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2024-07-07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精选8篇)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第1篇

1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表现

1.1 第一类抗菌药与第三类抗菌药联合应用

临床将抗菌药物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第二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甙类、多黏菌素类;第三类速效抑菌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第四类慢效抑菌类:磺胺类。其中第一类药物作用强, 且只有在繁殖期才能发挥作用, 而第三类药物可致病原菌迅速抑制, 从而影响第一类药物的疗效, 出现拮抗作用, 应避免联合应用。如青霉素与螺旋霉素联用、阿莫西林与阿奇霉素联用等。

1.2 配伍介质溶液的酸碱度不合理

配伍溶液的酸碱度应近似, 防止酸性或碱性增强, 两者均可使抗生素加速分解, 降低疗效或失活。例如:青霉素在近中性 (pH=6~7) 介质溶液较为稳定, 酸性或碱性增强, 均可使之加速分解。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如溶于葡萄糖注射液 (pH=3.2~5.5) 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 降低疗效。

1.3 克林霉素与大环内酯类联用, 具有拮抗作用, 不可联合应用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螺旋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的作用机制相同, 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通过抑制肽链延长而影响蛋白质合成。但后者与核糖体的亲和力较强, 后者在作用靶位上可置换克林霉素, 拮抗克林霉素作用。

1.4 病毒性疾病应用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一般对病毒性感染无效。

2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原因

2.1 诊疗条件的限制

基层兽医诊疗单位医疗设备简陋, 不能做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兽医只能凭临床经验使用抗生素, 缺乏使用抗生素的可靠依据和种类, 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盲目性。

2.2 临床诊断不正确

基层诊疗单位多数兽医临床经验不足, 对病情不能作出正确诊断, 又担心漏诊误治, 往往采取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超剂量用药。对一般感染发热, 采取2~3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或二天更换两种以上抗生素。

2.3 兽医无原则

无原则顺从畜主要求, 任意听从畜主点药, 不做任何解释, 甚至为追求经济利益, 滥用昂贵和进口抗生素。

2.4 畜主不遵从医嘱使用抗生素

为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浓度, 兽医给畜主规定每日用药次数, 畜主不按医嘱随意更改给药次数, 达不到药物的有效浓度, 影响治疗效果。

2.5 畜主随意性停药

部分病畜 (禽) 感染较重, 应用1~2天抗生素后, 病畜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 以至病情反复, 追加剂量或改用新药, 甚至联合用药。导致抗生素越用越好, 剂量越用越大。

3 抗生素应用的一般原则

3.1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不可盲目乱用

任何一种抗生素都只对部分细菌有抗菌作用, 因此有严格的适应症, 只有用的合理、准确, 才能发挥作用。应根据临床诊断, 估计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有条件时, 还应做药敏实验, 并根据病畜病情轻重而选择对病原微生物高度敏感、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的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 对病毒性感染、不明原因发热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除病情十分严重外, 一般不宜应用。

3.2 剂量和疗程要恰当, 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引起复发

一般开始剂量要大些 (但不要超过规定剂量) , 以便集中优势兵力给病原体以决定性打击, 以后根据病情适当减量;对急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时, 剂量也宜稍大。药物的疗程要视疾病的类型、病畜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传染病和感染症应连续用药3~5天, 直至症状消失后再用1~2天, 切忌停药过早而导致疾病复发。

3.3 适当选择给药途径, 注意不良反应

严重感染时多采用注射给药, 一般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以内服为宜, 但严重消化道感染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时, 应选择注射法与内服并用。用药期间应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如肝、肾功能障碍等) , 以便及时停药或改换用药或采取相应的解救措施。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病畜, 应用抗生素要特别慎重, 以免发生意外。

3.4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应结合临床经验控制使用

联合应用的指征是: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如败血症) 和混合感染 (如创伤感染) ;较长期用药, 细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者;病灶处抗菌药不易渗入者 (如脑炎) 。

