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企业的风险及防范

2024-09-20

监理企业的风险及防范(精选6篇)

监理企业的风险及防范 第1篇

一、代建制模式下监理企业的风险分析

目前, 代建企业中相当部分是项目监理企业, 在项目代建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

1、委托代理风险。

政府作为业主,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大业主、小单位格局, 业主不能充分放权, 再加上“官本位”思想严重, 习惯性对项目建设指手画脚, 一方面造成了代建单位在项目建设中的角色不断被弱化, 无法依靠自身专业化优势来指导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造成了代建制单位容易成为台前的木偶, 成为一些部门推脱责任的替罪羊, 严重影响了代建制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甚至影响代建项目的顺利实施。这种风险往往成为其他风险的源头。由于建设单位和代建单位没有确定平等的委托代理关系, 必然出现建设单位越权、代建单位不作为的现象。

2、投资控制风险。

代建制模式下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点, 而代建项目的投资控制注重由监理企业关注工程承包价格、建设过程中的变更价格以及结算造价, 不重视对项目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造价管理, 导致监理企业不能在合同谈判和签订中发挥专业化的管理优势, 最终投资难以在投资控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违背了实施代建制模式的初衷。

3、人才队伍风险。

监理企业主要职能是对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的监督, 其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人员。而代建项目的管理需要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和财务等各专业的人才, 因此目前监理企业的人才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代建项目管理的要求, 影响代建制模式的预期效果。

4、监督缺位风险。

法律法规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有力武器, 是实现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条件。但现阶段关于代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给政府依法监管带来难度, 监督缺位成为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重要风险。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服务和监督,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去监督监理企业, 是对其一种鞭策和鼓励, 是防范其他风险的制度安排。在政府监督缺位的风险下, 代建监理企业也可能不积极开展自我监督, 放任自己的行为, 这样就不利于整个制度的发展。

二、代建制模式下监理企业风险防范对策

1、明确代建各方的地位。

建设方 (业主) 应该与代建单位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代建合同, 明确代建单位在代建管理中的地位, 划分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范围, 给予代建单位足够的自主管理权, 充分发挥代建单位在代建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积极性。

2、加强投融资管控能力。

代建单位不仅要在工程技术方面对代建项目进行管控, 同时要对代建项目的投资保值和财务方面具有管控能力。因此, 承担代建项目的监理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工程项目投融资管理控制体系, 并按此体系严格贯彻建设方 (业主) 的意图, 控制投资规模, 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提高单位资金的产出率, 防止资金流失或耗费。

3、提升企业素质。

监理企业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代建单位, 必须要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 由“监理”转变为“项目管家”, 由“提高质量”转变为“提高投资效益”, 由“规范操作”转变为“满足业主需求”, 所有这些转变, 需要充分的人才资源为保证。监理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吸纳项目管理的复合人才, 提高服务价值, 使自己跻身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中。

4、拓宽业务范围。

代建单位可以对代建项目进行某一方面的管理控制, 也可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对于后者, 代建单位一般从项目批复立项开始介入, 直至项目保修期结束, 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包括项目前期的手续办理、可行性研究、设计的优化和管理、项目勘察、招投标、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竣工验收和项目后评估等。目前我国监理企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工程量审核三个方面, 为适应代建项目全过程管理需要, 监理企业必须拓宽业务范围。

三、结束语

代建制是我国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一个改革发展方向, 监理企业应该充分抓住市场契机, 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市场机遇和风险,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真正成为代建管理市场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上海发展代建制模式中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5.

[2]卢中叔.实行代建制监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3.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第2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种类及现状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共存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多无法预料以及不能够控制的因素,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形成影响,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对债务进行偿还,会导致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一般与企业经营没有关系。同时,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对资金不能科学利用,也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却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种类

一般把企业财务风险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风险。企业内部风险:首先,投资风险。企业借助对市场变化的分析,进而确定其投资项目。如果企业不能够很好对市场予以把握,对市场存在的风险不能够科学预测,进而导致投资出现风险。其次,筹资风险。企业只有借助足够资金才能实施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会通过内源、债务以及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筹资。然而,各种融资都具有一定风险。在各种融资中,债务融资具有较大风险。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必然会影响其生产经营。第三,资金流动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资金流动出现中断,就会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第四,收益分配风险。如果企业实施效益分配后,留存效益无法满足其扩大生产,就会导致其出现筹资风险。企业外部风险:首先,市场风险。企业只有依存于市场,才能够扩大再生产。同时,市场需求、竞争者以及同种产品等,都会对企业经营形成各种潜在影响,因此,企业会一直面临市场风险。其次,国家政策风险。企业只有借助国家政策才能够实施有效经营。国家政策的实施及变化,会对企业经营具有极大影响。第三,自然环境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难的影响,而这种灾难又是人们无法抗拒及预料的。

