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选取范文

2024-07-26

教学素材选取范文(精选12篇)

教学素材选取 第1篇

关键词:教学事例,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开放性,趣味性

趣味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具有研究型学习倾向的教学方法纷纷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法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突出教学的实践特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推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上起了日益显著的作用。然而各种教学方法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教学事例,因为恰当的教学事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生动的真实感,贴近生活的亲近感,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如何选取和课堂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事例就成为每一位教师常常面临的问题。在选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强调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同时教学事例的选取还应注重生活性、开放性、趣味性的特点。

一、教学事例的科学性

教学事例要具有科学性,也就是一个事例应能集中真实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或共同规律,使人能通过事例全面、清晰地感知该类事物的形象,同时便于确切地揭示所要阐明的观点和实质。比如在学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课时,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数据,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前后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做成柱状图,按年份阶段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准确的数据、客观的分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对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清晰地了解。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得出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结论,从而对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深信不疑。

二、教学事例的时代性

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感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不断把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更富有时代气息,使这门课始终保持先进性、鲜活性。例如在讲自强、自立这一内容时我选取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李丽的事例,李丽的图片伴着颁奖词展示出来,“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学生们被震撼了、被感动了,他们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在我们身边依然还有很多像李丽那样看起来虽然身残但意志坚定,虽身处逆境,却在艰辛中自立、自强,勇敢的人。

三、教学事例的生活性

教学事例的选取应贴近社会实际,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教师应注重深入社会,留意日常生活,特别是留意和学生贴近的现实生活,获得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这样形成的事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意识,又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爱在屋檐下》一课时,为了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爸爸,她哭着问妈妈,妈妈拿出一封信说是爸爸留给她的。从信中她知道,爸爸正和她做捉迷藏游戏,他要女儿做好几件事:认真学习、听话、坚强,而且强调这次游戏时间很长,爸爸不仅考验女儿,还躲在角落里每天关注孩子。女儿最后成了赢家。其实这是一位得了绝症的父亲临终前给女儿写的信,用以激励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示完以后我发现很多学生被打动了,我不失时机地推出讨论的话题:父亲为什么要留下信?学生们回答:为让女儿健康成长。我又问如果没有这封信,母亲只是简单地将真相告诉孩子会怎样?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孩子会受打击,有的认为没人管会堕落等。我接着问你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父母之爱热烈讨论,最后我将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了总结: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孝敬。

四、教学事例的开放性

“导而弗牵,重在自主”。教师通过精选教学事例,使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事例的引导功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知识的传授突破以往的机械记忆,彰显思品课的教育功能。在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我举出了这样的事例:家住天津塘沽年仅13岁的张潇艺本是个活泼快乐的孩子,也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去年的一个清晨,他却选择了一种自己的“特别造型”告别了世界。在网吧连续上网36小时后,小潇艺爬上一栋24层高的楼顶,双臂平展,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跳下。事后警方找到4份绝笔,上面写着“我有3个知心朋友: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我要去追寻他们……”然后要求学生们思考:读完事例后我们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为张潇艺感到惋惜。我继续提问: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种种危害。我进一步引导:我们应怎样对待网络?学生们自然地形成了正确利用网络和如何避免网络的不良影响两个方面的深刻认识。

五、教学事例的趣味性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中易产生激情、兴趣、丰富的想象力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事例的选择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或以图文并茂的视频展示,或以幽默风趣语言的叙述,或以学生激情洋溢精彩表演等灵活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学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内容时,我先展示一段视频《将相和》,让学生们温习古人谦让宽容的故事;在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我创设学校失火、学生如何自救的情景让学生表演;在学习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时,我设置中外游人见面时的礼仪差别让学生讨论。多种多样的教学事例展现打破了原来僵化的教学模式,唤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

中考作文 素材选取(范文) 第2篇

技巧点拨

拿到一道作文题,主题定下来之后,接下来考虑的就是选材。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广,正因为此,有些考生反而失去了方向,要么抓耳挠腮,一时不知从何人手;要么选材流于空洞,缺少真情实感。那么,究竟如何选材才能获得高分呢?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选真实的素材。

“感人心者在乎真”,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也就是说,作文要立足于现实,从自己身边的、亲身经历的事写起,写出切身的体验,说出内心的感悟与震撼,如此,内容才会具体,感情才会真挚,从而感染人。

片段一:

从柜角和墙脚的夹缝中看到两只小爪子,接着,是一对可怜巴巴的眼睛。这是一只小老鼠,它悄悄地出来,小心地嗅着什么。

“姐。它准是饿极了!”

弟弟的话使我心里一动,我竞可怜起这只老鼠来了——饿的滋味毕竟不好受呀!一只小小的老鼠能吃多少?我干嘛非要打死它呢?想到这,我放下火钳子,从弟弟手里拿过丰块饼干,轻轻地放在老鼠刚才露头的地方,走开了。一会儿,只见老鼠咬起饼干慌慌张张地离去……

过了些天,我拉开抽屉时,惊呆了:抽屉里一片狼藉,崭新的作业本被啃去一角,旁边还有不少老鼠屎。

唉,老鼠,毕竟是老鼠啊!

(选自《灭鼠记》)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写老鼠的可怜与可恶,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在赞赏小作者心地善良的同时,也为老鼠的劣习不改而痛恨。

二、选小巧的素材。

据说,宋朝有个姓马的画家,他画山,画水,画庙宇……总是画其中一部分,从不画全景。然而他的画,山水灵动,人物鲜活,人们干脆叫他“马一角”。马一角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材以小见大。其实,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凡文学大家都善于从小口切入,以看似平凡的琐事来反映重大题材,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

片段二: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又怕刺儿挑不出。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选自《第一次给妈妈挑刺》)点拨: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小作者就是选取给妈妈挑刺这样细小的琐事来写,通过“我”的心理、动作刻画,彰显了对妈妈的爱。事件虽然细小,但表达的亲情主题却是深刻的。

三、选有趣的素材。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就是每天刻板地工作与学习,许多时候,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于生活中,乐此不疲,老师诙谐的批评,同学善意的嘲讽,朋友无理的取闹………诸如此类的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假如我们把这些闲情趣事用生花妙笔记录下来,必会感动每一个生活在平中的人。

片段三:

一日,老政正在讲课,本班男生“老大难”却云游中,嘴角甜笑蔓延,还有口水溢出,真可谓睡得酣畅漓。老政笑眯眯地走下讲台,轻敲“老大难”的脑:“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口气温柔俨然“大”里的唐僧。同学们都已经忍笑憋到内伤,但显然“老大难”未曾感受到老政的温柔,依然酣然梦中,面泰然。只见老政抬起手掌,用尽全力拍了下去,这下去非死即伤,我们都替“老大难”担忧。没想到掌竟然落到了桌子上,声如雷震。“老大难”猛然醒,霍然起立,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下雨了?这雷声这么大……”众人捧腹大笑。

(选自《老政》)点拨:作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精彩的瞬间:“老大难”在课堂上云游梦中,老政最终用“降龙掌”拍打桌面,惊醒“老大难”,从而才有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到此,不得不佩服老政的幽默风趣,文章也因此而生动。

四、选能触发感情的素材。

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并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所以作文要想动人,就要选择那些能触发人感情的素材来写。它可以是一句激动人心的话语,一个爱意浓浓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眼神;也可以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一株不屈的小草,一棵摇曳多姿的风景树,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雪等,它们有时与人的心境相契合,于是便进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片段四: 每一朵玉兰花绝美得像下凡的仙子,身着一袭洁白的素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她们气质高雅,超凡脱俗,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果你深深地吸口气,你会感到那股幽香从鼻腔慢慢地渗入到你全身的血液。每个花瓣静静绽放着,无论开得多么浓郁,散发出来的花香也是清清淡淡的,淡到极致却又沁人心脾,令人闻之欲醉。不管你用多么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非但不嫌过分,甚至总觉不足。因为她是把一冬的积蓄都化作了美,来装点春日的。

(选自《我爱玉兰花》)点拨:作者笔下的玉兰花之所以绝美得脱俗,是因为它“洁白的素衣”,它“淡淡的香气”,它的端庄素雅,这些正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以玉兰花来言志,是文段的高超之处。

五、选历史经典素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风流人物、志士仁人,更不乏英雄事迹、动人“史诗”。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记》;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岳飞精忠报国,赢得世人景仰;文天祥威武不屈,丹心一颗照千秋;谭嗣同舍身求法,用鲜血为后继者铺就道路……

这些人和事是生动的教科书,或点燃信心,鼓舞斗志;或激起共鸣,催人泪下;或发人深思,启人智慧。作文时,准确扣住题目要求,生动演绎其中一个或几个精彩故事,以事寓情理,定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片段五:

当吴王夫差的人马攻入越都,当五湖大战以越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会稽山上的五千残兵败将令勾践掩面长叹。拔剑自刎欲以死谢罪。但大夫文种苦苦的哀求、贤将范蠡坚定的眼神、五千将士不屈的斗志让他明白:不能轻言放弃。他登高远望国土,那是他祖先的土地、子民的家园啊!回首,他毅然脱下龙袍不顾一国之君的尊严,主动向吴国求和。当他那高贵的双膝跪在冰冷的地上,当夫差的双脚踏在他坚硬的背上,当吴国的士卒把他当奴仆一样地使唤,他心中有恨,眼中有痛,但脸上却挂着笑。

