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2024-06-23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精选12篇)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1篇

一、前世今生: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脉络

什么是高校校园新媒体?根据技术特点和表现形态的不同, 高校校园新媒体一般是以互联网和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高校校园新媒体传播迅捷, 发展势头强劲, 已经成为高校新闻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纵观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史, 以广播、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高校校园传统媒体, 一直在高校新闻舆论宣传中唱主角,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传统媒体在传播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手机网络移动端技术的不断成熟, 网速的不断加快, 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看新闻, 这一点, 传统媒体无可比拟, 但也不应就此否认传统媒体的优越性。例如, 校园广播可以营造大学校园的青春和文化气息, 报纸的油墨香、视觉冲击力和资料性仍然被师生们认可, 一些条件好的高校所办的校园电视台很受大学生的欢迎。但是, 这些媒体的传播特性已经没法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相比。走媒体融合之路就是把两者的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传统媒体集成到传播便捷的互联网新媒体上。在互联网新媒体上, 可以即时看到图片、视频、广播和电子报, 还可以互动, 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浏览, 这就是自媒体时代的特性。为此, 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 并且大多高校还建立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公众微信号、微博等, 高校宣传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二、问诊把脉:正确面对, 查找存在的问题

传统媒体经过脱胎换骨, 融合发展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 赋予了全新的特征。所以, 决不能将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带到新兴媒体中。那么, 传统媒体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呢?

在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 校园媒体质量参差不齐, 缺人缺资金是常态, 不少高校虽有专门的宣传经费, 但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行, 校园媒体常常处在“鸡肋”般的尴尬境地。校园媒体存在时效性不强、内容单一、形式不活、缺乏互动等问题, 校园媒体正逐渐被师生远离, 其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小, 以至于校报无人问津, 广播被诉“扰民”。如今新媒体像曙光一样逐渐照亮校园, 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或新闻网, 推出了官方微信、微博等, 但是, 仍沿袭了传统媒体的采编思路。在首页, 主要是校园时政新闻, 难改“八股腔”, 还有一些通知、招标信息等日常工作内容, 各部门、各教学单位的网页更是“各自为政”。从整体来看, 校园网虽为媒体, 却缺少真正的“媒体味”和媒体的运作方式。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转型中, 缺少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许多人认为, 不管是什么媒体都只是内容搬家, 以不变应万变, 没有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去分析、揣摩。过去, 人们拿到一张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看得有滋有味, 而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对报纸感兴趣, 网络媒体带来的多媒体集成、便捷和互动, 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如今受众可以从相关链接了解到与这条消息相关的资讯, 而这是平面媒体做不到的。媒体从业者没有及时把握新兴媒体的许多特点和优势, 在思想认识上的简单化制约了办好新兴媒体的思维。而在业务上, 办好新兴媒体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和各专业相互配合的人才团队。在传统媒体时代, 会写文章就是好记者, 而新兴媒体, 需要网络工程师、网络编辑、平面设计、影视工作者和文字记者等多工种的互相配合。在高校没有条件达到分工这么细, 往往是原班人马从事新媒体工作, 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业务上的捉襟见肘。

二是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上, 仍然脱离媒体运行的固有规律。社会媒体一般是管办分离, 主管部门把握舆论导向, 业务部门开展采编等具体工作, 各司其职。而相当多的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 往往是宣传部门既管舆论导向, 又负责具体业务。有的高校虽成立了新闻中心, 但运行仍然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职能分工不明确, 创新动力不足, 从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做新闻, 也难以提高业务水平。校园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成了一项行政工作, 而不是媒体工作。

再者, 如今, 青年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 他们非常渴望在媒体上进行互动, 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需和所求, 而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 恰恰可以满足青年学生的这一需求。遗憾的是, 大多数校园媒体没有这样做, 而仍是以一副官方姿态使师生敬而远之。

三、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做优校园新媒体

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兴媒体在发挥校园媒体作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 克服自身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宣传内容单一、宣传效果不佳等问题, 结合高校发展实际, 敢于创新, 优势互补, 从多方面着手推进校园新兴媒体的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 明确校园新闻媒体的舆论主阵地地位。校园媒体是学校的舆论主阵地, 是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 高校党委要把校园媒体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4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习总书记的论述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目标, 扎实推进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新媒体工作, 牢牢掌握高校网络媒体的话语权。

二是按照媒体运行规律, 切实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党委宣传部门一定要成立专业的媒体运作机构, 真正发挥其媒体运行功能, 媒体运行机构在党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改变传统媒体运行环境下的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各自运行的状态, 发挥1+1>2的作用。以“全媒体”方式运作, 将人员、设备等资源通盘考虑, 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 做到有计划、有任务、有策划、有考核。例如, 媒体编辑部将记者采访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初级产品, 根据校园网、微信、微博等特点进行深加工, 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终端产品并发布, 大大提高了媒体专业化运行水平。

三是坚持内容为王, 形成新闻、信息和服务的高校校园媒体新格局。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内容是根本, 没有内容只能是华而不实, 无源之水, 最终还是会被受众抛弃。所以, 新媒体的内容建设和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无论是社会媒体, 还是校园媒体,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必须做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把新闻、信息和服务整合在一起, 成为校园新媒体的新常态。首先要创新宣传, 增加信息和服务内容, 多宣传学生阅读兴趣大和阅读价值高的内容,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关注点不同, 有所侧重, 如增加对大一新生生活适应性的内容、军训的内容, 对大四学生增加应聘和教研指导, 增加学校文化和历史的宣传等。其次, 学会“弹钢琴”, 处理好深、活、快的关系。有人认为, 深度报道是传统纸质媒体的事, 其实新媒体同样需要深度报道, 只要是媒体, 就应该对各种报道的比例、份量有所侧重。报道形式要灵活多样, 媒体融合给新闻事件提供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的现实条件, 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 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一项或两项进行报道, 或全部采用, 进行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全方位报道, 文体样式可以是动态新闻、经验新闻、跟踪报道、系列报道、通讯报道等, 策划周密, 宣传重点突出。遵循“快”的原则, 这也是新闻的共性, 能今天发布的不拖到明天, 能上午发布的不拖到下午,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再次, 增强新媒体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 只有在新媒体上设有互动版块, 才能了解受众的所思、所想和所感, 满足受众行使话语权的需求, 此外也可以开设互动论坛, 这样才能使编读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信息时代赋予媒体新的发展机遇, 源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校园新媒体正在成为校园主流媒体生态, 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 勇于尝试, 大胆创新, 有效整合资源, 构建新媒体宣传平台, 提高管理运作水平,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宁, 刘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探析[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8) :89.

[2]顾杨丽.中美大学校园信息传播机制对比分析[J].东方教育, 2015 (11) :019.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2篇

调查问卷

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当代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我们小组为研究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特设计此问卷,真诚期待您的参与!

