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2024-06-05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精选10篇)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肠梗阻患者, 抽取其中的45例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1~76岁, 平均 (43.5±13.7)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等检查手段得到确诊, 符合肠梗阻诊断标准, 在入院后接受了X线片检查, 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表现

45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及腹胀情况, 具体临床表现为:恶心及呕吐36例, 肛门排气及排便停止29例, 腹部反跳痛45例, 腹部肌肉明显紧张45例, 肠鸣音明显减弱32例, 休克5例。其中38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 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4例, 脾切除手术6例, 小肠切除术7例, 阑尾切除术9例, 胆囊切除术3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9例。

1.3 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X线片诊断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所需仪器为本院500m AX线数字胃肠机, 常规定位, 检查时对患者同时展开腹部透视与拍片检查, 首先摄取常规立卧位腹部平片, 同时结合腹部透视进行肠管动态观察。

1.4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如胀、闭、吐、痛等于不同程度及不同范围的肠腔积气和气液平面等肠梗阻X线影响展开判断, 各种类型肠梗阻诊断标准为: (1) 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患者有阵发性腹痛且伴随肠鸣音亢进, 患者腹部立位片和透视检查可发现扩大肠腔中存在液平面, 且液平面多为阶梯状。 (2) 动力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患者具有持续性的腹胀痛, 肠鸣音完全消失, 通常存在原发病因, 经X线拍片可以看到所有的结肠及小肠均存在明显长期。

2 结果

X线片诊断结果及表现本组45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均得到准确诊断, 诊断率为100%。45例患者中29例患者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 占64.4%, X线片表现为肠腔内存在积气, 其内可观察到异物、肿瘤、肠襻粘连肥厚阴影;X线片间接征象表现为可观察到大小不一的多个液气平面, 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排列, 肠腔明显扩张, 黏膜褶皱呈现出横向的排列, 呈现出空肠黏膜褶皱。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扩张肠腔内黏膜褶皱横向排列相对较少甚至是没有, 多呈现出回肠肠襻, 该征象证实梗阻部位相对较低。本组有13例诊断为动力性肠梗阻, X线片表现为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肠腔发生显著扩张, 在肠腔内能够观察到大小不一的液平面, 呈现为阶梯样排列, 肠壁明显增厚, 经分析可能为肠壁水肿所导致。患者的肠蠕动消失, 胃内存在积气并发生明显扩张, 直肠内可观察到积气、腹膜线消失。检出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患者3例, X线表现为肠腔发生显著扩张, 肠腔内可观察到存在大量的血性液体, 类似球形, 密度明显增加, 呈现出假肿瘤的征象。由于小肠发生扭转而导致不完全性血运障碍性梗阻者可观察到空回肠内的换位征象, 同时可以观察到扭转的肠襻。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效果良好。

3 讨论

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也即肠梗阻, 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慢性肠梗阻及急性肠梗阻两种类型, 其中慢性肠梗阻在临床上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肠梗阻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其发病原因为多种原因所致肠腔堵塞、狭窄或出现动力障碍, 导致肠管中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肠管出现梗阻后可导致一系列局部及全身性病理变化, 病情多变且进展迅速, 若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 故在临床中应对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有准确把握, 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诊断方法, 为急性肠梗阻的及时诊断提供便利, 从而为该病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机械性肠梗阻发病原因:有可能是由于肠管内外或者是肠壁本身发生病变而导致, 诱发肠管狭窄, 最终致使堵塞的发生, 譬如说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结核、肿瘤等; (2) 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神经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致使肠管张力或者是动力障碍, 常见原因以创伤、腹部手术、炎症等为主; (3) 血运障碍性肠梗阻发病原因:主要为肠系膜血管由于血栓的形成而导致栓塞、受压而导致肠管血运出现障碍[4,5,6]。

肠梗阻的病理研究发现, 肠内容物运行障碍为各种类型肠梗阻的主要病理改变。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腹胀、呕吐、肛门不排气、不排便、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等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的重要参考依据; (2) 其次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针对急性肠梗阻患者需要展开认真的检查以及细致的诊断, 切忌将内科的急性肠胃炎、爆发性食物中毒、心绞痛等当成是机械性肠梗阻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对于肠梗阻患者而言, 梗阻之上的肠腔存在着大量的液体、气体, 无法及时的吸收或者是排出, 会导致分泌、吸收功能出现障碍, 因肠腔内的气体、液体相对较多, 并且会逐渐增加, 从而导致肠管会出现明显的扩张, 在扩张发生到一定程度后, 便会导致腹胀、腹痛、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等临床症状的出现; (4) 在对肠梗阻患者实施X线检查时, 若是患者发病不足3 h, 则经过腹部透视或者是X线平片检查可获得非阳性诊断结果, 在发病3~6 h之后, 经腹部透视和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到肠管发生充气、扩张显像, 并且存在液平面; (5) 将临床检查与X线腹部透视、X线平片等手段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肠梗阻的效果, 提高诊断率, 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7,8,9]。

曾有研究报道, 传统的X线立位或者是卧位腹部平片在急性肠梗阻检查中的诊断正确率为46%~70%, X线平片对梗阻的具体部位以及性质等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 而经螺旋CT手段则可以实现对肠梗阻深入的检查[10]。有学者对1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CT检测, 结果发现, X线检查的诊断率为70%, 而CT检查的诊断率则达96%, 由此可证实CT检查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存在显著的临床效果, 准确率较X线平片检查高[11]。

在经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存在肠梗阻之后, 首先需对患者梗阻类型进行分类, 肠梗阻类型主要包括机械性肠梗阻与动力性两组, 在分类诊断时, 以两种类型肠梗阻临床特点、立卧位腹部平片和透视特征X线综合起来进行诊断相对准确, 这两种类型的肠梗阻X线表现本文结果中已描述, 此处不再赘言。另外, 在确定患者为机械性肠梗阻之后, 还应明确患者是绞窄性还是单纯性, 是不完全的还是完全的, 同时应对梗阻位置及梗阻原因加以明确。在对梗阻位置进行判断时, 可依据积气肠管特征及分布范围, 在平片下可轻松对梗阻位置的高低进行判断。在判断梗阻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时, 可依据平片动态复查进行判断。国内有研究人员认为, 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检查结果各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 在利用X线拍片对小肠绞窄性肠梗阻进行诊断时, 应把握闭襻肠管为期主要的特征征象, 主要包含咖啡豆征、假肿瘤及空回肠换位征等, 另外, 绞窄段无气现象及腹腔积液也是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征象。对肠梗阻病因进行及早诊断对于患者临床处理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 X线片在诊断肠梗阻、分析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时, 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4%、53.5%和34.1%,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X线拍片在肠梗阻疾病诊断中准确率较高, 然而在分析肠梗阻病因时应用相对局限。因此在分析患者病因时, 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超声、CT及钡灌肠等进一步的影像检查, 同时应通过手术予以探明。

