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2024-06-13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精选11篇)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1篇

农户风险指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农户的财产安全和收入的稳定性, 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 农户面临多种风险, 比如按风险损害对象可分为人身风险和财产风险;按风险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本文主要就对农户产生较大影响的和农户比较关注的风险进行分析, 具体对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展开分析。

1.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所导致的风险, 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自然风险也是农户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雪灾、雹灾、暴风及各种病虫害灾害等等。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自然灾害。这些自然风险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户收入的稳定性, 并且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比如2008年南方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 2010年西南五省所遭受的干旱, 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行为的反常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所致损失的风险。当前, 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有所抬头, 主要表现为家庭财产的被盗事件屡见不鲜, 尤其是家畜被盗事件更是频频发生, 以至于到了人畜共屋的地步, 农户养一头牛或几只羊也天天提心吊胆的, 为了防止被盗只好人和家畜共居一室;还有的农户夜里不敢睡着, 时刻警惕着。即使如此农户也难以有效防范偷盗事件的发生, 往往是农户辛辛苦苦养壮了牛、养肥了羊, 一夜之间全不见了, 可谓为谁辛苦为谁忙, 到头来空忙一场。大多数农户在偷盗事件发生后很少报案, 即使报了案也很难追回被盗的财物。这不仅给农户直接带来了财产损失, 而且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导致由于害怕被盗而不敢养家畜了。因此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更值得我们关注。

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在产销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动或估计的错误, 导致产量减少或价格涨跌所致损失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现在, 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更加突出了。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下, 往往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 比如农户看到去年大蒜价格涨了, 能赚钱, 今年都跟种, 大蒜价格又因供过于求而大幅下跌, 这就是农户面临的典型的经济风险。同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 也始终面临着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二、目前农户对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般而言, 应对风险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有风险回避、防损和减损, 即风险防范;风险融资的主要方式包括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一般可分为“事前”预防策略、“事中”控制策略和“事后”融资策略。农户在长期的应对和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形成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前”预防策略。

“事前”预防策略, 即农户想方设法回避所面临的风险, 比如采取一些兴修水利、推广学习农林科技知识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各种自然风险的发生;农户为了规避家畜被盗的风险, 就不敢养家畜了等。这种策略虽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 而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有些风险是难以避免的, 并且带有消极防御的性质, 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把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排除了。

2.“事中”控制策略。

“事中”控制策略, 即农户在风险损失发生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比如通过及时灌溉来减轻旱情、喷撒农药来减轻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等,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少损失的好方法。

3.“事后”融资策略。尽管农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

有效防范和减少损失的发生, 而有些损失是避免不了的, 这样就面临着风险融资问题:即由谁来承担损失的后果更有效, 是由农户自己来承担损失的后果, 即风险自留, 还是转移给他人来承担损失的后果, 即风险转移。目前, 中国农户大都选择了风险自留, 其主要方式包括: (1) 动用储蓄, 农户在遇到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时, 首先会选择动用储蓄, 这也是收入的跨时期转移的一种具体方式。动用储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户的消费波动, 而且带给农户的主观感受较好。但是动用储蓄的局限性是农户通常没有更多的储蓄, 而且储蓄资产的分布也不均衡, 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广泛应用。 (2) 借贷, 当有些风险导致的损失超出了农户的储蓄时, 更多的农户选择借贷来渡过难关。而由于农村金融抑制的存在和农户借贷的特殊性, 导致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使得农户转而依靠民间借贷, 即主要依靠社会网络向亲朋好友借贷, 这也会受到借贷数量有限的限制。并且当农户采用借贷方式渡过难关后, 在未来收入不够稳定的情况下, 借贷给农户将来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体现为农户面临着较强的还贷压力。 (3) 减少开支与出售财产, 当面临较大的风险损失时, 由于储蓄不足以及借贷数量有限, 一些农户仍然不能获得安全保障时, 不得不采用减少开支、出售财产等措施。减少开支也是农户应对风险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风险损失不大时, 农户减少开支首先是压缩非日常支出, 当损失很大时, 农户才会压缩日常生活开支。但是这种减少开支是有限的, 农户很难仅仅通过减少开支来应付较大的损失。出售财产尽管也可以帮助农户渡过一时难关, 而却往往受到农户财产有限、急于变卖时会受到流动性约束等因素的制约。

三、如何更好地应对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目前农户对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的基础上, 应根据不同风险的原因、特征及其影响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

1. 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

(1) 通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 来达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尤其对于应对自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对于自然风险而言, 通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如通过天气预报, 对一些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提前采取一些应对防范措施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兴修水利则可以有效防范旱涝灾害的发生;通过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 则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等。 (2) 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 还要建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 来更好的应对农户面临的风险损失。由于大部分自然风险属于可保风险, 因此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移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农业保险是化解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稳定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 又由于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 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很难实现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另外, 可以考虑推出农业巨灾保险来应对大面积的特大自然灾害。

2. 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

由于社会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而农户面临的偷盗风险是由于人为的不合法行为导致的。因此通过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公安部门对农村偷盗事件的重视程度, 不要以为是小案公安部门就不够重视, 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户的财产安全和收入稳定, 还给农户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状况。通过提高破案率, 不仅可以使农户的财产损失得到补偿, 还可以使农户可以放心地去多养家畜,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可以来有效防范农村偷盗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要通过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来避免农户为了应对社会的偷盗风险而采取的消极的不敢养家畜的规避风险的行为,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户所面临的社会风险。

3. 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

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规避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 避免“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首先应当在农村进行广泛的期货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使广大农户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农产品期货市场, 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防止出现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其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并推出新品种, 形成相对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使农户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分散。另外, 为了克服农户分散、信息不对称和相关知识、业务能力缺乏等问题, 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农户组织起来, 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和“期货+订单”等有益方式, 通过组织的形式更有效的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这样, 通过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 再配合目前农户已有的应对风险的措施, 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农户所面临的风险。

摘要:分析了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并在分析目前农户对这些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来更好的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 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和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关键词:农户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钟明.保险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传波, 丁士军.对农户风险及其处理策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11) .

[3]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以陕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6, (2) .

[5]马小勇.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8.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2篇

摘 要: 现代社会大数据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和全体国民的重要事物,大数据在带来巨大便利和商机的同时也会对个人数据信息带来侵害的风险。之前的研究结果都倾向于认为应当通过援引民法上“隐私权”的规定保护个人数据,但是事实上“隐私权”本身尚不足以完全涵盖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数据面临的各种风险。在大数据时代这种风险是和大数据本身相伴相随的,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一风险将影响对大数据本身的价值认识和政策取向。大数据时代公民对于个人信息的知情和选择权以及处分权必须得到保障,除了技术手段和刑法保护之外,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性法律文件和确立“告知和同意原则”对应对数据化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挑战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个人信息;风险;告知和同意原则

1、大数据及其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已经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类型的巨型网络之中。我们在信息网络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留下 “轨迹”,我们每进行一次搜索或使用一次导航服务都会形成一定的数据并自动被系统记录下来,这些数据被汇聚成一个巨大的 “数据池”,成为 “大数据”。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 IT 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它指的是那些只能基于 “大规模”的量而不能基于“较小的规模”的量处理的事项,它能洞悉和创造新的价值形式,改变市场营销的方法以及居民和政府间的关系。

大数据之“大”是一种相对的大,可能在过去看来已经是巨量的数据信息在今天看来根本称不上大。对于大数据的确切描述是有挑战性的,需要实验装置等设施,因为电子数据是如此的易于被共享、复制和重组,他们同时提供了巨大的可重复利用的机会。大数据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将带来深刻改变,它是维护国家数据主权、维护国家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工具,震惊世界的 “棱镜门” 事件,在让人深思数据安全威胁无处不在的同时也印证了大数据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同时,大数据也是打造全新的商业生态环境、拓展个人数据应用、推动科研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武器。在国外,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起步较早,全球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就曾和知名科技企业惠普公司签订共建数据库的协议,这一容量为 4PB(1PB= 1024TB)的数据库能够记录沃尔玛在全球总共 6000 多家门店的每一笔交易记录,通过对这些交易信息的机械化研究,沃尔玛可以制定指导定价政策和广告攻略,并更好地管理存货和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年来我国商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也开始流行。2014 年 1 月 25 日晚间,央视与百度合作启用百度地图定位可视化大数据播报春节人口迁徙情况。该项目利用百度 LBS 定位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展现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轨迹与特征。百度公司通过收集汇总用户定位请求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最终形成一种“春运人口迁徙图”,并且这张图随着时间推移的实时变化情况。这一信息能够向政府部门提供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量化数据并及时调配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此外百度公司还通过其地图应用进行地铁人流量测算、商圈分析和驾车导航轨迹挖掘等方式充分发掘大数据的行政管理、商业和便民服务等价值。、大数据引发的个人信息数据危机及传统应对路径 大数据在给社会带来巨大便利和商业价值并逐渐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资源的同时,由其引发的各类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对于个人信息数据带来的威胁尤为引人关注。国外有研究表明,与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正在被逐步集中于少数几个机构,这些机构能够通过几乎所有广受欢迎的网站追踪用户的“网络足迹”,而几乎所有的防护技术都在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寻求替代性解决方法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其对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的强烈威胁。

一般认为,个人信息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业等信息。第二类信息是消费者网络活动信息,包括消费者所浏览的网站,所搜索的商品信息以及购买记录等等,这些信息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网民的消费倾向、购买习惯、个人喜好等信息,从而成为商家下一步实施精准营销的基础数据。第三类信息是消费者存储的个人信息,比如存在个人电脑硬盘中的私人照片等。在现代网络社会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都被记录和存储于网络之中,国家机关和一些企业都有意识地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信息数据以促进管理的便利性或营销的精准化。大数据时代通过收集和利用个人信息数据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便利,也为向个体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就像一个硬币必然存在正反两面一样,大数据也必然会对个人信息数据带来威胁。从一定意义上说,大数据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是必然的,而由此引发的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侵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将个人信息数据加以收集和整合的过程,数据不够大或者整合不够具体细致就无法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和价值,甚至根本就不是大数据本身了。但我们对于大数据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侵犯个人权益的威胁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由此引发的个人信息数据危机,也有必要清楚认识并加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已经引发学界的关注,但是对于如何防范和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风险,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主流观点主张通过援引民法中“隐私权”的规定保护个人数据。