(选自《选择》)点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向来为大家所熟悉。以上片段就是撷取了其中的一个瞬间,作精彩演绎——越国与吴国交战兵败,在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面前,勾践选择了后者——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个兵荒马乱、诸侯争霸的年代,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六、选时事新闻素材。

文章和诗歌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的确如此,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永垂不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学会从时事新闻中开掘写作素材:我国南方遭受雪灾,汶川遭受地震,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神七”飞天梦想实现,三鹿劣质奶粉事件,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些时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对时事的看法,这样的文章才有看点。

片段六:

就这样袭来,没有任何征兆,灾难就这样笔挺挺地躺在我们面前。瞬间,天堂与人间,白天与黑夜分界模糊不清。那张张惊慌的面孔,那饱含辛酸的泪水.那双双无辜的眼睛,把人们的心拽得生疼,不可名状的痛已深深地植根于汶川这片土地上,更永远地烙在四川人民善良的心田里。废墟、尸体、泪水……不知道这痛苦有多深。

温家宝总理来了…… 救援人员来了…… 无数志愿者来了…… 文化艺术界人士来了……

就这样默默地伸出你的手,把更多的阳光给予那些受难的人们。我们昂起头,不哭!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灾难定会过去。抬头望天,依然是湛蓝湛蓝的。

(选自《昂起头颅,我们不哭》)点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生动地刻画了温总理、救援人员、志愿者、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支援灾区的感人镜头,富有时代气息。

典例精析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一曲《母亲》让多少人热泪盈眶,感怀不已。在你的心目中,母亲又是怎样的呢?请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病文展示】

我家的“总管”

一个家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亲朋故友、迎来送往、一家老小,大事小事,千头万绪,琐琐碎碎,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这个人就是家里的“总管”。

我家的“总管”是我妈。事无巨细,她无一不管。

每逢新学期开学前几天,妈妈每晚都管着我,只肯让我看一会儿电视,然后叫我回房睡觉。妈妈说她想让我提早进入学习状态。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是爸妈想独享“电视之乐”。想着想着,我进入朦胧状态中,依稀听见爸爸的鼾声,而妈妈却在独“管”电视。

每天晚上,妈妈反复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真行,看一会儿电视都管。”我心想。“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呀。”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一会儿吧。”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会儿。”真好,我的好爸爸,我心里暗喜。“唉,我亲爱的妈妈,这下总不要再管了吧!”我的嗓门大了起来。“嗯——不行。这样吧,明天星期六,放假看电视.好不好?” “明天?”我又向爸爸投去求援的目光,爸爸也很无奈。

我家的“总管”,里里外外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前天一同学过生日,我准备买件礼物送去。但“总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让我亲手做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送给同学。

我家的“总管”忙得很,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一年四季,衣服加减;日复一日,卫生清洁……哪一方面都有“总管”操不完的心,哪一天都有“总管”管不完的事。

在“总管”的教育下,我走出失意的低谷,重新找回自我;在“总管”的严厉批评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让我傲然崛起……

病情诊断

这篇习作以“我家的‘总管”’为题,从妈妈“事无巨细,无一不管”的角度切入,比较有新意。但是全文读下来,总觉得“总管”的个性特点不够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一是选材不够精准,不能多角度凸显“总管”的个性特点。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了“总管”不许“我”看电视这一材料,并以“开学前几天每天只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和“开学后只许我星期六晚上看电视”这两件事为例,来表现“总管”对“我”学习的关心,笔墨过多。为能全面反映“总管”的个性特点,建议删去其中一件事,再从其他角度精选一事来写,例如对家里其他人生活上的“管”,从而突出“总管”关心照顾家人的性格特点。

二是开篇比较哕唆,点题迟缓无力。建议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甚至可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中心人物,并概括揭示其个性特征。

三是结尾稍显拖沓,缺少点晴之笔。文末两段罗列了一些事,虽切题,却给人冗赘之感,有蛇足之嫌。修改结尾,以写好点睛之笔为主,尽量做到言虽少而意无穷。

【成功升格】

我家的“总管”

谁说只有宫廷里才有总管,我家也有一位“总管”。这“总管”就是我妈。(开篇留有悬念)我家的“总管”那真是名副其实,可谓事无巨细,无一不管:上管“太后老佛爷”——奶奶,下管“七品芝麻官”——我,而且一管就灵,管即有效。(语言风趣幽默)在人们的印象中,谁都招惹不起“太后老佛爷”,但在我们家,“太后老佛爷”却像下了岗一样,没什么特权。

“老佛爷,这个不能吃,已经变质了,应该扔掉啦!”细细一听,又是“总管”与“老佛爷”的对话。

“这就不能吃了?扔掉太浪费啦。”

“我的老祖宗呀,这可不是什么浪费,吃下去是要生病的!” “怎么,连我的话都不听啦!”

“老佛爷呀,不是我不听您的话。您老看,这都发霉啦,今天吃下去明天就得去请大夫。您老知道吗?”

“总管”真够厉害的,一向说一不二的“老佛爷”还真的不吃剩饭了。我家“总管”说出的话就是“最高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照办。

(写“总管”管奶奶吃剩饭)劝“老佛爷”有高招,管我这个“七品芝麻官”,“总管”同样得心应手。“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啥都管,看会儿电视都不行,好像“自由”跟我没关系似的。我在心里暗自嘀咕。

“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会儿吧,我的好‘总管’。”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小会儿吧。”真好,还是爸爸好,我在心里暗暗感激。“我亲爱的妈妈,2比l,这下总可以让我再看一会儿子吧!我先发制人。给同学,说什么从小就要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能力。(略写“总管”管“我”送生日礼物)瞧,这就是我家的“总管”。

亮点扫描

升格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提升了很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妈妈对老人、对孩子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关心和照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使妈妈这个“总管”的形象活灵活现。在写法上,作者主要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对奶奶就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表现其对老人的耐心和尊敬;对“我”则果断、坚决、不可通融,表现出一个母亲的严厉。作者将这些分寸掌握得很好,使“总管”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升格解密

通过上文的升格实践,我们可借鉴一些写人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1.选材要巧妙。这类作文看似易写,实则难写。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因此,只有关注这些不同于别人之处,才能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点上,上边的习作做得就很好:在看似令人厌烦的管教和唠叨、看似平常琐碎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含蓄而深沉的母爱。细细体味这种母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手法从反面切入,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

2.形式要新颖。构思时不应拘泥于大众化或模式化的结构思路,而应力求独辟蹊径。或采用倒叙、插叙等,或采用附加题记、后记、小标题等,都可使文章构思更为个性化。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在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中适时进行抒情和议论,为文章画龙点睛,便可营造情溢纸间的效果。另外,巧用修辞手法,灵活变换句式,也可提升文章意蕴,增强文章感染力。〖佳作平台〗

佳作1

我的视线 上海考生

中考前夜,铭刻在我心中的不是你那故作轻松的笑容,进入我视线的是你稀疏的头发,略带散乱,黑白各半。你躺在我身边,像儿时那样轻轻地拍着我入睡,我的父亲。

虽然我已经知道了考场在哪,但你执意要送我前来,家中的短短争执,我的视线看到了你焦急担心的眼神,我同意了。

车棚中,我熟练地打开自行车锁,印入我眼帘的是你为我保养得一尘不染的爱车。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你弯弯的身子。

父亲的残疾车明显开得比我快,看着他在前方行驶,我默默地在后面跟着,静静地后面看着。反光镜中,是你饱经风霜的面容,虽然面无表情,虽然目视前方,但我依然能感觉到你对我的牵挂。

转弯处,父亲在反光镜中看了一眼,那一眼现在依然在我心间,充满了关切,就像在台灯旁看着我写作业那样,我不禁愣了一下。

沿着你的车辙,我继续前进,主干道上全是赶考的学子们,瞬间塞满了你和我之间,我努力地昂起头,在车流中寻找你的踪迹,一个熟悉的背影进入我的眼眶。你的背影突然渐小,又渐渐变大,你有些担忧,似乎在寻找着车流中的我的身影。我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激和酸楚。

好不容易和你的残疾车并列前行,一个不小心,红灯又将我们隔开,看着你在另一端频频回首,我几欲有过去的冲动。红灯的转换,我又看清了你的身影,你看到了我,似乎整个人都松驰了下来,我看到了你,也似乎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

考场门口,老师面授机宜,你渐渐远去。看着你,我百感交集,能做的只有等待开考……

三天后就是假期,就是轻松的日子,看不到你的整日担心,整日焦虑,或许成绩公布后你会带我去旅游,那时我们再好好放松……

点评: 没有华丽词语的堆砌,没有虚伪造作的矫情,你就是用那么淡淡的朴素的文字叙写着父亲陪你去考场途中你的感受,却让我们的心被你深深打动。残疾的父亲默默关怀,懂事的儿子心存感激,父子心意的相通,可以不用语言,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背影就可传递,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父子情哪!全文没有一字“着”情,却在字里行间处处“传”情,人物的肖像、心理刻画细致传神,于无声处传真情。

佳作2

我的视线 上海考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对眼睛的赞美,视线常常是我自己的,但我的视线是否明亮,是否明白呢?