3.5 防止影响免疫反应

据报道, 某些抗生素在治疗疾病时能抑制免疫功能, 如庆大霉素、金霉素等。此外, 抗生素对某些活菌苗的主动免疫有干扰作用, 这是由于菌苗中的微生物被抑杀, 影响抗体产生。因此, 在进行各种菌苗预防注射前后数天内, 以不用抗生素为宜。

3.6 防止产生配伍禁忌

抗生素之间以及抗生素与其它药物相混合时, 有可能产生配伍禁忌, 带来不良效果, 应设法避免。

3.7 预防性及局部应用

抗生素应严加控制, 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及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3.8 必须切实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保障人体健康

食用动物在上市和屠宰前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 应严格执行休药期, 准确计算屠宰前停药时间, 这一时间以最后一次用药开始计算。奶牛在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所产的牛奶和停药后3天内的牛奶应废弃, 不得供人饮用。

4 建议与对策

抗生素虽有消炎作用, 但它不是万能药, 抗生素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判断致病菌, 滥用抗生素只会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因此, 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 慎重准确地使用抗生素, 确保用药安全、高效。

4.1 改善基层兽医诊疗条件

基层兽医诊疗单位应加大医疗设施的投入, 购买一些临床常用的检查设备, 改善诊疗条件, 提高诊断符合率, 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减少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2 提高基层兽医业务技能

基层兽医对病畜 (禽) 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业务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熟悉抗生素的抗菌谱,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效学及使用指征等,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则, 对把握不准的病畜, 应邀请专家会诊, 明确诊断, 合理用药,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和联合用药。

4.3 加强对畜主用药知识宣传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6-02

1 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师不能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变迁来选择药物 首选药物正确与否对感染性疾病治疗预后影响较大,但部分医师对此重要环节往往忽略或重视不够。在未开展临床药学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往往习惯于本人或者本门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而未充分考虑感染程度和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少做甚至不做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来指导抗生素的选用,甚少有人根据抗生素的药理学参数来使用抗生素,只是凭经验或机械地根据习惯选用抗生素,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临床医师在选用抗生素时未考虑患者的因素,往往造成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应用抗生素不能很好地掌握用药指征 临床医师不了解抗生素的发展状态,不能很好地掌握新老各类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的差别,因此选用时针对性不强或根本无用药指征。选用抗生素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还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考虑各类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性。病情加重升级治疗的方法是不妥的。控制感染先用什么药,必须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某些重症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感染,如先选用无效的一线药,延误治疗后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即使后来治疗升级,也无济于事。在此特别强调,对于危重、急症感染,一定要首选杀菌性抗生素。.临床医师不能很好掌握感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选用抗生素要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情情况制订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治疗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2 给药方式和剂量未能按照抗生素临床药理特点和控制感染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体后,在血液中形成不同的药物浓度,只有在敏感部位的药物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具有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钠静脉滴注,其血浆半衰期仅为0.65~0.7小时,用药3~4小时后约90%已排泄,6小时后血药浓度已低于最低抑菌浓度,如每日1次给药,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左氧氟沙星传统的用药方案是每日两次,每次200mg,现在认为可将每日两次的药量改为一次给予,这样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又如阿奇霉素具有典型的抗菌素后效应,与其血药半衰期长有关,常采取序贯疗法,即给药3天停药4天,再给药3天,避免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这样每日1次服药及短时间用药可使得患者依从性显著增高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②用法不当。主要是老年人,因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液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故药物清除率逐年下降,各种药物血浆半衰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③超剂量用药。有相当部分药物在给药剂量上偏大,如罗红霉素片,其用法为成人每次0.15g,每12小时1次,餐前服,用量过大常引起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而医嘱经常为每天3次,易引起中毒。⑤给药剂量不足。手术合理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问题(1)给药时间:①近年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抗生素预防感染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有效,最重要的是在手术的全过程维持血清和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MIC,故关键是麻醉诱导期给药。②除非是已存在的感染,没有必要提前2-3天应用药物;应在细菌种植之前,如麻醉时静脉给予一定量抗菌药或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1小时肌肉注射给药,一旦细菌侵入,既能得到抑制。③术前1次给足量抗生素,若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术后再追加1次量抗生素为合理;术后预防用药给一个单剂量为好,最长的一般用药时间不超过48小时。临床上应根据术后体温、血象、引流物情况和性质决定术后停药时间,一般于术后3d停药。④因部分大型无菌手术如肺切除术、心臟瓣膜替换术者一旦感染,治疗特别困难且后果严重,故将预防用药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5天。⑤应用时间要短,因长时间应用并不能降低伤口的感染率,反而增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如产生耐药菌株、二重感染、毒性症状等,且增加医疗费用。(2)选药:必须考虑手术切口内可能感染的细菌对抗生素是否敏感。(3)抗菌药不能替代仔细的手术操作,手术的灭菌原则始终是临床医师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3 结论