近几年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 使得其在肠梗阻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广泛的应用。螺旋CT可以提供大量的诊断信息, 密度、空间分辨率均较高, CT图像能够对各种数据重叠等不利因素进行避免, 使显像更加清晰, 能够对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显示, 即便是患者的一般状况相对较差, 依然能够在屏气条件下完成扫描[12,13]。曾有学者指出, CT检查特别是增强扫描, 对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对异常的肠壁、系膜、系膜血管等进行清晰的显示, 在肠缺血部位、程度、原因等进行鉴别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14]。

在本次研究中, 45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均得到准确诊断, 诊断准确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9例诊断是机械性肠梗阻, 占比为64.4%, X线片表现为肠腔内存在积气, 其内可观察到异物、肿瘤、肠襻粘连肥厚阴影;其余13例患者诊断为动力性肠梗阻, X线片表现为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肠腔发生显著扩张, 在肠腔内能够观察到大小不一的液平面, 呈现为阶梯样排列, 肠壁明显增厚, 经分析可能为肠壁水肿所导致。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效果良好。本次研究中并未将X线检查与CT检查进行对比, 单纯依靠X线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手段, 并与患者临床症状相结合依旧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尽管CT检查的诊断率较X线检查更具优势, 但是患者和临床医师对X线检查更能够接受, 应用也因此更加的广泛[15,16,17,18]。

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钼靶X线;乳腺癌

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妇女第一位恶性肿瘤[1]。目前, 临床上诊断乳腺癌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有X线钼靶摄片[2]。乳腺钼靶乳腺机摄影是乳腺癌普查和检查的首选方法, 对于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有重要意义。回顾性总结乳腺癌钼靶x线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医师对乳腺癌的x线特征性表现的认识。我科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X线资料的280例乳腺癌患者,对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80例患者年龄31~75岁,均为女性,平均57.5岁其中246例为已婚女性,已绝经196例,未绝经90例;所有患者均单侧单发,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X 线钼靶摄影检查影像表现;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13例、浸潤性小叶癌30例、黏液癌17例、髓样癌15例。

1.2 X 线钼靶摄影检查方法:采用高频X线乳腺机,均行双侧乳腺头足位及斜位,部分病例加摄侧位、切线位、放大摄影。

2 结果

228例患者术前X线钼靶检查诊断考虑为乳腺癌,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1.43%。

3 讨论

乳腺钼钯X线摄影成为临床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钼靶X线普通摄影及放大摄影较其他检查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乳腺癌的x线直接征象:(1)肿块影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x线征象,据报道X线表现为肿块占65.0% [3]。①绝大多数肿块的密度高于正常腺体密度,少数也可以等于或低于腺体密度。② 肿块的形态可呈团块状、星形、分叶状、结节状等,以团块状最为常见。③ 肿块的边缘多显示毛糙,典型的呈毛刺样,毛刺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是由癌肿向周围侵润生长以及对肿瘤结缔组织增殖性反应所造成。毛刺样改变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很高;(2)钙化是乳腺癌常见的x线征象。钙化的形式主要是由于癌细胞变性坏死,分泌物积取,钙盐沉着引起的。病理检查60%—85%乳腺癌可见到钙化,x线片显示率约为30%—50%。常见为泥沙样钙化,线状、细杆状钙化多发生在导管内,不论有无肿块阴影,钙化分布如何,出现钙化,尤其是长柱状及丫状钙化绝大多数是乳腺癌之重要X线征象有时是早期乳腺癌唯一征象。可见钙化在x线诊断上意义重大,甚至有人认为簇样钙化灶是早期乳腺癌极为重要的x线征象或者是惟一的恶性征象。乳腺癌的间接征象 (1)皮肤增厚及收缩:早期见皮下脂肪轮廓模糊及消失,悬吊韧带增厚,渐出现皮肤增厚,可达3mm,局部收缩凹陷,即“酒窝征”。(2)结构紊乱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之一,它是指正常乳腺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X线表现为结构紊乱伴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增高, 在致密型乳房中,肿块常被腺体掩盖而显示不清,局部结构紊乱可能是恶性的惟一指征。(3)乳头内陷或漏斗征:X线表现为乳晕水肿增厚,乳头回缩变形,乳头与癌块之间可形成带状征。乳头内陷多见于中、晚期的乳腺癌,漏斗征常见于乳头后的癌肿。(4)“彗星尾征或牛角征”此征系乳腺实质被癌肿侵犯或牵拉后所造成,形成致密不规则带状阴影。(5)结缔组织反应:是乳腺癌特征性改变,因癌周围结缔组织充血水肿,在X线片上形成周围透明晕圈,其变窄不均匀,外缘一般模糊,导管增粗、扭曲或僵直。 钼靶能提供高清晰对比度,显示乳腺一些细微结构和小病灶,特别是对微小钙化的早期乳腺癌确诊率居领先地位。因而对早期和隐匿性乳腺癌钼靶检查是首选[4]。临床隐性乳腺癌中,至少有50%~60%是单独凭借X线片钙化而发现的。

我们也归结出导致漏诊的原因:(1)病变部位的因素:肿块位置过偏或近胸壁,钼靶片则难以摄入。(2)有些肿瘤边缘光滑而无钙化易误为良性肿瘤。(3)癌呈浸润型片状影,病灶较小,在1.0cm左右,而误诊为小叶增生。(4)X线片质量差,无法看清内部结构。(5)受分辨率影响:钼靶摄片为二维影像,故有时肿块可能会因重叠而未能全部显示,或因为腺体致密而掩盖病灶,钼靶片见到的分叶,有的时候可能是多个肿物重叠的结果[5]。(6)另外乳腺的发育情况、年龄、月经周期妊娠、哺乳、经产情况以及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均可对乳腺X线表现产生影响[6]。

参考文献

[1]顾雅佳,规范乳腺x线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903-904.

[2]贺延莉,靳二虎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4):235

[3]顾雅佳,周康荣,陈彤箴.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9-444.