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和内容,对大数据的隐私保护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位置隐私保护、标识符匿名保护、连接关系匿名保护等。但是单纯通过隐私权的角度保护个人信息数据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实际上不在于大数据是否增加了隐私被侵犯的危险,因为这已经是事实,而是它是否已经改变了风险的性质。因为如果只是简单的增加了风险,现有的保护隐私的法律规范还能够在大数据时代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则我们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显然已经逐步超越了“隐私权”的范围首先,网络时代大数据的特性决定其不是简单的隐私权侵犯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利用行为除了涉及隐私权问题外,还涉及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基于大数据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预测,并依据有关结果采取相应行动,这就可能已经超出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在美国有家名为“[x + 1]”的公司利用追踪技术来收集用户的网站浏览记录,形成一个记录人们上网行为的庞大数据库。虽然它不记录人们的姓名,但会将收集到的个人标识与其住房拥有情况、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常去的餐厅等众多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汇集,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推测上网者的个人喜好。其次,在大数据时代即使确知个人数据的隐私风险,也常常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隐私权保护手段解决。在现代网络社会,微博、微信、Facebook等互联网服务商既生产数据,又存储、管理和使用数据,其服务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们必然会接触到用户信息数据,所以无法简单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其接近用户信息,也无法通过立法禁止其获得用户信息数据。再者,对于一些涉及个人数据信息交易的行为,也常常无法认定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因为网络追踪技术这种手段本身并没有问题,数据中间商分析整理获得的个人信息数据本身也不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难以认定为违法行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数据所面临的风险与表现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数据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网络侵权”,在总体上反映出“网络时代”个人隐私和信息被侵犯的风险,但是作为网络侵权的新发展和新形式,这种风险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3.1 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收集信息的风险

在信息社会,无论用户是否授权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收集相关信息,这些服务的提供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取与用户相关的信息。比如地图服务提供者就会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而 O2O 销售商将能够轻易获取用户的搜索信息从而推断这些潜在客户的购物需求。这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困难,通过监控用户电脑的 Cookie 数据,可以获知用户的搜索和交易记录。Cookies 能够允许用户免于键入信息就能得以再次访问特定站点并可重复利用文档资料。当用户访问一个网站时通常会产生多个 HTTP 请求并被发送至不同的管理处,这其中的一些请求是提供服务所必需的,但另外一些则纯粹为了寻获用过户的网络运动轨迹而存在。这其中除了一些为了回应用户请求确有必要的“追踪”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追踪用户网络路径的活动,但是这些追踪机制通过宣称自己提高了用户体验来强调自己的正当性。个人信息的收集渠道很多,很多情况下这是由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所导致的。

但是一些机构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存在过度收集的情况,这通常表现为一些机构在对外办理业务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量收集与本机构服务内容不相干的信息,如一些购物网站除了需要登记个人姓名和电话住址外,还会要求用户在线填写个人收入状况,教育程度以及出生时间和家庭成员等信息。而地图服务商每提供一次服务,都能通过记录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并以此形成该地点实时人流量数据,不仅可以为附近商家提供商业信息,也能获得独家精确化的人流量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的信息就被侦测并记录为海量数据信息中的一部分,也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整个过程我们并未获得任何有效的提示和警告。此外,一些网站也开始通过允许用户 “绑定” 其他应用账户的方式扩大信息收集的“战果”。支付宝在 2011 年正式宣布推出“快捷登录”计划,用户可凭借支付宝账户登录多家电子商务网站。经用户同意后,这些电商网站亦可共享用户的收货地址等相关信息,免除用户在不同网站多次填写的麻烦,已有上千家网站完成签约并上线。这些过程中用户均未被充分告知其信息将被收集的状况,用户的知情权并未得到重视。3.2 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推送信息和服务的风险

可能受到侵犯的还不仅仅限于隐私信息,每当我们通过某些购物网站进行一次购物搜索或者进行过某项交易之后,下次打开其他好多网页都会显示和这些商品有关的广告。也就是当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表露过某项需求并被识别后,互联网公司就可以通过从海量信息中分辨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推断其需求,然后精确推送广告。这一过程消费者无法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此类推送行为。对于具备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在技术上并不困难,这在业内看来属于广告的精准投放,属于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但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推送行为未经其同意,是直接 “被享受”的一项 “服务”,而且这种推送活动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更加隐蔽且更加精准,能够实现“定制化服务”。这些推送活动发生在各个场所,范围广泛且隐蔽,侵犯了人们“享受安宁生活的权利”。对于这种广告投送活动,用户能做的事实上很有限,这似乎是我们在浏览网页及观赏网络视频时普遍存在且不得不接受的事物,但事实上它们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动了我们的奶酪”。

3.3 个人数据信息被随意共享和交易的风险

在数据被秘密收集的同时,还有一项更为可怕的活动是数据被秘密的共享甚至交易。在前些年北京警方查获的一起案件中,警方抓获一家信息咨询公司的老板赵某,并在其电脑里发现装满个人信息的数据库,里面的个人信息数据有 1000 万条之多。这些数据还被按照一定方式分类,以便根据客户需求快捷筛选数据。此外该数据库还有搜索功能,通过输入信息对象的手机号码马上就查到对应的住址、机动车等信息。在 网 上 违 法 交 易 个 人 信 息 组 织“QQ 联盟”里,有大量的“信息二道贩子”,他们虽然处于产业链低端规模却越来越庞大,却是信息倒卖的主要渠道。现实中在网上购买公民个人信息比想象的更容易,对于这些信息交易的监管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如何界定这些信息的性质,这些信息的归谁所有? 是否享有民法意义上的 “所有权”? 这些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何种权利? 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于个人信息数据的法律性质,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三种学说,第一种观点认为个人资料属于隐私权的客体,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人资料属于所有权的课题,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些信息资料应当属于人格权的客体。个人信息数据的法律保护还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情况,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立法和研究过程中予以清晰界定和保护的。相对于赤裸裸的交易而言,有些变相的交易则显得更加隐蔽,那就是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同机构之间共享大数据信息。2013 年 5 月,阿里巴巴斥资 2.94 亿美元收购高德约 28% 股份,这笔交易将有助于高德建设“以导航地图数据为基础、为核心并与生活服务信息高度关联融合的大数据服务体系,建立起海量的基础地图和生活服务数据库”。而且就在同一年的 4 月,阿里巴巴就已经通过其全资子以 5.86 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全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约 18%。双方将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阿里巴巴希望围绕购物及其延伸的泛生活领域,打造应用场景,通过用户和大数据的推动,完善整个移动互联网链条。可以想见,通过这些交易,互联网巨头之间将在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方面实现“共享”,而这些交易在整合互联网资源、繁荣互联网产业的同时,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的“共享范围”和 “暴露面”。

3.4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面临的泄露风险

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数据还随时面临黑客攻击的风险,而在大数据时代这种风险将变得更加可怕,因为信息一旦发生泄漏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黑客攻击是最常见的数据泄露风险来源。黑客们能够通过后门程序、信息炸弹、网络炸弹、D.O.S 攻击以及密码破解等方式发动攻击,他们通过登上目标主机,或是使用网络监听进行攻击,甚至在入侵者们没有确定的盗取目标时,他们也会将当前用户目录项下文件系统“/etc/hosts” 或 “/etc/pass-wd” 中的内容复制回去。近些年来,黑客攻击的事件不断发生,据英国媒体 《每日邮报》报道,今年 9 月份谷歌邮箱数据库遭受了黑客强烈攻击,数百万用户名和密码被盗,并被曝光于一家俄罗斯网站上。面对数据泄露的风险,在很多情形下数据库的运营者都未将有关情况通报给用户,用户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致使他们无法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侵害扩大,造成 “二次伤害”。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各国纷纷立法加强数据库信息披露义务。在美国,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但是美国多达40 几个州已经制定法律要求数据管理者告知本州居民其个人信息因为数据库安全缺口而被侵害的情况。欧盟的隐私权指令 95 /46 /EC 和加拿大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电子文件法案(PIPEDA)均要求基于意外泄露和电子攻击造成的数据外泄必须予以披露,不得私下处理。而我国法律尚未对数据泄露的披露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这使得我国互联网用户常常无法在数据泄露或者面临泄露风险时及时采取措施。、大数据背景下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的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个人信息侵害风险,建立或升级一个已经存在的数据管理框架是解决大数据运行问题的重要手段。针对大数据时代对公民个人信息数据侵犯的新形势,加强监管工作,通过制度化途径保护公民信息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一个全过程治理的 “综合治理模式”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治理模式”要求针对数据流程进行从始至终的全面监控管理,这一全过程包括数据的形成、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及数据的利用和销毁等过程。其中,加强专业化立法,确立合理的原则指导信息收集活动并通过技术化手段和强化行业组织的作用来应对数据化时代的个人信息危机等是构建这一“综合治理模式”的重要措施。

4.1 制定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

纵观世界各国,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是趋势。很多国家已经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德国较早通过统一的立法保护个人数据资料,于 1977 年制定了统一的联邦资料保护法。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数据,但是通过众多分散的立法文件确立了以隐私权为基础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律制度,并明确了资料隐私权和自决隐私权。这些规范性文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其本国国民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权益不受侵犯,并在权益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威胁时主张救济。此外,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案要求政府部门向个人公布有关其信息记录的内容(the Contents of His or Her Records),并对政府部门与他人或其他部门共享个体信息数据的行为严格限制。法案同时要求政府在收集和处理个人数据信息时遵循 “公平信息处理条例”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有关个人资料的保护规范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之中,例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性文件部分涉及了侵犯个人隐私和通信秘密的规定,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规范。此前,学界多主张继续通过扩大隐私权的方式保护公民的信息数据,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民事法律规范本身对于隐私问题的保护尚不够深入,无法最大程度保护公民个人数据安全。另一方面传统的隐私权规范如何能在大数据网络时代承担起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的任务也值得怀疑。我们认为,系统完整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对于保护个人信息数据有重要意义。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有必要推动专门的立法工作,采用德国式的统一立法模式,强化个人数据信息危机的法律应对。通过规定信息数据遭泄露时及时告知和信息披露的义务,强化对个人信息侵权的预防和救济制度设计,对个人信息数据给予全方位保障。

