品之情怀的比较——《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表格设计同上)

2尝试用今天比较整合的组材方式,复习王安石的诗词文。(课内两篇加自选课外一篇)

3结束的话——

唐宋文人被贬之多,多过牛毛。王维失意唱阳关,韩愈被贬走秦岭,白居易左迁浔阳江头作《琵琶行》,刘禹锡谪迁巴山楚水吟《陋室铭》,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唱大江东去……

底层的生活丰厚了他们的阅历,贬宫的生涯锤炼了他们的意志。于是,一批又一批忧国忧民的文人,跋山涉水、泛舟踏月、把酒临风,且行且吟,他们的山水情怀,凝结成唐风宋雪,蔚然成诗、成文、成画、成音、成品。

文品如人品。品唐宋被贬文人之诗文,品出的是一个个散发着独特香气的灵魂(精神的贵族)。孤独使他们厚重,宁静使他们美丽。

再翻开那些历代被贬文人的轶事,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那空明如积水的月华中,伴着孤独的船浆声,一批批行色匆匆、心绪悠远的过客,轻轻敲开一扇扇门扉。这不是梦幻,这是历史,这是真实。这批优秀的被贬文人,永未离去,他们因其闪光的文品与人品,而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古代散文,尤其是唐宋散文素来是中考复习的难点,也是重点。怎样在有限时间里达到相对高质量的效果,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从唐宋被贬文人的诗文入手,以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发端,我重组了苏教版初中教材的六篇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小石潭记》,欧阳修的《画眉鸟》《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把它们作了体裁的分类合并,就有了“组诗”及“组文”的整合与比较阅读。后来又想,既然是以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发端的复习课,不如再引进三位作家的一组散文,既扩大资源,又拓展学生的视野与品鉴能力,于是又有了一组“类文”。这样,整堂课的前半部分便出现了由诗而文,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自然的整合,经济地开拓了课堂时间与空间。

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想在三组诗文的横向比较上,再作一次纵向的组合,即鉴赏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这样,课堂形成了一种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真正使学生的思维打开,复习与新学双丰收。

从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上来看,一是指向文学鉴赏的复习,使学生的品鉴能力有所提升;二是指向文化传承的新授,使学生超越传统的复习课,得到唐宋被贬文人深陷逆境但依然心怀释然的中华文化的洗礼。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组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教材重组,策略

虽说教材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 但不是说我们的教学就必须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原分不动的进行. 实则不然, 因学生所处地域环境、经济环境及自然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同, 教材也不会照顾到大江南北各地的实际情况, 更不可能照顾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教师要依据学生具体情况重组教材才能使教材发挥最高效益. 数学本身系统性强、逻辑严密,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 学生只有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新内容的学习. 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理清其来龙去脉, 才能做到教学时瞻前顾后, 以防顾此失彼. 如何从实际出发重组教材让教材发挥最高效益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 但不能说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要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来授课, 教材要学会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要变成教材的奴隶, 但我们也可随意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把好两关, 吃透三点”. 把好“两关”指学生关与教材关, 学生关指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学习态度、情趣等.教材关既指的就是“吃透三点”, 一是吃透教材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作用、主要线索及纵横联系, 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二是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 进行重组加工, 改变现行教学设计内容, 变继承性内容为创新性内容. 把握重点、难点、 能力和思想方法训练点及思想教育和个性培养点这四点, 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性因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三是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德育目标.

要重组教学内容, 重在突出老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 比较科学、慎重的方法应是行“入”教材, 再重组教材, 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吃透与挖掘, 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及准确把握, 更谈不上重组, 重组也许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

二、激活教材的例题及习题

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 一般是以具体题目形式出现的, 条件和问题都有规定, 较为封闭, 当然, 教学中一课一例的教学或者“就题练题”固不可少, 但同时, 我们还应该在努力把握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去激活教材, 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创新、审美创造的浓烈气氛.

三、整合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南和依据, 教材是对课程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但所有教材也都不是万能的, 也存在各自的缺憾. 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1) 数学学科知识自身的整合. 千言万语, 数学课归根结底研究的是根据人们生产、 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数学知识, 以及数学知识所呈现出来的逻辑性、抽象性, 而数学知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逻辑性.