●您的性别:()●年龄:()●专业:()●所在学校:

1.您最喜欢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单选]

A电话、短信

B QQ、E-MAIL

C面对面交流

D信件往来

E其他

2.您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单选]

A 基本不上网

B 1小时以下

C 1~3小时

D 4~6小时

E 6小时以上

3.您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是:[单选]

A 了解

B 知道,但不是很多

C 不清楚

D 完全不了解

4.您关注学校路旁的宣传栏、海报吗?[单选]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很少关注

D不关注

5.您认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有那些:[单选]

A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B使人们过分依赖新媒体,忽略了其他

C一定程度上对你的学习有影响

D眼花缭乱,不知应该在哪里找到正确信息

6.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新校园媒体具有的特点是:[多选题])(A便利性高、互动性强

B相对传统媒体更节约成本

C信息更新更加及时

D更为大学生接受

E容易使学生沉迷于网络

F由于缺乏反复检查后公布的特征,容易出现纰漏

7.您认为校园媒体里涉及较多的内容是: [多选题] A学校工作动态方向

B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取得的成绩、表彰学生获得的荣誉 C学生活动的情况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摘录

D存在商业广告

8.您是如何了解校园信息的:[可多选]

A 老师通知

B 校园宣传栏,海报等

C 同学之间

D 校园网,各组织主页等

9.如果学校,学院等下属组织开通主页,您会关注吗:[单选]

A 会

B 不会

10.您一般上网都参与哪些活动:[可多选]

A 浏览新闻,搜集资料

B 网上聊天

C 上人人,微博

D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认为新媒体有取代传统媒体的可能性吗?[单选]

A.新媒体发展迅速,一定会取代传统媒体

B.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将共同发展,取长补短

C.传统媒体永远胜过新媒体,永远不会被取代

D.不确定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机遇;挑战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认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也在不断地加深,而新兴媒介也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新的传播媒介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如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得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可以说,新媒体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学者们的解释说法不一。一方面,实践运用者和理论研究者们对于它的定义各有侧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革新,“新媒体”内涵也在不断延伸,立足于不同的时代,甚至是同一时代的不同时间点,人们对“新媒体”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就曾经指出:“新媒体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1]。目前学术界普遍较为认可的定义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2],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桌面视窗、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四种代表,相对于它们而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之“新”体现在技术、形式、理念等多个方面。技术之革新是新媒体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形式之新颖是新媒体的显性特征,理念之革新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区别。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更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多样,参与、互动性强,传播效率较高,时尚性特征明显等四个方面。

1、表现形式多样。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使得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表达渠道在新媒体时代得到融合,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类渠道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参与、互动性强。新媒体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感官的刺激,更能获得心理的愉悦,并在消费的同时,建立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3]。各类传播媒介往往也格外关注用户的参与性,如微博的评论、转播,微信的点赞、分享等,这些功能的设置极大程度地方便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3、传播效率较高。新媒体打破了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壁垒,不同信息平台之间可以十分便捷地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尤其是公共信息平台向个人信息平台的分享,如新闻、音乐一键分享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当代的信息接受者往往也同时扮演传播者的角色,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4、时尚性特征明显。在当今社会,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商品的服务,更多的是商品的意义,即商品的符号价值。新媒介很多时候是作为“时尚”被消费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所在。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其丰富的传播渠道,高效的传播方式以及超强的参与、互动性极大限度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无障碍、无限制的人际交往环境[4]。另一方面,它十分突出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影响学业和自我成长,冗杂的信息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促进大学生交流方式多样化。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QQ,微博、微信、网络公告等新媒体方式为信息的及时公布、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交流方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速度和获取量,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也更受大学生的喜欢[5]。

2、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新媒体是各类网络资源的集合体,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实现形式。各类校园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各类微文征集比赛、微博互动活动等使得校园文化活动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大学生个人来说,他们从网络信息库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抒发情感,共享校园,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3、新媒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是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大学的文化活动在校园的围墙之内自成系统,空间局限性很大。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互联网营造的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信息传播空间,以其传输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和交互性强的优势,彻底突破了大学校园的空间局限,不同大学、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大学师生身处校内,就可快捷地借助新媒体主动迅速、大规模地传播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社会务界的联系,扩大了校园文化的覆盖面,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4、新媒体促使校园文化加速向外部开放。新媒体凭借其极强的共享性和互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与外部环境的互通交流,也加快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也可以十分便捷地与外界交流,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并与各类思潮产生碰撞、融合。新媒体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获取校外信息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向社会输出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观点、创意,校园里的精彩活动、重大事件等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向校外传播,使得校园文化获得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并以其友好开放的姿态展现着其独特魅力。

(二)新媒体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挑战高校的主流文化。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以来,大学文化的这一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开放性使大学文化不得不向虚拟社会开放,而新媒体传播方式自由、隐蔽,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大力宣扬极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拜金主义,使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冲击着校园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使大学对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被削弱,大学维护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主流文化中心地位的难度日益加大。

2、冗杂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媒介时代下,媒介传播了丰富的信息,但同时这些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的。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传播者媒介素养缺失,不断的在社会上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赌博盗版、信息虚假;这些信息凭借新新媒介及时的传播速度,在校园流传。由于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那些极端、反动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成长。

3、高校大学生易沉溺于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高效、便捷、生动,完全迎合额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学生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更加高效地进行新闻浏览、资料查阅、社交互动等活动,因此,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享受网络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甚至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的负面问题。

4、削弱了大学文化的引导功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有限,在以往的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力一直保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而新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局面。新媒体以其快捷、丰富的优势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但这种变革不仅造成了大学生的“新媒体依赖症”,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三、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无论是从影响范围还是使用深度来看,新媒体已经以相当强势的姿态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校园建设中不容忽略的文化要素,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顺势而为”,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影响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做好过程控制,加强引导、监督。

1、用心打造校园媒体新平台。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在高校校园的地位岌岌可危,传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进行新媒体平台建设,掌握校园文化引领的主动权。一是优化硬件设施配备,做好校园网络的提档升级,尤其是无线网络、终端多媒体平台的覆盖等。二是广泛搭建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互动渗透式媒体平台,让新媒体成为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窗口。

2、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发展新思路。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发展应该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发展思路必须适时转变,与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里的强大影响力,借助这一平台开展积极健康的时尚化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全力捍卫校园文化主流价值观。新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兼具着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各种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点鱼龙混杂,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危机,受到外部环境的错误引导。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格外注重主流价值观点的传输,积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健全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有效抵制各种有害思潮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2]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7).