雾里看花,水里望月,生活常常是这样模糊,怎么才能还我一双慧眼呢? 古时楚汉之争是历史的传奇,悠悠数千年被人们历代传诵。楚王项羽的气概悲壮千古,虞姬的娴雅美貌举世无双,但他们败了,败在区区刘邦手下。我悲愤了,看着项羽骑着骏马在江边呐喊,看着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而誓死不肯过江东,看着温柔的虞姬陪项羽度过四面楚歌的夜晚而自杀在马背上,江水疯狂地翻滚着,我嘲那金陵之君不过是无耻小儿。

我的视线追随着项羽,爱憎是多么的明显。可是刘邦是赢者,是他,建立起了大汉的壮丽江山;是他,派卫青挥舞着旗子走向沙漠;是他,创造了中华大地的基业,引领了大汉四百多年的辉煌。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种胜利的凯歌是刘邦的高呼,是他胜利的号角,历史郑重地告诉着人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事实。开始时我的视线是模糊的,我模糊刘邦的伟业,模糊了项羽的自负。

跳出爱情,才能给我一双公正的眼睛,给我明亮的视线。

视线总是需要调整的,怎样去看做到了,还要明白应该去看什么。我常常会有灰色的心情,总是烦躁,我找不到原因。偶尔看见一个小小的心理实验,决定试一试。拿来一张折纸,中间点一个黑点,你会看见什么?我的答案与许多人一样,有一个黑点。安南的启蒙老师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大的一张白纸你没有看见,却只盯在一个黑点上呢?接着,他又拿了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看到了一个白点。生活正是如此,当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我的视线不能聚集在黑点上,应该去看到外面大片的白色。而当外面都是黑色,就更要乐观一些去专注那白色。只有这样,生活中才永远是白色。

去观察白色,我的生活从此不同,而不同的视线会有不同的心理,关键在于你会不会调整自己的视线。生活,我跳出爱憎,聚焦白色让我的视线更明白。

点评: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我们应用怎样的方式去关注呢?本文的小作者就此作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刘邦项羽孰是孰非,“跳出爱憎,才能给我一双公正的眼睛”,白纸黑点谁主谁次,积极乐观才是良好的人生态度。客观公正的辩证思维,“聚焦白色”的认识方式,这是小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但我想这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都会有所启示吧? 〖练习〗

1、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多好啊。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些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切,然而人们一旦失去这些看似乎凡的一切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们对于自己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可用所给话题作为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及给自己的启迪,但必须围绕“珍惜”这一话题作文。④文章要有真情实感。⑤不得少于500字。〖思路点拨〗 “珍惜”这个话题并不难写。看到这个话题,我们写上会想到珍惜幸福、友谊、生命、青春、爱情、时光等一串可写的题目。但是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一种怎样的立意角度,才能把我们心中对这个话题的理解表达得不同凡响。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有许许多多,有些是具体的,有些则是抽象的。可以从“实”立意,如:珍惜大自然,珍惜环境,珍惜水资源等;也可以从“虚”立意,如: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今天等。可以从肯定方面立意,就是从歌颂赞美人、事、景物的真善美的角度立意。如:珍惜人生、珍惜青春、珍惜绿色等;可以从否定方面立意,就是着重从鞭挞人、事、景、物的假恶丑的角度立意,如:不要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等。选定立意时,要综合才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新颖、高远、深刻;自己有话可说。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

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

“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科学教学素材的选取及其思考 第3篇

案例:

《预测》一课曾经是这样编排的,把玻璃球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水的位置上升了。目的在于放两个,球沉降,水的位置上升。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孩子能作出放四个、六个等的准确预测,水的位置会上升,上升的高度呈一定比例的增加。玻璃球放入量筒?个人观点,一不小心,量筒会被撞击受损。怎么办?换材料。换量筒为透明塑料杯,贴上纸条,可以让孩子做水的位置记号。玻璃球换成其他一样大小的跳跳球。拿出跳跳球,放入盐,两塑料小匙,可,水的位置上升不明显。再放两小匙,升了一点点。由此看出,有些事情,难以准确预测。再次放入跳跳球,会怎样呢?你能预测吗?根据小球放入水中会沉降的事实来预测,那就会出错了!这里的跳跳球、透明塑料杯、一定量的食盐,就属于典型的材料,而跳跳球则属于典型中的“典型”了。

思考:

生活中的材料随处可见,但真正能拿来就用的真的很少。而我们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结构性的材料,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指向性的材料,思维活动的彰显需要有层次性的材料。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注重积累,从生活原形中,从仪器设备中,选取提炼一些真正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关注材料的时候,要选择本质和非本质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选择一些剔除无关属性的材料,选材时“宁少勿滥”,这样,经典也许在不经意间会时常闪现!像跳跳球这样经典材料,就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历了“玻璃球一土豆一橘子一塑料小球”的思考,反复地揣摩,选取出来的教学材料。

问题之二:教学设想有创见材料浪费不可取

案例:

“城市孩子很富有,乡村老师却贫穷。”这话听起来有点怪味,但这却真的是事实,这是小学科学教学材料中折射的一幕。

2000年,与同仁去宿迁实验小学参加了省级科学教材培训。《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大概花费了材料费200元人民币。也难怪,十二个小组,用的是蜂蜜、豆油、酒精,每组都是200ml、500ml的量简装液体。往水中依次加蜂蜜、加染色的酒精、加豆油,轻轻振荡,静置,出现什么情况?改变顺序,加染色的酒精、加豆油、加蜂蜜,又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改变顺序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去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浮与沉。孩子们玩得够爽的了,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实验完毕,每个小组把残液倾倒于指定的废液简里面。

可我们乡村小学,课堂上怎么可能那么多的液体呢?听课之余,我在思考,200元一节的科学课,如此昂贵,值得吗?看到那些孩子,只有羡慕的份!因为,我只能用少量的液体,借助很小的量筒,六人一组或八人一组,教学目标其实也一样能达成。

思考:

发掘教材内涵是教师研读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是教师把握教材精髓的提炼。用廉价的实验材料进行并不简单的科学实验,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孩子们的热忱,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宰!

例如,《冷热空气》一课,我们的孩子想到了用大一点的方便袋作为实验材料,用四只铁架台的柱子做支架,同样可以探究热气袋上升的秘密。《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中,我们尝试了对废旧材料加工改进,做成了“风的形成”学具,对于学生体会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问题之三:数据获取难把握硬件材料是缺憾

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好多观察实验都需要数据资料,都需要跟踪观察。例如,研究小车的运动,在车重、路面等条件不变,仅仅拉力大小变化的情况下,谁快?谁慢?如果做成定性的实验,我们可以用两辆小车,同时进行。如果做成定量实验,获取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的多少,从这来分析,学生用秒表进行时间数据的记录,就很难把握。因为,这里不仅仅是相互配合的问题,更是手感与听觉的配合,脑与手的配合,眼睛与手的配合等等。教室的实验桌面只有那么长,所以,我们不可能借助延长小车运动的距离来获取更准确一些的数据。这就是配合,协调问题。但是,更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测速仪!科学,便捷!从数据中能发现规律!

但是,科学材料中,没有发现这样的设备。最后导致学生的实验数据不明显。因为按秒表有误差,人的协调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思考:

“数字化的科学与生活化、大众化的碰撞”。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早两年就提出了他的数字化科学的设想。但是,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哪里来的数字化设备呢?更别说数字化科学实验室了。正如,测量液体的温度,我们仍然在延续前人的方法,借助玻璃温度计,数格子,看温度,甚至还要估计一下小数点后面的一位数字。看到非典期间的红外体温计,我也想过,能否给学校也配备数字温度计,这样学生获取的数据更准确,更科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就可以从定性分析变化为定量分析,那样会更具备说服力!

我们需要一些可以采集到的数据,透过可见的数字,通过记录、比较、计算、分析,这样才是真实的探究,才能从重视知识传授的验证性实验向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实验转变。

在没有现代化的辅助设备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实验细节上做文章了,来弥补教学材料的缺憾!

问题之四:材料超市看花眼呈现方式有偏差

案例:

例如,指导学生建立“溶解”的概念时,选择的材料就应该注意成分单纯,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要明显,如食盐、糖、砂等在水中的现象比较明显,目标指向性强。像麦片、洗衣粉、面粉等材料则宜用在巩固认识溶解的概念上。

再如,研究小车的快慢,我们在学生讨论制定方案后,再发给孩子秒表。测量水的温度,懂得怎么操作后,再发给他们温度计。

思考:

科学课中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关注材料发放的次序和时间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还能调控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建立“溶解”概念时,只能发给食盐、糖、砂三种材料。辨别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也能溶解的时候,我们再发给学生洗衣粉之类的材料。

关注材料的收取兰本达教授说过: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时,我不会把材料放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他们永远会对一条蛇或一块磁铁感兴趣),而当全班儿童专心于探究活动时,我也不会去试图对全班进行某种解说。此时的讲解会扰乱他们内在的思维而迫使他们去接收和处理来自教师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当进行研讨或解说时,最好让孩子们远离材料的原因。如果有足够的空间,我们或者把孩子们围成一圈,离开课桌,或者把材料放在一边,不让孩子们看见

“探究时不研讨,研讨时不探究”。适当的时候,把材料进行有效的隐藏,哪怕是用一张白纸盖住材料筐,也是好的。不要因材料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之五:历史遗留问题多拨开云雾艳阳见

事实:

1、教育投入的不足软件硬件上不了台阶硬件设施严重配备不足,虽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配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但好多与现行的教科书不吻合,材料陈旧,质量偏差,难以充当拿来就用的角色。(科学教师兼职的还很多很多,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研究教材,寻找材料,更多的是希望有拿来能用的东西。)教育软件的更新节奏距离实际还有距离。师资力量欠缺。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2、思想观念在作梗学科歧视仍发生学科歧视仍然存在于家长、老师和社会之间。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对象。

思考:

小学科学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不!