[4] Marini C,Traino Ccilo A.Diferentiation of be-nigh and m alignant breast microcalcitlcations:mammography ver-SUS mammography-senography combination.Radiology Med,2003,105(1):17-26.

[5] 陈少华,马钦华,李主镜,等.钼靶与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7,19:54.

[6]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 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6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肠梗阻患者265例,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56例, 女109例;年龄27~74岁, 平均 (52.7±14.4) 岁。所有患者均出现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以及伴发腹部肿块等临床症状, 术前采用X线腹部检查、腹部超声、CT扫描进行检查。26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并行病理诊断。此外,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参与本研究。

诊断方法: (1) X线腹部检查:X线腹部检查采用西门子R200型数字胃肠机进行。患者先行胃肠减压, 后分别取站立、仰卧、侧卧位行X线腹部检查。同时, 选取2名具有多年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诊断。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由胃肠外科以及超声科医师合作进行, 采用Philips HD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7.5 MHz, 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仰卧位以充分暴露腹部, 自右上腹部始按顺时针方向扫描整个腹部, 直至发现梗阻部位, 并进一步观察肠管扩张情况、肠内积液、肠道蠕动情况以及血流量变化等。 (3) 螺旋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超高速64层螺旋CT机, 沿膈顶至耻骨进行全腹扫描, 扫描参数厚度5.0 mm, 间距5 mm, 螺距1.325:1;部分患者可行增强扫描, 以碘海醇为造影剂, 以4.5 m L/s速率高压静脉注射约100 m L, 延迟30 s、60 s、180 s扫描, 后以层厚0.65 mm、层距0.5mm重建图像。将扫描图像上传至CT工作站, 由放射科医师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 以便观察梗阻部位及腹部血管状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对比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并于术后进行病理诊断。梗阻部位:小肠梗阻213例, 结肠梗阻52例;肠绞窄发生情况:有97例, 无168例;肠梗阻病因:肠粘连107例, 肠道肿瘤57例, 粪石24例, 腹外疝19例, 腹内疝18例, 肠套叠14例, 肠扭转7例, 结核性腹膜炎7例, 胆石性肠梗阻5例, 肠系膜血管栓塞4例, 蛔虫3例。

X线、超声、CT检查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比较:X线、超声、CT检查单种方法在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发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超声、CT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可达93.2%、97.4%, 较腹部X线检查 (70.6%) 显著升高, 此外, 对于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发生的诊断符合率也显著提高 (P<0.01) 。超声及CT检查对比发现, 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各项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肠梗阻作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其发病急, 进展快, 若不能及时治疗, 其致死率可达20%~30%[4]。因此, 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对于确定治疗方案, 降低患者痛苦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多以腹部X线检查作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方案, 主要是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方便。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由于腹部器官组织较多, X线检查易致影像重叠, 同时其分辨率不高, 使得腹部X线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较差, 因难以满足临床需要[5]。谭少庆等研究显示[6], 采用腹部X线平片行肠梗阻诊断, 其对于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绞窄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仅为72.4%、53.5%、34.1%、27.9%。本研究结果发现, 腹部X线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肠绞窄诊断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6%、54.7%、35.8%、34.0%, 表明腹部X线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具有局限性, 与其他文献报道相一致[7]。

结果显示, 超声检查较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升高, 其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可达93.2%。超声对于实质性器官的显示能力较强, 尤其对于积液型肠梗阻而言, 肠道结构及其内容物、肠蠕动情况均可清晰显示, 从而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8]。但其对于积气型肠梗阻的诊断效果较差, 同时超声也往往受到腹腔条件以及医师阅片能力的影响, 使得其在梗阻部位、梗阻病因、肠绞窄的诊断上仍有所限制[9]。而CT检查摆脱了肠管积气以及操作程度的限制, 极大促进了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CT检查较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升高, 二者对于肠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肠绞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2%、74.0%、66.4%、74.2%和97.4%、81.9%、84.2%、91.8%, 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超声更优。张宗斌等研究也发现[10], 对于肠梗阻的诊断, 超声及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腹部X线检查高, 而对于梗阻病因的诊断, 螺旋CT优于超声。

但另一方面, 肠梗阻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实时监测对于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意义重大。然而, CT扫描较为昂贵, 且具有辐射性, 难以长时间持续使用。因此, 超声检查可作为肠梗阻临床诊断的最佳工具, 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可有效诊断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原因及是否出现肠绞窄等。

综上所述, 对于肠梗阻的诊断, 超声、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腹部X线检查显著提高, 以CT检查结果最优。但由于肠梗阻需实时动态监测, 而CT扫描较为昂贵且具辐射性, 超声诊断更适合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此外, 对于超声诊断疑似肠梗阻的患者, 可进一步行CT检查, 以更好地确定肠梗阻部位和病因, 以便制订明确的治疗方案。

注:与X线检查比较, *P<0.05;与超声检查相比, #P<0.05。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部X线、超声、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以确立肠梗阻早期诊断的确切方案。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肠梗阻患者265例, 比较X线腹部检查、腹部超声、螺旋CT对于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是否发生肠绞窄的诊断符合率。结果:X线、超声、CT检查对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声、CT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可达93.2%、97.4%, 较腹部X线检查 (70.6%) 显著升高, 对于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的诊断符合率也显著提高 (P<0.01) ;超声及CT检查对比发现, 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各项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超声、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较腹部X线检查显著提高, 以CT检查结果最优。鉴于肠梗阻需实时动态监测, 超声诊断更适合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早期诊断,螺旋CT,腹部超声,腹部X线

参考文献

[1]汤林峰, 顾春花.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联合诊断肠梗阻的价值评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 :307-308.

[2]丁桂香.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4) :11-12.

[3]张世胜, 杨超, 郑燕, 等.CT、DR、超声检查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3, 34 (2) :301-303.

[4]丁杰, 张忠民, 王润华, 等.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2) :119-120.

[5]蔡曙耘, 周雁玲, 梁碧玲, 等.多层螺旋CT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5 (4) :309-310.

[6]谭少庆, 张捷.64层螺旋CT、超声及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对比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7) :1052-1054.

[7]潘春球, 武钢, 周望梅, 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8) :1221-1224.

[8]苏芬莲, 蒋卓晋, 陈小勋, 等.超声在诊治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J].微创医学, 2013, 8 (2) :173-175.