例: “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不仅是本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重要知识点, 而且是今后解决角的重要的内容, 应用非常广泛, 就“三角形内角和”本身的探讨也离不开前面知识的铺垫, 那么在讲解本节课内容时就不能就事论事, 而要前瞻后顾, 将知识穿成线, 形成面, 带动全局.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内涵、延伸和拓广, 能将新知识纳入旧的知识体系.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教材中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方法加以推广, 并总结辅助线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明确可以用“过一点作平行线”的方法得出角相等,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2) 结合学生实际使用教材. 教师用教材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 心理特征、 学习规律而定. 要研究学生实际水平, 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教材, 一方面, 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 另一方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教材. 建构主义认为, 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再一方面, 根据学生掌握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教材, 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3) 整合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资料,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4) 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现在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科的教学, 而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 单一的知识教学已被这个时代淘汰, 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综合型的人才, 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的是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 函数图像在初中阶段研究的就是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常常以行程问题作为载体, 就一次函数图像来说它不仅可以表示一条直线, 在物理学领域也可以表示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试想如果教师在讲解函数图像时能使学生明白它的真谛, 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明确函数图像在不同学科间的渗透, 势必对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起到有效的作用. 还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要教会学生认识经纬线、区域、方向角加距离等判断位置的方法, 将学科知识渗透到底,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使学生受益匪浅, 获得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重组 第4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的理论依据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内容陈旧的教材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于是我们按照省教育厅“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修订工作会议”的要求,着手重新改编教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生活、学习中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方法,具有计算思维和程序思想,能运用技术解决问题, 具有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董玉琦等专家学者提出的基于STS视角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构建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科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指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物理、 数学、逻辑、算法等,常指的是信息技术的原理、硬件、程序、操作系统等。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后,能使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并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原理基础上的软件应用、信息处理与交流(操作系统、网络、文字处理、图片处理、声音、视频)。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后,能评价和使用信息技术,包括新兴的、不熟悉的技术,分析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是指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自信、有创造力的ICT使用者,将贯穿渗透在科学、技术学习的始终,就像余胜泉教授说的:技术与我们的环境融合成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生态、信息社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组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加、删除、更新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保证教材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第二阶段,研究建立学科体系,增强科学性。

1.与时俱进增删教学内容

近几年,Scratch、机器人、传感器不断出现在优秀课的展台上,决定了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研成果的体现。信息科学、计算思维、程序思想相关内容有利于信息技术学科持续发展,使学科的科学性加强,因此我们用Scratch取代Logo,课时从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同时,为了支持国产软件,增强爱国意识,我们用WPS取代了Office;操作系统变为Win7,增加了新技术,如平板电脑、二维码、WIFI、传感器、机器人(扩展部分)、手机APP、云、 人工智能等。

2.建立学科体系

建立学科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宏观地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而不局限在操作上,操作系统是Win XP、Win7还是Win10都没有关系,只要掌握基本操作规律和方法即可;办公软件是Office2001、2003、2013还是WPS也无所谓,技术发展快,现在学的软件学生长大以后都淘汰了,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形成一条主线,要求教师能引领学生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脉络,学生能掌握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并把信息科学进行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狭义的信息科学是指物理、数学、 逻辑、算法等,广义的信息科学还包括硬件、程序、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原理,等等。众所周知,数理逻辑是产生二进制门电路的基础,接着产生最原始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编程是为了让硬件工作,为了更方便操作于是有了操作系统,有了其他网络硬件和多媒体设备,从而实现了各种应用功能……因为在小学阶段涉及的物理、数学原理比较少,多媒体和网络内容较多,所以小学阶段信息科学部分就是扩大学生使用软件的范围,而且尽可能浅显易懂,让学生对各类软件有初步了解,掌握其基本规律。经过研讨,我们把现行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如下图所示,小学课程的学科体系分为硬件系统与原理、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硬件系统与原理主要包括数理逻辑基础、硬件原理、程序原理、 操作系统;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多媒体演示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包括网络浏览、 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重组后的教学建议

1.凸显学科体系,形成知识脉络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学生要概括了解知识主线,形成学科意识。教师需要结合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延展知识面,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每单元的起始课都是一堂以理论为主的课,教师应联系上下单元的内容, 概括本单元涉及的理论,加强概念知识的理解,指明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对本单元技术操作涉及的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并适当扩展新技术。单元结束时,除了总结技术操作、综合完成项目学习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画出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但在总结时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通俗易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把操作方法进行关联、 迁移,授之以渔。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项目研究学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回顾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使其能辩证地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不变与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2.加强创客教育

应重视学生计算思维、程序思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制作作品时要强调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了Scratch和机器人后,要适当开展创客教育,鼓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形成应用生活、方便生活的意识。

3.基本技能训练常态化

键盘、搜索等基本技能课时虽然减少,但它们仍然很重要,是信息时代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训练内容应设计成螺旋上升式,既不能枯燥乏味,又要逐步深入加强。

4.各年级同时改版,查缺补漏

本次教材改版没按以往滚动式更换教材而是各年级同时更换,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同一知识在新旧教材中位置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比新旧教材,查缺补漏,教学时仍以信息技术核心内容为主,如键盘、搜索引擎、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程序设计等。其次,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站(www.qimengedu.com),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编辑处理。最后, 如果查缺补漏部分教材中没有,上课时则要求教师制作演示文稿、自主导学案,以便学生学习。各年级以新教材为主,经过两个学期的调整,明年正式按新教材课时顺序使用。

