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界定范文

2024-09-14

内容界定范文(精选4篇)

内容界定 第1篇

一、“日常作文”与“考场作文”交互评价

日常作文隶属于作文教学的范畴,它旨在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评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确保《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设置的作文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关键是提高水平和实现目标,所以,日常作文比较强调过程性和发展性特点。

一方面,在鉴定学生的现有作文水平上,日常作文能够提供可靠的实证材料,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提供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用来检测平时作文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进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而考场作文隶属于作文评价的范畴,其目的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唯一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案例,对教育部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在学生个体那里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价和测量。具体做法是结合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通过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式,减少误差和主观随意性,以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准则和依据,相应赋以等级或分数,以定量表述为基本方式。关键是分析案例,量化评价,体现出明显的甄别性和终结性特点。

考场作文的突出特点是“双规”和无助,也就是说既规定时间,又规定地点,而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双规”的要求,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看到题目,就去现实生活或网络图书里发现素材,更没有机会再去认真观察作文时需要描摹陈述的具体的人事,而且还要具有写出高质量作文的能力。而无助,意味着学生在读题、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草稿、修改、定稿的一系列过程中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考场作文不会顾及学生有没有写作兴趣,不仅如此,考场作文也不问脑海里有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也不管具不具备有正确立意的能力,不管能不能合理结构文章。如果我们教师把日常作文当作考场作文来进行,日常作文的价值就会被窄化为一次次严格的模拟考试,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至为可惜。

因此,教师不能只通过评价其中一种来认定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以相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类的作文,应将“日常作文”和“考场作文”交互评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作出正确的评估。

二、“作文过程”与“作文结果”兼顾评价

以前的作文课一般有这样几个阶段,那就是先由老师布置作文题,再由学生自由写作,写完后上交。教师课后进行批改,再在下一周的作文课上进行简单讲评。前一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完成,后一阶段是由教师完成。若无评讲,这种写作课就只有“写”一个阶段。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代之以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写作是有一定的过程性的,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时教师要运用形成性手段,而在评价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时要用终结性手段。二者不仅不能混淆,更要相互结合,兼顾评价,也就是说,对学生的习作既要评价写作过程,也要评价写作结果。

首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对文章本身进行评价。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每一次的习作进行点评和批改,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写作现状,了解学生能否完成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并且为其下一阶段的作文目标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作文评价从教学的角度,对“作”即作文过程展开评价。其实,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评价相同,也需要从学生的写作活动的开始到结束,给予全面的全程的完整评价。如果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态度端正,习作确实是他们经过自己努力思考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即使作文写得有所欠缺,教师还是应该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过程,而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客观评价而受到鼓舞,从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过程。

三、“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综合评价

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内容构成了整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评价体系。因为教学内容由教师来决定,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包含在对教师的评价中。

现行高中语文作文评价体系中,重在对学生的评价,诸如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等等。而对教师缺乏具体的评价规则,这就使部分高中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随意性很强,上作文课随便布置一道作文题要求学生两节课后上交;作文评讲满堂灌,缺乏对学生的个性评价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追究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缺少对教师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实施作文教学,导致许多教师教学理念偏执、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自身写作能力不高,评价学生作文不准确等等诸多弊端。因此,评价作文教学,应综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进行。

纳税筹划内容界定小议 第2篇

第一种观点认为, 纳税筹划是无任何限定条件的。不管采用何种手段, 只要能减轻税负的行为就是纳税筹划, 即纳税筹划包括节税、避税、偷税、逃税。这是前期人们对于纳税筹划不甚了解而形成的一种错误认识。而今这种观点已经不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同。

第二种观点认为, 纳税筹划的前提是必须不违反法律规定, 即纳税筹划包括节税、避税、税负转嫁及涉税零风险等一切既不违反现行税法规定, 又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 纳税筹划不仅要符合现行税法的规定, 并且也应符合税法的立法意图。即人们常说的节税筹划。这种观点广为税务机关所接受。

从上述对于纳税筹划内容的界定来看, 第一种说法随着税收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对违法处罚力度的加大, 已经基本上被人们所不接受。第二种与第三种观点, 目前还存在争议, 两种观点的分歧之处是纳税筹划仅仅是符合税法的规定, 还是在合法同时, 还要与国家税法的实质内容和立法意图相一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避税属不属于纳税筹划的范畴。笔者赞成第二种说法, 原因如下:

1.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

国内外各学者对于纳税筹划的特征归纳上基本相同:合法性、目的性、专业性、预期性、风险性、整体性等。由此可以看出, 避税和纳税筹划有共同的特征, 都是纳税人为减轻税负而进行事前筹划的行为, 都没有违背现行的税收法规, 它们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避税指向的行为是纳税筹划行为, 只不过纳税筹划是从纳税人的角度进行界定, 则重于减轻税收负担, 而避税则是从政府的角度定义, 则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由于征纳双方立场不同, 纳税人从个体利益出发, 在降低税收成本而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尽量利用现行税法, 当然不排斥钻税法的漏洞;而税务当局为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贯彻立法精神, 必然反对纳税人避税筹划行为。但这种反对仅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只要没有通过法定程序完善税法, 就不能禁止纳税人在利益驱动下开展此类活动。因此可以说, 对纳税筹划和避税的严格区分, 仅仅是体现了政府的意图。如果考虑到纳税人, 把避税筹划排斥在纳税筹划之外, 不仅变得毫无意义, 则反而会限制纳税筹划的开展。

2. 从实践上分析。

首先, 如果纳税筹划仅仅包括节税, 那么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 不仅要掌握税收法律、法规信息, 而且还要了解政府的意图和动向。微观主体的企业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很困难的。再者, 即使企业领会到了政府的“立法意图”, 他们领会到的这种思想也可能是错误的。由于人们获取的信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 每个人可能对政府立法意图的理解不同, 造成“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因此要求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 在理论上可以讨论, 但实践上是行不同的。最后, 虽然中国的税务法律、法规、制度虽然经过不断完善, 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模糊之处, 当企业在发现这些漏洞和模糊之处时, 如何能要求企业不对此进行利用, 进行纳税筹划, 减少企业的税金支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逐利润, 这种要求是不符合资本本质的。可以说, 避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税法不健全、不完善的结果, 也是资本趋利性的必然。而政府可以从反避税中不断地发现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等的缺陷或不足之处, 并通过重新立法或修改、补充旧法等方式, 大大加快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 使税收法律法规得 (下转258页) (上接17页) 以完善使之更具适用性、完整性、统一性、规范性和刚性, 从而促进高质量税法的出台, 推动整个社的法制化, 并且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公平。

3. 从法律上分析。

本文认为, 首先, 在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不对等的情况下, 对于公法来说, 应遵循“法无授权不得行”的原则, 即依法行政。这一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限制征税一方过渡滥用征税权, 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至于税务部门如何改进并完善税收征管, 则属于税收经济学和税务管理学的范围。对纳税人来说, 可遵循“法无明文不为过”的原则。其次, 按照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精神, 税收纳税人应根据税法的明确要求负担其法定的义务, 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纳税人有权拒绝承担纳税义务。它要求对于课税要素的规定要尽量的明确, 避免出现歧义, 因此凡是规定含糊不清或者没有规定的, 都应该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进行理解, 也就是说, 只要没有违法税法中的明文规定多个的内容, 纳税人无论是利用税收优惠也好, 还是利用税法的不完善、含糊之处也好, 都是纳税人的权利, 是合法的, 应当受到保护。所谓的“凡非法律禁止的都是允许的”, 反映在税法领域即使税收法定主义。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法律不禁止的一切行为均是合法行为, 避税当然属于此列。最后, 避税行为的出现, 不论是刻意避税还是善意避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制定政策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这是是政府的过失, 并不是纳税人的责任。当存在此种问题时, 只能采取立法的形式加以弥补, 不得采用补充解释的方法使纳税人发生新的纳税义务, 当法律未经修改之前, 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负责, 而不是转嫁到纳税人身上。所以, 纳税人利用法律的漏洞、缺陷之处, 进行策划以降低自己的税收负担是任何人无可指责的, 是合情合理的。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避税是利用政府税收法规的漏洞、不完善而采取的一种纳税筹划形式, 随着国家税制的完善及征管漏洞的减少, 避税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相反, 由于节税是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而采取的一种纳税筹划形式, 它有利于增强政府利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是国家鼓励和提倡的行为, 因此节税的空间将日益扩大。总之, 避税、节税筹划在动机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是立足于减少纳税人的税负,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即纳税筹划包括节税、避税、税负转嫁及涉税零风险等一切既不违反现行税法规定, 又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行为都可以归为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牟虹.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J].经济师, 2000, (2) :139-140.