[9]吉双梅.超声诊断肠梗阻漏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1) :132.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4篇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X线诊断;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97-01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或减退,致使其身体对各种疾病的免疫力低下,使结核症状反应不明显,症状不典型、合并症较多。同时由于不坚持系统性治疗故使复发率较高。下面将我们诊治的50例老年肺结核分析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发病年龄均在60-70岁之间,其中:60-64岁的有25例,65-67岁的有16例、68-70岁的有9例。

2 检查方法

通过X线胸部透视、拍片和痰菌培养进行检查,临床结合X线透视、拍片及痰检结果综合进行诊断和予以合理及时治疗。

3 臨床表现

本组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咳嗽、咳痰、气喘。午后发热、食欲减退、消瘦、浑身乏力、夜间盗汗。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右肺上野浸润型肺结核的有18例,左上肺浸润型肺结核的有12例,右肺空洞型肺结核的有8例,左上肺有4例,两肺中上野肺结核的有8例,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有12例合并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有8例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有12例伴有肺气肿、肺心症的,有5例伴有糖尿病的,有5例伴有右下肺感染的,还有8例患者不坚持系统治疗,病情反复,得不到彻底治疗,故合并症较多。

4 X线检查

表现本组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有38例为浸润型肺结核,有12例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为;一侧肺或两肺上野均可见到密度浓淡不均之阴影,边缘模糊不清。我们总结为;“侵润型肺结核有渗出,好发两肺上中部,锁骨下区靠外围,大片阴影边模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为;在一侧或两侧肺中上野,可见到大片模糊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在大片阴影中,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说明空洞已经形成,肺门上提,肺纹理呈垂柳状改变。

5 老年人肺结核的特点

①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②肺部病变较广泛;③涂阳率较高;④合并症较多;⑤复制率较高;⑥长期服用结核药,易发生肝损伤。

6 讨 论

“假性”肠梗阻X线诊断要点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患者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供收治疑似“假性”肠梗阻患者共计20例, 对这些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并对患者资料进行临床诊断与对症治疗的假设性分析, 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性依据。我院收治的病患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 年龄在4~88岁, 平均年龄为 (62.19±4.11) 岁。经临床确诊发现有1例病患病症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 4例患者患有原发性糖尿病, 3例患者腹膜后存在囊肿, 6例患者存在并发症高血压以及冠心病, 4例患者为酒精性中毒诱发肝性疾病, 2例患者病因不明, 这些病患资料显示均存在“假性”肠梗阻症状。2患者临床表现:我院收治的“假性”肠梗阻患者中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5例出现肠鸣亢进症状, 2例出现腹部振水声, 5例患者存在腹痛、腹胀等症状, 4例患者存在腹泻症状, 1例患者存在腹肌紧张等症状。在临床初步诊断中, 患者腹部肿胀明显, 但是排气后疼痛减轻判定为腹痛较轻, 而如果患者出现腹泻或者腹部积水时则说明其病程时间较久且发作时具有反复性[1]。

1.2 方法

1临床诊断标准:肠梗阻症状与体征普遍存在者;在X线平片透视下可见肠腔扩张、液气平面者;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排除者;采用消化道造影检查后发现患者存在肠段蠕动异常者。2临床诊断:我院患者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首先平躺于手术台上, 然后采用X线对患者腹部进行平片动态观察, 然后观察患者液气平面异常状态。在X线检查中, 如果肠管出现扩张表征、肠蠕动缓慢乃至消失则可初步判定其为“假性”肠梗阻。最后对患者肠腔进行检查, 如果患者肠腔呈现扩张状态, 且蠕动异常, 则被判定为“假性”肠梗阻[2,3]。X线诊断方法:X线检查可见受累的食管、胃、小肠和结肠显著扩张、运行迟缓。X线征为小肠内积气, 形成片状气影或呈多边形的分格状气影, 以病变附近肠管明显, 肠管扩大程度不重, 很少连续如管状影或成层状排列。立位检查多无液平, 如出现液平宽度约2~3 cm。与麻痹性肠梗阻鉴别诊断:假性肠梗阻与麻痹性肠梗阻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着不同, 其最大区别则在于肠管是否会出现充气扩张现象。X线检查可见胀气限于梗阻以上的部分肠管, 即使晚期并发肠绞窄和麻痹, 结肠也不会全部胀气, 而麻痹性肠梗阻X线检查可显示大、小肠全部充气扩张。3治疗:假性肠梗阻既具有局限性又具有广泛性, 因此我院研究了相关非手术治疗方案等案例, 并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对胃肠进行减压, 应用抗生素消除细菌, 保证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 然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等, 最后对患者应用胆碱性药物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 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 如果P值<0.05, 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接受诊断的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后, 发现案例分析中的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后, 有10例 (50%)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6例 (30%) 患者症状减轻, 4例 (20%) 患者治疗无效。对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病变部位予以检查, 并进行肛管排气治疗、胃肠减压治疗, 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应用X线检查, 与临床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98%, 具有安全可靠性。

3 讨论

3.1 病因病理:

肠壁平滑肌病变、肠肌层神经丛病变、肠平滑肌毒尊硷乙酞胆硷受体功能缺陷、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缺陷、小肠黏膜助吸收物质缺乏、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小肠窒息、肠气囊肿等均为诱发“假性”肠梗阻的病理因素。

我院在临床诊断中发现在糜烂处于黏膜下层或浆膜层的中间段——肠黏膜有气体通过, 而在肠壁内也可以隐约看到线条状的气影, 在外来气体的影响下, 改变了肠壁内部的气压, 从而紊乱了正常的血液循环, 使肠道渗液增加, 由此导致肠气囊肿, 进而形成“假性”肠梗阻[4,5]。

我院从临床资料联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发现乙酞胆硷所引发的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作用相同, 因而肠平滑肌毒尊硷乙酞胆硷受体功能缺陷易诱发“假性”肠梗阻。当患者内脏出现功能性失调时, 副交感神经、肠交感神经在肠壁内的作用便会出现缺陷, 因而出现“假性”肠梗阻症状。当神经元突起以及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炎性肿胀时, 肠肌动力以及吸收功能便受到了阻碍, 由此诱发了肠肌层神经丛病变。而肠壁平滑肌病变也是由于肠功能紊乱所引发的, 这些症状均是产生原发性假性肠梗阻的病因, 因此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应该予以重视[6]。

3.2分析结果:

内镜检查、X线检查、动力检查、实验室以及病理检查、肠道通过时间测定等方法均为肠梗阻诊断的主要方法。我院采用X线检查法取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在平片动态观察中可以看到腹部液气的相关情况, 此平面跨度较小且相对集中, 呈现阶梯状改变形态。结肠梗阻患者肠管均呈现为扩张状态, 结肠内腹气十分明显, 因而在实施消化道造影检测时易发生误诊, 从而判定为机械性梗阻[7]。我院在临床检测中主要应用X线检查为主要检查方法, 其对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兴文, 周德良.急性假性肠梗阻6例诊治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3) :283.