5.机器设备配备

学校要建立机器设备过渡期处理解决方案,当遇到重做系统时要注意时机,且要兼顾到不同年级的教学进度。

6.教师培训

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除了以往的教材培训,还要有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 如WPS操作的规律性、Scratch、平板电脑、APP、二维码、人工智能等。

7.师资和课时安排

重点知识内容向低年级下移,最好从二年级开始就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正式上课。教师、设备配备充足的学校建议每周两个课时,不足的学校建议每周至少一课时。

课程内容重组 第5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信息检索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视频检索技术是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视频重组技术则是视频检索技术的实用化基础。传统的视频重组方法包括镜头切割和关键帧提取两大步骤,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当然,也有人在研究着把“两步走”变成“一步走”的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数据量大一直是视频处理技术中的瓶颈问题,许多好方法都因大计算量的缺点而受到使用限制。如果能解决计算量上的问题,就能把更多精力投注到处理精度上,从而提高视频处理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计算量。实验发现,适当改变算法结构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鱼掌兼得的目的。

(二)算法描述

1. 粗选

Step1:解码原始视频得到原始视频帧序列F0,按固定间隔采样生成第一级子视频帧序列F1;

Step2:把F1的每一帧按固定比例缩略并转成灰度图,计算相邻灰度图灰度均值的绝对差值并生成特征曲线,找到曲线上的波峰点并用其对应帧生成第二级子视频帧序列F2;

Step3:仿照Step2来生成第三级子视频帧序列F3,但特征点取的是非波腰点。

经过上述三步操作后,得到一个与原始视频高度相似的子视频,接着进入细选环节。

2. 细选

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回归传统思路,先切分镜头,再提取关键帧;二是继续进行多级抽选,逐步过滤相似帧,直至满足终止条件为止。这里采用第二种方法。

在本环节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已经大大减少,我们更关心程序的执行效果而不是它的计算量,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此后将尽可能减少缩略操作的工作分量。

Step4:把F3的每一帧从彩色图象转成灰度图象,利用色矩对相邻两帧进行图象匹配,舍弃部分相似度较高的相邻帧,生成第四级子视频帧序列F4;

Step5:对F4的每一帧进行从RGB到HSV的颜色转换,把HSV三分量按72柄图法归一化成一维特征矢量L,分析L图中每个像素点在其邻域内的特征点类型并生成特征类型直方图,再利用直方图相交法对相邻两帧进行图象匹配,生成第五级子视频帧序列F5。

经过上述两步操作后,得到的关键帧序列F5与原始帧序列F0相比,既有较高的抽样比,又有较好的相似度,已能满足一般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3. 说明

在实际程序中以上操作都是并发执行的,考虑到资源消耗的问题,把上一步骤全部执行完后再去执行下一步骤的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事实上,从Step2开始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看成是对每一个当前帧及其相邻帧的多次子操作的集合,在每一次子操作中,可以实时获取当前帧的相关数据,而从缓存器中读取上一帧的相关数据,子操作执行完后再把当前帧的数据存入缓存器,以便在下一次子操作中使用。把原始帧序列的帧号FrmNum设置为循环变量,FrmNum每自增至固定采样间隔数的整数倍,就把当前帧解码出来,然后再把从Step2开始的每一步骤的一个子操作顺序执行一遍。

(三)具体实现

1. 视频固定间隔采样

视觉残留指的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依然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利用视觉残留现象,能把静止的图象序列变成运动的视频片段,其中邻近帧图象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常,视觉残留可以维持0.1~0.4秒,而视频的播放速度是24帧/秒,简单换算后可以发现,一个高度相似的连续变化单元可以维持2.4~9.6帧,于是可以选择合适的采样频率,采样生成与原始视频高度相似的子视频,从而减少相关视频处理的工作量。

实验发现,对时长90分钟以上的电影大片和时长1分钟以下的广告短片,分别以6帧和3帧的采样间隔进行视频采样,在子视频里丢失原始视频中重要细节的概率接近于零。事实上,组成帧数低于3帧的连续变化单元在所有视频中出现的概率都是很低的,只会偶尔出现在某些特效场景中而已。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画面变化越来越细腻,而相应连续变化单元的组成帧数也越来越多,这时如果直接对原始视频进行相关处理,只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为简单起见,可以采用4帧的固定采样间隔对所有视频进行统一操作。

2. 视频特征曲线分析采样

任选一种特征量对任意一段视频计算相邻两帧之间的绝对差值,分析生成的特征曲线,会发现波峰、波谷和波腰出现的概率大致都是1/3,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视频的随机分布特性。