[3]李秀清,新新媒介时代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

[4] 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媒体观察,2012(09).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4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手机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也逐渐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很多高校除了注重校报、电视、广播、网络等校园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 还推出了手机报、微博、微信等, 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的有效结合。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媒工具, 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 因其本身的特性, 更容易摆脱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这对缺乏一定是非辨别力和约束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诱惑。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广泛且深刻,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论高校校园媒体现状与未来 第5篇

——以系统论分析川大围合宣传栏

王馨怡1141044020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

摘要: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承载着传递信息,发布公告的职能,其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相对于社会媒体又迟滞不前,不同校园媒体引起校园情况而异,我在这里特别选取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围合宣传栏来分析现在校园媒体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校园媒体,围合贴士,系统特征

一,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一般是指以校园新闻采写为内容的,以校园师生为传播对象的媒介形式。校园媒体一般包括校报、团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杂志、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在这里笔者选取四川大学围合宣传栏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围合宣传栏是属于学校统一管理的信息公布平台,分布在每个围合的门口,围合宣传栏中所示内容主要按级别分为6种。宣传栏其整体就如同是一份报纸一般:有推荐活动的海报如同报纸的广告版和资讯版,由发布校方公告的通知如同报纸的头页政治版,有寻物启事,有科普、生活、文学等贴士就如同一份报纸的副刊……这些部分相组合成一个整体,而每一部分又自成一个系统。宣传栏具有时效性,留存性弱,信息权威性强,是川大生活的每一个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则是围合宣传栏中的海报与贴士,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发出去就没了的传单,它是一个组织工作的二、以系统论看川大围合宣传栏海报与贴士 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并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

围合宣传栏中各部分信息源是相互有关联的,并且经宣传栏版面分栏组成一

个整体,符合一个系统的定义。系统组成的四个因素有:①客体②系统具有其属性③系统中的客体之间具有内在联系④系统具有一个环境。其中围合宣传栏中海报贴士相对应的为:

客体——宣传品、学生(发布信息者、信息受众)、围合管理者、上级审批者……

属性——校媒成员为在校学生发布认为合适需要的信息,围合管理者和上级审批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控制信息的发布,海报和贴士这些宣传品是信息的媒介承载传递信息,信息的受众仍为学生(部分与信息发布者重叠)。

关系——校媒体成员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构成状况、信源和信宿的关系,信息内容及管理上的……

环境——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生活环境:半封闭式管理,一个围合一个宣传栏。少部分人寝室租赁了电视,平日大部分时间依靠电脑。每日出围合走动必经过宣传栏。文化环境:成都本地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慢慢学会停下脚步耐心去看宣传栏的内容,川大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给予了充分的有价值信息……

宣传栏海报贴士这个系统若想维持生命活力必然要是一个开放系统,按照不同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同周围环境进行动态的互动。现在最大的弱势和阻挠就是互动反馈的缺乏和把关人的被独立,这在后文还会提到。

宣传栏整体性很明显,就不详谈了。但其相互依存性隐在后并不明显,首先是海报贴士制作各部门的相互制约与彼此影响。宣传栏里的每一个海报和贴士在制作时都要考虑是否有相似的信息已被给出,形式是否有雷同的,内容可否会有冲突,同一部门的宣传品贴出时差以防“自相残杀”。而学生群体即作为信源又同时作为信宿,同时身兼系统中自变量和因变量。这里看似很利于发展但其实并不如此乐观。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的并与所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但在这里,作为信源的学生只是小部分,而信息面对的受众是川大江安校区全体学生,在这里双方的相互作用已经弱化,本来应该双向的因果关系出现脱节,小部分的自我反馈无法很快全面影响到整体,大部分的反馈无声地沉默下

去。未来为了发展会增加越来越多反馈途径,扩大反馈容量。例如定期做些相关调查,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减少信息在传递中的缩减、解读缺失。还有利用网络协作,这一点我已经在小部分宣传品中看见了。另外这个开放的系统要与所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不仅仅需要释放内部的物质与能量,还要接受来自外部的有机能量,每年的招新既是为此,未来将继续下去。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另一个更高层级系统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更底层及系统的统摄整体。

如果一个系统要保持生存,它的一个任务就是维持平衡。系统必须能探测出何时自己处于不正常状态,并作出调整以回到轨道上来。现在川大宣传栏整体走态平稳,一是因为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控性,川大宣传栏的目标主要有传达学校公告通知、宣传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等,宣传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指导具体的方向行动,在可能的反馈上适应环境。但各部之间还是较散,没有较统一的目标,这有待未来校级的宣传指导。另一个是因为上级严格的把关,每一份贴出去的稿件都经过部长、老师等多重指导改动,这一方面现在又太多层了,未来有待简化,且部分主要把关人平日并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并不深入。

最后,一个系统永远处于一个绝对动态的环境中,它必须具备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宣传栏的海报贴士宣传工作要在稳定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慢慢做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1.构建新的思想教育团队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局面。它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环境,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途径上的创新,以前已有的一些优秀的教育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这个局面和环境,我们必须去探索出,创新出崭新的途径,来满足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需求。 应对新媒体,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全面得了解,要了解新媒体的内容及其各种特点。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它成为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战斗力。

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创新,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首先就要更新我们的思想 ,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把它作为先导,通过这种方式,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得利用新媒体,来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的转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是挑战,我们必须地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的,以及教育经验,甚至是掌握新媒体技术,还要熟悉新媒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的工作者队伍,只有他们,才能从容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2.利用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必要的传播学技巧。我所说的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了有效达到,预期的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或者是方法。它是为了传播内容,还有传播谋略而服务的。我们通过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还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意图,传给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对于政治倾向性的、社会性的,比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灵活地运用传播技巧,来组织一次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更是十分地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会要充分巧妙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增强我们的教育效果。我们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学习必要的传播学知识,还有掌握传播学技巧,甚至是结合实际特点开展生动形象,一定要具有吸引力,还有影响力,甚至是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我们要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没有更好的途径就无法收到最好的,最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我们将会主动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主渠道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我们必须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载体,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这样做一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更好的课堂互动。还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要将文字,还有声音,甚至是图像,或者是视频等等,一系列的媒体元,将他们融于一体,并且具体的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实践中。还要必要地增强理论教学,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定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实效性。这样做二是为了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课下互动部分。主动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教学直播,以及视频课堂,或者是网络课堂,还有课题研究等等,一系列的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进行了大量的传输或者是覆盖,扩大了教育教学内容 它的覆盖面或者是辐射面,而且还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其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在新媒体中发掘的思想教育新战地

主动地来巩固,校园的网络论坛,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环境,新平台 。首先,我们会依托校园网,建立服务于大学生,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的疏导机制。采取"疏堵结合,及时沟通"这样的办法,通过我们的校园网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焦点,以及难点,还有疑点,及时地作出准确的判断,还有答复,以及澄清,我们会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生中正确的世界观,还有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其次,我们会依托校园网,建立一支庞大的思想教育工作队。如果要积极建立一支由教师,还有辅导员,以及学生网络管理员,还有校园网版主,甚至是学生干部等等,一系列的组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队伍成员,要积极地活跃在,校园网各个重要论坛版块中,对于违反国家等我方针以及政策,还有学校的规章以及制度的错误信息,要及时予以屏蔽或者是删除;积极发布一些健康向上的,以及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帖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建立班级网络联系方式,还要主动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功能扩展到网络中,并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例如:班级博客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思想交流,或者是资源共享的共同的平台。而且大学生们在班级博客群中,还可以自由地发言,可以交流学习,还能分享感受。也可以打造学生班级短信群。作为一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手机短信传播信息,还要即时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还有生活,以及思想动向。如果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可以及时向学生短信群发送短信,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正确的信息。我们将会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4.树立媒体新风潮