抗生素使用的临床管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年—2011年各科病历, 按临床性质不同分为内科、外科两大组, 根据疾病性质不同, 首先剖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分析总结, 上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要滥用原因概括如下: (1) 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性用药; (2) 不确定的联合应用抗生素; (3) 选用对病原菌或感染无效、疗效不强药物; (4) 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 (外科平均使用15 d, 内科30 d左右) ; (5) 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比率过高, 达95%; (6) 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 (7) 感染已控制多日而不及时停药; (8) 产生耐药、二重感染时, 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药物; (9) 发生轻微过敏反应时不及时改用其他抗生素; (10) 忽视疗效性价比。

2 管理办法

2.1 取得领导支持, 成立专门管理小组由分管院领导、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临床药学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共同组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领导小组。

2.2 根据最新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结合我院具体情况,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监督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1) 指定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我院为三级乙等医院, 现临床使用40余种抗生素。明确规定抗菌药物非限定使用、限定使用、特殊使用三个级别的数量、品种, 临床使用的规范、原则。依据医师专业技术职称, 获得不同级别抗生素的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医师, 经培训合格后才能具有限定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培训合格后才能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

(2) 组织全体医师、药师学习《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法律、法规,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进行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 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3) 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则尽量不用, 而且除考虑抗生素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 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药疗关系。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4) 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min~2 h内, 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h。这条管理非常严格, 必须做到。要求:a) 手术前1 d内, 必须做抗生素过敏试验;b) 接患者入手术室时, 由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据医嘱一起核对抗生素名称、剂量、批号无误后交与手术室护士, 麻醉前30 min静脉滴注;c) 清洁手术用抗生素绝对不超过24 h。

(5) 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

(6) 临床常见联合用药在病原菌不明及未做药敏试验时, 可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旦药敏试验结果出来, 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

(7) 抗生素配伍要合理, 2种抗生素同时应用尤其考虑有无理化、药理等配伍禁忌。

(8) 对新药、高等级药必须熟悉抗菌谱、不良反应、配伍禁忌。

2.3医院开展专项耐药监测工作, 每月发布细菌耐药信息,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 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2.4临床药学室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汇总, 定期分析、评估检测数据并发布信息, 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1) 每日由专门人员审核处方、查看病历, 临床药师下临床随同医师查房、会诊, 指导临床用药。

(2)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定使用级抗菌药物;

(3)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定使用类药物敏感时, 可以使用限定级抗菌药物;

(4)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2.5建立奖罚机制与绩效工资挂钩

2.5.1使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 对医师抗菌药使用量、使用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每月评估1次。

2.5.2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排名后位、超过各项指标的医师予以处罚, 再诫勉谈话, 情况严重者予以通报, 暂停处方权。

2.6医院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医师、药师晋级考核指标体系, 作为院内上报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于抗菌药物使用指标不合格者当年不准申报晋升职称, 一票否决。

3 结果

经严格管理, 对照总结, 根据新抗菌药物管理指标统计分析:抗生素使用率由原来的78%降至47%;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不能超过50个品种, 现为42种;外科清洁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生素由原来95%降至28%。

4 讨论

近几年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严重, 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 经媒体大肆渲染的超级细菌, 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恐慌。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当严重的感染发生时将无药可用, 这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加强抗生素管理、控制细菌的耐药性已势在必行。自2012年2月13日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来, 我院积极响应, 开展一系列工作,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逐一落实政策标准, 严格抗生素管理, 使我院抗生素临床使用率明显下降, 符合新版抗菌药物管理标准[3]。

抗生素滥用现象要彻底根治,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医疗体制改革, 需要走出“以药养医”的怪圈, 需要严抓抗生素从生产到流通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 需要每名医务人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罗燕娜, 秦斯民.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与市场发展[J].黑龙江医药, 2012, 23 (2) :208-210.