再进一步,对间隔采样后生成的子视频进行特征提取,把在特征曲线中处于波峰位置的对应帧,也就是处于相应变化关节位置的原始视频帧提取出来,生成二级子视频,可以发现,它依然和原始视频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丢失重要细节的概率接近于零。经过两步简单操作后,我们可以得到一段保持了原始视频的重要细节而容量只有其1/12的近似视频。

更进一步,仿照上法对二级子视频进行采样操作,生成第三级子视频,这时理论采样比可以达到36:1,而实际数值则更接近于40:1,此时再来比较子视频与原始视频,会发现它们之间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相似度,只是对时长较小而快镜头较多的原始视频而言,丢失重要细节的概率会明显增大。当然,对时长较大而快镜头较少的原始视频来说,这点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通用性的问题,把特征点改选为非波腰点,这时理论采样比是18:1,而实际数值则更接近于20:1,这时丢失重要细节的概率又再降回零点附近了。

这种三步采样的视频重组方法,简便而高效,能在大多数场合中显著提高视频处理的工作效率,它充分利用视频的基本特性,无须考虑具体数值的影响,从而具有高度的通用性,是一种理想的原型方法,如果对之进行合理改进,还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效率。

3. 图象缩略

为减少运算量,需要对帧图象进行缩略操作。

色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颜色特征,它使用颜色的低阶矩(均值、标准差和偏斜度)来描述颜色的分布情况。下面我们对三部不同类型的电影进行色矩分析,研究缩略操作对图象处理的影响。

图1是六条帧序列灰度均值变化曲线,其中图1 (a) 取自《在那里》,图1 (b) 取自《倒霉爱神》,对两者的操作采用了统一的缩略比,各分图中三条曲线对应帧的分辨率分别是:

上:原宽×原高,中:160×120,下:16×12

可以发现,缩略图与原始图象两者的灰度均值在数量级和变化趋势上都是很接近的。

在图1对应的视频帧图象中,图象的宽高比例与原始图象的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

图2是从《英雄》中提取的帧序列色矩变化曲线,其中图2 (a) 是均值曲线,图2 (a) 是标准差曲线,图2 (a) 是偏斜度曲线,三者采用统一的缩略比,各分图中三条曲线的对应缩略比分别是:

上:1089:1,中:100:1,下:1:1

同样,缩略图与原始图象两者的灰度特征无论在数量级还是在变化趋势上都是很接近的。

在图2对应的视频帧图象中保持了与原始图象相同的宽高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适当的缩略操作,既能保持原始视频的某些基本特性,又能大大减少运算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视频处理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固定间隔点采样的方法来减少运算量。

第一步:设定缩略图象的分辨率。为简单起见,宽高缩略比统一设为k,设原始视频图象的宽和高分别为X和Y,先对X和Y进行自减运算,使它们都能被k整除,则缩略图象的分辨率为: (X/k) × (Y/k) 。此时X和Y分别变成X′和Y′,在k很小而X和Y较大的情况下,虽然改变了图象分辨率,但对图象整体特性影响不大,只是舍弃了极小部分的边角信息。

第二步:按固定间隔采样获取缩略图象的像素颜色值。以灰度图象为例,设缩略图象中的像素点为A (x, y) ,在原始图象中找到点B (kx, ky) , 则A点的灰度值就等于B点的灰度值了。

这是一种简单的近似方法,只在缩略比不高的场合中使用,如果想在缩略比很高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较高的保真度,就必须进行高阶的插值运算。

4. 图象匹配

本文的细选算法实际上是把选取关键帧的操作转化成图象匹配的操作了。

如果不先进行粗选处理,就必须对大量高相似度的相邻帧进行匹配计算,从而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计算量。在细选环节中,相邻帧之间的相似度已经明显降低,此时只要选取分辨力很小的阈值就能把需要舍弃的相似帧区分出来。为了提高计算效率,依然采用多级抽选的操作架构,每一级只要有一定的抽选比,数级累积下来,就能得到相当的总抽选比了。

工程上经常遇到一个阈值设定的问题,而它往往就是算法实现的关键所在。通常采用固定阈值会使计算简单很多,但又因无法适应多变的应用环境而严重影响计算的精度,许多自适应的阈值算法便应运而生了,但同时又得付出相当计算量的代价。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特意设计了无需设定阈值的粗选算法,而在细选部分又尽量降低阈值设定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Step4里,为降低舍弃相似帧时的误差,选取了很大的单一阈值。在Step5里选用了性能稳定的直方图相交法,为提高匹配精度,把每一像素点的邻域信息也考虑在内,为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选用更为稳定的特征点类型而不是具体的颜色值来计算直方图。