[2]王希泽, 蒋会勇, 曲化远, 等.慢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断治疗:附17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5) :470-473.

[3]杨建光, 李晓霞, 马冬岩, 等.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治分析 (附24例报告) [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15 (3) :207-208.

[4]周少飞, 田聪聪, 苗蕾, 等.原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16例诊断和治疗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8, 7 (3) :177.

[5]黄圣旺, 王湛, 刘芳翔, 等.两种特殊类型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附24例报道) [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4) :389-390.

[6]姚惠, 郑培奋, 李希诗.老年人假性肠梗阻31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 (2) :133-134.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38例, 女性患者有22例。年龄范围为24~77岁, 平均年龄为44岁。患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排便排气停止等。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及病理检查, 均确诊为肠梗阻。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1.2.1 对照组检查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检查, 患者保持站立位, 进行常规拍照腹部X线平片, 少数患者再加上卧位片。对患者膈顶到耻骨联合水平进行检查。

1.2.2 实验组检查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增加CT检查。螺旋CT主要采用德国SIEMENS-Emotion-16层螺旋CT仪, 对患者膈顶到耻骨联合水平进行检查。检查之前对螺旋CT进行相关参数设置, 管电压控制为120 k V, 管电流控制为200 m As, 层厚调整为5 mm, 层距调整为5 mm, 病变位置调整为3 mm薄层, 间隔2.5 mm重叠重建。其中有21例患者采用增强扫描, 对比剂选择碘海醇, 剂量控制为90 m L, 流速控制为每秒3 m L。增强扫描过程中, 采用高压注射器将碘海醇经患者肘静脉注入, 于20 s~30 s、55 s~65 s以及160 s~180 s扫描, 得到动脉期、延迟期以及静脉期的CT图像。由3D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处理, 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曲面重建等对患者病灶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检查, 肠梗阻患者一般表现为梗阻段上方肠管扩张积气以及不同长短的气液平面。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 显示患者小肠扩张, 且内径在2.5 cm以上, 则诊断为小肠梗阻;患者存在结肠扩张, 内径在6.0 cm以上, 则诊断为结肠梗阻;图像显示患者近端扩张, 有液气平面的肠管以及远端陷落的肠管之间存在移行区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X线腹部平片检查, 确诊为肠梗阻的例数有21例, 其中有8例完全性肠梗阻以及13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有9例患者由于小肠积气不明显, 不存在肠管扩张以及液平面变化, 因此无法确诊为肠梗阻。在病因以及病灶情况的诊断上, 腹部平片也缺乏确切性。X线腹部平片确诊率为70%。

实验组患者经过螺旋CT检查, 有29例患者确诊为肠梗阻, 其中有18例小肠梗阻, 有11例结肠梗阻。对患者疾病诱因进行检查, 其中肠套叠有6例, 肠扭转有7例, 肿瘤性肠梗阻有5例, 粘连性肠梗阻有10例, 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有1例。另外有1例患者由于处于肠梗阻早期, 阳性征象不明显, 因此无法确切进行诊断。该组确诊率为96.7%。实验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外科中, 肠梗阻是比较普遍的急腹症, 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 等到肠绞窄恶化成为肠坏死, 那么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而对肠梗阻早期的正确诊断, 能够通过手术治疗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所以在临床上面不但需要对患者是否患有梗阻有准确的判断, 而且对于梗阻的位置更是要精准的定位, 而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绞窄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容[1]。

传统对于肠梗阻患者的诊断, 主要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检查, 在确诊率上可达到46%~70%,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经过X线腹部平片检查, 确诊率为70%, 与相关研究结果符合。然而在病灶的具体形态、位置以及病因上, 确诊难度较大。对于这种情况, 需要进一步采用CT进行检查[2]。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其临床应用价值不断得到提高。相比X线腹部平片, 螺旋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上, 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具有较高的密度以及空间分辨率, 图像清晰, 能够全面显示患者组织结构。另外, CT在扫描上, 速度较快, 重建层厚度较小, 薄层的横断面图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 能够对患者的肠梗阻程度、位置以及疾病诱因等进行检查。

在对肠梗阻的定位上, 多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其诊断标准为, 患者肠管存在明显积液或者积气, 小肠的扩张直径在30 mm以上, 右半结肠的扩张直径在70 mm以上, 左半结肠的扩张直径在50 mm以上。采用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扫描, 能够显示明显的肠管移行带, 结合患者肠管的形态、位置、扩张情况、委陷情况、移行区以及解剖特点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

在对梗阻病因的分析上, 多排螺旋CT也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大多数的肠梗阻患者, 临床致病原因主要包括了肠道肿瘤、肠道粘连、肠管扭转、肠套叠、肠系膜动脉栓塞以及肠管内粪石等。对于肿瘤性肠梗阻, 螺旋CT能够显示患者梗阻位置存在软组织包块, 移行区肠腔狭窄僵硬, 肠壁增厚强化, 梗阻上端存在扩张情况, 存在明显积气和积液, 病变涉及范围和区域不大。对于粘连性肠梗阻, 螺旋CT主要显示肠腔呈“鸟嘴”样狭窄, 部分肠壁与肠系膜接近, 或者肠壁光滑, 肠腔形态异常。肠扭转在CT检测上, 主要表现为肠系膜肿大, 肠系膜、血管以及肠管出现旋转情况, 并集中于梗阻点, 整体显示为“漩涡”样或者“鸟嘴”样。肠套叠在CT检测下, 主要表现为回盲部存在软组织块状物, 肠黏膜存在纠集情况, 肠管近端存在扩张现象, 出现“同心圆”式改变。腹股沟疝在CT检测过程中, 可以显示腹股沟管存在扩张情况, 内部存在肠系膜以及肠管, 增强扫描后肠壁存在强化情况。粪石在CT检测上表现为肠管腔内部存在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后不存在强化情况, 肠管壁没有明显增厚情况。

将肠梗阻按照有无血运异常进行划分, 可以分成纹窄性肠梗阻以及机械性肠梗阻。其中机械性肠梗阻在CT检测中显示肠管内容物运行受阻, 不存在肠管血运异常。纹窄性肠梗阻则表现为肠管内容物运行异常以及血运障碍。多排螺旋CT还能够显示肠系膜动脉、一级分支血管以及静脉主干的狭窄、中断以及血管形态, 结合多项图片重组技术对肠管血管情况进行观察。