2.现状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由于自身弊端,导致其出现财务风险。首先,投资不科学合理。很多企业在投资经营过程中,没有对投资项目予以科学考察,企业决策者盲目决策投资,以致投资缺乏科学性,出现投资风险。其次,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够对资金进行科学分配,且其资本结构不合理,以致出现负债多、贷款多等情况。第三,收益分配政策欠规范。在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实施股利政策,对现金股利不能有效分配,间接助长了证券市场投机现象。同时,很多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股利制度,也间接导致投资者投资观念不正确。第四,没有有效的资金回收措施。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对购买者的了解,以致出现很多赊账现象。同时,企业由于储存货物过多,流动资金受到影响,不能实施有效的投资。这样,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都会受到影响。

二、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风险原因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等内部原因以及市场等外部环境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以致企业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1.内部原因

企业在投资经营中,投资不科学、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缺乏规范的收益分配政策以及缺乏有效的资金回收措施外等现状容易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同时,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1)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没有创建完善的法律机制、管理制度以及外部监督机制,导致其没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与实际不符,甚至没有相应的财务报表。有的企业管理者让财务人员按照自己意愿进行工作,以致财务人员不能够遵循相关制度。同时,很多企业销售方式不正确。为了推销产品,采取赊销的方式,却对购买者信用等级缺乏了解,以致出现很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甚至成为死账。

(2)投资风险、利润分配以及资产管理等因素

很多企业由于投资项目单一,不能够形成相应的市场规模,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以致市场变化对其影响较大,进而企业会面临投资风险;企业不能够正确处理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会导致分配风险;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对资产实施科学管理,导致货物流动性较差,致使资金流动出现问题。

(3)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低

企业财务人员只是单纯认为财务人员就是管理资金,不能够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风险并不能够科学预测。这样,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极易形成财务风险。

2.外部原因

市场经济宏观环境对企业有着极大影响。经济、金融、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都会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银行利率、信贷规模甚至原油价格等很多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生产经营都会受到不利影响,进而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同时,行业环境以及外部政策环境变化,企业适应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也会受到极大冲击。

三、企业针对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企业不可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只有针对各种不利的内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科学防范,才能够将其对企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1.企业管理者提高决策水平

企业生产经营直接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更是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从科学与发展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实施决策。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市场进行科学考察,不能够主观臆断;对企业项目实施必须借助资本预算,进行可行性分析,才能够使企业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2.选择科学资本结构与收益分配制度

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筹资方式以及筹资决策等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选择最佳资本结构、有效降低各种筹资风险。同时,企业应实施科学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留存收益对企业实施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收益制度认真制定。

3.有效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只有有效提高资产流动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风险。企业应加强存货周转速度的存货管理,加快应收帐回收的应收账等管理。企业应创建坏账准备金制度、账款跟踪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加大应收帐的管理。同时,由于企业资产结构对企业负债结构具有极大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资产结构情况予以足够重视。

4.创建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借助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能够实施有效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者必须聘请高素质财务人员,实施科学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必须借助信息科学技术,创建财务管理系统、财务预警系统以及财务管理活动监督机制。这样,企业就能够有效提高资金的周转能力以及自身偿债能力。

5.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与风险意识

企业应创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而减少财务风险。企业应借助各种培训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管理,不仅要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而且要提高其道德素养。同时,企业应积极培养财务人员创新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提高其认识风险的能力与意识。

6.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管理者也应接受各种相关教育,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提高自己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不能够主观臆断,应综合不同方面信息,作出科学判断,进而提高企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同时,企业财务人员也必须对外部环境予以科学分析,掌握市场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影响。

四、结语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第3篇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目标企业估值风险

目标企业估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也称目标企业估值风险,是指由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估值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出现差异,从而引起并购方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比较常用的定价方法是净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但这两个方法在估值时对贴现率选择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偏差,如对于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企业,例如金融机构对于盈利能力不确定的企业进行估值时,往往存在偏差,这样就会造成估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很大的偏差,不可避免的给并购行为带来风险。