4.2 确立 “告知和同意原则”

作为个人信息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基本原则在立法文件中确立 “告知和同意原则”是保障网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将该原则规定为信息收集利用的基本原则。现实中网络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很少主动公开他们的秘密信息收集行为,被曝光的案例都是通过被举报和揭发而被广泛知晓的。今年 7 月份央视曝光苹果公司 iOS 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曾去过的地点,并且这些信息在系统数据文件中以未加密的日志文件的形式存在,随时有可能收集和泄露用户隐私。在这些信息收集活动中,苹果公司并未主动发布隐私风险预警,也没有向消费者明确详细告知信息收集的方式、范围、用途等内容,该情况经媒体披露后引发不满。事实上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明确了该项原则在公民信息保护中的地位。美国 1997 年颁布的 “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中就明确了个人隐私使用的 “告知和同意原则”,并明确要求数据收集者应当告知消费者其收集的信息的类型、信息的使用方式,并向其提供限制使用和再利用个人信息的有效手段,该“框架”还指出,“告知和同意原则”的采用能够通过市场方式缓解对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忧虑。赋予用户知情权能够使其更好地判断个人隐私的安全状况并据以决定是否参与。根据“告知和同意”原则,消费者在基于非正当使用或披露个人信息而受到伤害时有权要求赔偿。德国宪法法院也于 1983 年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该判决确立了“个人资料自决权”,并将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权利确认为宪法权利。这些事例对于我国的立法思路和司法裁决也有借鉴意义。当然,“告知和同意原则”在现实运作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比如现今的各类网络服务提供平台虽然也会出具一些“隐私保护须知”供用户阅读,但是这类条款往往隐藏于在选项卡的某个偏远角落,或者被设计成“长篇大论” 导致没人愿意看完整个内容,如何确保用户能够以最简便的方式阅读到最为关键隐私和数据使用条款并做出选择就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再比如说,数据的初次收集时尚无法预见到最具创新性的二次利用将会怎样进行时,互联网公司应当如何进行“告知”。在未获事先同意的情况下,任何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数据分析是否都需要回头去寻找每一位用户并获得他们的许可? 这些是 “告知和同意原则”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过于严格的告知同意义务将会限制数据潜力的发挥,但是过于宽松的标准则无法起到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的目的。

4.3 运用技术化手段应对个人信息安全危机

以科技手段是回应科技挑战最是简单有效,制度的作用在于保证技术手段不被错用、滥用,保障其“正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比如,为了应对无孔不入的骚扰电话和短信,一些应用程序推出了骚扰来电拦截业务。这类软件通过收集用户对于骚扰类来电的投诉信息建立 “来电黑名单”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他用户进行恶意来电预警。微软的新版 IE9 浏览器允许用户自行设置并开启广告拦截功能来阻挡第三方广告。这类拦截软件本身的运行便是建立在大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对于帮助用户应对大数据时代网络用户面临的隐私泄露和信息骚扰威胁有着良好效果。“匿名化”也是保护个人信息的有效手段。所谓匿名化就是将个人的身份信息从数据库中抹去,这些个人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地址、信用卡号码、出生日期等,剩余的数据才是可以被使用和分享的数据。虽然这一措施也无法完全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但是这一措施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有助于保障个人信息数据安全。

4.4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面临的风险与应对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53-01

职业健康检查是我国法定的专项体检项目,是法律赋予我国劳动者依法应享有的权益,主要作为预防诊断职业病的依据。临床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一般体征、化验及其他检查,具体的检查项目包括:脉率、血压、五官科的视力、晶体、眼底、外耳、听力、鼻、口腔、咽喉、内科的心脏、肺、肝、脾等,外科包括甲状腺、浅表淋巴结、皮肤黏膜等、神经系统的皮肤划纹症、膝反射、跟腱反射、肌力、股张力等,化验检查主要包括血、尿、肝功能、胸部X射线检查、心电图、B超、脑电图等检查。职业健康的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是由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1、2]。近些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及《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工商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的颁布,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视职业健康的检查,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及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的增多,再加之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的促使,对体检的质量的提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3]。职业健康的检查一方面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同时,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因此,回顾分析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中的问题惊醒总结汇总积极寻找改进措施对于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我市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治疗

选取我市或者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13家,对医疗机构的建设、从业人员的配备情况等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2012年~2014年进行的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加以统计分析。

1.2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作流程

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作流程主要有缴费、检查人员登记照相、登记职业史、化验检查、进行内外科、视力、血压等基本体征的检查、胸片检查、肺功能的检查、最后录入检查数据,制作检查报告。检查原始资料要存档备案。

2结果

2.1我市医疗机构情况调查

2.1.1基本情况统计

到2014年,我市取得职业健康检查批准证书的医疗机构总共有9家,其中甲级职业健康审查机构有2家,乙级职业健康审查机构有7家。其中能够进行化学因素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的卫生机构有3家,具备粉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的有1家,具备物理因素职业健康检查的有1家,具备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有2家。

2.1.2人员配备情况统计

2014年我市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共270人,年龄范围在24~55岁之间,平均年龄(38.7±3.32)岁。在270名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中,男性90人,占总人数33.3%,女性180人,占总人数的66.7%。在对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调查中显示,270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有80人,占总人数的29.62%;本科以上学历的101人,占37.41%。在从业人员专业分布的调查中显示,15人为公共卫生专业,占5.6%,82人为临床专业的,占30.37%,170人为医学检验。影响专业的,占62.96%。

2.2我市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统计

从对2012年~2014年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统计得出,每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在这些职业健康检查中,由用人单位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在减少,劳动者主动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详见表2。

表2我是2012~2014年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统计(×10-2)

3结论

3.1风险来源

3.1.1资质问题

现如今,虽然未取得从业许可擅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已经被杜绝,可对于那些已经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如何保证其医疗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实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很多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会出现工作懈怠等一系列问题。

3.1.2人员结构状况

从事检验人员的学历层次反应了医务人员理论水平,专业人员的分布也体现了医疗资源是否合理的配备。调查显示,目前中专以下的从业人员占29.62%,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7.41%。职业健康检查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学历偏低,高学历的技术人员的缺乏,会对职业健康检查工作造成影响。

3.1.3身份核查问题

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应该真实、客观,所以每项检查、样品采集都应对受试者的身份进行核实,冒名顶替的现象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一些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向或者劳动机会或者单位为了骗取工伤保险的赔偿等。

3.1.4职业史的认定

职业史也是职业健康监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职业病防治法》中对有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无条件向职工提供职业史证明,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用人单位拒绝提供,这对职业健康检查档案资料的整理带来极大的阻碍。

3.2应对措施

3.2.1加强对劳动者风险意识教育

职业健康检查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实际利益有密切的关系,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发生问题后责任划分等事宜更加明确。

3.2.2推进持续改进质量的措施

很多通过资质认证的单位,卫生部门应定期对这些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包括人员配备,设备的配备等诸多因素,以确保每次检查结果都能准确可靠。

3.2.3规范体检流程,严格执业责任人的分布

在体检的过程中,对体检的流程和责任分工要细化,每一步都要严格进行受检者身份核对,检验结果的校准签字等。最后出具的检测报告也应该由医院相关责任人签字盖章,方能生效。且各部门检验人员应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承担责任。

3.2.4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加强职业健康检查系统的建立及联网,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职业健康检查的效率,并且应推行相关电子档案的建立,实行“一人一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 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S].2002.

香港会展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应对 第4篇

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在会展行业上也一直有着快速的发展。但在整体展览行业持续增长的态势之下,香港的会展行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发展的限制瓶颈,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广东地区、澳门及台湾等地会展业迅速发展的种种挑战,发展依旧面临风险。找到目前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应对,是香港会展行业能够保持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香港会展行业现状

2013年香港展览会议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香港共吸引参展商62,101人,比上年增幅3.7%,其中国际展商增幅18.8%,地区展商增加了5.5%。参展观众增加到180万人次,增长率达6.5%。而香港贸发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2014年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的过夜旅客总体增长了11.1%,但其中来自澳门和北亚的旅客数字却都呈现了负增长。

而另一方面,香港的场馆建设与珠三角地区、澳门等地相比,已经略显滞后。尤其是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不仅场馆面积远超过香港,同时又有着廉价的租金。广州仅三大展馆的室内展览面积就多达30余万平方米,而香港总的场馆面积还不足20万平方米。深圳正在宝安地区兴建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更是有着5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

三、香港会展行业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香港的区域经济地位的弱化

香港在一段时间内,是中国所有会展城市之中最先发展起来,最快成熟,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它既有经济支撑,又有自由港和贸易港的优势,又有着开放的政策,在整个国内的会展城市中,香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中国已有四大会展经济带,北部有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会展经济带,西部有以成都、西安、昆明为中心的西部会展经济带,东部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还有离香港最近的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中国各大城市会展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四大会展经济带的影响,使香港的区位优势逐渐弱化。

(二)香港与大陆的经贸关系

近日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新协议在港签署,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而服务业的繁荣与创新对两地的经济发展和转型而言意义重大。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从经济层面拓展到政府管理层面,从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交流,同时又更多的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服务业的交流。这使得两地的商业企业之间沟通越来越便捷。展会原本作为两地企业最便捷的沟通平台这一优势逐渐减弱。不管是港商走进内地,还是内地企业走向香港,很多企业已经不必再依靠参加香港展会这一平台。