2010年6月1日胡锦涛来中国科技馆参加了“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说明了总书记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关注!

温家寶总理在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们要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教育的均衡。关注教育,关注教育的均衡,重点在西部,在农村!

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着变化。

软件上教师理念在不断更新。教材培训,现在正逐步展开。省级一级培训,市县二级培训。教师的城乡流动,给农村师资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硬件上教学材料的更新。用财政拨款的方式解决理化生实验室配备器材。同时,还加快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的建设。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每一个角落。

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要改变自己!在小学科学材料科学的问题上,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努力,只要我们还在坚持,泥泞的山路将会变成一条康庄大道!我们期待着……

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的策略 第4篇

一、微课程克服传统教学两大缺陷

经历了无数次探索、改革、发展的过程, 传统班级教学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有两大缺陷一直没有被真正克服:一是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二是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传统教学强调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讲同样的内容, 表现相同的教学风格, 讲课方式也一样, 传统班级教学是对同学们采用均等化的教学。但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接收能力等都不一样, 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是差异明显。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有的同学早在预习阶段心中就有数, 课上稍讲就心领神会;有的同学听完一节课还是一知半解;有的同学还没听懂课已放弃, 这就无法实现对学生差异性进行灵活把握。

班级教学随着下课铃响画上句号, 是不可重复的。相反, 微课程自诞生之日起, 就表现出可选择、可重复的特点与优势, 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两大缺陷。学生可以从微课程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多关注, 不知道的多学习, 不懂的多研究,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享受。在时间安排上, 微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教师安排向学生自主控制转变。学生可以选择在恰当的时间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提高,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二、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的原则

地理微课程实施符合新课程发展的理念, 是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是教育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成果。微课程素材的选取, 是地理微课程的第一环节, 从这里开始才能让地理微课程从理想变成现实。

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首先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地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唯一跨科学与人文两个学习领域的学科, 可见科学性本就是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素材选取是地理微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石, 现在可供选择的微课程素材多如牛毛, 鱼龙混杂。因此, 在素材选取过程中, 一定要选择符合地理学科特点, 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材料。这是对学生的负责, 也是微课程存在的生命线, 否则将无果而终, 甚至造成教学危害。

地理微课程选取的素材要符合典型性的原则。运用典型素材录制而成的微课程, 可以让学生从中看到规律性和原理性的内容, 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与应用, 提高学习效率。如长江三峡水能开发的素材, 让学生理解掌握水能资源丰富的三大影响因素:降水与流量;地形与落差;峡谷与水流。以后不论是田纳西河流域还是红水河的水能开发, 分析水能丰富的要点都已了然在胸。

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应该符合实用性的原则。实用性是相对于微课程的目标而言, 因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习要求。如区域地理知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 一般认为初中生就已经掌握。从教学实际来看, 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对区域地理知识还只有模糊的印象。没有区域地理为基础, 高中地理学习就难以为继, 所以选用区域地理内容为素材将对高中地理学习十分有用, 让高中地理知识有了落脚点。但有一些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只要求浅尝辄止。如地球自转运动周期有太阳日与恒星日, 学生只要知道两者时间差别就可以, 不必深究其成因, 选取该素材就没有意义。

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还要符合可操作性的原则。实现微课程素材选取正只是跨出一小步, 真正实现微课程, 还需要许多后续工作才能完成。可操作性的原则为圆满完成微课程奠定基础。如岩石的物理风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从岩石到小碎块到小颗粒到沙土, 时间很长, 甚至难以看到, 但实际是存在的, 若取这一过程为拍摄素材, 肯定无法操作。而这过程运用模拟动画则易于完成。不符合可操作性的原则去选取素材, 大量前期投入付之东流, 要加以避免。

前面所述是最重要的原则, 让地理微课程在素材选取的初始环节就为成功奠定基础。但对不同的素材选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三、地理微课程素材的主要来源

地理实验不多, 但用实验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是地理微课程的理想素材。地理事物存在的空间范围大, 变化过程历时长, 用微课程帮助实现以小见大的变化过程, 将解决教学难题。如让学生到野外考察看到各种形态的流水侵蚀地貌, 但肯定看不到流水侵蚀过程, 单纯依赖学生想象力无法理解与掌握。通过地理实验, 让长期流水侵蚀作用展示到几分钟的微课程中, 让自然漫长演变过程缩短成可见的过程。地理实验的微课程还可以重复展示, 深入探究, 素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无可比拟。

空间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难度最大, 内容最繁杂, 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真正的空间运动过程是大规模的, 小区域没有观察条件。如地球公转运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导致晨昏线与经线有一个夹角, 产生了全球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如果以教材图文来解释, 学生空间思维跟不上, 想象不到位, 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基本不懂。最好的策略是让学生从空间模拟的微课程中多次重复学习, 逐步深入而感悟。所以, 空间运动的模拟是微课程不可忽视且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好素材。

高考是高中生的目标, 高考是高中生的落脚点,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历年高考经典题例是学科智慧的结晶, 是学科理念的载体, 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隐形领路人。因而, 高考经典题例是地理微课程决不可遗漏的素材。但高考试题一经公布, 各种讲座、培训、交流等无不采用, 相关内容如开阐泄水般出现, 多到汗牛充栋, 作为微课程素材会感到缺乏新意。鉴于此, 高考题例作为微课程素材既要适量的选用, 还要做到变式应用, 组合运用, 比较运用等, 以变化的题例升华素材的内涵。

新闻是地理事物新的出现方式, 新闻视频是地理微课程素材中最具新意的。当然新闻要是真实的, 不要花边新闻, 更不要假新闻, 否则就违反了素材选取的科学性原则。新闻作为地理微课程素材不可能是现成, 多是其中片断, 或其中某一方面, 该素材截取时, 教师要有伯乐的敏感眼光, 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素材。

案例教学是地理新课程突出的教学方法之一, 也为微课程提供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素材相对完整, 易于获得。案例素材一定要取最关键的, 尽量避免与教材案例重复, 选择不可替代案例是不错的素材选取方法。

四、对选取素材的加工与再创作

地理微课程时间是有限的, 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微课程对容量的要求不宜过大, 否则会带来传输、播放速度等意外麻烦。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加工、整理、再创作, 去粗取精, 合理高效地提取与应用信息, 对提高素材的实效性十分重要。

现成的素材多是堆积式的资料, 要进行必要的加工。而再创作则是微课程素材运用的高级形式, 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与教学水平。如在新闻中多有统计资料, 从真实性来说, 一般不是问题, 但专业性非常强。对地理教学来说, 或者内容不符, 或者时机不对, 再创作后就会让素材更好地辅助教学。还可以把繁杂的数据转变成美观的地理统计图表, 把地理案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把文字描述变成图文结合的视频等, 这样地理微课程就注入了知识的灵感与教学的活力。

摘要:微课程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两大缺陷, 为新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地理微课程的起步是素材的选取, 其选取要符合相应的选取原则, 从多渠道获得有价值的素材, 并通过加工、再创作后确定微课程所需要的课程资源, 以实现地理微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微课程,地理素材,选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教学素材选取 第5篇

授课情况:我先用猜谜语的方式(打一个人)导入主题。让学生知道写人作文的选材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步,采用自 读自悟法,让学生明确要突出人物的品质,必须提供相关的事例来说明。也就是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个表达的方法。第三步,我采取回顾法,重温学过的课文《梅花魂》,看课文的作者围绕外祖父思乡爱国这一中心叙写了哪些事例。学生能根据课文的描述,一一举出了具体的事例。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分析这些 材料与中心有什么关系,并且还讨论了这些材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第四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拟订写作提纲,先确定习作中心,再写出选择的材料。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最后,我采取了汇报法,要求学生将自己拟定的提纲展示给大家看。

教学反思:

1、这第四环节的汇报中,我本想让学生相 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在这个环节中我关注的是汇报的人数,想多让几个学生说,这样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多,借鉴的机会也更多。但是由于上台展示的仅限个别学生,疏忽了让所有学生对所展示的提纲进行分析、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也忽视了考察学生对该方法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样处 理,只关注结果,而缺少学生之间的对比分析,因为有些学生确定的中心和他选择的材料是脱节的。例如,一位学生在提纲中确定的中心是:突出警察舍己为人的精神,但他的选材却是:乐昌水灾,警察捐钱;少女自杀,警察劝救。

从事后学生完成作文的情况反馈看来,基础好的学生自然能做到“围绕中心选材”,但仍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的材料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心,甚至还有的出现了“离题”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在课堂上所拟的提纲没有被充分讨论,及时修改所致。

2、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生生之间的差异,以及预 设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并对此设计出比较弹性的教学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所拟的提纲仅仅予以展示,没有利用好“学生”这一生成资源,没有创设平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培养出他们对作文材料“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它带给我的反思却是深刻的。事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所拟提纲进行小组讨论,人数不宜多,4人左右。再全 班选出两份典型提纲(有正有反)进行对比,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那么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清晰,也就会避免文不对中心的现象。掌握方法后,学生自行修改提纲,再相互检查。最后完成作文。在作文讲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作文与提纲进行对比,找出差距,真正发挥提纲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物理力学的教学策略选取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选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72-01