具体做法与粗选环节中进行特征曲线分析时的类似,按行、列和正反对角线四个方向,用每一方向上三个对应像素点的颜色值生成四条微型特征曲线,再分析中心像素点在四个方向上的特征点类型,看它是波峰点还是其他特征点,把四个特征类型的归属情况组合起来,就得到该点的总特征类型,然后统计每一类型号下的像素点个数,就能得到特征类型直方图了。

一共是4个方向,每个方向有3种特征类型,总共有81种特征类型,也就是说,最后得到的直方图有81柄。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直方图,不但具有传统直方图的所有优点,还弥补了后者缺少空间信息的缺憾,既能反映图象的基本颜色特征,又能反映一定的图象纹理特征,用它来进行图象匹配,能得到比使用一般匹配方法更好的匹配效果。

(四)实验结果

所有实验都是在以下运行环境中进行的:

系统:Windows XP Sp2,

内存:512M,

CPU:赛扬2.93GHz,

开发工具:Visual C++6.0, Opencv1.0, Directshow9.0b

适当调整参数,再对不同视频进行统一操作,在基本不丢帧的前提下得到以下实验结果:

其中选取对相应视频进行MPG4编码时的I帧总数作为该视频理论关键帧数的参考值。

可以发现,在采样比要求不高的场合中,本文所述的视频重组方法已经取得较好的作用效果,而且它在运行时间上具有明显优势,只要多加改进,一定能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性。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一种基于内容变化的快速视频重组方法。它采用粗细两分、多级抽选的操作框架, 在基本保持重要视频细节的前提下层层过滤, 舍弃部分与关键帧高度相似的相邻帧, 以较大的抽样比来生成关键帧序列。它充分利用视频的基本特性, 先以较小的时间代价和画质代价, 尽可能减少需要处理的数据量, 再以灵活的子操作架构, 结合多种处理方法, 快速高效地完成视频重组的工作。

关键词:子视频帧序列,特征类型直方图,固定间隔采样,特征曲线分析采样,图象缩略,图象匹配

参考文献

[1]何斌, 马天子, 等.Visual C++数字图象处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课程内容重组 第6篇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实,日寇滔天罪行,世界性,战略态势,情感态度,是非观

众所周知,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感到应该对这一内容进行大力挖掘。可以这样讲, 无论我们怎样挖掘都绝不过分。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

一、狠揭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前后长达十几年的日寇侵华战争中,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华民族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对这一切, 都应该让我们的中学生深入了解, 并牢记这一切。前些年, 曾经出现一著名女明星竟然身穿日本军旗装而登台献演,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我们历史教育的严重缺失, 我们应引起反思和警觉。长期以来, 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以及亚洲邻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侵略战争, 还无耻地诬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捏造、散布的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有鉴于此, 我们就更应该狠狠地揭露日军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以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别有用心的谎言。显然, 教科书中的相关史料及其叙述是不够充分的。因此, 我们应该对教科书进行资源补充和重组。一是充分利用网络, 搜集了大量揭露日军罪行的图片史料。例如, 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我把从网上下载的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二是补充文字史料。例如, 在讲到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 教材的叙述显然过于简略, 而且有些抽象。我们河北省是日军侵华的重灾区, 在各地都曾发生过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如果作为一名河北省的历史教师, 对此教学资源不进行大力挖掘, 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漠视, 而且意味着历史教师的麻木和失职。所以, 我们必须做好这项补充、重组工作, 使学生感到这些罪行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三是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搜集日军在本地区的侵华暴行。学生或是动手查阅地方史资料, 或是查阅历史教学类的网站和有关抗日战争的网站, 或利用回家的时间走访村中的老人。这些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日寇暴行的感性认识, 大大增强了对日本法西斯的民族仇恨。总之, 让学生铭记这一段历史是我们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 这是对历史负责, 是对现实负责, 更是对将来负责。当然, 我们并非要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而是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历史,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只有这样, 才能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勤奋学习, 才能促使他们为祖国的永远强大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才不会让悲剧重演!

二、应该突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性, 强化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合作意识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 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人民包括西方国家人民的有力援助。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外部的援助, 这正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一样。但是, 教材对此介绍也极少, 特别是关于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援助很少涉及;相反, 多是对日绥靖或是劝降活动的叙述。诚然, 在中国抗战之初, 英美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 确实对日本侵华有所纵容。但是, 我们也不能以此就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因此,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一是苏联的援助。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批飞机、坦克、车辆、大炮、枪支弹药等, 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和飞行员来华助战。二是英美集团的援助。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 日益危及到英美的切身利益, 于是英美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例如:美国多次为中国提供借款, 还有大量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来中国;实施著名的“驼峰飞行”, 不少美国飞行员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 邀请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明确规定日本霸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是世界人民的支持。一些外国友人不惜牺牲生命以帮助中国人民抗日, 例如著名的白求恩和柯棣华医生。从而,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类共同的威胁面前, 不同阶级、不同国家的人们完全可以抛弃分歧, 携起手来共同应对。