[2]徐丽明, 曹屹, 徐凤.浅析抗生素滥用现象及不良反应[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2, 2 (33) :30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第4篇

近年来, 由于国内抗生素滥用严重,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大增加, 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具有两方面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该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故低浓度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有抑菌作用, 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二该药对肾脏及听神经的损害, 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范围逐年减少。

人们一直努力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希望在取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动学参数来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 避免由于血药浓度升高到危险浓度而导致患者的耳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是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耳、肾器官内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的[3,4], 它在肾皮质中的浓度是血浓度的10~50倍, 肾功能正常时, 该类药物的半衰期为2~3h。当血中浓度下降时, 内耳淋巴液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半衰期可达12h。所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给药间隔, 由每日2次改成目前推荐的每日1次给药;并且监测患者的体内血药浓度, 这种给药方案可大大减少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耳毒性机理研究认为, 即使使用正常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幼儿的耳蜗仍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其程度重于成年人, 并随幼儿年龄下降和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停药后, 在相当长时间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损害继续存在。研究结果还表明, 即使按正规剂量与疗程给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仍应密切注意其耳毒性损害的潜在危险, 使用时应进行听觉电生理检测。

研究发现, 在部分特异性人群中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存在耳毒性的高敏感家族, 主要是由于其线粒体12Sr RNA基因发生1555A→G变异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5,6]。这类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类抗生素药物。故临床应用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耳聋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敏家族史。有条件的地方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前, 要对患者检测基因1555A位点突变, 以最大程度减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损伤。相信在防止了少数高敏感家族用药危害之后, 将大大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中的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导致一些细菌生活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外溢, 引起细菌的死亡。药物相互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合用时, 青霉素使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 氨基糖苷类药易透过细胞壁进入菌体靶位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者获得协同作用。但两者联用时不宜在同一注射器混合或者同时注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与利尿剂联用, 不仅会加重对耳的损伤, 引起耳鸣、耳聋等症状, 可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可使两者药物作用加强。但随着药物作用的增强, 药物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之间合用对耳及肾脏的毒性会成线性增加, 因而不宜合用。

总体上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较强的抗菌活性仍将成为临床重要的抗感染药物。虽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着耳毒性、肾毒性的弱点, 但毕竟其毒性明确, 是可以预防的, 其治疗作用占主导地位。只要合理应用, 准确把握药物特性, 就可以将毒性降到最小。另外, 科研人员也在着手研发耳肾毒性更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以期使此类抗生素在发挥更好抗菌作用的前提下减少对人体的损害。

参考文献

[1]丁洁卫, 阮调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过敏反应65例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3, l8 (1) :12.

[2]周基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度合理应用[J].儿科药学杂志, 2002, 8 (2) :8.

[3]柳林整, 王培嵩, 孙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 2003, 35 (3) :221.

[4]王志军, 赵畔波.氨基糖苷所致耳毒性相关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 2003, 35 (3) :218.

[5]陈观明, 傅四清, 藤云, 等.66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致聋患者的线粒体DNA1555位突变检测[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9 (2) :149.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第5篇

1 不能合理使用抗病毒药

临床上流行的病毒病特别多, 一些兽医听信媒介不切实际的广告宣传, 盲目使用一些新药。其实, 抗病毒药物只是对病毒的某些生长阶段有抑制作用, 都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发挥作用的。况且, 许多抑制病毒的药物具有明显的副作用, 如:金刚胺可用于治疗猪鸡流感, 但易引起鸡产蛋率下降;病毒唑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和痘病毒感染, 但长期使用, 会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利巴韦林对鸡新城疫、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但长期服用, 容易产生免疫抑制。同时, 病毒对现有抗病毒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变异株, 甚至还会出现依赖药物的变异, 使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或根本无效。