(二)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然而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主要还是以融资为主。但单一的融资方式难以解决融资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了多种融资方式,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并购的情况下,企业就面临着融资结构风险。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收购企业利用留存盈余进行并购支付,其对应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方式。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杠杆收购。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会影响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引起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的差异。企业并购的融资问题由不同融资方式产生,如债务融资下,财务杠杆过高就会增加企业的债务,并购后利息负担过重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达到预期的经营效益,产生足够的现金流,企业将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表现尤为突出。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调节能力,增加企业营运的风险。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多,企业必然会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组合后的企业负债比率、 长期负债都有大幅度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如果并购方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度下降,给并购方带来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

(四)财务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内容,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财务整合风险指并购后并购方无法使整个企业实现财务协同,具体表现在:一是不能妥善解决并购中诸如股价,融资等引起的潜在风险问题;二是不能尽快处理目标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从而不能达到预期并购效果,而使自身业绩遭到严重影响的风险。

(五)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

杠杆收购指并购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偿还负债的方法。杠杆收购旨在通过举借债务解决收购中的资金问题,并期望在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并购企业的自有资金只占所需总金额的10%,投资银行的过桥性贷款约占资金总额的50%—70%,向投资者发行高息的垃圾债券,约占收购金额的20%—40%。由于高息风险债券资金成本很高,而收购后目标企业未来资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杠杆收购必须实现很高的回报率才能使收购者获益,否则,收购公司可能会因资本结构恶化,负债比例过高,付不起本息而破产倒闭。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规避

(一)目标企业估值风险防范

1、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必须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企业在并购前应该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且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有些目标公司会刻意的隐瞒自己的财务状况,造成其披露的财务状况失真,这种情况下,并购方极易跌入并购的财务陷阱。并购方在收集目标企业的信息时,要十分谨慎的分析和审查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

2、关注表外的资源

不要过分的看重财务报表,要关注表外的资源。财务报表固然重要,但是表外资源也不容忽视。通过仔细的调查分析,我们才能发现许多公开信息之外的信息,他们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潜在影响,比如售后回租、应收账款的抵借以及集团内部相互抵押担保融资,债务转移等等我们应重点调查。

3、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采用合适的方法,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相对价值法,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等,每一种方法所依赖的会计信息不相同,都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判断,因此,并购方应结合所掌握的会计信息选择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使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接近其实际价值,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所以建立严密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对于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尤为重要。

(二)融资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由于融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流动性风险,所以这里将这两个风险一起讨论。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科学决策资本结构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保证资本结构合理化。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台,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超支风险,并购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企业可以对并购需要的资金进行大概预算,做到在保证企业现有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确保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所需资金的有效供给。这就需要企业对企业并购资金支出时间和支出数量做较为准确的估计,保证到资金支出时间时有足够的资金支出。endprint

(三)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

1、妥善处置目标公司资产

保持现金流动性对于并购是很重要的,解决现金不足可以通过资产债务的整合:并购后的企业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剥离低效率资产,提高资产效率和资产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对流动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整合则主要通过财务处理进行。对固定资产的整合,进行剥离和吸收,一是处置与核心业务能力不相关的资产,二是整合与核心业务相关的资产。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应妥善处理被并购企业财产,根据流动性不同,分别对待长、短期资产。实际工作中可以变现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资产,将不符合经营战略的资产出售,用以偿还融资所引起的债务,也可采取各种方式将不良资产转让出去,以降低财务风险。

2、进行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

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多元化投资与经营作为分散财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切实际地搞多元化投资与经营,涉及过多产品或项目,主业不突出,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3、设立并购基金,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

按照稳健性原则,平时在企业内部分期建立起各种风险基金,当特定的财务风险发生并由此造成损失时,就用这些风险基金予以补偿。在并购活动中,可以为并购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设立一定的风险基金,以应付并购活动遇到的不确定性。

(四)杠杆收购偿债风险的防范

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来降低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将来的现金流量。降低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首先必须选择好理想的收购对象一般而言,目标企业必须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另外, 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这是并购企业不惜承担风险的动力,也是决定杠杆收购后能否走出债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企业印章法律风险及防范 第4篇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作地点不断变化,企业印章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尤为突出。本文试结合企业印章管理实际,分析印章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印章管理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一、企业印章其主要风险