首先,我们会加强理想信念的大量教育,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了提高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那些理论的思想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三观”,还要提高信息筛选,以及辨别能力。第二,要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质。犹豫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许多的不良信息,更是无孔不入,时刻影响着大学生。我们必须加强,新媒体的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大学生正常的健全的人格,来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第三,还要加强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很多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的改善也改变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甚至是方向,我们急需一次教育途径上的创新。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改变,我们会有更好的创新的途径来完成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蒋宏.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7篇

一、新媒体的特征

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征, 对于我们全面分析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 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

新媒体使人人都是传播者, 人人都是受众, 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 互动性大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周期性, 新媒体是即时传播, 人们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二) 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 使信息存储空间达到了无限量。同时, 这些信息又是任何人都能获取的, 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

(三) 方式的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 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 使受众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体现出了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

(四) 服务的个性化和社群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 受众可以各取所需, 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的服务特征。另一方面, 网络上的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分类, 也形成了一些社群, 逐步发展成为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互动性差、覆盖面有限等特点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冲突, 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 碎片化时间需求不断增加

“碎片化”是指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在生活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已成为新常态。如何整合和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 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 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的重要课题。

(二) 共享性空间拓展不断增多

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关注现场活动之外, 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 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提供最广泛的共享空间, 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因素。

(三) 互动性表达需求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互动表达空间, 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因此, 校园文化活动互动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参与兴趣的重要保障。

(四) 主动性选择意愿不断增强

在网络传播中, 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 建立在新媒体传播思维上,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方式和创新活动平台载体, 真正契合活动对象的各种需求, 是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拓展, 使活动的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丰富。依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特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 是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遇到的新的挑战。

(一) 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使不在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 从而改变了现场参与者为单一主体的状况, 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交映的多元主体局面。

(二) 由单一内容向集成信息转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量的活动信息、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更具拓展的活动整体延续, 为增强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 由单一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现场感受是唯一、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将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 将现场感受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 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主体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 实现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载体的创新, 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

(一) 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的类型很多, 基本可分为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类型, 而在高校群体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站、手机、微信、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致力于这些平台特点的研究, 借用新媒体搭建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的信息推送平台, 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全面的传播。

(二)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和针对需求的活动内容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活动的策划中, 关注校园群体的实际需求、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 设计集教育性、娱乐性和生活化的活动内容, 提供菜单式的活动清单,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三)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校园文化活动要综合利用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 充分调动校园群体的各种感官, 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拥护者。活动过程音像的全程记录, 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图文、音像推介, 活动中间的多媒体表现, 都是提升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四) 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载体

新媒体时代, 要坚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活动的时间拓展成包含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系列格局, 把活动的空间拓展为线上、线下现场互动和交流评论的共享平台, 如微信宣传、网站宣传、微博现场互动点评、活动留言板等, 实现更多方式的参与。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10) .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8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生自我素养形成的重要环境之一, 是学生自我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收获的知识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 同时也是个体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它能把全校的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特定的目标上来。[1]在校学生会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制度等, 相应地以其为模板, 形成自身的道德素养。校园文化以各类规章制度为依托, 以各种课余活动为基础, 帮助学生培养识别外界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校园文化势必会提升学生的自我素养。由于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还很不稳固, 对文化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具有不确定性, [2]因而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会将学生的价值观念合理化、规范化。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校园和家庭, 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家庭的传承, 其自身的内在素质和社会对其外在影响构成了价值取向。在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校园文化主题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主流思想, 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校园为依托的学生们的价值观。众所周知,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学生思潮的形成反映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而教育界所关注的核心正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关键。校园文化在展示的过程中所要实现的是国家主流思想的宣传, 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 校园文化所弘扬的主体特征正是社会倡导宣传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 我国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

(1) 扩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 扩招使得多数学生能进行深造, 又由于学生的素质直接导致了校园的环境、气氛和风气的形成。不同的学生以自己的学校环境为载体, 自身的修养, 进而学校便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校园文化。通过其中可以看出的是, 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2) 反映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的主办人存在功利心理。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鲜名词, 越来越多的学生为毕业后的生存绞尽脑汁, 想尽办法给自己找出路。比如, 考研、出国等。应届毕业生会为了美化自己的简历, 让自己的简历更加丰满、更加突出自己的社会经验, 以此举办各类校园活动。这样不仅学生没有主动性, 也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形成, 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弊大于利。

(3) 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由于身处校园, 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比较单纯, 没有形成成熟的处世方法;同时, 网络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更吸引学生的焦点。由此来自校园以外因素的影响会更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多数学生会以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产生忽视的心理。

2.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创新校园文化发展载体。新媒体创新了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人们通过运用以迅速、准确和便捷为特点的新媒体相关硬件设施, 配以相关校园文化管理者有组织、高效率的前期研究工作, 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播活动;在此物质载体基础上, 校园文化管理者将所要宏扬的校园文化理念通过硬件设施的附属载体形式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传播, 从而实现有深度、有宽度的宣传。比如, 校园网络媒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宣传的一个新的重要载体。所谓校园网络媒体, 即“以校园网络为载体”, 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向校园文化建设者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以帮助他们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精神状态的过程。[3]

(2) 丰富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信息爆炸的时代下, 新媒体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不一的表现形式。同时, 网络等新媒体囊括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们所需要的大量的信息, 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 校园文化的流通、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说教等传统传播方式, 可以以图像、音频、视频为基础, 通过游戏、音乐、新闻、自由论坛等形式将校园文化表达出来, 让学生参与其中,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4]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多彩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感受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地创新建设成果。

(3) 扩展校园文化发展内容。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改进, 校园文化的内容及表达形式也随之得到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管理者利用新媒体的资源, 及时发现并运用国内外优秀成果, 将新内容、新理念以新形式传达给高校学生, 从而避免传统单一、枯燥的教育内容, 便于学生扩展视野, 自由成长, 提升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校园文化管理者运用如QQ、微博、微信等形式的新媒体, 通过掌握其不断创新的、丰富的配套功能, 向学生传达校园文化。同时, 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能力较强的高校学生抓住这一与教师等管理人员平等互动的机会, 灵活有效地实现信息传递, 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管理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校园生活, 实现双方互利。