物理作为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学科主要探究物质的结构、作用与运动规律等知识,相应对培养构建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逻辑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为了有效发展学生物理综合素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打造好学生的物理基础,就需相应在课程教育选取适宜、先进的教学策略,以此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对知识理解水平的优化。下面据此以力学知识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出发点,对其选取思路与实施方法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物理力學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选取与实施

力学知识本身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相应对学生物理基础与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目前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处理能力的培养要求愈发提高,相应需要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教育时,将力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做结合探究,以此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深度,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力学理论的热情,并能运用知识实践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对此教师就可基于这一教育思路,针对性在物理力学课堂教育进程中,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推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进步发展。

在课堂实际教育进程中,教师应为力学知识教授活动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由于物理力学知识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复杂,学生进行直接理解难以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将力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做联系,让学生能观察、联想到具体的生活问题、事物并做概念展示与表现,就能有效优化提升学生对此类力学知识的认知与领会程度。所以教师在物理力学教育活动中,应尽可能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与问题,将原本抽象平面的力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与经历进行概念学习。而物理力学教育又往往需要使用力学实验做讲解说明,因此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也应尽可能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材料,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带动学生的思考探究活跃度。比如教师在讲解“失重与超重”一节知识,在设计力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失重与超重现象时,就可引导学生站在体重计上,先后进行站立不动、突然下蹲、突然站起等动作。并观察此类动作中自身体重读数的变化,由此运用体重计这一生活常见器材,带动学生准确理解相应的力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验、探究中准确掌握力学知识,并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热情。

二、物理力学图象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运用

高中物理力学课程教育时,学生经常需对真实事物的抽象物理模型做认知理解,例如光滑斜面、质点等概念,而此类抽象的物理模型也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混淆与模糊等问题。因此为促进学生物理模型理解掌握能力的优化,教师在课程教学策略的选取中,就应针对性选择物理图像教学策略,运用物理图象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做结合,并能直观展现出模型结构物理知识的展示优势。推动学生准确掌握真实事物的抽象物理模型转变过程,进而防止因相应知识概念转化出现的认知混淆等问题,帮助学生高效构建起物理力学的知识认知体系。

而教师在物理力学教育运用图象教学策略时,应遵循具体的操作步骤适时运用:①选择具备代表性的物理力学概念与过程;②教师进行相应物理力学实验演示或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③运用图象教学策略进行力学知识概念的讲解传授;④让学生提问进行相应理解难点的答疑解惑;⑤课程知识复习与巩固训练。比如教师在这一教学步骤指引下开展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像教学策略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掌握此定律的内容概念,就可使用两个小球碰撞作为实验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别的小球碰撞实验操作,并在实验中研究碰撞作用之后两个小秋的速度变化趋势。学生在实验操作与速度记录后就会相应发现,两个小球因碰撞作用所出现速度变化量的比值为一个定值的结果。教师之后还可选取小组代表上台做板书讲解,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做补充指点,最终引入本课程所讲的动量p=mv知识概念,以此经由对小球碰撞中的速度变化,准确了解到碰撞作用中的动量守恒概念。之后教师还可设置相应的课程练习题目,拓展学生对这一定律的掌握程度,令其能将动量守恒定律精确、高效运用到力学实际问题解决活动中。

结束语:作为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对力学知识的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中。教师为推动学生学习效率与物理知识基础的发展优化,就需依照当前学生教育培养需求与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针对性选取适宜的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相应力学概念,促进其物理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柳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微[J].知识文库,2016,21:111.

谈多媒体素材的选取与制作 第7篇

一、素材的重要性

计算机整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处理声音、图象信息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发展不但支持通常的文本、动画信息,还支持音频、视频等信息。这简化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节省了制作时间,使创作者可以不必关心课件开发过程中细节,可以开发出表现力丰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课件。所以,课件开发过程中素材的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素材如何选取与制作

(一)选取素材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当课件总体思路已确定,再写课件脚本,然后就是准备素材。素材选得合适恰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素材包括文本、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所以素材选取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课件制作要根据教学目标,所以在制作过程中,素材也要与所做课件的教学目标相符合。

2.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素材选取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就像小孩子总不能让他去欣赏抽象的画。彩色逼真的画面以及视频、音频经常受到学生的偏爱。因为这样的素材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

3. 素材选取要适度

多媒体课件所使用的素材,均需数字化才能使用,所以数字化的方式不仅影响素材的存储空间,对课件的展示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老师在做课件时,总觉得声音、图象用得越多越好,但是,往往一个课件做下来,达到几十兆甚至上百兆,这样就大大占用计算机的存储空间,上课效果也并不是很好,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课件在展示过程中,速度也会变慢。所以,在开发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图象的大小,音频数据量的大小,节省计算机上的硬件空间,降低课件的要求。

4. 素材要能表现教学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满足学生听的懂,看得明白的要求,合理地采用素材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本的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中的文本主要用于呈现标题、按钮名称、菜单名称以及教学内容等,它是素材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普通文本。直接在系统创作环境中输入文本内容,或是通过外部文本编辑软件(如WPS、WORD等)制作文本文件或Rich Text格式的文件(RTE格式),利用基本开发工具(如Visual Basic)中的函数读取到呈现区域。这两种方法的用途不同,在创作环境中输入的文本文件主要用于文本量不大,且没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如果需要大量的文本输入,且文本的显示需要一定条件的控制,此时应考虑在外部制作外部文件或RTE文件。

2.图形文本。图形文件是相对于应用程序运行时,操纵者所看到的文本内容而言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类型的文件实际上应归属于图形类,称之为图形文本。图形文本的素材量比较大,但又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对图形文本进行特殊效果处理,如透明字、立体字、渐变字等。图形文本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素材库中的图形文本可以在画笔或Photoshop等图形软件中制作。

三、素材的加工与制作

素材选取了,如何方便、有效、快捷地加工制作,使素材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1. 文本的制作

文本是课件中用来说明或是课程的标题。可以利用功能强大的字处理软件来处理(如WORD),并对文本进行加工、编辑、处理。

2. 图象的制作

图象制作可以利用WINDOWS中的画板、WORD中的绘画工具来制作出各种图形,并对其进行加工编辑。如果素材是照片、投影片或课本中内容,可以借助扫描仪将其扫描。如果素材是VCD格式或CD-ROM光盘中的,则可以利用视频捕捉软件或拷贝获取图象。当然,这些获取的图象经过专业的图象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对图象进行亮度、对比度、色彩、尺寸等进行调整及艺术处理,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图象。

3. 声音的制作

在多媒体课件中,声音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声音可以从录音带、CD、VCD、录象带中截取,还可以用麦克风直接录用自己的声音,对这些声音用音频编辑软件截取修饰,形成以WAV等格式的声音文件以备后用。

4. 视频影像的制作

视频影响可以由动态视频捕捉卡从录象机、影碟机、摄像机中截取,在经视频编辑软件编辑加工,形成AVI或其它格式的视频文件,以备后用,或者直接从CD-ROM盘中寻找有关的视频影像。

四、素材的组合

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将各种有用的素材组合起来,做成一个完整的课件。近年来,各种集成、高效、易用的多媒体编著工具的出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编著多媒体CAI软件的各种技术手段。常用的课件开发工具有多种,而每种开发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较方便地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如下制作软件:

1. 数学老师运得较多的是《几何画板》,这一制作工具简单易用,能把数学中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在几何画板中通过制作较形象的图形,并以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把抽象的东西化为简单。

2. 用POWERPOINT来制作一些线形的课件,这个应用软件主要是按照素材的呈现顺序进行排列,如课堂常用的演示,可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达到演示的目的。

3. 现在用得较多的是AUTHORWARE,其特点是:面向对象的创作:跨平台的体系结构;丰富的交互方式;变量和函数;高效的多媒体集成环境及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许多教师用了以后,发现它在开发交互应用程序中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也特别适宜因人施教的教育。

五、课件制作

制作课件是对已经创意好的脚本进行最终加工完善并形成产品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媒体组合,而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制作时一定要文字规范、图像清晰稳定、构图与色彩使用正确,要保证在运行时平稳流畅,可控性好,可靠性强,利于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便于教师操作使用。制作时,依据脚本,遵循制作原则,耐心细致,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及时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

多媒体课件一般是选择一个多媒体工具软件创作而成。但在实际创作中,为了使课什更丰富多彩,发挥更佳教学效果,往往要同时运用多个软件共同创作而成。常用的有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Premiere、Photoshop等等。

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选取与设计 第8篇

地理学科与自然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选取和设计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开拓知识的视野, 提升思维的探究能力, 从而使地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教学情境的选取途径

有效设计教学情境的前提, 是选取合适的情境。

1. 选取精彩图片设计情境

图片呈现在情境设计中比较常见, 尤其是地理学科, 有着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供选择。选取对比强烈的图片, 可以对学生视觉产生冲击。例如, 在教学“印度半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时, 笔者选择了两幅对比度强烈的图片:一幅是印度半岛遭受水灾, 田地村庄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的情境;另一幅是印度半岛遭受旱灾, 土地开裂寸草不生的情境。然后, 运用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对“西南季风势力强弱、来得迟、来得早对印度半岛农业生产影响”的学习, 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理解。选取新颖奇特的图片, 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探究的欲望。例如, 笔者在教学“人类活动使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环境变化”时, 选了一幅相关的图片:马尔代夫正在举行水下内阁会议, 身穿潜水服的内阁们在海底开会。新奇的情境让学生十分好奇, 进而让他们探究“是什么原因让内阁会议迁移到水下召开”就顺理成章,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往教材的图片中添加一些元素, 能使教材的图片内涵更丰富。例如, 笔者曾见一位教师往课本《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这幅示意图上形象地标上了一天24小时, 然后告诉学生, 人类就是在一天走过23小时59分56秒的时候出现的, 顿时使这幅表达“从46亿年前到新生代”的示意图鲜活了起来, 这种情境拥有的视觉冲击力所产生的记忆效果是教师反复朗读多少遍也难以达成的。