(三)香港场馆的瓶颈限制

香港今年频频发生展览高峰期场馆紧缺的情况,据统计,在过去三年间,香港会展中心因为场地不足共推掉了44个展览场地申请,以及89个会议场地申请。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以及亚洲国际博览馆两大主要展览场地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展览规模越来越大的要求。而珠三角和澳门近年来新建不少场馆,且更退出了减免租金,优惠酒店机票等附带服务,以吸引国际大展在珠三角及澳门举办。

(四)香港自身的展览行业竞争

香港的展览企业众多,在经济形势走低的情况下,重复的展览主题和行业类型使得香港展览主办方竞争更为激烈。激烈的竞争使得各个主办方都不得不在价格上一再压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五)香港会展行业经营的高成本

香港的会展行业在与大陆的竞争中,更呈现出高成本的特征。从场馆的租金到人力资源成本,再到各种配套服务,香港会展主办方的办展成本远高于中国大陆地区。对于参展商来说,一边是有着各种优惠价格低廉的中国大陆地区,另一边是价格高昂负担巨大的香港,在竞争之中,香港展览自然不占优势。

四、香港会展行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粤港澳会展行业合作

香港的GDP发展水平远在澳门及珠三角地区之上,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及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会展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齐全以及其闻名于世界的品牌优势都是香港会展业发展的优势,而内地因为有产业的支撑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也表现出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各种条件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特别是产业多元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场馆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与内地的进一步合作,澳门会展业也表现出高速的增长。因此,加强粤港澳会展行业合作势不可挡,三地在进行品牌战略中可以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补足短板。

(二)香港会展发展的行业定位与错位发展

香港的会展的定位以消费品展商展为主,服装、珠宝、礼品、钟表等轻工业就是香港的优势产业,通过展览举办其优势产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参展商和买家。但现在香港会展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本土展览公司逐渐减少,国外展览公司增多,因此香港的展会常常会受经济的影响到内地举办。相较而言国内市场更加庞大,本土收益也要比外贸多很多倍,所以香港会展行业目前的发展并未取得很大优势。

(三)“互联网+会展”的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临,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将被改写,会展业也不例外,基于“互联网+会展”诞生的网络会展正极大的助力会展行业经济提速。但网络会展的应用还不够普遍,网络会展的功能还不够完善,网络会展的产品展示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想促进香港会展行业“互联网+会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就必须要使网络会展平台的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趋向人性化、注重该平台的品牌化建设,通过移动互联网逐渐改变观众的参观习惯以及商业思维。

(四)展会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

如今香港展会与内地展会的发展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专业性逐年下降。展会涉及的消费品商展类别众多,参展商质量参差不齐。虽然短期内大规模的举行展会能够为其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但长此以往不利于会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香港会展行业也应加强提升展会的质量,把控参展商质量水平,使展会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才能使香港会展行业持续发展。

(五)发挥香港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优势

与大陆相比,香港的会展业按照市场化规则的运作更为完全。会展中心的建设基本上采取政府负责建设用地,由香港贸发局进行招商,并由专门的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的模式。而市场化的优势使得香港会展业能够更迅速的依照市场变化进行应对,由市场调节更为科学。加之香港贸发局和香港会展行业的各个协会的作用,使得香港会展市场更加专业。

国际化供应链面临的风险与应对 第5篇

一、国内企业国际化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挑战

最近的几十年,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起来,国内很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纷纷将业务拓展到海外,中国的经济崛起和中国奇迹的创造正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国际化进程中实现的。一方面,我们出口自己的优势商品,输出本国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接受国际经济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进口外国商品,引进外国资本、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通过积极地发展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把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格局中来发展本国经济,我们突破了限制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条件的约束,充分利用了国内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取得了让世界惊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些也严重地威胁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其甚至宣扬“中国威胁论”来扼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例如:联想在美国遭遇“安全门”事件,中兴和华为在印度的业务扩展受到议会阻挠,海尔在美泰克收购战中铩羽而归,中海油在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并购中搁浅等等。而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这种政治因素带来的国际化供应链挑战将会更加严重。

(二)法律文化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逐渐融洽与交流,对彼此的了解有所加深。但是,我国企业对于海外经营方面,由于时间等问题,还存在着很多生疏的地方。并且由于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加上对国外法律的模糊认识,常常引发中国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商业纠纷,这些无疑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供应链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洞悉消费者需求是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企业由于文化障碍而难以了解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偏好。另外,单个海外市场内部的显著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企业理解海外市场的难度,例如,欧盟内部的各国在市场成熟度、竞争环境、税收水平、消费者偏好、文化和贸易条例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三)供应商合作带来的挑战

合作供应商的选择对企业建立国际化供应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致使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过于片面性。例如,一些企业过分注重备选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而忽视了其提供的产品质量,从而带来潜在的隐患等,这些都会为国际化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带来风险与挑战。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1.打造弹性供应链,系统整合国际化供应链的各个流程,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并保持高强弹性。在供应链上保持超出正常需要的库存和能力的储备。这种额外库存和能力可以用来临时满足产品的紧急需要或替代供应链中断而导致的损失,建立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安全储备。这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传统方式。但同时要为多余的库存、能力、人员付出代价。因此,运用这种“以防万一”的方法提高供应链弹性时应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确定一个适当的储备水平使之既能应对中断风险,又不造成过多浪费就显得尤为重要。

2.增强供应链柔性,即供应链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事件作出反应的能力。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形势,企业要事先制定出一些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以防出现时措手不及。同时,企业还要与多家供应商进行合作,不能对某一家依赖性过大,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重大的风险挑战。

3.优化供应商网络,建立协同的国际化供应链。国际化供应链协同追求的是企业信息的可视化,改善绩效。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产品的有效跟踪,了解货运实时信息。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处理及时,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

(二)提高文化、法律方面的差异化研究水平

各国之间的文化、法律差异性是国际化供应链的一个显著特征,各国在商业习惯、消费心理以及法律规定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这对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因此,企业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业绩标准以及区域结构也要有所了解。另外,由于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国际法了解不深,因而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环境差异性带来的商业挑战。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企业的国际法知识储备。

(三)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

合作是供应链构成的基石,安全的供应链必定是一条合作共赢的链。在这方面,戴尔在发展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时,十分注重双赢。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只重视短期利益,漠视供应链稳定,频繁更换供应商,以实现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一旦市场环境恶化,这些企业将受到诸如供应链断裂的惩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企业倒闭。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努力与供应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关系,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信息流共享,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合适的伙伴关系,尤其是供应商。选择供应商时,要建立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从长远利益考虑,争取建立信任、合作、共赢的供应链。在选择供应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质量、价格、交货速度、服务等方面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

2.在全球市场上寻找各类供应商,并保证在选择过程中不带有任何偏见、歧视,不设置跨区域合作障碍。

3.希望尽可能直接与生产商合作,以便建立更加明确、快速、高效的合作关系。

4.与全球供应商一起积极发展和巩固多赢格局的合作关系。

(四)加强质量及信息标准与国际接轨

信息资源对供应链,特别是国际化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不同的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应用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不同系统之间也会存在接口问题。另外,与数据保护和文件真实性相关的一些法律保护标准,各国也有所不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必须尽快实现信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消除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因为信息技术接口问题造成的信息鸿沟和由此带来的供应链风险。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的众多大型企业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纷纷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者与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商业合作。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更是不断地影响着国内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然而,很多客观事实是企业无法忽视的,国际化供应链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国际化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以期能够对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余黎峰,雷星晖.实现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构建供应链[J].经济与管理,2009,(3).

[2] 范莉玫.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综述[J].现代商业,2008,(27).

[3] 孙晓静.供应链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Hsu C.,Kannan V. R. Tan K,et al. In-formation sharing,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and firm performance Amu-lti-region analysis,2008.

[5] Tracey M.,Lim J. S.,Vonderembse M.A.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2005.

作者简介:王娟(198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从事企业供应链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第6篇

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宏观经济作出了从高位下行至中位的新常态判断,并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其中对经济风险的看法是,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各类隐性风险将会逐步显性化。与此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也将中国经济增长下调至7%, 同时指出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均衡,如今又面临着过度风险和地缘政治威胁。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下,经济增长与经济风险间有一种简单的逻辑关系: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各种利好消息会使公众主观忽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而当经济增长趋缓时,各种唱衰消息又会使公众主观放大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以世界经济为例,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运行呈现波动中下行的态势,相应地,油价下跌、经济制裁、贸易纠纷等众多经济风险凸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故在此背景下,当我国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4.2%滑落至2014年的7.4%,并有可能自2015年后稳定在7%左右时,将会面临哪些风险,继而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成为亟需认识并加以防范的问题。

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央有清晰的认识,经济新常态就强调了宏观经济中位增长与结构调整长期并存的格局,而要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在7%左右增长, 就要梳理好宏观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些风险大体上可分为国际风险和国内风险两大类。

(一)国际风险

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经济无论总量还是增长率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也意味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所引发的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具体来讲,这些风险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能源风险。2004年中国48%的石油依靠进口,2014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60%。除了可供进口的石油储量值得担心外,石油进口还受到国际油价变动的影响。2004年7月初,国际油价每桶约40美元,2008年7月中旬, 每桶已涨到156美元。进入2014年底,国际油价又突然暴跌,截至2015年1月底,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47美元左右。当然,短期内看,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国际油价暴跌大大降低了我国进口石油的成本, 但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则是不确定因素。以此次油价暴跌为例,其中既涉及供需面变动和美俄、沙特与伊朗之争,又涉及传统产油国与美国新兴页岩油产业之争,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要面对的国际油价依然是不确定的。也正因为如此,蓝普顿提到了我国用于克服能源依赖这一弱点的多头战略,包括中国与任何一个拥有地下能源的国家交朋友,尽量将供应来源多元化,尽可能建立稳定的供给和价格关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增加能源效率,运送模式多元化和扩大海军等,[1] (P205)以期降低我国所面临的能源风险。