(4) 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作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成果, 新媒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教育管理者利用及时的新媒体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 也在通过所提供的平等的信息平台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素质修养, 以此进行教育效果最大化。通过新媒体这一信息平台, 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平等交流的机会, 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避免了传统形式上的硬性灌输式教育。江泽民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从而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创新式教育, 为高校的校园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校园文化的潜在课程作用是培养学生素质、知识、智慧和技能的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5]校园文化的建设如若不能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势必会影响社会领域条件下的各类事物的发展。信息化时代, 要求我们尽快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 要求我们在健康、合理地发展自身的同时, 掌握主导新媒体的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下, 利用新媒体, 寻求科学准确的发展途径, 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 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平台上相互交流, 实现文化共存、共享。学科领域的交流会促进学生以新的思维对其研究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 校园也如此校园文化管理者通过广泛深入地运用新媒体资源, 与重点院校之间通过包括创建微信平台、建立QQ群组等多种新媒体渠道实现校园文化定期定向的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由教师主导, 也可由学生自主开展,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 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 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其次, 对校园文化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业素养, 帮助教师在多种多样的海量新媒体资源中大胆借鉴优秀成果, 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同时, 校园活动的学生主办人多数为学生干部, 而学生干部在竞选时普遍存在功利心理。所以, 在学生干部主办校园活动、展现校园文化同时, 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再次, 加强建设校园新媒体的监督力度, 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网络是在校学生接触外界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 如何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准确地掌握实事新闻, 要有政治敏感度。在庞大的信息化数字面前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坚持毛泽东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弘扬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同时, 在学生浏览缺乏安全许可的网页的同时, 采取妥当的应变策略。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基础的校园文化对于和谐、共享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在大胆地借鉴新媒体的广泛资源的同时, 注重高校个体的实践, 结合高校个体自身的特点, 发展校园文化。总之,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时代主旋律, 乃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于仲, 李正华, 钟黎川.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改革, 2007 (6) :102.

[2]李有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4) :83.

[3]李莹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 2014:3.

[4]李黄石.新媒体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价值工程, 2014 (33) :286.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9篇

一、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及其发展现状

高校学生组织通过使用新媒体网络平台, 能够更为快捷地发布和传递信息。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 参与者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可以及时地提出, 组织者可以及时采纳并进行自我改善。同时, 使用新媒体平台也为学生组织开展活动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更方便快捷。此外, 使用新媒体平台还可以拓宽学生活动的组织形式, 使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活动方式, 能够提升学生组织的创新动力。

为了解当前南京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笔者所在团队以南京的九所高校为样本, 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14份。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

1. 现在各高校学生组织最为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是人人网和微博, 同时这也是在校大学生浏览最为频繁的网络平台

有40%的受访学生表示:最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是人人网和微博, 而对最近发展势头良好的微信的使用情况则仅次于人人网和微博, 对微信平台的使用开始得比较晚, 但是发展十分迅速, 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组织将重心转向微信。普通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要花1~3个小时浏览这些网络平台, 但是约77%的同学表示并不会特意地点进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页, 主要还是通过同学转载、随机刷新等方式获取学生组织主页的信息。

2. 相对于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宣传迅速快捷以及信息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有80%的学生表示10%以上的校园活动信息是从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平台获取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比较大的方面, 是“校园活动信息宣传传播”和“能够丰富课余生活”, 以及“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交流平台”。

3. 校园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

90%的学生认为,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提高了信息的通达程度, 拓宽了知识面, 学生会受到主页发布的励志语句的鼓舞等;13%的学生表示, 会完全相信学生组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大部分学生表示, 只会部分相信。这表明, 目前学生组织网络平台发布的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值得商榷。如何提升学生对于学生组织网络平台的信赖度, 是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已经十分普遍地存在, 它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给广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合理地利用学生组织网络平台势必会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的多样性促使当前的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新媒体的出现, 将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凭借新媒体这个工具, 学生组织可以发挥其与网络工具相结合的优势, 拓宽沟通渠道, 以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发布各种类型的信息。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普及, 在很多方面都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

1.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能够加强学生组织自身建设

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逐渐兴起, 对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通过使用新媒体网络平台, 高校学生组织能够更为快捷地传递信息, 管理者和关注者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 关注者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可以及时提出, 管理者可以及时采纳并进行自我改善。组织活动时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组织节省了各种资源, 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方便快捷, 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新媒体网络平台的运用对于学生组织而言, 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组织通过新媒体平台, 努力构建影响全体学生的传媒体系, 增强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增进了学生组织内部的团结, 激发了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 增添了学生组织的活力, 促进了学生组织建设的和谐发展。同时, 新媒体平台这样开放的环境也对学生组织提出了严格要求:学生组织必须及时地进行自我完善。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 才能更好地利用这样的平台。否则, 就会失去广大学生的关注, 被淘汰而消失。

2.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者, 各学生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组织利用新媒体平台, 能够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传播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和内涵增添了更多的渠道。同时, 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够更好地宣传校园活动, 提升各种活动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调查表明, 5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获知学校学生活动并参与其中的。由此可知, 新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宣传效力, 学生组织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深入学生, 让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新媒体平台还为各学生组织营造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使彼此互相激励、学习, 为提升自身影响力而不断创新, 策划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3.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 加强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

新媒体平台是开放的网络平台, 学生组织利用这样的平台发布传递着各种信息, 其中大部分信息都是与大学校园相关的信息。通过这类平台, 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学生组织发布校园信息, 了解一个高校和它所蕴含的文化。这样的传播方式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样, 这种开放的新媒体平台也为各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在调研中, 通过采访部分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管理者, 我们得知, 通过学生组织网络平台, 学生便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学生视角下的另一个高校的面貌, 结合各种官方信息, 能够更为透彻地去认识另一个高校。调查表明, 有45%的学生希望各个高校之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跨校的文化活动, 从而加强各个高校间的互动联系, 方便彼此间的学习交流。同时, 已经出现了联合各高校学生新媒体平台的联盟组织, 如“江苏高校传媒联盟”。这些学生组织的出现, 密切了各高校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推动了文化传播。

三、发挥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对于营造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该类平台由学生管理, 关注者同为学生, 更容易对这些平台发布的信息产生亲近感, 因此利用好这类平台, 能够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去传递正能量, 营造校园新文化, 有效引领并发挥高校学生组织的积极功能。

1. 高校宣传部门重视新媒体平台的作用, 适度引导, 发挥正能量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往往关注者众多, 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 高校宣传部门必须对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指导, 对平台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高校宣传部门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新媒体平台管理指导意见或制度, 以及规范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准则, 以避免新媒体平台的随意性使用和负面影响。

同时, 要引导学生组织联合成立新媒体平台管理小组, 对各网络平台的学生管理者进行适当培训, 开展定期交流。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管理技能, 端正管理态度。新媒体平台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 同时, 能够站在客观立场管理平台, 避免夹杂过多的个人情绪, 向媒体受众传递正能量。二是培养管理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字表达能力, 提升其表述的准确性和亲和力。与传统媒体平台相比较, 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的文字表述要简洁明了, 并且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他人的注意。而具有亲和力的文字则更能引起关注者的好感。三是强化个人素养, 拓宽管理者的知识面和敏感性, 为平台管理带来多方位、各领域的最新消息。