[2]王琼艺.谈企业如何完善纳税筹划[J].商业会计, 2005, (3) :9-10.

内容界定 第3篇

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首先必须对成本会计的内容进行界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笔者认为, 将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全部包括在成本会计的内容之中, 造成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大量内容的交叉重复, 既不利于会计与财务学科的建设, 又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 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 甚至无法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应该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也只能是财会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开展的工作, 将其归入财务管理学科更为合适。

基于以上分析, 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成本核算, 具体地说, 成本会计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什么成本信息及如何提供成本信息的问题。因此, 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以及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信息的报告模式。

二、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体系应该是以成本会计目标为基石, 围绕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原则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 成本会计目标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 其目标因会计主体、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关于成本会计目标问题, 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主要有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两种观点, 其中:经济效益观认为, 成本会计的目标就是让企业或其他组织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而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成本信息观认为, 成本会计的目标就是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需要的成本信息。

笔者认为, 成本会计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恰好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两个不同层次:

1.提高经济效益是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成本会计的长期性、根本性、终极性的最高目标。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正是基于对成本费用的反映与监督, 基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和追求, 与经济效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成本会计就是从成本费用的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等方面入手, 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2.提供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在成本会计的实践中, 成本会计应该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如何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 为有关成本信息使用者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 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具体而言:

(1) 成本会计向谁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 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成本费用是企业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企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状况等诸多因素的集中反映, 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事, 有的属于企业合法的商业秘密, 企业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对外报告。因此, 成本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 (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基层生产单位、企业内部员工等) 提供信息。

(2) 成本会计提供什么信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不同, 所需的成本信息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 成本信息使用者的层次越高, 所需的成本信息就越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反之, 所需的成本信息就越具有具体性、局部性。另外, 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 有关管理部门可能随时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特定的成本信息, 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 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日常成本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 可以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 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3) 成本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信息的方式灵活多样, 这是由成本会计的对内服务特性所决定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供:一是通过凭证、账簿、报表提供定期、定向的成本信息;二是通过专题报告形式向特定对象提供特定的成本信息;三是通过口头汇报方式向有关方面提供成本信息。

(二) 成本会计要素

成本会计要素是成本会计对象内容的具体化, 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 成本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对象一样, 都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 所不同的是成本会计的对象仅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 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 又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因此, 成本会计是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为对象, 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报告, 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个会计分支。

而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分为正常的耗费和非正常的耗费, 前者就是费用, 后者就是损失。因此, 可以把成本会计对象的内容具体化为费用和损失, 即构成了成本会计的要素。此外, 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要求, 又可以将费用和损失这两个成本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为: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损失, 即生产成本;不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损失, 即期间费用。

(三) 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假设, 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成本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 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这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工作在于费用与损失的归集与分配, 在费用与损失归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建立在上述四项假设的基础上。由于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分期计算、货币计量这四个假设的内涵与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是相似的, 这里不再复述。

除此之外, 根据成本会计中关于费用分配的特点, 还应建立“合理分配”假设。所谓合理分配假设, 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费用与损失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是指在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 应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大小关系最密切的分配标准, 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一假设下, 才会产生和存在一系列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如外购材料、外购燃料费用分配的实际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等;制造费用分配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直接成本比例法等。此外,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 都隐含着合理分配的假设。费用与损失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 成本会计原则

为了规范成本会计工作, 为成本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 必须建立成本会计的一般原则。构建成本会计一般原则的总体思路是:在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对这些原则进行调整, 既要坚持与成本会计核算有关的原则, 又要对一些与成本会计核算无关的原则予以剔除, 并且要适当增加一些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特点的原则。

1.成本会计中应遵循的与财务会计核算相同的一些会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对以上这些原则的理解及运用, 与财务会计核算原则是相同的。

2.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在成本会计中可以不遵循财务会计核算的一些会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可比性原则。因为成本会计是以对内服务财务为主的会计分支, 不存在企业间的横向比较, 因而不需要遵循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由于成本会计的核心在于成本费用的计量, 不在于损益的确认, 因而也不需要遵循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配比性原则。