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长期以来, 历史教材在抗日战争部分的叙述给人的印象是国民党不是片面抗战, 就是消极抗战, 好像就打出了一个台儿庄大捷。教材的叙述显然过于片面。我们在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时总是这样讲: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如果仅依据教材教学, 我们教师就难以自圆其说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国民党的抗战功绩给了远比历史教材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对此, 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在教学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所以, 我在讲授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战场时, 进行了适当补充和调整, 适当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事迹。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适当介绍一些国民党爱国将士的事迹。例如著名将军张自忠, 还有入缅作战而扬威异域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等等。这些事迹无不感人肺腑, 令人热血沸腾。二是注意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况给予公正评价。教材没有涉及这些内容,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予以正确认识, 包括对国民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态度和作为, 既指出在这阶段中蒋介石的抗战积极性有所下降, 也公正地讲清其始终坚持抗战, 并组织一系列大型会战, 给了日军重大杀伤, 既加速了取得中国抗战胜利的步伐, 也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赢得了世界友人的高度赞誉, 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与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三是注意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国民党战场的重要性。例如歼敌数量、作战次数等, 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全民族的抗战, 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国民党爱国将士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忠贞英雄、热血儿郎。我想也只有这样, 才能让他们的英魂含笑于九泉。而且, 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民族大义: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只有统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是非观, 激励学生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养成, 把学生塑造成为身心和谐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一代公民。而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道德乃至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恰恰为我们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对此, 我们要采取一切手段大力挖掘, 使之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上至爱国将领下至平民百姓, 如果我们运用他们的光辉事迹进行教学, 这无疑将对学生人格道德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召和示范作用。例如, 我曾经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母子两代的感人事迹。同时,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民族败类, 丧尽国格人格, 厚颜事敌, 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同样具有警示和借鉴的意义。例如, 我在课堂上讲述了身为国民党二号人物的汪精卫叛国投敌, 最后客死他乡, 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经过。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爱国者千古流芳, 卖国者遗臭万年, 进而使学生树立以热爱、献身祖国为荣, 以危害、背弃祖国为耻的观念, 从而促使学生们在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课程内容重组 第7篇

现行教材把全等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分成3节, 认识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判定、尺规作图.认识中提出性质, 判定是重点和难点, 作图只是用全等验证“作”的合理性, 属于应用.虽然知识结构上强化了循序渐进, 但3个内容相对糅杂, 学生学习中很难有效熔融, 主要表现为 判断方法 选择没有 目标性, 对“S”与“A”的意义不能有效区分, “SSA”的不合理的原由道不明, 全等方法选择滞顿, 仅能做到“触类”不能实现“旁通”.

针对这些问题, 我把3节内容打“破”重“立”, 采用课题研究型的教学手法组织教学, 帮助学生重建新的整体知识经纬图, 以“作”为进, 在“作”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看清知识的前世今生, 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1“作”的初探

师:我们知道, 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3个角.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3边.今天, 我们一起讨论已知哪些边、角才能作一个我们想要的三角形.

生A:显然, 已知一条线段并以这一条线段为边可以作无数个三角形.

生B:已知两条线段并以这两条线段为边也能作无数个三角形.我通过作图还发现以前我常出错的一个问题.

师:哦, 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

生B:已知线段AB=1cm, BC=3cm, 求线段AC长.我总答2cm或4cm.正确答案应该是2cm≤AC≤4cm. (作图演示)

师:好!如图1, 当线段BA绕着端点B旋转时, 显然可以构造无数个三角形, 这时AC的长度也在改 变, 满足2cm≤AC≤4cm.当点A, B, C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时, 2cm<AC<4cm.

生C:我发现已知一个角, 两个角, 都能作无数个三角形.

(用圆规演示一角, 用似爱心手型演示)

生D:已知3个角也能作无数个三角形.大家请看图2, 假设根据3个已知角作出一个三角形, 如△ABC, 平移AB得AB∥A′B′∥A″B″, 所以, ∠CBA=∠CB′A′=∠CB″A″, ∠CAB=∠CA′B′=∠CA″B″.

生E:已知3条线段, 并且这3条线段满足任何两条之和大于第3边, 则以这3条线段为边的三角形只能作1个.

师:很严谨! (给出问题, 板书) 已知线段a, b, c, 作△ABC, 使得AB=c, AC=b, BC=a.请每位同学拿出讲义1, 完成指定任务.

(同学作, 老师巡视, 观察学生暴露问题并指导, 2分钟后提总结性问题)

作三角形的关键是确定什么?

生F:确定三角形的3个顶点.

师:一口气能定3个吗?