将螺旋CT以及X线腹部平片进行联合, 能够大大提高肠梗阻的确诊率, 有利于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实验组采用CT联合X线片进行检查, 确诊率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然而, X线腹部平片和CT本身也存在局限性, 比如一些肠梗阻因病情较轻或者处于早期, 阳性征象不明显, 导致无法确诊等。

综上所述, 采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对肠梗阻进行诊断, 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以及安全性,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普及。

摘要:目的 对螺旋CT以及X线腹部平片联合诊断肠梗阻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单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诊断, 实验组采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进行诊断。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进行联合诊断, 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螺旋CT,X线腹部平片,联合诊断,肠梗阻

参考文献

[1]陈雪松, 梁志勇.超声、腹部X线平片、CT3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 (12) :125-126.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确诊。其中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28例;年龄18~75岁, 平均 (51.35±11.75) 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X线以及腹部CT检查。

1.2 临床表现

55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以及腹痛情况;其中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为50例;伴有肛门排气、排便停止的患者41例;伴有腹部明显肠型的患者34例;伴有腹部明显压痛的患者40例;伴有腹部明显反跳痛的患者21例;伴有腹部明显肌紧张的患者31例;伴有明显肠鸣音减弱的患者30例, 伴有休克的患者1例。

既往史:其中24例患者存在腹部手术史。其中13例为阑尾切除术, 4例为胃大部切除术, 3例为肝胆手术, 3例为脾切除手术, 1例为妇科手术。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X线以及腹部CT检查。X线机选择东软公司生产的500MAX线机, CT选择GE公司生产的GE brive 325双排螺旋机。

腹部X线分别取常规立位、常规卧位进行拍摄;CT扫描:层厚选择5mm, 间隔选择5mm, 扫描条件选择电压为120k V, 电流为320m A, 扫描范围从患者的膈顶至患者的耻骨联合上缘, 在扫描过程中, 让患者屏住呼吸。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加CT扫描, 使用高压注射器, 由患者的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m L, 注射速度为3m L/s, 于延迟第30、60以及180s进行图像的扫描。

1.4 观察指标

比较腹部X线与腹部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检出率、梗阻部位的检出率、梗阻程度的判断准确率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用n/%表示,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 腹部X线检出3 0例, 检出率为54.55%;腹部CT检出36例, 检出率为74.55%。梗阻部位的检出情况, 腹部X线检出28例 (高位小肠梗阻11例, 低位小肠梗阻10例, 结肠梗阻7例) , 检出率为50.81%;腹部CT检出45例 (高位小肠梗阻17例, 低位小肠梗阻16例, 结肠梗阻12例) , 检出率为81.82%。55例患者中, 12例患者完全性肠梗阻, 腹部X线检出3例, 检出率为25.00%;腹部CT检出8例, 检出率为66.67%。腹部CT的粘连性肠梗阻检出率、粘连性肠梗阻部位检出率以及完全性肠梗阻检比率均明显高于腹部X线检查 (P<0.05, 表1) 。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诊断的重点主要为:患者是否具有可能导致肠粘连发生的既往病史;患者是否具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表现;患者无其他可能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疾病, 如:腹外疝、肠套叠、肠扭转、肠道异物堵塞、腹部肿瘤和肠道自身病变狭窄等;在诊断时, 还需明对患者的梗阻部位、梗阻情况以及肠管是否存在绞窄进行仔细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2]。

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是患者在进行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时, 定性和定位的重要方法。腹部X线检查是传统的首先检查方法, 腹部立位X线检查, 可以见到患者的肠腔存在阶梯样、长短不同的液平面;腹部卧位X线检查, 可以见到患者发生胀气的肠襻的情况, 小肠梗阻的患者居于中央, 结肠梗阻的患者居于腹部外周;高位空肠梗阻的患者, 腹部X线可以见到患者的胃内存在大量的气体以及大量的液体;低位小肠梗阻的患者, 腹部X线可以见到大量的液平面;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腹部X线可以见到患者的结肠内无气体或者仅存在少量的气体;当患者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时, 腹部X线可以见到在患者的腹部存在圆形或者分叶形的软组织肿块影像, 还可以见到患者发生膨胀的固定肠襻表现为“C”形扩张或者表现为“咖啡豆征”[3]。

腹部CT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准确的帮助医师对患者的肠梗阻情况进行判断, 包括患者发生肠梗阻的病因、肠梗阻的部位、肠梗阻的程度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肠绞窄, 特别是使用具有血管成像功能的增强CT检查, 可以良好的鉴别出患者是否存在肠扭转、肠管血液供应障碍等, 从而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对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 使用水溶性造影剂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造影检查, 可以准确的判断患者的肠梗阻部位, 还可以对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判断, 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同时, 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

本组研究中, 腹部CT的粘连性肠梗阻检出率、粘连性肠梗阻部位检出率以及完全性肠梗阻检比率均明显高于腹部X线检查。许多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在腹部X线检查时, 并没有明显的X线影像改变, 易发生漏诊。因此,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在临床表现明显而腹部X线检查阴性时, 并不能立即排除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 还需要使用CT等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以明确诊断[5]。

综上所述, 腹部X线可以用作粘连性肠梗阻的筛查方法, 当发现异常或者患者症状明显时, 还需要使用CT或者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X线在粘连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5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确诊。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X线以及腹部CT检查。比较腹部X线与腹部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检出率、梗阻部位的检出率、梗阻程度的判断准确率等。结果 腹部CT的粘连性肠梗阻检出率、粘连性肠梗阻部位检出率以及完全性肠梗阻检比率均明显高于腹部X线检查 (P<0.05) 。结论 腹部X线可以用作粘连性肠梗阻的筛查方法, 当发现异常或者患者症状明显时, 还需要使用CT或者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检查。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腹部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徐龙, 单海荣.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华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3) :46-48.

[2]温赐祥, 陈雪松, 梁志勇, 等.超声、腹部X片平片、CT三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 (4) :558-559.

[3]李冲云, 蔡勇, 刘志, 等.比较多层螺旋CT、B超、腹部X线平片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2) :100-101.

[4]吴平, 谢雪芬, 刘向东, 等.螺旋CT平扫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8) :814-816.