2. 选取经典材料设计情境

西方教育家卡尔·罗述斯有一段名言:“……能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 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为此, 采用富有文学艺术特征的生动文字设计情境, 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阅读和思考, 理解新知识;同时,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文字材料与相关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升素养。例如, 在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的导入时, 笔者曾目睹过三位教师采用了不同材料进行的导入。A老师使用了《虫草的故事》, 引发学生思考“牧民挖掘的只是虫草, 为什么最终失去了家园”, 让学生通过对故事中涉及问题的思考, 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老师采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里收集的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 并配以一幅山水画, 让学生思考“能否想象诗中所描述的地区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象”“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朗朗上口的古诗配以想象丰富的画面, 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老师则采用一篇“驴友日记”, 要求学生将日记中所描述的“云雾里仙子出浴般的山峰、平地木屋旁悠闲的牛羊、穿梭于林间的潺潺溪流……”的优美文学语言转化为地理语言, 从而阐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些诗画、故事、日记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而顺利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3. 选取精彩视频设计情境

网络进入校园已不新鲜, 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利用网络选取情境, 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例如, 在教学“生物进化”一课时, 可以采用《恐龙灭绝之谜》的视频, 使课堂充满科学探究的氛围;或采用《动物进化》的视频, 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了动物从海洋走向陆地、从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发展到高级动物———人类的过程。笔者曾见一位教师教学“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一课时, 把课题改为“一个由遥感引发的血案”, 其导入就选用了美国电影《国家公敌》中的一段视频, 并从影片中引申出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什么要对片中男子实施抓捕行动?”“影片中美国国家安全局抓捕行动中主要利用了哪些技术?”“为什么在有卫星帮忙情况下还要出动直升机?这两种遥感方式各有什么优点?”通过上述情境, 学生不但理解了有关的地理信息, 学习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4. 选取经典实验设计情境

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习得过程, 更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要让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就要关注学生, 动员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 成为情境的主角。例如,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先将3千克的土壤分成相等的两份, 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 堆成形状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 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然后,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 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让学生试着改变实验中的某个要素, 如“把形状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改成“形状不同的两个圆锥体, 一个坡度大, 一个坡度缓”让学生想象变化的结果。同样是这个实验, 另一位教师则更放手, 索性把泥土、树叶搬进了教室, 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堆“山坡”、盖树叶、浇水、观察实验结果, 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动手做这一理念的价值———听过了会忘记, 看过了会记住, 做过了才学会。

5. 选取生活现象设计情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问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 因此, 教师在情境设计时, 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到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挖掘可设计教学情境的资源。例如, 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 可以用一张反映校园边上的河流等周边环境的照片, 让学生观察照片上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让学生观察这些自己每天生活中都能目睹的景象, 就一下子拉近了生活与知识的距离。在教学“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课时, 可以对同一街道, 用反映上世纪70年代面貌的老照片和反映现在面貌的新照片进行比较, 以创设容易让学生动情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乡土情境。还可以把学校边上的公交站牌与市中心和城乡结合部的公交站牌进行对比, 以此来反映城市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以及人口疏密、商业兴衰等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 在讲“季风”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的旗杆上国旗的飘动方向, 或观察从教室窗户里吹进来的风, 用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身边事物、真实情境去有效地诠释地理学科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从而充分地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情境设计的原则

选好合适的教学情境后, 还要就情境进行裁剪、设问、呈现方式、呈现时间等方面的设计。为了使之最优化, 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 情境设计要注重实效性

把枯燥的地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 使地理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固然是我们每个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一向追求, 但同时还要考虑学情、课情、课堂有效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因素。如有教师在教学“环境变迁”一课时, 把一张空白的生物发展阶段表挂在黑板上, 让每位学生都拿着地质年代的动物、植物的图片, 排队上黑板粘贴, 这一安排本意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由于没有考虑教育的对象是高中学生这一学情, 粘贴游戏过于简单, 让学生排队上黑板粘贴又浪费了课堂时间, 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个课例说明, 情境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必须注重实效性。

2. 情境设计要具有真实性

许多教师在设计情境时, 经常会用上乡土知识或学生的生活素材, 以突出情境的真实性,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课时, 用了当地的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并在图上标注了当地学生熟悉的一些村落, 既营造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但同样是这节课, 另一位教师使用了教材上一幅图, 然后在图上作了个标注, 就权当本地的村落, 明显不够真实, 不仅达不到让学生兴奋起来的效果, 还可能对学生产生弄虚作假的不良导向。

3. 情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价值的情境一定内含着有价值的问题, 后者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的特点, 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问题的“目的性”, 是指问题应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 因为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 是问题的价值所在;情境问题的“适应性”, 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 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入有效思维状态;情境问题的“新异性”, 是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 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例如, 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之后, 会对水文、地形、土壤、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该问题的目的性很明确, 也有一定的新异性, 能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植被与水文、地形、土壤、气候之间的关系, 但在适应性方面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高一学生区域地理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 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水文、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并不了解, 又怎么能说得出“影响”呢?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若能配上相应的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 问题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4. 情境设计要考虑对学生的导向性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教师应通过设计教学情境, 使学生激发美好的情感, 感受、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当然, 忧患意识教学也不能少, 只是在情境中加入负面案例时, 必须有度的控制, 不让学生因负面案例的影响而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前景导致情绪悲观、意志消沉, 影响学习的热情, 甚至影响对生活、对人生的憧憬与希望。所以, 教师要多创设正面、阳光的情境, 如人类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对净化空气、改变气候有积极的影响等, 让学生产生美好的体验。

5. 情境设计应考虑整节课的前后呼应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而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与我们设计的情境的整体性、完美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 设计的情境如能在一节课中首尾呼应, 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也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完整, 具有整体性。例如, 前面提到的《虫草的故事》导入中让学生思考的问题———“牧民挖掘的只是虫草, 为什么最终失去了家园?”的设计, 目的就是通过一节课的分析, 最后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作出正确的回答。又如, 在教学“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课时, 有位教师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热身游戏:玩多米诺牌。等到课程结束时, 又让学生观看了《访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呈现动物灭绝的“多米诺效应”画面的一段视频, 因为课前学生已动手玩过多米诺牌, 所以此时能更深地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关于初中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的思考 第9篇

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教学手段在改变,但教育规律不会变。过去的课堂只有黑板粉笔,地理课上教师用各种挂图辅助教学,加深印象。随着电脑的应用,课堂上教学工具发生质的变化,地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图片信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前行,移动终端的功能也逐步加强,各种视频软件被更多地普及利用,社会步入了“微时代”,微信、微电影、微广告……不断涌现。那么这些“微元素”是否也能应用到地理课堂中来,是否也能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求学的欲望呢?

初中地理课程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想如果能加入这些“微元素”,将会带来新鲜的形式以及出人意料的效果。当学习到关于微课程的理念后,我尝试将这种“微元素”引入我的初中地理教学,而对于微课程素材的选取则成为我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

微课程一般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精练,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一个教学内容,时间小于10分钟的教学音频或视频。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及课程表现形式。它具有时间短、主题明确、内容选择灵活以及课程相对独立等特征。它能满足学习者的一些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多元智力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也能更有效地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一、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能起怎样的作用

1. 微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微课程往往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呈现,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它有别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比单纯的以文字或语言为主的课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时间短,更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 微课程能更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微课程在设计时主题较明确,往往用来针对某些单个的知识点,是对某些学习内容或要求的提炼,它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学生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选择性反复学习,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起到更有效夯实基础的作用,是一种在短时间里解决重点和难点的“短平快”方法。

二、微课程与PPT课件比较有怎样的优势

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PPT多媒体课件已相当普及,它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非常突出,但微课程的应用可以对PPT多媒体课件有较好的补充作用,而且有其独特的优势。

1. 微课程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其内容较单一,但目的较明确,问题突出,由于时间较短,在使用时可以灵活运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受整节课设计流程的限制,学生使用时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一般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运行,给学习利用带来较大的方便。

2. 微课程较PPT课件而言,文字、声音、画面结合得更好,学生学习时较容易调动各种感官,尤其在演示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时,更加直观生动,较图片更加有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也便于反复观看。

3. 课内外可以更紧密地结合。初中地理有些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或实验操作,以使知识点可以直观地进行教学或学习,但有些活动受到时间、场地等要求的限制,难以在课堂上完成,如果利用微课程,将课外的活动或实验用视频进行记录、剪辑,再融合进课堂教学,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素材如何选取