2 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些过去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 因其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 已经变成了无效药。如链球菌过去对链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呋喃西林等药物敏感。但随着其菌型的不断变化, 对一些抗菌素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药敏试验结果证明, 硫酸阿米卡星对链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有的菌型对庆大霉素、头孢霉素、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高度敏感, 对新霉素、卡那霉素、螺旋霉素、环丙沙星中等敏感, 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等具有抗药性。临床上若使用这些不敏感的药物治疗链球菌感染, 当然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在推荐使用抗生素添加剂时也是这样。长期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抗菌药物添加剂, 特别是使用土霉素等广谱抗菌药物, 不但容易造成产品污染, 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还会使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 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B族维生素缺乏, 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使一些细菌发生变异, 如分泌某些酶类使抗生素失活, 并可以将耐药性由非病原菌传给病原菌, 使抗药性菌群进一步扩大。

3 不能合理使用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 如磺胺嘧啶 (SD) 、磺胺间甲氧嘧啶 (SMM) 、磺胺二甲氧嘧啶 (SDM) 、复方新诺明 (SMZ) 等。许多兽医并不清楚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磺胺类药物只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不能彻底杀死细菌, 临床用药很不规范, 不懂得遵守“首次突击量, 以后维持量, 症状消失后使用最小量”的用药规律, 在不清除脓汁和坏死组织时即用磺胺类药物, 在发现治疗效果不好后, 不是及时改换其他有效抗菌素, 而是继续毫无标准地加大剂量, 结果导致原本对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的微生物也呈现耐药性。

4 用药配伍不合理

许多兽医在配伍用药时, 不知道药物的理化特性和配伍禁忌, 只是凭感觉任意应用。临床常见的不合理配伍用药很多, 如:庆大霉素与青霉素、5%的Na HCO3;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乳酶生与复方新诺明、磺胺脒;20%磺胺嘧啶钠与青霉素G钾、Vc注射液等等, 这些不合理的配伍, 既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又无故增加了畜主的经济负担, 尤其是治疗混合感染疾病时, 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5 常用药物使用不合理

一些兽医常用老眼光看问题, 遇到病畜只知道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地塞米松等一些常用药物。在使用这个方剂效果不明显时, 往往不去综合分析原因, 改变思路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剂, 而是盲目地任意加大青霉素、链霉素的剂量, 有时甚至超出常规用药剂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对于不太敏感的微生物, 过量使用抗生素, 不但不能杀死或抑制其生长, 相反会使微生物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结果只能使动物感染疾病更加难治。要慎用激素类药物, 适量应用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 但长期过量应用, 能扰乱体内激素分泌, 降低机体免疫力, 造成直接危害 (如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生长迟缓) , 突然停药后会产生停药综合征 (如发热、软弱无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血糖和血压下降等) , 导致动物机体产生药物依赖而不利于后期的防治。

6 不能合理使用、保存疫苗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第6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抗生素,细菌耐药

院内感染目前已成为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相关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到医院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细菌耐药较为普遍存在,可导致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治疗效果的减弱[1]。临床中,如有抗生素未按照要求使用时,极易产生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对加大患者体内耐药细菌的数量有促进作用[2]。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住院的2000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住院的2000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11552例,女8448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2.16±9.75)岁,住院时间6~15 d,平均住院时间(12.21±2.25)d。普通科室患者4810例,重症医学科患者3906例,肿瘤科患者4546例,骨科患者6738例。所有患者行抗感染治疗时,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规范。