2. 安全风险。2014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指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这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威胁论”就一直未曾中断过,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以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威胁到其霸权安全。对这一点,黄树东在描述美国霸权体系中的中国位置时谈到:“美国政府和智囊在许多文件中明白无误地指出,要把中国纳入能保障美国利益的格局里……这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使中国经济依赖美国,至少是依赖美国市场;第二,必须使中国经济走上低技术水平扩张的道路; 第三, 必须在金融上控制中国”。[2](P2)故从经济安全角度看,美国的霸权主义一方面易造成中美间的经济摩擦甚至对抗,如日益加剧的中美反倾销案、美国主导的排除中国在外的TPP谈判等; 另一方面美国霸权主义与全球多元化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也给我国的对外经济带来了更多风险。

3. 货币风险。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自由贸易扩张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经济货币化,这使一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决定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因此,美国霸权主义的核心之一就是保持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而保证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这一传导机制突出表现在:一是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在对外贸易中掠夺他国财富;二是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竭力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并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三是美国大力推行“债务经济”,使国内借贷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四是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频繁利用货币贬值来转嫁自身危机。[3]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已成必然,2014年人民币直兑新西兰元和韩元就是例证。但这也令美国以为人民币会对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构成挑战,对人民币的干扰打压态势自然增强,这对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第一的我国来说,无疑带来了很大的货币风险。

4. 信息风险。现代经济本质上也是信息经济,一方面,信息本身成为商品,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迅速商业化;另一方面,信息的变动可对宏观经济产生难以低估的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信息安全高度关注,但同时也开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干预甚至攻击经济体。2014年底,朝鲜网络全面瘫痪,这是第一次对一个国家整体网络的安全攻击。对我国而言,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信息化大国和网络大国,同时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防范的主要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信息风险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一是西方国家将我国树为网络公敌,并进一步加强针对我国的网络遏制行为;二是贸易保护“安全壁垒”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西方各国普遍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来打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日趋深入,信息威胁将更加突出。

(二)国内风险

从国内来看,三十多年的高经济增长给我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也产生了许多潜在风险,其中对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风险有:

1. 周期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波动, 依次为:1979—1981年间,GDP增长率由7.6%上行至7.8%,又下行至5.2%;1981—1986年间 ,GDP增长率由5.2% 上行至15.2%,又下行至8.8%;1986—1990年间,GDP增长率由8.8%上行至11.6%,又下行至3.8%;1990—1999年间,GDP增长率由3.8%上行至14.2%, 又下行至7.6%;1999—2014年间,GDP增长率由7.6%上行至11.9%,又下行至7.4%。历数这些经济周期可以发现三个特点。一是周期由短周期过渡到长周期。1979—1981年的周期只有3年, 而1999—2014年的周期已长达十多年。二是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额越来越小。早期经济周期波峰与波谷间的差额高可达近10%,而随后经济周期波峰与波谷间的差额越来越小,1999—2014年间该值暂为4.5%。三是周期内上行年数少于下行年数。结合这些特征判断,我国宏观经济目前还处于1999年以来的下行区间,这给经济增长稳定在7%左右带来了压力。

2. 调整风险。结构调整是此次中央所界定的经济新常态的另一个主体内容,这是由我国长期坚持走数量扩张道路造成的。结构调整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经济增长使我国发展出规模庞大的第二产业,甚至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这是一个处于产业链底部的世界工厂,它不仅导致我国产业扁平化,而且还严重抑制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2](P37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现阶段的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后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的最优产业结构,其实际产值已占到美国GDP总量的80%。[4]二是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关联性,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就意味着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在这种增长方式下,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较低,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持续投入,但现今我国要素投入都已陷入瓶颈,粗放型经济增长变得不可持续。三是地区结构调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呈放大趋势。2013年 , 西部12省市生产总值合计为12.6万亿元,只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20%;而东部10省市生产总值合计为32.2万亿元,占全国的51%,其中最高的广东省为6.2万亿元, 比最低的西藏807亿元高出77倍。这三个方向上的结构调整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经济运行的惯性和既得利益的自我保护,甚至稳定经济增长的需求本身,都会加大结构调整的难度,从而使调整具有一定风险。

3. 环境风险。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多年所付出的显著代价,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一是结构型环境风险形势严峻;二是布局型环境风险十分突出;三是安全事故、遗留隐患、长期累积型环境风险加大;四是人口增长、消费转型和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型环境风险逐步显现;五是全球性、跨国界环境问题带来的外部环境风险威胁不断增大;六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风险影响深远。[5]虽然环境保护的议题由来已久,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即便是发达国家,在宏观经济已实现起飞后,还是会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或直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害垃圾来转嫁环境风险,说明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将是长期性的。

4. 债务风险。2011年,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 占当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25%;12013年,审计署再次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上升为178908.66亿元, 占当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28%。另外,2013年的公告还显示,若计入中央政府性债务,则全国政府性债务总计为302749.7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53%。2综合这些数据来看,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我国政府债务问题都较为突出。再考虑到地方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增长而衍生出的强烈的资金需求,未来我国的债务风险是很大的。

三、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风险的总体特征

对任何一国的宏观经济而言,出现经济风险是正常的,但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就面临更多风险,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致:“中国这个政治实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要大……在这个实体内,既有农村地区的贫困与文盲,又有能够安全地将人类送入太空的雄厚财力与实力。这是一个同时走矛盾的两个方向的国家,既有机制改革和自由化,又同时存在新兴社会力量和法制”。[1](P209)故结合我国国情,归纳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面临上述风险的总体特征,对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至关重要。

(一)风险总体可控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我国所面临的经济风险时认为风险总体可控,这个判断是准确的。第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未变。近些年来,很多学者把中国经济的崛起比作是过去日本和西德的崛起,但实际上“中国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在于, 中国是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如果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势必将创造无可争议的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和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群体”。[6](P3)与此评判相似的是, 林毅夫在谈及中国在未来10年、20年、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这一问题时,也根据比较推算中国应当还有维持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7]故经济新常态所强调的7%左右的增长率虽然低于我国前三十多年10%以上的增长率,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依然是较高的增长率。也就是说,经济新常态是针对我国实际提出的对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一种适应,即要从高增长下用经济增长抵消其他问题的单一发展观转变为适度增长下的经济增长与其他问题相互协调的全局发展观,当然经济增长依旧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前提条件。第二,世界各国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极其复杂多变,这其中既有因美国为维持霸权地位而对中、俄等多强国家进行的打压干扰,也有因人类现有发展模式所引发的环境、能源等全球公共危机的加剧,这些危局反而促使各国深刻认识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像兰德斯谈及当前的国家竞争时所评价的:“由此而来的唯一教训,是必须不断努力”。[8](P571)第三,国内认识清晰。无论是决策层还是学术界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例,会议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都进行了详细说明, 并把2015年的主要经济任务总结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五个方面。换句话讲,经济新常态之所以“新”,是我们改变了旧有的“只要经济增长率”的观点,转而开始强调并研究“经济怎样实现增长”、“经济增长的效率与效果如何”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毫无疑问,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会有力促进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降低风险。

(二)国际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纵览上述宏观经济面临风险,其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况的缘由有三。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还不足10%,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今已超过60%。对外依存度的上升说明我国宏观经济已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它虽与经济风险没有必然联系,但开放经济本就为风险的传导与积累创造了条件。二是全球化影响。现代市场经济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文化:“它使整个世界都处在商业化的驱动之下……在这一体系中,经济对其余的文化来讲具有无形的作用,并象征性地成为一个自治的实体,经济增长被看做人类福祉的本质……由此而形成的商业社会更是把 增加商品 和服务的 消费看做 生活的意义”。[9](P17-19)遗憾的是,随着西方文明的占优,这种商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毫无阻碍地迅速展开,消费开始有组织超越国界,一国经济增长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界之外的影响。三是一超多强下的大国博弈格局。国际风险之所以能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当今一超多强的大国博弈格局。尤其是对超级大国美国而言,维持其霸权地位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中美竞争不应成为下一场增长、霸权、扩张、延伸、冲突和衰落的案例。当然,这中间存在危险:不断增长的中国力量可能使得中国偏离它当前的目标,这一倾向必须有所防范。另一个危险在于当前主导世界的大国,最典型的是日本和美国,以为中国不断增长的力量与各国自身国家利益之间是零和关系。这种危险可能导致外部环境的改变,可能逼使中国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有所反应,从而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第三大危险是中国不断增长的力量,特别是经济力量的扩张,将导致大量的溢出效应,从而引发冲突”。[1](P229)在这样一种主观认定存在威胁的意识背景下,中美间围绕着能源、安全、货币与信息所产生的摩擦在一定时期内会加剧,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国际风险自然加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上升期的新兴大国中国和膨胀期的超级大国美国出现摩擦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促使中国成为稳定国际关系重要一环的同时,也可让美国逐渐系统化看待中国力量的增长。