生F:不能, 得一个一 个来.画射线定1个, 在射线上截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再定1个, 用弧相交 定第3个.但弧的交 点有两个, 这两个当中取任意1个都可以, 因为它们是轴对称的.

(师板书示范.如图3,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师:不难体会, 已知1个角和1条线段, 以这1个角和这1条线段为内角和边的三角形能作无数个.因此, 我们继续从已知3个元素入手探究作1个三角形的条件.

我们不妨从边入手, 三边可以, 那两边一角和一边两角呢? (20秒后)

请看刚才所做的三角形, 如果已知的是AB, AC, 请问已知的一个角有哪些类型?

生G:可以是∠A, 它们的夹角, 也可能是∠B或∠C, 它们中一条边的对角.

师:你看得很清楚.请拿出讲义2, 讲义2中已知线段a, b和∠α, 请按老师指定的要求完成任务.

请开始, 需要帮助的请举手.

讲义2的左框中的任务是:作△ABC,

使得AC=b, BC=a, ∠C=∠α.

讲义2的右框中的任务是:作△ABC,

使得AC=b, AB=a, ∠C=∠α.

(同学作, 老师巡视、观察暴露的问题, 给予帮助.3分钟后)

师:好了吗?

生 (全体) :嗯!

生H:我发现一个 问题.左框中画 出的两个是轴对称的, 一样;右框中的两个一大一小, 不一样.

(很多同学认同 这个发现, 等待处理 结果)

师:这说明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 三角形唯一确定, 但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三角形是不确定的.

生I:老师, 我发现能唯一确 定的 (展示草稿本上的图形4) .

师:请你把a取更短些, 再展示.

生I:与射线没有交点啦!

师 (对生I) :谈谈你对自己展示的3种情形的感言.

生I:归根结底, 知道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和1个内角, 能画出一个确定的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和其中1条边长的对角, 也许能画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也可能恰好只能画1个, 也可能根本画不出三角形.

师:总结得很好!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吗?

生J:生I说得恰好1个应该是直角三角形.

生K:生I给了我启发.当AB⊥CB时, 如果a=AB, a是点A到射线CB的距离, 以A为圆心, a为半径的弧与射线CB只有1个交点, 只能作1个;当a>AB时, 以A为圆心, a为半径的弧与射线CB只有两个交点, 能作大小不同的两个;当a<AB时, 以A为圆心, a为半径的弧与射线CB没有交点, 不能做出三角形.

师:大家不要吝惜掌声吧! (掌声, 热烈) 接下去我们继续探析已知1条线段和 两个角, 以这1条线段为边和两个已知角为内角能不能作三角形.

拿出讲义3, 根据边、角情况作出分析.

生L:根据前面所学, 分已知线段的边是已知两角的公共边和已知线段的边是一个角的对边, 另一个角的夹边.

师:请大家依照生L的意见在讲义3的空白框内作三角形.

(同学作, 老师巡视, 强调规范和要求.两角一夹边的, 完成很快, 难点是画 两角一对边.2分钟后) 请大家放下笔, 我们有请生D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和示范.

生D (上黑板, 演示, 作图) :画一个三角形的关键是确定三角形的3个顶点.画一条边就确定了三角形的两个顶点, 以边的1个端点作出1个内角, 第三个顶点一定在这个角的另一条边上, 可这条边上有无数个点, 如图5, 哪一点恰好是A呢? (沉默一会, 大声嚷道)

换位思考一下, 能不能把∠A换成∠C, 换成∠C不就是我们都能作的呢? (有些同学点头, 有些更加茫然.干脆当回老师) 生G你说说.

生G:三角形的内 角和等于180°, 所以∠C=180°- ∠A- ∠B.以C为顶点, 在射线CM上作∠MCN =α, ∠NCA=β, 射线CA与射线BQ交于点A,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如图6.

师:转化, 把不能转化为我们能, 是好思想.

生M:根据生D的讲法, 可以在射线BQ上任取一 点T, 并作α角, 平移经过 点C,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师:不错.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请总结一下, 根据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生N:分3类, 已知三条线段为边, 已知两边和夹角, 已知一边和夹角或一边一对角一夹角.

生O:至少已知一条边.

生P:3条线段为边时应满足任 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3条线段.

生Q:要把不能的转化成能的.

师:请拿出讲义4, 同桌同学按不同方法按讲义4的要求作三角形 (问题:已知线段a, b, c和∠α, 作△ABC, 使AB=c, BC=a, CA=b, ∠A=∠α) .

(同学作, 老师巡视.1分钟后)

生R:老师, 我用三边作的三角形的∠A和∠α不相等, 和同桌的也不一样.我想如果3个条件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再添加第4个条件, 若与所作不符合, 反而是画蛇添足, 错了.

生S:不能添4个条件, 这样不小心题目就出错.