1.2方法本研究应用微生物干扰法。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行抗感染治疗时,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规范。临床中抗生素合理使用策略主要有:(1)实时监测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对患者消毒隔离。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检测1次/d,详细记录并向主管医生汇报感染监测结果。严格按照院内感染相关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感染菌属判定。由专业的人员对传染源进行消毒与隔离工作。院内各个科室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多重耐药菌带菌者进行相应隔离,由指定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2)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章,合理消毒手卫生。对此类患者复查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章程进行诊断,以此保证所得耐药结果的准确性。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处区域进行消毒,避免院内出现多重耐药菌。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之前,务必对双手严格消毒。另外应做到勤换白服、口罩、手套等,以防止感染范围扩大。(3)严格遵守抗菌素使用规范,为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对多重耐药感染施行合理隔离。临床中,替加环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除治疗常规感染外,对于多重耐药菌属如鲍曼和多重耐药肠杆菌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替加环素作为主要的口服药物,首次剂量100 mg,随后半量服用,2次/d。对多重耐药菌属感染的患者进行抗生素的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抗生素管理办法,对于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类等特殊类抗生素,需有主任医生签字方能有效。

2结果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未发生有关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3讨论

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发生多重耐药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3]。抗菌药的普遍应用,导致临床上出现了更加严重的有关细菌耐药的情况。因而,细菌的多重耐药问题已备受社会关注。从细菌多重耐药的药理机制来看,细菌的多重耐药主要来自细胞外膜排泵导致的基因突变,以及产生更加广谱的酶和细胞外膜自身渗透性的改变等[4]。多重耐药菌属中革兰阳性菌最为常见。临床中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联合用药方案,发生细菌的多重耐药感染现象并未降低,因此,在对抗生素的应用方案方面,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一旦有患者发生多重耐药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增加死亡率,导致院内感染,并扩大耐药菌属的传播范围,所以临床上对于细菌的多重耐药进行治疗时,存在较大的难度[5,6]。

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策略主要包括有三点:1实时监测住院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2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临床操作时,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章进行,并对自己的手卫生条件进行合理消毒。3严格遵守抗菌素使用规范,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施行合理的隔离办法,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对20000例患者进行研究。在此期间,本院并未有相关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多重耐药菌进行抗感染治疗,关键步骤是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并且采用合理的控制办法,能够较好的避免医院发生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因此临床上应当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琴妹,尹家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及预防控制对策.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5):2183-2184.

[2]艾合买提·托乎尼亚子.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4):235.

[3]林红,胡钢,雷晓婷,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与管理措施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0):942-943,946.

[4]孟凡松,田燕,李倩倩.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对策探讨.中国处方药,2014(5):46-47.

[5]杨佩红,徐修礼,刘家云,等.某院近五年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1):3098-3100.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第7篇

在人类与各种疾病的长期斗争中, 致病性微生物与人类抗生素的斗争一直处于一种演变与发展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临床医学上也不断有新的抗生素产生, 这些抗生素的合理有效使用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武器。但同时, 由于人们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也使得致病菌对抗生素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抗生素的疗效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 我国有听力障碍者2004万, 其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增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透露,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人, 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30%~40%。可见, 抗生素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反应及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应引起重视, 本篇将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并结合实例讨论相应的对策。

2 案例调查分析

为了从实践中找到临床使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本篇对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2008年6、7月份的450份出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2.1 资料来源

随机从我院各个科室中抽查2008年6、7月份出院病历450份, 详细调查各个科室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统计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别、患者姓名、年龄、诊断、手术名称、使用药物的通用名、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病原学检测+药敏试验、治疗或预防措施等。

2.2 调查结果

2008年6、7月份450份出院病历中, 使用抗生素的病历为261份, 使用率为58.0%;治疗用药95例;预防用药166例 (包括无指征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162例 (其中Ⅰ类切口81例, Ⅱ类切口69例, Ⅲ类切口12例) ;单联用药96例, 所占比例为36.8%;二联用药158例, 所占比例为60.5%;三联用药7例, 所占比例为2.7%;病原学监测+药敏试验48例, 所占比例18.4%;使用抗生素的261例中, 男性122例, 女性139例, 年龄最小的为9岁, 最大的为89岁。各个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各个科室使用的抗生素涉及32个品种, 其中包括头孢菌素类12种、青霉素类8种、喹诺酮类5种、硝基咪唑类7种。使用率最高的品种是左氧氟沙星 (89例) 、依次是室头孢哌酮舒巴坦 (98例) 、加替沙星 (63例) 、头孢孟多 (45例) 。