印章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凭证,在法律上意味着企业的承诺、认可和证明。一般来说,企业印章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公司和下属分公司的行政印章、合同专用章以及财务专用章,二是公司机关部门印章,三是公司党务、工会、团委及协会印章,四是项目部印章,五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个人名章。

上述不同类别的印章在企业的内部效力虽然不同,对外效力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用印后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都会给企业利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一定要防范印章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1.未经批准擅自刻制的风险。刻制印章应当经过本单位领导批准,未经批准不能擅自刻制印章。

2.未在公安机关指定单位刻制印章的风险。在公安机关指定单位刻制印章,可以直接在公安机关备案,以后需要鉴定印章真伪时就有案可查。

3.未经批准擅自使用的风险。使用印章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能使用,更不能在空白介绍信或纸张上用印。

4.擅自携带印章外出的风险。印章不能离开保管人,不能擅自携带外出,特殊情况下经过批准携带外出应指定监印人。

5.未建立印章使用台账、无原始证据查询的风险。

6.印章被盗或丢失的风险。在被盗期间若有人使用,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要承担相应责任。

7.印章特别是项目部印章被仿冒的风险。

二、当前企业印章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印章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许多企业却熟视无睹,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而是在印章管理中出现了较大问题给企业带来诉讼风险时才去亡羊补牢。目前,企业印章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印章刻制的业务流程不清晰,没有审批程序,只要业务需要,领导或部门就可随便刻制印章,刻制后没有下发正式启用文件,没有明确印章使用范围和使用时间。

2.印章刻制不在公安部门指定的单位进行,不在公安机关备案,随便找一家单位刻制公章,刻完就用,为以后发生印章使用风险埋下了隐患。

3.个别企业没有印章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用印章未经过严格审批。印章管理人员对使用印章材料不严格审查,更有甚者在空白介绍信或空白纸张上用印。印章保管者让印章离开自已的视线或因自己没时间让他人代为盖章,在没有监管人的情况下允许他人携带印章外出。

4.个别企业没有统一的印章使用台账,采用一页纸请示的方式,请示完成后,领导审批用印的签批单由经理办公室保存,时间长了很容易丢失,无法追溯。个别单位虽有统一的用印台账,但对领导在材料上签字直接上报的文件则没有登记用印事项和用印人,以后涉及此类文件的问题同样无法追溯,形成法律风险。

5.个别企业印章保管制度不健全,未设专人保管,印章丢失或被盗后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报案,也不主动在报纸上发布公告声明作废,从而留下了潜在的用印风险。

6.个别企业为追求收益,允许不具备资质的企业挂靠施工,个别情况下甚至允许挂靠单位使用公司印章,一旦挂靠单位出现问题,企业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7.个别企业不重视管理项目部印章,意识不到项目部印章对企业的重要性,项目部印章管理不规范,没有限定项目部印章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审批程序,没有设立项目部印章使用台账,形成了项目部印章管理的空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

8.个别企业印章被仿冒后,未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放任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9.个别企业在下属单位、部门、项目部被撤销和关闭后,没有及时收回和销毁这些单位的印章,造成印章的流失,形成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企业应对印章管理法律风险的措施

要解决企业印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企业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企业要建立岗位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印章管理岗位人员要签订法律风险岗位承诺书,明确印章管理岗位的法律风险防控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印章管理岗位人员法律风险防范的教育,使其认识到印章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印章管理的技能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2.企业要制定印章管理规定,指定印章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企业各部门印章管理职责,明晰印章刻制、使用的业务流程,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企业新注册设立的单位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应直接到行政服务中心公安机关刻制印章并备案。

企业临时刻制印章,包括项目部印章,必须由印章管理部门统一提出,经过法律部门、专业部门审查,报公司主要领导审批。经批准后,由印章管理部门统一在公安机关指定的单位刻制并备案。印章管理部门在印章交付使用前,应下发印章启用文件,未经启用的印章不能使用。

4.企业应当建立统一的印章使用台账,制定印章使用申请表。申请使用印章的单位必须按印章管理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经过有权部门和企业领导批准。经企业领导批准后,印章使用单位应填写统一的用印登记表,企业文书人员对用印文件要认真审查,审核与申请用印内容、用印次数是否一致,然后才能在相关文件上用印。用印时必须由印章保管人员亲自用印,不能让他人代为用印,同时不能让印章离开印章保管人员的视线。

5.印章保管人员必须加强对印章的保管,未经企业主要领导批准,不允许将印章携带外出,特殊情况下需携带外出时,必须指定监印人随同。印章遗失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取得报案证明,同时在当地或项目所在地报纸上刊登遗失声明。