(三)风险相互之间影响越来越大

从长期来看,某种风险能否演化发展到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面貌还取决于其他风险的演化发展情况,这也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风险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即经济风险相互之间影响越来越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经济增长下的需求多样化。现代经济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经济体,其增长源泉主要来自各种各样的需求。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培育出差别较大的行为主体,而每一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与需求。这些多样化需求的叠加往往也会造成风险的叠加,如地方政府从刺激经济的需求出发,会主动吸纳更多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 这会产生债务风险。但与此同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又会对环境产生更多影响,这与民众追求生活质量的目标往往相悖。而且扩大规模后的我国经济必然会与外界产生更为广泛的经贸联系,这客观要求人民币发挥更大作用,但这种要求又可能被美国解读为潜在威胁而对人民币进行干扰打压。二是现代宏观经济的复杂性。现代宏观经济是一套极为有效的运转体系,科斯塔甚至将其描述为极端经济学:“它的结果是通过操纵资源、人力和市场,使生产效率、企业制度化以及增加效益的复杂方法都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它一手掀起了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方面的革命”。[10](P148)但取得如此高效的代价就是现代宏观经济体系越来越趋向复杂,产量、需求、进出口、流动性、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等各种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可能诱发经济危机的单个风险因素,同时也是内涵于宏观经济体系内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发展成为世界性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风险问题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当今世界正处于风险凸显与加剧时期,“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团伙暴力、持续的宗教战争,我们的行动顶多只是缓解短期的症状。随着我们的问题代代相传,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解决……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复杂性加速升级,知识变得难以获得”。[10](P17-23)因此,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风险不仅仅是我国需要克服的风险,亦是世界范围内各国所面临的正在不断深化且纠缠在一起的系统性风险,如何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四、我国宏观经济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不管怎样,减缓乃至消除当前风险的前提条件依旧是宏观经济实现增长, 与之前的看法不同的是,这不是用数量换质量的过程,而是在发展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空间和能力。以国际风险为例,为了使美国认识到有必要与我国保持接触、通过合作来解决双方的摩擦,就需要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并努力使之透明化。至于各类国内风险,更需要各级政府集中财力加以防范与化解,而这些都需要我国宏观经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保持7%左右的稳定增长。而且深入来讲,我国宏观经济依然具有两个内在特点。一是赶超经济。近些年来我国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凸显使很多人开始质疑我国的经济赶超之路, 应该说,太热衷于赶超发达国家、经济总量排名上升的意义是不大的,但追赶甚至超越我们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风险不断积累并深化的时期,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就很难专心解决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更无法在国际秩序变革过程中表达公正的看法和维护正当的权益。二是人均弱小。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还是非常弱小的。根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数 据 ,2013年我国人 均GDP只有6767美元, 世界排名90左右, 为人均第一国家的6%。如此低的人均GDP很难给个体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更不用说消除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风险。故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还是我国应对当前风险的首要措施。

(二)加快结构调整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加快结构调整。其实,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显现得比较早,以产业结构为例,我国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市场和竞争压力,获取的加工利润很低,亟需加以调整和提升。但2007年的金融危机延缓了我国结构调整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增长方式的转换、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地区结构的均衡都意味着现有利益格局将被打破,相关社会问题将会因此加重, 调整的难度可想而知。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结构调整。一是统一认识。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必须实施对自己最有利的发展战略,哪怕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是中央强调经济新常态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当前风险的聚集反而有利于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释放我国规模依然可观的增长潜力。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在统一认识的同时,我们还应强化社会保障工作,以应对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失业人数增多问题。可以预见的是,结构调整所引发的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失业人数的增多,应通过扩大再就业培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等措施,为调整中的失业人群提供更多生活保障。三是做好地区协调。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地区发展差距,既是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也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实施梯度,应从全局利益出发,做好区域间的沟通与协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地区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下整体进行。

(三)增进国际合作

除自身有效应对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是否危及经济体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风险的演化发展。故增进国际合作,寻求我国经济增长所需外部和平友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中的关键自然是中美关系。未来的中美关系究竟会怎样发展? “对中国来讲, 与美国的分歧是必然的,激烈的冲突则是可避免的,两国将会合作,因为共同利益驱使两国合作”。[1](P221)客观评价,这段话是非常中肯的,2014年, 美国GDP总量近17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近10万亿美元,两国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35%以上,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使全球范围内任何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都离不开中美间的经济合作。我们应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与革新,并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开展充分的经济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融合经济增长与公共伦理建设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7篇

一、中国信用卡业务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刚刚起步。在此后二十多年间,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不断提升, 信用卡市场的不断改善, 信用卡业务迅猛发展, 信用卡市场也进入到快速增长期。2003年被称为是“中国信用卡元年”, 这一年信用卡的发卡量超过了历年的总和。截至2009年3月底, 中国信用卡的发卡总量已经超过1.5亿张。就目前的信用卡市场而言,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在我国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信用卡业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经济发展条件。信用卡业务由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逐渐转向了快速拓展阶段, 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群体的年轻化, 对信用卡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样, 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 信用卡的使用已经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渗透,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二) 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 中国的银行卡发卡机构不断增加, 信用卡市场的不断繁荣, 市场竞争也就不可避免。目前, 我国的多家发卡机构发行的信用卡在提取现金、消费信贷等方面基本功能都比较相似, 因此, 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各家银行针对细分客户的不同喜好和消费习惯, 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信用卡, 同时还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配套的增值服务, 例如, 赠送保险、及时交易通知、消费优惠、积分及抽奖、礼品赠送等。与此同时, 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正在面临着来自诸多外资银行的竞争, 外资银行已经开始采取间接的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方式渗入中国市场, 通过其在信用卡运行、结算、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优越性参与竞争, 这就更加大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压力。

二、中国信用卡业务面临的风险

信用卡正在凭借其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 逐步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已经成为了消费信贷的重要形式, 并在个人信贷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信用卡的不断普及, 信用卡相关风险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若忽视了这些风险, 势必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

(一) 监管风险

1.法律完备性不足

在信用卡的产生及不断发展过程中,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法律主体、法律行为和法律关系。例如, 客户的信息管理、银行的账务管理等, 信用卡业务的运行过程中如果不能规范相关关系人的权利义务, 不能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界定, 必然会产生争议。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信用卡的法律, 仅仅使用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信用卡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以及信用卡市场新的变化, 已有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已经过时, 在很多方面都无法与现实环境相配套, 甚至还可能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2.监管存在漏洞

信用卡市场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银行业务, 但是与信用卡运营相配套的金融监管系统并没有同时建立。目前, 我国针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十分薄弱, 监管者很难随时掌握有关客户信用危机、信用卡欺诈、银行违规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特别是随着金融业的不断电子化、全球化发展, 金融监管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技术手段上都非常滞后, 迫切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以有效进行信用卡业务监管。

(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发卡行在日常业务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的存在会导致发卡行投入费用增加。

1.客户信用危机

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发育较晚, 尤其是受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 持卡消费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不够规范, 对于信用卡集信用和结算为一体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 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够明晰, 导致一部分持卡人不能在申领卡、持卡消费等环节遵守信用, 使用不当或恶意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

发卡行一般根据客户在申请办卡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程度作为发放信用卡的主要依据。因此, 当客户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情况发生变动时, 可能会导致其经济情况恶化, 以致无法还款, 若由此引发信用危机, 必然会导致银行出现损失。

2.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在2008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波及全球, 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也正在向信用卡市场渗透, 信用卡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危机影响密切相关。若经济衰退, 企业生产经营就会萎缩, 为了应对危机, 企业通常会选择裁员, 而当失业率不断上升时, 持卡人收入将普遍下降, 甚至会失去收入来源, 引发债务危机, 当消费者无法偿还贷款时, 信用卡的违约率必然会随之上升。

(三) 经营风险

1.无序竞争

银行卡业务的风险在大规模拓展市场时表现得十分明显, 主要是发卡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埋下的隐患。发卡机构为了争夺客户, 降低风险控制标准, 用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来吸引客户, 导致客户质量下降, 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激增, 这样必然会造成风险膨胀。激烈竞争带来的不仅仅是风险, 还有相当严重的资源浪费。据统计, 中国目前发行的信用卡中, 有70% 左右的卡属于“睡眠卡”, 导致银行要用活卡的收入来维持不能带来任务收入的睡眠卡费用, 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严重的不公平。

2.配套服务不到位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 客户对信用卡的相关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银行形成信用卡相关产业链, 要求银行能够在发卡通道、账单打印、账单邮寄、信用卡推广等方面提升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 以方便客户, 为客户营造更为便利的用卡环境。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卡行仅仅将发卡数量作为重点, 忽视综合服务的发展。

3.操作环境复杂

在信用卡发行流通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有些工作人员并不遵守规章制度, 为了牟利而时常违规操作, 给信用卡运行带来风险, 更有些工作人员利用信用卡监督机制和审计机制的不健全, 与犯罪分子相互勾结给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三、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策略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信用卡市场也要不断发展, 信用卡市场的健全程度也是衡量一国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标准, 只有培育一个良好的信用卡市场, 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便利, 完善银行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所以, 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十分迫切, 需要政府、银行业以及监管机构和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配合。

(一) 政府配套政策支持

1.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迫切需要为信用卡立法, 制定专门针对信用卡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来规定发卡行、特约商户以及持卡人的权利与义务, 明确信用卡违约的范畴以及责任, 明确信用卡犯罪的范畴及处罚, 保证信用卡相关行为都能够在一个有法可依的环境下有序进行, 进一步降低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 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加大监管力度

银行对于信用卡相关客户的透支行为要严格管理。首先, 要密切关注持卡人的行为, 当持卡人出现透支时, 要及时通知持卡人, 以便其尽快补足存款;其次, 要对有透支行为的持卡人进行跟踪监控, 掌握持卡人的透支情况, 确保在发生风险时能及时补救;最后, 对于透支数额较大或者时间较长的持卡人, 要安排专人进行核查, 并催收透支款项, 将风险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 银行提高经营能力

1.加强客户管理

(1) 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信用体制是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发展的一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包括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规范运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当根据中国的国情特色设计信用体系, 进行科学的信用管理, 以全民的道德观念灌输为基础, 以个人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依托, 建立既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又体现人性关怀的征信体系。同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与失信惩罚机制相结合, 将个人的贷款记录、恶意透支记录甚至是违法、偷漏税记录都统一到一个平台之中, 以便核查个人的全面信用状况, 也能够为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信用保证。

(2) 加强客户用卡宣传

由于信用卡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因此, 银行应当利用各种渠道向公众进行用卡宣传, 普及信用卡相关知识, 让消费者了解信用卡的申领、消费、还款、挂失等方面的流程与要求, 保证人人都能合理使用信用卡, 了解基本使用知识, 注意相关风险点, 防止由于不了解规则而发生不必要的损失。信用卡的普及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水平与文明程度, 所以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感到使用信用卡的好处, 才能够推动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2.提升服务质量

银行要为持卡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使持卡人有消费的优越感。发卡行应当成立专门的信用卡客户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负责客户的资料保管, 对客户的日常业务咨询、投诉、挂失、账单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服务, 并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同时为了让持卡人更加便利地使用信用卡, 要不断完善ATM网络、POS网络及相关技术, 让持卡人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优质的消费、结算服务。

3.加大网络合作

信用卡的运行并非仅仅依靠一家或者几家银行完成, 是需要银行共同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 要求银行面对复杂的风险联合起来共同管理。如果银行对于持卡人的相关信息仅仅限于本行使用而不能与其他银行实现共享, 势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也可能会给信用卡的使用带来一定的欺诈风险。所以, 银行之间必须加强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目前金融的高电子化, 对信用卡的使用进行监督协助, 信息交流能够在必要时进行风险预警, 以加大风险抵御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用卡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只有在确保信用卡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 合理规避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 才能够使信用卡业务真正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鹏飞.从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看风险管理[J].中国信用卡, 2006 (6) .