2.3 结果讨论

(1) 联合用药比率较高。

从抽查结果来看, 住院病人联合用药率达65%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有明确的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通常仅适用于个别情况。长期过多的联合用药很容易造成多耐药菌珠的出现, 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 也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2) 病原学送检率低。

从抽查结果可以看出, 住院病人病原学送检率仅达18.4%。住院病人在开始抗菌治疗之前, 先留取相应标本, 立即送细菌培养, 当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 对患者进行调整用药方案。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医生根本不做病原学送检率检查, 仅凭自己的经验选用抗生素。

(3) 抗生素选用剂量过大。

很多医生为在短时间内取得疗效, 并未考虑到抗生素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就为患者选用剂量过大的抗生素, 加大了患者因大剂量而引起的毒副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表层原因是医生对患者进行不负责的任诊断和用药。作为临床医生, 应对每一类, 每一种抗生素的抗菌谱及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做到有针对性的对症用药。但现实情况却相反,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大量不良反应, 而且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分析

临床上应用抗生素, 首先应该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 然后作常规药敏试验。如果不做或者不能做微生物学检查, 那么至少在临床上要有80%及以上的把握是细菌感染, 才是抗生素的适应证[2]。通常用来评价抗生素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疗效评价指标是:①临床疗效, 即临床治愈率或有效率;②病原菌得已清除。临床疗效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参数, 因为临床治愈率或有效率仅显示感染已减轻或缓解, 并不说明感染部位病原菌已被清除;而病原菌则与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和给药方案有关。目前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如果感染部位的病原菌不能清除, 可能造成感染迁延、复发和耐药菌产生[3]。

但是, 目前由于医生在门诊或急诊中要处理大量的工作, 迫使他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某一病人的诊治工作, 这就存在诊断是否准确以及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等问题。笔者认为,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医生的不负责任诊断和凭经验用药, 其根本原因是医药业的不合理利益驱动导致了医生责任的缺失, 恶化了患者就医的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3.1 受医药业的不合理利益驱动

笔者认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受整个医药业的不合理经济利益的驱动。从医院、医生到医药销售企业, 医药生产企业, 抗生素滥用现象的背后其实掩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在我国, 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医药不分”、“以药养医”, 这就为医生乱开药、开贵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促使生产和销售抗生素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生产企业不断地生产新药, 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换汤不换药”, 如:药品名称混乱、说明书不规范或造成一种抗生素药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名称, 其后果必然造成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甚至有的药品说明书有意夸大其疗效, 对毒副作用避重就轻;少数进口药品从包装到说明书均无中文。销售企业则不负责任地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药品。在这个经济利益的链条中, 也促使许多医院放弃了“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医学原则, 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为医院和医生创收。

3.2 医生的责任心问题

如前所述, 医生不负责任的盲目诊断开药以及从经验出发, 是造成抗生素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有些医生不认真寻找患儿高热的发病原因, 在未找出病因前就首先使用青霉素, 以至掩盖了症状给诊断增加了困难。有的得了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就因此而延误诊断, 造成严重的后遗症[4]。某些医院甚至不作任何病原学检查, 在门诊时仅凭医生的经验大范围使用抗生素以达到治疗效果, 或者随意选用新型广谱抗生素治疗普通抗生素就能治愈的疾病。医生并未充分运用抗生素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知识指导合理的临床用药。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趋向于联合用药, 其有效性尚待讨论。这样不负责任的使用抗生素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使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抑制了抗生素的有效性。

3.3 患者的认识不足因素

目前在我国, 患者自己随意购买抗生素也是造成当前抗菌药物使用混乱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由于不规范的医药产品以及医院不负责任的盲目诊断和用药, 使得患者根据自己看病的“经验”, 随意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目前, 我国医疗市场不完善, 很多情况下, 在医院取药的价钱比市场上要贵许多, 不少患者直接将医生开具的处方拿到药店购买, 尤其是大量“平价药店”的出现, 使得更多患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药, 有的患者甚至将处方长期保留, 反复使用。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 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患者认为所有的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治疗;还有的患者认为医院看病的程序太繁琐而不愿去医院就医,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老年人群体上。