2. 学生组织负责人自觉提高媒体素养, 自我约束, 更高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

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就是平台管理者身为学生, 能够以一个亲和的形象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 能够和关注者平等交流, 没有代沟。正因为这样, 对管理新媒体平台的学生,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页君”, 就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因此, 高校学生组织需要从自身出发, 提高新媒体平台管理组成员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新闻人的基本素养, 即具有新闻灵敏度,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如果出现工作失误或发出虚假信息, 应当及时承认错误并进行说明。二是端正态度, 客观理智。新媒体平台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关注者对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在互动中出现分歧, 主页管理者应冷静对待态度过激、言词激烈的评论者, 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三是具有传播正能量的态度。新媒体平台在给关注者传递新闻消息时, 也会传递各种文化信息和娱乐信息, 而这些信息往往会给关注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挑选能够温暖激励他人的信息, 向关注者传播温暖和正能量是十分重要的。

3. 高校学工干部合理利用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 引领思潮, 创造校园文化新气象

新媒体平台的合理运用, 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想、增进学生的交流,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高校学工干部要学会利用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 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 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针对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通过留言、评论交流等, 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信息,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培训指导学生组织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 引领思潮, 使主流的声音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金一鸣.网络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6) .

[2]魏继尧.新媒体的普及对高校学生组织建设带来的影响[J].文学教育, 2013, (2) .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10篇

(一)新媒体的内涵

对于新媒体内涵的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那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定义:新媒体就是注重使用网络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的优越性,进而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互动的媒介”。[1]

国内学者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指出,在二战后,所谓新媒体或者是数字化媒体、网络化媒体,都是以计算机日益增进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的,从而发挥其传播信息功能的。[2]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等观点,认为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3]

国内学者冯锐、金婧指出新旧媒体的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上的数字化与传播方式上的交互性。认为新媒体的最本质特征是互动性和共享性,并且得出新媒体是在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大力推动下,积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互性传播。[4]

所以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新媒体就是在新时代科技的推动下,利用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载体。这种载体实现了信息传播技术领域的“数字化”和传播领域的“互动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二)新媒体的具体特征

比较而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多样性、虚拟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1. 多样性

新媒体的多样性就是指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手机等多样方式自由方便地阅读、检索或浏览网络中多种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而且这些存储量大、检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跨越时空限制的数字资源深受人们的喜爱。

2. 虚拟性

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可称为匿名性。“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 are dog”(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狗)。在网络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多都是虚拟的,他们的信息交流完全是靠虚拟的数字信号来代替的。正如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说:“在网络空间里,我们不再是‘人’,而是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电脑屏幕上的信息”。[5]

3. 互动性

互动性(Interactive),亦称交互性。新媒体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信息传递的单一性局限,实现了实时、双向的互动信息传递,使被动的接受成为互动的交流。[6]

4. 共享性

共享性就是新媒体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信息平台和想象空间,它具有储存信息容量大、传输便捷、信息资源丰富和形式多样等优点,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独立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发布信息,或者和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抢抓机遇,回应挑战,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

(一)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

1. 新媒体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载体

新媒体技术可以将任何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析整理,并以图片、文本、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这片沃土上,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新媒体为其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的多变,进而大大增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2. 新媒体延伸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

在旧媒体时代,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大学是相对独立的,是有别于社会的“象牙塔”。在大学中,大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也就相应地限制住了大学的文化活动范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文化还是自成体系,并没有与社会有太多的交集,这也决定了大学文化在社会中并不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也并没有成为主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们即使处于校园中,也可以很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交流。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新媒体使得大学文化得以多向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蓬勃的朝气。

3. 新媒体大大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向外部开放的进程

在岁月的长河中,高校在新媒体时代没有到来之前,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的主导,高校就好像“象牙塔”中独立绽放的幽兰一样,与社会相对隔离,把自己固步自封在里面,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这既是固守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与外部联系较少的缘故所在。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下,凭借新媒体的共享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加速了校内外信息的互通交流,也加快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发展趋势。一方面,新媒体是高校师生获取社会时事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这也导致了校园外的思想观点、理论和价值观念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高校中所发生的事件,经由新媒体的“蝴蝶效应”,使得社会大众短时间内将关注焦点聚集于此,高校校园文化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并以其友好开放的姿态向外部社会展现着它的魅力,新媒体也成为了高校展示自我形象,从而引领社会风尚的工具。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两面性,在为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1. 高校校园文化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表达自己立场,阐述自己思想的载体,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它总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独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知道自己应当赞成什么、批判什么,不要跟大流,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但由于新媒体具有共享性和互动性,一些西方国家借助经济、政治的优势,借用网络大肆渲染其人文主权、民主观念和意识形态,以文化渗透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电影大片、消费观念等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殖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媒体为校园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平台,但如果我们缺乏对于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学生要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浪潮中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定要做到兼收并蓄,清楚地认识到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追逐名利的危害,并通过自身加以改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2. 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易沉溺于网络

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活,每天的事物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他们必须要紧抓时代脉搏、紧跟潮流,而且以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年下降,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相比之下,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等优点非常明显,完全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查阅网络新闻、浏览资料等,还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享受着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导致他们渐渐地自闭,性格孤僻,不仅仅身心和学业受到了影响,而且也伤害了父母的心,使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孩子为了上网便向家里要钱,有的父母不给钱,便偷或抢,有甚者,更将毒手伸向了社会。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也使得父母伤痛欲绝。更有甚者,一些高校大学生渐渐地逃离现实世界,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他们不与他人交往,宅在家中,饿了就吃,没钱就向父母要,不自食其力,渐渐地成为“啃老族”,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 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遭到削弱

文化是一种无形、潜在的力量,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大学中学习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文化也反过来影响着大学生,对他们的以后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是靠高校文化的深远影响力来完成的。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携带着多样而且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些可能就是垃圾信息,比如黄色小说、色情暴力文化等,这些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还占据、腐蚀着他们的心灵,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沉溺其中,随波逐流和堕落。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文化,并以其力量改变着大学文化,使得大学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遭到了削弱。

三、新媒体时代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传播领域的技术革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等。高校作为新媒体时代下引领社会潮流的新中心,深受新媒体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会更加繁荣发展。立足新媒体时代,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就一定要不断强化对于文化工作的关注,认识新媒体的“双刃剑”作用。

(一)立足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应对负面因素的挑战,就必须立足实际,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契机,切实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根据新媒体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入手:一是从空间这一层面来说,我们要大胆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积极面向社会,扩展视野。二是从时间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要增强积极应变能力,注重立足于长远,积极面向未来。三是从内容这一层面来说,大学文化的发展要更加丰富,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积极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大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四是从主体这一层面上来说,我们要注重互动性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们积极建言献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建构数字信息化校园