3.在成本会计中应适当增加的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特点和要求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合法性原则。由于成本会计中成本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要求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 应建立合法性原则, 即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 划分计入本期损益与非本期损益、计入产品成本与非产品成本等界限, 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合理性原则。在合理分配假设下, 应建立合理性原则, 即各种间接费用的分配应力求合理。$"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应按成本驱动原理, 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 体现“谁受益, 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 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 所采用的分配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 受益多的多负担, 受益少的少负担, 从而体现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 成本会计目标是成本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 对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原则等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影响, 构成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石;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 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 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成本会计目标、要素、假设和原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邱吉福.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融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7

[2].李定安, 孟祥霞.成本会计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内容界定 第4篇

诚然, 教育需要集合社会、家庭、学校和师生齐力育人, 那如何使种种教育活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这既需加强顶层设计、理清脉络;也需确责明权, 畅通路径, 使各项活动回归因材施教之道, 从而让教育真正彰显韵律之美、绽放人性之乐、充盈社会之实。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内容界定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教育, 促进教师职业提升、引导家教科学发展则是便于教育的一致性和效能的最优化, 从而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家庭受益和学校受益。其核心是学生受益, 这是学校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 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 (以下专指学科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 可以按照主体受益的范围, 划分为三大系列。

学生教育活动系列。主要包括学生一日常规活动 (含纪律、卫生、仪容、行为习惯等) ;特殊日子 (入队入团、节日、纪念日等) 的主题教育活动, 法律法规指定或倡导的专项活动 (如升降国旗仪式、志愿帮扶、植绿环保等) ;以及学校自主安排的兴趣社团展示 (赛事) 活动或班级自行组织的特色教育活动等。

第一类活动基于“人”的培养, 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和共性要求而创设的教育活动, 其出发点是针对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并视为规则 (或底线) 必为必实, 需要常抓常促、抓实抓细, 力争让“小公民”的素养基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也是社会治理成本最优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类活动主要基于国家层面的治理需求, 基本符合“现代公民”发展实际, 有的内容可能会略为超过某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实际。因此, 开展此类活动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精选内容, 优化方案, 力求各学段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各有侧重, 同时又保持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第三类活动属于学校或班级的自主活动和特色活动, 主要针对学校办学特色或班级发展实际的需要, 自主权可以交由学校 (班级) 的管理层、全体受众以及相关人员 (如家长、社会志愿组织、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 或者部分代表, 本着“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实效传承”的原则达成共识、有序施行。

教师培训活动系列。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心理调适、师德建设等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领域主要是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效能, 具体内容有“管”有“培”。“管”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 (如备、教、批、辅等) , 课题研究和论著交流等方面的教研管理, 教师技能比赛 (如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教学案例评比等) , 甚至学生考试成绩的量化换算等内容, 学校对应负责的基本由教务处、教科处、教师工会等部门协调管理。“培”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自我研修和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活动、搭对促培工作等 (如名师工作室、新老结对) , 主要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校本培训任务, 也有一些学校据实际情况开展类似“特案研讨”或“专题研究”等近利性的师培工作。

教师心理调适活动在以往通常以工会或团队部门组织的教师娱乐活动为主, 比如教师拔河比赛、歌咏比赛、各类球赛、参观考察等。近年来, 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已引起各界重视, 因未及时发现、预防和干预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导致的负面教育新闻层出不穷, 让教育界备受媒体痛批、社会指责的煎熬。故此, 有些学校开始将普惠性、群众性、娱乐性的工会活动, 慢慢演变为更有针对性、更有预防性的专业行为。此外, 还有学校将教师心理调适活动有意渗透在教师校培计划或工会活动中, 尝试通过开展一些教师喜闻乐见且温馨适用的“怡情活动”, 如开设琴、棋、诗、茶、花社等生活情趣课程, 让教师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静下来, 舒缓心情, 减压再阵。

师德建设活动的内容既有“时令菜”, 也有“特色菜”, 但更多的还是“家常菜”。当国家或社会出现新的关于师德建设的重要言论后, 或当相关部门专门出台新的师德建设法规或文件后, 或当某类违反师德的负面事件发生后, 这样突发性、不规律性的专项学习或专项整改就触机而动了。当然, 如此活动并不多见。而加强师德建设的活动更多的还是在学校点点滴滴的常态管理中, 或润物无声, 或响鼓警心, 或树模奖先, 或法令归从。这类活动常见的方式:有校内楷模现身说法, 有外聘名师导航指路;有专题报告, 有影片欣赏, 有读书交流;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过程管理, 有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奖惩设计……这些安排分布在全年每一周, 基本与教师的过程和绩效管理保持同步。