4 减少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对策

4.1 建立严格的药品监管制度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之所以这么普遍, 首先就是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国家对此, 应该建立严格的药品监管制度, 砍断医院和医药企业的经济利益链, 切实落实医院“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方针。同时, 应开展医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促使医生自觉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不盲目追求疗效, 在确实需要开抗生素类药品时, 谨慎处理,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

4.2 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

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医师的专业知识、责任心以及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医师和药师的沟通, 以及时纠正不足。要使临床医生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 合理选用、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具体说来, 医生在临床诊断时,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要有明确的细菌性感染适应证。即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②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 根据细菌药敏谱选药, 尽量使用抗菌谱窄的抗生素;③正确选择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及给药方式。医生在确定使用抗生素以后, 应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 注意药物的配伍, 避免频繁换药。同时, 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一般以2种为宜, 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水平[5]。

5 结语

近年来, 国家不断进行医疗体制改革, 修正医疗体制的缺陷和不足, 从制度上严格监管医药业。这个趋势表明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必将得到遏制并最终消除。在这种大趋势下, 医院的各级医务人员更要提高思想认识,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EB/online].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cjr/node-7053995.ht m.

[2]胡生梅.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2) :3015-3016.

[3]鞠海青.临床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外医疗, 2008, (25) :160.

[4]洪振英.浅谈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8) :118-119.

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 第8篇

1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原因

1.1 无严格的管理规定

虽然在临床学术讨论上有一些用药原则, 如应针对病情尽量使用有效的、价格低廉的抗生素;同类有效的抗生素应首先使用低档次的抗生素。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随意性却很大, 多数是根据临床经验, 无可靠的科学依据。由于无抗生素使用规范, 在医疗质量评价上无法对临床是否正确使用抗生素进行科学的评价。

1.2 临床医师业务素质不高

很多临床医师在业务发展上, 把重点放在对疾病的诊断上, 对药物知识了解较少, 如药物的成分、疗效特性、体内过程、配伍禁忌等, 只知道药物的类别, 而不知道每种药物的性能, 从而造成抗生素的乱用。

1.3 医院重医轻药

由于医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得不到重视, 使药学工作者在临床药学上难以发挥作用, 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加之无有效的制度保证药学工作者深入临床, 协助医师合理用药。另一方面是药学工作者自身的业务素质不高, 对临床合理用药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1.4 药品随意买卖导致抗生素滥用

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 市场出现了很多企业和私立药店、诊所, 虽然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 但实际上抗生素在每家药店都可随意买到, 导致抗生素使用失控。

1.5 药品广告的误导

在药品广告中, 常常对抗生素的作用予以夸大, 对患者造成误导, 一些患者根据广告到药店和医院乱购抗生素使用。

1.6 药品销售的恶性竞争

一些药品推销商到医院用不法手段推销药品, 导致一些医德较差的医务人员受利益的驱使, 在临床上乱用抗生素。该用一般抗生素的使用高档抗生素, 不该用抗生素的随便使用抗生素, 不仅增加了患者负担, 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而且加速了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2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对策

2.1 规范管理

把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药政、药品管理的重要内容, 制定抗生素使用的规定、规范, 并作为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药品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使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化、科学化。

2.2 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教育和培训

医院应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班, 提高义务工作者对正确使用抗生素重要性的认识及正确使用抗生素的业务素质, 并将学习成绩纳入医师业务素质能力考核的内容。

2.3 加强医院药学建设

医院领导要把临床药学工作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 加强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技术培养, 使之能在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和指导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规范药品市场

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药品经销企业、药品广告和药品的管理, 制止非法的推销活动和虚假广告, 加大对医院外销售抗生素的监察力度, 抗生素必须在医师或执业药师的指导、监察下合理使用。

2.5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要性的认识, 消除跟着广告走和自行购买抗生素的行为,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上一篇:工程技术规范下一篇:旅游保险业务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