微课程素材选取应注重“小而实”。“小”是指微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大,应该以一个知识点为主,重在解决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10分钟。“实”是指在微课程素材选取时应指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的薄弱点或感兴趣点,这些微课程素材应该能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服务,确实能解决教师教或学生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否则呈现形式再精彩也只是无本之木。因此,我觉得在选取微课程素材时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展示地理实验现象的素材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通过实验呈现进行教学,而这些地理实验的过程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在课堂中进行,而在课外进行,学生又难以完整地观察并体会。如果利用微课程将这些实验过程通过剪辑制作成微视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通过微视频录制模拟植被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的过程,这个实验无法在教室内课堂中完成,但通过视频录制实验的全过程,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观察,则能较形象、直观地显现水土流失形成的因素,尤其体现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2. 演示完整的练习过程或制作过程的素材

初中地理课程对六、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很多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做地理填图练习。学生有很多做作业的习惯是第一次时养成的,如果教师将填图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示范录制成视频直接呈现给学生,对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习惯很有帮助,也对讲解这类练习的思路及方法有了较有效的呈现方式。同样的道理,如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过程,或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过程等,都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形式辅助教学。

3. 帮助学生突破自主学习中难点的素材

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对有些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他们往往会在课后完成作业时再复习,如果把这些相关知识点做成微课程,就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甚至课后反复学习,以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例如,“地球的公转”这一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在一节课中掌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用地球仪或一些模拟地球公转的教学仪器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他们来说,一节课的时间不足以完全弄明白。如果将这些模拟过程制作成微课程,存放在各类“云”存储器中,供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将有利于这些难点的突破。

4. 记录户外或课外进行实践活动的素材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的学习或应用需要在户外进行。如果能将一些户外活动或课外实践用微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一定的加工,制作成为微课程,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既有利于课堂中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又能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并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地图、如何在户外辨认方向、生活中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都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形式被记录后用以辅助课堂教学。

5. 帮助学习课后拓展内容的素材

课堂教学40分钟是有限的,有许多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兴趣浓厚,或有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常常会出现学生在课后继续拓展研究地理知识的情况。如果教师将某些拓展的内容制作为微课程,学生就可以在课后自主学习,或从教师的拓展内容中挑选兴趣所在,满足学生对更多新知识的渴望。例如,画出中国简图,某些区域有哪些旅游景点等。

6. 有助于导入新课的素材

有些微课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往往会用五花八门的方法导入新课。微课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导入方式,尤其在某些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某些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新课前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受,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为后面的内容作一些铺垫,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中素材的选取原则 第10篇

使用多媒体素材, 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素材的选取对真实性要求很高很严。科学本身就是求实、准确, 反对弄虚作假, 失去真实性就失去科学性。多媒体教学软件必须准确表达学科的知识, 因此素材的选取必须严格把关, 保证学科内容的正确性, 不能违背科学原理, 要做到阐述准确, 表达严谨, 数据可靠, 资料翔实, 操作表演规范统一。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合理知识结构体系的主要特征。系统性原则要求选材有助于系统地、连续地、按一定逻辑顺序来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的整体性上, 而不是零碎的、残缺的知识。其次, 系统性还体现在将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采用要素分析方法, 将之分解为一个个要素, 进一步将各要素分解为子要素, 并加以有序地组合起来, 使各知识点秩序井然, 关系紧密。知识点是选编素材资料的基本依据, 应按教材主要知识点的顺序系统地编排各类素材, 这样才能做到具体教学内容不遗漏, 保证素材资料的覆盖率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教学性原则

素材选取要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素材要求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主题鲜明, 能突出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 并且能取得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材料的选择、编写、编辑应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点。具有说服力、有实用价值的素材应首选。素材中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所选素材应起到呈现现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素材的思想性和先进性, 对陈旧的实例材料, 应不予采用。

四、典型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提高教学与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典型的素材, 是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 选择素材要选择那些能普遍反映同类事物现象与本质属性的有代表性、规范性的素材, 同时应尽量选取具有个性特征、新颖性和新奇性的素材。在同一组可以表达同一教学内容的素材, 应选择最典型的, 通过对典型现象和过程的多媒体描述, 能更深刻细腻地揭示、剖析、展示问题, 对学生从感知、想象、推理到形成思想、观念和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形成某种个性特点方面, 取得最大限度可能的结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五、少而精原则

为达到一定的结果, 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 投入的必要精力最小, 是教育过程优化的准则之一。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 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都非常珍贵, 所以素材必须少而精。素材要满足学生掌握知识点所需时间, 信息块数量应保证产生长时记忆的时间, 提供足以让学习者形成概念、产生概念结构的各类信息, 突出概念结构中的属、种的特点并提供典型的实例, 促进学习者有效完成学习。但也一定要注意素材的内容不要太长, 在满足上述条件下尽量短, 否则一来浪费学习者时间, 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来容易分散学习者注意力, 降低了学习效果。

六、深度与广度的原则

为表现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的内容, 为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的, 素材必须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广度是指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内容过多、过广、过杂会使之繁琐, 不利于突出重点, 降低学习效率。素材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个性差异, 使所有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展。素材要有适合的节奏。对于课堂练习要有层次, 有梯度, 由浅入深, 使学生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七、启发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不断分解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素材呈现的内容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素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按照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及思维过程, 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层层深入, 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从而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想象、解决问题能力并领会概念、掌握原理, 最终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八、技术性原则

良好的技术质量是实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保证。素材的清晰度, 画面结构以及图片质量均要符合要求。对于视频素材必须达到规定的技术指标, 例如画面清晰, 图像稳定, 色彩真实, 能看清图像细节, 声音清楚, 语言简练, 解说流畅, 声画同步, 编辑组接流畅, 特技合理, 音响效果逼真, 图像信息的信噪比要求要大于45d B。另外要求层次分明, 展开节奏合理, 解说、效果声和背景音乐三者比例合理, 主次分明, 音量控制适当并保持一致。

九、艺术性原则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是美的高级形态。教学媒体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原理, 应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去表现教学内容, 使内容和形式富于美感, 能引起学生美好的感受,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一切方法, 使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具有艺术性。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 使画面简洁生动, 构图均衡统一, 文字优美醒目。也可恰当地运用特技手法组接画面, 使教学内容富有表现力,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十、易实现原则

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也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结果, 且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最少。因此, 素材内容要易于实现, 要考虑低成本与高效能。例如视频媒体首先要考虑使用现有的视频素材, 因为此类素材只要稍微编辑处理就可应用于课件制作。还可以充分运用大量廉价的网络资源。对需要自制的素材就应考虑制作的难度及成本, 尽量以小的代价取得最佳效果。在使用现有素材时要特别注意素材的科学性, 对有些重要的史料要进行真实性考证。防止信息垃圾进入课堂, 以免把学生引入歧途。

教学素材选取 第1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施案例选取原则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案例或者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思考以掌握基本知识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的教学互动,教师调控着案例的讨论,学生积极的思考,不再觉的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老师有成就感同时从学生的回答中,老师也有可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思想政治课既要向学生传播经济、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社会与人生的能力,达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案例教学法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材设计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提升直面社会生活的本领。让大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心悦诚服的接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案例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的一步。当然选择合适的案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老师要备好大纲与教材,也就是依据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找到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其次要备好学生,也就是知晓所要教授的对象有什么特点,比如说他们是理工科的学生还是文科生,他们在生活中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等等。最后,老师还要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善于探索它们与所教授内容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注意通过电视媒体、书报、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信息,并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抽象、概括,为形成教学案例做好准备。

2利用案例教学设计、展现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境”

如果就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本身而言,在过去的传统认识中,往往是把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与实践对立起来,理论讲授是不可能体现出“实践性”的,甚至把理论讲授等同于“填鸭式”教学。如果说这种思维对于大学中的某些学科有合理性的话,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来说就不可这样,也不能这样。因为就高校思想政治课而言,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知识的重复性传授已经没有必要。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尽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行为实践。

所以就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理论”动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教育“实践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味“理论”,接受“理论”。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课堂理论教学,也应该而且可以体现出“实践性”。当然,这种“实践性”主要是一种“具体实践性”,即教师的“理论”传授应当直接着眼于学生在内化一定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合目的性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更多地是指向“实践理念”层次上的,也就是在学生怎样“行为”的方案、规划层面上的实践性,或者说是一种达到“知行合一”的可能性。那么,在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性”,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实践情境”还原的效果如何。所谓“实践情境”,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这种讲述不仅局限于语言,还包括图片、视频、声音等任何有助于情境创设的手段),向学生再现一种“事件”情境,让他“身入其中”,从而了解知识、反思、模拟行为选择,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践情境”成功形成的重要

标志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走入事件中或创设的氛围中,并积极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形成共鸣性的认识。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学生会主动接受“知识”,形成对未来“行为实践”的初步方案、计划,或者对这种方案、计划能够保持持久的“实践”动力。

3案例教学的课后总结

教育者在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都会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直观印象或者反思,比如整个“教学情境”效果如何,学生围绕哪些问题产生了共鸣,对哪些问题还存在着困惑,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展现还需怎样的完善(案例教学的切入角度是否具有足够吸引力、多媒体素材展现的顺序是不是最优、语言表达是不是足够简洁明了、提问的时机是否合适、设计的问题能否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等),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否如课前所预想,教材内容是否有需要更新的地方,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与思维能力在哪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等等。当然能产生这样的印象或者反思和“实践情境”式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是那种“填鸭式”教学,把学生作为一种知识接受的“客体”,教育者可能很难产生这些印象或者进行这种反思。而这种反思如果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提升,就会有助于教育者“教”之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知行合一”可能性的进一步提高。