此三类活动主要从教师的“业”的素质提升、“心”“德”的内修润养着眼实施, 力求教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校开放活动系列。主要内容包括家校共建、社校联建等。现阶段的家校共建工作有家访、家长会、家委会活动、家长学校等工作;社校联建的主要内容是文明创建, 基本涉及到公检法司、工青妇、城管环保、交通卫生等部门, 这些部门开展的专项活动既是部门职能必须, 也体现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全民共识。此外, 还有学校自主设置的校庆日、校园开放日、亲子教育活动等安排, 也有学校在组织校内某项活动时, 如校园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具体活动中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 或担任评委, 或志愿服务, 或专业指导, 等等。

学校教育活动工作路径参考

鉴于各类活动从法理、规律、实际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内容都不可或缺, 但学校办学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范围如何承载如此多的活动呢?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整体设计, 优化工作体系

从管理层面来看, 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系列, 适当调整学校现行的职能机构及分工, 如设立教师工作部 (处) 、学生工作部 (处) 、外联工作部 (处) , 相关内容各归其口, 各部 (处) 内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聘专人兼任或专职某一项具体工作。当然, 也有学校成立了教师 (学生) 工作自主发展委员会或教师 (学生) 自主管理委员会, 尝试“问计于民、与民自治”的民主管理之路。

从操作层面来看, 该如何进行呢?整体来说, 学校可以先将上级部门的准入活动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活动陈列出来, 按体系和时间节点各自归类梳理;然后采取征集意见、组织研讨的方式, 将各个活动按照“必选”、“自选”和“全校活动”、“年组活动” (含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 、“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类别进行备注。其中, “必选”视为必修课, 人人参与;“自选”视为选修课, 因需施教。而活动对象的界定, 可以由各活动系列牵头负责人逐一、逐级进行明确或分解。整个清单学期初行文印发, 临时活动可追补事由单行通知。如此一来, 各个活动的呈现, 有已成序列的“模块”和临时介入的“补丁”相济相成, 也有各节点、各受众的比照相映。同时, 学校可制定相应活动的管理办法, 亦可在工作量或绩效考核中制定较为科学的“量”与“质”的评价办法, 使“事事有人做”落到实处, 让“优质优酬”良性发展。

二、分层推进, 优化工作程序

目前, 在安排具体活动事项时, 有学校采取贴文通知、会议布置等形式广而告知, 有学校通过学期日程表标注呈现, 也有学校专门制作《教师工作手则》、《学生须知》、《家长须知》等小册子, 将各节点的任务与要求一揽注明。而在实际运行中, 贴文通知会出现传达不到位、重要性被低估等现象;会议布置又易造成参会者难集中、耗时太多等问题, 日程表的设计又略显简单, 缺乏有效说明;部分“手则”、“须知”内容虽全, 尽管也体现了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但有的缺乏有效业务指导和相关指引, 供受众思考和自选的空间不大, 隐隐中似有强制执行的意味。为便于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也彰显实效, 就需要设计一个更加简明、更加优化的工作流程, 其中工作清单详尽, 工作指引清晰, 在规定的空间内又留有自舞的余地。

1. 教师教育活动路径参考

育人者先自育。教师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安排、督促与评价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管理、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的未来走向。据目前学校的现状来看, 大部分教师承担着一门或者几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每天有规定的课时量, 授课之外还有备、批、辅等相关工作。尤其是中学和担任班主任的学科教师, 还要从事一些研究考题、管理班级等事务。有限的工作时间内, 学校还要安排一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比如学科教研组活动、教学沙龙、技能比赛等。同时, 学校后勤工作难度不小。目前校内大部分的后勤工作基本由工勤人员和没有带课任务的教师负责,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和学校执行了《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 (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文件) , 实施政府购买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等举措;但随着学校绿化、亮化、净化和信息化、标准化、均衡化等工作的有力推进,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场馆处室和设施设备慢慢扩充, 增大了学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量。此外, 教职工、家长、学生的思想和视野逐步开放, 自主维权 (当然不排除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士) 的言论和举措悄然而生, 令学校管理的难度陡增。因此, 有限的时间内合法合理合情安排教师的教育活动, 确实需要集智聚力、稳妥实施。以下为样表一设计说明。