[2]彭嫱.当前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态势与营销策略[J].广西金融研究, 2008 (10) .

[3]赵挺.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 .

[4]欧志敏.防微杜渐慎防信用卡危机[J].商场现代化, 2008 (54) .

[5]杨静.浅谈中国信用卡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信息, 2007 (25) .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8篇

关键词:跨国经营,政治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 获取更大利益的重要战略。但与利益相伴而来的是, 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不仅面临更多市场变化的风险, 而且面临各种非市场风险, 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风险。

一、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

1、歧视性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干预措施。需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政府干预措施都是针对国外企业作出的, 只有歧视性干预措施才是跨国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政治风险。例如, 仅允许以合资企业的形式从事投资, 而且合资企业中外国投资者所占比重不得超过规定的限度等。

2、征收风险

征收风险是指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这是比歧视性政府干预更加“赤裸裸”, 后果也更加严重的一种政治风险。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将是“蚕食式征用”风险, 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 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股东权利受到限制, 而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3、暴力风险

暴力风险主要指东道国爆发革命、战争和内乱, 致使外商的财产以至于人身蒙受重大损失, 直至无法继续经营。它主要发生在一些政局动荡、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矛盾较为激化的国家。比如1999年11月车臣战争爆发, 致使中国企业在莫斯科投资开办的超市断货,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跨国企业应对政治风险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政治风险对于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会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因此跨国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必须考虑应对政治风险的措施, 最大程度的减轻或避免其对于跨国经营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目前跨国企业应对政治风险的措施主要包括预测、规避和止损几种手段。

1、实施跨国经营前的政治风险预测

政治风险预测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时进行政治风险管理的首要前提。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预测目标东道国的政治风险, 主要方法有系统性调研、数学模型分析等, 但所得到的都是感性印象, 不能仅以此调研材料进行政治风险评估。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评价方法是欧洲货币政治风险方法, 其评价结果对于跨国企业选择目标东道国具有较高的借鉴参考价值。

2、跨国经营过程中对政治风险的规避

预测是避免政治风险的首要环节, 然而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企业为了开拓未知市场, 必须进入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 这时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的政治风险规避措施。

第一, 目标东道国多元化。企业在进行直接对外投资时, 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应根据自身的实力, 有选择地分散投资, 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政治风险。例如,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秘鲁政府国有化时就幸免于难, 正是因为它在秘鲁的装配厂只生产整车50%的部件, 其余部件分别由设在他国的子公司制造。不过, 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采用这种策略来分散政治风险, 亦可能分散本来并不强的企业实力。因而在选择这一策略时, 一定要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 避免顾此失彼, 产生更大的风险。

第二, 直接向东道国当地金融机构举债筹措资本。这样, 一方面可以减少公司的资金投入, 增大资本总额中的借款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合资企业的形式一般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的责任以出资额为限, 即使公司被没收、国有化或征用, 企业对东道国债权人只承担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偿还责任, 并不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因而使东道国政府在采取不利行为前不得不考虑国内金融机构的利益, 减少了政治风险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

第三, 垄断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保持公司拥有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垄断地位。将企业的研发基地设在母国国内, 严格保守技术秘密, 不向非本国员工泄露核心技术。这样即使企业被东道国政府收归国有, 也会因为缺少关键核心技术而无法继续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 投保政治风险保险。投保政治风险保险是一种比较积极的预防性策略。企业可以将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 从而可以集中精力管理其经营业务而不必顾及政治风险。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政治风险承保机构, 对本国公司的各种海外资产提供政治风险保险服务。

3、政治风险发生后的止损措施

虽然企业可以采取预测和规避的手段来预防或降低跨国经营中的政治风险, 但由于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以完全杜绝政治风险是不可能的。如果政治风险已经发生, 企业可运用以下策略来尽量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1) 理性谈判。一旦得到子公司即将被政府征用或国有化的消息, 企业就应该立即同政府进行联系展开谈判, 使其认识到征用是一个错误的政策, 从而放弃征用而和企业继续保持原来的合约。

(2) 施加压力。在确实无法保住子公司产权的时候, 企业就要试着集结自己能够调动和运用的各种力量来对东道国政府施加压力, 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比如可以争取反对征用的政治团体的支持、母国政府的支持等。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经济措施, 比如切断关键部件的供应、撤回主要的管理技能和技术等向东道国政府施加压力。

(3) 寻求法律保护。在东道国政府正式启用征用或国有化政策时, 企业就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以期获得赔偿。法律的保护途径可能来自东道国、母国和国际机构。如果在东道国无法得到合理解决, 企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寻求母国法律保护。另外, 企业也可以向国际仲裁法院起诉, 比如巴黎的国际商会仲裁院、瑞典斯德哥尔摩高等仲裁院、华盛顿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等都可以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调解和有约束力的仲裁。

参考文献

[1]李紫莹:《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对策》, 《国际经济合作》, 2011年第3期。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9篇

2014年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期已经结束, 进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 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煤炭产业亦处于新的发展格局, 产能过剩、需求疲弱、存煤量高、进口煤冲击、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经营困难等特征始终贯穿2014年的煤炭市场, 煤炭行业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从目前来看, 我国煤炭行业依旧存在着短期性、结构过剩和长远产能不足的矛盾, 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首先, 我国煤炭需求增速正在放缓, 但超需求产能建设释放的煤量及煤炭资源进口量却逐渐增加, “去产能”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第二, 我国煤炭企业收益正不断减少, 但企业负担却普遍过重;第三,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不断深化, 但煤炭企业退出难度较大;第四, 煤炭企业资金紧张, 但煤矿企业安全建设投入越来越大, 矿区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基于这些矛盾, 煤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煤炭企业当前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 资金短缺, 资金链运营不稳定

前几年,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我国煤炭企业一直处于扩张状态当中, 不断进行资源整合, 出现了较多的兼并重组现象, 产业经营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之下, 我国煤炭企业的资金链越拉越长, 大量的资金被挤占, 且被挤占的资金大部分为国家贷款。在国际国内煤炭产业形势不断下滑的现状之下, 煤炭企业的建设周期依然很长, 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致使煤炭企业大量资金无法按时回收, 企业资金链运营出现了不稳定状况, 资金短缺现象常见, 资金链断裂风险极高。

(二) 形势认识偏差, 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不足

目前, 我国经济已经处于亚增长状况, 经济增速已经放缓, 对能源的需求增幅已经降低, 而且, 随着国家提倡清洁、环保能源的增加, 煤炭能源的需求量占总能源需求量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同时, 我国煤炭形势下滑较为明显, 较1998年与2008年的煤炭形势下滑不同, 这次形势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进口量过大、产能过剩、宏观调控影响造成的, 必然呈现周期性震荡的过程。但是, 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形势都没有科学的认识, 依旧固守着抱煤矿发财的思想, 没有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 投资不科学, 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发展出现明显困难。

(三) 预算管理约束不足, 资金管理方法不科学

煤炭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有着较强的特殊性, 需要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支撑。但是, 从现实状况看, 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的预算控制机制并不健全, 在预算管理中常常忽视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 以及控制的连续性不够, 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模式及信息技术, 出现了明显的资金沉淀, 企业资源闲置现象较为严重, 无法实现高效的资金使用。

(四) 财务控制及监督弱化

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为行政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中的财务部门负责人一般由上级单位委派, 但是, 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薪酬、业绩考核等方面, 往往由所在单位控制, 这样的财务负责人管理机制极易使得其独立性削弱, 财务监督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最好发挥, 甚至出现单位领导直接控制财务负责人的现象, 煤炭企业财务控制及财务监督弱化, 财务舞弊风险增高, 不利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当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 强化资金控制, 优化资金链

要实现良好的资金控制, 实现煤炭企业资金链的优化, 就必须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资金链管理能力。

1. 煤炭企业应该坚持稳健的财务预算。

在不断下滑的煤炭形势之下, 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 就必须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战略思想。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不只是现金流紧张, 还可能是投资规模过大、融资渠道单一等方面的原因,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过于乐观的财务预算。因此, 煤炭企业要在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 协调现金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制定相对稳健的财务预算。

2. 要注重融资渠道。

如今, 我国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 短期行为较为明显,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偏重的债务资金现象, 因此, 在优化资金链的过程中, 煤炭企业应该尽量构建自我约束、自我积累的机制, 优化资本金与债务资金的比例, 重视外部环境, 开辟多元融资渠道, 实现科学融资。

3. 要加大对产品资金链的检修。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煤炭企业极易出现产品囤积的情况, 一旦出现市场波动, 煤炭企业很可能出现亏损, 因此, 煤炭企业必须及时检修自身产品资金链, 保证产品资金链的正常运行, 从而保障企业资金链稳定。

4. 降低企业成本。

在企业出现亏损状况下, 煤炭企业应该通过降低成本费用来提升企业生存和市场竞争能力, 维护企业稳定。在改善煤炭企业成本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 通过优化成本配置来清理投入与产出关系, 帮助企业识别机遇与风险。

5. 提高资金链风险识别能力。

资金链断裂之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征兆, 在煤炭市场波动频繁的现状下, 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资金链风险识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煤炭企业要以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为导向, 不断建设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 建立健康的风险管理模式, 从而规避资金链风险。