今天,新媒体时代的引来,促进了人类文明达到一个高点,新媒体的技术革新和成就,早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文化作为创新的源泉,高校作为创新的平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开发运用中,就应该当之无愧地走在最前列。因此,大学对此应当有着清楚地认识和合理的规划,为成为当今时代文化汇聚发展的中心,大学应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校园网络资源整合和建设工作,提高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条件,促进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避免与社会相脱节,再次走进“象牙塔”中。

(三)重新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正因为有一代代教育者的坚守和努力,高校才能够树立起核心价值精神,才能用此来感染和改变着莘莘学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价值选择变得更加具有多元性,但大学并没有放弃它的核心精神,并没有放弃它的道德引领作用。相反而言,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应当加强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实现其对思想的引领,加强其对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正确思想的抵制,要注重鲜明地表达出其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重新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

(四)健全舆论监督机制,注重加强正确引导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也接踵而至,几乎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讨论者,特别是在大学中,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种校园文化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各式各样信息和议论的出现,导致在很多问题上,大学生们有很多不一样的见解,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这种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观念、价值判断和选择很容易受到某些社会环境的错误引导,时常面临价值选择的危机。因此,注重合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积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健全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并及时消除各种观念和思潮,这对大学生和社会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保证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清醒头脑,为进一步构建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四、结语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91-02

引言

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校园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发布以及校园外部信息传递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外部社会媒体的进入,校园媒体由于硬件条件落后,宣传方式老旧等问题,其功能作用在不断地被淡化。但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其存在是必要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出发,寻求发展校园媒体的正确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分析

高校校园媒体的形式与社会一般媒体相似,一般包括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展板海报、移动媒体等方面,由于各个高校的资金实力等情况不同,其所拥有的校园媒体形式也不同,为了方便调查和研究,本次我们选取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校园媒体进行调查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位于中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是一个由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张家港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校区,占地856亩,在校学生约5 000人。现有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校广播站。广播站作为高校传统的校园媒体形式,有易操作、低成本、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实际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设备损坏无法正常运行,广播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相冲突,学生无法正常收听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往往是资金的短缺和时间安排的失当。此外许多广播站还存在缺乏互动,节目过于陈旧等缺陷。

2.校网站。网站的特点是传递信息快捷迅速,使用方便,覆盖面广。在日常使用中,高校的网站一般用于重要事项的通知、信息的查询、资源的共享等方面。但由于高校负责网络管理的人员资金有限,导致高校网站的资源共享较为滞后,校园网站的互动性、共享性有所丧失,在调查中,张家港校区学生对于校园网站的满意程度仅为32%。

3.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栏、海报等媒介有设置方便,成本低廉,传播效率高,学生易于接触等特点。在受调查各种媒体形式中,校园宣传栏的效率最高。校园宣传栏的存在解决了校园大部分的消息发布,宣传通知事项,其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参与度。但校区宣传栏也存在管理难度大、空间有限、环保问题等问题,这影响了校园媒体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4.校园微博,BBS。该类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在这类媒体形式的运行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到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的过程当中。这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消化接受,提高高校媒体的宣传效率。高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人才空缺,组织建设不到位,校园微博的建设往往难以与校外商业微博的建设相媲美。例如在本次调查中,校园微博的关注度难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其信息更新速度与质量相较其他微博较弱。

5.校刊校报。报纸杂志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体在各个高校中仍然存在,由于新兴媒体的冲击,目前高校校刊校报的记录作用已逐渐大于它的信息传递作用。并且由于没有商业化运作,一般同学甚至无法获得所在校园的校刊校报。在本次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不清楚近期校刊校报上所载明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媒体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是高校媒体信息化程度不足。传统媒体占有的比重过大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媒体的运行效率。高校媒体的受众主要为学生,当代大学生接触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选择中较为倾向于后者。这样就会导致传统的高校媒体形式的宣传作用丧失。

其次是高校媒体资源整合不到位。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在进行高校媒体运作时往往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对有限资源的配置不当,导致高校媒体发展一再遇到阻碍。资源整合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与时间资源整合问题。

最后是高校媒体管理运作经验不足,水平较低。高校媒体大多全由高校自身负责,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教育学生,往往在媒体管理运作方面经验不足。各个高校往往将校园媒体作为发布信息的工具,忽视了校园媒体的其他职能,导致校园媒体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过于呆板,缺乏活力,间接导致了高校媒体运行的效率下降。

二、高校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有了新的特点,个人媒体逐渐取代大众媒体成为主流,信息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积极调整高校媒体的发展策略,充分地认识到现代传媒的发展现况以及校园文化发展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策略,克服自身技术条件落后、宣传内容陈旧、宣传效果低下的弱点,重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是提高校园媒体信息化水平。

各高校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陈出新,扩大受众,提高媒体使用效率。首先各高校可以从传统媒体的改造出发,如传统的校园广播可以发展为网络电台,传统的校刊校报可以制作成电子版定期发布,这些方式方法大多简单可行,能够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其次高校可以适当引进新型媒体,如构建校园新闻中心,设立校园电视台,丰富校园的媒体形式以整体上提高高校媒体的宣传质量,增强宣传效率。在引进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求多求全,忽视引进媒体的实际作用。

二是加强对校园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

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校园应当注重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在高校媒体建设中组织培养学生力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降低宣传成本的综合目的。在时间资源整合方面,由于学校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于信息有特定的要求,校园媒体工作者可以以信息需求为导向,进行媒体宣传工作的详细规划,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与检查,提高发布信息的价值,促进高校媒体宣传效率的提高。

三是提高高校媒体管理运作水平。

现在的高校媒体主要由高校直接管理领导,全面直接的管理往往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高校媒体宣传内容与实际脱轨,传达信息死板僵化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积极培养校园内部媒体宣传力量,选择有能力、有热情的校园工作人员或学生,组织校园内部宣传力量。这有利于提高校园内部媒体的参与度,由于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属于同一群体,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间接提高校园媒体宣传效率,刺激校园媒体进步发展。第二方面是适当引进外部社会媒体的宣传力量,由于外部媒体为商业化运作,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它们往往拥有更高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适当引进这些力量参与到校园媒体的建设当中,有利于校园媒体自身管理水平与经验的提高。此外外界媒体的介入或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校园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对于校园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是构建高校媒体宣传平台。

1.寻找高校媒体建设的关键节点。明确平台建设中的关键节点的辨别标准,针对信息的源头与终点,实现有差别的管理,提高舆论管理效率。高校当中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一般可设为班级的辅导员,班级的宣传委员,校园媒体工作者等。在辨别关键节点的同时还需加强关键节点的培养,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可针对校园舆论引导的要求组织形成相关的学生自治宣传组织,加强校园媒体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以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