从以下范例格式的整体设计来看, 主要按“类别”和“说明”注明工作事项和工作要求, 提供了任务清单和任务指引。而“说明”则从主要内容、时间节点、参与对象、选项要求、责任人及备注等六项进行细化, 其中“主要内容”要求简要直接;“时间节点”可根据“主要内容”督办过程各阶段进行标注, 可详可略, 可固化亦可微调;“参与对象”要求指向清晰;“选项要求”一般按照有关政策或上级要求进行规定, 在执行中学校尤其要注意用好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 真正能促发教师自主学习;“责任人”可以是该项工作任务的牵头人, 也可以是一个领导集体, 如果涉及到众多教师切身利益的教育活动, 宜邀请教代会、家委会成员参与监督;此外, 如果教师有些活动同时又利于学生、家长, 如考前释压专题活动等, 亦可邀请非教师成员参与学习。“备注”栏则标明未尽事宜, 比如地点的安排、该项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具体要求, 也可根据届时情况追补通知或补充说明。

2. 学生教育活动路径参考

(1) 学生一日常规活动管理。在众多学校现行的表格设计、工作运行、效能反馈的工作体系中, 普遍由学生干部、校务值班人员、家委会成员进行巡查记载, 内容方面主要侧重班级或学生的卫生、纪律、两操、午休、文化环境等情况, 奖惩方面一般采取授旗、挂牌、颁星和及时通报、限时整改等方式, 结果运用方面一般都将其分值综合纳入到班级 (班主任) 综合评比体系中。为便于工作的一致性, 建议学校将《班务日志》《校务日志》 (或《校园巡查记载》) 《学生一日活动常规管理记载本》等各类手册统筹设计, 使内容、方式、节点各有侧重又相互印证。

备注:“★”为必选, “☆”为自选。

(2) 主题德育活动路径参考。从学生德育活动的规律来看, 基本与时间节点保持同步, 这也是因时据情、趁势而为的需要。再从主题德育活动的实施途径来看, 学校普遍采取“德育微课程”、德育宣传平台、德育实践活动或者大型报告会等方式交叉进行。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要求, 晨会 (或读报) 和每周班会课是固定的德育活动时间。前者时间较短, 一般在10-15分钟;后者时间较长, 有的学校安排与单位教学时间一样, 有的则单独安排, 比如根据教育对象的多少、教育内容的特性、授课教师的特点偶尔灵活安排, 可长可短。而随着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 各校宣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 如在传统的广播站、黑板报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校园固定橱窗、可移动式展版、电子荧屏、校园网站、班级文化墙等;此外, “班班通”信息技术的普及, 让各班教室又多了一个可随时使用的宣传平台。同时, “五老成员”、家长代表、职能部门专业人员等校外德育力量的有效补充, 更加充实了授众队伍。如此一来, 周密有序的安排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备注:“★”为必选, “☆”为自选。

如在表二中, 主要按照时间与内容对应关系依次排列。此外, 还可以按照活动范围分开制表, 比如全校德育活动安排表, 各班 (年级) 德育活动安排表。在某个具体德育活动实施过程中, 有的活动需要全校参与, 有的活动则可提醒各班结合学生实际自主创新。实施过程原则上不侵占其他课时、不打乱既定教育教学计划, 主要以自有的德育时间、德育阵地综合实施;当然也要坚持德育的时间和阵地得到有效保障。对于外出实践、大型报告会, 学校应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 凡班级范围的活动要请示或提前报告学校;凡全校范围的活动则更要请示或提前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这也是落实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有关要求的具体表现。

(3) 学生特色活动路径参考。这类活动可将学生的社团活动、赛事活动、展示活动整合设计。比如可按照“比什么”就“培什么”也“晒什么”的逐利原则构建, 亦可按照学生“兴趣发展为主———赛展结合以促”的生本原则展开。特色活动日常训练与教学周安排保持同步, 比如在课外活动时间, 或采取“合班走训制” (同一兴趣特长的学生可以集中到固定地方进行活动) , 或采取“合分并行制” (有特长的拔尖训练, 有兴趣的基础训练) , 等等。无论哪一种方式, 学校都可以根据学生社团的数量与分布、功能室的配备、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进行安排。如以下社团活动安排表表三。