6.企业必须定期检查印章使用情况。企业印章管理部门应按照印章管理规定组织法律、监察等部门对所属单位印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7.企业应加强对项目部印章、部门印章的使用管理,限定其用途和使用审批程序,严格按公司行政公章的使用程序要求各级印章保管和使用单位。项目部印章和部门印章要严格限定使用范围,不能用于对外签订合同,不能在对外承诺、证明等材料上使用,必要时要将使用权限通知业主、原材料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项目部和企业的部门要指定印章用印和保管人,建立使用台账,绝不允许分包方使用项目部印章。

8.企业所属部门发生变更或被撤销后,印章统一管理部门必须收缴部门印章及用印记录;所属分公司注销后,在工商注销手续完成后,必须收缴分公司包括行政印章、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等在内的全部印章及用印记录;项目部关闭后,项目部印章及用印记录必须全部上缴企业印章管理部门。企业印章管理部门会同法律部门将收缴的印章统一销毁,用印记录由印章管理部门按档案管理规定存档。

9.企业在遇到仿冒本单位或项目部印章的情况时,企业印章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法律管理部门,由法律管理部门按法律规定解决。基本做法如下:首先,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仿冒人的法律责任;其次,在相关报纸上发布澄清声明,及时知会潜在客户;再次,及时通知仿冒合同的相对人,陈述相关事实,解除相关合同,如果相对人不予配合,要及时向当地法院申请,通过法律途径认定合同无效,解除相关合同。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第5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财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其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资金筹资结构不合理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等。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权益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我国公司大部分牲畜经营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

2.企业投资不合理

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在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并没有做出合理的效益和风险评估,不能有效地动员企业的各项资源对投资项目提供支持。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投资决策的失误也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可能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在投资项目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在项目前期调查阶段对很多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投资前对风险的规避不力,有些早期的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规划中没有考虑到,结果造成投资后碰到此类问题,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甚至束手无策,造成一定财务风险。

3.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4.企业库存结构不合理

企业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对于其进行正常生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但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存货太多会导致产品积压,占用企业资金,风险较高;存货太少又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严重时可能造成对客户的违约,影响企业的信誉。库存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公司的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公司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公司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公司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主要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并非意味着完全预防、减少或消灭财务风险,而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和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有效手段降低风险法

企业筹措资金时,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与发展的不同时期,既充分考虑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及金融市场状况,又要考虑企业现有资金以及未來的财务收支状况,选择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组合,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平衡短期、中期与长期负债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2.企业投资风险的主要措施

企业在项目投资前,一定要各职能部门和项目评审组一起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审查和论证,应充分地了解市场需求,不能盲目运作。对外资项目更不能作风险承诺,也不能作差额担保和许诺固定回报率。投资风险主要应该通过控制投资期限、投资品种来降低。一般来说,投资期越长,风险就大,因此企业应该尽量选择短期投资。

3.采用多元化方式分散风险

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程度有一定的调研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产品结构。当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越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确定,经营风险也就越小。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销售价格是产品销售收入的决定因素之一,销售价格越稳定,销售收入就越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4.化解库存风险的主要措施

库存风险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存货价值减少。企业应马上清理存货,生产时要控制投入、控制采购、按时产出,加强保管。有些观念保守的企业担心存货贬值,怕影响当前效益,长期不处理,结果造成产品积压,损失越来越大。

结束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彦昌,张松丹.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03).

[2]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2).

[3]马芸.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现代商业.2010(06).

浅析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 第6篇

【关键词】筹资风险;风险意识;风险防范

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一般是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变化,企业筹集借人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1.筹资风险的来源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人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

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人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一部分借人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借人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人资金将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1.2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去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陷财务风险。

1.3负债结构

借人资金和白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人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反之,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人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同时,负债规模一定时,债务期限的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筹资风险。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1.4利率变动

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紧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1.5汇率变动

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人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人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人的外币变软(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人款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2.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内因分析

2.1.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愤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2.1.2负债的利息率

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2.1.3负债的期限结构

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2.2外因分析

2.2.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由股本融资时,筹资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本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2.2预期现金流人量和资产的流动性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资金流人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到期的现金流人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2.2.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

3.筹资风险的防范

3.1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独立承担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付风险。

3.2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3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

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3.4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

3.5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

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主编.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绿化造价下一篇:不对称补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