2.发挥高校宣传部的总体统筹协调。为防止领导管理混乱,多头领导,权责不清的情况的情况发生,需要明确高校宣传部门统领全局,统筹规划的作用,赋予他必要的权限与责任,保证高校媒体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3.增强校园媒体与校园活动之间的配合作用。报道校园活动反映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的优势,加强校园媒体与校园活动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的认可程度并同时增强校园活动的影响力,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数量激增,信息呈现海量化、碎片化、虚拟化的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应当明确发展方向,针对自身问题,努力调整自身宣传方式,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管理运作水平,构建校园媒体宣传平台,增强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平媛.高校媒体整合传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黄艾娇.中美高校校园媒体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 第12篇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最直接的精神表征。教职工作为高校中的核心群体, 他们的思想意识、文化底蕴、职业素养等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所在和重要导向, 因此, 教职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 以网络、微信、微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教职工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是他们的工作行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重要参照。相较传统的旧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对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交际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甚至面临重新塑造的局面, 这既为教职工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 又带来了挑战。全面推进教职工文化建设, 与时俱进地满足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营造繁荣蓬勃的教职工文化, 是提升教职工素质、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证。工会作为联系教职工群体和学校组织间的桥梁和纽带, 探索其在新媒体下的校园文化和教职工文化建设中应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背景下教职工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 是观念创新与数字化技术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媒体具有传播互动性强、传播主体多元、无时空限制、海量信息承载及传播信息碎片化等特征[1], 对高校校园文化及高校教职工的影响极为深刻, 前所未有。

1. 新媒体为教职工文化建设带来了便利与机遇

新媒体丰富了教职工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新媒体技术下提供的海量信息和知识为教职工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极大地丰富了教职工文化的素材, 同时提供了多样性的载体, 教职工文化可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新媒体拓展了教职工文化的空间。新媒体广泛应用、网络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大学校园的空间概念, 高校再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教职工身处校内, 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教师的思想空间不断拓展, 文化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

(2) 新媒体促进了教职工亚文化的繁荣。新媒体为高校教职工文化中的众多支流提供了栖息和发扬之所。在QQ群、微信朋友圈、校园BBS中教职工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念, 教职工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富有主见, 各种亚文化彼此交融、求同存异, 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和发展, 教职工文化更加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3) 新媒体加快了教职工文化的开放和发展。高校的教职工思想相对简单和保守。新媒体的出现, 为教职工了解社会、校内外事件提供了重要、便捷的渠道, 同时也将高校所发生的事件及时向外传播, 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公众事件。校园文化、教职工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社会展现, 教职工有了更好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媒体在为教职工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1) 教职工的价值观念面临巨大冲击。新媒体的开放性, 消除了学校和社会间的藩篱, 为教职工文化的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但同时也有大量的极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涌入校园, 对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教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将不断遭受冲击甚至扭曲。

(2) 教职工的人际网络变化显著。新媒体的虚拟性, 对教职工的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 人际交往更加便利、经济、跨越空间限制, 教职工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心理归属获得一定的满足。另一方面, 虚拟空间所建立的脆弱、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会给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阻碍, 妨碍了正常人际关系的开展。对一些原本就不够开放的教职工, 更易将自己封闭在虚拟的“心理孤岛”,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3) 教职工文化的引导功能被削弱。一方面, 新媒体削弱了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的权威;另一方面, 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 良莠不齐, 大量的垃圾信息, 有可能占据教职工的时间和思想空间, 使得部分教职工陷于迷惘, 更加容易随波逐流和堕落。

(4) 传统的教职工文化建设方式或将失效。新媒体的平等、开放、即时性等特点, 使得教职工文化建设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广阔、对象更加复杂, 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 重新调整教职工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策略。

三、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教职工的职业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人才, 而高校工会则是为教职工创建良好的工作文化和工作氛围, 是联系教职工群体和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媒体背景下, 工会在教职工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工作方法为引领, 全面推进教职工文化建设, 提高教职工素质、激发教职工育人热情、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文化建设中需起到导向、凝聚、激励、协调、辐射[2]五个作用。导向作用即引导教职工开展深层次精神文化的追求;凝聚是指在全体教职工中形成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校园氛围和集体向心力;激励指运用评比、奖励、比赛、表彰、宣传等手段, 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氛围[3];协调指做好教职工与党组织之间、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作用;辐射指工会在工作中要有一定辐射面, 将教职工文化建设的成效辐射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工会推进教职工文化建设的路径

新媒体的出现, 对高校影响极为深刻。高校工会有义务加强文化工作的自觉性, 抓住新媒体赋予的变革机遇, 有效应对新媒体的种种挑战, 努力建设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教职工文化, 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1. 切实转变观念, 确立适应新媒体的教职工文化观

加强教职工文化建设, 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地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观。结合新媒体的特征, 高校工会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一是从态度上, 更加包容, 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个体差异, 尊重他们的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职工文化建设中主人翁的作用;二是内容上, 更加丰富, 主动把握社会和兄弟高校动态, 充分吸纳社会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三是从方法上, 更加注重互动, 运用新媒体技术, 避免简单说教与灌输。总之,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工会推进教职工文化建设, 应当更加注重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

2. 创新工作手段, 利用新媒体技术引领教职工文化建设

工会在教职工文化建设中, 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即时性、广泛传播性、时尚性的特征, 紧跟新媒体的节拍, 创新工作手段, 利用先进的、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 比如微信、微博等平台做好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校内校外热点问题的引导性解读、学校主要政策的解读及与教职工密切相关的工作生活问题的答复。利用新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宣传模式,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教职工文化氛围。

3. 加强核心价值教育宣传, 坚守大学的育人精神

新媒体时代, 教职工文化的主体更加多样, 价值更加多元。教职工的价值观是大学生认识学校和社会的窗口, 对大学生有着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因此, 新媒体背景下, 工会在教职工文化的建设方面应更加注重对大学核心价值的主导和宣传, 实现对教职工思想的引领, 增强对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制能力。要用科学和理性, 旗帜鲜明地引导教职工坚守大学的育人育才精神。

4. 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构建良性教职工人际关系网

新媒体对教职工最直接的冲击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便捷的同时, 虚拟性、碎片化大大增强。部分年轻教职工沉迷于网络及个人网络朋友圈, 实际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工会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歌唱比赛、爬山活动、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单身教职工相亲活动等, 将教职工的注意力从虚拟世界中转移出来, 帮助他们重新认识人际关系, 重构现实的人际网络。

教职工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随着高等院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岗位聘任制度的实行、竞争机制的引入, 教职工压力增大。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教职工文化有利于缓解教职工生活、工作压力, 保持健康的身心, 进而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探寻工会在教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寻找切入点和着力点, 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125-130.

[2]沈璐, 等.高校工会推进教职工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11 (2) :144-145.

上一篇:胸部肋骨骨折下一篇:利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