师:大家能这样想就好.现在, 进行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活动, 请拿出讲义1, 同桌比对看看, 你们的三角形能不能完全重合?

生:能.

师:请拿出讲义2, 前后同学比较, 看能不能重合?

生:能.

师:拿出讲义3, 自由选择同学, 比较你们的三角形能不能重合?

生:能.

师:像这些能重合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 (同学齐喊) 全等三角形.按上述方法作的三角形各自都能重合, 说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或一边和这边的对角与一个夹角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明天我们将研究全等三角形.请大家在讲义1、讲义2的左框、讲义3的左、右框中再作一个三角形, 要求其位置摆放要明显不同.

2后续教学简述

后续教学主要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展开.

判定:依据初始课中的讲义1, 2, 3分类探究, 理解“全等”的内涵是“能够完全重合”,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记法 (包括对应顶点位置对应) , 强化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可取性与不可取性, 能用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表述基本的逻辑过程.

本课主要有3个环节:看图说全等;看图识条件;看图写证明.设计的亮点在“看图识条件”.全课以开放型问题为导引, 突出全等条件的配套和选择, 在问中练, 在练中熟, 在熟中落实和掌握新知, 在落实和掌握中拓展数学技能, 实现“找”这目标.

应用:从“完全重合”中 概括“对应 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这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两个角 (两条线段) 相等”的诘问中提炼“构造全等三角形”这一思路, 实现判定的延伸, 达到“造”这一“创”之开天辟地的目的.

本课也分3个环节:性质概括;方法提炼;变式应用.设计的亮点在“变式应用”, 难点在辅助线的选择和添加, 突出“已知条件能带来什么”和“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 要求在辨析中提升技能.

3“初探”的自我认识

教学有法, 这是规矩.教无定法, 这是常识.从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的“破”与“立”的重组过程, 还应认识到:

3.1教材多变, 亟须教师有着眼知识整体的教学观

从以前的人教 版到实验 教材到义 务教材, 教材内容的安排被刻意地更换着, 可内容的变化却相当少 (真所谓“换汤不换药”) .既然如此, 只要教师有站在高处俯视教材内容的整体教学观, 只要教师抱有“一览众山小”的着眼知识整体的处理教材内容 的教学理念, 那么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破”与“立”的重组就会有深的体会与认识, “破”与“立”的重组过程的拿捏就更能体现教师的思想.这是应该推崇的.

3.2对象的需要是决定内容重组的关键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还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初中生, 他们青春、好疑、善问, 他们有着征服世界的欲望, 他们总想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其未知的世界, 因此, 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现行“全等三角形”, 性质、判定与应用糅杂一体, 不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有甄别的全等三角形知识网, 探究也缺乏应有的价值, 没有比较, 只有结论.

重组后的教学能做细、做活、做深.内容总分3环节, 每课时作透一个环节;每环节排列着若干细节, 做活关键细节;每细节共分教学重、难点, 做深改变重、难点.以本设计为例, 全课以作为主线, 作中有比, 比中有辨, 辨中有议, 议生莲花.犹如学生 们即将开 始登山, 重组后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准备的并不是一步一步十平八稳的台阶, 准备的只是一只有着各种工具的旅行包和路线图, 至于怎么上?从哪条路线上?为什么从这里上?都有待于学生们自己去探讨、争辩、尝试, 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这些都是值得的, 因为错误会教会他们合作, 教会他们如何对待挫折和错误.

3.3重组应该与教学的特质相适

教学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质.适合, 才是最好.也就是说, 教学本身不能只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 教学应该与内容相融, 与对象相长, 与教学者相适, 教学, 应该是教学者思想和灵魂的体现, 是教学者灵与肉的刻画.

上述重组后的内容, 各破其疑却又环环相扣, 教学目的更 为明确, 教学内容 更为清晰, 实现着“与教学特质相适”这一目标.

校本化重组语文课程 第8篇

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对教材进行诸如补充、拓展、重组等适当性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文本内容的重组优化。

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季节时令来对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统整。比如,我们考虑到刚开学未进入春天,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需调整等情况,将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组主题为“少年心事”的文章提上来,其中《羚羊木雕》等文章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能使学生容易投入,而将“春天来了”延后教学,与春天的时令相对应。

二是对文本大胆取舍。

对教材内容,教师可适当取舍。比如,在复习人物传记时,我们把第二学期的《钱钟书先生》提到第一学期来上,而舍去了《邓稼先》一课,因为《邓稼先》涉及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历史背景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不一定能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敢为人先、舍身为国的崇高品质。最后,我们还选取了试卷中的一篇文章《戴套袖的孙犁先生》作为补充材料。

三是拓展教材,丰富精神体验。

上一篇:对话教学下一篇:批评的艺术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