然后, 总表后附各社团导师名字、联系方式与社团人员名单和基本信息, 以及各社团日常训练安排表、记载表和展赛工作的具体方案。对于学生特色教育活动的预设, 学校可综合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的意愿, 宜以学生发展为主线, 对于社团师资力量不足、空间不富余等问题, 可“无中生有”外聘, 亦可综合调剂, 以尽量满足学生健康的、有益的发展愿望。对于学校一贯的传统项目, 更要“一任接着一任干”。

3. 学校开放活动路径参考

这一块活动的安排可按照“进”“出”角度划分:“进”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人士进校园的活动系列, 包括党政群团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家长到学校参与或开展有关活动等;“出”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组织教师家访、师生外出实践、考察等活动。其中有些活动亦可同步纳入到教师、学生教育活动系列之中。

具体实施中, 区 (县) 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职能科室要统筹管理, 对于系统外职能部门进校园活动试行准入制, 为学校提供项目清单;对于系统内学校的进校园活动要宏观调配, 力求上级传达或布置的工作任务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需求保持一致。学校方面也要同理操作, 除了全局性统一的活动要求之外, 部分活动可以为各班、各年级甚至各社团承接活动保留自选余地和创新空间。同时, 对承接学校开放活动任务的班级、年级或部分学生团体, 做好相应规划和指引。

通过以上各块活动的整体设计, 可以让管理者、执行者、受益者清晰了解本区域、本校活动的全部安排, 从而提前做好恰当的选择和充分的思考;同时, 还可以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 规范有序运行, 从而让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实施, 让优势得以有效传承, 进而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师生教育更有实效。

【光杰手记】

弘桥小学, 顾名思义, 是一所与桥有联系的学校, 而事实也是如此。

汉阳区弘桥小学始建于1954年, 当时是为解决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子女的就学问题而建, 迄今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

新的历史时期, 弘桥小学的同仁们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地寻找发展的新契机, 在校长刘筱青的带领下, 他们以实施“小班化”教学为突破口, 确立了“快乐教育”的办学理念, 他们努力地追求“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教育梦想, 逐步形成了以“心桥”为核心的“桥育文化”办学特色, 使学校得以凤凰涅槃, 声名鹊起, 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快乐小班, 让教育更主动更灵动!

“快乐小班”是弘桥小学的办学特色, 学习与快乐同在, 是他们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与探索!他们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现代教育理论, 使“快乐小班”课堂教学模式, 秉承了学校文化积淀、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他们提炼出来的“快乐小班”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快乐入境———快乐探究———快乐互动———快乐构建———快乐延伸。整个教学过程, 由激乐、导乐、互乐、自乐到存乐, 体现了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实现了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课程理念等三个华丽的转身。

……

教育, 在不经意间, 变得更加主动, 也更加灵动!

桥育文化, 让学校更开放更大气!

“桥育文化”是弘桥小学自主发展的亮丽名片。他们秉承学校60年“桥育文化”底蕴优势, 广泛吸纳大桥局社会资源, 自主编撰了《桥之窗》、《桥之韵》、《桥之魂》等系列校本课程文本共六册。这套校本教材荣获全国文本竞赛一等奖, 已全面投入到学校教学实践中。

而且该校教师执教的“桥育文化”校本课例也多次赴香港等地作现场课的观摩与交流, 得到了国内外同仁们的肯定与关注。

正如本次观摩会上的教师们说的那样:弘桥小学的桥育文化很大气!弘桥小学的办学理念真开放!

高效课堂, 让学生更快乐更成功!

他们的“问题探究式策略”, 让师生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教学互动:快乐入境, 抛出主题———快乐探究, 思考讨论———快乐互动, 寻找答案———快乐构建, 归纳总结,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他们的“案例讨论式策略”, 课堂上教师呈现出精选的案例, 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 其流程为:案例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总结提升。这无疑凸显了学生个性发展。

他们的“主题思辨式策略”, 教师将主题思考方向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主题讨论, 发散思维。通过围绕主题———发散思维———得出结论, 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他们的“小组合作式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经历了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形成结论的学习过程, 沟通交流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这些“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率高起来了。

上一篇:三元杂交猪下一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