(二)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对形势的把控

在煤炭形势下滑的现状之下, 煤炭企业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既不能盲目乐观, 也不能对形势盲目悲观。从长远来看, 市场经济的波动是正常现象, 如今的下滑只是煤炭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低谷。从这样的视角出发, 煤炭企业应该强化风险意识, 不断建设风险管理机制。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 煤炭企业应该注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时效性。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不同的风险预警方案, 主要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要将风险评价标准全面化, 在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中应该涵盖企业研发、销售、资金管理等全方面的内容。

2. 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实现科学的风险评估。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设主要针对企业长期风险预警, 在这一过程中, 应该重点涉及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负债比率等, 尤其是有息负债比率。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实质性控制、重视成本效益, 权衡三方面设计内部控制制度, 从梳理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应用等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 在财务管理中应该注重财务控制与制约。

煤炭企业要权衡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人员之间的关系, 提高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力度, 充分有效的发挥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 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营和发展。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内部人员进行监督, 保证内部的控制管理体系的平衡性,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 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机制, 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三) 实现全面预算, 强化预算约束

实施全面预算, 就是要求煤炭企业针对自身发展制定全面年预算, 实现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在实施全面预算的过程中, 应该强化煤炭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能力, 同时不断丰富煤炭企业的全面预算内容, 拓展煤炭企业全面预算范围, 使全面预算真正实现对生产经营的指导控制作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煤炭企业应该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科学地调整预算内容, 不断完善预算体系、编制流程及管理制度, 从而健全成本管控模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四) 完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 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在煤炭企业中, 财务负责人时常出现一把手直接任命的状况, 极大地削弱了煤炭企业会计监督作用。因此, 煤炭企业应该大力推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 将财务负责人的薪酬管控、绩效考评及职位升降直接交由上级单位管理, 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充分实现财务负责人的独立性, 从而发挥财务负责人的监督作用, 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四、结语

当前, 我国煤炭行业形势不佳, 煤炭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急剧增多, 风险强度也日益提升, 要全面加强风险管控。在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中, 煤炭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需求, 避免对理论的照搬照抄, 有针对性地对风险关键点进行把控, 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摘要:煤炭是国家战略性资源, 煤炭企业发展健康状况对于国家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国际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的现状下, 如何实现良好的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现状, 探讨了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武.浅议目前形势下煤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 2013 (21) :134.

[2]安雪芳.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2015.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10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

在发达国家,融资融券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成熟的交易模式。中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体系,同时也起到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资金再配置的新途径。

一、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监会在2011年11月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正式发布。该《细则》的施行意味着融资融券業务正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又被称为信用交易,即由证券公司向客户融通资金,帮助其进行证券产品的买卖,并收取相应担保物、佣金的经营活动。[1]融资融券业务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融资融券业务分为融资和融券两部分。融资业务即指证券公司帮助客户融通资金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所借款项的本息,也称为“买空”;融券业务即指证券公司借证券给客户进行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相应利息,也称为“卖空”。因此,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不仅能够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活跃度,通过融券做空机制有效缩小股市波动范围,对稳定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还能促进券商盈利模式的创新,增加券商佣金收入,促使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二、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融资融券业务活跃了证券市场,为客户资金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我们在关注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和投资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融资融券业务也会为证券公司增加许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等。

(一)信用风险

在融资业务中,证券公司出借给客户的资金主要由公司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资金两部分构成。在融资过程中,证券公司很有可能会面临:融资客户不能按时偿还借款(本息和)的风险,这就是信用风险。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投资者素质良莠不齐,对金融知识、金融操作一知半解;并且中国的证券市场中,有相当比例的投资者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部分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尤其缺乏应对金融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这种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证券市场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如政策调整、金融危机)或是出现操作失误,融资融券客户就会遭受巨大的亏损,连带地造成券商无法追回巨额融资款项。

(二)资金流动性风险

现阶段,由于全球经济处在缓慢恢复时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虽然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趋势,但独木难成林;同时,国内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在进行调整、转型。因此,未来较长时期内,资金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亟须的重要资源。融资融券业务是在证券市场中更好地进行资金再配置的途径。因此,资金的流动性对于融资融券业务来说举要重要的影响。不管融资融券业务涉及的资金来源如何(必须合法取得),一旦出现资金的占用,就会给证券公司带来风险和损失,即资金流动性风险。证券公司按照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规定,除非达到平仓线,否则证券公司无权对客户的合约进行强行平仓。这就可能造成在交易过程中,即使客户交易出现了资金亏损,证券公司也不能进行干预,致使损失扩大,致使证券公司无法收回资金。[2]并且,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仍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自身资本金实力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较差。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证券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就更加难以保障。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国家利率调整、市场汇率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金融市场波动、交易异常、金融市场秩序的变动,导致价值发生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国家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投资者的担保品贬值进而造成维持担保比例不足,但又未达到强行平仓条件;或者是因市场变化影响证券公司不能正常开展业务,致使券商不能收回融出资金,遭受损失。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因国家政策调整或利率、汇率的变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市场操纵风险等等。

(四)经营风险

证券信用交易具有放大证券交易量的效应。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可以为证券公司带来高额的交易佣金。因此,证券公司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必然会扩大业务规模,经营风险由此产生。融资融券业务中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券商没能有效控制融资融券规模,致使证券公司出现资产流动性差、净资本规模和比例不符合规定,证券公司蒙受损失。

(五)操作风险

当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及其员工)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对业务服务内容掌握不够透彻、对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不够熟悉、全面等情况,致使出现可能导致业务经营损失发生的制度缺陷、管理疏漏、操作失误等情况。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是一项有待发展的创新业务,并且发展形势较好;但是由于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交易步骤相对比较复杂,证券公司的相应培训缺乏,在进行交易时出现疏漏在所难免。

(六)法律风险

随着融资融券业务正是在国内证券市场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适时颁布实施。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仍处于初始阶段,且国内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证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国家在制定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参考的多是一些国际上比较成熟市场,这与我国当前具体状况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被别有用心的人钻法律、制度的“空子”,为国家或者证券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乔君.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财会研究》.2013.08(网络版).

[2]袁奇.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管理[D].天津大学.2012.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 第11篇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有资料证实:截至2015年一季度, 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93万户, 出资总额1.81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带农入市、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生力军。但是, 我们同样要清晰的认识到,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 同样面对着各种不可抗拒的风险。比如: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 需要我们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 以备万一。

2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种类

2.1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多数因个人或团体行为, 带来的损失风险。这些行为有过失的、有不当的、有故意的, 像是暴动、罢工、抢劫等等, 都是潜在存在的社会风险。

2.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多数因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过程中, 由于估算错误或有关因素的变化而造成的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的种类, 有管理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等。

2.3 技术风险

作为最新的风险类型, 与近些年随科技的发展, 而逐渐被显现。此种风险的诞生, 除与科技相关外, 同时受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技术风险的种类, 有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流失等, 都可造成此类风险的产生。

2.4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多数因自然力不规则的变化, 带来的专业合作社经营、生产等风险。汇总自然风险种类, 有气象灾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环境灾害风险等。

2.5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颁布新的法律和对原有法律进行修改等原因而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损失的风险。

2.6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 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信用与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会员违规和外部龙头企业违约两方面。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对风险的措施

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理论, 参考国外先进经验, 农民专业合作应对风险的策略, 可参照如下:

3.1 控制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 势必会遇到各种不可避免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 最好地做法是及早采取措施, 做好防范准备, 控制风险可带来的经济损失。控制风险策略, 主要包含两方面:控制风险因素和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主要自如下几方面着手:

3.1.1 制定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得当, 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所以,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理念, 围绕合作社的经营决策、利润分配、安全生产、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详尽和严密的防范措施, 进行风险防范和监控。

3.1.2 互助保险。

实行集中风险的途径是在合作社联盟或联社内部开展互助保险。合作社联盟内部各成员单位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金, 由合作社总部统筹管理使用。我国农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 成立合作社联社, 统筹管理使用保险金以补偿局部或个别合作社遭受的风险损失。

3.1.3 教育培训。

应对风险的发生, 完善机制是关键。但是, 同样不能忽视人的作用。鉴于当前专业合作社成员风险认知水平普遍不高, 有必要针对性加强培训和教育, 逐渐增强基层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培养提高其风险处理能力,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不, 消除一切可存在的内在隐患, 避免蝴蝶效应的产生, 将可发生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3.2 回避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预选项目进行分风险分析和评价, 经评定后预测风险发生概率较大时, 同时无更好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可果断抛弃而不选, 有效避免潜在的损失。

在回避风险的策略中, 可参照国外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审核制度, 对预选项目邀请专门的进行早期评估。经评估之后, 发现有风险概率高、损失较大。可果断选择放弃, 改变原有的计划目标, 使之不在发生或发展, 达到避免潜在损失的可能。

3.3 承担风险

或称之为风险自留, 将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 自己承担下来。采取这种方式的策略, 主要有如下加重处理方式:风险损失计入经营成本, 用收益来弥补;成立专项的风险基金, 专门用于风险损失的补偿。风险基金的成立, 可从年盈利中按比例提取, 逐年增加, 成为更可靠的抗风险保障。

3.4 转移风险

顾名思义, 就是转嫁风险给个人, 达到逃避损失的目的。转移风险的方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

财产转移——将存在风险的财产, 通过租赁或承包的方式, 将其转移给有特殊应对技能的组织和个人, 如此将借助这些特长和技能, 更好地逃避风险。

保险转移——借助投保的方式, 将生产经营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固有的损失, 早期用最小的保额固定下来, 转移给保险公司, 达到逃避风险的目的。但是, 在选择投保项目中, 要深入研究各条款和险种,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的保险方案。

合同转移——是指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遭受的风险转移给合同的另一方。当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契约的方式转移风险主要是发展订单农业。由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创新科技、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等综合功能, 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依托信誉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来转移风险。

摘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可能来自于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各个方面。针对性提出应对风险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风险,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合作社发展研究——以大庆地区农民合作社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23) :73-76.

[2]秦红增, 韦星光, 陆炳亁.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及方向探析——以南宁市盼台归合作社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27-31.

上一篇:自主设计下一篇:仔猪疾病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