二、案例选择原则探析

1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一方面是指选择的案例能够囊括所教授知识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学生的實际情况,他们在高中阶段是学理科的还是学文科的,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角度或者深度存在哪些差异。比如在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发现理工科学生关注点与文科生有一定的不同。理工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什么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而文科生则更多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如何提出的,为什么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我就设计了一个案例,我列举了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一些提法(1936年斯大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1961年赫鲁晓夫:20年建成共产主义;1967年勃列日涅夫: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安德罗波夫:漫长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1986年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让学生来感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背景。然后我就开始向学生提问,这些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看法有什么特点,然后让他们回顾以前所学的历史,思考这些提法与当时的苏联社会现实是否相符,最后回到引用案例的目的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所需的时间是漫长还是短暂等。这样从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去设计案例就能够很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简约性

一节课也就是五十分钟左右,为了把知识更好的、更快的传授给学生就要使课堂教学言简意赅。而在案例教学中要做到言简意赅,首先必须使案例简约。教师平时收集的案例可能很多,有的案例可能信息量也很大,这就需要对案例进行加工、化约,去除次要的信息。只要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切合所学知识点,案例是越简约越好。如果案例的呈现让学生听、看了半天不知所以然,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继而也就无法继续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比如在讲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间的关系,我就向学生呈现了一个案例:在纯粹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如何来给甲、乙、丙三人分好、中、差三套房子。这个案例最初设计的时候当然需要很多的相关信息(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怎么生活的,资源怎么配置的,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了人们怎么生活的,资源怎么配置的,而且无论是以前的计划经济与现在的市场经济都不是纯粹的),这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化约、去除次要的东西。当学生看到这个案例后,很感兴趣纷纷举手提出资源配置的方案,然后我就引导他们去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纯粹的计划与市场经济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计划。

3现实性

渴望了解社会,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就要多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能够亲切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老师自己要做个有心人,首先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去思考社会现实生活。超女、周杰伦、油荒、禽流感、中秋节与书本知识有什么联系呢,这就需要老师对这些案例进行加工、思考。比如在讲到思想路线中的“注重调查研究”这一内容时,我没有过多的讲理论,而是首先问他们知道不知道周杰伦是谁,知道不知道“拇指一族”是什么意思。由于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他们立刻就很感兴趣。然后我就接着问,移动公司推出的“动感地带”为什么找周杰伦做广告,然后启发他们进行思考,让他们理解注重调查研究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实事求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在讲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重要性时,我就举了在广州市经常可以见到的“天福茗茶”的例子,首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讲了它的董事长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一项内容(清洗马桶,干净程度达到自己吃的食物可以在馬桶里炒着吃),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当然像禽流感与鸡蛋价格的关系、中秋节与月饼价格的关系、油荒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等等这些案例的设计都可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案例设计要体现出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以观。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有一些知识性内容的传授。为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我觉得即使在进行知识性内容的传授时,也可以通过案例的设计体现出一些思想教育课的特点。比如说在前面提到的“移动公司推出的‘动感地带’为什么找周杰伦做广告”这一案例,主要目的是为了讲授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但是在设计这一案例时,老师应该注意到当前的追星对年轻人可能产生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这一案例时就可以把“理性地看待自己喜欢的明星”这一内容加进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提出,对学生进行教育。再比如说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问题时,在设计“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巨大改善”这一案例时,可以把“合理的使用电脑、不要沉迷于游戏”这一内容加进去,从而适时地对大学生施以教育影响。当然这样的教育要少而精,能够切中问题的要害,它应该成为知识性教学过程侧面的点睛之笔。

5创新性

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教育者不应把备课内容一成不变地反复使用。教学过程本身就孕育着创新的元素,教育对象的改变、情境的改变都会使教育者产生新的思想闪光点。教育者在课后要及时反思案例教学的过程还存在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总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不断进行案例的创新。

在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尊重个人利益与价值、寻求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伦理诉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与接受。单一中心,绝对控制的计划经济时代已渐渐远去,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时代相适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也需要加以改变。高校学生的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越来越活跃,他们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再用以前的“主体——客体”模式已越来越难完成自己的育人任务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主体——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它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关新案例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5(12):4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选取 第12篇

一、从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中选取情景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数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出来.课堂上的学会, 不意味着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回到生活, 才能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

1.用生活中常用的熟悉物品, 如一副扑克牌, 在刚学完整数的加减乘除后, 教师可利用它来玩“24”的游戏, 即从中抽出4张牌, 利用加减乘除法, 使它们的得数是24.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取全班竞赛、个人比赛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有一位教师在教人教版第十一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时, 也用了一副牌, 他先抽出两张大王, 让学生说出剩下的张数后, 再从中抽出红色的部分, “每种同色的各有多少张?”“13张.”“13张是52张的几分之几?”“1/4”, “也就是说52张的1/4是多少张?”“13张.”教师板书:.之后, 教师把1/4改变成25%, “1/4与25%相同吗?”“相同.”教师出示编题:有52张牌, 其中红色的占25%, 红色的有多少张?很快同学们都列出了式子.

2.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之中去, 使学生明白数学的作用, 如学生日常遇到的建筑面积、算法, 家中铺地砖的选购、校园的规划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让学生把数学带到生活中, 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从小学生学习心理出发, 选取情景

小学生天性喜欢玩耍, 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 在学习活动中一般都求新、求奇、求趣, “玩中学”, “学中玩”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 可以从小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中选取课堂情景, 如全国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 就采用中央电视台晚上7:00播放的中央新闻音乐作情景引入, 学生听了音乐之后, 要求学生猜出是什么, 在什么时候播放, 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晚上7:00, 另一种是19:00.由此引入新课, 学生学习效果很好.有位教师在教人教版第十一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 为了巩固练习所学内容, 引入了中央电视台“开心一百”的情景, 教师装成主持人, 提出要求.教师出题后, 答对的同学请站起来, 答错的同学请坐下来, 同桌互相监督, 看谁能够站到最后, 最后三名同学奖一本软抄.教师出题由简单到复杂, 每完成一题, 就用“开心一百”的场面来出下一题, “完成了吗?”, “完成了, 耶!” (学生伸出两个手指, 并大声说) , “请听题……”.整个课堂沉醉于做练习、竞争、兴奋的气氛之中, 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把游戏引入课堂, 让学生表演, 体验, 以增加教学情趣.游戏教学是我们大多数教师所青睐的一种课堂情景教学.例如, 著名的特级教师徐长青在执教《数学广角》时, 通过“猜”、“抢”两个游戏, 并巧妙地运用两个呼拉圈代替集合圈, 使同学们很自愿地认识了“重复”、“集合”这个数学知识.

三、用故事展示情景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 如果把数学知识, 融入故事之中, 既能吸引学生, 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 把整个课堂都置身于《西游记》的故事当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了《西游记》的故事, 猪八戒想吃树上的桃子, 孙悟空出了一道题考八戒, 八戒想不出, 请同学们帮助八戒.唐僧又出了一道比孙悟空难一些的百分数应用题考八戒, 又请同学们帮助解决.沙僧又出了一题更难一些的题目考八戒:“师兄先别忙, 我也考考你, 八戒听到没有?”下面同学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 有同学答“听到了.”全班一阵大笑.沙僧出题:“树上有桃子100个, 吃了一些后, 还剩30%, 吃了多少个?”八戒用力挠了挠头说, 同学们, 还是请你们来帮帮我吧!同学们忙于思考、计算.多好的一个情景啊!教师的整节课都贯穿于讲故事之中, 用故事来学习数学,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了知识.

很多教师都喜欢用故事做情景来引入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用了一个故事作引入, 非常有趣.教师一开始就说, “同学们,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你们喜欢听吗”?“喜欢.”一下把学生的兴奋点提了起来.同学们屏住呼吸, 等待听故事, “古时候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古时候有座山……’” (重复两次至三次) , 听着, 听着, 同学们听出玄门了, 就轰的一声大笑起来.之后, 教师再要求全班同学不断朗读这个“故事”, 通过亲身感受, 很生动地表达出了“不断重复出现”与“循环”的关系, 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四、深入剖析教材, 从教材中挖掘情景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 教材是经过精心编写出来的, 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创设情景, 不能舍本求异,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 要熟悉教材, 要把握好教材.其次, 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 要理解教材的教学目的, 把握重点与难点.再次,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深入剖析教材之后, 才能根据重点和难点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使其生活化, 富于趣味性, 让学生感到有亲和力.例如, 小学除法的例题可以把它改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是青蛙跳一下距离的多少倍”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教材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 并把实验结论记录起来, 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经过实践探索, 学生把拼三角形过程中的几处重要结论都自然地挖掘出来了.

五、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创设教学情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角色, 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 尽量把课堂教学的气氛营造得轻松一些, 民主一些, 和谐一些.在新课程的改革下, 教师要“稚化”自己, 把自己当做学生, 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来设计课堂教学.例如, 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了《24小时记时法》后, 在学生已熟悉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后, 对学生说“前面一直是老师考你们, 现在我们换一下方式, 让你们出题来考老师好吗?出一些最难的, 看谁能把老师难倒?”听到要考老师, 同学们太高兴了, 他们有的沉思, 有的找资料, 有的互相小声讨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出难题考老师.这样一来, 他们纷纷举手, 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放下架子, 给学生机会出题考教师, 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 在出题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练习,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民爆行业发展现状论文下一篇:单纯肥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