X线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接收的颈椎病105例患者, 平均年龄是 (46.59±2.35) 岁, 年龄范围是29~78岁, 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59例、46例, 平均病程是 (13.5±2.5) 个月, 病程范围是26 d~5.6年。105例患者中, 20例椎动脉型, 19例颈型, 11例混合型, 15例脊髓型, 22例神经根型, 18例交感型。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5例。全部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行走不稳、心悸失眠、恶心呕吐等。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CT检查, 对研究组进行X线检查。X线检查:摄自然侧位片、站立颈椎正位片、斜位片和动力性侧位片。正侧位片的生理颈线选择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和关节突基底部。采用颈椎生理曲度测量法, 连线患者第七颈椎椎体后下缘和枢椎乳状突后下缘, 后将该连线延至颈椎椎体后缘, 并作垂直线, 对垂直距离进行测量。正常侧位片为前凸曲线, 正位片为垂直,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X线表现为消失变直、后突、侧弯、椎体滑脱。

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诊断结果。对研究组X线表现进行分析。

1.3 疗效标准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女垂直距离>13 mm, 或<5 mm;男垂直距离>14 mm, 或<6 mm。

1.4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是80% (40/50) , 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是94.55% (52/55) , 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X线表现

研究组55患者中, 47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占85.45%。52例骨质增生, 占94.55%。30例椎间孔改变, 占54.55%。23例韧带钙化, 占41.82%。45例椎间隙变窄, 占81.82%。18例颈椎失稳, 占32.73%。见表1。

3 讨论

颈椎病具有病情复杂、迁延不愈、易反复等特点, 患者常表现为骨刺形成、椎节失稳、韧带肥厚、椎节松动、髓核脱出或突出、椎管狭窄等[3]。该病并发症较多, 患者可伴有颈心综合症、吞咽障碍、胸部疼痛、视力障碍、下肢瘫痪、高血压颈椎病等, 甚至出现猝倒, 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 必须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维护患者健康。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多种检查方式逐渐运用到该病临床诊断中, 如椎动脉成像、CT、MRI、脊髓成像等检查手段。与椎动脉成像、CT、MRI、脊髓成像等检查方式相比, X线检查具有检查快速、经济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在该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价值较大。

X线检查通过不同体位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病变程度、部位及范围, 对其他类似病变能准确排除, 是临床上诊断该病的常用方式[4]。X线能够有效检出椎体滑脱、骨质增生、曲度改变、关节退变、椎间隙狭窄等, 正位片能准确检出关节突、钩椎关节、钩突等肥大增生且向侧方突出, 左右斜位片能准确检出椎间孔改变, 后伸侧位片及前屈侧位片能准确观察到椎间隙宽度改变、病变向后成角等特点。第3~7颈椎为普通颈椎, 椎体呈前低后高特点, 而间盘特点为前高后低, 由此决定颈段脊柱特定的生理曲度, 因此X线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则可以提醒颈椎间盘病变。钩突是指普通椎体上后外缘嵴状突起, 椎体下后外缘有凹陷状斜坡。受脊柱的生物力学和年龄增加的影响, X线中钩突骨质增生逐渐明显, 从而引起颈椎病[5]。关节突关节位于椎体后方, 由邻近椎体的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应组成。在生物力学、年龄增加的作用下, 关节突对前方椎间孔颈背神经根进行挤压,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颈椎病临床症状。

在该研究中, 对研究组进行X线检查, 诊断准确率是94.55%;进行CT检查的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是80%, 研究组较高, 表明X线在颈椎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大, 诊断准确率较高。骨质增生是该病的主要X线征象, 占94.55%, 好发于患者中下颈段, 考虑是因软骨退化造成椎间盘狭窄, 椎体变形, 纤维环移位受到的压力明显增大, 引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尤其后下缘增生, 导致骨刺形成, 并对神经根和椎动脉造成压迫, 从而引起相应的体征及症状。曲度改变是由于患者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 造成椎体、韧带、关节稳定性大大丧失而引起。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情况下曲度改变不单独存在, 多与椎间孔改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征象同时存在, 因此, 诊断时应将颈椎病曲度改变与炎症、损伤造成的曲度改变相互诊断。在X线检查下, 骨质增生程度、范围、部位、颈椎生理曲度、椎间孔改变、韧带改变、椎间隙改变及椎体改变等均能清楚显示, 由此可见, X线检查对于该病患者具有典型征象, 可对大多数颈椎病进行快速、准确诊断。

综上分析, X线诊断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较好, 应用价值较大, 且简便、经济, 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宁爱东.颈椎病的临床及X线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5 (12) :58-59.

[2]邵丽希.刘岩.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技术, 2013, 13 (18) :62-63.

[3]朱宪增.46例颈椎病的X线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16) :75-76.

[4]靳福强.439例颈椎病X线诊断分析探讨[J].河北医学, 2013, 11 (14) :50-51.

[5]龚志刚.颈椎病X线平片影像学诊断 (附373例分析) [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7 (20) :55-56.

[6]王林, 贾亚飞.浅谈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海军医学杂志, 2012, 18 (21) :55-56.

[7]王学海, 马彪, 成齐.颈椎病100例X线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分析[J].中原医刊, 2013, 19 (20) :52-53.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9篇

关键词:目钯X线;超声;早期乳腺癌

乳腺癌属于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WHO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近120万人患有乳腺癌,位居于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某些地区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早期诊断乳腺癌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检测手段的多样化,目钯X线和超声两种方法在诊断乳腺癌中属于最为简便、有效地方法[2]。我院采用目钯X线联合超声诊断早期乳腺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或者活检穿刺病理确诊。患者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2.62±5.87)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8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11例,导管内癌患者6例,髓样癌患者2例,黏液癌患者2例。

1.2诊断方法

超声诊断:采用GE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的频率在7.0MHz,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双侧乳房和腋窝,先行横切扫描,再以乳头作为中心放射状和扇形检查。其中乳腺癌诊断的标准为:肿块边界不清晰,凹凸不平,没有包膜,边界呈现锯齿或者蟹足样,内部低回声结构,实质回声不均匀,内部有钙化或者液化,肿块与胸大肌和皮下脂肪的分界不清晰,彩色多普勒肿块内部血流丰富,动脉收缩期的峰值与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高[3]。

目钯X线诊断:使用菲利普公司生产目钯机器常规拍摄双侧乳房斜侧位和轴位片,必要时拍摄侧位片。诊断标准:主要征象为肿块影、局限致密浸润、毛刺改变和钙化灶;次要征象为局部皮肤的增厚、乳头内陷、肿块周围粗大的血管影和肿块周围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其中具备两项或以上主要征象、一项主要征象和两项次要征象的均可以诊断乳腺癌[4]。

1.3观察指标

根据病理结果分析单用目钯X线、单用超声以及联合检查的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符合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 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种检测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符合情况详见表1。

表1三种检测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符合情况比较[n]

检测方法浸润性

导管癌浸润性

小叶癌导管内癌髓样癌黏液癌诊断符

合率(%)

超声检查50752283.54

目钯X线53842084.81

联合检测法581162198.27★

注:联合检测组诊断早期乳腺癌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检查和目钯X线单一检查方法,经统计学分析,x2=11.2857、10.1422,★P=0.0008、0.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钯X线和超声是临床上检查乳腺癌两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超声的成像是通过对不同组织声阻抗差异形成微小界面进行成像,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与浅表器官穿透能力,但是对腺体内部的微小钙化其不具有特异性,由于这些微小钙化在二维的声像图像上表现出强回声的光点反射,只是代表构成此反射界面两侧的组织声阻抗差异较大,既可以是微小的钙化灶,也可能是高密度的纤维结缔组织。

我院采用了目钯X线和超声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诊断方法,超声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好,因此对于密型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相对有优势,但是对于少腺体型的检出相对降低,对于早期的乳腺癌肿块低于1cm时容易同良性肿块有重叠,具备了良性肿瘤边界清晰、内部弱回声的特点,容易出现误诊。目钯虽可以识别腺体内的组织,特别是对早期乳腺癌微小钙化相对敏感,但是对于致密的腺体显影较差,因此对于无钙化的病灶或者乳腺较小以及肿块靠近胸壁的患者容易发生漏诊,而且目钯具有放射性,不适宜频繁的检查[5]。因此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全面的评价乳腺癌形态、边缘以及内部的回声情况,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检出率。本研究显示,采用目钯X线联合超声的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单纯使用目钯X线或者超声,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目钯X线和超声在诊断早期乳腺癌方面各有优点,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秀昆,刘磊,马峰,等.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病理分型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109-111.

[2] 袁榕,李泉水,贾晖,等.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8(6):1250-1254.

[3] 李旭敏.乳腺癌的钼靶X线、CT及病理对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2-1244.

[4] 宿文斗,王彤.彩色超声与CT扫描和X射线钼靶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评价[J].河北医药,2010,32(13):1759-1761.

[5] 刘碧华,陈瞾,郑晓林.乳腺癌的钼靶X线误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1):37-39,51.

肠梗阻的临床X线诊断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 本院诊断夏科氏关节病患者12例, 其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34~64岁, 平均年龄49岁, 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关节病变,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时间2~3年, 平均时间2.5年, 患者无明显的疼痛感。

1.2 X线检查

利用X线机器进行患者关节的正位及其侧位平片检查, 部分患者送往上级医院进行CT或者MRI进一步检查。

2 结果

病变以上肢病变为主, 其中右侧肘关节发生病变5例, 左侧肘关节病变4例, 双侧肩关节病变2例, 左侧腕关节病变1例。其中关节明显肿胀的患者6例, 关节出现畸形的患者5例, 关节面明显增生硬化的患者4例, 关节检查变窄的患者6例, 关节周围出现游离体的患者3例。患者经上级医院MRI检查可见脊髓空洞症患者5例, CHARI畸形7例。

3 讨论

3.1 夏科氏关节病的临床病理[1]

夏科氏关节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松弛以及活动异常, 患者关节周围对于痛感明显降低或者无痛感, 病变可以累及一个关节或者多个关节。脊髓痨导致的夏科氏关节病主要累及的关节为下肢的大关节, 比如:膝关节、髋关节;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夏科氏关节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小关节, 比如:跗跖关节等;脊髓空洞症导致的夏科氏关节病变主要累及上肢关节, 比如:肘关节、肩关节等。其临床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 导致关节保护性的痛感消失, 患者在进行体力劳动或者其他运动时, 用力过猛, 导致关节损伤, 但是患者无明显的疼痛感;受损关节的病变改变主要表现为:关节韧带的松弛、撕裂以及关节囊的肥厚或者骨化等;由于患者关节周围的痛感消失, 患者的关节骨质破坏较为严重, 破坏灶周围可见关节面硬化, 部分骨折碎片可以进行关节腔内形成游离体;病变关节可以出现脱位、滑膜明显损伤以及关节明显积液等。

3.2 夏科氏关节病的X线诊断

早期X线表现主要是患者关节的轻微半脱位, 此时由于患者感觉不明显, 最容易漏诊、误诊, 随着病情的发展, 患者关节出现脱位, 关节面的骨质出现明显的破坏, 关节间隙变窄, 骨关节边缘见效骨赘生成;病情继续发展, 关节骨可见碎裂或者骨质吸收, 关节腔内可见大量积液以及游离体, 患者关节周围一般不会出现骨质疏松等临床改变[2]。

3.3 常见误诊原因

夏科氏关节病变发病率在临床上属于罕见病, 发病率较低, 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临床诊断医师在看到关节病变后, 往往先入为主, 局限于一般疾病的认识;其次仅依据单一的X线表现就妄下结论;再次, 没有仔细问诊, 未能全面的分析病情, 收集资料, 忽视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由于患者对痛觉不敏感, 症状与体征明显不符。最后, 思路局限, 不能多个学科相互贯通, 不能很好地将神经症状与关节症状相结合分析。间隙变窄, 关节面硬化, 关节周围可见骨赘生成, 部分患者产生骨膜反应, 关节出现半脱位或者脱位, 软组织内可见关节游离体等, 在怀疑本病后, 应该及时进行CT或者MRI检查, 检查患者有无中枢神经病变进行确诊。

摘要:目的 探讨夏科氏关节病的临床X线诊断方法。方法 夏科氏关节病12例, 搜集其临床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病变以上肢病变为主, 其中右侧肘关节发生病变5例, 左侧肘关节病变4例, 双侧肩关节病变2例, 左侧腕关节病变1例。结论 注重临床基础病变, 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 结合X线诊断才能正确诊断该病。

关键词:夏科氏关节病,X线诊断,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Pakarinen TK, Laine HJ, Honkonen SE, et al.Charcotarthropathy of the diabetic foot current concepts and review of 36 cases.Scand J Surg, 2002, 91 (2) :195-201.

上一篇: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下一篇:地质工程测量技术